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a 页 WYG0806-0061a.png

天原发微卷三上 宋 鲍云龙 撰
明 鲍宁 辨正
少阳
星象繁难不胜其说星者元气之英也邵子曰少阳
为星张灵宪曰中外之官常明者百二十有四可名
者三百二十为星者二千五百微星之数万有一千
五百二十罗君裳与予言星家爱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b 页 WYG0806-0061b.png

为阴阳阴阳播而为五行五星者五行之精也日月
五星是为七政散在四方方有七宿合中央之北斗
言之则有五七三十五名皆不离乎五行也故班固
曰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人
皇位三德五事于中分为三才孰有外于五行者欧
阳子曰尧命羲和考中星以正四时为道犹简降及
后世其法渐密必积众人之智然后能极其精微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a 页 WYG0806-0062a.png

所存者惟以五行为主非敢以星翁历史为比也(宁/按)
(班固所云太极指气而/言辨见太极篇总论下)
邵子曰五星之说自丼公石公始也
五星之说古未有闻虞书但曰抚于五辰而已至丼
石则尽露矣石申魏人著星经甘德亦同时星有三
色所以别三家之异出于石者赤出于丼者黑出于
巫咸者黄紫宫中外诸星亦出三家总数三百八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b 页 WYG0806-0062b.png

斗二十八舍为占候之要其馀载者所以备上象之
全体而已
张子曰五纬五行之精也
班曰五星东行天西转常星为经五星为纬交相经
纬以成天文也五行精气其成形在地则结为木火
土金水其成象在天则木合岁星居东火合荧惑居
南金合太白居西水合辰星居北土合镇星居中央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a 页 WYG0806-0062c.png

曰义属言水之神曰智属听土之神曰信属思与
心分旺四时则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旺七十二日
土旺四季辰戌丑未之月各十八日合之为三百六
十其为色也则木青火赤金白水黑土黄其为分野
各有归更旺相休废其色不同王则光芒相则内实
休则光芒无角不动摇废则光少色白圜者丧赤圜
者兵青圜者夏水黑圜者疾多死黄圜吉白角者哭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b 页 WYG0806-0062d.png

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宁五榖蕃昌春风秋雨
冬寒夏暑日不食朔月不食望是为有道之国必有
圣人在乎其位也
宁按周书洪范九畴一五行曰水曰火曰木曰金
曰土二五事曰貌曰言曰视曰听曰思五行以生
之序言五事以人事发见先后言蔡氏传谓貌泽
水也言扬火也视散木也听收金也思通土也五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a 页 WYG0806-0063a.png

鲁斋取班氏说以木属貌火属视金属言水属听
土属思较之洪范一同而四异盖班氏五行曰木
曰火曰金曰水即四时所行之序而土则寄王四
季窃详其意木以生发条达言故属貌火之明在
外故属视金有声故属言水之明在内故属听土
居中故为四者之主而属思二者文义皆可通各
随人所见而立言要之当以洪范为主而班氏所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b 页 WYG0806-0063b.png

岁星 木性柔直史氏谓其主司天下人君之过主
岁五榖分四七宿为十二次一岁行一次太岁在子
午卯酉四仲则岁行三宿太岁在寅申己亥四孟及
辰戌丑未四季则岁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而
行二十八宿岁星十二岁一周天为一纪太岁为阴
左行在寅岁星为阳右转在丑太岁在卯则岁星居
子在辰则岁星居亥之类又为太岁在寅则岁星正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a 页 WYG0806-0063c.png

可见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失次则所冲之地有祸过
次者殃大过舍者殃小不过则无咎张曰木乃一岁
盛衰辰者一月一交之次有岁之象也
荧惑 火性激烈主执法常十月入太微受制出行
列宿司无道出入无常二岁一周天张曰火者阴质
为阳萃焉然其气比日故其迟倍日盖火星自有入
无自无入有受天地变化之气为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b 页 WYG0806-0063d.png

四肢百骸无不统故四星皆失镇星为动一曰主女
象又曰天子之星天子失信镇星大动常以甲辰(元/始)
(斗/建)之岁镇行一宿二十八岁一周天所居之次殊久
其国德厚张曰镇星其行最缓亦不纯系乎此
太白 金性坚刚主司兵阴星也出东当伏东出西
当伏西班固曰常以正月甲寅与荧惑出东方二百四
十日而入四十日又出东方出以寅戌入以丑未大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a 页 WYG0806-0064a.png

辰星 水性平淡主刑法之得失是正四时常以春
分见奎娄夏至见东井秋分见角亢冬至见牵牛出
辰戌入丑未晨候之东方夕候之西方一时不出一
时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饥亦一岁一周天或曰水
星为辰星时有十二辰月有十二会散在天地间无
往而不为润泽出非其时寒暑失节故为太一之象
盖水火二星相须火或有或无水或盈或涸皆得天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b 页 WYG0806-0064b.png

张子曰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
感可知矣
星经曰太白辰星附日而行速则先日迟则后日速
而先日昏见西方迟而后日晨见东方诗疏云日未
出前能开导日之明故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后有
明言能长续日之明故谓明星为长庚韩诗外传又
曰太白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意者金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a 页 WYG0806-0064c.png

方高三舍今曰明星昏出西方高三舍今曰太白然
则启明是太白矣长庚不知是何星或一星出东西
有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朱子断之曰长庚水
星启明金星金在日西日将出则东见水在日东日
将没则西见斯言尽矣张平子曰摄提荧惑见晨附
于日太白辰星见昏附于月当别考
程子曰天气真元之气凑合在历数中则日月如合璧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b 页 WYG0806-0064d.png

历推上古浑元之初岁名阏逄(甲/)摄提格(寅/)甲子朔旦
夜半冬至日月五星皆合在子故有合璧连珠之瑞以
应颛帝建历之元也又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为
高帝受命之符又宋乾德五年三月五星如连珠分在
降娄为天下文明之象程子所谓天地真元之气非游
气所能杂故能凑合以生圣人又如尧舜禹汤文武周
孔亦是如此今姑举三者以验造化之符耳他不暇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a 页 WYG0806-0065a.png

其瑞耳非武帝时实有其象也东坡苏氏曰金水常附
日不远十月日在箕尾此所以疑其妄以余考之秦以
十月为正十月乃今之八月而得七月节则日犹在轸
翼间金水聚于井亦不甚远坡说亦本于汉注耳五星
聚奎又在鲁分自是天下始太平见窦仪之言(东山日/后岁会)
(篇力主不改月之说与此自相矛盾此云秦/以十月为正乃今之八月又先儒未尝言也)
朱子曰纬星阴中之阳经星阳中之阴五星皆地上木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b 页 WYG0806-0065b.png

经星是阳气之馀凝结者闪烁开合其光不定纬星
有芒角其本体之光亦自不动皆受日之光也朱子
曰经星昼夜左旋一周而有馀天有十二次今织女
星在汉旁终日七襄者自卯至酉当更七次尔雅注
曰五星皆右行于天二十八宿则著天体不动故为
经星五星为纬若织之经纬然五纬惟辰星难见而
血之流行于肌肉之间者至幽也辰星属坎为水善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a 页 WYG0806-0065c.png

宫皆中宫经星纬星动为阳而太白辰星为阴经星
不动为阴而析木鹑首为阳
邵子曰阴中之阳星也星之至微如尘沙者陨为堆阜
又曰星陨地为石
星阳之馀五星如人五脏诸星如人四肢百骸精血
神守精存则丽其职而宣其明神歇精斁则如人之
有死是以星陨则石朱汉上曰精斁气歇坎极离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b 页 WYG0806-0065d.png

也光耀既散气凝为石亦犹人之体魄降于地也
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
即汉太初历十一月朔旦冬至也汉刘氏曰指牵牛
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牵牛初日月起其
中凡十二次且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
辰视其建而知其次汉宋衷曰冬至日起牛宿一度
斗建子位杜预曰十二次从星纪起而右旋尔雅曰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a 页 WYG0806-0066a.png

所终始也传不曰冬至曰日南至盖谓日自鹑尾而
来至牵牛也日中景最长以此知其南至斗纲之端
连贯营室织女之纪逸周书曰维十有一月既南至
昏昴毕日践长微星动于黄泉是月也斗建子始昏
指北日月俱起牵牛右回而行月周天起一次而与
日会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会于十有二辰终则有
始是谓日月权舆愚谓造化渊微非合数说不足以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b 页 WYG0806-0066b.png

星经难曰视盖橑与车辐近扛毂则密益远益疏今北
极为天扛毂二十八宿为天橑辐今疏密不同何也
撩辐者取周礼辀人盖弓二十八以象星轮辐以象
日月日与月会一月一周天又行一辰遂及日而合
宿天圆如两盖相合南北极犹两盖扛毂二十八宿
犹盖之弓撩赤道横络天腹如两盖相交处赤道北
为内郭如上覆盖赤道南为外郭如下仰盖赤道正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a 页 WYG0806-0066c.png

弓橑之数近两毂则狭渐远渐阔亦犹列舍之度近
两极则狭渐远渐阔至赤道则极阔也圆图近南星
度当渐狭则反阔横图去两极皆阔失天形矣今放
天形为覆仰两圆图以图心为极赤道以北为北极
内宫星图赤道以南为南极外宫星图两图相合全
体浑象则得星度阔狭之势占候不失北极曰上规
南极曰下规赤道横络者曰中规中规阔上下两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b 页 WYG0806-0066d.png

高二说当阙疑可也
周礼星土辨九州封域皆有分星
分星礼经所载不可磨也其说有三伶州鸠曰岁星
所在则我之分野古堪舆书亡后郡国所入非古岁
星或北或西与古受封所在不同一也唐虞及夏万
国殷周千七百七十三国并依附十二邦以系十二
次之星法先王命亲之意以主祀为重如封阏伯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2a 页 WYG0806-0067a.png

唐人是因唐后为晋参为晋星二也今以分野次舍
考之青州在东玄枵在北雍在西鹑首在南以至扬
东南星纪北冀东北大梁西徐东降娄西豫与三河
居中大火在正东此躔次之最差者三也三说不同
识者当自择之
传曰五纬兴周
国语曰武王伐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辰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2b 页 WYG0806-0067b.png

之虚稷星系焉房与岁星相经纬以属灵威仰之神
后稷感以生焉鹑首又当山河之右太王以兴而后
稷封焉及周师之出也日在箕十度则析木之津月
在房四度则升阳之驷又三日得周正月庚寅朔日
月会南斗一度则辰在斗柄也是时火星与周师俱
进而水星伏于天鼋所以告颛帝而终水行之运自
天鼋及析木岁星及鹑火又退行而旅于鹑首而后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3a 页 WYG0806-0067c.png

宜其卜世三十历年八百为古今有道之长也星象
昭昭讵不信乎后世欲以人力胜之乌乎可
春秋传曰二十八宿分在四方方有七宿共成一象虫
兽在地有象在天东苍龙西白虎皆南首北尾南朱雀
北元武皆西首东尾从角起而左旋
尔雅寿星角亢郭注数起于角列宿之长故曰寿星方
有七宿者第斗至璧是谓星武第奎至参是谓星虎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3b 页 WYG0806-0067d.png

随天西转方有定星星无定居故隐见各有其时林
氏曰鸟火虚昴皆分至之昏见于南方正午位之中
星仲春之月七宿各居其方位故星火在东鸟在南
昴在西虚在北日在昴入于酉地则初昏时鹑火见
于南方正午之位当是时昼夜各五十刻是为春分
之气至仲夏之月则鸟转而西火转而南虚转而东
昴转而北日在星入于辛地初昏之时大火房心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4a 页 WYG0806-0068a.png

十刻是为夏至之气至仲秋之月则火转而西虚转
而南昴转而东鸟转而北日在心入于酉地初昏之
时虚见于午当是时昼夜分亦各五十刻是为秋分
之气至仲冬之月则虚转而西昴转而南鸟转而东
火转而北日在虚入于申地初昏之时昴见于午当
是时昼短夜长昼四十刻夜六十刻是为冬至之气
分至之气既定则十二月之气无不定矣星鸟以象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4b 页 WYG0806-0068b.png

时之气皆不外于中子午者二至之中亦天地之中
卯酉者二分之中亦阴阳之中也以二十八宿之中
星至于中而止圣人出而致中和以位天地者亦曰
执中而已
七宿之星数
星龙之星三十二星武之星三十五星虎之星五十
一星雀之星六十四合之而一百八十二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5a 页 WYG0806-0068c.png

星龙之度七十五星武之度九十八四分度之一星
虎之度八十星雀之度百二十合之而为周天三百
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
为十二次
七宿之分野
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辰在
丑谓之赤奋若律中黄钟斗建子今吴越分 自婺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5b 页 WYG0806-0068d.png

律大吕斗建丑今齐分 自危十七度至奎四次豕
韦一名娵訾辰在亥曰大渊献律太簇斗建寅今卫分
奎五至胃六次降娄辰在戌曰阉茂律夹钟斗卯今
鲁分 胃七至毕十二次大梁辰在酉曰作噩律姑洗
斗辰今赵分 毕十二至东井度十五次实沈辰在申
曰涒滩律中吕斗己今晋魏分 井十六至柳八次鹑
首辰在未曰恊洽律蕤宾斗午今秦分 柳九至张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6a 页 WYG0806-0069a.png

今周分 张十八至轸十一次鹑尾辰在己曰大荒
落律夷则斗申今楚分 轸十二至氐四次寿星辰
在辰曰执徐律南吕斗酉今韩分 氐五至尾九
次大火辰在卯曰单阏律无射斗戌今宋分 尾十
至斗十百三十五分而终析木辰在寅曰摄提格律
应钟斗亥今燕分
愚按司农郑氏曰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6b 页 WYG0806-0069b.png

政互行一左一右相为经纬所以两其五行以成天
地四时之造化
东宫苍龙角为五帝坐庭亢为宗庙氐为天根房为天
府心为明堂尾为人子箕为敖客灵宪曰苍龙连蜷于左
左为青龙属木居东又分为小象者七星家名角木
为蛟亢金为龙氐土为貉房日为兔心月为狐尾火
为虎箕水为豹日月居中五星纬外析木会寅大火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7a 页 WYG0806-0069c.png

角 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其内天庭黄道经其中
七曜之所行也龙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右角为将
主兵星明大王道泰贤在朝荧惑犯天田旱郊祀志
汉祖建灵星祠
亢 四星天子之内朝也为疏庙主疾疫总摄天下
奏事听讼理狱录功
氐 氐四星王者之宿宫后妃之府前二星适后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7b 页 WYG0806-0069d.png

下系于民若木之有根宋分
房 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中间为天衢七曜
由其中则天下和平亦为天驷天马主车驾国语曰
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隋志曰五纬入
房启姬王肇迹
心 三星天王正位也中星为明堂天子位为大辰
主天子赏罚前星为太子后星为庶子大火为大辰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8a 页 WYG0806-0070a.png

易雷承乾曰大壮房以象焉心为乾精而房升阳之
驷也房日月之所在钩命决曰岁星守心年榖丰洪
范曰重华者谓岁星在心岁星一名摄提一名重华
左传心为火五月火始昏见诗三星在天
尾 尾九星上第一星后次三星夫人次星若后嫔
妾第二傍一星名曰神宫苍龙之尾为九子色均明
后宫有序多子孙丙之辰龙尾伏辰(左/)尾言万物死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8b 页 WYG0806-0070b.png

箕 箕四星为后宫后妃之府亦为龙尾为敖客主
口舌亦曰天津主八风凡日月宿在箕(东/)璧(北方/星)翼
轸(已/上)风起又曰天鸡又曰傅说骑箕尾比于列星
晋志曰傅说一星在尾后诗疏曰箕在南而斗在北
故南箕北斗 愚尝以卦参之龙属东方震震动重
阴之下龟吐气蛇启蛰出而善变化者龙也卦直春
分以后辰为苍龙之次动则变故龙以春分升而为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9a 页 WYG0806-0070c.png

疾雷木拔龙起震木位于卯也亢曰龙雷同类玄之
中以次三为龙占家以甲乙寅卯为龙天文角为蛟
亢为龙翼为蛇轸为蚓角亢辰也翼轸已也自春分
至芒种震治也而辰巳为翼故曰气之散也房为天
驷又为苍龙之次故马亦曰龙马志言五纬入房姬
王肇迹者亦兴王之嘉瑞也五马一化为龙说亦夲
此其象曰天田曰农祥曰多子皆以应东方之春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9b 页 WYG0806-0070d.png

衣会毕为边兵觜觿为虎首参为斩艾灵宪曰白虎猛
据于右
右白虎属金居西又分为小象者七星家名奎木为
狼娄金为狗胃土为雉昴日为鸡毕月为乌觜火为
猴参水为猿日月居中五星纬外降娄会戌大梁会
酉实沈会申
奎 十六星天之武库一曰天豕亦曰封豕主兵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0a 页 WYG0806-0071a.png

娄 三星为天狱主苑囿牺牲供给郊祀大享多子
孙明则天下和平唐志日会在娄为大臣忧
胃 三星为天厨天仓五榖之府动则有输运之事
明则天下和平季春日在胃
昴 七星天之耳也主西方狱事又为旄头胡星明则天
下牢狱平书日短星昴
毕 八星曰罕毕为边兵主弋猎又主远兵黄道所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0b 页 WYG0806-0071b.png

尚妻之所好中央土气为风东方木气为雨木克土
为妃故箕星好风是尚妃之所好也毕属西方金气
为阴克东方之木为妃故好雨而尚妻之所好又申
寅两相冲破申来逆寅寅被逆故为飙风寅来破申
申被逆故为暴雨
觜 三星为虎首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明则军
储盈将𫝑得月令仲秋旦觜觿中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1a 页 WYG0806-0071c.png

主斩刈杀伐又为权衡所以平理又主边城参十星
为白虎之体中三星横列者三将也下三星斜列曰
伐天之都尉主胡鲜卑戎狄之国故不欲明其外四
星左右肩股也东北曰左肩主左将西北曰右肩主
右将东南曰左足主后将军西南曰右足主偏将军
故黄帝占曰参应七将七将皆明天下精兵伐星明
与参等大臣皆谋起兵参为白虎三星有一者为衡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1b 页 WYG0806-0071d.png

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 愚以易参之虎属西
方居兑兑金禀收敛肃杀之气有虎象焉履言履虎
尾者内卦兑也革言虎变者外卦兑也颐言虎视眈
眈者有伏兑也象言参为白虎者参申也参据猛虎
之首有斩刈杀伐之威东有大狼狼亦虎𩔖也是以
为天之将星七宿中有取武库天仓者亦以应揫敛
之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2a 页 WYG0806-0072a.png

火主急事张为素厨主觞客翼为羽翮主远客轸为车
主风灵宪曰朱雀奋翼于前
前为朱雀属火居南又分小象者七星家名井木为
犴鬼金为羊柳士为獐星日为马张月为鹿翼火为
蛇轸水为蚓日月居中五星纬外鹑尾会已鹑火会
午鹑首会未
井 八星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正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2b 页 WYG0806-0072b.png

而端列东井京师分又曰荧惑犯东井旱
鬼 五星天目也主视明察奸谋明则五榖成又云
主死丧
柳 八星天之厨宰也主尚食知滋味又主雷雨朱
鸟之口故曰鸟喙尔雅咮谓之柳咮即喙亦作噣左
传咮为鹑火天官书为鸟喙主草木又季夏日在柳
季秋旦柳中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3a 页 WYG0806-0072c.png

张 六星为嗉(素/)鸟受食处主珍宝宗庙所用天厨
饮食赏赉之事明则王道昌汉志主觞客晋志朱张
为鸟星故为羽虫
翼 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俳优主夷狄远客负海
之宾明则大礼乐兴动则四夷使来离徙天子举兵
翼为羽翮主远
轸 四星为车主车骑亦主载任有军出入皆占于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3b 页 WYG0806-0072d.png

又轸为首 愚以易参之离南方为飞鸟象朱雀也
史言流火为乌又为日中之乌午为鹑火之次未为
鹑首已为鹑尾其咮在柳其翼在翼柳午也离也翼
巳也巽也卜楚丘论明夷之谦曰当鸟即朱鸟也归
藏初巽曰有鸟将来而垂其翼翼为鹑尾故称飞鸟
鹑雉之属飞必附草岭南孔雀之类也七星为马于
辰为午故马为火畜午为火蚕为马首龙星之精故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4a 页 WYG0806-0073a.png

目七星主文绣皆以应于南方离明之象
北宫玄武南斗为庙牵牛为牺牲婺女为天孙女虚
为哭泣之事危为盖屋营室为清庙东壁为文章(史记/前汉)
(并缺晋志/始言文章)灵宪曰灵龟圈首于后
后为元武属水居北又分小象者七星家名斗木为
獬牛金为牛女土为蝠虚日为鼠危月为燕室火为
猪壁水为㺄日月居中五星纬外元枵会子星纪会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4b 页 WYG0806-0073b.png

斗 南斗六星天庙亦为寿之期又丞相太宰位主
褒赏进贤禀授爵禄又主兵南二星天梁中二星天
相北二星天府庭斗星盛明王道和平传曰辰在斗
柄日月会南斗
牛 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后志云七曜之起始
于牵牛北三星河鼓河鼓亦名牵牛律书牵牛言阳
气行万物出也博物志张骞乘槎穷河源严君平占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5a 页 WYG0806-0073c.png

女 婺女四星又曰须女主布帛裁制嫁娶须贱妾
之称妇职之卑者其北织女天女孙也
虚 主北方邑居庙堂祭祀祝祷事又主哭泣之事
又冢宰之官书宵中星虚
危 三星主天府天市架屋危为元枵耗神也虚亦
耗神
室 营室二星天子之宫又有军粮之府及土功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5b 页 WYG0806-0073d.png

也主土功事诗云定之方中
壁 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诗疏云壁者
室之外院箕在南则壁在室东故称东壁星明王者
昌道术明国多君子岁星守之五榖以水伤月令仲
冬昏东壁中 愚以易参之斗本北方为坎北宫龟
形乃其本象又分为龟蛇两物于宝以坎为狐虞翻
以艮为狐天文以心为狐互发也运斗枢曰玉衡散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6a 页 WYG0806-0074a.png

牵牛言阳气行而万物出也女须四星贱织女三星
贵妾与天女异分也天牢六星在斗魁下贵人之牢
也贯索九星在招摇前庶人之牢也北七宿中多言
宗庙祷祠者以北方幽阴鬼神之窟宅也言宫室女
工以应冬候阴极阳生是以列宿皆起于牵牛之初
中宫天极五星勾陈六星皆在紫宫中最尊者也灵宪
曰黄神轩辕于中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6b 页 WYG0806-0074b.png

二支中为辰戌丑未属土应勾陈六星在天为辰在
地为土故张氏以黄神目之其曰五宫五七三十五
名者以北斗七星为帝车以斡旋造化也
天极五星 星家言四帝侠黄帝中座者东帝灵威
仰南帝赤熛怒西帝白招拒北帝叶光纪即月令木
火金水并中央土为五是也或谓天一而帝五何也
曰此不过借主宰之名以言五行之气各有攸统尔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7a 页 WYG0806-0074c.png

大帝主御群灵抱极枢四星曰四辅隋志曰在紫微
宫中班固曰周以勾陈之位盖土居五行中而四时
之气无不备勾陈居龙虎鹑龟中而四方毛羽甲鳞
之虫无不统所以为中宫之卫欤
灵宪曰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三台星 六星两两而起一曰天柱三公之位在人
曰三公在天曰三台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7b 页 WYG0806-0074d.png

禄主兵又曰三台为天阶太一蹑以上下一曰泰阶
上阶上星为天子下星女主中阶上星为诸侯下星卿大
夫下阶上星为士下星庶人又曰上台司命为太尉
中台司中为司徒下台司禄为司空三能(音/台)色亝君
臣和不齐为乖戾三阶平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祇
咸获宜天下泰平六符者六星之符验也
文昌星 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符主集计天道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8a 页 WYG0806-0075a.png

命司中司禄与三台同
尚书五星 为天喉舌斟酌元气运平四时赋政四
海共治天下
少微星 四星在太微士大夫之位一曰处士或曰
博士官南第一星处士第二星议士第三星大夫明
大而黄贤才举
郎官十五星 在帝座东北一曰哀乌郎府周官元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8b 页 WYG0806-0075b.png

传说一星○在箕尾后主章祝巫官也 愚谓天上
一星应在朝一官前星为太子三台为三公文昌六
星为尚书六部北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王喉舌天
有传说星人有传说相天有王良策马人有王良善
驭如此之类难以遍举
文星
东壁 二星主天下文章图书之府星明王道行国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9a 页 WYG0806-0075c.png

五星聚奎 见前五星连珠注
柱下史○极东一星主记过左右史之象
六甲 六星在华盖旁分阴阳配节候布政教
华盖 晋志上九星华盖下九星扛盖之柄所
以覆帝座诗为章于天
织女 三星天孙也主果蓏丝帛珍宝嫁娶诗终日
七襄东坡云天孙为织云锦裳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29b 页 WYG0806-0075d.png

天将军 十二星在娄北主武中央大星天之大将
也外小星吏士也大将军摇兵起大将出小星不具兵
发
郎将○一星在郎位北为武备
骑官 二十七星在氐南为天子虎贲主宿卫
虎贲○一星在太微北旄头之骑士也
羽林星 四十五星在营室南一曰天军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0a 页 WYG0806-0076a.png

为营室
参旗 九星在参西一曰天旗一曰天弓主司弩弓
之张候变
九游 西南九星天子旗也
左旗右旗 九星在牵牛北天鼓也一曰三武大将
军居左右二将之中也旗九星在鼓旁相为旌表又
河鼓星亦名牵牛非也隋志曰河鼓三星唐天文志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0b 页 WYG0806-0076b.png

天枪 三星在北斗杓东一曰天钺天之武备
弧星 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
天棓 五星天子先驱也忿争禦难皆所以备非常
一星不具国兵起
招摇○一星与斗相应胡来受命中国明而不正则
胡不受命
天厩 东壁十星曰天厩主马之官主驿亭主刻漏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1a 页 WYG0806-0076c.png

王梁○天驷一星曰王梁策马车骑满野晋志曰王
良亦曰天马亦梁为天桥故或占车骑或津梁道
愚曰文武并用长久之道然在朝为郎官其星十五
野为郎将星止于一天之示人至矣
民星
房星为农祥 在东七星中立春日晨星中于午为
农祥占曰百榖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1b 页 WYG0806-0076d.png

天鸡 主候时以催耕
牵牛星 张骞乘槎事见河东牛郎耕河西织女织
虽未必然于世教有补况七曜起于牵牛道阳气以
出乎尔雅河鼓牵牛一星李巡孙炎二之李曰二十
八宿名孙曰河鼓在牵牛北
犁曲九星 六星大而明馀三星小而暗耕时柄向
上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2a 页 WYG0806-0077a.png

水府星 在东井西南主水官
罗堰星 九星在牵牛东壅水潦为灌溉之渠
四渎星 江河淮济之星
斗星 五星在宫南主平量仰则天下斗斛不平覆
则岁穰
内杵臼 七星主给军粮客星入兵起东府南三星
曰内杵四星曰内臼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2b 页 WYG0806-0077b.png

出
天船 九星一曰舟车以济不通中一星曰积水候
水灾亦主水旱均明则天下安
天钱 十星如贯钱之状在北落门西北
天籥 在斗杓西主关闭
天市垣 隋志垣有二十二星在房星东北主权衡
主聚众市中星众润则岁实稀则岁虚荧惑守之戮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3a 页 WYG0806-0077c.png

天庭也光而润天子吉威令行候一星在帝座东北
主伺阴阳宦者四星在西南不欲大明则辅臣强易
曰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天下之民从之神农取诸噬
嗑以此
人星 南五星曰人星主静众庶柔远近一曰卧星
主防淫泆
老人星○一曰南极常以秋分之日见于丙春分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3b 页 WYG0806-0077d.png

天乳○亢北一星曰天乳主甘露
格泽(阙/)炎火之状黄白起地下大上锐其见也不耕
而穫不有土功必有大咎
景星(阙/)德星也又曰天晴常出有道之国生于晦朔
助月为明晴明也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
两黄星青方中有一黄星三方星合为景星
天社 舆鬼之南六星曰天社其位坤其气未其神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4a 页 WYG0806-0078a.png

天稷星 五星在七星南稷农正也取乎五榖之长
以为号
天庙 张南十五星曰天庙天子之祖庙也虚危为
宗庙子之气 愚谓生民之功起于后稷力农以配
天则景星见而甘露降天象昭昭岂不信乎
邵子曰星为昼要义曰日夜分谓昼夜刻漏
马氏曰昼五十刻夜五十刻据日出日入为限蔡邕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4b 页 WYG0806-0078b.png

十六刻夜有四十四刻郑云日中星以为日见之漏五
十五刻不见之漏四十五刻与蔡校一刻 愚按邵
子以离为星星为昼辰为夜日出则星没日没则星
出皆人所共睹故古今以此定昼夜也
(星/变)五纬行度与七政互相表里分布四方用告祸福故
曰彝伦失叙则星辰乱行(张欧/)
岁星一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荧惑日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5a 页 WYG0806-0078c.png

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岁而周天太白日行八分度
之一八岁而周天辰星日行一度一岁而周天是五
纬所行之度数与二十八宿共为天体一有差舛则
在天为水旱在人为殃咎在国为兴亡人能修德以
禳之则庶乎获免不然积毫芒而成寻丈可不畏哉
今略具星变于后云
彗星之变 公羊传曰有星孛于大辰者彗也何休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5b 页 WYG0806-0078d.png

五色色苍侯王破赤强国恣白兵大作 愚尝详考
其变矣鲁文公时彗在北斗后楚以夷狄深入诸夏
春秋齐侯禳彗晏子曰不可是天教民民将流亡始
皇十五年间彗四见长或竟天遂兼六国攘四夷死
人如麻汉元光五年七月彗东入太微至幸臣五十
馀日致中常侍赵忠奸乱之应汉哀建平二年三月
彗出牵牛七十馀日卒贻王莽篡国之祸宋景定甲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6a 页 WYG0806-0079a.png

七十馀日惟秘书郎文疏曰彗犯柳宿著见尤异政
涂宥府此端门次辅之星今以孔光崔烈而变为彗
甘泉法从此文昌华盖之星今以元稹贡禹而变为
彗给舍台諌司过之星今以鸣凤化寒蝉仗马喂刍
豆而变为彗又有大彗者在焉为商君相业而尚功
利为介甫擅权而谓天变不足畏切中时病矣惜言
未及行不及十稔国随以灭悲夫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6b 页 WYG0806-0079b.png

精见则王者征伐四方
天狗堕地之变 状如大流星有声如雷望如火光
炎炎中天坠地类狗其下圜如数顷田处上锐千里
破军杀将孟曰亦太白之精
太白经天数有盈缩之变 盈缩者日方南太白居
南日方北太白居北为赢侯王不宁用兵进吉退凶
日方南太白居北日方北太白居南为缩侯王有忧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7a 页 WYG0806-0079c.png

榖大熟当出不出当入不入不破国必亡国经天者
日阳也日出则星亡昼见午上为经天与日争明是
为乱纪天下革民更主人民流亡强者弱小者强女
主昌莽地皇时在太微中烛地如月光太微天子庭
也是年大兵入天子庭至渐台斩莽首 愚曰是二
星者不必远引庚午秋天狗星坠未几大将殂己丑
夏太白经天明年白波浪起并前甲子彗三大异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7b 页 WYG0806-0079d.png

太白主兵荧惑主内乱月主刑其变有三 三者失
度有乱臣贼子伏尸流血之兵
枉矢星之变 物莫直于矢直而枉操矢者邪人也
昔项羽救钜鹿柱矢西流遂坑秦屠咸阳以乱伐乱
星聚为祟之变 水木火三合东井占曰外有兵与
丧五星入舆鬼木火金合虚如连珠皆为死丧三星
在斗戮将死相火金水三星合轸金水合于东井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8a 页 WYG0806-0080a.png

也唐天宝中五星聚箕尾占曰有德庆无德殃至德
中木火金水聚鹑首从岁星也木火阳主中邦金水
阴主外邦阴与阳合中外相连以兵以此见五星之
聚有吉有凶不可拘一
流星之变 汉元延中日晡时有流星头大如缶长
十馀丈赤白从日下东南去或大如盂或如鸡子耀
耀如雨下至昏止其占为天子失势后王莽篡国建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8b 页 WYG0806-0080b.png

小民流徙后应征公孙述民流流星大如杯从织女
西行后光烈皇后崩流星出文昌将相色白光烛地
长可四丈摇如龙蛇形已而王商自杀晋志曰天使
也星大者使大小者使小自上而下曰流自下而升
曰飞大曰奔亦流也声隆隆者怒之象小星流者庶
民之象大如月者人主之象天星尽摇民劳之象
附耳星之变 西毕大星旁小星附耳摇动有谗乱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9a 页
在侧
天谗星之变 又曰卷舌六星在北主口舌以知佞
谗卷舌上一星曰天谗
欃枪棓彗之变 四星状异殃一破国危君馀殃为
旱凶饥暴疾
荧惑之精为变 隋大业末荧惑逆行入南斗色赤
如血光芒震耀长七八尺后杨玄感反天下大乱唐
长寿中荧惑犯五诸侯浑仪尚献甫奏臣命在金五
天谗星之变 又曰卷舌六星在北主口舌以知佞
谗卷舌上一星曰天谗
欃枪棓彗之变 四星状异殃一破国危君馀殃为
旱凶饥暴疾
荧惑之精为变 隋大业末荧惑逆行入南斗色赤
如血光芒震耀长七八尺后杨玄感反天下大乱唐
长寿中荧惑犯五诸侯浑仪尚献甫奏臣命在金五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39b 页
诸侯太史位火克金臣将死矣武后曰为禳之迁水
衡都尉水生金又去太史位卿无忧矣是秋献甫卒
太白之精为变 六贼星太白之精也出正南去地
可六丈大而赤形如彗芒九角天狗亦太白也主兵
赦星 星长三丈馀出北斗魁南抵轩辕而灭占曰
有赦
填星之精为变 咸汉星填之精也出正北去地可
六丈大而赤中青青中赤表下有三彗从横又名五
衡都尉水生金又去太史位卿无忧矣是秋献甫卒
太白之精为变 六贼星太白之精也出正南去地
可六丈大而赤形如彗芒九角天狗亦太白也主兵
赦星 星长三丈馀出北斗魁南抵轩辕而灭占曰
有赦
填星之精为变 咸汉星填之精也出正北去地可
六丈大而赤中青青中赤表下有三彗从横又名五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0a 页
残星出正东状类辰去地可六丈大而黄
狼角之变 九游星东有大星曰狼变色则多盗贼
贯索 贱人之牢也又曰连索连营天牢主禁强暴
九星皆明狱烦七星明大赦动斧锧用
归邪(音/蛇)之变 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归蛇出必有归
国者其占亦有吉凶已上并天文志所载
星变关时否泰
星一也其形其色其常其变其时其分各有取舍其
狼角之变 九游星东有大星曰狼变色则多盗贼
贯索 贱人之牢也又曰连索连营天牢主禁强暴
九星皆明狱烦七星明大赦动斧锧用
归邪(音/蛇)之变 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归蛇出必有归
国者其占亦有吉凶已上并天文志所载
星变关时否泰
星一也其形其色其常其变其时其分各有取舍其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0b 页
占不同惟严子陵足以当客星之占陈仲弓足以应
德星之聚宿骑箕尾而傅说生星陨中营而葛亮死
吉人君子未尝不与天象相关也客星又有变者形
大如瓜色有青白者不为大水则为大饥气白起天
苑西南者则牛马死伤又何其不祥也春秋时彗三
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弑君三十六亡国二
十五诸侯奔走不保社稷者不可胜数传曰夜有星
无云而天雨者谓之天泣其故何也盖不忍君子小
德星之聚宿骑箕尾而傅说生星陨中营而葛亮死
吉人君子未尝不与天象相关也客星又有变者形
大如瓜色有青白者不为大水则为大饥气白起天
苑西南者则牛马死伤又何其不祥也春秋时彗三
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弑君三十六亡国二
十五诸侯奔走不保社稷者不可胜数传曰夜有星
无云而天雨者谓之天泣其故何也盖不忍君子小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1a 页
人之倒植而痛苍生之罹其祸也天象岂虚应哉是
以古之隐德之士所以夜观天象昼察人事而为之
隐忧也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
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欧阳子曰此圣人极论天人之际也春秋虽书日食
星变孔子未尝道其所以然曰天地鬼神不可知为
其可知者人而已日中必昃盛衰必复天吾不知吾
以古之隐德之士所以夜观天象昼察人事而为之
隐忧也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
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欧阳子曰此圣人极论天人之际也春秋虽书日食
星变孔子未尝道其所以然曰天地鬼神不可知为
其可知者人而已日中必昃盛衰必复天吾不知吾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1b 页
见其亏盈于物者矣草木之成者变而衰落之物之
下者进而流行之地吾不知吾见其变流于物者矣
人之贪满者多祸其守约者多福鬼神吾不知吾见
人之祸福者矣天地鬼神不可知其心则因其著于
物以测之故据其迹之可见者以为言曰亏盈曰变
流曰祸福若人则可知者故直言其情曰好恶其知
与不知异辞也参而会之与人无以异也以其不可
知故常尊而远之以其与人无以异则修吾人事而
下者进而流行之地吾不知吾见其变流于物者矣
人之贪满者多祸其守约者多福鬼神吾不知吾见
人之祸福者矣天地鬼神不可知其心则因其著于
物以测之故据其迹之可见者以为言曰亏盈曰变
流曰祸福若人则可知者故直言其情曰好恶其知
与不知异辞也参而会之与人无以异也以其不可
知故常尊而远之以其与人无以异则修吾人事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2a 页
己未有人心说而天意怒未有人理逆而天道顺者
呜呼圣人没异端起秦汉以来学者惑于灾异久矣
天文五行之说不胜其繁也予之所述不得不异乎
春秋也欧公以人之可知者一对天地鬼神之不可
知者三一者尽则三者在其中君子何如哉脩身俟
命而已
少阴
春秋传晋侯问伯瑕曰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
呜呼圣人没异端起秦汉以来学者惑于灾异久矣
天文五行之说不胜其繁也予之所述不得不异乎
春秋也欧公以人之可知者一对天地鬼神之不可
知者三一者尽则三者在其中君子何如哉脩身俟
命而已
少阴
春秋传晋侯问伯瑕曰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2b 页
辰辰时也 愚谓自十一月至十月子至亥也言日
月聚会有时故以辰言之在天为二十八宿举目可
见故以星言之但其流行于四时八节有气无形散
布于太空似有形而无可执着者皆辰为之也
邵子曰辰是那天上星分为十二段底即十二辰天壤
也
日月星辰自是四件此说辰者谓一辰各有几度谓
如日月宿于角几度即所宿处是辰故曰日月所会
月聚会有时故以辰言之在天为二十八宿举目可
见故以星言之但其流行于四时八节有气无形散
布于太空似有形而无可执着者皆辰为之也
邵子曰辰是那天上星分为十二段底即十二辰天壤
也
日月星辰自是四件此说辰者谓一辰各有几度谓
如日月宿于角几度即所宿处是辰故曰日月所会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3a 页
谓之辰为相氏曰若指星体而言谓之星日月会于
其星则名宿名辰名次名房名舍若不据会宿则指
星体而言星也尚书精义曰天极谓之北辰五纬有
辰星又有十二次曰辰附虚谷云邵子以十二次日
月五星所舍斗柄所指之辰为少阴恐涉牵强鲁斋
荅云邵子玩心神明穷极造化以十二辰布列于天
是为天体盖以周天之星二十有八而星之辰十有
二辰之度三十有奇而十二辰之度三百六十五有
其星则名宿名辰名次名房名舍若不据会宿则指
星体而言星也尚书精义曰天极谓之北辰五纬有
辰星又有十二次曰辰附虚谷云邵子以十二次日
月五星所舍斗柄所指之辰为少阴恐涉牵强鲁斋
荅云邵子玩心神明穷极造化以十二辰布列于天
是为天体盖以周天之星二十有八而星之辰十有
二辰之度三十有奇而十二辰之度三百六十五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3b 页
奇星辰循天左旋日月五星溯天右转日阳也舒而
迟故一期而周天月阴也蹙而速故一月而周天日
月会于辰则为月十有二会于辰则为岁三百六十
有六日皆此辰度数之周而得之也邵子以辰之一
象而目曰少阴以其在地为土水火石附焉在天为
辰日月星丽焉浑浑于太虚中为无物之气而不可
见者以其阴移潜运而无迹可求也名之曰天壤岂
无自而然哉斯无疑矣
迟故一期而周天月阴也蹙而速故一月而周天日
月会于辰则为月十有二会于辰则为岁三百六十
有六日皆此辰度数之周而得之也邵子以辰之一
象而目曰少阴以其在地为土水火石附焉在天为
辰日月星丽焉浑浑于太虚中为无物之气而不可
见者以其阴移潜运而无迹可求也名之曰天壤岂
无自而然哉斯无疑矣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4a 页
又曰辰数十二日月交会谓之辰辰天之体也无物之
气也
张氏曰辰十二从地数也无物之气不可见因日月
之会而见以不可见故为阴天之阴者天之体天之
所以立也从地数者天之地也
又曰阴中之阴辰也天壤也气一而已主之者乾也
辰者无物之气天之体故曰天壤辰之于天是也辰
者天之体土者地之体辰者无物之气不可见以星
气也
张氏曰辰十二从地数也无物之气不可见因日月
之会而见以不可见故为阴天之阴者天之体天之
所以立也从地数者天之地也
又曰阴中之阴辰也天壤也气一而已主之者乾也
辰者无物之气天之体故曰天壤辰之于天是也辰
者天之体土者地之体辰者无物之气不可见以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4b 页
观焉知其廓然太虚能容物也土者有形之物可见
以山观焉益知其能负物也土为大物辰为太虚日
月星辰托焉辰虽不可见天昼夜常见故不用之一
用之所宗也
又曰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盖顺为生而逆为用
辰至日者言天左行为顺布气生物日至辰者言日
右行为逆变气用时故时可逆推物必顺成子云曰
巡乘六甲与斗相逄言天日之相应也
以山观焉益知其能负物也土为大物辰为太虚日
月星辰托焉辰虽不可见天昼夜常见故不用之一
用之所宗也
又曰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盖顺为生而逆为用
辰至日者言天左行为顺布气生物日至辰者言日
右行为逆变气用时故时可逆推物必顺成子云曰
巡乘六甲与斗相逄言天日之相应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5a 页
又曰星为日馀辰为月馀
日为阳精天之灵魂月为阴精天之气魄星为阳之
馀精辰为阴之馀气故星者天之神辰者天之体日
月在天如人之真心命门阴阳之本也五星如人五
脏诸星如人支骸精血辰之于天则人体魄是也
又曰天有日月星辰与天为五地有五行金木水火与
地为五辰阳中阴不可变故一日十二辰不可见也
辰者天之体辰之于天犹土之于地天主用有神焉
日为阳精天之灵魂月为阴精天之气魄星为阳之
馀精辰为阴之馀气故星者天之神辰者天之体日
月在天如人之真心命门阴阳之本也五星如人五
脏诸星如人支骸精血辰之于天则人体魄是也
又曰天有日月星辰与天为五地有五行金木水火与
地为五辰阳中阴不可变故一日十二辰不可见也
辰者天之体辰之于天犹土之于地天主用有神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5b 页
辰不可以尽天非若土即可以尽地辰之外别名天
土即所以为地也汉上曰月生于日之所照众星被
耀因水转光三辰同形阴阳相配其体则辰也
又曰天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而一者无体
张氏曰日月星辰以成天体四成则太极之体退藏
于四者之间而不可见所以日月星辰与天而五除
日月星辰则无天四者有体所以成形一者无体退
藏于密言五者必归之天言十者必归之地五当无
土即所以为地也汉上曰月生于日之所照众星被
耀因水转光三辰同形阴阳相配其体则辰也
又曰天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而一者无体
张氏曰日月星辰以成天体四成则太极之体退藏
于四者之间而不可见所以日月星辰与天而五除
日月星辰则无天四者有体所以成形一者无体退
藏于密言五者必归之天言十者必归之地五当无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6a 页
极十当为有之极亦曰除一而无四也(按此句与上/句意不属文)
(无四二字不可/解恐无字误)天之体数四不用者一天辰不见者
辰为天体而不可见也其色苍苍其形浑浑四者之
中惟日月星灿然可见是知五者存一以为体故用
四四又存一以为体故用三如此则五为无体之一
以况自然辰为不用之一以况道太玄以一元统三
方曰天地人亦此意也一时止三月一月止三十日
皆去其辰数一时本四月也止用三一月本四十日
(无四二字不可/解恐无字误)天之体数四不用者一天辰不见者
辰为天体而不可见也其色苍苍其形浑浑四者之
中惟日月星灿然可见是知五者存一以为体故用
四四又存一以为体故用三如此则五为无体之一
以况自然辰为不用之一以况道太玄以一元统三
方曰天地人亦此意也一时止三月一月止三十日
皆去其辰数一时本四月也止用三一月本四十日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6b 页
也止用三十皆去其辰之一三用一不用天有三辰
地有四行天三地四天兼地之馀分而用七所以天
辰不见地火常潜
朱子曰空无星处谓之辰
愚按易系言天数五邵子言天象者四四自何来本
于一阴一阳而已一阳分为二则有太阳少阳之象
是为日星一阴分为二则有太阴少阴之象是为月
辰日月星辰所以为天之四象缺一不可今邵子既
地有四行天三地四天兼地之馀分而用七所以天
辰不见地火常潜
朱子曰空无星处谓之辰
愚按易系言天数五邵子言天象者四四自何来本
于一阴一阳而已一阳分为二则有太阳少阳之象
是为日星一阴分为二则有太阴少阴之象是为月
辰日月星辰所以为天之四象缺一不可今邵子既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7a 页
谓辰为天体朱子又谓辰是无星处而不动如此则
一辰而分两用既为少阴又为天体可乎曰非也天
数本有五一为无极四为四象四象之中又体一而
用三少阴反为体而日月星所由丽也其曰辰空无
星者辰本浑沦无迹不可窥度是为体之极圣人因
其日月所会之处而以辰名之尔故无体之中无象
不包其不动而在北为极星之枢者则曰北辰然则
少阴为辰固为天体而北辰居天体之中又为十有
一辰而分两用既为少阴又为天体可乎曰非也天
数本有五一为无极四为四象四象之中又体一而
用三少阴反为体而日月星所由丽也其曰辰空无
星者辰本浑沦无迹不可窥度是为体之极圣人因
其日月所会之处而以辰名之尔故无体之中无象
不包其不动而在北为极星之枢者则曰北辰然则
少阴为辰固为天体而北辰居天体之中又为十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7b 页
二辰之主也故以辰辨方曰十二次以辰兼星土曰
十二野以辰兼十二子十二岁十有二月系焉皆辰
也举宇宙之间洪纤高下莫不各囿于其中矣详见
下篇
天枢
维北有辰为纽为枢居中不动旋斗杓于外以建四
时齐七政也西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之
常居也愚谓一者气数之始物无不统常居者居中
十二野以辰兼十二子十二岁十有二月系焉皆辰
也举宇宙之间洪纤高下莫不各囿于其中矣详见
下篇
天枢
维北有辰为纽为枢居中不动旋斗杓于外以建四
时齐七政也西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之
常居也愚谓一者气数之始物无不统常居者居中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8a 页
不动之义也东志曰北辰星含元垂曜建帝形运机
授度张百精三阶九列斗衡太微摄提之属百二十
官二十八宿各布列下应十二子天地设位星辰之
象备矣愚谓曰合曰垂曰建曰运曰授曰张曰属曰
布与应九字尔最宜玩味盖言辰极无不包括天地
星辰之象于其中故曰备矣含为元气散为星曜张
为百精建为斗衡班固曰摄提直斗杓所指以建时
节故亦曰天枢焉二十八宿即布列于十二辰者十
授度张百精三阶九列斗衡太微摄提之属百二十
官二十八宿各布列下应十二子天地设位星辰之
象备矣愚谓曰合曰垂曰建曰运曰授曰张曰属曰
布与应九字尔最宜玩味盖言辰极无不包括天地
星辰之象于其中故曰备矣含为元气散为星曜张
为百精建为斗衡班固曰摄提直斗杓所指以建时
节故亦曰天枢焉二十八宿即布列于十二辰者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8b 页
二辰即统于北辰者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尔雅
疏谓斗杓所建以正四时故谓之辰北辰即总十二
辰在其中斗杓即指十二辰者传记多言北斗不言
北辰者以辰居中无为藏诸用也故无迹可指可指
而言者斗杓所建而已其言北斗则北辰可知
程子曰北辰自是不动便为气之主为星之最尊也故
众星四面环绕而归向之
愚尝参酌先师之论而得其说曰北辰不动为天之
疏谓斗杓所建以正四时故谓之辰北辰即总十二
辰在其中斗杓即指十二辰者传记多言北斗不言
北辰者以辰居中无为藏诸用也故无迹可指可指
而言者斗杓所建而已其言北斗则北辰可知
程子曰北辰自是不动便为气之主为星之最尊也故
众星四面环绕而归向之
愚尝参酌先师之论而得其说曰北辰不动为天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9a 页
枢朱子曰缘人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认所以就其
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问极星动不动曰也动只是
他近那辰处虽动不觉今以管窥极星见其动去只
在管里面不动出去向来人说北极不动至宋时人
方推得是北极只在北辰边头而极星依旧动旧说
皆以纽星即天极在正北为天心不动今验天极亦
昼夜运转其不移处乃在天极星内一度有半故浑
象扛毂正中置之不动以象天心也 愚按北极五
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问极星动不动曰也动只是
他近那辰处虽动不觉今以管窥极星见其动去只
在管里面不动出去向来人说北极不动至宋时人
方推得是北极只在北辰边头而极星依旧动旧说
皆以纽星即天极在正北为天心不动今验天极亦
昼夜运转其不移处乃在天极星内一度有半故浑
象扛毂正中置之不动以象天心也 愚按北极五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49b 页
星在紫微垣中北头一星在天心四方去各九十一
度九十一度者四九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四
方辐凑将来辰星居中即北头一星之内无星处是
也众星咸共者北辰在天为天之心犹心在人为身
之主手足耳目血脉肤体无一不关也世无非人也
而人君南面以为之主天体无非辰也北辰居中以
为之主以至周天之度万有之夥莫不脉络于是是
则不动之辰以为群动之本故曰无形者有形之统
度九十一度者四九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四
方辐凑将来辰星居中即北头一星之内无星处是
也众星咸共者北辰在天为天之心犹心在人为身
之主手足耳目血脉肤体无一不关也世无非人也
而人君南面以为之主天体无非辰也北辰居中以
为之主以至周天之度万有之夥莫不脉络于是是
则不动之辰以为群动之本故曰无形者有形之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0a 页
不用之一即无极之极降而在我者也呜呼精矣
朱子曰北极为天之枢以其居中故曰北极南极在地
下中处南北相对天虽转他却在中不动天形如鸡子
旋转极如一物横亘其中两头抨定一头在北上是为
北极一头在南上是为南极太一如帝座在紫微者故
有北辰之号是中间无星处些子不动缘人要取此为
极如轮之毂如硙之脐天圆绕地左旋不息惟此其枢
轴不动之处则在南北之两端焉
朱子曰北极为天之枢以其居中故曰北极南极在地
下中处南北相对天虽转他却在中不动天形如鸡子
旋转极如一物横亘其中两头抨定一头在北上是为
北极一头在南上是为南极太一如帝座在紫微者故
有北辰之号是中间无星处些子不动缘人要取此为
极如轮之毂如硙之脐天圆绕地左旋不息惟此其枢
轴不动之处则在南北之两端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0b 页
南极低入地下三十六度故周回七十二度之中常
隐不见唐书说有人至海上见南极下有数大星甚
明亦在七十二度之内北极高出地上三十六度故
周回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北极之星正在常见不隐
七十二度之中常居其所不动其旁则经星随天左
旋日月为纬右转更迭隐见若环绕而归向之唐一
行谓大约南北相去八万馀里南林邑国北极高十
七度安南都护府北极高二十一度其馀州不同太
隐不见唐书说有人至海上见南极下有数大星甚
明亦在七十二度之内北极高出地上三十六度故
周回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北极之星正在常见不隐
七十二度之中常居其所不动其旁则经星随天左
旋日月为纬右转更迭隐见若环绕而归向之唐一
行谓大约南北相去八万馀里南林邑国北极高十
七度安南都护府北极高二十一度其馀州不同太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1a 页
史南说等至海中南望老人星下众星灿然皆古所
未名或问南极见老人寿星则是南极也解见朱子
荅曰南极不见是南边自有一个老人星南极高时
解浮得起来
太一是帝坐如人主之居北极如帝都在紫微者在七
十二度常见不隐之中故有北辰之号
前志言天极其一明者太一常居太一天皇大帝北
辰以起节度亦为紫微宫天帝居中紫之言此中之
未名或问南极见老人寿星则是南极也解见朱子
荅曰南极不见是南边自有一个老人星南极高时
解浮得起来
太一是帝坐如人主之居北极如帝都在紫微者在七
十二度常见不隐之中故有北辰之号
前志言天极其一明者太一常居太一天皇大帝北
辰以起节度亦为紫微宫天帝居中紫之言此中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1b 页
言宫此宫之中天神图法阴阳开阖皆在其中朱汉
上曰辰为天枢而不动之处犹在极星之下圣人言
居其所曰北辰而占天者必曰极星之下者详略异
也
或问北辰之为天枢何也曰天圆而动包乎地外地方
而静处乎天中故天之形半覆地上半绕地下而左旋
不息惟此为不动而谓之枢焉其他诸星则与二十八
宿同一运行
上曰辰为天枢而不动之处犹在极星之下圣人言
居其所曰北辰而占天者必曰极星之下者详略异
也
或问北辰之为天枢何也曰天圆而动包乎地外地方
而静处乎天中故天之形半覆地上半绕地下而左旋
不息惟此为不动而谓之枢焉其他诸星则与二十八
宿同一运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2a 页
朱子曰北辰常居其所盖天形运转昼夜不息而此
为之枢如轮之毂如硙之脐虽欲动而不可得非有
意于不动也若太微之在翼天市之在尾摄提之在
亢其南距赤道也皆近其北距天极也皆远则固不
容于不动而不免与二十八宿同其运行也故其或
东或西或隐或见各有度数仰而观之盖无晷刻之
或停也今曰是与在紫微者皆居其所而为不动者
四则是一天而四枢一轮而四毂一硙而四脐也分
为之枢如轮之毂如硙之脐虽欲动而不可得非有
意于不动也若太微之在翼天市之在尾摄提之在
亢其南距赤道也皆近其北距天极也皆远则固不
容于不动而不免与二十八宿同其运行也故其或
东或西或隐或见各有度数仰而观之盖无晷刻之
或停也今曰是与在紫微者皆居其所而为不动者
四则是一天而四枢一轮而四毂一硙而四脐也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2b 页
寸一移则其辐裂而瓦碎也无日矣若之何而能为
运转之无穷哉胡五峰说有三个极星不动殊不可
晓若以天运譬如极盘则极星只是中间蒂子所以
不动若是三个不动则不可转矣
宁按巳上注文系朱子所作北辰辨自朱子曰起
至非有意于不动也四十五字原夲误入前章注
下在朱汉上曰之前而此章注文只从若太微之
在翼起观者不知其故却似无头底文字今依朱
运转之无穷哉胡五峰说有三个极星不动殊不可
晓若以天运譬如极盘则极星只是中间蒂子所以
不动若是三个不动则不可转矣
宁按巳上注文系朱子所作北辰辨自朱子曰起
至非有意于不动也四十五字原夲误入前章注
下在朱汉上曰之前而此章注文只从若太微之
在翼起观者不知其故却似无头底文字今依朱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3a 页
子文集移前章注文四十五字置于此章注文之
首意义方属
西山蔡氏问曰极星只在天中东西南北皆取正于极
而极星皆在其上何也朱子无以荅后思之曰只是背
坐极星极星便是北而南则无定位
公羊传曰北辰曰大辰常居其所迷惑不知东西者
视此永嘉郑氏曰北极居天之中而常在人北以天
形北倾也或曰斗杓可指东西而辰则无为曰观其
首意义方属
西山蔡氏问曰极星只在天中东西南北皆取正于极
而极星皆在其上何也朱子无以荅后思之曰只是背
坐极星极星便是北而南则无定位
公羊传曰北辰曰大辰常居其所迷惑不知东西者
视此永嘉郑氏曰北极居天之中而常在人北以天
形北倾也或曰斗杓可指东西而辰则无为曰观其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3b 页
所指则知辰之所在书传曰日月天之使也星辰天
之期也一左一右更有经纬盖自斗杓之所加言之
则谓之建自日月之所会言之则谓之辰斗柄左移
日月右徙故辰与建常相合焉月行及日会而为辰
辰本无体兼星而见故天正之吉辰在星纪自此而
西则地正之于天玄龟人正之于豕韦而西陆之降
娄大梁实沈南陆之鹑首鹑火鹑尾东陆之寿星大
火析木其朔月可知也春秋外传所谓日月底于天
之期也一左一右更有经纬盖自斗杓之所加言之
则谓之建自日月之所会言之则谓之辰斗柄左移
日月右徙故辰与建常相合焉月行及日会而为辰
辰本无体兼星而见故天正之吉辰在星纪自此而
西则地正之于天玄龟人正之于豕韦而西陆之降
娄大梁实沈南陆之鹑首鹑火鹑尾东陆之寿星大
火析木其朔月可知也春秋外传所谓日月底于天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4a 页
庙者言建寅之月辰在诹訾建亥之月辰在天汉日
月会于龙狵盖因朔月之所在以知辰因辰之所合
以知斗之建焉 愚按斗杓与北辰相脉络北辰为
十二辰之统斗杓则指十二辰者也又公羊传谓大
火为大辰此则夹钟生于房心之气为天帝之明堂
亦曰天宫非北辰之大辰比也如正月建寅辰在东
北日月却在西北之亥气便相应者以寅与亥合也
日月都是如此斗每月所指辰曰建斗第一星为魁
月会于龙狵盖因朔月之所在以知辰因辰之所合
以知斗之建焉 愚按斗杓与北辰相脉络北辰为
十二辰之统斗杓则指十二辰者也又公羊传谓大
火为大辰此则夹钟生于房心之气为天帝之明堂
亦曰天宫非北辰之大辰比也如正月建寅辰在东
北日月却在西北之亥气便相应者以寅与亥合也
日月都是如此斗每月所指辰曰建斗第一星为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4b 页
四为衡七为杓用昏建者杓属阴夜半建曰衡居平
旦建者魁属阳历家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
闭凡十二日周而复始观所值以定吉凶每交一月
节必叠两值日如正月寅日值建二卯三辰之类与
斗杓所指相应
易传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者太极也(汉/马)
(季长云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
(十四气北辰/居中不动)
旦建者魁属阳历家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
闭凡十二日周而复始观所值以定吉凶每交一月
节必叠两值日如正月寅日值建二卯三辰之类与
斗杓所指相应
易传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者太极也(汉/马)
(季长云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
(十四气北辰/居中不动)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5a 页
(或难之曰如此则太极有此北辰之可指周子无极/而太极恐无此愚应之曰太极无声无臭是至微之)
(中而有至显之理北辰至中至极是有象之中而寓/至微之理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故北辰居中不动而)
(能生两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也太极/静极而动而能生两仪四象八卦一物各具一太极)
(也天之北辰微有象象夫子之太极夫子之太极本/无象而象天之北辰北辰为气之宗而理行其中太)
(极为埋之宗而气行其中是或一道也○已上马/季长之言及鲁斋注文俱合删今存之而辨于左)
宁按太极二字孔子始于易系辞发之自后千五
百年无人识得破直至濂溪周子始契其妙而建
图作书以明之鲁斋亦尝言之于太极之篇矣今
(中而有至显之理北辰至中至极是有象之中而寓/至微之理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故北辰居中不动而)
(能生两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也太极/静极而动而能生两仪四象八卦一物各具一太极)
(也天之北辰微有象象夫子之太极夫子之太极本/无象而象天之北辰北辰为气之宗而理行其中太)
(极为埋之宗而气行其中是或一道也○已上马/季长之言及鲁斋注文俱合删今存之而辨于左)
宁按太极二字孔子始于易系辞发之自后千五
百年无人识得破直至濂溪周子始契其妙而建
图作书以明之鲁斋亦尝言之于太极之篇矣今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5b 页
于天枢篇复引马季长之说则其理有未然者盖
太极者一理浑然无形象方所之可指而为造化
之枢纽者也北辰者居中不动而为天之枢纽者
也此则无方所之可求彼则居其中而不动又岂
可真以相儗乎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是言无形
而有理也其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两仪所
以立也其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所
以具也在天成象曰日月星辰在地成形曰水火
太极者一理浑然无形象方所之可指而为造化
之枢纽者也北辰者居中不动而为天之枢纽者
也此则无方所之可求彼则居其中而不动又岂
可真以相儗乎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是言无形
而有理也其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两仪所
以立也其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所
以具也在天成象曰日月星辰在地成形曰水火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6a 页
土石莫非五行之所为也五者之气流行顺布由
是四时行百物生焉今曰太极生两仪则圣人已
言之矣又曰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
行五行生十二月又何其悖于理乎夫天地之化
儱侗相续而来一年一周圣人因其有生长收藏
之序而分之为四时又分为十二月二十四气七
十二候使民知播种收穫之节又教之以锄耘灌
溉之宜便是圣人裁成辅相之道由是观之太极
是四时行百物生焉今曰太极生两仪则圣人已
言之矣又曰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
行五行生十二月又何其悖于理乎夫天地之化
儱侗相续而来一年一周圣人因其有生长收藏
之序而分之为四时又分为十二月二十四气七
十二候使民知播种收穫之节又教之以锄耘灌
溉之宜便是圣人裁成辅相之道由是观之太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6b 页
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是天地造化之
自然不涉纤毫人力至于一岁分四时四时分十
二月又分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乃圣人因造化之
流行而裁制之使民用天时因地利而有以成其
生遂之功此二事一属天一属人甚显然易见岂
可比而同之乎鲁斋博极群书驰骋上下其所得
固多矣而于此乃取马季长之谬说而敷演之是
未免珷玞之混美玉也惜哉(又按程子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是说理)
自然不涉纤毫人力至于一岁分四时四时分十
二月又分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乃圣人因造化之
流行而裁制之使民用天时因地利而有以成其
生遂之功此二事一属天一属人甚显然易见岂
可比而同之乎鲁斋博极群书驰骋上下其所得
固多矣而于此乃取马季长之谬说而敷演之是
未免珷玞之混美玉也惜哉(又按程子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是说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7a 页
(与象鲁斋谓至微之中/有至显之理却差说了)
邵子曰天浑浑于上而不可测也故观斗数以占天斗
之所建天之行也魁建子杓建寅星以寅为昼也斗有
七星是以昼夜不过七分
张氏曰星以寅为昼者中星以寅为旦戌为昏日以
卯酉为中则十二分而用七星以寅戌为限则十分
而用七矣 愚演之曰天道左旋以辰为体无物之
气不可见已浑浑之中惟星可指日月五星从地右
邵子曰天浑浑于上而不可测也故观斗数以占天斗
之所建天之行也魁建子杓建寅星以寅为昼也斗有
七星是以昼夜不过七分
张氏曰星以寅为昼者中星以寅为旦戌为昏日以
卯酉为中则十二分而用七星以寅戌为限则十分
而用七矣 愚演之曰天道左旋以辰为体无物之
气不可见已浑浑之中惟星可指日月五星从地右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7b 页
行斗杓所建四时以平大衍五十一为太极四十有
九是为七七分而用之各有所入一为天体一为七
政一居中央是为北斗四列四方是为七宿盖天地
四方以斗为枢天运四时自斗而指斗正则时正时
正则斗正故历有差法斗无差度善治历者质诸斗
而已矣
北斗七星在太微北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斗
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辅星辅为开阳(第八/星)佐斗成功
九是为七七分而用之各有所入一为天体一为七
政一居中央是为北斗四列四方是为七宿盖天地
四方以斗为枢天运四时自斗而指斗正则时正时
正则斗正故历有差法斗无差度善治历者质诸斗
而已矣
北斗七星在太微北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斗
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辅星辅为开阳(第八/星)佐斗成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8a 页
丞相象也(晋志/)
○ 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一曰天枢二曰璇三曰
玑四曰权五曰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枢为天天子
象阳德也璇为地女主象阴形也玑为人曰令星主
火权为时曰伐星主水玉衡为音曰杀星主土开阳
为律曰危星主木主天仓五谷摇光为星亦曰应星
主金辅一星辅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主危正矫不
平或问曰斗有七星并辅星为八星家又谓斗有九
○ 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一曰天枢二曰璇三曰
玑四曰权五曰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枢为天天子
象阳德也璇为地女主象阴形也玑为人曰令星主
火权为时曰伐星主水玉衡为音曰杀星主土开阳
为律曰危星主木主天仓五谷摇光为星亦曰应星
主金辅一星辅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主危正矫不
平或问曰斗有七星并辅星为八星家又谓斗有九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8b 页
星主九州何耶或又谓天官书言孟诹摄提者星名
随斗杓所指以建十二月以此星而足为九可乎曰
此无明證不可从也张平子妙于知天言北斗与四
宫星共为五七则七星为斗确乎不可增也瞽史之
学易流于诞吾儒宁缺疑可也欧阳子曰天人之际
远矣使一艺之士布算积分舍经从史以求合焉不
亦艰哉
天官书曰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
随斗杓所指以建十二月以此星而足为九可乎曰
此无明證不可从也张平子妙于知天言北斗与四
宫星共为五七则七星为斗确乎不可增也瞽史之
学易流于诞吾儒宁缺疑可也欧阳子曰天人之际
远矣使一艺之士布算积分舍经从史以求合焉不
亦艰哉
天官书曰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9a 页
斗魁枕参首前志曰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
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
也
携连也龙角天田也东七宿共为龙形殷中也玉衡
居中南北之斗相殷也杓斗之尾星第七也尾为阴
昏阴位故主西南衡星居中昏杓建于寅夜半衡亦
建于寅也魁斗之首星属阳故主东北所以斗杓连东
方龙角之星
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
也
携连也龙角天田也东七宿共为龙形殷中也玉衡
居中南北之斗相殷也杓斗之尾星第七也尾为阴
昏阴位故主西南衡星居中昏杓建于寅夜半衡亦
建于寅也魁斗之首星属阳故主东北所以斗杓连东
方龙角之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59b 页
要义曰斗所建地上辰辰所会天上次斗与辰合
按斗柄所建十二辰而左旋日体十二月与月合宿
而右转但斗之所建建在地上十二辰故言子丑之
等辰者日月之会会在天上十二次故言诹訾降娄
之等以十二律是候气之管声之阴阳各有合如黄
钟十一月建子合大吕十二月建丑之类是斗与辰
合宿而成日月之会
斗星亦随天运转
按斗柄所建十二辰而左旋日体十二月与月合宿
而右转但斗之所建建在地上十二辰故言子丑之
等辰者日月之会会在天上十二次故言诹訾降娄
之等以十二律是候气之管声之阴阳各有合如黄
钟十一月建子合大吕十二月建丑之类是斗与辰
合宿而成日月之会
斗星亦随天运转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0a 页
孔氏曰斗星一日一夜亦随天转过一周而行天一
度圣王观斗所建命其四时以分十二月之会
诗曰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朱子曰北斗常见不隐者也
南斗柄固指西若北斗而西柄则亦秋时也
董氏曰斗四星其方为斗三星为柄垂而下揭斗随
天旋转四时各有畛界故春秋传曰斗有环域是也
李子坚曰北斗为天喉舌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太玄
亦曰阴质北斗夜则测阴言阴夜质正于北斗以历
度圣王观斗所建命其四时以分十二月之会
诗曰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朱子曰北斗常见不隐者也
南斗柄固指西若北斗而西柄则亦秋时也
董氏曰斗四星其方为斗三星为柄垂而下揭斗随
天旋转四时各有畛界故春秋传曰斗有环域是也
李子坚曰北斗为天喉舌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太玄
亦曰阴质北斗夜则测阴言阴夜质正于北斗以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0b 页
日月定时成岁也又北极与南极相对是为枢星南
隐北见人多举其见者言之以其居天之中故也北
斗之星七其数奇对南斗之星六其数偶是天亦如
此巧也(南斗注文已/见少阳篇)
天原发微卷三上
隐北见人多举其见者言之以其居天之中故也北
斗之星七其数奇对南斗之星六其数偶是天亦如
此巧也(南斗注文已/见少阳篇)
天原发微卷三上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天原发微卷三下 宋 鲍云龙 撰
明 鲍宁 辨正
岁会
月以十二起者六与六相偶而为十二以康节数推之
日岁运元皆用十二故一日十二时一岁十二月一运
十二世一元十二会包括往古来今无不在是即一时
可以推一日即一日可以推一月即一月可以推一年
天原发微卷三下 宋 鲍云龙 撰
明 鲍宁 辨正
岁会
月以十二起者六与六相偶而为十二以康节数推之
日岁运元皆用十二故一日十二时一岁十二月一运
十二世一元十二会包括往古来今无不在是即一时
可以推一日即一日可以推一月即一月可以推一年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1b 页
即一年可以推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推而上之岂特一
岁十二月之用而已哉十二辟卦举其凡皇极一书究
其极皇极经世是推步之书以十二辟管十二会绷定
时节就中推吉凶消长只是加一倍推去京房卦气用
六日七分康节亦用六日七分康节京房易自是一书
与易不相干郑氏曰日月之行一岁十二会圣王因其
会而分之以为大数观其所会命其四时卦气提其纲
太玄研其细经世衍其妙而后天地日月星辰元会运
岁十二月之用而已哉十二辟卦举其凡皇极一书究
其极皇极经世是推步之书以十二辟管十二会绷定
时节就中推吉凶消长只是加一倍推去京房卦气用
六日七分康节亦用六日七分康节京房易自是一书
与易不相干郑氏曰日月之行一岁十二会圣王因其
会而分之以为大数观其所会命其四时卦气提其纲
太玄研其细经世衍其妙而后天地日月星辰元会运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2a 页
世皇帝王霸之蕴皆可得而推矣在年则以消长在月
则以脁朒在日则以昼夜而分太史公曰天运三十岁
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
备此其大数也(按此章后所引太史公之言又自/是一说与康节数不同观者详之)
邵子曰一元统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
犹一岁统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
日为元元始也其数一一岁一周月为会会交也数
十二岁十二周星为运运者时之行也随天左转岁
则以脁朒在日则以昼夜而分太史公曰天运三十岁
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
备此其大数也(按此章后所引太史公之言又自/是一说与康节数不同观者详之)
邵子曰一元统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
犹一岁统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
日为元元始也其数一一岁一周月为会会交也数
十二岁十二周星为运运者时之行也随天左转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2b 页
三百六十周辰为世世者变之终也一日十二辰积
一岁四千三百二十辰也一世三十年则一十二万
九千六百年是为一元之数一元在大化中犹一年
也自元之元至辰之元自元之辰至辰之辰而数穷
穷则变经世但著一元之数则穷天地之数可知矣
(此条东山评云一元即天地之数穷则变非邵氏之/旨宁按注文章首至此俱出皇极经世书邵伯温所)
(述东山所/评误矣)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一会有十二
万九千六百月一运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日一世有
一岁四千三百二十辰也一世三十年则一十二万
九千六百年是为一元之数一元在大化中犹一年
也自元之元至辰之元自元之辰至辰之辰而数穷
穷则变经世但著一元之数则穷天地之数可知矣
(此条东山评云一元即天地之数穷则变非邵氏之/旨宁按注文章首至此俱出皇极经世书邵伯温所)
(述东山所/评误矣)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一会有十二
万九千六百月一运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日一世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3a 页
十二万九千六百辰皆自然之数又非有所牵合也
又曰前六会为息后六会为消即一岁之自子至已为
息自午至亥为消开物于星之七十五(月寅/星已)犹岁之惊
蛰也闭物于星之三百一十五(月戌/星戊)犹岁之立冬也或
曰气盈于三百六十六朔虚于三百五十四今经世之
数槩以三百六十为率何也曰所以藏诸用也
自子至已作息阳进阴退至已月之终当辰之二千
一百六十为阳极阴阳之馀空各六自午至亥作消
又曰前六会为息后六会为消即一岁之自子至已为
息自午至亥为消开物于星之七十五(月寅/星已)犹岁之惊
蛰也闭物于星之三百一十五(月戌/星戊)犹岁之立冬也或
曰气盈于三百六十六朔虚于三百五十四今经世之
数槩以三百六十为率何也曰所以藏诸用也
自子至已作息阳进阴退至已月之终当辰之二千
一百六十为阳极阴阳之馀空各六自午至亥作消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3b 页
阴进阳退至亥月之终当辰之四千三百二十为阴
极阴阳之馀空各六凡二十有四当易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之数除四正卦凡六四六二十四三百
八十四去其二十四则所有者三百六十乾坤坎离
为四正卦居四方之位反覆不变经世一元之运数
举成数焉消息盈虚之法在其间所以藏诸用也唐
尧始于星之癸一百八十辰之二千一百五十七何
也曰以今日天地之运日月五行之行推而上之因
极阴阳之馀空各六凡二十有四当易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之数除四正卦凡六四六二十四三百
八十四去其二十四则所有者三百六十乾坤坎离
为四正卦居四方之位反覆不变经世一元之运数
举成数焉消息盈虚之法在其间所以藏诸用也唐
尧始于星之癸一百八十辰之二千一百五十七何
也曰以今日天地之运日月五行之行推而上之因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4a 页
以得之也
又曰分而为十二前六限为长后六限为消进退三百
六十日
此当元经会之数十二月即十二会三百六十日即
三百六十运以元之元之数为一分每会得一万八
百元分每运得三百六十元分总一元之分数得十
二万九千六百元之元阳三百六十为进阴三百六
十为退三百六十乃成七百二十
又曰分而为十二前六限为长后六限为消进退三百
六十日
此当元经会之数十二月即十二会三百六十日即
三百六十运以元之元之数为一分每会得一万八
百元分每运得三百六十元分总一元之分数得十
二万九千六百元之元阳三百六十为进阴三百六
十为退三百六十乃成七百二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4b 页
又曰分而为三十以当一月三十日之数随大运消长
而进退六十日
此当以会经运之数一月三十日即一会三十运自
月言之脁朒分用一进一退消长各数则成六十运
自日言之昼夜又分用一进一退朓朒各数则一月
之数成百二十日一会之数成百二十运
又曰十二万九千六百分而为十二以当一日十二时
之数而进退六日
而进退六十日
此当以会经运之数一月三十日即一会三十运自
月言之脁朒分用一进一退消长各数则成六十运
自日言之昼夜又分用一进一退朓朒各数则一月
之数成百二十日一会之数成百二十运
又曰十二万九千六百分而为十二以当一日十二时
之数而进退六日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5a 页
此当以运经世之数以元经会则年卦月卦会经运
则气卦候卦运经世则日卦时卦之数一日十二时
即一运十二世一为一秒十二秒为一分三十分为
一时总一日得四千三百二十秒十二万九千六百
则三十日之秒也积一运之年凡得五亿五千九百
八十七万二千秒则泰之数也曰进退六日者举一
变之数也以日当年则六日为六年进之而六十年
在小运则为十变在大运则为一变盖天道以六而
则气卦候卦运经世则日卦时卦之数一日十二时
即一运十二世一为一秒十二秒为一分三十分为
一时总一日得四千三百二十秒十二万九千六百
则三十日之秒也积一运之年凡得五亿五千九百
八十七万二千秒则泰之数也曰进退六日者举一
变之数也以日当年则六日为六年进之而六十年
在小运则为十变在大运则为一变盖天道以六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5b 页
变必有馀分小则六曰者历六辰也甲子甲午各一
世也是故大运六十年一变者五运之数也天始于
甲临于子地始于已临于卯甲已之间中见土运土
金水木火以次相传天终于癸亥地终于戊寅别而
言之各有六十合而言之共为六十如是而六变一
周天矣小运六年而一变者六气之数也六气者天
始于子而终于已地应之则始于卯而终于申天始
于午而终于亥地应之则始于酉而终于寅司天司
世也是故大运六十年一变者五运之数也天始于
甲临于子地始于已临于卯甲已之间中见土运土
金水木火以次相传天终于癸亥地终于戊寅别而
言之各有六十合而言之共为六十如是而六变一
周天矣小运六年而一变者六气之数也六气者天
始于子而终于已地应之则始于卯而终于申天始
于午而终于亥地应之则始于酉而终于寅司天司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6a 页
地通为六气别之则十二而二十四合之则十二而
六如是六十变亦一周天矣是故大运以六十而变
六变通馀分得三百六十六小运以六而变六十变
通馀分亦成三百六十六也(张氏/)
又曰三百六十以当一时之数随小运之进退以当昼
夜之时
一时即一世自时言三百六十为秒数自世言三百
六十为月数三百六十月即一世之年矣当昼夜之
六如是六十变亦一周天矣是故大运以六十而变
六变通馀分得三百六十六小运以六而变六十变
通馀分亦成三百六十六也(张氏/)
又曰三百六十以当一时之数随小运之进退以当昼
夜之时
一时即一世自时言三百六十为秒数自世言三百
六十为月数三百六十月即一世之年矣当昼夜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6b 页
时则一时成二时一时得百八十秒积一日实二千
一百六十秒于一日四千三百二十分用其半也随
大运之消长者子以后六月为长午以后六月为消
随小运之进退者子以后六时为进午以后六时为
退大运有消长无进退小运有进退无消长消长者
进退之积也子至已为长午至亥为消此尽举一元
之数包退数闰数在其间若日月则消长之中各有
进退一年止有七百三十昼夜太玄以一昼一夜为
一百六十秒于一日四千三百二十分用其半也随
大运之消长者子以后六月为长午以后六月为消
随小运之进退者子以后六时为进午以后六时为
退大运有消长无进退小运有进退无消长消长者
进退之积也子至已为长午至亥为消此尽举一元
之数包退数闰数在其间若日月则消长之中各有
进退一年止有七百三十昼夜太玄以一昼一夜为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7a 页
一日通奇赞为三百六十五日经世以昼夜各为一
日并阳盈阴缩共馀十二日成一百二十日以一百
二十合七百二十则八百四十日即一年三百六十
日一分为两兼昼与夜及闰数而计之也馀分六日
散于六甲得六十甲子闰数六日合之而百二十为
人物之用也六数之中日分乎昼夜数分乎脁朒各
成十二一以为二各兼消长二以为四可知一限进
六十日退六十日六限进退三百六十日又一限进
日并阳盈阴缩共馀十二日成一百二十日以一百
二十合七百二十则八百四十日即一年三百六十
日一分为两兼昼与夜及闰数而计之也馀分六日
散于六甲得六十甲子闰数六日合之而百二十为
人物之用也六数之中日分乎昼夜数分乎脁朒各
成十二一以为二各兼消长二以为四可知一限进
六十日退六十日六限进退三百六十日又一限进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7b 页
六日退六日共七分消长所以用十四会成七百二
十日皆用半数或曰进十二日为百有二十退十二
日亦为百有二十并阳盈之馀分六交数之朔虚六
亦得二百五十二亦通
又曰大小运数之立
体数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数止于三百六十一年正
数得三百六十以经世推之以十二会用九则用二
百七十日今以一元三百六十运中止用二百四十
十日皆用半数或曰进十二日为百有二十退十二
日亦为百有二十并阳盈之馀分六交数之朔虚六
亦得二百五十二亦通
又曰大小运数之立
体数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数止于三百六十一年正
数得三百六十以经世推之以十二会用九则用二
百七十日今以一元三百六十运中止用二百四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8a 页
运加闰数不过二百五十二者用开物八会也盖寅
开戌闭戌亦不用也天有生物之时地有生物之数
主天而言一年用三百六十主地而言自草木萌动
至地始冻止用二百五十二也故卦气图在日数则
三百八十四日在时数则二百五十六日止有三千
七十二时此大小运之所以分也尽取十二限数进
退三百六十日又一限进六日而退亦若是阴阳赓
续分治一元别而言之各有三百六十阴分乎阳析
开戌闭戌亦不用也天有生物之时地有生物之数
主天而言一年用三百六十主地而言自草木萌动
至地始冻止用二百五十二也故卦气图在日数则
三百八十四日在时数则二百五十六日止有三千
七十二时此大小运之所以分也尽取十二限数进
退三百六十日又一限进六日而退亦若是阴阳赓
续分治一元别而言之各有三百六十阴分乎阳析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8b 页
乎半数若合而言之阳进阴退共成三百六十者阳
包乎阴总全数也故此大运法别退数闰法而言以
明天地阴阳之数正闰相生分半而通用同本而异
名也
又曰立小运法十二万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数取其
七者用数用法三而成于六加馀分故有七
大运法专明体则小运之体可知小运法专明用则
大运之用可知互见也在体为体之用数三百六十
包乎阴总全数也故此大运法别退数闰法而言以
明天地阴阳之数正闰相生分半而通用同本而异
名也
又曰立小运法十二万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数取其
七者用数用法三而成于六加馀分故有七
大运法专明体则小运之体可知小运法专明用则
大运之用可知互见也在体为体之用数三百六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9a 页
也在用为用数之用二百五十二也交数则不用之
数也用数显阳也交数幽阴也天统乎体地分乎用
自一元之数而言用数七交数三阳胜乎阴者天在
地上者七交而在地下者三主坎离卯酉而言昼夜
之分也阳侵阴昼侵夜三天两地之理也以一日言
自寅至戌以十二会言开物至闭物于十二万九千
六百中取九万七百二十数为用以日数言于三百
六十日中十取其七得二百五十二为用以一岁言
数也用数显阳也交数幽阴也天统乎体地分乎用
自一元之数而言用数七交数三阳胜乎阴者天在
地上者七交而在地下者三主坎离卯酉而言昼夜
之分也阳侵阴昼侵夜三天两地之理也以一日言
自寅至戌以十二会言开物至闭物于十二万九千
六百中取九万七百二十数为用以日数言于三百
六十日中十取其七得二百五十二为用以一岁言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69b 页
冬三分不用以一日言夜三分不用
二至二分三百六十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中相去之数
也
朱子曰自冬至至春分是进到一半所以谓之分自
春分至夏至是进到极处故谓之至进之过则退至
秋分是退一半至冬至也是退到极处
百六阳九之运
凡水旱之岁历运有常按律历志云十九岁为一章
二至二分三百六十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中相去之数
也
朱子曰自冬至至春分是进到一半所以谓之分自
春分至夏至是进到极处故谓之至进之过则退至
秋分是退一半至冬至也是退到极处
百六阳九之运
凡水旱之岁历运有常按律历志云十九岁为一章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0a 页
四章一部二十部一统三统为一元有四千五百六
十岁初入元一百六岁有阳九谓旱九年次三百七
十四岁阴九谓水九年以一百六岁并三百七十四
岁为四百八十岁注云六乘八之数此魏鹤山要义
之云愚按史谓汉家有阳九之厄尧有九年之水汤
有七年之旱以此推之可见矣盖尧舜以德弭变水
旱出于天数故不能为害若汉家之厄则出于人为
不可一诿诸天也故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
十岁初入元一百六岁有阳九谓旱九年次三百七
十四岁阴九谓水九年以一百六岁并三百七十四
岁为四百八十岁注云六乘八之数此魏鹤山要义
之云愚按史谓汉家有阳九之厄尧有九年之水汤
有七年之旱以此推之可见矣盖尧舜以德弭变水
旱出于天数故不能为害若汉家之厄则出于人为
不可一诿诸天也故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0b 页
逭此之谓也
中数曰岁朔数曰年
太史掌正岁年以序事中数谓十二月中气总三百
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谓之岁朔数者十二月之朔
一周谓三百五十四日谓之年此是岁年相对故有
朔与中之别若散而言之则一也尔雅释天云唐虞
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是也
朱子曰康节十二会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以小推大个
中数曰岁朔数曰年
太史掌正岁年以序事中数谓十二月中气总三百
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谓之岁朔数者十二月之朔
一周谓三百五十四日谓之年此是岁年相对故有
朔与中之别若散而言之则一也尔雅释天云唐虞
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是也
朱子曰康节十二会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以小推大个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1a 页
个一般谓岁月日时皆合第一会一万八百年天始开
第二会一万八百年地始凝第三会人物始生谓之开
物此时属寅到戌时闭物为人物消尽之时大半是半
明半晦如昼夜相似到得一元尽时天地又是一番开
辟
以天地一气推之一昼一夜便自可见今年冬至至
明年冬至是气之一周把来拆做两截前面底是阳
后面底是阴叉拆做四截便是四时春夏是嘘秋冬
第二会一万八百年地始凝第三会人物始生谓之开
物此时属寅到戌时闭物为人物消尽之时大半是半
明半晦如昼夜相似到得一元尽时天地又是一番开
辟
以天地一气推之一昼一夜便自可见今年冬至至
明年冬至是气之一周把来拆做两截前面底是阳
后面底是阴叉拆做四截便是四时春夏是嘘秋冬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1b 页
是吸只是一个气阳气既升之后相将欲绝便有阴
生阴气将尽便有阳生其已用之气便散所谓消长
是也天运一月日自转一匝又有那大转底时候不
可拘一愚按乾坤易之门复姤二卦为门之关键而
启闭焉自子阳生乾之门便开其动也辟其名曰震
万物出焉乾以分之也故至已而止自午一阴生坤
之门便闭其静也翕巽阴消阳万物入焉坤以藏之
至亥而止一辟一翕如两扇门相似一扇开便一扇
生阴气将尽便有阳生其已用之气便散所谓消长
是也天运一月日自转一匝又有那大转底时候不
可拘一愚按乾坤易之门复姤二卦为门之关键而
启闭焉自子阳生乾之门便开其动也辟其名曰震
万物出焉乾以分之也故至已而止自午一阴生坤
之门便闭其静也翕巽阴消阳万物入焉坤以藏之
至亥而止一辟一翕如两扇门相似一扇开便一扇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2a 页
闭阳来则开阳去则闭也以此观之则先儒所谓充
拓得去则天地变化草木蕃充拓不去则天地闭贤
人隐亦在乎人而已尧舜禹汤文武在上则为唐虞
商周世道阳明否则正士囚奴毒痡四海焚书坑儒
天下解散石勒朱温秽浊人伦翻覆天地此时不待
日月无光宇宙黑暗而人物自不容于不消尽也呜
呼亦难言哉
又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故斗杓建此三辰
拓得去则天地变化草木蕃充拓不去则天地闭贤
人隐亦在乎人而已尧舜禹汤文武在上则为唐虞
商周世道阳明否则正士囚奴毒痡四海焚书坑儒
天下解散石勒朱温秽浊人伦翻覆天地此时不待
日月无光宇宙黑暗而人物自不容于不消尽也呜
呼亦难言哉
又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故斗杓建此三辰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2b 页
之月皆可以为岁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为人正商
以丑为地正周以子为天正然时以作事则岁月自当
以人为纪故孔子尝曰吾得夏时而说者以为谓夏小
正之属盖取其时之正与其令之善也
或问曰商周之改正朔何以不如夏时之得其正也
曰阳气虽始于黄钟而其月为建子然犹潜于地中
而未有以见其生物之功也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
是协风乃至盛德在木春气应焉古之圣人以是为
以丑为地正周以子为天正然时以作事则岁月自当
以人为纪故孔子尝曰吾得夏时而说者以为谓夏小
正之属盖取其时之正与其令之善也
或问曰商周之改正朔何以不如夏时之得其正也
曰阳气虽始于黄钟而其月为建子然犹潜于地中
而未有以见其生物之功也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
是协风乃至盛德在木春气应焉古之圣人以是为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3a 页
生物之始改岁之端盖以人之所共见者言之未有
知其所由始也至于商周始以征伐而有天下于是
更其正朔定为一代之制以新天下之耳目而有三
统之说然以言乎天则生物之功未著以言乎地则
改岁之义不明而凡四时五行之序皆不得其中正
此孔子所以考论三王之制而必行夏之时也愚考
诸传记三代虽正朔不同然皆以建寅起数盖朝觐
会同班历授时则以正朔行事至于纪月之数则皆
知其所由始也至于商周始以征伐而有天下于是
更其正朔定为一代之制以新天下之耳目而有三
统之说然以言乎天则生物之功未著以言乎地则
改岁之义不明而凡四时五行之序皆不得其中正
此孔子所以考论三王之制而必行夏之时也愚考
诸传记三代虽正朔不同然皆以建寅起数盖朝觐
会同班历授时则以正朔行事至于纪月之数则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3b 页
以寅为首伊训称十有二月乙丑者商以建丑为正
故以十二月为正乙丑日也不以系朔者非朔日也
至于改正朔而不改月数者于经史犹有可考周建
子矣而诗言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则寅月起数未尝
改也秦建亥矣而史记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
腊曰嘉平夫腊必建丑月也秦以亥正则腊为三月
云十二月者则寅月起朔秦未尝改也至三十七年
书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继书七月
故以十二月为正乙丑日也不以系朔者非朔日也
至于改正朔而不改月数者于经史犹有可考周建
子矣而诗言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则寅月起数未尝
改也秦建亥矣而史记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
腊曰嘉平夫腊必建丑月也秦以亥正则腊为三月
云十二月者则寅月起朔秦未尝改也至三十七年
书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继书七月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4a 页
丙寅始皇崩九月葬骊山先书十月十一月而继书
七月九月者知其以十月为正朔而寅月起数未尝
改也秦史制书谓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夫秦继
周也若改月朔则周之十月为建酉月矣安在其为
建亥乎汉仍秦正史亦书曰元年冬十月则正朔改
而月数不改亦巳明矣又按汉孔氏以春为建子之
月盖谓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朔必以其正为四时之
首泰誓言一月戊午一乃三字之误尔既以一月为
七月九月者知其以十月为正朔而寅月起数未尝
改也秦史制书谓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夫秦继
周也若改月朔则周之十月为建酉月矣安在其为
建亥乎汉仍秦正史亦书曰元年冬十月则正朔改
而月数不改亦巳明矣又按汉孔氏以春为建子之
月盖谓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朔必以其正为四时之
首泰誓言一月戊午一乃三字之误尔既以一月为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4b 页
建子之月而经又系之以春故遂以建子之月为春
不知其实正月孟春也如是则四时改易尤为无义
冬不可以为春寒不可以为暖不待辨而明矣或曰
郑氏笺诗维暮之春亦言周之季春于夏为孟春曰
此汉儒承袭之误耳臣工诗盖言暮春当治其新畬
矣今如何哉然牟麦将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赐夫来
牟将熟则建辰之月夏正季春审矣郑氏于诗亦不
得其义而考之不审矣不然则商以季冬为春周以
不知其实正月孟春也如是则四时改易尤为无义
冬不可以为春寒不可以为暖不待辨而明矣或曰
郑氏笺诗维暮之春亦言周之季春于夏为孟春曰
此汉儒承袭之误耳臣工诗盖言暮春当治其新畬
矣今如何哉然牟麦将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赐夫来
牟将熟则建辰之月夏正季春审矣郑氏于诗亦不
得其义而考之不审矣不然则商以季冬为春周以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5a 页
仲冬为春四时反逆皆不得其正岂三代圣人奉天
之政乎
又曰周人以子为正虽得天统而孔子之论为邦乃以
夏时为正盖取诸阴阳始终之著明也
阳始于子而终已阴始于午而终亥论四时之气则
阳始寅而终未阴始申而终丑此二说虽若小差所
争不过二位盖子位一阳虽生而未出乎地至寅位
泰卦则三阳之生方出地上而温厚之气从此始焉
之政乎
又曰周人以子为正虽得天统而孔子之论为邦乃以
夏时为正盖取诸阴阳始终之著明也
阳始于子而终已阴始于午而终亥论四时之气则
阳始寅而终未阴始申而终丑此二说虽若小差所
争不过二位盖子位一阳虽生而未出乎地至寅位
泰卦则三阳之生方出地上而温厚之气从此始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5b 页
已位乾卦六阳虽极而温厚之气未终故午一阴虽
生而未害于阳必至未位遁卦而后温厚之气始尽
也其午位阴已生而严凝之气及申方始亥位六阴
虽极而严凝之气至丑方尽义亦仿此康节十二会
言到子方有天未有地在到丑方有地未有人在到
寅方有人皆天地人之始于此故三代即其始处建
以为正故曰子丑寅之建正皆是三阳之月若秦以
亥为正直是无谓
生而未害于阳必至未位遁卦而后温厚之气始尽
也其午位阴已生而严凝之气及申方始亥位六阴
虽极而严凝之气至丑方尽义亦仿此康节十二会
言到子方有天未有地在到丑方有地未有人在到
寅方有人皆天地人之始于此故三代即其始处建
以为正故曰子丑寅之建正皆是三阳之月若秦以
亥为正直是无谓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6a 页
又曰先天图中亦函十二辟卦左边自子至已阳卦三
十二从震起复分十六卦二阳升于兑宫为临由临以
上八卦入乾宫升三阳为泰四阳壮五阳夬六阳乾四
月终焉右边自午至亥阴卦三十二巽宫生于姤分十
六卦二阴降于艮宫为遁由遁以下八卦入坤宫降三
阴而为否四阴观五阴剥六阴坤十月终焉
阳卦震宫取一乾宫取四阴卦巽宫取一坤宫取四
以见阴阳二气其始也微而缓其终盛也疾而速微
十二从震起复分十六卦二阳升于兑宫为临由临以
上八卦入乾宫升三阳为泰四阳壮五阳夬六阳乾四
月终焉右边自午至亥阴卦三十二巽宫生于姤分十
六卦二阴降于艮宫为遁由遁以下八卦入坤宫降三
阴而为否四阴观五阴剥六阴坤十月终焉
阳卦震宫取一乾宫取四阴卦巽宫取一坤宫取四
以见阴阳二气其始也微而缓其终盛也疾而速微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6b 页
而缓所以根柢万物而养其源疾而速所以生杀万
物而成其功独坎离二宫不取者以见水火二气流
行于天地间其不用者乃无往而不用也辟卦平铺
四时对待故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分列其中而不紊
先天八宫对待各有定序十二辟卦乾坤独握其八
焉所以父母万物生长收藏莫不由此
邵子曰法始乎伏羲成乎尧革于三王极于五伯绝于
秦万物治乱之迹无以逃此矣
物而成其功独坎离二宫不取者以见水火二气流
行于天地间其不用者乃无往而不用也辟卦平铺
四时对待故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分列其中而不紊
先天八宫对待各有定序十二辟卦乾坤独握其八
焉所以父母万物生长收藏莫不由此
邵子曰法始乎伏羲成乎尧革于三王极于五伯绝于
秦万物治乱之迹无以逃此矣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7a 页
始伏羲开物于寅也成乎尧阳纯乎已也革于三王
阴生于午也极于五伯阳道已穷绝于秦则限隔矣
邵子所谓羲黄尧舜汤武威文皇帝王伯父子君臣
四者之道理限于秦是也言限截于秦而不得行也
又曰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
五伯
其说谓三皇之世如春五帝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
秋五伯之世如冬又曰七国冬之馀烈也汉王而不
阴生于午也极于五伯阳道已穷绝于秦则限隔矣
邵子所谓羲黄尧舜汤武威文皇帝王伯父子君臣
四者之道理限于秦是也言限截于秦而不得行也
又曰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
五伯
其说谓三皇之世如春五帝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
秋五伯之世如冬又曰七国冬之馀烈也汉王而不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7b 页
足晋伯而有馀三国伯之雄十六国伯之丛也南五
代伯之借乘也五朝伯之传舍也隋晋之子唐汉之
弟也隋季诸郡之伯也江汉之馀波也唐季诸镇之
伯也日月之馀光也后五代之伯也日出之星也愚
按尧之前亦有如五伯者大数之中自有小数以细
别之也特世运无传惟近者可见尔邵子谓皇帝王
伯之中各有皇帝王伯者是也姑以汉一代言之亦
有皇帝王伯之髣髴者焉无为者皇如汉高惠是也
代伯之借乘也五朝伯之传舍也隋晋之子唐汉之
弟也隋季诸郡之伯也江汉之馀波也唐季诸镇之
伯也日月之馀光也后五代之伯也日出之星也愚
按尧之前亦有如五伯者大数之中自有小数以细
别之也特世运无传惟近者可见尔邵子谓皇帝王
伯之中各有皇帝王伯者是也姑以汉一代言之亦
有皇帝王伯之髣髴者焉无为者皇如汉高惠是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8a 页
恩信者帝如孝文是也智力者伯如孝武是也孝宣
伯之王孝武王之伯譬之四时春秋冬夏伯而秦隋
又出其下矣呜呼何幸而得遇三皇之时哉
又曰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复北
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又
曰阴事太半阳一而阴二也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
而小人多之数也
愚按元会运世之数一运当三百六十年可以推历
伯之王孝武王之伯譬之四时春秋冬夏伯而秦隋
又出其下矣呜呼何幸而得遇三皇之时哉
又曰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复北
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又
曰阴事太半阳一而阴二也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
而小人多之数也
愚按元会运世之数一运当三百六十年可以推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8b 页
代之治乱子至卯阴中阳将治也卯至午阳中阳极
治也午至酉阳中阴将乱也酉至子阴中阴极乱也
先天图自泰历蛊而至否自否历随而至泰即南北
之运数也盖泰与否相对蛊与随相对故曰自泰至
否其间有蛊蛊之者谁阴方用事阳艮以止阴邪巽
入否斯至矣自否至泰其间有随随之者谁阳震顺
动兑阴随之民说无疆泰无不宜此否泰蛊随殆亦
天门地户人路鬼方出入之交欤数往者顺自子而
治也午至酉阳中阴将乱也酉至子阴中阴极乱也
先天图自泰历蛊而至否自否历随而至泰即南北
之运数也盖泰与否相对蛊与随相对故曰自泰至
否其间有蛊蛊之者谁阴方用事阳艮以止阴邪巽
入否斯至矣自否至泰其间有随随之者谁阳震顺
动兑阴随之民说无疆泰无不宜此否泰蛊随殆亦
天门地户人路鬼方出入之交欤数往者顺自子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9a 页
午震离兑乾治之象知来者逆自午至子巽坎艮坤
乱之象当背北面南观之即知逆顺唐至五代包六
甲子半治半乱宋乾德至今又六甲子中经南人用
事南禽随气过北而乱康节盖以数推之六甲子者
三百六十年也即一日十二时之数自尧甲辰起运
月已辰未星癸迄今月仍在午辰方过酉为年者三
千六百六十为时者仅一百二十二何速哉古今在
天地间犹旦暮尔圣人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能以
乱之象当背北面南观之即知逆顺唐至五代包六
甲子半治半乱宋乾德至今又六甲子中经南人用
事南禽随气过北而乱康节盖以数推之六甲子者
三百六十年也即一日十二时之数自尧甲辰起运
月已辰未星癸迄今月仍在午辰方过酉为年者三
千六百六十为时者仅一百二十二何速哉古今在
天地间犹旦暮尔圣人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能以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79b 页
一时观万时一世观万世愚录世运于十二会运之
终其有感也夫
附虚谷问云岁会者元会运世之说也刘道原通鉴
外纪谓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大
率一纪二十有七万六千年邵子一元开闭却只有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彼何其太脩此何其太短且一
元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盖以一岁
始终十二月测之亦以一日一夜十二时观之以一
终其有感也夫
附虚谷问云岁会者元会运世之说也刘道原通鉴
外纪谓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大
率一纪二十有七万六千年邵子一元开闭却只有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彼何其太脩此何其太短且一
元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盖以一岁
始终十二月测之亦以一日一夜十二时观之以一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0a 页
岁三百六十日推十二月自子至午如阳用事而春
常治自午至子如阴用事而秋常乱专以气数论亦
有此理然气数又系人君转移人君德隆晷星或当
乱而亦治气数不可泥也若论气数而无范围弥纶
辅相财成天地之人则生民之绝久矣其所谓第三
会始开物至戌时闭物人物消尽十二万九千六百
年一半为黑暗晦昧之时谁得之目击而以意揣摩
之恐未必然也故程子不肯学邵子之数此说亦姑
常治自午至子如阴用事而秋常乱专以气数论亦
有此理然气数又系人君转移人君德隆晷星或当
乱而亦治气数不可泥也若论气数而无范围弥纶
辅相财成天地之人则生民之绝久矣其所谓第三
会始开物至戌时闭物人物消尽十二万九千六百
年一半为黑暗晦昧之时谁得之目击而以意揣摩
之恐未必然也故程子不肯学邵子之数此说亦姑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0b 页
存之而微著其辞如何
鲁斋答云岁会之说本之邵子渊乎微哉二程兄弟
之不肯学也先生得之矣然而曰大哥得恁地聪明
当时亦敬之深矣第一味研穷理学不暇及之然理
学既精则数学亦不踰乎理矣特人看不出耳十二
万九千六百为一元以一日之分秒推之则可见矣
寅时开物戌时闭物以十二辰之通塞推之亦可见
矣自先天开辟初子至已由三皇五帝至舜禅禹丁
鲁斋答云岁会之说本之邵子渊乎微哉二程兄弟
之不肯学也先生得之矣然而曰大哥得恁地聪明
当时亦敬之深矣第一味研穷理学不暇及之然理
学既精则数学亦不踰乎理矣特人看不出耳十二
万九千六百为一元以一日之分秒推之则可见矣
寅时开物戌时闭物以十二辰之通塞推之亦可见
矣自先天开辟初子至已由三皇五帝至舜禅禹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1a 页
己年又七年而癸亥已会方终已计六万四千八百
年是谓先天之数又自禹甲子即位至今为日者十
为年者二千五百一十尚有六万一千三百年后天
方终凑成前一元之数今犹在午会癸运之末酉世
之初更八九十年而方交未会其数愈大愈小愈小
愈大细细推寻微妙难究其与刘道原外纪之数一
脩一短各有取舍彼以年纪论故脩此以时刻分秒
论故脩者缩而短自尧甲辰至今仅一百二十馀时
年是谓先天之数又自禹甲子即位至今为日者十
为年者二千五百一十尚有六万一千三百年后天
方终凑成前一元之数今犹在午会癸运之末酉世
之初更八九十年而方交未会其数愈大愈小愈小
愈大细细推寻微妙难究其与刘道原外纪之数一
脩一短各有取舍彼以年纪论故脩此以时刻分秒
论故脩者缩而短自尧甲辰至今仅一百二十馀时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1b 页
视外纪之年数在其中亦一俄顷耳此学在邵子时
亦不吝数有传之者如王天悦辈可见今吾乡无其
人纵有得其一二者亦深藏秘密而不轻以示人信
州铅山有上官者某亦识之近年随王佥事江东回
有友人得之其大略亦可晓矣世亦有不信之者如
先生之言是也昔唐有郑相如者来自沧洲师事郑
虔虔未之礼相如曰孔子称继周百世可知某亦能
知虔闻骇然即曰开元尽三十年当改元尽十五年
亦不吝数有传之者如王天悦辈可见今吾乡无其
人纵有得其一二者亦深藏秘密而不轻以示人信
州铅山有上官者某亦识之近年随王佥事江东回
有友人得之其大略亦可晓矣世亦有不信之者如
先生之言是也昔唐有郑相如者来自沧洲师事郑
虔虔未之礼相如曰孔子称继周百世可知某亦能
知虔闻骇然即曰开元尽三十年当改元尽十五年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2a 页
天下乱贼臣僭位公当污伪官愿守节可免虔又问
自谓如何曰相如有官三年死衢州是年及进士第
既三年果死故虔念其言终不污伪古今如此类者
众况康节之学哉虽然孔子大圣人也言义不言命
先生谓一委之数则范围财成之道废矣生人何赖
哉(此下原作其殆以天地生物为心/欤文意不买今易以下文十八字)斯言也诚有补
于世教而深得孔氏之旨者欤其谓十二万九千六
百年一半黑暗者是又考之不精矣
自谓如何曰相如有官三年死衢州是年及进士第
既三年果死故虔念其言终不污伪古今如此类者
众况康节之学哉虽然孔子大圣人也言义不言命
先生谓一委之数则范围财成之道废矣生人何赖
哉(此下原作其殆以天地生物为心/欤文意不买今易以下文十八字)斯言也诚有补
于世教而深得孔氏之旨者欤其谓十二万九千六
百年一半黑暗者是又考之不精矣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2b 页
司气
地上之数起于二二而六之为十二月二而四之为
二十四气二而三之为七十二候此十二辟中所以
藏了七十二候四正卦中所以藏了二十四气六十
卦中所以藏了三百六十日汉始以惊蛰为正月中
气雨水为二月节至前汉末始改故律历志云正月
立春节雨水中二月惊蛰节春分中言蛰虫正月始
惊二月大惊故移居后云三统历榖雨三月节清明
地上之数起于二二而六之为十二月二而四之为
二十四气二而三之为七十二候此十二辟中所以
藏了七十二候四正卦中所以藏了二十四气六十
卦中所以藏了三百六十日汉始以惊蛰为正月中
气雨水为二月节至前汉末始改故律历志云正月
立春节雨水中二月惊蛰节春分中言蛰虫正月始
惊二月大惊故移居后云三统历榖雨三月节清明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3a 页
中按通卦验及今历以清明为三月节榖雨中馀并
与律历志同月令纪十二月时候体例不一气候在
前先言之在后后言之其二至二分之月皆再纪时
候者以二至是阴阳之始终二分是阴阳之交会此
节之大者圣王所加谨
易曰坎正北方之卦也又曰兑正秋也又曰先王以至
日闭关
后世气候节序易己备之矣坎既言正北方卦则震
与律历志同月令纪十二月时候体例不一气候在
前先言之在后后言之其二至二分之月皆再纪时
候者以二至是阴阳之始终二分是阴阳之交会此
节之大者圣王所加谨
易曰坎正北方之卦也又曰兑正秋也又曰先王以至
日闭关
后世气候节序易己备之矣坎既言正北方卦则震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3b 页
东兑西离南不言可见兑正秋者秋分也则震春分
离夏至坎冬至不言可见复大象言至日闭关冬至
也则姤为夏至不言可见人能明易则阴阳消长之
气可触类而知矣
鹤山魏氏曰秋为阴中春为阳中
阴气始五月终十月故七月八月为阴中阴中虽兼
有阳阴为主阳气始十一月终四月正月二月为阳
中阳中虽兼有阴阳为主
离夏至坎冬至不言可见复大象言至日闭关冬至
也则姤为夏至不言可见人能明易则阴阳消长之
气可触类而知矣
鹤山魏氏曰秋为阴中春为阳中
阴气始五月终十月故七月八月为阴中阴中虽兼
有阳阴为主阳气始十一月终四月正月二月为阳
中阳中虽兼有阴阳为主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4a 页
朱子曰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只是一气周匝把来
拆做两截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分做四截便是四时
又分做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皆自此始
二十四气者孔云正月立春节雨水中二惊蛰节春
分中三榖雨节清明中四立夏节小满中五芒种节
夏至中六小暑节大暑中七立秋节处暑中八白露
节秋分中九寒露节霜降中十立冬节小雪中十一
大雪节冬至中十二小寒节大寒中雨水者雪散而
拆做两截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分做四截便是四时
又分做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皆自此始
二十四气者孔云正月立春节雨水中二惊蛰节春
分中三榖雨节清明中四立夏节小满中五芒种节
夏至中六小暑节大暑中七立秋节处暑中八白露
节秋分中九寒露节霜降中十立冬节小雪中十一
大雪节冬至中十二小寒节大寒中雨水者雪散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4b 页
为雨水自上而下曰雨北风冻之而为雪东风解之
而为水惊蛰者蛰虫惊而走出榖雨者雨以生百谷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小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芒种
有芒之榖可稼种小暑大暑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半为大处暑暑将退伏潜处白露阴气
渐重露凝色白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小雪大雪十
月初小十一月转大小寒大寒十二月初寒为小月
半寒为大二十四气气有十五日有馀每气中半分
而为水惊蛰者蛰虫惊而走出榖雨者雨以生百谷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小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芒种
有芒之榖可稼种小暑大暑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半为大处暑暑将退伏潜处白露阴气
渐重露凝色白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小雪大雪十
月初小十一月转大小寒大寒十二月初寒为小月
半寒为大二十四气气有十五日有馀每气中半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5a 页
之为四十八气气有七日半有馀周礼有四十八箭
是一气易一箭也凡二十四气三分之气间五日有
馀故年有七十二候也
欧子曰七十二候各置中节即初候也以候策累加之
即次候六十四卦置中气即公卦也以策累加之即次
卦也五行用事置四立之节而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
冬水用事之初也置四季之节各以维策加之即土用
事也
是一气易一箭也凡二十四气三分之气间五日有
馀故年有七十二候也
欧子曰七十二候各置中节即初候也以候策累加之
即次候六十四卦置中气即公卦也以策累加之即次
卦也五行用事置四立之节而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
冬水用事之初也置四季之节各以维策加之即土用
事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5b 页
十二辟卦之爻应七十二候中节前为初候朔气前
三日也后为次候朔气后三日也候以分内外故也
六十卦应三百六十日一年十二月有十二中气则
置十二公卦以主之如十一月坎初六冬至公中孚
是中气辟复候屯内为朔气前三日也小寒坎九二
十二月节候屯外大夫谦卿睽是次卦也为朔气后
三日也四立者立冬水立春木立夏火立秋金皆四
孟之节五行用事之初也四季者居乾坤艮巽四维
三日也后为次候朔气后三日也候以分内外故也
六十卦应三百六十日一年十二月有十二中气则
置十二公卦以主之如十一月坎初六冬至公中孚
是中气辟复候屯内为朔气前三日也小寒坎九二
十二月节候屯外大夫谦卿睽是次卦也为朔气后
三日也四立者立冬水立春木立夏火立秋金皆四
孟之节五行用事之初也四季者居乾坤艮巽四维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6a 页
之位为辰戌丑未四季之月正土用事之时也四正
卦坎离震兑也每卦一爻统两卦半两爻统五卦成
一月六爻统十五卦分六气成三月为一时统而论
之四时四六二十四也分而言之有节有气有候各
有条而不乱姑以意释之未审得欧公之意否或曰
甲巳一月六变十二月则七十二变谓之候亦通
司天考曰七十二者五行化成之数是为经法阳之策
三十六而两之阴之策二十四而三之阴阳之数无往
卦坎离震兑也每卦一爻统两卦半两爻统五卦成
一月六爻统十五卦分六气成三月为一时统而论
之四时四六二十四也分而言之有节有气有候各
有条而不乱姑以意释之未审得欧公之意否或曰
甲巳一月六变十二月则七十二变谓之候亦通
司天考曰七十二者五行化成之数是为经法阳之策
三十六而两之阴之策二十四而三之阴阳之数无往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6b 页
不合七十二候亦自此推
七十二候王司监用之于历极其精妙愚尝求其说
而不得终夜以思久而方悟曰此即乾坤二卦之策
乾一爻三十六两爻七十二六爻二百一十六坤一
爻二十四三爻七十二六爻一百四十四用之一年
则三百六十日之数尽矣又以五行之气分之水木
火金分旺四时共得四七二百八十八日又欠七十
二日以足一周之数于是以土四季当之每季十八
七十二候王司监用之于历极其精妙愚尝求其说
而不得终夜以思久而方悟曰此即乾坤二卦之策
乾一爻三十六两爻七十二六爻二百一十六坤一
爻二十四三爻七十二六爻一百四十四用之一年
则三百六十日之数尽矣又以五行之气分之水木
火金分旺四时共得四七二百八十八日又欠七十
二日以足一周之数于是以土四季当之每季十八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7a 页
日为辰戌丑未之月又每月六日属土应一月辟卦
六爻以见五行离土不得一年四季一月六日皆有
土以寄王其中所以天地间万民万物万事万化并
资之以为生长收藏之地故曰候焉读者当谅其苦
思不止甲巳之变而已也
观物张氏曰四时八节各以三变以十为一曰旬三旬
而一月九旬而一时三十六旬而四时毕以五为一曰
候三候而一气九候而一节七十二候而八节周
六爻以见五行离土不得一年四季一月六日皆有
土以寄王其中所以天地间万民万物万事万化并
资之以为生长收藏之地故曰候焉读者当谅其苦
思不止甲巳之变而已也
观物张氏曰四时八节各以三变以十为一曰旬三旬
而一月九旬而一时三十六旬而四时毕以五为一曰
候三候而一气九候而一节七十二候而八节周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7b 页
天有四时一时四月一月四十日四四一十六而各
去其一是以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体数虽四而一
者常不用用数有三有九故三旬为一月三月九十
日为一时五日一候者一月六候五六三十日也三
候一气者十五日也九候一节者八九之候而气节
周也愚尝恨今之司历者徒登其候之名而未必研
其义请逐一条之免堕于与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域
七十二候名义
去其一是以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体数虽四而一
者常不用用数有三有九故三旬为一月三月九十
日为一时五日一候者一月六候五六三十日也三
候一气者十五日也九候一节者八九之候而气节
周也愚尝恨今之司历者徒登其候之名而未必研
其义请逐一条之免堕于与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域
七十二候名义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8a 页
以十一月中蚯蚓结起候者用冬至甲子上元历始
也以东风解冻起候者本人正为重用五代马重续
新历正月雨水为气首也
正月东风解冻者春风发散寒冻之气也蛰虫始振
者初始振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出鱼上冰者
当盛寒时伏冰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气上始游水
上而近于冰獭祭鱼者此时鱼肥美先祭而后食也
鸿雁来者大鸿小雁自外来于中国将北反其居通
也以东风解冻起候者本人正为重用五代马重续
新历正月雨水为气首也
正月东风解冻者春风发散寒冻之气也蛰虫始振
者初始振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出鱼上冰者
当盛寒时伏冰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气上始游水
上而近于冰獭祭鱼者此时鱼肥美先祭而后食也
鸿雁来者大鸿小雁自外来于中国将北反其居通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8b 页
卦验云立春雉雊鸡乳雨水降条风至条风东风也
猛风风之甚也动摇草木有声故曰草木萌动是为
可耕之候
二月桃始华应惊蛰候又五日而仓庚鸣鹂黄又曰
黄栗留又曰鵹黄商庚楚雀齐人谓抟黍今曰布榖
与抟黍声相近鸤鸠鴶鵴皆其号也鹰化为鸠至秋
时则鸠化鹰玄鸟燕也又曰鳦鸟以施生时来巢人
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所以商简狄吞而生契阳在
猛风风之甚也动摇草木有声故曰草木萌动是为
可耕之候
二月桃始华应惊蛰候又五日而仓庚鸣鹂黄又曰
黄栗留又曰鵹黄商庚楚雀齐人谓抟黍今曰布榖
与抟黍声相近鸤鸠鴶鵴皆其号也鹰化为鸠至秋
时则鸠化鹰玄鸟燕也又曰鳦鸟以施生时来巢人
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所以商简狄吞而生契阳在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9a 页
阴内不得出奋击之而雷发其阳声电者阳之光阳
在外阴有所丽故闪烁而为电又曰电是阳光阳微
则光不见皆阳气渐盛以击于阴其光乃见故云始
电
宁按礼记月令注方氏云岁有二十四气七十二
候此所言者候也候非其正故或先或后言之历
所言者气也气则正矣故于气至则言之鹰好杀
而击以秋鼠好贪而出以夜皆阴类也鸠鴽皆阳
在外阴有所丽故闪烁而为电又曰电是阳光阳微
则光不见皆阳气渐盛以击于阴其光乃见故云始
电
宁按礼记月令注方氏云岁有二十四气七十二
候此所言者候也候非其正故或先或后言之历
所言者气也气则正矣故于气至则言之鹰好杀
而击以秋鼠好贪而出以夜皆阴类也鸠鴽皆阳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89b 页
类也卯辰者阳之中故仲春则鹰化为鸠季春则
田鼠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物理如此爵乳子而
集以春雉求雌而雊以朝皆阳类也蛤蜃皆阴类
也戌亥者阴之极也故秋则爵入大水为蛤孟冬
则雉入大水为蜃盖阳为阴所化物理如此草腐
则幽之类也萤则明之类也季夏则腐草为萤盖
离之明极于此故也是皆化而已于鹰鼠言化于
腐草爵雉则直言为何哉盖因形移易曰化鹰之
田鼠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物理如此爵乳子而
集以春雉求雌而雊以朝皆阳类也蛤蜃皆阴类
也戌亥者阴之极也故秋则爵入大水为蛤孟冬
则雉入大水为蜃盖阳为阴所化物理如此草腐
则幽之类也萤则明之类也季夏则腐草为萤盖
离之明极于此故也是皆化而已于鹰鼠言化于
腐草爵雉则直言为何哉盖因形移易曰化鹰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0a 页
为鸠鼠之为鴽皆因形移易而已故言化腐草则
植物也萤则动物也爵雉飞物也蛤蜃潜物也植
物为动飞物为潜则不特因形移易矣而化固不
足以言之故皆直言为而已
三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鴽鴽鹌也一云鴾母鼠阴类
阳气盛故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虹螮蝀也
雄虹谓明盛者雌蜺谓闇微者虹是阴阳交会之气
纯阴纯阳则虹不见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植物也萤则动物也爵雉飞物也蛤蜃潜物也植
物为动飞物为潜则不特因形移易矣而化固不
足以言之故皆直言为而已
三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鴽鴽鹌也一云鴾母鼠阴类
阳气盛故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虹螮蝀也
雄虹谓明盛者雌蜺谓闇微者虹是阴阳交会之气
纯阴纯阳则虹不见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0b 页
蓱浮萍也又曰蘋曰薸水草也鸣鸠拂其羽蚕将生
之候飞而翼相击趍农急也鶌鸠又曰鹘鸼似山鹊
而小青黑色尾短多声故曰鸣鸠戴胜降于桑者织
纴之鸟一名鸤鸠降桑以示妇当务本也内宰云仲
春率命妇躬桑浴种蚕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
宁按月令注马氏云田鼠化为鴽则阴类之慝者
迁乎阳而其性和也萍始生则以阴物之浮以承
阳者也严陵方氏曰虹者天地讧溃之气也阴干
之候飞而翼相击趍农急也鶌鸠又曰鹘鸼似山鹊
而小青黑色尾短多声故曰鸣鸠戴胜降于桑者织
纴之鸟一名鸤鸠降桑以示妇当务本也内宰云仲
春率命妇躬桑浴种蚕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
宁按月令注马氏云田鼠化为鴽则阴类之慝者
迁乎阳而其性和也萍始生则以阴物之浮以承
阳者也严陵方氏曰虹者天地讧溃之气也阴干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1a 页
阳所乃见而出故又谓之蝀焉阳方得中则阴莫
能干至于辰则已过中矣故为阴所干而虹见也
四月蝼蝈鸣蛙也周礼蝈氏注云虾蟆当夏气之盛
而鸣声怒蚯蚓阴物感正阳之气而出王瓜生色赤
感火之气而生苦菜秀感火之气而苦味成靡草葶
苈之属以其枝叶细故云靡草六阳之月至阴之草
不胜阳而死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王瓜本草作菝葜其根似瓜
能干至于辰则已过中矣故为阴所干而虹见也
四月蝼蝈鸣蛙也周礼蝈氏注云虾蟆当夏气之盛
而鸣声怒蚯蚓阴物感正阳之气而出王瓜生色赤
感火之气而生苦菜秀感火之气而苦味成靡草葶
苈之属以其枝叶细故云靡草六阳之月至阴之草
不胜阳而死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王瓜本草作菝葜其根似瓜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1b 页
亦可酿酒马氏曰蝼蝈鸣则阴而伏者乘阳而鸣
也蚯蚓出则阴而屈者乘阳而伸也王瓜生则阳
物之胜阴邪者也故其色赤苦菜秀则火炎上故
其味苦○又按月令及今官历于靡草死下有麦
秋至三字合补之凑足六候陈氏云秋者百榖成
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五月螳螂生又曰蟷蠰一名不
其子名螵蛸燕赵
曰食厖齐杞东曰马榖鵙始鸣七月将寒之候也豳
也蚯蚓出则阴而屈者乘阳而伸也王瓜生则阳
物之胜阴邪者也故其色赤苦菜秀则火炎上故
其味苦○又按月令及今官历于靡草死下有麦
秋至三字合补之凑足六候陈氏云秋者百榖成
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五月螳螂生又曰蟷蠰一名不

曰食厖齐杞东曰马榖鵙始鸣七月将寒之候也豳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2a 页
地晚寒五月则鸣反舌百舌也今曰虾蟆其舌本著
口侧末内向靡信云曾取屠视之其舌反向后郑不
然之乃知反舌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
反舌或虾蟆舌性自然不必以为反舌也鹿阳类感
阴气而角解今医家用鹿茸补阴是也蝉亦阴类感
而鸣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螳螂一名天马言其飞捷如
马也鵙博劳也方氏曰螳螂鵙皆阴类故或感微
口侧末内向靡信云曾取屠视之其舌反向后郑不
然之乃知反舌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
反舌或虾蟆舌性自然不必以为反舌也鹿阳类感
阴气而角解今医家用鹿茸补阴是也蝉亦阴类感
而鸣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螳螂一名天马言其飞捷如
马也鵙博劳也方氏曰螳螂鵙皆阴类故或感微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2b 页
阴而生或感微阴而鸣反舌百舌也谓能反覆其
舌而为百鸟语然其鸣也感阳中而发故感微阴
而无声鹿好群而相比则阳类也故夏至感阴生
而角解麋多欲而善迷则阴类也故冬至感阳生
而角解此所以不同也半夏药名当夏半而生也
六月温风始至温厚之气至季夏而极也蟋蟀蛬也
亦名促织生土中季夏羽翼稍成未能远飞故居壁
七月则远飞在野鹰感二阴之气乃有杀心学习击
舌而为百鸟语然其鸣也感阳中而发故感微阴
而无声鹿好群而相比则阳类也故夏至感阴生
而角解麋多欲而善迷则阴类也故冬至感阳生
而角解此所以不同也半夏药名当夏半而生也
六月温风始至温厚之气至季夏而极也蟋蟀蛬也
亦名促织生土中季夏羽翼稍成未能远飞故居壁
七月则远飞在野鹰感二阴之气乃有杀心学习击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3a 页
搏之事焦问云仲秋鸠化为鹰仲春鹰化为鸠此六
月何有鹰学习乎张逸答曰鹰虽为鸠自有真鹰可
习腐草得暑湿之气故为萤不言化者萤不复为腐
草矣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宁按月令注应氏(金华/人)曰物得气之先杀气未肃
而鸷猛之鸟已习于击迎杀气之微也凉风未至
而鸣阴之物已居乎壁迎凉气之微也朱氏曰腐
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也陈氏曰溽
月何有鹰学习乎张逸答曰鹰虽为鸠自有真鹰可
习腐草得暑湿之气故为萤不言化者萤不复为腐
草矣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宁按月令注应氏(金华/人)曰物得气之先杀气未肃
而鸷猛之鸟已习于击迎杀气之微也凉风未至
而鸣阴之物已居乎壁迎凉气之微也朱氏曰腐
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也陈氏曰溽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3b 页
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大雨亦以之而
时行
七月凉风至寒候也白露降金色也寒蝉鸣得阴气
之正寒蜩又曰寒螀似蝉而小青赤鹰杀鸟不敢先
尝示民报本也又示不有武功天地始肃禾乃登
宁按月令注马氏云凉风至则天地之仁气散矣
白露降则阴乘阳而其候交矣寒蝉鸣则物之生
于暑者其声变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则时主杀
时行
七月凉风至寒候也白露降金色也寒蝉鸣得阴气
之正寒蜩又曰寒螀似蝉而小青赤鹰杀鸟不敢先
尝示民报本也又示不有武功天地始肃禾乃登
宁按月令注马氏云凉风至则天地之仁气散矣
白露降则阴乘阳而其候交矣寒蝉鸣则物之生
于暑者其声变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则时主杀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4a 页
气而物之司杀者应是而动也于是乎可以设罻
罗矣鹰至不仁也犹祭然后食之而况于人乎方
氏曰秋者阴之始故于孟秋言天地始肃禾乃登
谓稷为五榖之长熟于此时也
八月鸿雁来孟春言自外来于内此又言自北而来
南玄鸟归为仲秋之候春至秋归归藏蛰本处群鸟
养羞羞食之美养之以备冬藏蛰虫启户于雷发声
之时故坯户于雷收声之时坯户者户穴也增益穴
罗矣鹰至不仁也犹祭然后食之而况于人乎方
氏曰秋者阴之始故于孟秋言天地始肃禾乃登
谓稷为五榖之长熟于此时也
八月鸿雁来孟春言自外来于内此又言自北而来
南玄鸟归为仲秋之候春至秋归归藏蛰本处群鸟
养羞羞食之美养之以备冬藏蛰虫启户于雷发声
之时故坯户于雷收声之时坯户者户穴也增益穴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4b 页
四畔使通明处稍小以时尚温犹须出十月寒甚方
闭之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阴缩故水始
涸也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
除道水涸而成梁八月宿直昴毕主雨天根氐房之
间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
日馀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孟春言鸿雁来自南而来北
也此言来自北而来南也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
闭之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阴缩故水始
涸也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
除道水涸而成梁八月宿直昴毕主雨天根氐房之
间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
日馀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孟春言鸿雁来自南而来北
也此言来自北而来南也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5a 页
至故长秋冬气反故涸
九月鸿雁来宾云仲秋来者为主季秋来者为宾又
云仲秋来则过去季秋来则客止未去爵入大水化
为蛤飞化为潜也鞠有黄华独记其色以其华应阴
之盛愚谓五阴不能剥一阳故吐其美为华豺祭于
天然后戮禽而食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其成为速
季秋豺祭兽戮禽走者形大其成为迟草木黄落反
本也蛰虫咸俯皆垂头向下以随阳气之在内也
九月鸿雁来宾云仲秋来者为主季秋来者为宾又
云仲秋来则过去季秋来则客止未去爵入大水化
为蛤飞化为潜也鞠有黄华独记其色以其华应阴
之盛愚谓五阴不能剥一阳故吐其美为华豺祭于
天然后戮禽而食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其成为速
季秋豺祭兽戮禽走者形大其成为迟草木黄落反
本也蛰虫咸俯皆垂头向下以随阳气之在内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5b 页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禽者鸟兽之总名鸟不可曰
兽兽亦可曰禽故鹦鹉不曰兽而猩猩通曰禽也
方氏曰桃华于仲春桐华于季春皆不言有独于
鞠言之者以万物皆华于阳独鞠华于阴而已故
特言有桃华之红桐华之白皆不言其色独鞠言
其色而曰黄者以华于阴中其色正应阴之盛故
也
十月水始冰季秋霜降至此始冰履霜坚冰至也地
兽兽亦可曰禽故鹦鹉不曰兽而猩猩通曰禽也
方氏曰桃华于仲春桐华于季春皆不言有独于
鞠言之者以万物皆华于阳独鞠华于阴而已故
特言有桃华之红桐华之白皆不言其色独鞠言
其色而曰黄者以华于阴中其色正应阴之盛故
也
十月水始冰季秋霜降至此始冰履霜坚冰至也地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6a 页
始冻水冰则地冻可知雉入大水为蜃大蛤曰蜃飞
化为潜也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始见孟冬阴
胜阳故虹藏不见天气上腾五月一阴生天气上腾
至十月六阴俱升六阳巳谢天体在上阳归虚无故
云上腾地气六阴在下用事故云下降也闭塞而成
冬者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也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
极乎辨故虹伏方氏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则天
化为潜也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始见孟冬阴
胜阳故虹藏不见天气上腾五月一阴生天气上腾
至十月六阴俱升六阳巳谢天体在上阳归虚无故
云上腾地气六阴在下用事故云下降也闭塞而成
冬者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也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
极乎辨故虹伏方氏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则天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6b 页
地辨而各正其位矣以各正其位故天地不通以
其不通故闭塞也
十一月鹖鴠不鸣者盖鸟之夜鸣求旦乃阴类而求
阳故感一阳而不鸣虎始交者亦阴类感一阳而交
也荔挺出荔香草感阳而香马䪥也蚯蚓结者蚯蚓
出穴屈首下向阳气气动欲宛而上首故其结而屈
麋角解者鹿阳兽夏至得一阴而解角麋阴兽冬至
得一阳而解角水泉动者坎天一之阳所生也
其不通故闭塞也
十一月鹖鴠不鸣者盖鸟之夜鸣求旦乃阴类而求
阳故感一阳而不鸣虎始交者亦阴类感一阳而交
也荔挺出荔香草感阳而香马䪥也蚯蚓结者蚯蚓
出穴屈首下向阳气气动欲宛而上首故其结而屈
麋角解者鹿阳兽夏至得一阴而解角麋阴兽冬至
得一阳而解角水泉动者坎天一之阳所生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7a 页
宁按月令注陈氏云鹖旦夜鸣求旦之鸟也方氏
曰夫夜鸣则阴类也然鸣而求旦则求阳而已故
感微阳之生而不鸣则以得所求故也虎阴物而
交亦感微阳之生故也又曰凡物之气感阴者腥
感阳者香阳方长矣故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者
以感正阳之气而后出故微阳虽生而犹结焉结
言形之未解也陈氏又曰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
生而动言枯涸者渐滋发也
曰夫夜鸣则阴类也然鸣而求旦则求阳而已故
感微阳之生而不鸣则以得所求故也虎阴物而
交亦感微阳之生故也又曰凡物之气感阴者腥
感阳者香阳方长矣故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者
以感正阳之气而后出故微阳虽生而犹结焉结
言形之未解也陈氏又曰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
生而动言枯涸者渐滋发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7b 页
十二月雁北乡者自南而趋北早者则此月北乡晚
者二月乃北乡鹊始巢者鹊知岁所在以来岁之气
兆故巢也早者十一月诗纬云复之日鹊始巢是也
雉雊者火畜也感阳有声故雊鸡乳者鸡木畜也丽
于阳而有形故乳在立春节以立春在此月也(见正/月下)
(通卦验/所云)征鸟厉疾者时杀气盛极故鹰隼之属取鸟
疾捷严猛也水泽腹坚者冰坚达内谓腹厚实在玄
枵女虚危之次出土牛者出作也月建丑为土能克
者二月乃北乡鹊始巢者鹊知岁所在以来岁之气
兆故巢也早者十一月诗纬云复之日鹊始巢是也
雉雊者火畜也感阳有声故雊鸡乳者鸡木畜也丽
于阳而有形故乳在立春节以立春在此月也(见正/月下)
(通卦验/所云)征鸟厉疾者时杀气盛极故鹰隼之属取鸟
疾捷严猛也水泽腹坚者冰坚达内谓腹厚实在玄
枵女虚危之次出土牛者出作也月建丑为土能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8a 页
水作土牛以送寒气使阴气不为来岁之害也此七
十二候各有其义触景兴思可以寓感时动物之叹
故特书之
宁按月令注马氏云雁北乡顺阳而复也雉火畜
也感于阳而后有声鸡木畜也丽于阳而后有形
陈氏曰征鸟鹰隼之属以其善击故曰征厉疾者
猛厉而迅疾也○鲁斋此条注文有云在玄枵女
虚危之次窃详此句上无所起下无所接不知所
十二候各有其义触景兴思可以寓感时动物之叹
故特书之
宁按月令注马氏云雁北乡顺阳而复也雉火畜
也感于阳而后有声鸡木畜也丽于阳而后有形
陈氏曰征鸟鹰隼之属以其善击故曰征厉疾者
猛厉而迅疾也○鲁斋此条注文有云在玄枵女
虚危之次窃详此句上无所起下无所接不知所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8b 页
言者何事稽之月令云季冬日在婺女是月命有
司大难(音那驱/疫也)旁磔(音责裂/牲也)注云季春惟国家之
难仲秋惟天子之难此则下及庶人又以阴气极
盛故云大难也旁磔谓四方之门皆披磔其牲以
攘除阴气不但如季春之九门磔攘而已旧说此
月日经虚危司命二星在虚北司禄二星在司命
北司危二星在司禄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此四
司者鬼官之长又坟四星在危东南坟墓四司之
司大难(音那驱/疫也)旁磔(音责裂/牲也)注云季春惟国家之
难仲秋惟天子之难此则下及庶人又以阴气极
盛故云大难也旁磔谓四方之门皆披磔其牲以
攘除阴气不但如季春之九门磔攘而已旧说此
月日经虚危司命二星在虚北司禄二星在司命
北司危二星在司禄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此四
司者鬼官之长又坟四星在危东南坟墓四司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9a 页
气能为厉鬼将来或为灾厉故难磔以攘之事或
然也按鲁斋所引必此一段事而传录有脱漏耳
(按天子难国/难俱载月令)
春秋传曰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
分谓春分秋分至谓夏至冬至启谓立春立夏闭谓
立秋立冬唐孔氏曰二至是阴阳之始终二分是阴
阳之交会是节之大者故古人以二至二分而观云
物物即色也保章氏曰以五云物之色辨吉凶水旱
然也按鲁斋所引必此一段事而传录有脱漏耳
(按天子难国/难俱载月令)
春秋传曰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
分谓春分秋分至谓夏至冬至启谓立春立夏闭谓
立秋立冬唐孔氏曰二至是阴阳之始终二分是阴
阳之交会是节之大者故古人以二至二分而观云
物物即色也保章氏曰以五云物之色辨吉凶水旱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99b 页
降丰荒之祲象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
为丰皆视日旁云气之色以验祲象以知十二物之
分野所降下之国有丰荒也
保章氏曰以十二物以察天地之和
风即气也古人皆吹十二律以候十二辰之风气能
别祅祥今无吹律之法故其道亡春秋传楚师伐郑
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
必无功愚按师旷吹律以观楚强弱北风者无射夹
为丰皆视日旁云气之色以验祲象以知十二物之
分野所降下之国有丰荒也
保章氏曰以十二物以察天地之和
风即气也古人皆吹十二律以候十二辰之风气能
别祅祥今无吹律之法故其道亡春秋传楚师伐郑
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
必无功愚按师旷吹律以观楚强弱北风者无射夹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0a 页
钟以北南风者姑洗以前南风弱则知楚无功王氏
昭禹曰十二风生于十二辰之位天地六气合以生
风震为明庶风离为景风兑为阊阖风坎为广莫风
此四正卦之风也艮为条风立春亦曰条风巽为清
明风立夏亦曰清明风坤为凉风立秋亦曰凉风乾
为不周风立冬亦曰不周风此四维卦之风又兼四
立而言八卦并四立为十二风也八风主乎八卦传
曰舞以行八风又曰十二风应十二律出师之日吹
昭禹曰十二风生于十二辰之位天地六气合以生
风震为明庶风离为景风兑为阊阖风坎为广莫风
此四正卦之风也艮为条风立春亦曰条风巽为清
明风立夏亦曰清明风坤为凉风立秋亦曰凉风乾
为不周风立冬亦曰不周风此四维卦之风又兼四
立而言八卦并四立为十二风也八风主乎八卦传
曰舞以行八风又曰十二风应十二律出师之日吹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0b 页
律合声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馀见后吹律说
朱子曰天地只是一气发生之初为春气长得过便为
夏收敛便为秋消缩便为冬明年又复从春起
仁义便如阴阳四端便如四时分四时四端便如八
节只一气而有消长尔一分二二分四三其四为十
二两其十二二十四三其二十四七十二散为十百
千万不过天三地两而已
律吕声音附
朱子曰天地只是一气发生之初为春气长得过便为
夏收敛便为秋消缩便为冬明年又复从春起
仁义便如阴阳四端便如四时分四时四端便如八
节只一气而有消长尔一分二二分四三其四为十
二两其十二二十四三其二十四七十二散为十百
千万不过天三地两而已
律吕声音附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1a 页
朱子曰天气都从地中透上来此气升降当分为六自
冬至下面第一层生起至四月六阳足便消下面阴气
便生以律吕合气候之可见
太师掌六律六同六律合阳声六同合阴声言声之
阴阳各有合也黄钟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
星纪大吕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蔟
寅之气也正月建焉而辰在诹訾应钟亥之气也十
月建焉而辰在析木如太蔟为乾宫阳声第二以乾
冬至下面第一层生起至四月六阳足便消下面阴气
便生以律吕合气候之可见
太师掌六律六同六律合阳声六同合阴声言声之
阴阳各有合也黄钟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
星纪大吕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蔟
寅之气也正月建焉而辰在诹訾应钟亥之气也十
月建焉而辰在析木如太蔟为乾宫阳声第二以乾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1b 页
九二来合坤宫应钟六三此阳律阴吕皆以阳为主
阴来合之已后皆然以至建卯为夹钟建戌为无射
建辰建酉为姑洗南吕而降娄大火寿星大梁之次
又互缠焉建已者中吕也建申者夷则也建午建未
者蕤宾林钟也是为四五六七月之管而其辰为实
沈鹑首尾火之星又互相配合以通其气星躔十二
次律应十二月用以和同天人宣布其气于四时之
中助圣王位天地以建中和之极也
阴来合之已后皆然以至建卯为夹钟建戌为无射
建辰建酉为姑洗南吕而降娄大火寿星大梁之次
又互缠焉建已者中吕也建申者夷则也建午建未
者蕤宾林钟也是为四五六七月之管而其辰为实
沈鹑首尾火之星又互相配合以通其气星躔十二
次律应十二月用以和同天人宣布其气于四时之
中助圣王位天地以建中和之极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2a 页
又曰三统者建寅为人统建丑为地统建子为天统
天统黄钟律长九寸乾数地统林钟律长六寸坤数
人统太蔟律长八寸八卦之数三律皆无馀分林钟
未位黄钟气尽于林钟天地之文至已而著至东南
之未而成章无馀分矣律以阴阳九六为法至九九
八十一为一元之统而章成又积十有九年七闰而
章大成俱无馀分矣宜三代圣王建此三律为岁首
以顺天施地化人事之纪而必以行夏之时为主者
天统黄钟律长九寸乾数地统林钟律长六寸坤数
人统太蔟律长八寸八卦之数三律皆无馀分林钟
未位黄钟气尽于林钟天地之文至已而著至东南
之未而成章无馀分矣律以阴阳九六为法至九九
八十一为一元之统而章成又积十有九年七闰而
章大成俱无馀分矣宜三代圣王建此三律为岁首
以顺天施地化人事之纪而必以行夏之时为主者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2b 页
盖人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三宫者圜钟天宫函钟地宫黄钟人宫
圜钟夹钟也生于房心之气是为大辰天帝之明堂
故曰天宫本阴声从阳律祭天用四声无黄蔟姑也
函钟林钟也生于未之气位在坤主社地神也在东
井舆鬼之外故曰地宫祭地用四声林蔟大吕姑也
黄钟生于子子上有虚危之气主宗庙故曰人宫祭
宗庙用四声黄蔟应钟大吕也三者为宫天地人祭
三宫者圜钟天宫函钟地宫黄钟人宫
圜钟夹钟也生于房心之气是为大辰天帝之明堂
故曰天宫本阴声从阳律祭天用四声无黄蔟姑也
函钟林钟也生于未之气位在坤主社地神也在东
井舆鬼之外故曰地宫祭地用四声林蔟大吕姑也
黄钟生于子子上有虚危之气主宗庙故曰人宫祭
宗庙用四声黄蔟应钟大吕也三者为宫天地人祭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3a 页
祀之用各于本宫上相生为角徵羽以声类求之也
又曰律吕候气不差
律又曰钟者钟中也应也应谓吹灰凡律空(音/孔)围九
分内径三分黄钟管埋子位上距地九寸头向南从
其方位以推诸律可悉知以河内葭莩为灰宜阳金
门山竹为管埋十二律于密室四时位上内卑外高
上平于地烧灰实律管中覆以罗縠气至吹灰动縠
小动气和大动为君弱臣彊专政之应不动縠为君
又曰律吕候气不差
律又曰钟者钟中也应也应谓吹灰凡律空(音/孔)围九
分内径三分黄钟管埋子位上距地九寸头向南从
其方位以推诸律可悉知以河内葭莩为灰宜阳金
门山竹为管埋十二律于密室四时位上内卑外高
上平于地烧灰实律管中覆以罗縠气至吹灰动縠
小动气和大动为君弱臣彊专政之应不动縠为君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3b 页
严猛之应冬至之日气至灰去为气所动者灰散人
及风所动者灰聚每月气至灰应律而飞他律不动
也诸律虽长短有差其空围皆以九寸为限者法黄
钟也六律六吕共为十二以配十二月冬至至四月
六阳终用六阳律夏至至十月六阴终用六阴律二
至常在月之中未冬至前尚属阴未夏至前尚属阳
与十二辰十二卦皆相配
律吕应凤凰之鸣
及风所动者灰聚每月气至灰应律而飞他律不动
也诸律虽长短有差其空围皆以九寸为限者法黄
钟也六律六吕共为十二以配十二月冬至至四月
六阳终用六阳律夏至至十月六阴终用六阴律二
至常在月之中未冬至前尚属阴未夏至前尚属阳
与十二辰十二卦皆相配
律吕应凤凰之鸣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4a 页
凤凰天之灵鸟所以开律吕之源昔黄帝使伶伦至
大夏西取竹厚均为十二管听凤吹之六象雄鸣制
为阳律六象雌鸣制为阴吕
朱子曰律吕皆生于黄钟太玄曰声生于日律生于辰
古律以竹后以铜代之黄钟宫声戊癸五也戊巳属
土太蔟商声乙庚八也庚辛属金姑洗角声甲巳九
也甲乙属木林钟徵声丙辛七也丙丁属火南吕羽
声丁壬六也壬癸属水应钟变宫蕤宾变徵此六律
大夏西取竹厚均为十二管听凤吹之六象雄鸣制
为阳律六象雌鸣制为阴吕
朱子曰律吕皆生于黄钟太玄曰声生于日律生于辰
古律以竹后以铜代之黄钟宫声戊癸五也戊巳属
土太蔟商声乙庚八也庚辛属金姑洗角声甲巳九
也甲乙属木林钟徵声丙辛七也丙丁属火南吕羽
声丁壬六也壬癸属水应钟变宫蕤宾变徵此六律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4b 页
之元五声之正也五声为正二声变以和之商以前
五声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调之为七商臣有常职角
民有常业羽物有常形相安于不变也君宫统万务
徵事临万变皆不可执一所以二声有变也子律丑
吕六阳为始六阴为间所以扶沉伏而出散越元间
大吕助黄钟宣气二间夹钟夹助太蔟宣气种物三
间中吕宣中气以助姑洗四间林钟助蕤宾君主种
物五间南吕旅助夷则任成万物六间应钟言阴气
五声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调之为七商臣有常职角
民有常业羽物有常形相安于不变也君宫统万务
徵事临万变皆不可执一所以二声有变也子律丑
吕六阳为始六阴为间所以扶沉伏而出散越元间
大吕助黄钟宣气二间夹钟夹助太蔟宣气种物三
间中吕宣中气以助姑洗四间林钟助蕤宾君主种
物五间南吕旅助夷则任成万物六间应钟言阴气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5a 页
应无射该藏万物律所以候天地阴阳之气始黄钟
为律本生十一律五天中数为声声上宫居中为君
五声莫大于此六地中数为律律有形色色上黄居
中君服也五色莫盛于此黄钟长九寸大吕以下律
吕相间以次而短
又曰黄钟为万事根本
一阳生子子为黄钟之律阳数极于九律长九寸每
寸九分太初以此起历九九八十一分太玄以此起
为律本生十一律五天中数为声声上宫居中为君
五声莫大于此六地中数为律律有形色色上黄居
中君服也五色莫盛于此黄钟长九寸大吕以下律
吕相间以次而短
又曰黄钟为万事根本
一阳生子子为黄钟之律阳数极于九律长九寸每
寸九分太初以此起历九九八十一分太玄以此起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5b 页
数九九八十一首王者制事立法皆可类推欧阳子
曰造律者以黍一黍之度积为分寸以著于度一黍
多少积为龠合以著于量一黍铢两积为重轻以著
于权衡三者皆起于黄钟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
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互相表里则声藏于无形而
不竭不幸数者皆亡则总有数之法以求无形之声
虽去圣人千百载后无不得其传焉要义曰黄钟之
长一黍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
曰造律者以黍一黍之度积为分寸以著于度一黍
多少积为龠合以著于量一黍铢两积为重轻以著
于权衡三者皆起于黄钟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
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互相表里则声藏于无形而
不竭不幸数者皆亡则总有数之法以求无形之声
虽去圣人千百载后无不得其传焉要义曰黄钟之
长一黍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6a 页
为引而五度审矣度量与权衡皆然
又曰律自黄钟至中吕皆属阳自蕤宾至应钟皆属阴
此是大阴阳黄钟为阳大吕为阴太蔟为阳夹钟为阴
每一阳间一阴又是小阴阳
子至巳午至亥大阴阳也六阴间六阳小阴阳也京
房十二律五律得位各生五子黄太姑林南以阳居
阳阴居阴为得位五五二十五并五凡三十失位生
三子亦五律大夹中夷无以阳居阴阴居阳为失位
又曰律自黄钟至中吕皆属阳自蕤宾至应钟皆属阴
此是大阴阳黄钟为阳大吕为阴太蔟为阳夹钟为阴
每一阳间一阴又是小阴阳
子至巳午至亥大阴阳也六阴间六阳小阴阳也京
房十二律五律得位各生五子黄太姑林南以阳居
阳阴居阴为得位五五二十五并五凡三十失位生
三子亦五律大夹中夷无以阳居阴阴居阳为失位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6b 页
三五十五并五凡二十以二就三成五十位有不失
不得者生四子蕤应处阴阳交际之间二四为八并
本二为十十就五十合为六十又黄钟太蔟等七律
各统一日自为宫其馀五十三律随所生日六七等
为其日之宫则周一期之日数
十二律生十二调
京房律法一律五声十二律六十声六十律又生出
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又以十二律一律为七
不得者生四子蕤应处阴阳交际之间二四为八并
本二为十十就五十合为六十又黄钟太蔟等七律
各统一日自为宫其馀五十三律随所生日六七等
为其日之宫则周一期之日数
十二律生十二调
京房律法一律五声十二律六十声六十律又生出
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又以十二律一律为七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7a 页
音音为一调凡为八十四调调者所以调其声也淮
南子云三百六十律各因月律为母以一中气为子
随所建日辰为分数以配七音则建日冬至之声五
声七音于斯和备于其中又有正声子声之别
一律生五音
如黄钟属子子有五焉甲子徵丙子羽戊子宫庚子
角壬子商此黄钟五声也大吕亦有五焉乙丑丁丑
己丑辛丑癸丑五音亦如之馀律自卯月至亥月皆
南子云三百六十律各因月律为母以一中气为子
随所建日辰为分数以配七音则建日冬至之声五
声七音于斯和备于其中又有正声子声之别
一律生五音
如黄钟属子子有五焉甲子徵丙子羽戊子宫庚子
角壬子商此黄钟五声也大吕亦有五焉乙丑丁丑
己丑辛丑癸丑五音亦如之馀律自卯月至亥月皆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7b 页
然
朱子又曰律凡十二各以本律为宫而生四律如黄钟
为宫则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是黄
钟一均之声也若林钟为宫则南吕为商应钟为角太
蔟为徵姑洗为羽是林钟一宫之声也
十二宫各就其宫以起四声而后六十律之声备非
以黄钟定为宫太蔟定为商姑洗定为角林钟定为
徵南吕定为羽但黄太大夹姑中蕤林夷南无应为
朱子又曰律凡十二各以本律为宫而生四律如黄钟
为宫则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是黄
钟一均之声也若林钟为宫则南吕为商应钟为角太
蔟为徵姑洗为羽是林钟一宫之声也
十二宫各就其宫以起四声而后六十律之声备非
以黄钟定为宫太蔟定为商姑洗定为角林钟定为
徵南吕定为羽但黄太大夹姑中蕤林夷南无应为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8a 页
十二律短长之次黄钟一均上生下生长短皆顺故
各得用其全律之正声其馀六十律则五声各终一
日以次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即旋相为宫迭为宫
商角微羽也朱子又论旋宫所生之法如大吕为宫
则大吕用黄钟八十一之数而三分损一下生夷则
夷则又用林钟五十四之数而益一上生夹钟其馀
皆然
律吕管数子午巳东属阳为上生主息故三分益一子
各得用其全律之正声其馀六十律则五声各终一
日以次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即旋相为宫迭为宫
商角微羽也朱子又论旋宫所生之法如大吕为宫
则大吕用黄钟八十一之数而三分损一下生夷则
夷则又用林钟五十四之数而益一上生夹钟其馀
皆然
律吕管数子午巳东属阳为上生主息故三分益一子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8b 页
午巳西属阴为下生主减故三分去一
阳下生阴长管生短管也损其一分则为短阴上生
阳短管生长管也益其一分则为长如黄钟九寸三
分其九合成六寸便为下生林钟六月之管又三分
林管之寸以二加六得八寸便为上生太簇正月之
管馀律亦然又以宫数数之九九八十一宫音也三
分去了一分二十七则得五十四为徵音又添一个
十八于五十四上则得七十二为商音就其中又去
阳下生阴长管生短管也损其一分则为短阴上生
阳短管生长管也益其一分则为长如黄钟九寸三
分其九合成六寸便为下生林钟六月之管又三分
林管之寸以二加六得八寸便为上生太簇正月之
管馀律亦然又以宫数数之九九八十一宫音也三
分去了一分二十七则得五十四为徵音又添一个
十八于五十四上则得七十二为商音就其中又去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9a 页
了一分二十四则得四十八为羽音又添一分十六
于其上即得六十四为角音此五音三分损益之数
皆出于自然而然
律左吕右其行不同如筮法然
黄钟至中吕皆下生子至巳阳升阴退故律生吕言
下生吕生律言上生蕤宾至应钟皆上生午至亥阴
升阳退故律生吕言上生吕生律言下生至午而变
故蕤宾重上生京马郑皆然班固蕤以次下生夹钟
于其上即得六十四为角音此五音三分损益之数
皆出于自然而然
律左吕右其行不同如筮法然
黄钟至中吕皆下生子至巳阳升阴退故律生吕言
下生吕生律言上生蕤宾至应钟皆上生午至亥阴
升阳退故律生吕言上生吕生律言下生至午而变
故蕤宾重上生京马郑皆然班固蕤以次下生夹钟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09b 页
长三寸七分有奇律促不应孟仲春长养之气郑以
阳生为升降阳将何寄不若以筮法论乾甲壬左行
坤乙癸右行六阴六阳从行者真性蕤宾第七宫上
生大吕为徵下生夷则为商上生夹钟为羽下生无
射为角用六十律六十卦自黄钟左行至制时为上
生自林钟右行至迟时为下生夫六十卦乾贞于子
而左行坤贞于未而右行屯贞于丑间时而左行蒙
贞于寅间时而右行泰贞于寅而左行否贞于申而
阳生为升降阳将何寄不若以筮法论乾甲壬左行
坤乙癸右行六阴六阳从行者真性蕤宾第七宫上
生大吕为徵下生夷则为商上生夹钟为羽下生无
射为角用六十律六十卦自黄钟左行至制时为上
生自林钟右行至迟时为下生夫六十卦乾贞于子
而左行坤贞于未而右行屯贞于丑间时而左行蒙
贞于寅间时而右行泰贞于寅而左行否贞于申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0a 页
右行小过贞于未而右行七卦错行律实效之若论
捷法不出乾坤六阳六阴也子寅辰午申戌黄太姑
蕤夷无一如乾之左旋是之谓律而下生未巳卯丑
亥酉林中夹大应南又如坤之右转是之谓吕而上
生此郑元筮法之言得之太玄也京氏以一律含五
声之变而成六十卦其实起于中孚七日而后复应
冬至之律黄钟也其实生于执始乃在冬至之前此
律历之元也子云与房实知之北辰不动纽为天枢
捷法不出乾坤六阳六阴也子寅辰午申戌黄太姑
蕤夷无一如乾之左旋是之谓律而下生未巳卯丑
亥酉林中夹大应南又如坤之右转是之谓吕而上
生此郑元筮法之言得之太玄也京氏以一律含五
声之变而成六十卦其实起于中孚七日而后复应
冬至之律黄钟也其实生于执始乃在冬至之前此
律历之元也子云与房实知之北辰不动纽为天枢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0b 页
而不动之处其实在纽星之末一度馀非善观天者
不足与知此
宫数终始
黄钟一林钟二太蔟三南吕四姑洗五应钟六蕤宾
七大吕八夷则九夹钟十无射十一中吕为第十二
宫故曰阳下生阴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
中吕上生黄钟为徵下生林钟为商上生太蔟为羽
下生南吕为角是十二宫各有五声凡六十声南吕
不足与知此
宫数终始
黄钟一林钟二太蔟三南吕四姑洗五应钟六蕤宾
七大吕八夷则九夹钟十无射十一中吕为第十二
宫故曰阳下生阴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
中吕上生黄钟为徵下生林钟为商上生太蔟为羽
下生南吕为角是十二宫各有五声凡六十声南吕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1a 页
最处于末故云终于南吕又云中吕上生执始执始
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南事即南吕也故曰
终于南事而六十律毕矣
三才七始
三才者天始黄钟地始林钟人始太蔟七始者姑洗
春始蕤宾夏始南吕秋始应钟冬始谓之四始并三
为七若以二变为调曲则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所以
每宫五调加变宫变徵二调为七月令止载五音不
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南事即南吕也故曰
终于南事而六十律毕矣
三才七始
三才者天始黄钟地始林钟人始太蔟七始者姑洗
春始蕤宾夏始南吕秋始应钟冬始谓之四始并三
为七若以二变为调曲则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所以
每宫五调加变宫变徵二调为七月令止载五音不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1b 页
言宫徵之变
乾六爻生六阳律
乾初九黄钟为复九二大吕为临九三太蔟为泰九
四夹钟为壮九五姑洗为夬上九中吕为乾自黄钟
一阳生于十一月而下阳生阴为下生
坤六爻生六阴律
坤初六蕤宾为姤六二林钟为遁六三夷则为否六
四南吕为观六五无射为剥上六应钟为坤自蕤宾
乾六爻生六阳律
乾初九黄钟为复九二大吕为临九三太蔟为泰九
四夹钟为壮九五姑洗为夬上九中吕为乾自黄钟
一阳生于十一月而下阳生阴为下生
坤六爻生六阴律
坤初六蕤宾为姤六二林钟为遁六三夷则为否六
四南吕为观六五无射为剥上六应钟为坤自蕤宾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2a 页
一阴生于五月而下阴生阳亦为下生谓之上生亦
可
八八以象八风同位象夫妻异位象母子故曰律娶妻
而母生子
十二管相生皆八八也上下相生尽于中吕阴阳相
生自黄钟始而左旋如黄钟生林钟是历八辰此以
下皆然皆参天两地之法三三而九二三而六九六
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黄钟初九与林钟初六位居
可
八八以象八风同位象夫妻异位象母子故曰律娶妻
而母生子
十二管相生皆八八也上下相生尽于中吕阴阳相
生自黄钟始而左旋如黄钟生林钟是历八辰此以
下皆然皆参天两地之法三三而九二三而六九六
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黄钟初九与林钟初六位居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2b 页
初之第一象夫妇一体同位联居林钟上生太蔟九
二二于第一为母子相生而异位故曰律所生者为
夫妇而同位吕所生者为母子而异位云
吹律知吉凶之事
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武王出兵之书言
王者行师出军之日士卒振旅将弓矢大呼太师吹
律合音商则战胜军士强西方金主刚断故强角则
军扰多变失士心木主曲直故扰宫则军和士卒同
二二于第一为母子相生而异位故曰律所生者为
夫妇而同位吕所生者为母子而异位云
吹律知吉凶之事
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武王出兵之书言
王者行师出军之日士卒振旅将弓矢大呼太师吹
律合音商则战胜军士强西方金主刚断故强角则
军扰多变失士心木主曲直故扰宫则军和士卒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3a 页
心土主生长能载徵则将急数怒火主熛怒故急羽
则兵弱少威明水主柔弱故幽闇师旷曰吾歌北风
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北风者夹钟
无射以北南风者姑洗南吕以南南律气不至故死
声多皆吹律歌风以知之也出声曰歌
邵子曰元酒淡无味大音声正稀
冬至一阳萌于黄宫如酝酿元酒味藏于无味此无
声之乐也周子曰乐声淡而不淫淡则欲心平和则
则兵弱少威明水主柔弱故幽闇师旷曰吾歌北风
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北风者夹钟
无射以北南风者姑洗南吕以南南律气不至故死
声多皆吹律歌风以知之也出声曰歌
邵子曰元酒淡无味大音声正稀
冬至一阳萌于黄宫如酝酿元酒味藏于无味此无
声之乐也周子曰乐声淡而不淫淡则欲心平和则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3b 页
躁心释此黄钟中声为律之本所以不宫商而自叶
也吾尝爱万宝常与人方食以箸击杂缶而自成音
律品节高下惜时无知音者尔苏子曰世无南郭子
綦耳未尝闻地籁况得闻天籁乎欧子曰器有弊而
声不可以言传于乎声岂真无传哉宇宙间何往而
非音律尝与日月寒暑晦明风雨并行于天地之间
自古至今自旦至暮喙喙争鸣窍窍相应皆吾高山
流水蒉桴土鼓也岂必待金石丝竹之奏而后声为
也吾尝爱万宝常与人方食以箸击杂缶而自成音
律品节高下惜时无知音者尔苏子曰世无南郭子
綦耳未尝闻地籁况得闻天籁乎欧子曰器有弊而
声不可以言传于乎声岂真无传哉宇宙间何往而
非音律尝与日月寒暑晦明风雨并行于天地之间
自古至今自旦至暮喙喙争鸣窍窍相应皆吾高山
流水蒉桴土鼓也岂必待金石丝竹之奏而后声为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4a 页
有传哉
又曰律感吕而声生
声为律律为阳律有辟翕一辟一翕而万声生十声
配十律十干五为阳中五声即十干之合故在卦为
乾兑离震在时为元会运世在律为日月星辰之声
以声倡音以律倡吕其数则有太阳少阳太刚少刚
之别声生于日配甲至癸下倡十二音于地凡一百
六十声用一百一十二声
又曰律感吕而声生
声为律律为阳律有辟翕一辟一翕而万声生十声
配十律十干五为阳中五声即十干之合故在卦为
乾兑离震在时为元会运世在律为日月星辰之声
以声倡音以律倡吕其数则有太阳少阳太刚少刚
之别声生于日配甲至癸下倡十二音于地凡一百
六十声用一百一十二声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4b 页
吕感律而音生
音为吕吕为阴吕有倡和一倡一和而万音生十二
音配十二吕十二支六为阴中六吕即十二辰之合
故在卦为坤艮坎巽在时为年月日辰在吕为水火
土石之音以音和声以吕和律其数则有太柔少柔
太阴少阴之别音生于辰配寅至丑上和十声于天
凡一百九十二音用一百五十二音
邵子律吕抉先天不传之秘与太玄太初不同
音为吕吕为阴吕有倡和一倡一和而万音生十二
音配十二吕十二支六为阴中六吕即十二辰之合
故在卦为坤艮坎巽在时为年月日辰在吕为水火
土石之音以音和声以吕和律其数则有太柔少柔
太阴少阴之别音生于辰配寅至丑上和十声于天
凡一百九十二音用一百五十二音
邵子律吕抉先天不传之秘与太玄太初不同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5a 页
玄以天三奇数为节三三相乘为九是为天地人之
三统同起于黄钟之律范之数也邵子经世律吕以
地四偶数为节四四相乘为十六起于两仪生四象
易之数也以阴阳老少分声音律吕四以为体五六
为用五为声音六为律吕若体中自分体用则声为
体音为用用中自分体用则律吕为体音声为用太
玄太初专以子至已为阳律午至亥为阴吕音声合
于一邵子先天数专以十日为阳律十二辰为阴吕
三统同起于黄钟之律范之数也邵子经世律吕以
地四偶数为节四四相乘为十六起于两仪生四象
易之数也以阴阳老少分声音律吕四以为体五六
为用五为声音六为律吕若体中自分体用则声为
体音为用用中自分体用则律吕为体音声为用太
玄太初专以子至已为阳律午至亥为阴吕音声合
于一邵子先天数专以十日为阳律十二辰为阴吕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5b 页
声音配律吕必通三三四四相乘之法而后律吕之
学可通古今言音声者混于一途至邵子之说始为
精到
精于钟律者审音声而知治乱
康节游龙门山中道憩栎林忽枯枝坠前语富韩公
曰此木不久见伐归途果弥望皆空验之乃留都营
造伐去其言始验他如牡丹盛衰鹃声治乱皆同一
学今摭一二纪于后汉蔡邕伯喈经会稽高迁亭见
学可通古今言音声者混于一途至邵子之说始为
精到
精于钟律者审音声而知治乱
康节游龙门山中道憩栎林忽枯枝坠前语富韩公
曰此木不久见伐归途果弥望皆空验之乃留都营
造伐去其言始验他如牡丹盛衰鹃声治乱皆同一
学今摭一二纪于后汉蔡邕伯喈经会稽高迁亭见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6a 页
其屋椽竹东间十六可为笛果有异声世号柯亭笛
此以形而知其声也又取客邸中烧桐为焦尾琴此
以动而知其声也邻人鼓琴见螗螂捕蝉听其声知
其有杀声此以物之声而知人之心也隋万宝常妙
达音律谓隋文帝曰郑译所定之乐乃亡国音岂陛
下所宜闻又尝听太常所奏泫然流涕人问之曰乐
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时四海全盛闻者皆谓不
然至大业末言始验时有王令言卧听其子户外弹
此以形而知其声也又取客邸中烧桐为焦尾琴此
以动而知其声也邻人鼓琴见螗螂捕蝉听其声知
其有杀声此以物之声而知人之心也隋万宝常妙
达音律谓隋文帝曰郑译所定之乐乃亡国音岂陛
下所宜闻又尝听太常所奏泫然流涕人问之曰乐
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时四海全盛闻者皆谓不
然至大业末言始验时有王令言卧听其子户外弹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6b 页
琵琶作番安公子曲大惊曰此曲兴自早晚曰顷有
之令言流涕谓其子曰汝慎勿从帝幸江都帝必不
返此曲宫声往而不返也吾以是知之卒如其言唐
李嗣真听乐声曰宫不召商君臣乖也角与徵戾父
子疑也死声多且哀若国家无事太子必任其咎俄
而太子废又自筮死日具棺敛如期卒唐裴知古神
龙元年正月享太庙乐作谓元行冲曰金石谐婉将
有大庆在唐室子孙乎是月中宗复位人有乘马者
之令言流涕谓其子曰汝慎勿从帝幸江都帝必不
返此曲宫声往而不返也吾以是知之卒如其言唐
李嗣真听乐声曰宫不召商君臣乖也角与徵戾父
子疑也死声多且哀若国家无事太子必任其咎俄
而太子废又自筮死日具棺敛如期卒唐裴知古神
龙元年正月享太庙乐作谓元行冲曰金石谐婉将
有大庆在唐室子孙乎是月中宗复位人有乘马者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7a 页
曰马鸣哀主必坠死见新昏闻佩声曰终必离访之
皆然又如郑相如告郑虔之说亦知荣辱成败生死
宋少常伯窦公俨算木椅之坏言兄弟寿禄皆不爽
窦万深于乐律辨得声音自是算得出以是推之预
知覆射之类秦汉以来擅之者众独宋儒康节先生
得其妙谓人之性静也静极则动此动为阳非情也
只是初开辟时一物见天地之心者在此人在包胎
时亦为开辟亦为初阳堕地之际是开物成务到此
皆然又如郑相如告郑虔之说亦知荣辱成败生死
宋少常伯窦公俨算木椅之坏言兄弟寿禄皆不爽
窦万深于乐律辨得声音自是算得出以是推之预
知覆射之类秦汉以来擅之者众独宋儒康节先生
得其妙谓人之性静也静极则动此动为阳非情也
只是初开辟时一物见天地之心者在此人在包胎
时亦为开辟亦为初阳堕地之际是开物成务到此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7b 页
方有情动便可见动植二百五十六位只是声上算
起康节以二百六十四字母总括律吕声音之数其
内实用一百十二字括声又百五十二字括音声与
音互相反切各得一万七千二十四声音声为韵音
为母声分平上去入音分唇舌牙齿喉声别内外八
转音辨开发收闭又分辟清翕浊却以声卦居左音
卦居右将二卦外三爻曰悔内三爻曰贞横看各得
何卦此二卦名为既济图卦也看得拐一图某卦方
起康节以二百六十四字母总括律吕声音之数其
内实用一百十二字括声又百五十二字括音声与
音互相反切各得一万七千二十四声音声为韵音
为母声分平上去入音分唇舌牙齿喉声别内外八
转音辨开发收闭又分辟清翕浊却以声卦居左音
卦居右将二卦外三爻曰悔内三爻曰贞横看各得
何卦此二卦名为既济图卦也看得拐一图某卦方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8a 页
以定吉凶全凭声音起算听之须审不可毫釐差也
伊川丈人曰一辟一翕而平上去入备一唱一和而
开发收闭备平上去入备而万声生开发收闭备而
万音生律随天而变吕随地而化辟随阳而出翕随
阴而入唱随刚而上和随柔而下然后律吕随音声
宫徵羽角之道各得其正矣阳日火阴月水刚星金
柔辰土日月星辰金木水火土正而天地正矣日目
火色月耳水声星鼻金气辰土口味目耳口鼻色声
伊川丈人曰一辟一翕而平上去入备一唱一和而
开发收闭备平上去入备而万声生开发收闭备而
万音生律随天而变吕随地而化辟随阳而出翕随
阴而入唱随刚而上和随柔而下然后律吕随音声
宫徵羽角之道各得其正矣阳日火阴月水刚星金
柔辰土日月星辰金木水火土正而天地正矣日目
火色月耳水声星鼻金气辰土口味目耳口鼻色声
天原发微 卷三上 第 118b 页
气味正而人道正矣是故知律吕声音之道可以行
天地人事也律吕相感而声音生天地万物之情见
于此而已矣
天原发微卷三下
天地人事也律吕相感而声音生天地万物之情见
于此而已矣
天原发微卷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