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别洞先生集卷三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x 页
别洞先生集卷三
 附录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88H 页
年谱
 皇明太祖皇帝洪武六年(高丽恭悯王二十三年)癸丑十月十日戊寅。先生生于醴泉郡西别洞里。(生而秀异。聪惠明敏。四五岁时。凡所戏游。异于常类。甫及八九。则知务学。日夜诵习。不遑他事。)
 二十五年(我 太祖大王元年)壬申。(先生二十岁)中进士李孟畯榜。(先生初名哲。至是始改今名。)
 二十六年癸酉。(先生二十一岁)中生员尹尚信榜。
 
二十九年丙子。(先生二十四岁)中第金益精榜第十二人。
 三十年丁丑(先生二十五岁)正月二十七日。批宣务郎善州儒学教授。
 惠宗建文二年( 定宗大王二年)庚辰(先生二十八岁)十二月二十一日。批承议郎甫州儒学教授。 太宗永乐元年( 太宗大王三年)癸未(先生三十一岁)十二月二十七日。批奉直郎西部教授。
 二年甲申(先生三十二岁)七月二十六日。批通德郎山阴监务。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88L 页
四年丙戌(先生三十四岁)十二月初六日。批朝奉大夫尚州教授。
 九年辛卯(先生三十九岁)二月二十三日。批通德郎黄涧监务。
 十一年癸巳(先生四十一岁)七月十九日。批通德郎校书校理。○十二月六日。批通德郎成均直讲。
 十三年乙未(先生四十三岁)三月七日。批通德郎刑曹都官正郎。○八月一日。批通德郎礼曹正郎。○十一月十一日。以正朝使书状官朝京师。
 十五年丁酉(先生四十五岁○缺)月二十一日。批朝奉大夫安东府学教授。
 十六年戊戌(先生四十六岁)五月十八日。批通德郎成均直讲。○七月十四日。批通德郎成均直讲知制 教。
 十七年( 世宗大王元年)己亥(先生四十七岁)四月八日。批通德郎礼曹正郎知制 教。○六月五日。批朝奉大夫成均司艺直集贤殿知制 教。○十二月。为亲乞外。七日。批朝奉大夫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89H 页
知金山郡事。
 二十年壬寅(先生五十岁)十月二十八日。批奉列大夫宗簿少尹兼成均直讲五部儒学教授。○十二月十三日。批奉正大夫庆昌府少尹。
 仁宗洪熙元年甲辰(先生五十二岁)十二月二十二日。批中训大夫知荣川郡事。
 宣宗宣德元年丙午(先生五十四岁)▣月。遭外艰居忧。三年戊申。(先生五十六岁)服阕。七月五日。批中训大夫成均司艺。
 
四年己酉(先生五十七岁)十二月六日。批中训大夫成均司成。
 五年庚戌(先生五十八岁)正月二十七日。批中训大夫知大丘郡事。
 七年壬子。(先生六十岁)以亲病呈辞归。
 八年癸丑(先生六十一岁)四月。遭内忧居庐。
 十年乙卯。(先生六十三岁)服阕。六月十五日。批通政大夫成均大司成直集贤殿知制 教。
 英宗正统元年丙辰。(先生六十五岁)以儒生游山事被推。五月六日。改批通政大夫成均大司成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89L 页
直集贤殿知制 教。○闰六月二十五日。又改批成均大司成知制 教。亦以儒生游山事。(先生再以诸生游山之故。被推改批。而待诸生一如平时。诸生益加敬爱。)
 三年戊午(先生六十六岁)六月二十九日。 上以世子( 文宗大王)周易进讲。特批通政大夫佥知中枢院事 世子左辅德。○十二月。讲毕。以太学生言。三日。还拜佥知中枢兼成均司成。
 五年庚申(先生六十八岁)七月十二日。批通政大夫佥知中枢院事兼成均司成。(无他官职。而复批前职。或者先生中间呈辞递。而今年复批前职欤。)
 七年壬戌(先生七十岁)七月三日。先生引年辞退不许。改批前职。
 九年甲子(先生七十二岁)十二月二十四日。批嘉善大夫艺文提学兼成均司成。
 十年乙丑(先生七十三岁)七月二日。批嘉善大夫同知中枢院事兼成均司成。○七月二十五日。批嘉善大夫庆昌府尹兼成均司成。
 十一年丙寅(先生七十四岁)五月二十三日。批嘉善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0H 页
大夫艺文提学兼成均司成。
 十二年丁卯(先生七十五岁)十二月四日。批嘉靖大夫艺文提学兼成均司成。
 十三年戊辰(先生七十六岁)三月四日。 元孙(端宗大王)入学。 上特命为博士。受 元孙师礼。
 景泰皇帝元年庚午(先生七十八岁)二月十七日。 世宗升遐。 文宗即位。○十月。告老退归。 上命丞 (一作承)政院 赐酒馈送。(仍令所居官月致食物。每朔末报监司。 监司岁梢俱录以 启。 自今以后。 宰相退老居乡者。 并致食物以为恒式。 ○先生归居醴泉别洞之田墅。 教授不倦。 宪府 启曰。 前提学尹祥。 气力尚健。 聪明不减。 复置国学教授。儒生便下政府议不果致。 盖重其老难致也。)
 六年乙亥(先生八十三岁)三月九日。以疾卒。葬郡北山东向之原。
墓碣铭
余尝观佔毕斋集。有尹司成集序一篇。仰徽音挹清芬者。固亦有年。 今其孙莘耕子儒士昌文其号者。袖太斯文斗南撰次世系。请铭其司成公之墓。 余窃念司成公之美操清德。 已载国史。又托于琼琚之文。 其传后也无疑。不佞后学。文词鄙野。学术浅短。续巨笔记贤德。 如折杨皇华。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0L 页
继黄钟之律。必获搢绅之讥。 固当牢拒。 然重尹之坚恳。 且乐诵前贤之事业。 遂强颜就述焉。公醴泉人也。 讳祥。字实夫。 赠奉正大夫礼宾少尹讳忠。 于公为曾大父。 赠通政大夫户曹参议讳臣端。 于公为王父。 赠嘉善大夫工曹参判讳善。 是公之先考。 先世赠爵。皆由于公之贵显。 参判公厚德清履。 为一乡敬仰。寻常行路。虽不遇客。必拱手磬折。或曰。公礼敬过中。何如是之甚耶。答曰。吾不以人言而改。 愈谨愈恭。 积善之家。宜有显嗣。公生于洪武癸丑十月初十日。初名曰哲。生有美质。聪悟迥出。 凡所戏嬉。异于侪辈。年甫八九。惟务学业。及管乡役。 虽在剧务。不辍吾伊。退食往还。 必取松明。藏诸官廨密处。以为夜读之资。尤耽于经传之学。必钩深摘隐而后已。 年二十。 中洪武壬申进士。 改名祥。二十一。 中癸酉生员。 二十四。 中乙科第十二人。 授善山尚州西部教授。 转山阴黄涧监务。除校书校理成均直讲刑曹正郎。迁礼曹正郎。以正朝使书状赴京。及其还朝。拜成均司艺直集贤殿知制 教。 以亲老乞外。 知金山郡事。秩满。拜宗簿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1H 页
少尹兼成均直讲。 出知荣川郡事。丁内艰。 服阕。除成均司成。 出为大丘郡事。以奉引辞归。遭鹤吊。即吉。特授通政成均大司成直集贤殿知制 教。时以儒生游山被劾。然待儒生无异平昔。儒辈益以肃敬。 世宗特命为佥知府事兼 世子左辅德。讲易讫。 旋拜成均司成。升嘉善艺文提学兼成均司成。 元孙入学。特命为博士。受师礼。此实修德懋学。获被殊 命。士林荣之。升嘉靖艺文馆提学兼成均馆司成。 经学文章。世罕兼掌。公以德行。 每职兼带。 人无间言。公久掌教胄之任。 务尽镞砺之教。 学徒乐闻微辞奥义。 薰炙德宇。刮磨感化。 无有傲诞。 簪笏名显出于门下者。不知其几也。 文庙初。 以其身老致仕还乡。 令所居官月致食物。 退老宰相致食物。自此始。 居别洞田墅。 教授子弟。宪府启曰。前提学尹祥。气力尚健。 聪明不减。 复置国学。教授儒生。 下政府寝其议。 重老难致。 景泰六年三月初九日。 卒于所居。享年八十三。 葬于郡五里许城北山东向之麓。 公之经术道德。 实一时山斗之仰。他日儒林之史。 必登名立传。当与杨道州吕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1L 页
正献同辙并驱。耸慕后世矣。 世之爵位清高者。或寿算不遐。或无青毡之托。 公则既享春龄。复有䌽衣之繁。岂非德盛然哉。 公娶安东人郎将全敬忠之女。生五子三女。女婿从仕郎太一殿直权孝当。女婿别侍卫林泂。 子生员朝奉大夫行青松教授伯殷。 子生员仲殷。 女婿承仕郎高永硕。 子承仕郎太一殿直叔殷。 子进士朝奉大夫军威县监季殷。 子通仕郎醴泉训导兴殷。 铭曰。
襄阳山水。畜灵流休。笃生伟人。 世罕其俦。性质绝伦。 吹葱勉学。志切经传。 必探阃奥。 弱冠逾四。名擢桂籍。 佩符荣养。 民怀其仁。翱翔宦路。 华闻日新。高步玉堂。昵侍经幄。 曳裾春宫。讲义辅翼。久坐皋比。 勤于训迪。 名卿巨公。 皆受抱啄。 受礼 元孙。特承纶綍。 乞骸辞荣。 遨游丘壑。虽在闲门。 恩赐月及。 进退全德。 鲜有其匹。 八帙馀年。玉树摧折。凡在士林。罔不恸惜。蘋蘩继绪。将届千亿。 有山穹隆。 郡城之北。 松槚屯苍。硕德所藏。 我用作铭。 昭示无疆。 通训大夫行丰基郡守安东镇管兵马同佥节制使林霁光撰。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2H 页
闻见录
尹提学祥为胄监之长。 学问甚精。诸生争先抠衣。 丝分缕析。耳提面。 授终日矻矻不知倦。 今之达官闻人。 皆公弟子也。 国朝以来。为师范之最。(徐四佳居正笔苑杂记)
高丽文士。皆以诗骚为业。惟圃隐始倡性理之学。至我 朝。阳村梅轩兄弟能明经学。 又能于文。其后任函丈者。黄铉,尹祥,金钩,金末,金泮。铉之学无闻。祥最精而稍知作文。(成慵斋伣丛语)梅月堂金时习与柳襄阳手简曰。十三。诣大司成金泮门下。受语孟诗书春秋。又诣司成尹祥。受易礼诸史云。(金思斋正国摭言)
金司艺叔滋笃志经传。求濂洛考亭之学。上溯孔孟之源。凡肯綮盘错。精思极虑。必表里通透而后过。纡馀以就之。博约以成之。然犹曰吾学未也。吾当求诸四方。闻尹公祥守黄涧县。徒步往受易。穷探阴阳变化之数。原始要终之说。尹公知公志之锐。为尽其奥。由是公之易学大明。以之为业经。(出海东名臣录)
尹公醴泉人。以乡贡登第。经学精深。诲人不倦。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2L 页
凡居国学十六年。累迁至艺文提学。满朝卿大夫。皆其门人。年七十。退老于乡。学者云集。八十三而卒。曾守黄涧时。司艺金公叔滋年甫十六。徒步往受易。尹公为尽其奥。金公穷探阴阳变化之数。原始要终之说。由是易学大明于东国。(佔毕斋彝尊录)
   郡人尹祥,赵庸二公皆以明经。教授后学。惜无著述。后来无徵尔。
性理渊源未易明。襄阳称道二公名。如何著述无传后。景仰高山独感情。(退溪集)隆庆元年秋丁卯。诏使翰林院检讨新安许国,兵科给事中洪都魏时亮来使我国。问东方有能知孔孟心学。箕子畴数者否。先生录示高丽禹倬,郑梦周。本朝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尹祥,李彦迪,徐敬德等。且书答曰。吾东自箕子来封。九畴设教。八条为治。仁贤之化自应神明。士之得心学明畴数。必有名世者矣。四郡二府三国分争。干戈糜烂。文籍散逸。不惟传道之无人。其前人姓名。亦不可得而闻矣。新罗统三为一。高丽五百馀年间。世道向隆。文风渐开。士多游学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3H 页
中原。经籍兴行。易乱为治。慕华变夷。诗书之泽。礼义之风。箕畴遗俗。犹可渐复。故吾东见称为文献之邦。君子之国。有由然矣。然二代之儒。其归重终在于言语文章之间。建于丽末。程朱之书。稍稍东来。故如禹倬郑梦周之徒。得以参究性理之说。至于 国朝。获蒙 皇朝颁赐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书。 国朝设科取士。又以通四书三经者得与其选。由是士之诵习。无非孔孟程朱之言。然而或习俗因循而不著不察。或狂简斐然而不知所裁。其中超然独见。慨然发愤而从事于圣贤之学者。往往有之。而亦不多得。今所举若干人。皆已往者耳。其见存者。非所敢言也。且是数子者。生千载之后。处穷海之中。不得亲授受薰炙于圣贤之门。谓之能传心学。固难矣。然其一生用力于此。则岂不得为心学者之徒也欤。若箕子洪范朱蔡之说。发明义理无馀蕴。学而知之者。固亦有焉。其为数则九峰内篇图说见存。苑洛子发明亦在。而吾东未闻有能明之者。近世有李纯者自谓能通其说。而至著为注解。亦未知其果无谬否也。(月川家藏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3L 页
先生手笔)
答李憙书曰。尹先正理学渊源。无所考徵。虽为可恨。然佔毕四佳及舆地诸书等所称许如此。则其人必有取异于世。故其于魏天使问心学答说中。亦举尹公之名。人或疑之。然滉意如此。以之祀院。岂不可也。(退溪集)
崇祯六年癸酉五月日。醴泉士林监役权文启等发论建祠。(出文。郡守洪思古,校理李光胤,判校郑彦宏,县监朴守谊,生员权潫,幼学朴守约,朴守俭,生员李弘经,幼学朴廷蓍,权铣。○奉安时发文。县监金韺,参奉金頀,直讲金𩑃,幼学权尚健,权震英,朴建,宋天机,潘振海,权铣,金万具,李张英。)崇祯丙子后五年庚辰九月二十九日。奉安位版于醴泉乡贤祠。(文贞赵先生,睡轩权先生,药圃郑先生并享。)
奉安文
地效其灵。天挺群英。文贞先倡。别洞后鸣。功加博约。学造高明。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师传弟授。并耀一时。不显其光。为国蓍龟。高山仰止。多士攸依。斯文未丧。睡轩继之。文章瑞世。忠孝出天。启沃经帷。纠谬绳愆。闻风感发。顽廉懦立。醇儒代出。药圃绍迹。道闻先师。践履真实。两 朝尽瘁。一心殉 国。功存社稷。人拟柱石。丘园乃老。
别洞先生集卷三 第 294H 页
善始善卒。平生进退。俯仰无怍。于斯为盛。蔚然并作。联芳前后。启迪吾人。典刑犹在。兰芳不泯。九原难追。亲炙无因。羹墙之慕。愈久愈新。不有祠宇。于何荐诚。数百年来。盛礼有时。秩秩笾豆。抑抑威仪。儒林之庆。一邦之光。神其格思。歆此心香。(正郎金迬制)
常享祝文
倡明斯文。功深卫道。百世为师。小子有造。(通礼金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