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60401b 页
卷十二 第 1a 页 0511-122.png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二缘六
    河南郭象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胠箧第十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
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疏胠开箧箱囊袋摄收缄结縢绳也扃关
 钮也鐍锁钥也夫将为开箱探囊之窃发
 匮取财之盗此盖小贼非巨盗者也欲与
 守备其法如何必须收摄箱囊缄结绳约
卷十二 第 1b 页 0511-123.png
 坚固扃鐍使不慢藏此世俗之浅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
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知者不乃
为大盗积者也
 注知之不足恃也如此
 疏夫摄缄縢固扃鐍者以备小贼然大盗
 既至负揭而趋更恐绳约关钮之不牢向
 之守备翻为盗资是故俗知不足可恃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道
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卷十二 第 2a 页 0511-124.png
 疏夫体道大贤言无的当将欲显忘言之
 理故曰试论之曰夫世俗之人知谟浅近
 显迹之圣于理未深既而意在防闲更为
 贼之聚积虽故官世翻为盗之守备而信
 有不为者欲明岂有不为大盗积守乎言
 其必为盗积也
何以知其然邪
 疏假设疑问发明义旨
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犬之音相闻罔罟之
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馀里
卷十二 第 2b 页 0511-125.png
 疏齐即太公之后封于营丘之地逮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百姓殷实无出三齐
 是以鸡犬即呜吠相闻邻邑即栋宇相望
 罔罟布以事畋渔耒耨刺以脩农业境土
 宽大二千馀里论其盛美实冠诸侯耒犁
 也耨锄也
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
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疏夫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邑封土祠
 曰社封稷祠曰稷稷五谷之长也社吐也
卷十二 第 3a 页 0511-126.png
 言能吐生万物也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
 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
 为邑又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
 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郑玄云二
 十五家为闾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
 百家为乡也阖合也曷何也而四境之内
 三齐之中置此宗庙等事者皆放效尧舜
 以辩圣人立邦国之法则也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注法圣人者法其迹耳夫迹者已去之物
卷十二 第 3b 页 0511-127.png
 非应变之具也奚足尚而执之哉执成迹
 以御乎无方无方至而迹滞矣所以守国
 而为人守之也
 疏田成子齐大夫陈恒也是敬仲七世孙
 初敬仲适齐食采于田故改为田氏鲁哀
 公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君即简公也割安
 平至于郎邪自为封邑至恒曾孙太公和
 迁齐康公于海上乃自立于齐侯自敬仲
 至庄公凡九世知齐政自太公威王三世
 为齐侯通计为十二世庄子宣王时人今
卷十二 第 4a 页 0511-128.png
 不数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

 注不盗其圣法乃无以取其国也
 疏田恒所盗岂唯齐国先盗圣智故得诸
 侯是知仁义陈迹适为盗本也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疏田恒篡窃齐国故有巨盗之声名而位
 忝诸侯身处唐虞之安乐
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卷十二 第 4b 页 0511-129.png
 疏子男之邦不敢非毁伯侯之国讵能征
 伐遂胤冑相系宗庙遐延世历十二俱如
 前解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
盗贼之身乎
 注言圣法唯人所用未足以为全当之具
 疏揭仁义以窃国资圣智以保身此则重
 举前文以结其义也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
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卷十二 第 5a 页 0511-130.png
 疏重结前义以发后文也
何以知其然邪
 疏假设疑问以畅其旨也
昔者龙逄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
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注言暴乱之君亦得据君人之威以戮贤
 人而莫之敢亢者皆圣法之由也向无圣
 法则桀纣焉得守斯位而放其毒使天下
 侧目哉
 疏龙逄姓关夏桀之贤臣为桀所杀比干
卷十二 第 5b 页 0511-131.png
 王子也谏纣纣剖其心而视之苌弘周灵
 王贤臣说苑云晋叔向之杀苌弘也苌弘
 数见于周因群遗书苌弘谓叔向曰子起
 晋国之兵以攻周以废刘氏以立单氏刘
 氏谓君曰此苌弘也乃杀之胣裂也亦言
 胣刳肠靡烂也碎也言子胥遭戮浮尸于
 江令靡烂也言此四子共有忠贤之行而
 不免于戮刑者为无道之人恃君人之势
 赖圣迹之威故得踬顿忠良肆其毒害
故蹠之徒问于蹠曰盗亦有道乎
卷十二 第 6a 页 0511-132.png
 疏假设蹠之徒类以发问之端
蹠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疏此即答前问意道无不在何往非道道
 之所在具列下文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
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
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注五者所以禁盗而反为盗资也
 疏室中库藏以贮财宝贼起妄心斟量商
 度有无必中其验若神故言圣也戮力同
卷十二 第 6b 页 0511-133.png
 心不避人禦并争先入岂非勇也矢石相
 交不顾性命出竞居后岂非义也知可则
 为不可则止识其安危审其凶吉往必克
 捷是其智也轻财重义取少让多分物均
 平是其仁也五者则向之圣勇义智仁也
 夫为一盗必资五德五德不备盗则不成
 是知无圣智而成巨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蹠不得
圣人之道不行
 疏圣人之道谓五德也以向如是以理观
卷十二 第 7a 页 0511-134.png
 之为善之徒不履五德则无由立身行道
 盗蹠之类不资圣智岂得行其盗窃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
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注信哉斯言斯言虽信而犹不可亡圣者
 犹天下之知未能都亡故须圣道以镇之
 也群知不亡而独亡圣知则天下之害又
 多于有圣矣然则有圣之害虽多犹愈于
 亡圣之无治也虽愈于亡圣故未若都亡
 之无害也甚矣天下莫不求利而不能一
卷十二 第 7b 页 0511-135.png
 亡其知何其迷而失致哉
 疏夫善恶二涂皆由圣智者也伯夷守廉
 洁著名盗蹠恣贪残取利然盗蹠之徒甚
 众伯夷之类盖寡故知圣迹利益天下也
 少而损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
而大盗起
 注夫竭唇非以寒齿而齿寒鲁酒薄非以
 围邯郸而邯郸围圣人生非以起大盗而
 大盗起此自然相生必至之势也夫圣人
卷十二 第 8a 页 0511-136.png
 虽不立尚于物而亦不能使物不尚也故
 人无贵贱事无真伪苟效圣法则天下吞
 声而闇服之斯乃桀蹠之所至赖而以成
 其大盗者也
 疏春秋左传云唇亡齿寒虞虢之谓也邯
 郸赵城也音楚宣王朝会诸侯鲁恭公后
 至而酒薄宣王怒将辱之恭公曰我周公
 之胤行天子礼乐勋在周室今送酒以失
 礼方责其薄无乃太甚乎遂不辞而还宣
 王怒兴兵伐鲁梁惠王恒欲伐赵畏鲁救
卷十二 第 8b 页 0511-137.png
 之今楚鲁有事梁遂围邯郸而邯郸围亦
 由圣人生非欲起大盗而大盗起势使之
 然也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注夫圣人者天下之所尚也若乃绝其所
 尚而守其素朴弃其禁令而代以寡欲此
 所以掊击圣人而我素朴自全纵舍盗贼
 而彼奸自息也故古人有言曰闲邪存诚
 不在善察息淫去华不在严刑此之谓也
 疏掊打也圣人犹圣迹也夫圣人者智周
卷十二 第 9a 页 0511-138.png
 万物道济天下今言掊击者亦贬斥仁义
 绝圣弃智之意也不贵难得之货故纵舍
 盗贼不假严刑而天下太平也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
盗不起
 注竭川非以虚谷而谷虚夷丘非以实渊
 而渊实绝圣非以止盗而盗止故止盗在
 去欲不在彰圣知
 疏夫智慧出则奸伪生圣迹亡则大盗息
 犹如川竭谷虚丘夷渊实岂得措意必至
卷十二 第 9b 页 0511-139.png
 之宜死息也
天下平而无故矣
 注非唯息盗争尚之迹故都去矣
 疏故事也绝圣弃智天下太平人歌系壤
 故无有为之事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
是重利盗蹠也
 注将重圣人以治天下而桀蹠之徒亦资
 其法所资者重故所利不得轻也
 疏若夫淳朴之世恬惔无为物各归根人
卷十二 第 10a 页 0511-140.png
 皆复命岂待教迹而后冥乎及至圣智不
 忘大盗斯起虽复贵圣法治天下无异重
 利盗蹠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盗蹠肆
 其贪残者由资乎圣迹故也向无圣迹夏
 桀岂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盗蹠何能拥
 卒数千横行天下所资既重所利不轻以
 此而推过由圣智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
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
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
卷十二 第 10b 页 0511-141.png
之则并与仁羲而窃之
 注小盗之所困乃大盗之所资而利也
 疏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权称锤
 也衡称梁也所以平物之轻重也符者分
 为两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铜鱼木契也玺
 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摄召天下也
 仁恩也义宜也王者恩被苍生循宜作则
 所以育养黔黎也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
 不可相无也夫圣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
 用之以窃齐国岂非害于小贼而利大盗
卷十二 第 11a 页 0511-142.png
 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

 疏钩者腰带钩也夫圣迹之兴本惩恶劝
 善今私窃钩带必遭刑戮公劫齐国翻获
 诸侯仁义不存无由率众以此而言岂非
 窃圣迹而盗国邪何以知其者假问也彼
 窃以下假答也
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
卷十二 第 11b 页 0511-143.png
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
弗能禁
 注夫轩冕斧钺赏罚之重者也重赏罚以
 禁盗然大盗者又逐而窃之则反为盗用
 矣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盗也大盗也
 者必行以仁义平以权衡信以符玺劝以
 轩冕威以斧钺盗此公器然后诸侯可得
 而揭也是故仁义赏罚者适足以诛窃钩
 者也
 疏逐随也劝勉也禁止也轩车也冕冠也
卷十二 第 12a 页 0511-144.png
 夫圣迹之设本息奸袤而田恒遂用其道
 而窃齐国权衡符玺悉共有之誓揭诸侯
 安然南面胡可劝之以轩冕威之以斧钺
 者哉小曰斧大曰钺又云黄金饰斧
此重利盗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

 注夫蹠之不可禁由所盗之利重也利之
 所以重由圣人之不轻也故绝在贱货
 不在重圣也
 疏盗蹠所以拥卒九千横行天下者亦赖
卷十二 第 12b 页 0511-145.png
 于五德故也向无圣智岂得尔乎是知驱
 马掠人不可禁制者原乎圣人作法之过
 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鱼失渊则为人禽利器用则为盗资故
 不可示人
 疏脱失也利器圣迹也示明也鱼失水则
 为物所伤禽利器示人则为人所执故不
 可也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卷十二 第 13a 页 0511-146.png
 注夫圣人者诚能绝圣弃知而反冥物极
 物极各冥则其迹利物之迹也器犹迹耳
 可执而用曰器
 疏圣人则尧舜文武等是也
非所以明天下也
 注示利器于天下所以资其盗贼
 疏夫圣人驭世应物随时揖让干戈行藏
 匪一不可执固明示天下若执而行者必
 致其弊即燕哙白公之类是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卷十二 第 13b 页 0511-147.png
 注去其所资则未施禁而自止也
 疏弃绝圣者天下之物各守其分则盗自
 息
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注贱其所宝则不加刑而自息也
 疏藏玉于山藏珠于川不贵珍宝岂有盗
 滥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注除矫之所赖者则无以行其奸巧
 疏符玺者表诚信也矫诈之徒赖而用之
卷十二 第 14a 页 0511-148.png
 故焚烧毁破可以反朴还淳而归鄙野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注夫小平乃大不平之所用也
 疏斗衡者所以量多少称轻重也既遭斗
 窃翻为盗资掊击破坏合于古人之智守
 故无忿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注外无所矫则内全我朴而无自失之言
 也
 疏殚尽也残毁也圣法谓五德也既残三
卷十二 第 14b 页 0511-149.png
 王又毁五帝蘧庐咸尽刍狗不陈忘筌忘
 蹄物我冥极然后始可与论重妙之境议
 道德之遐也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
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
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注夫声色离旷有耳目者之所贵也受生
 有分而以所贵引之则性命丧矣若乃毁
 其所贵弃彼任我则聪明各全人含其真
 也
卷十二 第 15a 页 0511-150.png
 疏擢拔也铄消也竽形与笙相似并布管
 于匏内施簧于管端瑟长八尺一寸阔一
 尺八寸二十七弦优牺造也夫耳淫宫徵
 慕师旷之聪目滞玄黄希离朱之视所以
 心神奔驰耳目竭丧既而拔管绝弦销金
 绝纬毁黄华之曲弃白雪之歌灭黼黻之
 文散红紫之采故胶离朱之目除矫效之
 端塞瞽旷之耳去乱群之帅然后人皆自
 得物无丧我极耳之所听而反听无声恣
 目之能视而内视无色天机自张无为之
卷十二 第 15b 页 0511-151.png
 至也岂有明暗优劣于其间哉是以天下
 和平万物同德率己闻见故人含其聪明
 含怀养之谓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
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注夫以蜘蛛蛣蜣之陋而布网转丸不求
 之于工匠则万物各有能也所能虽不同
 而所习不敢异则若巧而拙矣故善用人
 者使能方者为方圆者为圆各任其所能
 人安其性不责万民以工倕之巧故众技
卷十二 第 16a 页 0511-152.png
 以不相能似拙而天下皆自能则大巧矣
 夫用其自能则规矩可弃而妙匠之指可
 攦也
 疏钩曲绳直规圆矩方工倕是尧工人作
 规矩之法亦云舜臣也攦折也割也工倕
 禀性机巧运用钩绳割刻异端述作规矩
 遂令天下黔黎诱然放效舍己逐物实此
 之由若使弃规绝绳攦割倕指则人师分
 内咸有其巧譬犹蜘网蜣丸岂关矜企人
 事若天机巧也事出老经
卷十二 第 16b 页 0511-153.png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
之德始玄同矣
 注去其乱群之率则天下各复其朴而同
 于玄德也
 疏削除也钳闭也攘却也玄原也道也曾
 参至孝史鱼忠直杨朱墨翟禀性宏辩彼
 四子者素分天然遂使天下学人舍己效
 物由此乱群失其本性则除忠信之行钳
 闭浮辩之口攘去蹩躠之仁弃掷踶跂之
 义于是物不丧真人皆自得率性全理故
卷十二 第 17a 页 0511-154.png
 与玄道混同也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
下不累矣
 疏铄销散也累忧患也只为自衒聪明故
 忧患斯集使苍生颠化而销散也若能含
 抱聪明于内府而不衒于外者则物皆适
 乐而无忧患也
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
不僻矣
 疏若能知于分内养德而不荡者固当履
卷十二 第 17b 页 0511-155.png
 环中之正道游宇内而不惑岂有倒置哀
 僻于其间哉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
而以爚乱其天下者也
 注此数人者所禀多方故使天下跃而效
 之效之则失我我失由彼则彼为乱主矣
 夫天下之大患者失我也
 疏以前数子皆禀分过人不能韬光匿耀
 而扬波混俗剽名于表立德于外引物从
 己炫耀群生天下亡德而不反本失我之
卷十二 第 18a 页 0511-156.png
 原斯之由也
法之所无用也
 注若夫法之所用者视不过于所见故众
 目无不明听不过于所闻故众耳无不聪
 士不过于所能故众技无不巧知不过于
 所知故群性无不适德不过于所得故群
 德无不当安用立所不逮于性分之表使
 天下奔驰而不能自反哉
 疏夫率性而动动必由性此法之妙也而
 曾史之徒以已引物既无益于当世翻有
卷十二 第 18b 页 0511-157.png
 损于将来虽设此法终无所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
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
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
民结绳而用之
 注足以纪要而已
 疏已上十二氏并上古帝王也当时既未
 有史籍亦不知指次第前后刻木为契结
 绳表信上下和平人心淳朴故易云上古
 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卷十二 第 19a 页 0511-158.png
甘其食美其服
 注适故常甘当故常美若思夫多靡则无
 时慊矣
乐其俗安其居
 疏止分故甘去华故美混同故乐恬淡故
 安居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
往来
 注无求之至
 疏境邑相比相去不远鸡犬吠声音闻相
卷十二 第 19b 页 0511-159.png
 接而性各自足无求于世卒于天命不相
 往来无为之至
若此之时则至治己
 疏无欲无求怀道抱德如此时也岂非至
 哉
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
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
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
 注至治之迹犹致斯弊
 疏赢裹也亦是至理之风播而为教贵此
卷十二 第 20a 页 0511-160.png
 文近使物学之尚贤路开寻师访道引领
 举足远适他方轨辙交行足迹所接裹粮
 负贩不惮千里内则弃亲而不孝外则去
 主而不忠至治之迹遂致斯弊也
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注上谓好知之君知而好之则有斯过矣
 疏尚至治之迹好治物之智故致斯也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疏在上君王不能无为恬憺清虚合道而
 以知能治物物必弊之故大乱也老君云
卷十二 第 20b 页 0511-161.png
 以知治国国之贼也
何以知其然邪
 疏假设疑问出其所由
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
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
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注攻之愈密避之愈巧则虽禽兽犹不可
 图之以知而况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
 知任知无妙也
 疏网小而柄形似毕星故名为毕以绳系
卷十二 第 21a 页 0511-162.png
 箭射谓弋罟罾皆网也笱曲梁也亦筌也
 削格为之即今之鹿角马 以绳末罗落
 而取兽也罝罘免网也即以智治于物宁
 无沸腾之患故治国者必不可用智也
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
惑于辩矣
 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
 以逐多则迷也
 疏智数诈伪渐渍毒害于物也颉滑骨稽
 也亦奸黠也解垢诈伪也夫滑稽坚白之
卷十二 第 21b 页 0511-163.png
 智谲说同异之谭谅有亏于真理无益于
 世教故远观譬于若讷愚俗惑于小辩
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疏每每昏昏貌也夫忘怀任物则宇内清
 夷执迹用智则天下大乱故知上下昏昏
 由乎好智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
知者
 注不求所知而求所不知此乃舍己效人
 而不止其分也
卷十二 第 22a 页 0511-164.png
 疏所以知者分内也所不知者分外也舍
 内求外非惑如何也
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以善者
 注善其所善争尚之所由生也
 疏所不善者桀蹠也所以善者圣迹也盗
 蹠行不善以据东陵田恒行圣迹以窃齐
 国故臧谷业毕亡羊趣同或桀蹠行殊损
 性均也愚俗之徒妄生臧否善与不善诚
 未足定也
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
卷十二 第 22b 页 0511-165.png
中堕四时之施喘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
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
 注夫吉凶悔吝生于动也而知之所动诚
 能摇荡天地运御群生故君人者胡可以
 不忘其知哉
 疏是以仍上辞也只为上来用智执迹故
 天下大乱悖乱也烁销也堕坏也附地之
 徒曰喘耎飞空之类曰肖翘皆轻小物也
 夫执迹用智为害必甚故能鼓动阴阳摇
 荡天地日月为之薄蚀山川为之崩竭炎
卷十二 第 23a 页 0511-166.png
 凉为之愆叙风雨所以不时飞走水陆失
 其本性好知毒物一至于此也
自三代以下者是己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
役役之佞释夫恬惔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
啍啍已乱天下矣
 注啍啍以已诲人也
 疏自从也三代谓夏殷周也种种淳朴之
 人役役轻黠之貌释废也啍啍以己诲人
 也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朴之时像圜天而
 清虚法方地而安静而为族同禽兽之无知
卷十二 第 23b 页 0512-004.png
 逮乎散浇去淳离道背德而五常圣迹已
 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朴之素士爱轻黠
 之佞夫废无欲之自安悦有心之诲物已
 乱天下可不悲夫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