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原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59H 页
原水
江淮河汉。水之大者也。人皆知出于噃冢桐柏昆崙山。而未知其源于未远四山之前也。夫水润下其性也。水在地中。虽潜伏畜聚。及其出于地上也。流动充满其理。见行人之水水止于所见。其所未见者则昩焉。故圣人观地中有永之象。既设师卦。然后系之以比卦。所以示人推源及流也。世之人果能知水之源乎。且如沮如坡隰。水之馀气。其流涓涓。不绝如线。及乎通长江达巨海。浩浩沛然。莫之能御也。非知微知彰者。其孰能察之哉。此人所共见。而未之知者也。余在河东。舍侧有小泉。其源无没。未知方向。邻里臆说出诸粪壤之中将鄙而不食之矣。余往观之。涤其源决其流。小东而▦之。则三与号冷井者。其脉同。其味又同。一源而分派者也。于是父老争贺。往来井井。用之不渴。吾固用智而行水矣。亦将溯流而知源矣。呜呼。人之用舍于人。有类焉。世有才足以致君泽民之士。而人或从旁而非议之。则退而包荒含垢以俟时耳。一朝逢圣主遇知己。得行其道于天下。则亦何异于是水哉。今之在上者。但以容貌言辞取人。而不本其心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59L 页
之曲直。亦犹知水之流而未知其源也。言诸天者必验于人。故今论水亦然。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余亦曰。观水有术。必本其源。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论类
  
霍光论
既可以公天下。亦可以私其家者。心不纯于仁也。观人不于其所勉。而于其所忽。勉于公而忽于私者。吾于霍光见之矣。孔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邪。君子人也。孟子曰。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光可谓君子而不仁者矣光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属。任天下之寄。立孝昭而辅焉。上官安光之甥也。安父杰。自先帝时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之重。皇后亲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顾专制朝事。繇是与光争权。于是杰安与乘弘羊通谋。诈为燕王朝书以上。而孝昭之明。有以辨其诈。其后杰安之党与有谮光者。辄怒曰。先帝所属以保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杰等不敢复言。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觉。光尽诛杰安弘羊等。燕王,盖主皆自杀。此虽杰安之自取。光亦有以养成之矣。当主少国疑之际。杰安之谋去光。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0H 页
将以危天下也。况诈书自燕王所来。则燕王固可疑矣。废之可也。杰之党与谮光。则是巫君之甚者。黜之可也。孝昭空言谮者坐之而不坐。以速上官之祸。宗族与焉。光之计亦晚矣。元平元年。帝崩无嗣。光迎昌邑王贺立之。贺既即位。行淫乱。光忧虑。田延年劝光废之。光曰。于古有此不。迎(一作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大甲以安宗社。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则汉之伊尹也。光送之昌邑邸。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则光可谓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大平者也。宜乎与伊尹并驾而驰矣。不待杨敞连名之奏。汉之天下已入于宣帝揖让之中矣。光推戴宣帝而立之。宣帝自潜邸时闻霍氏尊盛。内不能善。后为参乘。若芒刺在背。既而躬亲庶政。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显甚恶之。帝立许氏为皇后。显爱少女成君欲归之。私使乳医淳于衍行毒药杀许后。因劝光纳成君代立为后。夫杰,安之败。立后为之崇。光之所当惩也。不知他日己之为杰安。尤而效之。亦独何心。显恐事败。以实告。光欲发举。不忍犹豫。显既用事。害天下之母。立女为后。为光计者当如何。当具显之所为以奏之。则处置自有邦宪矣。以光之忠。计不出此。终嘿不泄是以大义灭亲。春秋美之。阴妻邪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0L 页
谋。汉史记焉。何事同一机而径庭若是也。光既薨。语稍泄。于是禹,云山数相对啼泣自怨。欲废天子。事发觉。云山自杀。禹腰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与霍氏相连诛灭者数千家。其祸惨于杰安矣。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光可谓自毁其家者也。光不学无术。不知家人之整伦理笃恩爱。而其所以笃恩者。乃所以乱伦也。宜其族也。是则孟子所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者也。夫仁者。得其公正之谓也。是心虽出于公。而得正之尤为难也。光感武帝赐周公之图之意。独任天下之安危。社稷之存亡。废置得宜。使刘焰几灭而复炽。汉鼎几失而复得。可谓忠矣。然其心之出于心而得其正。则未可知也。汉至今千有馀年。忠臣义士亦多矣。而无可拟于光者。然其心术之微。不可不辨。故余谓光君子而不仁者也。
正心论
恭惟即位之初。思所以革旧币而行新政。条具便民事宜三十二件。须布中外。其一款云。君臣一体。义同休戚。其时政得失。生民利害。尽言不讳。臣伏读以为此愿治之美意。臣当展布所学。以求尺寸之效也。夫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受其气以生。故亦各有生物之心。其所包者亦犹天地之于万物也。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1H 页
为人君者当讲学以正其心焉。臣不揆浅陋。作正心论。谨顿首再拜以献曰。
 治本乎道。道本乎心。能正其心。则道行而治洽矣。夫心者。神明之舍。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寂然不动。其体也。感而遂通。其用也。小则入于毫芒。大则包乎宇宙。人之所以三于天地者。以其此心之大也。当先之以格物致治之学。以为正心之本。其正之之要。在诚其意。诚者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方其事至物来。此心之发。一有不实。则其本不能不失其正矣。大学条目。虽有正心诚意之殊。其实则就此心之动静。加存养省察之功而已。意既诚矣。必此心无所偏倚。然后人欲消。而天理明。天下国家。可得而治矣。自古帝王。以是相传。尧舜禹之执中。汤武之建中建极。皆所以明此。心之妙也。发而为礼乐教化。著而为典章文物。而其治乱之分。系乎此心存亡之几。存之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不然则反是。其几在我。不可他求者也。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其序不可紊者矣。人主立极。而四方取则焉。犹表正于此。而影直于彼也。若不正其心。欲人心之正。谁肯从之。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非心格则正矣。格非虽大人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1L 页
之责。其正之在我耳。人主一身居万民之上。丛万几之务。可不谨哉。伏惟亲近贤良方正之士。使讲论治道。明大学正心之义。以为齐家治国之本。可以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开大平矣。其政之得失。民之休戚。何足虑哉。臣言虽迂。或有补于万一。伏惟栽之。幸甚。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传类
  
楮生传
生姓楮。名白。字无玷。会稽人也。汉中常侍尚方令蔡伦之后。生之生也。欲兰汤。弄白璋。藉白茅。故濯濯也。其同母弟凡十九人。皆与之亲睦造次不失其序。性本精洁。不喜武人。乐与文士游。中山毛学士。其契友也。每狎之。虽点污其面。不拭也。学而通天地阴阳之理。达圣贤性命之源。以至诸子百家之书。异端寂灭之教。无不记识。徵之班班可见。汉策士以方正应科。遂上言曰。古今书契。多编竹简。兼用缯帛。并不便。臣虽不腆。请以心胸代之。如其不效。请墨之。和帝使验。果能强记。百无一失。方策可不用也。于是褒拜楮国公。皆荆刺史。统万宇军。遂以封邑为氏。树肤麻头鱼纲桑根四人亦同奏。率以不克如奏免。既而学长生之术。不冲风雨。不食壁鱼。每于存。七日吸阳精祛尘埃。熏其衣而静胜焉。晋▦大冲作成都赋。生一见记诵人竞传写。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2H 页
虽雅相知。罕得接见。后受王右军墨迹。而其秸法妙天下。仕梁臣太子统同撰右文选。以传于世。承诏与魏收同修国史。以收好恶不公。谓之秽史。请辞愿与苏绰司考计帐。诏许之。于是朱出墨入。综覈明白。人称其能。其后得幸于陈后主。常与狎客安学士辈。赋诗于临春阁。及隋军度京口。陈将密启告急。生秘不开封。以此陈败。大业间。与王胄薛道卫事炀帝。共吟庭草燕泥之句。寻以帝不欲人出其右。遂见疏略。则卷而怀之。唐兴。置弘文馆。生以本官兼学士。与褚遂良欧阳询讲论前古。倚㩁政事。以致贞观之治。及宋。与濂洛诸儒。共阐文明之治。司马温公方编资治通鉴。谓生为博雅。每与资焉。会王荆公用事。不喜春秋之学。指谓破烂朝报。生不可。遂斥不用。逮于元初。不务本业。惟商贾是习。身带钱贯。出入茶坊酒肆。校其分铢。人或鄙之元亡仕于
 皇明。方见宠任。其子孙甚众。或世史氏。或门诗家。草封禅。录登庸。在官者知钱谷之数。从戎者记甲兵之功其职事虽有贵贱。而皆兼旷官之诮。自以为大夫之后。举皆带素云。太史公曰。武王克殷。封帝叔度于蔡。相纣子武庚。治殷遗民。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辅之。蔡叔流言于国。周公效之。其子胡改行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2L 页
率德。周公举为卿士。成王复封胡于新蔡。是为蔡仲。其后楚共王虏哀侯以归。以其不敬息夫大也。蔡人立其子肸。是为缪侯。齐桓公以其不绝蔡女而他适。虏缪侯以归。缪侯卒。子甲午立。楚灵王以灵侯父仇。故伏甲醉而杀之。围蔡灭之。乃求景侯少子庐立之。是为平侯。徙居下蔡。楚惠王复灭蔡齐侯。其后遂微。呜呼王者之后承。世积厚德。以有国家。而其盛衰。气化使然也。蔡本周之同姓。介于▦国。横被侵伐。延绵能不坠遗绪。至于汉末。遂以封邑邑。易其姓。国变而为家。家大而子孙满天下者若惟蔡氏之后。见焉
守禅传
释有守禅其名者。玄风县人。代居其邑。至父坚。族徙于海平而禅生焉。禅始年十二三时。从弘福寺僧学文。性鲁钝。师讲训则应诵而已。师止。嘿不下口。佗日▦则坚使诵其所学。但记一两句。▦皆忘之。所记者亦不甚分朗。坚怒曰。汝上二兄。俱已无能起我家者。吾惟汝之望。汝如是耶。遂杖之。仍居其僧剃之。行弟子礼。禅年二十。禅学佛书如前书。于是冠服既具。起浮云遐想。涉洛水。出太伯山下。澄枫岳以望回浸。繇关东。踰岭。历访东方名山。所览愈奇而识益闇。凡寓寺院也。例以不勤职见诋。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3H 页
颀然至四佛山大乘寺。与十三僧结夏。面壁三月。而观所谓我性者。谓之作用是性乎。气也非性也。含灵皆有乎。我与物有不同也。求之而未之得。得之而未之见而卒无功也。又恐所与处者心或妄动而性有所未莹也。欲屏静处而观焉。与同志惠明者。寓于鸡林南山内养庵。每明出乞米。禅或独处。夜则猛虎阒门而吼。其声訇然。憾顿四壁。禅能不畏怖。坚坐自若。其邻僧悉證是非学力有以制其中。知其无可奈何而矫肆耳。禅累历艰危。枯槁生涩。渐不喜为僧。因知世所谓见性成佛者尽为诞妄。乃习放达。乐与文士游。其闻圣人仁义之说。诗书之教。怡然若有所见。充然若有所得。虽其旧习未尽除去。其志可尚已。代之游民。学文未达。则假浮屠形以自高。其学浮屠未卒。则托文章流于自放。同条于禅者众矣。焉得举数而悉诛之。禅从学孟轲氏之书。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复叹息曰。此语诚然矣。余为天下之罪人也。噫。其有得于圣贤之言者深矣。悟前日之非者审矣。此吾立传意也。夫子曰。有教无类。孟子曰。归斯受之而已。孔孟岂欺我哉。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杂著
  
丙午甲契文
世有为亡年之契者。虽或老少之不同。尚与之为友。况吾辈俱同年而生。或同游学。或同科第。或同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3L 页
仕官。其相须以成者尚矣。昔白乐天张浑辈在洛中。为甲午同甲之契。其志同气合。想必如是也。今作契之意。岂其佚游宴乐之谓。将欲上以致君。下以济民。务修臣职耳。于是第其生日月为坐次。凡同契者。勉德规过。敦信恤难。梦在先施。无或敢后。苟背于是。非同契之意也。
乡党契文
尚德尊齿。乡党之事也。虽仕于朝。位卿大夫者犹且屈焉者。以有父兄宗族在此耳。兵兴以来。风俗淆淆。长幼无序。朋友失信。视其所当敬且敦者。而无异于路人。是可叹也。同郡二三人幸同僚于幕府。相与同心。约为兄而。所期敬老尊贤恤孤慈幼。在患难则救之。疾病则扶之。相先施之。无敢或后。其或不然。契之何益。
恩信契文
即位之年庚辰冬。论定佐命功臣。等第爵赏既毕。以为凡臣庶之勤劳我家者固不止此。合置殊科以续褒赏之典。曰宁安君某。曰奉宁君某。曰清原君某。俱以 宗室懿亲。用加笃弼。以靖我国家。其知承枢府事子安以下六十人。或以忠意。或以义气。或以故雅。奔走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4H 页
 潜邸。悉专且久。于是赐土田臧获有差。臣等咸已拜赐。夫人君擅一国之名宠为臣。而不见知于素。则虽贤智者。尚不能自达。终身困辱。沈于下位者。举世皆然。臣等幸际风云。遇知己之 主。各自振拔。仰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虽极感铭。顾无丝毫报效万一。臣等既在奖劝之例。宜并心力。作交契约。束而不相负也。相与议曰。恭承 主恩。结信作契。合号恩信。俾无忘 上赐也。契成。相戒以为凡同契者。尽忠敦信。罔或不谨。庆善吊恤。无敢为后。励行规过。无纵诡随。苟或不然。作契之意荒矣。
三益契文
夫子之论益友有三。曰直曰谅曰多闻。反是者谓之损友。人苟得直谅多闻之士而友之。固有益也。直者。责善而不贷。谅者。固执而不易。多闻者。有所参證而不胶于偏见。夫学之未进。盖由人未有告其过者而心不诚也。且无闻见开发之益也。故必待三者交修。然后有所长进也。见人之直。惟恐我之责善未逮也。见人之谅。惟恐我之固执未及也。见人之多闻。惟恐我之进明未至也。取人之善。以辅吾仁。如是则便辟善柔便佞之害。何自而入哉。欲闻过则友直。欲进诚则友谅。欲多识前言往行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4L 页
则友多闻。其益为如何哉。今吾侪辈之中。宜有公论矣。历数其人。曰某也直。某也谅。某也多闻。则固美矣。若犹未免便辟善柔便佞之责。则必师表三益。以改过。以进诚。以畜其德。然后可也。凡同契者过失相规。德业相劝。忠告而善导之。永以为好云。
忠信契文
人之言行交际。当以忠信为主。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故孔子曰。主忠信。曾子亦以吾身之忠信与否。日自省焉。何则。忠为实心。信为实事以是心行是事。然后真实无妄之用。见乎动静之间。固无自斯之弊。且于朋友交际。直致心真。又无外敬苟悦之病矣。以便僻善柔为损友。者。以其少直谅之气。故习于威仪媚悦之美。而无切磋之益也。所贵乎忠信者。得实理于心以与人。则人忠于己。见实心于事以待人。则人信于己。人己之分交相孚。而有以辅仁也。圣贤垂训。昭如日星。不可诬也。今吾侪辈若干人。相与有雅而罔为。 
王臣。则有兄弟之义。不待要约。已同心也。然士君子立心之要不可画一也。凡同契者。当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际以信。且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救。无或懈怠遗忘。以负名契之意也。
观善契文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5H 页
天地之间。感应而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天性之善。人与我同。故其欲也有我感彼应之理焉。同得天命之性。而彼既至于事物当然之极。我当尽学问之力。必如彼之所为而后可已也。况朋友有辅仁之益。学记曰。相观而善之。明道先生亦曰。朋友讲习。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尽言得于观感之间者。踰于提耳之谕也。夫责善。朋友之道。责之则出于有意。而彼不以善行。则吾之责望者绝矣。又或有求诸人而无诸己之诮矣。岂若称甲之善则乙者观而效之。乙有善可称。甲亦如之。传相为师。期至圣贤之域哉。某等共生一世。同业学文。同事仕宦。且同心而乐为之契。以结平生之好。当躬行孝悌忠信之行。使同契者熏陶渐染。自然进益。庶无负观善之名耳。
论取契
取友之道。先以论学为本。故学记曰。论学取友。易兑卦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孔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其在圣贤之书者盖如此。则古人之于友道。必资切磋之益。有以成之。从可知矣。学之道乃何。自诗书六艺之说。以至君臣父子。日用之间所当行者皆是也。苟能讲论是道。以相箴规。则进学之方。不外乎此矣。夫兑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5L 页
有相说之义。而学则中心喜悦。且讲学以会友。则其乐可知也。今人之慕势利者。酒食游戏。强笑语。握手结欢。徒有善柔之损。而无直谅多闻之益。夫直谅多闻。由学而进。不学则安有三者之益耶。某等生同一世。既存心于明善诚身。欲展学于致君泽民。所存所学。亦无不同也。然谓之论学。则所论者学尔。其若时政之得失。他人之长短。非所议也。谓之取友。则直取端人耳。善柔之辈。在所当远。凡同契者顾名思义。当事君忠。事亲孝。与朋友信。以立为学之本。相与德业以劝。虽当急难无。或遗弃。永以为好云。
友仁契文
夫仁。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是理以生。故为心之德。而恻隐之所由发也。仁之所及者博。自亲亲而仁民而爱物。其施为虽有次第。本于天地之心则同也。况友所以辅仁。既讲学以会之。当取善以辅之。则德日进于高明。切磋之功。诚有益于己矣。孔子之言仁。有主敬行恕者。有与人忠者。有爱人者。皆与物接而尽其恻怛之意。有以劝勉之也。其答子贡为仁之问曰。君子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言取善于师友以成其德。则为仁之方。不越于此矣。某等比肩齐业。同游于国学。齿
双梅堂先生箧藏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366H 页
与学又相若也。誓言相好。富贵贫贱。无敢遗弃。惟以圣训相勉。以尽尊贤亲亲之道。以为致君泽民之本。庶无负付畀之重耳。脱不如式。规之以道。俾归诸正。永以为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