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弁言 (自动笺注)
   弁 言
  早在三年以前,「文叢」即計劃蒐編「臺灣詩鈔一書;嘗於前刊「臺灣詩薈雜文鈔」(「文叢」第二二四種)的「弁言」上,已約略言之。
  有關臺灣詩篇,在各種文獻所存相當豐富;「文叢」所刊,已極可觀
清代中葉以前作品大多散見各種方志」;民十連橫撰著臺灣詩乘」(「文叢」第六四種),對於古今諸作收羅有加。
至另見於集者,並有明時期沈有容輯「閩海贈言」(第五六種)、錢秉鐙著「藏山閣選輯」(第二二五種)、徐孚遠著「交行摘稿」(附於第一二三種「徐闇公先生年譜」後)、盧若騰著「島噫詩」(第二四五種)、張煌言著「張蒼水詩文集」(第一四二種)及鄭成功父子著「延平二王遺集」(收於第六七種「鄭成功傳」後)以及入清以後郁永河著「裨海紀遊」(第四四種──詩文並見)、六十七輯「使署閒情」(第一二二種)、孫元衡著「赤崁集」(第一0種)、朱仕玠著「小琉球漫誌」(第三種──詩文並見)、弘曆(清高宗)著「御製詩」(見第一二種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首)、章甫著「半崧集簡編」(第二一種)、鄭用錫著「北郭園詩鈔」(第四一種)、劉家謀著「海音詩」(收入第二八種「臺灣雜詠合刻」)、林占梅著「潛園琴餘草簡編」(第二二種)、陳肇興著「陶村詩稿」(第
一四四種)、王凱泰合著臺灣雜詠合刻」(見前)、施士洁著「後蘇龕合集」(第二一五種)、易順鼎著「魂南集」(收入第二一二種「魂南記」中)、不著撰人著「哀臺灣箋釋」(第一00種)、丘逢甲著「嶺雲海日詩鈔」(第七0種)、王松著「滄海遺民賸稿」(第五0種)、許南英著「窺園留草」(第一四七種)、林朝崧著「無悶草堂詩存」(第七二種)、連橫著「劍花詩集」(第九四種)及傅錫祺等著「櫟社第一集」(附於第一七0種「櫟社沿革志略」後)等,合共將近三十種。
其餘未刊專集與零篇,自更不在少數
惟「文叢」編刊主旨,原側重於蒐存史料對於偏具文學價值詩作,實難盡行收入。
因在已刊諸編以外選集有關臺灣史事之詩,作為補遺」。
  本書選集範圍,要以提供兼具史料價值詩篇為準。
換言之舉凡諷詠臺灣或與臺灣相關史事地理人文俗尚等古今體詩,均在收羅之列;而對於描繪民生疾苦之作,尤三致意
偶或詩存人,即所作與臺灣無涉,亦間采之──例如臺南詩人胡殿鵬(南溟),其才情橫溢一時無兩;雖所詠或無與臺灣,間亦選錄
要之,所收原以「以詩存事」為主
人為歷史主體,「存人」亦即「存事」;縱有超軼,當非謂過。
此外,凡在「文叢」已刊之作,力避重複
但此所指,祗限於詩篇而非作者其人。
例如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夏之芳吳廷華錢琦弘曆以及王松等已有作品見於各種方志」或專集,但仍錄有其詩;蓋所錄者為增補前所未見之作,並非重出
至間
彼此互見之章,要亦由於字句略有異同或別有其故。
夏之芳臺灣雜詠二十二首內有四首已見「范志」(「文叢」第七四種」)所刊「臺灣巡行詩」,即為一例;蓋「范志」均已略去自註」,讀此可補其缺失
  本書輯編方式,係按作者分目。
次序排比,約依時代之先後
因便為分裝訂,並有卷次區分
且於每一作者名下分別綴以略歷;凡遇有已刊或互見之作,亦附加說明
至所集諸作,或出自專集,或見於期刊;或得諸手稿,或錄自鈔本:其出處未及逐一註明
而在期刊方面,要以出於連橫編「臺灣詩薈」為多。
全書間有疑誤字句,惜未得底本善本無從校正,深引為憾!
書末,另加附錄兩種
在蒐編這本「詩鈔同時並得各種詩集序跋多篇。
各種詩集既難盡行收刊行,因將所得諸文,彙作附錄之一。
詩鈔」僅屬有關臺灣詩作的「補遺」之編,為便利讀者得窺「文叢」已刊詩作之全,因加編「臺灣文獻叢刊已刊臺灣詩作索引」,列為附錄之二。
公元1738年
  本書蒐編雖斷續將及四年由於種種牽制,未能一如預期完美
將來如續有所得,當另謀續補。
還祈方家,多予指正
  至書中林豪、林鶴年兩人諸作,係承陳漢光先生提供;附此誌謝。
(吳幅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