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 第五十七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嗜犹好也。恶音乌故反。言人好恶,各有本性,迁染者,由其所习。尚书曰:「唯人生厚,因物有迁。」墨子曰:「墨子见染丝者,泣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汤染于伊尹,故王天下;殷纣染于恶来,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刻意,刻削其意不得自恣也。庄子曰:「刻意尚行,离时异俗。」行音下孟反。肆犹族纵也。牵物谓为物所牵制,则其志流宕忘反也。淮南子曰:「非拘紧牵连于物,而不与推移也。」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至于陶物振俗,其道一也。陶谓陶治以成之。管子曰:「夫法之制人,犹陶之于埴,冶之于金也。」埴,音植。叔末浇讹,王道陵缺,叔末犹季末也。谓当春秋之时。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举中于理,则强梁简气;片言违正,则厮台解情。盖前哲之遗尘,有足求者。褫犹夺也,音直纸反。厮台,贱人也。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遂使屈完与齐盟于召陵。此强梁褫气也。又晋吕甥、却苪将焚公宫而杀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曰:「汝为惠公来求杀余,命汝三宿,汝中宿而至。虽君有命,何其速也?」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此为厮台解情也。并见《左传》。

霸德既衰,狙诈萌起。霸德衰谓六国时也。狙音七余反。广雅曰:「狙,狝猴也。」以其多诈,故比之也。强者以决胜为雄,弱者以诈劣受屈。至有画半策而绾万金,开一说而锡琛瑞。苏秦说赵王,赐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见史记及战国策。或起徒步而仕执圭,解草衣以升卿相。《史记》曰:楚惠王言「庄舄,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圭,贵富矣」。解草衣谓范睢、蔡泽之类。士之饰巧驰辩,以要能钓利者,不期而景从矣。韩子李斯曰:「韩非饰辩诈谋,以钓利于秦」也。贾谊过秦曰「赢粮而景从」也。自是爱尚相夺,与时回变,其风不可留,其敝不能反。

及汉祖杖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四豪谓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前书班固曰:「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轻死重气,怨惠必雠,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前书音义》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者也。」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武帝诏求贤良,于是公孙弘、董仲舒等出焉。宣帝时,集诸儒于石渠阁,讲论六蓺。召五经名儒太子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同己者朋党之,异己者攻伐之。刘歆书曰:「党同门,妒道真。」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谓袭胜、薛方、郭钦、蒋诩之类,并隐居不应莽召。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谓逢萌、严光、周党、尚长之属。逮桓灵之閒,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婞,狠也,音邢鼎反。

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礼记》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矫,正也。正枉必过其直,见《孟子》。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

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初委反,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音质,二郡又为谣曰:

「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谢承书曰「成瑨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举孝廉,拜郎中,迁南阳太守。郡旧多豪强,中官黄门磐牙境界。瑨下车,振威严以捡摄之。是时桓帝乳母、中官贵人外亲张子禁,怙恃贵埶,不畏法网,功曹岑晊劝使捕子禁付宛狱,笞杀之。桓帝征□,下狱死。宗资字叔都,南阳安觿人也。家代为汉将相名臣。祖父均,自有传。资少在京师,学孟氏易、欧阳尚书。举孝廉,拜议郎,补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闻于海内」也。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馀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冠犹首也。,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进阶公族,姓也,名进阶。风俗通曰:「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见《左氏传》、扶风魏齐卿,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危言谓不畏危难而直言也。论语孔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时河内张成善说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子杀人。李膺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获免,膺愈怀愤疾,竟案杀之。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颇谇其占。

成弟子牢修因上书诬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说文曰:「诽,谤也。」苍颉篇曰:「讪,非也。」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其辞所连及陈寔之徒二百馀人,或有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明年,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并表为请,帝意稍解,乃皆赦归田里,禁锢终身。而党人之名,犹书王府。

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搒希,望也,摽搒犹相称扬也。「搒」与「榜」同,古字通。,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为「八俊」。

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导,引也。宗谓所宗仰者。。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蕃,姓也,音皮。。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又张俭乡人朱并,承望中常侍侯览意旨,上书告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以俭及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乾为「八俊」,田林、张隐、刘表、薛郁、王访、刘祗、宣靖、公绪恭为「八顾」公绪,姓也。,朱楷、田盘、疏耽、薛敦、宋布、唐龙、嬴咨、宣褒为「八及」,刻石立墠,共为部党,而俭为之魁墠,除地于中为坛。墠音禅。魁,大帅也。。灵帝诏刊章捕俭等刊,削。不欲宣露并名,故削除之,而直捕俭等。。大长秋曹节因此讽有司奏捕前党故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宇、颖川太守巴肃、沛相荀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任城相刘儒、太尉掾范滂等百馀人,皆死狱中。余或先殁不及,或亡命获免。自此诸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睚音五懈反。广雅曰:「睚,裂也。」眦音才赐反。前书音义曰:「瞋目魍也。」史记曰:「睚眦之隙必报。」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大讼党人,言甚方切。帝省奏大怒,即诏司隶、益州槛车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于是又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锢,爰及五属。谓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也。

光和二年,上禄长和海上禄,县,属武都郡,今成州县也。上言:「礼,从祖兄弟别居异财,恩义已轻,服属□末。而今党人锢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左氏传》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帝览而悟之,党锢自从祖以下,皆得解释。

中平元年,黄巾贼起,中常侍吕强言于帝曰:「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帝惧其言,乃大赦党人,诛徙之家皆归故郡。其后黄巾遂盛,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矣。《诗·大雅·荡篇》序曰:「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郑玄注云:「荡荡,法度废坏之魍也。」

凡党事始自甘陵、汝南,成于李膺、张俭,海内涂炭,二十馀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三君、八俊等三十五人,其名多存者,并载乎篇。陈蕃、窦武、王畅、刘表、度尚、郭林宗别有传。荀翌附祖淑传。张邈附吕布传。胡母班附袁绍传。王考字文祖,东平寿张人,冀州刺史;秦周字平王,陈留平丘人,北海相;蕃向字嘉景,鲁国人,郎中;王璋字伯仪,东莱曲城人,少府卿曲城,县,故城在今莱州掖县东北也。:位行并不显。翟超,山阳太守,事见陈蕃传,字及郡县未详。朱宇,沛人,与杜密等俱死狱中。唯赵典名见而已。

刘淑

刘淑字仲承,河閒乐成人也。祖父称,司隶校尉。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州郡礼请,五府连辟,并不就。永兴二年,司徒种皓举淑贤良方正,辞以疾。桓帝闻淑高名,切责州郡,使舆病诣京师。淑不得已而赴洛阳,对策为天下第一,拜议郎。又陈时政得失,灾异之占,事皆效验。

再迁尚书,纳忠建议,多所补益。又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上疏以为宜罢宦官,辞甚切直,帝虽不能用,亦不罪焉。以淑宗室之贤,特加敬异,每有疑事,常密咨问之。灵帝既位,宦官谮淑与窦武等通谋,下狱自杀。

李膺

李膺字符礼,颖川襄城人也。祖父脩《汉官仪》曰:「脩,字伯游。」,安帝时为太尉。父益,赵国相。膺性简亢亢,高也,无所交接,[二]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谢承书曰:「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威恩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朝廷举能理剧,转乌桓校尉。」。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谢承书曰:「膺常率步骑临阵交战,身被创夷,拭血进战,遂破寇,斩首二千级。」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纶氏,县,属颖川郡,故城今阳城县也。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汉官仪曰:「樊陵字德云。」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羌虏及疏勒、龟兹,数出攻钞张掖、酒泉、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延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腢罢北海郡,臧罪狼藉,郡舍溷轩有奇巧溷轩,厕屋。,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腢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

初,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共同心志,纠罚奸幸,绲、祐时亦得罪输作。

司隶校尉应奉上疏理膺等曰:「昔秦人观宝于楚,昭奚恤马以腢贤;新序曰:「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昭奚恤问焉。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宝器在于贤臣。』遂使恤应之。乃为东面之坛四,为南面之坛一,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子西南面,太宰子方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观楚国之宝器。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人各得其所,子西在此。奉圭璋,使诸侯,解忿悁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宰子方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亦不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正兵戎,以当强敌,提袍鼓以动百万之觿,使皆赴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司马子反在此。若怀霸王之馀义,猎理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惟大国所观。』秦使者瞿然无以对,恤遂摄衣而去。使反,言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梁惠王玮其照乘之珠,齐威王荅以四臣。玮犹美也。史记曰,魏惠王问齐威王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寡人之国虽小,尚有径寸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堂,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于是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以此为宝,将以照千里,岂直十二乘哉?」魏王笾,不怿而去。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窃见左校弛刑徒前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等,执法不挠,诛举邪臣,肆之以法,肆,陈也。觿庶称宜。昔季孙行父亲逆君命,逐出莒仆,于舜之功二十之一。纪太子仆杀纪公,以其宝玉来奔,纳诸宣公,公命与之邑,季文子使司寇出之境。公问其故,对曰:「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夫莒仆,则其孝敬,*[则]*弑君父矣,则其忠信,则窃宝玉矣,其人则盗贼也,是以去之。舜举十六相,去四凶,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见《左传》。今膺等投身强御,毕力致罪,陛下既不听察,而猥受谮诉,遂令忠臣同愆元恶。

自春迄冬,不蒙降恕,遐迩观听,为之叹息。夫立政之要,记功忘失,是以武帝舍安国于徒中,景帝时,韩安国为梁大夫,坐法抵罪。后梁内史缺,起徒中为二千石,拜为内史。臣贤案:此言武帝,误也。宣帝徵张敞于亡命。张敞为京兆尹,坐杀人亡命归家。冀州乱,征敞为冀州刺史。绲前讨蛮荆,均吉甫之功。《诗·小雅》曰:「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郑玄注云:「方叔先与吉甫征伐猃狁,今特往伐蛮荆,皆使来服于宣王之威,美其功之多也。」绲以顺帝时讨长沙武陵蛮夷有功,故以比之。祐数临督司,有不吐茹之节。谓祐奏梁冀弟旻,又为司隶校尉,权豪畏之也。诗曰:「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彊御。」膺著威幽、并,遗爱度辽。今三垂蠢动,王旅未振。易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易解卦象词也。卦坎下震上。解,坎为险,为水。水者,雨之象。震为动,为雷。王弼注云:「屯难盘结,于是乎解也。」乞原膺等,以备不虞。」书奏,乃悉免其刑。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公羊传》曰:「晋人执□侯,归之于京师。归之于者,执之乎天子之侧者也。罪定不定已可知矣。」何休注云:「归之于者,决辞也。」《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解见《张酺传》。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陀,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裁,音才代反。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及遭党事,当考实膺等。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解见《耿弇传》。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平署犹连署也。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狱名,解见灵纪也。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以朝廷为污秽也。

及陈蕃免太尉,朝野属意于膺,荀爽恐其名高致祸,欲令屈节以全乱世,为书贻曰:「久废过庭,不闻善诱,陟岵瞻望,惟日为岁。《论语》曰:「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曰『未也』。」又曰:「孔子恂恂然善诱人。」诗曰:「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爽致敬于膺,故以父为喻也。知以直道不容于时,悦山乐水,家于阳城。道近路夷,当即聘问,无状婴疾,阙于所仰。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上帝谓天子,鼎臣即陈蕃。人鬼同谋,《易·下系》曰:「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以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易》曰:「天地之道,贞观也。」乾九二、九五并曰「利见大人」也。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夷,伤也。融,朗也。明夷卦离下坤上,离为日,坤为地,日之初出,其明未朗。左传曰:「明而未融,其当旦乎?」以膺黜,故喻之也。虹蜺扬煇,弃和取同。《春秋考异邮》曰:「虹蜺出,乱惑弃和。」谓弃君子,同小人也。《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易·文言》曰:「天地闭,贤人隐。」《否》九五曰:「大人休否。」休否谓休废而否塞。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见险难,故投身以远害也。《易》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虽匮人望匮,乏也。,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毛苌诗注曰:「衡门,横木为门。」,任其飞沉,与时抑扬。」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一]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注[一]左传曰,晋侯之弟杨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

「合诸侯以为荣也。杨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膺子 瓒

膺子瓒谢承书「瓒」作「圭」。,位至东平相。初,曹操微时,瓒异其才,将没,谓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

杜密

杜密字周甫,颖川阳城人也。为人沉质,少有厉俗志。为司徒胡广所辟,稍迁代郡太守。征,三迁太山太守、北海相。其宦官子弟为令长有奸恶者,辄捕案之。行春到高密县,见郑玄为乡佐,知其异器,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

后密去官还家,每谒守令,多所陈托。同郡刘胜,亦自蜀郡告归乡里,闭门埽轨,无所干及。轨,车多也。言绝人事。太守王昱谓密曰:「刘季陵清高士,公卿多举之者。」密知昱激己,对曰:「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寒蝉谓寂默也。《楚词》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蝉寂漠而无声。」今志义力行之贤而密达之,力行谓尽力行善也。《礼记》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违道失节之士而密纠之,使明府赏刑得中,令问休扬,不亦万分之一乎?」昱笾服,待之弥厚。

后桓帝征拜尚书令,迁河南尹,转太仆。党事既起,免归本郡,与李膺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时人亦称「李杜」焉前有李固、杜乔,故言「亦」也。。后太傅陈蕃辅政,复为太仆。明年,坐党事被徵,自杀。

刘祐

刘祐字伯祖,中山安国人也。安国,县,故城在今定州义丰县东南。谢承书曰:「祐,宗室胤绪,代有名位。少修操行,学严氏春秋、小戴礼、古文尚书,仕郡为主簿。郡将小子尝出钱付之,今市买果实,祐悉以买笔书具与之,因白郡将,言『郎君年可入小学,而但傲很,远近谓明府无过庭之教,请出授书』。郡将为使子就祐受经,五日一试,不满呈限,白决罚,遂成学业也。」安国后别属博陵。祐初察孝廉,补尚书侍郎,閒练故事,文札强辨,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

除任城令,兖州举为尤异,迁扬州刺史。是时会稽太守梁旻,大将军冀之从弟也。祐举奏其罪,旻坐征。复迁祐河东太守。时属县令长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祐到,黜其权强,平理冤结,政为三河表。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也。表犹标准也。

再迁,延熹四年,拜尚书令,又出为河南尹,转司隶校尉。时权贵子弟罢州郡还入京师者,每至界首,辄改易舆服,隐匿财宝,威行朝廷。

拜宗正,三转大司农。时中常侍苏康、管霸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民庶穷困,州郡累气。累气,屏息也。祐移书所在,依科品没入之。桓帝大怒,论祐输左校。

后得赦出,复历三卿,辄以疾辞,乞骸骨归田里。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多。

每三公缺,朝廷皆属意于祐,以谮毁不用。延笃贻之书曰:「昔太伯三让,人无德而称焉。三让,解见和纪。延陵高揖,华夏仰风。揖,让也。左传,吴王寿梦卒,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弟季札,札□其室而耕,乃舍之。吾子怀蘧氏之可卷,体宁子之如愚,蘧瑗字伯玉,宁子名俞,并卫大夫。《论语》孔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又曰:「宁武子邦无道则愚。」微妙玄通,冲而不盈,《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也。又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蔑三光之明,未暇以天下为事,何其劭与!」庄子曰:「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理之,未暇理天下也。』」灵帝初,陈蕃辅政,以祐为河南尹。及蕃败,祐黜归,卒于家。明年,大诛党人,幸不及祸。

魏英

魏朗字少英,会稽上虞人也。上虞,县,故城在今越州馀姚县西。有虞山,在县东。少为县吏。兄为乡人所杀,朗白日操刃报雠于县中,遂亡命到陈国。从博士却仲信学春秋图纬,孔子作《春秋纬》十二篇。又诣太学受五经,京师长者李膺之徒争从之。

初辟司徒府,再迁彭城令。时中官子弟为国相,多行非法,朗与更相章奏,幸臣忿疾,欲中之中,犹中伤。会九真贼起,乃共荐朗为九真都尉。到官,奖厉吏兵,讨破腢贼,斩首二千级。桓帝美其功,征拜议郎。顷之,迁尚书。屡陈便宜,有所补益。出为河内太守,政称三河表。尚书令陈蕃荐朗公忠亮直,宜在机密,复征为尚书。会被党议,免归家。

朗性矜严,闭门整法度,家人不见墯容。后窦武等诛,朗以党被急征,行至牛渚牛渚,山名。突出江中,谓为牛渚圻,在宣州当涂县北也。,自杀。[一]著书数篇,号魏子云。  注

夏馥

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少为书生,言行质直。同县高氏﹑蔡氏并皆富殖,郡人畏而事之,唯馥比门不与交通比门,犹并门也。,由是为豪姓所仇。桓帝初,举直言,不就。

馥虽不交时宦,然以声名为中官所惮,遂与范滂﹑张俭等俱被诬陷,诏下州郡,捕为党魁。

及俭等亡命,经历之处,皆被收考,辞所连引,布遍天下。馥乃顿足而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剪须变形,入林虑山中林虑,今相州县,隐匿姓名,为冶家佣。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后馥弟静,乘车马,载缣帛,追之于涅阳市中涅阳,县,属南阳郡。遇馥不识,闻其言声,乃觉而拜之。馥避不与语,静追随至客舍,共宿。夜中密呼静曰:「吾以守道疾恶,故为权宦所陷。且念营苟全,以庇性命,弟柰何载物相求,是以祸见追也。」

明旦,别去。党禁未解而卒。

宗慈

宗慈字孝初,南阳安觿人也。安觿在今南阳县西南,仍有其名,无复基趾也。举孝廉,九辟公府,有道征,不就。后为修武令。时太守出自权豪,多取货赂,慈遂□官去。征拜议郎,未到,道疾卒。南阳腢士皆重其义行。

巴肃

巴肃字恭祖,勃海高城人也。高城,县,故城在今沧州盐山县南。初察孝廉,历慎令﹑贝丘长,慎,县,属汝南郡。贝丘,县,属清河郡。皆以郡守非其人,辞病去。辟公府,稍迁拜议郎。与窦武﹑陈蕃等谋诛阉官,武等遇害,肃亦坐党禁锢。中常侍曹节后闻其谋,收之。肃自载诣县,县令见肃,入合解印绶与俱去。肃曰:「为人臣者,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既不隐其谋矣,又敢逃其刑乎?」遂被害。刺史贾琮刊石立铭以记之。

范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征羌,解见《来歙传》。谢承书曰:「汝南细阳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

汉官仪曰:「光禄举敦厚﹑质朴﹑逊让﹑节俭。」此为四行也。时冀州饥荒,盗贼腢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觿议。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版,笏也。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格,正也。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汉官仪曰:「三公听采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也。顷者举谣言,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主者大言,州郡行状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馀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閒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左传》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滂莺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埽多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裁,音才载反。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钩,引也。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帝谓天也。如其有罪,祭之何益!」

觿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等皆三木囊头,暴于阶下。三木,项及手足皆有械,更以物蒙覆其头也。前书司马迁曰「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也。馀人在前,或对或否,滂﹑忠于后越次而进。王甫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皆以情对,不得隐饰。」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探汤喻去疾也。见《论语》。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甫曰:「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见《史记》。首阳山在洛阳东北。甫悯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郑玄注《周礼》曰:「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两。两,车也。尚书曰:「戎车三百两。」同囚乡人殷陶﹑黄穆,亦免俱归,并卫侍于滂,应对宾客。滂顾谓陶等曰:「今子相随,是重吾祸也。」遂遁还乡里。

初,滂等系狱,尚书霍谞理之。及得免,到京师,往候谞而不为谢。或有让滂者。对曰:「昔叔向婴罪,祁奚救之,未闻羊舌有谢恩之辞,祁老有自伐之色。」竟无所言。左传,晋讨栾盈之党,杀叔向之弟羊舌虎,并囚叔向。于是祁奚闻之,见范宣子曰:「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代宥之,今一不免其身,不亦惑乎?」宣子说而免之。祁奚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孔安国注尚书曰「自功曰伐」也。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默而泣。传,驿舍也,音知恋反。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仲博,滂弟也。滂从龙舒君归黄泉,谢承书曰:「滂父显,故龙舒侯相也。」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李膺﹑杜密。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论曰:李膺振拔污险之中,前书班固曰「振拔污涂,跨腾风云」也。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周易》曰:「鼓以动之。」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埶,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槩,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之文。

尹勋

尹勋字伯元,河南巩人也。家世衣冠。伯父睦为司徒,兄颂为太尉,宗族多居贵位者,而勋独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州郡连辟,察孝廉,三迁邯郸令,政有异多。后举高第,五迁尚书令。及桓帝诛大将军梁冀,勋参建大谋,封都乡侯。迁汝南太守。上书解释范滂﹑袁忠等党议禁锢。寻征拜将作大匠,转大司农。坐窦武等事,下狱自杀。

蔡衍

蔡衍字孟喜,汝南项人也。项,今陈州项城县也。少明经讲授,以礼让化乡里。乡里有争讼者,辄诣衍决之,其所平处,皆曰无怨。

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中常侍具瑗托其弟恭举茂才,衍不受,乃收继书者案之。又劾奏河閒相曹鼎臧罪千万。鼎者,中常侍腾之弟也。腾使大将军梁冀为书请之,衍不荅,鼎竟坐输作左校。乃征衍拜议郎﹑符节令。梁冀闻衍贤,请欲相见,衍辞疾不往,冀恨之。时南阳太守成瑨等以收纠宦官考廷尉,衍与议郎刘瑜表救之,言甚切厉,坐免官还家,杜门不出。灵帝即位,复拜议郎,会病卒。

羊陟

羊陟字嗣祖,太山梁父人也。梁父故城在今兖州泗水县北。家世冠族。陟少清直有学行,举孝廉,辟太尉李固府,举高第,拜侍御史。会固被诛,陟以故吏禁锢历年。复举高第,再迁冀州刺史。奏案贪浊,所在肃然。又再迁虎贲中郎将﹑城门校尉,三迁尚书令。时太尉张颢﹑司徒樊陵﹑大鸿胪郭防﹑太仆曹陵﹑大司农冯方并与宦竖相姻私,公行货赂,并奏罢黜之,不纳。以前太尉刘宠﹑司隶校尉许冰﹑幽州刺史杨熙﹑凉州刺史刘恭﹑益州刺史庞艾清亮在公,荐举升进。帝嘉之,拜陟河南尹。计日受奉,常食干饭茹菜,禁制豪右,京师惮之。会党事起,免官禁锢,卒于家。

张俭

张俭字符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张耳,大梁人也。高祖立为赵王。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县名,属山阳郡,故城在今兖州金乡县南。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兼容。

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明廷犹明府。言不执俭,得义之半也。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徵,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

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论曰:昔魏齐违死,虞卿解印;违,避也。史记魏齐,魏之诸公子也。虞卿,赵相也。范睢入秦,为昭王相,昭王乃遗赵王书曰:「魏齐,范睢之仇也,急持其头来。」赵王乃围齐,齐急亡,见虞卿。卿度赵王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齐往信陵君所。信陵君初闻之疑,后乃出迎。齐闻信陵初疑,遂自刎。赵王持其头遗秦也。季布逃亡,朱家甘罪。季布,楚人。为项羽将,数窘汉王。羽败,汉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三族。布匿濮阳周氏,髡钳布,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也。买置田舍。乃往洛阳,见汝阴侯灌婴,说之曰:「季布何罪?臣各为主用,职耳。」汝阴侯言于高帝,帝乃赦之。拜郎中,后为河东守也。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堙,塞也。前书班固曰:「何武、王嘉,区区以一篑障江河,用没其身。」终婴疾甚之乱,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又曰:「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岑晊

岑晊字公孝,南阳棘阳人也棘,音力。父豫,为南郡太守,以贪叨诛死。《方言》曰:「叨,残也。」晊年少未知名,往候同郡宗慈,慈方以有道见征,宾客满门,以晊非良家子,不肯见。晊留门下数日,晚乃引入。慈与语,大奇之,遂将俱至洛阳,因诣太学受业。

晊有高才,郭林宗、朱公叔等皆为友,李膺、王畅称其有干国器,虽在闾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尔雅》曰:「董,督正也。」太守弘农成瑨下车,欲振威严,闻晊高名,请为功曹,又以张牧为中贼曹吏。瑨委心晊、牧,褒善纠违,肃清朝府。宛有富贾张泛者,桓帝美人之外亲,善巧雕镂玩好之物,颇以赂遗中官,以此并得显位,恃其伎巧,用埶纵横。晊与牧劝瑨收捕汎等,既而遇赦,晊竟诛之,并收其宗族宾客,杀二百馀人,后乃奏闻。于是中常侍侯览使泛妻上书讼其冤。帝大震怒,徵瑨,下狱死。晊与牧亡匿齐鲁之閒。会赦出。后州郡察举,三府交辟,并不就。及李、杜之诛,因复逃窜,终于江夏山中云。

陈翔

陈翔字子麟,汝南邵陵人也。祖父珍,司隶校尉。翔少知名,善交结。察孝廉,太尉周景辟举高第,拜侍御史。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翔奏冀恃贵不敬,请收案罪,时人奇之。迁定襄太守,征拜议郎,迁扬州刺史。举奏豫章太守王永奏事中官,吴郡太守徐参在职贪秽,并征诣廷尉。参,中常侍璜之弟也。由此威名大振。又征拜议郎,补御史中丞。坐党事考黄门北寺狱,以无验见原,卒于家。

孔昱

孔昱字符世,鲁国鲁人也。七世祖霸,成帝时历九卿,封褒成侯。臣贤案:前书孔霸字次儒,即安国孙,世习尚书。宣帝时为太中大夫,授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元帝即位,霸以师赐爵关内侯,号褒成君。薨,谥曰烈君。今范书及谢承书皆云成帝,又言封侯,盖误也。詹事及相俱二千石,故曰历卿。自霸至昱,爵位相系,其卿相牧守五十三人,列侯七人。昱少习家学,家学《尚书》。大将军梁冀辟,不应。太尉举方正,对策不合,乃辞病去。后遭党事禁锢。灵帝即位,公车征拜议郎,补洛阳令,以师丧□官,卒于家。

苑康

苑康字仲真,勃海重合人也。重合,县,故城在今沧州乐陵县东。少受业太学,与郭林宗亲善。举孝廉,再迁颖阴令,有能多。

迁太山太守。郡内豪姓多不法,康至,奋威怒,施严令,莫有干犯者。先所请夺人田宅,皆遽还之。

是时山阳张俭杀常侍侯览母,案其宗党宾客,或有迸匿太山界者,康既常疾阉官,因此皆穷相收掩,无得遗脱。览大怨之,诬康与兖州刺史第五种及都尉壶嘉诈上贼降,征康诣廷尉狱,减死罪一等,徙日南。颖阴人及太山羊陟等诣阙为讼,乃原还本郡,卒于家。

檀敷

檀敷字文有,山阳瑕丘人也。瑕丘,今兖州县。少为诸生,家贫而志清,不受乡里施惠。举孝廉,连辟公府,皆不就。立精舍教授,远方至者常数百人。桓帝时,博士征,不就。灵帝即位,太尉黄琼举方正,对策合时宜,再迁议郎,补蒙令。蒙,县,属梁国。以郡守非其人,□官去。家无产业,子孙同衣而出。年八十,卒于家。谢承书曰「敷与孙同衣而行,并日而食」也。

刘儒

刘儒字叔林,东郡阳平人也。阳平故城,今魏州莘县。郭林宗常谓儒口讷心辩,有圭璋之质。圭璋,玉也。半圭曰璋。谢承书曰:「林宗叹儒有圭璋之质,终必为令德之士。」《诗》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察孝廉,举高第,三迁侍中。桓帝时,数有灾异,下策博求直言,儒上封事十条,极言得失,辞甚忠切。帝不能纳,出为任城相。顷之,征拜议郎。会窦武事,下狱自杀。

贾彪

贾彪字伟节,颖川定陵人也。少游京师,志节慷慨,与同郡荀爽齐名。

初仕州郡,举孝廉,补新息长。新息,今豫州县。小民困贫,多不养子,彪严为其制,与杀人同罪。城南有盗劫害人者,北有妇人杀子者,彪出案发,就发处案验之。而掾吏欲引南。

彪怒曰:「贼寇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遂驱车北行,案验其罪。城南贼闻之,亦面缚自首。数年閒,人养子者千数,佥曰「贾父所长」,生男名为「贾子」,生女名为「贾女」。

延熹九年,党事起,太尉陈蕃争之不能得,朝廷寒心,莫敢复言。彪谓同志曰:

「吾不西行,大祸不解。」乃入洛阳,说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谞,武等讼之,桓帝以此大赦党人。李膺出,曰:「吾得免此,贾生之谋也。」

先是岑晊以党事逃亡,亲友多匿焉,彪独闭门不纳,时人望之。望,怨也。彪曰:「传言『相时而动,无累后人』。相,视也。左传之文也。公孝以要君致衅,自遗其咎,吾以不能奋戈相待,反可容隐之乎?」于是咸服其裁正。

以党禁锢,卒于家。初,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何颙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也。襄乡故城在今随州枣阳县东北也。少游学洛阳。颙虽后进,而郭林宗、贾伟节等与之相好,显名太学。友人虞伟高有父雠未报,而笃病将终,颙往候之,伟高泣而诉。颙感其义,为复雠,以头醊其墓。醊,祭酹也,音竹岁反。

及陈蕃、李膺之败,颙以与蕃、膺善,遂为宦官所陷,乃变姓名,亡匿汝南閒。

所至皆亲其豪桀,有声荆豫之域。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诗·大雅》曰:「予曰有胥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走,予曰有御侮。」毛苌注曰:「谕德宣誉曰奔走。」是时党事起,天下多离其难,颙常私入洛阳,从绍计议。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觿。

及党锢解,颙辟司空府。每三府会议,莫不推颙之长。累迁。及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它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初,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操以是嘉之。尝称「颖川荀彧,王佐之器」。及彧为尚书令,遣人西迎叔父爽,并致颙尸,而葬之爽之颐傍。

赞曰:渭以泾浊,玉以砾贞。物性既区,嗜恶从形。砾音历。说文曰:「砾,小石也。」言渭以泾浊,乃显其清,玉居砾石,乃见其贞。区犹别也。嗜,爱也。从形谓形有善恶也。以谕彼李膺等与宦竖不同,故相憎疾。兰莸无并,销长相倾。莸,臭草也。左传曰:「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华。」易否卦曰:「小人道长,君子道销。」泰卦曰:「君子道长,小人道销。」老子曰「高下相倾」也。徒恨芳膏,煎灼灯明。前书龚胜死,有一老父入哭甚哀,曰:「熏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

校勘记

二一八四页六行又将及难按:「又」原斗「及」,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八四页一一行狙狝猴也按:「狝」原斗「弥」,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八四页一三行谓范睢蔡泽之类按:汲本、殿本「睢」作「雎」。

二一八四页一四行赢粮而景从也按:「赢」原斗「嬴」,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八四页一六行怀经协术集解引惠栋说,谓「协」当作「挟」,古字通,黄琼传「黄门协邪」是也。

二一八五页二行忠义之流按:「忠」原斗「志」,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八五页三行国命委于阉寺按:「阉」原斗「阍」,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八五页一五行正枉必过其直见孟子按:殿本考證谓今孟子无此文。

二一八六页一0行磬*(牙)**[互]*境界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牙」应作「□」,即「互」字。今据改。

二一八七页二行李膺为河南尹集解引惠栋说,谓考异云「河南尹」当作「司隶」。

校补引侯康说,谓通鉴系张成事于延熹九年,是年李膺为司隶,故考异云然,然灵纪九年无赦,惟八年三月大赦天下,则张成推占当赦,命子杀人,实在八年三月前,是时李膺正代邓万世为河南尹也。今按:黄山谓按张成事不必在八年。膺之输作左校,本传及陈蕃传皆谓膺河南尹,冯绲传则谓膺司隶校尉,此范书之疏缪也。

二一八七页三行帝亦颇谇其占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谇」当作「讯」,古书讯谇二字多相乱。今按:御览六五一引作「讯」。

二一八七页三行成弟子牢修集解引惠栋说,谓袁宏纪作「牢顺」,续汉志作「牢川」。今按:御览引作「牢循」。

二一八七页一一行荀翌按:汲本、殿本「翌」作「昱」。下同。按:「翌」字经史多假为「昱」字。

二一八七页一三行孔昱按:皇甫规传「昱」作「翊」。集解引惠栋说,谓党锢传有孔昱,昱字符世,韩敕碑有御史孔翊元世,则翊即昱也。

二一八七页一三行苑康汲本、殿本「苑」作「范」。下同。按:荀淑、窦武传并作「苑康」,作「范」误。

二一八七页一三行□*(敷)**[□]*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本传及韩敕碑皆作「□」。今据改,与下文合。

二一八八页六行刘祗按:「祗」原斗「只」,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八八页六行朱楷按:「楷」原斗「揩」,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九0页一行荀翌附祖淑传按:沉家本谓案淑传云兄淑子昱,则「祖」字斗。

二一九0页二行王璋字伯仪集解引惠栋说,谓「璋」当作「章」,「仪」当作「义」。

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上文王章为八厨,字本作「章」,此又作「璋」,必有一误。

二一九一页七行还居纶氏续志「纶氏」作「轮氏」。按:纶轮通。

二一九一页八行为节*[志]*者所羞据汲本、殿本补。

二一九二页一五行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据汲本、殿本补。

二一九三页九行使守高堂按:汲本、殿本「堂」作「唐」。

二一九三页一四行*[则]*弑君父矣据汲本、殿本补,与左传合。

二一九四页七行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纪作「阳翟令张舆」,又膺为河南尹时考杀之也。

二一九四页一一行今臣到官已积一旬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纪「一旬」作「二旬」。

二一九四页一三行皆鞠躬屏气按:「鞠」原斗「鞫」,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九七页八行漏夺名籍刊误谓「夺」当作「脱」。按:惠栋谓续汉书作「漏脱」,夺与脱古字通。

二一九八页四行刘季陵清高士按:汲本「陵」作「林」。殿本考證谓「陵」本或作「林」。

二二0二页六行入林虑山中按:御览八一七引谢承书,作「遁多黑山」。

二二0二页七行为冶家佣按:「冶」原斗「治」,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二0二页七行追之于涅阳韨中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纪作「滏阳」,魏郡邺县有釜水,或是滏水之阳。案汉末林虑、邺县皆属魏郡,馥入林虑山,静追之滏阳韨中,为得其实。

二二0四页三行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按:汲本「议也」作「讥邪」。

二二0四页一二行滂莺时方艰按:集解引王补说,谓袁纪「艰」下有「难」字。

二二0五页一五行见则排斥按:刊误谓「见则」案文当作「则见」。

二二0五页一五行古之循善按:刊误谓案文「循」当作「修」。

二二0六页一0行并卫侍于滂按:汲本、殿本「滂」作「傍」。

二二0八页三行周易曰鼓以动之殿本考證云诸本同,王会汾谓案易无此文。张森楷校勘记谓「鼓」或当是「风」误。今按:注或引诗大序「风以动之」,展转传写,误「诗序」为「周易」,误「风」为「鼓」耳。

二二0九页五行*(征)**[复]*拜议郎据汲本、殿本改。按:前曾征拜议郎,故此云复拜,作「征」误。

二二0九页六行家世冠族按:汲本、殿本「冠」上有「衣」字。

二二0九页八行司徒樊陵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灵帝纪陵为太尉,非司徒。

二二0九页一0行司隶校尉许冰汲本、殿本「冰」作「永」。按:殿本考證谓「永」毛本作「冰」,监本作「水」,今从宋本。王先谦谓毛本并不作「冰」,不知所据何本。

二二0九页一0行幽州刺史杨熙按:「杨」原斗「扬」,径改正。

二二一0页五行由是结仇乡人朱并汲本、殿本「结仇」下衍「览等」二字。按:

「览等」二字如连上读,当以「由是结仇览等」句绝,然上文祗言侯览与张俭结仇,不当有「等」字也。如连下读,则朱并成为侯览之乡人,通鉴即以「览等」二字连下读,而省去一「等」字,作「览乡人朱并」,然朱并为张俭之乡人,非侯览之乡人也。绍兴本无此二字,乃知此二字为衍文。

册府元龟九四九正作「乡人朱并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亦一明證也。

二二一0页七行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按:外黄属陈留郡,黄县属东莱郡,故顾炎武、钱大昕皆谓当作「黄令」,多一「外」字。惠栋则谓袁纪作「督邮毛钦」,或钦是外黄人,衍一「令」字耳。

二二一二页二行其何伤于日月*[乎]*据汲本、殿本补,与论语合。

二二一二页三行父*(像)**[豫]*为南郡太守据汲本、殿本改。按:殿本考證谓「豫」监本作「像」,从宋本改。

二二一二页九行又以张牧为中贼曹吏按:刊误谓案文多一「中」字,「吏」当作「史」。

二二一二页一三行晊与牧亡匿齐鲁之閒按:汲本、殿本「亡匿」上衍「遁逃」二字。

二二一三页四行*[翔]*奏冀恃贵不敬据汲本、殿本补。

二二一三页五行奏事中官按:校补谓案文「奏」当为「奉」之斗。又按:据张元济后汉书校勘记,「官」原作「宫」,影印时描改为「官」。

二二一四页一行前书孔霸字次*(孺)**[儒]*据汲本、殿本改,与前书合。

二二一四页九行皆遽还之按:王先谦谓「遽」乃「追」之斗。

二二一五页二行远方至者常数百人按:「常」原作「尝」,径据汲本、殿本改。

二二一五页七行□*[与]*子孙同衣而行据汲本、殿本补。

二二一五页一0行出为任城相按:「城」原斗「成」,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二一五页一二行令闻令望按:「闻」原作「问」,径据汲本、殿本改。

二二一六页三行而掾吏欲引南按:刊误谓案文「吏」当作「史」。

二二一七页一0行亡匿汝南閒按:刊误谓案文「閒」字下又云「有声荆豫之域」,若只在汝南,则无用「閒」字,不当云「荆」,盖漏「南郡」二字也,南郡则属荆州。

二二一八页五行遣人西迎叔父爽按:刊误谓案文致颙尸,又葬颐傍,则爽亦死矣,明脱一「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