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牧隐文藁卷之二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x 页
牧隐文藁卷之二
 记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2H 页
渔隐记
廉东亭之居川宁也。自号渔隐。归而求予记。予曰。上古圣人。观象制器。吾夫子系易。取而陈之。网罟畋渔。盖其一也。孟子学孔氏。其言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盖天地间生物甚众。取之有其具。食之有其时。所以财成辅相天地之道者。圣人之事也。当其洪水之灾。以唐虞君臣之圣。娶涂四日。呱呱不子。三过其门而不入。其急也甚矣。兽蹄鸟迹。交于中国。为民之害。可谓酷矣。于是。教人鲜食。畋渔之具。尤其所急矣。而人之性。日趋于嗜欲而不已。于是乎有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之法。川泽之间。洋洋圉圉。于仞而跃。至理之象著矣。至于学校继兴。作成人材。必使学者观乎鸢飞鱼跃之间。深体化育流行之妙于吾心全体大用之地。圣学之功成矣。至于盆鱼之乐。亦有助于后学。盖有物有则。无一事而非仁矣。东亭好古律己。存心爱物。其视聚敛掊克之流。不啻犬彘。汲汲以鱼鳖咸若之效自任。今之自号。盖自川宁始也。川宁处骊江下流。其地宜稼。多松树。白莲精舍在焉。金沙庄之八咏。足以见风物之美。其曰东江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2L 页
钓鱼。即渔隐之地也。韩文公有诗曰。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颐卧。还把渔竿下晚沙。文公。吾所师也。吾老矣。如天之福。卜邻隙地。当与东亭吟哦此诗。以终吾年。若夫竿也丝也钩也饵也曲也直也。俟与东亭归而后讨论焉。于是作渔隐记。
宝盖山地藏寺重修记
释慈惠。始予相遇于座主益斋先生府中。长身巨颡。貌朴实而出言也直。先生甚爱之。其所居则宝盖山地藏寺也。先生之易箦也。惠又不离侧。若子弟之于父兄。予固知上人出于众髡远甚。惠尝以寺事走京师。谒公卿间。名闻于中宫。出钱内帑。铸梵呗之器。既成。乞文于临川危先生。纪寺功之本未。刻之石。舟浮以送之。惠则奉香币。驰驲而归。立石于寺之园中。大说落成之会。其能矣哉。岁辛丑。兵燹及山中。屋宇存者。盖三之一。惠乃发愤。又欲新之。于是。元朝 皇妃。本国 禧妃。施钱于上下。乃铁原君崔孟孙监丞崔忠辅也。政堂李公。以祖翁之爱惠也。判事朴侯。以外舅之爱惠也。遇惠也如先生之平日焉。而皆施财以致重营之功之毕。岁丙辰四月十五日。转大藏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3H 页
经以落其成。惠曰。吾今老矣。吾于是寺。亦曰勤矣。不谒千时之喜为文辞者以记之。则他日读石记者。安知今日之事乎。今欲文之于石。石不玆土出。欲走燕道又不通矣。吾身亦衰甚矣。将书之版。揭之壁间。以俟后之同志焉。其言悲。予不忍辞也。乃语曰。名山宝刹。无处不有。必是山之居。必是寺之修。亦有说乎。惠悄然曰。师之命也。不然。信如公言矣。呜呼。惠也真能不负师矣。问其师。则真空大老也。予尝闻其为异人也。而不识其面。常恨之。今获与惠也语。岂非吾之幸哉。弟子不负师。子孙不负祖。吾所望也。吾所望也。敢不具录。以劝来世哉。是为记。
香山润笔庵记
香山在鸭绿水南岸平壤府之北。与辽阳为界。山之大莫之与比。而长白之所分也。地多香木,冬青。而仙佛旧迹存焉。山之名以香山。▣▣▣诸佛道场。作一▣▣▣普济之游涉也。盖尝住锡于玆。及其示寂也。弟子胜智者。将奉舍利。以入此山。而觉清者。亦师之弟子也。得旧址而屋之。三楹而止。功讫矣。而邀师之真。垂之堂中。以修朝夕之礼。释志先以觉清之言。来请予记。予曰。清之面。吾不能记。清之言入吾耳者。志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3L 页
先之舌也。清既请于予。予忘之何害。清虽未之请。有先上人之口罄。吾但知普济耳。馀人何与焉。是以不复辞。普济之弟子。莫可数也。而为普济奔走于入灭之后。铭浮图。记真堂。以谋其不朽者。踵相接也。从而和之者。无尊卑无智愚。合而为一。牢不可破。是孰使之然哉。无亦吠形吠声。其势之必至欤。霜降钟鸣。石投水受。感应交际之道。有不期然而然者欤。普济之所以致此。必有其道矣。今夫髡而群游者。几半于国。溯而求之数百年之上。其道之行也益盛。然其辞世而去也。如普济之表表者。吾未之多闻也。当世之拳拳于普济者。可知已。普济在世。则谤者多。而及其殁也。趋向之又如此。呜呼。人之心。果谁为之主乎。吾于是告志先以此语。且以语清。使其归向之心益切。而谋所以传师之舍利。益谨而又谨可也。山之胜。浮屠者多言之。惜乎予之衰也。无由而至其中矣。并记之。
金刚山润笔庵记
普济懒翁既入寂。人始大信其道。从而思慕焉。况为其徒者乎。韩山子奉教撰铭。润笔庵之所由作也。凡七所而供养。坐禅之具。皆精洁致其极。普济之身。虽已冥漠。而普济之道。愈益光显如此。信乎其感人也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4H 页
深矣。金刚山善住庵。有屋无人者近三十年。普济居一夏。累石为台。俯视众峰。人称之曰懒翁台。而香炉峰在东。金刚台在南。水流其下而环合之如城。懒翁游天下遍观山川。入金刚山。庵居如蜂房。而独于此结制。其必有所取矣。志林,粲如,志玉,信元,觉锋。谋所以致敬懒翁。则垂其象。朝夕香火。饭僧十五人作佛事。坐禅求悟道。人人皆欲为懒翁而奔走。馀隙则思惟话头不置。可谓有志者矣。今以什器不足。来京缘化。且求记悬之屋壁。以告后之人。又曰。坐禅千日会。已于去岁三月三日超始矣。终而复始。后来者之事。愿并记之。予曰。善乎。林等之是举也。虽历墨劫千日复千日。犹如一日。人而得道而去者。何可胜记哉。檀越名氏。具录如左。己未闰五月日。记。
枕流亭记
廉东亭之在谪中也。内徙川宁县。筑亭跨水。偃息其上。因取漱石枕流之语以表之。既还。请予记。予曰。东亭遇知 先王。黑头拜相。所以图报于 今上。复何言哉。言不避嬚。事不辞难。黯闇污浊之茹纳。震撼击撞之镇定。劲气沮金石。忠诚动鬼神。可谓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4L 页
确乎其不可拔矣。虽曰窜逐于外。完肌肤。全性命。山水之乐。适偿所愿。则 上之所以保全之。其恩如天矣。是宜食息不敢忘。所以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也。何名亭之反于此耶。将洗其耳。不愿世事之闻欤。将洁其身。不欲尘累之及欤。东亭曰。不然。夫水之性。清者也。其气触乎人。则彻骨而寒矣。心之昏浊。于是乎澄明。心之扰乱。于是乎静定。可以事上帝。可以格四灵。是以。天一生水而为五行之长。而万物之所以蕃。皆水之功也。今人朝暮扣人之门户。求水火。何也。一日不可无也。一日无。则人不得以保其生。水之功大矣。其曰枕之者。亲之耳非有他也。此吾之有取也。幸子毕其说。予尝闻天地间水为大。故地在水上。为水所载。则凡有形色生聚于两间者。皆枕乎水矣。独人乎哉。今夫山巍然大矣。上极乎天。禽兽草木。依之以生。虽有雨露之养。苟非水气通乎其间。将何以遂其生哉。大华峰头玉井莲是已。况乎平原钜野。断麓平林。其水之出也。势也。是则人之所居。非水无地。人之所食。非水无物。水之与人。盖不可须臾之离也明矣。东亭居移养移。识高一世。素富贵。则行乎富贵。素患难。则行乎患难。盖其自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5H 页
得者深矣。吾知夫云散月出。水流风生。东亭慃然遗世而独立。尚何富贵患难之有动于其心哉。则斯亭也天所以益厚东亭也。均施四方。使吾民涤烦热。通精神。蹈舞上德。则在乎天矣。是为记。
萱庭记
诗曰。焉得萱草。言树之背。释之者曰。忘忧草也。字书释萱。亦曰。忘忧草也。谖之言。忘。忘其忧也。萱之从宣。宣其郁也。有郁于心而宣之则通。有忧于心而忘之则乐。乐则顺乎亲而亲亦乐。通则通于天地而天地以平。天地之平。父母之乐。尧舜时雍之理。所以不可及也。求其理之所在。则著于象。求其象之所在。则见乎萱。二物微矣。一字末矣。而天理人情之昭著。政体国风之关系。予尝读而玩之。思与同志讲之久矣。一日。门生廉廷秀字民望来曰。吾伯氏号其居曰菊坡。仲氏号其居曰东亭。予以不肖。侥倖科第。三子之故。援例廪母。吾兄弟三人。同气同心。凡所以居与动也。相劝相责。惟善之归。窃不自量。将以萱庭。号吾所居。愿先生略述其义。子故引诗而略训其字。重为告曰。天地。气也人与物受是气以生。分群聚类。流湿就燥。外若纷揉。而内实秩然粲然。伦理未尝紊也。士君子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5L 页
少也读书而格物。则天下之事理致其明。壮也事君而理物。则天下之事理归于平。荡荡也何累于吾气愉愉也何伤于吾心。怡然理顺。涣然冰释。夫岂有一毫之龃龉于其间哉。民望年甚火。学甚富。又与当世文士游。习坎之大象著矣。是以。志之笃而不入于汗漫。行之力而不驰于虚远。反而求之心。无所忧无所郁。惟以事天地事父母而移之于君。直欲使嘉禾朱草遍于田野。其操心可谓远矣。首章不云乎。伯兮伯兮。邦之桀兮。邦之桀。非有他才德也。顺乎父母。通乎天地。身亲见尧舜之理而已。民望勉诸。
天宝山桧岩寺修造记
桧岩住持伦绝涧尝语穑曰。普济既寂。浮屠铭立石矣。寺之功。宜录始末。以彰普济所以区区是寺之意于无穷。亦惟子是托耳。幸无让。予曰。诺。未几。门人觉田又来曰。吾师既逝矣。吾徒皆散而之四方矣。寺之得如前日。未可知也。呜呼悲夫。吾师之道。非世之所能重轻也。然寺之兴替。在乎后之人。吾徒之能振否也。又不可以前知也。呜呼悲夫。吾师之肇功于此。其指画之地。坐立之所。犹夫前日也。而音声容貌之邈然。吾师之阐法于此。其祝祷之规。捧喝之风。犹夫前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6H 页
日也。而威仪号令之索尔。院宇之阒寂。香火之萧条。江月之境平。沈于野雾矣。虽然。佛性在人。后生可畏。安知他日亦有青出于蓝者哉。此吾徒之所以自慰也。第念是寺。铁山书额于前。指空量地于后。其山水之形。宛同西竺兰陀之寺。又指空之所自言也。其为福地。盖甚明矣。后之人或不知此。指为新造。撤而去之。则普济门人所以劬躬缔美之意。磨灭而不传。田也窃悲焉。敢以图来。权先生笔之。予案。普光殿五间。面南。殿之后说法殿五间。又其后舍利殿一间。又其后正厅三间。厅之东西方丈二所。各三楹。东方丈之东。罗汉殿三间。西方丈之西。大藏殿三间。入室寮在东方丈之前。面西。侍者寮在西方丈之前。面东。说法殿之西曰祖师殿。又其西曰首座寮。说法殿之东曰影堂。又其东曰书记寮。皆面南。影堂之南。面西曰香火寮。祖师殿之南。面东曰知藏寮。普光殿之东。少南曰旃檀林。东云集面西。西云集面东。东云集之东曰东把针。面西。西云集之西曰西把针。面东。穿廊三间。接西僧堂。直普光殿。正门三间。门之东廊六间。接东客室之南。门之西悦众寮七间。折而北七间曰东寮。正门之东面西五间。东客室。其西面东五间曰西客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6L 页
室。悦众寮之南曰观音殿。其西面东五间曰浴室。副寺寮之东曰弥陀殿。都寺寮五间面南。其东曰库楼。其南曰心廊七间。接弥陀殿。其北曰酱库十四间。库楼之东十二间。库有门。从楼而东四间。又折而北六间。又折而西三间。缺其西直正门少东曰钟楼三间。楼之南五间曰沙门。楼之西面东曰接客厅。楼之东北向知宾寮。接客之南面东曰养老房。知宾之东面西曰典座寮。折而东七间曰香积殿。殿之东库楼之南曰园头寮三间。面西。殿之南四间曰马厩。凡为屋二百六十二间。凡佛躬十五尺者七。观音十尺。觉田所化也。宏壮美丽。甲于东国。游览江湖行遍者皆曰。虽中国。未之多见。非誇言也。予素不乐释氏。然 玄陵尝师师。故敬慕之不敢置。况奉旨撰铭。获详师之平生。尤知其非常人也。造佛造塔。片无功德于师之道。非所论也。绝涧之请。觉田之勤。不可以虚辱。故问其功役终始。则以某年某月对。予曰。能哉。何其成之易也。非师之道能有以动人之心。而师之弟子。又有干事之才。畴克至此哉。虽然。创基垂统。为可继者。君子也。不顾其后。不量其器。纵吾之欲。以极其侈。君子鄙之。虽然。师既有前知之明。普济之愿。安知道场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7H 页
当益兴而不少替乎。予是以乐为之记。
五冠山兴圣寺转藏法会记
京城艮隅天磨山之巽地。鼓岩之兑方。有峰五焉。聚而围之。望之若一。故号五冠。取其形也。又其奇胜。足冠三韩诸山故也。贞和公主之考曰宝育。实居之。我大祖之曾祖作帝建之外大父也。大祖化家为国。舍家为寺。名曰崇福。观其额可知已。厥后燬于兵。未遑修造久矣。敬孝大王志在追远。凡于 祖宗所立法度。悉皆修明。至于寺院。完旧增新。无不如意。乃曰贞和之所居。 后妃宜尽心焉。由是。 鲁国公主自为功德主。屋宇钱粮。悉新悉赡。乃化大藏。函藏标识。秩然粲然。未几。 公主薨。又置 公主考妣之真。时节致祭。终 玄陵之世。益丰无替。蔚然为大丛林矣。今住持大禅师曰乃明者。曹溪之老也。走侍者佛惠求记曰。本寺为鲁国转藏者。已三会矣。其功德之胜穷劫。难于口宣。将版而悬之。以示将来。子秉笔。与云水僧作文词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7L 页
不少靳。矧蒙 先王恩不浅。必乐于记。此吾所以不躬造。薄于礼而丰其求者。亦惟仗 先王之威灵。知子之笃于追慕。必不辞也。予曰。吾闻明师年今六十七矣。住持是寺十一年。其遇 先王之知。亦不浅矣。朝夕招香。以追 先王,鲁国,鲁国之考妣。涤往愆崇来吉。不卜而可知也。是不页 先王之心矣。使朝夕之臣。皆如明师之为。无负 先王也。岂不幸哉。穑日夜望之。故喜为之记。戊午正月
砥平县弥智山竹杖庵重营记
释觉照踵门请曰。砥平龙门山。世所知也。其名则曰弥智。旧有庵曰开现。居其庵而悟道者。失其名。得君王竹杖之赐。因额曰竹杖。山中人相传如此。庵在山中。据高如在心。而上院在脐。则庵之爽垲。出林峦苍翠之表。俯视雉岳,骊江。如在掌中。而近峰低揖。环列左右。秀状温籍。可爱可玩。四时之景。晦明变化。又不在言矣。面壁心灰。情境具泯。偏而沈寂。学者患之。出定之际。耸袂轩眉。片云飞鸟。一碧万里。山屏江练。左映右带。眼界廓然。心源莹然。疑纲绝。业障灭。譬之病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8H 页
不能行者。如杖而起。行而无力者。如杖而健。则因境心生。因心道显。而于所以用力之地。自有默契者矣。而况竹之虚中。迎刃而解者乎。此照之所以重营是庵也。又曰照之始有志于此也。无因无助。适柳代言室元氏至山中。照则告之。夫人欣然自为功德主。用丁巳春三月始工。讫于秋七月。丹雘于九月。落成于十月。虽为屋三间。而佛居中。僧居左右。与大丛林何异。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陨。则僧家之多寡。屋舍之大小。有非吾辈所论矣。愿先生赐一言以记。予曰。照也空华人世。既以身入法矣。宜求乾栗驮于其心。以为金刚不坏之地如此其急也。夫一坐具地。视三千大千世界。则大小自定也。然三千大千世界之起灭。又不出于方寸之心。求方寸心。又当于一坐具地得之。则一坐具地。何可少哉。此韩山子之所以为之记也。后之读者。幸无讥焉。己未五月日。记。
骊江县神勒寺普济舍利石钟记
普济之示寂于骊兴神勒寺也。灵异赫然。疑者释。信者益奋。谋所以起敬于千载之下。则堂而垂其像。钟而厝舍利。盖无所不至矣。曰觉信者实干石钟。而曰觉珠者求燕石将载其事。而徵记于穑曰。廉政堂在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8L 页
川宁。往来吾寺珠告其故。公欣然曰。吾如京。当为上人请一言于韩山子。韩山子必不让矣。愿先生赐之言。予曰。江月轩。普济之所居也。普济之身既火之矣。而江与月犹夫前日也。今神勒临长江。石钟峙焉。月出则影倒于江。天光水色。灯影篆香。交樵于其中。所谓江月轩。虽历墨劫。如普济之生存也。今夫普济舍利。散而之四方。或在崔嵬云雾之中。或在闾阎烟尘之内。或顶而驰。或臂而宿。其所以奉持之者。比之普济生存之日。不啻十倍加矣。况神勒为入寂之地。宜珠师之尽心于舍利也。神勒寺由普济大辟道场。将永世不坠。石钟之固。非独与神勒为终始。又将与此江此月为无穷矣。呜呼。空华非瞥。墨劫非阔。理也而世则有成坏焉。世界虽有成坏。而人性自若也。普济之舍利。将与世界有成坏欤。将与人性为自若欤。虽愚夫愚妇。亦知所择矣。后之礼舍利者。歆普济之高风。归而求之其心。则始可以报普济之恩矣。不然。普济之道也。自道也。于我何哉。是为记。
阳轩记
龟城府院君金公事天历 皇帝。读书奎章阁。盱江揭文安公时为讲官阁下。金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9H 页
公事之尽弟子礼。时就所寓。质问奥义。遂得通经史。习诗章。其后至正 皇帝厚待以礼。累迁至章佩大卿。职亲地禁。䊵绮膏梁之与居。而脱然去华靡事。乐与儒雅搢绅游。或良晨美景。招呼讴歌。更唱迭和。陶冶性情。诗之兴味。得之深矣。直宿之馀。每念父母。则请于 上。上特为降香。驰驲而归者至于再三。诣金刚山。祝圣寿毕。则举酒高堂寿父母。父母欢然惟公之喜。庭闱之间。和气蔼然。人至今称之。以公之风流闲雅也。前辈硕儒。多从之游。我先君稼亭公亦其一也。至于忠义去就大节。亦不轻以趋时。如 玄陵己丑之屈。守志不变。固以出于众人。可谓君子矣。由是。 玄陵爱重之。则其读书所得之深。又可知也。今之居川宁县也。有山而可登。有水而可临。枚屦往来。又有廉东亭之难得也。当其一时吟风啸月。傲晲天地之间。前日之繁华浩穰人物之盛。揖让周旋礼度之懿。盖已消磨于念虑。恍惚于梦寐。无复纤毫之馀。虽迂叟之独乐。无以过之。诗之所谓君子阳阳。盖隐于小官者也。公则隐于山青水绿之境。盖其迹异而心同
牧隐文藁卷之二 第 19L 页
矣。东亭既还朝。每见予称公不置。且以公之言。请记阳轩。金公。父执也。义不可辞。然病久不能尽其义。姑以一说复之。阳。君子也。阴。小人也。易六十四卦。无非扶阳而抑阴者也。所以长君子之道也。圣人垂世大训如此。则其所以抑阴而消小人也深矣。欢欣悦怿。阳类也。深刻惨戚。阴类也。第以予所识者言之。病馀起迟。负暄檐下。体舒气行。神清志固。其乐也有非言之可尽。尝以古人献君之说自验。诚有味焉。矧今辽塞夏雪。金公思献之心。何日而已哉。惜乎。吾发亦白其半。而况公乎请以此塞责。如何。东亭曰。可矣。止矣。遂书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