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亭先生遗稿下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x 页
龟亭先生遗稿下
 附录
  
赠南参赞随 靖安君如京(独谷成石磷)
知子知臣睿鉴明。畏天诚意为生成。皆言万事朝鲜庆。在此炎霖跋涉行。
寄呈宜宁府院君南公,柳四宰,李观察使。
黄菊花交四季开。风枝露叶自低回。西邻白酒也应熟。东里故人何不来。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48H 页
寄龟亭
奋忠开国冠诸公。会友论文有古风。七十六旬春又好。一樽思与古人同。
冷斋方午始门开。落叶从风去复回。最喜今宵得佳梦。白须红颊惠然来。
冷斋秋晚菊花开。独向东篱绕几回。不省土香争掩鼻。掇英思把故人杯。
哭宜宁府院君
纯忠奋高义。茂烈冠群英。民欲起安石。天何夺孔明。凄风吹素幔。片月照佳城。他日伤心极。邻人笛一声。
南氏宅梅花三绝(阳村权近)
院里梅花满树开。幽人相赏共登台。明朝直恐风吹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48L 页
尽。有意携壶月下来。
冰雪肌肤一笑开。飘然乘月下瑶台。欲知他日相逢处。群玉山头驾鹤来。
疏影横斜冷艳开。黄昏月色上高台。前林尚有消残雪。春信先从庾岭来。
南氏宅赋梅三绝。因两家皆无纸。故未书已有日矣。南公得纸分惠。仍求梅诗。又作此为谢。
一树梅花一首诗。放翁风味有谁知。慇勤送纸求题咏。须信先生不我欺。
次南赞成事韵赠薜直提学(称)
夹辅皇储两翼成。商山晚岁树声名。已将稽古蒙恩眷。莫叹霜髯满镜生。
大器曾闻必晚成。白头今得遇升平。胸中兵甲将施用。吉非先从梦里生。(薜自言尝梦帅十万兵)
健元陵碑(大提学卞季良)
碑阴列书功臣四十人。而公居第十四。记曰。太祖健元陵。立石以纪功德。 殿下又以为开国功臣名氏。当刊于碑阴。以弘大我 太祖创垂之业。用示不泯。臣窃惟天之生大德以主斯民也。必有股肱辅弼之臣奔走先后。开之于前。守之于后。然后大勋以集。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49H 页
大业以久。我 太祖之兴也。则有文武大臣灼知天命。实能左右启迪之。莫非勋亲良弼相与辅相。克成厥功。以永洪祚。是宜刻名于石。垂耀将来。而我 殿下显扬祖烈。褒奖勋臣之美。亦当并传而不朽矣。
献陵碑(大提学尹淮)
碑阴列书功臣三十九人。而公居第十三。记曰。 太宗献陵。立石以纪德美。又 命序次开国佐命定社功臣姓名。刻诸碑阴。臣窃惟自古帝王之作。必有命世之臣应时而出。弼成大业。于是有纪功宗铭彝鼎之典。所以示不朽传悠久也。我朝之开刱。实天所以启 太宗。以基朝鲜万亿年无疆之祚也。然亦将相忘身委质。赞襄辅佐之力。与有多焉。是宜镌铭贞石。以示永世。后之观者。当克知我 殿下显扬先烈褒奖元勋之至意云。
冶隐年谱
永乐元年癸未。先生年五十一。南龟庵赋诗以赠。诸公咸赓之。郡事李扬移锡栗谷园田。监司南公为营家庙。先生仍营庐。以为永居。
舆地胜览
吉再祠在金乌山下仇旀里。距府治二十里。观察使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49L 页
南在所建。(舆地胜览善山府祠庙条)
驾鹤楼记(双梅堂李詹)
宜城南公以旷达奥雅之资。用硕德元勋之选。观察庆尚。适河东河君澹自傍郡移任黄涧。公巡至。政简可用民力也。谓河君曰。黄。岩邑也。使臣之东西行者。数十里然后脱险。今既因大丘而城。城据大溪而隍。以域编民。可为完聚矣。然制度方新。公馆隘湫。盍增筑之为登览之所。使畅郁湮延清旷。而虚己以听民也。河君曰。此郡之幸。以癸未九月经始。至明年正月告成。公再巡而登览焉。大山长谷之云月。荒墟野水之风烟。与夫川泳云飞之妙。接于目而会于神。充然如有得也。公于是扁之曰驾鹤。盖取超鸿濛混希夷。托扶摇而羽化之意也。然此特公之寓言耳。
驾鹤楼重修记(梅溪曹伟)
黄之为邑。据层巅俯绝壁。东南众壑之水来绕其下。盘折而西。湍流激石。琴筑竽籁之音。不绝昼夜。客馆之隅。跨雉堞临苍崖。旧有楼曰驾鹤。永乐年间。龟庵南相公在揭扁也。后燬于火。只留残础者四十馀年。成化丙午。密阳孙侯蕃。自芸阁为亲乞宰是邑。因旧址横起楼三楹。始事于己酉八月。断手于明年七月。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50H 页
因扁以驾鹤。余惟境不自胜。因人而胜。废兴遇合之数。岂偶然哉。自宇宙便有此江山。而必待具眼者。然后为能发辉而标名之。垂诸无穷。今黄之溪山云物。初遇于龟庵。天不能秘。地不能藏。增益其清致。开发其精彩。境与人相遇相资者。岂非千古之一幸耶。
游松都录(五代孙孝温)
成化乙巳九月初七日乙卯。子容,正中访余于开城府板门奴舍。庚申。渡龙头桥。出内西小门。望见佛隐寺。寺西有星人洞。洞内有姜侍中邯赞故宅。西边有诗人许锦故宅。皆墟矣。余乃还过大平馆。东入小洞。见先政丞龟亭先生故宅。基今为野人所耕田。边有石。盖龟亭上马台。余下马就二诗。其一曰。五百年终遇圣君。龟亭当日际风云。凄凉故宅松山下。短布来过五叶孙。其二曰。故园今作野人田。此去龟亭一百年。乔木南朝看世庙。绛侯元是四朝贤。龟亭宅下有河政丞浩亭先生遗基。南边一岭后有金政丞上洛伯遗基。亦皆为田矣。览毕出洞口。东入演福寺。见能仁殿。有阳村所撰碑。
翠微堂图
堂在南部明哲坊第二里城底。俗称南小门洞。(人为御营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50L 页
厅。东立射场之所。○东至城底。即园台。南至小冈而红牌岩镇其后。北限柳姓人家垈。西李泽堂植先基接。永乐甲午九月二十一日建堂。前有莲塘。长四间广三间。而楼东北面。一柱立于池中。池下七八间。壬方有井。井上甲卯间为正堂。堂背东面西。正堂之左。翠微之右。有祠宇基。原垈八百馀间。○堂之世守者二百年。壬辰乱。都事与子司勇。同日并死于铁原。司勇室林氏。白湖悌之妹。独保八岁儿于仓卒。即默愚。)
삽화 새창열기
(乱定归家。尽为灰烬。只馀外廊数间。又荡残于丙子之乱。后来诸孙。多别立屋于堂傍近而居。今犹可指而认者。玄孙朔宁郡守忭家基。即堂之西北数十步地。其南相接地。即五代孙吏曹参判世准家。幸免兵火。今为御营听所买毁撤。佥枢 赠参判致勖家。即堂之正西越一溪一百二十馀步地也。焚于壬辰。今为御营厅正堂坐地。判尹致勤家。即堂之正北▦案二百馀步之地。今为外外裔统制使元相家。自参判家南距五十步。即六代孙海南县监延庆家。今基废池埋。○正堂柱础则漫灭已久。只有翠微石础宛然。岁庚申。御营听买为阶石。故为依旧础图出。以待日后重建。○肃宗辛未。全图刊于宜宁。印布宗族。○按翠微石础图。今散佚无考。吁可叹也。)
翠微堂遗址记(十一代孙磐)
先祖龟亭相国曾卜居于汉师明哲坊第二里城底。盖我康献大王定鼎之后。仍命堪舆家择其爽垲。使得密迩朝夕爰咨。筑其室庐而居焉者也。公乃别构一堂于宅南。厥土燥刚。厥位拱北。而揭号曰翠微。此寔为终南之山腰。而名之以翠微者取义于此。则即公丰功盛烈虽著于钟鼎。而素心雅趣常存于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51H 页
山林者。亦可以想见矣。堂之高不甚岿然。而其广四室。其深二室馀。而旁达一阁。以为登眺之所。前凿莲塘。以为俯赏之地。池边有一鸭脚树。枝柯丛翳。迥然特秀于凡木。且以地势据高。故郁为 禁中之所指点。 太祖有时凭望。认以为某家树也。此乃翠微之名于世者也。公之孙忠简公讳智。挺生于此。复承遗烈。为 世宗朝名相。其后屡代世居焉。逮遭壬辰之乱。尽火于兵燹之中。而只馀正堂数间。又至丙子。荡然灰烬。荒墟遗础。满目伤心。思欲经营修茸以复旧业。而才力之绵细。丧祸之连仍。计未果焉。故老之嗟惜。后孙之感恨。迄今未已。及夫丙辰。不肖之先君子。仰体屡世之遗恨。思复先祖之旧宅。先具小舍于故基之傍。方图刱修之计矣。不意御营移设教场于此洞。而翠微遗址自入于矢石之道。宿昔之计。未免归虚。而卒至于毁舍而出矣。噫。此地之天悭地秘凡几年所。而必待我 太祖龙兴之日。以遗于吾祖。则其际遇之深。 赐与之隆。疑若有默定于冥冥者。而既烬于两贼之祸。又弃于屯营之侵。莫遂肯构之志。而永为荒废之基。则此由于后孙之不幸欤。抑由于时势之有异欤。呜呼惜哉。其界表则东至城底。南底小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51L 页
冈。北限某人家基。西与泽堂李先生先基相错。而泽堂基则已为御营厅所占。宅边有一小岩。而其状类龟。公因以龟岩自号。此其大略。馀不尽记。
注谷事迹
在州南四十里。自佛岩山东落。庚兑行龙。壬坎翻身。戌入首。戌坐辰向。艮得水丙破。俗称注乙兀。西距京城三十五里。北距松山八里。西距 泰陵八里。东距光陵十八里。南距 健元陵五里。忘忧里十里。(宗孙磐所录)
世传 太祖率无学亲定国陵也。 教曰。先占者用为国陵。次占者赐南在。无学先占注谷山。次占忘忧里山。 太祖与公憩于前岭。 教曰。忘忧里山多冈麓。可为国家万世之用。因名其里曰忘忧里。以注谷山赐公。(后孙夏正所录)
史传敬烈公尝陪往 太祖于临津舟上。 上以忠景,刚武奉亲荣养。皆尊贵。为之泣下云。敬烈,忠景两墓。一冈上下葬。表石皆刻考位官讳。而敬烈墓前。安小石床二坐。无乃夫人祔葬在立表之后。而未及改表石耶。九代祖妣卞韩国大夫人坡平尹氏墓。长湍治北三十里松都东大门 天寿院后洞田斋宫里。有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52H 页
表石。而后夫人洪氏无后。并不记葬地。今看忠景墓前。亦安一石床。可知非合葬也。六代孙郡守公讳俅墓。即自忠景公墓为左冈百馀步之间。而其后麓。葬从伯祖判官公楫从叔宣传官炯,其季燧。忠景公墓前葬一墓。表刻曰慎夫人宜宁南氏之墓。即宗室端川副正寿鹍之妻。而高仲祖判尹公致勤庶女。既贱而无后者。葬于本宗。是未可知也。忠景公墓下。又有八代孙大源。九代孙宗稷,宗标墓。(后孙二星癸卯日录)
  赐洞小记(十一代孙鹤鸣)
杨州注乙洞。 太祖朝赐葬我先祖忠景公之地也。俗称注乙。而我东以俚语合为一字者甚多。无稽。宜改以赐洞。且以识不敢忘 君赐之义也。
  门中会议文
先祖宜宁府院君墓下。乃杨州注乙洞。而当初山所。自朝廷 赐牌忘忧里。田土及奴婢亦以墓位赐给。传诸奉祀之孙。以为永世不迁之地。今将三百年遵守不易。虽姓孙中尚无分执之举者。以其有 太宗大王手教故也。今者奉祀孙主簿宗伯一家异姓族属中有生心分占之人云。闻来不胜惊愕。虽先世遗书所载。子孙不敢违越。况 先朝手教昭著于人人
龟亭先生遗稿下 第 652L 页
之耳目者哉。等齐会一处。以先世相传之意同议成文。此后如有生梗杂谈者。以此呈官卞正。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南老星,嘉善大夫行龙骧卫副护军南龙翼,通训大夫行司宰监佥正南斗极,通训大夫行司谏院献纳南九万,通训大夫行司宪府监察南斗枢,御侮将军行训鍊院主簿南澳。崇祯纪元辛丑八月二十六日。同会议正。皆具着押。
 右记。献纳亲书。而所付田十九作十八日耕。水田十八作平十二石五斗落。奴连伊,连福。婢八月,延春等。而馀难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