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 第 1a 页 WYG0119-00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九十二    宋 卫湜 撰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
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
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郑氏曰隆犹盛也极穷也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朱
 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
 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大飨祫祭先王以
卷九十二 第 1b 页 WYG0119-0023b.png
 腥鱼为俎实不臑熟之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遗犹
 馀也
 孔氏曰乐之隆盛在移风易俗非崇钟鼓之音食飨
 之礼谓宗庙祫祭在于孝敬非在致美味清庙之瑟
 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也朱弦案虞书传云古者
 帝王升歌清庙之乐大琴练弦此云朱弦明练之可
 知也不练则体劲而声清练则丝熟而弦浊瑟两头
 有孔疏通之使两头孔相连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
卷九十二 第 2a 页 WYG0119-0023c.png
 迟弦声既浊瑟音又迟是其质素初壹倡之时但有
 三人赞叹之言叹者少也虽然有遗馀之音以其贵
 在于德所以有遗音人念之不忘也此覆上乐之隆
 非极音也大飨之礼案郊特牲云郊血大飨腥此云
 腥鱼故郑知大飨为祫祭宗庙也尚玄酒在五齐之
 上腥生也虽有三牲而兼载腥鱼谓荐血腥之时至
 荐熟之时皆烹之而熟鱼则始末不烹故云俎腥鱼
 并肉湆皆质素之食而大飨设之虽然有遗馀之味
卷九十二 第 2b 页 WYG0119-0023d.png
 人爱之不忘也此覆上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张氏曰乐之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钟鼓之音礼之
 盛本在安上治民非崇玉帛至味清庙之瑟言乐盛
 非用极音大飨即食飨也变食言大崇其名故也不
 尚重味故食言大也此言礼盛不在至味先王制礼
 作乐本是教训晓民平于好恶之理使去恶归善不
 为口腹耳目之欲令反归人之正道也
 长乐陈氏曰德为礼乐之本礼乐为德之文乐之隆
卷九十二 第 3a 页 WYG0119-0024a.png
 在德不在音非极五音之铿锵而已大飨之礼在德
 不在味非致五味之珍美而已清庙之瑟为乐之隆
 则大飨之礼其礼之隆欤清庙而以朱弦疏越之瑟
 和之使人知乐意所尚非在乎极音者也且得无遗
 音乎老子所谓大音希声此也周官大司乐以肆献
 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盖羞其肆而酌献焉则以
 祼犹生事之有飨也羞其熟而馈食焉则以食犹生
 事之有食也飨以阳为主而其祭为禘食以阴为主
卷九十二 第 3b 页 WYG0119-0024b.png
 而其祭为祫由是观之食飨之礼未尝不致味谓之
 非致味者岂大飨之礼而误为食飨欤曲礼大飨不
 饶富郊特牲曰郊血大飨腥故大飨之礼尊尚玄酒
 俎尚腥鱼豆尚大羹贵饮食之本也圣人为礼贵本
 始以示之使人知礼意所尚非在乎致味者也且得
 无遗味乎左传所谓大羹不致此也(乐书/)
 清江刘氏曰此皆言贵其本而忘其末也遗者忘也
 弃也清庙之瑟美其德而忘其音大飨之礼美其敬
卷九十二 第 4a 页 WYG0119-0024c.png
 而忘其味凡乐以音为之节而反忘音焉意不主于
 音也意不主于音是故朱弦疏越乃可尚也凡食飨
 以味为之文而反忘味焉意不主于味也意不主于
 味是故玄酒大羹乃可尚也主于音则不能遗音不
 能遗音则虽烦响淫声有不足矣主于味则不能遗
 味不能遗味则虽大牢庶羞有不足矣故孔子曰礼
 乐云
 延平黄氏曰极音致味以物为音为味也朱弦之有
卷九十二 第 4b 页 WYG0119-0024d.png
 遗音玄酒之有遗味以德为音为味也先王之制礼
 乐也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则虽极音致味不足以厌
 其志而教民平好恶反人道之正则内足而无待乎
 外矣故虽朱弦之浊疏越之迟三叹之希玄酒之质
 俎鱼之腥大羹之淡足以胜其欲是以先王之制礼
 乐也务使人以理而后动以节而后作
 严陵方氏曰以乐之隆非极音则凡音之所极者皆
 乐之杀耳以飨之大非致味则凡味之所致者皆飨
卷九十二 第 5a 页 WYG0119-0025a.png
 之小耳极音则无遗音致味则无遗味矣仲尼燕居
 曰升歌清庙示德也升而在上则隆之故也瑟堂上
 之乐君子之所御此清庙之诗所以必播之于瑟也
 朱弦疏越皆非极音之义倡必有和歌之常也于此
 则叹之而不和者以言之不足故也是所以有遗音
 欤大羹以其不和故足为大也于玄酒言尚则知腥
 鱼大羹皆在所尚矣于腥鱼言俎则知玄酒之在尊
 大羹之在豆矣于大羹言不和则知玄酒之不厚腥
卷九十二 第 5b 页 WYG0119-0025b.png
 鱼之不熟矣是互相备也有所遗则为不尽矣极与
 致一也互言之耳前曰食飨后曰大飨又何也飨虽
 以食为下亦未尝无食故以食言之然飨之类不一
 且嫌其非大也故又以大言之
 延平周氏曰传曰有声者有声声者有味者有味味
 者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味之所味者
 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是故清庙之瑟有遗音者贵
 其未发之音也所谓未发者无音之音也大飨之礼
卷九十二 第 6a 页 WYG0119-0025c.png
 有遗味者贵其未呈之味也所谓未呈者无味之味
 也
 山阴陆氏曰一倡而三叹所谓嗟叹之不足故咏歌
 之于是为至遗犹忘也言造其极者忘其粗也遗音
 与味其于礼乐可谓真得矣
 新安朱氏曰一倡三叹盖一人倡而三人和也今解
 者以为三叹息非也
 庆源辅氏曰三叹谓闻者叹其有遗音也有遗音言
卷九十二 第 6b 页 WYG0119-0025d.png
 弗尽其音也有遗味言弗尽其味也于此有所遗则
 于彼有所尽矣
 金华邵氏曰礼乐皆得而谓之德者岂自外来哉得
 之于我而非强探力索始可谓德耳是以乐之隆虽
 钟鼓管磬干戚羽籥莫不具陈而非得乎乐者故非
 极音食飨之礼虽笾豆簠簋醴荐饔饩莫不毕备而
 非得乎礼者故非致味至文王清庙之瑟声浊而迟
 倡者一而叹者三其音盖有遗矣而后世必贵焉者
卷九十二 第 7a 页 WYG0119-0026a.png
 以文王之瑟有得于乐故音虽不足而德则有馀也
 大飨之礼玄酒腥鱼大羹其味盖有遗矣而后世必
 重焉者以大飨之礼有得于礼故味虽不足而德则
 有馀也然则礼乐之理岂假于外亦贵其自得于吾
 身而已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
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郑氏曰教之使知好恶也
卷九十二 第 7b 页 WYG0119-0026b.png
 孔氏曰玄酒腥鱼大羹是非极口腹也朱弦疏越是
 非极耳目也教民均平好恶好者行之恶者避之反
 归人道之正也
 黄氏曰礼乐之制所以平天下之情欲俾各知其分
 而不萌好恶之心者也洪范云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皆节其好恶之心为王道者也
 若礼乐失制则王道不行而好恶无节矣譬诸负者
 小人之事也乘者君子之器也名器失制则小人者
卷九十二 第 8a 页 WYG0119-0026c.png
 不责己愚但心恶其负而好其乘也是故强胁弱众
 暴寡奔竞无极为大乱之道也若礼乐明备则君子
 在位小人自知其愚不求侥倖之乘而甘乎负矣如
 斯则是好恶有节而反人道之正也
 长乐陈氏曰作好则失仁作恶则失义故平其好所
 以反之仁平其恶所以反之义易曰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则反仁与义者反人道之正也周官五礼防民
 之伪而教之中六乐防民之情而教之和所谓防民
卷九十二 第 8b 页 WYG0119-0026d.png
 之情伪者平好恶也教之中和者反人道之正也(乐/书)
 严陵方氏曰饮食以行礼非极口腹之欲歌舞以作
 乐非极耳目之欲礼以节之则民之好恶平而无过
 乐以和之则民之好恶平而无乖好得其平则好也
 人之所同是恶得其平则恶也人之所同非好恶止
 于一故能反人道之正焉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
 恶人夫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能好能恶是为
 人道之正矣
卷九十二 第 9a 页 WYG0119-0027a.png
 马氏曰先王之制礼乐也不知者以为极口腹耳目
 之欲极口腹耳目之欲从其小体而已先王之为礼
 乐将以教民平好恶平之使中其节也反人道之正
 则非强其所无也使之复其性之本而已
 庆源辅氏曰人之好恶本无不正也蔽于私夺于气
 则不得其平而失其正矣礼所以防其私乐所以平
 其气也
 金华应氏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喜怒哀乐之未发
卷九十二 第 9b 页 WYG0119-0027b.png
 谓之中何往而非正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何往而非
 平乖戾而失其平则和德丧偏倚而失其正则中德
 亏平其好恶则得其和反人道之正则得其中平者
 固所以趋乎和正者固所以趋乎中无党无偏王道
 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惟平
 则正矣正则中矣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
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
卷九十二 第 10a 页 WYG0119-0027c.png
理灭矣
 郑氏曰性不见物则无欲物至知知至来也知知每
 物来则又有知也节法度也知犹欲也诱犹道也引
 也躬犹已也理犹性也
 孔氏曰自此至道也论人感物而动物有好恶所感
 不同若其感恶则天理灭为大乱之道故下文明先
 王所以制礼乐而齐之也外物既来每一物来则心
 知之会意则好爱之不会意则嫌恶之是好恶形也
卷九十二 第 10b 页 WYG0119-0027d.png
 好恶恣己之情是无节于内所欲之事道诱于外外
 见所欲心则从之是知诱于外也不能自反而禁止
 则天性灭绝矣
 河南程氏曰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天理云者百理俱
 备元无少欠
 横渠张氏曰谓天性静则何常静谓之动则何常动
 天性难专以静言无物非天性静也感之而动气之
 性也何谓气之性人须气以生其性即气之性也感
卷九十二 第 11a 页 WYG0119-0028a.png
 者必待有物则有所感无物则何所起喜怒好恶去
 取莫非因物而有知知犹言能知能知其知则好恶
 形焉
 长乐陈氏曰人生而静书所谓惟民生厚也有不为
 天之性乎感于物而动书所谓因物而有迁也有不
 为性之欲乎史迁以性之动为性之顺误矣夫道有
 君子必有小人性有善必有恶知恻隐之为仁羞恶
 之为义是非之为知辞让之为礼此知性之本也知
卷九十二 第 11b 页 WYG0119-0028b.png
 耳之欲声目之欲色鼻之欲臭口之欲味此知性之
 欲也知性之本循而充之为君子知性之欲循而充
 之为小人(乐书/)
 严陵方氏曰性禀于天静而无欲物自外至而入吾
 可知之域得所欲则在所好非所欲则在所恶而好
 恶形焉知知者知其所知也然心知其为好而好之
 知其为恶而恶之所谓好恶特未定也知诱于外则
 逐物逐物则不能反躬沈于人为而天理灭矣
卷九十二 第 12a 页 WYG0119-0028c.png
 马氏曰人生而静则无知也物之至然后知之顺其
 心则好逆其心则恶好恶无节于内则在内之志诱
 于在外之物不能反躬以复其性之本而天理于是
 灭矣然则所谓知者非真知也所谓欲者非可欲也
 所谓动者非动而中节也所知非真知则所欲非可
 欲也欲非可欲则其动亦不能中其节也
 延平周氏曰静则为性性则情之未发者也动则为
 情情则性之己发者也
卷九十二 第 12b 页 WYG0119-0028d.png
 山阴陆氏曰物至而知所谓知则所谓真者凿而好
 恶形矣列子曰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
 庐陵胡氏曰欲情也董生曰情者人之欲也礼运云
 喜怒哀乐爱恶欲谓之七情易取于艮其背者背则
 不见可欲也知知所知者多也人病以多知为杂理
 犹道也郑谓理情也案易说卦云穷理尽性则理性
 各别
 新安朱氏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人生而静以上
卷九十二 第 13a 页 WYG0119-0029a.png
 即是人物未生时人物未生时只可谓之理说性不
 得此所谓在天曰命也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才谓
 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已堕在形气之中不全是
 性之本体矣此所谓在人曰性也大抵人有此形气
 则是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才说是性便
 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也然性
 之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要人就此上面见得其
 本体原未尝离亦未尝杂耳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
卷九十二 第 13b 页 WYG0119-0029b.png
 者善也言性不可形容而善言性者不过即其发见
 之端而言之而性之理固可默识矣如孟子言性善
 与四端是也未有形气浑然天理未有降付故只谓
 之理已有形气是理降而在人具于形气之中方谓
 之性已涉乎气矣便不能超然专说得理也程子曰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又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
 是也 又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
 欲也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盖人受天
卷九十二 第 14a 页 WYG0119-0029c.png
 命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纯粹至善万理具焉所谓性
 也然人有是性则有是形有是形则有是心而不能
 无感于物感于物而动则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恶于
 是乎分矣性之欲即所谓情也 又曰物至知知然
 后好恶形焉此指情之动处为言而性在其中也物
 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恶之者情也形焉者
 其动也所以好恶而有自然之节者性也好恶无节
 于内知诱于外此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
卷九十二 第 14b 页 WYG0119-0029d.png
 情之好恶本有自然之节唯其不自觉知无所涵养
 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则不明于内外物又从而诱之
 此所以流滥放逸而不自知也苟能于此觉其所以
 然者而反躬以求之则其流庶乎其可制也不能如
 是而唯情是徇则人欲炽盛而天理灭息尚何难之
 有哉此一节明天理人欲之机间不容息处唯其反
 躬自克念念不忘则天理益明存养自固而外诱不
 能夺矣
卷九十二 第 15a 页 WYG0119-0030a.png
 延平黄氏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静而中者性之正也动而和者情之正也好
 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无中为之主故也庄子曰以
 有涯随无涯殆己巳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夫用无涯
 之知应无穷之感生无节之好恶则天理灭矣孟子
 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不能反躬
 而诱于外为乐此天理所以灭也
 广汉张氏曰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言亦性所有也而
卷九十二 第 15b 页 WYG0119-0030b.png
 其要系乎心君宰与不宰耳心宰则情得其正率乎
 性之常而不可以欲言矣心不宰则情流而陷溺其
 性专为人欲矣 又曰反躬之义深矣好恶无节于
 内则知为物诱心不宰而情徇于物矣故贵于反躬
 焉反躬而求之则夫生而静者卓然而可见而万理
 可得而穷矣平日致知力行无非反躬之功也
 庆源辅氏曰因上礼乐教民平好恶故此推人好恶
 所由生反躬谓反之于心也变性言理善言性也灭
卷九十二 第 16a 页 WYG0119-0030c.png
 谓湮灭之实未尝忘也
 金华邵氏曰感物而动性始有欲欲非情欲逸欲之
 欲性而无欲则槁木死灰耳率性之谓道从何出哉
 孔子曰我欲仁杯子曰可欲之谓善书曰惟天生民
 有欲果情欲逸欲之谓乎所谓物者亦岂外物哉感
 君臣而敬感父子而亲之类耳然性非自能有欲也
 物至于吾前吾之知足以知之故所喜则好所怒则
 恶其欲遂形欲虽形矣当此之时乃邪正未分之时
卷九十二 第 16b 页 WYG0119-0030d.png
 苟作好恶无节于内而吾之知又为物诱于外则流
 荡忘反而天理灭矣天理即人道之正也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
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
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
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
大乱之道也
 郑氏曰穷人欲言无所不为
卷九十二 第 17a 页 WYG0119-0031a.png
 孔氏曰物既众多感人无有穷己所好所恶无有法
 节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是人化物也人既化物
 逐而迁之恣其情欲故灭其天生清静之性而穷极
 人所贪嗜之欲也知者欺诈愚人勇者困苦怯者疾
 病者心所嫌恶不收养之老幼孤独无有哀矜者故
 不得其所也
 横渠张氏曰穷人欲则心无虚须立天理人心者人
 欲道心者天理穷人欲则灭天理既无人欲则天理
卷九十二 第 17b 页 WYG0119-0031b.png
 自明明则可至于精微谓之危则在以礼制心 又
 曰灭天理而穷人欲今当复反归其天理古之学者
 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杨皆不能知
 长乐陈氏曰天理灭则人之良心亡矣彼生于其心
 者安得无悖逆诈伪者乎人欲穷则人之美行丧矣
 彼发于其事者安得无淫佚作乱之事者乎夫然则
 弱者无所恃而为强者之所胁寡者无所附而为众
 者之所暴愚者无所施而为知者之所诈怯者无所
卷九十二 第 18a 页 WYG0119-0031c.png
 立而为勇者之所苦疾病不养而其政散老幼孤独
 不得其所而其民流非大治之道也岂足以同民心
 哉自好恶无节于内至灭天理而穷人欲不能平好
 恶之患也自有悖逆诈伪之心至老幼孤独不得其
 所不能反人道之正之患也由是观之先王之于礼
 乐刑政独可已乎(乐书/)
 延平周氏曰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
 物则引之而已矣谓其蔽于物则我亦物也我亦物
卷九十二 第 18b 页 WYG0119-0031d.png
 则以物而交物者也以物而交物则天理所以灭而
 人欲所以穷也天理灭人欲穷大乱之道也
 严陵方氏曰物之感人自外入而无穷人之好恶由
 中出而无节则非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者矣故曰
 物至而人化物也人为物所化则灭自然之天理穷
 使然之人欲而不反矣天下之乱莫大于此故曰大
 乱之道
 马氏曰君子为能役物物至而化者是役于物者也
卷九十二 第 19a 页 WYG0119-0032a.png
 李氏曰夫役于物则失其精义逐于物则丧其利用
 而化于物者言其成于渐也孟子曰交于物传曰习
 于性成夫人之于物也始于交至于化而终于成夫
 物有外有内得于内者内物也动于外者外物也能
 无失其良心则不汨其内物操其常心则不动于外
 物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所谓内物也书曰惟民
 生厚因物有迁所谓外物也孟子曰物交物则引之
 而已言内之物交乎外之物也夫所谓不能反躬者
卷九十二 第 19b 页 WYG0119-0032b.png
 舍其常心也好恶无节于内者失其良心也
 新安朱氏曰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此说
 得工夫极密两边都有些罪过物之诱人固无穷然
 亦是自家好恶无节所以被物诱去若自有主宰如
 何被诱去此处极好玩味且是语意浑粹 又曰上
 言情之所以流此以其流之甚而不返者言之也好
 恶之节天之所以与我也而至于无宰制万物人之
 所以为贵也而反化于物焉天理唯恐其存之有未
卷九十二 第 20a 页 WYG0119-0032c.png
 至也而反灭之人欲唯恐其制之不力也而反穷之
 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至是尽矣然天理秉彝终非可
 殄灭者虽化物穷欲至于此极苟能反躬以求则天
 理之本然者初未尝灭也但习染已深难觉而易昧
 难反而易流非厉知耻之勇而致百倍之功则不足
 以复其初耳
 庆源辅氏曰是故君子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
 能夺也天下固未有大于心者自强者胁弱至孤独
卷九十二 第 20b 页 WYG0119-0032d.png
 不得其所皆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也反此则天理
 也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
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郑氏曰人为之节言为作法度以遏其欲也男二十
 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也射乡大射乡饮酒也
 孔氏曰人为犹为人也言制礼乐为人作法节也食
卷九十二 第 21a 页 WYG0119-0033a.png
 飨飨食宾客也凡此皆是正交接之节不使相陵越
 也
 张氏曰言制礼乐以节于人衰麻以下并是陈礼乐
 节人之事也
 长乐陈氏曰居丧以哀为主其发于衣服容体则斩
 衰三升而其貌若苴至缌麻十五升而去其半容貌
 可也其发于言语声音则斩衰唯而不对其哭若往
 而不反至缌麻议而不及乐所以节丧纪者如此有
卷九十二 第 21b 页 WYG0119-0033b.png
 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故钟鼓以声文事
 干戚以容武事所以和安乐者如此妇曰昏夫曰姻
 二姓之好自此和室家之道自此正所以别男女之
 亲也男娶以三十则参天之阳数女嫁以二十则两
 地之阴数则阳数者必成以阴故始之以二十之冠
 则阴数者必成以阳故始之以十五之笄所以别男
 女之成也诸侯之射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先行乡
 饮酒礼旌以诏之鼓以节之扑以戒之定其位有物
卷九十二 第 22a 页 WYG0119-0033c.png
 课其功有算使人存争心于揖让之间奋武事于燕
 乐之际德行由是可观齿位由是可正所以正交接
 于乡党也食以养阴而食在所主焉飨以养阳而饮
 在所主焉故诸侯飨礼七献食礼七举而诸伯如之
 诸子飨礼五献食礼五举而诸男如之礼事相于世
 妇乐事序于乐师所以正交接于宾客也然乱多而
 刑五治多而礼五故天之所秩不过五礼有庸而已
 由是观之节丧纪而使之不过者凶礼也和安乐而
卷九十二 第 22b 页 WYG0119-0033d.png
 使之不乖者吉礼也别男女而使之不杂者嘉礼也
 正交接而使之不渎者宾礼也不言军礼者举干戚
 与射以见之(乐书/)
 严陵方氏曰人为之节者因人而制为之莭也因人
 之有丧纪也故制为衰麻哭泣以莭之因人之有安
 乐也故制为钟鼓干戚以和之以至昏姻冠笄之于
 男女射乡食飨之于交接亦若是而已且制礼所以
 为之莭也乐则所以为之和也总曰为之节者盖乐
卷九十二 第 23a 页 WYG0119-0034a.png
 虽和而不流是乃为之所以节也以至别男女正交
 接亦无非节而已丧在彼也而我以礼数纪之故谓
 之丧纪衰麻有重轻之节焉哭泣有多少之节焉于
 乐举钟鼓以见管籥于舞举干戚以见羽旄安则无
 危乐则无忧和则可否相济之谓也和其安则安不
 至于怠和其乐则乐不至于流昏姻所以别男女之
 名冠笄所以别男女之服
 延平黄氏曰先王为人化物然后制礼乐人莫不有
卷九十二 第 23b 页 WYG0119-0034b.png
 礼乐之实而无化物者则天下自有礼乐矣先王安
 用制哉及其化物非特灭天理也伪礼伪乐又从而
 乘之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恩有厚薄礼有隆杀麻所以节其文泣所以节其情
 新安朱氏曰人为之节言人人皆为之节也
 金华邵氏曰先王制礼乐以为防闲之具则人道正
 而天理还制为衰麻哭泣则丧纪不失人道之正制
 为钟鼓干戚则安乐不失其正昏姻冠笄则男女之
卷九十二 第 24a 页 WYG0119-0034c.png
 道正射乡食飨则交接之道正此以上皆明礼乐之
 意如此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
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孔氏曰礼有尊卑上下所以裁节民心乐有宫商角
 徵羽及律吕所以调和民声政谓禁令用禁令以行
 礼乐也不行礼乐则以刑罚防止之四事通达流行
 而不悖逆则王道备具矣
卷九十二 第 24b 页 WYG0119-0034d.png
 长乐陈氏曰帝道成于虞王道备于周周之时礼掌
 于宗伯乐掌于司乐政掌于司马刑掌于司寇以谓
 化民于未伪之前者在礼乐而不在刑政治民于己
 伪之后者在刑政而不在礼乐四者交达顺理而不
 悖则王道备而无阙矣礼乐譬则阳也刑政譬则阴
 也阴积于无用之地不时出以佐阳则天道不成刑
 政委于不急之务不时用以佐礼乐则王道不备然
 则急刑政缓礼乐其霸道欤礼自外作而节民心以
卷九十二 第 25a 页 WYG0119-0035a.png
 外节内也与书以礼制心同意乐由中出而和民声
 以内和外也与书以义制事同意(乐书/)
 严陵方氏曰礼以道其志然后能节民心乐以和其
 声然后能和民声政以一其行然后能行礼乐之道
 刑以防其奸然后能防礼乐之失四者如是则无所
 不达无所不达则无所不顺无所不顺之谓备前言
 出治道则四者之始也此言王道备则四者之终也
 既曰道其志又曰节民心盖礼达而分定礼达则所
卷九十二 第 25b 页 WYG0119-0035b.png
 谓道其志也分定则所谓节民心也
 马氏曰礼者齐人之外而亦所以节于中故礼节民
 心乐者导民之心而亦所以和于外故乐和民声礼
 乐者为治之本也政以行之恐其有所偏也刑以防
 之防其不帅于礼乐也此与上之言虽不同而其实
 则一也先王为治之大要莫出于斯四者故礼乐刑
 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金华邵氏曰用礼乐者先王之本意间有不循吾化
卷九十二 第 26a 页 WYG0119-0035c.png
 而越礼弃乐者则有政焉以使之必行有刑焉以防
 其或违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
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郑氏曰同谓协好恶异谓别贵贱流谓合行不敬也
 离谓析居不和也合情饰貌欲礼乐并行斌斌然也
 孔氏曰从此以下为乐论此章凡四段自此至民治
 行矣为第一段论乐与礼同异同谓上下同听莫不
卷九十二 第 26b 页 WYG0119-0035d.png
 和悦也异谓尊卑各别恭敬不等也无所间别故相
 亲有所殊别故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明虽有同
 异而又有相须也胜犹过也乐过和同而无礼则流
 慢无复尊卑之敬礼过殊隔而无和乐则亲属离析
 无复骨肉之爱唯礼乐兼有所以为美合情谓乐也
 乐和其内是合情也饰貌谓礼也礼以检迹于外是
 饰貌也二者无偏是礼乐之事也
 河南程氏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卷九十二 第 27a 页 WYG0119-0036a.png
 斯为美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长乐刘氏曰乐和上下所以为同礼别尊卑所以为
 异同则远迩欣合故相亲异则大小适宜故相敬相
 亲而无节则流荡而忘返相敬而无节则离析而不
 通是故合和天下之情以为同者乐之事也贲饰万
 民之貌以为敬者礼之事也
 长乐陈氏曰乐主和而为同凡天下所谓同者丽焉
卷九十二 第 27b 页 WYG0119-0036b.png
 礼主别而为异凡天下所谓异者丽焉周官大司徒
 以乐礼教和以仪辨等记曰仁近于乐义近于礼教
 和则其仁足以相亲而不乖辨等则其义足以相敬
 而不越二者不可偏胜也诗曰好乐无荒戒其流也
 易曰履和而至戒其离也乐者为同而有异焉故乐
 虽合爱未尝不异文礼者为异而有同焉故礼虽殊
 事未尝不合敬要之乐同礼异者特其所主尔(乐书/)
 延平黄氏曰可以相胜者仁义也故厚于仁而薄于
卷九十二 第 28a 页 WYG0119-0036c.png
 义则亲而不尊厚于义而薄于仁则尊而不亲不可
 以相胜者礼乐也故曰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仁义相
 胜则相治礼乐相胜则相贼相亲以其有情相敬以
 其有分礼乐之同异正也而使之相胜则非礼乐之
 正矣故情胜分则流分胜情则离乐于内合情礼于
 外饰貌内外不相胜而后为礼乐之事礼者理也而
 行礼者义也乐者情也而称情者文也下文上下和
 与夫爵举贤者所谓仁以爱之也贵贱等与夫恶不
卷九十二 第 28b 页 WYG0119-0036d.png
 肖刑禁暴者所谓义以正之也
 严陵方氏曰同则有情以相亲异则有貌以相敬然
 能同而不能异则乐胜于礼其和至于流矣能异而
 不能同则礼胜于乐其体至于离矣礼乐不相胜而
 无流离之患则能事毕矣故曰礼乐之事也
 马氏曰同则有恩以相爱故相亲异则有文以相接
 故相敬流者无所止离则失其所附礼乐之道贵其
 并行而不隆于所独也
卷九十二 第 29a 页 WYG0119-0037a.png
 新安朱氏曰礼胜则离乐胜则流好就胜字上看只
 争这些子礼才胜些子便是离了乐才胜些子便是
 流了知其胜而归之中即是礼乐之正 又曰严而
 泰和而节
 建安真氏曰礼属阴凡天地间道理一定而不可易
 者皆属阴乐属阳凡天地间流行转运者皆属阳礼
 乐之不可阙亦如阴阳之不可偏胜一岁之间寒暑
 之相易雨露霜雪之相济方能气候和平物遂其生
卷九十二 第 29b 页 WYG0119-0037b.png
 阳太胜则亢而为旱阴太胜则溢而为水有阴无阳
 则物不生有阳无阴则物不成礼胜则太严而不通
 人情故难合乐胜则太和而无所限节而流荡忘返
 所以有礼须用有乐有乐须用有礼此礼乐且是就
 性情上说然精粗本末亦初无二理
 庆源辅氏曰乐者所以合人之和礼者所以辨人之
 分和合则相亲分辨则相敬有以合其情而无以饰
 其貌则乐胜而流矣有以饰其貌而无以合其情则
卷九十二 第 30a 页 WYG0119-0037c.png
 礼胜而离矣合情饰貌礼乐之事也二者阙一则不
 可
 金华应氏曰同异者礼乐之理亲敬者礼乐之效流
 离者礼乐之偏内合其情而相与交致其亲敬外饰
 其貌而不使偏胜于流离此礼乐之见于事为者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
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
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卷九十二 第 30b 页 WYG0119-0037d.png
 郑氏曰等阶级也
 孔氏曰义宜也礼得其宜则贵贱各有阶级文谓声
 成文也乐文谐同则上下自和所好得其善所恶得
 其恶则贤不肖自分别矣用刑罚禁止暴慢用爵赏
 以举贤良则政教均平矣用仁以爱民用义以正恶
 则民治行矣此经凡五事也
 张氏曰言礼乐刑政既均又须仁以爱民义以正民
 如此则民顺理正行矣
卷九十二 第 31a 页 WYG0119-0038a.png
 长乐刘氏曰礼之为义立于民心则贵贱虽殊而莫
 敢以为不等也乐之为文同于天下则尊卑虽异而
 莫敢以为不和也是以用礼乐以尊崇之者示之以
 天子之所好也用礼乐以疏远之者示之以天子之
 所恶也好恶著于天下则贤不肖有别而民得远罪
 矣故暴于礼乐之俗者必有刑以禁之贤于礼乐之
 俗者必有爵以旌之仁以爱之谓乐以和其心也义
 以正之谓礼以方其行也溥天之下莫不如此则民
卷九十二 第 31b 页 WYG0119-0038b.png
 治行矣
 长乐陈氏曰礼粗而显而以义微之乐妙而幽而以
 文阐之故礼非义立则贵贱之位不等乐非文同则
 上下之情不和天尊地卑而君臣定卑高已陈而贵
 贱位礼义立则贵贱等之谓也节奏合而成文父子
 以之和亲君臣以之和敬乐文同则上下和之谓也
 因礼乐以好恶则好恶著而贤不肖别矣刑以禁暴
 与众弃之也爵以举贤与士共之也因好恶以施刑
卷九十二 第 32a 页 WYG0119-0038c.png
 爵则人人劝赏畏刑而政均矣爵以举贤仁不可胜
 用也刑以禁暴义不可胜用也仁以立人而有以爱
 之义以立我而有以正之则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固足以同民心出治道而民治不行未之有也前言
 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此兼刑以为政何哉曰孔
 子将为政于卫尝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子张问
 政于孔子则对之明于礼乐而已是礼乐者政之本
 刑罚者政之助以刑为政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之
卷九十二 第 32b 页 WYG0119-0038d.png
 也(乐书/)
 延平周氏曰合情者乐之事饰貌者礼之事礼之义
 既立则贵贱有等乐之文既同则上下能和有礼有
 乐所以平好恶故好之著则所好者贤恶之著则所
 恶者不肖此贤不肖所以别恶之必至于刑故刑以
 禁不肖好之必至于爵故爵以举贤有威有福则政
 之所均自好之至于爵仁以爱之也自恶之至于刑
 义以正之也如此则民治行矣
卷九十二 第 33a 页 WYG0119-0039a.png
 严陵方氏曰贵贱以位言故曰等上下以情言故曰
 和于礼言义于乐言文于礼言贵贱于乐言上下互
 相别也然上言不肖而下言暴者盖不肖虽为可恶
 然未至于可刑必至于暴然后有刑以禁之也
 马氏曰礼义立则贵贱等公以七为节侯伯以五为
 节子男以三为节此等之之迹也乐为同故乐文同
 则上下和君臣上下同听之莫不和敬此和之之类
 也于礼言义于乐言文言义则有数言文则有情言
卷九十二 第 33b 页 WYG0119-0039b.png
 文而不言情言义而不言数互文以见意也义者礼
 之本故言立乐者八音克谐故言同好恶当其实则
 贤不肖有别自贵贱等以至于政均其为治略具矣
 而犹未尽也又有仁以爱之义以正之故民治行矣
 于王道行则止言礼乐刑政而于民治行则不止于
 礼乐刑政而又益之以仁义者盖王道备则为治之
 略民治行则为治之详上言政而又言刑此则兼刑
 以为政者盖合而言之则政刑一也分而言之则刑
卷九十二 第 34a 页 WYG0119-0039c.png
 与政异矣
 山阴陆氏曰所谓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
 恶而民知禁有以禁之又有以举之是之谓均所谓
 民治仁义而已非所与论于仁义之外也
 李氏曰夫礼之所以为异者以其数也乐之所以为
 同者以其情也数必存乎义情必见乎文故曰礼义
 立则贵贼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之道为明为
 出为爱为变为息而属乎阳礼之道为幽为入为杀
卷九十二 第 34b 页 WYG0119-0039d.png
 为化为消而属乎阴属乎阳者于人为好于政为爵
 于治为仁属乎阴者于人为恶于政为刑于治为义
 故曰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
 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庆源辅氏曰礼之义立则贵贱有等乐之文同则上
 下相和同亦和也贵贱有等矣上下相和矣然人之
 贤不肖终不能无也贤者好之不肖者恶之则贤不
 肖分别而刑政所由生也刑以禁暴则非作恶也爵
卷九十二 第 35a 页 WYG0119-0040a.png
 以举贤则非作好也刑赏不以私意而一循公理则
 其政均平而无偏陂前止言礼乐刑政之用此又言
 刑政之所由生也礼乐刑政即是仁义之事后又总
 言之也如此谓如上所言者也行即达也民治行谓
 治民之道达于下也
 金华邵氏曰此又申言相亲相敬之事必有仁义刑
 政以辅之治不偏于一而后可行于天下犹前言礼
 乐刑政四达则王道行也夫礼者义之实义既立则
卷九十二 第 35b 页 WYG0119-0040b.png
 贵贱有等乐者文以五声文既同则上下无不和然
 贵贱不徒等必也明其好恶使贤不肖有别上下不
 徒和必刑爵以禁暴举贤而使其政均一既有仁以
 致其爱复有义以正其过如此则治达于下无有壅
 而不行者然礼乐者治之本而刑政所以辅之欤
 金华应氏曰等所以辨异和所以统同好恶者心之
 取舍也刑爵者政之劝惩也合和其仁也等辨其义
 也好贤而爵举之仁也恶不肖而刑禁之义也言礼
卷九十二 第 36a 页 WYG0119-0040c.png
 乐与政而刑包其中盖别而言之礼乐亦所以为政
 也前以刑政辅礼乐而曰王道备言其为治之具也
 此以仁义别礼乐而曰民治行言其为治之效也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
乐必易大礼必简
 郑氏曰由中出和在心也自外作敬在貌也文犹动
 也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
 孔氏曰自此至礼行矣为乐论第二段明礼乐自内
卷九十二 第 36b 页 WYG0119-0040d.png
 自外或易或简天子行之得所则乐达礼行也乐从
 心起在心故静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也大乐必
 易朱弦疏越是也大礼必简玄酒腥鱼是也
 张氏曰出犹生也为人在中和有未足故生此乐作
 犹起也为人在外敬有未足故起此礼
 横渠张氏曰礼自外作故文与孟子义内之说相似
 盖孟子方辨道故其言得造深作记者非不知内者
 据粗浅言之事简则诚是易从然而后世之礼简而
卷九十二 第 37a 页 WYG0119-0041a.png
 至于无矣故必崇礼古人于礼亦为常事故其为之
 也亦易礼乐简易亦有此理
 长乐刘氏曰乐由中出则复其自然之性所以静也
 礼自外作则除其诈伪之心所以文也大乐必易者
 以言其与上下同乐也大礼必简者以言其与贵贱
 同安也
 长乐陈氏曰方阳之复也虽动而静此乐由中出所
 以为静也方阴之出也虽静而动此礼自外作所以
卷九十二 第 37b 页 WYG0119-0041b.png
 为文也易言乾之静专坤之为文如此而已言静则
 知文之为动言文则知静之为质人之心也静而与
 物辨则在性而质动而与物杂则在貌而文原乐之
 始则静而已及要终焉未始不动乎外也要礼之终
 则文而已及原始焉未始不中正以为质也夫乾天
 下之至健其德行常易以知险坤天下之至顺其德
 行常简以知阻乐作自乎天其来自乎阳其所以著
 者在于太始未尝不与乾同德焉此大乐所以必易
卷九十二 第 38a 页 WYG0119-0041c.png
 也礼制自乎地其作自乎阴其所以居者在于成物
 未尝不与坤同德焉此大礼所以必简也大乐之易
 大礼之简言必者不易之理也(乐书/)
 严陵方氏曰由中出则天作之也天无声无臭所以
 为静自外作则地制之也地有刚有柔所以为文基
 命宥密为无声之乐此非其静欤大礼物博而多之
 为美此非其文欤
 延平黄氏曰乐者乐也德也故由中出而外设者其
卷九十二 第 38b 页 WYG0119-0041d.png
 文也礼者履也行也故自外作而中立者其本也外
 作于貌故文内出于性故静 又曰大乐所乐者性
 也故易大礼所履者理也故简简者礼之至也易者
 乐之至也易则无险阻故无怨简则无纷辨故不争
 大礼大乐之世所乐者正性所履者真理则吾复何
 为哉此所以揖逊而天下治 又曰大乐所乐者性
 也故易大礼所履者理也故简先王之制礼乐也岂
 其私意哉礼制其性之中乐制其情之和而已由性
卷九十二 第 39a 页 WYG0119-0042a.png
 之中制礼以致其中由情之和作乐以致其和然后
 天位乎上以生地位乎下以成而人位乎其中以赞
 之大乐之易大礼之简天下之理存乎先王以礼乐
 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则成位乎其中矣
 延平周氏曰乐由中出文在于外礼自外作本在于
 中所谓由中出者言其自然也所谓自外作者言其
 使然也以其自然故静以其使然故文乐由天作故
 易此大乐所以有遗音也礼以地制故简此大礼所
卷九十二 第 39b 页 WYG0119-0042b.png
 以有遗味也
 庆源辅氏曰乐由中出原其始也礼自外作论其形
 也原其始则乐本于静论其形则礼必有文静则必
 形于动文则必有其本自静而为动故易自文而反
 本故简
 讲义曰静者谓乐未出之初人心未感物之时寂然
 而已及其为乐则声音由静而生耳乐既本静则当
 求之于静矣文者谓威仪三千其始安得有此以其
卷九十二 第 40a 页 WYG0119-0042c.png
 形于外故有如此之文礼之本不在文则不当求之
 于文矣是以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金华邵氏曰礼乐皆天理也而曰礼自外作何哉使
 礼果自外作荀卿子所谓伪者矣于礼何取曰乐由
 中而出于外也礼自外作自外而作夫内也外有所
 为必出于中而有本中有所蕴必作于外而可形学
 者详绎出与作之义则思过半矣惟由中而出于外
 故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奸声乱
卷九十二 第 40b 页 WYG0119-0042d.png
 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傲慢邪辟之气不
 设于身体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而其用则
 静盖中之静形于外亦静也惟自外而作夫内则升
 降上下周旋裼袭隆杀等威经而为三百曲而为三
 千而其用则文盖外之文所以作夫中之文也然则
 礼乐果有内外之辨哉 又曰中出而静外作而文
 此礼乐之用也必易必简又推其本而言之大乐者
 性之和大礼者性之中以一性之和为乐则和之外
卷九十二 第 41a 页 WYG0119-0043a.png
 无他事如清庙之瑟岂不易乎以一性之中为礼则
 中之外无烦文如大飨之礼岂不简乎
 金华应氏曰乐之和蕴于心由中出者和气之郁积
 充溢而流动于外也礼之敬动于容自外作者威仪
 之周旋设饰而矫揉于内也静者言乐止其所虽铿
 锵备举而中之纯一者不可散也文者言礼备其节
 虽庄敬纯实而外之设饰不可略也盖乐和而易于
 流故虽动而必主乎静礼严而易以倦故虽质而必
卷九十二 第 41b 页 WYG0119-0043b.png
 饰以文四肢百体皆由顺正乐之静也礼仪三百威
 仪三千礼之文也乐出于虚愈出而愈静礼饰其实
 愈饰则愈文此所以不同易以心言简以事言心和
 则易而顺事敬则简而略大犹重也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
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
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
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卷九十二 第 42a 页 WYG0119-0043c.png
 郑氏曰至犹达也行也宾服宾协也试用也
 孔氏曰乐行于人由于和故无怨礼行于民由于谦
 故不争民无怨争则君上无为但揖让垂拱而天下
 自治其功由于礼乐故曰礼乐之谓也暴民凶暴之
 民不作不动作也天子如此则礼行者言天子若能
 使海内如此则是礼道兴行也乐云达礼云行者互
 文也
 长乐陈氏曰乐不至不可以言极和礼不至不可以
卷九十二 第 42b 页 WYG0119-0043d.png
 言极顺内极和则不乖于心何怨之有外极顺则不
 逆于行何争之有乐以治内为同礼以脩外为异同
 则相亲而无怨异则相敬而不争通而言之礼亦可
 以无怨乐亦可以不争故经言乐则曰瞻其颜色而
 民不与争礼器言礼则曰内谐而外无怨也周道之
 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则乐不至可知受爵不让至
 于己斯亡则礼不至可知暴民不作于下诸侯宾服
 于上大则兵革不试小则五刑不用百姓无患而有
卷九十二 第 43a 页 WYG0119-0044a.png
 所谓和天子不怒而有所谓威如此则乐无不达矣
 父子天性也有以合其亲长幼天伦也有以明其序
 敬四海之内则立爱自亲始而民睦立敬自长始而
 民顺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而礼无不行矣(乐书/)
 严陵方氏曰至则无以复加之谓也天下之心无怨
 争则天下有所不足治者矣暴民不作则诸侯宾服
 诸侯宾服则兵革不试五刑不用兵革不试五刑不
 用然后百姓无患天子不怒故其序如此此皆和之
卷九十二 第 43b 页 WYG0119-0044b.png
 所致故曰如此则乐达矣父子固有亲矣礼则合之
 长幼固有序矣礼则明之父子得其亲长幼得其序
 四海之内岂有相慢易者哉故曰以敬四海之内言
 四海之内皆相敬此皆莭之所致故曰如此则礼行
 矣
 山阴陆氏曰乐至则无怨若神罔时怨神罔时恫是
 也礼至则不争若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是也天
 子不怒当曰天下不怒以天子言礼以天下言乐相
卷九十二 第 44a 页 WYG0119-0044c.png
 备也以敬四海之内所谓予视天下匹夫匹妇能胜
 予是也
 庐陵胡氏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此明尧舜之
 揖让异乎后世之战争礼至乐至谓躬行之至此云
 乐达礼行谓施乎天下之盛
 庆源辅氏曰至可以兼达与行达与行不足以尽至
 之义也唯至故可以达可以行乱世之音怨以怒则
 乐亦有怨者也然非乐之至滕薛争长子产争承则
卷九十二 第 44b 页 WYG0119-0044d.png
 礼亦有争者也然非礼之至极礼乐之至则尧舜之
 事是也固不可分别而言之矣故曰其极一也乐达
 言其终也礼行言其始也乐欲达之于下故以天下
 言乐礼欲率之于上故以天子言礼陆氏之说善矣
 然亦非相备而已
 金华应氏曰四海之内一句恐在合字上
 
 礼记集说卷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