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x 页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增补)
 诗
  
酷热
火轮飞出御长空。万国浑如在烘中。叠叠彤云奇作岫。童童翠树寂无风。蕉裳湿尽惟烦汗。葵扇挥来不见功。安得两腋生羽翼。广汉宫里伴仙翁。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79H 页
高城题咏
竹雨松风岭半楼。登临到底占清幽。忽将湿热彤云夏。翻作凄凉白露秋。
旌善题咏
洞绝崖崩未易行。入云危磴接孤城。抱村匹练寒江转。隔岸层棚翠岳横。琴阁政宽知有爱。讼庭词拙畏无情。我来亟向西亭走。好看沦漪镜面清。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增补)
 策
  
制策(泰定甲子)
 问开元间。吐蕃使者。求毛诗,春秋,礼记。于休烈。上疏以为。东平王。汉之懿亲。请太史公书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79L 页
及诸子等书。遂不与之。况吐蕃国之仇雠。今资之以书史。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裴光庭等。奏。吐蕃。聋眜顽嚚。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休烈徒知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上曰。善。遂与之。观斯两议。皆有深理。似难取舍。然唐之与也为是。则汉之不与懿亲。其意何如。裴,于二议。咸造远虑。不可以浅识。决处于一。诸生。博古通今。制变之术。于此议中。确论是非。陈之无隐。
对。经载道。所以平理天下之大具也。史记事。所以劝戒后世之大法也。古之圣贤。作经修史之意。其为用也。不在彼此之殊。而与大下共之者也。(缺)唐开元间。吐蕃使者至。(缺)上曰。善。遂与之。以汉唐之事。裴于之议观之。则似难取舍。不可决处于一。其一是。其一非。而本不同欤。各有深意。皆归是欤。夫经史者。吾儒之业也。所以学者。必欲用之。而汉唐用之之道。如彼其不同。可不深究是非。施之于今乎。执事先生。以此大义。表而出之。垂问于诸生者。岂真有所疑哉。必深究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0H 页
其然而诘其两端。聊以观诸生之意也。愚学识浅薄。岂足以承大问。论其是非乎。然言及之而不言。夫子所戒。姑以臆说。举其粗而陈之。夫诗者。原于性情。发于人心。而自闺门之内。至乡党邦国。因其邪正。或美或刺。故吟咏之间。感人深入。而其好善恶恶之心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春秋者。孔子生于周末。叹斯道之不行。而虑后世之为乱。以直笔寓王法。或褒或诛。然后乱臣贼子惧。故人之法善戒恶。不敢为乱者。必于此而得之。礼记者。三代之礼至周而成。承前圣之制。纂而为书。以传后世。凡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此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辨上下定民志。故辞逊揖让。不敢凌上慢下者。必于此而得之。举此圣经。行于内。则孝敬立而家道正。行于外。则忠信礼义兴而天下平。行于四裔。则声教广而蕃夷化矣。唐自太宗至玄宗。明君继作。文教所被者广。故吐蕃虽聋眛数叛。而悔过迁善。来请圣经。为唐计者。因其有请。赐以诗书。教以礼义。而扩充其本然之性。则尊君亲上之心。益固。而不复离叛矣。于休烈。不知圣经之大义。徒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0L 页
以浅见。举权略变诈之语。欲沮感化迁善之心。非但昧天下之理体。适足以示中国之隘也。其于经史中。权略变诈。实不无矣。然愚多见其以权略变诈。终取灭亡。未见其以权略变诈。兴理天下者也。古之圣贤。以权略变诈。著之经史而不删者。非欲以教后世而为乱也。所以戒后世而防乱也。然则经史之有权略变诈。何足恤哉。前汉成帝时。东平王思宇来朝。请太史公书及诸子等书。时以王数犯于法。有权谲之谋。遂不与之。是亦汉家姑息浅陋之议。不足法也。休烈援此。又以为證。此实不察其势耳。彼东平王。虽是汉之懿亲。其纵横谲诈之迹。已著。而不求圣经。反求诸子异端之书。其心术。固已不正。汉之不与。虽是偏隘。犹可也。实非吐蕃之比也。抑又用兵权诈之书。不为不多。吐蕃不求诸子异端之书。来求圣经。其心之所感。必有正矣。岂于圣经。必欲弃忠信礼义。而反用权略变诈者乎。况自有书籍以来。经史诸书之布在天下者。无处无之。若吐蕃。必欲求得。则宁能遏吐蕃之得乎。此但增彼怨而已。虽不与之。实无益也。休烈之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1H 页
计。固已疏矣。愚闻圣人。公天下之心。惟以道及人。未闻以道靳人也。裴光庭等。举忠信礼义以立大议。使渐陶声教。化流无外。可谓知道体之贤臣欤。且以圣经重论之。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言教化之无所不服也。又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此言威信之无所不惩也。谨按春秋隐公九年。会诸侯于防。传曰。郑以王命来告伐宋。十年夏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于此可见春秋之战。虽有权略变诈之谋。皆以承王命而讨不庭。攘四夷而尊王室也。又按礼记首篇之首曰。毋不敬。此开卷第一义也。又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一曰柔远人怀诸侯。于此可见示人忠敬怀柔之意也。举此数语。则圣经之旨。可以类推而知也。假为吐蕃。有从善之心。则见诗之无思不服。而益固其向慕。见春秋之承王命。而益尊其王室。见礼记之毋不敬。而益励其忠敬矣。假为吐蕃。实有权诈之心。则见诗之荆舒是惩。而反怀惩创。见春秋之讨不庭而知其畏惧。见礼记之柔远人而不忍离叛矣。玄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1L 页
宗。能断两议。弃短取长。亦可谓明哲之主矣。唐之王业绵久。而蕃夷又不能抗横者。安知非圣经之效也。以此合观。则汉唐之事。裴于之议。判然有所处矣。洪惟我圣朝。应天顺人。创立丕基。际天极地。罔非臣妾。土地之大。旷古所无。列圣相承。礼兴乐作。百有馀年矣。先帝继志述事之馀。降明诏以科举取士。圣经贤传。广布天下。道学之兴。未有如今日者也。非特公卿子弟翕然而学。声教所及。耳闻目睹者。莫不横经挟册。愿试于衡石之下。特著令典。不问华夷。凡有经明行修者。皆所试焉。斯乃圣人宽广无外之意也。是以礼让之风。溢乎四裔。变诈之心。何自而生焉。圣业之传万万世者于斯可卜也。若使休烈复生于今日。则实圣朝之罪人也。愚以狂瞽之说。仰塞明问。谨对。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增补)
 记
  
看藏庵记
至治三年秋。李君德孺造于仆曰。先动安先生。在至元间。事忠烈王为谏官。以言事不入去其职。素爱外家三陟县之风土。遂往卜头陁山下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2H 页
以终焉。先生自初业儒。于学盖无不究。性好佛。晚年事之愈。谨于是置墅。命曰容安堂。以居。就山之三和寺。借浮图藏经。日翻阅其中。十年而毕。后以墅施僧。易扁曰看藏庵云。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增补)
 墓志铭
  
高丽国匡靖大夫。检校佥议,赞成事兼判典仪寺事,上护军安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于器。字虚仲。兴州人也。曾祖永儒。赠枢密院副使。祖讳孚。密直副使致仕。赠门下侍中。父讳珦。宣授儒学提举,都佥议中赞。赠谥文成公。母金氏。判将作监事禄延之女。文成公。有中兴儒学大功。食夫子庙。公继父业。以文雅显名。至元壬午。年甫十八。登进士第。从仕秘书翰林院。骤拜通礼门祗候。五岁六迁。至考功正郎。岁馀迁秘书小尹知制诰。自是。历兵曹总郎,词林宝文二待制,国学典酒,判内盈秘书寺事兼翰林侍讲司学,知制旨。皆自朝散至正承。凡六大夫。大德甲辰。入拜正献大夫右副承旨。岁中迁至右承旨。明年。进拜奉翊大夫,密直副使,文翰司学承旨。累加至知密直司事,犬司宪,民部总郎,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2L 页
二典书。后拜匡靖大夫检校佥议评理。再加检校赞成事兼判典仪寺事,上护军。天历二年九月十二日。以疾终于私第。享年六十五。夫人崔氏。典签冲若之女也。先公没。子二。长曰顶。音剃曹溪惠鉴国师之门为大禅师。次曰牧。奉常大夫司宪掌令。后娶李氏女。有子二。长曰慎。卤簿都监判官。次少。公性恭俭宽和。仪表庄重。以礼法自守。常掌铨选。在政堂有年。注授公无私。到今称之。及典成均试。考阅精明。多取知名士。尝仗銊出镇合浦。以威信抚军。实除禁民间疾瘼。一方赖以安业。声振中外。皆望公复处庙堂大任。而天不假年。惜哉。是年十月己酉。将葬于大德山先公墓之右。掌令以余为同邑人。详公德行。属以铭。铭曰。
积德兮可至极。位行仁兮宜享克寿。呜乎公之爵齿。其止斯耶。天其意者。将福庆于后乎。
跋[安庆运]
   呜乎。人有德业文章。则文集之刊行于世者。尚矣。吾先祖谨斋先生。以粹美之姿。精博之学。当丽氏衰乱之季。出案江陵道。所得诗文。名之曰关东瓦注。惟其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3H 页
忠君忧国之诚。嘅世懑俗之意。溢于词藻之间。而览其诗咏其篇。自不觉其激仰感愤。益斋李相国。序其集曰。其作。关乎风俗之得失。生民之休戚者。十篇而九。读之使人惨然云者。可谓真得其本形色矣。公之甥郑蓬原君良生。尝以此集刊于上党。而岁久刓缺。人以是惜之。正统乙丑间。公之玄孙文肃公。蒐聚逸篇。谓之补遗。而添之于瓦注本集之后。改入锓梓。以寿其传。年代夐逖。屡经兵燹。板本不传。可胜叹哉。粤在丙辰春。余获罪于 朝。谪守入镇县。镇之为邑。地狭务简。得于朱墨之暇。就此集中。略加编辑。且以文肃公采录中所见漏之诗若文。附其末。谓之增补。而分作三编。关东瓦注为第一。文肃公补遗为第二。今之增补为第三。欲为刊行。而力绵未果。今余承 恩命。来守耽罗。邑样虽残。匠手既存。则剞劂之举。不可少缓。遂乃鸠材创役。阅数月而成。噫。百数年未遑之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3L 页
事。其亦有所待于今日耶。崇祯纪元后庚申复月上浣。不肖后孙通政大夫。行济州牧使,济州镇兵马水军节制使兼全罗道防御使庆运。再拜谨跋。
谨斋先生集卷之三(增补)
 诗
  
广远楼韵
细雨纷纷洒玉楼。轻风阵阵上貂裘。握兰修稧迎新乐。曲水流觞集胜游。啼鸟数声春渐老。飞花一点客添愁。松楸梦断家山杳。却把黄州当帝州。
慈悲岭韵
层巅凤舞水虬盘。卷箔深探眼界宽。门外萦纡通白路。楹前嵂兀耸青峦。九霄日月长先占。千里封疆直下看。堪笑俗缘磨不尽。强辞灵境命征鞍。
 
(右二诗。见青邱华韵。而后孙龙潭焕摹集于追远录中。今达中收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