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六

赵善字僧庆,太傅、楚国公贵之从祖兄也。祖国,魏龙骧将军、洛州刺史。父更,安乐太守。

善少好学,涉猎经史,美容仪,沉毅有远量。永安初,尔朱天光为肆州刺史,辟为主簿,深器重之。天光讨邢杲及万俟丑奴,以善为长史。军中谋议,每参预之。天光为关右行台,表善为行台左丞,加都督、征虏将军。普泰初,赏平关、陇之功,拜骠骑将军、大行台、[1]散骑常侍,封山北县伯,邑五百户。俄除持节、东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2]天光东拒齐神武于韩(令)陵,[3]善又以长史从。及天光败见杀,善请收葬其尸,齐神武义而许之。

贺拔岳总关中兵,乃遣迎善,复以为长史。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善共诸将翊戴太祖,仍从平悦。

魏孝武西迁,除都官尚书,改封襄城县伯,增邑五百户。顷之,为北道行台,与仪同李虎等讨曹泥,克之。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进爵为公,增邑并前一千五百户。

大统三年,转左仆射,兼侍中,监著作,领太子詹事。善性温恭,有器局,虽位居端右,而逾自谦退。其职务克举,则曰某官之力;若有罪责,则曰善之咎也。时人称其公辅之量。太祖亦雅敬重焉。

九年,从战邙山,属大军不利,善为敌所获,遂卒于东魏。建德初,朝廷与齐通好,齐人乃归其柩。其子绚表请赠谥。[4]诏赠大将军、大都督、岐宜宁豳四州诸军事、岐州刺史。谥曰敬。

子度,字幼济,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度弟绚,字会绩,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淅资二州刺史。

元定字愿安,河南洛阳人也。祖比颓,魏安西将军、务州刺史。[5]父道龙,征虏将军、钜鹿郡守。

定惇厚少言,内沉审而外刚毅。永安初,从尔朱天光讨关陇群贼,并破之。除襄(虏)〔威〕将军。[6]及贺拔岳被害,定从太祖讨侯莫陈悦,以功拜平远将军、步兵校尉。魏孝武西迁,封高邑县男,邑二百户。从击潼关,拔回洛城,进爵为伯,增邑三百户,加前将军、太中大夫。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定皆先锋,当其前者,无不披靡。以前后功,累迁都督、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帅都督,增邑三百户。邙山之役,敌人如堵,定夺槊冲之,杀伤甚众,无敢当者。太祖亲观之,论功为最,赏物甚厚。十三年,授河北郡守,加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增邑通前一千户。定有勇略,每战必陷阵,然未尝自言其功。太祖深重之,诸将亦称其长者。十五年,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魏废帝二年,以宗室,进封建城郡王。(二)〔三〕年,行周礼,爵随例改,封长湖郡公。[7]世宗初,拜岷州刺史。威恩兼济,甚得羌豪之情。先时生羌据险不宾者,至是并出山谷,从征赋焉。及定代还,羌豪等感恋之。保定中,授左宫伯中大夫。久之,转左武伯中大夫,进位大将军。

天和二年,陈湘州刺史华皎举州归梁,梁主欲因其隙,更图攻取,乃遣使请兵。诏定从卫公直率众赴之。梁人与华皎皆为水军,定为陆军,直总督之,俱至夏口。而陈郢州坚守不下。直令定率步骑数千围之。陈遣其将淳于量、徐度、吴明彻等水陆来拒。量等以定已度江,势分,遂先与水军交战。而华皎所统之兵,更怀疑贰,遂为陈人所败。皎得脱身归梁。定既孤军悬隔,进退路绝,陈人乘胜,水陆逼之。定乃率所部斫竹开路,且行且战,欲趣湘州,而湘州已陷。徐度等知定穷迫,遣使伪与定通和,重为盟誓,许放还国。定疑其诡诈,欲力战死之。而定长史〔长〕孙隆及诸将等多劝定和,[8]定乃许之。于是与度等刑牲歃血,解仗就船。遂为度等所执,〔所部〕众军亦被囚虏,[9]送诣丹阳。居数月,忧愤发病卒。子乐嗣。

杨𢷋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10]祖贵、父猛,并为县令。

𢷋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11]大司马、城阳王元徽逃难投𢷋,𢷋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出,复为司州牧。由是𢷋以义烈闻。擢拜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入洛,孝庄欲往晋阳就尔朱荣,诏𢷋率其宗人收船马渚。𢷋未至,帝已北度太行,𢷋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及尔朱荣奉帝南讨,至马渚,𢷋乃具船以济王师。颢平,封肥如五百户,[12]加镇远将军、步兵校尉,行济北郡事。进都督、平东将军、太中大夫。

从魏孝武入关,进爵为侯,增邑八百户,加抚军、银青光禄大夫。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𢷋间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𢷋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𢷋颇有权略,能得边情,诱化酋渠,多来款附,乃有随𢷋入朝者。

时弘农为东魏守,𢷋从太祖攻拔之。然自河以北,犹附东魏。𢷋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13]𢷋与其豪右相知,请微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𢷋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擒郡守程保及令四人,并斩之。众议推𢷋行郡事,𢷋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以功授大行台左丞,率义徒更为经略。于是遣谍人诱说东魏城堡,旬月之间,正平、河北、南(涉)〔汾〕、二绛、建州、(大)〔太〕宁等城,[14]并有请为内应者,大军因攻而拔之。以𢷋行正平郡事,左丞如故。齐神武败于沙苑,其将韩轨、潘洛、可朱浑元等为殿,[15]𢷋分兵要截,杀伤甚众。东雍州刺史马恭惧𢷋威声,[16]弃城遁走。𢷋遂移据东雍州。

太祖以𢷋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在敌境三百馀里,然𢷋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刺史车折于洛出兵逆战,[17]𢷋击败之。又破其行台斛律俱步骑二万于州西,大获甲仗及军资,以给义士。由是威名大振。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18]复遣行台薛循义率兵与斛律俱相会,于是敌众渐盛。𢷋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恐义徒背叛,遂伪为太祖书,遣人若从外送来者,云已遣军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又分土人义首,令领所部四出抄掠,拟供军费。𢷋分遣讫,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

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薛荣祖镇之。𢷋将谋取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桥。荣祖果尽出城中战士,于汾桥拒守。其夜,𢷋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遂袭克之。进骠骑将军。既而邵郡民以郡东叛,郡守郭武安脱身走免。𢷋又率兵攻而复之。转正平郡守。又击破东魏南绛郡,虏其郡守屈僧珍。录前后功,别封合阳县伯,邑五百户。

邙山之战,𢷋攻拔柏谷坞,因即镇之。及大军不利,𢷋亦拔还。而东魏将侯景率骑追𢷋,𢷋与仪同韦法保同心抗御,且前经十数里,[19]景乃引退。太祖嘉之,赐帛三百疋。复授建州刺史,镇车箱。𢷋久从军役,未及葬父,至是表请还葬。诏赠其父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州刺史,赠其母夏阳县君,并给仪卫。州里荣之。

及齐神武围玉壁,别令侯景趣齐子岭。𢷋恐入寇邵郡,率骑御之。景闻𢷋至,斫木断路者六十馀里,犹惊而不安,遂退还河阳,其见惮如此。十二年,进授大都督,加晋建二州诸军事。又攻破蓼坞,获〔东〕魏将李显,[20]进仪同三司。寻迁开府,复除建州邵郡河内汲郡黎阳等诸军事,领邵郡。十六年,大军东讨,授大行台尚书,率义众先驱敌境,攻其四戍,拔之。时以齐军不出,乃追𢷋还。并肥如、合阳二邑,合一千八百户,改封华阳县侯。又于邵郡置邵州,以𢷋为刺史,率所部兵镇之。

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大军围洛阳,诏𢷋率义兵万馀人出轵关。然𢷋自镇东境二十馀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𢷋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𢷋军。𢷋以众败,遂降于齐。𢷋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朝廷犹录其功,不以为罪,令其子袭爵。

𢷋之败也,新平郡守韩盛亦于洛阳战没。

盛字文炽,南阳(渚)〔堵〕阳人也。[21]五世祖远,为郑县令,因徙居京兆之渭南焉。曾祖良,举秀才,奉朝请、姑臧令。祖与,魏傥城郡守,赠直州刺史。父先藻,安夷鄜城二郡守,赠镇远将军、义州刺史。

盛幼有操行,涉猎经史,兼善骑射,膂力过人。魏大统初,起家开府行参军。转参军事。从李远积年征讨,每有战功。累迁至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帅都督、持节、平东将军、太中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大都督。明帝二年,封临湍县子,邑三百户。保定四年,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虞部下大夫,出为新平郡守。居官清静,严而不残,矜恤孤贫,抑挫豪右,贼盗止息,郡治肃然。寻以本官从晋公护东讨,于洛阳战没。赠淅洛义三州刺史,谥曰壮。子谦嗣。官至大都督。

盛二兄,德舆、仲恭。德舆姿貌魁杰,有异常人。历官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通洛慈涧防主、邵州刺史、任城县男。仲恭美容仪,澹于荣利。郡累辟为功曹、中正。仲恭答曰:「第五之号,岂减骠骑乎!」[22]后历广原、灵原、新丰三县令,所在皆有声绩。有八子,并有志操。少子纫约,后最知名。

裴宽字长宽,河东闻喜人也。祖德欢,魏中书郎、河内郡守。父静虑,银青光禄大夫,赠汾州刺史。

宽仪貌瑰伟,博涉群书,弱冠为州里所称。与二弟汉、尼是和知名。[23]亲殁,抚弟以笃友闻。荥阳郑孝穆[24]常谓从弟文直曰:「裴长宽兄弟,天伦笃睦,人之师表。吾爱之重之。汝可与之游处。」年十三,以选为魏孝明帝挽郎,释褐员外散骑侍郎。魏孝武末,除广陵王府直兵参军,加宁朔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及孝武西迁,宽谓其诸弟曰:「权臣擅命,乘舆播越,战争方始,当何所依?」诸弟咸不能对。宽曰:「君臣逆顺,大义昭然。今天子西幸,理无东面,以亏臣节。」乃将家属避难于大石岩。[25]独孤信镇洛阳,始出见焉。

时汾州刺史韦子粲降于东魏,子粲兄弟在关中者,咸已从坐。其季弟子爽先在洛,窘急,乃投宽。宽开怀纳之。遇有大赦,或传子爽合免,因尔遂出。子爽卒以伏法。独孤信召而责之。宽曰:「穷来见归,义无执送。今日获罪,是所甘心。」以经赦宥,遂得不坐。[26]

大统五年,授都督、同轨防长史,加征虏将军。十三年,从防主韦法保向颍川,解侯景围。景密图南叛,军中颇有知者。以其事计未成,外示无贰,往来诸军间,侍从寡少。军中名将,必躬自造,至于法保,尤被亲附。宽谓法保曰:「侯景狡猾,必不肯入关。虽托款于公,恐未可信。若仗兵以斩之,[27]亦一时之计也。如曰不然,便须深加严警,不得信其诳诱,自贻后悔。」法保纳之,然不能图景,但自固而已。

十四年,与东魏将彭乐、〔乐〕恂战于新城,[28]因伤被擒。至河阴,见齐文襄。宽举止详雅,善于占对,文襄甚赏异之。谓宽曰:「卿三河冠盖,材识如此,我必使卿富贵。关中贫(校)〔狭〕,[29]何足可依,勿怀异图也。」因解锁付馆,厚加其礼。宽乃裁卧毡,夜缒而出,因得遁还,见于太祖。太祖顾谓诸公曰:「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裴长宽为高澄如此厚遇,乃能冒死归我。虽古之竹帛所载,何以加之!」乃手书署宽名下,授持节、帅都督,封夏阳县男,邑三百户,并赐马一疋、衣一袭,即除孔城城主。

十六年,迁河南郡守,仍镇孔城。寻加抚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魏废帝元年,进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子。宽在孔城十三年,与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相对。永业有计谋,多谲诈,或声言春发,秋乃出兵,掩蔽消息,倏忽而至。宽每揣知其情,用兵邀击,无不克之。永业常戒其所部曰:「但好镇孔城,[30]自外无足虑。」其见惮如此。齐伊川郡守梁鲊,常在境首抄掠。太祖患之,命宽经略焉。鲊行过妻家,椎牛宴饮,既醉之后,不复自防。宽密知之,遣兵往袭,遂斩之。太祖嘉焉,赐奴婢、金带、粟帛等。武成二年,徵拜司(士)〔土〕中大夫。[31]

保定元年,出为(汾)〔沔〕州刺史。[32]寻转鲁山防主。四年,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天和二年,行复州事。三年,除温州刺史。初陈氏与国通和,每脩聘好。自华皎附后,乃图寇掠。沔州既接敌境,事资守备,于是复以宽为沔州刺史。而州城埤狭,[33]器械又少,宽知其难守,深以为忧。又恐秋水暴长,陈人得乘其便。即白襄州总管,请戍兵,[34]并请移城于羊蹄山,权以避水。总管府许增兵守御,不许迁移城。宽乃量度年常水至之处,竖大木于岸,以备船行。襄州所遣兵未至,陈将程灵洗已率众至于城下。遂分布战舰,四面攻之。水势犹小,灵洗未得近城。宽每简募骁兵,令夜掩击,频挫其锐。相持旬日,灵洗无如之何。俄而雨水暴长,所竖木上,皆通船过。灵洗乃以大舰临逼,拍干打楼,应即摧碎,弓弩大石,[35]昼夜攻之。苦战三十馀日,死伤过半。女垣崩尽,陈人遂得上城。短兵相拒,犹经二日。外无继援,力屈。城陷之后,水便退缩。陈人乃执宽至扬州,寻被送岭外。经数载,后还建业,[36]遂卒于江左。时年六十七。子义宣后从御正杜杲使于陈,始得将宽柩还。开皇元年,隋文帝诏赠襄郢二州刺史。

义宣起家谯王俭府记室,转司金二命士,合江令。宽弟汉。

汉字仲霄,[37]操尚弘雅,聪敏好学。尝见人作百字诗,一览便诵。魏孝武初,解褐员外散骑侍郎。大统五年,除大丞相府士曹行参军,补墨曹参军。汉善尺牍,尤便簿领,理识明赡,决断如流。相府为之语曰:「日下粲烂有裴汉。」十一年,李远出镇弘农,启汉为司马。远特相器遇。寻加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成都上士。[38]寻转司车路下大夫。与工部郭彦、太府高宾等参议格令,[39]每较量时事,必有条理,彦等咸敬异之。加帅都督。天和中,复与司宗孙恕、典祀薛慎同为八使,巡察风俗。五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汉少有宿疾,恒带虚羸,剧职烦官,非其好也。时晋公护擅权,搢绅等多谄附之,以图仕进。唯汉直道固守,[40]八年不徙职。性不饮酒,而雅好宾游。每良辰美景,必招引时彦,宴赏留连,间以篇什。当时人物,以此重之。自宽没后,遂断绝游从,不听琴瑟,岁时伏腊,哀恸而已。[41]抚养兄弟子,情甚笃至。借人异书,必躬自录本。至于疹疾弥年,亦未尝释卷。建德元年卒,时年五十九。赠晋州刺史。

子镜民,少聪敏,涉猎经史。为大将军、谭公会记室参军。后历宋王寔侍读,[42]转记室,迁司录。宣政初,吏部上士。大象末,春官府都上士。汉弟尼。[43]

尼字景尼,性弘雅,有器局。起家奉朝请。除梁王东閤祭酒,迁从事中郎,加通直散骑常侍。陇西李际、范阳卢诞并有高名于世,与尼结忘年之交。魏恭帝元年,以本官从于谨平江陵,大获军实,[44]谨恣诸将校取之。馀人皆竞取珍玩,尼唯取梁元帝素琴一张而已。谨深叹美之。六官建,拜御正下大夫。寻以疾卒。赠辅国将军、随州刺史。

子之隐,赵王招府记室参军。之隐弟师民,好学有识度,见称于时。起家秦王(赟)〔贽〕府记室参军,[45]仍兼侍读。宽族弟鸿。

鸿少恭谨,有干略,历官内外。孝闵帝践阼,拜辅城公司马,加仪同三司。为晋公护雍州治中,累迁御正中大夫,进位开府仪同三司,转民部中大夫。保定末,出为中州刺史、九曲城主。镇守边鄙,甚有捍御之能。卫公直出镇襄州,以鸿为襄州司马。天和初,拜郢州刺史,转襄州总管府长史,赐爵高邑县侯。从直南征,军败,遂没。寻卒于陈。朝廷哀之,赠丰资遂三州刺史。

杨敷字文衍,华山公宽之兄子也。父暄,字景和。性朗悟,有识学。弱冠拜奉朝请,历员外散骑侍郎、华州别驾、尚书右中兵郎中、辅国将军、谏议大夫。以别将从魏广阳王深征葛荣,为荣所害。赠殿中尚书、华夏二州诸军事、镇西将军、华州刺史。

敷少有志操,重然诺。每览书传,见忠臣烈士之事,常慨然景慕之。魏建义初,袭祖钧爵临贞县伯,邑四百户。除员外羽林监。大统元年,拜奉车都尉。历尚书左士郎中、祠部郎中、大丞相府墨曹参军、帅都督、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加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魏恭帝二年,迁廷尉少卿。所断之狱,号称平允。

孝闵帝践阼,进爵为侯,增邑并前八百户。除小载师下大夫,使北豫州迎司马消难,还,授使持节、蒙州诸军事、蒙州刺史。先是蛮左等多受齐假署,数为乱逆。敷推诚布信,随方慰抚,蛮左等感之,相率归附。敷乃送其首四十馀人赴阙,请因齐所假而授之。诸蛮等愈更感悦,州境获宁。特降玺书劳问,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保定中,徵为司水中大夫。夷夏吏民,乃荆州总管长孙俭并表请留之。时议欲东讨,将委敷以舟舰转输之事,故弗许焉。陈公纯镇陕(西)〔州〕,以敷为总管长史。五年,转司木中大夫、[46]军器副监。敷明习吏事,所在以勤察著名,每岁奏课居最,累获优赏。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天和六年,出为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进爵为公,增邑一千五百户。齐将段孝先率众五万来寇,梯冲地道,昼夜攻城。敷亲当矢石,随事捍御,拒守累旬。孝先攻之愈急。时城中兵不满二千,战死者已十四五,粮储又尽,公私穷蹙。齐公宪总兵赴救,惮孝先,不敢进军。敷知必陷没,乃召其众谓之曰:「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彊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守死穷城,非丈夫也。今胜兵之士,犹数百人,欲突围出战,死生一决。傥或得免,犹冀生还,受罪阙庭,孰与死于寇乎![47]吾计决矣,于诸君意何如?」众咸涕泣从命。敷乃率见兵夜出,击杀齐军数十人。齐军众稍却。俄而孝先率诸军尽锐围之,敷殊死战,矢尽,为孝先所擒。齐人方欲任用之,敷不为之屈,遂以忧惧卒于邺。[48]高祖平齐,赠使持节、大将军、淮广复三州诸军事、三州刺史,谥曰忠壮。葬于华阴旧茔。

子素,有文武材略。大象末,上柱国、清河郡公。

史臣曰:自三方鼎峙,群雄竞逐,俊能驰骛,各吠非主。争奋厉其智勇,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赵善等或行彰于孝友,或诚显于忠槩,咸躬志力,俱徇功名。兵凶战危,城孤援绝。杨敷、赵善,类庞德之势穷;元定、裴宽,同黄权之无路。王旅不振,非其罪也。敷少而慷慨,终能立节,仁而有勇,其最优乎。杨𢷋屡有奇功,狃于数胜,轻敌无备,兵破身囚,未能远谋,良可嗟矣。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其杨𢷋之谓也?

  1. 拜骠骑将军大行台 张森楷云:「大行台官尊,时止宇文泰、高欢为之,非善所得官也。北史卷五九赵贵附从祖兄善传『台』下有『尚书』二字,当是。」按张以为时止高欢、宇文泰为大行台之说,误,但赵善不能为此官和当从北史的意见是对的。上文明云「尔朱天光为关右行台」无「大」字,或是省文,或是后加「大」字。赵善先为行台左丞,后为尚书,于升进次序亦合。
  2. 俄除持节东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 张森楷云:「下『雍州』上亦当有『东』字,刺史例不得在所督州外也。」按张说是,此时雍州刺史为尔朱天光见魏书卷一0孝庄纪永安三年、卷一一前废帝纪普泰元年和卷七五尔朱天光传,赵善不可能任此官。
  3. 天光东拒齐神武于韩(令)陵 诸本「韩」都作「寒」,殿本当是依北史改,然「韩陵」本亦可作「寒陵」,诸本不误。「令」字衍,今删。
  4. 其子绚 北史本传「绚」作「询」。
  5. 祖比颓魏安西将军务州刺史 北史卷六九元定传无「颓」字,「务」作「婺」。钱氏考异卷三二云:「按魏志魏书卷一0六地形志无务州,务字疑讹。」按魏也没有「婺州」,北史亦误。
  6. 除襄(虏)〔威〕将军 册府卷三五五四二0九页「虏」作「威」。按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将军号无襄虏,襄威将军在从第六品,今据册府改。
  7. 魏废帝二年以宗室进封建城郡王(二)〔三〕年行周礼爵随例改封长湖郡公 张森楷云:「上有『废帝二年』,此不合复有『二年』。据太祖纪卷二文帝纪行周礼是魏恭帝三年事,此『二』当作『三』,上脱『恭帝』二字。」按北史正作「三年」,今据改。但北史亦无「恭帝」二字,也可能上「废帝」为「恭帝」之误。
  8. 而定长史〔长〕孙隆及诸将等多劝定和 北史本传和册府卷四四四五二七一页「孙隆」作「长孙隆」。按北史卷二二长孙嵩附五世孙俭传云:「次子隆,位司金中大夫,从长湖公湖原作潮,误元定伐陈,没江南。」知周书脱「长」字,今据补。
  9. 〔所部〕众军亦被囚虏 宋本和北史本传「众」上有「所部」二字。张元济云:「殿本脱此二字。」按册府卷四四四五二七一页「众」上也有「部下」二字。今据宋本补。
  10. 正平高凉人也 按魏书卷一0六上地形志上高凉县属高凉郡,不属正平郡。元和郡县志卷一四绛州稷山县条又以为北魏孝文置高凉县属龙门郡。这里说「正平高凉」,不知何时改属。
  11. 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 按尔朱荣入洛在武泰元年见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及相关纪传,此作「孝昌中」误。
  12. 封肥如五百户 局本「肥如」下有「县伯」二字,当是依北史卷六九杨𢷋传补。
  13. 先为邵郡白水令 宋本、南本、北本、汲本「邵」下无「郡」字,殿本当依北史补,局本从殿本下请微行诣邵郡同。按此传多省文,上「肥如」下省县伯,此省「郡」字。传内省文还有几处,不再出校记。
  14. 正平河北南(涉)〔汾〕二绛建州(大)〔太〕宁等城 北史本传「涉」作「汾」,张森楷以为作「汾」是。按当时无「涉州」。又册府卷四一一四八八六页「大宁」作「太宁」。按魏书卷一0六上地形志上建州属郡有泰宁,「太」「泰」常互用,「大」字误。今皆据改。
  15. 潘洛 北史本传「洛」作「乐」。按潘乐北齐书卷一五、北史卷五三有传。「乐」「洛」同音,用作名字,当时常通用,今不改。
  16. 东雍州刺史马恭 张森楷云:「裴文举传卷三七作『司马恭』,通鉴卷一五七,四八八0页从之。疑此误脱『司』字。」按北史和册府卷三五五四二一二页都作「司马恭」。当时文章中「司马」常省作「马」,然此乃史传叙事,当是脱去。
  17. 东魏刺史车折于洛 「于」原作「于」。诸本及北史本传百衲本都作「于」,今径改。
  18. 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 北史本传「侯」作「尉」。按侯景似未官太保,北史卷五四尉景传称景历官太保、太傅。疑作「尉」是。
  19. 且前经十数里 北史本传和册府卷三五五四二一二页作「且战且前」。按「且前」语气不完,疑脱「且战」二字。
  20. 获〔东〕魏将李显 北史本传「魏」上有「东」字,按周书不得称东魏为「魏」,今据补。
  21. 南阳(渚)〔堵〕阳人也 宋本和册府卷七八六九三四五页「渚」作「堵」。按魏书卷一0六下地形志下襄州建城郡有赭阳县。「堵」本音「者」,「赭阳」即「堵阳」,作「堵」是,今据改。魏志,赭阳不属南阳,这里是以汉魏旧郡县标郡望。
  22. 仲恭美容仪澹于荣利郡累辟为功曹中正仲恭答曰第五之号岂减骠骑乎 册府宋本卷八一二作:「仲恭以訾于明本作「赀干」荣利,郡辟为功曹中正,仲恭辞不获免,乃应之。申公李穆尝谓仲恭曰:『君唯愿安坐作富家公,名级何繇可进?须为子孙作资荫,宁止足于郡吏邪。』仲恭答曰:『第五之号,岂减骠骑乎。』」按「訾于荣利」当是「澹于荣利」之讹,宋本册府「澹」讹作「訾」,明本以不可通,臆改为「赀干」。「中正」下四十五字疑是周书脱去。否则「仲恭答曰」,上无所承,不知道答谁。
  23. 与二弟汉尼是和知名 张森楷云:「『是和』二字,于义无施,疑误衍文。」
  24. 荥阳郑孝穆 诸本和册府卷七九二九四00页「郑」下无「孝」字,乃双名单称。殿本当是依北史卷三八裴宽传补。
  25. 乃将家属避难于大石岩 宋本「石」字下一字模糊。百衲本作「岭」。张元济以为「岩」字误,云「见北史」。或百衲所据宋本,此字尚清晰。然诸本都作「岩」,今不改。
  26. 遂得不坐 「遂」原作「罪」。诸本和北史都作「遂」,是,今径改。
  27. 若仗兵以斩之 北史本传和册府卷四0五四八一三页、通鉴卷一六0四九五五页「仗」作「伏」。疑作「伏」是。
  28. 与东魏将彭乐〔乐〕恂战于新城 张森楷云:「北史『乐』下更有『乐』字。乐恂,扬州刺史也,见侯景传梁书卷五六。此脱一『乐』字。」按张说是,今据补。
  29. 关中贫(校)〔狭〕 册府卷三七三四四三三页、御览卷三二六一四九八页「校」作「狭」。按「校」字不通,今据改。
  30. 但好镇孔城 册府卷三九三四六五九页、御览卷二七九一二九九页「镇」作「慎」。按孔城防主是裴宽,独孤永业是齐将,何得告诫部下「好镇孔城」,从下文看来,疑作「慎」是。
  31. 徵拜司(士)〔土〕中大夫 按通典卷三九后周官品正五命有司土中大夫。「士」字讹,今据改。
  32. 出为(汾)〔沔〕州刺史 钱氏考异卷三二云:「『汾』当作『沔』,陈书程灵洗传卷一0可證也。周本纪卷二文帝纪下改『江州为沔州』。隋志卷三一地理志下于沔阳郡甑山县云『西魏置江州』,而不及改沔州事,亦为疏漏。」按钱说是,下面「汾州既接敌境」,册府卷四四四五二七一-七二页正作「沔州」。今据改,下面二个「汾州」都径改。
  33. 而州城埤狭 册府卷四四四五二七二页「埤」作「卑」。
  34. 请戍兵 册府卷四四四五二七二页、通鉴卷一七0五二七一页「请」下有「益」字,较长。
  35. 弓弩大石 册府卷四四四五二七二页、通鉴卷一七0五二七一页「大」作「矢」。疑作「矢」是。
  36. 经数载后还建业 北史本传和册府卷四四四五二七二页「后」作「复」。疑作「复」是。
  37. 汉字仲霄 诸本「霄」都作「贾」,殿本当是依北史卷三八裴宽附弟汉传改。
  38. 成都上士 按通典卷三九后周官品无此官,疑有误。
  39. 太府高宾等参议格令 「太」原作「大」。宋本、汲本、局本和册府卷六二四七五一0页都作「太」。二张都以为「大」字误。张元济云:「宾为太府中大夫,见传廿九。」按即卷三七裴文举附高宾传张说是,今径改。
  40. 唯汉直道固守 北史本传和册府卷四五九五四五二页「固」作「自」。
  41. 岁时伏腊哀恸而已 宋本、南本、北本、汲本「而」下无「已」字,「而」属下读。册府卷七五五八九八七页「而」下有「不」字,宋本册府同殿本周书。
  42. 后历宋王寔侍读 按「寔」当作「实」,见卷一三校记第三条。
  43. 汉弟尼 宋本、南本、北本、汲本无此三字,殿本当是以北史补,局本从殿本。
  44. 大获军实 宋本「大」作「南」,张元济以为作「大」是。按「南获」犹言南征所获,未必误。
  45. 起家秦王(赟)〔贽〕府记室参军 北史「赟」作「贽」。按周书卷一三、北史卷五八秦王名贽,不名「赟」,今据改。
  46. 陈公纯镇陕(西)〔州〕以敷为总管长史五年转司木中大夫 宋本、南本、局本「西」都作「州」。按宇文纯为陕州总管见卷五武帝纪天和五年条和卷一三陈惑王纯传,今据改。又纯出镇陕州在天和五年五七0年,而此传系年上承前文的「保定中」五六一-五六五年,似乎杨敷之为长史和「五年转司木中大夫」,都是保定中事。再加上后面又特提「天和六年」,更使人误认以前都不是天和年事,实为乖误。「陈公纯镇陕州」上应有「天和中」三字,而删去下文「天和六年」的「天和」二字,方合。
  47. 孰与死于寇乎 册府卷四00四七五六页「乎」作「手」。
  48. 遂以忧惧卒于邺 北史卷四一杨敷传、册府卷四00四七五六页「惧」作「愤」。按上云「敷不为之屈」,疑作「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