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跋语类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0H 页
天文图诗(一作志)
右天文图石本。旧在平壤城。因兵乱沉于江而失之。岁月既久。其印本之存者亦绝无矣。惟我殿下受命之初。有以一本投进者。殿下宝重之。命书云观重刻于石。本观上言。此图岁久。星度已差。宜更推步以定。令四仲昏晓之中。勒成新图。以示于后。上以为然。越乙亥夏六月。新修中星记一编以进。旧图立春昴中于昏。而今则为胃。二十四气以次而差。于是因旧图改中星。镌石甫讫。乃命臣近志其后。臣近窃惟。自古帝王奉天之政。莫不以历象授时为先务。尧命羲和而秩四时。舜在玑衡而齐七政。诚以敬天勤民为不可缓也。恭惟殿下圣武仁明。以禅让而有国。中外晏然。跻于大平。即尧舜之德也。首察天文。以正中星。即尧舜之政也。然求尧舜所以观象制器之心。其本只在乎钦而已。恭惟殿下亦以钦存诸心。上以奉天时。下以勤民事则神功茂烈。亦当与二帝并隆矣。况此图勒贞珉。永为子孙万世之宝也信矣哉。洪武二十八年冬十有二月日。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0L 页
历代帝王混一疆理图志
天下至广也。内自中国。外薄四海。不知其几千万里也。约而图之于数尺之幅。其致详难矣。故为图者率皆疏略。惟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浚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士衡),右政丞丹阳李公(茂。)燮理之暇。参究是图。命检详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其辽水以东及本国疆域。泽民之图亦多阙略。方特增广本国地图。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图。井然可观。诚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也。夫观图籍而知地域之遐迩。亦为治之一助也。二公所以拳拳于此图者。其规谟局量之大可知矣。近以不才。承乏参赞。以从二公之后。乐观此图之成而深幸之。既偿吾平日讲求方册而欲观之志。又喜吾他日退处环堵之中而得遂其卧游之志也。故书此于图之下云。是年秋八月日。志。
别愿法华经跋语
上即位三年秋八月有日。都承旨臣尚敬传旨于臣近。若曰。予以否德。迫于群情推戴。代王氏以有国。玆不获已。惭德是多。将欲保全其族。与国咸休。不期小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1H 页
腆反生疑惧。潜谋不轨。自速覆亡。臣寮耆旧咸请举法。予不敢违。深用悼焉。斯岂予本心哉。既不得并生于斯世。宜当导冥游于彼岸。爰发誓愿。俾以全书成妙法莲华经三部。欲令王氏宗族。普及法界含灵。俱仗真庥。速證妙果。又念玆经之成。所费虽少。皆出民力。不可不虑。冀推馀泽。以利臣民而已。非敢为寡躬祈福也。尔笔予之意。以志卷末。臣近承命祗慄。俯伏而言曰。恭惟殿下圣德受命。代暴以宽。市不易肆。民不见兵。不崇朝而大统以定。国家清明。万姓悦服。是舜禹之所以兴。而汤武之所莫逮也。优容先代之后。必欲保全。以永厥世。至其稔恶生衅。然后治之。以除祸乱。犹且㦩其亡而追其福。德著终始。恩及幽明。仁之至而义之尽也。彼若有知。必感愧于冥冥之中而图报无穷矣。又虑斯民财力之出。欲其共享于利泽。勤恤之念。至深切矣。是宜群心感悦。天命保佑。深仁厚泽。培养国脉。以传亿万世无疆之休矣。若夫莲经微妙之旨。闻者即获受记。以證佛果。故其功德之胜。非可以言语形容。臣奚庸赘焉。
水陆仪文跋(奉 教撰)
自古王者之兴。必有仁厚之泽深结人心。以洽幽明。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1L 页
然后天佑民归而大命集焉。前朝之季。政残刑暴。今我主上殿下以宽仁大度。周旋其间。悯念无辜。多所救活。其有死者。必加昭雪以释其冤。所谓仁厚之泽结人心而洽幽明者至矣。是以。中外人心。咸愿推戴以为君。及正位号。首下宽旨。不刑一人。朝野乂安。其于王氏宗族。必欲保全。分遣于外。俾获安宅。至拔其贤者以致于朝。将期永世与国咸休。而王氏为天所废。自就覆止。越三年申戌春。有敢议以谋变者。群臣请罪以除后患。殿下不获已从之。隐痛之念。常切于怀。欲修冥资以慰魂魄。其秋。金书妙法莲华经三部。特于内殿。亲临转读。又印水陆仪文三七本。命设无遮平等大会于三所。各置莲经一本。仪文七本永藏其地。俾以举行。其一则在天磨山之观音窟。为荐王氏之处江华者也。其一则在某州某山。为处三陟。其一则在某州某。为处巨济者也。
经济文鉴监司要略跋
监司之设尚矣。宣上德而达下情。惩豪猾而惠困穷。一言而人以劝。一言而人以警。其任顾不重欤。然古者秩卑。今则择两府之贤而有才望者为之。位与权俱重矣。位重则人益敬之。权重则人益畏之。以一人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2H 页
之身。而居众人所敬畏之地。必其德行施设。有以服乎众人之心而后可也。为监司者可不自重欤。今我殿下以判中枢事李公曾镇全罗有威惠。民所敬服。即命观察于其道。将行。三峰郑相国抄录周汉以来至本朝监司沿革得失之迹。附以先儒所论之说。又以善最作考课之法。定其分数。使刺举者有以依据。名之曰监司要略以赠之。约而尽。详而切。为监司者所当服膺者也。其定分数。先其德而后其才者。德为本而才为末也。长于德而短于才者。犹不失为善人。优于才而劣于德。则亦不免为酷吏。今之课者率先才而后德。故凡为吏者。多不以惠民为念。而惟事功是急。民不见德而受其病。由监司者课之失其伦也。故相国特举而表之。以明其先后之序。此又为监司者所当先知者也。至其所谓不可过为宽厚者。以其施于州县之吏者言之尔。若夫民则徵敛之苛而割其心。差役之烦而弊其力。为病极矣。务以宽厚抚之。犹患其苦。况敢忍以严峻加之哉。是亦不可以不言也。故并及之。
曹溪拈颂跋
佛氏之书。多至数千卷。然其言曰。未尝说一字。盖自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2L 页
拈花一笑以来二十八传而至达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又六传而至能。一言顿悟。空术益显。居于曹溪。以传其法。至今学禅者皆宗之。说玄说妙。如捕风捉影。不可措手。高丽真觉国师又恐学者流于幻妄。乃集历代诸祖问答说话凡一千二十馀条。合三十卷。名之曰禅门拈颂。自是海东学曹溪者。莫不究心于是书。盖佛书之多。而曰不说一字者。以其妙处非言语文字所可喻也。故学禅者当直透玄关。虽佛经且不用。何况此古人糟粕乎。然修诸身以心。喻诸人以言。传诸后必以文。则言语文字。又有不可得而废者矣。抑所谓言语文字皆心之著也。而有二乎哉。今曹溪无影形公印拈颂若干部。欲广施而远传。求予跋。予曰。磨塼不可得镜。攒纸不可得出。以此书自求道。殆类此矣。又以望于人。无乃益辽乎。然公非不知此者而必为之。必有其意。舍此不得。泥此不得。不舍不泥而有得。斯得之矣。但未知所养所得。与吾儒勿忘勿助活泼泼地者为如何也。此皆学者事尔。故并举似。公当为我下一转语。
乡药济生集成方跋
右济生院乡药集成方。为惠斯民作者也。初。左政丞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3H 页
平壤伯赵公(浚),右政丞上洛伯金公(士衡)。燮理之暇。恻虑穷民病莫能医。欲以广济。同知中枢金公(希善)与之协力。置济生院。蓄药以施。又与醴泉伯权相仲和将其尝所撰著乡药之方。更加裒集。勒成全书。将以颁诸中外。传诸永远。俾观者皆知随处而有药。随病而可医。又虑牛马之病误药致死。为集其医方。其仁民爱物之心。深且切如此哉。建文纪元之岁。其书既成。而金中枢观察江原。命工锓梓。以寿厥传。吁。以平壤,上洛之仁厚。总其事。醴泉之精博。纂其书。而金公又能勉力。终始其功。四公所以嘉惠东民者。当与此书并流万世。而无穷期矣。干是院事者。西原君韩公(尚敬),顺兴君安公(敬良),金君(元囧),许君(衡),李君(悰),房君(士良)皆有劳于此者也。故并著之卷尾云。苍龙己卯夏五上旬有日。
书兰坡先生诗卷后(居仁)
清川李相国。吾父执也。兰坡其号。寿父其字。尝求诗文于名公卿间。志尚甚高。苟非其人。虽工不取。故其所得。杏村书。益斋,樵隐,牧隐二三公诗若文数篇而已。一日。不鄙予。携以示之。命以文。余以不才。敢踵诸先正之后而为之说。非所宜也。然公有命。敢不敬从。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3L 页
惟公先世勋德相袭。始祖国公及文贞公。尤其杰然者也。公自幼嗜尚异俗。为家不问有无。所蓄者书画琴棋。所植者梅兰松竹。所畜者或鹿或鹤。有一物不备。则歉然必求而致之。然后快于心。客至。必洒扫焚香。设酒煎茶。吟哦唱酬。酒酣。或令女奴弦歌。欢洽而罢。不至乱。扬历清显。出入中外。所之必守法不阿。勋有声绩。及至晚年。位登侯伯。宠遇益隆。声望益尊。而其所尚不变。澹然有出尘之想。且公风神清朗。仪表洒落。白须红颊。霜辉玉洁。望若神仙。无一点尘累。观其貌。可以得其心也。昔前朝毅王谓文贞公。以秋霄明月拟其胸襟。观公风致。可谓无添文贞矣。自今公之子若孙亦必以公清高雅尚为法而谨守之。则公世德之传。当无穷矣。
学则跋
建文三年辛巳夏。皇帝遣通政寺丞章谨,文渊阁待诏端木礼。持节奉诰命金印来。册封我王。将还。以翰林学士河南高公逊志所著学则一篇献王。盖欲博施于东方之学者。以广圣朝同文之化也。惟时平壤府尹铁城李公传写一本。命工锓梓。求予志其后。予得而观之。性命之理。学问之方。经史子集之奥。文章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4H 页
书法之妙。凡为学者之事所当知者。靡不详举而毕陈之。辞简义明。便于初学。使之朝夕讲诵。知其趋向之方。由其涂辙之正。以渐而入。悉考其全而尽学之。则所谓陟崇自卑。陟遐由迩者。其益甚大。诚宜学者以为之则而尽心也。李公。侍中文贞公杏村之嫡孙。好学乐善君子也。出入将相。所至有声绩。观此一书之刊。亦足知其志尚也。
新刊释奠仪式跋
古者释奠于学。其礼极简。其详不传也。自唐有开元礼。宋有政和新仪。然亦废坠。多莫之行。紫阳朱文公每叹于此。屡请举行。且有志于改正其节次。而卒莫之就。宁国府学所刊仪式。乃先儒孟君之缙取紫阳释奠仪,湖学冕服图。稡为一编。而释奠须知沧州舍菜仪并载于后。其神位向背。器服制度与夫登降酌献之仪。无不备载。独所谓紫阳仪者。亦因开元之旧文公尝欲改正而未就者也。逮及庚辰之岁。全罗道观察使咸公悼州县释奠之失仪。报闻于国。求得仪文于成均。将锓诸梓。以嘱府尹柳公。公亦乐从之。未几。廉使赵公代咸公继至。董功益力。时判官许君尝在成均。讲究是礼甚悉者也。观其所得仪文未全。乃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4L 页
白赵公。更报于国。始得宁国全文以刊。又以元朝至元仪式附之。是其节次先后。于文公所欲改正者。盖庶几焉。故今成均遵用之。以是附于宁国之书。释奠礼文。粲然咸备。悉为成书。可传于后。数君子所以拳拳于此。必欲尽礼以祀先圣。其有功于庙学。有补于风化。可嘉也已。
平原君赵公(璞)诗卷跋
昔予释褐始筮仕。有童冠六七人从而问字者。今平原君赵公安石年最少。性最敏。不以世家子自挟。虽当甚雨。不惮徒跣而来。予固甚重之。及隶私试。辞彩精发。晔然可观。予每加评点以奖之。侪辈颇讶以其幼故勖之也。后果一举擢巍科。跻显仕。华闻日播。一时从游之徒皆出下风。始信予为非虚美也。前朝之季。政昏国疑。岌岌乎殆。时公尚少。克灼天命。乃与一二将相大臣。协谋举义。翊问兴运。易乱为治。极我一国生灵之溺。隆功伟烈。固已关于万世矣。又定社而靖祸难。佐命而开大平。仍三代为勋盟。先见之智。英谋之断。明且大矣。今玆出镇西都也。不月之间。不劳于民。以石安州之城。克壮且峻。藩屏之固。万世永赖。综理之周。规模之大。皆前人所未及也。若夫公于前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5H 页
后均劳中外。所至声绩卓卓然在人耳目者。皆其馀事。故不之及。特书其大者以为跋。今我殿下方向用公。共图庶政。勋业之大。当不止此而已。予将执笔而又俟之矣。
林氏诗轴跋
完山有林氏之女。崔君之妇。以孝行闻。年尚幼。陷于倭。将污以无礼。慷慨不屈节。骂贼以死。乡之文士为作诗若文。以美林氏而慰崔君。事闻于按部。宋公既旌其闾。又为作传报大史氏。林氏之节益以显。而崔君之悲可以纾矣。予之兼成均也。崔君为博士。予始得观其诗文。凛乎秋霜烈日不足比其洁。崒乎泰山峤岳不足踰其高。挺然岁寒松柏不足拟其贞。虽古烈女。蔑以加矣。是虽天性之美。亦由有父之教。有夫之贤。素砺节义之致然也。予于是抚卷嘉叹者久之。
铸字跋
永乐元年春二月。殿下谓左右曰。凡欲为治。必须博观典籍。然后可以穷理正心。而致修齐治平之效也。吾东方在海外。中国之书罕至。板刻之本。易以剜缺。且难尽刊天下之书也。予欲范铜为字。随所得书。必就而印之。以广其传。诚为无穷之利。然其供费。不宜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5L 页
敛民。予与亲勋臣僚有志者共之。庶有成乎。于是悉出内帑。命判司平府事臣李稷,骊城君臣闵无疾,知申事臣朴锡命,右代言臣李膺等监之。军资监臣姜天霔,长兴库使臣金庄侃,代言司注书臣柳美(一作荑),寿宁府丞臣金为民,校书著作郎臣朴允英等掌之。又出经筵古注诗书左氏传以为字本。自其月十有九日而始铸。数月之间。多至数十万字。恭惟我殿下浚哲之资。文明之德。万机之暇。留神经史。孜孜无倦。以浚出治之源。而阐修文之化。思广德教。以淑当时而传后世。拳拳焉为铸是字。以印群书。可至于万卷。可传于万世。规模宏大。思虑深长如此。王教之传。圣历之永。固当并久而弥坚矣。是年后十一月初吉。拜手稽首敬跋。
妙法莲华经跋
永乐二年夏。吾伯兄右使公遘疾。其秋转笃。谓道人志先曰。若吾不起。为成妙法华经以资冥福。冬十月十有七日乃卒。仲兄华严。已公与先道人谋所以追福者。靡不力。又于五七日间。印成此经。妆背已讫。遂就殡侧。邀僧转读。呜呼。吾兄禀性刚明。处事精详。历仕中外。灼有声绩。敦睦亲姻。克均恩义。位崇两府。年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6H 页
踰六旬。卒谥恭景公。哀荣终始。可谓无憾矣。但恨夫位不满其德。年未享其寿。积者多而施者少。遽至于斯。可胜恸哉。
书泽隐诗卷后
曹溪然公号泽隐。请衍其义。予讯之曰。谓渠为三闾之徒欤则遇上之知。非放也。谓渠为三高之类欤则嗣佛之法。非渔也。然则号之泽隐何居。在易则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在礼则曰。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焉。易以严上下之分。礼以通上下之理。二者皆圣人之垂训。而君子之所当体念者也。以势而言则水草之渊薮为泽。在地最为卑下。然其气升而雨露降焉。则泽之道亦有施者焉。吾闻浮屠氏潜身山野。不求闻达。而其功必欲利物济生。普洽人天。其以泽隐自号者。盖欲自处于卑下之地。推利于无边也欤。吾学术浅。浮屠之法。吾又未尝学。姑以是塞请。其有合于师之心否欤。有未至者。愿闻之。师曰。尽之矣。于是乎书。
大般若经跋
右大般若波罗密多。我大上王殿下愿成也。既己印成。妆背讫功。传旨臣近若曰。予赖祖宗之积德。佛天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6L 页
之密护。肇造邦家。永垂统绪。乃倦于动。用释重负。惟欲专心事佛。晨夕顶礼。上以报祖宗之重恩。下以异邦国之永安。歼除既往之罪愆。种植将来之德本而已。载惟大般若经其旨宏博。诸经最胜。普利幽明。莫此为大。爰舍私帑。俾印此经。惟愿先代祖宗考妣。先亡子婿眷属。普及法界含灵。皆仗胜缘。乘般若舡到正觉岸。三宝长兴。法轮常转。干戈永戢。国步永康。现增福寿。终證涅般云尔。汝宜书之。以跋其尾。臣近方居忧制。言不敢文。承命感涕。姑记所谕焉耳。丙戌六月日。
题信斋江原杂咏前集后
右江原杂咏。都观察使清城韩公(尚敬)之所著也。公以门阀之胄。诗礼之学。早际风云。蔚为开国元勋。出入中外。卓有声绩。禀气之刚明。处事之精详。为世所服。至其发于题咏者则典实而无华。清峻而不野。发乎情。止乎礼义。忠君恋亲忧国爱民之心。蔼然溢于赋兴之中。古人云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公之谓矣。永乐六年夏四月既望。
又题信斋江原杂咏后集后
先正柳巷韩公(脩)诗律最清峻。大为韩山牧隐公所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7H 页
称赏。今其嗣信斋先生奉使开东录一帙。愚尝得而观之。清新冲澹。真能得其家法矣。愚既跋其后而归之。今又得观此录。圭复不已。益叹其妙。其咏雄雉一心何耿介。五彩自鲜明者。真善于自道者矣。后之观者。讵不谓吾言为信。永乐六年夏四月日。
金书妙法莲华经跋
永乐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壬申。我国祖启运神武太上王晏驾。我殿下哀慕伤痛。敛殡奠荐。必诚必信。以尽其礼。至于释教追福之事。亦无不尽其诚心。于是与中宫静妃同发愿意。命西川君臣韩尚敬等。金书妙法莲华经一部以资冥佑。命臣近跋其后。臣窃惟圣人之德。莫大于孝。而致孝之道。其心无穷。今我主上殿下奉事太上。致养致哀。备极无憾。犹不自以为足。追福之举。靡不尽力。致孝之心。真无穷矣。我太上王以神武之资。敦好生之德。自在潜邸。历试诸难。以至开国。未尝杀一无辜。行一不义。大获天人之助。以建万世盘石之宗。亦且归信佛乘。写经造寺。营缔克广。殿下承之。无改其道。亦尽其诚。诚之所至。必有显应。则我太上仙游之驾。即得成佛之授记。益衍翼子之贻谋。宗祧巩固。万世永赖矣。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7L 页
金书妙法莲华经跋
永乐六年戊子冬十有一月己未。上王遣内臣命臣近若曰。我皇考太祖康献大王。以神武之资。应运开国。治化方隆。四方仰德。遽厌万机。传付予小子。予以寡昧。嗣承艰大。忧劳致疾。又传付于母弟今国王殿下。予乃怡神逸居。以享尊富。于玆九年。仰惟太祖大王奄弃群臣。今国王孝诚深切。慎终追福。靡不尽礼。予无所容力焉。其所可得为而尽心者。唯在小助追福之事耳。爰命沙门。金书妙法莲华经,父母恩重经,长寿灭罪经。又印华严经各一部。惟愿皇考太祖大王,皇妣神懿王后尊灵速證妙果。超生净域。国王静妃各保千秋。予与佳耦大妃消灾延寿。共享尊荣。宗社巩固。万世永赖。将俾后之观者。知予至意。尔以文学。尝侍经幄。尔惟予旧。宜跋其后。臣近窃惟。人道之大莫先于孝。三教虽殊。莫不以此为重。一也。今我上王殿下追念先王先后。诚孝切至。愿力广大。感应之效必速影响。自今观者。宜益敬重而无忽焉。
绣成愿佛跋
觉身圆融。充满法界。无处不在。无刹不现。然在肉眼。莫得而见。必凭象设。然后寓其敬信之心。此其铸埴
阳村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228H 页
雕绘。各逞其巧。以成厥象。弥于天下。至若刺绣以成。尤为巧极而甚鲜焉者也。今我中宫静妃殿下。恭为主上殿下睿算增延。宝历弥固。齐年共寿。永膺天禄。亲男诸邸各保寿康。宗亲戚里。宰辅臣寮。下至民庶。咸蒙饶益。幽明共利之愿。乃令宫人绣成千佛一轴。八难,观音,梵王,帝释各一轴。精妙备臻。功德最胜。真寓敬信之心至矣。吾心之敬既极其至。则佛心之感捷如影响。两宫齐寿。诸邸咸康。一国与荣。万世永赖可信矣。臣近承命。稽首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