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九
卷五十九 第 1a 页 WYG0118-02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五十九    宋 卫湜 撰
礼器第十
 孔氏曰郑目录云名为礼器者以其记礼使人成器
 之义也此于别录属制度
 横渠张氏曰礼运云者语其达也礼器云者语其成
 也达与成体与用之道也合体与用大人之事备矣
  又曰礼器不泥于小者则无非礼之礼非义之义
卷五十九 第 1b 页 WYG0118-0246b.png
 盖大者器则出入小者莫非时中也子夏谓大德不
 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斯之谓尔 又曰礼器则大矣
 修性而非小成也欤运则化矣达顺而乐亦至焉尔
 严陵方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
 运而无名器运而有迹则礼运言道之运礼器言器
 之用而已道散而为器故继礼运而后有礼器焉然
 礼运非不及器以道为主尔礼器非不及道以器为
 主尔故记者各以所主名篇
卷五十九 第 2a 页 WYG0118-0247a.png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
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
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
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郑氏曰礼器言使人成器如耒耜之为用也人情以
 为田修礼以耕之是也大备自耕至于食之而肥释
 犹去也回邪辟也质犹性也措置也箭筱也端本也
 竹箭松柏四物于天地最得气之本或柔刃于外或
卷五十九 第 2b 页 WYG0118-0247b.png
 和泽于内用此不变伤也人之得礼亦犹然也外谐
 内无怨人协服也怀归也
 孔氏曰此一节论礼能使人成器则于外物无不备
 置礼在身则身正以礼施事则事行竹大竹也筠是
 竹外青皮人之德备由于有礼如竹箭四时葱翠由
 外有筠也人经夷险不变其德由礼使然如松柏陵
 寒郁茂由内心贞和也二者竹松也注云四者析别
 言之贯经也外谐内无怨者言君子内外俱美外柔
卷五十九 第 3a 页 WYG0118-0247c.png
 刃如筠故于外与人谐和内和泽如松心故于内无
 怨外内协服物无不悉归于仁鬼神聪明正直依人
 而行物既怀仁故神亦飨德也
 横渠张氏曰礼器言礼大体完备若成器然措则正
 者言不动思虑放下无事时亦不失于正施则行是
 利用也必大备乃利用礼器者亦是成章也不成章
 则有窒碍不达处礼未器则亦有不达处释回增美
 质此闲邪而存其诚也措则正则是增美质也施则
卷五十九 第 3b 页 WYG0118-0247d.png
 行则是释回也竹箭有筠松柏有心举内外也表里
 要礼二者居天下之大端内外可以言端也无本不
 立无文不行外谐而内无怨大备则外谐不愧则内
 无怨以礼成德故曰盛德措则正谓未行者皆正施
 之则行此语能推之则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所过者
 化所存者神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所居而安旁行而
 不流皆是义也
 严陵方氏曰凡有形名分守者皆礼之器薄于德于
卷五十九 第 4a 页 WYG0118-0248a.png
 礼虚非德之盛且不足以制大备之礼故曰大备盛
 德也人禀五行之秀气则其质未始不美也然或不
 美者蔽于回邪以损之尔故释回然后可以增美质
 也然礼之于人岂能予之以其所无哉亦因其所有
 以增之尔故于美质言增焉贯者贯四时之变如一
 也此所以与众草木异也竹箭松柏柯非不改也所
 谓不改者不能改其性之刚尔叶非不易也所谓不
 易者不能易其色之茂尔
卷五十九 第 4b 页 WYG0118-0248b.png
 长乐陈氏曰礼之文散于形名度数之间而其情莫
 非性命道德之理故器之圜者所以象天器之方者
 所以象地至于高下曲直洪纤多寡之变盖皆如此
 而已此其所以为大备而大备盛德也 又曰德性
 不尊不足以道问学邪不闲不足以存其诚礼之释
 回所以尊德性而闲邪也增美质所以道问学而存
 诚也司徒以五礼防民之伪而后教之中与此同意
 夫回既释矣美质既增矣故所措则正所施则行盖
卷五十九 第 5a 页 WYG0118-0248c.png
 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
 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凡此所谓措
 则正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而况州里
 乎凡此所谓施则行也恭以应外故如竹箭之有筠
 敬以直内故如松柏之有心竹箭松柏之有筠有心
 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君子以其有恭有敬故历
 夷险而不改其节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
 难无以见君子此之谓也外谐则不失人内无怨则
卷五十九 第 5b 页 WYG0118-0248d.png
 不失己物之所附者爱鬼神之所好者直此于物所
 以言怀仁而鬼神所以言飨德物怀之于明然后鬼
 神飨之于幽故书言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
 享享于克诚与此同意
 马氏曰先王以人情为田以礼义为器礼所以治人
 器所以治田故言器以人情为田始于修礼以耕之
 陈义以种之以至播乐而达于顺则无所不备也故
 曰大备备者顺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故曰大备盛
卷五十九 第 6a 页 WYG0118-0249a.png
 德也回者伪之自外入者也美质者诚之由中出者
 也礼所以去伪故在回则释之礼所以著诚故在质
 则增之以措则正致之以治己者也以施则行施之
 以治人者也竹箭之有筠言其和泽于外也松柏之
 有心言其坚实于内也故为天下之大端而礼者亦
 人道之大端也坚实于内者犹言实以君子之德也
 和泽于外者犹言文以君子之容也礼所以理万物
 故物无不怀仁所以顺鬼神故鬼神飨德
卷五十九 第 6b 页 WYG0118-0249b.png
 延平周氏曰礼有情有文有器而于礼之器则情与
 文已自具矣盖其为器而不过度数之间者文也其
 所以为器而莫非性命之理者情也先王有仁义为
 礼之实而又有礼之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君子
 有礼则其接人也外谐而其处己也内无怨外谐即
 所谓和而不流内无怨即所谓正己而不求于人此
 所谓在明者怀仁而在幽者飨德
 山阴陆氏曰礼释回者子游曰礼也者领恶而全好
卷五十九 第 7a 页 WYG0118-0249c.png
 者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之
 谓增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养其内不养其
 外非礼也养其外不养其内亦非礼也
 虙氏曰礼自外作而还以制乎外故外谐礼本人心
 而还以节乎内故内无怨外谐所以接乎人若所谓
 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是已内无怨所以处乎己若
 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己言外谐则知所
 谓内和言内无怨则知所谓外无争故言内和而外
卷五十九 第 7b 页 WYG0118-0249d.png
 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
 讲义曰礼本于大一因礼以成其器者为礼之器所
 以为大备者谓动容周旋中礼非盛德者不能为也
 故曰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夫竹与箭之有筠
 如诗所谓菉竹青青松与柏之有心如语所谓松柏
 之后彫者竹箭有筠而不变松柏有心而坚刚皆其
 本有所受而然也人之得礼则无往而不得其宜如
 竹箭松柏通贯四时而不改柯叶非若草木之形荣
卷五十九 第 8a 页 WYG0118-0250a.png
 于春夏而悴于秋冬也
 龙泉叶氏曰故莫重于礼者谓其达于器而已矣议
 道失先后之伦不知夫礼者固无以达于器也故或
 离礼于器而独立或合礼于器而大备自周衰而其
 伦始然夫上庙朝而下闾井尊君父而卑臣仆其间
 局于器数之差切于人生之用至多而不可算矣是
 虽道德仁义信知有不能达也惟礼能达之故天下
 之治散于众器而器之总要聚见于礼昔之圣人所
卷五十九 第 8b 页 WYG0118-0250b.png
 以操为多寡而人莫敢测制为丰杀而人莫敢校者
 以其礼之存也人之所以睹其物而能名之由其涂
 而能安之徒以重车旗器服采章之异嫌疑近似有
 若毫釐之微而能出死力以奉之者亦以其礼之存
 也礼毕达于器而人皆入于礼此尧舜三代之所以
 行实治施实德民实可以化俗实可以成而号为极
 盛太平者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众器涣然失本统
 矣孔氏深考其故悲其将遂至于沦陷溺没而不可
卷五十九 第 9a 页 WYG0118-0250c.png
 救止也故凡当世之记于遗老执于掌故藏于有司
 逸而在于夷狄者拳拳焉无不讲求而辩正之质其
 遗制追其旧法然后信周公之典文武成康之道彬
 彬如也盖于是时师心而遗物学焉而不尽者固已
 有离礼于器而可以独立于世矣及见夫子以眇然
 之士而其身之所履心之所通议论之所及乃如亲
 在文武周公制作之时登下揖让之容哀乐之次器
 物之委曲品节等差无所不当而其徒又颇相与推
卷五十九 第 9b 页 WYG0118-0250d.png
 明究悉其说于是论者又以为当合礼于器而后大
 备大备而后为盛德盖其意曰器之离不如其合云
 尔凡今记礼之所传是也是非器无以安人非礼无
 以达器非圣人无以明礼不若是则无以为尧舜三
 代之治岂论其合不合哉 又曰私欲颇僻𤼵于流
 佚不制之情其与是物相合则绸缪轇轕自为城府
 各成穴根险奥透遗而不可寻诘此所谓回也其于
 道也人之所含容则或覆藏而矫肆义之所裁正则
卷五十九 第 10a 页 WYG0118-0251a.png
 或摧折而倾败智之所照烛则或逆见而陵斗信之
 所因成则或终遂而不化礼则不然高与之为尊下
 与之为卑宗庙与之为严燕私与之为和与之周旋
 而同其作止神舒也有挽而卷缩之脱易也有强而
 藩饰之使之阴自消弭而后止如冰之于水春风之
 被物所谓释回也如其本愿悫也本好直也本安雅
 而不陋也本庄敬而不傲也则是礼之所加犹玉之
 山龙其文犹素之藻缋其章也岂不焕乎其愈明哉
卷五十九 第 10b 页 WYG0118-0251b.png
 所谓增美质也有器于此左倾而右侧高轩而下轾
 车不輗舟不楫户不枢矢不机弛然而莫之用也人
 之于事物有甚焉所以措则正施则行者斯礼也欤
 夫竹箭之有筠也松柏之有心也与生并生者也若
 夫礼之于人也可学而至也可勉而校也其所以能
 联比众器贯穿万物而不乱伦失纪者非固若竹箭
 松柏之本有而自成而待乎人之为也外谐内无怨
 物怀仁鬼神飨德在学者不息之功尔
卷五十九 第 11a 页 WYG0118-0251c.png
 新安王氏曰运则变而无定体器则定而无常形故
 二篇相连礼之用犹器也器不备则于用有缺礼不
 备犹器有缺也故以大备为贵无所不备则谓之盛
 德诚以回邪之去美质之益可以正心可以养性置
 之于身则无有不正用之于事则无不可行盛德无
 加于此故取喻于竹箭有筠则外润松柏有心则中
 刚二者在万物中谓之大端端本也物各有本不若
 竹箭松柏可经历寒暑柯叶不彫故以为大端以比
卷五十九 第 11b 页 WYG0118-0251d.png
 才质之美君子有礼故外与物和谐内不藏怨恨美
 质增益矣推而行之明无人非幽无鬼责终身无患
 与松柏竹箭不改柯叶者何异焉
 (阙/)氏曰制器以藏礼因以明德合而该之以形名度
 数使人由之而知举而措之于藻色文物使人习矣
 而察外足以见其德之𤼵扬内足以见其德之渊懿
 诸侯黼大夫黻而天子则服龙衮诸侯以象大夫以
 鱼须而天子则搢球玉尊则或用棜或用禁而不敢
卷五十九 第 12a 页 WYG0118-0252a.png
 面冠则或以綦或以丹而不敢朱一献之爵以至五
 献三尺之堂以至九尺鼎俎而有阴阳簠簋而具天
 地尊罍不设则天道圣德不明乎庙堂之上俎豆不
 陈则主仁宾义不见乎乡饮之际其一器之用无非
 法象之所示其法象之所示无非至神之所为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
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郑氏曰言必外内具也
卷五十九 第 12b 页 WYG0118-0252b.png
 孔氏曰自此至节矣一节论因上礼使人外内谐和
 遂云礼须信义忠者内尽于心也信者外不欺于物
 也内尽于心故与物无怨外不欺物故与物相谐也
 礼虽用忠信为本而又须义理为文饰得理合宜是
 其文也无忠信则礼不立行礼若不合宜得理则礼
 不行也
 黄氏曰礼者本为忠信必取其义理分别故言文者
 辨别之文也若黑白之閒色俾尊卑升降亲疏去就
卷五十九 第 13a 页 WYG0118-0252c.png
 各辨别于义理则为礼之文也岂为文饰之礼哉
 横渠张氏曰礼之文逐一各各有意思是所谓义理
 也学者惟务著心于立本处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本
 则与天地同道仁则自生义义之体即是礼故有文
 是则一本也礼器从无文不行以下其极文也至纤
 至悉礼运大抵说大德敦化形器外之事礼器大抵
 说小德川流之事极其详察
 长乐陈氏曰存于中者之谓忠见于言者之谓信有
卷五十九 第 13b 页 WYG0118-0252d.png
 忠有信则内有主而能正故曰礼之本处之有经之
 谓理施之有权之谓义有义有理则外有主而能行
 故曰礼之文下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
 礼此忠信所以为礼之本也孔子去麻冕以从众则
 适于义从拜下以违众则归于理此义理所以为礼
 之文也
 讲义曰所谓礼之本者其质也非无文也形见于外
 者即其文而已矣所谓礼之文者其末也非无本也
卷五十九 第 14a 页 WYG0118-0253a.png
 因其成实者即其本而已矣故先王之立礼也舍是
 二者亦无以为礼焉无本不立无文不行不有其本
 则礼者伪而已矣所谓节文仁义者安在也不有其
 文则礼者质而已矣所谓恭敬交际者安在也
 严陵方氏曰礼运言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燕
 居言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岂非义理之为文
 欤孟子言理义人心之所同然而已此以为礼之文
 者彼主于体此主于用故也
卷五十九 第 14b 页 WYG0118-0253b.png
 俞氏曰礼之情文固有内外之辨然必内外合一而
 后行于其间昔者夫子言之曰礼也者理也反之于
 心而知其实有是理则谓之忠信形之文为而悠然
 当于事物之情则谓之义理捐义理则忠信不能以
 独立无忠信则义理不能以自形故忠信者礼之实
 而义理者忠信之流行𤼵见于外者也吾观先王之
 礼本末宏阔制度详密初非舍人心所有而外为此
 以强天下也其辨而为尊卑上下之等夷其达而为
卷五十九 第 15a 页 WYG0118-0253c.png
 丧祭射御冠昏朝聘之分艺其周流四出而为制度
 文章货力事为之纤悉其剂量增损制度可否皆其
 取裁吾心而揆夫义理所安者行一礼焉隐诸吾心
 而非其素有质诸义理有不合焉则亦以何为礼哉
 或者见礼于内指吾忠信之所存可以独立隆精义
 而忘致用伏文貌而尚忠质谓直情径行抑以致吾
 心而已施之朝廷无以饰其和敬行之闺门无以饰
 其和亲达之族长乡里无以饰其和顺枝叶剥落根
卷五十九 第 15b 页 WYG0118-0253d.png
 本疲瘁流弊之激亦终于槌提绝灭而已或者知礼
 之不可废而又徇外遗内溺意于文为之末心不能
 以御形情亦无以称其貌虽其端冕弁委鸣于曳绂
 而精神流越邈然与在外者不相应容貌诚藩饰也
 文理诚隆盛也其中诚何如哉呜呼前巫后史左赞
 右诏是亦可以为礼矣王必中心无为以守正是故
 礼之所恃以为存也祝史之于礼习矣而失其义陈
 其数主张纲维之道不在是焉故祝史者礼之所存
卷五十九 第 16a 页 WYG0118-0254a.png
 而非礼之所由立也欲立先王之礼惟合内外一体
 用本之忠信而后达之于义理庶几其不废于天下
 后世也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
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
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
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

卷五十九 第 16b 页 WYG0118-0254b.png
 郑氏曰天不生谓非其时物也地不养谓非此地所
 生也不顺其乡之所有谓之不知礼也
 孔氏曰此广说义理为文之事君子行礼必仰合天
 时俯会地理中趣人事则其礼乃行也合天时即依
 于四时及丰俭随时也财物也所设用物为礼各是
 其土地之物也鬼神助天地为化祀之必顺不滥逆
 也虽合天会地顺于鬼神又须与人心符合其礼乃
 行若能事事如上则行苇得所豚鱼戴赖是万物各
卷五十九 第 17a 页 WYG0118-0254c.png
 得其理也天之四时各有所生若春荐韭卵夏荐麦
 鱼是也地之分理各有所宜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
 稻麦是也人居其官各有所能若司徒奉牛司马奉
 羊及庖人治庖祝治尊俎是也万物委曲各有所利
 若曲糵利为酒醴丝竹利为琴笙是也天不生谓非
 时之物若寒瓜夏橘及李梅冬实之属地不养若山
 之鱼鳖泽之鹿豕君子不以为礼是不合人心鬼神
 弗飨是不顺鬼神也
卷五十九 第 17b 页 WYG0118-0254d.png
 严陵方氏曰以阳生于子故祀天于冬之日至以阴
 生于午故祭地于夏之日至以饮养阳气故飨禘于
 春以食养阴气故食尝于秋此礼所以合于天时者
 也黍稷之馨足以为簠簋之实水土之品足以为笾
 豆之荐货无常以示远物之致币无方以别土地之
 宜此礼所以设于地财者也以天之高故燔柴于坛
 以地之深故瘗埋于坎以魂气归于天故焫萧以求
 阳以形魄归于地故祼鬯以求阴此则礼所以顺于
卷五十九 第 18a 页 WYG0118-0255a.png
 鬼神者也以人莫不有男女之别故制为冠昏之礼
 以人莫不有君臣之分故制为朝觐之礼莫不有追
 远之心故制为丧祭之礼莫不有合欢之情故制为
 燕飨之礼此则礼所以合于人心者也火田必于昆
 虫未蛰之时罻罗必在鸠化为鹰之后獭祭鱼然后
 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此则礼所以理万物
 者也礼本乎天而还以事天出乎人而还以治人则
 是以天合天以人合人者也故于天人皆曰合地则
卷五十九 第 18b 页 WYG0118-0255b.png
 效法焉故曰设鬼神不可遗也故曰顺万物有成理
 也故曰理然上言鬼神而下不言者以天地兼之也
 犹之礼运言山川而下不言者亦以社兼之尔若韭
 生于春黍生于秋稻生于冬所谓天时有生也山林
 则宜毛川泽则宜鳞丘陵则宜羽坟衍则宜筴所谓
 地理有宜也籧篨蒙璆戚施直镈聋瞆司火瞽矇修
 声所谓人官有能也水之润下火之炎上木之曲直
 金之从革所谓物曲有利也以天所不生者为礼则
卷五十九 第 19a 页 WYG0118-0255c.png
 逆天之时矣以地所不养者为礼则逆地之理矣天
 时地理之不可逆如此则人官物曲固可知言地所
 不养之物而不及天所不生者亦举此以见彼也
 山阴陆氏曰天时有生也而有不生地理有宜也而
 有不宜人官有能也而有不能物曲有利也而有不
 利故下文云云
 延平周氏曰合于天时而天时有生也设于地财而
 地理有宜也合于人心而人官有能也理万物而物
卷五十九 第 19b 页 WYG0118-0255d.png
 曲有利也礼至于曲利万物而不遗非礼之妙孰能
 与于此然言顺于鬼神合于人之心而止曰人官有
 能则是特言人之为成材而不及于鬼神者何也人
 者鬼神之所依言人则见鬼神矣君子之为礼顺于
 天地而已矣非天地之所宜而以为礼者故君子谓
 之不知礼
 虙氏曰天时有生则阴阳寒煖之不齐地理有宜则
 高下燥湿之不一人官有能则当因任其能而不废
卷五十九 第 20a 页 WYG0118-0256a.png
 物曲有利则当曲成其利而不遗苟非礼之会通孰
 能与于此哉
 长乐刘氏曰顺四气以致六飨故合于天时备百物
 以荐七庙故设于地财或燔或瘗各从其乡故顺于
 鬼神曲缘其情以致诚敬故合于人心然后天地位
 阴阳和万物理故君子谓之不知礼者言礼以致其
 敬其敬为本不求物之难得也故顺天时之所生宜
 地理之所养从风土之所能随物曲之所利污尊匏
卷五十九 第 20b 页 WYG0118-0256b.png
 爵块桴土鼓苟竭其诚上帝可飨也
 俞氏曰夫礼者散于万事而能制事列于万物而能
 辨物故是礼悠然于事物之间雍容委蛇中情顺节
 而天下事物莫或忤焉是无他故也礼也者义理之
 会而閒见杂出于事物之间者亦无非自然之礼也
 至于据其会以理纷错之变则非礼之所能自为矣
 昔者圣人未制礼之初是故未尝一日亡也列而上
 者昭昭如也生于地者总总如也灵而人群而物幽
卷五十九 第 21a 页 WYG0118-0256c.png
 而鬼神亦固各有其职于两间也而其时序之相倾
 情伪之相陵强弱之相并分聚隐伏之相形者逆见
 森列丝棼横溃莫能联比收合还其秩序理固无恙
 也而天地民物之故常杂揉殽乱莫得其经是理又
 奚在也圣人者深明人情静见物则因其悠然在事
 物之理举其端挈其绪而乱者以治亡者以存焉故
 作养敛藏不拂乎日月之行则天时固合矣饮食事
 为各取乎山陵川泽之有则地财固设矣气魄升降
卷五十九 第 21b 页 WYG0118-0256d.png
 顺乎上下理义悦怿安乎人心顺致和平之理昭布
 融液是故万物所由得其理也故天时有生而不害
 其生地理有宜而不悖其宜人官各效其能物曲各
 致其利是礼之际上蟠下穷高测深洋洋乎其浩博
 者始坚凝聚见于天地民物间矣夫圣人因天地以
 为礼不为过礼以拂天地天生地养犹聚之有时用
 之有节盖以天地之生有穷人情之流无艺裁制不
 严贻害必广故牛羞鹿脯馔具有故法焉兽梅鹑蓼
卷五十九 第 22a 页 WYG0118-0257a.png
 和味有宜用焉古圣人取物为养而不过乎理故心
 志和平百体顺正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盖言礼
 也若天所不生地所不养求鱼于山取鹿于泽岂所
 以为礼哉后之人君矢鱼徵牢胹熊解鼋想其一时
 动作视流听荒志气夸诩岂复顾先王之礼而噬腊
 遇毒末流生祸濒于败亡而不悔悟然后知先王制
 礼诚不可过礼器之言亦深切著明矣
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
卷五十九 第 22b 页 WYG0118-0257b.png
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
上之制礼也节矣
 郑氏曰定国之数谓地物所出多少广狭谓贡赋之
 常差上下用年之丰凶也杀谓榖不孰匡犹恐也节
 言用之有节也
 孔氏曰此论随地之所有以制礼礼物必乡之所有
 故有国者必书其国内所生物多寡定数以为国之
 大法经法也伦犹例也制礼之大例也又宜随地广
卷五十九 第 23a 页 WYG0118-0257c.png
 狭为法即贡赋之常差也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者
 多寡随年丰荒也广狭随地而赋丰凶逐时而敛众
 之不恐并由君上制礼有节故也
 山阴陆氏曰定国之数若州二百一十国是也
 长乐陈氏曰经言其常伦言其理举其定国之数则
 有常故言大经以地广狭则有理故言大伦夫举其
 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则王制所谓必于岁之杪
 五榖皆入然后制国用者是也礼之大伦以地广狭
卷五十九 第 23b 页 WYG0118-0257d.png
 则王制所谓用地小大是也礼之厚薄与年之上下
 则王制所谓视年之丰耗是也先王之为礼节以制
 则有所裁节以度则有所限故能于财则不伤于民
 则不害此其所以年虽大杀而众不匡惧也
 严陵方氏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
 出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正谓是也
 延平周氏曰所谓举其定国之数者言其为天子者
 量入以为礼也所谓以地广狭者言其为诸侯者量
卷五十九 第 24a 页 WYG0118-0258a.png
 入以为礼也礼之厚薄与年之上下者天子诸侯莫
 不然也
 龙泉叶氏曰礼与财非相恶也而相害者何也礼以
 缛为隆财以啬为裕礼之文难极财之实有尽而制
 礼之节与用财之数常不能相知是礼之所由备者
 固财之所为阙也今夫孝于死丧而棺椁丘垄之事
 崇矣敬于祭祀而玉帛牺牲之用严矣谨于朝聘而
 燕飨好货之费繁矣峻于等威而宫室侍御之仪多
卷五十九 第 24b 页 WYG0118-0258b.png
 矣夫俭则不及礼不及礼则朴固野陋而无所观及
 礼则财不足以称之此所以能为财之害也故知礼
 之伦者不然曰礼无定经也以举国之数为经也无
 常伦也以地之广狭为伦也不自为薄厚也以年之
 上下为薄厚也制礼之节用财之数常相继而不相
 离不独于其隆也盛礼以自尊而又于其杀也贬礼
 以自卑盖称财以为礼而不以空文言礼也如此夫
 计其有而不虞其无喜其备而不忧其阙昔圣人之
卷五十九 第 25a 页 WYG0118-0258c.png
 于礼也必不然矣而求富以备礼其说常出于后之
 儒者至于灭弃先王经常之政而袭用小人一切之
 法规取民财封夺民利而其祸蔓延于天下起于财
 不足而礼有未至也
 金华应氏曰举犹挈定国犹立国也总千七百国之
 所出而受其九贡九赋之所入此其一定之数所以
 为天下之大计礼之大计既定则天下之大经亦定
 矣天秩五礼其经三百其常而不变者皆经也至于
卷五十九 第 25b 页 WYG0118-0258d.png
 因地利天时以为别则有不定者焉其大伦有序则
 由乎地之广狭大国贡重列国贡轻秩然有伦所谓
 任土以作贡也其厚薄有等则因乎年之上下损则
 用二簋萃则用大牲所谓因岁以制用也盖经者以
 定国之成规其广狭随地之所出厚薄随天之所生
 者皆无一定之拘所谓伦也年有上有下此在天之
 天也年虽大杀而众不匡惧此在我之天也上谨于
 制节而下不匡惧则所约者一己所裕者一国众有
卷五十九 第 26a 页 WYG0118-0259a.png
 所恃赖而不恐矣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
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天
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稷山川
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
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馀此之谓称也
 郑氏曰时为大至称次之言圣人制礼所先后也时
 言受命改制度也革急也犹道也聿述也言文王改
卷五十九 第 26b 页 WYG0118-0259b.png
 作非欲急行己之道乃追述先祖之业来居此为孝
 也伦之言顺也体天地人之别体也义之言宜人道
 之宜也称牲之大小而为俎此指谓助祭者耳足犹
 得也云百官喻众也
 孔氏曰此一节明因上制礼得节以下诸事皆由礼
 洽天时也揖让干戈于礼中最大故云时为大虽合
 天时又须顺序既时且顺又须各有体别虽有体别
 又须各当其宜称犹足也行礼须各自称足也尧舜
卷五十九 第 27a 页 WYG0118-0259c.png
 授人汤武救民伐罪皆时使之然也诗大雅文王有
 声之篇言文王改作丰邑非是急行己之道乃追述
 先祖之业来行孝道于丰邑亦时使之然也神是天
 之别体社稷山川是地之别体鬼是人之别体故郑
 注云别体也丧祭应须费用宾客有赙赗之交是人
 道之宜故后云丧礼忠之至宾客用币义之至是也
 臣助祭则各有俎祭竟播及胞翟虽复羔豚之小而
 百官皆悉得之假令大牢亦不使有馀小而皆得大
卷五十九 第 27b 页 WYG0118-0259d.png
 而不馀是各称牲体也案仪礼士祭用特牲大夫祭
 用少牢皆以成牲不用羔豚此得有羔豚者王制云
 大夫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则无地大夫士荐羔豚
 也无地则无臣助祭故郑云百官喻众也
 江陵项氏曰时者天地之大运顺者人道之大伦体
 者其支体宜者其义理称者其度数五者自綦大至
 綦细也
 讲义曰礼也者理也自时而至于称五者虽不同终
卷五十九 第 28a 页 WYG0118-0260a.png
 因乎理之所在而已
 长乐陈氏曰时在天顺体宜称在人在天者大在人
 者小故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
 舜舜授禹天与贤也汤放桀武王伐纣天吏也顺天
 者存逆天者亡时之所以为大也天地之祭则有所
 尊宗庙之事则有所亲天地宗庙尊亲之伦也父子
 君臣尊卑之伦也社稷山川地祗之祀人鬼天神之
 祭三者之体固异盖天神则以阳为体地祗则以阴
卷五十九 第 28b 页 WYG0118-0260b.png
 为体人鬼则魂以阳为体魄以阴为体也丧之用则
 不俭其亲祭之用则必尽其物宾之交则礼杀客之
 交则礼隆皆从其义而已矣羔豚而祭薄也宜若不
 足而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丰也宜若有馀而不必有
 馀者求其称而已矣盖顺主仁体主礼宜与称主义
 其所主虽殊而其为礼一也 又曰礼有全体有节
 目礼有经常有权变曰时曰宜曰称皆指权变而言
 也曰伦曰体皆指节目而言也
卷五十九 第 29a 页 WYG0118-0260c.png
 严陵方氏曰天之运之谓时人之伦之谓顺形之辨
 之谓体事之义之谓宜物之平之谓称尧舜以德而
 授受汤武以兵而放伐非人力之能为盖天运然也
 故谓之时引诗者言武王聿追文王之道以趋时也
 天地宗庙父子君臣皆出乎自然之理而人则顺而
 叙之故谓之伦社稷山川鬼神自有形以至于无形
 莫不各有所辨故谓之体王制大夫士无田则荐谓
 用羔豚言荐而已乃谓之祭者盖别而言之则有荐
卷五十九 第 29b 页 WYG0118-0260d.png
 祭之异以事神言之则荐亦可谓之祭也
 山阴陆氏曰放者使不得暴民而已若武王之事然
 后为伐变宜言义义人而已变顺言伦伦亦人也羔
 豚而祭谓小祭祀大牢而祭谓大祭祀先儒谓羔豚
 为无地大夫之祭是犹读云汉而责周无遗民也
 虙氏曰天地之祭则郊丘是已宗庙之事则祖祢是
 己宗庙之事则有父子之道存焉天地之祭则有君
 臣之义存焉盖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君
卷五十九 第 30a 页 WYG0118-0261a.png
 臣主敬故于天地言之所谓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
 稷则伦见于天地之祭君臣之义也如此父子主恩
 故于宗庙言之所谓有事于大庙则昭与昭齿穆与
 穆齿则伦见于宗庙之事父子之道也如此
 庐陵胡氏曰宜合宜称各当分羔豚大牢此总指天
 子诸侯祭耳云羔豚者见虽小必足也
 龙泉叶氏曰凡此五者时措其宜以顺天下事物之
 礼而治之也所顺在先而以天下事物从礼则礼行
卷五十九 第 30b 页 WYG0118-0261b.png
 焉所顺在后而以礼从天下事物则礼废焉虽圣人
 复生苟无其位未易救也何也昔者天下之未尝有
 此礼也草略倨肆而已矣圣人于天下之所未尝有
 者而独以身先之或授受或诛伐而皆能措斯人于
 安治所谓时也天未明地未察宗庙未严父子未亲
 君臣未从待礼而定所谓伦也其于社稷山川鬼神
 也有所则象而报事焉专为门霤广为蜡腊无不在
 矣所谓体也丧祭用焉宾客交焉所谓义也寡不必
卷五十九 第 31a 页 WYG0118-0261c.png
 不足多不必有馀诸侯大夫各守其分所谓称也始
 天下之未尝有此礼也岂非无时无义无伦无称而
 莫之安也故礼举而义始立礼行而物斯从广大遍
 覆于天下而礼弥纶之盖以天下从礼而非以礼从
 天下也不幸已行之礼失其次序事远而莫追时异
 而难遵既间杂于人欲之流放矣虽不时不义不伦
 不称而亦莫之恤也自叔向子产晏子号为知礼之
 大意曾不足以辅其君而反损益之以徇人欲孔子
卷五十九 第 31b 页 WYG0118-0261d.png
 知之而不能救也逮于后世统绪不接又大异矣从
 其所谓便利者去其所谓迂阔者儒者方追述帝王
 时措之宜于时变世迁人欲放流之后思举而措之
 以礼从天下而冀望古人万一之功呜呼礼之卒难
 行也
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
有称也
 郑氏曰古者货贝宝龟大夫以下有货耳易曰十朋
卷五十九 第 32a 页 WYG0118-0262a.png
 之龟瑞信也诸侯执瑞孤卿以下执挚阇者谓之台
 孔氏曰此一节还明上经称次之事诸侯有保土之
 重宜须占详吉凶故得以龟为宝圭兼五等玉也诸
 侯之于天子如天子之于天也天子得天之物谓之
 瑞故诸侯受封于天子天子与之玉亦谓为瑞也书
 云辑五瑞又云班瑞于群后是也此云圭不云璧从
 可知也家卿大夫也大夫卑轻不得宝龟故臧文仲
 居蔡为僭也卿大夫不得执玉故不得藏圭两边筑
卷五十九 第 32b 页 WYG0118-0262b.png
 阇为基基上起屋曰台门诸侯有保捍之重故为台
 门而大夫轻故不得也言有称者结上得与不得各
 有所称也郑注货贝宝龟也古者以贝为货若今用
 钱为货贝有五种案食货志王莽作金银龟贝钱布
 之品名曰宝货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又不盈寸为五
 品又以龟为宝案损卦六五爻云十朋之龟郑注引
 尔雅神龟以下十龟家语臧氏家有守龟名曰蔡此
 云家不宝龟者案白虎通天子之龟尺有二寸诸侯
卷五十九 第 33a 页 WYG0118-0262c.png
 一尺大夫八寸谓卜龟也士亦有龟士丧礼卜宅是
 也阇者谓之台尔雅释宫文
 长乐陈氏曰以龟为宝所以致谋于神以圭为瑞所
 以合符于天子致谋于神所以考国疑合符于天子
 所以重国体非诸侯之所私有也家之宝龟藏圭则
 为私有此臧文仲居蔡所以见讥于君子也
 严陵方氏曰龟所以决国疑圭所以申国信诸侯有
 国者也故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大夫有家而已故不
卷五十九 第 33b 页 WYG0118-0262d.png
 宝龟不藏圭变瑞言藏则以藏犹不可而况于瑞乎
 门之有台所以壮国体故家不台门凡此则以国家
 之辨各有称焉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
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
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
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
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
卷五十九 第 34a 页 WYG0118-0263a.png
以多为贵也
 郑氏曰豆之数谓天子朔食诸侯相食及食大夫公
 食大夫礼曰宰夫自东房荐豆六设于酱东此食下
 大夫而豆六则其馀著矣聘礼致饔饩于上大夫堂
 上八豆设于户西则凡致饔饩堂上之豆数亦如此
 周礼公之豆四十其东西夹各十有二侯伯之豆三
 十有二其东西夹各十子男之豆二十有四其东西
 夹各六诸侯七介七牢者周之侯伯也大夫五介五
卷五十九 第 34b 页 WYG0118-0263b.png
 牢者侯伯之卿使聘者也周礼上公九介九牢侯伯
 七介七牢子男五介五牢聘义所云上公七介侯伯
 五介子男三介乃谓其使者也天子葬五重者谓抗
 木与茵也葬者抗木在上茵在下士丧礼下篇陈器
 曰抗木横三缩二加抗席三加茵用疏布缁剪有幅
 缩二横三此士之礼一重者以此差之上公四重
 孔氏曰礼主威仪以尊卑大小多少质文各有所宜
 其称非一故从此以下更广明为称之事天子德尊
卷五十九 第 35a 页 WYG0118-0263c.png
 孝笃故立庙以多世为称诸侯大夫士德转薄故庙
 少为称士一庙据下士为言若适士则二庙也天子
 豆二十有六者尊者宜备味也诸公上公也诸侯侯
 伯子男也十六十二谓更相朝时堂上之豆数上下
 大夫或八或六皆谓主国食使臣堂上之豆数郑注
 谓天子朔食诸侯相食者以文连下大夫六豆上大
 夫八豆皆是食飨大礼明天子诸侯之豆数亦是大
 礼故云朔食及相食也案礼有正羞庶羞见公食大
卷五十九 第 35b 页 WYG0118-0263d.png
 夫礼又掌客云公豆四十又云食四十则豆盛正羞
 食为庶羞也故郑注掌客云食者其庶羞美可食者
 是庶羞与正羞别此上大夫八豆下大夫六豆皆为
 正羞而天子二十六豆亦为正羞也郑注食下大夫
 豆六则其馀著矣者言下大夫六豆设于堂上则天
 子公侯之豆亦设于堂上显著可知也引聘礼致饔
 饩于上大夫證此八豆之义也案公食大夫礼亦有
 上大夫八豆之文必引聘礼者以公食大夫是食礼
卷五十九 第 36a 页 WYG0118-0264a.png
 聘礼上大夫是致饔饩礼欲见食与饔饩堂上豆数
 同引周礼者皆掌客文其陈于堂上及东西夹此郑
 以意量之也诸侯七介七牢者介副也牢大牢也诸
 侯朝天子天子以大牢礼赐之周礼公九介九牢侯
 伯七子男五今言七举中言之也案大行人云凡卿
 大夫士之礼各下其君二等侯伯七介七牢其臣既
 降二等故卿大夫五介五牢亦举中言之也其介数
 得各下其君二等若牢则以爵等五等之卿同牢今
卷五十九 第 36b 页 WYG0118-0264b.png
 言五牢者唯据侯伯之卿降君二等其馀牢礼则否
 天子之席五重者尊者须厚多重乃称诸侯三重谓
 相朝时宾主皆然也三重则四席也凡仪礼之例一
 种席皆称重故燕礼注云重席重蒲筵是也凡席有
 两则称二重有一则称一重与棺重别也天子五重
 八翣者葬宜坚固故多重宜多鄣蔽故八翣诸侯卑
 于王故鄣蔽少三重六翣五等同也诸侯大夫又卑
 故从而少饰前介及牢不云天子者天子无介牢礼
卷五十九 第 37a 页 WYG0118-0264c.png
 无等及为宾客之事古者椁累木于其四边上下不
 周致茵于椁下所以藉棺从上下棺之后又置抗木
 于椁之上所以抗载于土郑引士丧礼下篇證此经
 葬五重三重之义也下棺之后先加折于圹上以承
 抗席折犹𢈧也方凿连木为之盖如床缩者三横者
 五无箦于上加抗木抗木之上加抗席三此为一重
 如是者五则为五重茵者藉棺外下褥用浅色缁布
 为之每将一幅辄合缝为囊将茅秀及香草著其中
卷五十九 第 37b 页 WYG0118-0264d.png
 如今有絮褥也亦缩二横三每为一重也此以多为
 贵结上文
 长乐陈氏曰多少者礼之数大小高下者礼之度文
 素者礼之容是虽所设之不同皆缘情以制宜随宜
 以为贵以求其称而已其言以多为贵则先之以庙
 而继之豆介牢席者先神后人之序也由豆介牢席
 而继之以葬者养生送死之序也至于多少大小高
 下文素之间其先后之序盖可以理考 又礼书曰
卷五十九 第 38a 页 WYG0118-0265a.png
 礼器之豆数用数也掌客之豆数陈数也
 严陵方氏曰豆以实地产为主故每用阴数介谓介
 僎之介此引诸侯牢介谓朝天子之礼也卿大夫牢
 介谓诸侯使聘天子之礼也止言诸侯之席三重则
 通五等可知言大夫再重则兼卿可知凡此尊者多
 而卑者少故曰以多为贵
 山阴陆氏曰天子朝践八豆馈食八豆又加豆八羞
 豆二所谓二十有六者此与自公以下虽有加豆羞
卷五十九 第 38b 页 WYG0118-0265b.png
 豆不数方隆天子以多为贵故也亦其加豆羞豆有
 降杀春秋传曰楚子入飨于郑加笾豆六品是也又
 聘礼云凡致礼皆用其飨之加笾豆则笾豆非飨盖
 少诸公十六倍上大夫朝事八馈食八诸侯十二倍
 下大夫朝事六馈食六上大夫八朝事之豆也下大
 夫六去茆菹麋臡公食大夫宰夫自东房荐豆六韭
 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是也以差次推之上士
 馈食之豆四既夕礼脾折螷醢葵菹蠃醢是也下士
卷五十九 第 39a 页 WYG0118-0265c.png
 馈食之豆二冠礼丧礼特牲馈食葵菹蠃醢士笾有
 栗脯而已天子之席五重书曰敷重篾席敷重笋席
 则凡王席重设行苇传曰设席重席也周官司几筵
 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缫席次席皆
 重设是以谓之五重凡礼对文则别散文则通自其
 通者言之筵或谓之席席亦或谓之筵又天子五重
 诸侯三重筵皆单设席则重也大夫再重有筵则席
 亦单设无加席则筵盖重尔公食大夫礼曰蒲筵常
卷五十九 第 39b 页 WYG0118-0265d.png
 缁布纯加萑席寻玄帛纯萑席盖亦单设大射仪曰
 司宫兼卷重席设于宾左此筵亦重设也是以谓之
 重席谓之重席则无异席可知郑氏谓公食大夫孤
 为宾则莞筵纷纯加缫席为画纯是不知司几筵加
 缫席重设主诸侯三重席言之公食大夫加萑席主
 大夫再重言之萑席单设而已盖如是而知诸侯之
 席三重大夫再重也凡翣天子戴璧诸侯戴圭盖首
 戴五非大夫以下之事也五重三重再重盖皆谓棺
卷五十九 第 40a 页 WYG0118-0266a.png
 据丧大记君之棺八寸属六寸椑四寸上大夫棺八
 寸属六寸下大夫棺六寸属四寸先儒谓席有两则
 称重与棺重别此读天子之棺四重之误也盖天子
 之棺五其为重实有四今曰五重侈言之虽曰五重
 可也
 东莱吕氏曰儒者之议礼每力争于毫釐尺寸之间
 如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所争者才再重耳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之堂七尺所争者才二尺耳由
卷五十九 第 40b 页 WYG0118-0266b.png
 庸人视之天子诸侯之分岂再重之席二尺之堂所
 能抑扬耶大堤云横抗如山岳其视尺寸之土若不
 能为堤之损益也然水源暴至势与堤平苟犹有尺
 寸之土未没则濒水之人可恃以无恐当是时百万
 生灵之命系于尺寸之土焉尺寸之土可以遏昏垫
 之害尺寸之礼可以遏僭乱之原然则儒者力争于
 毫釐尺寸之间非迂也𫝑也
 讲义曰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名分一定则礼有
卷五十九 第 41a 页 WYG0118-0266c.png
 隆杀而不敢相踰越荀卿所谓礼以贵贱为文以多
 少为异是也
 许氏曰裁群物制庶事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究其裒
 多益寡别嫌明微使礼之或多或寡或小或大或高
 或下或文或质各当其位而不相乱各称其情而不
 相悖循其名列其器而义以脩焉礼以藏焉则非圣
 人莫能为矣方天下未有此礼也分夷级陵等威盖
 未严也圣人取其多且文者致隆于君上由君而下
卷五十九 第 41b 页 WYG0118-0266d.png
 极其降杀莫得以比隆焉天下之人亦见君上之礼
 其取数多矣用物宏矣往往不以为过而以为当然
 退顾其所当得者不自厌于寡约之中而退焉自适
 于分守之际彼其初未始有此也礼一制焉而君势
 益尊民志益定是则圣人之教也故庙祧之设天子
 则七诸侯则降而五焉大夫三焉士则一焉非特以
 诚深孝笃独隆于天子也盖以天下有王尊祖亲祢
 之道当如是也堂上正羞天子则二十有六豆诸公
卷五十九 第 42a 页 WYG0118-0267a.png
 则杀而十六焉诸侯则十二焉上大夫八而下大夫
 六焉非以备味多品独宜于天子也不如是无以极
 九州之美备四时之和也牢介异数诸侯之七则多
 于大夫之五席重异宜诸侯之三则多于大夫之再
 事莫大于天子之丧故葬必七月抗木与茵之数至
 于五重而翣以八焉至诸侯则五月而葬三重六翣
 而已夫葬月之或七或五也抗茵柳翣之数五之与
 三八之与六天子诸侯之仪亦或几于相乱矣夫其
卷五十九 第 42b 页 WYG0118-0267b.png
 礼之相乱者其间不能以寸圣人乃惓惓致意焉盖
 以为毫釐之际所以明嫌表微者舍是无以自见也
 虽然七月而葬非特贵夫阅月之多也死生终始之
 际人道大变圣人严焉固不可不深长思而尽心于
 此也况至尊至贵之极莫与伦等而可忽于此乎七
 日而殡则附于身者必诚必信既殡而庸有悔焉君
 子以为不仁于亲也七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
 信既葬而庸有悔焉君子以为不仁于亲也质之周
卷五十九 第 43a 页 WYG0118-0267c.png
 制含襚币玉小宰受之乡遂绋引司徒治之大丧之
 殡也葬也必以大臣莅之者所以示天下之严且重
 者矧夫未殡之始复之用衣裳也芗尸之用鬯也寒
 尸之用槃冰也枕尸之用角枕楔尸之用角柶也敛
 尸之用圭璋琥璜璧琮也必七日而殡焉者盖欲诚
 信乎此也及其葬也水兕之周于杝梓也菆龙之加
 于椁帱也竁之用窆器也葬之用鸾车象路也七月
 而葬焉者盖欲其诚信乎此也春秋一书天子志崩
卷五十九 第 43b 页 WYG0118-0267d.png
 不志葬独于庄四年志葬桓焉或以为不志葬者春
 秋之常也或以为尸以求于诸侯也夫事莫大于葬
 天子圣人奚忍不志天子之葬同轨毕至尚何求者
 桓王崩于桓之十五年至是而葬盖七年矣圣人之
 心盖谓以春秋臣子不能尽其道于送往谨终之际
 绝父子君臣之义春秋盖隐焉而不书间有获见于
 经者乃若是慢春秋书之而当时臣子之罪著矣
 礼记集说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