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六
卷五十六 第 1a 页 WYG0118-016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五十六    宋 卫湜 撰
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
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
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

 郑氏曰并并也谓比方之也存察也治所以乐其事
 居也君顺时以养财尊师以教民而以治政则无过
卷五十六 第 1b 页 WYG0118-0168b.png
 差矣易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孔氏曰此一节结上文参于天地者政是圣人藏身
 之固所以参拟于天地则法于天地是也比方于鬼
 神则比方祖庙山川五祀而为事也此皆所以修治
 政教也天有运移寒暑地有五土生殖庙有祖祢仁
 义皆是人所观察言圣王能处其人所观察之事以
 为政则礼得次序也兴作器物宫室制度皆是人之
 所乐圣人能爱玩民之所乐以教民则民所治理各
卷五十六 第 2a 页 WYG0118-0169a.png
 乐其事业居处也人君顺天时以养财尊师傅以教
 民因自然之性其功易成故得立于无过之地也
 长乐陈氏曰夫知天地鬼神之禀则有所存明天地
 鬼神之用则有所乐处其所存乃礼之先后之序玩
 其所乐此民之所以治也易曰所居而安者易之序
 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易以所处者为体所玩
 者为用耳
 严陵方氏曰天地祖庙山川五祀皆礼之妙理所存
卷五十六 第 2b 页 WYG0118-0169b.png
 者圣人则因其所存者而处之以定体且不遗其先
 后焉故曰处其所存礼之序也道德仁义兴作制度
 皆民之良心所乐者惟圣人则因其所乐而玩之且
 不紊其条理故曰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时以气运故
 天生时财以形成故地生财父以传类故人其父生
 师以传道故师教之为之君者位天地之中居父师
 之上夫何为哉以正用之而已
 马氏曰处其所存以其在上者言之也玩其所乐以
卷五十六 第 3a 页 WYG0118-0169c.png
 其在下者言之也盖在上者识其礼之所起故处其
 所存得其处存之要则礼之序在其中矣在下者知
 礼之所行故玩其所乐得其玩乐之道则民之治在
 其中矣变通莫大于四时而有天以生之聚人莫若
 财而有地以生之后非民无以辟四方而有父以生
 之人非教则无以别于禽兽而有师以教之四者皆
 出于自然而无俟于君可也而曰正用之何也盖天
 虽生于时而茂对育物者非君不能育也地虽生乎
卷五十六 第 3b 页 WYG0118-0169d.png
 财而理财正辞者非君明其义则不能理也人生虽自
 乎父而非君则罔克胥匡以生教虽自乎师而非君
 则不能安其教正用之者顺其自然之理而不敢逆
 然后立于无过之地也夫有天以生时有地以生财
 有父以生之有师以教之则富庶教之具备可以参
 天地之化育而成位乎其中矣
 山阴陆氏曰圣人以礼之序处其所存以民之治玩
 其所乐以正用之犹所谓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卷五十六 第 4a 页 WYG0118-0170a.png
 延平周氏曰处其天地鬼神之所存者礼之序也玩
 其天地鬼神之所乐者民之治也生时虽天也而有
 非天者也生财虽地也而有非地者也扬子曰天地
 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也果上
 之人不能诚心以及民由民以及天地则时有所乖
 而财有所伤也民虽父生然观于时方天下之丧乱
 则虽君子不能恤其后及天下之和平则妇人亦莫
 不乐有子也教之虽师也然大宰八统之教皆行于
卷五十六 第 4b 页 WYG0118-0170b.png
 上而御于下也是以知天虽生时地虽生财人虽父
 生而师教然皆有待于君君或不以正而用之则不
 得为无过故曰以正用故君人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讲义曰圣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其为政也非
 作聪明矜智虑私好恶也凡以明参于天地之理幽
 并于鬼神之故以治政也所谓政者正己以正人者
 也处其所存如君臣父子尊卑贵贱凡处其所必加
 察焉则不紊乱而得其所矣所以为礼之序也易曰
卷五十六 第 5a 页 WYG0118-0170c.png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
 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又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凡此者皆
 处其所存之谓要在察之各得其所此乃礼之序焉
 夫人之生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好善而恶恶好
 吉而恶凶此人情之大可见者所乐在此而已君人
 者玩人之所乐而乐之所以为民之治也如所玩习
卷五十六 第 5b 页 WYG0118-0170d.png
 者非其所乐民得而治之乎故曰玩其所乐民之治
 也
 四明沈氏曰参天地并鬼神此心何所用其机巧处
 其所存玩其所乐斯民何所事其机变非盛德至治
 之世不能也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君臣父子各适其
 宜而无有觊觎争夺之风此之谓处其所存耕田凿
 井日用饮食而无有叹息愁苦之声此之谓玩其所
 乐非圣人参天地之自然并鬼神之自然民亦安能
卷五十六 第 6a 页 WYG0118-0171a.png
 无所不用其自然乎人君以有心扰天下天下必以
 多事累圣人行其所无事而我无与焉此之谓正用
 蒋氏曰圣人道同乎天地故其身能与天地而为三
 知通乎鬼神故其身足与鬼神而并立夫既与天地
 而为三矣又与鬼神而并立矣则其阐知来藏往之
 机兴神物前民用者如之何而不极其至哉所谓处
 其所存者自其降命以出政推而至于事事物物莫
 不各当其所处莫非存其所当存也义以制君臣而
卷五十六 第 6b 页 WYG0118-0171b.png
 君臣之道存矣恩以处父子而父子之道存矣是之
 谓礼之序所谓玩其所乐者自夫政布而民从推而
 至于使斯民相安而不自知者莫非乐其所可乐也
 宗庙有常事而民乐于报本矣山川有常职而民乐
 于兴事矣是之谓民之治夫上文固言政之出于天
 也今也指礼之序言民之治始言政而终言礼者何
 哉礼者政之所自出也政者礼之所以行也政天也
 礼亦天也存者存其天也乐者亦乐其天也易曰先
卷五十六 第 7a 页 WYG0118-0171c.png
 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此之谓也吾于此知古者君臣上下相安于其天
 又曰人主之职业自有天地人物而理已与之俱矣
 曰裁成其道曰辅相其宜曰左右其民非有俟乎深
 求力索以有为于天下也是故谓之无为谓之民无
 能名又谓之无有作好盖其因自然之理立自然之
 政凡以天地人物不能自全者皆于我乎赖而吾固
 顺而成之天有时也则必因时以兴事地有财也则
卷五十六 第 7b 页 WYG0118-0171d.png
 必因财以致用人本乎父生则为之正性命之原成
 于师训而为之敷典常之道此尧舜三代之君体道
 御时据三才之位同此一心以为维持主张者也命
 羲和钦历象平水土令贡赋徽五典修人纪冠昏夫
 妇庠序学校之设靡有不备是岂有求加于天地人
 物之所不容有者以强天下哉必如是而后为以正
 用之古治既衰君人者反是不思于是率情以生事
 徇意以起功自其役民非时取财无艺恣苛刻而失
卷五十六 第 8a 页 WYG0118-0172a.png
 爱恤逞暴殄而隳德化举天地人物之所具存者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如之何而能立于无过之地也噫
 出私意者过之所由生因正理者治之所由立后之
 儒者而为之说曰因者君之纲彼固有得于圣贤之
 遗论也夫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
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
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
卷五十六 第 8b 页 WYG0118-0172b.png
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

 郑氏曰明犹尊也则君当为明君人之道身治居安
 名显则不苟生也不义而死舍义而生是不爱死患
 生也
 孔氏曰此一节论政之大体皆下之事上非上之事
 下上下分定人皆以死事上也君者所明谓在下百
 姓尊奉君使之光显非明人谓非是遣君尊明在下
卷五十六 第 9a 页 WYG0118-0172c.png
 之人以下并同此义以所明与所养所事文同相类
 故郑以明为尊也以下之事上于礼当然人皆知之
 是礼之晓达也尊者居上卑者处下是分定也爱谓
 贪爱患谓耻患人皆知礼上下分定君有危难人皆
 贪爱以义而死竞欲致死救之耻患其不义而生也
 黄氏曰夫君所自明者礼也君四海有天下所明四
 海之礼君一国明天子所出一国之礼礼者何盖分
 土列爵九命四民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尊卑升
卷五十六 第 9b 页 WYG0118-0172d.png
 降之定节斯乃天子所明之礼也非明人者若礼乐
 征伐不自天子出也下文又以礼达分定成之故知
 君明者礼也君者所养也者谓君之所赡乃畿内千
 里及诸侯贡赋为君所养也非养于人若周末失政
 而天子私求故讥曰天子不求私财诸侯不贡车服
 之谓也君所事唯天地宗庙岳渎非事于人谓四海
 一人之尊也君明人谓礼乐自诸侯出则有过患矣
 养人谓君失政而私求财则不足矣事于人谓失事
卷五十六 第 10a 页 WYG0118-0173a.png
 天地宗庙而欲下事于人则失位者也下文百姓则
 君以自治谓百官四民则礼以自治也注文误认其
 理故以则字为明字以应上文也养君以自安是天
 下贡赋王廷不敢失职求自安也事君以自显谓天
 下皆愿事君为荣显也
 横渠张氏曰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盖以上下之分皆定各得其道故乐其生而爱其死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是也乐其生即爱其死恶不义
卷五十六 第 10b 页 WYG0118-0173b.png
 故患其生正为礼达分定故以不义而得生为患无
 求生以害仁也如尧舜之世在上者覆露含育如此
 则其苟生也是足患于其时为不善不知何所容其
 身致民若是治道可爱
 长乐陈氏曰君之德人所明辨而观法之而非明人
 者也君之尊人所出财以养之而非养人者也君之
 贵人所出力以事之而非事人者也然而有所谓明
 在于稽众有所谓养在于养贤有所谓事在于得师
卷五十六 第 11a 页 WYG0118-0173c.png
 惟其要之以上下尊卑之分则明之所以为有过养
 之所以为不足事之所以为失位也至于百姓则君
 以自治而善有以迁养君以自安而分有以处事君
 以自显而忠有以尽如是则礼达于上下之间而分
 定于尊卑之际故人于其义之可死则不苟避于其
 不义之生则不苟存此所谓修礼以达义而不爱其
 情也
 严陵方氏曰君人在上则人当拭目以观化故君者
卷五十六 第 11b 页 WYG0118-0173d.png
 人所明非明人者也人当乐业以殖财故君者人所
 养非养人者也人当竭力以效功故君者人所事非
 事人者也夫上之所为下之所取正也故君明人则
 为过以天下而赡一人则有馀以一人而赡天下则
 不足故君养人则为不足上者宜无为而逸下者宜
 有为而劳故君事人则失位礼达而分定则人莫不
 知分焉与其犯分而生不若安分而死尔故人皆爱
 其死而患其生也夫人之所爱莫如生所恶莫如死
卷五十六 第 12a 页 WYG0118-0174a.png
 而其言乃如此者则孟子所谓所欲有甚于生所恶
 有甚于死是也
 庐陵胡氏曰明犹视也言下之所察视达犹行也礼
 行分定人皆见危致命爱死节而耻偷生
 山阴陆氏曰指人之失谓之明人故曰君明人则有
 过夫覆人罪而治之者尚大宰之事也君可以明人
 乎故黈纩塞聪前旒蔽明
 蒋氏曰上章论君人之道至此别君臣之体夫劳心
卷五十六 第 12b 页 WYG0118-0174b.png
 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
 人孟轲以为天下之通义也久矣民治立则君道显
 人君不可与民争能以处也是足以见所明非明人
 之理身愈逸而责愈重人君不可与民并耕而食也
 是足以见所养非养人之说民甚卑而君甚尊人君
 不可与民无分以居也是足以见所事非事人之义
 天下之𫝑固莫患乎上下无以相别而分守无以相
 安也古之圣人常使其心无负于天下而不容使其
卷五十六 第 13a 页 WYG0118-0174c.png
 身一日不足以自异于天下在易卑高以陈而贵贱
 以位故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
 所错盖礼义之错生于君臣上下之有辨也然使在
 我不尽其所以无负于天下之实固不足以居自异
 天下之名不有以立其自异于天下之𫝑则亦不足
 以行其无负天下之心此固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
 足事人则失位圣贤惓惓焉而为之戒辞也若夫主
 𫝑一定而君德既孚天下之民方且遵名守教相从
卷五十六 第 13b 页 WYG0118-0174d.png
 于畏爱则象之中甘心于服役事养之际求其为自
 安自适之不暇安有欺背僭陵之事哉故曰礼达而
 分定则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好生恶死人心之所
 同然圣人有礼以率天下能使所欲有甚于生所恶
 有甚于死则其功用固不容以小言也
 新安朱氏曰礼达而分定达谓达于下
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
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卷五十六 第 14a 页 WYG0118-0175a.png
 郑氏曰用知者之谋勇者之断仁者之施足以成治
 矣诈者害民信怒者害民命贪者害民财三者乱之
 原变当为辩声之误辩犹正也君守社稷臣卫君宗
 庙者患谓见围入
 孔氏曰上既礼达分定患其不义而生因上生下故
 云故也此论去不义之事知谓谋计晓达诈者不敢
 为之故云去其诈勇谓果敢决断能除凶暴怒者不
 敢为之故云去其怒仁者好施不苟求财贪者见之
卷五十六 第 14b 页 WYG0118-0175b.png
 心惭止息故云去其贪然据郑注意则云选用人知
 者勇者仁者退去其奸诈者忿怒者贪财者先师既
 为前解故备载之案孝经云守其宗庙谓大夫家之
 宗庙此则为君之宗庙
 横渠张氏曰用人者言在上也去其私者人于礼达
 分定不敢存其私意也人不爱其情是也仁知勇之
 士皆尽诚于上而不过其分用知而知者去其诈用
 勇而勇者去其怒用仁而仁者去其贪怒如子胥却
卷五十六 第 15a 页 WYG0118-0175c.png
 克以公战报私怒也贪如田氏好施以掠美于己也
 马氏曰知者不惑而用人之知则可以去其诈勇者
 不惧而用人之勇则可以去其怒仁者无欲而用人
 之仁则可以去其贪去其诈去其怒去其贪非有意
 于去也而用人之知用人之勇用人之仁则诈怒贪
 之三者自然而去也与夫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
 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之类是也
卷五十六 第 15b 页 WYG0118-0175d.png
 山阴陆氏曰若荆轲聂政侯嬴田光之徒虽知爱死
 患生然死非礼义则以无圣人在上去其诈去其怒
 去其贪故也
 新安朱氏曰人之性易得偏人既仁如何贪盖仁善
 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便多是那刚硬
 底人
 江陵项氏曰此经曰用人之仁去其贪表记曰俭近
 仁贪俭之与仁宜不相似古人以同类处之者则以
卷五十六 第 16a 页 WYG0118-0176a.png
 其皆出于爱也爱则俭俭则贪矣项羽涕泣分饮食
 亦仁人一节也至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
 利则俭与贪见也俭者约于己故犹为近仁贪则加
 于人故不可不去孟子曰俭者不夺人夺人乌得为
 俭则当时之君固有俭而贪者矣魏人俭啬褊急而
 有伐檀硕鼠之刺亦此类欤
 长乐陈氏曰用人之知去其诈则人尚真而不伪用
 人之勇去其怒则人循礼而不乱用人之仁去其贪
卷五十六 第 16b 页 WYG0118-0176b.png
 则人乐施而不夺诸侯死社稷天子之社稷也大夫
 死宗庙己之宗庙也死乎天子之社稷则义而正死
 乎己之宗庙则非义而变然则大夫之义而正者如
 之何亦曰死众而已矣
 延平周氏曰知者多诈而诈者不必知有知者则诈
 足以别故用人之知则足以去其诈勇者多怒而怒
 者不必勇有勇者则怒足以别故用人之勇则足以
 去其怒仁者乐于予贪者乐于取有仁者则贪足以
卷五十六 第 17a 页 WYG0118-0176c.png
 别故用人之仁则足以去其贪孔子言道之序则仁
 先之知次之勇又次之言为道则知先之仁次之勇
 又次之今以勇间于知与仁者盖知仁以勇为主故
 间之犹三德以敏为主故亦间之也
 严陵方氏曰诈者巧言似知而非知怒者敢为似勇
 而非勇贪者多爱似仁而非仁则人君所去其可以
 不察此哉诸侯为守土之臣故死于社稷则为义义
 之为言宜也大夫有可去之道故死于宗庙则为变
卷五十六 第 17b 页 WYG0118-0176d.png
 变之为言权也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则以
 义望之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则以变责之也
 蒋氏曰君子道者三知仁勇是也然世之人或狃于
 性质之所趋而不知反于义理之所制则其善端之
 所形见未有不为终身之累者也此章言用人之道
 而继之于礼达分定之后其说盖有所主夫知固可
 尚也而不能行其所无事则将变诈以坏礼圣人本
 礼以用知则止邪于未形而诈去矣勇固可尚也而
卷五十六 第 18a 页 WYG0118-0177a.png
 不能以礼为主则将肆怒以为乱圣人本礼以用勇
 则动容貌远暴慢而怒去矣至于仁之为道尤宜致
 辨于设心之初中庸曰力行近乎仁表记曰知者利
 仁盖仁主于有已自其尽已而至于尽物者仁之推
 也语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贪心一形则
 博施济众之事谁其广之圣人本礼以用仁而曰去
 其贪者无他盖将使人老老以及人之老幼幼以及
 人之幼辨亲亲之杀明尊贤之等仁有所广而道有
卷五十六 第 18b 页 WYG0118-0177b.png
 所推也龟山论舜蹠利善之分其义近之盖利己者
 狭推己者大所谓贪者盖亦不必货财是殖然后为
 贪也 又曰礼之功用其大矣哉知本之以去诈勇
 本之以去怒仁本之以去贪若是则君臣上下之间
 祖庙宗祧之事惟理是循惟当是贵可生而生宜死
 而死岂有紊其所处而失其所守者哉故曰君死社
 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卷五十六 第 19a 页 WYG0118-0177c.png
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郑氏曰耐古能字传书世异古字时有存者意心所
 思虑也辟开也
 孔氏曰此亦因上生下乐记云人不耐无乐是古字
 时有存者孔子说圣人非是以意测度谋虑而已知
 民之七情开辟其义以教之显明利事以安之晓达
 其祸患而防护之然后能使天下和合为一家中国
 为一人皆感义怀德而归之也情义利患则下文所
卷五十六 第 19b 页 WYG0118-0177d.png
 言是也
 长乐陈氏曰风俗同故天下为一家心德同故中国
 为一人其能至于如此者非吾之意有以结之必先
 知乎其情而致之辟于其义而教之明于其利而兴
 之达于其患而去之
 马氏曰言天下则兼于四海也言中国则异乎夷狄
 也盖圣人治近者详治远者略以中国比天下则天
 下为远而中国为近以一人比一家则一人为寡一
卷五十六 第 20a 页 WYG0118-0178a.png
 家为众略于远而能使之如一家者言其俗不殊而
 若父子之亲上下有以相使也详于近而能使之如
 一人者言其道之同而若手足之用左右有以相卫
 也凡此者非用知之凿而以私情巧结之也皆顺其
 性命之理而明利达患而已矣然则天下风俗之宜
 异中国贵贱之𫝑殊而能使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
 何也盖风俗虽异而其趋向则一也贵贱虽殊而趋
 于善则同也凡此自非顺性命之理而明利达患者
卷五十六 第 20b 页 WYG0118-0178b.png
 不能为也
 延平周氏曰天下非一家而能以为一家中国非一
 人而能以为一人者非特在吾身者有以结之必先
 知人情而无喜其所怒无欲其所恶然后开于人义
 使之知父子君臣之伦明于人利使之讲信修睦达
 于人患使之无争夺以相贼如此则天下所以为一
 家中国所以为一人也
 建安潘氏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圣时之盛也论者
卷五十六 第 21a 页 WYG0118-0178c.png
 每以车书混同无异区为天下一家亿兆欣戴无异
 俗为中国一人是知圣治之成效而不见圣人之能
 事也圣人非有他术特洞照本原知天下同归而殊
 涂一致而百虑夫涂殊于所由不殊于所归同归则
 宗一室吾见天下本一家也虑百于所思不百于无
 思无思则均一体吾见中国本一人也众人徇私而
 自蔽见有用则彼已不通不见不用而会归则一每
 每自徇则虽父子犹有为豺狼兄弟犹有为参商况
卷五十六 第 21b 页 WYG0118-0178d.png
 他舍外人乎圣人深探本源灼见要归故均以一体
 待之休戚一焉是谓践形由是乐民之乐而民亦乐
 其乐忧民之忧而民亦忧其忧不以一己外天下而
 以一体视天下此天下所以一家中国所以一人也
 蒋氏曰自古安危理乱之机非有深远而难见者盖
 天下大本在于人情离合而众寡远近不与焉方有
 道之世上下相亲小大相安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迨
 其衰也贵贱相逼强弱相乘则不免人自为政家自
卷五十六 第 22a 页 WYG0118-0179a.png
 为俗无它情之所合则措天下之异而归于同情之
 所离则天下之势不可得而强一矣今夫天下一家
 中国一人此岂亿度料想姑为是言哉古之圣人总
 摄人心维持世故所以起天下联络亲比之义而革
 其乖戾违背之习者盖亦灼见是理而为之纣有臣
 亿万惟亿万心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商之天下则
 周之天下也其民则亦周之民也纣惟不知天下之
 情是以狎侮五常作威杀戮屏弃典刑囚奴正士至
卷五十六 第 22b 页 WYG0118-0179b.png
 于失天下之义背利纵患而人心离也武王惟知天
 下之情是以重民五教笃信明义崇德报功天下之
 大义开辟充塞兴利销患而人心一也噫人情之系
 于天下如此哉汉之兴也以其知秦民之情唐之兴
 也以其知隋民之情汉唐而下中智之主开国成务
 裂天下之大𫝑就一时之小康区宇不一轨辙有间
 盖未识古圣人所以为天下之大意也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
卷五十六 第 23a 页 WYG0118-0179c.png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
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
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
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郑氏曰舍礼何以治之惟礼可耳
 孔氏曰自此至何以哉覆释上经情义利患必须礼
 以治之又明人之欲恶在心难知舍礼无由可化昭
 二十五年左传云人有六情喜怒哀乐好恶此云欲
卷五十六 第 23b 页 WYG0118-0179d.png
 则彼云乐此云爱则彼云好也六情之外增一惧为
 七人义从亲者为始以渐至疏故长幼在后君臣处
 末
 临川王氏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此之谓七情中庸止
 言喜怒哀乐喜乐一也何以所言不同曰皆情也喜
 可以兼爱欲怒可以兼恶惧中庸言中和则兼性言
 之故止言喜怒哀乐此言七情之实故详言之
 长乐陈氏曰喜爱欲者阳之情怒哀惧恶者阴之情
卷五十六 第 24a 页 WYG0118-0180a.png
 凡此皆出于天然故言弗学而能也父慈子孝兄良
 弟弟夫义妇听者闺门之义长惠幼顺者乡党之义
 君仁臣忠者朝廷之义凡此皆出于人为信则无所
 欺罔睦则有所顾省此皆足以和义故谓之人利争
 而后夺夺而后相杀此皆足以召祸故谓之人患也
 山阴陆氏曰兄良能克家者也即言友友施于弟而
 已
 蒋氏曰人之生也七情之真具于赋形之初圣人整
卷五十六 第 24b 页 WYG0118-0180b.png
 世故而立人极大要在于不夺其天而已然义利之
 辨不明向背之情遂异此圣贤所深忧也夫子对兵
 食之问孟子陈利国之说源委可观取舍明甚彼固
 知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情遂形焉方其动
 与义俱天理日见聚庐相依报施相使上下翕然识
 居处之道而归于性命之常至于徇利而行人欲日
 长贪嗜无厌淫湎无耻上下纷然失交际之道吞齧
 搏噬之患所由作也由是言之生天地之间者皆人
卷五十六 第 25a 页 WYG0118-0180c.png
 耳耳目之于声色口鼻之于臭味肢体之于安佚随
 所感动而有喜怒爱恶是不可得而泯遏者也故归
 之弗学而能而谓之人情父子兄弟之聚夫妇男女
 之合君臣上下之交报施酬酢各有攸当人道所不
 得而踰越者也故谓之人义此义既形此情遂定于
 是讲信修睦而人利兴此义不立此情日乱于是争
 夺相杀而人患起然人岂本有是患哉情我所固有
 也义我所固有也惟其本义以制情是以因义以成
卷五十六 第 25b 页 WYG0118-0180d.png
 利惟其舍义而言利是以因利而生患君子论人道
 之大揭此情此义于利害间区别而备言之复䆒制
 情立义兴利去患之说欲纳天下于相安相养之域
 则自礼之外无馀说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
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
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郑氏曰言人情之难知明礼之重
卷五十六 第 26a 页 WYG0118-0181a.png
 孔氏曰端谓头绪言人深心厚貌内外乖违包藏欲
 恶之心不可测知故外边不见其色人君欲专一穷
 尽人美恶之情若舍去其礼更将何事以知之礼之
 所以知人心者有事于心貌见于外若七情美善十
 义流行则举动无不合礼若七情违辟十义亏损则
 动作皆失其法故云舍礼何以哉
 马氏曰莫非欲也而饮食男女欲之甚也故曰大欲
 莫非恶也而死亡贫苦恶之甚也故曰大恶喜怒哀
卷五十六 第 26b 页 WYG0118-0181b.png
 惧爱恶欲皆所谓情而情之所本尤在于欲恶故曰
 心之大端也夫心隐于内而不可见色形于外而可
 以察盖心者色之蕴由色以观之则心可以测度也
 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
 于背虽作于其心而不见于其色则人之深情厚貌
 有时而不知也故色厉而内荏色取仁而行违者有
 之矣然则色固不可以得心乎诗云他人有心子忖
 度之人之可以忖度者以其有道也所谓道者礼而
卷五十六 第 27a 页 WYG0118-0181c.png
 已惟其有礼以节之则美恶不能藏于心也故曰欲
 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严陵方氏曰欲恶心之大端虽各有端以藏其心不
 可测度也欲其所可欲恶其所可恶则为美非所欲
 而欲非所恶而恶则为恶然皆由心生者一也故曰
 皆在其心心无形无形则无色故曰不见其色上文
 言不可测度以不见其色故也礼器曰欲察物而不
 由礼弗之得矣正谓是也
卷五十六 第 27b 页 WYG0118-0181d.png
 延平周氏曰大欲大恶藏于心而不可测者也果欲
 其可欲恶其可恶则为美欲非其可欲恶非其可恶
 则为恶又皆在其心而不见其色有欲一以穷之者
 礼而已盖先王制礼其大伦大要莫非沿人心以为
 之方苟非以礼则心焉廋哉
 长乐刘氏曰礼出于人之情以情度情则情无不显
 此所谓有节于内而观无不察矣孟子知齐王之大
 欲而齐王以为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者以此
卷五十六 第 28a 页 WYG0118-0182a.png
 山阴陆氏曰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言揆之以礼
 无所不察
 长乐陈氏曰凡民耳目接于外物则七情生焉圣人
 不能使之无情也用礼以治其情使之接物虽动其
 情外有礼制则莫敢踰之也内明性理则莫敢悖之
 也故情虽内萌而外中礼节考其迹也与中无异
 是故出其心而为礼节者谓之中考其迹而中礼节
 者谓之和然则治天下者舍礼何以哉
卷五十六 第 28b 页 WYG0118-0182b.png
 蒋氏曰人各有心自夫命于天而谓之性感于物而
 谓之情制于理而谓之义因其所适而后利害之名
 立原其治人之要必先有以正欲恶之大端粤自文
 籍既生典谟训诰之作所以讲切是理者首见于舜
 禹相传之际方其天君湛然外物未接道心惟微未
 易骤形也有如欲恶相长事物益至人心惟危岂易
 禦哉惟其精一执中之功致力于此心危微之际能
 固其所以为道心者则此心始合而不离矣礼记论
卷五十六 第 29a 页 WYG0118-0182c.png
 心何以异此饮食男女谁独无之死亡贫苦谁愿为
 之藏其心于不可测度之际宜甚危矣吾将即心以
 求真因色以知变运是礼于可观可睹之际验其功
 于内外不分之初饮食我所欲也觞酒豆肉逊而受
 恶男女我所欲也无媒不交无币不见死亡贫苦我
 所恶也而国君死社稷大夫死宗庙君子仕而不稼
 田而不渔食时不力珍凡以使其内之所存不为外
 之所夺一𨼆显而见定形也故曰欲一以穷之舍礼
卷五十六 第 29b 页 WYG0118-0182d.png
 何以哉䆒观圣人以礼治情之意然后知舜禹精一
 执中之论至于伯夷降典而后治心之要孚于天下
 此上下之所当讲明者也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

 孔氏曰此以下言人感天地鬼神而生圣王还因天
 地鬼神作其法则以化人所以人情万物可知也天
 以覆为德地以载为德人感而生是天地之德也独
卷五十六 第 30a 页 WYG0118-0183a.png
 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故云阴阳之交也
 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
 者鬼之盛也气与魄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
 秀谓秀异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智信
 横渠张氏曰天地之德谓人之德性也所造深则所
 见厚又如天地之性人为贵亦是德也禀五行之气
 以生最灵于万物是其秀也神之言申也鬼之言归
 也凡生即申也要终即归也神之盛极于气故曰气
卷五十六 第 30b 页 WYG0118-0183b.png
 也者神之盛也鬼之盛极于魄故曰魄也者鬼之盛
 也一体兼此终始此鬼神之会也阴阳之交鬼神之
 会五行之气物生皆然而人为备焉
 长乐刘氏曰德言其性谓元亨利贞也交言其混谓
 纯粹不杂也会言其要谓聪明正直也秀言其粹谓
 杰特品汇也天地之气阴阳也阴阳消长迭相出入
 而成四时四时终始更相变化而成五行五行者四
 时之气凝结而成也大之为山岳河海小之为动植
卷五十六 第 31a 页 WYG0118-0183c.png
 羽毛其于人也内之为五脏外之为五事性之为五
 常类之为五品其作于教化也则与天地合其德与
 阴阳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能使五行不失其性
 然非七情之所能致也不曰中和之至德哉礼之为
 用其如是夫
 马氏曰鬼者魄也神者魂也魂魄合然后谓之人故
 曰鬼神之会也凡盈天地之间者莫不禀五常之气
 也人之所以异于物以其得气之秀而最灵者也然
卷五十六 第 31b 页 WYG0118-0183d.png
 则记者之言及此何也盖将以明其制作之本也故
 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而人者天地之德也必以
 阴阳为端而人者阴阳之交也必以鬼神为徒而人
 者鬼神之会也必以五行为质而人者五行之秀气
 也凡此者亦所以明其制作之本意也
 山阴陆氏曰言人之备道全美如此奈何舍礼而欲
 备天地之德称神明之容哉
 四明沈氏曰人者其天地之德言人与天地无间易
卷五十六 第 32a 页 WYG0118-0184a.png
 说与天地合其德又说与天地相似中庸说博厚高
 明配天地又说溥博渊泉如天地人与天地犹为二
 物不若此言人者天地之德更不须合配如相似也
 北溪陈氏曰人者阴阳之交鬼神之会说得亦亲切
 此真圣贤之遗言非汉儒所能道也盖人受阴阳二
 气而生此身莫非阴阳如气阳血阴脉阳体阴头阳
 足阴上体为阳下体为阴至于口之语默目之寤寐
 鼻息之呼吸皆有阴阳分属不特人如此凡万物皆
卷五十六 第 32b 页 WYG0118-0184b.png
 然中庸所谓体物而不遗者言阴阳二气为物之体
 而无不在耳天地间无一物不是阴阳则无一物不
 具鬼神 又曰鬼神只是阴阳二气之屈伸往来自
 二气言之神是阳之灵鬼是阴之灵灵云者只是自
 然屈伸往来恁地活耳自一气言之则气之方伸而
 来者属阳为神气之已屈而往者属阴为鬼其实二
 气亦只是一气耳 又曰大概阴阳二气会在吾身
 之中为鬼神以寤寐言则寤属阳寐属阴以语默言
卷五十六 第 33a 页 WYG0118-0184c.png
 则语属阳默属阴及动静进退行止皆有阴阳凡属
 阳者皆为魂为神凡属阴者皆为魄为鬼
 王氏曰圣人欲使天下知其生之所宜尊故必晓以
 生之所从受人之有是生也盖有重之于其初而非
 苟然而得之者也天下之人惟不能明其所从受徒
 以其身为苟然而得之而自弃之心生自弃之心生
 而吾之所宜尊者始举而亵之矣圣人忧焉故告之
 以其端而动其自尊之心曰人之所以为人者盖天
卷五十六 第 33b 页 WYG0118-0184d.png
 地阴阳鬼神五行交相参而与我以是生也则人之
 为人不既尊矣乎其生也有其形则必求其形之所
 自生其赋形也有其质则必求其质之所自得何谓
 形之所自生天以覆物为德地以载物为德人生于
 覆载中则其形之所自生固天地之大德也独阴不
 生独阳不成人因其交会而生始具则其形所自生
 者固阴阳之交也气者神之盛魄者鬼之盛气与魄
 聚则生散则死人因其会聚而生始全则其形所自
卷五十六 第 34a 页 WYG0118-0185a.png
 生者固鬼神之会也何谓质之所自得夫天地阴阳
 鬼神既成之以其形矣而形之生也又有所谓质与
 之俱生焉五行之气散布以命万物而所谓气之秀
 者人独得之以为其性之质则其质之所自得者固
 五行之秀气也夫既有是形则可以共立斯世矣
 既有是质则天下众善无不具矣人知众善无不
 具所以自待者不敢轻自期者不敢卑广而充之自
 可欲之善至于充实之美大而化之之圣不可知之
卷五十六 第 34b 页 WYG0118-0185b.png
 神则吾之一身固自有圣神之地天下之人何为而
 不知生之所宜尊即人之不敢慢天地阴阳而亵鬼
 神五行此天下所共知也然则移其不敢慢且亵者
 于吾身虽至于圣贤可也学者可不谨诸
 蒋氏曰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所赋者不薄所用者
 甚大也世之人梏于形体是以囿于范围之内而不
 立于万物之表且天地本与吾同德也物有万殊理
 本一致此一既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人得之
卷五十六 第 35a 页 WYG0118-0185c.png
 以灵其所以灵者非谓清且宁者其可乎是为天地
 之德阴阳与吾同体也虽两立用不独行有男女然
 后有夫妇受形既若此矣而况喜怒其舒惨也出入
 其消长也主一废一不可也是为阴阳之交鬼神与
 吾同类也气盛而神魄盛而鬼人之气魄合而不离
 而后灵于万物是为鬼神之会物有常性形于五行
 人有常性形于五事盖其事生而不穷者钟于人之
 灵而后视听言貌思可以作肃作乂作哲作谋而至
卷五十六 第 35b 页 WYG0118-0185d.png
 于作圣也安得不谓之五行秀气哉人之为人若是
 之不苟然也况观两间榛榛狉狉役于一而不知其
 二局于近而莫通其远者物而已矣均是人而狭用
 之不能充其所赋而大其所用至于物之与俦是可
 悲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
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郑氏曰秉犹持也窍孔也地持阴气出内于山川以
卷五十六 第 36a 页 WYG0118-0186a.png
 舒五行于四时此气和乃后月生而上配日一盈一
 阙屈伸之义也必三五者播五行于四时也一曰水
 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合为十五之成数也
 孔氏曰自此至质也一节以上经言人禀天地阴阳
 鬼神五行而生此又述明天地之德及五行之气也
 以阴阳鬼神是天地中物故不重陈也天秉持阳气
 垂悬日星以施生照临于下地秉持阴气为孔于山
 川以出纳其气气有阴阳皆出于地地体是阴故总
卷五十六 第 36b 页 WYG0118-0186b.png
 谓之阴也凡月体之生禀于日光若气不和日月行
 度差错失于次序则月生不依其时若五行气和则
 月依其时而生是以三五十五日而得盈满又三五
 十五日而亏阙也月有亏盈故备言之天则直言垂
 日星而已郑注一盈一阙屈伸之义者盈谓其伸阙
 谓其屈也
 长乐刘氏曰天也者阳气之所积故曰秉阳焉地也
 者阴气之所积故曰秉阴焉阴气合阳于天上则为
卷五十六 第 37a 页 WYG0118-0186c.png
 日星是以其光下垂焉阳气合阴于地下则为山川
 是以其窍上通焉山川者五行之本也故天之气出
 入于地中则升为四时地之气凝结于天上则降为
 五行合于四时和平协顺而后月生焉月虽阴气所
 结不得天阳无以成其明也日虽阳气所结不得地
 阴无以成其耀也故阳中有阴则阳功成而能久其
 照阴中有阳则阴德盛而能常其明万物各正其性
 命以保形质之始终者未始不由阴阳之交混也日
卷五十六 第 37b 页 WYG0118-0186d.png
 行迟君之道也月行疾臣之道也君逸臣劳天地自
 然之理也月之盈十有五日复在地下而上在天上
 故阙而不见也月之阙十有五日而与日相望于旦
 故盈焉然则月之所以能明而盈盛者假日之光也
 去日有远近是以盈缩弦望随之
 长乐陈氏曰天以清秉阳在天者成象则日星是也
 地以浊秉阴在地者成形则山川是也天地既位于
 上下则播五行于其中故天一生水而播于冬天三
卷五十六 第 38a 页 WYG0118-0187a.png
 生木而播于春地二生火而播于夏地四生金而播
 于秋天五生土而播于四时之间自天一至于天五
 则为十五之数十五之数成其所播者既和然后月
 生而如其数盖三五者数之所变故数之至于三五
 则为五行生数之极而月所以盈又积之至于三五
 则为五行成数之极而月所以阙也然而阴阳之义
 配日月此特言月而不言日何也盖月有盈阙之常
 而又多薄蚀之变得其常则四时和及其变则四时
卷五十六 第 38b 页 WYG0118-0187b.png
 乖故观月之生而已矣
 严陵方氏曰阴阳合而为道道则天地共由之而已
 阴阳离而为德德则天地各有所秉焉幽显者天地
 之道上下者天地之位天地既位于上下则五行播
 于其中播者分布之称也自天一至于天五奇偶合
 而成十五则可否相济而和矣乖则塞而生暗和则
 通而生明故月如其数而生焉自生而进进极而盈
 为望既望而亏亏极而阙为晦朔后则明生而魄死
卷五十六 第 39a 页 WYG0118-0187c.png
 望后则明死而魄生以丽于数故也是以三五而盈
 三五而阙言月而不言日者盖月受日而明溯日而
 行言月如此则日之长短出没其能逃是数哉
 马氏曰星丽乎天亦阳之属也故言天秉阳而继之
 以垂日星垂日星者所以昭其日星之明也山川丽
 乎地亦阴之属故言地秉阴而继之以窍于山川窍
 于山川者所以通山泽之气也天之所以命万物而
 往来不穷于其间者五行也五行之动必有所终故
卷五十六 第 39b 页 WYG0118-0187d.png
 曰迭相竭迭者终而有始之意也
 山阴陆氏曰垂阳也窍阴也播阴阳也老子曰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阴阳冲气也五行是矣三然后
 有中五然后有中和中之所生也和而后月生也是
 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此言阴阳中而为五行五行
 播而为四时四时和而十有二月生焉月以盈阙为
 节故皆以三五
 龙泉叶氏曰天阳也天必能秉阳而后日星垂于下
卷五十六 第 40a 页 WYG0118-0188a.png
 以效其经纬地阴也地必能秉阴而后山川窍于上
 以效其流止天地阴阳交为贯通而播五行之气运
 于四时五行不忒四时不差而后月能望日昼夜相
 代以成岁功生死不愆而盈阙不紊其勤劳至矣天
 地之道至诚而不息五行之气至和而不乖此王则
 彼衰彼息则此生迭相为竭而未尝竭也五行岁月
 始此终彼相为本末不可穷尽此天地所以久存而
 不废也其在人也发于声音则律吕之变不可穷发
卷五十六 第 40b 页 WYG0118-0188b.png
 于饮食则滋味之变不可穷发于衣服则色章之变
 不可穷凡天地五行阴阳运动之勤劳皆发于万物
 而资于人以与之并为长久也天地之情性非人则
 不能体而参之天地之功用非人则不能察而法之
 天地之所以不息者由人道而后见之此人所以为
 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食味别声被色以生养于覆载
 之内而独有厚于万物焉盖研括天地阴阳五行之
 运动而聚见于人则人之为可贵也大矣及其累于
卷五十六 第 41a 页 WYG0118-0188c.png
 形偏于气专已而忘物卑志而尊欲故虽为天地之
 心而其心非天地也虽为五行之端而其端非五行
 也虽食味别声被色而味声色之所自出者不知也
 冥然于日用饮食之间并吞之念形夸夺之事起其
 所以感伤天地陵犯阴阳毁败五行者人固为之而
 万物不与也是必有先知先觉者焉察其本原要其
 性命而流通焉故举物睹情艺事劝功端本于天地
 阴阳纪法于日月星辰沦幽出明历粗入微一皆顺
卷五十六 第 41b 页 WYG0118-0188d.png
 其常理非出私智任私意而自为也皇极则建常性
 则若设官则有治焉立师则有教焉此人之所以能
 不失其贵而卒于参天地以立天地万物卒赖于人
 以长且久也虽然昔之言治者兢兢于天道业业于
 人事谨小而畏独未尝敢极其论也故以人情合人
 理则诗是也以人事永天命则书是也著天地阴阳
 五行之失常以考人理之否当而耸惧之以善恶则
 春秋是也惟易则深远矣然而吉凶祸福必验之以
卷五十六 第 42a 页 WYG0118-0189a.png
 事观爻赜象而人身之变动举积此焉未有擅天地
 阴阳五行之理于一身以为贵范天地阴阳五行之
 理于天下以出治其意若此之大其用若此之妙其
 论若此之尽者也岂尧舜周孔固有遗言而后之得
 之者遂从而推广极论之欤虽然使人能知其所以
 自贵而通于天地阴阳五行之故则去其滞吝消其
 鄙诈而无一举动之非礼也使人君能知人之所以
 贵而还以天地阴阳五行之所赖者治之教之则必
卷五十六 第 42b 页 WYG0118-0189b.png
 惩劝不以赏罚制驭不以权势本仁立义而无一政
 事之非礼也则庶几可也
 蒋氏曰上章论人而继及于天地阴阳日月星辰象
 数之间何哉三才之道固未有不丽于阴阳之二气
 者而其一抑一扬盖本天地之正理少失其制则患
 生焉在易乾坤之卦四德具于乾也而坤则利牝马
 之负首庶物者乾也而坤则承天而时行以成德为
 行者乾也而坤则取乎无成而有终独以归坤也上
卷五十六 第 43a 页 WYG0118-0189c.png
 六爻又发龙战于野之义为其嫌于无阳也然则地
 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而可与阳亢位乎故秉阳者天
 也日星之象自然而昭垂秉阴者地也月之象则有
 待而后生使山川不为之通气五行不为之播时则
 阴不和于阳而失其所以质之者矣月何自而能生
 故在天成象而日星以阳言月从阴类为之月者疾
 行乎周天之度而受明于日也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盖有分量而弗敢成也然则阳有专制之功阴必资
卷五十六 第 43b 页 WYG0118-0189d.png
 阳之用先儒发之其义明甚
 王氏曰和而后月生也政和则人和人和则气和气
 和则充乎天地之间而与之俱和矣夫是以祸患不
 作和气流通密移于造化之妙则月之所以由和而
 生也且天一生水播和气而为冬则月会日于析木
 星纪元枵之次地二生火播和气而为夏则月会日
 于实沈鹑首鹑火之次天三生木播之于春二气致
 和月之会日又见于娵訾降娄大梁之辰矣地四生
卷五十六 第 44a 页 WYG0118-0190a.png
 金播之于秋二气致和月之会日又见于鹑尾寿星
 大火之辰矣乃若中央之土播于四时分旺四季四
 序协纪五行不相陵而和又可见矣若然则载魄于
 东晦朔弦望无毫釐之差丝忽之谬者实由圣人调
 胸中之诚应乎天地则所以播于五行者已极其和
 而五行所以播于四时者又极其和此其效所以致
 然也易曰天地以顺动则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者
 盖谓是欤
卷五十六 第 44b 页 WYG0118-0190b.png
 江陵项氏曰案下文五行四时以配五声六律五色
 六章五味六和则所谓播五行于四时而月生者正谓
 布五干于六支为三十日而晦朔以周也故曰是以
 三五而盈三五而阙明言五六三十无可疑矣五阳
 干加六阳支为三十日五阴干加六阴支亦为三十
 日阴阳各当三十故不言十与十二但言五六凡五
 声六律五色六章五味六和皆然干言五行者甲乙
 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也
卷五十六 第 45a 页 WYG0118-0190c.png
 支言四时者寅卯辰属春巳午未属夏申酉戌属秋
 亥子丑属冬下文曰五行之动迭相竭也注曰竭谓
 相负戴正谓干支相加也又曰五行四时十二月还
 相为本也正谓十干周旋于十二支以成六十日也
 
 
 
 
卷五十六 第 45b 页 WYG0118-0190d.png
 
 
 
 
 
 
 
 礼记集说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