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a 页 WYG0120-02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二  宋 卫湜 撰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郑氏曰获得也不获乎上言臣不得于君则不得居
 位治民也不明乎善不诚乎身言知善之为善乃能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b 页 WYG0120-0225b.png
 行诚
 孔氏曰此明为臣为人皆须诚信于身然后可也
 河南程氏曰止于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义理之
 精微无可得名且以至善目之继之者善此言善却
 言得轻但谓继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谓恶(伊川/)
 曰这一个道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只是人不道他
 这里知此便是明善 又曰明善在明守善在诚
 又曰人患事物系累思虑蔽锢只是不得其要要在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a 页 WYG0120-0226a.png
 明善明善在乎格物穷理穷至于物理则渐久后天
 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伊川/)又曰且省外事但明
 乎善唯进诚道其文章虽不中不远矣所守不约泛
 滥无功(明道/)又曰学者必知所以入德不知所以入
 德未见其能进也故孟子曰不明乎善不诚其身易
 曰知至至之
 蓝田吕氏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
 以为子则人之所以信于朋友者岂声音笑貌为哉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b 页 WYG0120-0226b.png
 内诚尽乎父母内行孚于家人则朋友者不期信而
 信之矣故曰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获乎上者有
 善而见信有功而见知所施于民者莫非善也不获
 乎上者德进而见忌功高而见疑身且不保尚何民
 之可治哉故曰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建安游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故不明乎善不诚
 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安往而不致其极哉以内则顺
 乎亲以外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a 页 WYG0120-0226c.png
 得民此舜之允塞所以五典克从也
 延平杨氏曰不明乎善虽欲择之固执之未必当于
 道也故欲诚乎身必光于明善不诚乎身则身不行
 道矣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况能顺其亲乎故顺乎
 亲必先于诚身不顺乎亲则于其所厚者薄也况于
 朋友乎故欲信乎朋友必先顺乎亲夫责善朋友之
 道也不信乎朋友则其善不足称也已而欲获乎上
 不亦难乎不获乎上则身不能保况欲治其民乎不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b 页 WYG0120-0226d.png
 可得也 又曰反身者反求诸身也盖万物皆备于
 我非自外得反诸身而已 又曰明善在致知致知
 在格物号物之多至于万则物盖有不可胜穷者反
 身而诚则举天下之物在我矣诗曰天生烝民有物
 有则凡形色具于吾身者无非物也而各有则焉反
 而求之则天下之理得矣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章第五节此又以在下位者
 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诚谓反求诸身而所存所
卷一百三十二 第 4a 页 WYG0120-0227a.png
 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
 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也夫在下位而不
 获乎上则无以安其位而行其志故民不可治然欲
 获乎上又不可以谀说取容也其道在信乎友而已
 盖不信乎友则志行不孚而名誉不闻故上不见知
 然欲信乎友又不可以便佞苟合也其道在悦乎亲
 而已盖不悦乎亲则所厚者薄而无所不薄故友不
 见信然欲顺乎亲又不可以阿意曲从也其道在诚
卷一百三十二 第 4b 页 WYG0120-0227b.png
 乎身而已盖反身不诚则外有事亲之理而内无爱
 敬之实故亲不见悦然则欲诚乎身又不可以袭取
 强为也其道在明乎善而已盖不能格物致知以真
 知至善之所在则好善必不能如好好色恶恶必不
 能如恶恶臭虽欲勉焉以诚其身而身不可得而诚
 矣此必然之理也故夫子言此而其下文即以天道
 人道择善固执者继之盖择善所以明善固执所以
 诚身择之之明则大学所谓物格而知至也执之之
卷一百三十二 第 5a 页 WYG0120-0227c.png
 固则大学所谓意诚而心正身修也知至则反诸身
 者将无一毫之不实意诚心正而修身则顺亲信友
 获上治民将无所施而不利而达道达德九经凡事
 亦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又曰此章之说虽多然亦无
 大得失唯杨氏反身之说为未安耳盖反身而诚者
 物格知至而反之于身则所明之善无不实有如前
 所谓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而其所行自无内外隐微
 之殊耳若知有未至则反之而不诚者多矣安得直
卷一百三十二 第 5b 页 WYG0120-0227d.png
 谓但能反求诸身则不待求之于外而万物之理皆
 备于我而无不诚哉况格物之功正在即事即物而
 各求其理今乃反欲离去事物而专务求之于身尤
 非大学之本意矣 又曰原道中举大学却不说致
 知在格物一句苏子由古史论举中庸不获乎上后
 却不说不明乎善不诚乎身二句这两个好做对司
 马温公议仪秦处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却不说居天下之广居看得这样都是个无头学问
卷一百三十二 第 6a 页 WYG0120-0228a.png
 海陵胡氏曰必先得上之信任然后道得以行民得
 以治朋友信之然后声誉闻达可以取信于上朋友
 未信况可取信于君乎闺门之内其亲且未能顺朋
 友肯信之乎顺亲有道当以至诚自持其身何者凡
 所为善则亲喜悦所为不善则亲愧辱故不能以至
 诚自持则不顺其亲矣事有善恶若诚于恶则失所
 以诚身之道当明于善而固执之然后可以诚身矣
 广安游氏曰此言为人辅相佐其君治天下之道也
卷一百三十二 第 6b 页 WYG0120-0228b.png
 天子之相名为人臣实行君之事治君之民用君之
 爵禄以为赏用君之刀锯以为罚生杀进退皆得专
 之此之谓宰相之事不如此不可以为政然必得其
 君然后可以如此然获乎上必信乎友舜之道信于
 四岳而后获乎尧禹之道信于契皋陶然后获于舜
 周公不为召公所说则周公以为忧求所以释召公
 之意而作君奭召公既说周公获乎成王矣管仲见
 信于鲍叔而获乎威公子产见信于子皮而获于郑
卷一百三十二 第 7a 页 WYG0120-0228c.png
 伯古之人臣莫不如此然不顺乎亲则不能信乎朋
 友盖君子之道自内以及外自近以及远于其亲而
 不顺况能及他人乎孟子论舜专言其得乎亲而后
 可以治天下此章所言全以舜为法故曰不以舜之
 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舜为尧相上获乎尧
 下见信乎禹稷契皋陶其道盖出于此顺乎亲又必
 反诸身舜之事亲正如此瞽瞍不豫常反求诸己负
 罪引慝终至于瞽瞍亦允若志諴感神此顺乎亲必
卷一百三十二 第 7b 页 WYG0120-0228d.png
 反身以诚而后可也诚身有道必明乎善舜之诚身
 亦本于此孟子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记曰舜其
 大智也欤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此则舜之明善也不
 明乎善则下不知人上不知天而不得中庸不得中
 庸则不能诚身矣
 东莱吕氏曰此段盖自末至本居下者固欲有获于
 上不知所以获者自有道擎跽曲拳岂足以获于上
 直言正谏岂足以获于上甚者乃云我能取信自然
卷一百三十二 第 8a 页 WYG0120-0229a.png
 获于上不知其平日之心不诚信安能一旦为诚信
 须是平日见信然后可故曰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
 信于友者又须是能悦亲如不能悦亲于朋友交际
 閒虽有诚信而非发之于内常时固可遮藏偶然遇
 一大君子则不能掩故曰不悦于亲不信于友矣悦
 亲有道非三牲五鼎为足悦亲须是承颜顺色方为
 悦亲又须是出于诚诚者乃与生俱生固结而不能
 自解故曰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此章一句𦂳一句
卷一百三十二 第 8b 页 WYG0120-0229b.png
 渐渐入来盖明善乃理之极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子所以相继者亦不过明善于明善之外更无所
 加损故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止是要从近处看
 今之人其于事亲从兄事上交友之际固有时乎中
 理然有时又差了盖虽到九分九釐尽有一毫差则
 并前都差如行九十九里忽差路头则都不济事此
 所以要明善明善要明得尽(居仁/)
 范阳张氏曰人性皆善特吾学非其道而世无师友
卷一百三十二 第 9a 页 WYG0120-0229c.png
 以指示之耳使吾知格物致知之学内而一念外而
 万事无不穷其原流穷其终始穷之至于极尽之地
 人欲既尽一旦豁然则惟善昭昭无可疑矣此所谓
 一日克己天下归仁焉故诚之为用无不感动以此
 事亲则吾亲感动而无不悦以此交朋友则朋友感
 动而无不信以此事上则在上感动而无不获以此
 治民则天下感动而无不治是故不忧民之不治上
 之不获朋友之不信亲之不悦独忧身之不诚善之
卷一百三十二 第 9b 页 WYG0120-0229d.png
 不明耳使明乎善则吾身吾亲吾友吾君吾民之机
 皆已总摄乎此矣
 新定顾氏曰所谓善者何如哉孟子曰万物皆备于
 我矣又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曰万物皆
 备称其善也曰安宅曰正路喻其善也善之为言美
 也穷天地亘万世所谓事物皆于此乎出譬如枝叶
 之生于本根是故事物有大小而此善无大小事物
 有高下而此善无高下事物有变迁而此善无变迁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0a 页 WYG0120-0230a.png
 事物有彼此而此善无彼此非有气也而气皆于此
 乎出非有形也而形皆于此乎生故有行焉而人莫
 能禦是谓正路有居焉而人莫能移是谓安宅不疾
 而速不行而至自得于我无羡于彼是谓万物皆备
 事物莫之能及也故谓之善伏羲之为易尧舜禹之
 相传以中箕子之言皇极孔子之言仁惟此善也子
 思子之为是书始明之以天命之性中目之以至诚
 末以为上天之载异时孟子又明之以仁义亦惟此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0b 页 WYG0120-0230b.png
 善也能明此善则知身果不可以不诚
 晋陵喻氏曰夫子之教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事公卿乃与事父兄等逮德下衰士或以事公卿为
 耻夫子其知之矣故以是垂教焉其事君尽礼人至
 以为谄其栖栖于行道人至以为佞后世之君子视
 孔子不趐千万也而天下之人莫有疑其謟佞者是
 其有过于孔子哉盖其于天下无孔子皇皇之心不
 以得君行道为己任无孔子之德行而不敢自信无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1a 页 WYG0120-0230c.png
 孔子之毋我而不能忘其己私故终于嚣嚣然无翻
 然而改者也如此则夫謟佞之讥又何疑哉噫无怪
 乎道之不行而斯民之不受赐也安得以孔子中庸
 之道告之
 延平周氏曰信乎朋友是内足以自信而外则足以
 取信此上之所以获而民可得而治也故孔子之教
 止于信而漆雕开之学亦主于信
 吴兴沈氏曰上既言事豫则立至道前定则不穷之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1b 页 WYG0120-0230d.png
 义此复申以明善推而至于民可得而治盖一理也
 特子思欲理明而事切故谆谆反覆言之能明乎善
 即所谓豫也性之至善自本自根无昏迷之间人伪
 一萌则失先见之明而善不复见矣惟于喜怒哀乐
 未发之时即事而明不为物感则性善明矣明乎至
 善则一性之间无一毫人伪皆天理之自然以之修
 身则诚以之事亲则顺以之交朋友则信以之在下
 位则必获乎上以之在上位则必得乎民无所往而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2a 页 WYG0120-0231a.png
 不当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
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
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
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
愚必明虽柔必强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2b 页 WYG0120-0231b.png
 郑氏曰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因诚
 身说有大至诚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劝
 人学诚其身也果犹决也
 孔氏曰此经明至诚之道自博学之以下申明诚之
 者择善而固执之事郑注大至诚则经云诚者天之
 道圣人是矣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谓身有事不
 能常学习须勤力学之措置也言学不至于能则不
 置必待能之乃已也以下诸事皆然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3a 页 WYG0120-0231c.png
 濂溪周氏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
 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
 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又曰圣人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
 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
 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3b 页 WYG0120-0231d.png
 河南程氏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 一本云李
 邦直云不欺之谓诚便以不欺为诚徐仲车云不息
 之谓诚中庸言至诚无息非以无息解诚也或以问
 先生先生云云 又曰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
 敬者用也敬则诚(明道/)又曰主一之谓敬一者之谓
 诚敬则有意在 又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与勉而
 中思而得何止有差等耳是相去悬绝不勉而中即
 常中不思而得即常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指他人所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4a 页 WYG0120-0232a.png
 见言之若不勉不思者自在道上行又何必言中不
 中不勉不思亦有大小深浅至于曲艺亦有不勉不
 思者所谓日月至焉与久而不息者所见规摹虽略
 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须心潜默识玩索久之庶几
 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己欲学之须熟玩味圣人之
 气象不可只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字(伊川/)
 问致知与力行兼否曰为常人言才知得非礼不可
 为须用勉强至于知穿窬不可为则不待勉强是知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4b 页 WYG0120-0232b.png
 亦有浅深也古人言乐循理谓之君子若勉强只是
 知循理非是乐也才到乐时便是循理为乐不循理
 为不乐何苦而不循理自不须勉强也若夫圣人不
 勉而中不思而得此又上一等事(伊川/)又曰知至则
 当至之知终则当遂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
 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
 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至
 而至之知之事故可与几知终而终之故可与存义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5a 页 WYG0120-0232c.png
 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审问慎思四者皆知至之事
 笃行便是终之如始条理终条理因其能始条理故
 能终条理犹知至即能终之 又曰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又曰思曰睿思虑
 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换一事思
 之不可专守著这一事盖人之知识于这里蔽著虽
 强思亦不通也(伊川/)又曰思曰睿睿作圣致思如掘
 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清者出来人思虑始皆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5b 页 WYG0120-0232d.png
 溷浊久自明快(伊川/)问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主
 争道及公孙大娘舞剑而后悟笔法是心常思念至
 此而感发否曰然须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思怎生
 得如此然可惜张旭留心于书移此心于道何所不
 至(伊川/)又曰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
 其得易失然而学者有无思无虑而得者何也曰以
 无思无虑而得者乃所以深思而得之也以无思无
 虑为不思而自以为得者未之有也 问人有日诵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6a 页 WYG0120-0233a.png
 万言或妙绝技艺此可学否曰不可大凡所受之才
 虽加勉强止可少进而钝者不可使利也唯理可进
 除是积学既久自能变得气质则愚必明柔必强
 横渠张氏曰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 又曰
 以心求道正犹以己知人终不若彼自知彼为不思
 而得也 又曰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耳命禀同于
 性遇乃适然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有不至犹难
 语性可以言气行同报异犹难言命可以言遇 又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6b 页 WYG0120-0233b.png
 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
 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蓝田吕氏曰诚者理之实然致一而不易者也天下
 万古人心物理皆所同然有一无二虽前圣后圣若
 合符节是乃所谓诚诚即天道也天道自然无勉无
 思其中其得自然而已圣人诚一于天天即圣人圣
 人即天由仁义行何思勉之有故从容中道而不迫
 诚之者以人求天者也思诚而复之故明有未究于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7a 页 WYG0120-0233c.png
 善必择诚有未至所执必固善不择道不精执不固
 德将去学问思辨所以求之也行所以至之也求之
 至非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不足以化气质 一本云
 诚者理之实致一而不可易者也大而天下远而万
 古求之人情参之物理皆所同然有一无二虽前圣
 后圣若合符节理本如是非人私知之所能为此之
 谓诚诚即天道也天道自然何勉何思莫非性命之
 理而已故诚者天之道性之者也诚之者人之道反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7b 页 WYG0120-0233d.png
 之者也圣人之于天道性之者也贤者之于天道反
 之者也性之者成性与天无閒也天即圣人圣人即
 天纵心所欲由仁义行也出于自然从容不迫不待
 乎思勉而后中也反之者求复乎性而未至虽诚而
 犹杂之伪虽行而未能无息则善不可不思而择德
 不可不勉而执不如是犹不足以至乎诚故学问思
 辨皆所以求之也行所以至之也君子将以造其约
 则不可不学学而不能无疑则不可不问未至于精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8a 页 WYG0120-0234a.png
 而通之则不可不思欲知是非邪正之别本末先后
 之序则不可不辨欲至乎道欲成乎德则不可不行
 学以聚之聚不博则约不可得博学而详说之将以
 反说约也为学之道造约为功约即诚也不能至是
 则多闻多见徒足以饰口耳而已语诚则未也故曰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学者不欲进则己欲进则
 不可以有成心有成心则不可与进乎道矣故成心
 存则自处以不疑成心亡然后知所疑矣小疑必小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8b 页 WYG0120-0234b.png
 进大疑必大进盖疑不安于故而进于新者也颜渊
 学为孔子而未得者也故疑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皆疑辞也孟子学为舜而未得
 也故疑之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
 乡人亦疑辞也所谓疑者患乎未知也如问之审审
 而知则进孰禦焉故曰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学
 也问也求之外者也闻也见也得之外者不致吾思
 以反诸身则学问闻见非吾事也故知所以为性知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9a 页 WYG0120-0234c.png
 所以为命反之于我何物也知所以名仁知所以名
 义反之于我何事也故曰思则得之不思则弗得也
 慎其所以思必至于得而后己则学问闻见皆非外
 铄是乃所谓诚也故曰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理
 有宜不宜时有可不可道虽美矣胶于理则乱诚虽
 至矣失其时则乖不可不辨也辨之者不别则不见
 不讲则不明非精义入神不足以致用故曰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四者致知之道而未及乎行也学
卷一百三十二 第 19b 页 WYG0120-0234d.png
 而行之则由是以至于诚无疑矣知崇者所以致吾
 知也礼卑者所以笃吾行也学之博者莫若知之之
 要知之要者不若行之之实也行之之实犹目之视
 耳之听不言而喻也如日月之运行不可得而已也
 笃之犹有勉也笃之至于诚则不勉矣行之弗笃犹
 未诚也故曰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
 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者君子所贵乎学者为能变
 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柔者可进于强愚者可进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0a 页 WYG0120-0235a.png
 于明不能胜气质则虽有志于善而柔不能立愚不
 能明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
 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反其同而变其异
 也思诚而求复所以反其同也人一己百人十己千
 所以变其异也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学问之益
 乎故学至于尚志以天下之士为未足则尚论古之
 人虽质之柔而不立者寡矣学至于致知格物则天
 下之理斯得虽质之愚而不明者寡矣夫愚柔之质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0b 页 WYG0120-0235b.png
 质之不美者也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
 不足以致之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辍以求变
 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所能变是
 果于自弃其为不仁之甚矣
 上蔡谢氏曰诚是实理不是专一寻常人谓至诚止
 是谓专一实理则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不是安排来
  又曰诚是无亏欠忠是实有之理忠近于诚 又
 曰学者且须是穷理物物皆有理穷理则能知天之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1a 页 WYG0120-0235c.png
 所为知天之所为则与天为一与天为一无往而非
 理也穷理则是寻个是处有我不能穷理人谁识真
 我何者为我理便是我穷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
 思而得从容中道曰理必物物而穷之乎曰必穷其
 大者理一而已一处理穷触处者皆通恕其穷理之
 本欤
 延平杨氏曰道一也有天人之辨贤圣之别者诚与
 诚之者异而已其归无二致也孔子曰上智与下愚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1b 页 WYG0120-0235d.png
 不移而此曰虽愚必明何也曰天地之性一而已为
 上智为下愚气禀异也故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气质之性君子不谓之性也若夫学之而弗能问之
 而弗知思之而弗得辨之而弗明行之而弗笃而遂
 措焉不知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是
 愚者之不移也尚何明之有中庸只论诚而论语曾
 不及一诚何也论语之教人凡言忠信恭敬所以求
 仁而进德之事莫非诚也论语示人以入之之方中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2a 页 WYG0120-0236a.png
 庸言其志也盖中庸子思传道之书不正言其志则
 道不明孔子所罕言孟子常言之亦犹是矣
 河东侯氏曰诚者天之道生而知之尧舜性之者是
 也诚之者人之道学而知之汤武反之者是也诚者
 天之道圣人人伦之至化而无迹从容中道思勉不
 在言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之择善者也弗能弗知弗得弗明弗笃弗
 措而固执之者也所谓勉而中思而得者也人一能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2b 页 WYG0120-0236b.png
 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又困而学之者也果
 能此道则愚必明柔必强曲能有诚也尧舜性仁无
 时而不中不必更言中不中由仁义行者也不待乎
 思勉也与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相去甚远学者若于
 此有所得则气味深长不可放过潜心力久玩味绝
 熟庶可也诚者天之道只于圣人分上言之犹未尽
 诚之蕴必须自得仍于天道人道上分别得从容处
 方见诚与诚之者不同若只恁地说过亦不济事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3a 页 WYG0120-0236c.png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章第六节承上文诚身而言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
 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
 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
 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
 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
 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
 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3b 页 WYG0120-0236d.png
 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学问思
 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
 仁利而行也此诚之之目也有弗学而下言君子之
 学不为则己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
 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
 之效此言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
 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耳盖包费隐兼小
 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4a 页 WYG0120-0237a.png
 此篇之枢纽也又案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
 详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
 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
 问词而犹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
 而所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
 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 或问诚之为
 义其详可得而闻乎曰难言也姑以其名义言之则
 真实无妄之云也若事理之得此名则亦随其所指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4b 页 WYG0120-0237b.png
 之大小而皆有取乎真实无妄之意耳盖以自然之
 理言之则天地之閒唯天理为至实而无妄故天理
 得诚之名若所谓天之道鬼神之德是也以德言之
 则有生之类唯圣人之心为至实而无妄故圣人得
 诚之名若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是也至于随
 事而言则一念之实亦诚也一言之实亦诚也一行
 之实亦诚也是其大小虽有不同然其义之所归则
 未始不在于实也曰然则天理圣人之所以若是其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5a 页 WYG0120-0237c.png
 实者何也曰一则纯二则杂纯则诚杂则妄此常物
 之大情也夫天之所以为天也冲漠无朕而万理兼
 该无所不具然其为体则一而已矣未始有物以杂
 之也是以无声无臭无思无为而一元之气春秋冬
 夏昼夜昏明百千万年未尝有以息之盖天下之物
 洪纤巨细飞潜动植亦莫不各得其性命之正以生
 而未尝有一毫之差此天理之所以为实而不妄者
 也若夫人物之生性命之正固亦莫非天理之实但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5b 页 WYG0120-0237d.png
 以气质之偏口鼻耳目四支之好得以蔽之而私欲
 生焉是以当其恻隐之发而忮害杂之则所以为仁
 者有不实矣当其羞恶之发而贪昧杂之则所以为
 义者有不实矣此常人之心所以虽欲勉于为善而
 内外隐显常不免于二致其甚至于诈伪欺罔而卒
 堕于小人之归则以其二者杂之故也唯圣人气质
 清纯浑然天理初无人欲之私以病之是以仁则表
 里皆仁而无一毫之不仁义则表里皆义而无一毫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6a 页 WYG0120-0238a.png
 之不义其为德也固举天下之善而无一事之或遗
 而其为善也又极天下之实而无一毫之不满此其
 所以不勉不思从容中道而动容周旋莫不中礼也
 曰然则常人未免于私欲无以实其德者奈何曰圣
 人固己言之亦曰择善而固执之耳夫于天下之事
 皆有以知其如是为善而不能不为知其如是为恶
 而不能不去则为善去恶之心固己笃矣于是而又
 加以固执之功虽其不睹不闻之间亦必戒慎恐惧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6b 页 WYG0120-0238b.png
 而不敢懈则凡所谓私欲者出而无所施于外入而
 无所藏于中自将消磨泯灭不得以为吾之病而吾
 之德又何患于不实哉是则所谓诚之者也曰然则
 大学论小人之阴恶阳善而以诚于中者目之何也
 曰若是者自其天理之大体观之则其为善也诚虚
 矣自其人欲之私分观之则其为恶也何实如之而
 安得不谓之诚哉但非天理真实无妄之本然则其
 诚也适所以虚其本然之善而反为不诚耳 又曰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7a 页 WYG0120-0238c.png
 诸说周子至矣其上章以天道言其下章以人道言
 愚于通书之说亦既略言之矣程子无妄之云至矣
 其他说亦各有所发明读者深玩而默识焉则诸家
 之是非得失不能出乎此矣 曰学问思辨亦有序
 乎曰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
 得所疑而有问问之审然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
 反复之以发其端而可思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
 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7b 页 WYG0120-0238d.png
 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行之笃则凡所学问思辨
 而得之者又皆必践其实而不为空言矣此五者之
 序也曰吕氏之说之详不亦善乎曰吕氏之说最为
 详实然深考之则亦未免乎有病盖君子之于天下
 必欲无一理之不通无一事之不能故不可以不学
 而其学不可以不博及其积累而贯通焉然后有以
 深造乎约而一以贯之非其博学之初已有造约之
 心而姑从事于博以为之地也至于学而不能无疑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8a 页 WYG0120-0239a.png
 则不可以不问而其问也或粗略而不审则其疑不
 能尽决而与不问无以异矣故问之不可以不审或
 曰成心亡而后可进则是疑之说也非疑而问问而
 审之说也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恃此而反之
 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
 故必思索以精之然后心与理熟而彼此为一然使
 其思也或大多而不专则亦泛滥而无益或大深而
 不止则又过苦而有伤皆非思之善也故其思也又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8b 页 WYG0120-0239b.png
 必贵于能慎非独为反之于身知其为何事何物而
 已也其馀则皆得之而所论变化气质者尤有功也
  曰何以言诚为此篇之枢纽也曰诚者实而已矣
 天命云者实理之原也性其在物之实体道其当然
 之实用而教也者又因其体用之实而品节之也不
 可离者此理之实也隐之见微之显实之存亡而不
 可掩者也戒慎恐惧而慎其独焉所以实乎此理之
 实也中和云者所以状此实理之体用也天地位万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9a 页 WYG0120-0239c.png
 物育则所以极此实理之功效也中庸云者实理之
 适可而平常者也过与不及不见实理而妄行者也
 费而隐者言实理之用广而体微也鸢飞鱼跃流动
 充满夫岂无实而有是哉不远人以下至于大舜文
 武周公之事孔子之言皆实理应用之当然而鬼神
 之不可掩则又其发见之所以然也圣人于此固以
 其无一毫之不实而至于如此之盛其示人人也亦
 欲其必以其实而无一毫之伪也盖自然而实者天
卷一百三十二 第 29b 页 WYG0120-0239d.png
 也必期于实者人而天也诚明以下累章之意皆所
 以反覆乎此而其所以至于正大经而立大本参天
 地而赞化育则亦真实无妄之极功也卒章尚絅之
 云又本其务实之初心而言也内省者慎独克己之
 功不愧屋漏者戒慎恐惧而无己可克之事皆所以
 实乎此之序也时靡有争变也百辟刑之化也无声
 无臭又极乎天命之性实理之原而言也盖此篇大
 指专以发明实理之本然欲人之实此理而无妄故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0a 页 WYG0120-0240a.png
 其言虽多而其枢纽不越乎诚之一言也呜呼深哉
 北溪陈氏曰诚于忠信极相近须有分别诚是就自
 然之理上形容此一字忠信是就人用功夫上说后
 世说诚都差了伊川方云无妄之谓诚晦翁又谓真
 实无妄之谓诚尤见分晓今人动以至诚两字加诸
 人只成谦恭敬谨之意不知诚者乃真实无妄之谓
 至诚乃真实极至无一毫不尽惟圣人可以当之如
 何可容易加诸人 又曰天道流行自古及今无一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0b 页 WYG0120-0240b.png
 毫之妄暑往则寒来日往则月来元亨利贞终始循
 环万古常然又如天行一日一夜一周而又过一度
 与日月五星之运行躔度不差至于万物之生一花
 一叶文缕相等对自古至今无一毫差错尽是真实
 道理此所谓其物不贰则生物不测就人论则实理
 流行付予于人在吾身日用常常流行发见但人不
 察耳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敬兄无非实理发见
 良知良能不待安排又如乍见孺子将入井便有怵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1a 页 WYG0120-0240c.png
 惕之心至行道乞人饥饿濒死而蹴尔嗟来之食乃
 不屑就此皆降衷秉彝真实道理自然发见虽极恶
 之人物欲昏蔽良心之实终不可殄皆天理流行真
 实处及就人做工夫处论则只是悫实不欺之理全
 体悫实固诚也一言一行之实亦诚也 又曰君子
 诚之为贵诚之者人之道此皆就做工夫上论要得
 真实无妄
 延平周氏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天也而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1b 页 WYG0120-0240d.png
 圣人不以天废人择善而固执之者人也而贤人必
 以人助天学而有所未能则问之问而有所未知则
 思之思而有所未得则辨之既辨矣然后行之盖求
 之于人而又求之于己者善学者也愚之对者知而
 不言知柔之对者刚而不言刚何也盖言其性则愚
 不止乎知而必至于明者言其才则柔不止于刚而
 必为强者也何以言之庄周尝谓使知者求之不得
 然后使明者求之是明对知为重皋陶之九德则强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2a 页 WYG0120-0241a.png
 出于刚是刚对强为次
 广安游氏曰春秋以来人各以意之所见为善自以
 为孝而陷于不孝申生是也自以为忠而陷于不忠
 荀息是也自以为仁而陷于不仁宋襄公是也自以
 为义而害于人伦于陵仲子是也自以为廉而害于
 大体楚子发是也若此者各自以其所见为善孔子
 忧之作春秋以明至善之归以为当世之人其所以
 陷于不善者其意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心非不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2b 页 WYG0120-0241b.png
 善择之不精讲之不详故至于此故曰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凡此者皆所以精择之以
 求明乎至善也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皆所以求至乎
 至善也学之问之辨之行之而弗措凡以善之难明
 而易以有毫釐之差也
 范阳张氏曰欲择善固执不由学问思辨笃行中求
 所谓善者未必善而执者非所当执也学必有疑疑
 则必问问而未喻必思思之至深必辨辨之己彻必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3a 页 WYG0120-0241c.png
 行自然之理也怠慢之心常起于无味有志之士常
 弗措于可措此所以不畏天资之愚而畏怠惰而自
 绝者也苟加学问昏气自除愚者明矣懦气自去柔
 者强矣愚懦者尚可进道况秀艾之士哉
 施氏曰自然而然谓之天使然而然谓之人诚者得
 之于天自然而然者也故言天之道则以天合天而
 已诚之者成之于人使然而然者也故言人之道则
 以人相天而已以天合天则无事于有为故不勉而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3b 页 WYG0120-0241d.png
 中不思而得动则合道而已此人之所以圣也以人
 相天则假修为而后至见善不明则不足以择善用
 心不刚则不足以固执之者也学以穷其理故欲博
 思以精其义故欲慎学之博矣而继之以审问则日
 造其所无而好其所新矣此则阅理多矣思之慎矣
 而继之以明辨则日减其所有而损其所成矣此则
 见理明矣然后知其所要勤而行之则能有所至故
 不可以不笃笃者力行而至也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4a 页 WYG0120-0242a.png
 江陵项氏曰学所未能问所未知思其所以然辨其
 所不然行其所当然 又曰学之于古问之于今思
 之欲其契于心辨之欲其合于道行之则为我有矣
  又曰学而又问则取于人者详思而又辨则求于
 心者精如是而后可以行矣
 象山陆氏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大学
 言之固先乎讲明矣自中庸言之学之弗能问之弗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4b 页 WYG0120-0242b.png
 知思之弗得辨之弗明则亦何所行哉未尝学问思
 辨而曰吾唯笃行而已是冥行者也自孟子言之则
 事盖未有无始而有终者讲明之未至而徒恃其能
 力行是犹射者不习于教法之巧而徒恃其有力谓
 吾能至于百步之外而不计其未尝中也故曰其至
 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讲明有所未至则虽才质之
 卓异践履之纯笃如伊尹之任伯夷之清柳下惠之
 和不思不勉从容而然可以谓之圣矣而顾有所不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5a 页 WYG0120-0242c.png
 愿学拘儒瞽生又安可以其硁硁之必为而傲知学
 之士哉
 吴兴沈氏曰性一也语其无所不在则曰道语其有
 一而未形则曰中语其真实而明妙则曰诚其归皆
 性也中庸之说其始曰性其中曰中及其终也又变
 其目曰诚命名虽有不同其出于性则一也特有毫
 釐之辨耳夫诚一也有即事而诚当机而会所谓天
 之道也有因学问而复明人之道也天之道舜之大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5b 页 WYG0120-0242d.png
 智是也人之道颜子之拳拳服膺是也子思又以诚
 之者之事必待乎指入之路学问思辨与行以下是
 也易曰举而措之又曰礼义有所措措之为言处其
 所当安之义也知夫诚之所在则得夫博学审问慎
 思明辨笃行之力至于有所措则至夫诚矣与从容
 中道其归一揆也故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果能此道
 盖必然之理果者决也决然能是道者也
 宓氏曰人之禀性有利有钝故其得道有易有难一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6a 页 WYG0120-0243a.png
 能之十能之此其性之利者也性之钝者勿苦其难
 而自弃也他人一能之己当百以及之他人十能之
 己当千以及之盖骐骥一日千里驽马十驾亦将千
 里也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所谓或生而
 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
 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霅川倪氏曰天性昏愚求变而为贤明非百倍其功
 不足以致之然必立志之坚然后可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6b 页 WYG0120-0243b.png
 晏氏曰非见善明者不能择善非用心刚者不能固
 执唯贤者然后能此颜渊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
 服膺而弗失之是也博学者学之广欲其强记审问
 者问之详欲其多闻所以外资诸人也慎思者精思
 其意旨明辨者辨白其是非所以内资诸己也资诸
 人者既致其广大资诸己者又尽其精微然后继之
 以笃行之则非苟知之亦允蹈之也易曰学以聚之
 问以辨之而终于仁以行之杨子曰学以治之思以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7a 页 WYG0120-0243c.png
 精之而卒于不倦以终之与此同意
 蔡氏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先言仁后言智择善而
 固执之先言智后言仁亦可见圣人君子之德(阙/)
 不乱 又曰虽愚必明求智之事也虽柔必强求仁
 之事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氏曰自由也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
 由明德而有至诚是贤人学以诚之也有至诚则必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7b 页 WYG0120-0243d.png
 有明德有明德则必有至诚
 孔氏曰此一经显天性至诚或学而能两者虽异功
 用则相通
 河南程氏曰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
 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伊川/)
 又曰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
 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
 性知其性则反而诚之圣人也(伊川/)又曰孔子之道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8a 页 WYG0120-0244a.png
 发而为行如乡党之所载者自诚而明也由乡党之
 所载而学之以至于孔子者自明而诚也及其至焉
 一也(伊川/)问横渠言由明以至诚由诚以至明此言
 恐过当曰由明以至诚此句却是由诚以至明则不
 然诚即明也
 横渠张氏曰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
 自性理会来以至于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
 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8b 页 WYG0120-0244b.png
 蓝田吕氏曰自诚明性之者也自明诚反之者也性
 之者自成德而言圣人之所性也反之者自志学而
 言圣人之教也一本云谓之性者生之所固有以得
 之谓之教者由学以复之成德者至于实然不易之
 地理义皆由此出也天下之理如目睹耳闻不虑而
 知不言而喻此之谓诚则明志学者致知以穷天下
 之理则天下之理皆得卒亦至于实然不易之地至
 简至易行其所无事此之谓明则诚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9a 页 WYG0120-0244c.png
 建安游氏曰自诚明由中出也故可名于性自明诚
 自外入也故可名于教诚者因性故无不明明者致
 曲故能有诚学不可以已加之诚意而已其诚不息
 则虽愚必明况其本智乎虽柔必强况其本刚乎及
 其成功一也岂不信哉
 延平杨氏曰自诚而明天之道也故谓之性自明而
 诚人之道也故谓之教天人一道而心之所至有差
 焉其归则无二致也故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卷一百三十二 第 39b 页 WYG0120-0244d.png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
 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
 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程子诸说皆学者所传录
 其以内外道行为诚明似不亲切唯先明诸心一条
 以知语明以行语诚为得其训乃颜子好学论中语
 而夫子之手笔也亦可以见彼记录者之不能无失
 矣张子盖以性教分为学之两涂而不以论圣贤之
 品第故有由诚至明语程子之辨虽已得之然未究
卷一百三十二 第 40a 页 WYG0120-0245a.png
 其立言本意之所以失也其曰诚即明也恐亦不能
 无误吕氏性教二字得之而于诚字以至简至易行
 其所无事为说则似为得其本旨也且于性教皆以
 至于实然不易之地为言则至于云者非所以言性
 之之事而不易云者亦非所以申实然之说也然其
 过于游杨则远矣
 兼山郭氏曰自诚明谓之性由性以诚也自明诚谓
 之教由教以诚也本乎性故有生知由乎教故非学
卷一百三十二 第 40b 页 WYG0120-0245b.png
 则不得也率性之谓道自诚而言之也不明乎善不
 诚乎身自明而言之也明之与诚及其成功一也
 涑水司马氏曰率由诚心而智识自明此天授圣人
 之性也由智识之明求知道者莫若至诚故诚心为
 善此贤者修圣人之教也所禀赋于天有殊然苟能
 尽其诚心则智识无不明矣
 高要谭氏曰夫唯已极其至无所用力故六通四辟
 无所不知故曰自诚明谓之性谓之性云者指性示
卷一百三十二 第 41a 页 WYG0120-0245c.png
 人使人知所至之处也夫唯未极其至须先用力致
 知格物始见本性故曰自明诚谓之教谓之教云者
 用此立教使人知修习之方也自诚而明者性合天
 道自然开廓明达如人安居本舍坐观庶事故曰诚
 则明矣自明而诚者先明乎善然后反身而诚如人
 出外复归先须辨认本舍然后入而居之故曰明则
 诚矣谓之性者圣人之事谓之教者学以成圣之事
 唯能自明而诚即能自诚而明矣此相终始之说也
卷一百三十二 第 41b 页 WYG0120-0245d.png
 新定顾氏曰所谓体乎天理无一毫之伪诚之谓也
 知乎天理无一毫之蔽明之谓也由诚而明资禀至
 粹人伪不萌则于天下之事理自无不知此圣人之
 事出乎天理之本然者也尧舜性之此之谓也由明
 而诚讲学既精灼见此理私欲克除复乎天理之真
 此贤人之事出乎教习之使然者也汤武反之盖其
 人也诚则明矣譬如太虚纤翳不生万象呈露明则
 诚矣晨光既升阴邪屏息大虚湛然
卷一百三十二 第 42a 页 WYG0120-0246a.png
 蔡氏曰言性教之道虽异而本末一贯也诚明谓无
 息而仁智自著明诚谓由智仁而造无息下言圣人
 君子之德者即此义而推衍之也 又曰自哀公问
 政至明则诚矣盖夫子之言而子思述之上以结修
 道与教与达德达道之事下以起圣人君子天人之
 道而备论之也
 
 
卷一百三十二 第 42b 页 WYG0120-0246b.png
 
 
 
 
 
 
 
 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