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一 第 1a 页 WYG0119-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九十一 宋 卫湜 撰
乐记第十九
孔氏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此
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有乐本有乐论
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
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此略有分焉艺文志
云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周衰礼坏其
礼记集说卷九十一 宋 卫湜 撰
乐记第十九
孔氏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此
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有乐本有乐论
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
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此略有分焉艺文志
云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周衰礼坏其
卷九十一 第 1b 页 WYG0119-0001b.png
乐尤微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矣汉
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
而已不能言其义理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古与诸
生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
王度传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
献二十四卷乐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
不同今乐记断取十一篇馀有十二篇其名犹在曰
奏乐曰乐器曰乐作曰意始曰乐穆曰说律曰季札
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
而已不能言其义理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古与诸
生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
王度传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
献二十四卷乐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
不同今乐记断取十一篇馀有十二篇其名犹在曰
奏乐曰乐器曰乐作曰意始曰乐穆曰说律曰季札
卷九十一 第 2a 页 WYG0119-0002a.png
曰乐道曰乐义曰昭本曰昭颂曰窦公是也案别录
礼记四十九篇乐记第十九则乐记十一篇入礼记
在刘向前矣至向作别录时更载所入乐记十一篇
与馀十二篇总为二十三篇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
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
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郑氏曰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形犹见也
礼记四十九篇乐记第十九则乐记十一篇入礼记
在刘向前矣至向作别录时更载所入乐记十一篇
与馀十二篇总为二十三篇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
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
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郑氏曰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形犹见也
卷九十一 第 2b 页 WYG0119-0002b.png
乐之器弹其宫则众宫应然不足乐是以变之使杂
也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春秋传曰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方犹文章也干
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
舞所执周礼舞师乐师掌教舞有兵舞有干舞有羽
舞有旄舞诗曰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孔氏曰自此至王道备矣一节论乐本音之所以起
于人心者由人心动则音起人心所以动者外物使
也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春秋传曰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方犹文章也干
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
舞所执周礼舞师乐师掌教舞有兵舞有干舞有羽
舞有旄舞诗曰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孔氏曰自此至王道备矣一节论乐本音之所以起
于人心者由人心动则音起人心所以动者外物使
卷九十一 第 3a 页 WYG0119-0002c.png
之然也人心既感外物而动口以宣心形见于声心
若感死丧之物则形见于悲戚之声心若感于福庆
则形见于欢乐之声既有哀乐之声自然一高一下
或清或浊相应不同故云生变变谓不恒一声变动
清浊也声既变转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也音
则今之歌曲也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播之并及干
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谓之乐也郑注宫商角徵羽杂
比曰音单出曰声者极浊为宫极清为羽五声以清
若感死丧之物则形见于悲戚之声心若感于福庆
则形见于欢乐之声既有哀乐之声自然一高一下
或清或浊相应不同故云生变变谓不恒一声变动
清浊也声既变转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也音
则今之歌曲也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播之并及干
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谓之乐也郑注宫商角徵羽杂
比曰音单出曰声者极浊为宫极清为羽五声以清
卷九十一 第 3b 页 WYG0119-0002d.png
浊相次五声清浊相杂和比谓之音单有一声无馀
声相杂曰声然则初𤼵于口单者谓之声众声和合
成章谓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谓之乐则声为初音为
中乐为末也噍举音者举中见上下矣引易文言證
同声相应之义引春秋昭二十年左传文證同声不
得为乐也云方犹文章者凡画青黄相杂分布得成
文章言音清浊上下分布次序得成音曲似之也案
乐师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声相杂曰声然则初𤼵于口单者谓之声众声和合
成章谓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谓之乐则声为初音为
中乐为末也噍举音者举中见上下矣引易文言證
同声相应之义引春秋昭二十年左传文證同声不
得为乐也云方犹文章者凡画青黄相杂分布得成
文章言音清浊上下分布次序得成音曲似之也案
乐师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卷九十一 第 4a 页 WYG0119-0003a.png
无兵舞郑彼注干舞者兵舞但经云干戚用戚则是
大武大武兵舞故注引乐师益以兵舞解经之干戚
也引诗邶风者證羽舞是翟舞也
张氏曰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乐声从
心而生一是乐感人心心随乐声而变也物有外境
外有善恶来触于心则应触而动故云物使之然比
音言五音虽杂犹未足为乐后须次比器之音及文
武所执之物共相谐会乃是由音得名为乐武阴文
大武大武兵舞故注引乐师益以兵舞解经之干戚
也引诗邶风者證羽舞是翟舞也
张氏曰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乐声从
心而生一是乐感人心心随乐声而变也物有外境
外有善恶来触于心则应触而动故云物使之然比
音言五音虽杂犹未足为乐后须次比器之音及文
武所执之物共相谐会乃是由音得名为乐武阴文
卷九十一 第 4b 页 WYG0119-0003b.png
阳故所执有轻重之异(唐张守节/篇内同)
延平周氏曰音之所以起者以心心之所以动者以
物无心则无物
长乐陈氏曰礼自外作而文乐由中出而静虚一而
静者其人心乎此凡音之起所以由人心生也人心
离静而动岂自尔哉有物引之而已今夫由心以感
物其能不形于声乎形于声故有鼓宫宫动鼓角角
应而以同相应也弹羽而角应弹宫而徵应而以异
延平周氏曰音之所以起者以心心之所以动者以
物无心则无物
长乐陈氏曰礼自外作而文乐由中出而静虚一而
静者其人心乎此凡音之起所以由人心生也人心
离静而动岂自尔哉有物引之而已今夫由心以感
物其能不形于声乎形于声故有鼓宫宫动鼓角角
应而以同相应也弹羽而角应弹宫而徵应而以异
卷九十一 第 5a 页 WYG0119-0003c.png
相应也以同相应则一倡一和而未始不有常以异
相应则流行散徙不主故常而生变矣然心动而生
声声动而生音语乐则未也比音而乐之动以干戚
之武舞饰以羽旄之文舞然后本末具而乐成焉是
岂不谓𤼵于声音形于动静有以尽性术之变与由
是观之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
之饰也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
后治其饰举其器则凡音之起由人心生者其本也
相应则流行散徙不主故常而生变矣然心动而生
声声动而生音语乐则未也比音而乐之动以干戚
之武舞饰以羽旄之文舞然后本末具而乐成焉是
岂不谓𤼵于声音形于动静有以尽性术之变与由
是观之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
之饰也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
后治其饰举其器则凡音之起由人心生者其本也
卷九十一 第 5b 页 WYG0119-0003d.png
形于声而生变者其象也变成方者其饰也比音而
乐之及干戚羽旄者其器也四者备矣乐之所由成
也周官大司乐以五声考八音以八音节六舞而大
合乐焉是乐至舞然后大成也言变成方谓之音又
言声成文谓之音何也曰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
其分声之所以成方也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
声之所以成文也变成方将以成乐音之始也声成
文必寓于政音之终也 又曰文者音之杂方者音
乐之及干戚羽旄者其器也四者备矣乐之所由成
也周官大司乐以五声考八音以八音节六舞而大
合乐焉是乐至舞然后大成也言变成方谓之音又
言声成文谓之音何也曰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
其分声之所以成方也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
声之所以成文也变成方将以成乐音之始也声成
文必寓于政音之终也 又曰文者音之杂方者音
卷九十一 第 6a 页 WYG0119-0004a.png
之节音之杂者音之始音之节者音之成故情动于
中而形于声则成文声相应而生变然后成方此始
与成之辨也(乐书/)
严陵方氏曰音虽闻于外其原生于人心而已扬子
所谓言心声是矣音之所由生者阳作之也故以起
言之音虽一也起于心者则不一故以凡言之人心
之静性自然也及其动也物使然耳庄子所谓有物
揉之而出是矣为物所使而动则心与物感故也故
中而形于声则成文声相应而生变然后成方此始
与成之辨也(乐书/)
严陵方氏曰音虽闻于外其原生于人心而已扬子
所谓言心声是矣音之所由生者阳作之也故以起
言之音虽一也起于心者则不一故以凡言之人心
之静性自然也及其动也物使然耳庄子所谓有物
揉之而出是矣为物所使而动则心与物感故也故
卷九十一 第 6b 页 WYG0119-0004b.png
曰感于物而动心静则藏于默心动则𤼵于言故形
于声藏于隐而作于显者声也故以形言之有声矣
或唱或和则相应无常也宫变生徵徵变生商商变
生羽羽变生角上下相通而成方则杂比之矣故谓
之音音既杂比则节奏而可听人斯乐之不知手舞
足蹈也故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
乐也以人乐之故谓之乐先干戚而后羽旄者舞之
序也与书言乃武乃文明堂位先言舞大武而后言
于声藏于隐而作于显者声也故以形言之有声矣
或唱或和则相应无常也宫变生徵徵变生商商变
生羽羽变生角上下相通而成方则杂比之矣故谓
之音音既杂比则节奏而可听人斯乐之不知手舞
足蹈也故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
乐也以人乐之故谓之乐先干戚而后羽旄者舞之
序也与书言乃武乃文明堂位先言舞大武而后言
卷九十一 第 7a 页 WYG0119-0004c.png
舞大夏者亦此之意此变成方则言歌之音后声成
文则言诗之音
延平黄氏曰乐之实本于性根于心故凡音之起由
人心生非作于外物也外物为之感𤼵而已人之心
其犹柷与有物触其中则鸣非柷求鸣于物也声者
心以应物者也单出曰声杂比曰音单出未之变也
五声相应而变生焉声成文谓之音此言声有所变
变成方谓之音此言变有所归惟其有所归在故其
文则言诗之音
延平黄氏曰乐之实本于性根于心故凡音之起由
人心生非作于外物也外物为之感𤼵而已人之心
其犹柷与有物触其中则鸣非柷求鸣于物也声者
心以应物者也单出曰声杂比曰音单出未之变也
五声相应而变生焉声成文谓之音此言声有所变
变成方谓之音此言变有所归惟其有所归在故其
卷九十一 第 7b 页 WYG0119-0004d.png
始作翕如也纵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无方
则不可比矣(裳/)
马氏曰乐者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心动于中然后𤼵
于口而形于声故凡同声者皆相应也变而使之杂
则清浊相错高下相足而成其文故曰变成方谓之
音东西曰经南北曰纬有经有纬文之象也比音而
乐之声也干戚羽旄容也有声有容乐之所以成也
山阴陆氏曰音八音也虽有金石丝竹而无舞焉不
则不可比矣(裳/)
马氏曰乐者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心动于中然后𤼵
于口而形于声故凡同声者皆相应也变而使之杂
则清浊相错高下相足而成其文故曰变成方谓之
音东西曰经南北曰纬有经有纬文之象也比音而
乐之声也干戚羽旄容也有声有容乐之所以成也
山阴陆氏曰音八音也虽有金石丝竹而无舞焉不
卷九十一 第 8a 页 WYG0119-0005a.png
得谓之乐故舞师凡小祭祀则不兴舞
庆源辅氏曰乐非外事也我固有之故首篇数言音
之起于人心以晓人声相应则自然高下之不同故
云生变圣人因其变而品节之以五音使高下清浊
杂然而可听故云变成方谓之音乐始于声成于舞
故于首𤼵之
庐陵胡氏曰声感物而生者也变何自而生哉声之
感者主于一而声之应者从以五则清浊之不齐高
庆源辅氏曰乐非外事也我固有之故首篇数言音
之起于人心以晓人声相应则自然高下之不同故
云生变圣人因其变而品节之以五音使高下清浊
杂然而可听故云变成方谓之音乐始于声成于舞
故于首𤼵之
庐陵胡氏曰声感物而生者也变何自而生哉声之
感者主于一而声之应者从以五则清浊之不齐高
卷九十一 第 8b 页 WYG0119-0005b.png
下之不类变由是而生矣宫之应者徵也而不止于
徵商之应者羽也而不止于羽宫倡而徵商角羽迭
应以变商倡而羽角宫徵迭应以变以其应之随声
者推之则其变有不胜穷者矣此声相应故生变也
羽角及商之声则变而为金石为革木宫及徵之声
则变而为丝竹为匏土自其方之不同则回旋以相
参合其方之所向则曲折以相和声不因乎应则不
能以自变变不成乎方则不足以为音
徵商之应者羽也而不止于羽宫倡而徵商角羽迭
应以变商倡而羽角宫徵迭应以变以其应之随声
者推之则其变有不胜穷者矣此声相应故生变也
羽角及商之声则变而为金石为革木宫及徵之声
则变而为丝竹为匏土自其方之不同则回旋以相
参合其方之所向则曲折以相和声不因乎应则不
能以自变变不成乎方则不足以为音
卷九十一 第 9a 页 WYG0119-0005c.png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
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
心感者其声𤼵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
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
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郑氏曰言人声在所见非有常也噍踧也啴宽绰貌
𤼵犹扬也粗粗也
孔氏曰此经覆明上文感物而动之意结乐声生起
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
心感者其声𤼵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
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
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郑氏曰言人声在所见非有常也噍踧也啴宽绰貌
𤼵犹扬也粗粗也
孔氏曰此经覆明上文感物而动之意结乐声生起
卷九十一 第 9b 页 WYG0119-0005d.png
所由也合音乃成乐是乐由比音而生本犹初也物
外境也乐初所起在于人心之感外境也心既由于
外境而变故有下六事之不同若外境痛苦则其心
哀哀感在心故其声踧急而速杀也若外境所善心
必欢乐欢乐在心故其声必随而宽缓也若外境会
心心必喜悦喜悦在心故其声必随而𤼵扬放散但
乐是长久之欢喜是一时之悦左传云喜生于好是
喜与乐别也若忽遇恶事而心恚怒恚怒在心则其
外境也乐初所起在于人心之感外境也心既由于
外境而变故有下六事之不同若外境痛苦则其心
哀哀感在心故其声踧急而速杀也若外境所善心
必欢乐欢乐在心故其声必随而宽缓也若外境会
心心必喜悦喜悦在心故其声必随而𤼵扬放散但
乐是长久之欢喜是一时之悦左传云喜生于好是
喜与乐别也若忽遇恶事而心恚怒恚怒在心则其
卷九十一 第 10a 页 WYG0119-0006a.png
声粗以猛厉也若外境见所尊心中严敬严敬在心
则其声正直而有廉隅直谓不邪廉廉隅也若爱情
在心则声和柔和调也柔软也人生而静无此六事
六事之生由应感外物而动也所以知非性者今设
取一人触此六事必随触而动故知非本性也案庾
氏曰随其所感而应之是知非性也此声皆据人心
感于物而后为声故郑注云人声在所见也
张氏曰六事随见而动非关本性圣人在上制正礼
则其声正直而有廉隅直谓不邪廉廉隅也若爱情
在心则声和柔和调也柔软也人生而静无此六事
六事之生由应感外物而动也所以知非性者今设
取一人触此六事必随触而动故知非本性也案庾
氏曰随其所感而应之是知非性也此声皆据人心
感于物而后为声故郑注云人声在所见也
张氏曰六事随见而动非关本性圣人在上制正礼
卷九十一 第 10b 页 WYG0119-0006b.png
以防之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
横渠张氏曰古乐不可见盖为后人求之太深始以
古乐为不可知但以虞书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求而得之乐之意尽于是诗止言志歌但永
其言而已永转其声令人可听耳今学者亦以转声
不变字为善歌既长言之要入于律则知音者察之
知此声入得何律错综以成文矣古乐所以养人德
性中和之气也后之乐反以求哀为工故晋平公曰
横渠张氏曰古乐不可见盖为后人求之太深始以
古乐为不可知但以虞书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求而得之乐之意尽于是诗止言志歌但永
其言而已永转其声令人可听耳今学者亦以转声
不变字为善歌既长言之要入于律则知音者察之
知此声入得何律错综以成文矣古乐所以养人德
性中和之气也后之乐反以求哀为工故晋平公曰
卷九十一 第 11a 页 WYG0119-0006c.png
音无哀于此乎哀则止感人不善之心歌也者不可
以太高亦不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
于啴缓其声之上下有此声则有此心穷本知变乐
之情也所求乎知变乐之道尽于此乐所以养人中
和之性以其无啴缓噍杀之声太噍杀则听之使人
悲哀太啴缓则听之使人怠惰惟雅乐则声音中正
故可以养人和平此郑卫之声古人所以切禁盖移
人者莫甚焉苟未成性皆能移之不然夫子何以之
以太高亦不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
于啴缓其声之上下有此声则有此心穷本知变乐
之情也所求乎知变乐之道尽于此乐所以养人中
和之性以其无啴缓噍杀之声太噍杀则听之使人
悲哀太啴缓则听之使人怠惰惟雅乐则声音中正
故可以养人和平此郑卫之声古人所以切禁盖移
人者莫甚焉苟未成性皆能移之不然夫子何以之
卷九十一 第 11b 页 WYG0119-0006d.png
戒颜回也郑卫之声使人忘倦乐听魏文侯当时贤
君也尚曰听古乐则欲卧听郑卫之声则忘倦盖郑
卫之音悲哀则令人意思留连光景其音正与心合
故乐听也靡靡者亦类此声故古人以御瞽几声之
上下使之不至于噍杀不至于啴缓惟是中正既作
此声又语之以义不闻其音即闻其意未尝须臾不
在理义此所以雅乐之能养仁义今日意思正惟日
日讲及义理则心乃常存也其始则心要合音终久
君也尚曰听古乐则欲卧听郑卫之声则忘倦盖郑
卫之音悲哀则令人意思留连光景其音正与心合
故乐听也靡靡者亦类此声故古人以御瞽几声之
上下使之不至于噍杀不至于啴缓惟是中正既作
此声又语之以义不闻其音即闻其意未尝须臾不
在理义此所以雅乐之能养仁义今日意思正惟日
日讲及义理则心乃常存也其始则心要合音终久
卷九十一 第 12a 页 WYG0119-0007a.png
复要音养人心也大槩外物未必能动人动人惟声
为切
长乐陈氏曰乐出于虚必托乎音然后𤼵音生于心
必感乎物然后动盖人心其静乎万物无足以挠之
而性情之所自生者也摄动以静则喜怒哀乐未𤼵
而为中则性也君子不谓之情离静以动则喜怒哀
乐中节而为和则情也君子不谓之性其故何哉人
函天地阴阳五行之气有哀乐喜怒敬爱之心然心
为切
长乐陈氏曰乐出于虚必托乎音然后𤼵音生于心
必感乎物然后动盖人心其静乎万物无足以挠之
而性情之所自生者也摄动以静则喜怒哀乐未𤼵
而为中则性也君子不谓之情离静以动则喜怒哀
乐中节而为和则情也君子不谓之性其故何哉人
函天地阴阳五行之气有哀乐喜怒敬爱之心然心
卷九十一 第 12b 页 WYG0119-0007b.png
以情变声以心变其哀心感者未始不戚戚故其声
噍以杀其乐心感者未始不荡荡故其声啴以缓其
喜心感者多毗于阳故其声𤼵以散其怒心感者多
毗于阴故其声粗以厉敬心感者内直而外方故声
必直以廉爱心感者内谐而外顺故声必和以柔则
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哀心所感然也啴谐易
简之音作而民康乐乐心所感然也流散涤滥之音
作而民淫乱喜心所感然也粗厉猛起之音作而民
噍以杀其乐心感者未始不荡荡故其声啴以缓其
喜心感者多毗于阳故其声𤼵以散其怒心感者多
毗于阴故其声粗以厉敬心感者内直而外方故声
必直以廉爱心感者内谐而外顺故声必和以柔则
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哀心所感然也啴谐易
简之音作而民康乐乐心所感然也流散涤滥之音
作而民淫乱喜心所感然也粗厉猛起之音作而民
卷九十一 第 13a 页 WYG0119-0007c.png
刚毅怒心所感然也廉直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敬
心所感然也宽裕顺和之音作而民慈爱爱心所感
然也凡此六者非性之正也感于物而后动则其情
而己乃若其情则能慎其所以感之穷人心之本知
六者之变使奸声不留聪明淫乐不接心术合生气
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
怒柔气不慑各安其位而不相夺则正人足以副其
诚邪人足以防其失而治道举矣若不知慎所以感
心所感然也宽裕顺和之音作而民慈爱爱心所感
然也凡此六者非性之正也感于物而后动则其情
而己乃若其情则能慎其所以感之穷人心之本知
六者之变使奸声不留聪明淫乐不接心术合生气
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
怒柔气不慑各安其位而不相夺则正人足以副其
诚邪人足以防其失而治道举矣若不知慎所以感
卷九十一 第 13b 页 WYG0119-0007d.png
之则彼必有悖逆诈伪之心淫泆作乱之事以强胁
弱以众暴寡以知诈愚以勇苦怯穷人欲灭天理者
矣其欲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移风易俗天下皆
宁不尤难哉(乐书/)
严陵方氏曰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丧所欲则哀顺
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于所畏则敬于所悦则爱此
六者之别也噍则竭而无泽杀则减而不隆盖心丧
其所欲故形于声者如此啴则阐而无馀缓则纡而
弱以众暴寡以知诈愚以勇苦怯穷人欲灭天理者
矣其欲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移风易俗天下皆
宁不尤难哉(乐书/)
严陵方氏曰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丧所欲则哀顺
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于所畏则敬于所悦则爱此
六者之别也噍则竭而无泽杀则减而不隆盖心丧
其所欲故形于声者如此啴则阐而无馀缓则纡而
卷九十一 第 14a 页 WYG0119-0008a.png
不迫盖心得其所欲故形于声者如此发则生而不
穷散则施而无积盖顺其心故形于声者如此粗则
疏而不精厉则危而不安盖逆其心故形于声者如
此直则无委曲廉则有分际盖心有所畏故形于声
者如此和则不乖柔则致顺盖心有所悦故形于声
者如此静者天之性动者人之情无所感则静有所
感则动六者感于物而后动故曰非性也
延平黄氏曰乐生于夷旷故其声啴以缓喜生于惬
穷散则施而无积盖顺其心故形于声者如此粗则
疏而不精厉则危而不安盖逆其心故形于声者如
此直则无委曲廉则有分际盖心有所畏故形于声
者如此和则不乖柔则致顺盖心有所悦故形于声
者如此静者天之性动者人之情无所感则静有所
感则动六者感于物而后动故曰非性也
延平黄氏曰乐生于夷旷故其声啴以缓喜生于惬
卷九十一 第 14b 页 WYG0119-0008b.png
适故其声发以散哀则抑故噍以杀怒则扬故粗以
厉敬则义心感也故其声直以廉爱则仁心感也故
其声和以柔六者之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声者也性
所有也然而非性言性则静矣无六者之动言性则
合矣无六者之别物能动人之情先王能制天下之
物故物之所以感人者先王能为之谨焉声之所出
则有乐以和之志之所适则有礼以道之其得丧同
则有政以一之其奸害同则有刑以防之礼乐以治
厉敬则义心感也故其声直以廉爱则仁心感也故
其声和以柔六者之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声者也性
所有也然而非性言性则静矣无六者之动言性则
合矣无六者之别物能动人之情先王能制天下之
物故物之所以感人者先王能为之谨焉声之所出
则有乐以和之志之所适则有礼以道之其得丧同
则有政以一之其奸害同则有刑以防之礼乐以治
卷九十一 第 15a 页 WYG0119-0008c.png
其内刑政以治其外其名有四其所以同民心而出
治道其寔一也
山阴陆氏曰其所以感民者苟为不慎虽有韶濩使
夔为之不能谐也
庆源辅氏曰噍杀急促而微细急促故微细也外境
可哀故心之哀应之是我心本无哀也因彼之哀而
哀之耳故曰哀心感下准此人心忧愁则揫敛喜乐
则舒散然喜是乐之初乐是喜之终始则𤼵散终则
治道其寔一也
山阴陆氏曰其所以感民者苟为不慎虽有韶濩使
夔为之不能谐也
庆源辅氏曰噍杀急促而微细急促故微细也外境
可哀故心之哀应之是我心本无哀也因彼之哀而
哀之耳故曰哀心感下准此人心忧愁则揫敛喜乐
则舒散然喜是乐之初乐是喜之终始则𤼵散终则
卷九十一 第 15b 页 WYG0119-0008d.png
舒缓自然之势也厉谓慎厉廉近乎方故曰敬义体
用也爱心如母之于子是也先王知此则知乐之本
矣慎谓一嚬一笑不敢妄形一话一言不敢妄𤼵
延平周氏曰哀乐喜怒敬爱皆天性也感而形于声
亦天性然也以是六者谓非性误矣
金华应氏曰静者天之性具于喜怒哀乐未𤼵之初
动者人之情形于喜怒哀乐既𤼵之后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用也爱心如母之于子是也先王知此则知乐之本
矣慎谓一嚬一笑不敢妄形一话一言不敢妄𤼵
延平周氏曰哀乐喜怒敬爱皆天性也感而形于声
亦天性然也以是六者谓非性误矣
金华应氏曰静者天之性具于喜怒哀乐未𤼵之初
动者人之情形于喜怒哀乐既𤼵之后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卷九十一 第 16a 页 WYG0119-0009a.png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郑氏曰极至也同民心而出治道此其所谓至也
孔氏曰既六事随见而动非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
在上制正礼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也
礼乐刑政是防慎所感之具政法律也正礼教道其
志正乐谐和其声法律齐一其行刑辟防其凶奸用
其四事齐之使同其一致人心所触六事不同圣人
用四者制之使俱得其所也案贺氏曰虽有礼乐刑
郑氏曰极至也同民心而出治道此其所谓至也
孔氏曰既六事随见而动非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
在上制正礼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也
礼乐刑政是防慎所感之具政法律也正礼教道其
志正乐谐和其声法律齐一其行刑辟防其凶奸用
其四事齐之使同其一致人心所触六事不同圣人
用四者制之使俱得其所也案贺氏曰虽有礼乐刑
卷九十一 第 16b 页 WYG0119-0009b.png
政之殊及其捡情归正至理一也
长乐陈氏曰圣人之于易制礼于谦作乐于豫明政
于贲致刑于丰则礼乐者政刑之本政刑者礼乐之
辅古之人所以同民心出治道使天下如一家中国
如一人者不过举而错之而已夫奸声感人而淫乐
兴焉正声感人而和乐兴焉先王必慎所以感之故
礼自外作而道志于内乐由中出而和声于外政以
一不齐之行刑以防不轨之奸慎所以感之之术也
长乐陈氏曰圣人之于易制礼于谦作乐于豫明政
于贲致刑于丰则礼乐者政刑之本政刑者礼乐之
辅古之人所以同民心出治道使天下如一家中国
如一人者不过举而错之而已夫奸声感人而淫乐
兴焉正声感人而和乐兴焉先王必慎所以感之故
礼自外作而道志于内乐由中出而和声于外政以
一不齐之行刑以防不轨之奸慎所以感之之术也
卷九十一 第 17a 页 WYG0119-0009c.png
其极则一于同民心使之无悖逆诈伪之心一于出
治道使之无淫泆作乱之事慎所以感之之效也此
因人心之感物而动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而以礼乐
刑政出治道下文因人之好恶无节故先王以人为
之节而以礼乐刑政备治道盖相为终始故也(乐书/)
严陵方氏曰心有所之则不能无壅故于志言道情
有所𤼵则不能无乖故于声言和成德者欲确乎不
可拔故于行言一在外者宜正其所自故于奸言防
治道使之无淫泆作乱之事慎所以感之之效也此
因人心之感物而动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而以礼乐
刑政出治道下文因人之好恶无节故先王以人为
之节而以礼乐刑政备治道盖相为终始故也(乐书/)
严陵方氏曰心有所之则不能无壅故于志言道情
有所𤼵则不能无乖故于声言和成德者欲确乎不
可拔故于行言一在外者宜正其所自故于奸言防
卷九十一 第 17b 页 WYG0119-0009d.png
离言之则先政而后刑先后之序也合言之则先刑
而后政终始之序也民心由四者而同治道由四者
而出
马氏曰道有达而治之之意也盖礼所以节于内有
以节于内则在下者无觊觎之心矣易所谓辨上下
定民志者是也乐所以和其心能和其心然后能和
其声不言和其心者声和则心和可知矣盖有礼以
道其志则必有乐以和其声此内外之辨也政者所
而后政终始之序也民心由四者而同治道由四者
而出
马氏曰道有达而治之之意也盖礼所以节于内有
以节于内则在下者无觊觎之心矣易所谓辨上下
定民志者是也乐所以和其心能和其心然后能和
其声不言和其心者声和则心和可知矣盖有礼以
道其志则必有乐以和其声此内外之辨也政者所
卷九十一 第 18a 页 WYG0119-0010a.png
以约之于外而行亦自外作故政以一其行有礼以
道其志有乐以和其声有政以一其行而奇邪不能
无也故又为刑以防其奸盖刑者所以待其有不帅
也故礼乐刑政其体虽不同而其极则一也所谓其
极一者皆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言治道因之以
出
山阴陆氏曰风出于德性雅出于政事故魏褊曹奢
其风虽不同而雅则常一也春秋传曰人心之不同
道其志有乐以和其声有政以一其行而奇邪不能
无也故又为刑以防其奸盖刑者所以待其有不帅
也故礼乐刑政其体虽不同而其极则一也所谓其
极一者皆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言治道因之以
出
山阴陆氏曰风出于德性雅出于政事故魏褊曹奢
其风虽不同而雅则常一也春秋传曰人心之不同
卷九十一 第 18b 页 WYG0119-0010b.png
如其面焉礼乐刑政所以同之此四者盖出于民而
还以治民
庐陵胡氏曰极中也礼乐刑政合乎民心是谓中
庆源辅氏曰制于外所以顺行于内养其心所以和
易其声礼乐交相养也政者正也一于正而已不正
则有刑以俟之民心本同随所感而异而礼乐刑政
所以反其同也为治之道无越于此
旴江李氏曰赵简子问子太叔揖让周旋之礼焉对
还以治民
庐陵胡氏曰极中也礼乐刑政合乎民心是谓中
庆源辅氏曰制于外所以顺行于内养其心所以和
易其声礼乐交相养也政者正也一于正而已不正
则有刑以俟之民心本同随所感而异而礼乐刑政
所以反其同也为治之道无越于此
旴江李氏曰赵简子问子太叔揖让周旋之礼焉对
卷九十一 第 19a 页 WYG0119-0010c.png
曰是仪也非礼也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是故为九歌八风七音六
律以奉五声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
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以是言之乐刑政非
礼者乎
金华邵氏曰此又言圣人养其乐之本如此夫音由
心生心由物动苟不谨其所感使放辟邪侈日作于
外非心妄念日动于中则𤼵之音声其将若何故感
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是故为九歌八风七音六
律以奉五声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
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以是言之乐刑政非
礼者乎
金华邵氏曰此又言圣人养其乐之本如此夫音由
心生心由物动苟不谨其所感使放辟邪侈日作于
外非心妄念日动于中则𤼵之音声其将若何故感
卷九十一 第 19b 页 WYG0119-0010d.png
者在心感之者在物先王所以谨其感之者岂有他
道哉制礼以道其志而使不放作乐以和其声而使
不乖政以一其行而不使之杂刑以防其奸而不使
之犯礼乐刑政其用虽异然䆒其终穷则未始异也
志者心之所之声者心之所𤼵行者心之形也奸者
心之贼也四者既谨则民心同入于善而治道由是
而出故曰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养其本者如是则
心之𤼵于声有不得其所者哉
道哉制礼以道其志而使不放作乐以和其声而使
不乖政以一其行而不使之杂刑以防其奸而不使
之犯礼乐刑政其用虽异然䆒其终穷则未始异也
志者心之所之声者心之所𤼵行者心之形也奸者
心之贼也四者既谨则民心同入于善而治道由是
而出故曰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养其本者如是则
心之𤼵于声有不得其所者哉
卷九十一 第 20a 页 WYG0119-0011a.png
延平黄氏说见前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
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氏曰言八音和否随政也玉藻曰御瞽几声之上
下
孔氏曰上文云音从人心生乃成为乐此一节明君
上之乐随人情而动也人君政教善恶感动于心故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
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氏曰言八音和否随政也玉藻曰御瞽几声之上
下
孔氏曰上文云音从人心生乃成为乐此一节明君
上之乐随人情而动也人君政教善恶感动于心故
卷九十一 第 20b 页 WYG0119-0011b.png
形于声上文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是也声成文谓
之音则上文变成方谓之音是也声之清浊杂比成
文乃谓之音此云音不云乐者乐以音为本变动由
于音又下文言治世之音乱世之音故不云乐也治
平之世其乐音安静而欢乐由君政和美而人心安
乐故也乱世乐音怨恨而恚怒由君政乖辟而人心
怨怒故也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
由其人困苦哀思故也治世乱世云世亡国不云世
之音则上文变成方谓之音是也声之清浊杂比成
文乃谓之音此云音不云乐者乐以音为本变动由
于音又下文言治世之音乱世之音故不云乐也治
平之世其乐音安静而欢乐由君政和美而人心安
乐故也乱世乐音怨恨而恚怒由君政乖辟而人心
怨怒故也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
由其人困苦哀思故也治世乱世云世亡国不云世
卷九十一 第 21a 页 WYG0119-0011c.png
者以国将亡无复继世也治世乱世云政亡国不云
政者言国将灭无复有政也
张氏曰人心即君上心也乐音善恶由君上心之所
好故云生于人心者也情君之情也中犹心也心既
感物而动故形见于声也政和则声音安乐政乖则
声音怨怒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黄氏曰正义解云清浊杂比为成文今详之非其义
也斯盖言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单出未能成文成
政者言国将灭无复有政也
张氏曰人心即君上心也乐音善恶由君上心之所
好故云生于人心者也情君之情也中犹心也心既
感物而动故形见于声也政和则声音安乐政乖则
声音怨怒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黄氏曰正义解云清浊杂比为成文今详之非其义
也斯盖言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单出未能成文成
卷九十一 第 21b 页 WYG0119-0011d.png
文则声成章句之辞理义明白可以为乐文理也谓
之音者取章成章句成句五声可比八音和谐为乐
之本者也故声成文者言合理也以其颂美刺淫章
句合理为成文矣傥但取清浊杂比则常言俗语鸟
兽之声咸有清浊杂比岂可谓之成文者哉
濂溪周氏曰乐者本乎政者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
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
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祗格鸟兽驯
之音者取章成章句成句五声可比八音和谐为乐
之本者也故声成文者言合理也以其颂美刺淫章
句合理为成文矣傥但取清浊杂比则常言俗语鸟
兽之声咸有清浊杂比岂可谓之成文者哉
濂溪周氏曰乐者本乎政者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
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
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祗格鸟兽驯
卷九十一 第 22a 页 WYG0119-0012a.png
长乐陈氏曰心以感物而动为情情以因动而形为
声声者情之所自𤼵而音者又杂比而成者也治世
以道胜欲其音安以乐雅颂之音也政其有不和乎
乱世以欲胜道其音怨以怒郑卫之音也政其有不
乖乎亡国之音则桑间濮上非特哀以思而已其民
亦已困矣由是观之世异异音音异异政夫岂声音
自与政通耶盖其道本于心与情然也书曰八音在
治忽国语曰政象乐亦斯意与自继代以论世未尝
声声者情之所自𤼵而音者又杂比而成者也治世
以道胜欲其音安以乐雅颂之音也政其有不和乎
乱世以欲胜道其音怨以怒郑卫之音也政其有不
乖乎亡国之音则桑间濮上非特哀以思而已其民
亦已困矣由是观之世异异音音异异政夫岂声音
自与政通耶盖其道本于心与情然也书曰八音在
治忽国语曰政象乐亦斯意与自继代以论世未尝
卷九十一 第 22b 页 WYG0119-0012b.png
无治乱自封域以论国未尝无兴亡治乱言世不言
国则国以世举亡国不言世则国亡而世从之矣治
乱言政不言民亡国言民不言政亦可类推也言乐
者音之所由生继之以六者之声言宫商角徵羽继
之以五者之音何也曰声以单出为名音以杂比为
辨论音之散而单出虽音也亦可谓之声论声之合
而杂比虽声也亦可谓之音此言情动于中又言形
于声诗序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言情𤼵于中而
国则国以世举亡国不言世则国亡而世从之矣治
乱言政不言民亡国言民不言政亦可类推也言乐
者音之所由生继之以六者之声言宫商角徵羽继
之以五者之音何也曰声以单出为名音以杂比为
辨论音之散而单出虽音也亦可谓之声论声之合
而杂比虽声也亦可谓之音此言情动于中又言形
于声诗序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言情𤼵于中而
卷九十一 第 23a 页 WYG0119-0012c.png
形于声者动者喜怒哀乐之未𤼵者也𤼵者𤼵而中
节动不足以言之动𤼵于中而形于言与声诗之所
以寓于音也动于中而形于声乐之所以通于政也
诗序兼始终言之乐记特原其始而已故其辨如此
(乐书/)
延平黄氏曰怒有以责之也至亡国也不足以责之
思其治者而已下泉之诗是也怨有以亲之也至亡
国也不足以亲之哀其亡者而已黍离之诗是也政
节动不足以言之动𤼵于中而形于言与声诗之所
以寓于音也动于中而形于声乐之所以通于政也
诗序兼始终言之乐记特原其始而已故其辨如此
(乐书/)
延平黄氏曰怒有以责之也至亡国也不足以责之
思其治者而已下泉之诗是也怨有以亲之也至亡
国也不足以亲之哀其亡者而已黍离之诗是也政
卷九十一 第 23b 页 WYG0119-0012d.png
有得失则于物有善恶物有善恶则于情有喜怒情
有喜怒则于声有美刺故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严陵方氏曰安以乐者安其居乐其业也怨以怒者
其心怨其气怒也哀以思者哀于今思于古也人安
而乐由世之治世治由政之和和者相顺而理之谓
人怨而怒者由世之乱世乱由政之乖乖者相悖而
逆之谓人哀而思者由国之亡国亡由民之困困者
不能自立之谓且政和则其音安乐政乖则其音怨
有喜怒则于声有美刺故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严陵方氏曰安以乐者安其居乐其业也怨以怒者
其心怨其气怒也哀以思者哀于今思于古也人安
而乐由世之治世治由政之和和者相顺而理之谓
人怨而怒者由世之乱世乱由政之乖乖者相悖而
逆之谓人哀而思者由国之亡国亡由民之困困者
不能自立之谓且政和则其音安乐政乖则其音怨
卷九十一 第 24a 页 WYG0119-0013a.png
怒此声音之道所以与政通也
马氏曰上言变成方谓之音而此言声成文谓之音
其寔一也哀者哀其将亡而思者思其已存之际
庆源辅氏曰安谓不知其所以然乐则驩虞不足以
尽之矣怨怒犹有所属哀思则伥伥然矣人乐则思
虑省哀则思虑多通上下只一理
山阴陆氏曰读凫鹥既醉之诗则安以乐可知读君
子偕老之诗则怨以怒可知读黍离扬之水诸诗则
马氏曰上言变成方谓之音而此言声成文谓之音
其寔一也哀者哀其将亡而思者思其已存之际
庆源辅氏曰安谓不知其所以然乐则驩虞不足以
尽之矣怨怒犹有所属哀思则伥伥然矣人乐则思
虑省哀则思虑多通上下只一理
山阴陆氏曰读凫鹥既醉之诗则安以乐可知读君
子偕老之诗则怨以怒可知读黍离扬之水诸诗则
卷九十一 第 24b 页 WYG0119-0013b.png
哀以思可知审乐知政盖知本之论与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
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
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
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氏曰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怗
懘敝败不和貌五者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荒犹散
也陂倾也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
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
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
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氏曰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怗
懘敝败不和貌五者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荒犹散
也陂倾也
卷九十一 第 25a 页 WYG0119-0013c.png
孔氏曰此一节论五声之殊所主不一得则乐声和
调失则国将灭亡郑注月令云宫属土土居中央总
四方君之象也又音以丝多声重者为尊宫弦最大
用八十一丝故为君也商属金七十二丝次宫如臣
次君之贵重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宫浊
而羽清角六十四丝声居宫羽之中半清半浊故云
清浊中民比君臣为劣比事物为优故云角清浊中
民之象也徵属火用五十四丝声清故为事羽属水
调失则国将灭亡郑注月令云宫属土土居中央总
四方君之象也又音以丝多声重者为尊宫弦最大
用八十一丝故为君也商属金七十二丝次宫如臣
次君之贵重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宫浊
而羽清角六十四丝声居宫羽之中半清半浊故云
清浊中民比君臣为劣比事物为优故云角清浊中
民之象也徵属火用五十四丝声清故为事羽属水
卷九十一 第 25b 页 WYG0119-0013d.png
用四十八丝最处末所以羽为物也五者各得其所
用不相坏乱则五音之响无敝败矣宫音乱则其声
放散由其君骄溢故也商音乱则其声欹邪不正由
其臣不治于官官坏故也角音乱则其声忧愁由政
虐民怨故也徵音乱则其声哀苦由徭役不休民事
勤劳故也羽音乱则其声倾危由君赋重民贫乏故
也迭互也陵越也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
所以为慢也灭绝也无日言旦夕可俟无复一日也
用不相坏乱则五音之响无敝败矣宫音乱则其声
放散由其君骄溢故也商音乱则其声欹邪不正由
其臣不治于官官坏故也角音乱则其声忧愁由政
虐民怨故也徵音乱则其声哀苦由徭役不休民事
勤劳故也羽音乱则其声倾危由君赋重民贫乏故
也迭互也陵越也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
所以为慢也灭绝也无日言旦夕可俟无复一日也
卷九十一 第 26a 页 WYG0119-0014a.png
崔氏曰五音之次以宫最浊自宫以下则稍清矣君
臣民事物亦有尊卑故以次配之商是金金以决断
犹臣事君亦以义断为贤也角属春春时物生众皆
有区别象万民众多而有区别也徵属夏夏时生长
万物皆成形体事亦有体故以徵配事也羽属冬冬
物聚则成财用冬则物皆藏聚与财相类也宫声所
以散者由君骄也君骄则万物荒散也商声所以倾
邪者由臣官坏也官坏则物倾邪也角声所以乱者
臣民事物亦有尊卑故以次配之商是金金以决断
犹臣事君亦以义断为贤也角属春春时物生众皆
有区别象万民众多而有区别也徵属夏夏时生长
万物皆成形体事亦有体故以徵配事也羽属冬冬
物聚则成财用冬则物皆藏聚与财相类也宫声所
以散者由君骄也君骄则万物荒散也商声所以倾
邪者由臣官坏也官坏则物倾邪也角声所以乱者
卷九十一 第 26b 页 WYG0119-0014b.png
由民不安业有忧愁之心也民无自怨君上失政故
下民生怨也徵所以乱者由民勤于事悲哀之所生
也危者声不安也羽声所以不安者由君乱于上物
散于下故知财乏不能得安故有匮乏也偏据一乱
未足以灭亡五者皆乱故灭亡无日矣
延平周氏曰还相为宫而不相乱则其音和相陵谓
声不依永也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
长乐陈氏曰先王作乐以声配日以律配辰原乐声
下民生怨也徵所以乱者由民勤于事悲哀之所生
也危者声不安也羽声所以不安者由君乱于上物
散于下故知财乏不能得安故有匮乏也偏据一乱
未足以灭亡五者皆乱故灭亡无日矣
延平周氏曰还相为宫而不相乱则其音和相陵谓
声不依永也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
长乐陈氏曰先王作乐以声配日以律配辰原乐声
卷九十一 第 27a 页 WYG0119-0014c.png
之始五声未始不先律要乐器之成十二律未始不
先声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原乐声之
始也周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
以宫商角徵羽之声乐器之成也古者考律均声必
先立黄钟以本之黄钟之管九寸触类而长之数多
者上生而有馀数少者下生而不足一损一益皆不
出三才之数而已故参分益一上生之数也参分损
一下生之数也今夫乐始于声声始于宫宫声最大
先声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原乐声之
始也周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
以宫商角徵羽之声乐器之成也古者考律均声必
先立黄钟以本之黄钟之管九寸触类而长之数多
者上生而有馀数少者下生而不足一损一益皆不
出三才之数而已故参分益一上生之数也参分损
一下生之数也今夫乐始于声声始于宫宫声最大
卷九十一 第 27b 页 WYG0119-0014d.png
而中固足以纲四声覆四方君之象也参分宫数损
一而下生徵徵声微清而生变事之象也参分徵数
益一而上生商商声则浊而下次于宫臣之象也参
分商数损一而下生羽羽声最清而足以致饰物之
象也参分羽数益一而上生角角声一清一浊其究
善触而已宫徵商羽角上下相生之次也宫商角徵
羽君臣民事物之次也传曰宫者音之主盖商非宫
则失其所守不足以为臣角非宫则失其所治不足
一而下生徵徵声微清而生变事之象也参分徵数
益一而上生商商声则浊而下次于宫臣之象也参
分商数损一而下生羽羽声最清而足以致饰物之
象也参分羽数益一而上生角角声一清一浊其究
善触而已宫徵商羽角上下相生之次也宫商角徵
羽君臣民事物之次也传曰宫者音之主盖商非宫
则失其所守不足以为臣角非宫则失其所治不足
卷九十一 第 28a 页 WYG0119-0015a.png
以为民徵非宫则失其所为不足以为事羽非宫则
失其所生不足以为物五行主土五事主思亦犹是
也宫商角徵羽五声之名也君臣民事物五声之寔
也寔治则声从而治寔乱则声从而乱传曰闻宫音
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
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
使人整齐而好礼宫乱而君骄失温舒广大之意也
商乱而官坏失方正好义之意也角乱而民怨失恻
失其所生不足以为物五行主土五事主思亦犹是
也宫商角徵羽五声之名也君臣民事物五声之寔
也寔治则声从而治寔乱则声从而乱传曰闻宫音
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
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
使人整齐而好礼宫乱而君骄失温舒广大之意也
商乱而官坏失方正好义之意也角乱而民怨失恻
卷九十一 第 28b 页 WYG0119-0015b.png
隐爱人之意也徵乱而事勤失好施而为之之意也
羽乱而财匮失好礼而节之之意也(乐书/)
严陵方氏曰王氏谓宫为君者周覆而以宅人者也
商为臣者臣为商度者也角为民者民可制也不知
所以制之则善触人者也徵为事者事于微则有徵
也羽为物者物则有实用亦可以为饰故也怗如沾
懘如滞由是而成除故也灭亡无日灭则人灭之也
亡则自亡而已
羽乱而财匮失好礼而节之之意也(乐书/)
严陵方氏曰王氏谓宫为君者周覆而以宅人者也
商为臣者臣为商度者也角为民者民可制也不知
所以制之则善触人者也徵为事者事于微则有徵
也羽为物者物则有实用亦可以为饰故也怗如沾
懘如滞由是而成除故也灭亡无日灭则人灭之也
亡则自亡而已
卷九十一 第 29a 页 WYG0119-0015c.png
山阴陆氏曰荒其君骄之兆也陂其官坏之證也怨
是以忧勤是以哀危兆于匮亦危所以匮也凡乐唯
宫为大故宫乱则荒若商乱角乱则坏则忧而已
延平黄氏曰其君不骄则其宫不乱其宫不乱则其
音不荒其财不匮则其羽不乱其羽不乱则其音不
危故曰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庆源辅氏曰大而不治曰荒荒不治也陂不正也变
臣言官者主有职者言之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忧
是以忧勤是以哀危兆于匮亦危所以匮也凡乐唯
宫为大故宫乱则荒若商乱角乱则坏则忧而已
延平黄氏曰其君不骄则其宫不乱其宫不乱则其
音不荒其财不匮则其羽不乱其羽不乱则其音不
危故曰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庆源辅氏曰大而不治曰荒荒不治也陂不正也变
臣言官者主有职者言之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忧
卷九十一 第 29b 页 WYG0119-0015d.png
与哀噍杀之意也危则欲绝矣嵇康之制慢商者其
是之谓乎商慢则臣陵乎君矣
讲义曰人君知音之理实与政通则不敢骄傲怠忽
而臣民事物之理亦从而得矣盖治生于敬而失于
慢方慢之初疑若未至于乱亡及其渐也则已不可
收拾古之人君所以务敬不使慢心得生焉以此也
记言迭相陵谓之慢其有旨哉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
是之谓乎商慢则臣陵乎君矣
讲义曰人君知音之理实与政通则不敢骄傲怠忽
而臣民事物之理亦从而得矣盖治生于敬而失于
慢方慢之初疑若未至于乱亡及其渐也则已不可
收拾古之人君所以务敬不使慢心得生焉以此也
记言迭相陵谓之慢其有旨哉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
卷九十一 第 30a 页 WYG0119-0016a.png
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氏曰比犹同也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
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
沈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
是之谓也桑间在濮阳南诬罔也
孔氏曰此经论乱世灭亡之乐郑国之音好滥淫志
卫国之音促速烦志并乱世之音也虽乱而未灭亡
故云比于慢同前之慢也郑注昔殷纣以下皆史记
郑氏曰比犹同也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
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
沈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
是之谓也桑间在濮阳南诬罔也
孔氏曰此经论乱世灭亡之乐郑国之音好滥淫志
卫国之音促速烦志并乱世之音也虽乱而未灭亡
故云比于慢同前之慢也郑注昔殷纣以下皆史记
卷九十一 第 30b 页 WYG0119-0016b.png
乐书之文君政荒散民自流亡诬罔于上行其私意
违背公道不可禁止也
横渠张氏曰郑卫之音人闻之须起留连光景之意
又生怠惰之意从而致骄淫之生虽珍玩奇货其始
感人也亦不如是之切从而生无限嗜好故孔子必
曰放之是亦圣人经历过但圣人不为物所移耳苟
未成性则有时能为所移盖郑卫之地滨大河沙地
土壤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气薄不费耕耨
违背公道不可禁止也
横渠张氏曰郑卫之音人闻之须起留连光景之意
又生怠惰之意从而致骄淫之生虽珍玩奇货其始
感人也亦不如是之切从而生无限嗜好故孔子必
曰放之是亦圣人经历过但圣人不为物所移耳苟
未成性则有时能为所移盖郑卫之地滨大河沙地
土壤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气薄不费耕耨
卷九十一 第 31a 页 WYG0119-0016c.png
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惰弛慢颓靡其人情既如
此则其声音所感亦同故闻其乐亦使人如此又其
地平下其间人自然意气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
所谓息土之民不才者此也
长乐陈氏曰郑音好滥淫志卫音趋数烦志内足以
𤼵疾外足以伤人乱世之音也虽未全如亡国之慢
亦比近于慢而已其政散而无纪其民流而不反(乐/书)
山阴陆氏曰桑间即诗桑中是也其序曰政散民流
此则其声音所感亦同故闻其乐亦使人如此又其
地平下其间人自然意气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
所谓息土之民不才者此也
长乐陈氏曰郑音好滥淫志卫音趋数烦志内足以
𤼵疾外足以伤人乱世之音也虽未全如亡国之慢
亦比近于慢而已其政散而无纪其民流而不反(乐/书)
山阴陆氏曰桑间即诗桑中是也其序曰政散民流
卷九十一 第 31b 页 WYG0119-0016d.png
而不可止今曰诬上行私而不可止其濮上之音与
论语曰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
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
襄入于海此言有守者不至于是矣
庆源辅氏曰五音应五事陵慢则灭亡无日矣故郑
卫之音几于慢而未至于慢也夫至于形于声音者
如此则反之岂易事哉亦终必亡而已矣故曰政散
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政散民流乱国之事也疑
论语曰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
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
襄入于海此言有守者不至于是矣
庆源辅氏曰五音应五事陵慢则灭亡无日矣故郑
卫之音几于慢而未至于慢也夫至于形于声音者
如此则反之岂易事哉亦终必亡而已矣故曰政散
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政散民流乱国之事也疑
卷九十一 第 32a 页 WYG0119-0017a.png
当在乱国之音下国亡矣何有政散民流诬上行私
之足言哉吕氏诗记辨之详矣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序诗者引是以为说岂亦误与
延平黄氏曰诬上则天下之诚心丧行私则天下之
和心丧此亡国之音所以作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
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
子为能知乐
之足言哉吕氏诗记辨之详矣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序诗者引是以为说岂亦误与
延平黄氏曰诬上则天下之诚心丧行私则天下之
和心丧此亡国之音所以作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
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
子为能知乐
卷九十一 第 32b 页 WYG0119-0017b.png
郑氏曰伦犹类也理分也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
宫商之变也八音并作克谐曰乐
孔氏曰自此至正也明音乐之异音易识而乐难知
知乐则近于礼又明礼乐隆极之旨先王以礼乐教
人之意音从声生声从心起故云生于人心者也此
音为乐有金石丝竹干戚羽旄乐得则阴阳和失则
群物乱是乐能通伦理也阴阳万物各有伦类分理
者也众庶知歌曲之音而不知乐之大体唯君子能
宫商之变也八音并作克谐曰乐
孔氏曰自此至正也明音乐之异音易识而乐难知
知乐则近于礼又明礼乐隆极之旨先王以礼乐教
人之意音从声生声从心起故云生于人心者也此
音为乐有金石丝竹干戚羽旄乐得则阴阳和失则
群物乱是乐能通伦理也阴阳万物各有伦类分理
者也众庶知歌曲之音而不知乐之大体唯君子能
卷九十一 第 33a 页 WYG0119-0017c.png
知极乐之理
横渠张氏曰乐通伦理者合八音行八风如此得其
和也不通伦理安能如此乐欲通天下之和必先尽
万物之理须是无不和故通伦类也论伦无患乐之
情与万类皆无患方是乐之情和八音行八风犹是
其间事之小者自天地鬼神万物之类无不尽其理
所以作之而神人和鸟兽感通伦类是也
延平周氏曰大而天地细而秋毫莫不有伦理也唯
横渠张氏曰乐通伦理者合八音行八风如此得其
和也不通伦理安能如此乐欲通天下之和必先尽
万物之理须是无不和故通伦类也论伦无患乐之
情与万类皆无患方是乐之情和八音行八风犹是
其间事之小者自天地鬼神万物之类无不尽其理
所以作之而神人和鸟兽感通伦类是也
延平周氏曰大而天地细而秋毫莫不有伦理也唯
卷九十一 第 33b 页 WYG0119-0017d.png
乐为能宣之乐者岂特声音而已故禽兽知声而不
知音则异于众庶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则异于君子
虽然君子之知乐亦未尝不始于声音
长乐陈氏曰乐为音之蕴音为乐之𤼵故乐足以该
音而音不足以尽乐音虽生于人心未始不通于伦
理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是也乐虽通伦理未始不生
于人心乐者心之动是也盖伦则天人之道存而有
先后理则三才之义贯而有度数故行而伦清以为
知音则异于众庶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则异于君子
虽然君子之知乐亦未尝不始于声音
长乐陈氏曰乐为音之蕴音为乐之𤼵故乐足以该
音而音不足以尽乐音虽生于人心未始不通于伦
理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是也乐虽通伦理未始不生
于人心乐者心之动是也盖伦则天人之道存而有
先后理则三才之义贯而有度数故行而伦清以为
卷九十一 第 34a 页 WYG0119-0018a.png
乐论伦无患以为情近而亲疏贵贱之理形远而天
地万物之理著然则乐通伦理虽不离先后度数之
间盖将载道而与之俱往来而不穷矣彼禽兽知声
而不知音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岂足与语此心感于
内情形于外而单出者乐之声也曲折成方交错成
文而杂比者乐之音也大司乐曰凡乐皆文之以五
声播之以八音传曰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则乐者
比五声八音而成之者也君子仁足以尽性术知足
地万物之理著然则乐通伦理虽不离先后度数之
间盖将载道而与之俱往来而不穷矣彼禽兽知声
而不知音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岂足与语此心感于
内情形于外而单出者乐之声也曲折成方交错成
文而杂比者乐之音也大司乐曰凡乐皆文之以五
声播之以八音传曰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则乐者
比五声八音而成之者也君子仁足以尽性术知足
卷九十一 第 34b 页 WYG0119-0018b.png
以通伦理其于知乐也何有(乐书/)
延平黄氏曰伦理之于人同有于性同生于心然而
无乐为之和同则至于乖绝无乐为之感通则至于
湮塞君臣上下听之莫不和恭父子兄弟听之莫不
和亲则不至乎乖绝听钟声则思武臣听鼓鼙之声
则思将帅之臣则不至乎湮塞禽兽有闻而无知有
情而无文故不知音众庶有知而无德有文而无寔
故不知乐
延平黄氏曰伦理之于人同有于性同生于心然而
无乐为之和同则至于乖绝无乐为之感通则至于
湮塞君臣上下听之莫不和恭父子兄弟听之莫不
和亲则不至乎乖绝听钟声则思武臣听鼓鼙之声
则思将帅之臣则不至乎湮塞禽兽有闻而无知有
情而无文故不知音众庶有知而无德有文而无寔
故不知乐
卷九十一 第 35a 页 WYG0119-0018c.png
严陵方氏曰伦言人伦理言物理若君臣上下同听
之则莫不和敬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父子兄弟
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所谓通人伦也若草木茂区萌
达羽翼奋角觡生所谓通物理也君子则通于道者
也故唯君子为能知乐焉若瓠巴鼓瑟游鱼出听伯
牙鼓琴六马仰秣此禽兽之知音者也魏文侯好郑
卫之音齐宣王好世俗之乐此众庶之知音者也若
孔子在齐之所闻季札聘鲁之所观此君子之知乐
之则莫不和敬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父子兄弟
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所谓通人伦也若草木茂区萌
达羽翼奋角觡生所谓通物理也君子则通于道者
也故唯君子为能知乐焉若瓠巴鼓瑟游鱼出听伯
牙鼓琴六马仰秣此禽兽之知音者也魏文侯好郑
卫之音齐宣王好世俗之乐此众庶之知音者也若
孔子在齐之所闻季札聘鲁之所观此君子之知乐
卷九十一 第 35b 页 WYG0119-0018d.png
者也
清江刘氏曰所谓君子知乐者知其通伦理也知其
扶性饰情而反之正也知其创业象功移风易俗也
庆源辅氏曰乐者通伦理者也盖有序而后和和则
其序不紊矣君子通伦理故能知乐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至绎如也以成君子尽人道者
也众庶则有所亏矣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清江刘氏曰所谓君子知乐者知其通伦理也知其
扶性饰情而反之正也知其创业象功移风易俗也
庆源辅氏曰乐者通伦理者也盖有序而后和和则
其序不紊矣君子通伦理故能知乐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至绎如也以成君子尽人道者
也众庶则有所亏矣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卷九十一 第 36a 页 WYG0119-0019a.png
金华邵氏曰伦伦类也理条理也曰心曰声曰音曰
乐名虽不同伦理未尝不相通为一故心与声通声
与音通音与乐通极其终则乐又未尝不与理通禽
兽知单出之声而不知成文之音众庶知成文之音
而不知比音之乐此皆不通伦理者也唯君子通伦
理故能知乐
新安王氏曰领父子君臣之节形贵贱长幼之理乐
之通伦也动四气之和著万物之理乐之通理也乐
乐名虽不同伦理未尝不相通为一故心与声通声
与音通音与乐通极其终则乐又未尝不与理通禽
兽知单出之声而不知成文之音众庶知成文之音
而不知比音之乐此皆不通伦理者也唯君子通伦
理故能知乐
新安王氏曰领父子君臣之节形贵贱长幼之理乐
之通伦也动四气之和著万物之理乐之通理也乐
卷九十一 第 36b 页 WYG0119-0019b.png
不通伦其能使祖考来格虞宾在位乎乐不通理其
能使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乎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郑氏曰知乐则几于礼者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
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也
孔氏曰音由声生乐由音生政由乐生政善乐和音
能使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乎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郑氏曰知乐则几于礼者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
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也
孔氏曰音由声生乐由音生政由乐生政善乐和音
卷九十一 第 37a 页 WYG0119-0019c.png
声皆善治道备矣
黄氏曰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
谐无相夺伦以此辨之乐之作非徒然而起咸取国
风雅颂四诗为本先有歌诗后乃从而为乐故古之
审乐辨于诗者多矣若全舍诗言而辨五声八音者
当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唯闻师旷吹律云南风不竞
知楚师无功及伶州鸠辨钟声之摦理犹未当盖辨
音声之能者唯知其吉凶之徵兆也若政之善恶不
黄氏曰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
谐无相夺伦以此辨之乐之作非徒然而起咸取国
风雅颂四诗为本先有歌诗后乃从而为乐故古之
审乐辨于诗者多矣若全舍诗言而辨五声八音者
当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唯闻师旷吹律云南风不竞
知楚师无功及伶州鸠辨钟声之摦理犹未当盖辨
音声之能者唯知其吉凶之徵兆也若政之善恶不
卷九十一 第 37b 页 WYG0119-0019d.png
辨诗言而唯在声音则夫子云师挚之始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及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当此之时鲁政日衰而恶声不见于雅颂之乐哉
以此详之辨于声则微而辨于诗者多矣盖鲁国乐
师方失雅颂至夫子归而正之俾声依其永律和其
声则雅颂之乐复正矣傥声音之旨不系于诗则奏
郑卫之乐而歌关雎之诗为亡国之音哉奏周南之
乐而歌桑中之什为治世之音哉非通论也言五声
洋洋乎盈耳哉及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当此之时鲁政日衰而恶声不见于雅颂之乐哉
以此详之辨于声则微而辨于诗者多矣盖鲁国乐
师方失雅颂至夫子归而正之俾声依其永律和其
声则雅颂之乐复正矣傥声音之旨不系于诗则奏
郑卫之乐而歌关雎之诗为亡国之音哉奏周南之
乐而歌桑中之什为治世之音哉非通论也言五声
卷九十一 第 38a 页 WYG0119-0020a.png
应君臣民事物者乃御瞽察声之上下得失之徵应
耳观注文正义之旨言乐不本四诗诚为未当故云
知音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
乐而知政也详其义如今之琴也小人闻之但知琴
之音而不辨其辞旨唯君子能知其音而辨其诗可
知政也明矣
长乐陈氏曰声乐之象音乐之舆故审声之清浊则
知音之高下审音之高下则知乐之和否审乐之和
耳观注文正义之旨言乐不本四诗诚为未当故云
知音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
乐而知政也详其义如今之琴也小人闻之但知琴
之音而不辨其辞旨唯君子能知其音而辨其诗可
知政也明矣
长乐陈氏曰声乐之象音乐之舆故审声之清浊则
知音之高下审音之高下则知乐之和否审乐之和
卷九十一 第 38b 页 WYG0119-0020b.png
否则知政之得失而治道备矣大司乐以五声八音
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
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则五声所以成八音审声
以知音也八音所以节舞而合乐审音以知乐也幽
足以致鬼神示明足以和邦国内足以谐万民外足
以安宾客远足以说远人微足以作动物是则审乐
以知政而治道备岂外是与凡物皆动而有声声变
而成音知音必自声始知乐必自音始礼主节乐主
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
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则五声所以成八音审声
以知音也八音所以节舞而合乐审音以知乐也幽
足以致鬼神示明足以和邦国内足以谐万民外足
以安宾客远足以说远人微足以作动物是则审乐
以知政而治道备岂外是与凡物皆动而有声声变
而成音知音必自声始知乐必自音始礼主节乐主
卷九十一 第 39a 页 WYG0119-0020c.png
和和胜则流有以节之则不至慢易以犯节流湎以
忘本其于礼也亦何尝远之有且几者近而不远之
辞知乐之情则乐常几于礼而未尝远礼自迹求之
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以道德音之音然后钟磬
竽瑟以和之旄狄以舞之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
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
得齐焉施之祭祀所以献酬交酢也施之飨燕所以
官序贵贱得其宜也施之乡射所以示后世有尊卑
忘本其于礼也亦何尝远之有且几者近而不远之
辞知乐之情则乐常几于礼而未尝远礼自迹求之
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以道德音之音然后钟磬
竽瑟以和之旄狄以舞之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
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
得齐焉施之祭祀所以献酬交酢也施之飨燕所以
官序贵贱得其宜也施之乡射所以示后世有尊卑
卷九十一 第 39b 页 WYG0119-0020d.png
长幼之序也然则乐之所和礼之所节未始不行于
其间曷尝不几于礼与扬子曰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则礼为德之容乐为德之华
所谓德者礼乐皆得于身而已(乐书/)
严陵方氏曰声杂而为音故审声以知音音比而为
乐故审音以知乐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乐以知政
此皆由粗以致精故每言审焉审声以知音故不知
声者不可与言音审音以知乐故不知音者不可与
其间曷尝不几于礼与扬子曰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则礼为德之容乐为德之华
所谓德者礼乐皆得于身而已(乐书/)
严陵方氏曰声杂而为音故审声以知音音比而为
乐故审音以知乐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乐以知政
此皆由粗以致精故每言审焉审声以知音故不知
声者不可与言音审音以知乐故不知音者不可与
卷九十一 第 40a 页 WYG0119-0021a.png
言乐夫以天地之形言之则乐隆于礼以阴阳之理
言之则礼深于乐所谓知音者知其礼而已故言知
乐则几于礼也何以言之乐由阳来而阳为春夏之
作长作长所以动而即事礼由阴作而阴为秋冬之
敛藏敛藏所以静而入道故也王氏谓见形则知刚
强之胜柔弱识理则悟柔弱之胜刚强是矣虽然独
阳不生独阴不生非春夏之作长亦无以致秋冬之
敛藏苟不知乐亦何以几于礼乎
言之则礼深于乐所谓知音者知其礼而已故言知
乐则几于礼也何以言之乐由阳来而阳为春夏之
作长作长所以动而即事礼由阴作而阴为秋冬之
敛藏敛藏所以静而入道故也王氏谓见形则知刚
强之胜柔弱识理则悟柔弱之胜刚强是矣虽然独
阳不生独阴不生非春夏之作长亦无以致秋冬之
敛藏苟不知乐亦何以几于礼乎
卷九十一 第 40b 页 WYG0119-0021b.png
马氏曰唯君子为能知乐故由声以至于知音由音
以至于知乐由乐以至于知政而为治之道无以易
此矣礼乐有相通之理礼者中也乐者和也中以和
为用和以中为体故知乐则可以几于礼几者近而
未至之辞夔之达于乐而未达于礼所谓几于礼者
也至于礼乐皆得则不特几于礼而已凡礼乐之情
文皆有以得之得者对失之辞礼乐之道非浅闻单
见之所能知故知之者寡而不知者众知之者寡而
以至于知乐由乐以至于知政而为治之道无以易
此矣礼乐有相通之理礼者中也乐者和也中以和
为用和以中为体故知乐则可以几于礼几者近而
未至之辞夔之达于乐而未达于礼所谓几于礼者
也至于礼乐皆得则不特几于礼而已凡礼乐之情
文皆有以得之得者对失之辞礼乐之道非浅闻单
见之所能知故知之者寡而不知者众知之者寡而
卷九十一 第 41a 页 WYG0119-0021c.png
不知者众则是天下皆失而我独得之故曰德者得
也
延平黄氏曰声变而为音故审声以知音音比而为
乐故审音以知乐政者乐之安乐怨怒中淫恭慢之
所自作故审乐以知政乐与礼同出乎仁义之实礼
之实节文仁义之成乐则乐其成而已然而乐之和
已有节文在其中焉子曰礼者理也乐者节也以其
乐为主不得谓之礼耳故曰知乐则几于礼心彻而
也
延平黄氏曰声变而为音故审声以知音音比而为
乐故审音以知乐政者乐之安乐怨怒中淫恭慢之
所自作故审乐以知政乐与礼同出乎仁义之实礼
之实节文仁义之成乐则乐其成而已然而乐之和
已有节文在其中焉子曰礼者理也乐者节也以其
乐为主不得谓之礼耳故曰知乐则几于礼心彻而
卷九十一 第 41b 页 WYG0119-0021d.png
为智智彻而为德偏得乐则和而有所流偏得礼则
中而有所倚非所谓有德
山阴陆氏曰得其一而己德不足言也既得之又失
之不得为德也
李氏曰乐由阳来礼自阴作故礼乐者犹东西之相
反而不可以相无也是以方其以礼为体也必以乐
为文方其以乐为体也必以礼为用故子曰不能乐
于礼素言礼必以乐为文也周官曰以乐礼教和言
中而有所倚非所谓有德
山阴陆氏曰得其一而己德不足言也既得之又失
之不得为德也
李氏曰乐由阳来礼自阴作故礼乐者犹东西之相
反而不可以相无也是以方其以礼为体也必以乐
为文方其以乐为体也必以礼为用故子曰不能乐
于礼素言礼必以乐为文也周官曰以乐礼教和言
卷九十一 第 42a 页 WYG0119-0022a.png
乐必以礼为质也故达于礼而不达于乐则素达于
乐而不达于礼则偏矣夫唯知礼故几于乐知乐故
几于礼此自乐言之故曰知乐则几于礼矣
庆源辅氏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顺而下之自
源以寻流也审乐以知政逆而上之自末以反本也
审始形之声以知他日之乐审已成之乐以知前日
之政如表里形影之不诬也则治道悉矣乐通伦理
故知乐则几于礼礼者理也然知之而已故曰几焉
乐而不达于礼则偏矣夫唯知礼故几于乐知乐故
几于礼此自乐言之故曰知乐则几于礼矣
庆源辅氏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顺而下之自
源以寻流也审乐以知政逆而上之自末以反本也
审始形之声以知他日之乐审已成之乐以知前日
之政如表里形影之不诬也则治道悉矣乐通伦理
故知乐则几于礼礼者理也然知之而已故曰几焉
卷九十一 第 42b 页 WYG0119-0022b.png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曰礼之实节文斯
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乌可已
也故礼乐不备不可谓之成人
金华邵氏曰惟君子知乐故审噍杀之声则知其为
志微噍杀之音审啴缓之声则知其为宽谐慢易繁
文简节之音如此之类所谓审声以知音也审宽裕
肉好顺成和动之音则知和乐兴焉审流辟邪散狄
成涤荡之音则知淫乐兴焉若此之类所谓审音以
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乌可已
也故礼乐不备不可谓之成人
金华邵氏曰惟君子知乐故审噍杀之声则知其为
志微噍杀之音审啴缓之声则知其为宽谐慢易繁
文简节之音如此之类所谓审声以知音也审宽裕
肉好顺成和动之音则知和乐兴焉审流辟邪散狄
成涤荡之音则知淫乐兴焉若此之类所谓审音以
卷九十一 第 43a 页 WYG0119-0022c.png
知乐也审乐之和则知其政之和审乐之乖则知其
政之乖若此之类所谓审乐以知政也吾能自知音
以至于知政伦理贯通则于为治音乐不敢缺一苟
一有缺则声与音音与乐必形见于此矣故不知声
不可与言音不知音不可与言乐苟能知乐则于礼
为几盖礼者理也乐通伦理故于礼为几论至于此
则礼乐岂二理哉
政之乖若此之类所谓审乐以知政也吾能自知音
以至于知政伦理贯通则于为治音乐不敢缺一苟
一有缺则声与音音与乐必形见于此矣故不知声
不可与言音不知音不可与言乐苟能知乐则于礼
为几盖礼者理也乐通伦理故于礼为几论至于此
则礼乐岂二理哉
卷九十一 第 43b 页 WYG0119-0022d.png
礼记集说卷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