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a 页 WYG0120-05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九  宋 卫湜 撰
大学第四十二
 孔氏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
 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
 河南程氏曰大学乃孔子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
 或问伊川先生曰初学如何曰初学入德之门无如
 大学者今之学者赖有此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b 页 WYG0120-0567b.png
 蓝田吕氏曰大学之书圣人所以教人之大者其序
 如此盖古之学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之教艺也行
 也大学之教道也德也礼乐射御书数艺也孝友睦
 姻任恤行也自致知至于修身德也所以治天下国
 家道也古之教者学不躐等必由小学然后进于大
 学自学者言之不至于大学所止则不进自成德者
 言之不尽乎小学之事则不成子夏之门人从事乎
 洒扫应对在圣人亦莫不然恂恂便便曲尽于乡党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a 页 WYG0120-0568a.png
 朝廷之间勃如躩如襜如翼如从容乎进退趋揖之
 际盖不如是不足谓之成德矣后之学者穷一经至
 于皓其首演五字至于数万言沉没乎章句诂训之
 间没世穷年学不知所用一身且不能治况及天下
 国家哉此不及乎大学者也荒唐缪悠出于范围之
 中离于伦类之外慢疏亲戚上下等差以天地万物
 为幻妄视天下国家以为不足治卒归于无所用而
 已此过乎大学者也此道之所以不明且不行秦汉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b 页 WYG0120-0568b.png
 之弊政薄俗陋百世而不革杨墨庄老之道肆行于
 天下而莫知以为非巍冠博带高谈阔论偃然自以
 为先生君子诬罔圣人欺惑愚众皆大学不传之故
 也
 延平杨氏曰大学一篇圣学之门户其取道至径故
 二程先生多令初学者读之盖大学自正心诚意至
 齐家治国平天下只一理此中庸所谓合内外之道
 不合则所守与所行自判而为二矣孔子曰子率以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a 页 WYG0120-0568c.png
 正孰敢不正子思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孟子曰其
 身正而天下归之皆明此也 又曰大学之书其圣
 学之门乎不由其门而欲望其堂奥非余之所知也
 涑水司马氏曰夫离章断句解疑释结此学之小者
 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以至盛德著明于天下此学
 之大者也故曰大学
 新安朱氏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知之性然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b 页 WYG0120-0568d.png
 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
 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知能尽其性者出于其
 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
 复其性此伏牺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
 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
 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天
 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
卷一百四十九 第 4a 页 WYG0120-0569a.png
 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
 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夫以
 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
 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
 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
 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
 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
卷一百四十九 第 4b 页 WYG0120-0569b.png
 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
 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
 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
 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
 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而此篇者
 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
 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
 莫不闻其说而曾子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
卷一百四十九 第 5a 页 WYG0120-0569c.png
 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
 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
 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
 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
 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
 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
 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
 季之衰而坏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
卷一百四十九 第 5b 页 WYG0120-0569d.png
 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
 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
 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贤经传之
 旨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
 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散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
 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僣踰
 无所逃罪然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
 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又曰圣人作大学便要使人
卷一百四十九 第 6a 页 WYG0120-0570a.png
 皆入于圣贤之域 又曰学者须是为己圣人教人
 只在大学第一句明明德上
 象山陆氏曰此言大学指归欲明明德于天下是入
 大学标的格物致知是下手处中庸言博学审问慎
 思明辨是格物之方(学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卷一百四十九 第 6b 页 WYG0120-0570b.png
 郑氏曰止犹自处也得谓得事之宜也
 孔氏曰章明己之明德亲爱于民止于至善之行大
 学之道在此三事也知止于至善而后心能有定心
 定无欲故能静静故情性安和情性安和故能思虑
 于事能虑然后于事得宜天下万物有本有末经营
 百事有终有始
 河南程氏曰明德者明此理也 又曰亲当作新言
 既自明其德而使人用此道以自新也(伊川/) 又曰
卷一百四十九 第 7a 页 WYG0120-0570c.png
 至善者义理之精微无可得而名姑以至善目之也
  又曰止于至善反己守约是也 又曰止于至善
 如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之类非谓务观物理于外泛
 然如游骑无所归也 又曰明德新民岂分人我此
 成德者之事也(明道/) 又曰知止则自定万物挠不
 动非是别将定来助知止也 又曰得而后动与虑
 而后动异得在己如自使手举物无不从者虑则未
 在己如手持物知其不利 又曰人之学莫大于知
卷一百四十九 第 7b 页 WYG0120-0570d.png
 本末终始致知在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
 家则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
 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伊川/)
 蓝田吕氏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穷理尽性而已性
 者合内外之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人伦物理
 皆吾分之所固有居仁由义皆吾事之所必然物虽
 殊类所以体之则一事虽多变所以用之则一知此
 然后谓之明明则穷理者也至此然后谓之诚诚则
卷一百四十九 第 8a 页 WYG0120-0571a.png
 尽性者也在明明德者穷理以自明其明德者也在
 亲民者推吾明德以明民之未明所谓先知觉后知
 先觉觉后觉者也己则不明而以明民则不知自明
 其德而不以明民则不仁二者皆非大人之事不可
 与穷理尽性者也在止于至善者所谓诚也善之至
 者无以加于此也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
 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所止
 者皆善之至者也所居之位不同则所止之善不一
卷一百四十九 第 8b 页 WYG0120-0571b.png
 其所以止于至善则一也盖学至于诚则天之道也
 非有我之得私也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虽善不足以明之然天下之善何以加此故所止者
 止于是而已人之所以不定者以其不知所止而已
 犹行者之未得舍则不能不求其他故人莫不欲知
 所止所止未在于至善则终亦莫之定矣夫学至于
 诚则莫非天道之自然盛行不加穷居不损先圣后
 圣若合符节可以不勉不思自中于道岂容人之智
卷一百四十九 第 9a 页 WYG0120-0571c.png
 力措于其间哉知此则其心定矣故曰知止而后有
 定定则无所事故能静无所事则莫非吾分之所固
 有吾事之所必然故能安安则有诸己而不去然后
 可以用之而谋虑生焉以此谋虑则未有不得者也
 穷理则本末终始莫不有序昭然成列而不可乱也
 知天下皆吾体也则不得不以吾身为本以天下为
 末知尽性者必以明明德于天下为主则不得不以
 致知为始以明明德于天下为终知此则可以进道
卷一百四十九 第 9b 页 WYG0120-0571d.png
 故曰近德至此则与道为一夫何远近之有哉
 延平杨氏曰大学之道必知其所止知止然后能定
 不知所止而欲应酬曲当是犹射者未知正鹄之所
 在而欲取中也 又曰古之善学者必先知其所止
 然后可以渐进若伥伥然莫知所止而欲望圣贤之
 域多见其难也 又曰自致知至于虑而后得进德
 之序也譬之适四方者未知所出必问道所从出所
 谓致知也知其所之则知止矣语至则未也知止而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0a 页 WYG0120-0572a.png
 至之在学者力行而已非教者所及也
 新安朱氏曰自此至未之有也为经第一章盖孔子
 之言而曾子述之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
 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更考经文以为
 序次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
 得乎天虚明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
 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
 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0b 页 WYG0120-0572b.png
 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
 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
 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
 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
 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
 向静谓心不外驰安谓所处而安虑谓思无不审得
 谓得其所止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1a 页 WYG0120-0572c.png
 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或问
 曰然则此篇所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者
 亦可得而闻其说之详乎曰天道流行发育万物其
 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五行而已而所谓五行阴阳者
 又必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则必是气之聚
 而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
 仁义礼知之性必得是气然后有以为百骸九窍五
 藏之身周子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1b 页 WYG0120-0572d.png
 正谓是也然以理言之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
 殊以其气而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
 塞者为物是以或贵或贱而不能齐也彼贱而为物
 者既梏于形气之偏塞而无以充其本体之全矣唯
 人之生乃得其气之正而且通者而其性为最贵故
 其方寸之间虚灵洞彻万理咸备盖其所以异于禽
 兽者正在于此而其所以可以为尧舜能参天地赞
 化育者亦不外是焉是则所谓明德者也然其通也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2a 页 WYG0120-0573a.png
 或不能无清浊之异其正也或不能无美恶之殊故
 其所赋之质清者知而浊者愚美者贤而恶者不肖
 又有不能同者必其上知大贤之资乃能全其本体
 而无小不明其有不及乎此则所谓明德者已不能
 无蔽而失其全矣况乎人以气质有蔽之心接乎事
 物无穷之变则其耳之欲声目之欲色口之欲味鼻
 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德者又岂可胜
 言哉二者相因反覆深固是以此德之明日益昏昧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2b 页 WYG0120-0573b.png
 而此心之灵其所知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
 则虽曰有人之形而实何以远于禽兽虽曰可以为
 尧舜而参天地然亦不能有以自充矣然其本体之
 明得之于天盖有终不可得而昧者是以虽其昏愚
 之极而介然之顷而吾心一有觉焉则即此空隙之
 中而其本体已洞然矣是以圣人施教既已养之于
 小学之中而后开之以大学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
 致知之说者所以使之即其所养之中而因其所发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3a 页 WYG0120-0573c.png
 以启其明之之端也继之以诚意正心修身之目者
 则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反之于身而致其明
 之之实也夫既有以发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致其
 明之之实则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尝不明者岂不超
 然无有气质物欲之累而复全其本体之明哉是则
 所谓明明德者而非有所作为于性分之外也然其
 所谓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
 向也俱为物欲之所蔽则其贤愚之分固无以大相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3b 页 WYG0120-0573d.png
 远者今吾既幸有以自明矣则视彼众人之同得乎
 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甘心迷惑没溺于卑污苟贱
 之中而不自知也岂不为之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
 故必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之始而齐家中于治国
 而终及于平天下使彼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者亦
 皆如我之有以自明而去其旧染之污焉是则所谓
 亲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然德之在己而
 当明与其在民而当新者则又皆非人力之所为而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4a 页 WYG0120-0574a.png
 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且而为也
 是其所以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者固已莫不
 各有本然一定之则矣以其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
 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而传所谓君之仁臣之
 敬子之孝父之慈与人交之信乃其目之大者也众
 人之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学者虽或知之而
 亦鲜能必至于是而不去此为大学之教者所以虑
 其理虽复而有不纯欲虽克而有不尽将无以尽夫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4b 页 WYG0120-0574b.png
 修己治人之道而必以是为明德新民之标的也欲
 明德而新民者诚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过不
 及之差焉则其所以去人欲而复天理者无毫发之
 遗恨矣大抵大学一篇之旨总而言之不出乎八事
 而八事之要总而言之又不出乎此三者此愚所以
 断然以为大学之纲领而无疑也然自孟子没而道
 学不得其传世之君子各以其意之所便者为学于
 是乃有不务明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5a 页 WYG0120-0574c.png
 民者又有耽嗜空寂自谓足以明其明德而不屑乎
 新民者又有略知二者之当务顾乃安于小成狃于
 近利而不求止于至善之所在者是皆不考乎此篇
 之过其能成己成物而不缪者鲜矣 曰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何也曰此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德新民所以止
 于至善之由也盖明德新民固皆欲其止于至善然
 非先有以知其所当止之地则不能有以得其所当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5b 页 WYG0120-0574d.png
 止者而止之如射者固欲其中夫正鹄然不先有以
 知其所当中之地则不能有以得其所当中者而中
 之也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
 其至善之所在是则吾所当止之地也能知所止则
 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理既有定则无以
 动其心而能静矣心既能静则无所择于地而能安
 矣能安则日用之间从容閒暇事至物来有以揆之
 而能虑矣能虑则随事观理极深研几无不各得其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6a 页 WYG0120-0575a.png
 所止之地而止之矣然既真知所止则其必得所止
 固已不甚相远其间四节盖亦推言其所以然之故
 有此四者非如孔子之志学以至从心孟子之善信
 以至圣神实有等级之相悬为终身经历之次序也
  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何也
 曰此结上文两节之意也明德亲民两物而内外相
 对故曰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终始
 知先其本而后其末先其始而后其终也则其进为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6b 页 WYG0120-0575b.png
 有序而至于道也不远矣
 涑水司马氏曰明明德所以修身也亲民所以治天
 下国家也君子学斯二者必至于尽善然后止不然
 不足谓之大学也定者能固执于至善也静者不为
 纷华盛丽之所移夺也安者悦而时习之也虑者专
 精致思以求之也得者入于圣人之道也
 广汉张氏曰在明明德成己也在亲民成物也而成
 己成物非二致也又曰在止于至善此则合内外之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7a 页 WYG0120-0575c.png
 道会人物于一己圣学之渊源也所谓至善者其太
 极之蕴欤盖明德本也新民末也而本末一事也明
 明德始也止于善终也而终始一道也此圣学也知
 止是知所谓至善也止于至善是得其所止而天矣
 龙泉叶氏曰明德者人之本也治己待人遇事接物
 以至于死生变故之际皆有至明而不可乱者自众
 人而视圣贤疑其所独至者出于寻常知虑之外以
 为不可及而不知圣贤由乎天人之常理而无所加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7b 页 WYG0120-0575d.png
 损焉理无不明而学者必蒙自蒙以发明如云雾之
 除膏火之光昏夜之旦日月之出光辉洞达表里无
 间此大学之所以为明也利欲蔽之则不明私意乱
 之则不明可喜者诱之可畏者挫之与之为敌者障
 之先有所入者执之此其所以不明也明明德者去
 其所以不明而已在亲民者天地虽大万物虽多其
 体同也况于人乎无不得乎吾之所同然者然而人
 之常情私己而异人其外特为同耳而好恶向背交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8a 页 WYG0120-0576a.png
 际往来之间盖有邱山之崇江河之深不啻若胡越
 之捍拒者况欲其体万物为一身天地为一性乎夫
 是以相戕相杀海内横于三纲九畴隳坏亡灭之祸
 皆起于此故学莫大于新民反而合之黜而验之推
 而通之扩而同之人之与我不相近者几何知此则
 然亲民矣亲民则天地万物之体可见矣然必至其
 所止而后可以行必知其所止而后可以学诗曰终
 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圣贤所止之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8b 页 WYG0120-0576b.png
 地平易正直广大坚实满足于其间而无憾所以能
 终身由之而不息者其地至善而不可易故也过此
 则荡不及此则野观尧舜禹汤文武孔子之所止则
 可以见至善之所在矣学者最患于私止而意行之
 故虽有所止而非善也三者皆大学之要道也而以
 知止为先鸟止于巢兽止于丘鱼止于渊物未有无
 所止者也未有非其所止而可以强止者也行路者
 必先定其所止所止既定虽百舍重趼而不敢息焉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9a 页 WYG0120-0576c.png
 学不先求其所止则终身之所行者为何事日夜之
 所讲明者为何说是故莫先于知止知止而后有定
 则向之驰骛者息矣向之嗜玩者亡矣向之往来上
 下欲进而不能欲退而不决今皆隐然得其所定矣
 定而后能静则非对动之静静而后能安则非求息
 之安安而后能虑则非役物之虑虑而后能得则非
 妄意之得夫是以物见其本末事识其终始辨内外
 之分审先后之序则德可明民可新穷理尽性以至
卷一百四十九 第 19b 页 WYG0120-0576d.png
 于命而行于万物之所同然故曰莫先于知止也
 范阳张氏曰知止而不己则此止变而为定止犹似
 用力也定则不用力而深于止矣定不己则动静由
 我而不由人欲莫易乎动莫难乎静吾欲静则静耳
 何难之有故谓之能静
 山阴陆氏曰若后世学者举皆躐等生未足知而语
 死人未足知而语鬼神譬如一叶之在江湖也信风
 漂流莫知所届矣虑而后能得书曰弗虑胡获此之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0a 页 WYG0120-0577a.png
 谓也
 建安真氏曰明德乃天赋与之德性也本自光明缘
 人始生之初所禀之气不同有禀得清明纯粹之气
 者则为圣为贤有禀得半清半浊之气者则为中人
 全禀昏浊之气者则为愚不肖此所谓气禀所拘也
 及生而为人既有知识与外物接则耳欲声目欲色
 鼻欲香口欲味私欲一胜则本心为其所乘遂流于
 不善而所谓明德者亦从而昏矣此所谓物欲所蔽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0b 页 WYG0120-0577b.png
 也人能讲学穷理则可以复其本然之性故曰明明
 德也 又曰大学之止至善正是孟子美与大之地
 位久而不息则大而化之至于圣矣盖功夫到此已
 是十分更无可用力者但优游涵泳以俟其自化尔
 故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横渠曰大可能也化不
 可能也盖化则不可用力矣 又曰知止者谓知为
 君必止于仁为臣必止于敬为子必止于孝为父必
 止于慈方知得此理未曾实到其地能得者谓为君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1a 页 WYG0120-0577c.png
 己仁为臣己敬为子己孝为父己慈是实到其地矣
  又曰定静安三字相类但有浅深学者用工且从
 定字起如此心摇动不定如何讲得学问穷得义理
 此心既定方可渐到静与安之地此心未定便要得
 静与安无是理也
 霅川倪氏曰学者之功用不过脩己安人而已明明
 德所以修己也亲民所以安人也两者皆欲止于至
 善也惟人万物之灵具秉彝之性未有不明者至于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1b 页 WYG0120-0577d.png
 昏则物欲有以蔽之譬之于镜圣人之明德镜之无
 尘者也然犹曰明明德者镜无尘矣更加以磨拭则
 愈明矣亲民者伊川读亲作新以下文作新民为證
 朱氏祖之然先儒皆不敢改盖于民言亲自有义亲
 近也爱也书曰民可近不可下亲近之义也孟子曰
 亲亲而仁民亲爱之义也圣人为民父母视民如子
 推爱子之心以爱民不止于近之而已中庸曰子庶
 民此篇引康诰曰如保赤子又曰此之谓民之父母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2a 页 WYG0120-0578a.png
 皆亲民之义至善者善而又善进进不已至于大善
 无地可进乃为至善止者至于其极无进地则止矣
 然学以知为先先知之而后能行先知可止之地则
 有定向矣有如所立卓尔之有见其所有之实则可
 以为准而后吾心定自此以下言能者必加学力而
 后能之也物之本则自修身以上者也物之末则自
 修身以下者也事之宜终者则当治之于其终事之
 宜始者则当行之于其始物之本事之始则所当先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2b 页 WYG0120-0578b.png
 物之末事之终则所当后自本及末顺而言之也因
 终原始逆而推之也 又曰以首章言之明明德者
 先也亲民者后也自三章言之致知格物者先也治
 国平天下者后也
 晋陵喻氏曰止而定定而静静而安安而虑虑而得
 皆自然而然也非一日而止二日而定三日而静也
 钱塘吴氏曰明德者得于此心之同然本自昭明所
 谓昭明有融者也明明德者所谓自昭明德也人之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3a 页 WYG0120-0578c.png
 生也均有是德感物而动或为所蔽非有格物之学
 以致其知则是德无由而明此大学之道所以在明
 明德也亲民者德明而民亲也考诸孟子学记其义
 本明孟子对滕文公曰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
 伦也先言人伦明于上次言小民亲于下而后告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由孟
 子之言观之则亲与新之意可见矣孟子所谓人伦
 即下文所谓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交信者是也大学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3b 页 WYG0120-0578d.png
 以明明德言孟子以明人伦言至于论民之亲初无
 异辞又何疑焉学记曰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
 怀之化民易俗言其新也近者悦服远者怀之言其
 亲也由学记之言观之化民易俗岂非孟子所谓新
 子之国者乎近者悦服远者怀之岂非孟子所谓小
 民亲于下者乎则知新者亲民之效也亲者明明德
 之验也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继以在亲民也
 (如愚/)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4a 页 WYG0120-0579a.png
 新定邵氏曰明明德者成己之事也明德之上不假
 他语径以明之一字重复言之则知至明之德己所
 自有君子非能有所增加于此心之外也特明其明
 而使之勿蔽耳易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是也新民者
 成物之事也味新之一辞则知导民有方化民以渐
 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所以为新民之道也易曰
 君子以振民育德是也夫始于明明德己而新其民
 复继之曰在止于至善何也盖至善即明德新民极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4b 页 WYG0120-0579b.png
 致之地明德而未极于至善则其明为未周新民而
 未极于至善则其化为尚浅此总论大学之道在乎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也继此即言知止之在所先焉
 止者何至善是也至善者明德新民所止之地而吾
 宅心措躬之所也果知乎此则天下之事事物物皆
 由此出虽变态万状不能以惑吾之所见异议纷纭
 不能以夺吾之所得如此而后有定所见既定则道
 之本体不外此心心境内融寂然无际如此而后能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5a 页 WYG0120-0579c.png
 静静则日享恬澹之乐而无外驰之劳夫是以能安
 安则灵扄湛然常明而无物欲之蔽夫是以能虑虑
 则事之隐微曲折无不瞭然洞见矣夫是以能得知
 止者其本也虑而能得者其末也知止者其始也虑
 而能得者其终也
 金华邵氏曰安静虑得皆曰能而定独曰有者盖天
 下事物皆有定理惟无所止则自为迁转今既知之
 则能有诸此而不失也若其他能乎彼始能乎此耳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5b 页 WYG0120-0579d.png
 物也知也意也心也以至于身与国家天下皆物也
 曰格曰致曰诚曰正以至于修齐平治皆事也其理
 虽一贯而本末终始自有次第惟能知本与始在所
 当先末与终在所当后则由己以成物此道虽未可
 径造然亦不远矣道即大学之道也
 严陵方氏曰物与事一也物固无非事事固无非物
 曰物则以形言之也形故有本末曰事则以理言之
 也理故有终始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6a 页 WYG0120-0580a.png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
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6b 页 WYG0120-0580b.png
 孔氏曰此经从盛以本初又从初以至盛上下相结
 也
 河南程氏曰致知则有知有知则能择 又曰涵养
 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伊川/) 又曰知者吾之所固
 有因物有迁则迷而不知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
 圣人欲格物以致其知也 又曰格至也格物言穷
 理也但立诚意去格之其迟速却在人明暗也明者
 格物速暗者格物迟 又曰凡一物有一理须是穷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7a 页 WYG0120-0580c.png
 至其理穷亦多端或读书讲明道理或论古今人物
 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皆穷理也又问格物者物物
 而格之乎将格一物而万理皆知也曰虽颜子亦但
 闻一知十而已岂敢自谓如此及其达理之后则虽
 亿万可通矣学者须是遍求若能今日格一物明日
 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伊川/) 又
 曰物不必事物然后谓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
 之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个觉处 又曰所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7b 页 WYG0120-0580d.png
 务于穷理者非谓尽穷了天下万物之理又非谓穷
 得一理便到只是要积累多后自然见知 又曰格
 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尤切 又曰或问格物是外
 物邪性中物邪曰不拘凡眼前无非物也物物皆有
 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
 皆是理也 又曰物理须是要穷若言天地之所以
 高深鬼神之所以幽显若言天只是高地只是深则
 是已了复何可穷之有 又曰格物穷理非是尽要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8a 页 WYG0120-0581a.png
 穷天下之物所谓穷理也但于一事上穷得尽则其
 他可以类推矣至如言孝须穷所以为孝者如何所
 谓穷理也如一事上穷不得即且别穷一事或先其
 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浅深譬如千蹊万径皆可
 适国但得一道入得斯可矣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理
 皆是一理至于一事一物虽小皆有是理(伊川/) 又
 曰随事观理而天下之理得矣又曰物来则知起物
 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8b 页 WYG0120-0581b.png
 学之事也(明道/) 又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
 在敬者今人立心不定视心如寇贼而不可制非事
 累心乃心累事当知天下无一物是合少得者不可
 恶也 又曰知至意须诚若知而不诚者皆知未至
 耳 又曰知之既至其意自诚其心自正颜子有不
 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
  又曰大学论意诚已下皆穷其意而明之独格物
 则曰物格而后知至此盖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9a 页 WYG0120-0581c.png
 也自格物而充之然后可以至于圣人不知格物而
 先欲诚意正心修身未有能中于理者也 或问进
 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而诚意在致知致
 知在格物 或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疆然致知
 甚难曰予以诚意可勉疆且恁地说至底须是知了
 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
 明睿知怎生得他动容周旋中理有诸中必形诸外
 德容安可妄学如子所言是笃信固执之非固有之
卷一百四十九 第 29b 页 WYG0120-0581d.png
 也未致知便欲诚意则是躐等也学者固当勉疆然
 不致知怎生行得勉疆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
 自然乐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顺理事本亦不难
 但为人不知旋安排著道难也知有多少般数然有
 深浅向亲见一人曾为虎所伤因言及虎色便变旁
 有数人见他说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他说
 了有畏惧之色盖真知虎者也学者深知亦如此且
 如说脍炙贵公子与野人莫不皆知其美然贵人闻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0a 页 WYG0120-0582a.png
 著便有欲嗜之色野人则不然学者须是真知才知
 得便泰然行将去也某年二十时解释经义与今无
 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年自别又曰知至则当
 至之知终则当遂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则行之必
 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知而不行是知得浅饥而不
 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是不知知
 至而至之几之事故常至知终而终之故可与存义
 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审问慎思皆致知知至之事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0b 页 WYG0120-0582b.png
 笃行便是终之如始条理终条理因其始条理故能
 终条理犹知至即能终之 或问今人有志于学然
 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先生曰只是不致知
 若致知则知识自当渐明不曾见一物事终思不到
 也知识明则力量自进问何以致知曰能明理或多
 识前言往行识之多则理明然全在强勉(伊川/)
 濂溪周氏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
 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1a 页 WYG0120-0582c.png
 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
 起于妇人故暌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其志不同行
 尧所以釐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斯试矣是治
 天下观于家治家观于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
 无妄矣无妄则诚焉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
 时育万物深哉
 横渠张氏曰一国一家一身皆在处其身能处一身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1b 页 WYG0120-0582d.png
 则能处一家能处一家则能处一国能处一国则能
 处天下心为身本家为国本国为天下本心能运身
 心所不欲身能行乎 又曰虚心则能格物格物则
 能致知其择善也必尽精微无毫发之差无似是之
 疑原始要终知不可易然后为至也 又曰致知在
 格物格去也格去物则心始虚明见物可尽然后极
 天下之虑而能思善也致知者乃为学之大本夫学
 之始亦必先知其一贯之道其造则固有序也格物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2a 页 WYG0120-0583a.png
 外物也外其物则心无蔽无蔽则虚静虚静故思虑
 精明而知至也
 涑水司马氏曰人之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
 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
 也物迫之也桀纣亦知禹汤之为圣也而所为与之
 反者不能胜其欲心故也盗蹠亦知颜闵之为贤也
 而所为与之反者不能胜其利心故也不轨之民非
 不知穿窬探囊之可羞也而冒行之驱于饥寒故也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2b 页 WYG0120-0583b.png
 失节之臣非不知反君事雠之可愧也而忍处之迫
 于形祸故也况于学者岂不知仁义廉耻之尚哉斗
 升之秩锱铢之利诱于前则趋之如流水岂能安展
 禽之黜乐颜子之贫乎动色之怒毫末之害迫于后
 则畏之如烈火岂能守伯夷之饿徇比干之死乎如
 此则何暇仁义之思廉耻之顾哉不惟不思与不顾
 也抑亦莫之知也譬如逐兽者不见泰山弹雀不觉
 露之沾衣皆物蔽之也故水诚清矣泥沙汨之则俛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3a 页 WYG0120-0583c.png
 而不见其影烛诚明矣举掌翳之则咫尺不辨人眉
 目况富贵之汨其志贫贱之翳其心哉惟好学君子
 为不然己之道诚善也是也虽茹之以藜藿如粱肉
 临之以鼎镬如茵席诚恶也非也虽位之以公相如
 涂泥赂之以万金如粪壤如此则视天下之事善恶
 是非如数一二如辨白黑如日之出无所不照如风
 之入无所不通洞然四达安有不知者哉所以然者
 物莫之蔽故也于是依仁以为宅遵义以为路诚意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3b 页 WYG0120-0583d.png
 以行之正心以处之修身以帅之则天下国家何为
 而不治哉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捍也禦也能捍
 禦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蓝田吕氏曰致知在格物格之为言至也致知穷理
 也穷理者必穷万物之理同至于一而已所谓格物
 也合内外之道则天人物我为一通昼夜之道则生
 死幽明为一达哀乐好恶之情则人与鸟兽鱼鳖为
 一求屈伸消长之变则天地山川草木人物为一孔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4a 页 WYG0120-0584a.png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又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
 而百虑又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故知天下通一
 气万物通一理此一也出于天道之自然人谋不与
 焉故大学之序必先致知致知之本必知万物同出
 于一理然后为至一物之不至则不能无疑疑存乎
 胸中欲至于诚不啻犹天壤之异千万里之远欲卒
 归于道而无惑难矣知万物同出于一理知之至也
 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则心不惑而得所止心不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4b 页 WYG0120-0584b.png
 惑而得所止则意诚矣故曰知止而后意诚意诚则
 慎独慎独则不为异端所移不为异端所移则心正
 矣故曰意诚而后心正身者视听言貌之谓也心正
 而视听言貌之不正者未之有也所谓心诚求之虽
 不中不远矣有是心也则未有不谨于礼故曰心正
 而后身修自身修而上在己者也自家齐而下在人
 者也合内外之道则身也家也国也天下也无远近
 之间无彼我之异特施之有先后而已意诚身修则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5a 页 WYG0120-0584c.png
 德谐顽嚚矣家有不齐者乎老以及老幼以及幼妃
 以及妃子以及子举斯而加诸彼国有不治者乎国
 与天下小大之间尔推是心也无所往而不可此所
 以天下平也及人之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自修
 身始有诸己而后责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己则
 不修而责人之修可以力服而不可以心服此末世
 之所以不能治也于所厚者薄则无所不薄此管仲
 所以知公子开方奄人竖貂易牙卒不忠于桓公也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5b 页 WYG0120-0584d.png
 故本末先后之序天地也父子也君臣也差之毫氂
 则天地易位违道逆理则必至于大乱故君子不可
 以不知知此则近道矣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上蔡谢氏曰格物穷理也物物皆有理自然之理也
 穷理则是寻个是处格物必至于知至故必知至然
 后能意诚穷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
 中道问理须物物穷否曰理一而已一处通则触处
 皆通物虽细者亦有理思其穷理之本欤又曰明道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6a 页 WYG0120-0585a.png
 先生教人先使学者有所知识却从敬入所谓有知
 识须是穷物理只如黄金天下至宝须先辨认得体
 性始得不然被人将鍮石来唤作黄金辨认不过便
 生疑惑才有疑惑便执不定故经曰物格然后知至
 知至然后意诚所谓格物穷理须是识得天理始得
 所谓天理者自然道理无一毫杜撰今人乍见孺子
 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方乍见时其心怵惕所
 谓天理也要誉于乡党内交于孺子父母兄弟恶其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6b 页 WYG0120-0585b.png
 声而然即人欲耳天理与人欲相对有一分人欲即
 减却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即胜得一分人欲人欲
 才肆天理灭矣任私用意杜撰做事所谓人欲肆也
 延平杨氏曰致知在格物言当极尽物理也理有不
 尽则天下之物皆足以乱吾之知思于正心诚意远
 矣 又曰学始于致知终于知止而止焉致知在格
 物而物固不可胜穷也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在我
 矣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凡形色之具于吾身无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7a 页 WYG0120-0585c.png
 非物也各有则焉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鼻之于臭
 味接乎外而不得遁焉者其必有以也知其体物而
 不可遗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则物与吾一
 也其有能乱吾之心思而意其有不诚乎由是而通
 天下之志类万物之情赞天地之化其则不远矣则
 其知可不谓至矣乎知至矣则宜其有止也譬之四
 方万里之远不可禦也苟无止焉则将焉归乎故见
 其进未见其止孔子之所惜也 又曰夫圣人人伦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7b 页 WYG0120-0585d.png
 之至也岂有异于人乎哉尧舜之道曰孝悌不过行
 止疾徐而已皆人之所日用昧者不知也夏葛而冬
 裘渴饮而饥食日出而作晦而息无非道者譬之莫
 不饮食而知味者鲜矣为是道者必先乎明善然后
 知所以为善也明善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号物之多
 至于万则物盖有不可胜穷者反身而诚则举天下
 之物在我矣 又答胡处晦书曰示喻欲持忍字某
 窃谓学者以致知格物为先知之未至虽欲择善而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8a 页 WYG0120-0586a.png
 固执之未必当于道也人避鼎镬陷阱者以其知之
 审故也致身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固无异于鼎镬
 陷阱也而士或蹈之而莫之避以其未尝真知之故
 也使其真知为不善如蹈鼎镬陷阱则人孰有为不
 善者若夫物格而知至则目无全牛游刃自有馀地
 矣不待忍而能也忍而不为恐物或诱之有不可忍
 者更切勉之 又曰自修身而至于平天下莫不有
 道焉而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8b 页 WYG0120-0586b.png
 也故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行之者
 一一者何诚而已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
 动之也然则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大学所
 论诚意正心修身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源乃在乎格
 物推之而已若谓诚意便足以平天下则先王之典
 章文物皆虚器也故明道先生尝谓有关雎麟趾之
 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耳 或问曰正
 心诚意如何便可以平天下曰后世自是无人正得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9a 页 WYG0120-0586c.png
 心正得心其效自是如此心一念之间毫发有差便
 是不正要得常正除非圣人始得且如吾辈还便敢
 道心已得其正否此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能体
 所谓中于喜怒哀乐已发之后能得所谓和致中和
 则天地位万物育其于平天下也何有因论孟子直
 以禹稷比方颜子只颜子在陋巷时如禹稷事业便
 可为之无难若正心诚意不足以平天下则禹稷功
 业巍巍如此如颜子者如何做得 又曰正心到寂
卷一百四十九 第 39b 页 WYG0120-0586d.png
 然不动处方是极处以此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其于
 平天下也何有
 武夷胡氏曰格度也犹曰品式也所谓物之则也
 又曰夫穷理尽性乃圣门事业物物而察知之始也
 中人所可能者一以贯之知之至也非上知不与焉
 是故以子贡之明达犹疑于其师以为多学而识之
 也且置是事而以致知格物为先物物而察则知益
 明心益广道可近矣然物物而察者又岂逐物而不
卷一百四十九 第 40a 页 WYG0120-0587a.png
 知反哉又岂以己与物为二哉察于天行以自强也
 察于地势以厚德也察于云雷以经纶也察于山泉
 以果行也察于日月通昼夜也察于尺蠖明屈伸也
 远察诸物其略如此察于耳目身舌克私心也察于
 辞貌颜色尊德性也察于洒扫应对兼本末也察于
 心性四体养浩然之气也近察诸身其要如此无所
 不在者理也无所不有者心也物物致察宛转归己
 则心与理不昧故知循理者士也物物皆备反身而
卷一百四十九 第 40b 页 WYG0120-0587b.png
 诚则心与理不违故乐循理者君子也天地合德四
 时合序则心与理为一无事乎循矣故一以贯之圣
 人也岂易言哉释氏虽有了心之说然疑有未了者
 正谓不先穷理反以理为障也故穷大而失其居失
 其居则旅人也故无地以崇其德儒者则以致知为
 始以穷理为要知至理得不昧本心如日方中万象
 皆见则不疑其所行而内外合也故自修身至于天
 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矣夫适千里者必得路头而
卷一百四十九 第 41a 页 WYG0120-0587c.png
 路有险夷通塞故知穷理心如户牖既夷且通息念
 坐襌心如墙壁既险且塞择斯二者将孰从乎(安国/)
 
 
 
 
 
 
卷一百四十九 第 41b 页 WYG0120-0587d.png
 
 
 
 
 
 
 
 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