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235-078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隶辨卷八       长洲顾蔼吉撰
碑考下

圉令赵君碑 初平元年
 字原云在邓州一统志云在南阳县旧文宣王庙内
 南阳县宋属邓州今俱属河南南阳府
 额题云汉故圉令赵君之碑八篆字为二行碑图云
 晕三重唯内一重自右达于左汉碑圭首多若是唯
 中穿相去有远近不同者文十三行行十九字末行
卷八 第 1b 页 WYG0235-0784b.png
 空八字书年月与下一字齐金石录云碑已讹缺名
 字皆不可考予家有旧拓本得之寒山赵氏比隶释
 所载斯咏上多其盖二字
周公礼殿记  初平五年
 舆地碑目云在成都府学
 集古录目云文翁为蜀郡守始立学校安帝永初中
 以火灾被焚献帝时太守高朕重修立之金石录云
卷八 第 2a 页 WYG0235-0785a.png
 今成都府学有汉时所建旧屋柱皆正方上狭下阔
 此记在柱上刻之初平五年立距今盖千年矣而字
 画完好可读当时石刻在者往往磨灭此记刻于屋
 楹乃与金石争寿亦异矣隶释云周公礼殿规模古
 质井斗异制此记刻于东南之一柱亦木尔欧阳氏
 以为文翁石柱记者误也碑式云周公礼殿记六行
 行三十八字集古录云颜有意益州学馆庙堂记谓
 献帝无初平五年当是兴平元年盖时天下丧乱西
 蜀僻远年号不通故仍称旧号也今检范晔汉书本
卷八 第 2b 页 WYG0235-0785b.png
 纪初平五年五月改为兴平颜说是也隶续碑图云
 天下碑录以为钟会书此记初平五年立魏书云会
 以正始中为尚书郎注谓其弱冠登朝盖已在初平
 四十年之后矣谓之会所书者非也舆地碑目云钟
 会于魏咸熙元年始入蜀距汉兴平初祀已七十一
 年不应追书也
卢丰碑  建安七年
卷八 第 3a 页 WYG0235-0785c.png
 未详所在卢君为江州夷邑长今四川重庆府巴县
 汉之江州也或即在其地
 此碑集古金石二录与隶释隶续俱不载见字原碑
 目云蜀人谓之汉夜郎碑
樊敏碑  建安十年
 舆地碑目云在雅州墨宝云在卢山县雅州今隶四
 川卢山县属焉隶释云在黎州非是
 额题云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十二篆字为
 二行碑图云两兽蟠其上就为圭首若今所谓赑屃
卷八 第 3b 页 WYG0235-0785d.png
 者其一有鳞犹龙然篆额两行偏其右文在穿下凡
 十八行行三十九字空一行刻乱曰二行又空一行
 低十三字刻岁月及书造人姓名其云石工刘盛息
 懆书者刘刻其石而厥子落笔也陈球碑阴书其二
 故吏之子亦曰息崇宁壬午知县邱常题其碑阴云
 此碑相传为魏受禅碑而此乃建安十年所立又在
 黄初之前虽暴露中野而字画醇古文尚可读余因
卷八 第 4a 页 WYG0235-0786a.png
 扶其既倒植其将立又为屋以庇之庶几永其传也
 绍兴己卯眉山程勤又题云仆仕于卢山乃得樊君
 故碑于荒山榛莽间亟作大屋覆其上表而出之碑
 阴所记崇宁壬午距今五十八年而任斯邑者皆吾
 乡人扶倒植仆偶相似然全蜀艺文志又载李一本
 跋云此碑踞于道周几千馀岁在宋以前讹为魏受
 禅碑一统志谓其文字漫灭不可考以故惑于闻见
 者不为注目弘治乙未偶憩其下因束筱为帚拂之
 倏见字画隐隐而出亟为磨洗拓得墨本然其模糊
卷八 第 4b 页 WYG0235-0786b.png
 不可读者亦过半矣金石文字云重刻本字甚拙恶
高颐碑  建安十四年
 隶释云在雅州舆地碑目云在严道县东二十里严
 道县今废省其地入雅州
 额题云汉故益州太守高君之碑十隶字为二行碑
 图云两螭蟠其首文在穿下凡十八行行二十一字
高颐阙
卷八 第 5a 页 WYG0235-0786c.png
 阙有二其一云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
 廉诸部从事高颐字贯方其一云汉故益州太守阴
 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府君字贯阙一字
 隶释云此两阙一有高君名字一不称名而字阙其
 一予所见六十年前石刻贯字之旁刻云阙一字近
 世所见乃有以光字补之者此一阙虽无颐之名而
 阴平北府皆见之碑则两者皆高颐之碑也舆地碑
 目以高府君为高君实贯下有光字云高君兄弟皆
 孝廉非是
卷八 第 5b 页 WYG0235-0786d.png
熊君碑  建安二十一年
 隶释云在道州
 额题云汉故绥民校尉骑都尉桂阳曲红灌阳长熊
 君之碑二十篆字为五行碑式云文十七行行五十
 五字财及碑之半其后空数行书文春事又空一行
 书杜晖事末行书年月及工师姓名与杜晖相隔亦
 数行许铭之后追叙君兮别作行隶释云汉人书墓
卷八 第 6a 页 WYG0235-0787a.png
 阙及神道则有尽列其生平所历官者及铭志则举
 其所终或所历之清高者题之其叙先世但云某君
 之孙某君之子既不名其父祖亦不著其德美此碑
 独异于他刻高曾之间又有祖父旻其上阙文盖伯
 叔祖也祖之下云君高字汉举高上亦阙一字必父
 也碑首熊君名字亦残缺欧阳公以高为绥民非也
 碑后载荼陵长文春重安侯相杜晖二人官寿行事
 各数十言似是同郡盛德之士作文者惜其无所记
 录故附之左方也
卷八 第 6b 页 WYG0235-0787b.png
黄龙甘露碑  建安二十四年
 舆地碑目云在眉州彭山县之黄龙镇彭山县今废
 省其地入眉州
 额题云黄龙甘露之碑六隶字隶续云碑中有穿高
 五尺馀广三尺文十行仅有数字可辨群臣列名居
 石之二上下四横每横二十馀人可辨者侍中二人
 司徒尚书五官中郎将大中中散大夫博士各一人
卷八 第 7a 页 WYG0235-0787c.png
 议郎四人安汉镇东等将军二十馀人官之下皆称
 臣姓名碑侧题太守李严并丞令二人华阳国志云
 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立庙作碑
 墨宝云眉州彭山县即汉武阳县地也
黄龙甘露碑  建安二十六年
 舆地碑目云在隆州籍县江口墨宝云在眉州彭山
 县本朝人题云时以甲辰岁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七
 日转移此碑盖从隆州移置眉州也
 额题云黄龙甘露之碑六隶字隶续云碑亦有穿高
卷八 第 7b 页 WYG0235-0787d.png
 五尺馀广二尺文十四行惟首行有建安廿六年数
 字可辨建安二十五年汉祚已终次年四月蜀主方
 称帝改元则辛丑之春蜀人犹奉汉代正朔故有建
 安二十六年之文
黄龙甘露碑阴
 隶续云存者上两横每横三十人可辨者侍中议郎
 从事史中郎将数十人两横之下崇宁中为王时彦
卷八 第 8a 页 WYG0235-0788a.png
 所磨刻其说
梁休碑  建安二十七年
 天下碑录云在襄州谷城县襄州今为襄阳府谷城
 县属之
 隶续云司徒掾梁君碑篆额惟存掾碑二字碑录云
 建安廿七年立此黄初前一年也岂吴人尚用汉历
 乎否则误字也
唐公房碑  无年月
 集古录目云在兴元府墨宝云在城固县西北三十
卷八 第 8b 页 WYG0235-0788b.png
 里兴元府即今陜西汉中府城固县属之
 额题云仙人唐君之碑六篆字为二行碑图云圭首
 偏右其内有晕一重又两重在其左晕下脚去穿颇
 远穿下即刻文所存者十七行行三十一字其后石
 已裂水经注云智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固城
 人也学道得仙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刋石立碑表
 述灵异也隶释云汉中太守郭芝立公房王莽时人
卷八 第 9a 页 WYG0235-0788c.png
 博物志云城固县婿乡有唐公昉得道鸡犬皆升仙
 后汉志云褒中有唐公防祠盖隶法房字其户在侧
 故人多不晓或作防或作昉皆误也集古录亦作公
 昉碑
唐公房碑阴
 碑图云一横十五人
刘熊碑  无年月
 金石录云在酸枣县天下碑录云在酸枣县古城内
 集古录目以为在今扬州非也碑已不存旧有拓本
卷八 第 9b 页 WYG0235-0788d.png
 藏寒山赵氏余从摹得之
 隶释云酸枣令刘熊碑篆额右一行微有枣令刘字
 则知所题非十即八也水经云酸枣城有县令刘孟
 阳碑今碑孟下损其一字欧阳公不知碑在酸枣无
 以名其官遂谓之俞乡侯季子碑唐王建题此碑诗
 云苍苔满字土埋龟风雨消磨绝妙辞不向图经中
 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元祐中苏迈书胡戢之语谓
卷八 第 10a 页 WYG0235-0789a.png
 此与刘宽碑同建诗为不诬予谓此固汉隶之上品
 似非中郎笔法都穆金薤琳琅云建生于唐其云蔡
 邕碑者盖本之图经而非凿空而言洪氏不当于此
 而疑之也
刘熊碑阴
 隶释云其可见者百八十人不书郡邑皆酸枣人也
苑镇碑  无年月
 未详所在字原云或云在襄州即今襄阳府
 额题云汉故荆州从事苑君之碑十篆字碑式云碑
卷八 第 10b 页 WYG0235-0789b.png
 十五行行二十四字穿在第八九十行之间第一字
 之下各废四字隶释云苑君名镇无所终岁月
督邮斑碑  阙年月
 字原云在徐州
 无额碑首行云督邮讳斑字子翁隶释云碑无额故
 不得其姓石既碎落故不知其所终
衡立碑  无年月
卷八 第 11a 页 WYG0235-0789c.png
 金石录云在郓州中都郓州今为东平州中都今为
 汶上县俱属兖州府
 金石录云碑云君讳立字元节其先出自伊尹而其
 铭曰于穆从事欧阳公集古录号为元节碑且云疑
 其姓伊而为从事也今碑首尚完题云浚仪令衡君
 之碑盖汉时石刻其官爵姓氏既载于额则其下不
 复更著苟文已残缺又不见其额则遂难考究矣立
 与卫尉卿衡方墓皆在今郓州中都方碑亦云其先
 伊尹号称阿衡因以氏焉隶释云赵氏曰碑有额予
卷八 第 11b 页 WYG0235-0789d.png
 亦未之见也石多缺惟铭尚可读
刘曜碑  阙年月
 天下碑录云在郓州须城县郓州即今东平州须城
 县今废省其地入东平
 额题云汉故光禄勋东平无盐刘府君之碑十四篆
 字隶释云汉人铭墓以郡邑题其首者所见惟此一
 碑集古录云文字磨灭仅有存者卒葬年月皆不可
卷八 第 12a 页 WYG0235-0790a.png
 见按欧洪两家皆云有阴而其书不载
金恭碑  阙年月
 隶释云近岁出于云安军土中云安军今为云安县
 属夔州府
 无额首行题云金君碑君下缺二字碑式云碑有昼
 方之纹上亦有穿题一行文十行后馀三行所存者
 行十三字隶释云其石剥缺少有可句者金掾季本
 即其父也二弟曰广延曰雍直其母徐氏有纪产碑
 按徐氏纪产碑刻于光和元年其碑云子男恭字子
卷八 第 12b 页 WYG0235-0790b.png
 肃早终此碑盖刻于光和之前也
金恭阙
 碑图云上刻一禽三足次横刻金君姓名次刻一人
 执扇乘马似是金君也旁有龙虎衔环其下断裂
中部碑  无年月
 字原云在均州今属襄阳府
 额题云中部碑三隶字为一行碑图云额偏其左额
卷八 第 13a 页 WYG0235-0790c.png
 上有白晕一重其右复有两晕不匝字在晕下穿在
 字中所废者三行各四字隶释云凡题名五十馀人
 如汉世碑阴而有额谓之中部殊不可晓石理漫灭
 名字廑有存者
富春丞张君碑  阙年月
 字原云在亳州
 额题云汉故富春丞张君碑八篆字隶释云张君之
 名髣髴如[泳-永+贡]字土人以为张湛非也碑载其父兄而
 官称磨灭志文多不成章而铭诗可读其间云三年
卷八 第 13b 页 WYG0235-0790d.png
 癸亥景命不禄考东都历年凡三癸亥永平与光和
 之六年延光之二年是也建光有三年则岁在癸亥
 但次年壬戌已改延光亳社去雒阳不远不应踰两
 载而不知改元也复斋碑目云地志顺帝分会稽置
 吴郡富春属焉今碑除吴郡下缺当在顺帝之后为
 富春丞三年而卒尔
郎中郭君碑  无年月
卷八 第 14a 页 WYG0235-0791a.png
 未详所在
 额题云汉郎中郭君之碑七隶字隶释云名字皆缺
 文辞亦有可句者其云惠兄仲犀郭仲奇碑尝有惠
 兄之称此碑复尔仲𡱝者若非仲奇之伯仲则其同
 族也
城坝碑  阙年月
 字原云在渠州今为渠县属顺庆府
 隶释云右无名碑蜀人谓之城坝碑末有方三百里
 围二尺字及用人用日数似是记板筑事按碑有云
卷八 第 14b 页 WYG0235-0791b.png
 有诏拜君益州太守又云□功后世盖益州太守筑
 城坝以卫民故立此碑以颂其功德也
是邦雄桀碑  阙年月
 字原云在渠州
 碑图云其上刻麟其下则牛首碑十一行行二十六
 字有以两字居一字地位者其后空三行许隶释云
 碑之首云是邦峻生雄桀峻之上下各阙一字盖言
卷八 第 15a 页 WYG0235-0791c.png
 其山川孕秀也其间有晋杨侯苗由彼适梁犍为武
 阳之句疑其姓杨而家犍为字画类李翊碑又有碑
 阴上朱鸟而下玄武则没字碑也碑图云与冯绲墓
 道一碑相类非磨灭者
仲秋下旬碑  阙年月
 墨宝云在绵州
 字原云额五字上二字不可辨第三杨字第四元字
 第五似秀字而不明碑式云有穿两旁有大白纹如
 晕之状碑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其上一半皆漫灭隶
卷八 第 15b 页 WYG0235-0791d.png
 释云字画清逸颇类刘宽碑但石损字阙所馀无几
 复斋碑目作杨元君仲秋下旬碑墨宝云俗以为文
 处茂碑
司马季德碑  阙年月
 未详所在
 无额碑首行云故山阳府卒史防东守尉司马□字
 季德其名阙金石录作山阳卒史司马留碑盖赵氏
卷八 第 16a 页 WYG0235-0792a.png
 所见其名犹未阙也隶续云山阳府卒史防东守尉
 者以郡曹而摄邑官其本秩自如故犹今之兼权也
 防东二字颇晻昧难辨故赵氏以山阳卒史名之
薛刘二君断碑  阙年月
 舆地碑目云在重庆府
 额题云汉故益州刺史中山相薛君巴郡太守宗正
 卿成平侯刘君碑二十四隶字为四行隶续云隶额
 颇杂篆体其碑髣髴二十行所馀其上一段它石断
 裂不存矣第一行有益州刺史中山相薛八字第二
卷八 第 16b 页 WYG0235-0792b.png
 行有巴郡太守宗正卿成八字第三行有惟二君三
 字馀皆不可句读盖前两行各举其官后行始是碑
 语与广汉属国辛李二君碑正同其间有祭死者及
 薛刘征讨字殆是纪述平寇之事赵氏误以为墓刻
 故云古无两人共立一碑者又以刘君为成平侯相
 详其额初无相字盖王子侯也
司空残碑  阙年月
卷八 第 17a 页 WYG0235-0792c.png
 金石录云政和乙未得于洛阳天津桥之故墓
 隶续云所存五行行九字皆铭诗也字径二寸馀雄
 健清新盖汉代之神品其词有云命尔司空故赵氏
 谓之司空残碑
司空残碑阴
 金石录云故吏题名百馀人尤完好笔法不减蔡邕
 石经
司农刘夫人碑  阙年月
 隶续云在宜兴夫人冢旁
卷八 第 17b 页 WYG0235-0792d.png
 无额碑式云题一行文七行行三十八字石尚馀其
 半亦隐隐若字隶续云夫人汉太尉许馘之室也首
 行有标题之文石已刓剥所存数十百字其漫漶者
 强半惟次行独全故知其为刘氏其辞惟数句可读
 字画多杂篆体所书以字全类孔宙碑其它偏旁多
 与故民吴公碑中山相薛君题额相类应劭汉官仪
 所载三公孝灵时有吴郡阳羡许馘范纪光和四年
卷八 第 18a 页 WYG0235-0793a.png
 馘以卫尉代刘宽为太尉吴处厚青箱杂记云义兴
 有许馘庙其碑许劭所作唐开元诸孙重刻今其残
 碑才有数十字其间载许君自司农迁卫尉此又称
 刘氏为司农夫人则铭墓时许犹未为卫尉也其碑
 在光和之前无疑
禹庙残碑  阙年月
 未详所在
 隶续云禹庙一小碑其上漫灭五之三其前漫灭四
 之一所存者少成句读唐宝历中三人同观刻名其
卷八 第 18b 页 WYG0235-0793b.png
 上赵氏有禹庙二碑其一云字画浅细有皮氏长安
 定苏字恐是此一碑今按碑文无皮氏长安定苏字
 赵氏所录乃别是一碑非即此碑也
鲁相谒孔庙残碑  阙年月
 字原云在兖州
 隶释云右无名碑首尾上下皆碎裂馀石才有数行
 详其辞非是谀墓中人者亦非颂德政纪工役之事
卷八 第 19a 页 WYG0235-0793c.png
 前有帝命筴授俾相于鲁吉月令辰钦谒十四字又
 云春秋烝尝几以获福盖是谒庙之文后有访之儒
 彦稽之典谟圣德设章及昔在周人之句似皆是铺
 张孔子也中云览鸿基之旷荡观林木之窈深似指
 孔林而言或题为驻跸亭前断碑此亭盖在阙里赵
 氏著录有鲁相谒孔子碑而无其说疑即此也末有
 叔德仲雅题名而亡其姓
夏堪碑  阙年月
 字原云在亳州酂县亳州今属凤阳府酂县今废并
卷八 第 19b 页 WYG0235-0793d.png
 其地入永城县属归德府
 额题云故相府小史夏堪碑八隶字金石录云后有
 铭铭三字语颇古其卒葬年月残缺字虽不工然汉
 碑也隶释云文则崛奇字甚怪陋有难以意会者
雍劝阙碑  无年月
 舆地碑目云在梓潼县北二里梓潼县今属四川保
 宁府
卷八 第 20a 页 WYG0235-0794a.png
 碑式云汉故赵国相雍府君之阙十大隶字为两行
 其文一面五行一面三行行二十三字第七及第十
 五字下皆有横画第一重惟首行及第四五行则七
 字馀皆虚其下一字金石录云其前历叙家世官爵
 而所述雍君事甚略故吏民汉中太守邯郸某等慕
 恋恩德刋石称颂焉隶释云此碑全类魏晋间所书
 刘备及刘渊国中所刻碑亦题为汉存于今者如车
 骑将军阙成献王碑是也此刻甚可疑但无年岁可
 證赵氏又寘诸汉碑中故存之
卷八 第 20b 页 WYG0235-0794b.png
郭辅碑  无年月
 集古录目云在襄州谷城县襄州今为襄阳府谷城
 县属之
 额题云郭先生之碑五篆字为一行碑图云其圭首
 偏左方右晕三重左一重字接晕下凡十一行行三
 十字穿在第一字之下铭后三行各废三字自额之
 左皆文之馀集古录云其文字古质盖汉之碑也金
卷八 第 21a 页 WYG0235-0794c.png
 石录云按后魏郦道元注水经具载此碑云碑无年
 号不知何代人然则欧阳公何所据遂以为汉人乎
 余以字画验之疑魏晋时人所为既无岁月可考姑
 附于汉碑之次隶释云碑有两昭字晋人所讳疑此
 是魏刻
严发残碑  阙年月
 未详所在
 碑式云所存十二行行十字隶续云此碑不见岁月
 疑其非汉刻虽字不工却不类魏晋以后书法
卷八 第 21b 页 WYG0235-0794d.png
诏赐功臣家字  无年月
 字原云在成都府
 隶释云诏赐功臣家五大字今在蜀中似是汉人所
 书其事不可详也墨宝云郭氏犁地得之又有小石
 一刻永平五年四字甃井杂之壁间今不存按此四
 字又是一石非五字之纪年也
学师宋恩等题名  无年月
卷八 第 22a 页 WYG0235-0795a.png
 隶释云在成都周公礼殿门之西序
 字原云碑凡二一列经师经掾一列文学师诸曹掾
 史隶释云汉永平中尝为四姓小侯立五经师此则
 蜀郡诸生也当是郡守兴崇学校者镌石纪德诸生
 既刻姓名而诸曹史亦缀其末惜亡其碑不可考尔
 成都又有左右生题名一巨碑盖左学右学诸生也
 其间江阳宁蜀晋原遂宁乃蜀晋所置郡欧阳公以
 为汉文翁学生题名非也
故吏应酬残题名  无年月
卷八 第 22b 页 WYG0235-0795b.png
 字原云在成都府墨宝云得之北门鱼桥之下
 隶释云题名共三十人此石所存者横两行尔上行
 两人之后则有右郫字其下一行凡十五人末有左
 江原字二邑皆隶蜀郡此盖蜀郡太守碑阴也墨宝
 云后无字非碑阴盖断碑尔
宗季方等题名  无年月
 隶续云在龙门禹庙
卷八 第 23a 页 WYG0235-0795c.png
 碑式云两横列上一列二十一人下一列二十人隶
 续云赵氏录禹庙凡二碑皆在龙门其一有皮氏长
 刘寻丞樊璋姓名而无阴其一有皮氏长安定苏字
 而文已磨灭其阴则有汾阴赵遗数十人姓名官爵
 最后有龙门复民三十五户人名此碑二列有四十
 一人姓名疑是龙门复民而多少与赵说不合盖别
 一碑也题名之上有文十馀行乃唐开元中龙门令
 吕延祐所作禹庙颂楚顺八分书亦犹魏子庙碑后
 人刻于石之空处耳
卷八 第 23b 页 WYG0235-0795d.png
苏衡等题名  无年月
 字原云在兖州
 隶释云题名三十馀人盖东郡平原北海陈留汝南
 颍川梁国下邳南阳东平十郡之士也姓名多已沦
 没或云碑在孔里驻跸亭前或题云孔府君碑阴
举吏张玄等残题名  无年月
 未详所在
卷八 第 24a 页 WYG0235-0796a.png
 隶续云其可见者举吏汝南一人故吏河内一人门
 生东郡三人门生济南二人门生平原任城各一人
 薛令有其官而亡其姓名惟虞升一人郡邑名字及
 所出钱无一字缺者
公乘伯乔残题名  无年月
 未详所在
 隶续云所存者一列二人广都及郫皆蜀郡之邑盖
 西川之残碑也
繁长张禅等题名  无年月
卷八 第 24b 页 WYG0235-0796b.png
 舆地碑目云在梁山军忠州界
 隶续云一石三横首行云长蜀郡繁张君讳禅字仲
 闻其次题掾曹十人及三民姓名次横之首行云夷
 浅口例掾赵陵字进德次夷侯九人邑长三人第三
 横邑君三人夷民六人后云凡世八户造末有四行
 高出两字题白虎二夷王及丞尉名字最后两行及
 其下一横字画差小似是纪事之辞惟夷王谢资数
卷八 第 25a 页 WYG0235-0796c.png
 字分明馀皆不可读东都益部郡县夷汉错居此必
 蜀郡太守有德政繁县夷人共立此碑尊其官吏故
 书之前列舆地碑目作浮兰碑云是汉刻
酒泉题名  无年月
 未详所在
 字原云碑九列每列三十二人
交阯都尉沈君神道  无年月
 舆地碑目云在大竹县北一里隶释云在梁山军大
 竹县今属四川顺庆府梁山军即今夔州府梁山县
卷八 第 25b 页 WYG0235-0796d.png
 也
 舆地碑目云双石阙其一镌云汉谒者北屯司马左
 都候沈府君神道其一镌云汉新丰令交阯都尉沈
 府君神道字原云沈字左字道字丰字发笔皆长过
 三四寸许令字交字两笔皆长君字中笔亦长碑图
 云其上皆刻朱鸟其下则右刻玄武左刻一兽之首
 若虎而角环在口已缺其爪据之隶释云二神道盖
卷八 第 26a 页 WYG0235-0797a.png
 是一人犹王稚子阙尽书其所历之官也
金君阙  无年月
 字原云在云安军即今夔州府云安县
 题云钜鹿大守金君阙凡七字碑式云四旁皆刻磨
 纹
杨宗墓道  无年月
 字原云在嘉州舆地碑目云在夹江县东十里嘉州
 即今四川嘉定州夹江县属之
 舆地碑目云墓前双阙其左隶书汉故益州太守杨
卷八 第 26b 页 WYG0235-0797b.png
 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十六字金石录作杨宗墓阙
 铭
清河相张君墓道  无年月
 未详所在
 题云清河相弘农太守张君墓凡十字墓下阙一字
 隶释云一碑甚大其中但存此数字惟河相弘农君
 五字点画具尔碑式云两旁有白纹其碑长八尺馀
卷八 第 27a 页 WYG0235-0797c.png
 阔三尺馀此数字之下尚有三之二
不其令蕫君阙  无年月
 字原云在济州即今济宁州
 题云汉故不其令蕫君阙八字为二行天下碑录云
 汉童恢墓双石阙字在任城县南七里一云汉故不其
 令童君一云童恢琅邪人隶释云东汉循吏有童恢
 传注云谢承书作僮种两姓异同史氏固有所疑矣
 初未尝见此阙遂以蕫为童当以碑为正传云恢字
 汉宗琅邪姑幕人辟公府除不其令其为令在杨赐
卷八 第 27b 页 WYG0235-0797d.png
 罢相之后则恢盖孝灵时人也此阙刻一冢冢上三
 物植立若木叶然二男子拜于前有一妇人二稚子
 又有六妇人鱼贯于后冢旁有一大树其下有一马
 立于木下及马后者各一人马前有数物如鸡鹜之
 状者碑图云所画者子孙展墓之状有仆马休于松
 楸之下所题八字其左复有四五小字不可辨碑录
 所载董君双石阙字此盖其一也隶文董字卝下著
卷八 第 28a 页 WYG0235-0798a.png
 童碑录及范史误去其卝张驹云尝见不其令一碑
 数百言其字大小如防东尉司马君碑亦多漫灭者
 当是彼一阙也
绵竹令王君神道  无年月
 字原云在涪州
 题云广汉绵竹令王君神道凡九字隶释云微杂篆
 体绵字作曰下木略与县字相混故赵氏误作广汉
 县令而谓其借苓为令也按金石录又误合刘让阁
 道题字为一碑故以为建宁元年十月造而此碑则
卷八 第 28b 页 WYG0235-0798b.png
 无年月也字原既辨其误又云建宁元年立何耶
司马孟台神道  无年月
 字原云在汉川今为汉川州属成都府
 题云故上庸长司马君孟台神道凡十一字隶释云
 石文皴剥而字札甚精复斋碑目作上庸长阙
高直阙  无年月
 字原云在雅州
卷八 第 29a 页 WYG0235-0798c.png
 题云汉故高君讳直字文玉凡九字隶释云字画甚
 不工汉人题墓有云神道者有云墓道者有云阙者
 惟高颐及高直但书姓名字尔
韦氏神道  无年月
 字原云在均州州今属襄阳府
 碑图云其上重晕与埋铭同中刻此四字隶释云石
 文中断似若韦字尔
征南将军刘君神道  无年月
 未详所在
卷八 第 29b 页 WYG0235-0798d.png
 题云有汉征南将军刘君神道凡十字隶续云大小
 与王稚子阙相类而刚劲过之惟后两字刓损
平杨府君神道  无年月
 字原云在绵州州今属成都府
 题云汉平杨府君叔神道凡八字字原云刻于石阙
 椽首墨宝云平杨必姓名如建平太守之类叔其字
 也隶续止有平杨府君叔神六字
卷八 第 30a 页 WYG0235-0799a.png
沛相范君阙  无年月
 舆地碑目云在梓潼县东六里
 天下碑录云汉沛相剑门范皮墓阙文字不甚多记
 名目而已隶续云图经有范伯皮阙蜀人云范君有
 二阙周回十六字多磨灭今在凤皇山寺前麦田中
 近得范君一阙其上横刻四字尚可认曰府君神道
 字之下刻四人物次横又有一马最下三方有白纹
 其中似尝刻字阙上四人皆向右行更有一石其人
 却向左行恐是范之右阙阙旁之砖坚厚如石其重
卷八 第 30b 页 WYG0235-0799b.png
 十斤田夫耕垦时或得之上有小篆韵语每砖十行
 行一句一在汪圣锡家其文曰嗟痛明时仲治无年
 结偅孳孳履践圣门知辨赐张□噍孔言宽博□约
 性能渊泉带徒千人行无遗愆予亦得其一云德积
 未报曷尤乾川茂而不实颜氏暴颠非独范子古今
 皆然想貌睹形列画诸先设往有知岂复恨焉石上
 姓名虽沦灭而砖文有范子可證乃知范君名皮字
卷八 第 31a 页 WYG0235-0799c.png
 仲治图经误衍伯字按舆地碑目作沛国范伯友墓
 石阙则又误相为国误皮为友
汝南上蔡令神道  无年月
 字原云在阆州即今四川保宁府
 隶续云阆州城外一石阙其东面刻十三字与王稚
 子阙相类蜀人谓之汝南令阙视其文南之下一上
 字甚分明盖汝南之上蔡令也徐求阆苑记以为唐
 贞观中旌表王氏义门所立谬也
侍中杨文父神道  无年月
卷八 第 31b 页 WYG0235-0799d.png
 未详所在
 题云汉杨侍中文父之神道凡九字隶续云字体格
 与冯幽州阙相似必西州所刻者
贞女罗凤阙  无年月
 未详所在
 题云汉贞女罗凤墓凡六字隶续云笔势甚清逸颇
 类景谒者墓表字之上以朱爵为额盖墓阙也
卷八 第 32a 页 WYG0235-0800a.png
延年椁字  永初七年
 隶续云在蜀中
 其文云永初七年四月三十日造焉是万岁延年益
 寿郭凡十八字为三行隶续云当是寿冢中所刻
种氏石虎刻字  光和七年
 未详所在
 其文云光和七年四月五日孝子种览元博所造共
 十六字
交阯刺史石羊字  无年月
卷八 第 32b 页 WYG0235-0800b.png
 字原云在郴州
 隶续云第一行有阯刺史三字上灭其一当是交字
 第二行有君羊二字上灭其一土人谓之邓君羊阙
 文乃其姓也此盖墓道石羊膊上所刻建安以前之
 物
比干墓字  无年月
 字原云在卫州比干墓上
卷八 第 33a 页 WYG0235-0800c.png
 水经注云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
 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隶续云仅有
 殷比干墓四字比水经阙其三字画清劲乃东都桓
 灵时人所书者收碑如欧赵皆未之见石公弼跋云
 世传孔子书然隶始于秦非孔子书必矣字画劲古
 当是汉人书
四老神坐神祚机刻字  无年月
 金石录云在惠帝陵旁隶释云商于农人耕地得此
 一刻云园公神坐一刻云园公神祚机一刻云甪里
卷八 第 33b 页 WYG0235-0800d.png
 先生神坐隶释云神坐及神祚凡四人当各有之今
 绮季甪里尚阙其一而黄公者未见金石录作四皓
 神位刻石跋云验其字画盖东汉时书广川书跋云
 重画深凿其书甚完
五君杯柈文  无年月
 东观馀论云在洛阳上清宫
 隶续云五君杯柈文十五字予所见者已装治成帙
卷八 第 34a 页 WYG0235-0801a.png
 不得详其形制五君之旁有棬各三径三寸馀其中
 者圆若碑碣之穿上下二棬则椭褊不匀亦有阙其
 一者藏碑若欧赵皆所无有复不见于诸家杂说中
 殆莫知其为何物独武阳黄伯思长睿作洛阳九咏
 其瞻上清一篇中云洼柈五兮石杯九飨西后兮啜
 东后所注甚详注云宫中有石上列圆穴五椭穴九
 俗谓之九卵石侧各有题记曰太老君真人君仙人
 君东海君西海君字与汉人隶法同其穴殊无刋刻
 之迹乃汉世所作以祠真仙耳圆者代柈椭者代杯
卷八 第 34b 页 WYG0235-0801b.png
 就石为之若洼尊之类或谓晋世仙人白仲理作此
 炼丹非也盖字画类汉世隶不类晋体又东观馀论
 载政和中黄君瞻上清跋语云此碑帙有五君杯柈
 又故书于右且云欲考杯柈所以者观此可知也宣
 和殿藏碑录以为汉碑面名之曰真人君石樽刻与
 四老神祚机刻石同帙良由此石就其上有器物之
 状以祀五君故或谓之杯柈或谓之石樽而黄君之
卷八 第 35a 页 WYG0235-0801c.png
 词可据始知是洛阳上清宫之物其文惟太老君三
 字最大盖尊老子也西海真人六字却似晋人笔札
 岂镌刻有工拙乎
李刚石室画像  熹平元年
 水经云钜野黄水南有荆州刺史李刚墓钜野县今
 属兖州府
 隶续云荆州刺史李刚石室残画像一轴高不及咫
 长一丈有半所图车马之上横刻数字云君为荆州
 刺史时前后导从有驺骑有步卒标榜皆湮没在后
卷八 第 35b 页 WYG0235-0801d.png
 一车碑失其半止存东郡二字向前一车车前有榜
 惟郡太守三字可认前后亦有驺骑步卒及没字榜
 又一车仅存马足泰半无碑少前六骑形状结束胡
 人也其上亦刻数字惟乌桓二字可认汉长水校尉
 主乌桓骑又有护乌桓校尉此以乌桓为导骑必二
 校中李君尝历其一齐宣王侍郎凡三榜车前一榜
 无字其一四人三榜惟梁高行梁使者二榜有字其
卷八 第 36a 页 WYG0235-0802a.png
 一四人樊姬楚庄王孙叔敖梁郑女凡四榜后有一
 榜而阙其人水经云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熹平元
 年卒有祠堂石室三间四壁隐起彫刻君臣官属龟
 龙麟凤之文闽人李丙仲南得此碑于西州冯方圆
 仲宛转假借而得之郦氏所载古碑百馀惟李刚鲁
 峻二墓有图画赵氏虽云曾得鲁君画像而碑录中
 无其目此碑则自来好古之士未之见也
鲁峻石壁画像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济州今为济宁州
卷八 第 36b 页 WYG0235-0802b.png
 隶续云画像二石并广三尺崇二尺水经云金乡山
 司隶校尉鲁君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
 刻书契以来忠臣孝子烈妇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形
 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此石上下三横首行一榜云祠
 南郊从大驾出时次有大车帐下骑鲜明骑小史骑
 凡十六榜大车之上一榜三字上两字略有左畔偏
 旁似是校尉骑字车前两旁鲜明八骑步于中者四
卷八 第 37a 页 WYG0235-0802c.png
 人铃下三十馀骑如鱼鳞然列两行横车之后后有
 驸马二匹帐下一骑小史持幢四骑次横荐士一人
 有榜奏曹书佐主簿车各一榜有车马骑史仆射二
 骑铃下二骑各有榜第三横冠剑接武十有五人一
 榜阙里之先贤也次石上横两榜云君为九江太守
 时车前导者八人后骑石损其半少前一榜云功曹
 史导有车马车前二骑榜灭中横但刻云气下横十
 有六人形像标榜与前石同后汉志大驾卤簿五校
 在前按鲁峻碑尝历九江太守终于屯骑校尉从驾
卷八 第 37b 页 WYG0235-0802d.png
 南郊乃屯骑之职藏此者不知为何人碑既有九江
 标榜又有屯骑职掌更有先贤形像定为鲁峻石壁
 所刻其谁曰不然其一之上横尽图人物主坐客拜
 侍于前后者六又主客三人列坐侍者四中横三车
 又一车导骑二一车两人在前一车一人在后屋下
 之人三五宾主三车有标榜皆湮灭下横十七人如
 前石所图圣门高弟人亦一榜一字不可认其一则
卷八 第 38a 页 WYG0235-0803a.png
 上横七骑皆右驰中横二车一有一导骑一则倍之
 末有五人在屋下二稚子在屋上下横两毡车皆驾
 以一马又一车有导骑二末有五人在屋下立车皆
 有榜惟四导骑者上下各有字粗可认上曰君下曰
 郎鲁君再为议郎岂谓是乎以其冠剑人物绝类九
 江石壁所画疑此二石亦是鲁祠四壁者后汉志列
 侯会耕祠导从中有鲜明卒米氏画史朱浮墓石壁
 人物有鲜明队或者不能细认先贤姓字但见有鲜
 明数榜遂谓是朱浮墓壁画像非也
卷八 第 38b 页 WYG0235-0803b.png
武氏石室画像  无年月
 在济宁州宋方务德有重刻本
 金石录云武氏有数墓在今济州任城墓前有石室
 四壁刻古圣贤画像小字八分书题记姓名往往为
 赞于上文词古雅字画遒劲隶释作武梁祠堂画像
 云石六其五则横分为二梁高行蔺相如二段又广
 于他石所画者古帝王忠臣义士孝子贤妇各以小
卷八 第 39a 页 WYG0235-0803c.png
 字识其旁有为之赞文者其事则史记两汉史列女
 传诸书合百六十有二人有标题者八十七人其十
 一人磨灭不可辨又有鸟兽草木车盖器皿屋宇之
 属甚众赵德夫题云武氏石室画像赵君东人当知
 其实而不能辨此画为武氏谁人冢前者予案任城
 有从事武梁碑元嘉元年立其辞云孝子仲章季章
 季立孝孙子侨躬修子道竭家所有选择名石南山
 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坛墠后建祠堂良匠
 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似是
卷八 第 39b 页 WYG0235-0803d.png
 谓此画也故予以武梁祠堂画像名之愚按画像中
 所题鲁庄公庄字不避明帝讳似非武梁祠堂所刻
 梁盖卒于桓帝时也其详见阳韵庄字下武氏有数
 墓不能定此刻为何人墓前者当从金石录题为武
 氏石室画像可耳碑图云武梁祠堂画记自伏戏至
 于夏桀齐公至于秦王管仲至于李善及莱子母秋
 胡妻长妇儿后母子义浆羊公之类合七十六人其
卷八 第 40a 页 WYG0235-0804a.png
 名氏磨灭与初无题识者又八十六人连帅方务德
 重刻郡斋地远岁久殆将乱真也今华山马氏有此
 重刻本予从而摹得之
成王周公画像  无年月
 未详所在
 碑图云君臣侍御凡九其后有一马有小字标榜曰
 成王周公
孔子见老子画像 无年月
 隶续云人物七车二马三标榜四惟老子后一人榜
卷八 第 40b 页 WYG0235-0804b.png
 漫灭孔子面右贽雁老子面左曳曲竹杖中间复有
 一雁一人俛首在雁下一物拄地若扇之状石有裂
 文不能详辨侍孔子者一人其后双马驾车车上一
 人马首外向老子之后一马驾车车上亦一人车后
 一人回首向外史记鲁昭公予孔子一乘车两马一
 竖子同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子此画圣舆两骖
 似是据此
卷八 第 41a 页 WYG0235-0804c.png
太尉公墓中画像  无年月
 字原云在资州内江县资州今为资县与内江县俱
 属成都府
 隶续云太尉公墓中画像蜀人谓之燕王墓人物未
 知何所依据一石横四尺高二尺有半两巨人高坐
 右方有㐲尉公三字左方有右将军韩侯子本七字
 又一石七人分坐三席其中一席二人题其左曰高
 陵侯右曰曲□侯人物字画比前石甚小㐲尉公盖
 是用㐲为大即太尉公也建武中右将军官废汉末
卷八 第 41b 页 WYG0235-0804d.png
 方复有之益州十二郡国二百年间五人为三公至
 太尉者南郑李固成都赵戒戒之孙谦二赵在桓灵
 献帝时成都去内江不远岂其冢墓耶
功曹史残画像  无年月
 未详所在
 隶续云为旁行者四第一行凡五车中车而坐者一
 人御者亦一人自第二车复有一人踵其后右执杖
卷八 第 42a 页 WYG0235-0805a.png
 左执一物如扇之状最后别有一人石缺不能尽见
 第二行导者二人左执管而吹之其右则石缺凡三
 车车后不复有人最后人一车才见其马之半第三
 行导者四人右持铙左执管凡两车最后又一车则
 见其人之半面第四行一人乘马在前次二车其前
 车亦有一人随其后最后又一车亦见其马之半车
 各一马有盖左方通下三行为一可见者二大车后
 有二马奴隶凡六人其前则缺矣其标榜可识者五
 曰功曹史曰门下督曰下贼曹曰曹史曰督邮
卷八 第 42b 页 WYG0235-0805b.png
雍丘令残画像 无年月
 未详所在
 隶续云所存者八车十三马有一车不全见车上之
 人十有六马上之人四奔走于车马之前者四人标
 榜曰泰山为雍丘令
尉府壶壁砖文  阳朔四年
 未详所在
卷八 第 43a 页 WYG0235-0805c.png
 文四行十六字云尉府壶壁阳朔四年正朔始造设
 已所行分行作棋局大眼金石录云字画奇古西汉
 文字世不多有此字完好可喜然所谓尉府壶壁又
 云已所行者莫晓其为何等语隶续云西汉字见于
 彝器者皆是篆文此砖略有隶体
永平砖文  永平八年
 未详所在
 隶续云文四行九字云永平八年七月廿日作
汝伯宁砖文  建初三年
卷八 第 43b 页 WYG0235-0805d.png
 未详所在
 隶续云文六行十八字云建初三年八月廿日汝伯
 宁□万岁舍大利善与曹叔文砖所谓万岁署舍同
 或是卜筑所用者汉人无忌讳如此
曹叔文砖文  建初七年
 未详所在
 隶续云文八行三十一字云建初七年八月十三日
卷八 第 44a 页 WYG0235-0806a.png
 曹叔文作千万岁署舍命史后子孙贵昌□□未央
 大吉
谢君墓砖文  元和三年
 未详所在
 隶续云文四行十五字云元和三年五月甲戌朔谢
 君□造此墓
永初砖文  永初元年
 隶续云近岁出蜀中
 砖有二其一直书一行云永初元年景师造其一云
卷八 第 44b 页 WYG0235-0806b.png
 大吉羊宜侯王
永初官墼文  永初七年
 字原云眉州人掘武阳故城得之
 文一行七字云永初七年作官墼隶续云范至能在
 蜀得其二惟七及官字文有反背不同重有十八斤
定陶鼎款识  无年月
 未详所在
卷八 第 45a 页 WYG0235-0806c.png
 隶续云定陶鼎盖有高庙二字颇大腹有都仓二字
 次之又有小字四行曰定陶庙容十升并重九斤二
 两惠帝令郡国立高庙时帝子恢为梁王定陶梁所
 都也其后元帝子为定陶王王之子入继大统更封
 楚王之子于定陶此乃庙中祭器不知何王所作高
 庙二字方正高古略无篆势定陶十一字则参杂篆
 隶之体他器亦有相类者都仓二字即是篆文此器
 旧藏宣和殿钟鼎款识法帖云其字画浸有变篆为
 隶之体其为高庙祀器无疑
卷八 第 45b 页 WYG0235-0806d.png
新莽候钲  地皇二年
 字原云绍兴中出于金州
 隶续云候钲四十二字阙二字汉器如馆陶釜甘泉
 内者镫之类犹是篆体独此器所书有波画字尤清
 劲与汉末笔法无异孰谓西都隶字皆古拙乎
修官二铁盆款识 建武二十年
 字原云在嘉州今为嘉定州属四川
卷八 第 46a 页 WYG0235-0807a.png
 一有廿五石廿年修官作八字一止有廿五石三字
 隶续云乾道中陆游务观监汉嘉郡得之字画无篆
 体盖东汉初年所作其文有廿年字而无纪年之名
 东都惟建武建安有二十年此必建武之器所谓修
 官正与永平巴官同恐是识铁官之地名未详其义
巴官铁盆铭  永平七年
 舆地碑目云在巫山县
 隶续云铭十六字云巴官三百五十斤永平七年弟
 廿七建中靖国初黄鲁直自戎州东归厥弟叔向
卷八 第 46b 页 WYG0235-0807b.png
 摄邑巫山有大盐盆积水堂下以植莲芡鲁直去其
 泥而识之其文铸出铁上故虽有发笔而势不可纵
 人或指以为篆首行惟有一字如已而反最后一字
 如西而有连笔鲁直以为前刀而后酉亦谓之秦篆
 又以斤为戊皆误也金石录作铁量铭
书言府弩机铭  延光三年
 未详所在
卷八 第 47a 页 WYG0235-0807c.png
 钟鼎款识云铭二十有七字曰延光三年闰月书言
 府作六石鐖郭工锻臤令磨守丞躬乘钜史训主按
 延光三年岁在甲子闰十月而言闰月举闰则知月
 也书言府者所谓言则左史书之之义天禄石渠之
 属此盖汉之武库随府有之如府省是也又若工若
 令若丞若史皆铭之于机则知除戎器戒不虞昔人
 尤在所慎者其制错以银文缕细若丝绾
耿氏镫铭  延光四年
 未详所在
卷八 第 47b 页 WYG0235-0807d.png
 铭二行十六字云延光四年二月耿氏作镫比二工
 张裒造钟鼎款识云铭全作隶书字极奇古云比二
 者言如此者有二耳隶续云两汉器物存于今者皆
 是篆文独此一镫用隶
延光铜壶款识  延光四年
 未详所在
 隶续云款识二行十三字字从左起云延光四年铜
卷八 第 48a 页 WYG0235-0808a.png
 二百斤直钱万二千
元嘉刀铭  元嘉四年
 未详所在
 隶续云其文云元嘉四年五月丙午日造此铜官刀
 长四尺二寸下阙二字宜侯王大吉羊
中平兽洗款识  中平三年
 隶续云绍兴中长沙攸县刘氏浚塘获之
 款识一行云中平三年八月造作用富隶续云最下
 两字甚野盖铸冶小夫所书者兽在其左若驼非驼
卷八 第 48b 页 WYG0235-0808b.png
 若麟非麟
董氏二洗款识  无年月
 未详所在
 隶续云一款其右曰蕫氏雅好一款其左曰蕫氏器
 中图一鼎鼎上有禽今虽藏于二家乃一人所作者
 虽无年月可考却非魏晋人字画
驺氏二镜铭  无年月
卷八 第 49a 页 WYG0235-0808c.png
 东观馀论云大者藏故江阴守王直中家小者藏故
 司直洪□家
 隶续云铭七言五句云驺氏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
 人民息𦙶□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孰长保二
 亲得天力二镜虽有大小而铭文无异同小镜惟氏
 字笔法小变胡字不是反文大镜又有两人相乡坐
 其旁小隶云东王公西王母黄长睿审定以为汉器
李氏镜铭  无年月
 未详所在
卷八 第 49b 页 WYG0235-0808d.png
 隶续云铭亦七言五句云李氏作竟佳且好明如日
 月世之保白虎辟酉主除道渴饮玉泉饥食□浮由
 天下不知老又有二兽奋迅拿攫即白虎辟邪也按
 辟酉非辟邪酉古文酉字说见有韵酉字下
青羊镜铭  无年月
 未详所在
 隶续云铭与驺氏镜并同但第二句少人字末句少
卷八 第 50a 页 WYG0235-0809a.png
 长保二亲四字
魏大飨碑  延康元年
 隶释云在亳州谯县
 额题云大飨之碑四篆字为一行碑式云有穿穿旁
 有刻螭之纹磨灭不全文十九行行二十字隶释云
 相传为梁鹄书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嗣位改
 元延康魏志云丕以七月甲午军次于谯大飨六军
 是时汉鼎犹未移也丕为人臣而自用正朔可谓无
 君之罪人也士大夫椟藏其碑者特以字书之故尔
卷八 第 50b 页 WYG0235-0809b.png
 金石录云唐大中五年亳州刺史李暨以旧文刓缺
 再刻于石旧碑断续不可尽识此特完好
魏公卿上尊号奏  延康元年
 集古录目云在许州
 额题云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九篆字为二行字作
 阴文凸起碑式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九字先王及
 高陵两武王三陛下皆平阙有奕局之纹自陛下即
卷八 第 51a 页 WYG0235-0809c.png
 位后十行刻于碑阴二陛下亦平阙集古录云唐贤
 多传为梁鹄书今人或谓非鹄也乃钟繇书尔未知
 孰是隶释云其中有大理东武亭侯臣繇者乃其人
 也当时内外前后劝进之辞不一此盖刻其最后一
 章碑自造于华裔之后石理皴剥字迹晻昧今世所
 传者多是前一段耳金石文字记云此文当在延康
 元年而刻于黄初之后旧刻残缺予见拓本于北海
 孙氏仅存数十字今在许州者重摹本也
魏受禅表  黄初元年
卷八 第 51b 页 WYG0235-0809d.png
 集古录目云在许州魏文帝庙中
 额题云魏受禅表四篆字为一行作阴文凸起碑式
 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八字先皇及陛下五皇帝皆
 平阙亦有奕局纹刘宾客嘉话云王朗文梁鹄书钟
 繇镌字谓之三绝集古录云颜真卿又以为钟繇书
 莫知孰是此碑旧刻亦已残缺今所传者重摹也集
 古录作魏受禅坛记
卷八 第 52a 页 WYG0235-0810a.png
魏封孔羡碑  黄初元年
 今在曲阜县孔子庙中
 额题云鲁孔子庙之碑六篆字为一行有穿文二十
 三行行四十二字制诏皇上圣皇三行皆平阙隶释
 云嘉祐中郡守张稚圭按图经题曰魏陈思王曹植
 词梁鹄书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与大飨碑盖
 不相远若繁昌两碑则自是一家以为鹄书非也金
 石录云按魏志文帝以黄初二年正月下诏以议郎
 孔羡为宗圣侯奉孔子之祀及令鲁修旧庙今以碑
卷八 第 52b 页 WYG0235-0810b.png
 考之乃黄初元年当以碑为正
魏横海将军吕君碑  黄初二年
 未详所在
 额题云魏故横海将军章陵太守都乡侯吕君之碑
 十七篆字隶释云吕君名字皆刓剥魏隶之佳者惟
 钟梁之碑四若范式碑则又次之此刻差胜贾逵刘
 熹尔
卷八 第 53a 页 WYG0235-0810c.png
魏大飨记残碑 黄初三年
 隶续云在长安瑶台寺
 额题云大向记三古文为一行碑图云额之两旁有
 白纹贯于上下外有晕两重不过额其文十二行行
 十七字非全碑也黄初三年及千秋万代字平阙隶
 续云额第三字不能识以其辞中有记字故名之此
 碑二百馀字损者四之一所存之文殆不可晓其书
 法与魏受禅相近文帝大飨六军立碑于谯在是年
 之前两载此书飨为向或是假借受禅碑盖钟繇所
卷八 第 53b 页 WYG0235-0810d.png
 书此碑黄初年月之下有一字其左从䍃而阙其右
 疑是繇字或谓之钟繇残碑姑传疑以俟知者
魏修老子庙诏  黄初三年
 字原云在亳州
 无额碑式云诏十六行行八字后两行书年月隶续
 云苦县濄水北有老子庙水经曰庙前南门外有汉
 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在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
卷八 第 54a 页 WYG0235-0811a.png
 往谯所勒此碑磨灭者大半盖是诏豫部修祠之事
 当时刻之于碑也碑之下方有唐开元及天宝间题
 字数十行乃真源县令邵昕记祠醮投龙之事真源
 属亳州今曰卫真即汉之苦县也集古录作太清东
 阙题名
魏范式碑  青龙三年
 天下碑录云在济州任城县西南四十里大顶山南
 济州今为济宁州
 额题云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十篆字范府君名
卷八 第 54b 页 WYG0235-0811b.png
 式字巨卿见后汉书独行传此碑县长薛君乡人翟
 循等为之立庙建碑金石录云法书要录以为蔡邕
 书今以碑考之乃魏青龙三年立非邕书也隶释云
 此碑虽不及延康黄初四刻在魏他碑中为可取尔
 唐李嗣真作书后品乃云蔡公诸体惟范巨卿碑风
 华艳丽古今冠绝甚矣藻鉴之谬也
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  正始三年
卷八 第 55a 页 WYG0235-0811c.png
 集古录目云在洛阳苏氏家按有翻本在成都宋胡
 宗愈与中郎石经遗字并镵之锦官西楼宇文绍奕
 跋云又得古文篆隶三体石经八百二十九盖即洛
 阳苏氏本而重刻之也
 隶续云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古文三百七十篆文
 二百十七隶书二百九十五有一字而三体不具者
 皇祐癸巳洛阳苏望氏所刻苏君有言曰后汉熹平
 四年灵帝以经籍文字穿凿疑误后学诏诸儒雠定
 五经命蔡邕书古文篆隶三体镌石立于太学今石
卷八 第 55b 页 WYG0235-0811d.png
 不存本亦罕见近于故相王文康家得左传拓本数
 纸其石断剥字多亡缺取其完者摹刻凡八百一十
 九题曰石经遗字即小欧阳集古目中所有者石经
 见于范史帝纪及儒林宦者传皆曰五经蔡邕张驯
 传则曰六经惟儒林传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郦
 氏水经云汉立石经于太学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
 隶三字石经唐志有三字石经古篆两种曰尚书曰
卷八 第 56a 页 WYG0235-0812a.png
 左传独隋志所书异同其目有一字石经七种三字
 石经三种既以七经为蔡邕书矣又云魏立一字石
 经乃其误也范蔚宗时三体石经与熹平所镌并列
 于学宫故史笔误书其事后人袭其讹错或不见石
 刻无以考正赵氏虽以一字为中郎所书而未尝见
 三体者欧阳氏以三体为汉碑而未尝见一字者予
 作隶释鉴汉魏之字法详公羊之题名据水经之事
 实辨二史之牴牾已定一字石经为汉刻矣续得苏
 氏此碑益喜前说犹墨守也历古所疑于今始判隶
卷八 第 56b 页 WYG0235-0812b.png
 释云欧阳集古录诸碑皆有跋尾独三体石经置而
 弗论岂有所疑而未决乎小欧阳集古录目遂定为
 汉刻盖为儒林传所误也按晋书卫恒传云魏初传
 古文者出于邯郸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
 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魏书江式传云魏陈留邯
 郸淳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以书
 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
卷八 第 57a 页 WYG0235-0812c.png
 体复宣石经考云据卫恒传所言三字石经非邯郸
 淳书金石文字记云江式传则不考卫恒之言而失
 之者也胡三省通鉴注魏碑以正始年中立汉书言
 元嘉元年度尚命邯郸淳作曹娥碑时淳已弱冠自
 元嘉至正始九十馀年谓淳所书非也
魏甄皇后识坐版函  无年月
 隶续云绍圣丙子邺民耕地得之
 其文云文昭皇后识坐版函共八字隶续云一绿石
 匣广八寸有半长倍之厚三之一鹿顶笏头盖其上
卷八 第 57b 页 WYG0235-0812d.png
 有此八字魏文帝甄皇后神坐前之物也故嘉兴守
 林衡之父时为相之临漳令摸得之其字乃魏隶之
 工者传于世既鲜故士大夫罕见魏史黄初中葬甄
 夫人于邺州帝以母氏之故追上尊谥别立寝庙此
 乃明帝时所刻者
晋司马整碑  泰始四年
 集古录云在光化军军即襄州谷城县之阴城镇阴
卷八 第 58a 页 WYG0235-0813a.png
 城当魏晋时为南乡属县
 额题云宣威将军南乡太守司马府君纪德颂十五
 字集古录云南乡太守者司马整也按晋书宣帝弟
 安平献王孚孚次子曰义阳成王望望第三子曰随
 穆王整整以魏咸熙二年为南乡太守是岁晋武受
 禅改元泰始泰始三年徙整南阳而南乡人为整建
 此碑广川书跋云书为隶古气质浑厚与鸿都石经
 可一二校也
司马整碑阴
卷八 第 58b 页 WYG0235-0813b.png
 集古录云南乡太守将吏三百五十人其磨灭者犹
 有二十馀人人皆有邑姓名字而无次序其名号有
 令有长有南閤祭酒门下督主簿部督邮监汀督邮
 部劝农五官掾文学掾营车掾军谋掾府门亭长主
 记史待事掾待事史部曲将部曲督又有贼曹功曹
 议曹户曹金曹水曹科曹仓曹铠曹左右兵曹曹皆
 有掾又有祭酒有史有书佐有修行有从掾位有从
卷八 第 59a 页 WYG0235-0813c.png
 史位有史有小史等魏晋之际太守官属之制盖如
 此他书或时见一二不能如此之备也
晋郑烈碑  太康四年
 未详所在
 额题云晋故右军将军平莞僖侯郑府君之碑十五
 隶字隶续云郑君名烈荥阳人以太康二年八月卒
 故吏申杨等立此碑四年之七月也郑君所封其上
 一平字则晓然可识下一字额已损而铭辞亦微缺
 仅存莞字赵氏以为东莞则误也晋县亦无平莞非
卷八 第 59b 页 WYG0235-0813d.png
 乡名即亭名也余尝以魏末至晋宋隶字无可取者
 晚获此碑劲健方格杂置汉刻中未易甄别
晋张平子碑  永和四年
 字原云在邓州
 隶释云张平子碑晋南阳相夏侯湛作水经云西鄂
 县有平子墓墓东有碑文字悉是篆崔瑗之辞也盛
 弘之郭仲产并云夏侯孝若为郡簿其文复刋碑阴
卷八 第 60a 页 WYG0235-0814a.png
 为铭然碑阴二铭乃崔子玉及陈翕隶字耳墓次又
 有二碑唯见其一以夏景驿途疲而莫究郦氏之说
 如此今世所传凡百君子者即平子篆碑其石已中
 断此刻有夏侯湛姓名而云书之碑侧盖郦氏考之
 不详也
 金石文字记云宋书礼志曰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
 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
 彫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高贵乡公甘露二年
 大将军参军太原王伦卒伦兄俊作表德论以述伦
卷八 第 60b 页 WYG0235-0814b.png
 遗美云祗畏王典不得为铭乃撰录行事就刋于墓
 之阴云尔此则碑禁尚严后复弛替晋武帝咸宁四
 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
 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
 至元帝大兴元年有司奏故骠骑府主簿故恩营葬
 旧君顾荣求立碑诏特听立自是后禁又渐颓大臣
 长吏人皆私立义熙中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议
卷八 第 61a 页 WYG0235-0814c.png
 禁断于是至今裴松之传曰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
 事实上表陈之由是并断以故终魏之世略无纪功
 述行之文其立碑之见于史者惟田豫颜斐二人而
 晋世则扶风王骏魏舒羊祜杜预阎德唐彬嵇绍丁
 绍范平立碑之事百有馀年亦仅七八见齐建武中
 范云上表求为太宰竟陵王子良立碑竟不行其文
 载昭明太子选中所引亦止太宰褚渊丞相豫章王
 嶷二例若刘勔之生为立碑安成王秀之四碑并建
 史家书之以为异事而自魏至陈文字之罕传于后
卷八 第 61b 页 WYG0235-0814d.png
 有繇然矣
晋铜澡槃款识  泰始元年
 隶续云在宜兴惠公衮家
 款识廿七字云泰始元年□月七日右尚方治御府
 故二斗五升铜澡槃重九斤八两年月中阙一字又
 有第二字甚小而遒劲隶续云东都工于隶者未能
 远过魏晋石刻今存者数碑以此比之泰山之于邱
卷八 第 62a 页 WYG0235-0815a.png
 垤也
公乘校官掾王幽题名
 字原云淳熙二年邛州蒲江县僧寺治地得之
 隶续云字画有东都气象非魏晋笔法校官掾者东
 都郡县之吏属公乘者汉爵第八级而云永熹元年
 二月则无此年号东都纪年有延熹光熹亦有书光
 熹为光喜者汉人作隶好假借或是借憙作喜作熹
 又作熙光字恐史策之误但弘农王四月即位改元
 是年二月犹是中平西晋惠帝虽有永熙而改元亦
卷八 第 62b 页 WYG0235-0815b.png
 是四月此碑非光熹永熙明矣俟博古者剖判之
 以上诸碑并砖文款识自汉五凤迄于晋泰始凡家
 之所藏与隶释隶续之所收字原之所摹集其字入
 辨中者共得三百一十有二博采他书以为之考嗟
 乎到今不毁已十无其一矣又考水经注尚有八十
 二碑集古金石二录尚有二十一碑补列于后洪景
 伯所谓姑聚其说以见思古之意尔天下碑录舆地
卷八 第 63a 页 WYG0235-0815c.png
 碑目有年月可徵者附见五碑
王立碑  永平阙年
 水经注云安喜县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天下碑
 录云在安喜县东三十里
南武阳功曹阙铭  章和元年
 金石录云铭云南武阳功曹乡啬夫又云以为国三
 老又云章和元年其他族系名字皆磨灭不可考墓
 在今沂州有两阙其一铭元和中立文字尤残阙难
 读
卷八 第 63b 页 WYG0235-0815d.png
章和石记  章和二年
 见金石录有录无说
王子香庙颂  永元十八年
 水经注云枝江县有陈留王子香庙颂子香于汉和
 帝之时出为荆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徵之道卒枝江
 亭中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间送丧踰境百姓追美甘
 棠以永元十八年立庙设祠刻石铭德号曰枝江白
卷八 第 64a 页 WYG0235-0816a.png
 虎王君
窆室铭  永建元年
 见金石录有录无说
先尼和碑  永建二年
 水经注云符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
 一月诣巴郡没死成濡滩子贤求丧不得女终年二
 十五岁有二子五岁以还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尚不
 得丧终乃乘小舟至父没处哀哭自沈见梦告贤曰
 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县
卷八 第 64b 页 WYG0235-0816b.png
 上之为之立碑以旌孝诚也
张子阳碑  永建四年
 舆地碑目云幽州刺史牂牱太守张子阳碑在怀安
 军唐化镇沿江五里许
王诲碑  阳嘉三年
 水经注云荥口石门南际河有碑云惟阳嘉三年二
 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诲疏达河川刋石记功垂示
卷八 第 65a 页 WYG0235-0816c.png
 于后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石铭岁远字多沦缺
洛阳桥右柱铭  阳嘉四年
 水经注云洛阳建春门右桥建两石柱桥之右柱铭
 曰阳嘉四年乙酉壬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马宪监
 作石桥梁柱
太学碑  阳嘉八年
 水经注云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八年立碑
 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
西岳石阙铭  永和元年
卷八 第 65b 页 WYG0235-0816d.png
 天下碑录云在华州华阴祠后苑中
 金石录云铭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日戊午弘
 农太守常山元氏张勋为西岳华山作石阙高二丈
 二尺其后为韵语文词颇怪又字多假借时有难晓
 处永和汉顺帝晋穆帝姚泓皆有此号穆帝时华阴
 不属晋以此碑字画验之恐非姚泓时盖汉刻也
司马迁碑 永嘉四年
卷八 第 66a 页 WYG0235-0817a.png
 水经注云在夏阳汉阳太守殷济立
武氏石阙铭  建和元年
 金石录云铭云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二月庚戌朔
 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绥宗景兴开明使石工孟
 季季弟卯造此阙直钱十五万孙宗作师子直四万
 开宗子宣张仕济阴年二十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
 敦煌长史被病云殁苗秀不遂呜呼哀哉士女痛伤
 武氏有数墓在任城开明者仕为吴郡府丞绥宗名
 梁仕为郡从事宣张名班皆自有碑
卷八 第 66b 页 WYG0235-0817b.png
武开明碑  建和二年
 金石录云吴郡丞武开明碑云君字开明而其名已
 残阙又云永和二年举孝廉除郎谒者汉安二年迁
 大长秋长乐太仆丞永嘉元年哭母去官复拜郎中
 除吴郡府丞寿五十七建和二年十一月十六日遭
 疾卒其可见者如此其他磨灭不能尽读
漳河神坛碑  建和三年
卷八 第 67a 页 WYG0235-0817c.png
 水经注云钜鹿县铜马祠前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
 导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钜鹿太守通正水路功绩
 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斯庙为铜马刘神
 祠是碑顷因震裂馀半不可复识矣
孔子庙碑  建和五年
 水经注云谯县有孔子庙庙前一碑西面是陈相鲁
 国孔畴建和五年立
班孟坚碑  建和十年
 水经注云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尚书右
卷八 第 67b 页 WYG0235-0817d.png
 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刋石颂德政
曹娥碑  元嘉元年
 水经注云上虞县有曹娥碑县令度尚使甥邯郸子
 礼为碑文以彰孝烈
彭山庙碑  元嘉三年
 水经注云彭山庙前有彭山碑汉桓帝元嘉三年杜
 仲长立
卷八 第 68a 页 WYG0235-0818a.png
李母冢碑  永兴元年
 水经注云谯县有李母冢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
 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濄间
孔君碣  永寿元年
 金石录云在孔子墓林中其额题孔君之墓文已残
 阙其前云元年乙未而元年上阙二字按东汉自建
 武以后惟桓帝永寿元年岁次乙未其他有三乙未
 皆非元年然则此碣所阙二字当为永寿也
王君造四县邸碑  延熹二年
卷八 第 68b 页 WYG0235-0818b.png
 水经注云陈县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剥
 缺不可悉识其略曰唯兹陈国故曰淮阳郡云云王
 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求贤养士千有馀人赐与田
 宅吏舍自损奉钱助之成邸五官掾西华陈箕等二
 百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颂曰修德立功四县
 回附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时人不复寻
 其碑證云孔子庙学非也
卷八 第 69a 页 WYG0235-0818c.png
田君碑  延熹二年
 集古录云在今沂州其名字皆已磨灭惟云其先出
 帝舜之苗裔自完适齐因以为氏乃知其姓田尔又
 云周秦之际家于东平阳君总角修韩诗京氏易究
 洞神变穷奥极微为五官掾功曹州从事辟太尉延
 熹二年辛亥诏书泰山琅邪盗贼未息州郡吏有仁
 惠公清拨烦整化者试守满岁为真州言名时牧刘
 君知君宿操表上试守费自此以后残阙不可次第
 而隐隐可见盖无年寿卒葬月日而有故吏薛咸等
卷八 第 69b 页 WYG0235-0818d.png
 立石勒铭之语乃费县令长德政去思碑尔
 天下碑录作费令田君德政碑
胡著碑  延熹四年
 水经注云湖阳有汉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骑都尉
 尚湖阳长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庙堂皆以青石为
 阶陛庙北有石堂珍之玄孙桂阳太守玚以延熹四
 年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石祠倾颓而梁字无毁
卷八 第 70a 页 WYG0235-0819a.png
河东地界石记  延熹四年
 见金石录有录无说
朔方太守碑阴  延熹五年
 集古录云题名云永寿二年朔方太守上郡仇君察
 察下灭一字除郎中大曲长大下又灭一字延熹四
 年九月乙酉诏书迁衙令五年正月到官奉见明府
 见下又灭一字立祠刋石表章大圣之遗灵永示来
 世之末末下又灭一字谨出钱千千下又灭两字下
 行因纪姓名据此乃当时修庙出钱人尔今其姓名
卷八 第 70b 页 WYG0235-0819b.png
 往往可见云衙乡三老时勤伯秋上官凤季方录事
 史杨禹孟布衙主记掾杨绶子长门下功曹裴笃伯
 安仓曹掾任就子优又有集曹掾军假司马之类名
 字多不完其所立祠盖不知为何庙也
广野君庙碑  延熹六年
 水经注云高阳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
 雍丘令董之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
卷八 第 71a 页 WYG0235-0819c.png
 云辍洗分餐咨谋帝猷陈郑有涿鹿之功海岱无牧
 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
 故宇无闻而单碑介立矣
封龙山碑  延熹七年
 天下碑录云在获鹿县南四十五里山上
王子乔碑  延熹八年
 水经注云薄城有王子乔墓冢侧有碑题云仙人王
 子乔碑曰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致
 礼祗惧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章字伯义以为神
卷八 第 71b 页 WYG0235-0819d.png
 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边乾遂树之玄石纪颂
 遗烈
曹君碑  延熹九年
 水经注云曹腾兄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颍川太守曹
 君墓延熹九年卒而不刋树碑岁月
高祖感应碑  延熹十年
 天下碑录云在丰县北丰令刘亹立
卷八 第 72a 页 WYG0235-0820a.png
 按水经注云泗水亭有高庙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
 疑即此碑也
盛允碑  延熹阙年
 水经注云虞县有汉司徒盛允碑允字伯世梁国虞
 人也延熹中立
许续碑  延熹阙年
 水经注云濄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续字嗣公陈
 国人也举贤良拜议郎迁温令延熹中立
赵融碑  建宁元年
卷八 第 72b 页 WYG0235-0820b.png
 水经注云郁夷县有汉邠州刺史赵融碑灵帝建宁
 元年立
郭林宗碑 建宁四年
 水经注云介休县有徵士郭林宗碑林宗县人也以
 建宁四年卒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磾曰吾为天下
 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天下碑
 录云在汾州介休县墓侧又有郭有道碑云在太原
卷八 第 73a 页 WYG0235-0820c.png
 府平晋县蔡邕文并书在龙泉侧按有道止一碑此
 其误也
 按此碑久已不存欧赵亦未见隶释云凡欧赵录中
 所无者世不复有之矣今林宗墓侧有一碑乃近人
 傅山所为体既杜撰迹复丑恶无知者以为中郎书
 争相传拓可笑也闻郑簠又书一碑与傅山并峙岂
 以傅山为非其人而欲自拟中郎耶以五十步笑百
 步则何如
杨叔恭碑  建宁四年
卷八 第 73b 页 WYG0235-0820d.png
 水经注云昌邑县有沇州刺史茂阳杨叔恭碑从事
 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
石门铭  建宁四年
 水经注云荥阳有浚仪渠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
 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
 宁四年十一月黄伤石也而主吏姓名磨灭不可复
 识
卷八 第 74a 页 WYG0235-0821a.png
赵越碑  建宁阙年
 水经注云获嘉县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
 碑越字彦善县人也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有
 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
许婴碑  建宁阙年
 水经注云柘城县西南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
 婴碑婴字虞卿司隶校尉之子建宁年立
李刚碑  熹平元年
 水经注云钜野黄水南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
卷八 第 74b 页 WYG0235-0821b.png
 毅山阳高平人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
 室三间四壁隐起彫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麟凤之文
 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按隶续有李刚
 石室画像而无碑
残碑阴  熹平元年
 水经注云山桑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
 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
卷八 第 75a 页 WYG0235-0821c.png
 兴立
幽冀二州界石文  熹平四年
 水经注云北平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
 子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
 立石标界具揭石文
嵩高山石阙铭  熹平四年
 金石录云铭云中郎将堂溪典伯并熹平四年来请
 雨嵩高庙
薛季像碑 熹平五年
卷八 第 75b 页 WYG0235-0821d.png
 水经注云昌邑县有沇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
 中拜郯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
 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
桥载碑  熹平五年
 水经注云睢城南有汉太傅掾桥载墓碑载字元宾
 梁国睢阳人也熹平五年立
梧台石社碑  熹平五年
卷八 第 76a 页 WYG0235-0822a.png
 水经注云临淄梧台西有石社碑犹存汉灵帝熹平
 五年立其题云梧台里
苍颉庙碑 熹平六年
 金石录云文字残缺其略可辨者有云苍颉天生德
 于大圣四目灵光为百王作宪而其铭曰穆穆圣苍
 知为苍颉碑也
曹炽碑  熹平六年
 水经注云谯城南颍川太守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
 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
卷八 第 76b 页 WYG0235-0822b.png
曹胤碑  熹平六年
 水经注云曹炽弟胤冢东有碑题云汉谒者曹君之
 碑熹平六年立
桥玄碑  光和元年
 水经注云睢阳有汉太尉桥玄墓列数碑一是汉朝
 群儒共刋石立碑一碑是故吏勒石一碑以桥公尝
 牧凉州乃树碑颂光和元年主记掾李友字仲辽作
卷八 第 77a 页 WYG0235-0822c.png
 碑文碑阴有右鼎文建宁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
 建宁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大尉鼎
 铭文曰文德铭于三鼎武功勒于征钺书于碑阴以
 昭光懿又有钺文称是用镂石假象作兹征钺按后
 汉书桥玄传光和六年卒蔡邕集太尉桥公碑有二
 俱云光和七年薨水经注谓是碑作于光和元年恐
 其误也其载鼎铭文曰文德铭于三鼎云云乃是蔡
 邕桥公碑中语非鼎铭文也邕有东中西鼎三铭见
 于集中集又有黄戊铭所云钺文称是用镂石作兹
卷八 第 77b 页 WYG0235-0822d.png
 征钺亦邕铭中语而谓碑文为李友所作岂后人搜
 采邕文误入以佗人之文耶
禹庙碑  光和二年
 金石录云碑云光和二年十二月丙子朔十九日甲
 午皮氏长南阳章陵刘寻孝嗣丞安定乌氏樊璋元
 孙其后叙禹平水土之功而最后有铭文多残缺不
 能尽识碑在龙门禹庙
卷八 第 78a 页 WYG0235-0823a.png
敬使君碑  光和四年
 金石录云在河东平阳其额题云汉扬州刺史敬君
 之铭碑已残缺其名字皆亡略可辨者尝辟司隶从
 事又为治书侍御史最后云年五十三光和四年闰
 月遭疾而卒其他不复可考按姓苑载风俗通有敬
 歆汉末为扬州刺史元和姓纂亦云歆平阳人集古
 录此碑凡再出其一题敬仲碑云名字已磨灭独首
 有敬仲字故寓其名尔疑其人姓田也其一题无名
 碑所载事皆同盖欧阳公未尝见额尔
卷八 第 78b 页 WYG0235-0823b.png
八都神庙碑  光和阙年
 天下碑录云在镇州元氏县西北二十里庙坛下光
 和中立
张平仲碑  光和阙年
 水经注云卢奴县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
 和中立天下碑录作上谷太守张碑云在定州安
 嘉县东六里
卷八 第 79a 页 WYG0235-0823c.png
杨彦杨禅二碑  光和阙年
 水经注云鄢县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
 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
许叔台碑  光和阙年
 水经注云柘县城西南里许有汉阳翟令许叔台碑
 光和中立
文穆碑  光和阙年
 水经注云山桑县东有文穆碑冢三世二千石穆郡
 尹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
卷八 第 79b 页 WYG0235-0823d.png
 将迁九江彭城陈留四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
 彭城吕虔等立
尹俭碑  中平四年
 水经注云彭水西北有汉安邑长尹俭墓冢西有石
 庙庙前有两石阙阙东有碑中平四年立
大石岭碑  中平六年
 水经注云新城大石山上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
卷八 第 80a 页 WYG0235-0824a.png
 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于山堂立碑
华山祠堂碑  建安阙年
 水经注云华阴县华山祠堂下有汉文帝三庙庙有
 石阙数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
 祠堂碑文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造昶自书之元帝
 又刋其二十馀字二书有重名传于海内又刋司徒
 校尉钟繇弘农太守毌丘俭姓名广六行
张侯残碑 阙年月
 金石录云张侯者子房也碑已断裂磨灭不可次叙
卷八 第 80b 页 WYG0235-0824b.png
 独其额尚完题汉故张侯之碑在今彭城古留城子
 房庙中验其字画盖东汉时所立
苍颉庙人名  无年月
 集古录作汉碑阴题名跋云不知为何碑阴其人各
 记所出钱数似是汉时修庙人题名有议曹功曹骑
 吏有莲勺左乡有秩池阳左乡有秩池阳集丞有秩
 皆不知是何名号又有夏阳候长祋祤候长则是县
卷八 第 81a 页 WYG0235-0824c.png
 吏之名其隶字不甚精又无事实可考姑录其名号
 以俟知者尔
 金石录云右苍颉庙人名按前汉书张敞以乡有秩
 补太守后汉书百官志乡置有秩三老游徼本注云
 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然则有秩盖亦乡吏
 名也
夷齐庙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首阳山上有夷齐庙前有二碑并是后汉
 河南尹广陵陈导雒阳令徐循与处士平原苏腾南
卷八 第 81b 页 WYG0235-0824d.png
 阳何进等立
宋子浚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介休县有宋子浚碑
李云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广宗县清河之右有李云墓云字行祖甘
 陵人好学善阴阳举孝廉迁白马令中常侍单超等
 立掖庭民女亳氏为后后家封者四人赏赐钜万云
卷八 第 82a 页 WYG0235-0825a.png
 上书移列三府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瑶使
 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
 氏石柱按贾瑶后汉书作贾琮
太公庙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汲县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太公望者河
 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
 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
 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三老王喜
 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
卷八 第 82b 页 WYG0235-0825b.png
 主
赵徵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安平县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徵碑
许由庙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颍川其县箕山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
 颍川太守朱宠所立
郭奉孝碑 无年月
卷八 第 83a 页 WYG0235-0825c.png
 水经注云阳翟县有郭奉孝碑
司马文预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灞陵明渠北有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
梁岩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成国渠左有安定梁岩冢碑碣尚存
张伯雅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绥水东南流径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冢
 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内密人也
袁滂袁腾袁光碑 无年月
卷八 第 83b 页 WYG0235-0825d.png
 水经注云濄水径大扶城西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
 碑字倾低羊虎碎折唯司徒滂蜀郡太守腾博平令
 光碑字所存惟此自馀殆不可寻天下碑录云袁腾
 良之仲子也碑在太康县袁良碑见前卷
虞诩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武平县有汉尚书令虞诩碑题云虞君之
 碑
卷八 第 84a 页 WYG0235-0826a.png
柘令许君颂  无年月
 水经注云柘县城内有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
 唯此文见碑
熹平君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汳水径睢阳县襄乡坞襄乡浮图汉熹平
 君所立死因葬之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隧前有师
 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雕落殆尽矣
绎幕令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蒙县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鲁府
卷八 第 84b 页 WYG0235-0826b.png
 君之少子也碑字碎落不可寻识不知所立岁月
袁安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彭城城内有汉司徒袁安魏中郎徐庶等
 数碑并列植于街右咸曾为楚相也
皇毓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临睢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殒身州牧阴君
 之罪时年二十五临睢长平舆李君二千石丞轮氏
卷八 第 85a 页 WYG0235-0826c.png
 夏文则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昭叙
 令德式示后人
临睢长王君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临睢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善有
 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思德县人公府掾陈
 盛孙郎中儿定兴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刋远绩
郑陂颂  无年月
 水经注云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
 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
卷八 第 85b 页 WYG0235-0826d.png
季札子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奉高县有吴季札子墓季札聘上国丧子
 于嬴博之间即此处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
 所立碑石糜碎惟故趺存焉
东平宪王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无盐县有东平宪王苍冢碑阙存焉
道儿君碑 无年月
卷八 第 86a 页 WYG0235-0827a.png
 水经注云高门一里馀有道儿君碑鲁相陈君立
孙嵩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朱虚县汶水东北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
 有碑碣
孙宾硕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安邱县牟山之西南孙宾硕兄弟墓碑志
 并在
郑康成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高密县有厉阜阜上有汉司农卿郑康成
卷八 第 86b 页 WYG0235-0827b.png
 冢石碑犹存
冠盖里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宜城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名士居其
 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
 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
 铭之此碑于永嘉中始为人所毁其馀文尚有可传
 者其辞曰峨峨南岳烈烈离明寔敷俊乂君子以生
卷八 第 87a 页 WYG0235-0827c.png
 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
张仲瑜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筑阳县阙林山之东有碑即记阙林山之
 文曰君国者不跻高堙下先时或断山冈以通平道
 民多病守长冠军张仲瑜乃与邦人筑断故山道作
 此铭
张敏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冠军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
左伯豪碑  无年月
卷八 第 87b 页 WYG0235-0827d.png
 水经注云涅阳县南有二碑碑字紊灭不可复识云
 是左伯豪碑按天下碑录作左伯桃碑云在安肃军
 安肃县西五十里墓前
樊重樊萌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湖阳东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载故
 吏人名城之东南有若令樊萌碑
贾彪庙碑  无年月
卷八 第 88a 页 WYG0235-0828a.png
 水经注云新息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碑
焦立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鲁阳县牛兰水侧有汉阳侯焦立碑
范蠡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宛县三公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即故宅
 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
 至此为蠡立碑文勒可寻
舜庙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九疑山之东北冷道县界有舜庙县南有
卷八 第 88b 页 WYG0235-0828b.png
 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
二妃祠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湘水上黄陵庙荆州牧刘表刋石立碑
屈原庙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汨水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渊北有屈原
 庙庙前有碑
程坚碑  无年月
卷八 第 89a 页 WYG0235-0828c.png
 水经注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
泷中碑  无年月
 水经注云曲江县东泷中有碑
钟君碑  无年月
 见金石录有录无说
阳都长徐君阙铭  无年月
 同前
逢君残碑 无年月
 同前
卷八 第 89b 页 WYG0235-0828d.png
首山复民租碑  无年月
 同前又有首山复户姓氏则其碑阴也
卷八 第 90a 页 WYG0235-0829a.png

隶八分考

许氏说文序云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
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书蓺
文志云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
之徒隶也
 颜师古汉书注曰篆书谓小篆盖秦始皇使程邈所
 作也隶书亦程邈所献主于徒隶从简易也蔡邕圣
卷八 第 90b 页 WYG0235-0829b.png
 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王僧虔能书人名云秦狱吏
 程邈善大篆得罪系云阳狱增减大篆去其繁复始
 皇善之出为御史名其书曰隶书江式论书表云隶
 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张怀瓘
 书断云程邈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诸家之说虽
 或云删古或云增减大篆或云附于小篆益大小篆
 之不同大都去篆未远徐锴说文注曰无点画俯仰
卷八 第 91a 页 WYG0235-0829c.png
 之势者是也淳化秘阁法帖第五卷有程邈书与今
 正书无异米芾定为伪迹秦观法帖通释云今汉碑
 在者皆隶字程邈此帖乃是小楷岂敢遂信以为秦
 人书黄长睿法帖刋误云程邈在秦云阳狱作隶字
 乃今汉碑中字也有此隶字方生今正书不应邈已
 作之二说是矣但以程邈隶字即汉碑中字则尚有
 别汉碑中字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而实异也李嗣
 真书后品以程邈居上上品张怀瓘驳之云书传所
 载程邈创为隶法其于工拙蔑尔无闻遗迹又无何
卷八 第 91b 页 WYG0235-0829d.png
 以知其品第据此则程邈遗迹唐以前未之有见淳
 化所刻亦何从得之曾宏父石刻补叙云秘阁前帖
 中有赝迹者盖其源得自江左多南唐善书者取前
 贤语以意成之非临非摹是谓仿帖藏之秘阁凡数
 匣明题曰仿书宣政间守官秘阁如刘无言辈犹及
 见之然则此程邈书亦仿书也南唐以前亦谓正书
 为隶书仿书者承其讹耳
卷八 第 92a 页 WYG0235-0830a.png
 林罕字原偏旁小说序曰书之所兴莫定何代隶之
 所起始自秦时篆者取虫篆之形隶书便徒隶之用
 篆虽一体而隶变数般篆隶既兴讹舛相错非究于
 篆无由晓隶隶有不抛篆者有全违篆者有减篆者
 添篆者有篆隶同文者罕所论者虽正书而能发明
 变隶之源故录之
 张怀瓘书断曰郦元水经云临淄人发古冢得棺前
 板外隐起为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棺也惟三字
 是古馀同今隶书證知隶字出古非始于秦时若是
卷八 第 92b 页 WYG0235-0830b.png
 则隶法当先于大篆矣按胡公者齐哀公之弟胡靖
 公也五世六公计百有馀年当周穆时也又二百许
 岁至宣王之朝大篆出矣又五百馀载至始皇之世
 小篆出焉不应隶书而先大篆程邈所造书籍具传
 郦元之说恐未能辨也此论甚当而杜光庭复矫怀
 瓘之说辨隶书所起以为春秋时有隶书左传史赵
 算绛县人年曰亥有二首六身是今之亥字杨慎丹
卷八 第 93a 页 WYG0235-0830c.png
 铅录又考庄子云丁子有尾引李颐注谓右行曲波
 为尾今丁子二字虽左行皆有曲波亦是尾也以为
 八分不始于秦皆野言不足信若熊朋来钟鼎篆韵
 序谓葛天之金币文与今隶无异则益荒矣
汉书艺文志云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
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
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
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六体者古文奇
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
卷八 第 93b 页 WYG0235-0830d.png
书幡信也
 许氏说文序云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
 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又云亡
 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
 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
 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
卷八 第 94a 页 WYG0235-0831a.png
 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按
 说文曰以八体试之汉书曰以六体试之说文以六
 体为王莽改定汉书以六体为萧何著法并不言秦
 有八体慎固俱汉人而两书有异同何也又按论书
 者皆谓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许氏则以小篆为
 程邈所作而不言其作隶卫恒四体书势亦云下邽
 人程邈从狱中作大篆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或之
 者疑之也汉晋去秦尚近犹阙其疑淳化伪迹岂得
 定为程邈书哉
卷八 第 94b 页 WYG0235-0831b.png
 今人谓隶书为隶古非也按孔安国尚书序云科斗
 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
 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孔颖达正
 义云就古文体而从隶定之故曰隶古以虽隶而犹
 古也陆游老学庵笔记云隶为隶书古为科斗前一
 简作科斗后一简作隶书释之由前之说以隶笔作
 古体非汉世通行之隶由后之说则隶自隶而古自
卷八 第 95a 页 WYG0235-0831c.png
 古未可合而名之也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汉人之所通行者隶也中郎
 之作隶盖随俗为之欲人易晓而已固不若许叔重
 之一点一画皆有根柢也故李阳冰谓蔡中郎以礼
 同丰李丞相将刺为鲁鱼一惑泾渭同流而张参
 作五经文字每言上说文下石经石经之文大抵其
 变而从省者也
后汉书儒林传曰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
刋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
卷八 第 95b 页 WYG0235-0831d.png
使天下咸取则焉
 按隶书之名见于前后汉书者惟艺文志及儒林传
 耳虽三体石经非熹平所刻详辨碑考中亦可知终
 汉之世隶未尝有别名也
晋书卫恒传四体书势云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
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
用篆隶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
卷八 第 96a 页 WYG0235-0832a.png
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
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
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柎梁鹄
乃益为柎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柎鹄卒以书至选
部尚书宜官后为袁术将今钜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
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书也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
荆州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
北部尉故惧而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
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
卷八 第 96b 页 WYG0235-0832b.png
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书鹄宜为大
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
其势矣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汉
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作隶势云鸟迹
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兹简易厥用既弘体象有
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
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蜿
卷八 第 97a 页 WYG0235-0832c.png
蜑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簴设张
庭燎飞烟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
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
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宰赐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
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睹将秘奥之不传聊俯
仰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
 按四体书势者古文篆隶草也其曰秦令隶人佐书
 曰隶字汉因用之则知汉亦名隶也序能隶之人则
卷八 第 97b 页 WYG0235-0832d.png
 有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弘左子邑俱是汉
 人则知汉人所能者亦惟隶也又曰今八分皆弘之
 法也八分而曰今则知汉以前不名八分矣今八分
 而曰皆弘法则知八分即隶法矣八分之名见于史
 者始此又其势曰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
 落其间详其体象八分与隶有异势乎王应麟玉海
 乃谓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讥欧阳公集古录误
卷八 第 98a 页 WYG0235-0833a.png
 以八分为隶目汉石刻为汉隶博学如应麟而且不
 能无失乃知议古者之难也
 又按书家相传八分之说多矣蔡文姬言臣父造八
 分时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于是
 为八分书是非文姬之言也魏晋以来论书者俱言
 八分楷法为王次仲作设果是邕造则八分篆法二
 分隶文字极高古不倍六书邕于奏定六经立碑太
 学之时何不书此体于碑使天下取则乃今所传石
 经遗字与熹平以前之汉碑无少异耶有以知文姬
卷八 第 98b 页 WYG0235-0833b.png
 之言为伪也郭忠恕佩觿亦鄙其言以为流俗而自
 为之说曰书有八体蔡邕以隶作八分体盖八体之
 后又生此法谓之八分乃又曰小篆散而八分生八
 分破而隶书出其言自相矛盾不足据也惟王愔文
 字志云王次仲于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
 言有模楷其说最为可据愔魏平北将军王乂之子
 也其去汉犹近故李阳冰亦承用其说字方八分者
卷八 第 99a 页 WYG0235-0833c.png
 字体本方而八分之谓其皆似八字势有偃波说文
 训字云从大而八分之八分二字当作是解释适
 之金壶记云王次仲以隶法局促遂引而伸之为八
 字之分故号八分是也张怀瓘书断乃谓次仲作楷
 程邈作隶楷隶初制大范几同后人惑之渐若八字
 分散又名为八分言之无理其谁信之哉
 任玠序范度五体书云八分则酌乎篆隶之间吾衍
 字源七辨云八分比隶字则微似篆陆深书辑云分
 取篆隶之间谓之八分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省者
卷八 第 99b 页 WYG0235-0833d.png
 谓之隶其稍繁而犹杂篆法者谓之八分此皆因流
 俗所传文姬之言而误者也程邈变篆为隶乃无篆
 法王次仲变隶为八分而反有篆法耶赵宧光绪论
 云篆势有转无折隶笔有折无转分则兼之杜甫联
 称八分小篆故知八分犹杂篆体此则不解杜诗而
 妄生异论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尚书韩择木骑
 曹蔡有邻开元以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卷八 第 100a 页 WYG0235-0834a.png
 此言其工八分也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
 向此又言其工小篆也八分小篆诗本离而为二宧
 光乃合而为一以不详诗语因其题曰八分小篆遂
 谓八分犹杂篆体不亦谬欤
 按八分本无是名卫恒谓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亦
 云变隶草为楷法字方八分盖即隶书而有楷法者
 也故王愔志古书三十六种目有隶书楷书而无八
 分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亦有楷书而无八分张怀
 瓘书断亦云八分本谓之楷书自钟王变体谓正书
卷八 第 100b 页 WYG0235-0834b.png
 为隶书因别有八分之名然王僧虔能书人名云王
 次仲作八分楷法唐玄度十体书云王次仲乃作八
 分楷法亦未尝专以八分名也又江式论书表云诏
 于太学立碑刋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徐浩论
 书云程邈变隶体邯郸传楷法事则朴略未有功能
 则尚有专名楷法者惟蔡希综法书论乃谓王次仲
 以隶书改为楷法又以楷法变为八分则竟以次仲
卷八 第 101a 页 WYG0235-0834c.png
 所变为八分而楷法八分各为一体矣今俗相承又
 名正书为楷书有人曰八分本谓楷书即隶书之有
 楷法者必且哗然非笑之矣
 韦续五十六体书云八分书魏钟繇谓之章程书张
 怀瓘书断云八分时人用写篇章或写法令亦谓之
 章程书二说皆非也按王僧虔能书人名云钟有三
 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
 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朱长文墨池编有
 钟繇笔法不知何人所记云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
卷八 第 101b 页 WYG0235-0834d.png
 分也点如山颓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
 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遥遥
 远暧者矣则所谓铭石之书盖八分也故僧虔曰最
 妙而此亦云最妙也世说新语注云钟会善效人书
 于剑阁要邓艾章程白事皆易其言又毁文王报书
 手作以疑之章程白事者以章程书白事也章程书
 者正书也今所传钟贺捷力命季直三表皆是正言
卷八 第 102a 页 WYG0235-0835a.png
 岂邓艾白事而独用八分乎又按王羲之题笔阵图
 后云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
 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
 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
 石波者诀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
 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是则八分
 章程明为两体或拘八分即章程之说乃有目铭石
 为正书者钟繇泰山铭受禅碑皆铭石书也羲之谓
 之八分今见拓本亦是八分而谓铭石为正书乎钟
卷八 第 102b 页 WYG0235-0835b.png
 有三体行押即行书是无可疑若章程为八分铭石
 又为八分然则钟繇正书王羲之与之抗行者何以
 弗及吾知其必不然也先著隶说云当时以八分用
 之铭石其章奏笺表传写记录日用之字皆用正书
 亦谓之章程书如繇书受禅碑即八分也宣示戎辂
 力命诸帖即章程书也二王无铭石书如黄庭乐毅
 画赞曹娥洛神章程书也此论可以袪惑或曰卫恒
卷八 第 103a 页 WYG0235-0835c.png
 谓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王僧虔亦谓章程
 书为传秘书教小学者则章程似非正书以予考之
 周官有六书保氏以之教国子汉兴有史书太史以
 之试学僮后汉有八分毛弘以之教秘书魏变正书
 亦即以之传秘书教小学时有递尚又何惑焉正书
 而亦曰章程者所以别乎八分也昔人别之而后人
 合之哉
唐六典云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刋正文字其体有
五一曰古文废而不用二曰大篆惟石经载之三曰小
卷八 第 103b 页 WYG0235-0835d.png
篆印玺幡碣所用四曰八分石经碑碣所用五曰隶书
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按唐所谓隶书即今之正书所谓八分即汉之隶书
 魏晋以降凡工正书者史皆称其善隶王羲之传云
 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是也唐亦因之弗改耳若蔡有
 邻韩择木辈唐所称工八分者其石刻具在蔡有尉
 迟迥碑韩有告华岳文与汉碑中字无异而宣和书
卷八 第 104a 页 WYG0235-0836a.png
 谱乃谓自汉以来至于唐千百载间金石遗文之所
 载特存篆隶行草所谓八分者何有至唐则八分书
 始盛其形类隶而变方广作波势不古不严岂在唐
 始有之耶此所谓无知而妄议也
 林罕字源偏旁小说序云开元中以隶体不定复隶
 书字统曰开元文字大历中张参作五经文字开成
 中唐玄度复作九经字样况是隶书莫知篆意今开
 元文字世有板本张参玄度之作石刻犹存悉是正
 书唐谓正书为隶书此其證也
卷八 第 104b 页 WYG0235-0836b.png
 洪迈隶续序云自篆捷于汉而为隶变于魏八分于
 晋宋隋唐之间以分视隶犹康瓠之与周鼎也而唐
 人笃好之汉法益亡其言似是而实非晋宋隋唐之
 间名隶为八分非造为八分也冯班杂录云顾苓谓
 唐人分书极学汉人此论最佳可破惑者则汉法以
 唐人之笃好而传岂以唐人之笃好而亡耶唐人八
 分今亦谓之唐隶赵宧光绪论云唐隶视汉似古而
卷八 第 105a 页 WYG0235-0836c.png
 体稍不雅然法度实备取裁可也言亦可采第云视
 汉似古则犹为谬论耳
张怀瓘书断云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
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
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
隶为八分二家俱言后汉而两帝不同且灵帝之前工
八分者非一而云方广殊非隶书既云古书岂得称隶
若验方验广则篆籀有之变古为方不知所谓也按序
仙记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早年入学屡有灵奇
卷八 第 105b 页 WYG0235-0836d.png
年未弱冠变仓颉书为今隶书始皇时官务繁多得次
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徵不至始皇
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然长引
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
水旱祈焉明次仲是秦人既变仓颉书即非效程邈隶
也按蔡邕劝学篇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始皇之
世出其数书小篆古文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
卷八 第 106a 页 WYG0235-0837a.png
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
隶不能生八分矣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后
世以为楷式或云后汉亦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非上
谷人又楷隶所制大范几同后人惑之学者益务高深
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八分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隶
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
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
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
篆字难成乃用隶人佐书故曰隶书秦造隶书以赴急
卷八 第 106b 页 WYG0235-0837b.png
速惟官司刑狱用之馀尚用小篆汉亦因循至和帝时
贾鲂撰滂喜篇以仓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
篇所谓三仓也皆用隶字写之隶法由兹而广按八分
则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汉陈遵善隶书与人尺牍
主皆藏之以为荣此其开创隶书之始也嗣后钟元常
王逸少各造其极焉蔡邕隶势曰鸟迹之变乃惟佐隶
蠲彼繁文崇兹简易成公绥隶势曰籀篆既繁草藁近
卷八 第 107a 页 WYG0235-0837c.png
伪适乎中庸莫尚乎隶程邈即隶书祖也
 朱长文墨池编云怀瓘品藻古今持论甚正然其谓
 今之八分起于秦谓今之正书即程邈之隶皆非也
 王洙原叔晚喜隶书尤得古法学者翕然宗尚隶法
 复兴余内兄蔡君弼尝为余言隶即今之真字原叔
 之隶乃八分特原叔强名曰隶耳余始惑之然考刘
 向列仙传谓王次仲所作即今隶书而卫恒作隶势
 以王次仲师宜官梁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
 皆弘法也恒去汉近不宜误谬又蔡邕石经隶书及
卷八 第 107b 页 WYG0235-0837d.png
 今所存汉碑皆与真字体异乃知汉自有隶书而今
 之八分乃汉魏之际增隶而作者也今之真字乃汉
 魏之际省隶而作者也隶废已久晋唐诸公遂无复
 有知者非原叔孰从而辨之按长文之言是也但云
 汉自有隶书今之八分乃汉魏之际增隶而作者则
 非也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以隶草
 作八分楷法隶与八分有波势无波势微异非两体
卷八 第 108a 页 WYG0235-0838a.png
 也汉世则统名曰隶八分之名亦后人名之耳汉安
 得复自有隶书乎考之前汉尚用秦隶今有五凤二
 年刻石在曲阜孔庙中与隶续所载建平郫县碑字
 皆无波势何君阁道碑立于后汉建武中元二年路
 君阙立于永平八年隶释谓其字法方劲兼用篆体
 自建初以后有王稚子阙立于元兴元年发笔皆长
 隶释谓是八分书则王愔云王次仲于建初中作其
 言为可信建初者章帝之纪年也故唐玄度十体书
 亦云八分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所造则非增作
卷八 第 108b 页 WYG0235-0838b.png
 于汉魏之际矣萧子良误以次仲为灵帝时人故长
 文惑之耳而怀瓘之谬长文亦有辨之未尽者怀瓘
 所断者八分而所引序仙记则云变仓颉书为今隶
 书其言亦载水经注洪适隶释斥为异端之说即可
 引据而次仲之所变者隶书与八分何与焉又云既
 变仓颉书即非效程邈隶也不见许氏说文序乎诸
 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
卷八 第 109a 页 WYG0235-0838c.png
 相传何得改易序仙之记亦此诸生辈所为耳蔡邕
 劝学篇谓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者以秦之隶书为
 古也许氏作说文时诸生已称为仓颉时书矣安得
 不谓之古乎故王愔亦谓古书方广也怀瓘乃谓既
 云古书岂得称隶不几与诸生辈同取笑于后世耶
 其断隶书云秦造隶书以赴急速惟官司刑狱用之
 馀尚用小篆然则秦之所用惟篆隶耳王次仲果秦
 人其所造八分何以弗用而秦有八体亦弗之及耶
 既云程邈益大小篆而为隶书又云八分则小篆之
卷八 第 109b 页 WYG0235-0838d.png
 捷隶亦八分之捷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
 之半何前后言之不相蒙也乃复为两端之说曰或
 云后汉亦有王次仲八分本谓之楷书楷隶初制大
 范几同讫无定论何以云断又云陈遵善隶书开创
 隶书之始既以程邈为隶书祖矣而乃谓开创于陈
 遵异哉言乎又误以卫恒隶势为蔡邕隶势晋书卫
 恒传所载甚明四体书势惟篆势为蔡邕作耳其种
卷八 第 110a 页 WYG0235-0839a.png
 种纰谬疑误后学已非一日如长文之明眼世能有
 几乃发而擿之欲使惑者知悟非好攻驳前人也
 韦续五十六体云古隶书秦程邈系狱中变大篆而
 作名徒隶之书今为八分又句中正三体孝经序云
 约秦斯许蔡篆文及汉魏刻石隶字相配而成自注
 曰蜀文翁讲堂柱上钟会书范巨卿碑蔡邕石经三
 字拓本今谓之八分者是也知今之八分即古之隶
 书明矣吾衍字源七辨云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多
 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
卷八 第 110b 页 WYG0235-0839b.png
 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隶也便于佐隶故曰隶
 书即是秦权汉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误矣
 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是也此体最为
 后出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其实则异又谓之八分
 张绅法书通释云吾衍谓隶有秦隶汉隶灼是至论
 今当以晋人真书谓之晋隶则自然易晓矣又陆深
 书辑云程邈所上务趋便捷谓之隶书王次仲分取
卷八 第 111a 页 WYG0235-0839c.png
 篆隶之间谓之八分自邈以降谓之秦隶贾鲂三仓
 蔡邕石经诸作谓之汉隶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合秦
 汉谓之古隶斯言亦当惟以八分为分取篆隶之间
 有可议耳
卷八 第 111b 页 WYG0235-0839d.png
卷八 第 112a 页 WYG0235-0840a.png

笔法

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
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
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
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
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
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
磔之中又在监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䟎锋峻趯用之
卷八 第 112b 页 WYG0235-0840b.png
涩势在于紧驶战行之法横鳞监勒之规此名九势得
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按书家相传有石室神授笔势谓是蔡文姬述其父
 中郎造八分时神授笔法其言曰邕初入嵩山学书
 于石室中得素书八角垂芒写史籀李斯用笔势读
 诵三年遂通其理常居一室不寐恍然一客厥状甚
 异授以九势言涉荒诞难以尽信然非深于书者不
卷八 第 113a 页 WYG0235-0840c.png
 能道也熟此亦可悟隶法矣
 石室神授笔势又云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
 涩二字书妙尽矣此即九势之二法也耽习之功积
 如邱山方知二法之妙
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
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
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
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
卷八 第 113b 页 WYG0235-0840d.png
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
方得谓之书矣
 书家相传云中郎于会稽作此论亦不敢信以为真
 然亦自是至论
钟繇笔法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又曰笔迹
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
 虞喜志林云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中苦求不
卷八 第 114a 页 WYG0235-0841a.png
 与搥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发其冢遂
 得之羊欣笔阵图云繇精思学书三十年若与人居
 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
 类皆画象之
 钟繇笔法见朱长文墨池编不知何人所记笔迹者
 界也流美者人也陈思书苑菁华作用笔者天也流
 美者地也非是
钟繇十二意云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
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
卷八 第 114b 页 WYG0235-0841b.png
足也损谓有馀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一作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后有论云余虽不
 习偶见其理不习而言必慕之欤聊复自记以补其
 阙非欲明解强以示物也傥有均思思盈半矣盖钟
 繇止有十二字谓横也云云武帝解之也书家相传
 又有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与钟繇十二意
 同云得之老舅彦远彦远者陆柬之侄也传授笔法
卷八 第 115a 页 WYG0235-0841c.png
 人名云蔡邕受于神人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
 之钟繇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羲之传
 之王献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欣传之王僧虔僧虔
 传之萧子云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
 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
 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
 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传终于此矣乃知长
 史十二意即钟繇十二意其发明最详亦备录之曰
 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示令每
卷八 第 115b 页 WYG0235-0841d.png
 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
 然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
 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
 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又曰密谓
 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不令其
 疏之谓乎长史曰然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
 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然又曰力谓
卷八 第 116a 页 WYG0235-0842a.png
 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
 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又曰轻谓曲折子知
 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
 过之谓乎长史曰然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
 不谓牵掣为撇决意挫锋使不能怯滞令险峻而成
 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
 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
 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又曰损谓有馀子知之
 乎曰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常使意气有馀画
卷八 第 116b 页 WYG0235-0842b.png
 若不足之谓乎长史曰然又曰巧谓布置子知之乎
 曰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
 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长史曰然又曰称谓大
 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
 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谓称乎长史曰然虽其
 所论是今正书而其传则自钟繇繇亦本之蔡邕繇
 八分称为最妙非专精正书也且古人作字楷法与
卷八 第 117a 页 WYG0235-0842c.png
 隶法无异故黄长睿东观馀论云自秦易篆为隶汉
 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之体尚有篆籀意象魏晋以
 来元常士季及王世将逸少子敬辈始创作小楷皆
 迁就汉隶运笔结体尚圆而雅澹其字率扁而弗撱
 若元常力命宣示二帖世将上晋元帝二表逸少曹
 娥帖大令洛神帖虽经摹拓而古隶典刑具存然则
 书家所论楷法即是隶法古人以隶法变楷法今独
 不可以楷法悟隶法乎
 魏晋以下书家有论隶八分体法者采附于后
卷八 第 117b 页 WYG0235-0842d.png
 卫夫人笔阵图云凶险可畏如八分郁拔纵横如古
 隶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云八分有一波谓之隼尾波钟
 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有此体
 成公绥隶书赋云操笔假墨抵押豪芒彪焕磥硌形
 体抑扬芬葩连属分间罗行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
 锦绣之有章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
卷八 第 118a 页 WYG0235-0843a.png
 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
 隐手必由意晓
 虞世南笔髓论云真行章草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
 豪下开牵撇拨趯锋转
 张怀瓘文字论云八分者点画发动体骨雄异作威
 投戟腾气扬波贵逸尚奇探灵索妙
 米芾海岳名言曰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坏矣篆籀各
 随字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恬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
 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卷八 第 118b 页 WYG0235-0843b.png
 范成大汉碑跋云汉人作隶虽不为工拙然皆有笔
 势腕力其法严于后世真行之书精采意度粲然可
 以想见笔墨畦径也
 洪适隶续云蔡伯喈奉熹平之诏列鸿都之碑晚学
 咸所取正未尝一字好奇也今之学者事不师古乃
 缘手随笔变点画篡偏旁以取新尚怪为能间有所
 据不过晋魏以后字体此膏肓之疾也
卷八 第 119a 页 WYG0235-0843c.png
 郝经论书曰汉之隶法蔡中郎不可得而见矣存者
 惟魏太傅繇繇沈鵱威重人也故其书劲利方重如
 画剑累鼎斩绝深险又变而为楷后世亦不可及
 吾衍三十五举曰隶书人谓宜匾殊不知妙在不匾
 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
 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赵古则六书本义云古篆废而分隶兴分隶兴而字
 学昧是故分隶有匕无已有𠂇无又有冂无有禾
 无循而至于支攴同书殳并作秦泰奉春之首
卷八 第 119b 页 WYG0235-0843d.png
 无异己巳𢎘巴之体莫别好古君子论至乎此岂直
 三叹而已哉
 陆深书辑云古隶隶之古文也八分隶之籀也楷法
 隶之篆也隶以规为方草则圆其规而六书之道散
 矣
 赵宧光绪论云近代隶书皆倚真书为骨而遥想汉
 为之亦谓之隶意殊溷溷
卷八 第 120a 页 WYG0235-0844a.png
 冯班杂录云汉分书不纯方唐分书不纯匾王司寇
 误论只看孝经与劝进碑耳又云汉人分书多剥蚀
 唐人多完好今之昧于分书者多学碑上字作剥蚀
 状可笑也
 隶辨卷八
卷八 第 120b 页 WYG0235-0844b.png
卷八 第 12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