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耘谷行录跋
耘谷行录跋 第 x 页
耘谷行录跋
 跋
  
耘谷行录跋 第 234H 页
耘谷先生事迹录后语[郑亮钦]
余尝尚论丽亡时事。窃悲三隐之迹而信其义。以为圃隐大而任。牧隐正而和。冶隐严而晦。是皆自靖以献。特立万古。莫或尚之。顾时义错盭。难知而易疑。虽不以病。亦足以憾。乃归考 耘谷元先生遗事。作而叹曰。先生之与三隐先生。其心一也。迹舛而义兼。抑有光于三隐者非耶。夫身佩五百年王业。存亡▦俱。成仁取义。而社稷为重地。忍二王之骈首者。圃隐先生之大而任也立子一言。毅然难犯。王纲赖延。而前朝雅望。雍容封伯之新命者。牧隐先生之正而和也。超然远引。不事二姓。其择益精。其辞益婉。而彼哉妄男不知。则敢肆诋诬。此以知冶隐先生之严而晦也。前人之论述备矣。槩言所遇不同。故曰不以病而以憾。若耘谷先生。见几玄陵。遁迹荒野。爵禄不加于身。权位不到于手。不拘不系。无责于时。山林一进士耳。乃敬天降衷。忧人为禽。其心若曰亡国斁伦。吾无如时人何。犹有不亡不斁者。非我扶之而谁也。既所立光明卓绝。一如录中所记。噫。匹夫无位。纲常是赖矣。千乘屈节。罔敢臣仆矣。短什巾衍。百世信笔矣。兹可谓任其大和其正而晦其严矣。故知兼三隐而无遗
耘谷行录跋 第 234L 页
憾者。先生一人而已。亦曰所遇不同耳。惟其诗传而史佚。论者惜之。然陶山李夫子读先生诗曰。史也。史寓于诗。诗传而史不亡。何佚之惜乎。然先生之诗。今犹有可讳。况史哉。千秋万岁。终必有深惜之者。顾余不得不为是惜也。
     八溪郑亮钦谨识
耘谷行录跋[元檃]
耘谷行录跋 第 235H 页
诗以史名。志其直也。从古圣人之徒。信道笃而自知明。故遁世不见是而旡闷。是知纯刚至正之气。高明光大之学。发于言而成章者。非经则史也。吾 先祖耘谷先生遭时板荡。独秉彝伦。隐居而著诗与文。文则史也。失火无传。即海东乐府词所谓当时著述空劳神者是也。惟诗二卷。尚为我五百年承家之钟鼎。即退溪,寒冈两先生所谓原城有信史者是也。若稽丽末时事。王氏父子之冤。定妃所命恭让之令。事在洪武二十二年己巳诗中数三首据实直书者。盖此时事也。金火递迁之后。有南行新国奉金尺受宝箓庆赞之诗。可见所讳之不在诗也。 先祖以高丽忠肃王十七年庚午七月初八日岳降。而诗中所系年月。始于辛卯。终于甲戌。其间为四十四年。万斛珠玑。岂无遗漏。藏之石室。纸烂蠹蚀。有时擎读。不觉涕陨。呜呼。淹中妙键。不抽不传。今也将付剞劂。皆言卢水鼓琴。不害于华夏之功。西山采薇。无损于戎啇之德。故务光之操。伯夷之歌。未闻讳之于殷周之世。况一部诗史为万古纲常之重者哉。盖其造道成德。史纂论断。可谓知言。至若大节所寓。锦溪朴公序之详矣。何容赘说。呜呼。衣冠之藏。在于治东十里石径之山。
耘谷行录跋 第 235L 页
州北三十里七峰。即 赐额妥灵之所也。风声所及。为之仰慕而歌咏者。亦颇蒐辑。附于卷末。原稿凡二册。二册凡三编。总一千一百有四十有四首。佚于原稿而存乎誊本者。亦在此数。然誊本之入梓者。虽有疑难处。从何质讹。以其简帙重大。故二册则分而三之。三编则釐而五之。非有意于其间也。呜呼。某年月日之逐题县录。五六七言之不以汇分。一依 亲笔次序。不敢改易。刊出若干帙。以备湮没之归。亦以俟日后好古之君子。
崇祯纪元后四戊午五月上浣。十六代孙 檃敬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