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x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疏○陈言
疏○陈言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5H 页

臣等窃谓佛氏之道。戎裔一法耳。驾一偏空虚之说。沦灭三纲。耗蠹民财。异端之害。莫此为甚也。其害理乱真。未暇论也。姑以显然者论之。夫妇。人伦之始。本乎天地。顺乎阴阳。以成万物生生之本也。彼佛者曰。是欲也。而去男女之配。绝生生之源。其为害一也。君臣。天地之大义。元首股肱。相为一体。不可斯须离也。彼佛者曰。是利禄之媒。而离世绝俗。逃遁山林。毁形诡服。不顾大义。为害二也。父子。天合之亲。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彼佛者曰。是私恩。而必欲兼爱。其视父母。无异路人。辞亲割爱。以乱天常。为害三也。失此三纲而罹三害。人道灭矣。以如是之道而有惑世诬民者。则为人上者所当痛禁者也。恭惟我 太祖康献大王。创业之初。凡所有利于国者。靡不兴举。有害于人者。无不革除。独于事佛一事。未免因循。乃于国中。创寺造塔。以安 陵寝。是固 圣神之一欠也。逮至 恭靖大王。以英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5L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6H 页

代德原郡事张自纲上疏
臣以微材陋质。生长永兴。岁在己酉。忝预文科。其年拜定平教授官。明年。移永兴教授官。癸丑。拜淮阳教授。甲寅。又移永兴教授。连八年居外。至丙辰六月。乃为西部教授。始参朝联。其年十二月。又出为咸兴教授。经四年己未岁末。还入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6L 页

陈言
臣等今承 传旨。有曰今当农事方殷。雨泽愆期。虑有阙政以致灾咎。凡有切于救灾之事。悉陈无隐。窃谓人事感于下。则天变应于上。理之必然也。姑以管见。敢陈一二。
一贡法。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又引龙子之言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我国田制。自 太祖以来。始立给损收租之法。民心安而邦本宁。是则损实收租。与古之助法一例也。今乃以贡法。欲改成宪。虽年分九等。地品三等。乃都田之数。非若损实每田加减之平也。况我国山川。险阻高下不齐。虽一道一邑一面一里。至于一田。膏瘠各异。槩以年分等第都田之数。定其租税。则多寡不均甚矣。是固民心之蹙额怨咨者也。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7H 页

李澹嫡妾分拣陈言
臣窃谓夫妇。人伦之始。纲常所系至重。而礼无二嫡。犹天建地设。万世不易之常理也。前朝之季。士大夫并畜二三妻。非国家定制。是乃纲纪陵夷。毁败风俗之致然也。今朝六典誊录所载。一人并畜二三妻者。恩义轻重分拣。给爵牒给田地。而奴婢则二妻子息等分者。非以为万世通行之制也。乃以前朝弊俗。未能遽革。姑以权宜防争嫡。而封爵给田。以恩义轻重分拣。则殆非二三妻并谓之嫡也。后来立法。乃以有妻更娶者。罪之离异。则礼无二嫡之义。源于分拣恩义封爵给田之典也明矣。今李澹两妻嫡室之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7L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书
黄涧与琴永同书
近霾雨为孽。不唯道途泥泞。且因阻水。未遂遣问。未审气况何似。仆所治僻陋。无与道其怀抱。但无聊块坐耳。向者闻永得足下为宰。黄幸与永邻。私心窃喜。乃谓若足下至。则虽未能朝夕见。且一月二三会。足下到永。自春徂夏。仆一往君三过焉而已。然皆牵于世故。未办一夕之为欢也。会合之难。一至于此哉。然此无足道耳。念古之君子。遇则致君泽民。不遇则明道著书。进退虽异。而流名于后世同也。进不为荣。退不为穷。失于彼则得于此。必使没而不朽者存。其不为徒生死于世也明矣。士君子立身行己。虽今世岂有异于是哉。足下以明敏温雅之资。承家庭之训。孜孜六经。兼涉百氏。合今古而贯穿。参精粗而并观。随物应机。措诸事业。施之于内而宗族称孝。达之于外而朋友信义。其一举于乡。擢取名科。不亦伟乎。若夫成均古之典乐也。子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8H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8L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序
碧松亭松阴唱和诗序
壬戌之春三月中旬。会于杏坛。讲论之馀。乘闲散步。登明伦之北冈。盖欲以逍遥清朗。颐养精神也已。抚松梢而盘桓。藉芳草而流憩。放形骸以自适。纵游目于遐观。于斯时也。淑气和畅。韶光烂熳。花铺露锦。妆点人家。柳拂烟罗。飘飏官道。鸟劝提壶。莺歌唤友。天机之呈露。化工之摹写以慰斯人者。蔼蔼乎洋洋乎莫可名也。时则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9H 页

次韩正字诗序
余到金陵之一日。郡人朴生袖其贤舅李君所宝之卷来示余。观其姓字。乃谷山韩正字诗也。余乃读其诗。知其为人也。文章虽曰士君子之馀事。然其心之所存。志之所尚。非文章无以自著。况有德必有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者乎。是卷也。序二篇。诗若干。辞有远致。韵亦清切。真骚人之流亚。作者之俦匹欤。韩君挟是而进于有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79L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记
成均馆赐樽罍记
成均。风化之源。唐虞时典乐之官也。育英材。明大道。宣昭文教。是其任也。昔在 太祖潜邸之日。爰命 圣胤。勤于学业。惟我 太宗殿下试懿文德。遂登科第。游于学馆者有年。时有画钟。稀世宝器。是宜大享养贤时合欢之用也。 太宗盖尝亲御。手泽犹存。及登宝位。先崇文教。聿修学宫。不忘旧游之地。因思画钟旧无藏匣。爰命知申事臣朴锡命造藏奁以赐之。其奁也内涂柔毡。外添坚革。盖欲传之永久也。后来持守不谨。钟乃缺裂。但有空奁耳。是诚斯文之大可叹也。一日。兼大司成臣郑麟趾以博士。状达于 宸聪。即以御宝粉色樽罍四事。银妆画钟粉钟各二事。皆具袭幅藏奁以赐之。仍颁九酝百有五十器。乾猪几口。海鱼几尾。波及四部学堂。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0H 页

醴泉客舍东轩重创记
凡州郡官舍之设。所以待使臣宣王化。以备行礼之所。虽十室之邑。不可废也。醴泉为郡。居岭南初面。地广民稠。东西介于竹草二岭。自竹而之商洛。由草而达花山者。必经由是邑。故使华之巡游。行旅之往来。殆无虚日矣。其馆舍低微隘陋。不与邑相称。然其前后厅事与西儿房。则自经倭火以后。稍稍修改。东轩与东儿房。尚仍其旧。隘陋尤甚。栋宇倾圮。凡所行礼。步武不周。仪形不称。岁己未。完山李侯知命出宰是邑。视事三年。政通人和。乃谋诸邑人。斥其旧制。高其檐荣。改栋与梁。换楹与榱。其饰则杂以旧材。不烦农工。游手是役。自辛酉十月始。至十二月告讫。阶序峻壮。可以祛炎暑之毒。轩楹敝豁。足以备揖让之礼。凉焕异所。文质得宜。李侯之政。可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0L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祭文
榜中祭壮元金参判(益精)文
惟灵天姿高爽。器宇宏远。诗书琢磨。礼义锻鍊。酿成温雅。激扬清芬。高标玉润。馨德兰薰。丙子春围。多士如云。子之文章。拔萃离群。披云骋迹。历扬清要。所莅所止。动多成效。 震衷特拔。置之喉舌。敷奏复逆。纳言斯切。将以大用。历试中外。持宪天纲。百僚敬畏。揽辔原湿。烝黎慕爱。噫我贤能。旷世稀代。岭南一道。我国腹心。生齿之繁。有壬有林。监司之选。须举重望。公之英风。允合召棠。爰命南行。将以远扬。天何不吊。遽夺忠良。某等忝预盟席。允叨馀光。情同骨肉。义均昆弟。或聚或散。道孚心契。相从几何。岁月云迈。今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1H 页

在东北面宗室缌麻亲致奠祭文(应制)
天赋寿算。难逃脩短之期。族属恩情。宁有幽明之间。娈彼淑媛。生我周亲。禀性贞柔。慧容端肃。谓修闺门之懿范。将滋戚畹之芳馨。夫何妙龄。遽尔永逝。白云千里。想音容而载瞻。玄堂一帷。杳情思之难尽。今遣某使。爰致菲仪。魂其有知。谅予至意。故玆教尔。尚宜知悉。
仁政门立柱祭文(同上)
惟神之灵。克合坤德。动静有常。司其阖辟。出敬入恭。靡不由阈。矧在宫闱。其用孔硕。发政施仁。咸由是推。泽润生民。其源在玆。乃今革旧。移设新基。属玆立柱。宜告攸司。于以采蘩。奠此一觞。终焉允臧。惠我无疆。
仁政殿上梁祭文(同上)
体元施政。当处高明。居不称事。礼无以成。爰有旧殿。规模匪宏。今增旧制。乃改经营。值玆上梁。昭荐粢盛。神其庶歆。惠我攸宁。
仁政门外南行廊开基祭祝文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1L 页

胎室封室祭祝文
卜山川之胜地。乃安我胎。涓日月之吉辰。爰封厥室。玆荐菲羞之奠。冀加扶佑之私。
德陵安陵栏墙修补先告事由祭祝文
栏墙乃颓。固当修葺。板筑是举。爰告事由。伫枉仁聪。优答孝恳。
别洞先生集卷二
策
[殿策]
王若曰。惟予寡昧。荷祖宗积累之德。膺臣民推戴之心。获登宝位。任大责重。罔知攸济。良用惕然。仰惟前代是宪。期致小康。稽之于书曰。文王自朝至于日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又曰。文王罔有兼于庶言庶狱。则宜若无所事事矣。其曰不遑者。何欤。自古为人君者。莫不以勤劳得之。逸豫失之。然徒知其勤而不知所以为勤。其弊也失于苛察。而无补于治矣。然则人君之所当勤者。抑何事欤。予每当听政。惟恐一事之或废。然万机至繁。何以辨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2H 页

臣对。臣闻为治之道。本乎心。求心之要。本乎敬。盖心者万化之源。敬者一心之主宰也。为治而不正其心。何以成善治。求心而不知其敬。又何以得本心之正哉。呜呼。一心之敬。诚治道之大源。百王之心法乎。恭惟 殿下进臣于廷。策之以文王之所以不遑。继之人君之所当谨与夫方今所以听政治民修令之要以为问。草茅贱士。何足以知之。然既获叨奉大对。敢不俯竭愚忠。臣伏读 圣策曰。惟予寡昧。荷 祖宗积累之德。膺臣民推戴之心。获登宝位。任大责重。罔知攸济。良用惕然。仰惟前代是宪。期致小康。嗟夫。此 殿下立心已高。不拘于小成者乎。其所以良用惕然。所以前代是宪者。实挽回三代之心也。推此心以治。则何求之不得。何务之不成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2L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3H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3L 页

策问
问。圣人之道。有体有用。贯乎三才。包乎宇宙。五经之文。乃载道之器也。究其书。明其体以达其用。非儒者之务乎。稽之于经。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三极之道也。先后天之方位。上下经之终始。体用备焉。其详可得闻欤。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周流于六爻。阴阳刚柔。仁义之象。备见于一卦。三才之分。可考而言欤。书道政事而文有六体。其要安在。诗本性情而辞有六义。其用何归。三千三百。礼之节文也。褒善贬恶。贵王贱霸。春秋之旨也。何者为体。何者为用。三才之备。抑有闻乎。学者苟能洁静精微。以穷性理之源。疏通知远。以参古今之变。内以养其性情。外以谨其节文。处大事决大疑。以成大业。则儒者之能事毕矣。其于财成辅相。致君泽民乎何有。圣贤千言万语。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4H 页

问。唐虞三代。斯道之明。如日中天。异端之说。无由以兴。自周之衰。道丧文弊。于是异端作矣。夫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其所谓异端者。何人欤。至于战国。盖有杨墨者始侵而乱之。时则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其辞而辟之。何说欤。厥后黄老申韩。又各以其说乱斯道。其能继孟而辟之者。有乎无耶。今玆佛氏。异端之尤者也。蔑君臣父子之伦。弃忠信礼义之行也。背天地绝阴阳。持空说以窥自利者也。其寓于世。果何所自欤。其有外天地逃阴阳。隐而难知之理耶。抑其所守者何道。有辅于国家。福利于斯民者何事欤。其始之入中国也。楚王英最先好之。至于梁武帝。三舍身为奴。彼二君之信事也如此。其果蒙其利欤。迨于晋宋。其徒弥盛而其书弥多。名山宝刹。巍嶪相望。钟磬之声。荡人心耳。俾天下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4L 页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天之生人。既有是物。则天之赋人。必有是性。夫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5H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5L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拾遗
义兴开刊乡药救急方跋
乡药救急方。甚有神验。所载诸药。皆东人易知易得之物。而合药服法。亦所尝经验者也。若京师大都。则医师有之。盖在穷乡僻郡者。忽遇苍卒。病势甚紧。苟有是方。则不待扁缓。人皆可能救之矣。是则事易功倍。利莫甚焉。昔大藏都都监刊行是书。岁久板朽。旧本罕见。今义兴监郡崔侯自河思欲重刊以广其惠。乃出私藏善本。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6H 页

刻杜律跋
周诗三百篇。变而为律诗。历代以来。作者颇多。然得其性情之正。而中于声律者盖寡矣。惟子美诗。上薄风雅。下该声律。而其爱君忧国之念。忠愤激厉之词。未尝不本于性情。中于音节。而关于世教也。所谓诗史者。殆非虚语。而奚徒以词章视之哉。方今 圣明在上。右文兴化。经史诸书。靡不刊行。而独此篇尚有阙焉。岂非盛时兴教之所亏欤。岁庚戌冬。总制曹公致受观风之任于是道。慨然有兴诗教之志。旁求杜诗善本。得会笺一部于星州教授韩卷。欲绣梓而广其传。越明年秋。聚材鸠工。嘱于密阳府使柳君之礼监督。自八月始事。至十一月而断手焉。噫。曹相之翼遵文教。辅导承学者。其功不既多乎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6L 页

别洞先生集卷二
歌谣
甫州乡校歌谣
勉勉我 王。其德克明。视民如伤。遹求厥宁。 王命卿士。惠此南国。显允君子。其仪不忒
(右受命之初)
王事靡盬。式遄其行。驾彼四骆。萧萧马鸣。山川攸远。旗旐央央。六月栖栖。登是南方。
(右行役之劳)
蔽芾甘棠。生于道周。爰居爰处。对扬 王休。德音孔昭。召公是似。室家相庆。无有远迩。
(右记德)
君子至止。我马维骃。每怀靡及。周爰咨询。岂弟君子。德音不忘。万有千岁。寿考无疆。
(右诵祷之词)
事君以忠。际风云之庆会。安民则惠。劳原湿之咨诹。凡入陶钧。悉均景爱。义以为质。宽而有容。高步霜台。振威风于百辟。优游梨掖。陈谠议于
别洞先生集卷二 第 287H 页

([失题])
庆尚道都试考官时。观察使前更请酒馔。长对二句。
酒含九畴之曲直。肴带八卦之山风。正是尼父之匏瓜。更望陈平之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