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志第三 礼仪 三 (自动笺注)
公元594年
封禪之禮,自光武之後曠世不修
隋開皇十四年晉王廣百官抗表固請封禪
文帝牛弘辛彥之許善心創定儀注
至十五年行幸兗州,遂於太山之下,為壇設祭,如南郊之禮,竟不升山而還
公元632年
貞觀六年,平突厥年穀屢登,群臣上言請封泰山
太宗曰:「議者以封禪大典
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闕封禪之禮,亦可比德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修封禪之儀亦何異於桀、
秦始皇自謂德洽天心自稱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
漢文帝竟不登封,而躬行儉約刑措不用
今皆稱始皇暴虐之主,漢文為有德之君。
以此而言,無假封禪
禮雲,'至敬不壇',掃地而祭,足表至誠何必登高山,封數尺之土也!
侍中王珪對曰:「陛下發德音,明封禪本末,非愚臣所及
秘書監魏征曰:「隨末大亂,黎民陛下,始有生望。
養之至仁勞之未可
升中之禮,須備千乘萬騎供帳之費,動役數州。
戶口蕭條何以能給?
太宗深嘉征言,而中外章表不已
上問禮官兩漢封山儀注,因遣中書侍郎杜正倫太山七十二帝壇跡
是年兩河水潦,其事乃寢
至十一年,群臣復勸封山,始議其禮。
於是國子博士劉伯莊睦州刺史徐令言等,各上封祀之事,互設疑議,所見不同
多言禮中封禪儀注簡略未周。
太宗秘書少監思古諫議大夫硃子奢等,與四方名儒博物之士參議得失
議者數十家,遞相駁難紛紜久不決。
於是左僕射房玄齡特進魏征、中書令楊師道博采眾議行用而與舊禮不同者奏之。
其議昊天上帝壇曰:「將封先祭,義在告神,且備謁敬之儀,方展慶成之禮。
固當於壇下止,預申齊潔
贊饗已畢,然後登封
既表重慎之深,兼示行事有漸。
請祭泰山下,設壇以祀上帝,以景皇帝配享
壇長一十二丈,高一丈二尺
」又議制玉牒曰:「金玉重寶質性貞堅宗祀郊禋,皆充器幣,豈嫌華美,實貴精確。
況乎三神壯觀萬代鴻名禮極殷崇,事資藻縟
玉牒玉檢,式韞靈奇
,傳之無窮,永存不朽
今請玉牒一尺三寸廣厚五寸
玉檢二寸長短闊狹一如玉牒
印齒請隨璽大小,仍纏以金繩五周
」又議玉策曰:「封禪之祭,嚴配作主,皆奠玉策肅奉虔誠
玉策四枚,各長一尺三寸,廣一寸五分,厚五分
每策五簡,俱以金編
其一奠上帝,一奠太祖座,一奠皇地祇,一奠高祖座。
」又議金匱曰:「登配之策,盛以金匱,歸格藝祖廟室
今請長短令容玉策高廣六寸
形制如今表函
纏以金繩,封以金泥,印以受命璽
」又議方石再累曰:「舊藏玉牒,止用石函,亦猶盛書篋笥所以或呼石篋
今請方石三枚以為再累。
十枚石檢,刻方石四邊而立之。
纏以金繩,封以石泥,印以受命璽
」又議泰山上圓壇曰:「四出開道壇場通義南面入升,於事為允。
今請介丘上圓壇廣五丈,高九尺,用五色土加之。
四面各設一階
御位在壇南,升自南階,而就上玉牒
」又議圓壇土封曰:「凡言封者,皆是積土之名。
利建分封,亦以班社立號
之封禪,厥義可知
今請於圓壇之上,安置方石,璽緘既畢,加土築以為封。
一丈二尺,而廣二丈,以五色土益封玉牒藏於其內
祀禪之土,其封制亦同此。
」又議玉璽曰:「謹詳前載方石緘封玉檢金泥,必資印璽以為秘固
今請依令用受命璽封石檢。
玉檢既與石檢大小不同,請更造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璽,以封玉牒
石檢形制,依漢建武故事
」又議立碑曰:「勒石紀號顯揚功業登封降禪,肆覲之壇,立碑紀之。
」又議設告至壇曰:「既至山下禮行告至,柴於東方上帝望秩遍禮群神
今請其壇方八十一尺,高三尺,陛仍四出
其禪方壇及餘儀式請從今禮。
仍請柴祭望秩同時行事
」又議廢石闕大小距石曰:「距石之設,意取牢固本資實用,豈雲雕飾。
今既積土厚封,足與天長地久
其小距環壇,石闕,事非經誥,無益禮義,煩而非要,請從減省。」
太宗從其議,仍令附之於禮。
公元641年
十五年下詔,將有事泰山公卿諸儒詳定儀注
太常卿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為封禪使,參考其議。
時論者又執異見,顏師古上書申明前議
太宗覽其奏,多依師古所陳為定。
車駕洛陽宮,會有彗星之變,乃下詔罷其事。
公元649年
高宗即位公卿數請封禪則天既立皇后,又密贊之。
麟德二年二月車駕發京,東巡狩,詔禮官博士撰定封禪儀注
公元666年
有司乾封元年正月戊辰朔
先是有司齋戒
前祀七日平旦太尉百官行從中台,云:「來月一日封祀二日登封泰山,三日社首,各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
上齋行宮四日,致齋三日
近侍之官應從升者,及從事群官、諸方客使,各本司公館清齋一宿
前祀一日諸衛令共屬:未後一刻,設黃麾半仗外壝之外,與樂工人俱清齋一宿
有司太岳四里圓壇三成、十二階,如圓丘之制。
壇上飾以青,四面各依方色,並造燎壇及壝三重
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繩連編玉簡為之。
每簡長一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為字。
又為玉匱一,以藏正座玉策,長一尺三寸
玉檢五寸,當繩處刻為五道當封璽處刻深二分,方一寸二分
又為金匱二,以藏配座玉策制度如玉匱。
又為黃金繩以纏金玉匱,各五周
金泥玉匱金匱
玉璽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璽,封玉匱金匱
又為石感,以藏玉匱
方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刻方石中令玉匱
感旁施檢處,皆刻深三寸三分,闊一尺
當繩處皆刻深三分,闊一寸五分
石檢十枚,以檢石感,皆長三尺,闊一尺,厚七寸
皆刻為印齒三道,深四寸
當封處方五寸,當通繩處闊一寸五分
皆有小石蓋,制與檢刻相應,以檢擫封泥
其檢立於感旁,南方北方各三,東方西方各二,去感隅皆七寸
又為金繩以纏石感,各五周,徑三分
石泥以泥石感,其泥,末石和方色土為之。
距石十二枚,分距感隅,皆再累,各闊二尺,長一丈,斜刻其首,令與感隅相應
泰山之上,設登封之壇,上徑五丈,高九尺四出陛。
壇上飾以青,四面方色
一壝,隨地之宜。
玉牒玉匱、石感、石檢距石,皆如封祀之制
又為降禪壇於社首山上方壇八隅一成八陛,如方丘之制。
壇上飾以黃,四面方色
三壝隨地之宜。
玉策玉匱、石感、石檢距石等,亦同封祀之制
公元665年
至其年十二月車駕山下
有司進奏儀注封祀高祖太宗同配,禪社首乙太穆皇后文德皇后同配,皆以公卿亞獻終獻之禮。
於是皇后抗表曰:
伏尋登封之禮,遠邁古先而降禪之儀,竊為未允。
祭地祇之日,以太后昭配至於行事,皆以公卿
以妾愚誠,恐未周備
何者
乾坤定位剛柔之義已殊;經義載陳,中外之儀斯別。
瑤壇作配,既合于方祇玉豆薦芳,實歸於內職
推尊先後親饗瓊筵豈有外命宰臣內參禋祭?
詳於至理,有紊徽章
禮節之源,雖興於昔典;而升降之制,尚缺於遙圖。
往代封嶽,雖雲顯號,或因時俗,意在尋仙;或以情覬名,事深為己。
如化被乎四表推美神宗道冠二儀歸功先德
寧可遵舊軌,靡創彝章
妾謬處椒闈,叨居蘭掖
但以職惟中饋道屬於蒸、嘗;義切奉先,理光於、藻。
罔極之思,載結於因心祗肅之懷,實深於明祀
但妾早乖定省,已闕侍於晨昏;今屬崇禋豈敢安於帷帟
是故馳情夕寢,睠嬴裏而翹魂;疊慮宵興,仰深郊而聳念。
伏望展禮之日,總率六宮外命婦,以親奉奠
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儀。
積此微誠,已淹氣序
既屬鑾輿將警,奠璧非賒,輒效丹心,庶裨大禮
聖朝垂則,永播於芳規螢燭末光增輝日月
於是祭地祇、梁甫,皆以皇后亞獻,諸王大妃終獻
丙辰,前羅文果毅李敬貞封禪明水實樽:「《淮南子》云:'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
'高誘注云:'方諸陰燧大蛤也。
摩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
銅盤受之,下數石。
'王充論衡》云:'陽燧取火于日,方諸取水於月,相去甚遠,而火至來者,氣感之驗也。
'《漢舊儀》云:'八月飲酎車駕夕牲,以鑒諸取水於月,以陽燧取火於日。
'《周禮·考工記》云:'金有六齊
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鄭玄注云:'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准鄭此注,則水火之器,皆以金錫為之。
司宰陽燧,形如圓鏡,以取明火陰鑒形如方鏡,以取明水
比年祠祭,皆用陽燧取火應時得;以陰鑒取水未有得者,常用井水明水之處。
奉敕令禮司研究
敬貞因說先儒是非,言及明水,乃云:「周禮金相半自是陽燧法,鄭玄錯解以為陰鑒之制。
仍古取明水法,合用方諸,引《淮南子》等書,用大蛤也。
」又稱:「敬貞曾八九月中,取蛤一尺二寸依法試之。
人定夜半得水四五斗。
奉常奏曰:「封禪祭祀,即須明水實樽。
敬貞所陳,檢有故實。
」又稱:先經試驗確執,望請差敬貞自取蚌蛤,便赴太山所司對試。」
是日制曰:「古今典制文質不同至於制度,隨世代沿革,唯祀天地,獨不改張,斯乃自處於厚,奉天以薄。
又今封禪即用玉牒金繩器物之間,復有瓦樽秸席一時行禮文質頓乖,駁而不倫,深為未愜
封祀、降禪所設上帝、後土位,先設颭秸、瓦甒瓢杯等物,並宜改用裀褥罍爵每事從文。
其諸郊祀,亦宜准此
於是昊天上帝之座褥以蒼,皇地祇褥以黃,配帝及後褥以紫,五方上帝大明夜明席皆以方色內官下席皆以莞。
公元666年
三年正月,帝親享昊天上帝山下,封禮之壇,如圓丘之儀。
祭訖,親封玉策,置石感,聚五色土封之。
徑一丈二尺,高九尺
其日,帝率侍臣下升泰山
翌日,就山上登封之壇封玉策訖,復還山下齋宮
其明日,親祀皇地祇社首山上,降禪之壇,如方丘之儀。
皇后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
翌日上御朝覲壇以朝群臣,如元日之儀。
禮畢,宴文武百僚大赦改元
初,上親享於降禪之壇,行初獻禮畢執事者皆趨而下
宦者執帷,皇后六宮以升,行禮
帷帟皆以錦繡為之。
百僚在位瞻望,或竊議焉。
於是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之碑,各於壇所。
又詔名封祀壇為舞鶴台介丘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以紀當時所見之瑞焉。
公元682年
高宗既封泰山之後,又欲遍封五嶽
至永淳元年,於洛州嵩山之南,置崇陽縣
其年七月,敕其所奉天宮。
二年正月駕幸奉天宮。
至七月下詔將以其年十一月封禪嵩嶽
國子司業李行偉、考工員外郎賈大隱太常博士韋叔夏守貞抱素詳定儀注
於是議:
封祀壇,如圓丘之制。
上飾以玄,四面方色
圓壇三成,高二丈四尺,每等高六尺
壇上徑一十六步,三等各闊四步
設十二陛,陛皆上闊八尺,下闊一丈四尺
三重壝,距外壝三十步,內壝距五十步。
燎壇在壇東南外壝之內,高三尺,方一丈五尺南出陛。
登封壇,圓徑五丈,高九尺
四出陛,為一壝,飾以五色,准封祀
祭壇上飾以金,四面方色,為八角方壇,再成,高一丈二尺,每等高四尺
壇上方十六步,每等廣四步,設八陛
上壇陛皆廣八尺中等陛皆廣一丈下等陛皆廣一丈二尺
三重壝之大小,准封祀
為埋坎,在壇之未地外壝之內,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
朝覲壇,於行宮之前為壇
宮方三分
壝二,在南。
壇方二十四丈,高九尺南面兩陛,餘三百各一陛。
封祀登封五色土封石感為圓封,上徑一丈二尺,下徑三丈,高九尺
禪祭,五色土封為八角方封,大小封祀制度
所用尺寸,准曆東封並用古尺。
諸壇並築土為之,禮無用石之文。
並度影以定方位
登封、降禪,四出陛各當四方之中,陛各上廣七尺下廣一丈二尺
封祀玉帛料,有蒼璧四圭有邸,圭璧
禪祭有黃琮兩圭有邸,無圭璧
公元683年
又定登封、降禪、朝覲等日
准禮,冬至祭天圓丘,其封祀請用十二日
准東封祀故事十二日登封十三日禪祭,十四日朝覲
若有故,須改登封已下期日,在禮無妨
輦輿料云:封祀登封皇帝出乘玉輅,還乘金輅
皇太子往還金輅
禪祭,皇帝太子封祀
衣服料云:「東封祠祭日,天皇袞冕,近奉制,依《貞觀禮》服大裘
又云:袞冕一具,齋服之;通天冠一具,回服之;翼善冠一具馬上服之。
皇太子袞冕服。
又齋則服遠遊冠受朝公服遠遊冠服,馬上進德冠服。
當時又令詳求射牛之禮。
行偉、守貞等議曰:「據《周禮》及《國語》,郊祀天地天子自射其牲。
漢武封太山,令侍中儒者射牛行事
至於餘祀,亦無射牲之文。
但親舂射牲,雖是古禮,久從廢省
封禪禮,祀日,未明十五刻,宰人鑾刀割牲,質明行事
鑾駕至時,牢牲總畢,天皇唯奠玉酌獻而已
今若祀前一日射牲,事即傷早。
祀日方始射牲,事又傷晚。
若依漢武故事,即非親射之儀,事不可行
」詔從之。
尋屬高宗不豫,遂罷封禪之禮。
公元695年
則天證聖元年,將有事嵩山先遣使致祭祈福助,下制號嵩山為神嶽,尊嵩山神為天中王,夫人靈妃
嵩山舊有夏啟母、少室阿姨神廟預祈祭。
至天冊萬歲二年臘月甲申,親行登封之禮。
禮畢,便大赦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登封縣,陽成縣告成縣
三日丁亥,禪於少室山
二日己丑御朝覲壇朝群臣,咸如乾封之儀。
則天封禪日為嵩嶽神祇所祐,遂尊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皇帝靈妃天中皇后夏後啟為齊聖皇帝;封母神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為金闕夫人王子晉升仙太子,別為立廟
登封壇南槲樹大赦日於其杪置金雞樹。
則天自製升中述志碑》,樹於壇之丙地。
公元724年
玄宗開元十二年文武百僚朝集使皇親及四方文學之士,皆以理化升平時穀屢稔,上書請修封禪之禮並獻賦頌者前後千有餘篇。
玄宗謙沖不許
中書令張說累日固請,乃下制曰:
自古受命王者曷嘗不封泰山,禪梁父,答厚德告成功。
三代之前,罔不由此
越自魏、晉,以迄帝典闕而大道隱王綱弛而舊章缺,千載寂寥封崇莫嗣。
物極而復,天祚我唐,武、文二後應圖受籙
洎于高宗重光累盛,承至理,登介丘,懷百神,震六合,紹殷、周之統,接虞、之風。
中宗弘懿鑠之休,睿宗沐粹精之道,巍巍蕩蕩無得而稱者也。
公元726年
朕昔戡多難,稟略先朝虔奉慈旨嗣膺丕業
是用九廟以申孝敬,禮二郊以展嚴禋,寶菽粟水火,捐珠玉山谷
兢兢業業,非敢追美前王日慎一日,實以奉遵遺訓
至於巡狩大典封禪鴻名,顧惟寡薄未遑時邁十四載於茲矣。
百谷有年五材無眚刑罰不用禮義興行和氣氤氳淳風澹泊
蠻夷戎狄殊方異類重譯而至者,日月闕廷;奇獸神禽甘露嘉醴窮祥極瑞,朝夕于林御。
王公卿士,罄乃誠於中;鴻生碩儒,獻其書於外。
莫不神祇合契億兆同心
斯皆烈祖聖孝,垂裕余慶
故朕賴宗廟介福,敢以眇身,顓其克讓
是以敬奉群議,弘此大猷,以光我高祖丕圖,以紹我高祖鴻烈
永言陟配追感載深。
可以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式遵故實有事太山
所司公卿諸儒詳擇典禮,預為備具,勿廣勞人,務存節約,以稱朕意。
於是中書令張說右散騎常侍徐堅太常少卿韋絛秘書少監康子元國子博士侯行果等,與禮官集賢書院刊撰儀注
玄宗初以靈山好靜,不欲喧繁,與宰臣侍講學士對議,用山下封祀之儀
於是張說徐堅韋絛等曰:「乾封舊儀,禪社首,享皇地祇以先配饗
王者父天而母地,當今母位,亦當往帝之母也,子配母饗,亦有何嫌?
而以皇后配地祇,非古之制也。
天監孔明福善如響。
乾封之禮,文德皇后皇地祇天后亞獻越國太妃終獻
宮闈接神,有乖舊典
上玄不祐,遂有天授易姓之事,宗社中圮公族誅滅,皆由此也。
景龍之季,有事圓丘,韋氏為亞獻,皆以婦人升壇籩豆渫黷穹蒼享祀不潔
未及逾年國有內難終獻皆受其咎,掌座齋郎女人執祭者,多亦夭卒。
主上尊天敬神,事資革正
斯禮以睿宗大聖貞皇帝皇地祇侑神作主
」乃定議奏聞。
上從之。
舊禮郊祀既畢,收取玉帛牲體,置於柴上,然後燔於燎壇之上,其壇於神壇之左。
顯慶中禮部尚書許敬宗等因修改舊禮,乃奏曰:
謹按祭祀之禮,周人尚臭,祭天燔柴祭地瘞血宗廟焫蕭灌鬯,皆貴氣臭,同以降神。
禮經明白,義釋甚詳。
委柴在祭神之初,理無所惑。
是以三禮義宗》等並云:「祭天燔柴為始,然後正祭
祭地瘞血為先,然後正祭
」又《禮論》說太常賀循上言:「積柴舊在壇南燎祭天之牲,用犢左胖漢儀用頭,今郊用脅之九個
太宰令奉牲脅,太祝令圭璧,俱奠燎薪之上。
」此即晉氏故事,亦無祭末之文。
雲漢儀用牲頭,頭非神俎之物,且祭末俎皆升右胖之脅。
唯有三禮》、賀循既雲用祭天之牲左胖,復雲今儀用脅九個,足明燔柴所用,與升俎不同
是知自在祭初,別燔牲體,非於祭末,燒神餘饌。
此則晉氏以前,仍遵古禮
、魏以降妄為損益
告廟之幣,事畢瘞埋,因改燔柴將為祭末。
事無典實,禮闕降神
燔柴正祭,牲、玉皆別。
蒼璧蒼犢之流,柴之所用四圭騂犢之屬,祀之所須。
郊天有四圭,猶祀廟之有圭瓚
是以《周官典瑞》,文勢相因並事收藏不在燔例。
而今禮引蒼璧不顧圭瓚,遂亦俱燔,義既有乖,理難因襲
燔柴作樂,俱以降神,則處置之宜,須相依准。
柴燔在左,作樂在南,求之禮情,實為不類
且《禮論》說積柴之處在神壇之南,新體以為壇左,文無典故
請改燔為祭始,位樂懸之南,外壝之內。
陰祀瘞埋,亦請准此。
制可之。
自是郊丘諸祀,並先焚而後祭。
玄宗將作封禪之禮,張說參定儀注徐堅康子元建議曰:
臣等謹按顯慶修禮長孫無忌等奏改燔柴在祭前狀稱「祭祀之禮,必先降神
周人尚臭,祭天燔柴」者。
臣等按禮,迎神之義,樂六變則天神降,八變則地祇出,九變鬼神可得而禮矣
降神以樂,《周禮正文非謂燔柴以降神也。
案尚臭之義,不為燔之先後
假如周人尚臭,祭天燔柴容或燔臭先以迎神
然則殷人尚聲,祭天燔柴,何聲可燔先迎神乎?
又按顯慶中無忌等奏稱「晉氏之前,猶遵古禮
、魏以降妄為損益」者。
今按郭璞《晉南郊賦》及注《爾雅》:「祭後方燔。
」又按《宋志》所論,亦祭後方燔。
又檢南齊北齊及梁郊祀,亦飲福酒後方燔。
又檢後周及隋郊祀,亦先祭後燔。
據此,即周遵後燔,晉不先燎。
無忌之事,義乃相乖
又按《周禮大宗伯》職:「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注》云:「禮為始告神時薦於神也。
下文云:「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皆有牲幣,各如其器之色。
」又《禮器》云:以少為貴者祭天特牲
」是知蒼璧之與蒼牲,俱各奠之神座理節不惑
又云:「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即明祀昊天上帝之時,以旅五方天帝明矣。
青圭赤璋白琥玄璜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各于其方迎氣所用自分別矣。
今按顯慶所改新禮,以蒼璧蒼牲蒼幣,俱用先燔。
蒼璧既已燔矣,所以遂加四圭有邸,奠之神座
蒼牲既已燔矣,所以更加騂牲,充其實俎。
昊天五帝,同用四圭;失特牲明文,加為二犢
乖禮意,事乃無憑
考功員外郎趙冬曦太學博士侯行果曰:「先焚者本以降神,行之已久。
若從祭義,後焚為定。
中書令張說執奏曰:「徐堅等所議燔柴前後,議有不同
據祭義及貞觀
顯慶已後,既先燔,若欲正失禮,求祭義,請從貞觀禮》。
如且因循不改,更請從顯慶禮》。
凡祭者,本以心為主,心至則通于天地,達於神祇
既有先燔、後燎,自可斷於聖意聖意所至,則通於神明
燔之先後,臣等不敢裁定
玄宗令依後燔及先奠之儀。
是後太常卿甯王憲奏請郊壇時祭,並依此先奠璧而後燔柴瘞埋制從之。
時又有四門助教施敬本駁奏舊封禪八條,其略曰:
舊禮侍中跪取匜沃盥非禮也。
盥手洗爵,人君將致潔而尊神,故能使小臣為之。
侍中大臣也,而沃盥人君太祝小臣也,乃詔祝天神
是接天神以小臣人君大臣,故非禮
按《周禮·大宗伯》曰:「郁人下士二人,贊裸事。
」則沃盥此職也。
漢承秦制,無鬱人之職,故使近臣為之。
魏、晉至今因而不改
然則漢禮侍中行之則可矣,今以侍中為之,則非也。
侍中,其始也微。
高帝時籍孺為之,惠帝時閎孺為之,留侯辟強年十五為之。
後漢,樓堅以議郎侍中,邵闔自侍中步兵校尉,秩千石少府卿之屬也。
少府卿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侍中少府班同。
魏代蘇則為之。
侍中親省起居,故謂之「執獸子
吉茂見謂之曰,「仕進不止獸子」,是言其為褻臣也。
侍中,名則古官,人非昔任,掌同燮理,寄實鹽梅非復漢、魏「執獸子」之班,異乎《周禮鬱人之職。
行舟不息,墜劍方遙,驗刻而求,可謂謬矣。
夫祝以傳命,通主人之意以薦於神明,非賤職也。
兩君相見,則卿為上儐。
天人之際,其肅恭之禮,以兩君為喻,不亦大乎!
太祝下士也,非所重命而尊神之義也。
然則、漢太祝,是禮矣
何者
按《周禮·大宗伯》曰:「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辭。
大宗伯上卿,今禮部尚書太常卿比也;小宗伯中大夫,今侍郎少卿比也;太祝下大夫,今郎中太常丞比也;上士四人,今員外郎太常博士之比也。
可以天人之際,致尊極之辭矣。
又漢太祝令,秩六百石,與太常博士同班
梁太祝令,與南台御史同班
今太祝下士之卑,而居下大夫之職,斯又刻舟之論,不異於前矣。
又曰:
舊禮謁者太尉升壇亞獻非禮也。
謁者已賤,升壇已重,是微者用之于古,而大體實變之於今也。
按《漢官儀》:「尚書御史台官屬有謁者僕射一人,秩六百石,銅印青綬謁者三十五人,以郎中歲稱給事未滿歲稱灌謁者
又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光祿勳官屬郎中員外,秩比二千石;有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
古之謁者,秩異等,今謁者班微,以之從事可謂疏矣。
又曰:
舊禮尚書令奉玉牒,今無其官,請以中書令從事
漢武帝時張安世尚書令游宴後宮,以宦者一人出入帝命改為中書謁者令。
成帝,罷宦者,用士人
魏黃初秘書,置中書監令。
尚書並掌制誥,既置中書官,而制誥樞密皆掌焉。
則自魏以來中書漢朝尚書之職。
尚書令奉玉牒,是用漢禮,其官既闕,故可以中書令主之。
議奏玄宗張說徐堅敬本與之對議詳定,等奏曰:「敬本所議,其中四條,先已改定
不同者,望臨時事改攝。
制從之。
公元725年
十三年十一月丙戌,至泰山,去山趾五里西去首山三里
丁亥玄宗袞冕行宮,致齋於供帳前殿
己丑日南至大備法駕,至山下
玄宗御馬而登,侍臣從。
先是玄宗靈山清潔,不欲多人上,欲初獻山上行事亞獻終獻山下行事
因召禮官學士賀知章等入講儀注,因問之,知章等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時帝臣位帝號雖同,而君臣異位
陛下君位山上,群臣祀臣位山下,誠足以垂范來葉,為變禮大者也。
禮成于三,初獻、亞、終,合於一處
玄宗曰:「朕正欲如是,故問卿耳。
於是三獻山上行事,其五方帝及諸神座山下行事
玄宗因問:「玉牒之文,前代帝王何故秘之?
知章對曰:「玉牒本是通於神明之意。
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思神仙,其事微密是故莫知之。
玄宗曰:「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秘請。
宜將玉牒出示百僚;使知朕意。
」其辭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昊天上帝
天啟李氏,運興土德
高祖太宗受命立極
高宗升中六合殷盛
中宗紹復繼體不足
上帝眷祐,錫臣忠武
底綏內難推戴聖父
恭承大寶,十有三年。
敬若天意四海晏然
封祀岱岳,謝成於天。
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庚寅,祀昊天上帝山上封台之前壇,高祖神堯皇帝配享焉。
邠王守禮亞獻甯王憲終獻
皇帝飲福酒。
癸巳中書令張說進稱:「天賜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復始永綏兆人
拜稽首
山上作圓臺四階,謂之封壇。
臺上有方石再累,謂之石感玉牒玉策,刻玉填金為字,各盛以玉匱,束以金繩,封以金泥皇帝受命寶印之。
納二玉匱於感中,金泥堿際,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
東南燎壇,積柴其上。
皇帝望燎位,火發,群臣稱萬歲傳呼下山下,聲動天地。
山下壇祀,群臣行事已畢,皇帝離位,命中書門下曰:「朕以薄德,恭膺大寶
封祀初建,雲物休祐,皆是卿等輔弼之力。
君臣相保,勉副天心,長如今日,不敢矜怠。
中書令張說跪言:「聖心誠懇宿齋山上
昨夜則息風收雨,天清日暖,復有祥風助樂,卿雲引燎,靈跡盛事千古未聞
陛下又思慎終如初
長福萬姓天下幸甚。」
先是車駕岳西來蘇頓,有大風東北來,自午至夕,裂幕折柱,眾恐。
張說倡言曰:「此必是海神來迎也。
及至嶽下天地清晏
玄宗登山日氣和煦
至齋次日入後,勁風偃人,寒氣切骨
玄宗不食次前露立至夜半仰天稱:「某身有過,請即降罰。
萬人無福,亦請某為當罪。
兵馬辛苦,乞停風寒
應時風止山氣溫暖
時從山上布兵至於山壇傳呼辰刻詔命來往斯須而達。
夜中燃火相屬山下望之,有如連星自地屬天。
其日平明山上清迥下望山下休氣四塞登歌奏樂,有祥風自南而至,絲竹之聲,飄若天外
行事,日揚火光,慶雲紛郁遍滿天際
群臣並集於社首山帷宮之次,以候鑾駕遙望紫煙憧憧上達內外歡噪
玄宗自山上便赴社首齋次,辰巳間至,日色明朗慶雲不散。
百辟蕃夷爭前迎賀。
辛卯,享地祇社首泰折壇,睿宗大聖貞皇帝配祀
五色雲見,日重輪
玉策于石感,如封壇之儀
壬辰玄宗御朝覲之帳殿大備陳布
文武百僚二王后孔子後,諸方朝集使岳牧賢良儒生文士上賦頌者戎狄夷蠻羌胡朝獻之國突厥頡利發契丹、奚等王,大食、謝褷、五天十姓昆侖日本新羅靺鞨侍子及使,內臣之番,高麗朝鮮百濟帶方王十姓阿史那興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賢王日南西竺鑿齒雕題牂柯烏滸酋長,咸在位
制曰
聞天監唯後,後克奉天,既合德受命,亦推功復始
厥初作者七十二君道洽跡著,時至符出,皆用事介丘升中上帝
人神之望,蓋有以塞之,皇王之序,可得而言。
接統千歲承光五葉,惟祖宗之德在人,惟天地之靈作主
往者內難幽贊而集大勳;間無外虞,守成而纘舊服
未嘗乾乾終日,思與公卿大夫上下協心,聿求至理,以弘我烈聖,其庶乎馨香
九有大寧群氓樂業,時必敬授而不奪,物亦順成而無夭。
懋建皇極幸致太和
洎乃幽遐率由感被。
戎狄不至,唯文告來庭麟鳳已臻,將覺情而在藪。
以故百執事,亟言大封
顧惟不德,切欲勿議。
以先儲祉與天同功傳符以在今,敢侑神而無報。
大篇斯在,朕何讓焉。
奉遵高宗舊章,憲乾封令典時邁東土柴告岱嶽百神群望莫不懷柔四方諸侯莫不來慶,斯是天下介福邦家耿光也。
無窮休祉豈獨在予;非常惠澤,亦宜逮下
大赦天下
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三公一等,仍令所管崇飾祠廟環山十里,禁其樵采
給近山二十戶復,以奉祠神。
玄宗制《紀太山銘》,御書勒於山頂石壁之上。
其辭曰:
公元726年
朕宅帝位十有四載,顧惟不德,懵於至道,任夫難任,安夫難安,茲朕未知獲戾上下,心之浩蕩,若涉大川
上帝垂休先後儲慶,宰相庶尹交修皇極四海會同五典敷暢,歲雲嘉熟,人用大和。
百辟僉謀,唱余封禪,謂孝莫大嚴父,禮莫盛於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積,固請不已固辭不獲
肆餘與夫二三臣,稽虞《典》,繹漢制張惶六師震讋九宇
旌旗有列,士馬無嘩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岱宗順也
爾雅》曰:「泰山東嶽
」《周官》曰:「兗州鎮山
」實萬物之始,故稱岱焉;其位居五嶽之伯,故稱宗焉
自昔王者受命易姓於是乎天地,薦成功,序圖錄,紀氏號
統承先王,茲率厥典,實欲報玄天眷命為蒼生祈福豈敢高祝千古,自比九皇哉!
故設壇場山下,受群方助祭;躬封燎於山上,冀一獻通神
斯亦因高崇天,就廣增地之義也。
仲冬庚寅有事東嶽,類於上帝,配我高祖
在天之神,罔不畢降。
翌日,禪於社首,佑我聖考,祀於皇祇。
在地之神,罔不鹹舉。
暨壬辰,覲群後上公進曰:「天子天符,納介福
群臣拜稽首,呼萬歲
合歡同,乃陳誡以德。
大渾協度彝倫攸敘,三事百揆,時乃之功。
萬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眾宰,時乃之功。
一二兄弟篤行孝友錫類萬國,時唯休哉!
我儒制禮,我史作樂天地擾順,時唯休哉!
蠻夷戎狄重譯來貢累聖之化,朕何慕焉。
五靈百寶日來月集,會昌之運,朕何惑焉。
凡今而後,儆乃在位,一王度,齊象法,權舊章補缺政,存易簡,去煩苛
立人極,乃見天則。
於戲
天生蒸人,惟後時乂,能以美利天下事天明矣。
地德載物,惟後時相,能以厚生萬人,事地察矣。
天地明察鬼神著矣。
惟我藝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爾幼孫,克享上帝。
惟帝時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曾孫隆基,誕錫新命,纘我舊業,永保天祿子孫其承之」。
小子對揚上帝休命,則亦與百執事尚綏兆人,將多於前功,而毖彼後患
一夫不獲萬方其罪予。
一心有終上天知我
朕惟寶行三德,曰慈、儉、謙。
慈者,覆無疆之言;儉者,崇將來之訓;自滿者人損,自謙天益
如是,則軌跡易循,基構易守。
磨石璧,刻金石,冀後人之聽辭而見心,觀末而知本
銘曰:
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天為子。
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德涼者滅,道高斯起。
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萬邦
罄天張宇,盡地開封武稱有截文表時邕
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
禮備封禪功齊舜禹岩巍岱宗,衛我神主
中宗紹運,舊邦惟新睿宗繼明天下歸仁
恭己南面氤氳化淳告成之禮,留諸後人
緬餘小子重基五聖,匪功伐高,匪德矜盛。
欽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誠動天福我萬姓
封太山七十二君,或禪亭亭,或禪云云
其跡不見,其名可聞,祗遹文祖光昭舊勳
方士虛誕儒書不足,佚後求仙,誣神檢玉。
秦災風雨,漢汙編錄,德未合天,或承之辱。
道在觀政,名非從欲銘心絕岩播告群嶽。
於是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頲撰《朝覲壇頌》以紀德
公元745年
玄宗乙酉歲生,以華嶽當本命。
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華岳神為金天王
開元十年,因幸東都,又于華嶽祠前立碑,高五十餘尺。
又于岳上道士觀,修功德
至天寶九載,又將封禪華岳,命御史大夫王鉷開鑿險路以設壇場,會祠堂災而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