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外集卷第二十五 欧阳文忠公集七十五
  论
   殿试儒者可与守成论(阙)
   三皇设言民不违论
论曰夫至治之极也涂耳目以愚民之识畅希夷以
合道之极化被而物不知功成而迹无眹古有臻于
是者其大道之行乎圣人之兴也捐仁义以为德之
细放约束以取民之信德及而物自化言行而人必
从古有盛于此者其三皇之世欤故孔子有三皇设
言而民不违之说敢试论之若乃畅上古之至道张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亿世之远御结绳所以为信也而惧信之未孚我则
有书契之易于是乎画八卦以由数起茹毛所以养
生也而惮生之未具我则有烹饪之利于是乎尝百
谷以粒烝民网罟利人以为用使以畋而以渔牛马
异性而必驯使可乘而可服壮栋宇以易古者之居
垂衣裳以兴天下之治凡所以使民不倦者皆伏牺
神农黄帝之为世(疑)然而治既行矣民既赖矣守之以
至静化之以无为上有淡泊清净之风下无薄恶叛
离之俗故言为教诏非诰誓而自听言为号令不鞭
扑而自随且夫歃血以涖盟约要之于信者由不信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而然也为刑以残肌骨威之使从者由不从而设也
不若御至质之民行大道之化悦不以爱故不待赏
而劝畏不以威故不待罚而责政不罔民故不待约
而信事不申令故不待诰而从一言以行万民禀命
赖其德者百年而利服其化者百年而移非三皇之
德其孰能与于此乎噫商人作誓欲民之从也而人
始疑周人会盟欲信之固也而诸侯叛由是而言则
诅民于神明狃民于赏罚而违之者末世之为也服
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而人自从之者三皇之盛也
夫设言而不违者其在兹乎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贾谊不至公卿论
论曰汉兴本恭俭革弊末移风俗之厚者以孝文为
称首议礼乐兴制度切当世之务者惟贾生为美谈
天子方忻然说之倚以为用而卒遭周勃东阳之毁
以谓儒学之生纷乱诸事由是斥去竟以忧死班史
赞之以谊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予切惑
之尝试论之曰孝文之兴汉三世矣孤秦之弊未救
诸吕之危继作南北兴两军之诛京师新蹀血之变
而文帝由代邸嗣汉位天下初定人心未集方且破
觚斲雕衣绨履革务率敦朴推行恭俭故改作之议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谦于未遑制度之风阙然不讲者二十馀年矣而谊
因痛哭以悯世太息而著论况是时方隅未宁表里
未辑匈奴桀黠朝那上郡萧然苦兵侯王僣儗淮南
济北继以见戮谊指陈当世之宜规画亿载之策愿
试属国以系单于之颈请分诸子以弱侯王之势上
徒善其言而不克用又若鉴秦俗之薄恶指汉风之
奢侈嗼屋壁之被帝服愤优倡之为后饰请设庠序
述宗周之长久深戒刑罚明孤秦之速亡譬人主之
如堂所以优臣子之礼置天下于大器所以见安危
之几诸所以日(疑)不可胜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行恭俭缓除刑罚善养臣下者谊之所言略施行矣
故天下以谓可任公卿而刘向亦称远过伊管然卒
以不用者得非孝文之初立日浅而宿将老臣方握
其事或艾旗斩级矢石之勇或鼓刀贩缯贾竖之人
朴而少文昧于大体相与非斥至于谪去则谊之不
遇可胜叹哉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
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
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裨坠耳奈何俯抑佐王
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
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
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
固之善志逮(疑作/殆)与春秋褒贬万一矣谨论
   夫子罕言利命仁论
论曰昔明王不兴而宗周衰斯文未丧而仲尼出修
败起废而变于道扶衰救弊而反于正至如探造化
之本赜几深之虑以穷乎天下之至精立道德之防
张礼乐之致以达乎人情之大窦故易言天地之变
吾得以辞而系诗厚风化之本吾得以择而删礼乐
备三代之英吾得以定而正春秋立一王之法吾得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以约而修其为教也所以该明帝王之大猷推见天
人之至隐道有机而不得秘神有密而不得藏晓乎
人伦明乎耳目如此而详备也然独以利命仁而罕
言其旨何哉请试言之夫利命仁之为道也渊深而
难明广博而难详若乃诱生民以至教周万物而不
遗草木贲殖而无知所以遂其生跋喙行息而不知
所以达其乐物性莫不欲茂则薰之以太和人情莫
不欲寿则济之以不夭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
明衣被群生赡足万类此上之利下及于物圣人达
之以和于义也则利之为道岂不大哉函五行之秀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气兼二仪之肖貌禀尔至命得之自天厥生而静谓
之性触物而动感其欲派而为贤愚诱而为善恶贤
愚所以异贵贱善恶所以定吉凶贫富穷达死生天
寿赋分而有定循环而无端圣人达之内照乎神明
小人逆之外灭于天理则命之为义岂不达哉又若
兼百行以全美居五常而称首爱人而及物力行而
能近守而行之一日由乎复礼推而引之天下称乎
达道则仁之为理岂不盛哉噫三者之说诚皆圣人
之深达非难言之也易曰乾以美利利乎天下又曰
利者义之和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又曰君子居易以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俟命系辞曰乐天知命故不忧礼记曰仁者天下之
表又曰仁者右也道者左也酌是而论之则非不言
也然罕言及者得非以利命仁之为道微而奥博而
远贤者诚而明之不假言之道也愚者鲜能及之虽
言之弗可晓也故曰中人已上可以语上中人已下
不可以语上又曰仁则吾不知者举一可知也子贡
以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者诚在是乎
然则利命仁之罕言由此而见矣谨论
  策
   南省试策五道(并问目)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问管夷吾之书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四民勿使杂
 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士就间燕工就官府商就市
 井农就田野群萃而州处少而习焉其志安焉不
 见异物而迁焉且曰士农之子常为士农工商之
 子常为工商若乃士讲学以居位农力穑以阜生
 安而不迁斯则嘉矣其或百工居肆万商成渊奇
 技淫巧之荡心鬻良杂苦之牟利安于所习未足
 敦风见善而迁兹亦何害又如端木之货殖胶鬲
 之鱼盐倪宽之带经王猛之卖畚乘时万变安可
 限其定居黄宪之牛医胡广之田亩桑羊之贾竖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叔敖之负薪肯构百端安可责其承世今兹贡士
 之制亦有异类之防虽条禁之久行谅甄明之不
 暇众君子优于博古长于辨宜以为如何无惜辞费
对讲天人之精祲责草茅之愚言古之求治者莫急
于此兴愚民之休利传经术而条对士之射策者以
尽其才自汉而还于唐为盛然以公孙之对置第本
下天子自擢于第一刘蕡之言指时甚直有司不敢
以入第盖言至切者顾后害论至甚者为难行故事
欲述者枉于有司而议不得申言欲显者牵于文辞
而谈不得骋为弊之甚由古而然夫能革之诚在今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日皇上垂衣御图侧席延士诏郡国以充赋命公卿
而署奏而末学庸妄亦预试言开陈其端周爰而问
上所以讲求至治之本下所以展尽思虑之秋也策
以谓古之四民罔敢杂处之义而今取士故有异类
之防端木胶鬲倪宽王猛之徒谓不可限以定居黄
宪胡广桑羊叔敖之贤谓不可责其世职以古之鉴
求今之宜此诚当世之所急也且夫至治之世四民
异居士处间燕谈仁义礼乐于是乎兴农服力穑限
井田衣食于是乎足工述巧以备器用商达货以迁
有无少而习之各有常分故命射以观其德命御以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论其行如是则可以官贤材而不肖者有所劝不耕
则祭无盛不蚕则衣无帛如是则可以禁游手而趋
末者著于本器奇者杀以杜工之伪关讥弗征以检
商之猾此圣王所以治天下之本罪(疑)不得以异物
迁也及周之晚汉继而兴救时之宜犹有可取士虽
不选于里而有孝廉之举农欲劝之使勤故有力田
之秩有市籍则不得仕禁乘车之抑其豪行之当时
犹为进士(疑)降及弊末适于权宜有入赀以为郎有
入粟而拜爵农商杂进黑白混然今国家监太清以
为治求王道之大端务思真贤以登庶位故于贡士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之制亦有异类之防此诚法古为政之要也然自井
田一堕四民失业士不本乡里举不明真伪后世之
取贤者宜条禁之故有行限年之制有复乡举之请
有立秀才之科有立中正以品功伐之高下有从土
断以禁人士之流移科条益严变更非一贤否之辨
未睹其真岂非制其末而失其要欤方今诏郡国岁
贡谨土著以占数先乡议而覈实然患条禁久行甄
明不暇者诚由制之未得其术尔必若取人以才考
行以实举贤者上赏以旌功不肖者黜地以明罚自
然无冒举之过有得人之盛又何患工商杂以并进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士类混而无别乎彼作奇巧以荡心杂良苦而射利
谓其媮俗未足敦风在乎禁之以绝其伪而巳若乃
端木殖财胶鬲擅利倪宽为御史而称职王猛与诸
葛而并功黄宪有三公之量胡广明万事之理桑羊
之心计叔敖之善相如此数贤者皆遭遇其时以立
勋业故不限以定居责其世职乌得同条而语哉谨

   第二道
 问古者纠邦禁以叙六典因天讨而作五刑所以
 申严国章明慎时宪恊大中之法助教化之治定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三尺以著令明一成而不变又赦过宥罪议狱缓
 死法天地之茂育象雷雨之作解式显好生之化
 茂宣去杀之仁且肆眚之恩尚废而不用则时无
 涤秽之泽若数以为利则人有委辔之叹折衷之
 理愿闻嘉言
对夫民弊于末心作乎争德不可以独辅也辅之者
其刑法乎猛而则残虐以为暴刑不可以独任也济
之者其仁恩乎先王由是扶衰世以救溢即民心而
有作谓天有震耀杀戮我则严之以威虐刑罚谓天
有生殖长养我则申之以温慈惠和大为之防曲为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之制以商周之盛德有九刑之典亦知狱与刑之不
可去也如此然而议狱缓死羲易之明文眚灾肆赦
帝典之奥训周官有三宥新国用轻典皆所以宽民
之谓也故肆眚苟废则时无涤秽之泽是伤乎无恩
也数以为利则人有委辔之叹是因而起弊也折衷
之理何以辨之盖周家之政至忠厚也须成康而刑
乃错汉世之德至宽仁也至文景而狱乃平夫所以
致刑之错狱之平其要非他在削苛刻之深文执议
论之平谳无罹民之不远无纵诛以快怒使愚民知
所避奸吏无所弄则狱虽不赦刑将自平且投箪者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不能救饥持鞿者不能御骑又何必申小惠推私恩
启民心之奸弛古刑之典者哉故谓不赦者良医之
针石赦者奔马之委辔质斯言也不其然乎谨对
   第三道
 问天驷先牧列于祭经圉人圉师实有官局然则
 国马之政其来尚矣皇朝累盛函夏大同华阳之
 归偃息既久坰野之颂孳生益蕃而又河陇朔方
 岁行互市颇积縻于金帛亦罕辨于良驽诚由骑
 兵不可以阙供夷落仰资于善价寖为经制著在
 有司议者或云承平日深冗费宜革思欲减边关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之条禁遂氓庶之贸迁傥缓急于戎容可借资于
 民畜恭惟圣治务广刍言靡倦极谈以光俊域
对养马有夏庌之制掌于周官春秋纪日中之候著
于左传远郊任乎牧事祭祖标于月令作延厩禁原
蚕著为国经并载方策则国马之政其可废乎国家
接千岁之大统承五代之末流画牡荆以指麾包虎
皮而载戢闻(一作/间)有日矣而犹弗敢忘战备于不虞
内有七校禁卫之屯外有三边防秋之戍而兵骑之
众畜牧且蕃资河朔以仰足用金帛而交易为日滋
久其费日深然欲减边防之条禁遂氓庶之贸迁施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之于今未见其得何则探宝货以怀利者此夷落之
民所甚欲也商功利以惜费则主计之臣所遍明也
若乃捐有馀之宝获为兵之备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斯诚利害可明而经久弗变之制也非互市不能以
足用归氓庶则惧乎起奸颛蒙所见故在于此谨对
   第四道
 问粤若姬氏肇自邰封佐尧而为农师居豳成于
 王业绵绵之瓞本仁积功膴膴之原聿来胥宇逮
 文武之景化被𡵨镐之故区继圣嗣兴定命攸厚
 相兹河洛之宅求乎天地之中涧瀍之间风雨所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会在礼也载土圭之法于书也兆龟墨之祥逖观
 献卜之文显著徙都之事何乃丘明作传康王有
酆宫之朝杜预垂言平王为东周之始岂先后之
 殊致将方策之失传矧又奉春始谋极谈秦地之
 固孟坚能赋颇㭊西宾之问建邦之利折理奚长
 谅兹俊髦精于经传敷言条对勿尚猥并
对肇祖乎后稷以至乎赧王流德而深厚者莫大乎
西周始封乎邰土卒终于洛都因世而相宅者逮历
乎七百方策之所并载诗颂之所歌舞可略而谈也
若乃武王在镐继文而有声周公践祚相成而负扆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即神皋以开壤据涧瀍之上游是为洛都以徙周邑
然而丘明作传康王有酆宫之朝杜预垂言平王为
东周之始此策所以疑而问者得非洛之初营周都
既定但迁九鼎以居其中及周德之下衰始平王之
东徙迹先后之可见非方策之失传也夫守金城之
府据绕霤之固扼关中之形势者彊秦之兴也此奉
春以是建策而为高皇说也因土圭之影迹宗周之
旧当天下而宅中者东汉之盛也此孟坚之所以因
赋而陈光武之业也夫圯耿徙亳成汤非一邦而理
在𡵨居镐姬氏不共邑而兴世之盛衰顾德薄厚而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巳又乌称建邦之利哉故东西二都皆两汉由之而
兴废也谨对
   第五道
 问听德惟聪前王之至训嘉言罔伏举善之令猷
 国家守承平之基御中区之广地利无极齿籍益
蕃各有争心必虞彊诈之患或非良吏虑兴枉滥
 之尤故立肺石以达穷民设匦函以开言路而又
 俾之转对复彼制科思广所闻遂延多士属兹举
 首将列仕涂以何道致民之暴者兴仁智者无讼
 以何术使吏之酷者存恕贪者守廉试举所长用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观精识
对帝尧之德非不圣也必乘九功而兴虞舜之明非
不智也必开四聪之听大禹之勤求贤士乃至乎王
汉家之并建豪英以翼乎治诚以一人之圣据群元
之尊王道之寖微寖昌生民之或仁或鄙理有未烛
思求其端是以垂精留神广览兼听居以侧迟贤之
席行则驰裹轮之车施及于方外而弗遗退托于不
明而求辅其勤若此犹惧乎弗及也故今国家所以
览照前古讲求旧规下明诏以开不讳之门设匦函
以广言者之路复转对以采搢绅之议立制策以待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俊良之言者意在兹乎猥惟梼昧之微举皆管浅之
说夫欲民之暴者兴仁智者无讼在乎庠序以明教
化欲吏之酷者存恕贪者守廉在乎严督责而明科
条为治之方不过乎是而已谨对
   国学试策三道(并问目)
 问诗删风雅有一国四方之殊书载典谟实二帝
 三王之道君臣之制有别小大之政不侔然而关
 雎王者之风反系于周公之化秦誓诸侯之事乃
附于训诰之馀究其闳纲必有微旨且巧言者丘
 明为耻传春秋蒙诬艳之讥惠人者子产用心作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丘赋被虿尾之谤谓之诬艳非巧言乎目之虿尾
 岂惠人也夫子又何谓之同耻叹其遗爱者哉子
 大夫博识洽闻彊学待问请谈大义用释深疑
对举贤而问炎汉之得人射策程材有唐之明诏晁
错明国家之大体仲舒究春秋之一元皆条对于篇
章备天子之亲览刘蕡述兵农之大略微之以才识
而中科然品覈其言词由有司而考第皇上思讲勋
华之闳道欲举汉唐之茂规已诏公卿之流博选贤
良之士而又申周官辨论之法以考于贤能较成均
上游之徒并升于岁贡退愧拘儒亦当奥问夫近世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取士之弊策试为先谈无用之空文角不急之常论
知井田之不能复妄设沿革之辞知榷酤之不可除
虚开利害之说或策之者钩探微细殆皆游谈而对
之者骫骳曲辞仅能塞问弃本求末舍实得华若乃
诗书之可疑圣贤之异行乐所以导和而率俗官所
以共治而建中此皆圣师之所谈明问之至要敢陈
臆见用备询求策曰诗删风雅有一国四方之殊书
载典谟是二帝三王之道关雎王者之风反系于周
公之化秦誓诸侯之事乃附于训诰之馀考其本因
可为梗槩夫述四始之要明五际之变始之以风终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之以颂以厚风俗以察盛衰此诗之所以作也而变
风变雅有六义之殊焉关雎王化之基三百五篇推
其首而周南之作(一作/化)亦系其列者盖姬旦分陜而
居天子与之共治故其政化之美得系于王者之风
也述百篇为历代之宝断之自唐迄之以周以陈典
谟以为约束此书之所以设也作诰作誓皆三王之
事焉成汤有罪已之言五十九篇载其义而秦侯之
誓亦参其末者盖穆公伐晋之辞夫子善之于改过
故其诫令之说亦附训诰之馀不然夫仲尼述尧舜
删诗书著为不刋以示来叶岂容其失乎且巧言者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丘明所耻惠人者子产用心著于前经此可明矣先
儒称仲尼立一王之法始修春秋而亲授丘明使之
作传及范宁欲专谷梁一家故蒙以诬艳之讥前志
称子产犹众人之母善其养民而临治郑国能行其
惠及国人怨其丘赋之重敛故被以虿尾之谤夫传
一经之义非曲而畅之盖不能详也救一时之弊盖
(一作/权)而行之非为毒也学者偏见妄云诬艳岂丘
明之失欤国人无知谤以虿尾非子产之过矣况以
仲尼之圣作经亲授岂有缪举乎国侨既死国人皆
罢不曰惠乎宜其同巧言之为耻以遗爱而见称也
卷二十五 第 16a 页
荒孱之说敢以此闻谨对
   第二道
 问乐由中出音以心生自金石毕陈咸韶间作莫
 不恊和律吕感畅神灵虽嗜欲之变万殊思虑之
 端百致敦和饰喜何莫由斯是以哀乐和睽则噍
 杀啴缓之音应其外礼信殊衍则(一作/虽)大雅小雅
 之歌异其宜钟期改听于流水伯喈回车于欲杀
 戚忧未弭子夏不能成声感槩形言孟尝所以抆
 泣斯则乐由志革音以情迁盖心术定其惨舒铿
 锵发之影响是以亡陈遗曲唐人不以为悲文皇
卷二十五 第 16b 页
 剧谈杜生于斯结舌谓致乐可以导志将此音不
 足移人先王立乐之方君子审音之旨请论(一作/为)
 详悉倾伫洽闻
对人肖天地之貌故有血气仁智之灵生禀阴阳之
和故形喜怒哀乐之变物所以感乎目情所以动乎
心合之为大中发之为至和诱以非物则邪僻之将
入感以非理则流荡而忘归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
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圣人由是照天
命以穷根哀生民之多欲顺导其性大为之防为播
金石之音以畅其律为制羽毛之采以饰其容发焉
卷二十五 第 17a 页
为德华听焉达天理此六乐之所以作三王之所由
用人物以是感畅心术于焉惨舒也故乐记之文噍
杀啴缓之音以随哀乐而应乎外师乙之说以小雅
大雅之异礼信而各安于宜夫奸声正声应感而至
好礼好信由性则然此则礼信之常也若夫流水一
奏而子期赏音杀声外形则伯喈兴叹子夏戚忧而
不能成声孟尝听曲而为之堕睫亡陈之曲唐人不
悲文皇剧谈杜生靡对斯琐琐之滥音曾非圣人之
至乐语其悲适足以蹙匹夫之意谓其和而不能畅
天下之乐且黄钟六律之音尚贱于末节大武三王
卷二十五 第 17b 页
之事犹讥于未善况鼓琴之末技亡国之遗音又乌
足道哉必欲明教之导志音之移人粗举一端请陈
其说夫顺天地调阴阳感人以和适物之性则乐之
导志将由是乎本治乱形哀乐歌政之本动民之心
则音之移人其在兹矣帝尧之大章成汤之大濩乃
是先王立乐之方延陵之聘鲁夫子之闻韶则见君
子审音之旨谨对
   第三道
 问建官惟百帝尧之闳规涖事惟能武成之令典
 然则简易之理斯得爵禄之驭有经自卜洛伻图
卷二十五 第 18a 页
 述天定位别九服广轮之数辨一圻国邑之宜乃
 六卿在郊五家为比咸用蒙士尸于厥官教以和
 亲禁其爱恶惟列爵之既众岂取士之尽贤匪徒
 百里比肩尚艰于充选抑亦一命授职咸仰于代
 耕以夫至寡治众之言清心省事之论会其归趣
 不乃异乎是以秦汉已还抑而不举得非折衷难
 用相治乎象魏旧章人伦彝训迟闻清论用折深
 疑
对天生民而树之牧执政以驭邦王建国以辨其方
设官而分理列职乎庶位立民之大中以登至平皆
卷二十五 第 18b 页
由此道帝尧以巍巍之功臻乎静治故建官惟百缉
熙于大猷姬周以郁郁之风缛乎至化故涖事惟能
否扬于景铄逮夫卜洛开基述天定位别九服而有
等建六官而分职至于六卿在郊五家为比并列官
叙教于民人嬴政并诸侯之彊姗古以自是其制不
经搢绅者罕道炎汉承孤秦之弊日给不暇相沿末
流贵因循而不比崇(疑)民被乎无为之化故官虽至
简亦可以治平姬周承二代之弊意在救时之失故
官必众建乃能为共治此世之异时之然也虽曰六
卿五家为职甚细然由计以会要行之诛赏贤者旌
卷二十五 第 19a 页
之以劝善不贤者罚之以去恶则列职虽云至众取
人安不尽贤禄何由而滥尸官诚难于充选此宗周
所以治安而长久后世所宜法则而未行也自秦历
汉积弊相沿权宜适时放去古法居位者莫分善恶
之真考课者未见诛赏之当故列职弥众涖事益烦
故政立而治不能进官众而人不必贤夫清心省事
之论所以为此弊而设非为宗周而谈也今欲舍姬
周之往轨谈秦汉之末规浊源清流未见其可夫惟
简易之深旨贤哲之异能求礼乐之深源述官师之
大义此诚远大之闳体非陋儒之能具也管窥之微
卷二十五 第 19b 页
既难于殚见刍荛之鄙聊备于周询谨对
外集卷第二十五
南省试策第三道遍明(一作/偏明)
第四道策问颇㭊(疑是/颇折)折理(疑是/㭊理)土圭之影(影合/作景)
国学试策第一道是二帝(策题作/实二帝)
卷二十五 第 20a 页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二十五 欧阳文忠公集二十五
 墓表六首
   尚书屯田员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世为彭城人后徙吴兴自君
之七世祖宝又徙常州之武进曾祖讳某祖讳某父
讳某当唐末五代钱氏起馀杭据浙东西为吴越王
于是时常州或属江南或属吴越而武进钱氏独不
显一以儒学廉让行于乡里连三世不仕宋兴取江
南常州归于有司君始以州进士举中景德二年甲
科试秘书省校书郎为杨州广陵潮州海阳县令迁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宁国军节度推官监黄州麻城茶埸遂知县事迁著
作佐郎知蕲州蕲水怀安军金堂县又迁秘书丞知
泰州如皋县再迁屯田员外郎通判宣州未行明道
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君少
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纴以资其学问
每夜读书(一有不/止字)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
复起读(一有年二/十三字)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
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潮州自五代
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馀户
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刁湛曰狱非钱君
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因
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曰火自
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
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一无/此字)神明其佐
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
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曰吏事不足污子
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
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
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曰世无知我者矣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
作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
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
大稔麦一茎五𡵨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
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曰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
县人为君立生祠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君曰使
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
其利而盐最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君在如皋
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曰使吾政行于民是达
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馀篇号曰晦书君之皇考赠
殿中丞母诸葛氏封万年县太君徙封福昌娶蒋氏
初封乐安县君又封福清子男五人曰公餗公瑾公
辅公仪公佐蒋氏有贤行自君之卒日以君所为勖
其五子以学蒋氏后君二十年以卒卒时公瑾公辅
皆以进士及第公瑾为新郑尉公辅以文章知名当
世为太常丞集贤校理钱氏自其相宝徙武进其居
与葬皆在其县之遵教乡敦行里庆历三(一作/二)年九
月庚申公餗等葬君于其居之东北原皇里水之北
至和二年三月壬午(一无上/八字)以蒋夫人从欧阳脩曰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钱姓出陆终盖颛顼之苗裔始以士为周官久而以
为姓自三代以来无甚显者至唐末钱氏多居东南
及镠乘乱世起馀杭有地十三州号兼吴越而王
者几百年而武进钱氏独以隐德累世不显岂以力
者如彼而以德者如此哉岂其盛衰迟速之理固有
不同哉武进之钱自宝七世至君有闻又有贤子不
坠益彰其埶孰止盖恃力者虽盛而必衰以德者愈
迟而终显立石刻辞其示弥远
   太常博士周君墓表
有笃行君子曰周君者孝于其亲友于其兄弟居父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母丧与其兄某弟某居于倚庐不饮酒食肉者三年
其言必戚其哭必哀除丧而癯然不能胜人事者盖
久而后复自孔子在鲁而鲁人不能行三年之丧其
弟子疑以为问则非鲁而他国可知也孔子殁而其
后世又可知也今世之人知事其亲者多矣或居丧
而不哀者有矣生能事而死能哀或不知丧礼者有
矣或知礼而以谓丧主于哀而巳不必合于礼者有
矣如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礼之
失久矣丧礼尤废也今之居丧者惟仕宦婚嫁听乐
不为此特法令之所禁尔其衰麻之数哭泣之节居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处之别饮食之变皆莫知夫有礼也在上位者不以
身率其下在下者无所望于其上其遂废矣乎故吾
于周君有所取也君讳尧卿字子俞道州永明县人
也天圣二年举进士累官至太常博士历连(一作/道)
二州司理参军桂州司录知高安宁化二县通判饶
州未行以庆历五年六月朔日卒于朝集之舍享年
五十有一皇祐五年某月日葬于道州永明县之紫
微冈曾祖讳某祖讳某父讳某赠某官母唐氏封某
县太君娶某氏封某县君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
秋家贫不事生产喜聚书居官禄虽薄常分俸以赒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宗族朋友人有慢已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其为吏所
居皆有能政有文集二十卷君有子七人曰谕鼎州
司理参军曰诜湖州归安主簿曰谧曰讽曰諲曰说
曰谊皆未仕呜呼孝非一家之行也所以移于事君
而忠仁于宗族而睦交于朋友而信始于一乡推之
四海表于金石示之后世而劝考君之所施者无不
可以书也岂独俾其子孙之不陨也哉
   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表
嘉祐四年冬天子既受祫享之福推恩群臣并进爵
秩既又以及其亲若在若亡无有中外远迩于是天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章阁待制尚书户部员外郎唐君得赠其皇考骁卫
府君为右羽林军(一无/军字)将军府君讳拱字某(一无/某字)
先晋原人后徙为钱塘人曾祖讳休复唐天复中举
明经为建威(一作/武)军节度推官祖讳仁恭仕吴越王
为唐山县令累赠諌议大夫父讳谓官至尚书职方
郎中累赠礼部尚书府君以父荫补太庙斋郎改三
班借职再迁(一作/转)右班殿直监舒州孔城镇澧州酒
税巡检泰州盐埸漳州兵马监押乾兴元年七月某
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有六府君孝悌于其家信
义于其朋友廉让于其乡里其居于官名公钜人皆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以为材而未及用也享年不永君子哀之有子曰介
字子方举进士皇祐中尝为御史以言事切直贬春
州别驾当是时子方之风悚动天下巳而天子感悟
贬未至而复用之今列侍从居諌官自子方为秘书
丞始赠府君为太子右清道率府率其为尚书主客
员外郎殿十侍御史里行又赠府君为右监门卫将
军其为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权开封府判官
又赠府君为右屯卫将军其迁户部员外郎河东转
运使又赠府君为骁卫将军盖自登于朝以至荣显
遇天子有事于天地宗庙推恩必及焉府君初娶博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陵崔氏赠仙游县太君后娶崔氏赠清河县太君皆
卫尉卿仁冀之女生一男介也五女长适太子中舍
卢圭次适欧阳昊早卒次适横州推官高定次适进
士陆平仲次适著作佐郎陈起庆历三年八月某日
以府君及二夫人之丧合葬于江陵龙山之东原后
十有七年庐陵欧阳脩乃表于其墓曰呜呼余于此
见朝廷所以褒宠劝励臣子之意岂不厚哉又以见
士之为善者虽堙没幽郁其潜德隐行必有时而发
而迟速显晦在其子孙然则为人之子者其可不自
勉哉盖古之为子者禄不逮养则无以及其亲矣今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之为子者有克自立则尚有荣名之宠焉其所以教
人之孝者笃于古也深矣子方进用于时其所以荣
其亲者未知其止也姑立表以待焉
   胡先生墓表
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一作/京兆)人后
为泰州如皋(一作/海陵)人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
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
为道久而尊师道废久矣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
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
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
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
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
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
今为著令后十馀年先生始来居太学学者自远而
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一作/字)以为学舍礼部贡举
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
时或取(一作/中)甲科居显仕其馀散在四方随其人贤
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一无/二字)不问可知为
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先生初以白衣见天子论乐拜(一有/试字)秘书省校书郎
辟丹州军事推官改密州观察推官丁父忧去职服
除为保宁军节度推官遂居湖学召为诸王宫教授
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于家皇祐
中驿召至京师议乐复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
簿又以疾辞岁馀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乃居太
学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嘉祐元年迁太子中允
充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数遣
使者存问又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太学之诸
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以为荣以四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
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乌程何山之原其世次官邑
与其行事莆阳蔡君谟具(一作/旦)志于幽堂呜呼先生
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见于后世然非此无以慰学
者之思乃揭于其墓之原六年八月三日庐陵欧阳
脩述
   泷冈阡表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脩
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脩不幸生四岁
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一作/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
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馀曰母以是为我
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碑本/作殖)以庇而为
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
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
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
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
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
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一作/吾)不足而今有馀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
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
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
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一无/也字)
求而有得邪以其有(一本有字/作求而)得则知不求而死者
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一作/况)常求其死
也回顾乳者剑(一作/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
谓我岁行在戍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
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
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
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
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脩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
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
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
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
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一作/贱)时治其家以
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所以居患难也其后脩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汝家故贫贱也(碑本无/六字)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
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脩始得禄而养又十有
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脩为龙图阁
直学士尚书(一无尚/书字)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
疾终(一作/卒)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脩以非才
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
恩褒其三世故(一作/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
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
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
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
公太夫人进号魏(一作/韩)国于是小子脩泣而言曰呜
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
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
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
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
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脩者并
揭于阡俾知夫小子脩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兵来有自熙宁三年岁次庚戍
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
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
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
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脩表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景祐元年
举进士及第为峡州军事判官淮南节度掌书记杭
州观察判官改太子中允知剡县徙知端州迁太常
丞博士坐海贼侬智高陷城失守夺一官徙置黄州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久之复得太常丞监湖州酒税又复博士知诸暨县
编校秘阁书籍遂为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君为人外
和怡而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
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
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庆历中诏天下大兴
学校东南多学者而湖杭尤盛君居杭学为教授以
其素所学问而自修于乡里者教其徒久而学者多
所成就其后天子患馆阁职废特置编校八员其选
甚精乃自诸暨召居秘阁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
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
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
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
心未尝走谒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盖其召自诸暨也以材行选及在馆阁久而朝廷益
知其贤英宗每论人物屡称之国家自削除僣伪东
南遂无事偃兵弛备者六十馀年矣而岭外尤甚其
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
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乘不备陷邕
州杀将吏有众万馀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馀
拒战杀六七人既败亦走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
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
乃请兵于广州凡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觇者一人斩
之贼既平议者谓君文学宜居台阁备侍从以承顾
问而眇然以一儒者守空城提百十饥羸之卒当万
人卒至之贼可谓不幸而天子亦以谓县官不素设
备而责守吏不以空手捍贼宜原其情故一切轻其
法而君以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则又轻之故
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巳而知其贤复召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用后十馀年御史知杂苏寀受命之明日建言请复
治君前事夺其职而黜之天子知君贤不可以一眚
废而先帝巳察其罪而轻之矣又数更大赦且罪无
再坐然犹以御史新用故屈君使少避而不伤之也
乃用其校理岁满所当得者即以君通判永州方待
阙于晋陵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
卒享年五十有八累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阶朝奉
郎勋上轻车都尉曾祖讳某祖讳某皆不仕父讳某
赠尚书工部侍郎母张氏仙游县太君君娶饶氏封
晋陵县君先卒子男四人曰隅曰除曰隮皆举进士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曰恩儿才一岁女一人适著作佐郎集贤校理胡宗
愈君既卒天子悯然推恩录其子隅为太庙斋郎君
之平生履忧患而遭困阨处之安焉未尝见戚戚之
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然知君之
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
与论著君之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
慰其思焉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脩述
居士集卷第二十五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周君墓表诸本皆作君讳某字某某州某县人朝
 佐窃谓笃行君子正赖公文以传远岂可逸其名
 字乡里乃为考舂陵志悉书之
钱君墓表悉求(一作/多求)贤行(一作/节行)
唐君墓表父讳谓(一作/渭)
胡先生墓表景祐明道(一作明道/景祐为是)于京师(于一/作于)
泷冈阡表吾始(石本作/始吾)
丁君墓表召自诸暨也以材行选(也一/作巳)曾祖讳辉祖
讳谅父讳柬之(一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