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史卷三百 列传第五十九 (自动笺注)
楊偕
楊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
唐左僕射於陵六世孫。
父守慶,仕廣南劉氏,歸朝,為坊州司馬,因家焉。
少從种放學於終南山,舉進士釋褐坊州軍事推官、知汧源縣,再調漢州軍事判官
道遇術士曰:「君知世有化瓦石黃金者乎?
」就試之,既驗,欲授以方。
曰:「吾從吏祿,安事化金哉?
術士曰:「子志若此,非吾所及也。
出戶失所之。
在官,數上書時政,又上所著文論
召試學士院不中,改永興軍節度推官
上書陝西邊事,復召試不赴,即遷秘書省著作佐郎,為審刑院詳議官再遷太常博士
宋綬薦為監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
曹修古連疏,言劉從德遺奏恩太濫,貶太常博士、監舒州稅。
尚書祠部員外郎光州,改侍御史,為三司度支判官
郭皇后廢,偕與孔道輔范仲淹力爭
道輔仲淹既出,偕止罰金,乃言願得與道輔等皆貶,不報
富民陳氏女選入宮,將以為后,偕復上疏諫上。
尚書戶部員外郎侍御史知雜事
馬季良以罪斥置滁州,自言得致仕。
以謂致仕優賢者,不當以寵罪人,又數論陞降之弊,仁宗嘉納之。
吏部流內銓,徙三司度支副使,擢天章閣待制河北轉運使
按知定州夏守恩贓數萬,守恩嶺南
明年丁母憂,願終制不許,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河中府
元昊反,劉平石元孫戰沒。
偕聞,乃偽為書馳告延州曰:「朝廷救兵十萬至矣。
」命旁郡大具芻糧什器以俟。
比書至,賊已解去
夏竦陝西經略使,請增置土兵,易戍兵歸衛京師
偕言:「方關中財用乏,復增土兵,徒耗國用
今賊勢方盛,雖大增土兵,亦未能減戍兵東歸,第竦懼敗事欲以兵少為解爾。
復奏偕不忠,沮邊計,偕爭愈力。
陝西議立五保,偕又以為擾民,疏請罷之。
陝州,又徙河東都轉運使
大選三路之民,募為兵。
復言:「方今不為少,苟多而不練,則其勢易以敗,又困國而難供
時論者惟務多兵,而偕論常如此
樞密直學士、知并州
及元昊入寇密詔偕選強壯萬人策應麟、府。
偕奏:「出師臨陣,無紀律則士不用命
今發農卒赴邊,慮在路逃逸臨陣退縮、不稟號令,請以軍法從事
」 詔如所請。
人大驚畏都轉運使文彥博奏罷之。
中官軍事素橫,前帥優遇之。
偕至,一繩以法,命率所部兵從副總管河外,戒曰:「遇賊將戰,一稟副總管節度
中人不服捧檄訴。
偕叱曰:「汝知違主帥命即斬首乎?
監軍怖汗,不覺墮笏,翌日告疾未幾遂卒。
於是軍政肅然
元昊大掠河北,詔修寧遠砦。
偕言寧遠砦在河外,介、豐二州之間,無水泉可守。
請建新麟州嵐州,有白塔地可建砦屯兵
謂:「遷有五利不遷三害
國用,惜民力,利一也。
內御岢嵐、石府州沿河一帶所出路,利二也。
我據其要,則河冰雖合,賊不敢逾河而東,利三也。
商旅往來通貨財,利四也。
河凍時,得所屯兵五七千人張軍勢,利五也。
麟州轉輸束芻斗粟費直千錢,若因循不遷,則河東之民,困於調發無已時,害一也。
孤壘餌敵,害二也。
道路艱阻援兵難繼,害三也。
且州之四面,屬羌遭賊驅脅蕩然一空,止存孤壘,猶四支盡廢,首面心腹獨存也。
契丹又與西賊共謀,待冰合來攻河東,若朝廷不思御捍之計而修寧遠砦,是求虛名而忽大患也。
況靈、二州、唐郡,一旦棄之,一麟州何足惜哉!
書奏,帝謂輔臣曰:「麟州,古郡也。
咸平中,嘗經寇兵攻圍,非不可守,今遽欲棄之,是將退而以河為界也。
宜諭偕速修復寧遠,以援麟州。」
明年,改左司郎中、本路經略安撫招討使賜錢五十萬。
偕列六事於朝:一、罷中人軍事;二、徙麟州;三、以便宜從事;四、出冗師;五、募武士;六、專捕援
且曰:「能用臣言則受命不然則已。
朝廷不從,偕累奏不已,乃罷知邢州,徙滄州
面論兵事,召還,令間日入對
偕在并州日,嘗論《八陣圖》及進神楯、劈陣刀,其法外環以車,內比以楯。
至是,帝命步卒五百,如其布陣於庭,善之,乃下其法於諸路。
其後王吉果用偕刀楯法敗元昊於兔毛川。
久之,遷翰林侍讀學士知審官院,復以為左司郎中
元昊乞和而不稱臣,偕以謂連年出師國力日蹙,宜權許之,徐圖誅滅之計。
諫官王素歐陽修蔡襄累章劾奏:「偕職為從官,不思為國討賊,而助元昊不臣之請,罪當誅。
陛下未忍加戮,請出之,不宜留處京師
」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
謁告過杭而輕遊里市,或謂偕合言於朝。
對曰:「嘗緣公事抵我,我豈可以私報耶?
」又上《太平可致十象圖》。
還,判太常司農寺,改右諫議大夫
請老,以尚書工部郎致仕
於其歸,特賜宴。
召問,賜不拜
卒,遺奏《兵論》一篇,帝憐之,特贈兵部侍郎
偕性剛而忠樸,敢為大言,數上書天下事,議者以為迂闊難用。
與人少合,尤喜古今兵法,有《兵書十五卷,集十卷
子:忱、慥,皆有雋才,早卒。
王沿
王沿字聖源大名館陶人
少治《春秋》。
進士第試秘書省校書郎,歷知彭城新昌二縣,改相州觀察推官,知宗城縣
張知白薦其才,擢著作佐郎,入為審刑院詳議官再遷太常博士
上書論:
、唐之初,兵革才定,未暇治邊圉,則屈意講和
承平之後,我力有餘,而外不已,則以兵治之,孝武之於匈奴太宗之於突厥頡利是也
宋興七十年,而契丹數侵深、趙、貝、魏之間,先朝征調不已也,故屈己與之盟。
然彼以戈矛耒耜,以剽虜商賈;而我壘不堅,兵不練,而規規盟歃之間,豈久安之策哉?
夫善御敵者,必思所以務農實邊之計。
河北天下根本,其民儉勤苦地方千里,古號豐實
今其地,十三為契丹所有,餘出征賦者,七分而已
魏史起鑿十二渠,引漳水斥鹵之田,而河內饒足
唐至德後,渠廢,而相、、磁、洺之地並漳水者,累遭決溢,今皆斥鹵不可耕。
沿邊郡縣,數蠲租稅,而又牧監芻地,占民田數百千頃,是河北之地,雖十有其七,而得賦之實者,四分而已
四分之力,給十萬防秋之師,生民不得不困也。
牧監養馬數萬,徒耗芻豢未嘗獲其用。
請擇壯者配軍,衰者徙之河南孳息養之民間
罷諸坰牧,以其地為屯田,發役卒刑徒田之,歲可用獲穀數十萬斛。
漳水一石,其泥數斗古人以為利,今人以為害,繫乎用與不用爾。
願募民復十二渠,渠復水分水分則無奔決之患。
以之灌溉,可使數瘠鹵之田,變為膏腴如是,則民富十倍,而帑廩有餘矣。
以此馭敵,何求而不可
公元1027年
河北轉運使規度,而通判洺州王軫言:「漳河岸高水下未易疏導;又其流濁,不可溉田
」沿方遷監察御史,即上書說,帝雖嘉之而不即行,語在《河渠》。
樞密副使晏殊笏擊從者折齒知開封府陳堯谘判官張宗誨嗜酒惰事,沿皆彈奏之。
天聖五年安撫關陝,減諸縣秋稅十二三。
還,為開封府推官
體量河朔饑民所至俟詔發官廩濟之。
就除轉運副使
上言
本朝制兵刑,未幾於古。
契丹通好三十年,二邊常屯重兵,坐耗國用,而未知所以處之。
請教河北強壯,以代就糧禁卒之闕;罷招廂軍,以其冗者隸作屯田
行之數年,禁卒當漸銷減,而強壯悉為精兵矣。
古者『刑國平用中典』,而比者以敕處罪,多重於律。
絹估罪者,敕以緡直代之,律坐髡鈦而役者,敕黥竄以為卒。
比諸州上言謫卒太多衣食不足,願勿復謫者七十餘州。
以律言之,皆不至是,是以繁文之而置於理也。
誠願深文而用正律,以錢定罪者,悉從絹估黥竄為卒者,止從髡釱
所謂勝殘去殺,無待百年者也。
被詔曹汭獄於真定府,遷殿中侍御史
母喪服除,改尚書工部員外、知邢州復起河北轉運使
奏罷二牧監,以地賦民。
導相、衛、邢、趙水下天平景祐諸渠溉田萬頃
詣闕奏事,上所著《春秋集傳》十六卷,復上書以《春秋》論時事
授直昭文館,為三司戶部副使,徙鹽鐵,遷兵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
朝廷將減卒戍,就食內地,詔與知州總管鈐轄等議。
沿即奏減卒數萬,知樞密院李諮以為不可復下沿邊都監議。
沿上疏曰:「兵機當在廊廟之上,豈可取責小人哉!
惡其言,奏罷之,降知滑州,徙成德軍。
學校,行鄉飲酒禮
刑部郎中河東都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知并州
時元昊數寇河東建議豐州不報已而州果陷。
樞密直學士右司郎中,為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兼知渭州
屯兵城中隘甚,乃築西關五里
涇州觀察使
元昊入寇副都總管葛懷敏率兵出捍,沿教懷敏率兵據瓦亭待之
懷敏進兵鎮戎,沿以書戒勿入,第背城為砦,以羸師誘賊,賊至,發伏擊之可有功。
懷敏不聽,進至定川,果為所敗。
乘勝渭州,沿率州人乘城,多張旗幟疑兵,賊遂引去
懷敏敗,復為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知虢州,尋降天章閣待制,而為權御史中丞賈昌朝所奏,落待制
未幾,徙知成德軍,復待制,又徙河中府,卒。
沿好建明當世事,而其論多齟齬
初興河北水利,導諸渠民田,論者以為無益
已而邢州民有渠水殺人者,然後人知沿所建為利
嘗論以《春秋法斷事,然真定之獄,人以為沿傅致之。
文集二十卷,《唐志》二十一卷
子:鼎。
鼎,字鼎臣,以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
王堯臣三司,舉勾當公事,數上書時政得失
天子患吏治多弛,監司舉職,而范仲淹方執政,擇諸路使者按舉不法,以鼎提點江東刑獄
轉運使楊紘判官王綽擿發吏,至微隱罪無所貸。
於是所部官吏怨之,目為三虎」。
仁宗聞之,不說,後傅惟幾奉使江東,戒以毋效「三虎」為也。
仲淹等罷,鼎與為人所言,時鼎提點兩浙刑獄,降知深州
王則以貝州反,深卒龐旦與其徒,謀以元日軍校、劫庫兵應之。
前一日,有告者。
夜出檄,遣軍校攝事外邑,而陰為之備。
翌日,會僚吏置酒如常叛黨不敢動。
鼎刺得實,徐捕首謀十八人送獄。
獄具,俟轉運使審決
未至,軍中恟恟劫囚
鼎因謂僚吏曰:「吾不以諸君
」獨命取囚桀驁者數人,斬於市,眾皆失色一郡帖然
轉運使至,囚未決者半,訊之,皆伏誅
明年河北大饑人相食,鼎經營賑救,頗盡力
建州,其俗生子不舉,鼎為條教禁止
盜販茶鹽者眾,一切杖遣之,監司以為言,鼎弗為變。
提點河北刑獄,治奸贓益急,所劾舉,不避貴勢
召為開封府判官,改鹽鐵判官累遷司封員外郎淮南兩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
內侍楊永德奏請沿汴置鋪挽漕舟,歲可省卒六萬,鼎議以為不可
永德橫猾執政重違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員永德就鼎議,發八難永德不能復。
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過聽小人,妄有所改,以誤國計。
於是永德不用
公元1023年
二年,遂以為使。
使者漁市南物,因奏計京師,持遺權貴
一無所市,獨悉意吏事,事無大小,必出於己。
凡調綱吏,度漕路遠近,定先後成法於是勞逸均,吏不能為重輕
官舟私載舟兵無以自給,則盡盜官米為奸。
有能居販自贍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償所逋。
鼎為移州縣督償之,舟人有以自給不為奸,而所運米未嘗不足也。
入為三司鹽鐵副使
數與包拯爭議不少屈。
素強,然無如之何
刑部郎中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徙使河東,卒。
鼎性廉不欺,嘗任其子,族人增年以圖速仕,鼎不可
父死,分諸子以財,鼎悉推與其弟。
嘗知臨邛縣轉運使選攝新繁新繁職田斗粟不以自入。
奉使契丹,得千縑,散之族人一日盡。
所至不擾,唯市飲食日用物,增直以償。
繼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儉約
當官明敏強直不可撓。
薦士知名有終身不識者
然性猜忌,其行部至於藥餌,皆手自扃鐍
潞州八義館,疾作不知人事左右遑遽發藥奩,悉無題識,莫敢進,以迄於卒。
初,鼎與弟豫皆有才氣,好上書言事仁宗稱之,以為孟浪,鼎所言多可用。
為人不事羈檢,以大理寺丞伊闕縣,有異政
棄官浮遊江湖間,殖貨自給以卒。
杜杞
杜杞字偉長
父鎬,蔭補將作監主簿,知建陽縣
強敏有才
閩俗,老而生子不舉
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
累遷尚書虞部員外郎、知橫州
安化蠻寇邊,殺知宜州王世寧出兵討之。
言:「嶺南諸郡,無城郭甲兵之備,牧守非才
橫為邕、欽、廉三郡咽喉地勢險阻,可屯兵為援。
管內制廣源,外控交阯,願擇文臣權變練達嶺外事者,以為牧守,使經制邊事
」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權發遣度支判官
盜起京西,掠商、鄧、均、房,焚光化軍,授京西轉運按察使
居數月,賊平。
廣西希範白崖山蠻蒙趕反,有眾數千,襲破環州帶溪普義鎮寧砦,嶺外騷然
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廣南西路轉運按察安撫使
行次真州先遣急遞以書諭蠻,聽其自新
宜州,蠻無至者。
得州校,出獄囚,脫其械,使入洞說賊,不聽
勒兵攻破白崖、黃坭、九居山砦五峒焚毀積聚斬首百餘級,復環州
散走希範荔波洞,遣使誘之,趕來降。
將佐曰:「賊以窮蹙降我,威不足製則不能懷,所以數叛,不如盡殺之。
」乃擊牛馬,為曼陀羅酒,大會環州伏兵發,誅七十餘人
後三日,又得希範,醢之以遺諸蠻,因老病而釋者,才百餘人
御史梅摯殺降失信,詔戒諭之,為兩浙轉運使
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閣待制環慶路經略安撫使、知慶州
上言:「殺降者臣也,得罪敢辭
將吏勞未錄,臣未敢受命
因為行賞
蕃酋率眾千餘內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邊戶,掠馬牛,有詔責
言:「彼違誓舉兵,酋不可與。
」因移檄夏人,不償所掠,則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罷去
強記博覽書傳,通陰陽數術之學,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
一日據廁,見希範與趕在前訴冤,叱曰:「爾狂僭叛命法當誅,尚敢訴邪!
未幾卒。
奏議十二卷
兄植,以文雅知名,累任監司,終少府監
弟樞,亦強敏,為比部員外郎
有張彥方者溫成皇后母越國夫人客也。
奸利論死,語連越國夫人
開封不敢窮治執政以后故,亦不復詰。
獄上,中書遣樞慮問,樞揚言駁正;亟改用諫官陳升之權幸切齒於樞。
前此御史中丞王舉正百官班論張堯佐宣徽使,樞嘗出班問其故。
至是,蓋累月矣,坐是罪樞,絀監衡州稅,卒。
楊畋
公元1043年
楊畋字樂道保靜軍節度使重勳曾孫
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并州錄事參軍再遷大理寺丞、知岳州
慶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劫掠州縣,擢殿中丞提點本路刑獄,專治盜賊事。
乃募才勇深入討擊
南方久不識兵,士卒多畏懾。
及戰孤漿峒,前軍衄,大兵悉潰,岩下,藉淺草得不死。
厲眾平六峒,以功,遷太常博士
未幾,坐部將胡元戰死,降知太平州
歲餘,賊益肆。
帝遣御史按視還言:「嘗戰山下人樂為用,今欲殄賊,非不可
」乃授東染院使荊湖南路兵馬鈐轄
賊聞至,皆恐畏,逾嶺南遁。
又詔往、連等州招安之。
乃約賊使出峒,授田為民,而轉運使欲授以官與貲,納質使還。
曰:「賊剽攻湖、廣七年,所殺不可勝計,今使飽貲糧、據峒穴,其勢不久必復亂。
明年春,賊果復出陽山
即領眾出嶺外涉夏,凡十五戰,賊潰,感瘴疾歸
蠻平,願還舊官,改尚書屯田員外郎直史館、知隨州
公元1045年
召還,為三司戶部判官奉使河東
丁父憂,會儂智高邕州,召至都門外,辭以喪服不敢見。
仁宗賜以服飾御巾,入對便殿
即日,除起居舍人知諫院廣南東西路體量安撫經制賊盜
韶州,會張忠戰死,智高自廣州回軍沙頭,將濟。
蘇緘英州蔣偕糧儲,及召開贇、岑宗閔、王從政退保韶州
賊勢愈熾不能抗,遂殺蔣偕王正倫,敗陳曙,復據邕州
坐是知諫院、知鄂州,再降為屯田員外郎、知光化軍
明年,又降為太常博士歲終,徙邠州
起居舍人,為河東轉運使
入為三司戶部副使,遷吏部員外郎
奉使契丹,以曾伯祖業嘗陷虜,辭不行
河北舊以土絹給軍裝,三司使張方平易以他州絹。
既同書奏聞,外議籍籍,又密陳不可
久之,擢天章閣待制侍讀、判吏部流內銓。
上言:「願擇宗室賢者,使侍膳禁中,為宗廟計。」
公元1058年
嘉祐三年冬河北地震。
明年日食正旦
上疏曰:「漢成帝時日食地震,哀、平之世,嫡嗣屢絕,此天所以示戒也。
陛下早立皇嗣,以答天意
」改知制誥
李珣防御使觀察劉永年團練使防御草制封還詞頭
因言:「祖宗故事郭進西山董遵誨姚內斌守環、慶,與強寇對壘,各十餘年,未嘗轉官移鎮重名器也。
等無尺寸功,特以外戚故除之,恐非祖宗意。
不報,詔他舍人草制
范鎮言:「朝廷如以為是,當罷等所遷官;倘以為非,乞命詞
不允
龍圖閣直學士,復知諫院
公元1061年
嘉祐六年京師大水上言:「《洪範五行傳》:『簡宗廟則水不潤下
』又曰:『聽之不聰,厥罰常水。
去年夏秋之交,久雨傷稼,澶州河決東南數路,大水為沴。
陛下臨御以來容受直諫,非聽之不聰也。
以孝事親,非簡於宗廟也。
然而災異數見,臣愚以為萬機之聽,必有失於審者;七廟之享,必有失於順者,惟陛下積思矯正之。
」乃下其章禮官兩制考議,咸言南郊三聖並侑,溫成皇后立廟,皆違經禮。
於是詔:「自今南郊太祖皇帝定配,改溫成為祠殿。」
舊制內侍十年一遷官。
樞密院以為僥幸,乃更定歲數倍之。
言:「文臣七遷,而內侍得一磨勘,為不均
宜如文武官僚例,增其歲考
」遂詔南班以上仍舊制,無勞而嘗坐罪徒者,即倍其年。
議者謂士人閹寺為失。
卒,贈右諫議大夫
出於將家折節學問,為士大夫所稱。
山下討蠻家問至,即焚之,與士卒同甘苦,破諸峒。
及用之嶺南,以無功斥,名稱遂衰。
性情謹畏,每奏事,必發封數四而後上之。
自奉甚約,為郡待客,雖監司菜果數器而已
及卒,家無餘貲,特賜黃金二百兩。
其後端平講讀官,御飛白書扇,遣使特賜置其柩。
周湛
周湛字文淵鄧州穰人
進士甲科,為開州推官
中身書判,改秘書省著作佐郎通判戎州
不知醫,病者祈禳巫祝為事古方刻石教之,禁為巫者,自是人始醫藥
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知虔州提點廣南東路刑獄
初,江、湖民略良人,鬻嶺外奴婢
湛至,設方略搜捕,又聽其自陳得男二千六百人,給飲食還其家。
京西路鄧州美陽歲役數十萬,溉州縣職田,而利不及民,奏罷之。
鹽鐵判官三司帳籍浩煩吏胥離析弊欺
為立勘同法,歲減天下計帳七千。
江南西路轉運使州縣簿領案牘淆混無紀次,且多亡失,民訴訟無所質,至久不能決。
立號,以月日比次之,詔下其法諸路。
又以徭賦不均百姓巧於避匿,因條其詭名挾佃之類十二事,且許民自言,凡括隱戶三十萬。
還為戶部判官,又為夔州路轉運使
雲安鹽井歲賦薪茅,至破產不已為蠲鹽課而省輸薪
判鹽鐵勾院,以太常少卿昭文館,為江淮制置發運使
陛辭仁宗誡以毋納包苴京師
惶恐對曰:「臣蒙聖訓不敢附權要,以謀進身
治煩劇,能得其要,所至條上利害前後至數十百事。
天資強記吏胥滿前,一見輒識其姓名
大江舒州長風沙,其地最險,謂之石牌灣,役三十萬工,鑿河十里以避之,人以為利。
度支副使
舊制發運司保任軍將三司不得考覆而皆遷之。
至是,以名上者三十五人盡覆其濫者。
右諫議大夫
使契丹,辭不行
襄州,襄人不善陶瓦,率為竹屋歲久侵據官道簷廡相逼火數為害
湛至,度其所侵,悉毀徹之,自是無火患。
豪姓不便提點刑獄李穆擾人,徙知相州
右司諫吳及疏曰:「裁損居民第,為官也;百姓侵官主司禁之,其職然也。
況聞湛明律令,約民以信,乃奉法行事百姓自知不敢訴。
郡從事高直溫,夏竦子婿也。
邸店最廣,故加譖於穆,且謂伐木若干株。
昔之民居侵越官道,木在道側,既正其侵地,則木在中衢,固宜翦去。
種楸千餘本,課戶貯水,以嚴火禁
又於民居得眾舊井四,廢而復興,人得其利。
道傍之井,反在民居之下,其侵越豈不白乎?
望詔執政大臣辨正是非,明垂獎黜。
若謂已行之命,憚於追改,是傷風敗俗貽患於後,不若追改之愈也。
大郡,於不為重輕,但國家舉錯有所未安,奉職者將何以勸邪?
未幾卒。
為人脫易少威儀,然善射弩,雖隔屋亦中的云。
徐的
徐的字公準建州建安人
進士第,補欽州軍事推官
欽土煩鬱,人多死瘴癘
的見轉運使天監,請曰:「徙州瀕水可無患,請轉而上聞。
」從之,天監因奏留使辦役。
短衣持梃,與役夫同勞苦,築城郭,立樓櫓,以備戰守。
畫地軍民,為府舍倉庫溝渠、厘肆之類,民皆便之。
大理寺丞、知吳縣,移梁山軍通判常州
歲饑,出米為糜粥以食餓者。
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知臨江軍,擢廣南西路提點刑獄
安化州攻殺將吏所部卒畏誅,謀欲叛。
馳至宜州慰曉之曰:「爾曹亡懼,能出力討賊,猶可立功以自贖
若朝叛則夕死
非計也。
」眾皆斂手聽命
奏復澄海忠敢軍,後皆獲其用。
改知舒州,徙荊湖北路轉運使
辰州蠻彭士義為寇,開示恩信,蠻黨悔過自歸
江陵府事,城中惡少年,欲為盜,輒夜縱火,火一夜十數發。
籍其惡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爾輩遞相察,不然,皆爾罪也。
」火遂息。
太子洗馬歐陽景猾橫不法,為里人害,發其奸,竄之嶺外
兵部員外郎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
奏通泰州海安如皋縣漕河,詔未下,以便調兵浚治之,出滯鹽三百萬,計得錢八百萬緡。
遂為制置發運使
軍賊王倫山東,轉掠淮南團兵待之
青州改遣裨將傅永追殺曆陽與賞,遷工部郎中
復治泰州西溪河,發積鹽,加直昭文館
希範、蒙趕寇衡湘,命招撫之。
既至再宿,會蠻酋相繼出降
三司郊祠近,宜召還計事,既還,蠻復叛。
度支副使荊湖南路安撫使,至桂陽,降者復眾。
其欽、石硋、華陰水頭諸洞不降者,討平之,斬其酋熊可清等千餘級。
卒於桂陽
論曰:宋承平時,書生知兵者蓋寡,偕、沿數上書邊事策畫論議有得有失,固皆一時之俊。
畋由將家力學進士,再討徭賊,前勝後敗兵家之常也。
杞、俱以征宜州立功,杞則殺降失信招徠以恩,其優劣概可見矣。
強敏所至治績,史稱善射抑亦文臣習武事者歟。
鼎性孝友自奉甚約,而疏於財,居官清辨,土俗有生不舉者輒禁之,獨發摘吏奸貽眾怒,或以「虎」目之,豈其然乎?
姚仲孫
姚仲孫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陳州商水,因家焉。
父曄,舉進士第一,官至著作佐郎
仲孫早孤,事母孝。
進士第,補許州司理參軍
民婦馬氏夫被殺,指里胥嘗有求而其夫不應,以為里胥殺之,官捕係辭服。
仲孫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若敢以身任之耶?
仲孫曰:「幸毋遽決,冀得徐辨。
」後兩月果得殺人者。
調邢州推官,徙資州
轉運使仲孫富順監疑獄全活數十人
資州二守,皆惽老,事多決於仲孫
大理寺丞、知建昌縣
初,建昌南康,或露積於道,間為霖潦所敗,主吏破產不能償。
仲孫為券,吏民山木,即高阜為倉,邑人利之。
通判彭州
嘗以天下久無事,不可以兵備,因上前御戎料敵之策,名《防邊龜鑒》。
通判睦州,徙滁州
歲旱饑,有詔發官以賑民,而主吏不時給。
仲孫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盡給之。
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
王鬷益州,辟通判州事
召為右司諫。
入內都知閻文應求為都知仲孫數其罪,白上曰:「方帝齋宿太廟,而文應醫官聲聞行在
郭皇后暴薨,中外莫不文應置毒者。
」出文應泰州兵馬鈐轄,又稱疾留,復論奏,乃亟去。
起居舍人知諫院管勾國子監,以尚書戶部員外郎侍御史知雜事
諫議大夫十二員,仲孫曰:「諫議大夫朝廷之選,不宜歲月序進
諸寺卿至前行郎中三十五員,貼近職者猶不在數,若以年勞授,則數年之外諫議大夫員益多。
請艱其選,以處材望之臣,餘悉次補卿監
」乃詔當選者奏聽旨。
先是,諸路復提點刑獄還朝多擢為省府官。
仲孫請第其課為三等升黜之,即詔仲孫考課之法。
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
大修城壘兵備仁宗賜詔褒之。
權知澶州,河壞明公埽,絕浮橋仲孫親總役堤上,埽一夕復完。
權知大名府,夜領禁兵塞金堤決河。
是歲,澶、魏雖大水,民不及患。
禮部郎中龍圖閣學士,徙陝西都轉運使,未行,權三司使事
西北備邊募兵益屯及賞賜聘問之費,不可勝計
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廢事
小吏為文符,出知蔡州
因母憂喪一目,卒。
陳太素
陳太素字仲華河南緱氏人
進士第
嘗為大理詳斷官,入審刑詳議官權大理少卿,又判大理事
刑法二十餘年,朝廷大獄疑,必召與議。
太素推原人情,以傅法意,眾皆釋然,自以為不及
雖號明習法令,然所論建,亦或有不中
每臨案牘,至忘寢食大寒不變
子弟或止之,答曰:「囹圄之苦,豈不甚於我也。
」曆知江陰軍兗州明州,有治跡
大理,耳疾,數求罷,執政以為任職,弗許。
累官尚書兵部郎中,卒。
太素家行修治,尤喜論刑名。
以為有司議法,當據文直斷,不可曲當法;求典當法,所以亂也。
馬尋 杜曾 
同時有馬尋者,須城人
舉《毛詩學究,累判大理寺,以明習法律稱。
提點兩浙陝西刑獄廣東淮南兩浙轉運使,知、撫、、滑八州
襄州饑,人或群入富家掠囷獄吏鞫以強盜,尋曰:「此脫死爾,其情與強盜異。
」奏得減死論著為例。
司農卿
又有杜曾者,濮州人
為吏號知法,嘗言:「國朝唐大中制,故殺,人雖已傷未死、已死更生,皆論如已殺。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先王不易之典。
律雖謀殺已傷則絞,蓋甚其處心積慮,陰致賊害爾。
至於故殺,初無殺意,須其已死,乃有殺名;苟無殺名而用殺法,則與謀殺孰辨?
自大中之制行不知幾何人矣。
請格勿用
」又言:「近世赦令殺人已傷未死者,皆得原減,非律意。
請傷者從律保辜法,死限內者如已殺,勿赦。
」皆著為令。
李虛己
李虛己字公受五世祖盈,自光州王潮,遂家建安
父寅,有清節,仕江南李氏,至諸司使
江南國除,授殿前承旨,辭不拜
偽官皆入留京師,而寅母獨在江南,乃遣其長子歸養
進士起家衢州司理參軍
母老,棄官以歸。
虛己亦中進士第,曆沈丘縣,知城固縣,改大理評事累遷殿中丞提舉淮南茶場
召知榮州,未行,改遂州
太宗勵精政事,嘗手書累二十餘紙,曰:「公勤潔己奉法除奸惠愛臨民者,乃可書為勞績月給奉以實錢。
」命有司擇群臣以治最聞者賜之,仍諭曰:「除奸之要,在乎奉法不可因以生事
」時虛己被賜,因獻詩自陳父子遭遇,榮及祖母
帝悅,為批其紙尾曰:「虛己學古入官榮親事生,奉書為郡,欲布親規,朕得良二千石矣。
」遂賜五品服,又賜其祖母錢五十萬,命翰林學士張洎兩製三館儒臣遍閱所批詔
其後以南郊恩封群臣母妻,虛己請罷其妻封以授祖母,詔悉封之,世以為榮。
遣使察川峽吏能否,而州多不治,唯虛己薛顏邵曄查道數人,以能任職稱。
再遷尚書屯田員外郎
以便親,請通判洪州
是時寅已謝歸,春秋高,寅母尚無恙虛己雙舉迎侍
寅至豫章,樂其山水,曰:「此可以終吾身也。
」遂臨州東湖築第宇以居。
虛己侍御史,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徙淮南轉運副使累遷兵部郎中,為龍圖閣待制,曆判大理寺
久之,求補外真宗稱其儒雅循謹特遷右諫議大夫
數月,出知河中府
權御史中丞
未幾,以疾辭,進給事中、知洪州
尚書工部侍郎,徙池州
分司南京,卒。
初,寅之請老,年未六十。
虛己分司而歸,年六十九。
其季虛舟仕至餘幹縣坐法免官不復言仕。
初,太宗既賜虛己錢,翌日,以語宰相曰:「虛己詩思可嘉,予錢五十緡矣。
宰相對以所予乃五十萬,帝知其誤,由是詔群臣以章獻者閣門勿受,皆由中書門下而上之。
然論者謂虛己父子篤行,家甚貧,雖人主一時之誤,殆天賜也。
事親孝,治家有法閨門之內肅如也。
虛己虛舟以孝清慎世其家。
虛舟之子寬,為尚書金部郎中;定,為司農少卿,為吏頗有能名
虛己喜為詩,數進士曾致堯及其婿晏殊唱和
初,致堯謂曰:「子之詞詩雖工,而音韻猶啞。
虛己未悟。
後得沈休文所謂「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遂精於格律
有《雅正集》十卷
張傅
張傅字岩卿唐初功臣公謹之裔。
祖播,為亳州團練副使子孫因為譙人
傅進士及第稍遷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奉符縣
時方會真宮、天書觀及增治嶽祠,以辦事稱,賜錢二十萬。
宰相向敏中東嶽帝號還,薦之,知楚州
歲饑,貽書發運使求貸糧,不報
因歎曰:「民轉死溝壑矣,報可待邪?
」乃發上供倉粟賑貸,所活以萬計,因拜章待罪,詔獎之。
提點江西刑獄,徙江東,就除轉運使,入權三司鹽鐵判官
河決濟北,民多被害,命安撫京東
累遷工部郎中,出為兩浙轉運使,改荊湖北路,復為鹽鐵判官再遷兵部,為陝西轉運使,徙江、淮發運使,未至,召還。
西京兵食乏,因言馮翊華陰積粟多,可運二十萬石,繇三門下濟之。
遂留為侍御史知雜事,判吏部流內銓,進三司度支副使
以疾請外,遷太常少卿、知應天府
逾月,為右諫議大夫,徙青州,遷給事中、知鄆州,復知應天府,遂以工部侍郎致仕,卒。
強力治事,七為監司所至審核簿書,勾擿奸隱州縣憚之。
傅曰:「奚為我憚哉。
所以事事致察者,正所以愛州縣也。
不敢慢,則州縣不復犯法矣。
」人亦以為然。
天禧中有術士自言數百歲少時嘗遊秦悼王家,曆見唐肅宗代宗朝,由是出入禁中,見尊重,人無敢詰其偽。
傅見之,訊以唐事,術士語屈。
俞獻卿
俞獻卿字諫臣歙人
少與獻可文學知名,皆中進士第
獻可有吏稱,曆吏部郎中龍圖閣待制
獻卿起家安豐縣
僧貴寧,積財甚厚,其徒殺之,詣縣紿言師出遊矣。
獻卿曰:「吾與寧善,不告而去豈有異乎?
」其徒色動,因執之,得其所瘞屍,一縣大驚
再調昭州軍事推官,會宜州陳進亂,象州任事轉運使獻卿往佐之。
及至,守謀棄城,獻卿曰:「臨難苟免,可乎?
賊至,尚當力擊;不勝,有死而已,奈何棄去。
」初,昭州緡錢钜萬獻卿盡用平糴,至積穀數萬,及是大兵至,賴以饋軍。
大理寺寺丞,為本寺詳斷官
知慎仁和二縣再遷太常博士、知南雄州,徙潮州
公元1021年
殿中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判官
上言:「天下穀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欲民力不屈不可得也。
今天下穀帛之直,比祥符增數倍矣。
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
荊湖、江、淮間,民愁無聊轉運使刻剝以增其數,歲益一歲
非時調率營造一切費用,皆出於民,是以物價積高,而民力積困也。
陛下誠以景德中西、北二邊通好最盛之時一歲之用較之,天禧五年,凡官吏之要冗,財用盈縮力役多寡賊盜增減較然可知利害也。
況自天禧以來,日侈一日又甚於前。
夫卮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內
陛下宜知其有損於彼,無益於此,與公卿大臣,朝夕圖議救正之。
」帝納其言,為罷諸宮觀兵衛,又命官無名之費以鉅萬計。
淮、浙鹽利不登,命獻卿經度之,更立新法歲增鹽課緡錢甚眾。
會其兄為鹽鐵副使,徙開封府判官
朝廷陝西轉運使宰相連進數人,不稱旨
他日獻卿在所擬中。
帝曰:「此可以陝西轉運使
」時邊吏多因邀功涇原路鈐轄擅於武延川鑿邊壕、置堡砦獻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罷之。
未幾,賊果至,殺將士,塞所鑿壕而去。
京西
入對甚言趙振將帥范仲淹明鎬大用,及條上邊策甚備
福建轉運使,還判三司鹽鐵勾院累遷尚書刑部郎中直史館、知荊南,曆戶部度支鹽鐵副使,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杭州
暴風江潮溢決堤,獻卿大發卒鑿西山,作堤數十里,民以為便。
還,勾當三班院知通銀臺司最後應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卒。
陳從易
陳從易字簡夫泉州晉江人
進士及第,為嵐州團練推官,再調彭州軍事推官
王均盜據成都,連陷綿、漢諸郡,人謀兵馬都監以應之。
從易攝州事,斬其首謀者,召餘黨曉以禍福,貰之,眾皆呼悅。
率厲將吏,修嚴守械,戒其家僮積薪舍後,曰:「吾力不足以守,當死於此
」賊聞其有備,不敢入境
賊平,安撫使王欽若狀聞,召為秘書省著作佐郎大理寺詳斷官
太常博士,出知邵武軍
預修《冊府元龜》,改監察御史
真宗近臣崇和殿,召從易預,賦詩稱旨
侍御史,改刑部員外郎直史館、知虔州
會歲大饑,有持杖盜取民穀者,請一切減死論,凡生千餘人
公元1019年
天禧中,坐薦送別進士失實,降工部員外郎
父老,求鄉郡
宰相寇準惡其疏己,除吉州從易因對自言改福州
未行,遭父喪服除糾察在京刑獄,出為湖南轉運使,徙知荊南,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
又坐嘗課校太清樓書字非偽誤而從易妄判竄之,降直史館
明年復職
在廣三年,以清德聞。
入為左司郎中知制誥
初,景德後,文士雕靡相尚一時學者鄉之,而從易獨守不變
楊大雅相厚善,皆好古篤行,時朝廷文章之弊,故並進二人,以風天下。
史館修撰,遷左諫議大夫
命使契丹,以年老,辭不行
辭職請補郡,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卒。
從易好學強記為人激直少容,喜別白是非,多面折人,或尤其過,從易終不變。
王欽若最善之,嘗謂人曰:「數日不見簡夫,輒忽忽不懌
」及廢居南京,時丁謂用事,人畏無敢往見欽若者。
從易將使湖南,欲過之,遇汴水旱涸,遂告曰:「從易願使湖外者,非獨為貧也,亦以王公在宋,故就省之爾。
今汴涸,義不可從他道進,幸公許少留。
大喜曰:「王公之門,獨君為知我者。
」留權糾察刑獄從易不敢當,乃聽歸館,須汴通乃行。
寇準道州從易曰:「廬陵之事,可以釋憾矣。
從易對曰:「當以故相事之爾。
愧色
行誌類此
所著《泉山集》二十卷,《中書製稿》五卷,《西清奏議三卷
楊大雅
楊大雅字子正,唐靖恭楊虞卿之後
虞卿承休唐天祐初,以尚書刑部員外郎越國冊禮副使楊行密據江、淮,道阻不克歸,遂家錢塘
大雅承休四世孫也。
錢俶歸朝,挈其族寓宋州
大雅素好學,日誦萬言,雖飲食釋卷
進士及第,曆新息鄢陵縣主簿光祿寺丞、知新昌縣,徙知潯州,監在京商稅再遷秘書丞
咸平中交趾獻犀,因奏賦,召試,遷太常博士
久之,又上書自薦,獻所為文,復召試
集賢院出知袁二州提舉開封府諸縣鎮事,為三司監鐵判官,知越州提點淮南路刑獄
還,考試國子監生坐失薦,迭降監陳州酒。
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戶部勾院
集賢殿修撰、知應天府
還,糾察在京刑獄,以兵部郎中知制誥
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諱,詔改之。
二歲,拜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亳州,卒。
公元1021年
大雅樸學自信無所阿附,直集賢院二十五年不遷有出其後者,往往榮顯
或笑其違世自守大雅歎曰:「吾不學乎世,而學乎聖人由是以至此。
吾之所有不敢以薦於人,而嘗自獻乎天子矣。
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過金陵境上,遇風覆舟,得傍卒拯之,至岸,冠服盡喪。
丁謂金陵遣人遺衣一襲大雅不受以為歉。
宰相王欽若不悅之。
晚與陳從易並命知制誥
大雅嘗因轉對,上《原治》十七篇
所著《大隱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職林》二十卷,《兩漢博聞十二卷
論曰仲孫才力自奮於時論事著效,號為能吏
太素、尋、曾能知法意理官之良也。
虛己獻卿立朝雖徽,卓犖大節,及為他官,所至有吏稱。
從易釋憾之言,大雅襲衣之遺,卒使權奸愧歉,抑又可尚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