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益斋乱稿卷第九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x 页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史赞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1H 页
太祖
臣齐贤曰。臣及事忠宣王。王尝言我太祖规模德量。生于中国。当不减宋太祖。宋太祖事周世宗。世宗。贤主也。待宋太祖甚厚。宋太祖亦为之尽力。及恭帝幼冲。政出太后。迫于军情而受周禅。盖出于不得已也。我太祖仕弓裔。猜暴之君。三韩之地。裔有其二。太祖之功也。以不世之功。处必疑之地。可谓危矣。而国人归心。将士推戴。然犹固让。欲徇延陵之节。吊伐之事。亦岂得已哉。其好生恶杀。而信赏必罚。推诚功臣。而不假以权。创业垂统。固宜一揆矣。至若宋祖以江南李氏。比之鼾睡卧榻。则石晋所赂契丹山后之十六州。盖视以为橐中物。既收北汉。将长驱以定秦汉之疆耳。我太祖即位之后。金漙(一作傅)未宾。甄萱未虏。而屡幸西都。亲巡北鄙。其意亦以东明旧壤。为吾家青毡。必席卷而有之。岂止操鸡搏鸭而已哉。由是观之。虽大小之势不同。二祖规模德量。所谓易地皆然者也。忠宣聪明好古。中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1L 页
原博雅之士如王构,阎复,姚燧,萧㪺,赵孟頫,虞集。皆游其门。盖尝与之尚论也。
惠王
臣齐贤曰。羽父请弑桓公。将以求大宰。隐公不听。亦不讨之。终致蔿氏之祸。王规之谮两王弟。亦羽父之意也。惠王不致之罪。顾使居左右。其免于袖刃壁人之谋。可谓幸也。时去太祖弃代甫耳。规之不义而得众。已能如汉,魏之曹,马耶。其未有以窜殛之。何也。呜呼。小人之难远也如此哉。可不诫哉。
定王
臣齐贤曰。定王以人君之尊。步至十里所浮屠之宫。以藏设利。又以七万石谷。一日而分赐诸僧。一遭天谴。丧心生疾。所谓君子求福不回。敬以直内者。亦尝闻其说耶。疾既大渐。能以宗社付之亲弟。不使如王规者觊觎于其间。是可嘉也已。
光王
臣齐贤曰。光王之用双冀。可谓立贤无方乎。冀果贤也。岂不能纳君于善。不使至于信谗滥刑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2H 页
耶。若其设科取士。有以见光王之雅。有用文化俗之意。而冀亦将顺以成其美。不可谓无补也。惟其倡以浮华之文。后世不胜其弊。故宋徐奉使兢撰图经。言取士用诗赋论三题。不策问时政。视其文章。髣髴唐之馀弊云。
景王
臣齐贤曰。滕文公问井地于孟子。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三韩之地。非四方舟车之会。无物产之饶。货殖之利。民生所仰。只在地力。而鸭绿以南。大抵皆山。肥膏不易之田。绝无而仅有也。经界之正若慢。其利害比之中国相万也。太祖继新罗衰乱。泰封奢暴之后。万事草创。而为口分之法。历四世景王。作田柴之科。虽有疏略。亦古者世禄之意也。至于九一而助。什一而赋。及所以优君子小人者。则不暇论也。后世屡欲理之。终于苟而已矣。盖其初不以经界为急。挠其源而求流之清。何可得也。惜乎当时群臣。未有以孟子之言讲求法制。启迪而力行之也。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2L 页
成王
臣齐贤曰。行选官御事崔承老上书成王曰。臣窃见开元史臣吴兢撰进贞观政要。欲劝玄宗勤修太宗之政。盖以事体相近。不出一家。而其政休明。可谓师范故也。自我太祖开国已来。臣所及知者(穆王讳)在臣心。今谨录五朝政化善恶之迹可鉴可戒者。谨条奏以闻。伏审我太祖神圣大王。时当百六。(宣王讳)叶一千。当初剪乱夷凶。天生前主。而假手在后。膺图受命。人知圣德以归心。于是。值金鸡自灭之期。乘丙丽再与之(宣讳王。)不离乡井。便作阙庭。定辽浿之惊波。得秦韩之旧地。功德莫大焉。若契丹者。与我连境。宜先修好。而彼又遣使求和。我乃绝其交聘者。以彼国相与渤海连和。忽生疑贰。不顾旧盟。一朝殄灭。故太祖以为无道之甚。不足与交。所献骆驼。亦皆弃而不畜。其防患乎未然者有如此也。渤海既为丹兵所破。其世子太光显等。领其馀众数万户。日夜倍道来奔。太祖悯念尤深。至赐姓名。使奉其本国祖先之祀。其文(惠王讳)参佐以下。皆优沾爵命。急于存亡继绝。而能使远人来服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3H 页
者又如此也。百济甄萱。凶悖好乱。杀主虐民。太祖闻之。不遑寝食。行师讨罪。卒成匡复。其不忘旧主。定倾扶危者又如此也。自新罗之季。西北边民。每被女真往来侵盗。太祖遣一良将镇之。不劳寸刃。边境无虞。其知人善任。柔远能迩者又如此也。新罗君臣。(宣王讳)尽数穷。自求归化。让至再三。然后许之。东自溟州。至兴礼府。其间百十馀城。莫不怀于有仁。应时来服。其能以礼让。人无不服者又如此也。唯南平百济。不得已而用兵。或有临敌便降。或有望风慑伏。虽交锋刃。不欲杀伤。可谓仁者无敌也。甄萱积恶数十馀年。终为逆竖所囚。逃奔于我。请兵讨逆。太祖虽从其请。犹且缓期。待其请至勤款。方行天罚。其仁笃好生。(惠王讳)期不杀者又如此也。甄萱为积年雠敌。背盟纵恶。罪不可计。方其困厄。厚礼迎致。及其殒殁。亦优赙赠。其道贯幽明。义周存没者又如此也。洎平百济。车驾入城。哀恤穷民。厚加慰谕。下令诸军。秋毫无犯。南北久分。新旧又别。太祖抚之如一。终始不渝。其含弘宽简又如此也。自成一统以来。事大以礼。交邻以道。居安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3L 页
无逸。接下思恭。贵道德崇节俭。卑宫室而期于粗庇风雨。恶衣服而取其但御寒暑。好贤乐善。舍己从人。恭俭礼让。发于天性。况生长民间。备尝艰险。众人情伪。无不具知。万事安危。亦能先见。所以赏罚不失其时。邪正不同其路。知人不失其才。遇士必得其力。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其知惩劝之方。得帝王之体者又如此也。但以创业之初。致平日浅。礼乐之间。犹多阙乏。未及周备。忽遗弓剑。盖国人之不幸。寔天道之难谌。深可惜也。惠宗久在东宫。累经监抚。尊礼师傅。善接宾僚。由是令名闻于朝野。及初嗣位。众举欣然。时有人谮定宗兄弟谓有异图。惠宗闻而不答。亦无所问。恩遇愈丰。待之如初。故人皆服其大度。既而不修德政。过惜身命。左右前后。常以甲士相随。盖为疑人大甚。大失为君之体。加以偏赏将士。恩泽不均。内外怨嗟。人心携贰。又即位踰年。便致沈痾。床枕之间。淹延岁月。于是朝臣贤士。不获近前。乡里小人。常居卧内。厥疾弥笃。嗔恚日增。三年之间。民不见德。晏驾之日。粗得免其横祸。可不痛哉。定宗在藩邸时。早有令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4H 页
闻。惠宗寝疾弥留。宰相王规等潜有所图。窥觎王室。定宗先认之。密与西都忠义之将定计而为备。及内难将作。卫兵大至。故奸计不成。群凶受诛。虽由天命。亦在人谋。岂不伟欤。自定宗至今三十有八年。洪祚之不绝。亦定宗之力也。定宗既以连枝得继。夙夜孜孜。锐精求理。或然烛而引见朝士。或旰食而听断万机。故即位之初。人皆相庆。及乎误信图谶。决议迁都。又天性刚毅。固执不移。暴徵作役。劳动人夫。虽上虑为然。乃群情不服。怨讟由是而兴。灾应速于影响。未及西迁。永辞南面。诚可痛也。光宗礼有加于接下。鉴不失于知人。不阿亲贵。而常抑豪强。无弃疏贱。而惠鲜鳏寡。自即位至于八载。政教清平。刑赏不滥。及双冀投化以来。为重儒术。恩礼过丰。由是非才滥进。不次骤迁。未浃岁时。便为卿相。或连宵引见。或继日延容。以此图欢。怠于政事。军国要务。壅塞不通。酒食宴游。联绵靡绝。于是南北庸人。竞愿依投。不论其有智有才。皆接以殊恩殊礼。所以后生争进。旧德渐衰。虽重华风。不取华之令典。虽礼华士。不得华之贤才。于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4L 页
百姓则益消膏血之资。于四方则剩得浮虚之誉。因此不复忧勤庶政。而接见宾僚。故猜忌日深。都俞日阻。时政得失。无敢言者。加以要凭佛法。欲满希求。常行之斋设既多。别愿之薰修不少。专求福寿。但作祈祷。穷有涯之财力。造无限之因缘。自轻至尊。好作小善。又于出入宴游。莫不穷奢极侈。以其目前无事。将谓法力使然。凡所作为。不欲悛改。宫室必踰于制度。服食须极于珍纤。土木之功。不以时。伎巧之作。无休日。略计常时一岁之费。足为太祖十年之费。又及末年。多杀无辜。臣愚以为若使光宗。恒思恭俭节用。勤政如初。则岂不永命。才得享年五十而已哉。况自庚申至乙亥十六年。奸凶竞进。谗毁大兴。君子无所容。小人得其志。遂至子逆父母。奴论其主。上下离心。君臣解体。旧臣宿将。相次诛夷。骨肉亲姻。亦皆剪灭。惠宗之克全兄弟。定宗之能保邦家。若论恩义。可谓重也。两朝皆唯有一子。亦不使保其性命。非但不报其德。亦复深结其冤。又至末年。于已一子。亦生疑忌。故景宗方在东宫。每不自安。幸而得嗣其位。嗟乎。何其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5H 页
善于前。而早得令名。不善于后。乃至斯乎。深可痛也。景宗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门外之事。不曾见知。但以天性聪明。当其光考末年。能免悔尤。得嗣天位。焚积年谗毁之书。放累岁无辜之狱。冤愤悉除。朝野称庆。但以不谙政体。专任权豪。害及宗亲。咎徵先见。后虽觉悟。责无所归。自此邪正不分。赏罚不一。未及于理。复倦于勤。遂至色荒。喜观乡乐。继以博奕。终日无厌。左右唯中官内竖而已。由是君子之言。无自而入。小人之语。有时而从。亦早有美名。而晚无令德。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忠臣义士。谁不痛之。此乃圣上亲所见知者也。然景宗亦有足称美于无穷者。何也。其当初遘疾。未及危笃。遂于卧内。引见圣上。执手与言。付嘱军国。不唯社稷之福。亦是人民之幸也。唯若惠,景二宗。嗣位皆在春宫。理在必然。人无异望。至于堂从兄弟。非有分明付托。则争端必起。惠宗两年寝疾而终。有子曰兴化郎君。而虽或年少。以无明嘱。故事归于诸弟。定宗自被群臣翊戴。以纂大业。临终。亦早传位于光宗。以安宗社。定,景二王之遗命。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5L 页
可谓明矣。又曾见惠,定,光三王相继之初。百事未宁之际。两京文武。半已杀伤。况属光宗末年。世乱谗兴。凡系刑章。多是非辜。历世(顺王讳)臣宿将。皆未免诛锄而尽。及景宗践祚。旧臣存者四十馀人耳。其中亦多遇害。皆由后生谗贼。岂不悲哉。先朝不保永年。多因此祸。后世可以为鉴诫。伏惟殿下。以上圣之德。遇中兴之期。因先君逊让之恩。纂列圣厖鸿之业。内外同欢。人臣相庆。所谓天授人与者也。圣上若克遵太祖之遗风。何异玄宗迢慕文皇之故事耶。圣上又能取舍四朝之近事。则惠宗有保全骨肉之功。可谓友于之义也。定宗先知乱萌。克定萧墙之难。而再安宗社。传授至今。可谓智谋之明也。光宗八年之理。所谓善否之均也。景宗放先朝冤狱数千。烧积年谗毁之文。所谓宽仁之至也。凡四朝为政之迹。大略如是。圣上宜取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诫之。除不急之务。罢无益之劳。因善始之心。虑克终之美。日慎一日。虽休勿休。虽贵为君主而不自尊大。富有才德而不自娇矜。唯敦恭己之情。不绝忧民之念。则福不求而自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6H 页
至。灾不禳而自消。圣君胡不万年。王业岂唯百世而已哉。臣愚昧。忝职枢机。既奏陈之有心。又回避之无路。谨录鄙怀。不出时务。计二十有八条。随状别封以进。其二十八条。载之本传。承老见成王有志。可与有为。乃进此书。皆实录也。成王立宗庙。定社稷。赡学以养士。覆试以求贤。励守令恤其民。赉孝节美其俗。每下手札。词旨恳恻。而以移风易俗为务。及乎契丹意在吞噬。遣将来侵。夙驾西都。进兵安北。即寇准澶渊之策也。其欲移关防于岊岭。弃委积于大同。当时庸臣之议耳。必非成王之本意也。向若观承老此书。悦而绎之。去浮夸务笃实。以好古之心。求新民之理。行之无倦。而戒其欲速。躬行心得。而推己及人。齐变至鲁。鲁变至道。可冀也。萧逊宁争能诬不恤民事。以兴无名之师。(成王闻契丹来侵。使李蒙戬知契丹军营。问所以来侵之意。其将曰。汝国不恤民事。是用恭行天罚。)李智伯安敢援不革土风。以为却敌之策乎。(成王乐慕华风。国民不喜。及契丹之难。知信州李智伯奏言。复行先祖法度。不为他方异法。国家可保矣。由是燃灯,八关,仙郎等事不绝。)然其未老而树继嗣。为国家之虑长矣。临绝而惜肆赦。达死生之理明矣。所谓有志而可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6L 页
与有为者非耶。呜呼贤哉。
穆王
臣齐贤曰。庆父犯礼于鲁。不韦嫁祸于秦。齐桓尸姜。始皇轘毒(一作毐)。何救万世之耻哉。不诫覆车之辙。防闲于初。子母俱罹其殃。社稷几至于亡。呜呼。宣让之不幸也。抑非不幸也。
显王
臣齐贤曰。侍中崔文宪公冲述赞曰。传称天将兴之。谁能废之。千秋太后自纵淫荒。潜图倾夺。穆王恐伤母心。认而不禁。及乎病殆。知百姓之属望。排千秋之恶党。远驰遗命。俾固本支。然以姨母贻蘖。戎臣逆谋。强邻伺衅。兴师入境。京阙俱烬。乘舆播迁。反正之后。和戎结好。偃革修文。薄赋轻徭。进贤登俊。修政公平。寘民安辑。内外底宁。农桑屡稔。所谓天之将兴。谁能废之者。岂不然哉。文宪之言。世所谓命也。句践尝胆。雪耻会稽。小白忘莒。遗患于齐。人君恃有天命。纵欲败度。虽得之。必失之。是故。君子理思乱。安思危。慎终如始。以对天休。如显王。所谓吾无间然者乎。
德王
臣齐贤曰。庆陵朝。头陁山人李承休进帝王韵记。有曰。德何止四年。凤鸟来呈瑞。考之实录。未见其事。唯俚俗相传言凤之来也。群乌随而噪之。凤乃飞去。国人憎乌。少长持弓弹射。德王一代。京城无乌。夫凤羽族之长也。为群乌所逐。岂曰凤哉。盖韵记之无稽耳。德王居丧。能尽子之孝。为政不改父之道。任用旧臣徐讷,王可道,崔冲,黄周亮之俦。朝廷无欺弊。而民安其生。虽微凤鸟。尊号曰德。不亦宜乎。
靖王
臣齐贤曰。契丹贪暴。不足保信。圣祖深以为诫。然而幸其一灾而弃旧好。亦非计也。显王艰难反正。日不暇给。德王未及方刚之年。尤宜戒之在斗。王可道议绝和亲。不若皇甫俞义继好息民之论也。靖王嗣位三年。我大夫崔延嘏如契丹。四年。契丹使马保业寔来。自是复寻欢盟。感之匪由至诚。致之必有奇策。君子以为善继善述以保其国。
文王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7L 页
臣齐贤曰。显,德,靖,文。父作子述。兄终弟及。首尾几八十年。可谓盛矣。而文王躬勤节俭。尽用贤才。爱民恤刑。崇学敬老。名器不假于匪人。威权不移于近昵。虽戚里之亲。无功不赏。左右之爱。有罪必罚。宦官给使。不过十数辈。内侍必选有功能者充之。亦不过二十馀人。冗官省而事简。费用节而国富。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家给人足。时号大平。宋朝每锡褒贤之命。辽氏岁讲庆寿之礼。东倭浮海而献琛。北貊扣关而受廛。故林完以为我朝贤圣之君也。独其徙一畿县。作一僧寺。侈峻宇于宫阙。侔崇墉于国都。黄金为塔。百物称是。殆将比拟萧梁而不知。欲成人之美者。叹息于斯焉耳矣。
顺王
臣齐贤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然而国君能为齐衰之服。饘粥之食。颜色之戚。哭泣之哀。使四方来观而悦者鲜矣。顺王毁性成疾。四月而逝。虽过圣人之制。其爱亲则天至矣。悲夫。
宣王
臣齐贤曰。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8H 页
观宣王文德殿饵药诗。有类于赵孟视荫愒日之语。何哉。赵孟列国之卿。其语偷。君子尚讥之。况王者乎。以宣王聪明好学。不读非圣之书。而无苟且之意。明良赓载之歌则尚矣。大风慷慨之作。何遽不若乎。不及三年。遂弃群臣。呜呼。
献王
臣齐贤曰。禹之传子。为虑后世。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动者。分素定也。显之三子。中弟相传。以及于顺。顺以居丧过哀。夭折无嗣。而传于宣。宣薨而太子嗣。是为献王。国人习熟见闻。乃谓宣有五弟而立孺子。以是归非。何不思之甚也。唯不得周公于亲。博陆于臣。委任而辅政。其危且乱。可翘足而待也。后世有不幸而遗大投艰于襁褓之中者。可以此为诫哉。
肃王
臣齐贤曰。以汉高祖知人之明。每谓惠帝柔仁。而赵王如意似我。屡欲易太子。而不知代王之终为太平天子。封之边郡。然代王免吕氏之祸。以无宠也。唐太宗之贤。而不克定嗣。卒用昏童。乃使凶牝。啄其孙殆尽。尤可叹矣。两汉四百年。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8L 页
临天下者皆孝文之裔也。唐三百年。自中,睿讫 昭,哀。亦大帝之后也。用此观之。天也非人也。我文考十九子。而以再兴宗国。期肃王于龆龁之年。而肃王由藩侯绍大统。智以定乱。仁以底平。有子若孙。克明克类。继继承承。以至于今四百馀年。斯岂非天乎。虽然。传曰。知子莫若父者。其文考之谓乎。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史传序
  
诸妃传序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上下。而礼义有所措。夫妇。人伦之本也。国家理乱。罔不由之。鳦卵生商。龙漦灭周。楚以樊姬昌。息以妫氏亡。可不戒哉。可不惧哉。故述诸妃传。其无子无大善恶者。略之。
宗室传序
国家之制。宗室称诸王。犹汉诸刘。唐诸李。谓同姓耳。非爵也。亲而尊者。爵为公。其次为侯。疏者为伯。幼者为司徒司空。内足以赢其生。外足以尊其势。不使之莅官临民。祖宗所以保亲戚也。金宽毅王代宗录。任景肃琼源录。宗女与宗子并列。讨其世谱。棼然莫之辨也。小白君齐而姑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9H 页
姊妹不嫁。稠父娶吴而谓之吴孟子。为不足讥欤。表而出之。又岂春秋讳鲁之法乎。宗女虽亲且贵。妇人外父母家。可略也已。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策问
  
[入孔门则愿学者何事而代仲偃通错则何以处之]
问。读论语。每以诸弟子所问作己问。而以夫子之言。作今日耳闻。其读史。亦于君臣之际。事机之会。以身处之。知何而可。如何而不可。然后方有所益。先儒盖有此论矣。且如樊迟请学为农圃。子张学干禄。季路则问事鬼神。颜渊则问为邦。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诸生若及夫子之门。其所问而愿学者何事。管仲事小白。狐偃事重耳。虽其以力假仁。阴谋取胜。皆所以攘夷狄尊王室也。仲也致功烈其卑之讥。偃也贻谲而不正之诮。斯亦未为得也。叔孙通不为高祖制礼仪。则醉号击柱。孰谓其不至于叛。而先王之礼之丧。通使之也。朝错不为景帝削诸侯。则僭礼踰制。几何其不至于乱。而七国之兵之起。错促之也。诸生若当仲,偃之任。能树其功而无其过欤。遇通,错之时。能救其弊而免其责乎。勿夸勿诎。请以实陈。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599L 页
[田制]
问。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又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然则经界井田什一者。为天下国家所宜先务也。自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日以富强。卒并天下。阡陌之为利。似愈于井田也。孟子之言果是。汉高祖入关伐秦。除其苛法。以收民心。不议井田之复。其后孝文之爱民。孝武之好古。而贾谊,董仲舒亦未尝一言及此。何也。我祖宗垂统守成。四百年于此矣。经国之谟。取民之制。要皆合于古。而可传于后也。所谓内外足半之丁。转禄之位。役分,口分,加给,补给之名。租税之数。肥饶硗薄九等之品。五种之宜。与夫曰负曰结。所以量地者。曰斗曰石。所以量谷者。其与古者经界井田什一之法。有同不同乎。法制之行。已踰四百年。既久矣。不能无所弊。或仍或改。有可不可乎。近世来。功臣禄券赐牌之田。佛寺判定施纳之田。行省理问所巡军忽赤内乘鹰坊受赐之田。权豪之兼并。奸猾之匿挟。所以毒于民而病于国者。纷然而作。仓廪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0H 页
之入。比之江都攻守危急之时。什不能二三焉。万分一有三五年水旱之灾。何以周其急。千百军馈飨之费。何以共其用乎。去岁。前政丞王脱欢,左政丞金邦海入朝上国。天子有命。使之归而整理之。二政丞既归。置都监。号以整理。于是辞颂忿诤。多于麻粟。逮系讯鞠。疾于风雨。豪猾颇亦知惧。而谤讟不可遏止。一奇三万之死而已致朝廷之诘。而势若不复振焉。向所谓毒民病国者。岂不益肆而无所惮哉。夫奉天子之命。理一国之政。使希世之恩不下究。在朝廷之议天下之论如何哉。南北喜事之士。上书都堂。请立省东方。变其土俗。幸赖朝廷以我慕义勤玉(一作王)之功。世皇优恤之诏。阁而不行者屡矣。今无乃乘其几而欲售其说乎。夫有为于不可为之时。然后为难能也。诸生皆有志于国家。请言其可以有为之说。
[王统替代]
问。帝王之统。若四时之相代。有不可紊。天命人心之所归。又不可诬也。三五已前。遐哉邈乎。虽有载籍。莫考而徵。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下讫于周。及其衰。东西而分。祖龙遂帝四海。二世而汉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0L 页
氏代。十二世而巨君篡。祖龙巨君。见谓紫色䵷声。馀分闰位。而子长述秦之纪。温公纪新之年。何也。东汉分而为三国。西晋乱而为五胡。拓跋氏,高氏,宇文氏,贺六浑氏,刘氏,二萧氏,陈氏角立南北。索虏岛夷。是非蜂起。所谓若四时之相代者。果安在哉。隋唐一天下。至于五季。祸乱极矣。契丹既割据于北。宋地只限白沟。康王虽播越于南。金兵未逾长江。人心天命之归。又安在哉。是皆不可不辨者也。汉雉,唐照。列于帝纪。孟坚,永叔之笔。为得春秋之法乎。程伊川以武氏比女娲。谓之非常之变。而不及吕氏。亦有说乎。公孙臣之流终始五德之论。又足据乎。今所以问于诸生。亦欲自质其疑而已。
[更张治道]
问。论语曰。既庶矣。富之。既富矣。教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可使即戎。又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又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皆圣人之言。而学者所宜服膺也。国家服事皇元。中外无虞。闾阎栉比。行路如织。民日以殷。野日以辟。化斥卤以水耕。刊荟蔚以火耘。岂非庶矣乎。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1H 页
而受名田供赋役者。百无二三焉。豪势之家。器列金玉。商贾之妇。衣曳罗縠。岂非富矣乎。而罄衣食偿利息者。十常八九焉。幸际休明。天下同文。家有程朱之书。人知性理之学。教之之道亦庶几矣。而韦布之博学笃行者果谁。搢绅之成德达林者能几。为士尚尔。于民何诛。往者既族权臣。神邑再都。忠敬,忠烈作于前。忠宣,忠肃承其后。倚重之臣。责难之佐。宜有所谓善人焉。用能匡救将顺。式至于今休。盖教民而为邦也久矣。然而蜂起之倭。拿舟犯疆。谋所以逐捕之。未免浚编户以充资粮。驱农夫以补卒乘。莫见令行而禁止。徒闻觖望以讹言。岂所谓可以即戎乎。患失之夫。不逞之徒。敢为萧墙之忧。自速市朝之肆。岂所谓胜残去杀乎。有合坐以谋谟。有政房以黜陟。监察之司。绳愆而格非。典法之吏。谳疑而断狱。而我主上殿下仁厚慈俭。不喜游畋。不迩声色。延访耆老。体貌大臣。修旷代之礼文。躬大享于宗庙。政刑德礼。以道以齐者。可谓云尔已矣。然而廷无德让之风。野无时雍之俗。忿诤交腾。盗贼窃发。此犹幸免之恐不可得。况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1L 页
望其耻且格乎。凡此之故何也。诸生处不讳之朝。遇愿理之君。宜尽意远思。迹求驯致此弊之由。指陈作新斯民之术。有司者将献吾君。而施于国家。夫岂小补哉。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论
  
范增论
或问汉用三杰而王。楚不用范增而亡。然则增孰与三杰贤。曰。增方之陈平。犹谓不足。况于三杰乎。高祖之宽仁。项羽之祸贼。增所知也。莫不信于背约。而羽背入关之约。莫不仁于杀无罪。而羽坑已降之卒。莫不义于弑君。而羽杀怀王。其至五年而后亡。亦幸也。高祖则初入关也。五星聚于东井。天与之也。其王汉中也。楚子诸侯人之慕从者数万人。而项氏爪牙之臣亦多归汉。人与之也。王陵之母甘自杀。而不忍其子之背汉与楚。高祖之必王。项羽之必亡。匹妇之所明知也。增从必亡之人。不能从必王之主。其为不智明矣。向使羽用增之策。终亦未免于亡矣。曰。增既委质于项氏。虽知其必亡。焉得而背之哉。曰。始怀王以宋义为上将。羽为次将。增为末将。使北救赵。当是时。增岂羽之臣乎。羽擅杀上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2H 页
将。诈报于君。可谓无道。且前攻襄城。襄城无噍类。诸将皆谓羽不可使先入关。如是而增竟从羽。见疑以死。陈平则知羽不足与为天下。杖剑归汉而为谋臣。故曰。方之陈平。犹为不足。况于三杰乎。
伍员,苏不韦论。
东汉苏谦。与司隶校尉李皓有隙。皓以事收谦。掠死狱中而刑其尸。其子不韦变姓名。尽以家财募剑客。邀皓于诸陵间。不剋。与兄弟入大农刍廥中。凿地达皓寝室。杀其妾及小儿。而皓有备。乃驰往魏郡。掘皓父冢。断其头以祭谦墓。皓愤恚欧血死。当时士大夫。多讥其归罪枯骨。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郭林宗闻之曰。子胥凭威阖闾。雪怨旧郢。但鞭墓戮尸。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靡因靡资。冒触严禁。分骸断骨。以毒生者。使皓不得其命。比之于员。不亦优乎。予曰。林宗以不韦优于伍员则可矣。其所以优之之义则谬矣。若以复雠论之。则员不必劣。而不韦独优也。若论大义。则二子之优劣。较然自分矣。何也。君父。人伦之大本。忠孝。人臣之大节。员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2L 页
两失之。初。楚王执伍奢而召员曰。来免而父。而员不来。夫父得罪于君。犹将自至。庶一感悟其君。况以免其父召之。虽知其不诚。不俟驾而行。固人情也。员托以后报而竟不来。是促父之死也。君子违不适雠国。大夫士去不说人以无罪。而员诱蛇豕之吴。蹈宗国发掘陵墓。鞭其君尸。不孝与不忠莫甚焉。不韦之于李皓。正得不共天下之义。而无倒行逆施之罪。林宗不务论此。而区区辨其复雠之难易以为优劣。岂不谬哉。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颂
  
谒三王庙各献颂
  

昔者洚水。天下皆是。下民罹毒。靡所底止。匪我斯理。亶其鱼乎。三过其室。不子呱呱。昏垫是忧。胼胝非苦。载瀹载疏。九有乃土。民受厥赐。何千万年。将圣有言。吾无间然。
  汤
于皇天乙。长发有殷。聘贤畎亩。学焉而臣。网开三面。四海归仁。乐天事葛。伐夏顺人。匪明厥德。胡信于民。格言斯在。日新又新。
  文王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3H 页
周家积累。爰自后稷。西伯勃兴。仪刑四国。夷牙就养。虞芮质成。发挥易象。驯致颂声。分三有二。不愆服事。文在玆乎。德其至矣。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铭
  
秦城铭
秦虎咆哮。六毕四一。愚浮黔首。谶惑古月。万里成城。首洮尾碣。囊括边云。钩联海日。牛羊憧憧。践履白骨。雨泣愁魂。川流怨血。民尽疮痍。杵音未绝。岂料萧墙。祸成腐孽。高赤厥族。婴素其车。城故不圮。咸京为墟。犹蝎之木。皮完里虚。虽封以植。卒颠且枯。材雄识闇。嗟乎政乎。
息影庵砚铭
重而坚。得之天。涤以新。存乎人。
崔春轩壶矢铭
壶虚其心。矢直其理。匪直匪虚。匪壶匪矢。必慎必中。若虞张机。诡遇获十。胜不偿讥。勿激而坠。勿旋而倚。君子之嬉。君子之规。
金枢密思亭铭
翼彼亭斯。铭之曰思。云谁之思。父义母慈。万岁之藏。陟焉望之。维桑之敬。伊蒿之悲。蚤夜永慕。没齿匪亏。籍尔世禄。夸尔天资。以满以傲。以敖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3L 页
以嬉。载瞻斯扁。不其恧而。子兮子兮。尚克念玆。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赞
  
白乐天真赞(幅巾野服。曳杖独行。)
骆既竟鬻。素亦不留。龙门泉石。飘然独游。
苏东坡真赞(黄冠横策。坐啸石上。)
金门非荣。瘴海何惧。野服黄冠。长啸千古。
松广李国师真赞(奉教撰)
国师乾乾。有德与年。王命写像。载瞻载虔。是身离相。是法离诠。即图作赞。臣愧斐然。
竹轩金政丞真赞
湛乎其矑。竦乎其眉。高观瘦面。赪唇雪髭。斯以状貌。求竹轩也。国耳忘私。信而不欺。耿介恺悌。一乎壮衰。斯以志节。论竹轩也。冥得丧齐彭殇。神游八极之外。徜徉无何之乡。斯其为竹轩也。有可以髣髴于丹青。形容于文章者耶。
安谦斋真赞(有序)
安文成公。为世儒宗。余未弱冠。一拜于途。遂蒙顾遇。因识其孙谦斋。后十年。吾先君东庵公掌试春围。谦斋射策登科。由是予二人者交游最久。至正庚子。谦斋殁。明年秋。睹遗像。怅然书其侧。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4H 页
俭而不固。和而不流。确乎守度。俨乎扬休。称其为文成之孙兮。克勤于行。克简于辞。酝藉其文。平淡其诗。宜其游东庵之门兮。位蹑二府。不为不偶。年俯七旬。不为不寿。惟其任用。未究于钧衡。功德未洽于生灵。士论犹有所憾焉。一丘一壑之放旷。足以过庾亮。一觞一咏之清真。何曾比季伦。是则我辈想平生而难忘。睹遗像而益感者也。
益斋真自赞
独学而陋。闻道宜晚。不幸由己。何不自反。何德于民。四为国相。幸而致之。祗速众谤。不扬之貌。又何写为。告尔后嗣。一睹三思。诫其不幸。早夜以勉。毋苟其幸。庶几知免。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铭
  
沔州池台堂亭铭(郭翀龙少卿。作守时所开。)
  君子池(郭君种莲其中。取濂溪说名之。)
花实同时。不染淤泥。有似君子。见爱濂溪。
  衢樽台
民吾同胞。横渠之辞。独乐何乐。衢樽在玆。
  缁衣堂
邑虽十室。有信与忠。好贤之化。比屋可封。
  
益斋乱稿卷第九 第 604L 页
康衢亭
澹台不径。鲁论纪之。有道如砥。君子履之。
益斋乱稿卷第九(下)
 箴
  
三畜箴
  猫箴
既耳而目。亦爪而牙。穿窬方肆。胡寐无吪。
  狗箴
而尾之媚。而舌之舐。毋斗毋戏。惟藩之毁。
  鸡箴
鸣不废时。斗不守雌。啄粪得肥。自速人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