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117-015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八      宋 卫湜 撰
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郑氏曰兵车尚威武不崇敬武车亦兵车绥旌尽饰
 也绥谓垂舒之也德车乘车结旌不尽饰也结谓收
 敛之
 孔氏曰此一节明德车兵车旌旗之异兵车武车皆
 革路也取其建戈刃即云兵车取其威猛即云武车
卷八 第 1b 页 WYG0117-0158b.png
 旌谓车上旗幡也尚威武故舒散旗幡垂绥然德车
 谓玉路金路象路木路四路不用兵故曰德车德美
 在内不尚赫奕故结缠其旒著于竿也
 严陵方氏曰少仪又言武车不式者对言之则如此
 独言之则如彼也夫兵车言武之器戎车言武之事
 革车言武之饰广车言武之备其所以为武车则一
 也路车言德之美齐车言德之和道车言德之辨斿
 车言德之纯其所以为德车则一也周官道车载旞
卷八 第 2a 页 WYG0117-0159a.png
 斿车载旌此则武车德车并言旌者犹司常通谓之
 九旗也
 蓝田吕氏曰绥上车绳也御者升车正立执绥则垂
 曳于下也绥旌者其旒垂曳如车之绥也结旌者敛
 旒于杠发扬者武之事也故旌之垂曳象之敛藏者
 德之事也故旌之收结象之
 长乐陈氏曰武欲有为以显仁故绥旌德欲无为以
 藏用故结旌考之于诗车攻曰悠悠旆旌出车曰彼
卷八 第 2b 页 WYG0117-0159b.png
 旟旐斯胡不旆旆六月曰白旆央央长发曰武王载
 旆凡此言兵车之所建故皆曰旆以其绥旌故也庭
 燎曰言观其旂采菽曰其旂淠淠泮水曰其旂茷茷
 载见曰龙旂阳阳閟宫曰龙旂承祀凡此言德车之
 所建故不曰旆以其结旌故也春秋传曰辛未治兵
 建而不旆壬申旆之是武车之旌以绥为主也周官
 王乘以朝谓之道车而此谓之德车是朝祀宾封之
 车以德为主故也 又曰武不可觌欲其隐也绥而
卷八 第 3a 页 WYG0117-0159c.png
 蔽之所以藏不测之用文不可匿欲其昭也揭而示
 之所以显可见之仁建大白于革路则受之以义建
 大麾于木路则服之以智王之饰是车则为武于武
 车言绥旌以蔽之非神武而何建大常于玉路则格
 之以道建大旂于金路则接之以仁建大赤于象路
 则示之以礼王之饰是车则为德于德车结旌以示
 人非显德而何然则结旌绥旌取其隐显之理而已
 广安游氏曰古之制礼者有屈伸之义当其伸也于
卷八 第 3b 页 WYG0117-0159d.png
 人无所屈当其屈也于己有所不伸夫有美而见之
 泰也隐之谦也乘车而不式泰也式敬也君子于己
 德之美常隐常谦而于人也无往而不敬焉今夫德
 车结旌所以为谦也盛服而袭所以为晦也君子之
 道有所自足于内则无待汲汲以求见乎其外故其
 见人也常谦常敬常俭常逊有若无实若虚此礼乐
 之至文所从而生也此由于所当屈而以屈为礼焉
 若夫用兵禦侮之事独异于此众车皆式兵车独不
卷八 第 4a 页 WYG0117-0160a.png
 式众车皆结其旌兵车独垂绥其旌服他服则皆有
 温然之容而介胄独有不可犯之色常人以拜为敬
 而介胄以不拜为敬此由于所当伸而以伸为礼也
 李氏曰古者王有戎田之事则乘兵车而无所式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而至于乘兵车非先王之所谓
 武也故于不式则曰兵车王有宗庙祭祀之事则乘
 德车而兵车绥旌以从示有威而不用有备而不行
 则圣人之所谓神武也故于绥旌则曰武车
卷八 第 4b 页 WYG0117-0160b.png
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
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
载貔貅
 郑氏曰史士从于会同各持其职以待事也笔谓书
 具之属言谓会同盟要之辞载谓举于旌首以警众
 也礼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前驱举此则士众知所有
 所举各以其类象青青雀水鸟鸢鸣则将风鸿取飞
 有行列也士师谓兵众虎取其有威勇也貔貅亦挚
卷八 第 5a 页 WYG0117-0160c.png
 兽也书曰如虎如貔士或为仕
 孔氏曰自此至各司其局明君以军行之礼史谓国
 史书录王事者王若举动史必书之王若行往则史
 载书具而从之也不言简牍而言笔者笔是书之主
 则馀载可知士谓司盟之士言谓旧事也王行宜警
 卫善恶必先知之又军陈卒伍行则并衔枚无喧声
 若有非常不能传道且人众广远难以周遍故前有
 变异则举类示之左传云前茅虑无是也青旌谓画
卷八 第 5b 页 WYG0117-0160d.png
 为青雀旌上举示之军士望见则知前值水也鸢今
 时鸱也鸱鸣则风生风生则尘埃起故前有尘埃则
 画鸱为开口如鸣时于旌首而载之不言旌从可知
 也鸿鸿雁也雁飞有行列与车骑相似故前有车骑
 则画鸿于旌首而载之古人不骑马经典无言骑者
 今言骑是周末时礼虎亦兵众之象若前有兵众则
 举虎皮于竿首挚兽猛而能击谓虎狼之属貔貅是
 一兽亦有威猛若前有猛兽则举此貔貅欲使众见
卷八 第 6a 页 WYG0117-0161a.png
 以为防也或云与虎皮并画作皮于旌也一云并载
 其皮貔一名豹虎类也尔雅云貔白狐也
 崔氏曰士必载盟会之词者或寻旧盟或用旧会之
 礼应须知之故载自随也
 蓝田吕氏曰史国史掌为辞命者也士史之有司也
 国史撰述故载笔以书其辞命也有司藏书故载言
 以备其讨论也二者皆以职从君者也师行号令非
 可以言传也使众易闻者莫如金鼓使众易见者莫
卷八 第 6b 页 WYG0117-0161b.png
 如旌旗师行之前必远为斥堠以备不虞故为物色
 旌旗之上举而示众使为之戒自青旌而下皆以物
 色之类表其事也木色青水之所生也故有水则以
 青旌象之
 严陵方氏曰载谓建之于车而警众于后也周官言
 析羽为旌此言青旌则以青雀之羽为之也上言旌
 则下之鸣鸢飞鸿皆析羽为之也车以人乘焉故曰
 乘马以人骑焉故曰骑卑者之行以马马在前车在
卷八 第 7a 页 WYG0117-0161c.png
 后车骑之行最为有序士贵而卒贱师众而旅寡上
 言士则举贵以该贱下言师则举众以兼寡也
 山阴陆氏曰青雀水鸟无所取之取诸己也青主水
 则知水在前也言鸣鸢义在鸣也言飞鸿义在飞也
 古称黄帝以车战蚩尤以骑战又齐鲁相遇以鞍为
 几则军之有骑尚矣
 庐陵胡氏曰载犹载质之义士谓命士孔云司盟之
 士恐非水属青者如青龙之类多矣不必水雀也载
卷八 第 7b 页 WYG0117-0161d.png
 抗也所谓载旆旧并音戴非也春秋之时左师展以
 昭公乘马而归此骑之渐此言骑知礼记出周末汉
 世虎挚猛兽军旅之象故举其皮于旌首旧云画其
 皮恐非也
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
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郑氏曰以四兽为军陈象天也急犹坚也缮读曰劲
 又画招摇星于旌旗上以坚劲军之威怒象天帝也
卷八 第 8a 页 WYG0117-0162a.png
 度谓伐与步数局部分也
 孔氏曰前明军行逄值之礼此明军行象天文而作
 陈法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
 四方宿名也军前宜捷故用鸟军后宜殿故用玄武
 玄武龟也龟有甲能禦侮用也左为阳阳能发生象
 其龙变生也右为阴阴沈能杀虎沈杀也军之左右
 生杀变应如龙虎也此虽陈法但不知如何为之今
 之军行画此四兽于旌旗以标前后左右之军陈朱
卷八 第 8b 页 WYG0117-0162b.png
 雀是禽而云兽者通言耳招摇北斗第七星也春秋
 运斗枢云北斗七星一天枢二璇三机四权五衡六
 开阳七摇光也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标案此摇光
 即招摇也在下云端者魁以上为首标以下为端也
 北斗居四方宿之中以斗末从十二月建而指之则
 四方之宿不差今军行法之亦作此北斗星在军中
 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四方之陈不差故云招摇
 在上也并作七星而独云招摇者举指者为主也劲
卷八 第 9a 页 WYG0117-0162c.png
 利也其怒士卒之怒也军行既张四宿于四方标招
 摇于中上象天之行故军旅士卒起居举动坚劲奋
 勇如天帝之威怒也郑云画招摇星于旌旗上则四
 物皆画可知矣牧誓武王誓众云不愆于六步七步
 乃止齐焉四伐五伐乃止齐焉一击一刺为一伐郑
 注尚书云伐谓击刺也始前就敌六步七步当止齐
 正行列及兵相接少者四伐多者五伐又当止齐正
 行列也左右有局者军之在左右各有部分不相滥
卷八 第 9b 页 WYG0117-0162d.png
 也各司其局者军行须监领故主帅各有所司部分
 也
 蓝田吕氏曰青龙在左左东方也寿星大火析木之
 分主之白虎在右右西方也降娄大梁实沈之分主
 之朱鸟在前前南方也鹑首鹑火鹑尾之分主之玄
 武在后后北方也星纪玄枵娵訾之分主之以是四
 物画之于旗立于军之左右前后以象天体之周旋
 也周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所谓交龙为旂者象青
卷八 第 10a 页 WYG0117-0163a.png
 龙也熊虎为旗象白虎也鸟隼为旟象朱雀也龟蛇
 为旐象玄武也四方之旗九旗之遗象也置招摇于
 旗首以象斗之回旋旂之所指则伐之如天之怒也
 急迫之也缮脩也言作而致其怒也各司其局离局
 奸也
 马氏曰军之耳目在旗鼓故以朱玄青白以别其方
 色所以用象也先王之征伐非私怒也致天讨而已
 故绘四方之星所以见奉天讨之义也急缮其怒者
卷八 第 10b 页 WYG0117-0163b.png
 王赫斯怒是也进退有度以一众也书曰左不攻于
 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荀子曰将死鼓御死辔士大夫死行列则可谓有局
 矣君子有不战战必胜凡以此也
 朱氏曰龙者阳之中而能变者故能潜而能飞虎者
 阴之中而能化者故能伏而能跃鸟者阳之极故能
 飞而不能潜龟者阴之极故能伏而不能跃此所以
 名四方之宿也招摇者冬夏寒暑以其所建而后成
卷八 第 11a 页 WYG0117-0163c.png
 然非所以成寒暑冬夏者也有冬有夏其以日月之
 行乎军旅者所以饰怒也故招摇在上以缮其怒而
 已王建日月之大常军师所以为疾徐进退之节而
 武功所由成也先王为天吏致天讨故行前朱雀而
 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以应乎天然其
 得天下也以民故又以交龙为旂熊虎为旗鸟隼为
 旟龟蛇为旐以顺乎人圣人之兵应乎天顺乎人而
 已矣
卷八 第 11b 页 WYG0117-0163d.png
 庐陵胡氏曰先儒以招摇为北斗星以指四方使军
 陈不差此纬书不经也经意盖谓主兵者以四兽之
 旌招摇指挥耳缮完也春秋传云征缮又鄢陵战云
 缮甲兵急缮其怒谓完师以出不丧其威郑以缮为
 劲恐非
 山阴陆氏曰行读如字王行前朱雀旟是也后玄武
 旐是也左青龙旂是也右白虎旗是也招摇在上大
 常是也居中以名四方招摇在斗柄端急缮急之缮
卷八 第 12a 页 WYG0117-0164a.png
 之夫怒所以威众急或易竭无以缮之后将不继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

 郑氏曰父者子之天杀己之天与共戴天非孝子也
 必求杀之乃止兄弟之雠常执杀之备交游之雠不
 吾辟则杀之交游或为朋友
 孔氏曰此一节论亲疏复雠之法天在上故曰戴言
 不可与共处于天下也檀弓云父母之雠寝苫枕干
卷八 第 12b 页 WYG0117-0164b.png
 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是矣而
 调人云父之雠辟诸海外者谓孝子之心不许共雠
 人戴天必杀之乃止调人谓逄遇赦宥王法辟诸海
 外孝子虽欲往杀力所不能也兄弟谓亲兄弟也不
 反兵者带兵自随也见即杀之檀弓云父母之雠不
 反兵兄弟之雠仕弗与共国而此云兄弟不反兵者
 盖父母不反兵于普天之下兄弟则不同乎国而已
 而亦不反兵者则以同体重之也而调人云辟诸千
卷八 第 13a 页 WYG0117-0164c.png
 里之外者亦谓会遇赦之法檀弓又云衔君命而使
 虽遇之不斗虽同不反兵与父母之雠异矣朋友亦
 报雠不同国者谓不共五等一国之中也
 蓝田吕氏曰杀人者死古今之通刑也杀之而义则
 杀之者无罪故令勿雠雠之则死调人之职是也杀
 之而不义则杀之者当死宜告于有司而杀之士师
 之职是也二者皆无事乎复雠也然复雠之文杂见
 于经传之间考其所以得复者必其雠人之势甚盛
卷八 第 13b 页 WYG0117-0164d.png
 缓之则不能及故遇之则杀之不暇告于有司也亦
 有法之所已赦或罪不丽于法有司莫得而辟者仁
 人孝子不得已而行王法亦不得不从而许也然调
 人犹和之而使辟弗辟然后执之不失法之信且伸
 仁人孝子之义父之雠报之之意誓不与雠同生死
 所以弗共戴天也寝苫不仕以丧礼自处也手不舍
 兵虽寝不忘故枕戈也虽市朝不避故不反兵而斗
 也居兄弟之雠则杀于父矣仕而不共国则犹可以
卷八 第 14a 页 WYG0117-0165a.png
 仕也衔君命而使虽遇之弗斗犹有所避也所与居
 父雠同者不反兵而已居从父兄弟之雠则又杀于
 兄弟矣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主人者其
 子也从主人而杀之不为戎首也复雠轻重之义不
 越是三等而已此皆天属之雠若以义推之则君之
 雠视父师长之雠视兄弟主友之雠视从父兄弟而
 已主者大夫之臣称其君也友者吾同志也此篇所
 称交游之雠盖友也言交游而不言从父兄弟亦互
卷八 第 14b 页 WYG0117-0165b.png
 文也
 长乐刘氏曰先王复雠之法特施于不辟者而已世
 乱吏污而先王之法不行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
 方兴相为敌雠由是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
 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兵戈相寻莫之或息则其所复
 岂特不辟者而已哉
 严陵方氏曰周官调人之法则使之辟而不得雠经
 之所言则使之雠而不容辟使之辟而不得雠者上
卷八 第 15a 页 WYG0117-0165c.png
 之法使之雠而不容辟者下之情周官所主者法经
 所主者情既不可废法以徇情又不可忘情而徇法
 处之者欲适中而已
 马氏曰先王以恩论情以情合义其恩大者其情厚
 其情厚者其义隆是故父也兄弟也交游也其为雠
 则一而所以报之者不同或弗与共戴天将死之而
 耻与之同生也或不反兵将执杀之而为之备也或
 不同国将远之而恶其比也呜呼圣人不能使后世之
卷八 第 15b 页 WYG0117-0165d.png
 无雠亦不能使之释雠而不报惟称其情义而已矣
 若夫公羊论九世之雠则礼失于太过而所报非所
 敌矣汉之时孝子见雠而不敢复则法失于太严而
 孝弟之情无所伸矣非曲礼之道也
 庐陵胡氏曰公羊说复百世之雠古周礼说复雠之
 义不过五世许氏云鲁庄与齐会是不复百世之雠
 也案春秋书庄公事皆深责其同雠狩娶雠女何不
 讥乎又夹谷之会书至以危之岂许其不复雠也但
卷八 第 16a 页 WYG0117-0166a.png
 百世之说太迂耳
 讲义曰所谓复雠者以其冤而已非冤则不当复也
 且复雠乃人之情而非有司之法昔之议者曰子复
 父雠丁宁其义于经而深著其文于律以为不许复
 雠则伤孝子之心许复雠则伤有司之法专杀无以
 止其端矣此至论也若公羊言父不受诛子复雠可
 也则以臣而雠其君可以为训乎
 广安游氏曰古之治天下也求以禁天下之暴乱而
卷八 第 16b 页 WYG0117-0166b.png
 使之相安于斯世公法行于上私义伸于下使天下
 而有暴乱之人则以公法治之苟限于公法则以私
 义制之圣人之治天下常有自视歉然不及之心而
 为广求所以济其不及之道不以为制之在己而皆
 得也以为制之公法而不足则由于私义而制之夫
 是以暴乱者无所逃其罪而人安其生此三代治天
 下之通道也夫所谓雠皆王法之所不及公法有时
 而失之者圣人因礼而为之法曰某雠也是其子弗
卷八 第 17a 页 WYG0117-0166c.png
 与共戴天者也某雠也是其兄弟所必报而不反兵
 者也某雠也是其交游之所不同国者也反兵谓反
 家取兵不反兵者谓志在复雠须臾不忘常执兵自
 随以为备也三雠者皆以杀人而言人之子弟交游
 皆得报而杀之弗戴天者辟诸海外若在海内则是
 雠不吾辟为同戴天人子得杀之兄弟之雠辟诸千
 里之外雠不吾辟而在千里之内则得杀之交游之
 雠不吾辟而与吾同国则得杀之凡此皆圣人所许
卷八 第 17b 页 WYG0117-0166d.png
 也夫不共戴天则世之暴者不敢害人之父母矣不
 反兵则世之暴者不敢害人之兄弟矣不同国则世
 之暴者不敢害人之交游矣一说主友之雠视从父
 兄弟说者主友谓主宰师友则是从父兄弟师友交
 游皆不同国也传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人伦
 者以君臣父子朋友言也圣人之意以为无故而杀
 人者君诛之君诛之不得则子报之子报之不得则
 兄弟报之兄弟报之不得则交游报之古者于五典
卷八 第 18a 页 WYG0117-0167a.png
 之中而为之朋友非苟然也自秦以来谓生杀不可
 假诸他人而私雠皆不许复其弊起于秦汉之际游
 侠之士睚眦杀人椎剽成俗时君世主不堪其暴于
 是一切禁止而不为之区别公法不明于上私义不
 伸于下强凌弱众暴寡孝子顺弟贤人义士熟视而
 无如之何盖自秦汉以来下之私相残杀而无告者
 不知其几何人矣自汉以来子报雠以其狱上者有
 司常不知所以处之至唐而陈子昂韩愈柳宗元之
卷八 第 18b 页 WYG0117-0167b.png
 议于是起焉子昂之议报父雠者诛之而旌其闾柳
 宗元固已辟之然初无一定之说韩愈之言曰子报
 父母雠以其狱上尚书省使百官集议闻奏自汉至
 唐惟愈此说粗为得之然愈疏于经学亦不能明先
 王之教然复雠之事苟欲从古则其所以为天下之
 道举必如三代而后可三代之时上焉者皇极立而
 公法行治不一出于法而私义得以参乎其间此古
 所以能使人复雠者此其一也次焉者以天下为家
卷八 第 19a 页 WYG0117-0167c.png
 自天子诸侯之国皆为比闾族党之制以域其民吏
 与民相亲如其家人则其比闾族党之间德怨美恶
 交相知之而明于其雠民不转而之他则无越国而
 杀人者杀人而不知其主名与虽知其主名而不知
 其积怨之所自则虽有实怨而不知有初无怨而假
 怨以杀人亦不可得而报今也民得转而之他则其
 复雠之际其故焉可得而考若此者古之所以复雠
 者亦其一也下焉者人伦之义不明而所谓交游者
卷八 第 19b 页 WYG0117-0167d.png
 比于途之人使后世如古焉复交游之雠则是途之
 人妄相杀也而可乎夫交游不得报而兄弟之报因
 以轻兄弟之报轻而子之报因以不行人之情势积
 靡使然此后世所以不如古而古之所以许人复雠
 者亦其一也此三者古可以许人复雠而后世不可
 之故今欲依古之道许人复雠则为有司者道法交
 有所不备不许人复雠则伤孝子顺弟贤人义士之
 心嗟夫后世所以不能复古其弊岂可缕数哉
卷八 第 20a 页 WYG0117-0168a.png
 新定顾氏曰二礼载复雠事向颇疑之治平盛世井
 井有纲纪安有私相报雠之事然天下事亦不可知
 四海至广事变万端岂可以一律论成周所以存此
 一条亦是缘人之情如父母出于道忽被强寇劫盗
 杀害其子岂容但已在旁必力斗与之俱死不在旁
 必寻探杀之而后已此乃人子之至痛追思殆不欲
 生纵彼在穷荒绝域亦必欲寻杀之以雪父母之冤
 故不与共戴天也不共戴天者不使之偷生俾与我
卷八 第 20b 页 WYG0117-0168b.png
 共戴天也然又看轻重如何雠亦非一端父母因事
 被人挤陷为人子者亦当平心自反不可专以报复
 为心或被人挟王命以矫杀虽人子之至恨然城狐
 社鼠不可动摇又当为之饮恨而不容以必报为心
 也凡此之类皆宜随事斟酌傥不顾事之曲直势之
 可否各挟复雠之义以相搆害则是刑戮之民大乱
 之道也(荅问/)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
卷八 第 21a 页 WYG0117-0168c.png
之辱也
 郑氏曰垒军壁也数见侵伐则多垒荒秽也
 孔氏曰此明食禄所宜任其事也四郊者王城四面
 皆有郊近郊五十里远郊百里诸侯亦各有四面之
 郊里数随地广狭故云四郊卿大夫尊高任当军帅
 若有威德则无敢见侵尸禄素餐寇戎充斥数战郊
 坰故多军垒罪各有归故为卿大夫之耻辱地采地
 士邑宰为君邑宰必宜地民相得若使地广而荒废
卷八 第 21b 页 WYG0117-0168d.png
 民散而流移亦邑宰之耻辱也
 蓝田吕氏曰立乎人之本朝者卿大夫也大夫则谋
 人之国矣有常职以食于上者士也士则任人之事
 矣谋人之国国危则任其责任人之事事不治则任
 其责
 马氏曰先王之时贤者使之出长而国之谋议系焉
 能者使之入治而民之事功系焉卿大夫之辱以国
 之谋议系焉不能折冲禦侮故也士之辱以民之事
卷八 第 22a 页 WYG0117-0169a.png
 功系焉不能使之乐事劝功故也昔卫发在卫社稷
 不辱季梁在随楚兵不加子罕在宋晋觇知其不可
 伐庄子在卞齐人忌而不敢过盖贤者之在人国也
 有智以先人而邻国之兵不能至有仁以感人而邻
 国之兵不忍至有勇以服人而邻国之兵不敢至如
 此则四郊岂其多垒乎郎之战公叔禺人曰君子不
 能为谋也士不能死也则四郊多垒亦士之辱也蔿
 掩为政于楚画土田井衍沃子产为政于郑民歌之
卷八 第 22b 页 WYG0117-0169b.png
 曰我有田畴子产辟之则地荒不治亦卿大夫之辱
 也记所言特其所主者而已言亦士之辱则卿大夫
 之辱可知
 长乐陈氏曰国亡大县邑公卿大夫士皆厌冠哭于
 太庙则四郊多垒虽士亦辱也特言卿大夫之辱者
 以责重者为言故也不言国君之辱者盖主危臣辱
 主辱臣死言国君之辱则臣之罪不特辱而已
 山阴陆氏曰国功曰功今如此愧于食功治功曰力
卷八 第 23a 页 WYG0117-0169c.png
 今如此愧于食力士食力者也
 永嘉戴氏曰谋人之国而四邻谋动其国家则亦焉
 用是卿大夫为也受人民之寄而地荒民散自乡遂
 之吏皆有责焉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人责者偃然自
 大晏然自如国有祸患而恬然不以为辱也主忧臣
 辱主辱臣死为卿大夫者皆自知其辱必求去是辱
 也不能一朝居矣
 李氏曰文王之兴也有四夷之难则城于朔方而以
卷八 第 23b 页 WYG0117-0169d.png
 南仲宣王之起也有诸侯之患故城于东方而以仲
 山甫至幽王之时则西戎东夷交侵师旅并起故大
 夫闵时曰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然则四郊多垒士不
 可以虑乎曰师所以毒民也惟士不可为也然地广
 大荒而不治者卿大夫不可以不忧故曰亦士之辱
 推而言之则阴阳之不燮天工之不亮其公孤之辱
 欤
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筴敝则埋
卷八 第 24a 页 WYG0117-0170a.png
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
 郑氏曰惰为无神也祭服祭器龟筴并牲皆不欲人
 亵之也焚之必已不用埋之不知鬼神之所为祭于
 公助祭于君也
 孔氏曰此一节明接神及归俎之礼临祭须敬鬼神
 飨德怠惰则神不歆也焚之埋之异者服是身著之
 物故焚之牲器之类并为鬼神所用虽败不知鬼神
 用与不用故埋之若不焚埋人或用之是亵慢也祭
卷八 第 24b 页 WYG0117-0170b.png
 于公谓士助君祭郑因君以明臣言大夫以下自祭
 其庙则使人归宾俎故曾子问曰摄主不归俎明正
 主则归也
 新安朱氏曰注云无神谓神不在也
 马氏曰事鬼神者以敬为主故临祭不惰敬之存于
 心也焚之埋之敬之见于物也孔子于齐则慎周之
 诸侯在庙则肃肃则临祭不惰可知矣君子虽贫不
 鬻祭器虽寒不衣祭服则焚之埋之可知矣特牲馈
卷八 第 25a 页 WYG0117-0170c.png
 食礼宾出之后佐食彻阼俎堂下俎毕出郑康成谓
 兄弟及众宾自彻而出俎惟宾俎有司彻归之夫众
 宾已祭于士犹自彻其俎则大夫出祭于公其自彻
 可知矣大夫士祭于公自彻则大夫祭于大夫不必
 自彻也孔子之于鲁膰肉不至盖于是时自彻之礼
 废矣
 讲义曰事神以敬为主故临祭欲无惰容语曰祭如
 在记曰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也大矣祭于公
卷八 第 25b 页 WYG0117-0170d.png
 祭巳则自彻其俎盖不以勤君之执事而忘尽臣职
 也
 横渠张氏曰祭器祭服以其常用于鬼神不敢亵用
 故有焚埋之理至于衰绖冠屦不见有所以毁之文
 惟杖则弃诸隐者不免有时而亵何以不焚埋毁丧
 服者必于除日其毁也散诸贫者或于守墓者可也
 盖古人不恶凶事而今人以为嫌留之于家人所不
 悦故不如散之若焚埋之乃似恶丧服
卷八 第 26a 页 WYG0117-0171a.png
 蓝田吕氏曰祭服者服以事鬼神人之所御也牲器
 龟筴鬼神之物非人之所用也人之所御则焚之焚
 之阳也鬼神之所用则埋之埋之阴也君祭而臣与
 执事毋敢视宾客故自彻其俎以出
 长乐刘氏曰四物皆用之以交于神明者也不焚不
 埋则移于他用不已渎于神明哉
 山阴陆氏曰言凡则岂特士而已盖俎大夫亦自彻
 以归则主人使归之据大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
卷八 第 26b 页 WYG0117-0171b.png
 盖曰宾馆则主人之辞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
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
 郑氏曰讳辟也生者不相辟名卫侯名恶大夫有名
 恶君臣同名春秋不非卒哭乃讳敬鬼神之名也嫌
 名谓音声相近若雨与禹丘与区也偏谓二名不一
 一讳皆为其难辟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
 言徵不称在也逮及也谓幼孤不及识父母恩不至
卷八 第 27a 页 WYG0117-0171c.png
 于祖名孝子闻名心瞿讳之由心此谓庶人适士以
 上庙事祖虽不逮事父母犹讳祖
 孔氏曰自此至问讳一节论讳与不讳之事古人生
 不讳故卒哭前犹以生事之至卒哭后服已受变神
 灵迁庙乃神事之且言之则感动孝子故讳其名也
 郑注嫌名引雨与禹音同而义异丘与区音异而义
 同二者各有嫌疑禹与雨有同音嫌疑丘与区有同
 义嫌疑如此者则不讳必其音同义同乃始讳也孔
卷八 第 27b 页 WYG0117-0171d.png
 子之母名徵在案论语云足则吾能徵之矣是言徵
 也又云某在斯是言在也王父母谓祖父母也若及
 事父母则讳祖也若幼少不及识父母故不讳祖父
 母也
 庾氏曰讳王父母之恩正应由父所以连言母者妇
 事舅姑同事父母且配夫为礼讳敬不殊故幼无父
 而失母者则可以讳王父母也
 马氏曰始死而讳是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也卒哭而
卷八 第 28a 页 WYG0117-0172a.png
 不讳是之死而致生之不智也圣人知其然故将葬
 则有赐谥易名之礼卒哭则有舍旧讳新之令以明
 生事于此毕鬼事于此始也礼不讳嫌名若曾子不
 以讳晢而不称昔者裼裘之类是也
 长乐刘氏曰死而不讳则安忍而忘亲二名而均讳
 则易犯而难辟圣人知其然为之讳名之礼使之卒
 哭而讳所以尽爱敬之心二名不偏讳所以适言语
 之便
卷八 第 28b 页 WYG0117-0172b.png
 蓝田吕氏曰父之所讳子亦讳之杂记曰王父母兄
 弟世父叔父姑姊妹与父同讳是也
 严陵方氏曰父母之言则子之所当从者也逮事父
 母则亲闻父母之言矣故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
 不闻父母之言焉故不讳王父母
 横渠张氏曰言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此尤非
 义礼虽合诸人情然未有不讳祖者也又如以木铎
 徇于庙曰舍故而讳新如此则此说又不用也又如
卷八 第 29a 页 WYG0117-0172c.png
 先君以献武讳二山则是虽数世祖犹讳也是难于
 尽信书
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
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
大功小功不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郑氏曰无私讳谓臣言于君前不辟家讳尊无二也
 大夫之所则辟君讳也诗书临文不讳为其失事正
 庙中谓有事于高祖则不讳曾祖以下亦尊无二也
卷八 第 29b 页 WYG0117-0172d.png
 于下则讳上臣于夫人之家恩远则不讳质犹对也
 妇亲远于宫中言则辟之问禁问俗问讳皆为敬主
 人也禁谓政教俗谓常所行与所恶也国城中也
 孔氏曰人于大夫之所止得辟公家之讳不得辟大
 夫之讳所以尊君讳也玉藻云于大夫所有公讳无
 私讳此承上君所无私讳故略之庙中谓祝嘏辞说
 有事于祢则讳祖已上夫人君之妻夫人本家所讳
 臣虽对君前言语不为讳也妇讳谓妇家之讳但于
卷八 第 30a 页 WYG0117-0173a.png
 妇宫中不言耳门谓妇宫门若于宫外则不讳故臣
 对君前则不讳也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国
 如今国门内也门主人之门也主人祖先君名宜先
 知之欲为辟之也
 何氏曰诗书谓教学时也临文谓执礼文行事时也
 案论语云诗书执礼是教学惟诗书则诵礼则不诵
 临文行事若有所讳则并失事正故不讳也
 田氏曰杂记母之讳宫中讳妻之讳不举诸其侧此
卷八 第 30b 页 WYG0117-0173b.png
 妇讳与母讳同者杂记分尊卑此据不出门大略言
 之耳
 熊氏曰大功亦讳小功不讳若小功与父同讳则亦
 讳之故杂记云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与父
 同讳是父之世叔父及姑姊妹以下皆为之小功父
 为讳故已从父为之讳
 蓝田吕氏曰君所无私讳庙中不讳谓君前臣名父
 前子名也大夫之所有公讳庙中下则讳上其义同
卷八 第 31a 页 WYG0117-0173c.png
 也玉藻云于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此所谓私讳大
 夫之私讳也不辟之嫌于君君所无私讳者谓己之
 私讳也有所尊也不得伸私恩也教学必以诗书有
 所讳则学者终有惑也文字所以示于众有所讳则
 失事之实必有害也夫人之讳与妇讳不出门同大
 功小功不讳者恩轻也禁若孟子言问国之大禁然
 后敢入是也俗谓其国之礼俗有与他国不同者也
 问讳宾为主人讳也私讳不出门门之内虽宾亦得
卷八 第 31b 页 WYG0117-0173d.png
 讳之所以敬主人也
 庐陵胡氏曰君所无私讳栾针于晋君之前名其父
 书是也诗书不讳诵诗读书时也临文不讳文谓文
 章也旧云礼文恐非故玉藻云教学临文不讳大功
 小功不讳记礼丛脞其说不一问俗知风俗好尚问
 讳敬地主
 严陵方氏曰公所无私讳则私之尊不伸于公故也
 私所有公讳则公之尊无往而不伸故也范献子聘
卷八 第 32a 页 WYG0117-0174a.png
 于鲁而不知先君之讳则入门可以不问其讳乎
 讲义曰凡言于大夫之所则众所当讳者皆讳也玉
 藻云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
 夫言名士字大夫于大夫所有公讳与私讳然则大
 夫之名亦固有众所当讳者是所谓公讳也言公讳
 则君与大夫凡所当讳者皆在其中矣
 马氏曰曲礼言王父母则于己为祖者也杂记言王
 父母则于父为祖者也于父为祖则于己为曾祖而
卷八 第 32b 页 WYG0117-0174b.png
 其服则小功于父为世父叔父姑则于己为从祖祖
 姑而其服亦小功于父为姊妹则于己为姑而其服
 则期与大功凡此以父为之讳而讳之是大功小功
 有所谓讳也大功小功不讳言其不与父同讳者而
 已
 李氏曰诗书不讳临文不讳诗云骏发尔私箕子为
 武王陈洪范而曰邦其永昌是也
 临川王氏曰邑国皆有竟竟内各有禁俗系于国国
卷八 第 33a 页 WYG0117-0174c.png
 殊则有异俗国非特城中而已也
 
 
 
 
 
 
 
卷八 第 33b 页 WYG0117-0174d.png
 
 
 
 
 
 
 
 礼记集说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