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隸辨卷七長洲藹吉
碑攷上
公元前56年
魯孝王刻石五鳯二年
公元1191年
 今在曲阜縣孔廟中金髙德裔記曰魯靈光殿西南三十步有池明昌二年詔脩孔子匠者池中得此石
公元前56年
 其文曰五鳳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共十三字金石文字記五鳳二年漢宣帝天下之年也魯卅四年者魯孝王有國之年也上書天子大一統之年而下諸侯王自有國之年此漢人之例也石墨鐫華云西石刻傳者絶少此字簡質古樸
公元前2年
建平郫縣建平五年
 字原云在永康按宋之永康軍即今成都府灌縣又云此碑乾道初始出過永康紫屛二里道傍其石三面高卑凸坳刻隨其勢
 其文共二十九字隸續云建平哀帝紀年五年改為元夀此云建平五年者殆蜀道未知改元耳此碑却無篆體西京佐書蜀中名之蠶崖碑字原云蔡迨刻記作范功平磨崖復齋碑目作建平范功平治道碑
公元57年
何君閣道建武中元二年
公元1151年
 字原云在雅州寳云此碑出於紹興辛未榮經縣以適邛莋之路也
 洪氏碑式云其文七行字數不等六字或九字隸釋云范書光武紀年二曰建武曰中元祭祀建武三十二年建武中元元年東夷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皆以即位初元冠於新歴之上故此碑有建武中元文東隸書斯為之首字法方古意有餘蜀人以為尊楗閣碑
公元65年
路君闕永平八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路君二闕前闕七行二十一字書其所豫州刺史至徵試博士八官後闕亦七行二十一字云㑹稽東郡都尉路君闕其次造闕年月日字兼用篆體前闕人物之後小字一行却是隸文豫州前後一人執杖負劒嚮字立東部之前一人執杖負劒又有一人正面立腰下垂兩手各有所執末亦一人執杖負劒而其前又有一人側面嚮字立手中亦有所執盖是墓前雙闕東都冢墓石刻傳於後世自此
公元66年
開通褒斜道永平九年
公元1194年
 字原云在興元府即今漢中府又云紹熈甲寅章德茂得之褒斜道
張氏穿中記建初二年
公元1157年
 字原云在眉州碧鷄巖隸釋云武陽城東彭亡山之巔耕夫劚地有聲尋罅入焉石窟屋大中立兩崖崖柱左右各分二室左方破瓦棺入泥中右方三崖棺泥穢充仞執燭視之題識三所一在門㫄為土所蝕僅存其上十許字穿中沙石不堅數日間觀者揩摩悉皆漫滅其二在兩柱前稍髙故可拓時紹興丁丑年
 一柱二十五字一柱四十九字隸釋云本張公賔之妻之穴也其子偉伯及偉伯與其孫陵皆祔葬右方内中故志之其一則偉伯孫元益葬其父長仲并弟叔所志也其字古而拙
戚伯著碑
 集古録云在宿州出於近歲盖宮部春夫汴渠泥沙中掘得之
公元27年
 額題云□本周末嗣戚氏襲以興勃海玄孫伯著之碑十九隸字為一行本之上有一字石損其半碑式云碑有穿文十二行行二十字在穿下自穿之上兩㫄浸削及其顚則銳甚集古録云其文字古怪磨滅無首了不可讀金石録云以文詞字畫驗之疑東漢中葉以前人盖當時石刻見於今者多類此釋云世祖建武三年章帝章和元年威宗建和元年獻帝建安十二年丁亥也碑有丁亥當是建武或章和年所刻者集古録目周伯著碑盖不辨題額戚字也
公元318年
永元刻石永元六年
 字原云在永康軍蔡迨刻記云在范功平磨崖之西五十餘步去地數磨崖後十日其子武仲始見此十六字而摹之
 復齋碑目作永元六年攻石題
公元320年
王君平鄉道永元八年
 隸續云在嘉州夾江縣嘉州即今嘉定州
 隸釋云夾江縣涇口有磨崖四百餘字平鄉明亭大道四面危險南安長王君遣掾何童修治故書崖以頌之崖石増長字體失眞復齋碑目作平鄉明亭開道
公元264年
王稚子元興元年
 字原云在成都府輿地碑目云在新都縣
 闕有二其一云漢故先靈侍御史河内縣王君稚子闕其一云漢故兖州刺史雒陽王君稚子之闕金石録後漢書循吏王渙稚子渙元興元年卒闕銘盖和帝時所立也隸釋云成都新都縣墓此墓前之雙石闕也其上各刻車馬之狀一則二人乘馬一則二人乘車之者槖佗也隸續云闕兩角有斗斗上耐童兒又作重屋四壁神像人物車馬之類亦有漫滅者有先置二字右闕南面稚字在北面子字在東面雒陽二字在左闕西
公元421年
竇道永初二年
 隸釋字原俱云在眉州墨寶云在嚴道縣東三十里嚴道縣今廢其地入雅州
 碑式云前有文六行一行後有文九行崖石有裂絡文避石裂字數不等少者九字多者十五字最後一行刻書姓字日月釋云青衣君孟麟穿崖易道行人去危即安刋石以志其事字畫甚拙愚按最後一行云書此盛巨即碑式所謂書人姓字漢碑之有書人姓字者惟此碑及武班樊敏郙閣頌天井碑側題名而已
公元114年
謁者景君墓表元初元年
 字原云在濟州即今濟寧州
 額題云故謁者景君墓表隸字一行碑式云有穿文十六行行二十九字皇帝高出三字金石録云文摩滅斷續不成文釋云東都自路都尉始見墓闕有文而傳于今則自景君始梁任昉作文章縁起墓碑始于晉宋予考酈氏水經所載漢刻已不少豈碑碣多在北方南人未之見乎然郭林宗林宗既葬同志立碑蔡邕為其文謂盧植曰吾為碑銘多矣唯郭有道無愧色范書所載豈不知之今漢人墓刻猶存數十百碑其始于晉宋非也
謁者景君碑陰
 首行題諸生服義五字疑是景君闕題名趙氏洪氏皆以為謁者碑隂碑亡無考姑闕其疑
公元117年
景君闕銘元初四年
 隸釋云在濟州任城縣即今濟寧州
 隸釋云景君墓有雙闕一刻文諸生服義者所立而不載其名金石録云漢人為景君刻銘本欲傳於不朽不著族系名字何哉集古録作景石椁
公元118年
嵩山太室神道石闕元初五年
 今在登封縣中嶽廟南百餘步
公元119年
 金石文字記云銘八行年月職官姓氏十三行其文剥蝕殆半不載洪氏隸釋此闕巋然尚在而永叔德父當宋之盛何以皆未之見則知二録所不及載者固多也賜馮煥元初六年
 字原云在渠州今為渠縣四川順慶府
 碑首行云豫州刺史馮煥隸釋云漢詔之式如此石下斷惟存上八字碑式云馮煥斷詔十八行可見者或行有九字末行年字垂筆多占一字
公元121年
馮煥殘碑永寧二年
 字原云在渠州輿地碑目云在大竹縣寶城
公元120年
 碑式云馮煥斷碑六行可見者或行有七字釋云建光之元永寧二年是歲七月改元四月終故碑尚用舊年
馮煥殘碑
 隸釋云諸曺史及帳下司馬武剛司馬十餘人其間有貫潁川汝南陳國者皆豫州舊部
公元121年
馮煥神道永寧二年
 字原云在渠州
 其文曰故尚書侍郎河南豫州幽州刺史馮君神道共十九字金石録云按後漢書馮緄父煥安帝時幽州刺史碑亦云幽州君之元子此字在宕渠墓前雙石上知其為煥闕也
孝子蕫蒲闕永寧二年
 未詳所在
公元126年
山陽麟鳳永建元年
 字原云在濟州卽今濟寧州
 碑圗云右鳳而左麟其下各刻一贊其隂又刻銘辭皆小篆兩旁隸書其篆曰永建元年秋七月饗時山陽太守河内孫君見碑不合禮掾䕫造新刻瑞儀麟鳳米元章畫史此圗半篆半隸一角上高如足翹形如惡馬高冠尾長可怪
公元130年
陳君閣道永建五年
 字原云在資州内江資州今為資縣内江俱屬成都府輿地碑目云在獠井壩層崖之腹
 碑云漢安蜀郡青衣君省去根閣令就土著郵亭掾尹厚勒此石隸續云漢安舊屬犍為根字未見所出所謂根閣者猶李翕郙閣君尊楗閣之比
公元131年
袁良碑永建六年
 集古録目云在開封扶溝天下碑録云在太康縣圉城鎭西南三十里扶樂城石牛廟又云在西北三十里陽夏鄉墓下
 額題云漢故國三老袁君碑八篆字袁君以順帝永建六年卒其孫衛尉滂立此石滂以光和年作相其為卿當在靈帝之初因無立碑年月姑以所卒之年附載於此水經注扶溝城北有袁梁碑金石略有三老袁貢碑即此碑也其名皆誤
公元143年
北海相景君銘漢安二年
 今在濟寧州儒學
 額題云漢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十二篆字二行文十七行行三十二字穿居其中第八字之下其三行各廢兩字碑中屢稱明府獨伏明府一句明府字平闕亂曰亦平闕隸釋云濟州任城有景氏三碑不著名字
北海相景君碑隂
公元144年
 凡三列第三列姓名之下又云行三年服者凡八十七人末以兩行四言韻語十八句
公元400年
武斑碑建和元年
 隸釋云在濟州任城即今濟寧州
公元145年
 額題云故敦煌長史武君之碑九隸字集古録前跋作班碑以未見碑額不知其姓也武君以冲帝永嘉元年後三年同舍郎史恢曹六人為之立碑後有題名六人一曰防東齊國臨葘□紀伯允書此碑漢碑書人姓字絶少惜闕其姓
公元401年
楊君石門建和二年
 集古録目云在興元寶云褒城縣五里磨崖興元卽今漢中府褒城縣屬之
公元400年
 額題云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十隸字碑式云碑文六十七行行三十字或有疎密不齊高祖受命平闕命字垂筆甚長所侵兩字許又空二字方書其下一句序曰别作行後一行低二字書趙邵等三人姓名又書王府君分遣官屬事凡三行末行七字魏伯玉徙官隸續云宣和殿碑録以碑為鼂漢彊書考其碑云五官掾南鄭趙邵屬褒中鼂漢彊書佐西成王戒盖三人主其事書佐則王戒之職非鼂漢彊書也集古金石二録鄭樵金石略俱作楊厥石門頌隸釋云司隸校尉楊君厥孟文水經及歐趙皆謂之楊厥蜀中晚出楊淮司隸校尉楊君厥字伯邳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始知兩碑皆以語助此乃後人頌其勲德故尊而字之不稱其名華陽國志楊君名渙
公元401年
王君石路建和二年
 隸釋云在漢州今為川州成都府
 碑式云其上畫大書一表字其下六行各有界道每行二十四字末行四字立石人名釋云廣漢長王攻治路標表其事文不滿揚子欽所
公元460年
張公神碑和平元年
 集古録目云在黎陽天下碑録云在通利軍黎陽卽今濬縣大名府宋為通利軍熈寧初改黎陽衞州衞州衞輝府
 額題云張公神碑隸字一行集古録作張公廟碑云碑無題首盖未見此額也隸釋云朝歌鄭郴為張公建闕作碑監黎陽謁者李君鄭之文又作歌九章刻之石皴剥不明能辨其梗槩歌中再稱其夫人朝歌蕩隂黎陽三女所處殊方三門鼎列推其鄉時㩦甥幼歸侯公不知張公是何神也
馮君閣道和平元年
 未詳所在
嚴訢碑和平元年
 金石録政和中下邳縣耕地得之
 無額隸續云漢人銘墓皆一律此碑先書其所終歲月及夀考嗟惜之辭踰百言始云伊歎嚴君諱訢字少通遂述其行事費鳳兩碑略相似銘詩亦五言訢所歴官東牟侯相之下長之上闕四字趙氏下邳祝遂名祝長嚴訢碑漢無祝縣盖亦闕其一字下邳本屬東海東海則有祝其疑此邑嘗割隸
楊信和平元年
 字原云在忠州
 無額碑首行云故縣三老楊信伯和隸釋云石已刓剥鮮有成章者墨寶金溪楊信
公元424年
丁魴碑元嘉元年
 隸釋云在巴州
 無額碑首行云廣漢屬國都尉丁君諱魴字叔河碑式云文十行行三十四字四邊有磨紋上狹下闊
武梁碑元嘉元年
 隸釋云在濟之任城即今濟寧州
 無額碑首行云從事武掾諱梁字綏宗金石録崇寧初得此碑愛其完好後十餘年則缺最後四字今去崇寧七百餘年碑已不所在
公元426年
王政元嘉三年
 隸續云在濟州濟寧州
 額題云漢郎中王君之銘八隸字二行碑式云文十二行行三十字隸續王君名政字季酺以元嘉三年門徒士夫相與立此石字殘闕多可讀者歐陽公云磨滅不復成文名字官閥卒葬年月皆莫可考盖察之不詳小歐陽以為其字季輔趙氏以為光和元年立皆非也
公元409年
平都相蔣君碑永興元年
 隸釋云在道州
公元146年
 額題云漢平都侯相蔣君之碑十篆字二行碑式云文十六行行四十字後餘五行隸釋碑石漫滅不得名字蔣君以元嘉二年卒其文有禮畢祥除瞻望墳塋則此碑乃永興元年所立
公元153年
孔龢永興元年
 今在曲阜縣孔廟
公元230年
 無額凡十八行行四十字孔子十九世孫麟亷請置百石卒史魯相乙瑛言之於朝司吳雄司徒趙戒奏於上滿秩去後平復上於朝除孔龢補名因立此碑今謂之百石金石録孔子卒史碑集古録以為吳雄孔子碑盖考之不詳後人刻其上曰漢鍾太尉書隸釋云嘉祐中郡守張稚圭圗經鍾繇魏太和四年卒距永興盖七十八年圖經非也
公元410年
孔謙永興二年
 今在曲阜縣孔林
 碑圗云碣甚小一穿微偏有暈一重起於穿中復有兩暈在右其一甚短與他碑小異八行十字後餘兩行今已漫滅僅存十餘字集古金石二録孔德讓碣德讓其字也隸釋云其名不甚可辨考孔氏譜得之
公元155年
益州太守永夀元年
 隸釋云中漢碑不云在蜀中何所漢之益州卽今成都府亦卽在成都諸屬也
 碑圗上下朱爵元武左右龍虎文七行行四十一字故吏門生題名九行六人碑式末行頗多尚餘五字書於碑之末隸釋碑首益州太守某君卒其姓獨刓或有謂之馮君者
益州太守碑隂
 碑圖云碑隂所刻者五玉三獸鼎列其中一則九尾狐下有一牛首其右有題名三人
公元156年
韓勑永夀二年
 今在曲阜縣孔廟
 無額文十三行行三十六字第三行皇戲皇高出一字後有題名三行三人魯相韓勑脩造孔廟禮器所立今謂之禮器碑集古録作脩孔子器表金石録韓明府孔子天下碑録作魯相韓勑復顔氏繇發碑按碑云復顔氏并官氏邑中繇發以尊孔心發屬下句讀且所復者尚有并官氏而此碑又不為復繇所立碑録非也
韓勑碑隂
 十九行行三人有數人附其下參不齊釋云凡六十有二人不稱字者一人不稱名者二十一人張普朱熊五人書體不同後來所增者
韓勑兩側題名
 刻於碑之兩㫄三十二人一人小字附其下字體與碑隂張普朱熊五人書體相同後來所増者濟國張建平二百下識曰其人處士碑隂河南成臯蘇漢明二百下亦有其人處士四字當時有此書法隸釋謂已鐫而續書非也歐趙洪氏皆不言此碑兩㫄有字由拓碑者止拓碑與隂而不及諸公未嘗親至碑下故不知
州輔碑永夀二年
 字原云在汝州舊録云在龍興縣汝州今屬河南龍興縣今為寶豐縣
 額題云漢中常侍樂大僕成侯州君之銘十六篆字金石録酈道元注水經云滍水南有吉成侯州苞冢冢前有碑其詞云天四后是諮是諏今驗其銘實有此語獨以輔為苞盖水經之文汝帖以此碑為蔡邕書初無所據
州輔碑隂
 自漢陽大守而下凡四十有九人其二即延篤叔堅金石録云輔一宦者當代顯人延叔堅亦預焉有以權勢之盛如此
公元157年
韓勑後碑永夀三年
 字原云在兖州按當在曲阜縣孔廟
 無額碑式云文十六行字多少不等大半每行四十六七字第一皇漢高出一字第二孔聖闕文之後題名三列每列三人韓府君之下附以宗戚二人謁廟拜墓云宅廟悉脩敬脩房疑即
 菆字檀弓天子之殯也菆塗龍輴以椁菆才官反菆塗者用木叢棺而四面塗之菆房猶殯宮也前碑載其脩造禮器此碑載其脩廟脩墓事闕里祖庭記有桓帝中年韓勑孔子墓碑在墓林中當是碑字以為即前碑非是金石録韓明府孔子隸釋韓敕孔廟後碑不及其脩墓由考之不詳
韓敕後碑
 隸續云凡五列所題士大夫可辨者七十餘人第二第五列以其後四行直書家下復民姓名後一行云永夀三年孔從事所立
韓勑後碑兩側題名
 碑式云碑側題名四列一則首列三行中有祥符題字第二列其前廢三行後有四人第三前闕一人六人四列四人兩行孔元闓其一則首列四行書府君及劉翊各用兩行第二五人一行書石師姓名第三七人四列右尾二人前有大和年張咸題字數列則有唐大中慶歴兩人題字就列漢人上字原作韓勑孔林别碑兩側題名
公元158年
鄭固碑延熹元年
 今在濟寧州儒學
 額題云漢郎中鄭君之碑八篆字為二行有穿文十五行行二十九字行間方若棊局今碑已中斷失其下一截予家有拓本尚完
公元159年
議卽元賓延熹二年
 金石録云在亳州
 隸釋云無額故不得其姓石缺又失其名金石録云所可見字元歴官終於議郎
張休崕涘延熹二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銘四言十四句末有張休姓名姑以名其碑藏碑者得之蜀人字原云或作磨崖險路銘
公元160年
孫叔敖延熹三年
 水經注云在期思縣城西北隅楚相孫叔敖前集古録目云在光州天下碑録云在固始縣本廟内期思縣即今光山縣光州固始縣俱屬河南汝寧府按碑固始段君夢見孫君為廟屋立石銘碑期思縣段光庶慕先賢又為刻石固始所刻者一碑期思所刻者又是一碑此碑乃期思所刻者兩令皆段姓一名光一不著其名非一人期思固始宋皆屬光州
 額題楚相孫君之碑六隸字二行碑式云文二十四行行三十七字最後一行書年月高出一字穿在文中三行各廢三字隸釋碑闕五十餘字此用續刻者故其文全予所見拓本乃是續刻未知刻於何時
孫叔敖碑隂
 碑式云二十三行行二十字相君字平闕穿居三行之内亦各廢三字隂重言段光立碑之事甚詳後歴叔敖之子名氏
樊安碑延熹三年
 集古録目云在唐州湖陽縣唐州今為唐縣南陽府湖陽縣今廢有舊城在唐縣
公元158年
 有額而無字首行題云漢中常侍騎都尉樊君之碑碑式云首行已有標題不再書額其題一行文十二行銘三行三行行三十五字詔之下空二字年月一字其間年字垂筆甚長下侵兩字馮煥詔同亦漢人書詔如是隸釋云安永夀四年卒其子以延熹三年始刻此碑又載延熹元年八月丁酉騎都尉趙氏遂以碑為元年所立誤也碑在湖陽椎拓漫滅治平中縣樂京嘗為之再刻
公元160年
江原長碣延熹三年
 輿地碑目云在忠州郡庠
 隸釋云似闕非闕似碑非碑其文共二十二字由左而右其下刻一怪獸之首若虎而有角復齋碑目作進德輿地碑目作江原君闕
曺騰碑隂延熹三年
 集古録目云在亳州
 碑式云碑文無存隂九行行三十六字制曰平闕皇太后先帝高出一字碑後尚存穿之半此文皆在穿右末行以穿廢第四第五水經注譙縣曺騰碑題云漢中常侍樂太僕特進費亭侯曺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隂又刋詔策二隸釋云歐趙不指此為曺騰碑隂稽考篆額今獨存中常侍樂大僕特進費亭曺侯碑水經誤多四字
公元161年
王元賓延熹四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隸兩行所存下令二字按碑叙其歴官封丘集古録作王元賞碑跋云其名旣亡又不序其姓惟其銘云於惟王君以此知其姓王金石録云其姓名殘缺可見字元而已隸續云歐趙皆以為王元賞予所得却是元賓字畫分明非是測度其名仿佛是紹
王元賓碑隂
 集古録有其碑而亡其名謂之漢碑隂題名跋云斯碑所題文字缺滅而中間有錢各五百四字似是脩廟人所記其人可見者有濟隂定陶蔡顥子盛山陽金鄉張諺季德河南宛陵趙堂世萇南陽南鄉鄧升升逺濟隂成武周鳳季節而其餘人姓名邑里多不完又時時故吏不知為何祠廟金石録作王元賞碑隂跋云載門生姓名云右奔喪右斬杖三年於禮無乃太過隸續云王元賓碑隂四横稱故吏四人有名郡邑十數人餘皆凋落不備其中有立碑錢各五百之文又有右奔喪右斬杖三年之文則知歐公所云漢碑隂題名即此碑也
公元162年
王純延熹五年
 隸釋云在鄆州中都縣鄆州今為東平州中都縣今為汶上縣俱屬兖州府
公元187年
 額題云漢冀州刺史王君之碑十篆字一行作隂凸起拓本黒字衡方武榮諸碑同碑圗云額當穿之中其文十三行行三十五字金石録欽水經濟水逕須句城西酈道元濟水西有安民山西有漢冀州刺史王紛碑漢中平四年立按地里書須朐即今中都縣此碑在中都又其官與姓氏皆合疑其是也然以純為紛以延熹為中平則疑水經之誤愚按碑文王君以延熹四年五年始葬立碑金石録以為延熹四年立亦非也
王純碑隂
 首行題諸門生人名五字隸續云碑隂九横二十三人凡百九十三人漫滅四人姓字不具六十二人其下尺餘以前兩行事上兩横許不刻一字獨最下一横二十二人強半漫滅不可金石録字畫淳勁可喜
公元162年
任伯嗣碑延熹五年
 金石録云在汜水縣大觀初始獲此碑輦寘運司廨舍壁間
 隸續云碑之中鑿方為竅廣四寸五之疑曽用之為碑金石録云首已殘闕可見者云字伯嗣南郡編人其先任座苗胄又云筑陽侯延熹五年遷來臨縣其後歴叙政績又云遷君桂陽最後都邑謡詠勒勛永昭後碑在今汜水縣汜水在漢為成臯此碑盖成臯德政頌爾後漢書桓帝延熹八年桂陽太守任胤以此碑校之歳月相符又名與字協知其名胤也按金石録碑隂洪氏所未見
眞道冢地延熹五年
 字原云在萬州即今䕫州府萬縣
 隸續云眞道以錢八千從兄弟此地刻其文戒約後世字札紊碎不能盡通
公元163年
桐柏廟碑延熹六年
 天下碑録云在唐州即今南陽府唐縣桐柏山在其境字原云或云在隨州棗陽桐柏鎭一統志桐柏山南隨州西接棗陽唐縣隨州皆有淮瀆廟或隨州别有一碑非即唐縣之碑也集古録目云在鄧州恐誤
 碑式云無額有穿文十三行行三十三字末有兩行侍祠官屬以春秋二字題於兩行上春四人五人無空水經注桐栢山南淮源廟前有碑是南陽鄭苞立又二碑並是漢延熹中守令所造隸釋云此則其一也弇州續稾漢淮廟碑漫漶不可讀杜昭守唐州乃延吳炳參用隸釋舊文於石而刻之吳炳元時人見書史㑹要潘耒金石文字記補遺拓本完好唐人重刻者據朱長文碑帖云是釋曠書不知釋曠所書者乃是正書釋云此碑又有一正書者華盖誤作萃豐晝夜誤作立式十數字即謂釋曠所書之碑也吳炳摹本而誤以為唐人重刻亦失考之甚
平輿薛君碑延熹六年
 未詳所在
 額題云漢平輿薛君碑八隸字隸續云前有叙凡三十六字次有銘詩三百四言文雖無闕而不書名字
公元164年
祝睦碑延熹七年
 集古録云睦有二碑皆在虞城縣
 額題云漢山陽大守祝君之碑十篆字二行碑式云額下有穿碑十二行行三十字
造橋延熹七年
 字原云在雅州
 隸釋云碑首二人冠帶相向而坐一器居中如豆登之狀後有二人折腰低首雙垂其袖若胡舞者其上横行有數字惟府卿明府四字不毁二人之下又横刻二十六字兼篆隸之體曰蜀郡屬國明府潁川陽翟辛君字通達犍為李君字仲曽其下三字不可漢碑無如模式者碑圗下有文十七行行三十七字其後題名五行隸釋蜀人謂此為神水閣碑考其文則謀謨若神是絶句其水似小其閣似閤特未能判今摘三語強名之非也
嚴舉碑延熹七年
 字原云在梁山軍即今䕫州府梁山縣
 無額碑首行云都鄉都里孝子嚴君隸續云碑崇七尺二分下横裂文近歲梁山軍所傳者皆至裂文石理皴剥文意間斷予再得之始是全碑嚴舉姓名分明其碑有文有頌又有亂曰十六句
嚴舉碑隂
 隸續云贈此者初無主名因見其間都鄕有秩姓字孝子碑中臨江丞名杜此碑有丞廣漢屬國王杜二碑短長濶狹相若横有裂文相等始知是嚴舉碑隂
孔宙碑延熹七年
 今在曲阜縣孔廟
 額題云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九篆字一行碑首行題云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銘隸釋云漢碑有額者首行即入詞無額者或題其前如張納樊安之比亦甚少已篆其上復標其端惟此碑爾文十四行行二十八字末行銘辭下空十一字刻年月
孔宙碑
 漢碑隂皆無額獨此碑以門生故吏名五篆字題其上凡三列六十二人
公元165年
華山廟碑延熹八年
公元1555年
 金石文字記云舊在華隂縣西嶽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毁華州郭胤伯有拓本文字完好今藏華隂王無異家予從商丘宋尚書得之無異藏本也
 額題云西嶽山廟碑篆字二行碑式云文
 十二行行三十七字袁府君肅恭明神京兆尹勑杜遷市石皆平闕髙祖太宗孝武並列行髙一字有紋如碁局洪氏碑圗歐陽叔弼袁逢碑為郭香察書考其碑都水據杜遷市石書佐郭香察書一人市其石一人察其書非郭君書之也隸釋云東漢循王莽之禁人無二名郭香察書者盖察涖他人之書爾金石文字記察書對上市石之文則香者其名律歴志太史治歴郎郭香豈其人歟徐浩古迹記以碑為蔡中郎都穆金薤琳瑯深於字學且生唐盛時殆非鑿空言者
公元165年
老子延熹八年
 隸釋云在亳州苦縣亳州今屬鳯陽府苦縣今廢地入歸德府鹿邑縣
 額題老子銘三篆字一行碑式云文二十一行皇上字平闕集古録世傳碑銘蔡邕作今檢集無此文集録目陳相邊韶撰據碑桓帝夢見老子尊而祀之典禮因而為銘金石録舊傳蔡邕文并書盖杜甫李潮小篆八分歌有曰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痩硬方通神世此碑是也今驗其詞乃邊韶延熹八年作非光和中所立未知所見是此碑否而周越書苑遂以為撰文書初無所據
公元166年
祝睦後碑延熹九年
 集古録云在虞城縣
公元164年
 額題云漢山陽太守祝君之碑十篆字二行碑式云亦有穿其文十五行行三十六字伊余祝君一句祝君字平闕隸釋云祝君以延熹七年故吏王堂三年禮闋相與刋此石則延熹之九年堯廟永康元年
 字原云在濮州
 無額按碑濟隂太守孟郁行縣祀廟膏雨即降遂飭治大殿仲氏宗家共作殿前階陛欄楯乃立此
 碑以表著郁之美勛復序仲氏祖統所出後子官位具載碑隂當時出錢者惟仲氏故所序特詳集古録作堯祠祈雨堯廟碑隂
 字原云此陰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歴所終之官獨一董永異姓隸續云左側亦有題字
公元167年
度尚永康元年
公元1112年
 字原云在徐州釋云此碑在湖陵荒野政和壬辰巡檢王當世見之始遷於官廨其後邑令滕君欲徙碑於沛舟三載三覆繼因大水漲没不出乙未年劉宗攝事乃能立之使星亭云湖陵縣今廢地入徐州沛縣
 額題漢故荆州刺史度侯之碑十篆字二行碑式有穿文十五行空三行低十三字刻立碑年月石下所存行三十二字亦有碁局之紋
公元396年
馮緄永康元年
 隸釋云在渠州字原云墨寶達州此碑與馮煥神道馮煥殘碑馮煥詔皆在渠州流江縣達州永睦縣之間鄭靄先在䕫路得之墨寶達州渠州境按渠州達州今皆為縣一屬順慶府一屬䕫州府流江永睦二縣今廢其地一併入渠縣一併達縣額題云漢車騎將軍馮公之碑十篆字二行碑式云有穿在第五字之中文十四行行三十四字將軍體清守約將軍字平闕後空三行威宗得謚之因
楊震
 隸釋云在陝州閿鄉
公元124年
 額題云漢太尉楊公神道碑銘十篆字二行作隂凸起碑式云有穿文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有紋如碁局釋云震以延光三年卒此碑乃其孫沛相統之門人汝南陳熾等所立碑中載楊秉陪陵延熹八年事也沛相以建寧元年卒此碑盖立於是時去震卒已四十餘年沛相已死而門人為其禰廟立碑人風後世不可跂及
楊震碑隂
 碑式云二十五行行九人穿在第二第三列之間亦有紋如碁局集古録云楊震碑隂題名百九十人其餘磨滅不完者又十餘人家所録漢碑隂題名頗多或稱故吏門生弟子或稱從事曹掾之類其人皆著州縣邑里名字甚詳獨此碑所書簡略直云河間賈伯錡博陵顯祖之類凡百九十人皆然其所皆是字爾盖後漢時見於史傳未嘗有名兩字者也隸釋云百九十餘人皆其孫之門生歲月相距又逺故不名
公元168年
楊統建寧元年
 集古録云在閿鄉楊震墓側
 額題云漢故沛相楊君之碑八篆字為二行碑式云文十四行行三十五字孝順皇帝字平闕有穿在九十十一行之上漢碑穿居中此碑後有餘石打碑者去之非穿之偏也集古録碑首尾不完失其名字不知相為何人金石録余按楊震碑沛相名統長孫富波侯相牧之子
楊統碑隂
 碑式云故吏十五人作一横行釋云十五人不稱郡皆沛人也集古録楊氏世葬閿鄉墓側皆有碑今其存者四余家集録皆得之大尉沛相髙陽繁陽也此碑隂不知為何碑文殘闕僅存十五人又滅其一其在者懷陵相蔣禧字武仲以下十四人金石録云集所有余盡得之又各以碑隂附於碑後其曰懷陵蔣禧字武仲者沛相碑隂
楊著
 集古録云碑在楊震墓側
 額題云漢高陽楊君之碑九篆字三行其字作隂凸起碑式云碑十三行行二十八字穿在第二字之下第七八行各空三字不書碁局之紋碑石損缺其名集古録云按楊震高陽著震孫也所卒之年亦缺惟存年字年下云十月廿八日壬寅卒按碑遭從兄沛相憂去官即繼之以上不惠不我憗遺之語盖與沛相先後而卒沛相以建寧元年三月卒著之卒必在建寧元年十月
楊著碑隂
 碑式云前後闕横五列穿在第一横之内凡空三人不書此碑複姓五人相里文調高出一字三人沛君亦高出一字碁局之紋集古録云此不知為何碑隂其後云右公門生又云右君門生沛君疑是沛相者自有碑而亡其名後公者不知為何金石録云其曰右後公門生右沛君門生者高陽碑隂也隸釋云沛君沛相統也後公太尉秉也楊震拜於前故以為後沛君者著從兄後公者著季父非皆門生不名
孔扶碑建寧元年
 闕里祖庭云在孔林
 額題云漢司空孔公之碑八隸字隸續云其文上一半皆已淪没僅存下九行多者十有四字魯相史晨到官旣謁先聖冢遂司空公刻此碑趙氏以為魯相謁孔子冢文當是不見其額之故碑録云司農孔峽碑在仙源縣墓前建寧元年立農峽二字傳冩之誤
張壽建寧元年
 今在城武縣
 額題云漢竹邑侯相張君之碑十隸字金石文字記土人為後碑趺止存二百餘字
衡方建寧元年
 今在汶上縣
公元170年
 額題云漢衛尉卿府君之碑十隸字二行其字作陰凸起下有穿碑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其下漫滅每行或闕三字或闕四五字末有小字門人朱登題名一行金石録以為建寧三年立誤也
公元168年
張表建寧元年
 集古録目金石録隸釋云在冀州道録云在澶州府衙都廳未知孰是冀州今屬眞定府澶州即今大名府開州也余家有此拓本
 額題云漢冀州從事張君碑九篆字三行有穿文十六行行二十五字隸釋云此碑皆作四言韻語四句五言費鳳碑文相類
劉讓閣道題字建寧元年
 隸釋云相傳在蜀中閣道字云在涪州
 題共十六字金石録誤合緜竹令王神道一碑
劉子山斷碑建寧元年
 未詳所在
 字原云子山其字也其名疑是松字金石録堵陽謁者劉君碑
武榮
 今在濟寧州儒學
公元167年
 額題云漢執金吾丞武君之碑十隸字二行其字作陰凸起金石文字記王弘撰之語以為此額他碑所無予考洪氏碑式若此甚多碑之存於今衡方亦然不獨此碑也其文十行行三十一字字多漫滅後餘三行無年月其文有云遭孝桓大憂哀悲遭疾隕靈桓帝崩於永康元年十二月武君之卒必在靈帝初年
公元169年
史晨奏銘建寧二年
 今在曲阜縣孔廟
 無額文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兩尚書字及朝廷並平闕時副言諸官府尚書一行之下隔三字昔在仲尼别作行金石録云魯相晨有兩碑皆在孔子中其一云蒙恩受符守者即此碑也其一云河南史君諱晨者即後碑也集古録作史晨孔子天下碑録作魯相等奏出王家穀祠孔子
史晨後碑
 在前碑之陰字云闕里記不録此碑而有碑陰攷文當是前碑之陰此說是也
公元691年
 無額文十四行行三十五字時長史别作行史君饗後史君念孔瀆又勑瀆井復民夫子冢凡四處皆别作行後餘三行武后天授二年元貞題名釋云前碑載奏請之章此碑叙饗禮之盛其補牆垣治瀆井種梓守冢皆在饗禮字畫大小不等史君孔林中事不一書也
公元169年
侯成建寧二年
 字原云在單州單父縣墓側即今兖州府單縣
公元164年
 額題云漢金鄉長侯君之碑十隸字二行碑式云有穿文十七行行三十字銘後空五字夫人卒與下一字金石文字記云漢未有志其夫人者此碑末云夫人延熹七年歲在甲辰十一月三日庚午遭疾此後人作碑并志夫人之始
公元169年
柳敏建寧二年
 字原云在忠州輿地碑目云在黔州州廨
公元146年
 碑圖云朱爵為首龜蛇為趺碑十四行行二十六字首云故孝亷柳君諱敏隸釋云敏歴五官功曺宕渠以孝㢘稱之重其行也本初元年再為郡守所舉不幸而死後二十三年縣令趙臺念其墓無碑識故為立石靈帝建寧二年也碑圖柳敏碑隂無字其上刻一禽若鳳其下則麟也中有牛首銜環兩㫄六玉其右則瑁圭璧左則琮璋
公元170年
夏承建寧三年
公元1479年
 字原云在洺州州衙洺州廣平府金石録元祐間治河隄得於土壤中刻完好如新予攷廣平成化己亥知府秦民悅府治後堂見此碑仆地復樹堂之東隅愛石軒以覆之并刻跋於碑隂則此碑成化中尚在府治字原所謂洺州州衙是也而舊傳在廣平府王秋澗集有此碑之跋亦云在廣平府學則秋澗已不府治民悅之復樹者何碑疑不能明也民悅跋云碑之下截凡一百一十字年久蘚蝕後人摸刻覽者當自辨之都穆金薤琳瑯江隂徐公擴嘗得舊刻雙鈎其字以惠予與此絶異舊刻闕字四十五而此獨完好又積行勤約今作勤紹俱為可疑是後偽作未見民悅之跋其下截為後人摸刻也隸釋載此碑勤紹作勤約今作勤紹者摸刻之誤徐公雙鈎乃是本則都公所藏為最舊予家有雙鈎本亦止闕四十五字勤紹亦作勤約疑即都公藏之嘉靖二十四年知府唐曜重刻漳川書院亦有跋在碑後云此碑因取築城之石為工所毁故重刻
公元1545年
 額題云漢北海淳于長夏君碑九篆字碑圖云篆三行黑字下有穿今重刻者無額於銘辭下作一方畫中正書淳于長夏承六字碑式云其文十四行行二十七字今重刻十三行行三十字無論字體失眞式亦非舊矣隸釋云碑字體頗奇唐人盖所祖述梁庾元威作書論載隸有十餘種曰芝英花草幡信鍾鼎龍虎隸鳳魚隸麒麟仙人科斗隸蟲隸龜隸鸞隸此碑盖其間一體臨汝以為蔡邕書後遂仍襲弗疑今重刻直書於碑末建寧三年蔡邕伯喈中郎之蹟傳於今者惟石經遺字為有據而與此碑字不類不足信
公元170年
馬江建寧三年
 字原云在濟州濟寧州
公元426年
 額題云漢郎中馬君之碑八篆字隸釋云碑字古拙而行閒疎密不等馬君元嘉三年其間建寧三年夫人曺氏卒盖相去十七年矣又載其弟文緒年三十早世當是夫人卜兆以馬君共塋又同時改厝其季故作碑併言之石有斷缺不能詳考
公元171年
劉脩碑建寧四年
 集古録目云在南京下邑縣天下碑録云在穀熟縣門外夫子廟中宋之南京即今河南歸德府下邑今改夏邑穀熟縣今廢地入亳州江南鳳陽府
 額題云漢劉君墓碑八篆字為二行碑式云文十三行行二十五字隸釋漢碑門生故吏為之此則其二弟三子所立
孔𩃄碑建寧四年
 今在曲阜縣
 額題云漢博陵太守孔府君碑十篆字二行下有穿其文十八行後餘二行行四十五字有紋如碁局集古録作孔君碑跋云其名字磨滅不可見今名字尚完不知歐公時何以磨滅或摸者不工爾𩃄即彪字韓勑碑陰尚書侍郎孔𩃄元上即其人也
孔𩃄碑隂
 凡十三人博陵故吏釋云趙氏以孔君自博陵再遷河東碑額仍題博陵莫曉其何謂博陵人相立碑故以本郡題其首
仲奇建寧四年
 集古録目云在河陽天下碑録云在孟州濟源孟州今為孟縣濟源俱屬河南懷慶府河陽孟州舊名
 額題云漢故北軍中候郭君碑九篆字三行其字作隂凸起碑式云碑十三行行三十九字集古
 録云名字已磨滅釋云字仲竒
西狹頌建寧四年
 隸釋云在成州寶云磨崖同谷縣成州即今鞏昌府成縣同谷宋屬成州今廢
 碑式云十九行行二十字末有一行書年月又有小字題名二行四字許按碑武都大李翕鑿治西狹中道乃刋斯石隸釋南豐曾子固跋此碑云功曺李旻定筴勑衡官掾仇審治東坂有秩李瑾西坂鐉燒大石人得夷塗作頌刻石其頌有二所識一也其一刻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其一是年六月三十日刻今集古之家惟有壬寅一碑李旻定筴碑中不見天井吏屬却有李旻姓名天井一碑是時未出始知南豐輕信異聞必是西狹第二碑所載今不傳金石録武都大李翕
黽池五瑞
 在西狹頌
公元172年
 碑圖云李翕五瑞所圗黃龍白鹿連理嘉禾一人甘露喬木之下左方題字二行金石録李翕碑隂釋云李君昔治黽池臻此五瑞西狹磨崖因刻於前非碑隂天井道碑建寧五年
 隸續云在成州隸釋近歲武都樵人斬刈藤蔓始見石上天井刻字倚崖縛架椎拓甚艱寺僧或以惡木蔽晦
 按碑乃李翕治天井道所立末一行書年月建寧五年四月廿五日己酉訖成則知南豐六月三十日刻者非即此碑也天井碑後題名
 隸續十二人題名天井磨崖之後仇靖漢德書文遣詞揮翰斯人郙閣頌題名從史位字漢德為此中間姓名刓缺得此乃知亦仇所作按此題名天井碑後所云書文者書碑之文不獨書此題名
郙閣頌建寧五年
 集古録目云在興元字原云磨崖興州宋之興元府今為漢中府興州今為略陽縣屬漢中天下碑録云在漢州什邡縣漢州今為川州什邡俱屬成都府此碑今重刻略陽則不什邡可知碑録誤也
 額題云析里橋郙閣頌隸字二行碑式云文十九行行二十七字太守漢陽李翕平闕頌後又有詩並别行又有數行刻年月及書撰人石師姓名余家有舊拓本無此數行重刻本有之其曰從史位□□□□字漢德為此頌者隸續証以天井題名謂即仇靖是也其曰故吏下辨□□□子長書頌者天下碑録以為仇子長名未知何據豈作碑録時其三字猶未闕耶但重刻本字拙惡比之舊拓本已盡失其眞集古録跋李翕李㑹曽南豐跋此碑殘缺不可歐陽永叔以為李㑹余亦意其然馬瑊中玉得此頌以視余始知其為李翕永叔學博矣其於是正文字審然一以其意質之遂不能無失則古之人所以闕疑其可忽歟
靈臺建寧五年
 字原云在濮州雷澤濮州今屬東昌府雷澤縣今廢有故城濮州東南一百里即成陽地後漢書郡國志云成陽有堯冢靈臺水經注成陽西二里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稱曰靈臺有漢成陽管遵所立碑即此碑也集古録目云在曹州濟陰曹州今屬兖州府濟陰縣即今曹縣後漢書郡國成陽濟隂郡叔弼盖誤以漢之濟陰郡為宋之濟隂縣
 額題成陽靈臺碑五篆字按碑靈臺上立黄屋堯所奉祠亡新禮絶廷尉仲定奏治黃屋濟陰太守審晃成陽管遵輔助成之故立此碑水經注以為管遵一人所立非也集古録作堯母碑
靈臺碑隂
 隸釋云黄屋二十八人作碑者十五人凡諸仲三十一人異姓四人其間稱美仲阿東代羣從出錢數十言其末又載工師福事數十
仲定碑熹平元年
 金石録云在濮州雷澤
 額題云漢廷尉仲君之碑按碑有云表唐堯為漢祈福云為廷尉卿託病乞歸脩堯靈臺黄屋盖靈臺碑中所載之人也
東海廟碑熹平元年
 金石録云在海州今屬淮安府東海郡朐縣也隸釋云予官京口將士徃來朐山海廟一椽不存不復此刻
公元155年
 按碑永壽元年東海相桓脩飭殿宇部掾何俊等欲為鐫石桓君止之熹平元年後相滿君惜其功績不著為作立碑金石録東海相桓君海廟碑
東海碑隂
 一行十七字其文曰闕者秦始皇立名之秦東門闕事史記按碑有云□闕倚傾即此闕也天下碑録云秦始皇東海相任恭脩理祠於碑背刻在朐山此陰是也碑缺任君之名趙氏洪氏皆以為惜乃於此得之
公元172年
吳仲山熹平元年
 字原云在東京開封府釋云宣和中鄢陵縣延年得之民間
 額題漢故民吳公碑六隸字二行碑式有穿穿在八九行之中文十三行行二十一字後餘數行隸釋碑無其名仲山其字也金石録云文詞頗拙陋書亦怪而不工
公元173年
魯峻熹平二年
 今在濟寧州儒學
 額題云漢司隸校尉忠惠父魯君碑十二隸字二行忠惠父者其私諡峻後為屯騎校尉額題司隸隸釋云漢人書碑或以所重之官掲之司隸權尊秩清列校可比亦猶馮緄廷尉而用車騎也額下有穿文十七行行三十二字趙氏洪氏皆云水經注亦載此碑而誤以峻為恭今按水經注所載乃石壁畫象非此碑也金薤琳瑯鄭夾漈謂此碑書於蔡邕徐浩古蹟記及他字書未聞邕嘗書此不知鄭氏何所據也
魯峻碑隂
 凡三列下一列漫滅存者二列每列二十一人前有故吏四人餘稱門生最後一人義士凡四十二人皆有郡縣名字出錢之數碑載門生汝南沛國丁直魏郡勃海呂圗任城吳盛陳留誠屯東郡夏侯等為之作諡立碑兩列中干丁馬呂吳姓名皆在惟誠夏侯二人無之盖在第三列也隸續有魯峻斷碑隂䟦云所存其下之四横横二十有四人凡九十有一人姓字不名惟徐袁二人有郡藏碑者以為魯君碑隂雖無所據度其石之廣適與魯碑合又字體與魯碑相類若無可疑今按此隂凡三列隸續所載乃有四横今存者四十二人而乃九十一人又皆書姓字不名無故吏門義士之稱亦誤以他碑之隂為魯峻耳此隂至尚存洪氏何以未見
李翊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渠州今四川順慶府渠縣
 無額按碑翊拜廣漢屬國候碑式云碑十行行四十一字
李翊夫人
 字原云在渠州
 無額碑式云有穿文十二行行三十六字歎曰别作行穿在最後二行釋云廣漢屬國夫人李翊之配兩碑歐趙時皆未出
宗俱碑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鄧州
 額題云漢司空宗公碑六篆字二行碑圗云穿文中三行各廢三字其文二十行行四十字隸釋云之文皆已殘缺名字郡邑父祖獨存而官秩可見
宗俱碑陰
 額題云門生立人名篆字隸續云正碑甚刓滅碑背所損却不上下凡四横
楊淮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興元府即今陜西漢中府
公元1131年
 無額碑首行云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隸續云紹興中此碑方出歐趙皆未見之碑云楊君諱淮盖以語助又云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大司隸石門頌亦云楊君孟文今古皆以孟文之名得此始知其非華陽國志孟文淮者渙之
公元173年
張普題字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嘉州即今四川嘉定州寶云磨崖洪雅縣
 碑式云凡七行六十七字字大小疎不等多者十六字少者九字續作米巫祭酒張普題字跋云字畫放縱敧斜略無典則羣小所書以同時石刻之如瓦礫之在圭璧中也復齋碑目作張普施天師道法記
公元174年
婁壽熹平三年
 集古録云光化軍乾德縣圗經載此碑景祐中余自夷陵貶所再遷乾德按圗求碑而有墓在榖城界中余率縣學生親拜其墓見此碑在墓側遂據圗經遷碑還縣立敕書樓下按宋置光化軍乾德縣熈寧中軍廢改乾德光化縣今與穀城縣俱屬湖廣襄陽府
 額題云玄婁先生碑六篆字一行隸釋云所篆婁字頗異圗經謂之翟先生歐陽公問之王洙原叔李陽冰篆文證之始知先生為婁姓碑圗云穿文中三行之内所廢者六字十三行行二十五字予家有雙鈎得之寒山趙氏曽見一拓本於鬻古之家剪而帖之每行四字失去二行不知所歸
婁壽碑隂
 隸釋云可見五十四人漫滅四人餘盖南陽人也此碑在光化而歐趙不有陰初若可疑盖漢人立碑多有隂徃椎拓者略而棄之好古之士身在他壤無自而知也婁先生南陽而此其間姓婁之可見者十有二人以前碑合之大小中穿相等然後知為婁君碑隂決也按此碑歐陽公親立於敕書樓下非身在他壤無自而知者不言其有隂則此隂為可疑恐亦如魯峻碑隂誤以他碑之隂合之也而洪氏碑圗又碑隂十五行若親見有隂者今碑已亡無從考證姑存其疑
繁陽楊君碑熹平三年
 集古録目云在閿鄉楊震墓側
 額題云漢繁陽楊君之碑九篆字二行碑式云有穿碑十八行行三十字集古録云首尾不完文字磨滅碑云君遭叔父大尉薨又云富波之子漢書楊震子牧富波相君牧子叔父大尉者秉也惜其名字可見
繁陽楊君碑隂
 碑式云二十一行每行六人穿在第一第二列之間隸釋云凡百三十人不書郡邑繁陽之人也集古録有此碑隂不知為何碑之隂跋凡一百三十一人有稱故吏者故民者處士者故功曺史者故門下佐者而文字磨滅僅可讀其姓名字俱完可識者八十三人其餘或在或亡盖後漢楊震墓域中碑也金石録其曰故吏故民故功曺史故門下佐者繁陽碑隂
耿勲碑熹平三年
 隸續云在成州同谷縣成州即今鞏昌府成縣同谷縣今廢地入成縣
公元172年
 無額碑首行云武都太守右扶風茂陵耿君諱勲字伯瑋隸續云造碑之人即李翕天井中西道橋李祗熹平元年李翕尚在武都次年三月耿君到郡似是者字原云字與郙閣頌相類乾道間方出
公元174年
周憬功勲熹平三年
 集古録目云在韶州樂昌縣昌樂上周廟中釋云今碑在韶州張九齡
 額題神漢桂陽太守周府君功勲之紀銘十四隸字集古録神漢如唐人之聖云爾當時已為此語而史傳他書無之獨見此碑也碑式云文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後有餘石韶州圗經郭蒼文按曲江長區祉與邑子故吏龔臺郭蒼龔雒等命工建碑於瀧上勒銘公功命工建碑者非撰文之人圗經不足信如此寰宇記瀧上有太守周昕金石録曲江縣圗經周君名昕集古録前跋惜不見其名後跋國子監直講劉仲章云名碑刻雖闕尚可識也集古金石二録俱作桂陽周府君天下碑目作桂陽太守周使君
周憬碑隂
 碑式云上一列二十二人一列前空七行所題者八人又空六行工師姓名
公元175年
石經尚書殘碑熹平四年
公元586年
 後漢書靈帝云立太學門外水經注云立太學講堂洛陽記云太學洛陽城南開陽門外石經雖屢經喪亂大崩後魏馮熙常伯相繼洛州刺史毁取以建浮屠精舎大致頽落所存者委於榛莽道俗隨意取之崔光國子祭酒遣官守視國子博士李郁等補其殘缺靈太后廢遂寢齊神武執政洛陽徙於鄴都行至河陽岸崩遂没於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大半後周伐齊毁以為砲石周宣帝復自鄴城徙於洛陽隋開皇六年又自洛陽載入長安置於祕書内省議欲補緝立於國學屬隋亂事寢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貞觀初魏徵收聚之什不存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袐府此石經之存毁見於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如此顧炎武石經考云隋書經籍志失載周徙洛陽一節以為自鄴載入長安史書之疎也劉焯傳言洛陽運至京師者為信西溪叢語云石堙滅殆盡徃年洛陽守因閲營造司所棄碎石識而取之凡得尚書論語儀禮合數十段營造司洛陽書經籍志所云用為柱礎者非載入長安後事亦其誤也西溪叢語又云又有公羊一段長安此則載入長安所遺廣川書跋云唐造防秋館時穿地多得石經洛中人士逮今有之此盖出之唐時廣川書跋又云國初開地唐御史府石經十餘石此又唐末淪没出之宋初者也東觀餘論云漢石經宮前御史臺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時時得之張燾龍圗家有十板張氏壻家有五六版王晉玉家有小塊此即宋初之所出後復摧散者也畫墁録云嘉祐末石經二段於洛陽城蔡邕隸書邵氏聞見後録云近雒陽張氏發地得石十數漢蔡伯喈尚書禮記論語俱已缺壞此又御史府十餘石之外者也凡所得石經殘碑多在洛陽隋之載入長安公羊一段而外不聞更有所得今此兩地之石已不所在拓本之存者僅有尚書論語百餘字藏北海孫氏從而得之宋之翻本有二洪适紹興旣集隸釋因以所有鑱之㑹稽蓬萊閣吾衍學古編云蓬萊閣翻本破缺磨滅不異眞古碑今無矣胡宗愈成都宗愈少城石經四千二百七十字有竒楷書釋之鑱之錦官西樓自記其後宇文紹奕為之跋曽惇石刻鋪叙云漢石經不易好古者所藏僅十數蜀中又以翻刻入石即其本也金石文字記成都兵火之後此石恐已不存亦未見拓本
 隸釋盤庚篇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篇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範篇百八字多士篇四十四字無逸篇百三字君奭篇十一字多方五字立政五十六字顧命篇十七字合五百四十七字廣川書跋記尚書存二百三十六字視隸釋所載尚不及其半今藏北海孫氏者僅盤庚篇三十餘字矣
公元175年
石經魯詩殘碑熹平四年
 隸釋云百七十三字魏唐國風數篇之文也又有一段二十餘字零落不成文惟有叔于田一章女曰雞八字可讀其間有齊韓字盖叙二家異同之說
石經儀禮殘碑熹平四年
 隸釋云四十五字皆大射之文石磨字畫比它經不明白隸續云一段八行上下糜碎行多者六字少者二字聘禮之文也前五行乃使還反命之儀後三行乃出聘遭喪之儀一段十行二十字士虞禮之文漫滅泰甚僅有數字隱隱可認非板本尋繹安能得之因知此碑每行七十三字鴻都遺刻獨此最為難
石經公羊殘碑熹平四年
公元前487年
 隸釋云三百七十五字自隱公四年威公元年哀公十四年之文也所書者皆是公羊氏傳辭而無春秋正經又有顔氏說石文斷續不可考繹嚴顔異同之辨也東觀餘論其末云谿諫議大夫馬日磾臣趙䧕議郎臣臣劉弘郎中張文臣蘇陵臣傅楨雜雜未詳谿上當是堂谿典也愚按議郎臣下二字疑是蔡邕
公元175年
石經論語殘碑熹平四年
 隸釋云九百七十一字前四篇四篇之文也每篇必計其章終篇又總其字又載盍毛包有無不同之説廣川書跋記論語存三百五十七字視隸釋所載不及三之一今藏北海孫氏者僅為政篇七十餘字堯曰篇二十餘字東觀餘論論語之末題詔書博士臣左立郎中書上臣下皆缺當是著書姓名此即蔡邕姓名旣亡無以辨之獨刻者陳興姓名甚完按隸釋所載郎中臣下有孫表二字而無書字
公元183年
 後漢書儒林傳注云石經文都似碑高一丈許廣四尺駢羅相接蔡邕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隸釋所存諸經字體不同雖邕能分善隸兼備衆體但文字多恐一人可辦史云邕與堂谿典楊賜馬日磾張訓韓說單颺正定諸經今公羊論語之後堂谿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有趙䧕劉弘張文蘇陵傅楨左立孫表數人竊意其間有同時揮豪者東觀餘論亦云經異手不必蔡邕水經注光和六年刻石鏤碑靈帝熹平四年隸釋云盖諸儒受詔熹平而碑成則光和年石經傳疑有二五經六經七經不同漢魏一字三字不分靈帝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外儒林正定五經刋於石碑宦者與諸儒共刻五經文字於石盧植始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蔡邕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張馴蔡邕共奏定六經文字後漢書所載五經六經已自不同書經籍志後漢鐫刻七經著於石碑則又以為七經其目有一字石經周易一卷尚書六卷魯詩六卷儀禮九卷春秋一卷公羊傳九卷論語一卷蔡邕傳注所引洛陽記則有尚書易公禮記論語而無魯詩儀禮春秋乃多一禮記則又不止七經矣考之金石錄隸釋所載皆有魯詩儀禮金石文字記苟非傳拓本出神龜以前則不應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時未見此則洛陽記之疎略隋書可信也若禮記本自有碑盧植禮記失得刋正碑文洛陽伽藍記石經四部中有禮記邵氏聞見後録洛陽張氏發地所得亦有禮記隋書之者洛陽禮記十五碑悉崩壊當時無傳拓之本故不得列於其目耶以愚論之靈帝儒林宦者盧植傳所云五經者盖以儀禮禮記一經春秋公羊一經與周易尚書魯詩而為五經實則七經唐開成時立石九經新唐書儒學傳序云文宗定五經鑱之石張參是正訛文三卷亦曰五經文字盖禮兼三禮春秋三傳故曰五經漢之七經五經猶唐之九經五經蔡邕張馴傳所六經者益以論語而為六也按舊唐書經籍志有今字石經論語二卷蔡邕隸書唐謂之今字隸釋論語殘碑有盍毛包有無不同此即所注者盖當時定者五經乃奏定六經益之以論語張馴共奏定六經故其傳亦曰六經然則漢碑乃有八經而以五經六經七經為疑猶為未盡儒林傳序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相參檢樹之學門魏書劉芳傳亦漢世三字石經太學則漢石經三字晉書衛恒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正始中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魏書江式邯鄲淳特善倉雅書敎皇子又建三字石經漢碑之西則魏石經三字洛陽伽藍記漢國堂前三種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之作篆科斗隸三種蔡邕筆之遺跡也復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裏隸書則又有一字石經矣隋書經籍志以一字石經七種三字石經三種皆為蔡邕所書而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經魏石經一字矣按水經注漢碑五經立於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三字石經樹之堂西不言漢碑一字而於魏曰三字則漢為一字可知矣唐宋以來所得石經殘碑悉是隸書雖缺蔡邕名而堂谿典馬日磾等與正定諸經者儼然尚存則可與之相証其三字石經魏正始中立與衞恒傳合又云樹堂西江式傳合漢為一字魏為三字當以水經注為據儒林傳序云為古文篆隸三體者非也趙明誠洪适亦嘗非之而莫得張縯石經跋乃謂或以三體參檢其文而書丹於碑則定為隸亦如孔安國書傳未必然也按紀傳不言三體獨於儒林傳序之者相傳梁劉昭後漢書十志而昭之自序序或未周志遂全闕天才富博猶俟改具則不特補志序亦有改具者儒林傳序豈昭之所改具耶漢魏俱立石經又俱太學講堂前至南北朝大致頽落復徙鄴都顚倒茫昧漢魏莫辨故魏書三字石經江式以為魏建劉芳以為漢造即當時親見其石而記之者洛陽伽藍記亦謂三字石經蔡邕遺跡其時而仕於梁惑於傳聞奮筆改具遂成千古之疑耳洛陽伽藍記所謂表裏隸書者即漢之一字石經不敢亦定為蔡邕遺跡傳疑也隋書經籍志則以一字石經蔡邕書是矣而又魏立一字石經乃其誤也石經晉魏二書云立三字石經此獨以為一字所謂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若其三字石經亦為蔡邕書此承前之誤無足怪也隸續近世方勺作泊宅編載其弟匋所跋石經范史隋志所惑指三體字者為漢一體字者為魏至公羊碑馬日磾等名乃世用其所正定之本因存其名可謂謬論以愚考之若曰漢魏皆為三字一字於何時若一字三字皆為漢刻正始中何在若曰魏立一字而公羊碑上乃有馬日磾等名諸史譌錯衆說舛謬趙明誠洪适皆以一字者為漢三字者為魏不易之論金石文字記伽藍記二十五碑為三體字四十八碑表隸書水經注漢碑在堂東側而四十六碑為魏經堂西洛陽不言東側堂前有四十六枚上有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為三體一體無乃水經注所謂魏者而指之為漢歟按伽藍記四十八碑寫周易尚書公禮記四部洛陽記少二碑而多一論語尚缺魯詩儀禮春秋四部經數未全又何論碑數耶四十八碑堂西水經注以為魏經証之江式傳似為可信洛陽記世無傳本恐亦漢魏俱載章懷太子引注後漢書則專取漢碑四十六枚未必指魏為漢若伽藍三體隸書魏尚且莫辨二十五碑亦不足信帝堯熹平四年
 字原濮州集古録目天下碑録俱濟隂縣誤以漢之濟隂郡為宋之濟隂縣見前靈臺碑下
 額題帝堯碑三篆字一行作隂凸起碑式有穿有棊局紋文十九行行四十四字故濟隂守平闕後空一行書歲月及將作吏姓名集古録作帝堯殘碑
 隸續開元中濮州刺史趙冬曦磨其上數列刻所作祭文止存其下一列故吏處士九人題名後四行紀無上文可讀傳者以為碑陰其中一行成陽陳國闕其一下真字碑中成陽河南吕亮帝堯則是成陽陳國鄭眞知此乃帝堯碑隂上一列磨不盡者尚有五百及千字數處
公元177年
尹宙熹平六年
 今在鄢陵縣
 額題從銘二篆字上有穿額橫書在穿之右文十四行行二十七字金石文字記豫州從事尹宙碑云豫字磨滅以其潁川人而言本州知其為豫州今碑甚完好一字磨滅惟云仕郡歴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昆陽令州從事而已無豫字也或亭林所見本傳不清以為磨滅
公元175年
鄭子眞宅舍殘碑熹平四年
 字原云在雲安軍即今䕫州府雲安縣
 隸釋云所存其上十數字餘石碎矣碑式云所有者二十四行可見者行或十一字
公元176年
沈子琚碑熹平五年
 字原云在漢州墨寶云在緜竹縣緜江堰側光武
 隸釋云沈君字子琚其名不可石多剥缺文句斷續人謂之緜竹江堰碑天下録子作子
公元177年
斥彰長田君斷碑熹平六年
 字原云在華州華隂
公元前198年
 金石録云碑已斷裂惟存下一段故其姓名亡有云先高祖時以吏二千石臨菑徙充關中史記及漢書本高祖九年齊楚大族昭屈景懷田五關中而其四姓皆楚人自齊徙者惟田氏斥彰東西漢史皆作斥章釋云斥彰非所之官姑仍其舊碑中字嫵媚甚類華租華山亭碑之者用竒字皆他碑所無者
費汎
 金石録云在湖州天下碑録云在烏程縣字原云集云在南京非是
公元177年
 額題云漢梁相費府君之碑九篆字三行碑式云碑十行行五十字穿與額相直在碑第八九十行之上其左蓋有餘石按費汎費鳳之父此碑乃其適孫所立無年熹平六年卒碑載所終
 之官則立於之後未有碑或與碑同立於是時也集古録作費府君碑謂其諱況而疑為金石録隸釋皆作費汎碑云其先季文魯大夫有功封費因𡚼為姓季文左傳季友金石録云費有兩姓一音蜚嬴姓出於伯翳費直費長房費褘之徒是其後也其一音袐姬姓出於魯季友此碑所謂梁相費君是其後也今則俱呼為蜚矣
費鳳熹平六年
 隸釋云在湖州
 額題云漢堂邑費君之碑九篆字三行碑圗云額在穿之右其左有物如螭垂其首者三文九行行三十五字中分其石此銘居其半其餘則低三字載施業戚忠之事又七行行四十四字題名五行二人釋云費君以熹平六年卒其妻之弟卜君追誄之乃作此碑其辭皆五言石磨滅文不相屬碑中無名見於别碑
費鳳别碑
 金石録以為費君碑隂釋云費氏父子三碑合並列於吳興校官之壁不知者指此為碑趙氏亦有斯誤
 無額碑圗二十二行行二十七字隸釋碑刻舅家中孫甘陵石詩一篇其詩先叙世系官爵繼以
 韻語六十句其三句六言餘皆五言集古録作費鳳碑跋卒葬年壽不載其後悉為五言韻語盖歐公未見前碑也
公元178年
徐氏紀産碑光和元年
 輿地碑目云在雲安軍即今䕫州府雲安縣
 碑圗云碑上若有額已漫滅石紋尚有兩旁龍虎其辭十八行行三十五字隸釋云其辭光和元年五月中旬廣延自傷考妣徐氏元初永壽元年出門託軀金掾季本自此之後其石半滅所存者其下段爾
公元179年
陳球光和二年
 金石録云在下邳字原云在淮陽軍下邳即今邳縣淮安府宋屬淮陽軍
 額題云漢太尉陳公之碑八篆字為兩行作隂凸起碑圗云圭首大一暈覆其左其右復有二暈文在穿下凡十九行後有裂者所存者行二十四字
陳球碑隂
 碑圗云碑隂穿暈皆同縱橫亦有裂文兩行二人之事餘存二十行行二人釋云此碑惟存穿之下橫兩列餘皆剥落水經下邳陳球墓前有三碑弟子管寧華歆造此所見故吏故民而無管姓名豈與劉寛相類一則弟子所立乎又姓苑引漢太尉陳球碑隂城陽炅橫此碑亦不見若非石損則恐是彼一碑也陳公兩碑皆在淮陽莫適為先後趙氏但有一碑隂而水經謂墓前有三碑似亦指碑隂為一也
陳球後碑光和二年
 金石録云兩碑皆在下邳
 額題云漢太尉陳公之碑八篆字為二行碑圗云與前碑穿略同文二十行行三十七字其下亦有斷者隸釋云公不得其死門人畏憚凶焰不敢立石雙表也兩碑之前幾二百字可讀其末則文字凋落豈其間盖有憤懟哀切之語後來益有所懼而剔之乎
華山亭碑光和二年
 集古録目云在華州天下碑録云在華隂縣
 額題西嶽崋山亭碑六篆字二行碑式云文十六行行三十三字西嶽至尊平闕皇帝永思高出一字集古録作樊毅華嶽金石録樊毅西嶽華嶽樊毅三碑皆立於光和二年此碑先脩齋亭在其年之正月脩廟則在十月别有一碑歐趙皆未見碑額故莫辨也
華嶽光和二年
 天下碑録云在華隂嶽廟
公元178年
 碑式云無額凡十九行行三十五字高祖應道出碑一字棊局之紋碑云孟冬十月齋祠西嶽以廟舍舊久墻屋傾亞特部行事荀斑與縣令先讜以漸補治乃是樊毅廟碑集古録作樊毅華嶽金石録樊毅二字
公元179年
復民租碑光和二年
 天下碑録云在華隂縣
 隸釋云此碑全載光和二年十二月壬午樊毅乞復華下民租田筭狀别無他辭碑後有唐興元中縣令盧倣題字碑在廟北隟地没於荒榛時方徙之縣治云集古録作修西嶽復民賦頌
郭禧斷碑光和二年
 未詳所在金石録郭躬從孫也其事迹附見列傳劉寵太尉郭氏世為陽翟自躬以下皆葬陽翟其墓尚存今此碑缺處猶有陳留扶溝字疑寓居是邑其卒也返葬故都後漢書以為扶溝人恐誤則碑當在陽翟開封府禹州陽翟地
 隸續云所存其上一字畫方勁前後數行僅有數十字可認其中強半剥落篆額亦然
郭禧碑隂
 金石録云其首有四大字故吏人名下列故吏故民凡百餘人又有右河南河内郡弘農郡右扶風字畫完好甚多筆法淳古可愛
郭禧後碑光和二年
 未詳所在
 金石録殘缺尤甚其略可辨者惟光和二年夏五月甲寅大中大夫大尉郭公薨又云公胤子五原大守不復成文而其額題漢故大尉郭公神道字畫尚完
郭禧後碑
 金石録跋尾
郭旻碑光和二年
 未詳所在
公元158年
 額題云漢丹陽太守郭君之碑十篆字五行題滿其額碑式云文十二行銘四行後有三行書重立碑事行二十八字石已下斷有得不全者隸續郭旻太尉禧之兄也以延熹元年三載禮闋諸子已刻墓道之銘矣而碑石狹小加有瑕瘢後十餘年當光和之二年從子五原太守鴻因葬太尉公與其孫范不改舊文重立此碑
公元180年
冀州從事郭君碑光和三年
 未詳所在
 額題云故冀州從事郭君碑八隸字隸續云碑之字曖昧者甚鮮獨首行刓剝故不得名字
義井光和三年
 字原云在隨州今屬湖廣德安府
公元1087年
 碑圗云圭首在右額之上有暈一重左有半暈者四凡二十三行行三十七字隸釋云石皴剥僅有五十餘字依約可辨碑在隨之舜子巷元祐丁卯年郡守許覺之始徙於後圃識其隂云大夫秦爵也秦距今千數百年漢東故物獨此尚存又刻詩一篇於碑之額云一千二百餘年外萬事銷磨不可尋舜子井泉誰記古隨人閭巷知今隸書字雜科蟲體民爵名存樂石登覽時來醉目猶勝他物在園林許君不能詳視中光紀年遂指此為秦碑非也金石録作魏殘碑
義井碑隂
公元109年
 碑圗云碑隂重暈亦同每行五人中無闕空有名氏字多者則侵用下列題名之下又有記事之辭隸釋云大夫三十一人分子六十人磨滅者數人紀事之辭殘缺無成文者漢承秦制爵二十級其九爵曰大夫帝紀安帝永初三年三公國用不足令吏人入錢穀得為關内侯虎賁羽林郎大夫緹騎營士靈帝光和元年初開西邸賣官關内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則漢末以貲受爵比屋皆然此碑大夫所以若是之衆也金石録作魏殘碑
公元180年
右侍無名墓闕光和三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漢右侍之墓五字藏碑者宣和間中分為兩黏裝作帙侍字之下必有漫滅之文為貼碑者所翦其左有光和三年四小
公元181年
逢盛碑光和四年
公元1113年
 金石録云舊在濰州昌邑縣近歲移置中字原云政和三年修之遷於倅治之墨妙亭濰州今為縣與昌邑俱屬萊州府
 額題云逢童子碑四篆字一行碑式云有穿文十行多少不等後空一行又低二十許字立石年月日文上則碑漸削其銳如錐天下碑録云俗云董孝碑蓋誤以童子為董孝也
逢盛碑隂
 碑式云兩列在穿之下上一橫七人一橫六人金石録云題云右縣中士大夫家門凡十三人隸釋云縣中士大夫者其父黨也故不名刁眞逢信在家門生之左又其微者
公元181年
三公山碑光和四年
 集古録目云在定州金石録云在眞定元氏定州元氏縣今屬眞定府後漢書郡國常山郡元氏有三公即此山也定州漢為中山國集古誤也
 額題三公之碑四隸字兩旁有封龍君靈山君六隸字頗大隸釋云封龍與靈山兩山之名掲其神於額之旁者即是配食三公之祠光和四年左衞樊子義立讃美舉將馮巡幾二百言馮君乃常山相也金石録云集以為北嶽碑豈歐陽未嘗見其額乎
無極光和四年
 字原云在眞定府一統志無極山在元氏縣西三十里上有無極神祠漢隸碑刻即此碑也
 額題無極碑四篆字釋云男子盖高范遷請於太常官給珪璧四時祠具詔從之吏民更造廟宇而立此碑
殽阬神祠光和四年
 集古録目云在華州鄭華州今屬陜西西安府鄭縣省入華州
 額題殽阬神祠之碑八篆字為二行碑式云文十二行行二十七字末行九字一人題名又空三字年月後有題名七行一行書丞尉郡邑名氏下有三人題名餘者每行八人又有十四人題名分别於正碑之下雖有棊局之紋而題名行列欹斜水經注鄭縣城南山北五部神廟廟前有碑漢光和四年鄭縣河東裴畢立集古録碑文磨滅不可辨以麪塡其刻稍尋其㸃畫命工鐫治乃可讀惟裴曅姓名鄉人鑱去殽阬君祠今謂之五部神廟其像有石隄西戍樹谷樓先生東臺御史王翦將軍皆莫曉其義金石録今此碑有云石樹谷南通商雒前世通利吏民興貴有御史大夫將軍牧伯故為立祠以報其功乃知石隄樹谷御史將軍之號自漢以來有之裴君水經以為名畢而集古録云名曅今詳其㸃畫頗近畢字疑集古録誤
殽阬碑隂
 碑式云二十八行行十三人金石録郡吏鄉人題名完好識者二百餘人磨滅者又百餘人小字淳勁可喜釋云其前四十餘人稱之曰郡吏其間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繫以阿字如劉興潘京之類必編戸民未嘗表其德書石者欲其整齊強加之猶今里巷之婦以阿挈其姓也又有複姓數人但云北宫平夏侯阿升可見其不欲參差
蔡湛頌光和四年
 字原云在真定府天下碑録云在藁城縣西二十有五里集古録云在鎭府按宋之眞定府即唐之鎭州旣改州為府鎭眞定而曰鎭府何也
 額題云漢故稾長蔡君之頌八隸字二行碑式云文十三行行三十四字空一行方刻銘五行聖朝明哲平闕又空一行低二十三字刻年月續書除并州事却與銘辭相接無空隸釋君治二載遷高邑吏民思惠政尹等共刋斯石頌後又志其并州之除盖續書也集古録天章閣待制楊畋嘗為余言漢時隸書在者此為最佳自言生平惟學此字余不甚隸書言遽遣人常山得之遂入於録
蔡湛碑隂
 金石録云載出錢人名故吏賤民議民三老處士義民其稱故吏義民之類他漢碑多有之唯議民賤民獨見於此碑然莫詳其義
孫根碑光和四年
 金石録云在高密縣隸釋云在密州高密縣宋屬密州今屬萊州府
 額題云漢安平孫府君之碑十隸字釋云此碑體豐而勢逸漢代它碑絶不類唯華山一碑相近唐韓擇木史惟則軰盖得此筆意
孫根碑隂
 隸釋云可辨者凡二百四十四人異姓纔十之一爾有嘗仕郡邑則陽豐長太末是也其稱駙馬都尉祭酒舍人中郎五官掾督郵計吏計掾則漢官也有博昌領校等數人張納碑亦有領校安漢長樊敏稱領校巴郡太守盖是未命於朝者其中軍督則非漢官甚明又有大中十四人陳勝傳以朱房中正兩漢無之魏陳羣始擇州之有鑒裁者為中正晉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乃是官當時省其正字碑字苟且不及魏末諸刻殆類吳晉間下品書札似是孫根後裔衆多譜其名於上世碑隂異姓王劉數人雜其間豈其姻戚
校官光和四年
公元1143年
 今在溧水縣儒學釋云紹興十三年溧水仲逺得之固城湖都穆金薤琳琅溧水溧陽地
公元1333年
 額題校官之碑四隸字一行下有穿文十六行行二十七字溧陽長潘君翼翼聖慈皆别作行後有題名橫列上一丞尉三行下二列刻將作吏名各五行最後一行書歲月上一溧陽為其長潘乾所作以叙為誄以誄為叙有不可元至順四年文學掾濟隂單禧考正碑文隸釋不同者十餘字刻石其㫄
公元181年
元丕光和四年
 字原云在濰州今為縣屬萊州府
 額題云漢涼州刺史魏君之碑十篆字二行碑式云文十六行石已斷剥所存行三十一字題名四行四人直行者有線道隸釋碑損其名有其字曰元丕故吏雲中守門生曹君共立此碑
公元182年
孔躭神祠光和五年
 隸釋云在亳州永城縣永城今屬河南歸德府
 額題云漢故行梁相事碭孔君之神祠十二隸字金石録云文字畫古怪不工又時有難曉處刻畫甚完隸釋其文自左而右數行之後字畫頓小其末又有小字數十叙孔君之年及其子歴官石工姓名文云吉兆天府目覩工匠之所營心欣悅所處又有子得述父之句則是孔君自作夀藏而厥子刋石也按額題孔君之神祠碑於心欣恱所處下又其内洞房四通外則長廡則孔君自作神祠非作壽藏
公元183年
白石神君碑光和六年
 今在無極縣
公元353年
 額題白石神君碑五篆字一行文十四行行三十五字空一行方刻銘又空一行書年及常山長史丞尉掾史石師姓名二行後空一行燕元璽二年題字元璽慕容雋號聞有碑隂予未之見隸釋云漢分隸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雖布置整齊略無纎毫漢字氣骨全與魏晉間碑相若雖有光和紀年後人舊文再刻者爾
公元183年
唐扶光和六年
 金石録云在濮州雷澤濮州今屬東昌府雷澤縣省入濮州
 額題云漢成陽唐君頌八篆字隸釋云唐君自成陽換治昌陽邑慕戀處士閭葵斑等共立碑字碑首之旁又刻題名二十餘字集古録作唐君碑其名已磨滅金石録字畫尚完而歐陽公乃其名殘缺何哉
唐扶碑隂
 金石録云載出錢造碑人有故從事督郵故吏處士門生門童姓名
石室梁上題字光和六年
 在成都府
 隸續云太守張景題字四行在高眹石室梁上磨滅成章句首云光和六年四月太守張景中有追念先祖早失覆□孤㷀自悲紀刋先象之句相去尺許有少子早瘁之文前有治郡二字盖張公追逺之詞也按華陽國志文翁蜀郡講堂石室一名玉堂安帝永初間烈火為災堂及寺舍並皆焚燎石室獨存至獻帝興平元年太守髙眹於玉堂東復一石室為周公禮殿此字乃光和六年所題下距興平改元尚有十一年不應於未造石室之前上先題字全蜀藝文志李石成都府十詠石室詩注云漢孝景時太守文翁始作石室西為文翁南為髙眹比文翁石室差大皆有石像蜀守席益奏秩文翁髙眹於祀典疑二者蜀人所以二公意必非自作則石室之像為髙眹蜀人謂其自作者也而此題字乃有紀刋先象之語因疑石室非高眹所造其像亦非高眹水經注李剛墓有祠堂室三魯恭冢前有金石録氏墓前有石室四壁刻古聖賢畫像梁碑云孝子孝孫躬修子道家所選擇前設後建祠堂
公元194年
 文刻畫羅成行亦是叙其作石室刻畫像事盖漢時子孫有為祖父石室刻畫像者此題字追念先祖紀刋先象則石室乃是太守張景其先祖所作而刋先象於壁與李剛魯恭石室不同耳隸續又云此題字蜀人多未知近歲好事者秉燭入室而模之始傳於世故華陽國志之誤遂謂之高眹石室并謂其像為高眹自作也高眹所作者周公禮殿語在周公禮殿記石室非即禮殿華陽國志乃謂興平元年復作一石室為周公禮殿盖其誤也此題字紀刋先象上又有歸文學三字張景即蜀人所云太守非本郡太守成都後作石室文翁之旁以追崇先祖攷周公禮殿記高眹於光和五年到官石室眹已在郡一時安得有兩太守未有先祖石室而作於其所之郡
室壁題字
 凡三段一段續作博士題字䟦云題字七行識者五十六字不可識者六十餘字亦在高君石室末行博士二字上下文湮没其中云以詩書發下闕一字京師受春秋下闕二字仲舒智非胡母末云道為國師出典方州忠著金石其春秋業而以仲舒胡母為比盖是傳公羊春秋一段續作洪農太守張君題字䟦云題字五行亦在室中末行云洪農太守張□子陽張叔之子也首行有故孝廉相君伯高弘農十字陵之上闕五字相之下闕一字其文有著徳義方襲父經業春秋尚書海内歸高之句與前一人皆是經學名家者按此二段題字弘農太守張字又在室壁間卽張景稱述祖父之文也前一人受業春秋者疑是其祖後一人云襲父經業春秋尚書者疑是其父末云弘農太守張□子陽張叔之子也而闕其名豈即張景梁上題字所云太守弘農太守耶其祖父皆以經學名家得作石室文翁之旁又一段隸續作高眹石室六題名䟦云刻在石壁之間所題前後不同時其一杜公乘四人其一武陵守其一武陵令其一中郎將太尉掾并州刺史三人其一清白士娉士三人其一揚子雲司馬相如太守趙三卿雲二公後人追書字畫清逸可愛疑此石室亦如李剛魯恭武氏室壁間皆刻古聖賢畫像題識姓名所云揚子雲司馬相如畫像題識之字隸續以為後人追書者非也壁間所刻亦不僅二人或是年久摧剥或是秉燭而入傳模未見耳杜審公乘諸人則如他碑題名乃共作石室者也
掾杜峻等題字
公元183年
 字原云在公石室隸續作任君殘碑陰䟦云蜀人謂之武帝先生任君碑陰可辨者不盈百字惟掾杜峻孟珍姓名獨存今按隸續所載碑文有見石廟就時之語張景所作石室文翁之左而此題字又在石室疑亦是共作石室者故中又有石官字直千二百直九百及四千三千字石室作於光和六年而前有四年九月十日字者豈經營光和六年落成中平四年耶隸續信蜀人之傳譌以為任君碑隂非也
公元184年
郭究碑中平元年
 集古録目云在河陽天下碑録云在孟州濟源孟州即今孟縣濟源河南懷慶府河陽孟州舊名額題云漢司隸從事郭君碑九篆字三行作隂凸起碑式云碑十三行行三十九字銘辭規步履方之上虛一字隸釋云碑歴叙其諸父與郭仲奇碑同
公元185年
朱龜碑中平二年
 天下碑録云在譙縣下集古録云在亳州界後余守亳州徙碑置州學亳州今屬鳳陽府譙縣省入亳州水經注云濄水東逕朱龜墓北冢南枕道有碑即此碑也
公元183年
 額題云漢幽州刺史朱君之碑十篆字二行碑式云有穿文十七行行三十三字有棊局之紋水經注龜字伯靈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别駕從事右北平無終牟化中平二年隸釋云石有碎落不能詳其官閥
朱龜碑隂
 水經注碑隂故吏姓名悉薊涿上谷北平等人金石録云文殘缺初余讀水經注知此碑有隂因託人亳社得之
公元185年
高彪中平二年
 隸釋云紹興中吳郡取土於郭外得之字原平江守王喚移置郡齋今碑已不存
 額題外黃高君碑六隸字二行隸釋云石已損疑其上當有漢二字碑式云文十五行直有界道後一行書歲月范府君立碑事行三十九字隸釋云文苑傳有高彪吳郡無錫人家無錫而葬姑蘇不逺
劉寛中平二年
 集古録目云在洛陽天下碑録云在河南府東門弓手營内東觀餘論云在東門外官道之北洛陽射圃中寶刻亭内
 額題云漢大尉車騎將軍特進逯鄉昭烈侯劉公碑十八篆字二行碑式云有穿文二十行行三十七字天子閔悼高出一字穿在第九至十二凡四行之間中兩行三至六各四字兩行各廢第三字集古録云故吏李謙等立東觀餘論云是碑為蔡中郎不知何據
劉寛碑隂
 隸續云故吏廷尉以下題名僅存兩列十數人官稱或有郡而無邑或有字而無名上有十五葉孫周王記室爽題數百字大略中平二年故吏立碑雒陽道隋作東都改立於此唐咸亨元年四百八十四年矣傾仆野中移建墓南二百八十步上東門之道
劉寛後碑中平二年
 集古録目云在洛陽金石録有兩碑皆在洛陽東門
 額題與前碑同碑式云文十八行末行低數字門生殷苞等姓名裂其上所存行三十二字第二第十四行皆平闕而無文可考集古録此碑門生殷苞等所立金石録此碑據藝文類聚桓麟隸釋兩碑遣文頗相犯字畫又不相逺
劉寛後碑
 隸續云自王曜至於李廉相臺令長九十七人三河九十一人與其八郡皆無爵秩三輔六十五人漫滅之字什五六五郡國百餘人可辨財什二三劉公兩碑俱有隂此則門生所刻之隂也其字畫剛勁法度森嚴石經公詩書相軋
劉寛神道
 隸續云劉寛神道二刻一曰大尉公諱文饒一曰大尉車騎將軍特進烈侯劉公神道各有一螭蟠屈平其上而下獸面彞鼎饕餮之象當是雙闕刻字法與正碑相類公葬於洛非僻遐逺之域自昔石刻古事者惟知上東門外有門生故吏兩碑耳俱不知更有此碑信乎天下放失舊聞若是也碑圗云劉寛神道二刻隸字二行其上皆有螭左右相向其下有一獸之面兩旁不具
曺全碑中平二年
 今在郃陽縣石墨華云萬厯初郃陽縣舊城掘得此碑
 無額文十九行行四十五字末餘一行書年月君為郃陽門下掾王敞録事掾王畢等所立盖其紀功碑石墨華云隸書遒古碑且完好一字缺壞眞可寶也
曺全碑
 凡四列五十七人上一二十六人處士岐茂一人上一列書之第二八人第三列右八人八人中空四列四人
街彈中平二年
 金石録云在汝州界故昆陽城汝州今屬河南汝寧府
 額題云都鄉正街彈碑六隸字二行隸釋云文十一行頌四行張芑杜則數人題名二行金石録街彈隸釋水經注魯陽縣南陽鄉正為碑平氏縣南陽鄉正衛彈勸碑以街為衞譏趙氏之誤非也周禮里宰歲時合耦于耡鄭注者里宰治處也若今街彈之室於此合耦使相佐助因放而為名疏鄭以漢法況之漢時在街置室一間一里之民於此合耦使相佐助因放而名耡也此碑雖殘缺文義猶可尋考乃縣令寧陵君昆陽喪亂之餘愍繇役之害結單言府斑董科例收其舊直臨時募顧不煩居民太守東郡王瓌丞濟隂華林優䘏民隱為之立約自是之後吏無苛擾之煩野無愁痛之聲其大略如此設都鄉正街彈之室立此碑以為民約都鄉正姓衛名彈也劉熊愍念烝民勞苦不均為作正彈造設門更所正彈即都鄉正街彈也水經注以為衞為亦以為衛彈此傳寫之譌何可為據當從金石録街彈而乃莫知其為何碑者盖未考周禮之注耳
公元186年
秦頡碑中平三年
 字原云在襄陽府宜城縣故墻水經注宜城南陽太守秦頡墓墓前有二碑頡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南陽守道宜城一家東向駐車視之曰此可作塚後頡卒於南陽還至此車不肯故吏因市此宅葬之集古録云在南陽界中河南南陽湖廣襄陽接境古曰南陽界中也天下碑録載秦君二碑一云宜城一云南陽非是金石録疑頡墓在宜城此碑乃在南陽或是郡人所立德政碑亦非
 額題云漢南陽太守秦君之碑十篆字集古録云字已磨滅獨其碑首字大僅存其筆畫頗竒偉蔡君謨愛之金石録云文字已磨滅惟其額十大字完好隸釋所得者猶有九十餘字其後孝亷十一人上計掾五人題名靈帝紀中三年二月江夏趙慈反殺南陽太守秦頡碑有光和三年字盖是述其前事天下碑録熹平年立非也
張遷碑中平三年
 今在東平州儒學山東通志云近掘地得之
 額題云漢穀城蕩隂君表頌十二篆字二行十三行行四十二字空一行書年月立碑人名祝頌之語後空四行聞有碑陰未見金石文字記以碑中賓誤殯忠誤中曁誤既且疑好事者古本摹刻之石遂訛謬至此按以殯為賓見禮曽子以中忠與魏吕君碑同在第一卷東眞二韻惟以旣且為曁有不可解然字畫古拙恐非摹刻
鄭季殘碑中平三年
 今在濟寧州儒學
公元185年
 額題云漢尉氏鄭君八篆字此額見隸續今已磨滅金石録鄭君季宣而其名已殘缺其他字畫時有可識處皆斷續不成文理隸續云穹碑多有裂文字半湮晦少成章句有其字而亡其名官閥略不一僅存卒葬年月其中數十言載□賊侵掠事前稱其有吳札高末故吏子車之殉却班班可考據隸續所載尚有二百六十餘字鄭君中平二年三年四月故吏為之立碑今止存碑之上截張弨州學釋文云就其所存者得四十三字
鄭季殘碑
 隸續云以八篆字横刻其上曰(處士尉氏)故吏人名
 下凡四横最後空十餘行有一行刻字似是造碑者所識據隸續所載四橫得六十人今止存其上一二十人張弨州學釋文碑隂完好轉向外頂有垂虹三條曲阜孔宙碑相似其橫刻篆文八大字一筆不缺圎竅下列人名二十行得一百六十九字又察此碑甚大下半埋入土者應尚有字儻得好事者掘起立是厚望
公元186年
陳仲弓殘碑中平三年
 金石録與隸續俱不言碑之所在蔡邕集載此碑云勒表墳墓則碑當在墓前一統志陳寔墓在郾城縣西三十里
 額題云漢文範先生陳仲弓之碑十篆字金石録碑文漫滅蔡邕字畫見於今者絶少故雖漫滅之餘尤為可惜以校集本不同者已數字惜其不完也蔡邕仲弓三碑撰其一碑中平三年秋八月丙子三碑皆云春秋八十有三後漢書仲弓以為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於家者疑傳誤字原云碑之立當中平三年
陳仲弓殘碑
 金石錄故吏姓名多已刓缺蔡邕小字八分惟此與石經遺字石經字畫謹嚴而此碑尤放逸可愛
陳寔壇碑中平三年
 隸釋云在亳州永城縣古之太丘永城今屬河南歸徳府
 額題云故太丘長潁陳君壇八篆字隸釋云潁之下闕二字陳寔本傳潁川許人此額所闕者潁之下是川又一字當是許也額之題郡邑劉曜東平無鹽之比其壇者盖指廟中之壇段光為孫叔敖立廟作碑其文云興祀立壇是也蔡中郎作陳君三碑第一許令以下至于國人立廟舊邑四時烝嘗歡哀承祀如其祖禰所謂立廟舊邑則知太丘有此碑其文皆已亡缺無可讀者惟其首云君諱仲躬諸書皆字陳君曰仲弓獨此碑不同殆是借用金石録蔡邕集有陳仲弓三碑集本校之此碑非蔡邕撰者然字畫奇偉惜其殘缺不完也
公元187年
陳度中平四年
 未詳所在
 隸續云此刻大半紊碎所存近二百字少成句讀其中無官僅有國相督郵字繼有皆以疾辭之句其前有散施姻婭字稱其仁者再三銘詩有貨殖屢中之句似是家有餘射仁周鄰曲相遣督郵招聘稱疾未嘗諾仕者君諱度字妙高陳國柘人郡國志陳國有柘縣趙氏認柘作相誤也
劉衡中平四年
 金石録墓與碑在今齊州歴城縣界中古平陵城傍余嘗親至墓下觀此碑因模得之墓前有石獸制作甚工
 無額碑云遷蜀國都尉不行趙相金石録隸釋俱作趙相劉衡
譙敏碑中平四年
 隸釋云在冀州東觀餘論云在棗強縣北十七里冀州棗強今俱屬眞定府
 額題云漢小黃門譙君之碑九篆字集古録云其文不甚磨滅釋云所得惟三不能東觀餘論近世信安何籀者以隸書知名目是碑為蔡中郎未知何據自謂學此法清有古意與梁孟皇行筆正相反予謂漢世隸法至魏大變不必梁蔡勢自爾也此碑意象古雅借非中郎自可師法
公元188年
張納功德中平五年
 隸釋云在巴州輿地碑目云在重慶府府學
 無額碑首行題云巴郡大守都亭侯張府君功徳叙碑式云有穿題一行文十七行行四十八字隸釋云此碑乃掾屬李元等為碑隂各書曺掾之職而不稱故吏則是張君在郡之時所立
張納碑隂
 碑式云有穿兩旁有暈前兩行李元然存二人後十五行行五人張榮一人名氏字多侵及下列一行書歲月祝頌之語隸釋云題名七十有四從事及丞則書其字主簿以下掾吏書名一郡之吏也
陳寔殘碑中平五年
 金石錄云在潁川陳太丘墓側
公元186年
 額題云漢司空掾陳君碑八篆金石録云碑已殘缺不可惟其首八大字尚完字畫奇偉隸續云此蔡中郎所作第三碑也其文乃豫牧襃讃悲傷之辭僅有前七十字下文盡皆不存中郎太丘第一碑云中平三年卒此碑作五年豫牧立碑之年也史傳雜書蔡集皆作仲弓太丘壇碑作仲躬此碑彷彿亦然趙氏引世說注太丘次子諶嘗以司空掾召謂此是陳諶之碑殊不知碑中自有太丘姓名其文又在蔡邕集盖不能認碑故有斯誤按後漢書陳寔傳云大將軍竇武以為掾屬不言司空掾據此碑額題疑是史傳失載金石録謂是碑非也陳寔傳又云有六子最賢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宰府辟召同時旌命羔鴈成羣恐其父子皆嘗以司空掾召也蔡邕集載此碑作陳太丘碑銘其文有云大將軍賜諡羣后建碑國人立廟先生二子季方元方命世希有繼期特立季方盛年早亡亦圖容加諡元方在喪毁瘁消形嘔血純孝過哀率禮不越于時嘉異畫像郡國所云季方也元方者紀也紀亦畫像於廟存殁並列不亦異哉
 隸辨卷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