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牧隐文藁卷之六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x 页
牧隐文藁卷之六
 记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4H 页
平心堂记
曹溪安上人见予于黄骊江上。求记其平心堂曰。吾师幻庵所命也。先生幸行其义。予儒者也。道听竺教。不敢发于口。姑以所学言。心在天地曰明命。赋之物均矣。而人最灵。然其气禀拘于前。物欲蔽于后。三品之说所由起也。圣人忧之。立教以明伦。克己以复礼。于是。上下四方。均齐方正矣。此吾说也。师之师善谈祖意。吾所慕焉者也。心之体用。析之精矣。吾又何赘。二十八代达磨大师初得神光。将心觅心。安心之顷。全体妙用。呈露靡遗。传至六祖。法周沙界矣。吾又何赘。至于灵山拈花。付伽叶以涅槃妙心。则西乾东震。代不绝书。宗匠多矣。吾又何赘。上人非常伦也。超出等夷。无与比肩立。故当选佛也。得登阶之号。观法无高下。入道无彼此。故其心也湛然如古井。隤然如大地。或运如神龙而雨天下。心岂可以易言也哉。吾儒者用心以平。治气以易。所以修齐而及天下平耳。上人之志。非止此也。具万德。备万行。为三界导师而已矣。是远乎哉。不远也。故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尚可议其平不平乎哉。上人其思之。呜呼。吾老矣。赘语至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4L 页
此。▣上人平心宴坐。其肯吾言乎。否乎不也。
负暄堂记
雪岳上人。懒翁弟子也。师之卓锡神光。移于圆寂。于露骨。于清平。于五台。而住松广。自松广而桧岩。由桧岩而瑞云,吉祥诸山。然后复住桧岩也。上人皆从之。朝夕熏灸。颇有所得。其与一宿觉虽曰异调。然非日用而不知者所敢望也。求予名其堂。予之▣▣神勒。上人在群中。目其貌。秀而静。耳其言。简而当。予心奇之矣。故不复让。乃以负暄塞责而告之曰。师之师号师以雪岳。盖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气象也。纤尘不立。全体独露。迥出云表。非阴阳寒暑之所可得而凌轹也明矣。然血气之所在。性命之所存。淡飧以实其腹。粗衣以掩其体。则虽绝学无为者。亦所不免也。吾想雪岳冬居。瓶水冻。炉火灰。井冰合。寒洌甚矣。朝日出高峰入短檐。温温乎其可亲也。负之暄目气舒而神融。虽犀帷凤炭深闺之燠。无以过之。扁之堂。不为虚美矣。夫至道无形。因物可见。而物与我又非二也。雪则寒。日则暄。暄气舒。寒气缩。非独吾身也。天地之道也。而其至理存乎其间。心焉而已矣。心之微虽曰方寸。至道之所在也。故不以寒热故有小变。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5H 页
堂堂全体。盖天盖地矣。上人宴坐所求。不在斯欤。不在斯欤。予之热恼炽甚。对师煎茶。未知何日也。
觉庵记
释志先扁其所居曰觉庵。从牧隐子求记。予诺之。而久而未即与之。非靳也。未暇也。其求也又廑。则不得不略言之。邹国有曰。天民先觉者。述伊尹之言也。志尹之志。宜以自表。今先也。释氏也。奚取哉。殷而上夏也。下周也。周之衰而释氏始。尹之志有匹夫匹妇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以天下自任也至矣。其风被于中国。而及于西域。则释氏独得之。推而又大之。于是。曰三界。曰三世蠢蠢者。皆吾之分也。吾当拯其溺而食其饥。喋喋焉鼓其吻。汲汲焉劳其身而不少恤。则与尹之志同矣。惟其毁冠裂冕。去父子群禽兽为异耳。吾儒者或呲之。不为过矣。然世教不古。人伦之败。取笑于释氏者不小。则释氏近于独善。其风犹足以激衰世。吾不得不取之。时与往来。况其祝釐君上。其志可嘉也哉。今先也。又其徒之有志者也。走远近。不拘束。与人不较。及物是先。盖所谓铁中铮铮者矣。虽然。拟人必于伦。吾罪也固知无所避。然祖帖耳摇尾则有间矣。吾罪当从末减矣。若夫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5L 页
其说则佛者觉也。吾尚未之详。
雪山记
雪山。西域之山也。闻名而已耳。无由而识其真面目也。有牛禅者取以自号。从吾言也。牛之在雪山者最肥腻。而其洁也尤甚。故其粪犹为戒坛之用。吾尝窃闻其说于其书而敢告焉。上人素知其事。故乐取焉。今之徵吾言也。吾盖难于让矣。语曰。绘事后素。素。质之无文者也。能受五釆。故譬之性。湛然不动。纯一无杂。而为五常之全体者也。性吾所当养。儒与释共无少异焉。牛禅者。戒以绝物欲之或污其白也。定以拒物欲之或乱其净也。慧以化物欲而归于其纯也。洁不在牛而在于我矣。吾之对师也。如在雪山之中。而雪山非远矣。师以雪山自表。则雪山与师非二矣。其由戒而入于定。由定而发其慧。全体大用。纯乎白净。与佛而等。尚何疑乎。雪山真面目。在乎师矣。在乎师矣。
五台上院寺僧堂记
释英露庵。懒翁弟子也。游五台入上院。见僧堂有基而无屋。乃叹曰。台山。天下之名山。而上院又大刹也。僧堂。成佛之所。十方云水之所会也。而可无乎。于是。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6H 页
驰走募缘。崔判书伯清之室安山郡夫人金氏闻之喜。与崔谋出钱以施。而夫人所自施大多。始于丙辰秋。功讫于丁巳冬。其冬。邀僧三十。三十年坐禅。五年辛酉。是大半也。盛说法会。以致其诚。其年十一月廿四日。月已入矣。僧堂无故自明。众怪其然。求其所自。明自圣僧前烛出也。众乃大惊。今其焰山中诸庵相续至今。世谓金氏至诚所致也。金氏目睹其事。益感益信。益崇其教。舍奴婢田土。以为常住资。恐后之人无从而知之也。求记于穑。穑亦惊叹曰。有是事哉。吾未之前闻也。夫灯烛也有炷矣。有油蜡矣。然必有火。而后光明出焉。今也不火而自明。非佛之灵。何以致之哉。佛虽灵。又无因而赫厥灵矣。则金氏之名传也宜矣。僧堂记。不可不作也。
报法寺记
王城之南。白马山之北。有大伽蓝焉。 大祖妃柳氏所舍家也。所施田民。至令存焉。中废者久。侍中漆原府院君尹公。与禅源法蕴和尚同盟重营。始于至正癸未。工役将讫。又谋曰。大藏经不可无。于是取诸江浙。戊子岁也。撤所居西堂以庇经。壬辰岁也。殿宇既备。梵呗之具。日用之需无一阙。说落成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6L 页
初会。癸巳岁也。岁辛丑。说落成中会。冬为沙贼所蹂躏。殿宇器皿。经卷像说。存者盖鲜。国家克复京城之后。稍修葺之。邀曹溪禅师行齐主席。甲辰岁也。岁乙巳。夫人柳氏亡。公且悲且感。督功益急。明年工告毕。岁丁未。又取藏经江浙。明年。所须器皿又完则曰。此吾寺之再初也。乃说落成初会。岁庚戌。落中会。岁丁巳。邀曹溪禅师行备主席。岁戊午。▣▣▣始作万日弥陀会。凡为屋▣▣▣间。不侈不陋。观者起敬。夫人以三月初五亡。而公以八月初四生。故转藏岁再者。用其日也。公之意又欲用公弃世之日。呜呼。其虑之也远矣。施布一千疋。存本取息。又施田在富平府,金浦县,守安县,童城县者。公之祖业也。又有田在金浦,童城者。夫人之祖业也。岁用其出。未尝求丐檀越家。公之计可谓得矣。世之流汗傍门者多矣。能不愧耻乎。弥陀会已六年矣。公之康强。天或相之。至于太半也必矣。尊经则三乘之教海。达于方寸之内。念佛则九品之乐国。在于跬步之间。所以脱旧眚增新福。而泽及于物者。又何疑乎。第未知后公而为功德主于是寺者。能以公之心为心。虽累百世而不之替乎否也。呜呼。此公求记之意也欤。公相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7H 页
 玄陵。巍然为德首。迄今朝野倚之为重如太山。而祝釐报▣▣▣上。物我俱利。其心愈久而不少怠。岂不大为后人劝哉。廉左使仲昌父以公命徵予文。且曰史氏所当书也。是以。不辞而为之记。
古岩记
曹溪辛亥大选天亘。吾同年崔兵部之弟也。兵部有弟。闻之久。未知其为浮屠氏也。遇于光岩。见其面如兵部。予益悲焉。兵部无子。而弟又如此。何哉。一日。来语予日。吾之号。古岩也。龟谷之所命也。吾所好古也。所居岩也。古故违今时。岩故远平地。吾初学也。所以尚友也。所以避俗也。非僧揭谛之时也。请先生一语以自表。予曰。同年之弟即吾弟。吾岂惜吾言哉。师既背师之兄。入于异端矣。然知敬兄之友。又知求文以慕吾儒。吾岂惜吾言哉。然师之学。非我学也。吾之学。非师学。不几于道听而涂说乎。盘古远矣。大禹氏奠高山大川。人得平土而居之。其崭岩幽邃。人迹所罕至。则虎狼猿鸟之所窟宅也。然山泽通气。时出云雨。以溉田野。自黄帝井田之后。至于令其利博矣。饱食佚居。不知其所由来者。妄人焉而已耳。余与后生常言之。未知其肯吾言否也。独亘上人似也。名由实立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7L 页
故也。上人求其所以自命之义。以泽洽三涂。道行三际为心。包并而无古今。平等而无高下。必使觉性。圆满十方。清净周遍。则古也今也岩也平地也。皆吾方寸间全体妙用矣。面壁所参。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岂有竖穷横亘之异哉。上人既毁形矣。然不忍藏其名。则于世教。非漠然无心者也。故引黄帝大禹之事。以发其一端。而终之以其教。上人其自择焉。上人之所居。谁之力欤。上人之所食。谁之力欤。同年之弟也。敢不以情告。
杲庵记
升上人受知 玄陵。住光岩寺者十年。尝蒙 玄陵宸翰日升杲庵四字之赐。屡请辞去。竟 玄陵世不得如志。及 今上即位。凡三辞。又不得命。遂挺身而去。上党韩先生遇之神勒寺。上人因先生请记杲庵于韩山子。韩山子将笔之。适星山李子安氏至。韩山子喜之甚。授之笔曰。子其代予言哉。子安氏曰。是不难矣。杲从日从木。日在木上也。吾与上人所居岸东海。则出日之地也。日之出也。浴乎咸池。拂于扶桑。此杲之所以从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8H 页
日从木也。吾尝南游鸡林。上佛日寺之东峰。凌鸿濛。瞰大海。时昧爽色未卞。水天下上。乍明乍晦。乍赤乍黑。变化歘翕。吾实骇焉。少选。日轮跃出。瞥然升于天矣。光明粲烂。可数毫发。向之扶桑。如在目中。吾实快快。今上人其亦尝观于此者乎。其取以扁诸庵。则吾所不知也。以吾儒言之。曰明命。以天言也。曰明德。以人言也。顾明命。明明德。学者之事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是心之明也。赤子匍匐将入井。是心之暗也。不能纯乎明。不能纯乎暗。是学者之未定者也。学有缉熙。光被四表。学者之极功。圣人之能事。此日之拂于扶桑。升于天而无所不照者欤。上人游江南。遍参达士。于其学不问可知也。第未知得与中原文献交际而求一言之益乎。必尝有以吾所言告之者矣。韩山子莞尔而笑曰。子之言是矣。何当见升上人质之。遂书以为记。
清州龙子山松泉寺懒翁冥堂记
懒翁真堂。名山福地皆有焉。韩山牧隐子秉笔纪始末久矣。今其徒觉连又来曰。清州龙子。有石弥勒石塔存。实福地也。连走于邑居乡社。谒清信男女。得财若干。作屋三间。戊戌八月。毕功。垂我懒翁真于其中。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8L 页
僧居左右偏。所以朝夕香火。报师恩也。请先生记之。记谁不能为。记真堂。先生事也。予曰。翁之塔。奉教铭。翁之真堂。为其徒记。吾于翁则漠然不相摄。以吾不及游翁之门也。然翁真堂。由我而传于久。使后之人知翁名。实赖我笔。则与平昔亲灸而无所补益于身后者。岂可同曰语。吾之幸也欤。翁之幸也欤。抑又连之幸也欤。因缘会遇。当付之一笑耳。
寂庵记
华严大选景元住兴王寺。未几。绝去世纲。超然云水间。衲衣蔬食。将终身焉。而气豪志洁。人之见之。无不爱敬。予之往来甓寺也。始内交焉。元公尝师事懒翁。翁名之曰寂。久矣。今得孟云韩先生大字以扁。徵予文为记。且曰。二觉归于寂。教之极也。三观终于寂。禅之极也。功行已断。知见不立。俱忘永嘉是非。直透达磨功德。是吾志也。然先生何能知之。予之在山也。昼而一鸟不鸣。夜而孤月又出。水流花间。雪压松上。独立固寂。群居亦寂。寂之有味。舌难以既。吾是以扁之吾庵。吾观先生似避喧者。然未必知吾道也。故略举二觉,三观,达磨,永嘉之说。而终之以山中之事。先生何所取乎。予曰。吾儒者自庖羲氏以来所守而相传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9H 页
者。亦曰寂而已矣。至于吾不肖。盖不敢坠失也。大极寂之本也。一动一静而万物化醇焉。人心寂之次也。一感一应而万善流行焉。是以。大学纲领。在于静定。非寂之谓乎。中庸枢纽。在于戒惧。非寂之谓乎。戒惧。敬也。静定。亦敬也。敬者。主一无适而已矣。主一。有所守也。无适。无所移也。有所守而无所移。不曰寂不可也。治平。政事之明效。位育。道德之大验。师之寂也其亦普利含识之源本欤。如或槁木其形。寒灰其心。而滞于寂。则与吾儒之群鸟兽者何异。吾儒之绝物也。释氏之罪人也。吾与寂庵。当善自图。不流入于一偏可也。若夫山中之寂。属之师而不属于我。我奈何我奈何。
重房新作公廨记
洪武癸亥冬十月初吉。鹰扬护军裴矩来致其班主密直崔公之言曰。吾重房修造记。敢烦先生。乃出功载。大厅三间。西厅三间。楼库三间。南廊九间。门一间。涂塈丹雘。外缭墙垣。亦一大役也。村易以直。不足则都统崔侍中助之巡军布二百五十疋。近仗,内厢,监门,尉正分曹赴功。其工匠则髡而家居者受佣竞进。雇车输村。差官董役。始于五月廿四日。讫于九月晦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49L 页
日而毕。予曰。何其能哉。官有是役而民不知。上有所为而下相劝。近时所罕闻也。董役官曰大护军郑承可。郑将毕而公差代之者。廉致中也。终始是役者惟裴君。其下曰郎将崔愉,金乙鼎。曰别将裴天硕。曰散员尹英烈。又其下。都将校元乙富。书者李林发。书役郑圭夫。是举也。班主所指挥也。下逮书役。皆得牵联以书。不曰荣矣乎。予惟文武之为国家用也。在身如两臂。在车如两轮。固不可偏废也。然时理乱。用有重轻。今玆多艰。我辈政当束之高阁。则武职之为干城为瓜牙为国司命。可知已。崔公忠直有名。为上所知。参掌机密。而温温其恭。在朝者亦皆慕之。军校之乐附也宜矣。卒虽有缓急。踊跃用兵。端可期矣。况玆微役乎。穑年十五。以父荫。白身受别将。亦一鹰扬旧校也。班主徵文。何敢让。宜虎官尚简。故直书其事。而辞不敢烦。班主主宰西班。八上将军之最尊者也。是以。两府宰相。多兼其职云。
南阳府望海楼记
南阳府。在三国时号唐城。入本国中世以来为益州。州之洪氏。自 太祖兴时有翼戴功。讳殷悦者是已。世为大族。至江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50H 页
都末。南阳君诛权臣。反政王室。生文睿府主。为两朝大母。升之为府。盖山川灵异之气钟。而休祥以基。夫万亿年无疆之业。固不可以他郡县等夷之也。故重其守臣。亦必慎简。海亭渔叟郑侯之至也。以为日之有出入也。水之有源委也。虽远且大。善其术者皆能知之。况君上之所自出乎。为之臣者。固当敬止而毋敢忽也。矧余光被德音。得为君上所出其地之守臣哉。是以。夙夜惟寅。务以德先。化其吏。不敢加以政。惠其民。不敢施以威。期岁大和。利无不与。而害悉去之。乃作楼于州理。以壮瞻视。以娱宾使。揭名曰望海。使其子国子生彝徵余文为记。且言曰。州旧有池。久废不修。上葑下游。居人杂耕其中。州人相传池之龙徒宅境。其后乃涸。然莫知其信否也。侯既至。命浚而筑之。是日。黑云暴起东南。风雷随之而至。州人望之。矫矫见龙之尾及池而下。池水沸三日。白气蓊然不止。老幻嗟异。余曰。心之用大矣。一定其心。则天下无足为者。郑侯敬止之心。洞远无间。故明则人和。幽则物格。是楼之微。何足道哉。故先书郡故。后录龙返之由。以告来者焉。侯名乙卿。字善辅。以干材行于世云。
清州牧济用财记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50L 页
清在杨广道为牧。与忠,公连壤。多土豪。吏奉法。民稍驯。然临之者或宽或猛。或苟焉得代而去。故其吏民无以异他州。出地毛奉公上。丰馆饩待宾客。率无定法。或至厉民。民以是困。吏以是横。弊成也久矣。其宽猛得中。脩明癈坠。亦皆利止一时而已。至于立经久可传之制。弥缝上下。旧弊去而吏民安之者盖鲜矣。龙驹李氏慕之。予成均生也。同列称其学。会执政知君。举为参官。近例又不许参官入场屋。故不得试。然自视与已试者无愧。观其理清。足见其学矣。盖予所谓鲜者。慕之当之矣乎。清为倭所蹂躏。闾巷赤立不自持。慕之受命莅之。咨访规画。煦之抚之。再期而泽洽民亲。吏法政声闻于 朝。当代不代以惠其民。慕之虽困于久外。而 朝廷爱民之心著矣。慕之撙节之久。得米白者二十石。糙七十石。小米八十石。荞麦三十石。布一千疋。布米用之则竭。不若立本取息为可继也。则又念之曰。吾去而代吾者。人人如吾心则本也存。或不然。息将安出。是不出数年。吾法废矣。呜呼伤哉。则又念曰。口以授。笔以传。非不尽其道。然非其人则人或亵之。如得当世喜为文词者记其事。其传也必广矣。清人虽火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51H 页
吾板。不得竟灭之。后之为使者。携此记以来问之曰。记如此。今其米布安在。则其人无辞矣。于是。致书于韩山子求记。而伯氏判阁公踵门趣之。予。太史也。闻善必书。故书为记。
云轩记
华严宜公顷投我诗篇。味其味。自谓得诗僧矣。别久住玉泉。寄我书数百言。命意造语。直欲与文人争锱铢。予乃知宜公有志于诗文甚笃。益思会晤。闻其绪论久矣。今夏。来京见访曰。吾以云名吾轩。请先生记。予既欲闻其绪论。乃问名轩之意曰。公岂为色受想。行识所窘。思欲抉去浮云欤。曰。否。公岂慕信行住向地。思欲直登法云欤。曰。否。予则翻然悟曰。是云也。必其所卧者也。卧而安身者。山中之云也。坐而纵目者。天际之云也。轩暝则知云之集。轩明则知云之去。轩临溪。爱其傍花。轩对松。爱其浮云。月当轩。云掩而过。则清光愈活。风入轩。云随而来。则寒气愈增。宜公吟啸其间。诗益高。文词益入妙。自益甚矣。至其油然作霖雨也。泽洽生民。功高祀典。岂不大有助于世教哉。吾师及物之心。于是著矣。及物之心。前定如此。则其决浮云登法云。而慈云之遍覆三千界也。可立待也。
牧隐文藁卷之六 第 51L 页
是为记。
严谷记
比丘尼华严谷扁其居曰严谷。超禅师无学所命也。请予文以记。予闻华严圆教。具万德。开一宗。洪纤钜细。通塞明暗。有性无性。有形无形。至于烦恼解脱。同归于一。而介毫无少异。况男女相哉。然是学也吾未之详也。姑以日用言之。起居有时。饮食有节。朝夕之严也。参话有法。祝圣有规。内外之严也。群居独行。专意洁己。罔或懈弛。终身之严也。苟此三者。无一之废。斯近之矣。吾曾子有言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盖其操存省寮之密。即所谓约也。严谷。妇人也。非吾之可近且可教也。然为懒翁可肯指以参话头。则百福装严。可立俟也。华严五十三参。外此乎哉。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