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弁言 第 1 页
弁 言
本书为继前编「使琉球录三种」(「文丛」第二八七种)后的另一集刊,收录清代册封琉球若干「使录」及有关文献共十二种,题曰「清代琉球纪录集辑」。前编「三种」纯为明代「使录」(详见该书「弁言」),惜尚有已知的郭汝霖撰「使琉球录」及杜三策从客胡靖撰「记录」(周煌撰「琉球国志略」「采用书目」著录作「胡靖崇祯癸酉记录」)二种未见传本,不获其全(今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郭录」、夏威夷大学琉球研究所藏有胡撰「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后者是否为「志略」所称「记录」?待考);本书所集清代文献,遗漏亦不在少(详后):均有待继续搜求。
本书收录,亦以「使录」为主。按清代册封琉球凡八使:康熙元年,遣张学礼、王垓封尚质;二十二年,遣汪楫、林麟封尚贞;五十八年,遣海宝、徐葆光封尚敬;乾隆二十二年,遣全魁、周煌封尚穆;嘉庆四年,遣赵文楷、李鼎元封尚温;十二年,遣齐鲲、费赐章封尚灏;道光十九年,遣林鸿章、高人鉴封尚育;同治五年,遣赵新、于光甲封尚泰。每使或由正使、或由副使,例有撰述;惟体例不一,已非明代「使录」型式。兹列举所收十二种文献,并略作说明:
(一)张学礼撰「使琉球记」,为「使录」之一种。此在周煌「志略」简称「张
本书为继前编「使琉球录三种」(「文丛」第二八七种)后的另一集刊,收录清代册封琉球若干「使录」及有关文献共十二种,题曰「清代琉球纪录集辑」。前编「三种」纯为明代「使录」(详见该书「弁言」),惜尚有已知的郭汝霖撰「使琉球录」及杜三策从客胡靖撰「记录」(周煌撰「琉球国志略」「采用书目」著录作「胡靖崇祯癸酉记录」)二种未见传本,不获其全(今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郭录」、夏威夷大学琉球研究所藏有胡撰「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后者是否为「志略」所称「记录」?待考);本书所集清代文献,遗漏亦不在少(详后):均有待继续搜求。
本书收录,亦以「使录」为主。按清代册封琉球凡八使:康熙元年,遣张学礼、王垓封尚质;二十二年,遣汪楫、林麟封尚贞;五十八年,遣海宝、徐葆光封尚敬;乾隆二十二年,遣全魁、周煌封尚穆;嘉庆四年,遣赵文楷、李鼎元封尚温;十二年,遣齐鲲、费赐章封尚灏;道光十九年,遣林鸿章、高人鉴封尚育;同治五年,遣赵新、于光甲封尚泰。每使或由正使、或由副使,例有撰述;惟体例不一,已非明代「使录」型式。兹列举所收十二种文献,并略作说明:
(一)张学礼撰「使琉球记」,为「使录」之一种。此在周煌「志略」简称「张
弁言 第 2 页
录」。
(二)张学礼撰「中山纪略」,为前一种「使录」之附属篇。以上(一)(二)二种,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并以「说铃」本参校,补其原序。
(三)王士祯撰「琉球入太学始末」,作于康熙三十年代,时当汪、林使琉以后。据广文书局「史料丛编」影印本,惜来源未详。
(四)徐葆光撰「中山传信录」,亦为「使录」之一种。所撰条目纷繁,颇为详备;然类多不相统系,稍嫌凌杂。此录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五)赵文楷撰「槎上存稿」,为偕同副使李鼎元使琉所作的诗稿。副使另有撰述,目见后一种。至稿中自京赴闽陆行部分,已量予删节。此稿据「太湖赵氏家集丛刻」本。
(六)李鼎元撰「使琉球记」,亦为「使录」之一种。以日记体裁,详记出使始末。
(七)黄景福撰「中山见闻辨异」,似出于嘉庆十二年所遣册使齐、费等从客之笔。盖文中尝引有「李录」(按即李撰「使琉球记」)云云,时在赵、李使琉之后。既以「见闻」辨异,在文中又一则曰「册使费公诗注」云云,再则曰「今以册使费公『六月炎天放纸鸢』之句證之益信」云云,与于齐、费出使之役,应无疑问。
(八)钱撰「琉球实录」,原脱作者之名;文末有「同治甲子(三年),英与日本
(二)张学礼撰「中山纪略」,为前一种「使录」之附属篇。以上(一)(二)二种,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并以「说铃」本参校,补其原序。
(三)王士祯撰「琉球入太学始末」,作于康熙三十年代,时当汪、林使琉以后。据广文书局「史料丛编」影印本,惜来源未详。
(四)徐葆光撰「中山传信录」,亦为「使录」之一种。所撰条目纷繁,颇为详备;然类多不相统系,稍嫌凌杂。此录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五)赵文楷撰「槎上存稿」,为偕同副使李鼎元使琉所作的诗稿。副使另有撰述,目见后一种。至稿中自京赴闽陆行部分,已量予删节。此稿据「太湖赵氏家集丛刻」本。
(六)李鼎元撰「使琉球记」,亦为「使录」之一种。以日记体裁,详记出使始末。
(七)黄景福撰「中山见闻辨异」,似出于嘉庆十二年所遣册使齐、费等从客之笔。盖文中尝引有「李录」(按即李撰「使琉球记」)云云,时在赵、李使琉之后。既以「见闻」辨异,在文中又一则曰「册使费公诗注」云云,再则曰「今以册使费公『六月炎天放纸鸢』之句證之益信」云云,与于齐、费出使之役,应无疑问。
(八)钱撰「琉球实录」,原脱作者之名;文末有「同治甲子(三年),英与日本
弁言 第 3 页
搆衅,将议取琉球为驻兵计」句,撰作时间当在后此不久。
(九)姚文栋译「琉球说略」,出处未明(似为日文中译)。
(一0)中根淑撰「琉球形势略」,作者日人。以上二文,对于琉球地理今昔的异同,多所折合。察其撰作时间,约在同治年间。
(一一)王韬撰「琉球朝贡考」。
(一二)王韬撰「琉球向归日本辨」。以上二文,均作于同治甲戌(十三年)日兵侵台之后。当年日兵侵台事件,日人藉口琉球难民漂台被牡丹社人杀害所引起,俨然以琉球宗主国自居;王氏援据史实,辟之甚悉。以上(六)至(一二)七种,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至于已见前述的周煌撰「琉球国志略」,亦为「使录」之一种;系以「志体拟录」(引「志略」「凡例」语),凡十六卷。此书将另刊单行本,列为「文丛」第二九三种。考清代八使琉球,除上文所见诸录以外,在全、周以前,著录于「志略」「采用书目」者,尚有汪楫撰「使琉球杂录」、「中山沿革志」(另有「册封疏抄」)等(诗集犹不在内);赵、李以后,齐、费时已有「续琉球国志略」之作(作者未悉),至赵新又再续之。此外,在本书黄撰「中山见闻辨异」中并引有前教习潘相「见闻录」;未悉潘氏究为何许人?亦未知何时所作。要之,清代有关琉球「使录」等文献尚多,自非已尽于
(九)姚文栋译「琉球说略」,出处未明(似为日文中译)。
(一0)中根淑撰「琉球形势略」,作者日人。以上二文,对于琉球地理今昔的异同,多所折合。察其撰作时间,约在同治年间。
(一一)王韬撰「琉球朝贡考」。
(一二)王韬撰「琉球向归日本辨」。以上二文,均作于同治甲戌(十三年)日兵侵台之后。当年日兵侵台事件,日人藉口琉球难民漂台被牡丹社人杀害所引起,俨然以琉球宗主国自居;王氏援据史实,辟之甚悉。以上(六)至(一二)七种,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至于已见前述的周煌撰「琉球国志略」,亦为「使录」之一种;系以「志体拟录」(引「志略」「凡例」语),凡十六卷。此书将另刊单行本,列为「文丛」第二九三种。考清代八使琉球,除上文所见诸录以外,在全、周以前,著录于「志略」「采用书目」者,尚有汪楫撰「使琉球杂录」、「中山沿革志」(另有「册封疏抄」)等(诗集犹不在内);赵、李以后,齐、费时已有「续琉球国志略」之作(作者未悉),至赵新又再续之。此外,在本书黄撰「中山见闻辨异」中并引有前教习潘相「见闻录」;未悉潘氏究为何许人?亦未知何时所作。要之,清代有关琉球「使录」等文献尚多,自非已尽于
弁言 第 4 页
此。
末了,尚附一言:另有嘉庆中沈复(三白)「浮生六记」足本所见「中山记历」一篇,疑系后人剿袭附会之作,并无参考价值。「沈文」云以赵文楷(字介山)从客身分,记随使琉球见闻;而按其语句,几均出自「李录」。其中断章截句,前后不相呼应,所在多有;此处限于篇幅,不拟历数。兹仅举證一事:封舟回国,于嘉庆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在温州南、北杞山洋面遇「贼船」袭击后,「北风大至,浪飞过船」(引原文);「李录」续记云:『余倦极思卧,……遂解衣熟睡,付之不见不闻』。次日,「李录」云:『梦中闻舟人哗曰:「到官塘矣」!惊起。介山、从客皆一夜不眠,语余曰:「险至此,服汝能睡;设葬鱼腹,亦为糊涂鬼矣」!余曰:「险奈何」?介山曰:「……每侧,则篷皆卧水。一浪盖船,则船身入水,惟闻瀑布声垂流不息。其不覆者,幸耳」!余曰:「脱覆,君等能免之乎?余乐拾得一觉,又忘其险,幸矣」!介山乃大笑』。而「沈文」于「浪飞过船」下即云:『梦中闻舟人哗曰:「到官塘矣」!惊起。从客(此已非沈氏口气)皆一夜不眠,语余曰:「险至此,汝尚能睡耶」?余问其状;曰:「每侧,则篷皆卧水。一浪盖船,则船身入水,惟闻瀑布声垂流不息。其不覆者,幸耶」!余笑应之曰:「设覆,君等能免乎?余入黑甜乡,未曾目击其险,岂非幸乎」』!彼此所记--除「沈文」略避介山以外,如出一辙。试想:凡属记述身历其境的动态文字,能有
末了,尚附一言:另有嘉庆中沈复(三白)「浮生六记」足本所见「中山记历」一篇,疑系后人剿袭附会之作,并无参考价值。「沈文」云以赵文楷(字介山)从客身分,记随使琉球见闻;而按其语句,几均出自「李录」。其中断章截句,前后不相呼应,所在多有;此处限于篇幅,不拟历数。兹仅举證一事:封舟回国,于嘉庆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在温州南、北杞山洋面遇「贼船」袭击后,「北风大至,浪飞过船」(引原文);「李录」续记云:『余倦极思卧,……遂解衣熟睡,付之不见不闻』。次日,「李录」云:『梦中闻舟人哗曰:「到官塘矣」!惊起。介山、从客皆一夜不眠,语余曰:「险至此,服汝能睡;设葬鱼腹,亦为糊涂鬼矣」!余曰:「险奈何」?介山曰:「……每侧,则篷皆卧水。一浪盖船,则船身入水,惟闻瀑布声垂流不息。其不覆者,幸耳」!余曰:「脱覆,君等能免之乎?余乐拾得一觉,又忘其险,幸矣」!介山乃大笑』。而「沈文」于「浪飞过船」下即云:『梦中闻舟人哗曰:「到官塘矣」!惊起。从客(此已非沈氏口气)皆一夜不眠,语余曰:「险至此,汝尚能睡耶」?余问其状;曰:「每侧,则篷皆卧水。一浪盖船,则船身入水,惟闻瀑布声垂流不息。其不覆者,幸耶」!余笑应之曰:「设覆,君等能免乎?余入黑甜乡,未曾目击其险,岂非幸乎」』!彼此所记--除「沈文」略避介山以外,如出一辙。试想:凡属记述身历其境的动态文字,能有
弁言 第 5 页
此巧合吗?「沈文」显为剿袭之作。但沈擅于文,决不为此。考「中山记历」与同书「养生记逍」篇同为「六记」原缺而据称系属后来发现之文,自为后人附会之作。而况近人已有指出「养生记逍」篇与曾国藩文雷同,亦疑后人伪作(见五十九年十二月十一、十二两日「中央日报副刊」江文进「浮生六记的一些问题」);以彼例此,亦足为一證。兹有以「该文系沈作抑为后人依李记改写」(?)为言,因不惮辞费,连带附及之。(吴幅员)
(本书所收,以徐撰「中山传信录」及李撰「使琉球记」篇幅较多。编校已定,又获见两录原刻本;「徐录」刊于康熙六十年、「李录」刊于嘉庆七年,各分六卷。「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系「汇钞」刊印,比校之下,发见除各略去卷次外,文字亦有所删节。「李录」所删较少,大都均属自京赴闽所经若干地理典故(亦即一些考释文字),无损「使录」价值;惟其后略去自琉返国前(嘉庆五年十月十六日)所引「汪录」有关海上往返针路一节,仍有补回必要。关于这一段文字,现已重新加入;馀可不必再计。惟「徐录」原刻有图、有表,「丛钞」本删节殊多;如今后情形许可,当另重刊单行本,还其本来面目(幅员又记)。)
(本书所收,以徐撰「中山传信录」及李撰「使琉球记」篇幅较多。编校已定,又获见两录原刻本;「徐录」刊于康熙六十年、「李录」刊于嘉庆七年,各分六卷。「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系「汇钞」刊印,比校之下,发见除各略去卷次外,文字亦有所删节。「李录」所删较少,大都均属自京赴闽所经若干地理典故(亦即一些考释文字),无损「使录」价值;惟其后略去自琉返国前(嘉庆五年十月十六日)所引「汪录」有关海上往返针路一节,仍有补回必要。关于这一段文字,现已重新加入;馀可不必再计。惟「徐录」原刻有图、有表,「丛钞」本删节殊多;如今后情形许可,当另重刊单行本,还其本来面目(幅员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