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二
卷三十二 第 1a 页 WYG0117-064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三十二    宋 卫湜 撰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林麓川
泽以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
 郑氏曰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
 税民之所自治也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
 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则所云古者谓殷时也廛市
 物邸舍税其舍不税其物讥讥异服识异言征亦税
卷三十二 第 1b 页 WYG0117-0649b.png
 也周礼国凶札则无门关之征犹讥也麓山足也夫
 犹治也孟子曰卿以下必有圭田治圭田者不税所
 以厚贤也此则周礼之士田以任近郊之地税什一
 孔氏曰此一节论古者公田不税及关市圭田无征
 之事并非周法故言古者其藉而不税正谓殷时市
 廛而不税以下或兼虞夏殷言之民田之外别作公
 田一井之中凡有九夫中央一夫以为公田藉者借
 八家之力以治此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私田
卷三十二 第 2a 页 WYG0117-0650a.png
 也引孟子者證三代税法不同也案郑注匠人云贡
 者自治其所受田贡其税谷助者借民之力以治公
 田又使收敛焉夏则有贡无助殷则有助无贡郑注
 匠人又云以载师职及司马法论之周制畿内用夏
 之贡法税夫无公田以诗春秋论语孟子论之周制
 邦国用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税夫此三代所以别也
 知古者谓殷时者以春秋宣十五年云榖出不过藉
 此经亦云藉皆谓借民力也助官治田与殷七十而
卷三十二 第 2b 页 WYG0117-0650b.png
 助相当故谓殷时郑知周之畿内用夏贡法者案载
 师云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
 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
 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
 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疆地郑注云廛里邑
 里居也廛民居之区城也宅田致仕之家所受田也
 士田自卿以下所受圭田也贾田在市贾人其家所
 受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田
卷三十二 第 3a 页 WYG0117-0650c.png
 畜牧者之家所受田也赏田者赏赐之田也公邑谓
 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之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
 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载师又云园廛二十而一
 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又
 司马云井十为通通为四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
 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
 人计一成百井井有九家百井即九百家而云一成
 三百家者以此田上中下除宫室涂巷三分之一自
卷三十二 第 3b 页 WYG0117-0650d.png
 馀通率一家受二夫故一成为三百家是一井九家
 为定无公田也故郑云以载师职及司马法论之周
 制畿内用夏之贡法不税夫者谓乡遂及公邑若采
 地即为井田税夫与畿外同知畿外用助法者案诗
 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春秋宣十五年云初税亩
 传云谷出不过藉论语云盍彻乎孟子云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是皆论公田
 之事故郑云以诗春秋论语孟子论之周制邦国用
卷三十二 第 4a 页 WYG0117-0651a.png
 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税夫然畿外诸侯虽立公田其
 实诸侯郊内亦用贡法故孟子云野九夫之田而税
 一即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故郑云邦国亦异
 外内耳但郊内地少郊外地多从多言之故云畿外
 制公田不税夫也凡赋法无过什一但周之畿内有
 参差皆不同而言之市廛而不税者廛谓公家邸舍
 使商人停物于中直税其所舍之处价不税其在市
 所卖之物市内空地曰廛城内空地曰肆关讥而不
卷三十二 第 4b 页 WYG0117-0651b.png
 征者关境上门也讥谓呵察公家但呵察非违不税
 行人之物此夏殷法周则有关门之征林麓川泽民
 庶须有采取随时而入官不限禁之案僖十四年沙
 麓崩榖梁传云林属于山为麓麓山足也郑注大司
 徒云竹木曰林注渎曰川水钟曰泽比林麓川泽之
 异也以时入如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是也夫圭
 田者畿内无公田故有圭田卿大夫士皆以治此圭
 田公家不税其物故云无征必云圭者圭洁白也言
卷三十二 第 5a 页 WYG0117-0651c.png
 卿大夫德行洁白乃与之田此殷礼也殷政宽厚重
 贤人故不税周则兼通士税之郑引周礼士田载师
 文也
 长乐陈氏曰公田藉而不税所以宽农市廛而不税
 所以宽商关讥而不征所以宽旅山泽以时入而不
 禁所以宽万民周官载师士田之征十一则夫圭田
 无征者以治田之夫为言也治田之夫无征与司勋
 加田无国正诸子司马弗正同意周官关市之法凡
卷三十二 第 5b 页 WYG0117-0651d.png
 非凶荒皆有征此则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者商
 贾恶其盛又恶其衰盛则去本者众衰则货不阜通
 故于其盛则抑之以征于其衰则宽之以无征凡因
 时以权之而以周官皆言征于掌交则曰九税盖征
 者税敛之总名也 又礼书曰郑氏以周礼士田为
 圭田以圭田无征为殷制而注载师士田改士为仕其
 说无据孟子言九一而助继之以圭田五十亩馀夫
 二十五亩者圭田禄外之田也馀夫夫外之田也禄
卷三十二 第 6a 页 WYG0117-0652a.png
 外之田半百亩夫外之田又半之此自百亩而差之
 然也古者自卿士达于圭田同等欲各致其诚敬而
 已后世因职分田以贵贱制之非礼意也
 严陵方氏曰公田犹公桑也以有别于私故谓之公
 市廛则赋其市地之廛不税其交易之货也关则察
 其奸伪之情不征其出入之货讥谓以言微切之经
 所谓关执禁以讥是也大司徒荒政有云讥亦谓是
 也林麓川泽之名见篇末解凡此皆百货之所出也
卷三十二 第 6b 页 WYG0117-0652b.png
 故特禁其非时而入者然文王之治岐也泽梁则无
 禁者方纣在上害虐烝民姑以纾一时之急权一时
 之宜而已夫圭田无征者以其田必使馀夫治之故
 田谓之夫圭田即孟子所谓卿以下必有圭田是也
 圭以洁为义所以养其廉洁之行也公亦有田不谓
 之圭者公不嫌于不廉洁故也曰夫圭田无征则非
 特圭田之五十亩然也虽馀夫之二十五亩亦然以
 夫言之又有见乎圭田无征所以优贤能也馀夫之
卷三十二 第 7a 页 WYG0117-0652c.png
 田无征者所以优老弱而已亦与公田藉而不税同
 义然周官士田亦有私则知此所言特主卿大夫耳
 抑又殷周之法异也或曰不征或曰无征何也圭田
 者则直无征也故言无关虽不征犹有讥焉故言不
 而已
 山阴陆氏曰凡有所藉如借可也故藉之言借也孟
 子曰助者藉也盖亦以此以助为藉则正在我矣家
 语曰在贫如客使臣如借是冉有之事也市廛而不
卷三十二 第 7b 页 WYG0117-0652d.png
 税虽曰取之犹不取也且谓之税则以其正不在是
 也其谓之廛则亦有义焉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皆可以缚人而利为甚谓之讥言于其微时言也古
 者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后世为之厉禁然后能
 如此圭者洁也著卿以下洁白无玷而后可以祭祀
 石林叶氏曰税者说取于民征者正取于民合而言
 之一也对而言之则税止于布帛粟米而征则兼于
 力役者矣孟子曰有布缕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
卷三十二 第 8a 页 WYG0117-0653a.png
 之征公田既借其力而市廛既征其货故于粟米则
 不税关既讥其异圭田既取其税故于力役布帛则
 不征此孟子所谓用其一而缓其二也然周公之时
 门关犹征而文王则不征者盖纣方虐民而文王宽
 以待之则不征所以趋时天下已治而周公制礼以
 定之则有征所以抑末然则门关有可征之时非所
 谓无征卿以下有圭田者所以励其节在于力役布
 帛也非有可征之时故特曰无征圭田无征则士愿
卷三十二 第 8b 页 WYG0117-0653b.png
 立于朝关讥而不征则商愿行于路市廛而不税则
 贾愿藏于市藉而不税则农愿耕于野
 新安朱氏曰夏时一夫受田五十亩而每夫计其五
 亩之入以为贡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
 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
 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周时
 一夫受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
 八家同井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故谓之彻
卷三十二 第 9a 页 WYG0117-0653c.png
 其实皆什一者贡法固以十分之一为常数惟助法
 乃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周制则公田百亩中以二
 十亩为庐舍一夫所耕公田实计十亩通私田百亩
 为十一分而取其一盖又轻于什一矣窃料商制亦
 当似此而以十四亩为庐舍一夫实耕公田七亩是
 亦不过什一也 又曰廛市宅也张子曰或赋其市
 地之廛而不征其货或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赋其
 廛盖逐末者多则廛以抑之少则不必廛也关谓道
卷三十二 第 9b 页 WYG0117-0653d.png
 路之关市谓都邑之市讥察也征税也关市之吏察
 异服异言之人而不征商贾之税也 又曰圭洁也
 所以奉祭祀也程子曰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
 八口为率受田百亩如有弟是馀夫也年十六别授
 田二十五亩俟其壮而有室然后更授百亩之田案
 此百亩常制之外又有馀夫之田以厚野人也(孟子/说)
 庐陵胡氏曰周畿内用贡法谓乡遂及公邑若采地
 即为井田与畿外同亦助法矣周邦国用助法制公
卷三十二 第 10a 页 WYG0117-0654a.png
 田然畿外邦国虽立公田其实诸侯郊外亦用贡法
 故孟子云野九夫之田而税一即九一而助国中什
 一使自赋也是周畿内畿外通用贡助不皆如郑说
 夫发语辞圭洁也言卿大夫德行洁与之田也此不
 知何代法周则有征
 清江刘氏曰关讥而不征谓羁旅士民也至于商犹
 征之
 马氏曰古之为关将以禦暴至于周则门关有征所
卷三十二 第 10b 页 WYG0117-0654b.png
 以抑末也
 延平周氏曰先王欲诱天下之游手者归于农故闲
 民之治圭田者则无夫家之征
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田里不粥墓地不请
 郑氏曰用民之力谓治宫室城郭道渠田里皆受于
 公民不得私也粥卖也请求也
 孔氏曰此一经前明以殷法此则兼通周礼谓使民
 治城郭道渠年岁虽丰不得过三日自下皆然案周
卷三十二 第 11a 页 WYG0117-0654c.png
 礼均人云丰年旬用三日中年旬用二日无年旬用
 一日年岁不同虽丰不得过三日田地里邑既受之
 于公民不得粥卖冢墓之地公家所给族葬有常不
 得辄请求馀处也
 长乐陈氏曰起一人之徭则百亩不举起十人之徭
 则千亩不举先王知其如此故用民之力岁不过三
 所以宽之也周官丰年旬用三日中年旬用二日无
 年旬用一日则岁不过三日云者非周制也田里乡
卷三十二 第 11b 页 WYG0117-0654d.png
 遂官之所颁不可以粥墓地墓大夫之所掌不可以
 请田里不粥则生者无相兼并而民无憾于养生墓
 地不请则死者有所安厝而民无憾于送死用民之
 力义也不过三日仁也颁之田里墓地仁也禁之以
 不粥不请义也事在于义则辅之以仁事在于仁则
 处之以义此所以为良法也
 严陵方氏曰不过三日所以宽其力而民无徭役之
 苦矣周官丰年旬用三日则经所言盖虽丰不得过
卷三十二 第 12a 页 WYG0117-0655a.png
 三日之制也田言野外所耕之地里言国中所居
 之地周官墓大夫掌凡墓地域令国民族葬则固不
 在所请矣请谓求之也
 山阴陆氏曰郊特牲曰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
 子不兴功据此用民之力唯冬一月而已周官曰凡
 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中年则公旬
 用二日无年则公旬用一日据此用民之力唯一旬
 而已故曰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卷三十二 第 12b 页 WYG0117-0655b.png
 石林叶氏曰民各有常业而又役不过三日所以休
 其力田里不粥所以定其居墓地不请所以宁其亲
 此三代盛时仁行于天下如此
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
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食
 郑氏曰司空冬官卿掌邦事者度丈尺也山川沮泽
 时四时观寒煖燥湿也沮谓莱沛量地谓制井邑之
 处兴事谓筑邑庐宿市也凡使民宽其力饶其食
卷三十二 第 13a 页 WYG0117-0655c.png
 孔氏曰此一节论司空居民并任以事食之事司空
 执丈尺之度以量度于地居处于民观山川高下之
 宜沮泽浸润之处又当以时候此四时知其寒煖郑
 注寒煖谓四时燥谓山湿谓川与沮泽也草所生为
 莱水所生为沛郑言沮谓莱沛有水草之处也量地
 远近以制邑井为邑之处谓平原之地沃衍之所堪
 建邑井左传所谓井衍沃也小司徒云九夫为井四
 井为邑若山林薮泽则不堪邑井也兴事谓筑邑即
卷三十二 第 13b 页 WYG0117-0655d.png
 筑城也又筑庐宿及市遗人云凡国野之道十里有
 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是也凡国家为役之法
 老少功程不同老则功少壮则功多今使民之时虽
 壮者限以老者之功程故曰任老者之事凡廪饩牲
 体壮者食多老者食少虽老者给以壮者之料故曰
 食壮者之食
 长乐陈氏曰居民山川沮泽所以辨地宜时四时所
 以候天气量地远近兴事任力所以均民力书曰司
卷三十二 第 14a 页 WYG0117-0656a.png
 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如此而已司空事官也而
 度地居民者盖四民各以其职分地而处然后造事
 则居民者正事之始也夫力出于下食出于上以下
 益上则不足以上益下则有馀故壮者任以老者之
 事所以宽其力此所谓事举其中也老者食以壮者
 之稍所以丰其食此所谓施从其厚也周官之法上
 地之入可食九人而其家准以七人与食壮者之食
 同意家虽七人而以三人为可任与任老者之事同
卷三十二 第 14b 页 WYG0117-0656b.png
 意
 严陵方氏曰山川沮泽之异处则四时所至之气不
 能无差故必候天时以察地利焉时则候其时之谓
 量地远近将以制邑故也制邑则必兴役事兴役事
 则必任民力故继言兴事任力焉
 山阴陆氏曰居民句断山川沮泽言治沮泽准以山
 川之政若田二牧而当一井矣春秋传曰度山川鸠
 薮泽量地远近兴事任力若纳总纳铚纳秸服亦是
卷三十二 第 15a 页 WYG0117-0656c.png
 也
 李氏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
 则舜所谓釐下土也然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
 食则山泽莫不同也馀见下章
 庐陵胡氏曰不役老者使民之壮者代任其事功虽
 代老者之役为轻而给壮者之粮则厚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
閒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
卷三十二 第 15b 页 WYG0117-0656d.png
服异宜脩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郑氏曰因天地寒煖燥湿者使其材艺堪地气也异
 制谓其形象异俗谓其所好恶异齐谓其性情缓急
 异和谓香臭与咸苦异制谓作务之用异宜谓旃裘
 与絺绤教谓礼义政谓刑禁
 孔氏曰自此至曰译一节论中国及四夷居处言语
 衣服饮食不同之事材谓气性材艺言五方之人其
 能各殊五者居处各须顺其性气材艺使堪其地气
卷三十二 第 16a 页 WYG0117-0657a.png
 能寒者使居寒能暑者使居暑也刚柔轻重迟速有
 六郑注唯云缓急者刚轻速总是急柔重迟总是缓
 大总唯二也人性不同亦有柔而速刚而迟者器械
 异制者谓民之作务所用五方不同故考工记若粤
 之用镈胡之用弓车器谓总用之器械谓兵器何休
 注公羊传云攻守之器曰械俗谓民之风俗宜谓土
 地器物所宜言修此礼义教化当随其风俗齐其政
 令施为当随物之所宜也
卷三十二 第 16b 页 WYG0117-0657b.png
 长乐陈氏曰民之材犹木之材也木材之于地有宜
 有不宜民材之于居有安有不安善植木者顺其所
 宜而不强其所不宜善居民者顺其所安而不强其
 所不安此所以凡居民材必因天之寒煖地之燥湿
 也刚柔迟速异齐言其才也五味异和言其嗜也器
 械异制若粤镈燕函秦卢胡弓车是也衣服异宜若
 南国之人被发而裸北国之人冠冕而裳是也人之
 所欲为俗俗之所安为宜先王观民设教故脩其教
卷三十二 第 17a 页 WYG0117-0657c.png
 不易其俗因而为政故齐其政不易其宜盖教出于
 德性故脩之政系于法度故齐之脩其教齐其政人
 也不易其俗不易其宜天也
 严陵方氏曰日南多暑日北多寒是天之寒煖不同
 也若高平曰陆下湿曰隰是地之燥湿不同也官民
 材者随其小大而用之耳居民材者随其强弱而处
 之焉谷虚而广川流而大封域之制不同也民生其
 閒者异俗若生于陵者安于陵长于水者安于水齐
卷三十二 第 17b 页 WYG0117-0657d.png
 读如五齐之齐以刚柔轻重迟速虽则不齐然各有
 分焉故谓之齐也刚柔言其材轻重言其质迟速言
 其性凡此又不特言广谷大川之閒而已若坚土之
 人刚弱土之人柔以其材之异齐故也丘陵之民专
 而长坟衍之民晰而瘠以其质之异齐故也大蒙之
 人信空同之人武以其性之异齐故也东南之方不
 火食西北之方不粒食则以五味异和故也修其教
 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者若封于商墟者则启
卷三十二 第 18a 页 WYG0117-0658a.png
 以商政疆以周索封于夏墟者则启以夏政疆以戎
 索之类是矣因俗然后有宜故于教言俗于政言宜
 此浅深之别也上兼言异齐异制异和此则止言俗
 与宜者别而言之虽有三者之异合而言之无非俗
 与宜故也
 马氏曰刚柔轻重迟速异齐此虽出于天抑亦地气
 之使然也夫居则有寒煖燥湿之殊俗则有广谷大
 川之异材则有刚柔轻重迟速之不一至于口之于
卷三十二 第 18b 页 WYG0117-0658b.png
 甘器之于用体之于安亦不可得而一五味者春宜
 酸夏宜苦秋宜辛冬宜咸而调之以滑甘此五味之
 常也其曰异和者言其变也同器械先王之所务而
 异物则有所禁其曰异制者因其性有刚柔轻重而
 制之也同衣服先王之所务而异服则有所禁其曰
 异宜者因天地有寒煖燥湿而制之也教所以导民
 俗则因民之所欲也故修其教不易其俗不易其俗
 者不咈其所欲也政所以正民而宜者事得其义之
卷三十二 第 19a 页 WYG0117-0658c.png
 谓也故齐其政不易其宜夫唯修其教不易其俗故
 先王有以省方观民设教夫唯齐其政不易其宜故
 周官司徒有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川
 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也
 李氏曰居民材以下此舜之所以别生分类也然修
 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则远近未尝异以
 其釐下土故曰居民以其别生分类故曰居民材周
 礼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
卷三十二 第 19b 页 WYG0117-0658d.png
 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
 事此其所谓量地远近兴事任力者也又曰以土会
 之法辨五地之物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
 教焉此其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也又曰以土均之
 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
 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此所谓齐其政不易其
 宜也盖司徒辨其物司空任其事所以交相治也
 石林叶氏曰寒煖燥湿天地之气广谷大川天地之
卷三十二 第 20a 页 WYG0117-0659a.png
 形有气与形则生有丰瘠长短好恶习尚之异此所
 以修其教不易其俗也刚柔轻重迟速者民之性食
 味器械者民之用器用之便于俗亦不必同此所以
 齐其政不易其宜也所谓教者其属有七具于天而
 自然者也父子有亲兄弟有爱夫妇有别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宾客有礼其教成于人而使然
 也天虽有自然而成乎人者亦必使然故曰修其教
 所谓政者其属有八所用以相养者也衣服有常饮
卷三十二 第 20b 页 WYG0117-0659b.png
 食有节事为有度异别有法度量有权数制有等上
 所用以防淫者也物之相养虽不可齐淫辟亦不可
 无禁故曰齐其政凡所以治中国而政教为详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
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
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
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
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
卷三十二 第 21a 页 WYG0117-0659c.png
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郑氏曰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地气使之然也雕文
 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交趾足相向然浴则同川卧
 则舛不火食地气煖不为病也不粒食地气寒少五
 榖也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其事虽异各自足也寄象鞮译皆俗閒之名依其事
 类耳鞮之言知也今冀部有言狄鞮者
 孔氏曰此以下总论四夷中国之异五方谓中国与
卷三十二 第 21b 页 WYG0117-0659d.png
 四夷也举戎夷则蛮狄可知文身谓以丹青文饰其
 身雕题者雕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非
 唯雕额亦文身也故仲雍居吴越左传云断发文身
 汉书地理志云越俗断发文身以辟蛟龙之害故刻
 其肌以丹青涅之东方南方皆近海故俱文身也趾
 足也言蛮卧时头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
 郑注浴则同川卧则舛者言首在外而足相向内故
 典瑞注云舛而同邸不云被发断发故也言有不火
卷三十二 第 22a 页 WYG0117-0660a.png
 食亦有火食者西方无丝麻唯食禽兽故衣皮东方
 北方多鸟故衣羽正北多羊故衣毛凝寒至盛林木
 又少故穴居中国四夷虽异各有所安之居所和之
 味所宜之服所利之用所备之器是其用虽异各自
 充足也五方之民水土各异故言语不通好恶殊别
 故嗜欲不同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
 传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寄者传寄外内言语象者放
 像外内之言狄鞮知也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卷三十二 第 22b 页 WYG0117-0660b.png
 译者陈也陈说内外之言此通传四方语官也东方
 谓之夷者风俗通云东方人好生万物抵触地而出
 夷者抵也其类有九依东夷传九种一曰玄莬二曰
 乐浪三曰高骊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
 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南方曰蛮者风俗通云君
 臣同川而浴极为简慢蛮者慢也其类有八李巡注
 尔雅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跂踵五
 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韦脊西方曰戎者
卷三十二 第 23a 页 WYG0117-0660c.png
 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
 李巡注尔雅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夷三曰老白四曰
 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北方曰狄者风俗通云父
 子嫂叔同穴无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类有五李
 巡注尔雅云一曰月支二曰秽貊三曰匈奴四曰单
 于五曰白屋
 长乐陈氏曰先王以治治中国以不治治夷狄故于
 中国疆以周索则有教以道其志有政以齐其行于
卷三十二 第 23b 页 WYG0117-0660d.png
 夷狄疆以戎索则立之寄象鞮译而已是虽所治之
 详略不同至于顺其所安而不强其所不安则一也
 夷言其易蛮言其慢戎则好兵狄则善守东南之地
 卑而蛟龙种焉故俗之所尚者文身雕题西北之地
 高而鸟兽群焉故俗之所尚者衣皮羽毛凡此不特
 其所尚而已亦寒煖之势异也寄象鞮译在周官所
 谓象胥是也达其志通其欲在象胥所谓协其言辞
 传之是也寄言其寓于此象言其像于彼鞮言其屦
卷三十二 第 24a 页 WYG0117-0661a.png
 译言其语凡此皆互见也周韎师旄人鞮鞻氏教四
 方之乐其名官或以其所服或以其所执或以其所
 履与此同意尔雅曰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
 之人信空同之人武则四方之人未尝不善而圣人
 命之以夷蛮戎狄者仁智信武其性也夷蛮戎狄其
 习也荀卿曰于越夷貊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
 使然也
 严陵方氏曰推言往来之相推移言彼此之相移以
卷三十二 第 24b 页 WYG0117-0661b.png
 其皆有性故不可推移性即上文云是矣夷以其易
 而无文蛮以其小而有属戎以其刚狄以其勇于题
 曰雕于身曰文互言之耳安居若所居异俗是矣和
 味若五味异和是矣宜服若衣服异宜是矣备器若
 器械异制是矣利用言所利之用谓居山不以鱼鳖
 为礼居泽不以鹿豕为礼是矣
 马氏曰性受于天则同而中国戎夷有若天地之降
 者抑亦地气之使然也东者阳气之发而南者阳气
卷三十二 第 25a 页 WYG0117-0661c.png
 之所积盖阳之气热有可不火食者矣西者阴气之
 发而北者阴气之所积盖阴主乎杀而五榖不生有
 可不粒食者矣雕题交趾盖蔽其所习而不以为耻
 则馀亦若是而已志欲者言语之蕴言语者志欲之
 寓达其志通其欲必在于言语之际故古者有道言
 语之官谓之寄象鞮译说者以东南之地近可以致
 其详西北之地远可以致其略此说是也
 山阴陆氏曰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橘踰淮
卷三十二 第 25b 页 WYG0117-0661d.png
 而北为枳鸲鹆不踰济貉踰汶则死物固有之人亦
 宜然寄以黜而寓之为义译以来而译之为义象礼
 也所谓象胥是已狄鞮乐也所谓鞮鞻氏是已
 李氏曰凡人之魂气生于天故天得以变其性南方
 之强宽柔以教北方之强祍金革而不厌是也体魄
 成于地故地得以化其形山林之民毛而方川泽之
 民黑而津丘陵之民专而长坟衍之民晰而瘠原隰
 之民丰肉而痹是也以其性之不同故刚柔轻重迟
卷三十二 第 26a 页 WYG0117-0662a.png
 速异齐五味异和以其形之不同故器械异制衣服
 异宜以其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故先王修
 其教不易其俗以其器械异制衣服异宜故先王齐
 其政不易其宜盖圣人之所以同人者在乎类族辨
 物使下观而化者在乎省方观民设教而已天下之
 法自尧至周而后大备故治夷狄之道略于尧而详
 于周尧典宅嵎夷安之以道也舜则非唯安之也必
 有德以服之故曰蛮夷率服夏则非唯服之也必有
卷三十二 第 26b 页 WYG0117-0662b.png
 教以及之故曰朔南暨声教殷则非唯及矣必有法
 以制之故曰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周则非唯制
 之也必有政以治之故曰合方氏之职掌通其材利
 同其数器壹其度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
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
君亲上然后兴学
 郑氏曰兴学立小学大学
卷三十二 第 27a 页 WYG0117-0662c.png
 孔氏曰此一节论居民与地相得及食节事时劝功
 尊君立学之事食得其节事得其时民乐悦事务勉
 励立功尊君亲上如此然后可得兴学民富而可教
 也
 长乐刘氏曰公侯等爵邑之大小而画地以制其封
 域有地广而民稀者其土瘠也有地狭而民稠者其
 土膏也封域虽等而赋入不侔夫井虽均而田莱不
 一必使万民安宅而凶旱有以自周诸侯抚封而礼
卷三十二 第 27b 页 WYG0117-0662d.png
 乐有以自备者司空度地必参相得而后能也
 长乐陈氏曰先王之于民居之然后养之养之然后
 教之量地制邑以至必参相得者居之也无旷土以
 至尊君亲上者养之也然后兴学教之也盖人之生
 莫不有亲亲长长之良心矣养其良心而不陷溺之
 则由其亲亲以至于亲上由其长长以至于尊君则
 尊君亲上天地之道也然后兴学裁成天地之道也
 严陵方氏曰量犹龠合升斗斛五量之所量以量其
卷三十二 第 28a 页 WYG0117-0663a.png
 多少度犹分寸尺丈引五度之所度以度其长短故
 多少足以知其所容长短足以知其所至故于制邑
 之地曰量于居民之地曰度然邑制之所容莫非民
 民居之所至莫非邑则邑亦可言度居亦可言量矣
 两之为并三之为参地也民也长短多少不可相失
 也无旷土则地无遗利无游民则人无遗力旷言虚
 而无垦辟之功游言散而无兴作之业也食节则无
 不足之患事时则无不急之务居民之道亦期其如
卷三十二 第 28b 页 WYG0117-0663b.png
 此而已故效至于民咸安其居也乐事则不至于劳
 苦劝功则不由于勉强尊君则为臣者有逊志亲上
 则在下者无离心上则不止于君凡在已上者皆是
 也教不可一日废必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
 学者则以至此然后教学之道可致其详故也且礼
 乐之教岂一日之所可无哉然制作必在于治定功
 成之后者亦此之意
 马氏曰邑所以容民民所以治邑故凡居民量地以
卷三十二 第 29a 页 WYG0117-0663c.png
 制邑盖邑大而民少则有旷土之患邑小而民多则
 养有所不足而有游民之患地邑民居必参相得者
 欲其无旷土无游民之患故也
 李氏曰于制邑必量地之多寡者盖又将以制其地
 域也于居民言度其长短者盖又将以室数制之也
 不量地以制邑则田或多而民力有不足诗曰无田
 甫田维莠骄骄言田夫治之不胜而莠生之也不度
 地以居民则宅或狭而民力为有馀诗云十亩之閒
卷三十二 第 29b 页 WYG0117-0663d.png
 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言桑者多而民有无桑
 以采者也故必在乎地邑民居之参相得也地邑民
 居之参相得则田虽大农有以致其力而多穫诗云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是也桑虽无馀而妇得以治于
 时诗曰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是
 也
 讲义曰居民之道要必有法邑有小大多寡之数或
 方六七十与夫百里之邑当量其小大而制之也地
卷三十二 第 30a 页 WYG0117-0664a.png
 有山林川泽原隰之异或居于山或居于泽或居原
 隰当量其地之宜而使居之也地邑民居相参而得
 所然后为相得无旷土者欲尽地利而田野垦辟也
 无游民者欲民各安业而无游惰也食必有节不必
 珍异事必以时无后时之失如是则民安其居乐其
 事赴其功仰事俯育养生丧死可以无憾岂不知尊
 其君亲其上哉唯知尊君亲上乃能知礼义廉耻在
 上者可兴学校以教之也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
卷三十二 第 30b 页 WYG0117-0664b.png
 以孝弟之义亦此意
 黄氏曰民耻于无功之食而俎豆牲牢各知其分杀
 害有时则食节之义也庶人既知贵农皆趋三时之
 务则事时之义也上下有节然后谨庠序之教化之
 以孝弟乡遂推贤让齿则太平之道兴焉
 横渠张氏曰乐事乐稼穑力役之事劝功功利也此
 以国俗而言果能如是则自事学矣何必云然后兴
 学大抵有民即有学家有庠遂有序岂可无之
卷三十二 第 31a 页 WYG0117-0664c.png
 临川王氏曰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礼乎曰
 学者先王之所以教有教然后使人能乐事劝功尊
 君亲上教成然后立学似非先王之法也孔子谓富
 而后教之者民窘于衣食固不可驱而之善也故富
 之者王道之始虽然所以教者未尝待民以大富足
 之后乃始兴之也随其力之厚薄势之缓急而为之
 礼皆所以教之也教不可以一日废则学不可一日
 亡于天下也
卷三十二 第 31b 页 WYG0117-0664d.png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
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
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郑氏曰司徒地官卿掌邦教者逮及也简差择也
 孔氏曰自此至曰进士一节论司徒脩礼明教上贤
 绌恶教学升进之事六礼谓冠一昏二丧三祭四乡
 五相见六所禀之性有刚柔轻重迟速恐其失中故
 以六礼节之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妇三君臣四
卷三十二 第 32a 页 WYG0117-0665a.png
 长幼五朋友六宾客七也德者得也恐人不得其所
 故以七教兴举其民使之皆得其所也此六礼七教
 并是殷礼周则五礼十二教也八政一曰饮食二曰
 衣服三曰事为四曰异别五曰度六曰量七曰数八
 曰制淫谓过奢侈故以八政禁令之事以防淫过之
 失贵贱同者故不云民道履蹈而行谓齐一所行之
 道以同国之风俗敬养耆老所以致敬孝之意哀恤
 孤独所以逮及不足谓以恩意逮及之不足则孤独
卷三十二 第 32b 页 WYG0117-0665b.png
 者也尊上贤人所以崇奖有德简去不肖所以绌退
 恶人
 长乐陈氏曰修六礼明七教齐八政一道德所谓教
 思无穷也养耆老恤孤独所谓容保民无疆也有以
 教之又有以容保之然后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
 恶亦不变而后赏罚可言之意也贤者德之名德者
 贤之实恶者不肖之实不肖者恶之名名出于行实
 系于心由其名以察其实由其行以原其心故尚之
卷三十二 第 33a 页 WYG0117-0665c.png
 而后崇简之而后绌也
 严陵方氏曰礼恶乎坏则六礼其可以不修教恶乎
 隐则七教其可以不明性非礼以节之则易以流故
 修六礼以节民性德非教以兴之则易以废故明七
 教以兴民德政以正之其可以差忒乎则八政在乎
 齐矣道者人所共由德者人所同得其可以二乎则
 道德在乎一矣齐八政所以使之无过行故曰防淫
 一道德所以使之无异习故曰同俗养耆老则推爱亲
卷三十二 第 33b 页 WYG0117-0665d.png
 之心于是为至恤孤独则损有馀之心无所不及且
 六十曰耆七十曰老耆老在所养则耄期固可知矣
 无父曰孤无子曰独孤独在所恤则鳏寡固可知矣
 贤者难于进故上之不肖者恶其杂故简之六礼
 七教八政解见篇末
 李氏曰善教得民心故教民谓之司徒六礼冠乡嘉
 礼也丧凶礼祭吉礼也相见宾礼也周官宗伯掌礼
 之在上者则有军礼而冠昏乡其礼同故五礼此言
卷三十二 第 34a 页 WYG0117-0666a.png
 礼之在民者则冠昏乡其事异而无军礼故有六礼
 七教舜命司徒则曰五品不逊五教在宽穆王命司
 徒则曰敷五典盖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莫
 不有常故曰五典五者莫不有等故曰五品父子教
 之有亲君臣教之有义夫妇教之有别长幼教之有
 序朋友教之有信故曰五教分而言之则父子兄弟
 其道同而兄弟主于亲朋友宾客其事同而宾客主
 于礼故有七教由七教而详言之则周官司徒所掌
卷三十二 第 34b 页 WYG0117-0666b.png
 十二教是也八政周官司徒辨其贵贱老幼而有饮
 食之禁令则政之在饮食也以本俗六安万民而终
 于同衣服则政之在衣服也颁职事以登万民曰学
 艺曰世事则所谓事为也以土宜之法相民宅而知
 其利害则所谓异别也以度教节则所谓度也以仪
 辨等则所谓制也节必有量等必有数夫礼始于冠
 本于昏成于丧祭和于乡射故六礼以冠昏丧祭乡
 相见为序教于内而至于外父子兄弟夫妇教之在
卷三十二 第 35a 页 WYG0117-0666c.png
 内者也君臣长幼朋友宾客教之在外者也故七教
 以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为序政本于
 民而制于上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因民而立制者也
 度量数制自上以节下者也故八政以饮食衣服事
 为异别度量数制为序礼所以防万民之伪而教之
 中故曰节民性教所以告之天人之道故曰兴民德
 政所以正之故曰防淫民之性无非天也故六礼曰
 脩脩言有所因也人之德无非自得也故七教曰明
卷三十二 第 35b 页 WYG0117-0666d.png
 明者言有所本也淫者出于民之欲也故八政曰齐
 齐者有以制其过差也周官宗伯掌礼司马掌政盖
 所谓国礼国政也故司马之职未尝有治万民之政
 而宗伯之礼不设于象魏也乡师三岁察辞大行人
 六岁协辞奇邪者有禁造言者有刑所以一道德也
 五十者养于乡六十者养于国七十者养于学所以
 养耆老也鳏寡孤独者皆有常饩所以恤孤独也以
 贤制爵所以尚贤也有不孝不睦不姻之刑以纠不
卷三十二 第 36a 页 WYG0117-0667a.png
 仁有不弟不任不恤之刑以惩不义所以简不肖也
 先王修六礼明七教齐八政所以安民也一道德以
 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所以扰万民
 也有贤可以尚则教之成也先王之法至于简不肖
 则备矣
 石林叶氏曰礼者人所体以示于外天所作以具于
 内故以节民性教者上所以勉于下下所以得于已
 故以兴民德政者率人以身而格其不正故以防淫
卷三十二 第 36b 页 WYG0117-0667b.png
 道出于命德出于性人所备有故以同俗虽然莫非
 道也而道有邪正莫非德也而德有吉凶一之而后
 异言者不作异行者不客而风俗同于天下道德一
 风俗同亦未始不先以政衣服器械不法则奢度量
 数制不同则伪齐之而后奇器异服者息淫声邪志
 者惧而禁令行于天下淫邪止禁令行未始不先以
 教故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信之于
 朋友命也有性焉明之而后闺门肃朝廷正乡党和
卷三十二 第 37a 页 WYG0117-0667c.png
 庠序劝而后教化被乎天下教化行而民德兴亦未
 始不先之以礼故始于冠而人道立本于昏而人伦
 正重于丧祭而亲亲之恩著达于乡相见而齿位定
 恩意合此道德之原所自出而本末先后之理也虽
 然司徒所掌者邦教而宗伯所掌者邦礼此先礼而
 后教则疑于侵官扬子言道以道之而终至于礼以
 体之此先礼而后道则疑于无序何也盖宗伯所掌
 者礼之文而司徒所掌者礼之本故周官因民之常
卷三十二 第 37b 页 WYG0117-0667d.png
 而施十有二教焉率皆言礼而宗伯所掌者或五或
 十二皆所以趋时之缓急以为详略不同也
 庐陵胡氏曰从司徒修六礼至升诸司马曰进士皆
 是司徒教事自命乡论秀士至下造士皆崇德也自
 命乡简不帅教至终身不齿皆绌恶也
 
 
 礼记集说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