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望溪先生文集卷一
读经
读古文尚书
先儒以古文尚书辞气不类今文而疑其伪者多矣抑
思能伪为是者谁与夫自周以来著书而各自名家者
其人可指数也言之近道莫若荀子董子取二子之精
言而措诸伊训大甲说命之閒弗肖也而谓左邱明司
马迁扬雄能为之与而况其下焉者与然则其辞气不
类今文何也尝观史记所采尚书于肆觐东后则易之
曰遂见东方君长太子宋启明则曰嗣子丹朱开明有
能奋庸熙帝之载则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如此类不
读经
读古文尚书
先儒以古文尚书辞气不类今文而疑其伪者多矣抑
思能伪为是者谁与夫自周以来著书而各自名家者
其人可指数也言之近道莫若荀子董子取二子之精
言而措诸伊训大甲说命之閒弗肖也而谓左邱明司
马迁扬雄能为之与而况其下焉者与然则其辞气不
类今文何也尝观史记所采尚书于肆觐东后则易之
曰遂见东方君长太子宋启明则曰嗣子丹朱开明有
能奋庸熙帝之载则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如此类不
卷一 第 1b 页
可毛举因是疑古文易晓必秦汉閒儒者得其书苦其
奥涩而稍以显易之辞更之其大体则固经之本文也
无逸之篇今文也试易其一二奥涩之语则与古文二
十五篇之辞气其有异乎迁传儒林曰孔氏有古文尚
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遂以起其家逸书而安国自序
其书谓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
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增多二十五篇夫古文既不
可知仅就伏生之书以證而得之则其本文缺漫及字
体为伏生之书所不具者不得不稍为增损以足其辞
畅其指意此增多二十五篇所以独为易晓而与伏生
之书异与然则迁所云以今文读之者即余所谓以显
奥涩而稍以显易之辞更之其大体则固经之本文也
无逸之篇今文也试易其一二奥涩之语则与古文二
十五篇之辞气其有异乎迁传儒林曰孔氏有古文尚
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遂以起其家逸书而安国自序
其书谓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
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增多二十五篇夫古文既不
可知仅就伏生之书以證而得之则其本文缺漫及字
体为伏生之书所不具者不得不稍为增损以足其辞
畅其指意此增多二十五篇所以独为易晓而与伏生
之书异与然则迁所云以今文读之者即余所谓以显
卷一 第 2a 页
易之辞通其奥涩而非谓以隶书传之也
读大诰
昔朱子读大诰谓周公当时欲以此耸动天下而篇中
大意不过谓周家辛苦创业后人不可不卒成之且反
覆归之于卜意思缓而不切殊不可晓呜呼此圣人之
心所以与天地相似而无一言之过乎物也盖纣之罪
可列数以耸人听而武庚之罪则难为言所可言者不
过先王墓业之不可弃与吉卜既得可徵天命之有归
而已夫感人以诚不以伪此二者乃周人之实情可与
天下共白之者也其于武庚则直述其鄙我周邦之言
未尝有一语文致其罪其于友邦君第动以友伐厥子
读大诰
昔朱子读大诰谓周公当时欲以此耸动天下而篇中
大意不过谓周家辛苦创业后人不可不卒成之且反
覆归之于卜意思缓而不切殊不可晓呜呼此圣人之
心所以与天地相似而无一言之过乎物也盖纣之罪
可列数以耸人听而武庚之罪则难为言所可言者不
过先王墓业之不可弃与吉卜既得可徵天命之有归
而已夫感人以诚不以伪此二者乃周人之实情可与
天下共白之者也其于武庚则直述其鄙我周邦之言
未尝有一语文致其罪其于友邦君第动以友伐厥子
卷一 第 2b 页
之私义而不敢谓大义当与周同仇也非圣人而能言
不过物如是与不惟此也周初之书惟牧誓为不杂武
王数纣之罪惟用妇言弃祀事而剖心斮胫焚炙刳剔
诸大恶弗及焉至于暴虐奸宄则归狱于多罪逋逃之
臣故读牧誓而知圣人之心之敬虽致天之罚誓师声
罪而辞有所不敢尽也读大诰而知圣人之心之公审
己之义察人之情壹禀于天理而修辞必立其诚也然
大诰之书自汉至宋千有馀年读者莫之或疑至朱子
而后得其閒焉是又治经者所宜取法也夫
读尚书记
书说之谬悠莫如君奭篇序称召公不悦及周公代成
不过物如是与不惟此也周初之书惟牧誓为不杂武
王数纣之罪惟用妇言弃祀事而剖心斮胫焚炙刳剔
诸大恶弗及焉至于暴虐奸宄则归狱于多罪逋逃之
臣故读牧誓而知圣人之心之敬虽致天之罚誓师声
罪而辞有所不敢尽也读大诰而知圣人之心之公审
己之义察人之情壹禀于天理而修辞必立其诚也然
大诰之书自汉至宋千有馀年读者莫之或疑至朱子
而后得其閒焉是又治经者所宜取法也夫
读尚书记
书说之谬悠莫如君奭篇序称召公不悦及周公代成
卷一 第 3a 页
王作诰而弟康叔自唐以后众以为疑朱子出其论始
定然折之以理而未得其情也余既辨周官正戴记然
后悟曰是二者亦刘歆之为耳盖歆承莽意作明堂记
奏定居摄践阼之仪而戴记所传无是也故豫徵天下
有逸礼古书周官文字者令记说于廷中以示明堂记
所自出(不徒购其书而徵其人使记说利/其无稽也故前后至者以千数)而又多为之
徵于文王世子之篇窜焉周末诸子言礼者莫笃于荀
卿而网罗旧闻莫先于史记故于荀氏司马氏之书亦
窜焉奏称周公践阼而召公不悦所以探汉大臣之心
而多为之变以携之也而于记无可附故于君奭之序
窜焉而并窜鲁燕世家以为之徵莽改元称康诰王若
定然折之以理而未得其情也余既辨周官正戴记然
后悟曰是二者亦刘歆之为耳盖歆承莽意作明堂记
奏定居摄践阼之仪而戴记所传无是也故豫徵天下
有逸礼古书周官文字者令记说于廷中以示明堂记
所自出(不徒购其书而徵其人使记说利/其无稽也故前后至者以千数)而又多为之
徵于文王世子之篇窜焉周末诸子言礼者莫笃于荀
卿而网罗旧闻莫先于史记故于荀氏司马氏之书亦
窜焉奏称周公践阼而召公不悦所以探汉大臣之心
而多为之变以携之也而于记无可附故于君奭之序
窜焉而并窜鲁燕世家以为之徵莽改元称康诰王若
卷一 第 3b 页
日朕其弟小子封以为周公受命称王之文则当是时
尚无篇首周公作洛众会之文也(使此文前具则必引/为明證而不徒虚为)
(之说/矣)歆知其说为天下所心非故复窜此以设疑于后
世尔盖是篇乃伏生之书博士弟子所循诵也若早窜
焉则众哗然而辨其非矣苏氏谓康诰之首乃洛诰错
简群儒因之亦非也其地其时实与多士篇应而见士
于周义亦近焉盖五服之国各登其民治而贡士于周
故公因而告之然大义无存焉虽存而不论可也余悯
汉唐诸儒为歆所蔽使圣人之经受其诬而记礼者及
荀氏司马氏亦为歆而受恶故辨其所由然使后有考
焉
尚无篇首周公作洛众会之文也(使此文前具则必引/为明證而不徒虚为)
(之说/矣)歆知其说为天下所心非故复窜此以设疑于后
世尔盖是篇乃伏生之书博士弟子所循诵也若早窜
焉则众哗然而辨其非矣苏氏谓康诰之首乃洛诰错
简群儒因之亦非也其地其时实与多士篇应而见士
于周义亦近焉盖五服之国各登其民治而贡士于周
故公因而告之然大义无存焉虽存而不论可也余悯
汉唐诸儒为歆所蔽使圣人之经受其诬而记礼者及
荀氏司马氏亦为歆而受恶故辨其所由然使后有考
焉
卷一 第 4a 页
读尚书又记
西伯受命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及以是年改元自欧阳
氏辨其妄群儒昭然若发矇矣然特谓司马氏孔氏毛
氏之妄耳书之传诗之序自前世多疑其伪惟史记为
完书迁知六艺必折衷于孔子文王服事殷武王末受
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而追王孔子之言甚著而敢妄为
异说乎盖莽既称康诰以为周公居摄称王之文故复
为此以示居摄称王而复臣节者周公也受命称王而
不复为人臣者文王也纣君天下数十年西伯断二国
之讼诸侯乡之遂以是年改元制正朔况孺子襁抱刘
崇潴翟义灭宗室王侯公卿大夫郡国吏士同心相推
西伯受命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及以是年改元自欧阳
氏辨其妄群儒昭然若发矇矣然特谓司马氏孔氏毛
氏之妄耳书之传诗之序自前世多疑其伪惟史记为
完书迁知六艺必折衷于孔子文王服事殷武王末受
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而追王孔子之言甚著而敢妄为
异说乎盖莽既称康诰以为周公居摄称王之文故复
为此以示居摄称王而复臣节者周公也受命称王而
不复为人臣者文王也纣君天下数十年西伯断二国
之讼诸侯乡之遂以是年改元制正朔况孺子襁抱刘
崇潴翟义灭宗室王侯公卿大夫郡国吏士同心相推
卷一 第 4b 页
戴乎(纬书言文王受命有白鱼负图赤雀衔书之瑞/亦莽受铜符帛图金策据以即真之符验也)诗
书之文曰文王受命惟中身谓继世而为诸侯也曰文
王受命有此武功谓受命为西伯而专征伐也以受命
为称王自史记始而后为书传诗序者因之耳史记宣
成閒始少出而未显今所传乃歆所校录而可据为信
乎(周本纪诗人盖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至王瑞自/太王兴不独与论语中庸显背绳以文义亦多骈旁)
(技削之前后语/意正相承无閒)朱子谓史记之妄欧阳氏所辨明矣惟
九年大统未集实为痕瑕呜呼武成之篇古文也古文
尚书毛诗皆自歆发歆为三统历考上世帝王以为文
王受命九年而崩则武成及周本纪之文为歆所增窜
尚何疑乎呜呼歆之遍窜群书以曲为弥缝乃其奸之
书之文曰文王受命惟中身谓继世而为诸侯也曰文
王受命有此武功谓受命为西伯而专征伐也以受命
为称王自史记始而后为书传诗序者因之耳史记宣
成閒始少出而未显今所传乃歆所校录而可据为信
乎(周本纪诗人盖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至王瑞自/太王兴不独与论语中庸显背绳以文义亦多骈旁)
(技削之前后语/意正相承无閒)朱子谓史记之妄欧阳氏所辨明矣惟
九年大统未集实为痕瑕呜呼武成之篇古文也古文
尚书毛诗皆自歆发歆为三统历考上世帝王以为文
王受命九年而崩则武成及周本纪之文为歆所增窜
尚何疑乎呜呼歆之遍窜群书以曲为弥缝乃其奸之
卷一 第 5a 页
所以卒发于后世与
读君牙囧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尚书自毕命以下所存六篇先儒多未达其义余尝考
之费誓则事可传也君牙囧命秦誓则言不可废也吕
刑文侯之命则事不可没也三代之刑典至穆王而始
变文武之旧都至平王而终弃可无志乎吕刑之言虽
或不可废而孔子录之则非以其言也观文侯之命无
一言之当物而弗删则以著事变而非有取于其辞义
审矣司马迁作史记于费誓具详焉于秦誓删取焉而
文侯之命则没之盖以其言无足存而不知事不可没
也用此观之圣人删述之义群贤莫之能赞岂独春秋
读君牙囧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尚书自毕命以下所存六篇先儒多未达其义余尝考
之费誓则事可传也君牙囧命秦誓则言不可废也吕
刑文侯之命则事不可没也三代之刑典至穆王而始
变文武之旧都至平王而终弃可无志乎吕刑之言虽
或不可废而孔子录之则非以其言也观文侯之命无
一言之当物而弗删则以著事变而非有取于其辞义
审矣司马迁作史记于费誓具详焉于秦誓删取焉而
文侯之命则没之盖以其言无足存而不知事不可没
也用此观之圣人删述之义群贤莫之能赞岂独春秋
卷一 第 5b 页
之笔削哉
书存文侯之命而宣王中兴用贤讨叛事列正雅者其
誓诰策命之文无一见焉先儒以谓亡于幽王之乱而
余窃意所亡者不惟宣王之书自君牙以下六篇皆孔
子摭拾于乱亡之馀非得之周室之史记也自唐虞夏
商非关一代废兴之故不以列于书故周书自毕命以
前皆造周毖殷保世靖民之大政也若专取辞意之善
则成康之际周召共政史逸作册其命官之辞远过于
君牙囧命者必多矣孔子乃舍彼而取此义安处与用
此知康王以前策命之大者已与誓诰并列于学官而
立为四术其馀内史所藏孔子盖未之见也吕刑则布
书存文侯之命而宣王中兴用贤讨叛事列正雅者其
誓诰策命之文无一见焉先儒以谓亡于幽王之乱而
余窃意所亡者不惟宣王之书自君牙以下六篇皆孔
子摭拾于乱亡之馀非得之周室之史记也自唐虞夏
商非关一代废兴之故不以列于书故周书自毕命以
前皆造周毖殷保世靖民之大政也若专取辞意之善
则成康之际周召共政史逸作册其命官之辞远过于
君牙囧命者必多矣孔子乃舍彼而取此义安处与用
此知康王以前策命之大者已与誓诰并列于学官而
立为四术其馀内史所藏孔子盖未之见也吕刑则布
卷一 第 6a 页
在四方而有司籍之若鲁若晋若秦之书则其国传之
君牙囧命则其家守之子尝学礼而病𣏌宋之无徵故
于周书惜其仅有存者而录之以垂法戒焉耳使得诸
周内史所藏则岂宜阔希而不类如此哉(使内史之籍/尚存而孔子)
(未之见亦不宜竟以君牙以下六篇续/备有周一代之书而定以百篇之数)抑观君牙囧命
秦誓而又以叹世变之亟焉文武之政刑皆变乱于穆
王而读其书彬彬乎去成康不远也秦穆悔过思贤之
言可法于后世而力逞其忿以遂前愆言与行显背而
谓可涂民之耳目夏殷之末造未尝有是也二帝三王
纯一忠敬之风其尚可复也哉此又序书之隐义也
读二南
君牙囧命则其家守之子尝学礼而病𣏌宋之无徵故
于周书惜其仅有存者而录之以垂法戒焉耳使得诸
周内史所藏则岂宜阔希而不类如此哉(使内史之籍/尚存而孔子)
(未之见亦不宜竟以君牙以下六篇续/备有周一代之书而定以百篇之数)抑观君牙囧命
秦誓而又以叹世变之亟焉文武之政刑皆变乱于穆
王而读其书彬彬乎去成康不远也秦穆悔过思贤之
言可法于后世而力逞其忿以遂前愆言与行显背而
谓可涂民之耳目夏殷之末造未尝有是也二帝三王
纯一忠敬之风其尚可复也哉此又序书之隐义也
读二南
卷一 第 6b 页
二南之序日系之周公系之召公余少受诗反覆焉而
不得于心及观朱子集传云得之国中而杂以南国之
诗谓之周南得之南国者直谓之召南然后心惬焉而
汉广汝坟所以独列于周南则其义未之前闻也夫周
道兴于西北自北而南地相直者正江汉也风教远烝
于此则周之西南沿汉与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之怙
冒举诸此矣至于汝坟则又自西而益东自南而渐北
殷商国畿而外皆周之宇下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也
且其辞义以视召南诸篇亦莹然而出其类方是时被
化之国其上之风教虽能应于关雎麟趾而下之礼俗
犹未尽淳观汉广之爱慕流连而知其不可求则与行
不得于心及观朱子集传云得之国中而杂以南国之
诗谓之周南得之南国者直谓之召南然后心惬焉而
汉广汝坟所以独列于周南则其义未之前闻也夫周
道兴于西北自北而南地相直者正江汉也风教远烝
于此则周之西南沿汉与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之怙
冒举诸此矣至于汝坟则又自西而益东自南而渐北
殷商国畿而外皆周之宇下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也
且其辞义以视召南诸篇亦莹然而出其类方是时被
化之国其上之风教虽能应于关雎麟趾而下之礼俗
犹未尽淳观汉广之爱慕流连而知其不可求则与行
卷一 第 7a 页
露野有死麇悄乎其有惧心者异矣草虫殷雷自言其
伤而已耳汝坟则忧在王室而勉其君子于文王以服
事殷之心若或喻之录此二诗而被化之先后疆略之
广轮观感之浅深一一可辨矣十三国之风其篇次列
于周大师或孔子更定所不敢知而二诗之在周南则
为周公所手订决也惟何彼秾矣其作于镐洛若齐人
为之皆不宜以入召南岂秦火之后诗多得之讽诵汉
之经师失其传而漫以附焉者与
读行露
行露之诗世儒多引韩诗及刘向列女传以谓申人之
女许嫁于酆夫家不备礼而欲迎之虽致狱讼女终不
伤而已耳汝坟则忧在王室而勉其君子于文王以服
事殷之心若或喻之录此二诗而被化之先后疆略之
广轮观感之浅深一一可辨矣十三国之风其篇次列
于周大师或孔子更定所不敢知而二诗之在周南则
为周公所手订决也惟何彼秾矣其作于镐洛若齐人
为之皆不宜以入召南岂秦火之后诗多得之讽诵汉
之经师失其传而漫以附焉者与
读行露
行露之诗世儒多引韩诗及刘向列女传以谓申人之
女许嫁于酆夫家不备礼而欲迎之虽致狱讼女终不
卷一 第 7b 页
行诬矣哉婴与向胡为而传此乎盖此诗既女子所自
作则失怙恃且无兄弟之依可知矣曰许嫁则许之者
必父兄也遭家之变莫为之主虽自归于舅姑不得谓
非义况其夫就而迎之乎既有狱讼以召伯之明则必
开以大义而官为之配矣其诗曰谁谓波无家信如所
传是故有室家之约也以一礼未备而终不肯行则将
转而之他乎此害义伤教不近于人情而可列正始之
风以为教于闺门乡党邦国与婴向之蔽良由未达于
室家不足之云而以辞害义不知设诈以求偶即此已
不足为人夫此贞女所以疾之深而拒之决也以朱子
之勤经岂其未见婴向之书盖严而斥之以无溷后人
作则失怙恃且无兄弟之依可知矣曰许嫁则许之者
必父兄也遭家之变莫为之主虽自归于舅姑不得谓
非义况其夫就而迎之乎既有狱讼以召伯之明则必
开以大义而官为之配矣其诗曰谁谓波无家信如所
传是故有室家之约也以一礼未备而终不肯行则将
转而之他乎此害义伤教不近于人情而可列正始之
风以为教于闺门乡党邦国与婴向之蔽良由未达于
室家不足之云而以辞害义不知设诈以求偶即此已
不足为人夫此贞女所以疾之深而拒之决也以朱子
之勤经岂其未见婴向之书盖严而斥之以无溷后人
卷一 第 8a 页
而群儒乃援集传礼或未备一语以曲證其诬辞不亦
悖乎
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
汉唐诸儒于变风傅会时代各有主名以入于美刺朱
子既明辨之而世儒犹哓哓盖谓一国之诗数百年之
久所存必政教之尤大者闾阎丛细之事男女猥鄙之
情即閒录以垂戒不宜其多乃至于此而不知删诗之
指要即于是焉存盖古者自公卿至于列士职以诗献
而衰世之臣孰是如大雅之旧人家父凡伯者乎故淇
澳缁衣而外士大夫忧时闵己之诗所存无几而丛细
猥鄙之辞则无一或遗盖民俗之真国政之变数百年
悖乎
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
汉唐诸儒于变风傅会时代各有主名以入于美刺朱
子既明辨之而世儒犹哓哓盖谓一国之诗数百年之
久所存必政教之尤大者闾阎丛细之事男女猥鄙之
情即閒录以垂戒不宜其多乃至于此而不知删诗之
指要即于是焉存盖古者自公卿至于列士职以诗献
而衰世之臣孰是如大雅之旧人家父凡伯者乎故淇
澳缁衣而外士大夫忧时闵己之诗所存无几而丛细
猥鄙之辞则无一或遗盖民俗之真国政之变数百年
卷一 第 8b 页
后废兴存亡昏明之由皆于是可辨焉稽之春秋中原
建国兵祸结连莫剧于陈郑卫次之宋又次之而淫诗
惟三国为多(乐记虽云宋音燕女溺志然特/论其音且燕女非必淫奔也)以此知天
恶淫人不惟其君以此败国亡身殒嗣其民夫妇男女
亦死亡危急焦然无宁岁也而淫诗之多寡实与兵祸
之疏数相符则删诗之指要居可知矣齐晋秦三国最
强而两国无淫诗齐襄灾及其身崔杼弑君陈氏窃国
皆由女祸故齐诗终于猗嗟载驰敝笱始于鸡鸣秦之
亡以亲奄幸疾师儒故秦诗始于车粼驷铁终于夏屋
唐俗勤俭固其所以兴也然纤啬筋力则艳以利而易
动故其后赵盾栾书皆为国人所附而晋卒分于三族
建国兵祸结连莫剧于陈郑卫次之宋又次之而淫诗
惟三国为多(乐记虽云宋音燕女溺志然特/论其音且燕女非必淫奔也)以此知天
恶淫人不惟其君以此败国亡身殒嗣其民夫妇男女
亦死亡危急焦然无宁岁也而淫诗之多寡实与兵祸
之疏数相符则删诗之指要居可知矣齐晋秦三国最
强而两国无淫诗齐襄灾及其身崔杼弑君陈氏窃国
皆由女祸故齐诗终于猗嗟载驰敝笱始于鸡鸣秦之
亡以亲奄幸疾师儒故秦诗始于车粼驷铁终于夏屋
唐俗勤俭固其所以兴也然纤啬筋力则艳以利而易
动故其后赵盾栾书皆为国人所附而晋卒分于三族
卷一 第 9a 页
乃桓叔武公为之嚆矢耳国以此始亦必以终兹非其
明鉴与若魏若曹若桧国小而邻逼故君民同忧未敢
淫逞而君少偷惰臣或贪愚则国非其国矣总而计之
邶鄘无徵魏桧早灭卫郑以下七国之亡徵并于所存
之诗见之非圣人知周万物而百世莫之能违其孰能
与于此然则郑之亡转后于陈而卫之亡又后于宋何
也郑之淫风盛于下而未及其上卫有康叔武公之遗
德虽至季世犹多君子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或同始而
异终或将倾而复植岂可以一端尽哉以是知天命无
常国之兴亡一以人事为准也
读邶鄘魏桧四国风
明鉴与若魏若曹若桧国小而邻逼故君民同忧未敢
淫逞而君少偷惰臣或贪愚则国非其国矣总而计之
邶鄘无徵魏桧早灭卫郑以下七国之亡徵并于所存
之诗见之非圣人知周万物而百世莫之能违其孰能
与于此然则郑之亡转后于陈而卫之亡又后于宋何
也郑之淫风盛于下而未及其上卫有康叔武公之遗
德虽至季世犹多君子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或同始而
异终或将倾而复植岂可以一端尽哉以是知天命无
常国之兴亡一以人事为准也
读邶鄘魏桧四国风
卷一 第 9b 页
魏桧之诗皆作于未并于晋郑之先其辞其事可按而
知也晋自桓叔以后阴谋布德以收晋民而魏偪介焉
所任非人贤者思隐吏竞于贪此君子所以叹心忧之
谁知而小人则已望乐郊而思适也桧风之作盖在厉
王之世有识者忧宗周之殒为将及焉此苌楚匪风所
以作也群儒乃以比于邶鄘谓所言皆晋郑之事而朱
子亦承用焉(集传谓魏诗为晋作桧诗为郑作并引苏/氏桧诗之说必出自他人朱子误记为子)
(由/耳)夫晋至武献思启封疆方欲用其民而抚辑之岂复
有硕鼠之号而桧并于郑在东迁以后武庄强盛王室
再造大难已夷又何风骇车倾之惧乎邶鄘旧国之诗
无一存焉何也以诸国之风比类以求其义必其君有
知也晋自桓叔以后阴谋布德以收晋民而魏偪介焉
所任非人贤者思隐吏竞于贪此君子所以叹心忧之
谁知而小人则已望乐郊而思适也桧风之作盖在厉
王之世有识者忧宗周之殒为将及焉此苌楚匪风所
以作也群儒乃以比于邶鄘谓所言皆晋郑之事而朱
子亦承用焉(集传谓魏诗为晋作桧诗为郑作并引苏/氏桧诗之说必出自他人朱子误记为子)
(由/耳)夫晋至武献思启封疆方欲用其民而抚辑之岂复
有硕鼠之号而桧并于郑在东迁以后武庄强盛王室
再造大难已夷又何风骇车倾之惧乎邶鄘旧国之诗
无一存焉何也以诸国之风比类以求其义必其君有
卷一 第 10a 页
大美大恶民心以动国俗以移而后风谣作焉鲁宋望
国历年久长而诗无风况蕞尔之邶鄘立国又日浅哉
鲁宋之君有篡弑而无淫昏篡弑之恶宜载于册书而
国之臣民则不忍作诗以刺也其俗由旧而无大改更
故无风之可陈(观鲁为吴公子札所歌/风诗止十五篇可知)孟子说诗必以
意逆志而又在于论其世其此类也与
读王风
世儒谓读王风而知周之不再兴非深于诗者之言也
方是时上之政教虽颠而下之礼俗未改其君子抱义
而怀仁其细民畏法而守分以道兴周盖视变鲁变齐
而尤易焉黍离兔爰忧时闵俗百世以下犹使人悱恻
国历年久长而诗无风况蕞尔之邶鄘立国又日浅哉
鲁宋之君有篡弑而无淫昏篡弑之恶宜载于册书而
国之臣民则不忍作诗以刺也其俗由旧而无大改更
故无风之可陈(观鲁为吴公子札所歌/风诗止十五篇可知)孟子说诗必以
意逆志而又在于论其世其此类也与
读王风
世儒谓读王风而知周之不再兴非深于诗者之言也
方是时上之政教虽颠而下之礼俗未改其君子抱义
而怀仁其细民畏法而守分以道兴周盖视变鲁变齐
而尤易焉黍离兔爰忧时闵俗百世以下犹使人悱恻
卷一 第 10b 页
而流连大车槛槛师都犹能正其治也君子阳阳匿迹
下僚而不改其乐也采葛忧良臣之见谗邱中惧贤者
之伏隐观其朝有若荣公皇父师尹之败类者乎君子
于役发乎情止乎礼义者无论矣葛藟悲无兄弟则宗
子收族大功同财之淳风犹未泯也戍者怀其室家而
于君长无怨言思奔之女自誓于所私按其辞意亦未
尝心非其大夫观其民有若晋国之诬于栾氏齐鲁之
隐民心归于陈季者乎十篇之中淫志溺志敖辟烦促
之音无一有焉盖自周公师保万民君陈毕公继治于
伊洛自上以下莫不渐于教泽忾于德心而知礼义之
大闲故降至春秋篡弑攘夺接迹于诸夏之邦而王室
下僚而不改其乐也采葛忧良臣之见谗邱中惧贤者
之伏隐观其朝有若荣公皇父师尹之败类者乎君子
于役发乎情止乎礼义者无论矣葛藟悲无兄弟则宗
子收族大功同财之淳风犹未泯也戍者怀其室家而
于君长无怨言思奔之女自誓于所私按其辞意亦未
尝心非其大夫观其民有若晋国之诬于栾氏齐鲁之
隐民心归于陈季者乎十篇之中淫志溺志敖辟烦促
之音无一有焉盖自周公师保万民君陈毕公继治于
伊洛自上以下莫不渐于教泽忾于德心而知礼义之
大闲故降至春秋篡弑攘夺接迹于诸夏之邦而王室
卷一 第 11a 页
则无之以众心之不可摇夺也子颓子带子朝之乱国
民乡顺官师守常故侯伯公卿倚是以定谋而乱贼皆
应时诛讨使当是时上有宣王下有方召则其兴也勃
矣况能托国于周孔乎然孔子志在东周其于齐卫之
君犹 焉而适周则未尝一自通于共主及二三执
政何也盖周之政在世卿久矣以羁旅之士一旦奉社
稷以从非圣如汤文安能蹈此故必得大国而用之践
桓文之迹然后能成周召之功此孔子之志事也世儒
以周不能兴遂谓王风气象薾然不可振起是所谓见
其影而不见其形者也孟子言诵诗读书道在知人论
世而自道其学日知言有以也夫
民乡顺官师守常故侯伯公卿倚是以定谋而乱贼皆
应时诛讨使当是时上有宣王下有方召则其兴也勃
矣况能托国于周孔乎然孔子志在东周其于齐卫之
君犹 焉而适周则未尝一自通于共主及二三执
政何也盖周之政在世卿久矣以羁旅之士一旦奉社
稷以从非圣如汤文安能蹈此故必得大国而用之践
桓文之迹然后能成周召之功此孔子之志事也世儒
以周不能兴遂谓王风气象薾然不可振起是所谓见
其影而不见其形者也孟子言诵诗读书道在知人论
世而自道其学日知言有以也夫
卷一 第 11b 页
读齐风
余少读著疑与郑之丰卫之桑中为类而非讥不亲迎
(亲迎之礼婿本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且跬步/之顷而三易其瑱不惟无此礼数亦非事之情)及少长
见班固地理志然后得其徵盖此女所奔者非一人东
方之日则奔之者非一女也齐自襄公鸟兽行下令国
中长女不得嫁为家主祠名曰巫儿至东汉之初俗犹
未改故当其时奔者亦若无怍于父兄受其奔者亦可
无憎于里党(盖惟听其奔然后可/以安人情别天属也)显言而公传道之是
以郑卫之诗按其辞可知为淫奔而著与东方其事其
辞与夫妇之唱随者几无辨也国语称襄公田狩毕弋
不听国政而惟女是崇则还与卢令亦同时所作耳齐
余少读著疑与郑之丰卫之桑中为类而非讥不亲迎
(亲迎之礼婿本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且跬步/之顷而三易其瑱不惟无此礼数亦非事之情)及少长
见班固地理志然后得其徵盖此女所奔者非一人东
方之日则奔之者非一女也齐自襄公鸟兽行下令国
中长女不得嫁为家主祠名曰巫儿至东汉之初俗犹
未改故当其时奔者亦若无怍于父兄受其奔者亦可
无憎于里党(盖惟听其奔然后可/以安人情别天属也)显言而公传道之是
以郑卫之诗按其辞可知为淫奔而著与东方其事其
辞与夫妇之唱随者几无辨也国语称襄公田狩毕弋
不听国政而惟女是崇则还与卢令亦同时所作耳齐
卷一 第 12a 页
之立国能强由其民习于武节而其后篡弑窃国之衅
皆由女宠其诗十一篇二为游田五为男女之乱而冠
以古贤妃之警其君盖齐之所以始终者具此矣孔子
删诗事有细而不遗辞有污而不削以是乃废兴存亡
之所自也非然则郑卫齐陈之淫声慢声胡为而与雅
颂并立与
书周颂清庙诗后
旧说此周公既成洛邑而朝诸侯率之以祀文王之乐
歌盖以四时祫祭皆于太庙无独祀文王之礼然武王
革殷之后洛邑未作之前不宜竟无祀文王之乐歌尚
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
皆由女宠其诗十一篇二为游田五为男女之乱而冠
以古贤妃之警其君盖齐之所以始终者具此矣孔子
删诗事有细而不遗辞有污而不削以是乃废兴存亡
之所自也非然则郑卫齐陈之淫声慢声胡为而与雅
颂并立与
书周颂清庙诗后
旧说此周公既成洛邑而朝诸侯率之以祀文王之乐
歌盖以四时祫祭皆于太庙无独祀文王之礼然武王
革殷之后洛邑未作之前不宜竟无祀文王之乐歌尚
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
卷一 第 12b 页
尚在五庙中之稷庙及武王迁镐乃立天子之七庙而
周公于是时特起大义立庙于丰独祀文王(成王作洛/至于丰而)
(发命则丰庙作于/迁镐之初可知)凡爵命公侯卿大夫皆于丰庙康王
命毕公保釐东郊则步自周至于丰江汉之诗召虎锡
命告于文人是也盖祫祭先公先王于后稷之庙率诸
侯以致孝享宜也爵命当世之公侯卿大夫而临以上
古之侯伯则义有未安镐京虽有文王之庙然后稷及
先公先王皆式临焉而独受命于文王之庙非文王之
心之所安也郊祀后稷而别立明堂以宗祀文王亦此
义也然则载见辟王何以有独祀武王之诗曰此其事
与文王异是乃成王免丧初遇吉祭奉武王之主以入
周公于是时特起大义立庙于丰独祀文王(成王作洛/至于丰而)
(发命则丰庙作于/迁镐之初可知)凡爵命公侯卿大夫皆于丰庙康王
命毕公保釐东郊则步自周至于丰江汉之诗召虎锡
命告于文人是也盖祫祭先公先王于后稷之庙率诸
侯以致孝享宜也爵命当世之公侯卿大夫而临以上
古之侯伯则义有未安镐京虽有文王之庙然后稷及
先公先王皆式临焉而独受命于文王之庙非文王之
心之所安也郊祀后稷而别立明堂以宗祀文王亦此
义也然则载见辟王何以有独祀武王之诗曰此其事
与文王异是乃成王免丧初遇吉祭奉武王之主以入
卷一 第 13a 页
王季之庙而特祀焉仪礼所称吉祭犹未配谓此也盖
事应祧之祖之终不可缺一时祭故必祫于太庙奉祧
主以藏夹室然后特祀新主于所入之庙文王侯伯也
吉祭于庙不宜有乐歌成康以降后王皆有吉祭而不
为乐歌古人事君亲要于诚信不敢溢言虚美以滋天
下后世之口实也
又书清庙诗后
或谓武成丁未祀于周庙天子诸侯之出归告于祖祢
之正礼也即事者惟邦甸侯卫耳越三日庚戌柴望大
告武成告至于前所告者之正礼也以顺天革命故特
举柴望耳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乃庶邦
事应祧之祖之终不可缺一时祭故必祫于太庙奉祧
主以藏夹室然后特祀新主于所入之庙文王侯伯也
吉祭于庙不宜有乐歌成康以降后王皆有吉祭而不
为乐歌古人事君亲要于诚信不敢溢言虚美以滋天
下后世之口实也
又书清庙诗后
或谓武成丁未祀于周庙天子诸侯之出归告于祖祢
之正礼也即事者惟邦甸侯卫耳越三日庚戌柴望大
告武成告至于前所告者之正礼也以顺天革命故特
举柴望耳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乃庶邦
卷一 第 13b 页
君臣受命于周之始古者爵命必于祭安知非此时特
祭于文王之庙而作是诗也然方是时先公先王之乐
歌未作不宜先荐文王之诗五庙之旧制未更乐章不
宜首举清庙为义且朱子既据孔疏所推日历而升既
生魄三语于丁未之前则未知孰为定论也或谓据戴
记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则时祭亦有犆安知此诗
非用于犆祭时乎不知以禘为时祭乃汉儒约春秋所
书鲁禘傅会而为之说前儒之辨明矣虽夏殷之世礼
文质略事亦难举至周则前期卜日卜尸散斋七日致
斋三日使日祭一庙祭之明日绎而宾尸自致斋以至
终事兼旬中无一日之閒人力则实不能胜国事则一
祭于文王之庙而作是诗也然方是时先公先王之乐
歌未作不宜先荐文王之诗五庙之旧制未更乐章不
宜首举清庙为义且朱子既据孔疏所推日历而升既
生魄三语于丁未之前则未知孰为定论也或谓据戴
记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则时祭亦有犆安知此诗
非用于犆祭时乎不知以禘为时祭乃汉儒约春秋所
书鲁禘傅会而为之说前儒之辨明矣虽夏殷之世礼
文质略事亦难举至周则前期卜日卜尸散斋七日致
斋三日使日祭一庙祭之明日绎而宾尸自致斋以至
终事兼旬中无一日之閒人力则实不能胜国事则一
卷一 第 14a 页
切废置加以天地社稷山川百神之事六服群辟朝聘
会同之政日不暇给矣用此知时祭必无犆而凡祀文
王之乐歌皆始作丰庙时所荐也
读周官
呜呼世儒之疑周官为伪者岂不甚蔽矣哉中庸所谓
尽人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者于是书具之矣盖惟
公达于人事之始终故所以教之养之任之治之之道
无不尽也惟公明于万物之分数故所以生之取之聚
之散之之道无不尽也运天下犹一身视四海如奥阼
非圣人而能为此乎然自汉何休宋欧阳修胡宏皆疑
为伪作盖休耳熟于新莽之乱而修与宏近见夫熙宁
会同之政日不暇给矣用此知时祭必无犆而凡祀文
王之乐歌皆始作丰庙时所荐也
读周官
呜呼世儒之疑周官为伪者岂不甚蔽矣哉中庸所谓
尽人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者于是书具之矣盖惟
公达于人事之始终故所以教之养之任之治之之道
无不尽也惟公明于万物之分数故所以生之取之聚
之散之之道无不尽也运天下犹一身视四海如奥阼
非圣人而能为此乎然自汉何休宋欧阳修胡宏皆疑
为伪作盖休耳熟于新莽之乱而修与宏近见夫熙宁
卷一 第 14b 页
之弊故疑是书晚出本非圣人之法而不足以经世也
莽之事不足论矣熙宁君臣所附会以为新法者察其
本谋盖用为当强之术以视公之依乎天理以尽人物
之性者其根源较然异矣就其善者莫如保甲之法然
田不井授民无定居而责以相保相受有罪奇邪相及
则已利害分半而不能无拂乎人情矣修与宏不能明
辨安石所行本非周官之法而乃疑是书为伪是犹惩
覆颠而废舆马也是书之出千七百年矣假而战国秦
汉之人能伪作则冬官之缺后之文儒有能补之者乎
不惟一官之全小司马之缺有能依仿四官之意以补
之者乎其所以不能补者何也则事之理有未达而物
莽之事不足论矣熙宁君臣所附会以为新法者察其
本谋盖用为当强之术以视公之依乎天理以尽人物
之性者其根源较然异矣就其善者莫如保甲之法然
田不井授民无定居而责以相保相受有罪奇邪相及
则已利害分半而不能无拂乎人情矣修与宏不能明
辨安石所行本非周官之法而乃疑是书为伪是犹惩
覆颠而废舆马也是书之出千七百年矣假而战国秦
汉之人能伪作则冬官之缺后之文儒有能补之者乎
不惟一官之全小司马之缺有能依仿四官之意以补
之者乎其所以不能补者何也则事之理有未达而物
卷一 第 15a 页
之分有未明也呜呼三王致治之迹其规模可见者独
有是书世变虽殊其经纶天下之大体卒不可易也若
修与宏者皆世所称显学之儒而智不足以及此尚安
望为治者笃信而见诸行事哉必此之疑则惟安于苟
道而已此余所以尤痛疾乎后儒之浮说也
周官辨伪一
凡疑周官为伪作者非道听涂说而未尝一用其心即
粗用其心而未能究乎事理之实者也然其閒决不可
信者实有数事焉周官九职贡物之外别无所取于民
而载师职则曰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
无过十二市官所掌惟廛布与罚布而廛人之絘布总
有是书世变虽殊其经纶天下之大体卒不可易也若
修与宏者皆世所称显学之儒而智不足以及此尚安
望为治者笃信而见诸行事哉必此之疑则惟安于苟
道而已此余所以尤痛疾乎后儒之浮说也
周官辨伪一
凡疑周官为伪作者非道听涂说而未尝一用其心即
粗用其心而未能究乎事理之实者也然其閒决不可
信者实有数事焉周官九职贡物之外别无所取于民
而载师职则曰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
无过十二市官所掌惟廛布与罚布而廛人之絘布总
卷一 第 15b 页
布质布别增其三夏秋二官驱疫禬蛊攻狸蠹去妖鸟
驱水虫所以除民害安物生肃礼事也而以戈击圹以
矢射神以书方厌鸟以牡橭象齿杀神则荒诞而不经
若是者揆之于理则不宜验之于人心之同然则不顺
而经有是文何也则莽与歆所窜入也盖莽诵六艺以
文奸言而浚民之政皆托于周官其未篡也既以公田
口井布令故既篡下书不能遽变十一之说而谓汉法
名三十税一实十税五则其意居可知矣故歆承其意
而增窜闾师之文以示周官之田赋本不止于十一也
莽立山泽六筦榷酒铸器税众物以穷工商故歆增窜
廛人之文以示周官征布之目本如是其多也莽好厌
驱水虫所以除民害安物生肃礼事也而以戈击圹以
矢射神以书方厌鸟以牡橭象齿杀神则荒诞而不经
若是者揆之于理则不宜验之于人心之同然则不顺
而经有是文何也则莽与歆所窜入也盖莽诵六艺以
文奸言而浚民之政皆托于周官其未篡也既以公田
口井布令故既篡下书不能遽变十一之说而谓汉法
名三十税一实十税五则其意居可知矣故歆承其意
而增窜闾师之文以示周官之田赋本不止于十一也
莽立山泽六筦榷酒铸器税众物以穷工商故歆增窜
廛人之文以示周官征布之目本如是其多也莽好厌
卷一 第 16a 页
胜妖妄愚诬为天下讪笑故歆增窜方相壶涿哲蔟庭
氏之文以示圣人之法固如是其多怪变也夫歆颂莽
之功既曰发得周礼以明因监而公孙禄数歆之罪又
曰颠倒五经使学士疑惑则此数事者乃莽与歆所窜
入决矣然犹幸数事之外五官具完圣人制作之意昭
如日星其所伪托按以经之本文而白黑可辨也古者
公田为居井灶场圃取具焉国赋所入实八十亩孟子
及春秋传所谓十一乃总计公私田数以为言若周之
赋法不过岁入公田之谷并无所谓十一之名也又安
从有二十而三与十二之道哉闾师之法通乎天下又
安有近郊远郊甸稍县都之别哉载师职所以特举国
氏之文以示圣人之法固如是其多怪变也夫歆颂莽
之功既曰发得周礼以明因监而公孙禄数歆之罪又
曰颠倒五经使学士疑惑则此数事者乃莽与歆所窜
入决矣然犹幸数事之外五官具完圣人制作之意昭
如日星其所伪托按以经之本文而白黑可辨也古者
公田为居井灶场圃取具焉国赋所入实八十亩孟子
及春秋传所谓十一乃总计公私田数以为言若周之
赋法不过岁入公田之谷并无所谓十一之名也又安
从有二十而三与十二之道哉闾师之法通乎天下又
安有近郊远郊甸稍县都之别哉载师职所以特举国
卷一 第 16b 页
宅园廛漆林以田赋之外地征惟此三者耳今去近郊
十一至无过十二之文而载师职固辞备而义完矣周
官之田赋更无可疑者矣周之先世关市无征及公制
六典商则门征其货贾则关市征其廛盖以有职则宜
有贡又惧所获过赢而民争逐末耳肆长之敛总布盖
总一肆买赊官物所入之布而敛之非别有是征也若
质布则本职无是絘布则通经无是也今去絘布质布
总布之文而廛人职固辞备而义完矣周官之市征更
无可疑者矣方相氏之索室驱疫也庭氏之射妖鸟也
硩蔟氏之覆妖鸟之巢也乃圣人明于幽明之故而善
除民惑也害气时作妖鸟夜鸣人之所忌其气燄足以
十一至无过十二之文而载师职固辞备而义完矣周
官之田赋更无可疑者矣周之先世关市无征及公制
六典商则门征其货贾则关市征其廛盖以有职则宜
有贡又惧所获过赢而民争逐末耳肆长之敛总布盖
总一肆买赊官物所入之布而敛之非别有是征也若
质布则本职无是絘布则通经无是也今去絘布质布
总布之文而廛人职固辞备而义完矣周官之市征更
无可疑者矣方相氏之索室驱疫也庭氏之射妖鸟也
硩蔟氏之覆妖鸟之巢也乃圣人明于幽明之故而善
除民惑也害气时作妖鸟夜鸣人之所忌其气燄足以
卷一 第 17a 页
召疾殃故立为经常之法俾王官帅众而驱之引弓而
射之则民志定其气扬而天厉自息矣夫疫可驱也而
蒙熊皮黄金四目与莽之遣使负鷩持幢何异乎卜得
吉兆以安先王之体魄而入圹戈击四隅以驱方良与
莽之令武士入高庙拔剑四面提击何异乎妖鸟之巢
可覆也而以方书日月星辰之号悬其巢妖鸟之有形
者可射也不见其形而射其方犹有说也神之降不以
德承焉不以其物享焉而射之可乎水虫之怪可驱也
而其神可杀乎神无形而有死神死而渊可为陵其诳
耀天下与莽之铸威斗镌铜人膺文桃汤赭鞭鞭洒屋
壁异事而同情今于方相氏去蒙熊皮黄金四目及大
射之则民志定其气扬而天厉自息矣夫疫可驱也而
蒙熊皮黄金四目与莽之遣使负鷩持幢何异乎卜得
吉兆以安先王之体魄而入圹戈击四隅以驱方良与
莽之令武士入高庙拔剑四面提击何异乎妖鸟之巢
可覆也而以方书日月星辰之号悬其巢妖鸟之有形
者可射也不见其形而射其方犹有说也神之降不以
德承焉不以其物享焉而射之可乎水虫之怪可驱也
而其神可杀乎神无形而有死神死而渊可为陵其诳
耀天下与莽之铸威斗镌铜人膺文桃汤赭鞭鞭洒屋
壁异事而同情今于方相氏去蒙熊皮黄金四目及大
卷一 第 17b 页
丧以下之文于硩蔟氏去以方书下之文(覆其巢则鸟/自去矣以方)
(书悬巢上是不覆其/巢也与上文显背)于壶涿氏去若欲杀其神以下之
文于庭氏去若神也以下之文则四职固辞备而义完
矣其他更无可疑者矣凡世儒所疑于周官者切究其
义皆圣人运用天理之实惟此数事揆以制作之意显
然可辨其非真而于莽事则皆若为之前辙而开其端
兆然则非歆之窜入而谁乎昔程子出大学中庸于戴
记数百年以来莫有异议朱子斥诗小序虽有妄者欲
复开其喙而信从者稀矣惜乎是经之大体二子断为
非圣人不能作而此数事未得为二子所薙芟也虽然
理者天下之公也心者百世所同也然则姑存吾说以
(书悬巢上是不覆其/巢也与上文显背)于壶涿氏去若欲杀其神以下之
文于庭氏去若神也以下之文则四职固辞备而义完
矣其他更无可疑者矣凡世儒所疑于周官者切究其
义皆圣人运用天理之实惟此数事揆以制作之意显
然可辨其非真而于莽事则皆若为之前辙而开其端
兆然则非歆之窜入而谁乎昔程子出大学中庸于戴
记数百年以来莫有异议朱子斥诗小序虽有妄者欲
复开其喙而信从者稀矣惜乎是经之大体二子断为
非圣人不能作而此数事未得为二子所薙芟也虽然
理者天下之公也心者百世所同也然则姑存吾说以
卷一 第 18a 页
俟后之君子其可哉
周官辨伪二
媒氏仲春之月大会男女奔者不禁近或为之说曰是
乃圣人之所以止佚淫而消斗辩也每见氓庶之家嫠
者改适猜衅丛生变诈百出由是而成狱讼者十四三
焉岂若天子之吏以时会之而听其相从于有司之前
可以称年材使各得其分愿哉管子治齐以掌媒合独
犹师其意则斯乃民治之所宜也审矣呜呼管子生政
散民流之后而姑为一切之法是不可知若成周之世
则安用此哉自文王后妃之躬化远蒸江汉至周公作
洛道治政行民知秉礼而度义也久矣又况周官之法
周官辨伪二
媒氏仲春之月大会男女奔者不禁近或为之说曰是
乃圣人之所以止佚淫而消斗辩也每见氓庶之家嫠
者改适猜衅丛生变诈百出由是而成狱讼者十四三
焉岂若天子之吏以时会之而听其相从于有司之前
可以称年材使各得其分愿哉管子治齐以掌媒合独
犹师其意则斯乃民治之所宜也审矣呜呼管子生政
散民流之后而姑为一切之法是不可知若成周之世
则安用此哉自文王后妃之躬化远蒸江汉至周公作
洛道治政行民知秉礼而度义也久矣又况周官之法
卷一 第 18b 页
冠昏之礼事党正教之北户之女功酂长稽之凡民之
有邪恶者虽未丽于法而巳坐诸嘉石役诸司空任诸
州里尚何怨旷阴私暴诈之敢作哉管子合独之政乃
取鳏寡而官配之若会焉而听其自奔则虽乱国污吏
能布此为宪令乎盖莽之法私铸者伍坐没入为官奴
婢传诣钟官者以十万数至则易其夫妇民人骇痛故
歆增窜媒氏之文以示周官之法官会男女而听其相
奔则以罪没而易其夫妇犹未为已甚也莽之母死而
不欲为之服歆与博士献议周礼王为诸侯缌衰弁而
加环绖同姓则麻异姓则葛今周礼司服无弁而加环
绖三语则媒氏之文为歆所增窜也决矣(按莽欲九锡/则增易左传)
有邪恶者虽未丽于法而巳坐诸嘉石役诸司空任诸
州里尚何怨旷阴私暴诈之敢作哉管子合独之政乃
取鳏寡而官配之若会焉而听其自奔则虽乱国污吏
能布此为宪令乎盖莽之法私铸者伍坐没入为官奴
婢传诣钟官者以十万数至则易其夫妇民人骇痛故
歆增窜媒氏之文以示周官之法官会男女而听其相
奔则以罪没而易其夫妇犹未为已甚也莽之母死而
不欲为之服歆与博士献议周礼王为诸侯缌衰弁而
加环绖同姓则麻异姓则葛今周礼司服无弁而加环
绖三语则媒氏之文为歆所增窜也决矣(按莽欲九锡/则增易左传)
卷一 第 19a 页
(谓周公越九锡之检莽欲称假皇帝则云书逸嘉禾篇/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涖政勤和天下其)
(伪构经文皆歆为之谋主也又以文义覈之于奔者不/禁下承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则所谓不用令未知)
(其何指也既曰大会男女又曰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重见赘设失言之序必削去仲春之月以下三十)
(七字然后媒氏之/文与义皆完善)呜呼圣人之法所以循天理而达之
也圣人之经所以传天心而播之也乃为悖理逆天之
语所混淆至于二千馀年而不可辨则歆诚万世之罪
人也余尝病班史于莽之乱政奸言纤悉不遗于义为
疏于文为赘然周官之为歆所伪乱者乃赖班史而备
得其徵岂非圣人之经天心不欲其终晦而既蚀复明
固有数存乎其閒邪(或曰歆于司服职转不窜入三语/何也盖他职所增皆怪变不经故)
(必窜入以惑人听司服职则本有为诸侯缌衰及其首/服皆弁绖之语而弁而加环绖同姓则麻异姓则葛乃)
(伪构经文皆歆为之谋主也又以文义覈之于奔者不/禁下承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则所谓不用令未知)
(其何指也既曰大会男女又曰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重见赘设失言之序必削去仲春之月以下三十)
(七字然后媒氏之/文与义皆完善)呜呼圣人之法所以循天理而达之
也圣人之经所以传天心而播之也乃为悖理逆天之
语所混淆至于二千馀年而不可辨则歆诚万世之罪
人也余尝病班史于莽之乱政奸言纤悉不遗于义为
疏于文为赘然周官之为歆所伪乱者乃赖班史而备
得其徵岂非圣人之经天心不欲其终晦而既蚀复明
固有数存乎其閒邪(或曰歆于司服职转不窜入三语/何也盖他职所增皆怪变不经故)
(必窜入以惑人听司服职则本有为诸侯缌衰及其首/服皆弁绖之语而弁而加环绖同姓则麻异姓则葛乃)
卷一 第 19b 页
(礼家之常谈众共知之歆之奸心以周官虽藏册府而/恐吏民或私有其书故以莽之乱政窜入诸官颁示天)
(下而于已所献议礼家之常谈转不窜入使人疑古书/之传有同异以比于易诗书之文引用或有增损者正)
(所谓颠倒五经/使学士疑惑也)
书周官大司马四时田法后
圣人之政尽万物之理而不过者不惟其大惟其细圣
人之文尽万事之情而无遗者不以其详以其略周公
五官之典皆然而大司马四时田法尤其显著者也盖
观春与秋而知冬夏之田王及诸侯皆不与焉(春著王/与诸侯)
(所执之鼓秋著所载之/旗冬夏则特标群吏)盛暑隆寒不宜以武事烦尊者
(学士冬夏不/习舞亦此义)且官徒殷则劳费大也观虞人所莱之野
树表者三百五十步围禁前后之屯百步而知乡遂公
(下而于已所献议礼家之常谈转不窜入使人疑古书/之传有同异以比于易诗书之文引用或有增损者正)
(所谓颠倒五经/使学士疑惑也)
书周官大司马四时田法后
圣人之政尽万物之理而不过者不惟其大惟其细圣
人之文尽万事之情而无遗者不以其详以其略周公
五官之典皆然而大司马四时田法尤其显著者也盖
观春与秋而知冬夏之田王及诸侯皆不与焉(春著王/与诸侯)
(所执之鼓秋著所载之/旗冬夏则特标群吏)盛暑隆寒不宜以武事烦尊者
(学士冬夏不/习舞亦此义)且官徒殷则劳费大也观虞人所莱之野
树表者三百五十步围禁前后之屯百步而知乡遂公
卷一 第 20a 页
邑都家之车徒皆前期各习于其地而赴禁围者无几
焉乡师前期出田法于州里大司马前期命修战法茇
舍治兵所辨号名旗物畿以内毋漏焉则前期而备教
之可知矣使遍陈于禁围则一乡一遂之车徒有不能
容矣此所以事习而民不烦也鲁人大蒐自根牟至于
商卫革车千乘殆其遗教与战法田法之详至冬狩始
见者虽各修于其地然必待筑场纳稼之后乃可遍简
车徒稽人畜旗物军器行于三时则夺农功而无地以
陈车马辨夜事于仲夏者人可露处而衣装约也于茇
舍特举辨军之夜事则知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
节通乎三时矣于夏举勺于冬举烝则祠尝视此矣于
焉乡师前期出田法于州里大司马前期命修战法茇
舍治兵所辨号名旗物畿以内毋漏焉则前期而备教
之可知矣使遍陈于禁围则一乡一遂之车徒有不能
容矣此所以事习而民不烦也鲁人大蒐自根牟至于
商卫革车千乘殆其遗教与战法田法之详至冬狩始
见者虽各修于其地然必待筑场纳稼之后乃可遍简
车徒稽人畜旗物军器行于三时则夺农功而无地以
陈车马辨夜事于仲夏者人可露处而衣装约也于茇
舍特举辨军之夜事则知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
节通乎三时矣于夏举勺于冬举烝则祠尝视此矣于
卷一 第 20b 页
春举社则秋报可知矣于秋举方则春祈可知矣(小雅/以社)
(以方疏谓皆秋报也大雅方社不暮承祈年之后必春/祈也吕氏月令所述多周制孟春命祀山林川泽邦畿)
(四面皆有之月令于春未及方祭疑即方也仲/春命民社二者正次祈谷之后可与大雅相證)于秋冬
曰致禽则春夏献禽之约可知矣于冬特举馌兽则秋
犹未敢备取而不足以供四郊之馌可知矣田法战法
冬详其目而春举其纲仲冬大阅司马建旗于后表之
中至不用命者斩之即春蒐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
陈也中军以鼙令鼓至鸣铙且却坐作如初即春蒐所
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也以旌为左右和之门至
车徒皆噪即春蒐表貉誓民鼓遂围禁也前期修战法
四时所同而于冬乃出之则三时专辨其一而大阅备
(以方疏谓皆秋报也大雅方社不暮承祈年之后必春/祈也吕氏月令所述多周制孟春命祀山林川泽邦畿)
(四面皆有之月令于春未及方祭疑即方也仲/春命民社二者正次祈谷之后可与大雅相證)于秋冬
曰致禽则春夏献禽之约可知矣于冬特举馌兽则秋
犹未敢备取而不足以供四郊之馌可知矣田法战法
冬详其目而春举其纲仲冬大阅司马建旗于后表之
中至不用命者斩之即春蒐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
陈也中军以鼙令鼓至鸣铙且却坐作如初即春蒐所
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也以旌为左右和之门至
车徒皆噪即春蒐表貉誓民鼓遂围禁也前期修战法
四时所同而于冬乃出之则三时专辨其一而大阅备
卷一 第 21a 页
举其全具见矣使以晚周秦汉人籍之则倍其文尚不
足以详其事经则略举互备括尽而无遗是之谓圣人
之文也
读仪礼
仪礼志繁而辞简义曲而体直微周公手定亦周人最
初之文也然其制惟施于成周为宜盖自二帝三王彰
道教以明民凡仁义忠敬之大体虽氓隶晓然于心故
层累而精其义密其文用以磨砻德性而起教于微眇
使之益深于人道焉耳后世淳浇朴散纵性情而安恣
睢其于人道之大防且阴决显溃而不能自禁矣乃使
戋戋于登降进反之仪服物采色之辨而相较于微忽
足以详其事经则略举互备括尽而无遗是之谓圣人
之文也
读仪礼
仪礼志繁而辞简义曲而体直微周公手定亦周人最
初之文也然其制惟施于成周为宜盖自二帝三王彰
道教以明民凡仁义忠敬之大体虽氓隶晓然于心故
层累而精其义密其文用以磨砻德性而起教于微眇
使之益深于人道焉耳后世淳浇朴散纵性情而安恣
睢其于人道之大防且阴决显溃而不能自禁矣乃使
戋戋于登降进反之仪服物采色之辨而相较于微忽
卷一 第 21b 页
之閒不亦末乎吾知周公而生秦汉以降其用此必有
变通矣独是三代之治象与圣人彷徨周浃之意可就
其节文数度省想而得之故昌黎韩子读此惜不得进
退揖让于其閒然其辞以类相从其义以合而见而韩
子乃分剟而别著为篇则非吾之所能知矣
书考定仪礼丧服后
余少读仪礼丧服传即疑非卜氏所手订乃一再传后
门人记述而閒杂以己意者而于经文则未敢置疑焉
惟尊同者不降时憯然不得于余心乃试取传之云尔
者剟而去之而传之文无复舛复支离而不可通晓者
更取经之云尔者剟而去之而经之义无不即乎人心
变通矣独是三代之治象与圣人彷徨周浃之意可就
其节文数度省想而得之故昌黎韩子读此惜不得进
退揖让于其閒然其辞以类相从其义以合而见而韩
子乃分剟而别著为篇则非吾之所能知矣
书考定仪礼丧服后
余少读仪礼丧服传即疑非卜氏所手订乃一再传后
门人记述而閒杂以己意者而于经文则未敢置疑焉
惟尊同者不降时憯然不得于余心乃试取传之云尔
者剟而去之而传之文无复舛复支离而不可通晓者
更取经之云尔者剟而去之而经之义无不即乎人心
卷一 第 22a 页
然后知是亦歆所增窜也盖丧服之有厌降见于子思
孟子之书惟尊同不降则秦周以前载籍更无及此者
而于莽之过礼竭情以侍凤疾及称供养太皇太后义
不得服功显君事尤切近故假是以为比类焉呜呼先
王制礼有迹若相违而理归于一者以物之则各异而
所以为则者无不同也尊同而不降物之则无是也曾
是可厚诬先圣而终蔽人心之同然者乎夫莽诵六艺
以文奸言其于易春秋閒有称引皆自为之说而谬其
指书之传诗之序虽有假托而经文则未尝增易焉然
则公孙禄所谓颠倒五经使学士疑惑者丧服经传之
文尤显见于当时而为老师宿儒所指斥者欤(时周官/始出戴)
孟子之书惟尊同不降则秦周以前载籍更无及此者
而于莽之过礼竭情以侍凤疾及称供养太皇太后义
不得服功显君事尤切近故假是以为比类焉呜呼先
王制礼有迹若相违而理归于一者以物之则各异而
所以为则者无不同也尊同而不降物之则无是也曾
是可厚诬先圣而终蔽人心之同然者乎夫莽诵六艺
以文奸言其于易春秋閒有称引皆自为之说而谬其
指书之传诗之序虽有假托而经文则未尝增易焉然
则公孙禄所谓颠倒五经使学士疑惑者丧服经传之
文尤显见于当时而为老师宿儒所指斥者欤(时周官/始出戴)
卷一 第 22b 页
(记尚未列/于学官)
读孟子
余读仪礼尝以谓虽周公生秦汉以后用此必有变通
及观孟子乃益信为诚然孟子之言养民也曰制田里
教树畜而已其教民则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凡昔之圣人所为深微详密者无及焉岂不知其美善
哉诚势有所不暇也然由其道层累而精之则终亦可
以至焉其言性也亦然所谓践形养气事天立命閒一
及之而数举以示人者则无放其良心以自异于禽兽
而已既揭五性复开以四端使知其实不越乎事亲从
兄而扩而充之则自无欲害人无为穿窬之心始盖其
读孟子
余读仪礼尝以谓虽周公生秦汉以后用此必有变通
及观孟子乃益信为诚然孟子之言养民也曰制田里
教树畜而已其教民则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凡昔之圣人所为深微详密者无及焉岂不知其美善
哉诚势有所不暇也然由其道层累而精之则终亦可
以至焉其言性也亦然所谓践形养气事天立命閒一
及之而数举以示人者则无放其良心以自异于禽兽
而已既揭五性复开以四端使知其实不越乎事亲从
兄而扩而充之则自无欲害人无为穿窬之心始盖其
卷一 第 23a 页
忧世者深而拯其陷溺也迫皆昔之圣人所未发之覆
也呜呼周公之治教备矣然非因唐虞夏殷之礼俗层
累而精之不能用也而孟子之言则更乱世承污俗旋
举而立有效焉有宋诸儒之兴所以治其心性者信微
且密矣然非士君子莫能喻也而孟子之言则虽妇人
小子一旦反之于心而可信为诚然然则自事其心与
治天下国家者一以孟子之言为始事可也
辨明堂位
明堂位列戴记先儒以为诬旧矣而余尤疑是篇不知
何为而作也谓周人记之则于明堂方位度数朝会礼
仪宜详谓鲁人自侈大则宜先周公勋劳法则以及山
也呜呼周公之治教备矣然非因唐虞夏殷之礼俗层
累而精之不能用也而孟子之言则更乱世承污俗旋
举而立有效焉有宋诸儒之兴所以治其心性者信微
且密矣然非士君子莫能喻也而孟子之言则虽妇人
小子一旦反之于心而可信为诚然然则自事其心与
治天下国家者一以孟子之言为始事可也
辨明堂位
明堂位列戴记先儒以为诬旧矣而余尤疑是篇不知
何为而作也谓周人记之则于明堂方位度数朝会礼
仪宜详谓鲁人自侈大则宜先周公勋劳法则以及山
卷一 第 23b 页
川土田附庸殷民周索命诰典册而无一具焉至鲁君
臣相弑三传无异辞初诵经书者皆识焉记者能详四
代之服器官而独昧于此岂不异哉及读前汉书然后
知此莽之意而为之者刘歆之徒耳莽之篡无事不记
于周公其居摄也群臣上奏称明堂位以定其仪故记
所称莫不与莽事相应其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
下朝诸侯于明堂以莽践阼背斧依南面朝群臣也贼
臣受九锡以为篡徵自莽始故备举鲁所受服器官以
为是犹行古之道耳其称鲁君臣未尝相弑又以示传
闻不可尽信若将为平帝之弑设疑也其篇首曰昔者
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易周
臣相弑三传无异辞初诵经书者皆识焉记者能详四
代之服器官而独昧于此岂不异哉及读前汉书然后
知此莽之意而为之者刘歆之徒耳莽之篡无事不记
于周公其居摄也群臣上奏称明堂位以定其仪故记
所称莫不与莽事相应其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
下朝诸侯于明堂以莽践阼背斧依南面朝群臣也贼
臣受九锡以为篡徵自莽始故备举鲁所受服器官以
为是犹行古之道耳其称鲁君臣未尝相弑又以示传
闻不可尽信若将为平帝之弑设疑也其篇首曰昔者
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易周
卷一 第 24a 页
公以天子与当日群臣所奏周公始摄则居天子之位
非乃六年然后践阼隐相證也莽赞称假皇帝则奏称
书逸嘉禾篇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涖政
勤和天下书既逸矣云云者谁实为之又况漫无所稽
之杂记哉或疑周公践阼倍依以朝诸侯别见史记鲁
燕世家而荀卿儒效篇亦曰以枝代主疑明堂记或有
所授不知古用简册秘府而外藏书甚希大史公书宣
成閒始少出自向校遗书歆卒父业以序七略东汉宗
之凡后世子史之传皆歆所校录也歆既伪作明堂记
独不能增窜太史公荀子之文哉诗书而外周人之书
成体而不杂者莫如左氏春秋传史克之颂祝鮀之言
非乃六年然后践阼隐相證也莽赞称假皇帝则奏称
书逸嘉禾篇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涖政
勤和天下书既逸矣云云者谁实为之又况漫无所稽
之杂记哉或疑周公践阼倍依以朝诸侯别见史记鲁
燕世家而荀卿儒效篇亦曰以枝代主疑明堂记或有
所授不知古用简册秘府而外藏书甚希大史公书宣
成閒始少出自向校遗书歆卒父业以序七略东汉宗
之凡后世子史之传皆歆所校录也歆既伪作明堂记
独不能增窜太史公荀子之文哉诗书而外周人之书
成体而不杂者莫如左氏春秋传史克之颂祝鮀之言
卷一 第 24b 页
于鲁先世事详矣无一语及此而悖乱之说皆见于歆
以后始显之书则歆实伪乱增窜以文莽之奸也决矣
尝考鲁世家削去成王临朝至匑匑如畏然燕世家削
去成王既幼至召公乃说前后文义吻合无閒而周本
纪所谓周公摄行政当国与尚书位冢宰正百工义正
相符是则刘歆之徒所未及改更而尚存其旧者且金
縢乃伏生之书始出即列于学官称王与大夫尽弁又
云公为诗以贻王而王亦未敢诮公则年非甚少断可
识矣以是观之凡言成王幼者皆莽歆之诬妄也盖欲
言周公践阼则不得不言成王幼不能践阼耳昔韩子
论学首在别古书之正伪取其正者以相参伍而得其
以后始显之书则歆实伪乱增窜以文莽之奸也决矣
尝考鲁世家削去成王临朝至匑匑如畏然燕世家削
去成王既幼至召公乃说前后文义吻合无閒而周本
纪所谓周公摄行政当国与尚书位冢宰正百工义正
相符是则刘歆之徒所未及改更而尚存其旧者且金
縢乃伏生之书始出即列于学官称王与大夫尽弁又
云公为诗以贻王而王亦未敢诮公则年非甚少断可
识矣以是观之凡言成王幼者皆莽歆之诬妄也盖欲
言周公践阼则不得不言成王幼不能践阼耳昔韩子
论学首在别古书之正伪取其正者以相参伍而得其
卷一 第 25a 页
会通则昭昭然如分黑白矣
书考定文王世子后
余少读世子记怪其语多复𠴲枝赘既长益辨周公践
阼之诬武王梦帝与九龄之妄而未有以黜之及观前
汉书王莽居摄群臣献议称明堂位周公践阼以具其
仪然后知是篇诬妄语亦当时所增窜也是篇所记教
世子之礼也而称成王不能涖阼者再周公践阼者三
成王幼而孤无由习世子之礼非关不能践阼也周公
抗世子之法于伯禽岂必践阼而后法可抗哉其强而
附之增窜之迹隐然可寻莽将即真称天公使者见梦
于亭长曰摄皇帝当为真故伪附此记以示年齿命于
书考定文王世子后
余少读世子记怪其语多复𠴲枝赘既长益辨周公践
阼之诬武王梦帝与九龄之妄而未有以黜之及观前
汉书王莽居摄群臣献议称明堂位周公践阼以具其
仪然后知是篇诬妄语亦当时所增窜也是篇所记教
世子之礼也而称成王不能涖阼者再周公践阼者三
成王幼而孤无由习世子之礼非关不能践阼也周公
抗世子之法于伯禽岂必践阼而后法可抗哉其强而
附之增窜之迹隐然可寻莽将即真称天公使者见梦
于亭长曰摄皇帝当为真故伪附此记以示年齿命于
卷一 第 25b 页
天而梦中得以相与昔周文武实见此兆则亭长之梦
信乎其有徵矣尝考周官显悖于圣道者实有数端而
察之莫不与莽事相应故公孙禄谓歆颠倒五经使学
士疑惑其罪当诛意当其时老师宿儒必具见周官礼
记本文而愤其伪乱故禄亦疾焉余于周官之不类者
既辨而削之乃并芟薙是篇稍移其节次而发其所以
然之义孟子曰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之数者乃礼
义之大闲自前世或疑而未决或习而不知其非故不
自揆刊而正之以俟后之君子
莽之乱政皆托于周官而僭端逆节一徵以礼记其引
他经特迁其说谬其指而未敢易其本文(其受九锡奏/称谨以六艺)
信乎其有徵矣尝考周官显悖于圣道者实有数端而
察之莫不与莽事相应故公孙禄谓歆颠倒五经使学
士疑惑其罪当诛意当其时老师宿儒必具见周官礼
记本文而愤其伪乱故禄亦疾焉余于周官之不类者
既辨而削之乃并芟薙是篇稍移其节次而发其所以
然之义孟子曰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之数者乃礼
义之大闲自前世或疑而未决或习而不知其非故不
自揆刊而正之以俟后之君子
莽之乱政皆托于周官而僭端逆节一徵以礼记其引
他经特迁其说谬其指而未敢易其本文(其受九锡奏/称谨以六艺)
卷一 第 26a 页
(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盖/他经则迁就其义而周官礼记则增窜其文之徵也)盖
武帝时五经虽并列于学官而易诗书春秋传诵者多
故说可迁指可谬其本文不可得而易也仪礼孤学自
高堂生而外学者徒习其容而不能通其义故于丧服
微窜经文附以传语至戴记则后出而未显周官自莽
与歆发故恣为伪乱然恐海内学士或閒见周官之书
而传仪礼戴记者能辨其所增窜故特徵天下有逸礼
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史篇文字者
并诣公车至者以千数皆令记说廷中而又使歆卒父
业典校群书而颁布之使前见周官仪礼戴记之本文
者亦谓歆所增窜杂出于廷中记说而疑古书所传或
武帝时五经虽并列于学官而易诗书春秋传诵者多
故说可迁指可谬其本文不可得而易也仪礼孤学自
高堂生而外学者徒习其容而不能通其义故于丧服
微窜经文附以传语至戴记则后出而未显周官自莽
与歆发故恣为伪乱然恐海内学士或閒见周官之书
而传仪礼戴记者能辨其所增窜故特徵天下有逸礼
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史篇文字者
并诣公车至者以千数皆令记说廷中而又使歆卒父
业典校群书而颁布之使前见周官仪礼戴记之本文
者亦谓歆所增窜杂出于廷中记说而疑古书所传或
卷一 第 26b 页
有同异其巧自盖者可谓曲备矣自班固志艺文壹以
歆所定七略为宗虽好古之士无所据以别其真伪而
每至歆所增窜则鲜不以为疑盖书可伪乱而此理之
在人心者不可蔽也戴氏所述礼记无明堂位至东汉
之初马融始入焉其为歆所伪作无可疑者而此记所
称周公践阼及他诬妄语莫不与莽事相应一如莽之
乱政分窜于诸官先圣之经古贤之记为歆所伪乱者
转赖其自盖之迹以参互而得之岂惟人心之不可蔽
哉盖若天所牖焉后之人或以专罪余则非余之所敢
避也
莽之求书先逸礼以戴氏所传无明堂位及此记所增
歆所定七略为宗虽好古之士无所据以别其真伪而
每至歆所增窜则鲜不以为疑盖书可伪乱而此理之
在人心者不可蔽也戴氏所述礼记无明堂位至东汉
之初马融始入焉其为歆所伪作无可疑者而此记所
称周公践阼及他诬妄语莫不与莽事相应一如莽之
乱政分窜于诸官先圣之经古贤之记为歆所伪乱者
转赖其自盖之迹以参互而得之岂惟人心之不可蔽
哉盖若天所牖焉后之人或以专罪余则非余之所敢
避也
莽之求书先逸礼以戴氏所传无明堂位及此记所增
卷一 第 27a 页
窜也次古书以称周书逸嘉禾篇假王涖政也次毛诗
以毛氏后出未显俾众疑其引诗而迁其说谬其指者
或出于毛氏也(如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以天下养之类)次周官其乱政
皆分窜于诸官也并及尔雅杂家使众莫测也易春秋
无求焉以莽事无所托虽有称引而于本文无增窜也
昔朱子谓戴记所传或杂以衰世之礼然相提而论其
诬枉未有若周公践阼居天子之位者其妖妄未有若
武王梦帝与九龄而文王复与以三者其悖谬未有若
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及
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不能主者凡此皆先儒所深
病蒙士所心非也莽为其母功显君服天子之吊服而
以毛氏后出未显俾众疑其引诗而迁其说谬其指者
或出于毛氏也(如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以天下养之类)次周官其乱政
皆分窜于诸官也并及尔雅杂家使众莫测也易春秋
无求焉以莽事无所托虽有称引而于本文无增窜也
昔朱子谓戴记所传或杂以衰世之礼然相提而论其
诬枉未有若周公践阼居天子之位者其妖妄未有若
武王梦帝与九龄而文王复与以三者其悖谬未有若
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及
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不能主者凡此皆先儒所深
病蒙士所心非也莽为其母功显君服天子之吊服而
卷一 第 27b 页
不主其丧则杂记之文毋亦歆所增窜以示大夫士相
去一閒耳而古者子为大夫于父母之服即有变况践
阼居天子之位乎子为大夫父母之为士者尚不敢主
其丧况居天子位与尊者为体而可私屈为母丧主乎
歆既邪恶而文学乃足以济其奸凡所增窜辞气颇与
戴记周官为近故历世以来群儒虽究察其非终怀疑
而未敢决焉班史谓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
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余考自古承学之士通经
习礼而为妖为孽亦未有如歆之甚者也然莽以六艺
文奸言当其时即交讪焉而歆蠹蚀经传以诬圣人乱
先王之政至于千七百馀年而莫敢薙芟则歆之罪其
去一閒耳而古者子为大夫于父母之服即有变况践
阼居天子之位乎子为大夫父母之为士者尚不敢主
其丧况居天子位与尊者为体而可私屈为母丧主乎
歆既邪恶而文学乃足以济其奸凡所增窜辞气颇与
戴记周官为近故历世以来群儒虽究察其非终怀疑
而未敢决焉班史谓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
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余考自古承学之士通经
习礼而为妖为孽亦未有如歆之甚者也然莽以六艺
文奸言当其时即交讪焉而歆蠹蚀经传以诬圣人乱
先王之政至于千七百馀年而莫敢薙芟则歆之罪其
卷一 第 28a 页
更浮于莽也与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
余少阅大戴记称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即辨其诬而未
得證验先兄曰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安有是然犹不能
无疑及考王莽传平帝年十有二而莽欲以女配故歆
先窜此于大戴记以示文王始婚亦年十有二然后莽
请考论五经以定天子之娶礼又恐戴记出宣元閒学
者多见其书故其后复徵群士使记说逸礼于廷中以
欺惑学士莽之篡无事不托于文武周公盖夏殷以前
先圣之事与言所传甚希众皆耳熟焉难以凿空构立
而经传诸子皆周人之书遭秦火而始出于汉故使歆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
余少阅大戴记称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即辨其诬而未
得證验先兄曰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安有是然犹不能
无疑及考王莽传平帝年十有二而莽欲以女配故歆
先窜此于大戴记以示文王始婚亦年十有二然后莽
请考论五经以定天子之娶礼又恐戴记出宣元閒学
者多见其书故其后复徵群士使记说逸礼于廷中以
欺惑学士莽之篡无事不托于文武周公盖夏殷以前
先圣之事与言所传甚希众皆耳熟焉难以凿空构立
而经传诸子皆周人之书遭秦火而始出于汉故使歆
卷一 第 28b 页
典校卒向之业以售其奸自东汉相传以至于今皆歆
所校录也学者可溺于前儒传授之言而不别其真伪
哉
成王立在襁褓之中辨
武王崩成王幼在襁褓之中说见家语又见史记又见
贾谊保傅篇而汉书亦云武帝命画周公负成王图以
赐霍光盖莽与歆既曰成王不能践阼则年宜甚幼而
金縢之篇无是也其书乃伏生所传旧列学官不可诪
张为幻故于戴记窜焉又恐戴记出宣元閒学者閒有
其书故欲多为之徵而论语乃世儒所习诵故又于家
语窜焉汉兴博学多闻莫如贾生继春秋创史法囊括
所校录也学者可溺于前儒传授之言而不别其真伪
哉
成王立在襁褓之中辨
武王崩成王幼在襁褓之中说见家语又见史记又见
贾谊保傅篇而汉书亦云武帝命画周公负成王图以
赐霍光盖莽与歆既曰成王不能践阼则年宜甚幼而
金縢之篇无是也其书乃伏生所传旧列学官不可诪
张为幻故于戴记窜焉又恐戴记出宣元閒学者閒有
其书故欲多为之徵而论语乃世儒所习诵故又于家
语窜焉汉兴博学多闻莫如贾生继春秋创史法囊括
卷一 第 29a 页
载籍为世所宗莫如太史公故又于二书窜焉至汉书
所云或武帝偶命作图以示立少子之意或其事亦歆
等构造又或史官所记本周公辅成王图而歆易为负
班固因之皆不足据也众言樊乱必折诸经金縢之篇
曰王与大夫尽弁则既冠明矣公以诗贻王而王亦未
敢诮公则已甚达于世事矣以是知古书中言成王幼
不能践阼者皆妄也而况云在襁褓之中哉幸而金縢
之篇尚存不然则歆之怪变竟无从而得之矣或又以
王自称冲子周召称王孺子为疑是惑也盘庚之诰自
称冲人范文子为大夫赞军谋而武子呼为童子嗣君
之自谓师保之规箴其称言义当若此不可以弗察也
所云或武帝偶命作图以示立少子之意或其事亦歆
等构造又或史官所记本周公辅成王图而歆易为负
班固因之皆不足据也众言樊乱必折诸经金縢之篇
曰王与大夫尽弁则既冠明矣公以诗贻王而王亦未
敢诮公则已甚达于世事矣以是知古书中言成王幼
不能践阼者皆妄也而况云在襁褓之中哉幸而金縢
之篇尚存不然则歆之怪变竟无从而得之矣或又以
王自称冲子周召称王孺子为疑是惑也盘庚之诰自
称冲人范文子为大夫赞军谋而武子呼为童子嗣君
之自谓师保之规箴其称言义当若此不可以弗察也
卷一 第 29b 页
读经解
此记中閒所述多荀卿语疑出于汉之中叶而传荀氏
之学者为之也三代盛时国不异政家无殊俗诗书礼
乐布在庠序以为四术降至春秋王道虽微而周礼未
改孔子赞易作春秋其徒守之陵夷至于战国百家放
纷儒术大绌焉有一国而专立一经以为教者哉遭秦
灭学至汉景武之閒诸老师各抱一经以授其徒于是
齐鲁燕赵邹梁之学兴而承其学者复以教于乡邑各
自为方不能相通而其人之性质行能亦渐摩于经说
而别异焉记者既列教之所由分并其说之有所失而
又念一道德而同风俗非群儒之私教所可冀也所以
此记中閒所述多荀卿语疑出于汉之中叶而传荀氏
之学者为之也三代盛时国不异政家无殊俗诗书礼
乐布在庠序以为四术降至春秋王道虽微而周礼未
改孔子赞易作春秋其徒守之陵夷至于战国百家放
纷儒术大绌焉有一国而专立一经以为教者哉遭秦
灭学至汉景武之閒诸老师各抱一经以授其徒于是
齐鲁燕赵邹梁之学兴而承其学者复以教于乡邑各
自为方不能相通而其人之性质行能亦渐摩于经说
而别异焉记者既列教之所由分并其说之有所失而
又念一道德而同风俗非群儒之私教所可冀也所以
卷一 第 30a 页
养君德施政教正俗化莫急于礼而礼非天子不能行
礼之兴然后君德可成而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和
仁信义得其质宗庙朝廷得其秩室家乡里得其情礼
之废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恩薄道苦序失行恶其乱
百出而不可禁禦凡此皆荀氏所谓原先王本仁义礼
正其经纬蹊径不道礼宪而求之于诗书不可以得之
之本指也夫六经火于秦并出于汉而礼之废则自汉
始河閒献王献古邦国礼五十六篇武帝不用而沿袭
秦故以定宗庙百官之仪其士礼之仅存者亦未布颁
以为民纪自是以来学者循诵易诗书春秋之文而虚
言其义有得有失一如记所称而礼则湮沈残缺每至
礼之兴然后君德可成而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和
仁信义得其质宗庙朝廷得其秩室家乡里得其情礼
之废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恩薄道苦序失行恶其乱
百出而不可禁禦凡此皆荀氏所谓原先王本仁义礼
正其经纬蹊径不道礼宪而求之于诗书不可以得之
之本指也夫六经火于秦并出于汉而礼之废则自汉
始河閒献王献古邦国礼五十六篇武帝不用而沿袭
秦故以定宗庙百官之仪其士礼之仅存者亦未布颁
以为民纪自是以来学者循诵易诗书春秋之文而虚
言其义有得有失一如记所称而礼则湮沈残缺每至
卷一 第 30b 页
郊庙大议众皆冥昧而莫知其原闾阎士庶丧祭宾婚
荡然一无所守而竞于淫侈记所云以旧礼为无所用
而去之者意在斯乎学者可习其读而弗察欤
书辨正周官戴记尚书后
余以王莽传辨周官所伪乱循是以考戴记尚书及子
史传注然后知舍莽政之符验周官无可疵者舍莽事
之比类古圣无见诬者循是以讨去之然后诸经之贼
蚀一旦而廓然呜呼书更秦火篇残文缺而已耳而歆
所伪乱则混淆于本文之中伏闇而不可见叠出互證
深固难摇自程朱二子出然后能辨古书之正伪而后
之儒者知以理义为衡故凡周官戴记书传诗序之纰
荡然一无所守而竞于淫侈记所云以旧礼为无所用
而去之者意在斯乎学者可习其读而弗察欤
书辨正周官戴记尚书后
余以王莽传辨周官所伪乱循是以考戴记尚书及子
史传注然后知舍莽政之符验周官无可疵者舍莽事
之比类古圣无见诬者循是以讨去之然后诸经之贼
蚀一旦而廓然呜呼书更秦火篇残文缺而已耳而歆
所伪乱则混淆于本文之中伏闇而不可见叠出互證
深固难摇自程朱二子出然后能辨古书之正伪而后
之儒者知以理义为衡故凡周官戴记书传诗序之纰
卷一 第 31a 页
谬虽未辨所从生而鲜不以为疑疑之者众然后或得
其閒而白黑可判焉汉儒之治经莫勤于郑氏然以莽
事训周官而于周公践阼文王受命称王皆笃信焉而
益漫其支流况毛序孔传之伪杂乎世俗之贸儒尚或
以经说惟汉儒为有据而诋程朱为凭臆非所谓失其
本心者与
记王巽功周公居东说
泾阳王巽功卧疾连月时往问之一日语余曰周公居
东惟集传居国之东为近而未著其何地也自我观之
王欲亲逆即驾而出郊就令出舍以俟公必信宿可至
古者大夫有罪自投于私邑以待放礼也然则公所居
其閒而白黑可判焉汉儒之治经莫勤于郑氏然以莽
事训周官而于周公践阼文王受命称王皆笃信焉而
益漫其支流况毛序孔传之伪杂乎世俗之贸儒尚或
以经说惟汉儒为有据而诋程朱为凭臆非所谓失其
本心者与
记王巽功周公居东说
泾阳王巽功卧疾连月时往问之一日语余曰周公居
东惟集传居国之东为近而未著其何地也自我观之
王欲亲逆即驾而出郊就令出舍以俟公必信宿可至
古者大夫有罪自投于私邑以待放礼也然则公所居
卷一 第 31b 页
其近在郊关之内与余曰子之言其信畿内公卿之采
地当在县畺而有勋劳者别有赏田周官载师以赏田
任远郊之地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是也春
秋传曰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东周公主之公主
东诸侯则邑于国之东宜矣公之避与禹益之避异禹
益之避以远为宜公之避以近为宜其不之县畺之采
而退就近君之小邑理固宜然然则公所居为镐东乡
郊之赏邑决矣巽功仕不废学其出为监司所领皆大
藩而返自江西诗说成其疾也夜不能寐辄思尚书疑
义及旦伏枕而为草今文二十八篇将遍矣气虽困见
余辄蹶然兴问辨移时尝语河南李雨苍曰吾见望溪
地当在县畺而有勋劳者别有赏田周官载师以赏田
任远郊之地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是也春
秋传曰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东周公主之公主
东诸侯则邑于国之东宜矣公之避与禹益之避异禹
益之避以远为宜公之避以近为宜其不之县畺之采
而退就近君之小邑理固宜然然则公所居为镐东乡
郊之赏邑决矣巽功仕不废学其出为监司所领皆大
藩而返自江西诗说成其疾也夜不能寐辄思尚书疑
义及旦伏枕而为草今文二十八篇将遍矣气虽困见
余辄蹶然兴问辨移时尝语河南李雨苍曰吾见望溪
卷一 第 32a 页
则旷然无忧而身为之轻效速于药物其好学求友之
切如此是日也以疾动不任笔墨又閒厕余言乃属余
为之记
切如此是日也以疾动不任笔墨又閒厕余言乃属余
为之记
卷一 第 3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