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120-00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五  宋 卫湜 撰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郑氏曰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反中庸者所行非中
 庸然亦自以为中庸也
 孔氏曰自此至不行矣夫一节子思引仲尼之言广
 明中庸之行唐陆氏曰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120-0046b.png
 河南程氏曰君子之于中庸无适而不中则其心与
 中庸无异体矣小人之于中庸无所忌惮则与戒慎
 恐惧者异矣是其所以反中庸也(伊川/) 又曰小人
 更有甚中庸脱一反字小人不主于义理则无忌惮
 无忌惮所以反中庸也(伊川/) 又曰且唤做中若以
 四方之中为中则四边无中乎若以中外之中为中
 则外面无中乎如生生之谓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
 其中岂可只以今之易书为易乎中者且谓之中不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120-0047a.png
 可捉一个中来为中(明道/) 又曰欲知中庸无如权
 须是时而为中若以手足胼胝闭户不出二者之间
 取中便不是中若当手足胼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
 不出则于此为中权之为言称锤之义也(伊川/) 苏
 季明问君子时中莫是随时否曰是也中字最难识
 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
 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为中而一国之中为
 中推此类可见矣且如初寒时则薄裘为中如在盛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120-0047b.png
 寒而用初寒之裘则非中也更如三过其门不入在
 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不中矣居陋巷在颜子
 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或曰男女不
 授受之类皆然曰是也男女不授受中也在丧祭则
 不如此矣(伊川/) 又曰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又摩
 顶放踵为之此皆是不得中至于子莫执中又欲执
 此二者之中不知怎生执得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
 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安排著则不中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120-0047c.png
 矣(伊川/) 又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
 久可以速则速此皆时也未尝不合中故曰君子而
 时中(伊川/)
 横渠张氏曰时中之义甚大须精义入神始得观其
 会通行其典礼此方是真义理也行其典礼而不达
 会通则有非时中者矣君子要多识前言往行以畜
 其德者以其看前言往行熟则自能见得时中
 蓝田吕氏曰此章言中庸之用时中当其可而已犹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120-0047d.png
 冬饮汤夏饮水之谓无忌惮所以无取则也不中不
 常妄行而已一本云君子蹈乎中庸小人反乎中庸
 者也君子之中庸也有君子之心又达乎时中小人
 之中庸也有小人之心反乎中庸无所忌惮而自谓
 之时中也时中者当其可之谓也时止则止时行则
 行当其可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速则速
 可以久则久当其可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禹稷
 颜回同道当其可也舜不告而娶周公杀管蔡孔子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120-0048a.png
 以微罪行当其可也小人见君子之时中唯变所适
 而不知当其可而欲肆其奸心济其私欲或言不必
 信行不必果则曰唯义所在而已然实未尝知义之
 所在有临丧而歌人或非之则曰是恶知礼意然实
 未尝知乎礼意猖狂妄行不谨先王之法以欺惑流
 俗此小人之乱德先王之所以必诛而不以听者也
  又曰执中无权虽君子之所恶苟无忌惮则不若
 无权之为愈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120-0048b.png
 建安游氏曰道之体无偏而其用则通而不穷无偏
 中也不穷庸也以性情言之则为中和以德行言之
 则为中庸其实一也君子者道中庸之实也小人则
 窃中庸之名而实背之是中庸之贼也故曰反中庸
 君子之于中庸自幼壮至于老死自朝旦至于暮夜
 所遇之时所遭之事虽不同其为中一也故谓之时
 中言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小人之于中庸则居
 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而居之不疑或诡激以盗名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120-0048c.png
 进锐退速此所谓无忌惮而反中庸者也
 延平杨氏曰事各有中故执中必有权权犹权衡之
 权所以称物之重轻而取中也中无常主惟其时焉
 耳时者当其可之谓也仲尼不为己甚者而孟子曰
 圣人之时以其仕止久速各当其可也君子之趋变
 无常盖用权以取中也小人不知时中之义反常乱
 德以欺世其为中庸也乃所以为无忌惮也 或问
 有谓中所以立常权所以尽变不知权则不足以应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120-0048d.png
 物知权则中有时乎不必用矣是否曰知中则知权
 不知权则是不知中也曰既谓之中斯有定所必有
 权焉是中与权固异矣曰犹坐于此室室自有中移
 而坐于堂则向之所谓中者今不中矣堂固自有中
 合堂室而观之盖又有堂室之中焉若居今之所守
 向之中是不知权岂非不知中乎如一尺之物约五
 寸而执之中也一尺而厚薄大小之体殊则所执者
 长短多寡之中而非厚薄大小之中也欲求厚薄小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120-0049a.png
 大之中则释五寸之约唯轻重之知而其中得矣故
 权以中行中因权立中庸之书不言权其曰君子而
 时中盖所以为权也 又曰中者岂执一之谓哉亦
 贵乎时中也时中者当其可之谓也尧授舜舜授禹
 受之而不为泰汤放桀武王伐纣取之而不为贪伊
 尹放大甲君子不以为篡周公诛管蔡天下不以为
 逆以其事观之岂不异哉圣人安行而不疑者盖当
 其可也后世圣学不明昧执中之权而不通时措之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120-0049b.png
 宜故徇名失实流而为子哙之让白公之争自取绝
 灭者有之矣至或临之以兵而为忠小不忍而为仁
 皆失是也
 新安朱氏曰此第三章已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
 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中庸者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
 也唯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王肃本作小人之反
 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 君子之所以为中
卷一百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120-0049c.png
 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
 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
 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
 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
 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变和言庸者
 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
 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或问此其称
 仲尼孙可以字其祖乎曰古者生无爵死无谥则子
卷一百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120-0049d.png
 孙之于祖考亦名之而已矣周人冠则字而尊其名
 死则谥而讳其名则固已弥文矣然未尝讳其字者
 也故仪礼馈食之祝词曰适尔皇祖伯某父乃直以
 字而面命之况孔子爵不应谥而子孙又不得称其
 字以别之则将谓之何哉 又曰君子所以中庸小
 人之所以反之者何也曰中庸者无过不及而平常
 之理盖天命人心之正也唯君子为能知其在我而
 戒谨恐惧以无失其当然故能随时而得中小人则
卷一百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120-0050a.png
 不知有此而无所忌惮故其心每反乎此而不中不
 常也 又曰小人之中庸王肃程子悉加反字盖叠
 上文之语然诸说皆谓小人实反中庸而不自知其
 为非乃敢自以为中庸而居之不疑如汉之胡广唐
 之吕温柳宗元者则其所谓中庸是乃所以为无忌
 惮也如此则不须增字而理亦通矣曰小人之情状
 固有若此者矣但以文势考之则恐未然盖论一篇
 之通体则此章乃引夫子所言之首章且当略举大
卷一百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120-0050b.png
 端以明别君子小人之趣向未当遽及此意之隐微
 也若论一章之语脉则上文方言君子中庸而小人
 反之其下且当平解两句之义以尽其意不应偏解
 上句而不解下句又遽别解他说也故疑王肃所传
 之本为得其正而未必肃之所增程子从之亦不为
 无所据而臆决也诸说皆从郑本虽非本文之意然
 所以发明小人之情状则亦曲尽其妙而足以警乎
 乡原乱德之奸矣 又语录云或谓圣贤亦有不诚
卷一百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120-0050c.png
 处如取瑟而歌出吊东郭之类说诚不如只说中先
 生曰诚而中君子而时中不诚而中小人之无忌惮
 海陵胡氏曰君子有一不善虑为名教之罪人小人
 由其无所畏忌故弃中道而不顾也
 长乐刘氏曰君子以大中之道为常久所行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故曰君子中庸也小人不耻不仁
 不畏不义言动言反于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者谓夙
 兴夜寐之间时省厥中唯恐其为外物之所动而失
卷一百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120-0050d.png
 其正也夫性禀于天而中出乎性其本虽静非自诚
 而明者未始不为外物之所动也目司其视耳司其
 听声司其言形司其貌而心也者时省厥中以役五
 事俾夫声色之来而不能动吾中则明出乎视而聪
 出乎听者非耳目之所能为也心省乎中而已矣俾
 夫言行之出应乎万变而不失吾中则从出乎言而
 恭出乎貌者非声形之所能为也心省乎中而已矣
 然则君子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120-0051a.png
 者心之所职岂不重乎苟非时刻之间不忘警省则
 性之存者几希矣故曰君子而时中也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者小人目悦乎色而不惮伤
 其明也耳悦乎声而不惮伤其聪也貌悦舒惰而不
 惮伤其恭也言悦顺情而不惮伤其从也心悦邪辟
 而不惮伤其睿也由其一心之无忌惮而陷其身于
 不义刑祸从而加焉无他也须臾之间言行离乎其
 性则反于中庸矣又不知以为忌惮时省其失则终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120-0051b.png
 于小人而冒于刑祸也
 广汉张氏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须识得此然后
 时中之义可得而明不然则几何而不为子莫之执
 也子莫之意以为杨子不拔一毛为不及而墨子摩
 顶放踵为过之我但执此二者之中耳殊不知中无
 乎不在有时三过其门而不入有时居陋巷而不顾
 此所谓时中也其所以能时而中者奈何以其大本
 立故也大本立则周旋万变而中之体不乱故曰时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120-0051c.png
 中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盖极精一之妙则是中也
 汤之执中意亦类此若子莫则于过与不及之间求
 所谓中者而执之不知既己昧其体矣故曰执中无
 权权者所以妙夫中也故学者必先求仁知仁则中
 体可见应事接物得所以权之者矣若夫圣人则无
 俟于权而无时不中矣
 延平黄氏曰君子以时中则有时不中矣此其所以
 为中庸更而不可拘续而不可穷其纵不流其守不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120-0051d.png
 固流者执庸而不及中者也固者执中而不及庸者
 也执庸者害道之常此为庸者之无忌惮也执中者
 害道之变此为中者之无忌惮也杨墨失中子莫失
 庸
 嵩山晁氏曰中之所以为常道也君子而时中则无
 时而不中也小人而无忌惮须臾变改莫之能中也
 以是知先儒说用中为常道是也
 马氏曰君子者人之成名而中庸者人道之全者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120-0052a.png
 故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人道者也故曰小人反中庸
 晋陵喻氏曰时中之君子以天下誉之而不喜以天
 下非之而不怒举天下无以动其心者毋意毋必毋
 固毋我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举天下之事
 无大小焉无适莫焉无可无不可焉唯时中而已小
 人唯利之从唯名是徇其于君子之心一切反之闻
 君子之中庸也乃欲窃取其名居之似忠信行之似
 廉洁如紫夺朱如郑乱雅如乡原之乱德是借以资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120-0052b.png
 其无忌惮者尔
 东莱吕氏曰杨氏为我墨氏兼爱为其贼道也举一
 而废百也夫杨墨之叛道孟子辟之固深切著明却
 有子莫一等病难识大抵近者却是远近之一字却
 是误子莫处杨氏为我墨氏兼爱各守其偏去中为
 甚远然或有一人救之云此非中道未必不回归于
 中却近惟子莫自以为能执是中却最害道如中庸
 说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120-0052c.png
 忌惮人说小人中庸欠一反字亦不消著反字盖小
 人自认无忌惮为中庸如后世庄老之徒亦子莫之
 学如说不死不生如说义利之间皆是不得时中之
 义止于两事中间求其中如何会识得中大抵时中
 最难识故前辈论有长短之中有轻重之中因举扇
 以示人云徒知长短之中而不知轻重之中则如子
 莫止于两事求其所谓中不知有非仁而仁非义而
 义如何不审轻重若使中有定所如仁义礼智信只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120-0052d.png
 须按定本去做惟其无定此君子所以欲明善审是
 时中之义子思发之于中庸如孔子亦未尝不言如
 易之消息盈虚春秋之褒贬是非未尝不是中学者
 能看得易与春秋自然识得中
 四明沈氏曰因天下同然之理行于其所当行而不
 用意此之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反不是倍计较
 揣度用私意以为之此之谓反中庸之上更著一个
 字不得若著一个字便是用意君子中庸何其安静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120-0053a.png
 简明哉
 吴兴沈氏曰自天命之谓性而至于君子谨其独自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而至于万物育焉是皆总中
 庸之体要而指中庸之功用也体要功用既极两尽
 然后中庸之名始立于此中庸之名前人未发之子
 思不敢以私见立道之名于是援仲尼之说以申之
 庶几天下不以我为妄此中庸之标目所由立也中
 即喜怒哀乐未发者也庸即喜怒哀乐己发而中节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120-0053b.png
 者也庸非中之外复有所谓庸也由中而发无一之
 不中节者也人莫不有喜怒哀乐也惟其发而不中
 节故不可以为庸使其举皆中庸也无时而不中兹
 其所以为庸也然则时也节也庸也是或一道也若
 夫小人则不然喜怒哀乐随性而发逐物而动其与
 中庸实相背驰故曰反中庸反中庸者小人之常也
 然又乐闻君子时中之说乃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时
 尚纵横则为苏秦时尚刑名则为申韩时尚虚无则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120-0053c.png
 为黄老窃时中之名而流入于无忌惮此所以谓小
 人之中庸也
 高要谭氏曰中之道出而应物见于时措之宜者谓
 之时中此即和之义也语其称量事物轻重适当则
 谓之权皆发而中节焉尔曰时中云者变通无滞泛
 应曲当之谓也循常而行之固中矣适变而行之亦
 中也考礼而行之固中矣从俗而行之亦中也师古
 而行之固中矣度今而行之亦中也天下之事不胜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120-0053d.png
 其众而君子汎应无往非中此君子用权之微意非
 小人所可得与也小人见君子之时中不执于一往
 往窃取其说以肆无穷之欲纵横颠倒无所不为亦
 曰吾之所为皆时中也然君子小人则有辨矣君子
 大本先立故见于应物者事事中节小人大本先失
 其见于行事又安能中节乎此其所以辨也圣人恶
 其近似故辨之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时中
 小人无忌惮也言君子有体斯有用故为中庸小人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6a 页 WYG0120-0054a.png
 体不立而用常差故为反中庸君子发而中节故为
 时中小人发而不中节但为无忌惮尔可谓灼见小
 人之情状矣使君天下者得是说而通之则辨君子
 小人若辨白黑又何知人之难矣
 钱塘于氏曰全吾心之中和乃所以为君子之中庸
 中和二字子思自吾心体之中庸二字乃自吾夫子
 发之无和不能以为庸其实一理也
 江陵项氏曰此言君子小人之所由分使修道者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6b 页 WYG0120-0054b.png
 所避就也时中由时敏时习也戒惧谨独之谓也既
 君子矣又时中焉此圣所以愈圣无忌惮者戒惧谨
 独之反也既小人矣又无忌惮焉此愚所以愈愚使
 君子而不时中则小人矣使小人而有忌惮则君子
 矣君子小人之分无它敬与慢之间耳
 仁寿李氏曰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
 谓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张子夏亦何至
 难与为仁而流为小人之归然师友警教如此其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7a 页 WYG0120-0054c.png
 盖虑其或过或不及而弗蹈乎中庸则骎骎焉行乎
 小人之涂而不自觉也且此章论中庸始言君子足
 矣而遽及小人何也孟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此为仁反此即为不仁又曰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
 善与利之间而已矣此为善反此即为利故夫子平
 日每以君子小人对言之而子思子首引此言以示
 学者之决择盖谓欲为君子者当无一念非中庸一
 或反之则此之一念即为小人之念当无一言非中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7b 页 WYG0120-0054d.png
 庸一或反之则此之一言即为小人之言当无一行
 非中庸一或反之则为小人之行君子小人如阴阳
 昼夜冰炭黑白之殊而其差特在乎中庸向背之间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中平常可久之庸一或反之
 则虽有绝人之才智盖世之事功被之以小人之名
 而不得辞甚可惧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之
 义前辈备言之矣物有万殊事有万变所居之位有
 高下所遇之时有隆污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各惟其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8a 页 WYG0120-0055a.png
 时不必同也然有同焉者中也可仕可止可久可速
 各惟其时不执一也然有一焉者中也皆非过也皆
 非不及也皆平常可久而非诡异之行也惟其君子
 之德而又能时以取中斯所以为君子之中庸小人
 之中庸也脱一反字小人者君子之反也无忌惮者
 戒谨恐惧之反也君子惟惧乎一出言而异乎中庸
 小人则肆意巧言而不知畏也君子惟惧乎一举足
 而违乎中庸小人则纵欲妄行而不知畏也惟其不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8b 页 WYG0120-0055b.png
 知畏故曰与中庸相背而驰使其有所忌惮则不至
 此矣
 晋陵钱氏曰仲尼孔子之字也学者尊其师曰子称
 仲尼所以别之犹舜典先称舜后称帝也
 霅川倪氏曰小人之中庸无反字正义为小人亦自
 以为中庸得之矣王肃添反字非也忌者有所疑也
 惮者有所畏也人惟有所疑忌故不肯为不善有所
 畏惮故不敢为不善小人托中庸以自便借中庸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9a 页 WYG0120-0055c.png
 文奸曰吾亦中耳我亦庸耳何为不可此之谓无忌
 惮也无忌惮与戒谨恐惧相反唯其无忌是以不戒
 谨惟其无惮是以不恐惧何谓无忌惮因孔子圣之
 时于是借以为说仕于不可仕之时如汉末假儒者
 之说以仕于莽朝以干利禄如孟子有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之说于是借以自便如乡原之言不顾行行
 不顾言作伪欺世故曰无忌惮
 建安真氏曰程氏之论时中至矣杨氏因其说而推
卷一百二十五 第 19b 页 WYG0120-0055d.png
 明亦有补焉易之道以时义为主如乾之六爻当潜
 而潜中也当潜而见则非中矣当飞而飞中也当飞
 而潜则非中矣它卦亦然洪范三德当刚而刚中也
 当刚而柔则非中矣推之事事物物莫不皆然此乃
 抚世应物之大权然必以致知为本
 新定顾氏曰夫君子中庸体道者也纯乎天理不以
 人欲参之也小人没于私欲失其本心倡狂妄行是
 之谓反中庸然随时制宜不失乎中而后可以为中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0a 页 WYG0120-0056a.png
 庸不然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故曰君子之中庸也君
 子而时中良心善性天之予我以是则必望我以全
 乎是今也私欲横生从耳目之欲是不知有本心也
 不知有本心是不知有天命也夫以人而不知有天
 其无忌惮孰甚焉斯其所以敢于反中庸也故曰小
 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虽然非时中不足
 以语中庸然非体中庸之至抑不足以语时中故可
 与立也而后可以语权惟艮之止而后动静不失其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0b 页 WYG0120-0056b.png
 时此君子之事也彼小人之无忌惮也惟其愚也所
 谓天理习闻其号非有真见所谓惟天聪明所谓惟
 天明畏所谓福善祸淫彼以为天未必切切然也是
 以无忌惮而反中庸不知天定斯能胜人人非鬼责
 人祸天刑每归于无忌惮反中庸之徒若夫君子在
 舜则曰兢业在汤则曰危惧在文王则曰敬忌在孔
 子则曰畏天命在曾子则曰战战兢兢夫然故不失
 中庸卒之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君子小人之所以终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1a 页 WYG0120-0056c.png
 其异也如此夫
 蔡氏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夫子之言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思释夫子之言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郑氏曰鲜罕也言中庸为道至美顾人罕能久行
 河南程氏曰中庸天下之至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
 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鲜有中庸之德也(一说民鲜/能久行其)
 (道/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1b 页 WYG0120-0056d.png
 蓝田吕氏曰人莫不能中庸鲜能久而已久则为贤
 人不息则为圣人 一本云中庸者天下之所共知
 天下之所共行犹寒而衣饥而食渴而饮不可须臾
 离也众人之情厌常而喜新质薄而气弱虽知不可
 离而亦不能久也唯君子之学自明而诚明而未至
 乎诚虽心悦而不去然知不可不思行不可不勉在
 思勉之分而气不能无衰志不能无懈故有日月至
 焉者有三月不违者皆德之不可久者若至乎诚则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2a 页 WYG0120-0057a.png
 不思不勉至于常久而不息非圣人其孰能之
 建安游氏曰德至于中庸则全之尽之不可以有加
 矣故曰其至矣乎舜之为大知则用此道而至也颜
 渊之为贤则择此道而求其至也若舜之为大孝武
 王周公之为达孝则由此道而成名也子路问强则
 将进此道而已哀公问政则将行此道而已自修身
 以至怀诸侯皆出于此道不其至矣乎然非至诚无
 息者不足以体此非自强不息者不能以致此故久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2b 页 WYG0120-0057b.png
 于其道者鲜矣
 上蔡谢氏曰中不可过是以谓之至德过可为也中
 不可为是以民鲜能久矣
 河东侯氏曰民不能识中故鲜能久若识得中则手
 动足履无非中者故能久易之恒曰君子立不易方
 恒久也圣人得中故能常久而不易
 延平杨氏曰道止于中而己过之则为过未至则为
 不及故唯中庸为至又曰至所谓极也极犹屋之极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3a 页 WYG0120-0057c.png
 所处则至矣下是为不及上焉则为过或者曰高明
 所以处己中庸所以处人如此则是圣贤所以自待
 者常过而以其所贱者事君亲也而可乎然则如之
 何曰高明即中庸也高明即中庸之体中庸者高明
 之用耳高明亦犹所谓至也
 新安朱氏日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唯中庸之德
 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
 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或问民鲜能久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3b 页 WYG0120-0057d.png
 或以谓民鲜久于中庸之德而以下文不能期月守
 者證之何如曰不然此章方承上章小人反中庸之
 意而泛论之未遽及夫不能久也下章自能择中庸
 者言之乃可责其不能久耳两章各自发明一义不
 当遽以彼而證此也且论语无能字而所谓矣者又
 已然之辞故程子释之以为民鲜有此中庸之德则
 其与不能期月守者不同文义益明白矣曰此书非
 一时之言也章之先后又安得有次序乎曰言之固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4a 页 WYG0120-0058a.png
 无序矣子思取之而著于此则其次第行列决有意
 谓不应杂置而错陈之也故凡此书之例皆文断而
 意属读者先因其文之所断以求本章之说徐次其
 意之所属以考相承之序则有以各尽其一章之意
 而不失夫全篇之旨然程子亦有久行之说则疑出
 于门人之所记盖不能无差缪而自世教衰之一条
 乃论语解而夫子之手笔也诸家之说固皆不察乎
 此然吕氏所谓厌常喜新质薄气弱者则有以切中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4b 页 WYG0120-0058b.png
 学者不能固守之病读者合诸期月之章而自省焉
 则亦足以有警矣侯氏所谓民不识中故鲜能久若
 识得中则手动足履皆有自然之中而不可离则庶
 几耳
 临川王氏曰孔子叹此中庸为德之至而当时之人
 鲜能久之语亦曰中庸之德至矣乎民鲜久矣盖孔
 氏重伤政化已绝天下之人执乎一偏中庸之道所
 以不能行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5a 页 WYG0120-0058c.png
 吴兴沈氏曰世之说者曰过非中也不及亦非中介
 乎过不及之间者中也予曰不然过固非中过而得
 其至焉过亦中也不及固非中不及而得其至焉不
 及亦中也譬如天壤之间洛为中地自燕而望洛则
 燕自有中而洛为偏矣自越而望洛则越自有中而
 洛亦偏矣推而至于天地事物之间莫不有至当之
 处初无过不及之分也夫是之谓中庸其至矣乎至
 之为义天理之自然人为之不可加损真理浑然间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5b 页 WYG0120-0058d.png
 不容发者是也非夫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
 知之此民鲜能者亦已久矣卒篇之诗曰德輶如毛
 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即是说也
 四明沈氏曰至非极至之至甚难言也过非至不及
 亦非至箭锋相遭于毫芒杪忽之微用意以为之不
 可无意以为之亦不可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安能久
 此哉
 晋陵钱氏曰至犹极也民亦人也中庸之德乃理之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6a 页 WYG0120-0059a.png
 至极而人鲜能之如此者久矣叹道之废也诗云周
 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
 焉出涕亦此意
 仁寿李氏曰中庸之为至何也理之极而不可加之
 谓至譬如立乎天下之中自东而西者至乎此而止
 自南而北者至乎此而止凡未至乎此与既至乎此
 而又过焉者皆偏也天之生物固莫不有当然之则
 非人之私知所能益损乎其间大学言止于至善意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6b 页 WYG0120-0059b.png
 亦同此然所谓至者初非穷高极远之事不过君之
 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与国人交之信如此之类
 而已但世教既衰民鲜能之其来已久夫有周之末
 先王之迹未远圣人犹有久矣之叹况后圣人又千
 数百年者乎虽然自物则言之则过与不及皆不可
 以言至自末世言之则过乎则者少不及乎则者多
 学者试以事君之敬事父之孝与人交之信反已而
 自省焉则其至与否可见矣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7a 页 WYG0120-0059c.png
 广安游氏曰学而至于中庸人以为中和庸常而易
 能也然非盛德不能至此所谓盛德者如谦也冲也
 勤也晦也谨也广也大也博也正也中也察也精也
 微也如此数字须博学之明辨之审思之力行之些
 子工夫不到便有差德有盛于此乎
 新定顾氏曰民之为言指众人也孟子曰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中庸者人心固有之理论天下之理无以
 尚之故曰其至矣乎天下之人均有是心均有是理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7b 页 WYG0120-0059d.png
 厥初浑然与生俱生而何不能久之有惟夫利欲汨
 之则能暂而不能久耳然人之不能久于中庸天下
 皆是也不言民不能久而曰民鲜能久此圣人不以
 薄待人之意诗曰民鲜克举之语曰盖有之矣我未
 之见也皆此意也
 江陵项氏曰民鲜能久矣言人之不能知不能行也
 下曰道之不行言非不能行由于不能知也又曰道
 之不明言非不能知由于不能行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8a 页 WYG0120-0060a.png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
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郑氏曰过与不及使道不行唯礼能为之中
 孔氏曰道之不行为易故智者过之愚者不及道之
 不明为难故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变知为贤变愚
 为不肖是贤胜于知不肖胜于愚也饮食易也知味
 难也师旷别薪张华辨鲊符朗食鸡知栖半露食鹅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8b 页 WYG0120-0060b.png
 知其黑白是谓知味
 河南程氏曰刘元城问明道行状云昔之惑人也乘
 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既曰高明又何惑乎
 程先生曰今之学释氏者往往皆高明之人所谓知
 者过之也然此非中庸所谓极高明故知者过之若
 是圣人之知岂更有过(伊川/) 又曰圣人与理为一
 故无过无不及中而已矣其他皆以心处这过道理
 故贤者常失之过不肖常失之不及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9a 页 WYG0120-0060c.png
 蓝田吕氏曰诸子百家异端殊技其设心非不欲义
 理之当然卒不可以入尧舜之道者所知有过不及
 之害也疏明旷达以中为不足守出于天地范围之
 中沦于虚无寂寞之境穷高极深要之无所用于世
 此过之之害也蔽蒙固滞不知所以为中泥于形名
 度数之末节徇于耳目闻见之所及不能体天地之
 化达君子之时中此不及之害也二者所知一过一
 不及天下欲蹈乎中庸而无所归此道之所以不行
卷一百二十五 第 29b 页 WYG0120-0060d.png
 也贤者常处其厚不肖者常处其薄曾子执亲之丧
 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高柴泣血三年未尝见齿虽本
 于厚而灭性伤生无义以节之也宰予以三年之丧
 为己久食稻衣锦而自以为安墨子之治丧也以薄
 为其道既本于薄及徇生逐末不免于恩以厚之也
 二者所行一过一不及天下欲择乎中庸而不得此
 道之所以不明也知之不中习矣而不察者也行之
 不中行矣而不著者也是知饮食而不知味者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0a 页 WYG0120-0061a.png
 又曰此章言失中之害必知其所以然然后道行必
 可常行然后道明知之过无徵而不适用不及则卑
 陋不足为是取不行之道也行之过不与众共不及
 则无以异于众是不明之因也行之不著习矣不察
 是亦饮食而不知味者如此而望道之行难矣夫
 延平杨氏曰极高明而不知中庸之为至则道不行
 知者过之也尊德性而已不道问学则道之不明贤
 者过之也夫道不为尧桀而存亡虽不行不明于天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0b 页 WYG0120-0061b.png
 下常自若也人日用而不知耳犹之莫不饮食而鲜
 知味也 又曰若佛氏之寂灭庄生之荒唐绝类离
 伦不足以经世道之所以不行也此知者过之也若
 杨氏之为我墨氏之兼爱过乎仁义者也而卒至于
 塞路道之所以不明也此贤者过之也自知愚贤不
 肖言之则贤知宜愈矣至其妨于道则过犹不及也
  又曰圣人人伦之至也岂有异于人乎哉尧舜之
 道曰孝弟不过行止疾徐之间而已皆人所日用而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1a 页 WYG0120-0061c.png
 昧者不知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日出而作晦
 而息无非道者譬之莫不饮食而知味者鲜矣
 建安游氏曰知出于知性然后可与有行知者过之
 非知性也故知之过而行之不至也已则不行其能
 行于天下乎若邹衍之谈天公孙龙之诡辨是知之
 过也愚者又不足以与此此道之所以不行也行出
 于循理然后可与有明贤者过之非循理也故行之
 过而知之不至也已则不知其能明于天下乎若杨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1b 页 WYG0120-0061d.png
 氏为我墨氏兼爱是行之过也不肖者又不足以与
 此此道之所以不明也道不违物存乎人者日用而
 不知耳故以饮食况之饮食而知味非自外得也亦
 反诸身以自得之而已夫行道必自致知始使知道
 如知味是道其忧不行乎今也鲜能知味此道之所
 以不行也
 河东侯氏曰知非仁知之知如白圭治水之知贤非
 贤哲之贤如博奕犹贤乎已之贤若引佛庄之学为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2a 页 WYG0120-0062a.png
 知耶彼内则无父外则无君君臣父子且不能知谓
 之知可乎若以杨墨为贤彼皆学仁学义而过之者
 过于仁则为不仁过于义则为不义不及亦如之不
 仁不义禽兽也谓之贤可乎此皆不可谓之贤知者
 也子思乃曰过不及云者参差毫发之间不得中道
 如师也过由也兼人求也退商也不及如此而已故
 曰知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也是道也若不
 约之以礼则杨墨佛庄之弊可驯致焉故易曰差之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2b 页 WYG0120-0062b.png
 毫釐缪以千里此之谓也孔门之学圣人者唯颜子
 能知之然以颜渊之学始则钻仰高坚之若不可入
 次则瞻忽前后之若不可及及其进也则曰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如可力致者竭其才以求之则又见卓
 尔独立从容中道神疲力乏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噫
 颜渊其真知味者乎不然何叹中道之难也如此后
 之学者或以穿凿为知或以谬悠为贤终不可入尧
 舜之道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故曰人莫不饮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3a 页 WYG0120-0062c.png
 也鲜能知味犹曰人莫不学也鲜能知道云尔若以
 佛庄之学可乱我道彼之为道绝类离伦章章然与
 我道为戾不待较而知其为非也稍自爱者不由也
 恶能乱吾道而不行哉孔子之所谓不明不行云者
 以其似是而非如世儒之学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
 尊孔子同称为儒其说足以惑人而终不可以入道
 自期于贤知而人亦贤知之语道则与道为二讲说
 则立说支离其入人也因人之高明使学者醉中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3b 页 WYG0120-0062d.png
 梦中死终不自觉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盖谓此也
 新安朱氏曰此第四章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
 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
 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
 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
 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
 常不明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言道不可离人自
 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或问此其言道之不行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4a 页 WYG0120-0063a.png
 不明何也曰此亦承上章民鲜能久矣之意矣曰知
 愚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明也贤不肖之过不
 及宜若道之所以不行也今其互言之何也曰测度
 深微揣摩事变能知君子之所不必知者知者之过
 乎中也昏昧蹇浅不能知君子之所当知者愚者之
 不及乎中也知之过者既唯知是务而以道为不足
 行愚者又不知所以行也此道之所以不行也刻意
 尚行惊世骇俗能行君子之所不必行者贤者之过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4b 页 WYG0120-0063b.png
 乎中也卑污苟贱不能行君子之所当行者不肖者
 之不及乎中也贤之过者既唯行是务而以道为不
 足知不肖者又不求所以知也此道之所以不明也
 然道之所谓中者是乃天命人心之正当然不易之
 理固不外乎人生日用之间特行而不著习而不察
 是以不知其至而失之耳故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
 知味也知味之正则必嗜之而不厌矣知道之中则
 必守之而不失矣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5a 页 WYG0120-0063c.png
 临川王氏曰中庸之道不行不明于世者孔子言我
 固知其然矣当孔子之时治化已绝处士横议各信
 一偏之见是故知贤者止知用心之切求过于道中
 庸之理所以不明不行夫知者知其行道于世使愚
 者皆可企及贤者谓不行道于世则当明之于己而
 使不肖者皆可以法效若舜之知可谓能行也颜回
 之择善可谓能明也愚不肖者固可以勉而行中庸
 之道矣今因其知与贤者求过于道是以望道而不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5b 页 WYG0120-0063d.png
 可企及所以圣人于此深责其知与贤者之过而非
 愚不肖之罪若伯夷柳下惠之徒皆非中道故孟子
 但言其圣人清和之一节耳人孰不饮食也然鲜能
 知正味如酸咸辛苦之类皆得其中和可也人莫不
 欲行道也鲜能知中和之理反弃圣道而务为异行
 孔子所以叹之也
 延平周氏曰知愚言其性知则知道者也愚则不知
 道者也贤不肖言其行贤则行道者也不肖则不能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6a 页 WYG0120-0064a.png
 行道者也故于道之不行而言知与愚者以其知之
 过而不知之不及也于道之不明而言贤与不肖者
 以其行之过而不行之不及也人非饮食无以生而
 非道亦无以生然人莫不资于饮食而鲜能知其味
 犹莫不资于道而鲜能知其趣故易曰百姓日用而
 不知孟子曰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海陵胡氏曰道之不行以知愚言之道之不明以贤
 不肖言之者知者有知之谓也贤者道艺德行之总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6b 页 WYG0120-0064b.png
 称行其道凡有知之人皆能之也明其道非大才大
 德之人则不可也故或言贤或言知者各系其轻重
 而言也愚与不肖对贤知言之因以别其名肖者似
 也本有贤人之质但以不能遵履贤人之业故曰不
 肖以此言之道之不行重于道之不明何哉道之不
 行尚有能明之者但不能行耳道之不明是世无人
 能明之则大中之道几乎绝矣
 严陵方氏曰学记虽有嘉殽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7a 页 WYG0120-0064c.png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此以味况知道宜矣
 山阴陆氏曰知愚才也贤不肖行也道之不行以知
 之不察道之不明以行之不著苟知味矣不应不及
 亦不应过也
 延平黄氏曰知者过之故夫妇之愚不可以与知此
 所谓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故夫妇之不肖不可以
 能行此所谓不肖者不及也智者行之然后愚者得
 以知焉贤者明之然后不肖者得以行焉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7b 页 WYG0120-0064d.png
 莆阳林氏曰不必分知愚贤不肖之辨但圣人欲发
 挥其言而作中庸者只欲辞达故再言之不行不明
 初无差别
 范阳张氏曰知味者当优游涵泳于不睹不闻之时
 可也
 永嘉薛氏曰所贵乎知者为其能有择也所贵乎贤
 者为其能有见也人之望也所赖以先民也愚者固
 不及矣知者又过中道道何从而行乎不肖固不及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8a 页 WYG0120-0065a.png
 者贤者又过中道道何从而明乎孔子兴道不行之
 叹盖叹贤而知者过犹不及君子小人之间不能以
 寸饮食而知其味之正斯无嗜好之僻也毋偏毋颇
 则近道矣
 兼山郭氏曰昔舜之命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
 精惟一允执厥中盖言天下无二道万化无二理要
 之一而已矣自其上者观之则谓之知自其下者观
 之则谓之愚知者过之愚者不及其于失道均矣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8b 页 WYG0120-0065b.png
 其失道所以不能行道此道所以不行也自其力行
 者言之谓之贤自其自弃者言之谓之不肖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其于失道均也惟其失道所以不能
 明道此道所以不明也二者不知所谓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者也是犹饮食人之常而不能知天下之正
 味也易牙之于味得其所同曾晢之于羊枣得其所
 独为道者弃其所同徇其所独此孔子所以叹道之
 不行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9a 页 WYG0120-0065c.png
 晏氏曰知愚之过不及宜曰道之不明贤不肖之过
 不及宜曰道之不行今乃反言之者何哉盖知者专
 于明道或怠于行道贤者专于行道或忽于明道故
 尔书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盖不能知味者以喻不
 能知道也道既不能知安能行道乎
 高要谭氏曰知者贤者视愚不肖固为有间然不识
 大本所在而求之或过则与不及均矣此中庸所以
 不明不行也饮食者众知味者鲜道之精微非言语
卷一百二十五 第 39b 页 WYG0120-0065d.png
 笔墨之所能形容者其犹味欤此则全在精思默识
 之功不加此功终不能知味也由其知味者鲜故能
 久者亦鲜
 霅川倪氏曰子思以过与不及皆非中道是以至于
 不明不行而贵于修道也知固胜愚贤固胜不肖若
 以中道论之则皆为未至知味不必如正义所引师
 旷张华符朗之知味但人于饮食苟知其味之旨自
 然嗜之犹学者于中庸之道苟能含咀而知其味则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0a 页 WYG0120-0066a.png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自不能已也
 新定顾氏曰道之不行由知者过而愚者不及此知
 之不至则不能行也夫知者才识有馀愚者才识不
 足自其未学而言之知者知其所知而非圣人之所
 谓知也彼其执荒唐缪悠之说以为信主离世异俗
 之论以为高自圣人言之则过乎中庸矣若夫愚者
 本其资禀之凡陋安于耳目之濡染闻所谓广大配
 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则惊骇疑沮或且以为不然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0b 页 WYG0120-0066b.png
 自圣人言之则不及乎中庸矣夫行本于知者也彼
 其知之差如此何望其能行乎故曰道之不行也我
 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由贤者过
 而不肖者不及此行之不至则不能知也夫贤者淳
 笃不肖者轻浮自其未学而言之由其资禀而推之
 行事贤者每过于厚不肖者每流于薄皆非中庸也
 彼既过于厚则其念虑惟知厚之趣耳岂复知中庸
 彼既流于薄则其念虑惟知薄之趣耳又岂复知有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1a 页 WYG0120-0066c.png
 中庸故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
 不及也呜呼天下之理知则必行行则必知二者常
 相待也然使学者苟未能知苟未能行而愿学焉其
 当先从事于知乎抑当先从事于行乎今夫水人知
 其能溺火人知其能焚人之不蹈于水火者则以其
 知之明耳人之知道而能若此其有不行之者乎孟
 子曰始条理者知之事也又曰不明乎善不诚其身
 矣言知之在所先也夫子欲发明是义故曰人莫不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1b 页 WYG0120-0066d.png
 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而继之曰道其不行矣夫夫人
 孰不饮食而知味者鲜盖必若易牙而后名为知味
 耳人之于德莫难于知观圣人他日言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又言知德者鲜矣则可以见矣不知乎
 德则不知善之不可不为不知恶之必不可为况望
 其惟中庸之行乎虽然行之待于知固也而前复言
 知待于行何欤盖知其大体则必惟道之是行而理
 之闳远微妙事之纤悉委曲容有未尽知者迨其行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2a 页 WYG0120-0067a.png
 之久则所造愈深所见益明此知之所以有待于行
 也
 晋陵钱氏曰行当为明明当为行文互差智者贤者
 对愚不肖言之非大智大贤也或过或不及患在不
 知犹饮食而不知味不知则不明不明则不行故下
 云道其不行矣夫
 蔡氏曰言有达德而不能备者也不行者失于仁不
 明者失于智饮食鲜能知味者失于勇 又曰人之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2b 页 WYG0120-0067b.png
 所以不能中庸之道者由其德不备也智者贤者既
 偏于志仁而愚者不肖者又昧于知仁此所以或过
 或不及而不行不明也然道之在人如饮食之不可
 废苟知其味之正则必嗜之而不厌矣 又曰言达
 德而极乎道者欲知本非用不行不明所以当推之
 用也言达道而及乎德者欲知用由本可知可行所
 以当反乎本也
 象山陆氏曰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3a 页 WYG0120-0067c.png
 本心贤者知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故易
 大传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
 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徇物欲者既驰而不知
 止徇意见者又驰而不知止故道在近而求之远道
 在易而求之难 又曰若愚不肖之不及固未得其
 正贤者知者过之亦未得其正溺于声色货利狃于
 谲诈奸宄梏于末节细行流于高论浮说其知愚贤
 不肖固有间矣若是心之未得其正蔽于其私而使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3b 页 WYG0120-0067d.png
 此道为之不明不行则其为病一也周道之衰文貌
 日胜良心正理日就芜没其为吾道者岂特声色
 货利而已哉杨墨皆当世之英人所称贤孟子之所
 排斥拒绝者其为力劳于斥仪衍辈多矣所自许以
 承三圣者盖在杨墨而不在衍仪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郑氏曰闵无明君教之
 新安朱氏曰由不明故不行此第五章承上章而举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4a 页 WYG0120-0068a.png
 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江陵项氏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
 不行矣夫此复自知言之人谁不行惟其不知则不
 能以实行也下引舜之大知犹曰古之人有能知者
 大舜也又曰人皆曰予知以下此复自言行之人谁
 不知惟其不行则不能以真知也下引回之为人犹
 曰古之人有能之者颜子是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4b 页 WYG0120-0068b.png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郑氏曰迩近也两端过与不及也用其中于民贤与
 不肖皆能行之也
 孔氏曰此一经明舜能行中庸之行先察近言而后
 至于中庸也端谓头绪执持愚知两端用其中道于
 民愚知俱能行之
 河南程氏曰执犹今之所谓执持使不得行也舜执
 持过不及使民不得行而用其中使民行之也又问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5a 页 WYG0120-0068c.png
 此执与汤执中如何曰执只是一个执舜执两端是
 执持而不用汤执中而不失将以用之也若子莫执
 中却是子莫见杨墨过不及二者之间执之却不知
 有当摩顶放踵利天下时当拔一毛利天下不为时
 执中而不变通与执一无异
 横渠张氏曰今人所以不及古人之因此非难悟设
 此语者盖欲学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寖熟有一日
 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耳舜之心未尝去道故好察迩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5b 页 WYG0120-0068d.png
 言昧者日用不知口诵圣言而不知察况迩言一择
 则弃犹草芥之不足珍也试更思此说推舜与昧者
 之分寐与醒之所以异无忽鄙言之迩也 又曰只
 是要博学学愈博则义愈精微舜好问好察迩言皆
 所以尽精微也
 蓝田吕氏曰舜之知所以为大者乐取于人以为善
 而已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皆乐取诸人者
 也两端过与不及也执其两端乃所以用其时中犹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6a 页 WYG0120-0069a.png
 持权衡而称物轻重皆得其平故舜之所以为舜取
 诸人用诸民皆以能执两端不失中也 一本云好
 问则无知愚无贤不肖无贵贱无长幼皆在所问好
 察迩言者流俗之谚野人之语皆在所察广问合乎
 众议者也迩言出于无心者也虽未尽合于理义而
 理义存焉其恶者隐而不取其善者举而从之此与
 人同之道也
 延平杨氏曰道之不行知者过之也故舜以大知之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6b 页 WYG0120-0069b.png
 事明之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取诸人以为善也隐恶
 而扬善与人为善也取诸人以为善人必以善告之
 与人为善人必以善归之皆非小智自私之所能为
 也执其两端所以权轻重而取中也由是而用于民
 虽愚者可及矣此舜之所以为大而道之所以行也
 建安游氏曰好问而好察迩言求之近也隐恶而扬
 善取之易也此好善优于天下而为知大矣立天之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7a 页 WYG0120-0069c.png
 义夫道一而已其立于天下则有两端故君子有刚
 克焉执其义之端也有柔克焉执其仁之端也执其
 两端而用之以时中此九德所以有常而三德所以
 用人也以先觉觉后觉以中养不中此舜之所以为
 舜也其斯以为舜则绝学无为也
 河东侯氏曰舜所以为大知者以其好问而好察迩
 言也好问则不蔽不蔽则明察迩言则不惑不惑则
 聪既聪且明所以能执过不及之两端而不由用其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7b 页 WYG0120-0069d.png
 中于民也隐恶者隐其过不及也扬善者用其中也
 舜大圣人也何待问察而后能用中乎如曰舜圣人
 也犹问察以济其中小知自私苟贤自任其可不学
 而自蔽乎唯舜能之故曰大知又曰其斯以为舜乎
 新安朱氏曰此第六章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
 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则无
 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
 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8a 页 WYG0120-0070a.png
 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
 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
 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
 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
 道之所以行也 或问此其称舜之大知何也曰此
 亦承上章之意言如舜之知而不过则道之所以行
 也盖不自恃其聪明而乐取诸人者如此则非知者
 之过矣又能执两端而用其中则非愚者之不及矣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8b 页 WYG0120-0070b.png
 此舜之知所以为大而非他人所可及也两端之说
 吕杨为优程子以为执持过不及之两端使民不得
 行则恐非文意矣盖当众论不同之际未知其孰为
 过孰为不及而孰为中也盖必兼总众说以执其不
 同之极处而求其义理之至当然后有以知夫无过
 不及之在此而在所当行若其未然则又安能先识
 彼两端者为过不及而不可行哉 又语录曰舜本
 自知又能合天下之知为一人之知而不自用其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9a 页 WYG0120-0070c.png
 此其知之所以愈大若愚者既愚矣又不能求人之
 知而自任其愚此其所以愈愚 又问回择乎中庸
 舜分上莫不须择否曰好问好察执其两端岂不是
 择见诸友好论等级不消得且如说圣人生知安行
 只是行得觉容易如千里马也是四脚行驽马也是
 四脚行不成说道千里马脚都不动会到千里即是
 他行觉快而今且学他如何动脚
 长乐刘氏曰夫知出乎性凡人之所有而舜则谓之
卷一百二十五 第 49b 页 WYG0120-0070d.png
 大知者以其非止于生知而又聚天下之知以广其
 明采天下之视以增其哲揽天下之聪以滋其谋故
 曰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能兴天下之大利弭
 天下之大害立天下之大法建天下之大中此其所
 以为大也
 严陵方氏曰庄子曰不同同之之谓大又曰江河合
 水而为大舜好问好察迩言则能合众知而与人同
 矣此所以为大知也言有远近近者察之远者可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0a 页 WYG0120-0071a.png
 矣言有善恶恶者不隐则适足以为言者之愧善者
 不扬则不足以为言者之劝知之大又见乎此凡物
 之立必有两端苟执其一非过也则不及矣唯两端
 俱执故不及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而能用中于民
 也舜之所以为舜者特此数端而已故曰其斯以为
 舜乎
 山阴陆氏曰大孝行也大知知也孟子曰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诸人者然则惟迩言是听诗何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0b 页 WYG0120-0071b.png
 以刺均迩言也而一以为舜一以为幽王者其在听
 察之间欤不言所以非所以为舜也据盖曰文王之
 所以为文也
 海陵胡氏曰舜有大知乐与人同为善故好问于人
 又好察迩近之言有恶不隐则人怀畏忌之心迩言
 不来矣有善不举则人不知劝故恶则隐之善则扬
 之所以来群言而通下情也又执过与不及两端之
 事用大中之道于民使贤知则俯而就愚不肖则企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1a 页 WYG0120-0071c.png
 而及也
 永嘉薛氏曰所恶于知者为凿也舜好问而好察迩
 言盖未始自用而亦不轻信之也迩言犹察况其远
 者乎天下之事未有无二端者好问而察迩言遏恶
 而扬善此执两端而用其中之道也欲求中而二端
 之弃吾见其执一而非中也
 嵩山晁氏曰舜之所以为舜者中庸也明诚两尽而
 道教行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1b 页 WYG0120-0071d.png
 莆阳郑氏曰自用则小集众人之知以为知则大问
 也察也皆集众知也狂夫之言刍荛之论皆有至理
 圣人不以其近而易之善察言者也舜乐取诸人以
 为善人之善犹己之善故善则必扬之人之恶犹己
 之恶故恶则必隐之恕心所发有自然也天下事端
 势必两立有轻必有重有刚必有柔有宽必有猛有
 亲必有疏各欲适当偏于此则过偏于彼则不及手
 持权衡所以酌轻重之中心持万事犹手持权衡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2a 页 WYG0120-0072a.png
 然则两端各有中此舜所以执之而用之于民也
 兼山郭氏曰极目力之所视而为明极耳力之所听
 而为聪其为聪明也殆矣故圣人兼天下之聪而为
 聪用天下之明而为明此大舜所以为大知也好问
 好察迩言隐恶扬善盖言取诸人者如是也执其两
 端用其中于民盖言用诸人者如是也好问则不蔽
 于心好察迩言则不蔽于物隐恶扬善所以与物亲
 而无弃物也执者去之之谓舜所以治人其纳民于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2b 页 WYG0120-0072b.png
 大中之道莫不皆然
 广安游氏曰学不厌智也好问则所谓学不厌也所
 以为大知以此迩言左右亲近之言也化自上而下
 自近而远远者之化于善近者之教也近者之明于
 善上之人辨之之详也当舜之时左右所亲近者非
 禹皋陶之徒则共驩之党也其君臣吁俞都咈之际
 相与论道有善焉有恶焉此不可以不辩也舜辩其
 善者行之而日彰日彰则扬所谓扬善也其不善者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3a 页 WYG0120-0072c.png
 屏之屏之而日消日消则隐所谓隐恶也又知所以
 为过不及之故谨守其中用之于民此所谓致中和
 之道也
 高要谭氏曰道之不行患在知者过之使知者皆如
 舜之用中则无恶于知矣义理之言不必高远合于
 人情而易知切于事宜而易行语无藻饰而意己独
 至此舜所以尤好察此也若不加察则往往以为浅
 近而弃之矣凡为恶己熟善心已绝者此真恶人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3b 页 WYG0120-0072d.png
 是无复一善可录弃之可也诛之可也若为恶未熟
 善心未绝者非真恶人也犹有一言可称圣人不忍
 诛弃隐其恶扬其善也圣人以公恕待天下唯恐人
 之无善可称也设有一善可称虽素常为恶圣人犹
 为之隐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何也此舜时中也
 是天理也如此亦中如彼亦中是谓时中时乎如此
 时乎如彼是谓两端执两端即允执厥中之谓也此
 执两端尔谓之允执厥中何也曰两端用中之准则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4a 页 WYG0120-0073a.png
 也执两端乃圣人权轻重之微意乃所以用其中于
 民也执中贵知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中道之不行
 患在执一而不知变是以执两端执两端则变通不
 穷泛应曲当亦如仲尼之无可无不可也圣人之行
 事至于无可无不可则中之为用博矣故可以损则
 损可以益则益而礼得其中矣可以刚则刚可以柔
 则柔而政得其中矣可以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而为
 国之法得其中矣推此类行之将无适而非中中之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4b 页 WYG0120-0073b.png
 用岂有既乎
 永康陈氏曰古之知道之味者无如舜故曰大知大
 知则非知者过之常俯而合中而后民有所赖如好
 问好察迩言此取诸人以为善也如隐恶而扬善此
 与人为善者也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此善与人
 同者孟子称大舜有大盖得诸此执两端者执而不
 用所用者惟中耳民协于中岂无自哉
 新定顾氏曰或疑舜非生知者欤何其资人如此曰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5a 页 WYG0120-0073c.png
 舜诚生知者也何害其为资人知资人之为当务斯
 其所以为生知也
 新安钱氏曰好问即所闻者广幽远无不上达矣而
 或迩言之不察则未免浸润肤受之蔽
 吴兴沈氏曰大舜之为大知非徇己也一本于至而
 已惟舜得夫至以行之故极天下之大全好问则不
 徇己也察言则不徇人也隐恶则刚亦不吐柔亦不
 茹也扬善则人之有善若已有之也凡是二端皆天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5b 页 WYG0120-0073d.png
 下所难能也舜以此处已而不敢以此望人故执夫
 好问察言隐恶扬善之两端于己而用夫可以问或
 可以不问可以察或可以不察恶可以隐或不必尽
 隐善可以扬或不必尽扬就二者之中可以使之常
 行者用之于民舜之所以为大端有在乎此
 江陵项氏曰舜之大知非强明自用之知也好问而
 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其好善如此知不足以言之
 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主一说惟善是从其从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6a 页 WYG0120-0074a.png
 善如此行不足以言之也此舜所以为大知
 仁寿李氏曰中庸达德知为先仁次之勇次之舜好
 问知也回服膺仁也子路问强勇也上章言知者过
 之愚者不及故此章首言舜之大知以明其无过不
 及得知之中也帝舜生知之圣宜必有以知夫人之
 所不能知者中庸独以好问言之何哉盖舜之大圣
 正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耳夫苟自用则一己之知
 终有所偏不失之过必失之不及其为知小矣舜则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6b 页 WYG0120-0074b.png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诸人者合天下之知
 以为知非大知而何故此章始终专言好问一事以
 舜之圣而好问于人固为不可及矣至于迩言则言
 之浅近人所忽者而舜必察之斯又好问之至焉者
 也迩言未必尽善也略而不问固不可问而不察又
 不可必加察焉然后善不善有所分未善者不必显
 其失也故隐之善者不可匿而不宣也故扬之夫如
 是则不善者不吾惑而善者无所弃若是可以已乎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7a 页 WYG0120-0074c.png
 未也言之善者不徒扬之而已必执其两端而见之
 用焉执持也有人焉将任之未可也必参之众人之
 言或曰可任或曰不可任此两端也持其两端而度
 其中则人之可任与否见矣有事焉将行之未可也
 必参之众人之言或曰可行或曰不可行此两端也
 持其两端而用其中则事之可行与否见矣故知轻
 重之两端则见其轻重之中执长短之两端则见长
 短之中执厚薄之两端则见厚薄之中凡事莫不然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7b 页 WYG0120-0074d.png
 两端具而中道见于是乎举而用之于民然则舜于
 人之言既问之又察之又择其善者而扬之及执其
 两端得其中而用之片言之长尽为己有天下之知
 孰加于此舜之所以聪明睿知者不在乎他在是而
 已故曰其斯以为舜乎
 蔡氏曰此主智而言也两端谓迩言之过与不及者
 执谓执之使不行执与隐义同用与扬义同隐恶扬
 善主已为言执两端用中主迩言为言耳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8a 页 WYG0120-0075a.png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郑氏曰予我也言凡人自谓有知人使之入罟不知
 辟也自谓择乎中庸而为之亦不能久行言其实愚
 又无恒
 孔氏曰此一经明无知之人罟网也擭谓柞㮙也陷
 阱谓坑也穿地为坎竖锋刃于中以陷兽也言禽兽
 被人所驱纳于罟擭陷阱之中而不知违辟似无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8b 页 WYG0120-0075b.png
 之人为嗜欲所驱入罪祸之中而不知辟也
 建安游氏曰定内外之分辩荣辱之境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则君子所谓知也今也乘时射利而
 甘心于物役以自投于苟贱不廉之地是犹纳之罟
 擭陷阱之中而不知避也此于荣辱之境昧矣其能
 如探汤乎择乎中庸则知及之矣而不能以期月守
 则势利得以夺之也此于内外之分易矣其能如不
 及乎若是者彼自谓知而愚孰甚焉故继舜言之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9a 页 WYG0120-0075c.png
 明其非知也
 延平杨氏曰用知必至于陷险是自驱而纳诸罟擭
 陷阱之中也射利而甘心于物役以自投于苟贱不
 廉之地是犹纳之罟擭陷阱之中而不知辟也不能
 以期月守则势利得以夺之也择乎中庸而不能期
 月守非所谓知而不去者则其为知也乃所以为愚
 者之不及也
 新安朱氏曰此第七章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
卷一百二十五 第 59b 页 WYG0120-0075d.png
 之端以起下章也擭机槛也罟擭陷阱皆所以掩取
 禽兽者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
 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避
 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临川王氏曰孔子叹人既以知称反不能辟罗网陷
 阱之患是岂足为知哉君子之知则不然守乎中庸
 之道能周旋委曲俯顺天下之情时刚则刚时柔则
 柔可行则行可止则止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0a 页 WYG0120-0076a.png
 乎夷狄故祸不能及也宋桓魋欲害孔子而孔子曰
 天生德于予唯有德者能受正命则死生岂患之乎
 又厄于陈蔡而弦歌不衰此见其穷而不困忧而不
 畏知祸福之终始而不惑者也盖能守中庸所以然
 也
 长乐刘氏曰择于中庸以为至德力将行之而弗措
 也踊跃以为得愤发以自强若将终其身然及夫美
 色悦于前美音悦于后重利摇其心膴仕夺其志情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0b 页 WYG0120-0076b.png
 动于中守失于外谄邪谀佞阿党狠愎凡可利其身
 快其欲者无所不至心知中庸之美行反中庸之道
 莫能期月守其素志也始则择之谓之不知不可也
 终莫能守谓之知也可乎夫知也者性之所自有也
 厚于前而薄于后非性也物至无穷欲侈乎内以蚀
 其厚则其自有者不得不薄矣
 马氏曰所恶于知者为其凿也舜用中于民而顺其
 性命之理所以为知之大也所贵于知者以其见险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1a 页 WYG0120-0076c.png
 能辟见善能守也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者害之
 所易见中庸者善之所易明害之所易见者而莫之
 知人于其善之所易明者择之不能期月守其可谓
 知乎然而择乎中庸者择之在己纳诸罟擭陷阱之
 中者驱之在人其在己者不能择乎中则有制于彼
 而为人役也
 海陵胡氏曰人至于杀身辱亲如鱼兽然为人驱而
 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不知避如此又乌得为知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1b 页 WYG0120-0076d.png
 延平黄氏曰莫之知辟者不知罟擭之为害也不能
 期月者不知中庸之为善也不知其为善则不知其
 为害故不知辟与不知守者皆非有智者
 兼山郭氏曰道之不明则天下之人蔽于所利而昧
 于至理是非汨乱吉凶混殽率趋于危亡之途日以
 泯泯醉生梦死曾不自悟恶睹孔子之所谓中庸者
 乎子曰吾见蹈水火而死未见蹈仁而死者此之谓
 也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2a 页 WYG0120-0077a.png
 东莱吕氏曰不能择乎中庸而守之便是纳诸罟擭
 陷阱之中而莫知辟也盖不入此必入彼也且如行
 道若知此是坦涂决然自此行去若稍有坎轲崎岖
 处必不肯行况明知罟擭陷阱之害乎所以莫知辟
 者只是见之未明耳若见之果明不待劝勉而自行
 坦涂矣圣贤只是从安稳处行而已
 范阳张氏曰人皆用知于铨品是非而不知用知于
 戒谨恐惧人皆用知于机巧术数而不知用知于喜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2b 页 WYG0120-0077b.png
 怒哀乐未发己发之间惟其不留意于戒谨恐惧故
 虽驱而纳诸罟擭陷阱嗜欲贪鄙之中而不自知惟
 其不留意于喜怒哀乐未发己发之閒故虽中庸之
 理暂见而不能期月守也此篇直指学者用知处故
 举舜颜之事以发明之
 晏氏曰罟擭陷阱人之所以获禽兽者也知其设险
 而莫知辟其异于禽兽者几希虽知择中庸而不能
 守者其见善虽明惜乎用心不刚尔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3a 页 WYG0120-0077c.png
 高要谭氏曰夫利欲之害能危人能败人能灭人虽
 罟擭陷阱之害何以过此而无知之人贪得竞取奔
 趋而不止此无异于自投罟擭陷阱之中而不知辟
 也于是人欲日肆天理日消为恶之心愈深而为善
 之心愈薄往往得一善而忽亡之其能期月守乎是
 人也虽自言予知然实非真知也使其果真知也夫
 岂不知罟擭陷阱之不可入而反趋之又岂不知中
 庸之不可失而反舍之欤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3b 页 WYG0120-0077d.png
 霅川倪氏曰以罟擭陷阱言欲其避害也以择中庸
 而守言欲其趋善也是以其两者而对言之
 钱塘于氏曰由舜之大知而观天下之自言知不能
 资人之善以处已而日堕于不善之域不能推一己
 之善以与人反丧其所守岂不为中庸之罪人乎
 蔡氏曰知即智也守即仁也言智结上言仁起下
 仁寿李氏曰此因上章之大知而言众人之不知也
 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是谓不知择乎中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4a 页 WYG0120-0078a.png
 庸而不能守可谓知乎中庸之择何也辨析众理而
 取其中之谓也圣人虽不可以择言然如上章所云
 问之察之隐之扬之执其两端而取之是亦择之之
 事也由学者言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
 所以择乎中庸也虽然中不可不择又不可不守择
 而不守终非己物既能择之又能守之然后可以言
 知夫子尝因仁以言知矣择不处仁焉得知择而不
 处谓之知不可也孟子尝因仁义以言知矣曰知之
卷一百二十五 第 64b 页 WYG0120-0078b.png
 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而去之谓之知不可也夫
 子之所谓处孟子之所谓弗去中庸之所谓守其义
 一也
 
 
 
 
 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