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a 页 WYG0120-043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一  宋 卫湜 撰
缁衣第三十三
 孔氏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缁衣者善其好贤者厚也
 缁衣郑诗也此于别录属通论
 陆氏曰刘瓛云公孙尼子所作
 蓝田吕氏曰此篇大旨言为上者言行好恶所以为
 民之所则效不可不慎也篇中有好贤如缁衣之言故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b 页 WYG0120-0431b.png
 以是名篇
 长乐陈氏曰缁衣朝服也卫武公父子并为周司徒
 国人宜之故为之制缁衣焉其诗之辞每章而每加
 者以明善善而无己也人君好善如是则人将轻千
 里而来矣是则缁衣之善岂特当时以为宜而天下
 后世亦宜然也故记者取诗以名篇
 新安朱氏曰缁衣兼恶恶独以缁衣名篇者以见圣
 人有心于劝善无心于惩恶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a 页 WYG0120-0432a.png
 严陵方氏曰此篇凡二十四节大抵多明人之好恶
 人之所宜好者莫如贤所宜恶者莫如恶缁衣好贤
 之诗也经正引此故以名篇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郑氏曰言君不苛虐臣无奸心则刑可以措
 孔氏曰此篇凡二十四章唯此云子言之馀皆云子
 曰篇首宜异也君上以正理御物则臣事之易臣下
 无奸诈则君知其情易也此篇题缁衣而入文如此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b 页 WYG0120-0432b.png
 者欲见君明臣贤乃可服缁衣也
 蓝田吕氏曰孔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为上
 易事者以好信故也为下易知者以莫敢不用情故
 也上不务信以机心待民则民亦以机心报上上下
 之交机心相胜奸生诈起法令不得不多不正其本
 而齐其末则犯者莫之胜禁欲刑之不烦不可得矣
 长乐陈氏曰为人君止于仁故易事为人臣止于忠
 故易知上以仁待下下以忠事上则刑不烦者固其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a 页 WYG0120-0432c.png
 宜也苟为上者不以仁恕下依势作威而下有难事
 之劳为下者不以忠卫上匿情诈行而上有难知之
 病此刑所以日滋也
 长乐刘氏曰上难事则下难知上易事则下易知好
 恶悖于正喜怒失其常于是有匿其诚信以为容悦
 者屈其忠直以为阿谀者包其祸心以为诈伪者苟
 可以罔上而免其咎罚者奚所弗至哉为下如是可
 谓难知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b 页 WYG0120-0432d.png
 石林叶氏曰君以恕使人而易事臣以忠事君而易
 知则刑之所施者简故不烦
 庐陵胡氏曰上难事则必淫刑以逞下难知则怀奸
 罔上之狱烦矣
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
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郑氏曰缁衣巷伯皆诗篇名也缁衣首章曰缁衣之
 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卷一百四十一 第 4a 页 WYG0120-0433a.png
 是其好贤欲其贵之甚也巷伯六章曰取彼谮人投
 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此
 其恶恶欲其死亡之甚也爵不渎者不轻爵人也试
 用也咸皆也刑法也孚信也仪法文王之德而行之
 则天下无不为信者也文王为政克明德慎罚
 孔氏曰此一节明好贤恶恶赏罚得中则为民所信
 缁衣诗郑风美桓公武公诗巷伯刺幽王之诗渎滥
 也愿悫也末所引诗大雅文王之篇諌成王之诗
卷一百四十一 第 4b 页 WYG0120-0433b.png
 蓝田吕氏曰子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上之所以
 示下下之所以从上唯好恶而已虽有好善之迹而
 无诚好之心则虽赏不劝虽有恶恶之迹而无诚恶
 之心则虽刑不惧盖诚心不至则好恶不明好恶不
 明则民莫知其所从违如此而欲人心之孚天下向
 风难矣缁衣美郑武公之诗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
 于其职国人宜之缁衣者武公所为周家卿士之服
 也武公之为卿士国人宜之其爱之之深欲武公
卷一百四十一 第 5a 页 WYG0120-0433c.png
 长为卿士虽衣见其敝我将改为馆之食之唯恐其
 去好贤之至者也巷伯寺人伤于谗之诗恶恶之至
 者也好贤必如缁衣之笃则人知上之人诚好贤矣
 不必爵命之数劝而民必起愿心以敬上矣故曰爵
 不渎而民作愿恶恶必如巷伯之深则人知上之人
 诚恶恶矣不必刑罚之施而民畏服矣故曰刑不试而
 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盖文王之德好
 恶得其正而一出乎诚心故为天下之所仪刑德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5b 页 WYG0120-0433d.png
 所以孚于下也
 严陵方氏曰若卷阿之求贤则好贤非不诚矣巧言
 之伤谗则恶恶非不至矣此止言缁衣之好贤特诸
 侯尔以诸侯好贤若是之诚况于王天下乎巷伯之
 恶恶特寺人尔以寺人之小臣恶恶若是之至况于
 卿大夫乎此所以特引二诗而明之也观缁衣之诗
 始言敝予又改为中言又改作卒言又改造盖其好
 贤之礼有隆而无杀也兹非好贤之诚乎巷伯之诗
卷一百四十一 第 6a 页 WYG0120-0434a.png
 先之以投畀豺虎继之以有北终之以有昊盖其恶
 恶之心有加而无己也兹非恶恶之至乎好贤必人
 人而爵之则爵有所不胜劝恶恶必人人而刑之则
 刑有所不胜威唯如缁衣之好贤爵虽不渎而足以
 使之作愿如巷伯之恶恶刑虽不试而足以使之咸
 服不渎者未至于不试也盖爵所以劝特在乎无所
 渎而已刑所以畏必期乎无所用焉作愿则其愿由
 好贤之所兴咸服则其服由恶恶之所感作犹诗作
卷一百四十一 第 6b 页 WYG0120-0434b.png
 人之作咸犹易咸亨之咸
 马氏曰爵所以致好而使民迁善之具刑所以致恶
 而使民远罪之具好贤之至则致好之具亡而民自
 迁于善矣恶恶之至则致恶之具亡而民自远于罪
 矣
 石林叶氏曰缁衣好贤之至也好之至则民自劝而
 爵不渎巷伯恶恶之至也恶之至则民自惩而刑不
 试然孔子尝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此言作愿者盖
卷一百四十一 第 7a 页 WYG0120-0434c.png
 季康子所问者民服而已此别而言之作愿者言其
 劝之于内也
 庐陵胡氏曰人莫不有好恶也而好恶得其正者寡
 矣缁衣好得其正巷伯恶得其正故举大雅仪刑文
 王为言文王好仁而仁兴克明德慎罚其好恶之正
 如此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
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7b 页 WYG0120-0434d.png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涖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
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
而遂绝其世也
 郑氏曰格来也遁逃也涖临也孙顺也甫刑尚书篇
 名匪非也命谓政令也高辛氏之末诸侯有三苗者
 作乱其治民不用政令专制御以严刑乃作五虐蚩
 尤之刑以是为法于是民皆为恶起倍畔也三苗由
 此见灭无后世由不任德
卷一百四十一 第 8a 页 WYG0120-0435a.png
 孔氏曰此一节明教民以德不以刑也论语云有耻
 且格甫刑即吕刑也春秋有吕国而无甫侯吕即甫
 也
 蓝田吕氏曰德以道其心使知有理义存焉礼以正
 其外使知有所尊敬而已知有理义知所尊敬则知
 所以为善为不善然后其心知止于是而不欲畔而
 之他也不善之名虽愚不肖者耻之如使民心知所
 以为善不善则畔而之他者众人之所耻众人之所
卷一百四十一 第 8b 页 WYG0120-0435b.png
 耻虽愚不肖者亦将不欲为矣此孔子所谓有耻且
 格格者正也政者所以禁民为非刑者所以惩民之
 为非禁也者非能使之知不善而不为亦强制之而
 已惩也者非能使之知耻使之知畏而已故民非心
 悦而诚服欲逃其上而不可得此所以有遁心孔子
 所谓免而无耻者也德礼所以正其本本立则末不
 足治政刑所以齐其末苟无其本则法不足以胜奸
 我待之以爱则彼必亲我待之以信则彼必不倍我
卷一百四十一 第 9a 页 WYG0120-0435c.png
 待之以恭则彼必能逊此人情之常然况君民之间
 乎故子爱恭信亦以德示之而已恭以涖之亦以礼
 先之而已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
 刑曰法盖高辛氏之末诸侯之国有三苗者民不用
 上之命君无德以教之惟制以刑作五虐之刑谓杀
 戮及劓刵椓黥也民愈为恶德不可止遂至于绝其
 世书所谓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又曰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
卷一百四十一 第 9b 页 WYG0120-0435d.png
 世在下是也
 马氏曰德者所以养人于中而在外有不正则又以
 礼齐之此顺其性命之理而善养人也故民有格心
 政者所以率人于外而内有不从则又以刑齐之此
 逆其性命之理而以力服人也故民有遁心先王之
 为治亦未尝废其刑政者盖有德礼以为本而以刑
 政为之助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言爱之如子则民
 亲之如父母矣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涖之则民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0a 页 WYG0120-0436a.png
 有逊心者与夫上好信则民用情上好礼则民易使
 同意也
 石林叶氏曰德礼者化民之本也使其自服故有格
 心格言其至也刑政者治民之末也强其必从故有
 遁心遁言其藏也心藏于内而外服之迫之以刑政
 之严而已仁以爱之信以结之所谓教之以德也恭
 以涖之所谓齐之以礼也德不止于一故有仁有信
 礼则恭而已矣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0b 页 WYG0120-0436b.png
 严陵方氏曰子以爱之性也信以结之情也恭以涖
 之行也
 金华应氏曰书云苗民弗用灵灵善法也今引弗用
 命命当作灵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
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
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1a 页 WYG0120-0436c.png
之孚下土之式
 郑氏曰不从其令言民化行不拘于言甚者甚于君
 也民之从君如景逐表遂犹达也言百姓效禹为仁
 非本性能仁也孚信也式法也皆言化君也
 孔氏曰此一节中明上文君为民表不可不慎上有
 其善则下赖之百姓以仁遂言仁道达于内外禹之
 百姓岂必本性尽有仁道由禹之所化也引小雅节
 南山之诗以證民之法则于上引甫刑以證上有善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1b 页 WYG0120-0436d.png
 赖及于下引大雅下武之诗證君有善与下为法式
 也
 蓝田吕氏曰国之风俗一出于上之好恶好恶之发
 其端甚微其风之行或至于不可止其俗之成或至
 于不可败此不可不慎也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
 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盖上之所好利必从之上所不
 好害必随之盗虽小人未有舍其所利而趋其所害
 故上有好货之君则下必有盗贿货之民其势然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2a 页 WYG0120-0437a.png
 君者民之表也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非他唯上所好而已故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非
 百姓之尽仁以禹好仁故民从而仁尔赫赫师尹民
 具尔瞻者言民无恒心瞻视上之所为以为之法而
 已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者上好善则民皆蒙赖其善
 也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成就王道所以信于天下则
 天下莫敢不信以为法也三者引取诗书之言皆以
 證上之人所好下视之以为法不可不慎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2b 页 WYG0120-0437b.png
 严陵方氏曰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此从其所行之谓也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
 有甚焉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焉之谓也禹欲百姓之
 仁而已及百姓之兴仁亦遂上之所欲而已故以遂
 言之也
 焉氏曰令者令之于民行者行之于己其所行者若
 此其所令者如彼民不从其若彼之令而从若此之
 行则是上之好恶下之所取以为正而不可以不慎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3a 页 WYG0120-0437c.png
 也故曰是民之表令民而使作愿则民未必作愿令
 民而使之服则民未必咸服唯好贤如缁衣则爵不
 渎而民作愿恶恶如巷伯则刑不试而民咸服所谓
 从其所行而不从其所令也
 石林叶氏曰王者必世而后仁为继乱言之也禹立
 三年百姓以仁遂焉为继治言之也继治而化之者
 易非必尽仁则亦鲜而已民具尔瞻言其位也兆民
 赖之言其德也下土之式言其化也居其位而有其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3b 页 WYG0120-0437d.png
 德则民之化之孰有不遂于仁乎
 长乐陈氏曰言之化人也浅故不从其所令行之感
 人也深故从其所行故好恶出于正则彼皆从而正
 好恶出于非则彼皆从而非犹表端而影端表枉而
 影枉也故谓民之表 又曰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
 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所以仁鬼神卑宫室而尽
 力乎沟洫所以仁天下故其立也止于三年之一变
 百姓皆以仁遂焉然岂必尽仁道哉特效上为仁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4a 页 WYG0120-0438a.png
 已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
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已以说其上矣诗云有梏德
行四国顺之
 郑氏曰章明也贞正也民致行己者民之行皆尽已
 心梏大也直也
 孔氏曰此一节赞结上经在上行仁之事上好仁则
 下皆为仁争欲先他人为君者当章明已志为贞正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4b 页 WYG0120-0438b.png
 之教尊敬仁道以子爱百姓则民致尽行仁之意以
 说乐其上矣所引诗大雅抑刺厉王之诗證上有其
 德下所从也
 蓝田吕氏曰仁者之于天下无一物非吾体则无一
 物忘吾爱故好仁者子爱百姓不足道也苟有是心
 则憯怛之爱结于民心如草上之风必偃其从之也
 轻矣所谓为仁争先人者得其良心之所同然靡然
 向风日用而不知者尔章志者明吾好恶以示之贞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5a 页 WYG0120-0438c.png
 教者立不可易之道以教之所示所教者尊仁而已
 好仁恶不仁吾所以示之也明人伦于上教之使顺
 不使之不顺此吾所以教之也所谓民致行己以悦
 其上如子从父母之命尽心力以奉之不忍违也诗
 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梏字如桎梏其音为觉诗大
 雅之文则正为觉盖假借之文也觉明也明吾德以
 示之教之此四国所以顺也觉之为义有所悟之谓
 如先觉后觉悟则明矣故可训为明先儒训大也直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5b 页 WYG0120-0438d.png
 也未详其义
 长乐陈氏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上诚好仁以表之
 矣则下之人各勉其性之所有而争先人以为仁谓
 之争先人者以言其敏于为仁故也长民者在我之
 志章而不匿在人之教贞而不回章志贞教而所主
 在于尊仁以子爱百姓民怀其仁故近者讴歌而乐
 远者竭蹶而趋其致行己之志以说其上者宜矣觉
 出于性而非伪故觉为直有觉德行而四国顺之则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6a 页 WYG0120-0439a.png
 民致行己以说上之意也谓之好仁又谓之尊仁者
 好出于中心尊则因仁之尊爵而尊之上好仁则下
 之为仁争先人言下效上以其仁也尊仁以子爱百
 姓民致行己以说其上言下归上以其仁也
 马氏曰争先人而谓之仁者盖当仁不让于师也
 严陵方氏曰章志贞教尊人以子爱百姓兹非上好
 仁乎民致行己以说其上者兹非下之为仁争先人
 乎梏当作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6b 页 WYG0120-0439b.png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
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
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
尔止不愆于仪
 郑氏曰纶今有秩啬夫所佩也綍引棺索也游犹浮
 也不可用之言也危高也言不高于行行不高于言
 言行相应也淑善也愆过也言善慎女之容止不可
 过于礼之威仪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7a 页 WYG0120-0439c.png
 孔氏曰此一节明王者出言下所效之其事渐大不
 可不慎意与前经同也纶粗于丝綍粗于纶乡置有
 秩乡小置啬夫有秩啬夫职同但随乡大小故名异
 耳所佩则同张华云纶如宛转绳尊大之人不可倡
 道此浮游虚漫之言恐人依象之
 蓝田吕氏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况于天子者乎生于心则
 形于言形于言则发于政所出之言仁矣则发为仁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7b 页 WYG0120-0439d.png
 政也天下被其泽矣所出之言暴矣则发为暴政也
 天下受其弊矣所谓如丝如纶如綍言其端甚微其
 末甚大也纶绶也大于丝矣綍大索也大于纶矣大
 人者王公之谓也游言者无根不定之言也易系辞
 曰诬善之人其辞游诬罔善人举非其实所以无根
 不定也为人上者倡之以诚悫笃实之言天下犹有
 奸欺以罔上者苟以无根不实之言倡之则天下荡
 然虚浮之风作矣可不慎乎可言而不可行过言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8a 页 WYG0120-0440a.png
 可行而不可言过行也过言者穷高极深绝类离伦
 自以为高明博大然人伦不察庶物不明要之卒不
 可行于世无用之空言而已此君子所以弗言也过
 行者可行之一时不可以有继可行之于己不可达
 之于天下如曾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七日墨子
 生不欲死不哭要之不可言之以为法于后世独行
 之高行而已此君子所以弗行也如此则言行不越
 乎中民将效之言不敢高于行言之必可行也行不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8b 页 WYG0120-0440b.png
 敢高于言必为可继之道也诗云淑慎尔止不愆于
 仪为人上者当善慎其容止不过于先王曲礼之仪
 引以證言行之不可过也
 长乐陈氏曰物之在天下始于微而必大者皆然惟
 丝有衣被人之功而王之言足以衣被万物而经纶
 天下之道在是焉故以丝言之游则无所归也与易
 所谓诬善之人其辞游同言欲当实而已况大人而
 可以倡游言乎或言王或言大人皆以业言之也可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9a 页 WYG0120-0440c.png
 言而不可行非所谓顾行之言也无稽之言而已故
 君子弗言可行而不可言非所谓顾言之行也苟难
 之行而已故君子弗行君子之言行适于中民皆效
 之故言当于行而无过高之言是以言不危行行当
 于言而无过高之行是以行不危言凡物非中而过
 高则危故危之为义如此淑谨尔止不愆于仪善谨
 尔之容止而不过于仪则性行之意也
 严陵方氏曰王以位言大人以道言其出如纶则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9b 页 WYG0120-0440d.png
 位者之事故曰王不倡游言非有道者则不能也故
 曰大人下又言君子弗言弗行者以见在上在下皆
 当如此也君子则兼上下言之可言不可行即游言
 也可行不可言者亦过行也
 马氏曰夫可言不可行君子不言也则民言顾行而
 言不危行矣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行顾言
 而行不危言矣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0a 页 WYG0120-0441a.png
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
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郑氏曰禁犹谨也稽犹考也议也话善言也缉熙皆
 明也
 孔氏曰此一节亦赞明前经言行之事所引诗大雅
 抑之篇刺厉王也言谨慎尔之所出善言以为政教
 恭敬尔之威仪此引證言虑其所终也又引大雅文
 王之篇言穆穆然美者乃是文王于谓呜呼言德呜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0b 页 WYG0120-0441b.png
 呼光明乎又敬其容止此引證在上当敬其言行也
 横渠张氏曰君子于民导使为德而禁其为非不大
 望于愚者之道与礼谓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谓
 尔
 蓝田吕氏曰非理则不言所以导民使之循理也非
 法则不行所以禁民使之行法也孟子曰人之易其
 言也无责尔矣如必责其言之所终则安敢易乎故
 进取于善者考其行而不掩犹不免于狂况不在于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1a 页 WYG0120-0441c.png
 善者乎故曰言必虑其所终墨氏兼爱杨氏为我原
 其设心之初以为道在乎是天下之善无以易此岂
 欲为无父无君之行哉然卒至于无父无君者积靡
 其敝不至于是则不止也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皆
 合于圣人其风之末犹为隘与不恭则立心之端差
 之毫釐缪以千里可不慎哉故曰行必稽其所敝言
 必虑终行必稽敝上之人所以导民禁民者也谨于
 言而慎于行民之所以从上者也诗云慎尔出话敬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1b 页 WYG0120-0441d.png
 尔威仪言上之言行不可不慎也大雅曰穆穆文王
 于缉熙敬止言文王之盛德亦不越敬其容止而已
 矣
 长乐陈氏曰言以明理所以通彼此之情而达之也
 故道人以言行出于正而率以正则彼莫敢为非也
 故禁人以行孔子于空空之鄙夫则叩两端而竭焉
 所谓道人以言也为鲁司寇而公谨氏出其妻慎溃
 氏踰竟而徙所谓禁人以行也君子道人以言故言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2a 页 WYG0120-0442a.png
 必虑其所终禁人以行故行必稽其所敝言矢于口
 易为口祸故欲虑虑者防患之思也行本于人为而
 有美有恶故欲稽稽者疑而考之也言以应物终而
 始始而终故言虑其所终行涉于迹久必稽其所敝
 民是以知言之为可谨而不敢纵行之为可谨而不
 敢忽也诗曰谨尔出话虑其所终之意也穆穆敬也
 美也天子之容也缉而熙之使久续而广之使远则
 文王以德为行故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2b 页 WYG0120-0442b.png
 严陵方氏曰书曰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道人以言之谓也孝经曰示之好恶而民知禁禁人
 以行之谓也
 马氏曰民之愚君子则以言道之使之知所向民之
 肆君子则以行禁之使之知所止道人以言故言必
 虑其所终禁人以行故行必稽其所敝盖因其发言
 之始而虑其所终当其制行之新而必考其所敝言
 由中出故言虑行自外作故言稽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3a 页 WYG0120-0442c.png
 石林叶氏曰言以开示天下故道人行以率励天下
 故禁人可行于己不可达于人则有穷故虑其所终
 则民亦谨于言可行于今不可传于后则有偏故稽
 其所敝则民亦慎于行
 建安真氏曰道人以言者谓以言辞命令开导而诱
 掖之也然言可以导人之善而不能禁人之不善禁
 人之不善其必以行乎盖天下之理有诸己而后可
 以非诸人已无不善之行虽不禁人人自从之已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3b 页 WYG0120-0442d.png
 不善之行虽欲禁人人必违之故空言不可以禁人
 惟实行乃足以禁人也夫言出于口至易也然不虑
 其所终则一言之过贻患将不胜救行出于身亦至
 易也然不稽其所敝则一行之差流祸或至于无穷
 不善者固不足言善矣而虑之不深稽之不远未有
 不反而为不善者也老庄非善言乎其终为浮虚之
 害夷惠非善行乎其弊有隘不恭之失况尊居人上
 言行所关安危自出故必谨之审之而不敢苟则民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4a 页 WYG0120-0443a.png
 亦从其化而不苟于言行矣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
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
周万民所望
 郑氏曰贰不壹也章文章也忠信为周
 孔氏曰从容有常谓举动有常度壹谓齐一不参差
 引诗小雅都人士刺幽王之诗君臣衣服无常诗人
 引彼明王之时都邑之人有士行者服此狐裘黄黄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4b 页 WYG0120-0443b.png
 然行归忠信万民所以瞻望以法则之
 蓝田吕氏曰此章明言长民者言容止民所观望则
 而象之惟其不贰有常则民心不疑而德归于一矣
 周人衣服无常此都人士之诗所以刺也
 严陵方氏曰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故其效
 至于民德归一也
 马氏曰长民者言处于人之上也处人之上不唯其
 行不可以无常而其形于衣服容貌之际亦不可以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5a 页 WYG0120-0443c.png
 无常然后民望其容貌而其德归于一彼都人士狐
 裘黄黄服其服也其容不改文以君子之容也出言
 有章遂以君子之辞也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实以君
 子之德也
 长乐陈氏曰民德之不纯常生于奇邪而奇邪之作
 常兆于衣服之不一长民所以率民而先之也衣服
 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德由之而一也都人古之
 长民者也士则长民所齐而成之者也狐裘燕居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5b 页 WYG0120-0443d.png
 服也狐之为物利以止不利于有为狐裘用之以燕
 居黄黄言其色也燕居之服犹且致一如此则其出
 而齐民可知矣此民德归一独在于此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
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
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郑氏曰志犹知也吉当为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咸皆
 也君臣皆有一德不贰则无疑惑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6a 页 WYG0120-0444a.png
 孔氏曰可望而知谓貌不藏情望见其貌则知其情
 可述而志谓臣下率诚奉上其行可述叙而知伊尹
 告太甲故称尹告咸有一德篇是也引以證君臣不
 相疑惑曹风鸤鸠刺曹君之诗言善人君子其仪不
 有差忒引以證一德之义
 蓝田吕氏曰可望而知可述而志皆谓德归于一而
 无二三也所谓一者理义而已人心之所同然者也
 为君则仁为臣则忠为子则孝为父则慈与人交则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6b 页 WYG0120-0444b.png
 信乃所谓一是故君臣之所为虽不同同归于是理
 故可望而知可述而志可望而知者不言而喻也可
 述而志者可称述而志之于书也若上有深阻难测
 之意则虽言而未喻下有隐匿不忠之情则虽言不
 可信况于志乎此君臣上下所以交相疑惑欲同心
 于为治难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言君臣
 之德皆一也其仪不忒亦言归于无差忒也
 长乐陈氏曰上以情待下故为上可望而知下以情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7a 页 WYG0120-0444c.png
 事上故为下可述而志谓之望而知者望其趋舍而
 足以知其情也谓之述而志者述其功业而足以志
 其情也为上可望而知则君之于臣无可疑之行故
 君不见疑于其臣为下可述而志则臣之于君无可
 惑之事故臣不见惑于其君郑氏以吉为告盖伊尹
 告汤之辞以为伊尹之与汤皆有一德而无异情君
 臣有一德此君所以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
 也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则亦一德之意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7b 页 WYG0120-0444d.png
 马氏曰为上可望而知者盖上以诚而接下为下可
 述而志者盖下以诚而事上上以使下下以事上皆
 以诚则君臣之间有同而无异故君不疑于其臣臣
 不惑于其君而其德一也
 山阴陆氏曰可望而知言表里如一可述而志言先
 后如一
子曰有国家者章善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8a 页 WYG0120-0445a.png
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
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
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小雅曰匪其
止共惟王之邛
 郑氏曰章明也病也难知有奸心也淫贪侈也孝
 经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仪当为义言臣义事则
 行也重犹尚也援犹引也引君所不及谓必使其君
 如尧舜烦所不知谓必使其知虑如圣人也上帝喻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8b 页 WYG0120-0445b.png
 君也板板辟也卒尽也病也此君使民惑之诗匪
 非也邛劳也言臣不止于恭敬其职唯使王之劳此
 臣使君劳之诗也
 孔氏曰此明君臣各以情相示则各得其所有善以
 赏章明之有恶以刑病之引诗小雅小明刺幽王
 之诗證民情不贰为正直之行君上多疑贰则百姓
 疑惑下怀欺诈则在上治之劳苦也不重辞不尚虚
 辞也臣下不援引其君行所不能及之事不烦乱君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9a 页 WYG0120-0445c.png
 所不知之事则君不劳苦上帝板板大雅刺厉王
 诗匪其止共小雅巧言刺幽王之诗也
 蓝田吕氏曰合于理则为善不合于理则为恶明之
 斯好之矣之斯恶之矣善居其厚恶居其薄此所
 以示民厚也好善恶恶则民一归于理义此民情所
 以不贰也靖共尔位好是正直此言居位者惟正直
 是好则所好出于理义民德所以壹也此篇之首曰
 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又曰为上可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9b 页 WYG0120-0445d.png
 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此文云上人疑则百姓
 惑下难知则君长劳反覆言此者盖君臣上下之际
 苟非同心同德一归于理义则上下暌乖欲政行而
 事治未之有也故极言上之好恶言行所以示其下
 者一德而已章好者明吾所好唯礼义而已非他好
 也慎恶者慎吾所恶唯非理非义而已非他恶也所
 好未必理义则君好可疑欲以化民成俗难矣所恶
 未必非理非义则君恶可疑欲民之不淫难矣使民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0a 页 WYG0120-0446a.png
 惑上之好恶而莫知所从非所以示民也臣之事上
 非礼不行故曰仪行所行一出于礼义非有隐匿诈
 伪之情故曰不重辞不重辞者理直而不必多言以
 自解之也以君之力所不能及而援其君则君难从
 以君之智所不能知而烦其君则君难听徒为难从
 难听劳其君而无益非所以事君也上帝板板下民
 卒板板反也上帝以况王者也王者反覆二三其
 德则民莫知所从而病矣此證上人疑则百姓惑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0b 页 WYG0120-0446b.png
 匪其止共惟王之邛邛病也为臣者事君不止于恭
 敬而援其所不及使君病其不能烦其所不知使君
 病其不知此證下难知则君长劳也
 长乐陈氏曰惟民生厚则性之本未常不善也因物
 有迁而习于恶则恶者其伪也有国者知民性之有
 善而移于所习然后为恶故为善则章之使民知善
 之可为为恶则之使民知恶之可避以示民有生
 厚之善则民致一于善而归厚矣是以民情不贰靖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1a 页 WYG0120-0446c.png
 共尔位好是正直则章善之谓也疑则不明矣上之
 人明道以示民然后民知所视效今则疑而不明民
 何所视效乎此百姓以之惑难知则隐矣下之人竭
 情事上而无隐然后君逸于听察今则隐而难知君
 安能逸于听察乎此君所以劳也
 严陵方氏曰章善而著之恶者耻其不若则恶者病
 矣夫不待刑罚而能使恶者知耻则为上者之用心
 厚矣则民其有携贰之情乎示民不以信则为上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1b 页 WYG0120-0446d.png
 人可疑百姓其有不惑乎事君不以忠则为下之人
 难知君长其有不劳乎章其所好之善故足以示民
 而成俗慎其所恶之恶故足以御民而不淫若是则
 上无可疑而民不惑矣臣有可仪之行而所重者不
 在乎辞君之所及者道而所不及者事故于所不及
 者则不援之使及君之所知者本而所不知者末于
 所不知者则不烦之使知若是则下无难知君不劳
 矣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2a 页 WYG0120-0447a.png
 马氏曰好是正直者章善之谓也君德之不一故曰
 上人疑上人疑则非所谓可望而知也故百姓惑臣
 德之不一故曰下难知下难知则非所谓可述而志
 也故君长劳主道利宣不利周利明不利幽故君民
 者章好以示民俗使天下之人晓然知吾之所好在
 善而迁善以成俗慎恶以禦民之淫使天下之人晓
 然知吾之所恶在恶而淫僻之行有所不敢为故民
 不惑矣臣仪行言当其义而行不重辞者不以浮华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2b 页 WYG0120-0447b.png
 之辞为尚盖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
 石林叶氏曰善者蔽恶者进则民疑故有国以示民
 厚者异于此上以诚示人则百姓虽贱可以无惑下
 以奸罔上则君长虽尊亦必至于劳示之以好恶而
 使知禁则民无惑矣以行为法而不重辞则君不劳
 矣
 庐陵胡氏曰上怀疑则民惑于好恶下不易知则君
 劳于听察故君当明好恶以示民臣不可强君以所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3a 页 WYG0120-0447c.png
 难知难行之事郑谓不援所不及不必使其君所行
 如尧舜也孟子曰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
 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谓尧舜为不可及不可也谓
 不必使其君如尧舜亦不可也郑氏误矣
 黄氏曰臣仪行不重辞君上能章好慎恶则臣下仪
 象其上崇贵德行而不重辞华也不援其所不及者
 谓贤者在位皆守廉让不贪禄竞位无躁求之义也
 不烦其所不知者谓各司其职而思不出其位之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3b 页 WYG0120-0447d.png
 也臣下如此则君上不劳而治矣
 山阴陆氏曰行不重辞礼辞而已礼辞臣之仪也即
 应固辞固辞然后为义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
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康诰曰敬明乃罚甫
刑曰播刑之不迪
 郑氏曰言政教所以明赏罚康康叔也作诰康诰甫
 刑皆尚书篇名也播犹施也不衍字迪道也言施刑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4a 页 WYG0120-0448a.png
 之道
 孔氏曰此一篇明慎赏罚之事赏罚不中则劝惩失
 所君上不可轻亵之周公作诰告康叔云女所施刑
 罚必敬而明之甫刑穆王戒群臣言所为监者皆是
 伯夷布刑之道引之者證重刑之义案皇氏曰言在
 上政令所以不行教化所以不成者秪由君上爵禄
 加于小人不足劝人为善刑罚加于无罪之人不足
 耻其为恶赏罚失所故政不行教不成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4b 页 WYG0120-0448b.png
 蓝田吕氏曰爵禄不足劝善刑罚不足耻小人此之
 谓亵刑轻爵失君人之道矣上言好恶此言爵禄刑
 罚盖好恶本诸心爵禄刑罚施于政心术不正则政
 刑从之不可不慎也敬明乃罚播刑之不迪言用罚
 不可不敬施刑不可不循其道也
 马氏曰政教者爵禄刑罚之本爵禄刑罚者政教之
 一端政已行教已成则期命辨说之已久天下晓然
 知善恶之所在故加之爵禄晓然知善之可勉加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5a 页 WYG0120-0448c.png
 刑罚晓然知恶之可耻世衰道微政教不立虽加以
 爵赏而不足劝加以刑罚而不足耻盖不知善恶之
 所在故也当此之时为上者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当
 以政教先之也敬明乃罚言先敬明其德而后乃罚
 之赏罚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之也古人有之故
 三代之赏罚未尝废非所以先之故九变而后赏罚
 可言
 长乐陈氏曰政之不行教之不成则上失其本而区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5b 页 WYG0120-0448d.png
 区于爵禄刑罚之末则人将有不从者矣故虽爵禄
 之荣人情所甚欲也且不足以劝其为善刑罚之威
 人情所甚恶也且不足以耻其为恶爵禄不足劝则
 轻爵以予人犹无益也故上不可以轻爵刑罚不足
 耻则亵刑以加物犹不足禁也故上不可以亵刑敬
 明乃罚者敬以致其谨明以致其察则不可亵刑之
 意也播刑之不迪书以为播刑之迪迪之为言道也
 先王之于人道之而弗率然后加刑焉是则用刑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6a 页 WYG0120-0449a.png
 者必不在于政之行教之成也政不行教不成而亵
 刑则所谓播刑之不迪
 石林叶氏曰政以养民者也教以率民者也养之备
 教之详然后爵禄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则民孰不劝
 且耻乎不先于教民劝且耻则刑之用也亵爵之用
 也轻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6b 页 WYG0120-0449b.png
 
 
 
 
 
 
 
 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