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牧隐文藁卷之四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x 页
牧隐文藁卷之四
 记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28H 页
陶隐斋记
古之人隐于朝者。诗之伶官。汉之滑稽是已。隐于市者。燕之屠狗。蜀之卖卜者是已。晋之时。隐于酒者。竹林也。宋之季。隐于渔者。苕溪也。其他以隐自署其名者。唐之李氏罗氏是已。三韩儒雅。古称多士。高风绝响。代不乏人。鲜有以隐自号者。出而仕其志也。是以羞称之耶。隐而居其常也。是以不自表耶。何其无闻之若是耶。近世鸡林崔拙翁自号曰农隐。星山李侍中自号日樵隐。潭阳田政堂自号曰野隐。予则隐于牧。今又得侍中族子子安氏焉。盖陶乎隐者也。陶者。舜之升闻。周之将兴。以之为地者也。方册所载。可见已。子安氏年十六。以诗赋中壬寅科。辞气老成。同列犹以少。故不甚畏之也。未几。学问文章。日进而不少止。渊乎其深也。晔乎其光也。周情孔思。层见而叠出也。向之老而自负者。翕然从子安氏。求正其所学焉。子安氏知文之必弊也如周之季焉。溯而求其陶。复陶穴之地。喟然叹曰。夫子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夫孰知其初之如是哉。上古朴略之风。远矣不可追矣。今之制尚古质之甚者。惟陶为然。茅茨土阶之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28L 页
变也。而瑶台琼室作焉。污尊杯饮之变也。而玉杯象箸兴焉。而陶之用。未闻其有变也。虽变而不离乎质也。铜雀之瓦是已。天下之至大者天也。至尊者帝也。以帝者而事昊天。天下之大事也。天下之物皆备焉。极其盛也。而其器则惟陶之用焉。制礼者夫岂徒哉。必有所取之也。亦曰质而已矣。质之道。其天下之大本乎。三千三百。优优大哉之所从出乎。子安氏。崇仁其名也。无一事非仁。子安氏安于其中矣。而又以陶名其居。信乎其复于礼之本矣。天下之归仁也必矣。是达也。非隐也。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今则明良遭逢。都俞吁咈。鱼川泳而鸟云飞也。流示之爵禄而盐其利。是以。于于焉者皆山林之秀也。而吾老矣。犹之可也。子安氏卓然勇往之时也。而以隐自名可乎。予与子安氏。俱南阳公之门人也。同寮成均。相从也又久。故问焉以质之。子安氏其勖之哉。
朴子虚贞斋记
予既冠之明年。鼓箧璧雍。易。家学也。未得师。会先君同年宇文子贞先生以学官召至。予即上谒。进而自请曰。穑。高丽李稼亭牛马走也。愿从先生受易。先生曰。中甫。明易者也。吾所畏也。汝年少。汝父未必授。同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29H 页
年之子犹子焉。无患吾不汝授也。数日有所求正。先生曰。可教也。然易非少年所可学。吾且训汝句读。既踰时。进易义一篇。先生欣然曰。义理其殆庶几矣。措辞失其序尔。因授笔而书。如云行流水。略无点缀。予拱立案前。喜形于色。先生曰。章不已就乎。然此易之粗也。汝数年后当自知其精者矣。侥倖科第。奔走职事。前功尽弃。况于新得。日消月磨。卒与未学者无少异焉。惜哉。壬寅科壮元朴子虚号其所居曰贞斋。盖取诸易也。一日谓予曰。子尝理易。幸为我衍其义。予曰。乾坤。易之门也。乾坤废。易不可见。六十四卦。贞之着也。言之长也。且就乾坤言之。乾之贞。大也。至于坤则加牝马焉。尊无二上也。诗之二南风化。系于后妃之贞也。是以。配乾坤之重卦焉。礼之一人元良。形于万国之贞也。是以。致乾坤之交泰焉。乾坤二卦。足以见贞之训矣。而况虞,夏,商,周之书。纪此贞也。故其理教如天地之贞观焉。颜,曾,思,孟之学。传此贞也。故其道学如日月之贞明焉。贞之用。其大矣哉。子虚氏明敏之资。笃实之学。动而贞夫一也。故其操履之确乎不可拔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雨露沾濡而不加荣。风霜摧败而不加瘁。是以。华衮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29L 页
贲如也。而子虚无慕焉。斧钺威如也。而子虚无怵焉。所以周旋士林。和而不苟同。清而不苟异。凛然有不可犯之色。人固以贞目之矣。予也学易而未卒业。欲贞而莫能贞也。故于子虚氏。深有望焉。子虚氏能保其贞也。则予也受赐多矣。异日撰中州集者。书子虚之传曰。夫夫贞者也。知其贞而勖之者。韩山李穑也。岂非予之幸哉。子虚氏曰。先生止矣。是足以记吾斋矣。于是。题其目曰朴子虚贞斋记。或问先生以易主而引书,诗,礼以畅之。独不及春秋。何也予曰。吾志在春秋。读者不之察耳。雨露风霜。天时之春秋也。华衮斧钺。王法之春秋也。春秋奉天时。明王法。一出于正而已。非春秋而何。并以著之。丁巳仲冬下浣。记。
圣居山文殊寺记
山之来远矣。根于长白。蜿蜒千馀里。傍东溟南走又千里。停而最窿曰华岳山。由华岳南迤数百里而突起者圣居也。我 国祖圣骨将军虎景大王之祠在焉。此所由以得名也。新罗圣僧曰义相者居之。或曰。山之名以此。其一名曰九龙。虎景与猎者九人。入山中击兽。会日黑。就岩窦宿。虎至当窦口大吼。九人相谓虎必欲啖我。我辈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0H 页
中一人必有当之者。请各投笠虎前。虎所噬即其人也。于是皆投之。虎乃噬将军笠。将军即出。欲与虎斗。虎不见而窦崩。九人皆不得出。故名九龙云。山之中。浮图之宫多焉。高峻寒冷。难于冬居。山腰以下。大抵不甚陡。而文殊寺实占之。众壑会于前。夏雨则声如雷。振荡林莽。冰则鉴以饮。易于汲引。燬而荒者久矣。释▣▣将重营之。请予笔其化疏。因谓予。▣▣也今功毕矣。亦能哉。予尝有志游山。病莫能兴。虽欲遂前愿。又未知天之哀予否也。如天之福。策杖以往。或扶舆以游。古木回岩。楼阁风中。当啸咏以舒怀。千仞冈一振衣。吹洞箫俯视万里。岂不少慰予郁结之抱哉。殿宇像设钟磬。日用什器。盖亦粗完。其大檀越。星山李侍中樵隐之夫人河氏也。出财以助。施主名氏。具列于左。且丛为一录。永镇山门。俾后有考焉。苍龙丁巳冬十月日。记。
永慕亭记
清之楸洞。郭氏之田在焉。郭氏因庐其中。耕稼以供宾婚丧祭之用。饔飧之具粗给。不愿馀。仕于朝。则或废而芜。若复不顾。已则携妻孥往耕之。读书哦诗。荛夫耕叟。与之谈笑。而于势利漠然也。郭氏之大父状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0L 页
元公。在至元间忠直有文章。 世祖皇帝混一天下。惟日本氏独不庭。乃曰。怀远以德。莫尚招徕。其令高丽驰一介明谕 朕意。于是。高丽君臣。陨越承命慎简可使者。书状阙其人。人皆以计避。独状元公有愿行之言。或以白宰相。宰相大喜。入告于王。出命状元行。妇翁崔諹欲谒宰相覆奏。状元公奋然曰。死一也。死国不犹愈于死妻子之手乎。既去果不归。君臣哀之。授官与田。今之楸洞是已。长楸出骚经。释者曰。犹言乔木。指故国也。其子正郎君终身悲号。不乐进仕。年七十馀矣。而慕之益深。其孙通宪公作亭洞中。引水种莲。谋所以养其志。靡所不为。正郎公尝曰。幼失严颜。吾悲何言。汝幸官达。吾喜可知。而吾无恙。汝又在傍。吾定不及汝矣。其谒文当世秉笔者。书吾东望之思。以示子孙。于是。名之曰永慕。盖朝而慕。夕而忘。非永慕也。子而慕。孙而忘。非永慕也。朝夕如一刻。子孙如一身。其为慕也不曰永乎。通宪公徵予言久矣。通宪公。予同年也。慷慨有志。在法司则执法而已。不畏强也。在言官则敢言而已。不避事也。是以。行省之诘而纲纪益振。海岛之窜而声名益张。持斧则严明而已。不务于苛察。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1H 页
专城则抚字而已。故称其公勤。状元之忠直。正郎之孝思。盖兼之矣。宜其致身华显。冠冕士林。而立于朝也。未尝有终岁之安。楸洞之居。未尝有间岁之离也。三槐王氏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如持左契。交手相付。而状元公忠义之报如是。何耶。天之报善人也。以名焉。以位焉。以德焉。其致一也。有德而名不闻。有名而位不称。君子不患也。而德之不称其位。名之或过其情。君于之所大畏也。今通宪公之德之名。天之所以报状元也。若其位也虽显矣。士论则犹慊然有不满之望。然年才耳顺。见用与否。未可以前知也。则天之报以位也与其否也。皆非今日之所可决也。天将大其报。故迟之耶。何其宜报而尚未之报耶。天之定未定久矣。予将于郭氏焉徵之。铁原崔氏八十而生子。今其孙之多也。郭氏未有后。无患焉。天必有以厚郭氏矣。郭氏无后矣。天果未可必矣。永慕亭丘墟矣。天果未可必矣。使天而可必也。郭氏何患焉。苍龙丁巳冬十一月日。前朝列大夫。征东省左右司郎中,推忠保节同德赞化功臣,三重大匡韩山君,领艺文春秋馆事牧隐李穑。记。
水原府客舍池亭记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1L 页
池台坡榭。游玩之所也。于世道何与焉。然国家理乱之迹。州县兴废之由。于是乎在。盖朝廷清明。上下豫安。则吏乐其职。民安其生。非有池台坡榭。何以形容大平之盛观哉。法令苛暴。赋敛繁重。则民咨于野。吏困于官。虽有池台坡榭。岂能独乐哉。然则水原府新亭之作。可无记乎。府理东北隅。旧有池。芜处已久。全君成安为守时。慨然有志于兴复。乃凿而深之。中为岛以翼新亭。财不出于官。役不及于民。及其成也。州人见之。相顾惊骇。以为何其成之易耶。必异物之来相也。何不吾役而能若此也。吁。全君其知使民者欤。会全君内迁。而秘书少监安君出按杨广道。嘉全君为政之能。走书于予曰。全氏之迹。不泯而传之后。惟在于文。子毋辞诸。予惟水原按部所理。控制诸州。是以。为一道所辐凑。然其盛衰兴废。亦为一道先。今全君威惠并至。抚集得宜。又能不烦细民。广我国家大平之美。安君职察民风。乐道人善。皆可书也。异日。穑也功成乞退。道过斯邑。若值荷花开时。必停车上亭。以读吾此记而后去。
淳昌客馆新楼记
楼之有记尚矣。作焉著其功。名焉畅其义。舍是而强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2H 页
之言。亦难乎哉。淳昌刺史南侯为政。既有馀暇。新作楼于客馆之后。康君好文以侯之言。求记甚勤。规制面势。庀工之多寡。用日之久近。则不予告。又无名义以措辞。观其意。直欲使后之人知斯楼之起于南侯而已。他非所急也。淳昌自有郡。馆客于玆不知其几百年矣。而始有此楼。南侯无因于前。独断于己。以有夫几百年未有之胜。据亢控远。屹然为一邑壮观。乐其民以及其宾。夫岂偶然哉。予又念夫翚飞鸟革之岿然者。皆前日榛莽之馀。成其美而乐其完者。南侯之功也。不知风摧雨剥于千载之下。但存陀然之迹。其兴悲而长叹者。果何人欤。其相继而为民于斯。为吏于斯。能体侯之心。有败易之。有毁葺之。使不至于陀然者。抑何人欤。虽然。凡享其成功者。必思其始为之人。后之登斯楼者。必曰南侯之所作也。因以议其为人。侯之名岂不由是而益传乎。侯名徵。有政事才。温雅守礼。与予通家交。故不辞其难。而强为之言。
松月轩记
前林观寺住持玉田禅师以吾座主欧阳先生所书松月轩三字。求记于予曰。泰定间。西天指空师至东国。予以夙因。见而悦之。遂从之。薙发受戒。吾徒群居。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2L 页
虽有约束如礼家然。然于山水间从容自得。尤所好也。天历初。吾师被旨还京师。吾从而西。天下之壮观皆在焉。然车尘马蹄。挥汗如雨。甚不自乐。是以。名山胜地之游。殆无虚岁。独巴蜀之行。危公既序之矣而未果。虽然。予之所怀。人或不之知也。故以松月名吾轩。初吾之在吾乡也。长松之阴。明月之夕。所以清耳目而爽身心。使尘念顿空。似境非境者。盖末尝顷刻而忘于怀。故舟浮江淮。马驰燕代。吾身之所至。皆松月之轩也。及倦而东归。则童子时所见之松月。盖自若也。而吾身则老。此所以托之子而为身后谋也。予固知师久。师之道。盖高而不俗者也。师平生喜从当世名公雅士游。尽得其礼貌。而于艺又能。精鉴书画。博极今古。如翰林承旨欧阳原功,集贤学士揭曼硕,国子祭酒王师鲁,中书参政危太朴,集贤待制赵仲穆。道家如吴宗师。皆为之题赞叙引。集贤待制赵仲穆,真人张彦辅,吴兴,唐子华。又为松月轩传神。今皆失之。惜哉。师之行实。苟不孚于人。彼诸公者。其肯与之游乎。其肯形之诗文。苟焉以称美之乎。由是观之。松之在山。月之在天。犹有声色之可言也。师之在松月之间。已非声色之可累。而况松也非苍然。月也非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3H 页
炯然。贯之灵台者。即其书所谓清净法身是已。是岂可以在山之松。在天之月。议吾师哉。师名达蕴。玉田其号也。俗姓曹氏。昌宁人。有为今 上元从功臣位政承者。师其季也。
幻庵记
予之未冠也。喜游山中。与释氏狎。闻其诵四如偈。虽不尽解。要其归。无为而已。梦者窹则已。幻者法谢则空。泡归于水。影息于荫。露晞电灭。皆非实有也。非实有焉。而不可谓之无。非实无焉。而不可谓之有。释氏之教盖如此。稍长。缝掖十八人。结契为好。今天台圆公,曹溪修公与焉。相得之深。相期之厚。复何言哉。及予官学燕京。修公亦入山。今三十年矣。间或相值。信宿则别。回思前日诗酒淋漓。何可复得。信乎其如梦矣。信乎其如幻矣。 玄陵歆公之风。再请住持大寺。公皆辞之。虽逼迫入院。不久弃去。盖视世如幻久矣。尝一典十员法席。一年未竟。而 玄陵宾于天。公于幻之味。益亲尝矣。青龙惠禅师之来京也。公以书索予记曰。身之幻。四大是已。心之幻。缘影是已。世界之幻。空华是已。然既曰幻矣。是可见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3L 页
也。是可修也。见其可见。修其可修。非如指月指矣。是吾平日所立之地也。夫岂入于断灭哉。又有所谓三观者。单复以成清净。定轮而起幻。销尘之术。贯乎其中。则幻之益于末学也非浅浅矣。此吾所以表之居室。而使闻吾风入吾室者。皆得以自省也。不然。阒寂萧洒闲居之境。何必立名立言。以架屋下屋哉。予固知公久。又于功夫选。独公开口的答问意。又知公名不虚得。出于众万万矣。今观名庵之义。非以自表。将使游其门者。有所据依。为其用力之地。故不以文拙辞。又作歌以寄之曰。白云兮行太虚。长风兮卷沧海。其来兮何从。其去兮安在。庵中高卧兮闲道人。月作灯兮松作盖。重为告曰。后之读吾记者。当学幻人心识。然后知修公之为人矣。知吾作记之意矣。请高著眼。戊午夏五月二十又六日。记。
砥平县弥智山润笔庵记
韩山子既笔普济浮图铭。则告其徒曰。普济。我 先王之所师也。道尊德高。国中谁不致敬趋下风。闻绪论。以为终身之幸哉。独穑懒于伺候。虽竹院僧话。亦未尝一及于耳。是以。普济之出入禁闼。拣择功夫也。亦不敢轻以进谒。变吾所守。盖道不同。不相为谟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4H 页
故也。师既示寂。有舍利之异。师道之益信于世。阖国奔趋。惟恐不及。穑又病。无由致意于其间久矣。有 旨撰其铭。则不敢不奉教。但未知普济之可吾文与否耳。虽然。当世大儒秉笔者不少。而穑获承是命。夫岂徒然。未尝不自幸且自悲也。既而门人行礼于仆曰。润笔。予却之曰。师。 先王之师也。穑。 先王之臣也。以 先王之臣。而铭 先王之师。礼不当如是。使 先王无恙。亲赐臣。臣当辞谢。矧今 先王在天之灵。临之在上。臣敢贪冒。自纳于黩货哉。师之弟子必欲报师恩者。修旧寺之废。一以裨补国家。一以安处徒众。则虽不润吾之笔。其润普济之馀波。以及于物者。当益无穷矣。此释志先,志守之奔走与夫定安君夫人任氏今为比丘尼名妙德。德舍财。而弥智之有是庵也。此韩山子之有是记也。后之居是庵者。惟普济之舍利。舍利于其身可也。吾儒者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请铭其座右。其檀越名氏。具录于后。戊午秋八月。记。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4L 页
砥平县弥智山龙门寺大藏殿记
大藏一部。某官某之所施也。始置于江华府龙藏寺。避不虞也。自庚寅岁。倭人犯滨海郡邑。而江华当要冲。尤被其害。具氏孙女卒。万户印珰室卒。宰臣吴子淳室谟曰。吾大父归依大法而施大藏。不幸为贼所躏。亡失者几半。盍补正之。于是。移之敬天寺签题函藏完旧若新则又曰。玆寺又近水。去龙藏一间尔。莫如深山密谷之为可保也。适弥智山智泉等化大藏于京中。具氏喜而告其故。泉等乐其得大宝。于是。无为而成。得有所归。施受可谓两无心矣。而龙门有寺以来未备之事。一且而集。具氏之子孙。虽百世无复有忧于大藏。且以慰乃祖之灵于冥冥之中。则龙门天龙八部。当护大藏。如护眼目矣。具氏可谓能后矣。予素不乐释氏之教。闻千函万轴之说。初怪其多也。及闻其目。则曰经。曰律。曰论。而经诠佛语善蕯语。律以著其仪。论以演其义。非尽出于牟尼之金口也。至于羽翼其道。言稍近理者。辄推入之。宜其千函万轴之多也。有学其学者。目其书而心其义。求千圣不传之妙于寻行数墨之间。斯不负其师之教矣。若曰。一弹指顷。大藏已转。则鹿野苑,跋提河数十年间。人天
牧隐文藁卷之四 第 35H 页
围绕。当作何事观耶。虽然。溪声便是广长舌。睫在眼前长不见。学者当自体之无忽。大藏殿凡三间。其施财以助之者。北原君夫人元氏也。戊午秋八月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