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本纪
本纪 第 1 页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一)
  本 纪


本纪 第 1 页
    世祖本纪

  顺治元年春三月,流贼李自成陷燕京,明帝自经;自成僭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夏四月乙丑(初八日),上御笃恭殿,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赐敕印便宜行事,并赐王及从征诸王、贝勒、贝子等服物有差.
  壬申(十五日),睿亲王多尔衮师次翁后,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遗使致书,乞师讨贼.
  丁丑(二十日),师次连山,三桂复致书告急;大军疾驰赴之.
  己卯(二十二日),师至山海关,三桂开关出迎,大军入关.……
  乙酉(二十八日),自成弃燕京西走,我军疾追之.
  秋七月丁酉(十二日),故明德王朱由弼降.时故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大学士,驻扬州督师;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高杰分守江
本纪 第 2 页
北.
  壬子(二十七日),睿亲王以书致史可法,劝其主削号归藩;可法答书不屈.
  九月庚戌(二十五日),故明福王遣其臣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赍白金十馀万两、黄金千两、币万匹求成.
  冬十月己卯(二十五日),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征江南.檄谕故明南方诸臣,数其「不能灭贼复」、「拥众扰民、自生反侧」及「无明帝遗诏、擅立福王」三罪.
  十一月乙酉朔,故明福王使臣陈洪范南还,中途密启请留左懋第、马绍愉,自欲率兵归顺、招徕南中诸将;许之.
  十二月戊辰(十四日),睢州贼将许定国来降.

本纪 第 2 页
  二年春二月己未(初六日),降将许定国袭杀明兴平伯高杰于睢州.
  辛西(初八日),谕豫亲王多铎移师定江南、英亲王阿济格讨流寇馀党.
  夏四月乙丑(十三日),多铎师至泗州,阿山等取泗北淮河桥,明守将焚桥遁;我军遂夜渡淮.
  庚午(十八日),豫亲王多铎师至扬州,谕故明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允文等降;不从.
本纪 第 3 页
  丁丑(二十五日),拜尹图、图赖、阿山等克扬州,故明阁部史可法不屈;杀之.
  五月丙戌(初五日),多铎至扬州江,故明镇海伯郑鸿逵等以舟师分守瓜洲、仪真,我军在江北;拜尹图、图赖、阿山率舟师自运河潜济,梅勒章京李率泰乘夜登岸.黎明,我军以次毕渡,敌众咸溃.
  丙申(十五日),多铎师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学士马士英遁走太平;忻城伯赵子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三十一人以城迎降,兴平伯高杰子元照、广昌伯刘良佐等二十三人率马步兵二十三万馀人先后来降.
  庚戌(二十九日),宣平定江南捷音.
  六月辛酉(初十日),豫亲王多铎遣军追故明福王由崧于芜湖,明靖国公黄得功逆战;图赖大败之,得功中流矢死.总兵官田雄、马得功执福王及其妃来献,诸将皆降.
  己卯(二十八日),诏曰:『本朝立国东陲,历有年所;幅陨既广,无意并兼.昔之疆埸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用是整旅入关,代明雪愤.犹以贼渠未殄,不遑启居;爰命二王,誓师西讨.而南中乘衅立君,妄窃尊号;亟行乱政,重虐人民.朕夙夜祗惧,思拯穷黎.西贼既摧,乃事南伐;兵无血刃,循汴抵淮.甫克维扬,遂平江左;金陵士女,昭我天休.既俘福藩,南服略定;特弘大赉,嘉与维新.其河南、江北、江南官兵絓误,咸赦除之;所有横徵逋赋,悉与蠲免.大军所遇,免
本纪 第 4 页
今年额赋之半;馀免三之一』.
  闰六月甲申(初四日),故明宁南侯左良玉子梦庚、总督袁继咸等率马步兵十三万、船四万自东流来降.
  癸巳(十三日),命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各省.
  癸卯(二十三日),命吴惟华招抚广东、孙之獬招抚江西、黄熙允招抚福建、江禹绪招抚湖广、丁之龙招抚云贵.多铎遣贝勒博洛及拜尹图、阿山率师趣杭州,故明潞王出降、淮王自绍兴来降,嘉兴、湖州、严州、宁波诸郡悉平;分遣总兵官吴胜兆克庐州、和州.
  乙巳(二十五日),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秋七月壬子(初三日),命贝勒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叶臣等往江南代多铎.
  癸丑(初四日),故明东平侯刘泽清率所部降.
  丙辰(初七日),命谢弘仪招抚广西.
  丁丑(二十八日),故明总漕田仰陷通州、如皋、海门,凤阳巡抚赵福星、梅勒章京谭泰等讨平之.
  八月丙午(二十七日),降将金声桓讨明益王,获其从官王养正等,诛之;并获钟
本纪 第 5 页
祥王朱孳等九人.
  九月庚戌(初二日),故明鲁王将方国安、王之仁犯杭州,张存仁击走之.
  丁巳(初九日),故明怀安王来降.
  辛酉(十三日),故明新昌王据云台北,攻陷兴化;准塔讨斩之.
  庚午(二十二日),田仰寇福山,土国宝击败之.
  冬十月戊子(初十日),故明翰林金声受唐王敕,起兵于徽州,众十馀万;洪承畴遣提督张天禄连破之于绩溪,获金声,不屈,杀之.
  是时,故明唐王朱聿钊据福建、鲁王朱彝垓据浙江,马士英等兵渡钱塘,结营拒命.
  十一月癸丑(初五日),故明大学士王应熊、四川巡抚龙文光请降.
  甲寅(初六日),贝勒勒克德浑率巩阿岱、叶臣讨湖广流贼二只虎等.
  丁卯(十九日),朱玛喇败马士英于馀杭、和托败方国安于富阳;士英、国安复窥杭州,梅勒章京济习哈等击走之.
  十二月乙酉(初七日),故明阁部黄道周寇徽州,洪承畴遣张天禄击败.故明总兵高进忠率所部自崇明来降.
  癸巳(十五日),佟养和、金声桓进讨福建,分兵攻南赣,败故明永宁王、罗川王
本纪 第 6 页
、阁部黄道周等数十万众.
  丁未(二十九日),朱玛喇等败方国安、马士英于浙东.

本纪 第 6 页
  三年春正月辛酉(十三日),流贼贺珍、孙守法、胡向化犯西安,何洛会等击败之.金声桓遣将攻故明永宁王于抚州,获之,并获其子朱孳荣等;遂平建昌.故明潞安王、瑞昌王率众犯江宁,侍郎巴山等击败之.
  己巳(二十一日),故明唐王朱聿钊兵犯徽州,洪承畴遣天禄等击败之,获其阁部黄道周杀之;进克开化.
  二月乙酉(初八日),明鲁王将刘福援抚州,梅勒章京屯泰击败之.何洛会遣将破流贼刘文炳于蒲城,贼渠贺珍奔武功.
  戊子(十一日),命肃亲王豪格分兵赴南阳讨流贼二只虎、郝如海等.
  丙申(十九日),潜山、太湖贼首石应琏拥故明樊山王朱常阘为乱,洪承畴遣将击斩之.
  丙午(二十九日),命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图赖率师征福建、浙江.
  三月丁巳(初十日),何洛会败贼刘体纯于山阳.
  己巳(二十二日),何洛会击贼二只虎于商州,大败之.
  夏四月丙申(二十日),江西浮梁、馀干贼合闽贼犯饶州,副将邓云龙等击败之.
本纪 第 7 页
  五月戊午(十三日),金声桓克南赣,获其帅刘广允.
  壬戌(十七日),故明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谋乱,伏诛.
  癸亥(十八日),豪格遣贝勒尼堪等败贼贺珍于鸡头关,遂克汉中;珍走西乡.
  乙丑(二十日),贝勒博洛遣图赖等击败故明鲁王将方国安于钱塘,鲁王朱彝垓遁保台州.
  庚午(二十五日),官军至汉阴,流贼二只虎奔四川、孙守法奔岳科寨.
  六月乙未(二十日),张守仁遣将擒故明大学士马士英及长兴伯吴日生等斩之.
  秋七月戊辰(二十四日),豪格遣贝子满达海、辅国公哈尔楚浑、固山额真准塔趋徽州、阶州分讨流贼武大定、高如砺、蒋登雷、石国玺、王可臣等,破之;如砺遁,登雷、国玺、可臣俱降.
  八月丁丑(初四日),豪格遣纛章京哈宁阿攻武大定于三台山,拔之.
  丁亥(十四日),博洛克金华、衢州,杀故明蜀王朱盛浓、乐安王朱谊石及其将吴凯、项鸣斯等,其大学士谢三宾、阁部宋之普、兵部尚书阮大铖、刑部尚书苏壮等降;浙江平.
  戊子(十五日),以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沈志祥、金砺、佟代率师征湖广、广东、广西.
本纪 第 8 页
  癸巳(二十日),命尚可喜率师从孔有德南讨.
  九月己酉(初六日),故明瑞昌王朱谊氻谋攻江宁,官兵讨斩之.
  丙寅(二十三日),故明崇阳王攻歙县,副将张成功等败之.
  丁卯(二十四日),故明督师何腾蛟等攻岳州,官军击败之.
  冬十月辛巳(初九日),金声桓遣将擒故明王朱常荐及其党了悟等,诛之.
  甲申(十二日),金声桓遣将克赣州,获故明阁部杨廷麟杀之.
  十一月癸卯朔,贝勒博洛自浙江分军进取福建,图赖等败故明阁部黄鸣俊于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延平.故明唐王朱聿钊走汀州,阿济格尼堪等追斩之,遂定汀州、漳州、泉州、兴化,进克福州,悉降其众;福建平.
  十二月癸酉朔,故明遂平王朱绍鲲及其党杨权等拥兵太湖,结「海寇」为乱;副将詹世勋等讨斩之.
  壬午(初十日),故明高安王朱常淇及其党江于东等起兵婺源,张天禄讨平之.
  庚子(二十八日),明金华王朱由起兵饶州,官军击斩之.

本纪 第 8 页
  四年春正月壬子(初十日),兴国州贼柯抱冲结故明总督何腾蛟攻陷兴国,总兵官柯永盛遣将擒抱冲及其党陈珩玉斩之.
  壬戌(二十日),陕西官军击延庆贼郭君镇、终南贼孙守法,败之.
本纪 第 9 页
  二月乙亥(初四日),佟养甲平梧州.
  丁丑(初六日),副将王平等击贺珍、刘二虎贼党于兴安,败之.
  癸未(十二日),诏曰:『朕平定中原,惟浙东、全闽尚阻声教;百姓辛苦垫隘,无所控诉.爰命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振旅而前,既定浙东,遂取闽越;先声所至,穷寇潜逋.大军掩追及于汀水,聿钊授首,列郡悉平.顾惟僭号阻兵,其民何罪!用昭大赉,嘉与维新.一切官民罪犯,咸赦除之;横徵逋赋,概予豁免.山林隐逸,各以名闻录用;民年七十以上,给绢、米有差』.
  己丑(十八日),洪承畴擒故明瑞昌王朱议贵及湖贼赵正,斩之.
  乙未(二十四日),朱聿钊弟聿僭号「绍武」,据广州;佟养甲、李成栋率师订之,斩聿及周王肃詟、益王思、辽王术雅、邓王器、钜野王寿、通山王蕴越、高密王宏椅、仁化王慈魶、鄢陵王肃汭、南安王企垄等,广州平.
  戊戌(二十七日),以佟国鼐为福建巡抚.
  三月丙寅(二十五日),佟养甲克高、雷、廉三府.
  夏四月丁丑(初六日),田仰率所部降.
  乙酉(十四日),贝勒博洛班师.是役也,贝子和托、固山额真公图赖皆卒于军.
  甲午(二十三日),陕西官军斩孙守法.
本纪 第 10 页
  五月壬寅(初二日),舟山「海贼」沈廷扬等犯崇明,官军讨擒之.
  己酉(初九日),故明在籍通政使侯峒曾遣谍致书鲁王,伪许洪承畴、土国宝以公侯,共定江南为反间计,柘林游击获之;以闻,上觉其诈,命江宁昂邦章京巴山等同承畴穷治其事.
  辛酉(二十一日),投诚伯常应俊、总兵李际遇等坐通贼,伏诛.
  六月庚辰(十一日),故明赵王朱由掞来降.
  癸巳(二十四日),陕西贼武大定陷紫阳,总兵官任珍击败之.
  甲午(二十五日),苏松提督吴胜兆谋叛,伏诛.
  秋七月丁巳(十八日),郧阳贼王光代用「永历」年号,聚众作乱;命侍郎喀喀木等剿之.
  甲子(二十五日),诏曰:『中原底定,声教遐敷.惟粤东尚为唐藩所阻,岭海怨咨已非一日;用移南伐之师席捲惠、潮,遂达省会.念尔官民,初非后至.一切罪犯,咸赦除之;逋赋横徵,概与豁免.民年七十以上,加锡粟、帛;所在节孝者旌,山林有才德者录用.南海诸国能向化者,待之如朝鲜』.
  八月庚午(初二日),金声桓擒故明宗室麟伯王、霭伯王于泸溪山,诛之.
  乙酉(十七日),豪格遣贝勒尼堪等先后克遵义、夔州、茂州、内江、荣昌、富顺
本纪 第 11 页
等县,斩故明王及其党千馀人;四川平.
  九月辛亥(十四日),淮安贼张华山等用「隆武」年号,啸聚庙湾.
  辛酉(二十四日),官军讨庙湾贼,破之.
  冬十一月庚戌(十四日),以陈泰为靖南将军,同梅勒章京董阿赖征福建馀寇.
  十二月壬申(初六日),以陈锦为闽浙总督.
  丙戌(初八日),大军自岳州收长沙,故明总督何腾蛟等先期遁.次湘潭,败桂王将黄朝选众十三万于燕子窝、又败之于衡州,斩之;遂克宝庆,斩鲁王朱鼎兆等.进击武冈,桂王由榔走;追至靖州,下其城,复克沅州;岷王朱埏峻以黎平降;湖南平.
  庚寅(二十四日),故明将郑彩犯福州,副将邹必科等败走之.

本纪 第 11 页
  五年春正月辛亥(十五日),故明宜春王朱议衍据汀州为乱,总兵官于永绶擒斩之.
  二月甲戌(初九日),金声桓及王得仁以南昌叛.
  辛巳(十六日),江南官军复无为州,福建官军复连城、顺昌、将乐等县.
  壬辰(二十七日),故明贵溪王朱常彪、恢武伯向登位寇沅州,纛章京线国安等讨斩之.
  三月庚戌(十五日),命谭泰为征南将军,同何洛会讨金声桓.
本纪 第 12 页
  甲子(二十九日),武大定犯宁羌,游击张德俊等大破之.
  夏四月壬申(初七日),官军复建宁,斩故明郧西王朱常湖等.
  壬午(十七日),大军克辰州,遂破永宁;至全州,故明督师何腾蛟遁,获贵溪王朱长标、南威王朱寅卫、长沙王朱由栉等.
  五月甲申(二十日),官军破金声桓,复九江、饶州.
  秋八月癸巳朔,金声桓、王得仁寇赣州,官军击走之.
  己亥(初七日),陈泰、李率泰等败郑彩于长乐,又败之于连江;复兴化.
  乙卯(二十三日),以张学圣为福建巡抚.
  九月壬戌朔,官兵获故明巡抚吴江等于南康湖口,斩之.
  壬申(十一日),[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讨湖广贼李锦.
  冬十月丙辰(二十五日),降将刘泽清结曹县贼叛,泽清及其党李洪基等俱伏诛.
  十一月甲子(初四日),广东叛将李成栋据南雄,结蛮犯赣州;巡抚刘武元等击走之.
  丙寅(初六日),总兵官任珍击贺珍,破之.
  十二月壬子(二十二日),杨捷等复都昌,获故明兵部尚书余应桂斩之.

本纪 第 12 页
  六年春正月壬戌(初三日),官军复罗源、永春、德化等县.
本纪 第 13 页
  戊辰(初九日),谕曰:『朕欲天下臣民共登衽席,日夕图维,罔敢怠忽.往年流寇作乱,惨祸已极;入关讨贼,士庶归心.乃迩年不轨之徒捏作洗民讹言,小民无知,轻信惶惑;逃散作乱者,往往而有.朕闻「不嗜杀人,能一天下」.「书」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君残其民,理所蔑有」.自元年来今六年矣,宁有无故而屠戮民者?民苟思之,疑且冰释.至于自甘为贼、乐就死地,必有所迫以致此.岂督、抚、镇、按不得其人,有司朘削,民难自存欤?将蠲免赋税,有名无实欤?内外各官,其确议兴利除弊之策,朕次第酌行之』!
  [壬]午(二十三日),谭泰、何洛会等复南昌,金声桓投水死、王得仁伏诛;九江、南康、瑞州、临江、袁州悉平.
  二月辛亥(二十二日),故明宗室朱森釜等犯阶州,吴三桂击斩之.
  三月丙寅(初七日),汉羌总兵官张天福平贼渠覃一涵,获故明山阴王等斩之.
  甲申(二十五日),谭泰、何洛会破贼于南康,克信丰.叛将李成栋走死;复抚州、建昌,江西平.
  夏四月癸卯(十五日),福建官军复平和、诏安、漳平、宁洋.
  癸丑(二十五日),官军克福宁,福建平.
  五月丁丑(十九日),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
本纪 第 14 页
命孔有德征广西,耿仲明、尚可喜征广东,各挈家驻防.
  秋七月癸酉(十六日),官军平黄州贼三百馀砦,斩故明王朱蕴等.
  甲申(二十七日),广东馀寇犯南赣,官军击却之.
  八月丙午(十九日),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克湘潭,何腾蛟不屈,杀之;辰州、宝庆、靖州、衡州悉平.进克全州.
  冬十月乙巳(二十日),陕西总兵官任珍击故明将唐仲亨于屠油坝,斩之;并诛故明王朱常渶、朱由杠等.
  十一月壬午(二十七日),耿仲明军次吉安,畏罪自杀.
  十二月戊子(初四日),故明桂王将焦琏寇全州,勒克德浑等击败之;进克道州.努山等拔乌撒城,宜尔都齐等克黎平.
  庚戌(二十六日),宁波、绍兴、台州「土寇」平.

本纪 第 14 页
  七年春正月壬戌(初八日),官军复南雄.
  甲戌(二十日),故明德化王朱慈业、石城王朱议陷大田,官军讨平之.
  夏四月甲午(十一日),孔有德擒故明将黄顺、林国瑞于兴宁,降其众五万.
  六月乙酉(初三日),保德州民崔耀等擒故明将牛化麟斩之,以城降.
  秋九月甲寅(初三日),故明将郑成功寇潮州,总兵官王邦俊击走之.
本纪 第 15 页
  冬十月庚子(二十日),官军克邵武,获故明阁部揭重熙等斩之.
  十一月乙卯(初六日),吴三桂复府谷,斩故明经略高友才等;馀众降.
  乙丑(十六日),尚可喜复广州,馀众降.

本纪 第 15 页
  八年春正月庚申(十二日),孔有德克桂林,斩故明靖江王及文武官四百七十三人;馀党悉降.
  二月壬寅(二十四日),命孔有德移驻桂林.
  闰二月戊申朔,湖南馀寇牛万才率所部降.
  己未(十二日),总兵官许尔显克肇庆、罗定,徐成功克高州.
  丁卯(二十日),孔有德克梧州、柳州.
  丁丑(三十日),谕曰:『故明宗藩,前以恣行不轨,多被诛戮;朕甚悯焉!自后有流移失所、甘心投诚者,有司礼送京师,加恩畜养;镇国将军以下,即其地占籍为民,各安厥业』.
  夏四月庚戌(初四日),「土贼」罗荣等犯虔州,副将杨明遇讨擒之.
  庚午(二十四日),命靖南王耿仲明子继茂袭爵.
  五月丁丑朔,夏一鹗击明唐王故将傅鼎铨等追入福建,擒鼎铨等斩之.
  六月庚午(二十五日),广东官军复廉州及永安等十二县.
本纪 第 16 页
  秋八月癸酉(二十八日),、陈锦、金砺等追故明鲁王于舟山,获其将阮进.
  九月壬午(初八日),命平西王吴三桂征四州.陈锦、金砺克舟山,故明鲁王遁走.
  冬十一月丙子(初二日),于大海率所部至彝陵请降.
  丙戌(十二日),尚可喜克雷州.

本纪 第 16 页
  九年夏四月戊午(十七日),孔有德克广西南宁、庆远、思恩,故明将陈邦傅以浔州降.
  六月庚戌(初十日),官军讨肇庆、高州贼,平之.
  秋七月癸酉(初四日),故明将孙可望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死之.
  丙子(初七日),浙闽总督陈锦征郑成功至漳州,为其下所杀.
  甲申(十五日),以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南、贵州.
  丁亥(十八日),吴三桂、李国翰定漳腊、松潘、重庆;遣梅勒章京戴都围成都,故明帅刘文秀举城降.
  八月丁巳(十八日),命尼堪移师讨广西馀寇.
  九月癸未(十四日),以纛章京阿尔津为定南将军,同马喇希征广东馀寇.
  甲申(十五日),以刘清泰为浙江福建总督.
本纪 第 17 页
  冬十月庚子(初二日),尚可喜、耿继茂克钦州灵山,故明西平王朱聿缚贼李明忠来降;高、雷、廉、琼诸郡悉平.
  壬寅(初四日),官军复梧州.
  甲寅(十六日),孙可望寇保宁,吴三桂、李国翰大败之.
  十一月庚午(初二日),以卓罗为靖南将军,同蓝拜等征广西馀寇.
  庚寅(二十二日),故明将白文选寇辰州,总兵官徐勇、参议刘升祚、知府王任杞死之.
  辛卯(二十三日),尼堪抵湘潭,故明将马进忠等遁宝庆;追至衡山,击败之;又败之于衡州.尼堪薨于军.
  十二月丙午(初八日),撤卓罗等回京.
  戊午(二十日),广东贼犯香山,官军讨平之.
  己未(二十一日),复命阿尔津为定南将军,同马喇希等讨辰、常馀寇.

本纪 第 17 页
  十年春正月庚辰(十三日),以贝勒吞齐为定远大将军统征湖南军,授以方略.
  二月乙卯(十八日),以沈永忠为剿抚湖南将军,镇守湖南.
  夏四月丙午(十一日),以佟国器为福建巡抚.
  五月乙亥(初十日),封郑芝龙为同安侯、子成功为海澄公、弟鸿逵为奉化伯.以
本纪 第 18 页
喀喀木为靖南将军,征广东馀寇.
  庚寅(二十五日),加洪承畴太保,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六月癸丑(十九日),贝勒吞齐等败孙可望于宝庆.
  秋八月壬午(十九日),尚可喜克化州、吴川.
  辛卯(二十八日),李定国犯平乐,府江道周永绪、知府尹明廷、知县涂起鹏、华钟死之.
  九月丙辰(二十三日),耿继茂、喀喀木克潮州.
  丁巳(二十四日),孟乔芳讨故明宜川[王]朱敬于紫阳,平之.
  冬十月癸亥朔,命田雄移驻定海.
  十一月戊戌(初六日),郑成功不受爵,优谕答之.
  戊午(二十六日),刘清泰剿九仙山贼,平之.
  十二月丙寅(初五日),以陈泰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同蓝拜镇湖南.
  丙戌(二十五日),郑成功犯吴淞,官军击走之.

本纪 第 18 页
  十一年春正月癸丑(二十二日),郑成功犯崇明、靖江、泰兴,官军击走之.乙卯(二十四日),郑成功犯金山.辛酉(三十日),官军击贼于桃源,诛伪总兵李阳春等.
本纪 第 19 页
二月辛巳(二十日),命尚可喜专镇广东、耿继茂移驻桂林.癸未(二十二日),官军复平远县.三月壬辰(初二日),官军击桂东贼,擒其渠赖龙.夏四月壬戌(初三日),贼渠曹志攀犯饶州,官军击败之;志攀降.壬申(十三日),官军击故明将张名振等于崇明,败之.戊子(二十九日),江南寇徐可进、朱元等降.六月丁卯(初九日),以朱玛喇为靖南将军,征广东馀寇.秋七月丙辰(二十九日),以佟代为浙闽总督.八月戊午朔,官军剿瑞金馀寇,诛伪都督许胜可等.壬午(二十五日),故明乐安王朱议淜谋反,伏诛.冬十月壬午(二十六日),李定国陷高明、围新会,耿继茂请益师.
  十二月壬申(十六日),以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征郑成功.尚可喜、耿继茂、朱玛喇败李定国于新会,定国遁走.
  乙亥(十九日),郑成功陷漳州、围泉州.

本纪 第 19 页
  十二年春正月戊子(初三日),官军败贼于玉版巢;又击藤县贼,破之.
  二月癸未(二十八日),耿继茂、尚可喜败李定国于兴业,广东高、雷、廉三府、
本纪 第 20 页
广西横州平.
  三月庚子(十五日),以宜永贵为福建巡抚.
  夏六月戊辰(十五日),桂王将刘文秀寇常德,遣其党犯岳州、武昌,官军击走之.
  秋八月癸亥(十二日),以阿尔津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同卓罗驻防荆州;祖泽润防长沙.
  冬十一月癸未(初三日),郑成功将犯舟山.
  丁亥(初七日),郑成功将陷舟山,副将把成功降于贼.
  十二月甲戌(二十四日),以宜尔德为宁海大将军,讨舟山寇.

本纪 第 20 页
  十三年春正月己亥(二十日),郑成功将犯台州,副将马信以城叛降于贼.
  二月戊辰(十九日),官军败李定国于南宁.
  庚午(二十一日),以李率泰为浙闽总督.
  夏四月辛亥(初三日),广西故明永安王朱华堧及土司等来降.
  辛酉(十三日),官军破贼姚黄于彝陵.
  丁丑(二十九日),尚可喜复揭阳、普宁、澄海三县.
  闰五月己未(十二日),以刘汉祚为福建巡抚.
本纪 第 21 页
  六月癸卯(二十六日),命固山额真郎赛驻防福建.宁化贼帅黄素禾来降.
  秋七月戊申(初二日),官军败明桂王将龙韬于广西,斩之.
  庚戌(初四日),郑成功将黄梧等以海澄来降.
  八月壬辰(十七日),封黄梧为海澄公.
  癸巳(十八日),郑成功军陷闽安镇,进围福州;官军击却之.
  九月丙午[朔],官军败郑成功将于夏关、又败之于衡水洋,遂复舟山.
  癸亥(十八日),郑成功将官顾忠来降.
  冬十月庚辰(初六日),四川贼帅邓希明、张元凯率众降.
  辛丑(二十七日),官军复辰州.

本纪 第 21 页
  十四年春正月乙卯(十二日),败郑成功将于乌龙江,又败之于惠安县.
  二月癸未(初十日),故明崇阳王朱蕴钤等来降.
  夏四月丁丑(初五日),流郑芝龙于宁古塔.
  秋八月丙申(二十六日),郑成功犯台州,绍台道蔡琼枝叛降于贼.
  九月丙寅(二十七日),官军复闽安镇.
  冬十月庚寅(二十一日),改梁化凤为水师总兵官,驻防崇明.
  十一月壬戌(二十四日),明桂王将孙可望来降.
本纪 第 22 页
  十二月癸酉(初四日),复命洪承畴经略五省,同罗托等取贵州.
  甲戌(初六日),封孙可望为义王.
  癸未(十五日),命吴三桂自四川、赵布泰自广西、罗托自湖南取贵州.
  丙戌(十八日),明桂王将谭新传等降.

本纪 第 22 页
  十五年春正月壬寅(初五日),以多罗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师征云南.
  二月辛卯(二十四日),川东贼帅张京等来降.
  三月辛丑(初四日),李定国党闫龙等陷横州,官军击走之.
  夏四月丙子(初十日),官军败贼于合州,克重庆.
  五月辛亥(十五日),郑成功将犯澄海,游击刘进忠以城叛降于成功.
  壬戌(二十六日),广西贼将贺九义犯宾州,官兵击败之.
  甲子(二十八日),官军复沅、靖,进取贵阳;平越、镇远等府、南丹、那地、独山等州、抚宁土司俱降.
  六月戊辰(初二日),吴三桂等败李定国将刘正国于三坡,克遵义,拔开州.
  丙子(初十日),官军败「海寇」于白沙.
  癸巳(二十七日),郑成功犯温州,陷平阳、瑞安.
本纪 第 23 页
  秋七月甲子(二十九日),以赵国祚为浙江总督、李率泰专督福建.
  八月丙子(十一日),敕谕多尼等,授以方略.李定国将王兴及水西宣慰使安坤等来降.
  冬十一月甲午朔,「海寇」犯洛阳内港,官军击败之.
  十二月壬午(二十日),故明宗室朱议滃率众降.
  戊子(二十六日),以明安达礼为安南将军,率师驻防贵州.

本纪 第 23 页
  十六年春正月甲午(初二日),桂王将谭文犯重庆,其弟谭诣杀之,及谭弘等来降.
  丁酉(初五日),以徐永正为福建巡抚.
  庚子(初八日),多尼克云南,以捷闻.初,多尼、吴三桂、赵布泰会师于平越府之扬老堡,分三路取云南.多尼自贵阳入.渡盘江至领卫,与白文选遇,大败之;三桂自遵义至七星关不得进,乃由水西间道趋乌撒;赵布泰自都匀至盘江之罗颜渡,败守将李成爵于山谷、又败李定国于双河口:所向皆捷,遂俱抵云南、入省城,李定国、白文选奉桂王奔永昌.
  二月丁卯(初六日),「海寇」犯温州,官军击败之.
  丙子(十五日),命罗托等班师、明安达礼驻防荆州.
本纪 第 24 页
  三月丙申(初五日),以蒋柱国为江宁巡抚.
  戊申(十七日),以朱衣佐为安徽巡抚.郑成功犯浙江太平县,官军击败之.
  甲寅(二十三日),命吴三桂镇云南、尚可喜镇广东、耿继茂镇四川.
  闰三月丙戌(二十六日),封谭弘为慕义侯、谭诣为向化侯.
  夏四月甲寅(二十四日),多尼、吴三桂军克镇南关,白文选纵火烧澜沧江铁桥遁走.我军进克永昌,李定国奉桂王走腾越,伏兵于盘磨山;我军力战,复克腾越.
  五月壬戌(初二日),广西南宁、太平、思恩诸府平.
  戊寅(十八日),官军击[郑]成功于定关,败之;斩获甚众.
  六月壬子(二十三日),郑成功陷镇江府.
  秋七月丁卯(初八日),以达素为安南将军,同索洪、赖塔等率师征郑成功.
  丙子(十七日),郑成功犯江宁.
  八月己丑朔,江南官军破郑成功于高山,擒提督甘煇等,烧敌船五百馀艘,成功败遁;我军追至瓜州,敌兵大溃.先是,成功拥师十馀万、战舰数千抵江宁城外,列八十三营,络绎不绝;设大、地雷、云梯、木栅为久困计,军容甚盛.我军噶褚哈、马尔赛等自荆州以舟师来援,会苏松水师总兵官梁化凤及游击徐登第、参将张国俊等各以军至;总督郎廷佐合军会战,水陆并进,遂以捷闻.
本纪 第 25 页
  甲辰(十六日),郑成功复犯崇明,官军击败之.
  冬十一月丙戌(二十九日),吴三桂取沅江.
  十二月壬子(二十六日),命耿继茂移驻广西.

本纪 第 25 页
  十七年春二月戊子(初三日),吴三桂军破贼于普洱.征南将军赵布泰师还.
  三月辛未(十六日),论陷镇江罪,革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职,免死为奴;协领费雅柱等弃市.
  秋七月丁丑(二十四日),命耿继茂移驻福建.
  壬午(二十九日),以罗托为安南将军,率师征郑成功.
  八月辛丑(十八日),以爱星阿为定西将军,征李定国.
  己酉(二十六日),降将郝承裔叛陷邛州、围嘉定,官军击败之.
  九月丁卯(十五日),伪将邓耀据海康,官军击走之.

本纪 第 25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四~五(「本纪」四~五).)


本纪 第 25 页
   圣祖本纪

  顺治十八年冬十月己酉(初三日),诛降将郑芝龙及其子世恩、世荫.
  十二月丙午[朔],平西王吴三桂、定西将军爱星阿会报:大军入缅,缅人执明永
本纪 第 26 页
历帝朱由榔以献;明将白文选降,班师.

本纪 第 26 页
  康熙元年春三月,以滇南平,告庙祭陵、赦天下.
  己亥(二十六日),遣官安辑浙江、福建、广东新附官民.
  秋七月壬申朔,以施琅为福建提督.
  十二月辛酉(二十二日),命吴三桂总管云南、贵州两省.
  二年春三月,荷兰国遣使入贡,请助师讨台湾;优赉之.
  夏六月乙卯(十九日),故明将李定国子嗣兴来降.
  八月甲寅(十九日),命穆里玛为靖西将军、图海为定西将军,率禁旅会四川、湖广、陕西总督讨郧阳逋贼李来亨、郝摇旗等.
  冬十月壬寅(初八日),耿继茂、施琅会荷兰师船剿「海寇」,克厦门,取浯屿、金门二岛;郑锦遁于台湾.
  三年春三月丙子(十四日),耿继茂等拔铜山.
  秋七月丁未(十八日),以施琅为靖海将军,征台湾.
  八月甲戌(十五日),浙江总督赵廷臣疏报擒获明臣张煌言.
  己卯(二十日),穆里玛、图海疏报进剿郧阳茅麓山,李来亨、郝摇旗俱自焚,贼平.
本纪 第 27 页
  六年夏四月甲子(二十日),御史田六善言:『奸民告讦,于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北人不曰「于七党」、则曰「逃人」;请鞫诬反坐』!从之.
  五月辛酉(十八日),吴三桂疏辞总理云南、贵州两省事;从之.
  十年夏六月,靖南王耿继茂卒;子精忠袭封,仍镇福建.
  秋九月庚戌(初二日),以寰宇一统,告成于二陵.
  十一年冬十月壬子(十一日),命范承谟为福建总督.
  十二年春三月壬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请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秋七月庚午(初三日),平西王吴三桂疏请撤藩,许之.
  丙子(初九日),嗣靖南王耿精忠疏请撤藩,许之.
  冬十二月壬子(十七日),吴三桂反.

本纪 第 27 页
  十三年春三月庚辰(十六日),耿精忠反,执福建总督范承谟幽之;巡抚刘秉政降贼.
  壬辰(二十八日),襄阳总兵杨来嘉以谷城叛.
  夏四月丁未(十三日),以赖塔为平南将军,赴杭州.
  甲寅(二十日),潮州总兵刘进忠以城叛.
本纪 第 28 页
  戊午(二十四日),河北总兵蔡禄谋叛,命阿密达袭诛之.
  辛酉(二十七日),诏削耿精忠爵.
  五月壬午(十九日),浙江平阳兵变,执总兵蔡朝佐应耿精忠将曾养性围瑞安;命赖塔进兵讨之.
  六月庚戌(十七日),总兵祖宏勋以温州叛.金华副将牟大寅败耿精忠将于常山.
  乙卯(二十二日),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赴浙江.浙江温州、黄岩、太平诸营相继叛.
  秋七月辛未(初九日),以郎廷佐为福建总督、段应举为提督.
  癸酉(十一日),赖塔败耿精忠将于金华.是时精忠遣其大将马九玉、曾养性犯浙江,白显忠犯江西;所至土匪应,江西尤甚.南瑞总兵杨富应贼,董卫国诛之.
  八月壬寅(十一日),海澄公黄梧卒;子芳度袭爵,守漳州.
  冬十二月庚寅朔,杰书大败曾养性于衢州,又败之于台州.
  丁未(十八日),命尚可喜节制广东军事.

本纪 第 28 页
  十四年春正月戊辰(初九日),晋封尚可喜平南亲王,命其子之孝佩大将军印讨贼.
  二月乙巳(十七日),康亲王杰书遣兵复处州,进复仙居.
本纪 第 29 页
  三月己未朔,叛将杨来嘉犯南漳,总兵刘成龙击走之.
  夏闰五月癸巳(初六日),杨来嘉、洪福陷谷城;斩守城不力之副将马郎阿以徇,削总兵金世需职、随军效力.
  秋八月戊午(初三日),傅喇塔复黄岩.
  冬十月癸亥(初九日),康亲王兵复太平、乐清诸县.
  十一月.郑锦攻陷漳州,海澄公黄芳度死之;戕其家.
  十五年春三月癸未[朔],赠海澄公黄芳度郡王.
  庚寅(初八日),傅喇塔围温州,曾养性、祖宏勋悉众来犯;副都统纪尔他布击走之.
  夏四月辛酉(初九日),马雄、祖泽清纠滇贼犯广东,尚可喜老病不能军,屡疏告急,援兵不时至;至是贼逼广州,尚之信劫其父以降贼,总督金光祖、巡抚佟养钜、陈洪明、提督严自明俱从降.
  六月己卯(二十八日),耿继善弃建昌遁.上谕杰书曰:『耿精忠自撤其兵,显为「海寇」所逼;其乘机速进』!
  秋七月庚子(二十日),以郎廷相为福建总督.
  八月乙亥(二十五日),赖塔击马九玉于衢州,复江山;九玉弃军遁.
本纪 第 30 页
  九月庚辰朔,赖塔进击马九玉,破之,复常江.进攻仙霞关,贼将金应虎迎降;复浦城,连下建宁.
  乙未(十六日),耿精忠戕前总督范承谟.
  冬十月乙丑(十六日),康亲王杰书师次延平,贼将耿继美以城降.耿精忠遣子显祚献伪印乞降,杰书入福州;疏闻,上命复其爵,从征「海寇」自效.其将曾养性、叛将祖宏勋俱降,浙江官兵复温、处二府.
  十一月丙戌(初八日),「海寇」犯福州,都统喇哈达击败之.
  十二月壬子(初四日),遣耿昭忠为镇平将军,驻福州,分统靖南藩军.
  丁巳(初九日),尚之信使人诣简亲王军前乞降,且乞师;疏闻,许之.
  庚申(十二日),海澄公黄芳世自贼中脱归;上嘉之,加太子太保,与其弟黄蓝并赴康亲王大军讨贼.
  丙子(二十八日),耿继善弃邵武,「海寇」据之;副都统穆赫林击之,贼将彭世勋以城降.

本纪 第 30 页
  十六年春二月丁卯(二十日),康亲王杰书败郑锦于兴、泉,贼弃漳州遁;复海澄.
  三月乙未(十九日),原任总兵刘进忠、苗之秀诣康亲王军降,命随大军剿贼.
本纪 第 31 页
  夏四月戊辰(二十二日),予死事温处道陈丹赤等官荫.
  五月己卯(初四日),尚之信降,命复其爵,随大军讨贼.
  秋七月庚子(二十五日),郑锦将刘国轩自惠州犯东莞,尚之信大败之;贼将陈琏以惠州降.
  八月丁未(初三日),明宗室朱统锠起兵陷贵溪、泸[溪诸]县.
  冬十月癸丑(初十日),福建按察使吴兴祚败朱统锠于光泽,其党执统锠降.
  十一月己卯(初六日),吴三桂将韩大任陷万安,护功统领哈克山击败之.
  十二月乙巳(初三日),「海寇」犯泉州,提督段应举等御之.
  辛亥(初九日),「海寇」犯钦州,游击刘士贵击败之.
  十七年春正月己丑(十七日),副都统哈当、总兵许贞击韩大任于宁都,大任遁之汀州诣康亲王军前降;命执送京师.
  三月丙子(初五日),湖广官兵击杨来嘉、洪福,败之;复房县.
  丁丑(初六日),「海寇」犯石门,黄芳世击败之.
  闰三月丁卯(二十七日),吴三桂将林兴珠诣安亲王军前降;诏封建义侯,随军剿贼.
  夏四月庚午[朔],「海寇」蔡寅陷平和,进逼潮州.
本纪 第 32 页
  五月庚子朔,海澄公黄芳世卒于军,命其弟芳泰袭爵.
  戊申(初九日),福建总督郎廷相、巡抚杨熙、提督段应举俱免,以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吴兴祚为福建巡抚、杨捷为福建水陆提督.
  六月壬辰(二十三日),「海寇」犯廉州,总兵班绍明等击走之.
  秋七月,郑锦陷海澄,前锋统领希佛、副都统穆赫林、提督段应举死之.
  甲辰(初六日),郑锦犯泉州.
  是月,吴三桂僭号于衡州.
  八月乙未(二十七日),吴三桂死,永兴围解.
  九月,姚启圣、拉哈达大败「海寇」于蜈蚣山,刘国轩遁;泉州围解.
  冬十一月己亥(初二日),拉哈达疏言:『「海寇」断江东桥,兵援泉州难进;在籍侍读学士李光地为大军向导,修通险路、接济军需,请议叙』!得旨:『李光地前当变乱之初,密疏机宜;兹又迎接大兵,备办粮米,深为可嘉!即升授学士』.
  癸亥(二十六日),命福建陆路提督杨捷加昭武将军、王之鼎为福建水师提督.

本纪 第 32 页
  十八年春正月壬戌(二十六日);刘国轩犯长乐,总督姚启圣偕纪尔他布、吴兴祚击败之.
  夏四月戊辰(初四日),以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
本纪 第 33 页
  五月庚戌(十七日),刘国轩犯江东桥.赖塔大战败之.
  十九年春二月丙子(十六日),徐治都大败叛将杨来嘉,复巫山,进取夔州.
  癸未(二十三日),万正色败「海寇」于海坛.
  三月辛卯(初二日),杨来嘉降,送京.
  辛丑(十二日),平南将军赖塔复铜山;命守潮州.万正色击「海寇」于平海屿,克之;进克湄州、南日、崇武诸屿,朱天贵降.拉哈达击刘国轩,败之,遁厦门;伪将苏堪迎降,进平玉洲、石马、海澄、马洲等十九寨;复偕吴兴祚取金门.
  秋七月甲午(初七日),褒恤福建总督范承谟,赠官、予谥荫.
  冬十月壬寅(十七日),大将军康亲王杰书师旋,上郊劳之.
  二十年春正月,郑锦死,其子克塽继领所部.
  秋七月己卯(二十八日),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规取台湾;改万正色陆路提督.
  冬十月壬辰(十三日),诏撤平南、靖南两藩弁兵还京.
  十一月癸亥(十四日),定远平寇大将军贝子彰泰、平南大将军都统赖塔、勇略将军总督赵良栋、绥远将军总督蔡毓荣疏报:王师于十月二十八日入云南城,吴世璠自杀传首、吴三桂析骸示中外,诛伪相方光琛,馀党降;云南平.

本纪 第 34 页
  二十一年春正月戊辰(二十日),王大臣奏曰:『耿精忠累世王封,甘心叛逆;分扰浙、赣,及于皖、徽.设非师武臣力,蔓延曷极!李本深、刘进忠等多年提镇,高官厚禄,不能革其鸮音,俯首从贼,抑有何益!均宜从严惩治,大为之防,以为世道人心之范.谨拟议请旨』!得旨:『耿精忠、曾养性、白显中、刘进忠、李本深均磔死枭首,耿精忠之子耿显祚、李本深之孙李象乾、象坤、其侄李济祥、李济民暨祖宏勋等俱处斩,为贼絓误之陈梦雷、李学诗、金镜、田起蛟均减死一等』.
  夏六月乙酉(初九日),以佟国瑶为福州将军.
  二十二年夏五月甲子(二十三日),命施琅征台湾.
  闰六月戊午(十八日),施琅克澎湖.
  秋八月戊辰(二十九日),施琅疏报师入台湾,郑克塽率其属刘国轩等迎降,台湾平.诏锡克塽、国轩封爵,封施琅靖海侯,将士擢赉有差.
  冬十月丁未(初十日),群臣以台湾平,请上尊号;不许.
  乙丑(二十八日),诏沿海迁民归复田里.
  二十三年春三月壬申(初六日),以刘国轩为天津总兵官;陛辞,赐白金二百、缎匹三十、内厩鞍马一.
  夏四月己酉(十四日),设台湾府县官,隶福建行省.
本纪 第 35 页
  冬十月丁巳(二十五日),弛海禁.
  十二月甲辰(十三日),赐公郑克塽、伯刘国轩、冯锡范田宅,隶汉军.
  二十四年春二月庚申(三十日),再赐刘国轩第宅.
  二十五年夏四月戊申(初十日),以张云翼为福建陆路提督.
  二十七年春三月壬寅(二十九日),李光地坐妄举德格勒,议处;得旨:『李光地前于台湾一役有功,仍以学士用』.
  冬十二月丙寅(二十七日),兵部、工部会疏福建前造船核减工料银二万馀两,应著落故总督姚启圣名下追赔.上以姚启圣经营平台甚有功绩,毋庸著追.
  二十八年夏四月壬辰(二十六日),命台湾铸钱.
  三十三年冬十月乙巳(十一日),以金世荣为福州将军.
  三十四年春二月己亥(初七日),以郭世隆为浙江福建总督.
  三十五年夏六月壬子(二十八日),调张旺为福建水师提督、张云翼为江南提督.
  秋七月戊辰(十四日),改吴英福建陆路提督.
  三十七年夏六月辛亥(初八日),移吴英为福建水师提督.
  四十年冬十月庚申(初七日),以梁鼐为福建陆路提督.
  四十一年冬十月丙午(二十九日),以郭世隆为广东广西总督、金世荣为浙江福建
本纪 第 36 页
总督.
  四十四年冬十二月丙辰(二十六日),以祖良璧为福州将军.
  四十五年夏五月丁丑(二十日),以梁鼐为福建浙江总督.
  六月壬寅(十六日),以蓝理为福建陆路提督.
  冬十月庚寅(初六日),谕曰:『今天下承平日久,曾经战阵大臣已少,知海上用兵者益少;他日台湾不无可虑.朕甲子南巡,由江宁登舟至黄天荡,江风大作;朕独立船头射江豚,了不为意.迨后渡江,渐觉心动.去岁渡江,则心悸矣!皆年为之也.问之宿将,亦然.今使高年奋勇效命,何可得耶 』!
  四十六年冬十一月己未(十一日),诏台湾客民乏食,愿归者听附公务船内渡.
  四十九年秋八月庚寅(二十八日),以范时崇为福建浙江总督.
  五十年秋九月戊申(二十二日),蓝理有罪,免;以杨琳为福建陆路提督.
  冬十月丙辰[朔],诏免台湾五十一年应徵稻谷.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乙酉(初六日),前福建提督蓝理狱上,应死;上念征台湾功,特原之.
  五十四年春二月甲午(二十七日),以穆廷栻为福建陆路提督.
  冬十一月甲午(初二日),以觉罗满保为浙江福建总督.
本纪 第 37 页
  五十七年春三月丙寅(十七日),以黄秉钺为福州将军.
  夏五月己未(十一日),浙江福建总督满保疏:『台湾一郡有极冲口岸九处、次冲口岸十五处,派人修筑;酌移员弁,设淡水营守备』.从之.
  冬十一月丙子(初二日),福建巡抚陈瑸卒,赠礼部尚书,谥「清端」.
  六十年夏五月丙寅(初六日),台湾「奸民」朱一贵作乱,戕总兵官欧阳凯.
  六月乙卯(二十五日),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平台湾,擒朱一贵解京.诏奖淡水营守备陈策固守功.超擢台湾总兵.
  冬十月壬戌(初五日),置巡察台湾御史.
  辛未(十四日),以姚堂为福建水师提督.
  六十一年秋八月丙寅(十三日),故提督蓝理妻子,先以有罪入旗;至是,上念平台湾功,贳还原籍,交款免追.
  冬十月癸酉(二十二日),以李树德为福州将军、黄国材为福建巡抚.

本纪 第 37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六~八(「本纪」六~八).)


本纪 第 37 页
   世宗本纪

  雍正元年春二月辛未(二十二日),以宜兆熊为福州将军.
本纪 第 38 页
  三年春三月丁巳(初七日),满保奏:台湾生番七十四社归化.
  四年秋九月壬辰(初三日),以蔡良为福州将军.
  五年春三月辛丑(十四日),开闽省洋禁.
  六年春正月己未(初八日),高其倬疏陈闽省械斗情形,得旨:『此等处须鼓舞属员实心尽力,方能有济.设遇一、二有为者甫欲整理,辄目为多事;属员窥其隐,谁肯任怨向前!须知其难而终任之,二、三年后始有成效也』.
  夏六月丙戌(初七日),以石礼哈为福州将军.
  七年夏四月甲午(二十日),以史贻直署福建总督.
  八年夏五月辛未(初四日),移高其倬为两江总督、刘世明为福建总督.
  九年冬十二月甲寅(二十五日),以准泰署福州将军.
  十年夏闰五月庚戌(二十五日),台湾北路西番滋事,官兵讨平之.
  十一年冬十二月戊午(十一日),诏曰:『前鄂尔达条奏台湾建城;郝玉麟奏称「台湾茨竹栽植,可以成城」.台湾变乱率自内生,贼匪无城可踞,乃易荡平.惟鹿耳门为台郡门户,于此建筑台,足资备御;栽植茨竹,相为藩篱.其淡水等处台,并应建造,以时增修』.
  十二年冬十月戊午(十六日),以郝玉麟为浙闽总督.

本纪 第 38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九(「本纪」九).)

本纪 第 39 页
   高宗本纪

  乾隆元年春正月癸亥(二十八日),赈台湾诸罗县地震灾民.
  二月甲申(二十日),改嵇曾筠为浙江总督兼管两浙盐政、郝玉麟以闽浙总督专管福建事.
  三年秋九月辛酉(十二日),裁浙江总督,以郝玉麟仍为闽浙总督.
  戊寅(二十九日),赈台湾旱灾.
  四年秋七月丙寅(二十二日),以郝玉麟为吏部尚书、宗室德沛为闽浙总督.
  五年冬十月丙辰(十九日),赈福建台湾、诸罗风灾.
  六年夏五月戊寅(十五日),免福建台湾逋赋.
  秋九月壬申(初十日),授王恕福建巡抚.
  七年夏四月甲午(初五日),调德沛为两江总督、那苏图为闽浙总督.
  八年春[二月]辛卯(初七日),命孙嘉淦署福建巡抚.
  冬十一月辛丑(二十二日),赈福建台湾等三县旱灾.
  九年春二月丙辰(初八日),免福建台湾等三县旱灾额赋并赈之.
本纪 第 40 页
  十一年秋九月辛丑(初八日),调陈大受为福建巡抚.
  丁巳(二十四日),以喀尔吉善为闽浙总督.
  十二年秋九月丁巳(三十日),以陈大受为兵部尚书,调潘思为福建巡抚.
  十三年[夏四月]丙子(二十三日),加赈福建台湾等二县旱灾.
  十四年夏四月乙巳(二十八日),赈福建台湾等三县灾.
  十七年春三月戊寅(十七日),福建巡抚潘思卒、调陈宏谋为福建巡抚.
  十九年夏五月戊戌(二十日),调陈宏谋为陕西巡抚、钟音为福建巡抚.
  冬十一月戊寅(初三日),赈福建诸罗等二县风灾.
  二十年秋九月壬申朔,免福建台湾等三县上年被水额赋.
  二十二年秋七月丁未(十七日),以杨应琚为闽浙总督.
  二十三年年春正月壬子(二十五日),调钟音为广东巡抚、周琬为福建巡抚.
  三月丁未(二十一日),以吴士功为福建巡抚.
  秋七月庚寅(初六日)免福建台湾县旱灾赋额.
  冬十二月癸丑朔,赈福建台湾等四县风灾.
  二十四年春三月己丑(初九日),召杨应琚来京,以杨廷璋署闽浙总督.
  夏四月戊午(初八日),以杨廷璋为闽浙总督.
本纪 第 41 页
  [闰]六月丙戌(初八日),免福建台湾等三县上年风灾额赋.

本纪 第 41 页
  二十六年夏五月戊午(二十日),以定长为福建巡抚、杨廷璋兼署之.
  二十八年冬十一月己卯(二十六日),以杨廷璋为体仁阁大学士,仍留闽浙总督任.
  二十九年夏六月甲辰(二十四日),调苏昌为闽浙总督.
  三十一年春二月壬寅(初二日),调李因培为福建巡抚.
  秋八月癸丑(十六日),宥庄有恭罪,起为福建巡抚.
  三十二年秋七月,福建巡抚庄有恭卒,调崔应阶代之.
  三十三年春正月丙午(十七日),闽浙总督苏昌卒.
  丁未(十八日),以崔应阶为闽浙总督、富尼汉为福建巡抚.
  二月丙戌(二十八日),调富尼汉为山东巡抚、鄂宝为福建巡抚.
  三月乙巳(十七日),调鄂宝为广西巡抚、钟音为福建巡抚.
  三十四年夏四月己未(初七日),以温福为福建巡抚.
  三十五年冬十月辛巳(二十九日),召崔应阶来京,命钟音署闽浙总督.
  三十六年春正月甲辰(初二日),免福建台湾府属本年额徵粟米.
  [三月]戊午(十七日),以富明安为闽浙总督.
本纪 第 42 页
  夏五月辛丑朔,调富明安为湖广总督,以钟音为闽浙总督、余文仪为福建巡抚.
  四十一年冬十一月甲申(十六日),命四库全书馆详覈违禁各书,分别改燬.谕曰:『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如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妄肆狂狺,自应查明燬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诸人所言,若当时采用,败亡未必若彼其速.惟当改易字句,无庸销燬.又直臣如杨涟等,即有一、二语伤触,亦止须酌改,实不忍并从焚弃.』
  四十二年夏五月壬申(初八日),免福建台湾府属官庄租息十分之三.
  四十三年春二月己酉(十八日),以钟音为礼部尚书,调杨景素为闽浙总督.
  四十四年春二月丙子(二十一日),以增福为福建巡抚.
  三月丙申(十二日),调杨景素为直隶总督、三宝为闽浙总督.
  夏五月丙午(二十三日),以富纲为福建巡抚.
  四十五年春二月丁巳(初八日),免台湾府属本年额谷.
  夏[六月]乙卯(初八日),调富勒浑为闽浙总督.
  四十六年春正月癸卯(三十日),召富勒浑来京,以陈辉祖为闽浙总督兼管浙江巡抚、督办塘工.
  秋八月壬午(十二日),以富纲为云贵总督、杨魁署福建巡抚.
本纪 第 43 页
  四十七年春三月癸丑(十六日),调雅德为福建巡抚.
  秋九月辛亥(十七日),陈辉祖褫职逮问,调富勒浑为闽浙总督、福长安署之.
  四十九年春三月庚戌(二十五日),改庆桂为福州将军.
  夏五月丙辰(初二日),调常青为福州将军.
  五十年秋七月己酉(初二日),调富勒浑为两广总督,以雅德为闽浙总督、浦霖为福建巡抚.
  庚戌(初三日),调浦霖为湖南巡抚,以徐嗣曾为福建巡抚.

本纪 第 43 页
  五十一年春二月庚辰(初六日),加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太子太保.夏六月辛丑(二十九日),调富纲为闽浙总督.冬十月辛丑朔,调富纲为云贵总督,以常青为闽浙总督.
  十二月丙寅(二十七日),福建彰化县「贼匪」林爽文作乱,陷县城,知县俞峻死之;命常青、徐嗣曾等剿办.
  五十二年春正月辛未(初二日),林爽文陷诸罗、竹堑.
  丁丑(初八日),调李侍尧为闽浙总督;常青为湖广总督,仍留福建督办军务.
  癸未(十四日),林爽文陷凤山,知县汤大奎死之.
  甲申(十五日),常青以「守备陈邦光督义民守鹿仔港,收复彰化」奏闻.
本纪 第 44 页
  丁酉(二十八日),命常青渡台剿匪.
  二月壬寅(初四日),林爽文复陷凤山,犯台湾府;柴大纪督兵民御之.
  壬子(十四日),免台湾府属本年额赋.
  丙辰(十八日),复诸罗.
  三月辛巳(十三日),复凤山.
  辛卯(二十三日),黄仕简以贻误军机褫职,令其长孙嘉谟袭公爵.
  乙未(二十七日),逮黄仕简下狱.
  夏四月辛丑(初四日),以常青为将军,恒瑞、蓝元枚为参赞.调蓝元枚为福建水师提督、柴大纪署陆路提督.
  六月壬子(十六日),授柴大纪福建陆路提督兼管台湾总兵事.
  丙辰(二十日),召福康安赴行在,以勒保署陕甘总督.
  秋七月壬辰(二十七日),以海兰察为参赞大臣,舒亮、普尔普为领队大臣,率侍卫章京等赴台湾剿贼.
  八月,常青免;命福康安为将军,赴台湾督办军务.
  九月壬午(十八日),调柴大纪为福建水师提督;以蔡攀龙为福建陆路提督,并授参赞.
本纪 第 45 页
  辛卯(二十七日),以诸罗仍未解围,催福康安径剿大甲杙贼,并分兵进大甲溪.
  冬十月辛酉(初七日),以福州将军恒瑞剿贼怯懦,召来京;调鄂辉代之.
  壬戌(二十八日),命江苏、浙江拨福建军需钱各五万贯.
  十一月甲子朔,加李侍尧太子太保、柴大纪太子少保.赐台湾广东庄、泉州庄义民御书扁额.
  壬申(初九日),以柴大纪固守嘉义,封一等义勇伯,世袭.免台湾嘉义县五十四年额赋.
  十二月丁未(初二日),福康安等败贼于崙仔顶庄等处,解嘉义围.晋封福康安、海兰察公爵,各赏红宝石顶、四围龙补褂.
  己酉(十六日),迁常青福州将军.以福康安劾柴大纪、蔡攀龙战守之功多不确实,谕:『柴大纪坚持定见、竭力固守,蔡攀龙奋勇杀贼、竟抵县城,或在福康安前礼节不谨,致为所憎;岂可转没其功,遽加无名之罪』!以孙士毅调兵运械不分畛域,赏双眼花翎.
  戊午(二十五日),以德成奏称柴大纪贪纵废弛.命福康安、李侍尧据实参奏;并以喀什噶尔办事大臣雅德在福建时徇隐,逮之.
  庚申(二十七日),伍拉纳护福建巡抚.

本纪 第 46 页
  五十三年春正月丁卯(初四日),免兵差经过之福建晋江等二十县本年额赋有差.
  丙戌(二十三日),柴大纪褫职逮问.福州将军常青以徇隐柴大纪褫职.
  二月甲午朔,获林爽文,赏福康安、海兰察御用佩囊,议叙将弁有差.
  乙未(初二日),释黄仕简、任承恩.
  庚申(二十七日),获台湾贼首庄大田,议叙提督许世亨等有差.
  三月壬申(初十日),林爽文伏诛.
  癸未(二十一日),再赏福康安、海兰察紫缰、金黄瓣珊瑚朝珠及福康安金黄腰带.
  夏四月己未(二十七日),富勒浑、雅德以失察柴大纪论绞.
  五月癸未(二十二日),宥常青罪.
  庚寅(二十九日),赈台湾难民.
  秋七月丁丑(十七日),赏还闽浙总督李侍尧伯爵,予现袭之李奉尧提督衔.
  戊寅(十八日),柴大纪处斩.
  冬十月乙卯(二十七日),李侍尧病,命福康安署闽浙总督.
  十一月癸亥(初五日),李侍尧卒,以福康安代之.
  十二月己丑(初二日),释富勒浑、雅德.
本纪 第 47 页
  五十四年春正月甲戌(十七日),免福建淡水等六厅县灾欠额赋.
  癸未(二十六日),调福康安为两广总督,以伍拉纳为闽浙总督.
  五十五年秋八月辛酉(十三日),上八旬万寿节,御太和殿,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蒙古汗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回部王公台吉伯克哈萨克、安南国王、朝鲜缅甸南掌贡使、各省土司、台湾生番等行庆贺礼;礼成,宁寿宫、乾清宫赐宴如仪.
  冬十一月丁丑朔,以浦霖为福建巡抚.
  五十七年夏闰四月甲申(十六日),以久旱,谕:『台湾及沿海各省详鞫命、盗各案,毋有意从严』.
  五十八年冬十二月癸未(二十四日),伍拉纳陛见,命吉庆署闽浙总督.
  六十年夏四月辛卯(十一日),台湾彰化匪徒陈周全等作乱,陷县城;寻复之.
  己亥(十九日),以魁伦劾洋盗肆行,命浦霖来京候旨;调姚棻为福建巡抚,以魁伦署之.
  庚戌(三十日),匪首陈周全等伏诛.
  五月丙辰(初六日),伍拉纳、浦霖以办理灾赈不善,褫职鞫治;命魁伦兼署闽浙总督.
  丁巳(初七日),调福康安为闽浙总督.
本纪 第 48 页
  六月戊申(二十九日),姚棻以质讯解任,命魁伦兼署福建巡抚、长麟署闽浙总督.
  冬十月甲申(初七日),长麟以徇庇伍拉纳、浦霖褫职,命来京;以魁伦署闽浙总督、姚棻署福建巡抚.

本纪 第 48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一0~一五(「本纪」一0~一五).)


本纪 第 48 页
   仁宗本纪

  嘉庆元年夏六月乙亥朔,以魁伦为闽浙总督.
  丙子(初二日),调福昌为福州将军.
  三年夏五月丙寅(初三日),免福建全省远年逋赋.
  四年春三月癸亥(初五日),以书麟为闽浙总督、协办大学士.
  甲子(初六日),调庆霖为福州将军、福昌为江宁将军.
  五年春正月辛酉(初八日),以玉德为闽浙总督.
  九年夏六月壬戌(初五日),玉德奏海盗蔡牵扰及鹿耳门,突入汕木寨;得旨;『追擒务获』.
  乙亥(十八日),恤捕海盗阵亡总兵胡振声,赠提督、予世职,录用其子.
本纪 第 49 页
  十一年春正月壬子(初四日),海盗蔡牵陷凤山县,命玉德剿办,调广州将军赛冲阿驰往督办.
  三月乙丑(十七日),台湾总兵爱新泰克复凤山县,予世职.
  夏五月丙寅(十九日),玉德罢,以阿林保为闽浙总督.
  秋八月甲辰(三十日),李长庚奏:剿歼蔡牵匪党多名,蔡牵逸.
  冬十月丁亥(十四日),起阮元署福建巡抚,以病辞;调张师诚为福建巡抚.
  十三年春正月戊午(二十一日),浙江提督李长庚追击海盗卒于军,赠伯爵;以部将王得禄为浙江提督.
  十四年春二月丁巳(二十七日),福建总兵许松年歼毙海盗朱濆,予世职.
  秋七月戊辰(初十日),调阿林保为两江总督,以方维甸为闽浙总督.
  九月己未(初二日),以庆成为福州将军.
  己巳(十二日),张师诚疏报王得禄、邱良功合剿海盗蔡牵,紧逼贼船、冲断船尾,蔡牵落海淹毙;予王得禄子爵、邱良功男爵.
  十五年秋九月己未(初七日),以汪志伊为闽浙总督.
  十七年,免台湾噶玛兰水冲田赋.
  二十二年春三月甲辰朔,以董教增为闽浙总督.

本纪 第 50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一六(「本纪」一六).)


本纪 第 50 页
   宣宗本纪

  嘉庆二十五年冬十二月丙戌(初四日),和世泰改福州将军,调庆保为闽浙总督,以颜检为福建巡抚.

本纪 第 50 页
  道光二年春正月丁未朔,以颜检为直隶总督,……以叶世倬为福建巡抚.
  冬八月戊申(初七日),召庆保来京,以赵慎畛为闽浙总督.
  三年春正月壬申(初二日),调孙尔准为福建巡抚.
  五年秋九月乙酉[朔],调赵慎畛为云贵总督,以孙尔准为闽浙总督,调韩克均为福建巡抚.
  六年秋七月癸巳(十三日),命武隆阿为钦差大臣,赴台湾.
  冬十一月己丑(十二日),以台湾平,加孙尔准太子太保.
  十一年春正月丙子(二十二日),以魏元烺为福建巡抚.
  十二年春二月乙未(十八日),闽浙总督孙尔准卒,以程祖洛为闽浙总督.
  夏五月丁未[朔],减福建水陆各营及浙江马步兵有差.
  秋七月,赈福建澎湖厅风灾.
本纪 第 51 页
  冬十一月戊寅(初六日),命署福州将军瑚松额为钦差大臣、都统哈阿为参赞大臣,赴台湾剿匪.
  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初五日),台湾嘉义匪首陈办伏诛.
  夏四月壬寅(初二日),乐善迁福州将军.
  秋七月庚午(初二日),免福建台匪滋扰之四县暨淡水厅抄叛各产租谷.
  十六年秋七月癸未(初二日),以钟祥为闽浙总督.
  十七年春二月乙卯(初七日),福建嘉义县教匪沈知等作乱,捕诛之.
  十八年冬十一月癸丑(十五日),令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查办广东海口事件,节制该省水师.
  十九年夏四月辛未(初六日),以吴文镕为福建巡抚.
  六月丙寅(初二日),闽浙总督钟祥以关防被窃褫职,以周天爵代之.
  秋七月壬子(十九日),命林则徐以禁贩鸦片檄谕英吉利国及各国在粤洋商.
  冬十一月庚子(初八日),英船入广东海港,林则徐督官军击走之,停其贸易.
  十二月癸未(二十一日),调邓廷桢为闽浙总督.
  二十年夏六月甲申(二十六日),英人陷定海县,知县姚怀祥死之;褫乌尔恭额及浙江提督祝廷彪职,仍留任.
本纪 第 52 页
  秋七月癸巳(初五日),英船犯浙江乍浦海口,命奇明保率兵御之.英师犯福建厦门台,参将陈胜元等击却之.
  甲辰(十六日),英船泊天津口外,递信与琦善诉屈;命琦善接收,仍饬勿进口.
  乙卯(二十七日),英船至山海关等处.
  八月丙子(十九日),英人复侵福建厦门,提督陈阶平等击走之.
  己卯(二十二日),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并谕伊里布及沿海督、抚防守要隘,洋船停泊外洋勿问.
  九月庚寅(初三日),林则徐、邓廷桢,命交部严加议处;以琦善署两广总督.
  辛卯(初四日),以托浑布奏英船南去,命耆英、托浑布酌撤防兵.召邓廷桢来京,以颜伯焘为闽浙总督.
  己亥(十二日),英船入浙江慈溪、馀姚二县内洋,伊里布等击走之.
  冬十一月己亥(十三日),英人陷定海.
  壬子(二十六日),伊里布奏英人要求澳门、定海贸易.谕琦善令英人退还定海.
  十二月己卯(二十三日),调吴文镕为湖北巡抚,以刘鸿为福建巡抚.

本纪 第 52 页
  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丑(初三日),英人寇广东虎门,副将陈连升及其子举鹏死之.
  辛卯(初五日),琦善以虎门陷,下部严议.命奕山为靖逆将军,隆文、杨芳为参
本纪 第 53 页
赞大臣,督办广东海防.
  [二月]辛酉(初六日),以祁为两广总督,怡良兼署.
  戊辰(十三日),英人去定海.
  壬午(二十七日),英人陷广东虎门台及乌涌卡笾,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署湖南提督祥福等死之.
  三月丙申(十一日),英人兵船入广东内港,杨芳等击走之.
  戊申(二十三日),准米里坚等国通商.
  壬子(二十七日),杨芳等请仍准英国商船在广东贸易,不许;命将杨芳、怡良严议.
  闰三月乙亥(二十一日),谕奕山等抚恤各国洋商.
  夏四月己丑(初五日),英人陷广东城外台.
  癸丑(二十九日),以广东省城围急,准奕山等奏,令英人通商.
  五月丙辰(初三日),英船入浙洋,命裕谦申严各海口兵备.
  癸酉(二十日),英船去广东虎门.
  秋七月庚辰(二十八日),英人陷福建厦门,总兵江继芸等死之.
  八月丁亥(初六日),英人寇浙江.
本纪 第 54 页
  辛卯(初十日),英人去厦门.
  丁酉(十六日),英人寇浙江双澳、石浦等处,裕谦督兵击走之.命怡良赴福建查办军务.
  辛丑(二十日),英人复大举寇浙江.
  戊申(二十七日),英人再陷定海,总兵王锡鹏、郑国鸿、葛云飞等死之;裕谦、余步云下部严议.
  九月乙卯(初四日),英人陷镇海,钦差大臣裕谦死之;提督余步云遁.
  辛酉(初十日),英人陷浙江宁波府.
  冬十月辛卯(十一日),英船入台湾海口,达洪阿等击退之;命王得禄赴台湾协剿.
  十一月戊寅(二十八日),英人陷浙江馀姚县,复入慈溪.
  十二月戊子(初九日),褫颜伯焘职,以杨国桢为闽浙总督.
  癸巳(十四日),英人陷浙江奉化县.
  丙午(二十七日),英船寇浙江乍浦.
  戊申(二十九日),英船寇台湾淡水鸡笼,达洪阿等击退之.

本纪 第 54 页
  二十二年春正月丙辰(初七日),杨国桢病免,以怡良为闽浙总督.
本纪 第 55 页
  夏四月癸未(初五日),英人复寇台湾,达洪阿等击走之;加达洪阿太子太保.
  己丑(十一日),英人去宁波府.
  乙未(十七日),英人陷浙江乍浦,同知韦逢甲死之.
  五月壬戌(十四日),英人陷江苏宝山县,提督陈化成死之;命耆英、伊里布赴江苏会同牛鉴防剿.
  丁卯(十九日),英人陷上海县,典史杨庆恩死之;命赛尚阿为钦差大臣,会同讷尔经额防剿.
  六月癸巳(十六日),英船寇京口.
  丙申(十九日),英船寇镇江,齐慎等遁.
  丁酉(二十日),英人陷镇江,副都统海龄死之.
  秋七月甲寅(初八日),英船寇江宁省城.命伊里布等议款.
  癸亥(十七日),耆英等请与英兵官定约,钤御宝;谕:『朕因亿万生灵所系,允所请』.
  八月戊寅(初二日),耆英奏: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海口,与英国定议通商.
  九月己未(十四日),以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广州将军,办理善后事宜.
本纪 第 56 页
  乙亥(三十日),壁昌迁福州将军.
  冬十一月甲子(二十日),命怡良查办达洪阿等妄杀被难洋人.
  二十三年春三月丁卯(二十四日),怡良奏达洪阿、姚莹并无战功,命褫职逮问;寻免达洪阿、姚莹治罪.
  夏四月庚子(二十七日),命耆英与英人会议通商.
  [五月]戊辰(二十六日),怡良病免,以刘韵珂为闽浙总督.
  冬十月己酉(初十日),耆英奏通商事竣,命回两江总督任办善后及上海通商事宜.
  二十四年夏四月壬子(十六日),台湾匪平.
  六月己酉(十四日),定米利坚通商条约.
  二十五年春[二月]甲寅(二十三日),调惠吉为福建巡抚.
  夏四月甲辰(十四日),调吴其浚为福建巡抚、惠吉为云南巡抚.
  六月甲午(初四日),允比利时通商.
  辛丑(十一日),赈台湾彰化县地震灾民.
  秋七月辛未(十二日),允丹麻尔国通商.
  八月辛丑(十二日),调郑祖琛为福建巡抚、吴其浚为山西巡抚.
本纪 第 57 页
  冬十二月戊戌(十一日),免台湾道光二十年以前民欠租谷粮米.
  二十六年夏五月丁卯(十三日),英人退出舟山.
  冬十二月丙子(二十五日),调郑祖琛为广西巡抚、徐继畬为福建巡抚.
  二十七年春二月丙子(二十六日),以福建海盗劫杀洋商,命刘韵珂等搜捕.
  [三月]戊戌(十九日),英船退出虎门.
  二十九年春二月辛丑(初二日),命刘韵珂抚恤台湾北路水灾、震灾.
  冬十一月庚戌(十七日),台湾嘉义县匪徒吴吮等作乱,捕诛之.

本纪 第 57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一七~一九(「本纪」一七~一九).)


本纪 第 57 页
   文宗本纪

  道光三十年冬十一月乙巳(十七日),刘韵珂免,以裕泰为闽浙总督.

本纪 第 57 页
  咸丰元年夏五月乙巳(十九日),以季芝昌为闽浙总督.
  二年冬十月壬辰(十五日),季芝昌免,以吴文镕为闽浙总督.
  三年春三月庚申(十六日),以施得高为福建水师提督.
  夏五月壬子(初八日),王懿德奏海澄会匪陷同安、安溪、厦门,严饬之.
  六月甲申(十一日),福建台湾土匪作乱.
本纪 第 58 页
  冬十一月丙午(初五日),福建官军克复厦门.
  四年春正月己未(十九日),以王懿德为闽浙总督、吕佺孙为福建巡抚.
  夏六月庚辰(十三日),诏曰:『中国海口除五口通商外,夷船向不驶入;近日乃有闯入金陵、镇江之事,意欲何为?叶名琛即向各国夷酋正言阻止』.
  秋八月癸亥(二十七日),英、美二国兵船抵天津海口,命桂良莅事.
  五年春二月甲午朔,王懿德奏:『夷商来闽贩茶,租赁民房久居,藉收茶税』;从之.
  夏五月丙寅(初五日),恤福建阵亡知县高鸿飞入祀京师昭忠祠,并于台湾建祠.
  六年春二月丙午(十八日),英、美二国求改条约,下叶名琛知之.
  夏六月丁未(二十二日),叶名琛奏英、美、法各国公使以定约十二年请赴京重修条约;诏酌允变通,阻止来京.
  秋七月辛酉(初六日),王懿德呈进美国国书;得旨:『更换条约难以准行,仍令回广东商订』.
  九月壬午(二十八日),以东纯为福州将军.
  冬十一月辛未(十七日),英人在广东以查船搆,放攻城;绅团愤击之,歼数百人;敕叶名琛相机办理.

本纪 第 59 页
  七年春正月己卯(二十六日),叶名琛秦防剿英夷获胜;得旨:『控制外夷,非内地可比;定海前事,可取为鉴.其务操纵得宜,勿贻后悔;朕不为遥制也.下苏、直、闽、浙各督抚知之』.
  冬十月甲戌(二十七日),以杨载福为福建陆路提督.
  十二月庚申(十三日),英人入广东省城劫总督叶名琛以去;诏革名琛职,以黄宗汉为两广总督、柏贵署理.
  八年春正月丙戌(初九日),敕王懿德筹备海防.
  三月戊寅(初二日),俄船至天津,敕谭廷襄防堵.
  夏四月戊申(初三日),俄人请由陆路往来,英人、法人请隔数年进京一次;诏不许.
  辛亥(初六日),谭廷襄呈进美国国书,诏许减税率、增口岸,仍不许入京.
  乙卯(初十日),英、法兵船入大沽,官军退守;命僧格林沁备兵通州.
  辛酉(十六日),英、法船抵津关,命大学士桂良、尚书花沙纳往办夷务.
  乙丑(二十日),英、法兵退三汊河,与俄、美来文请求议事大臣须有全权便宜行事,始可开议;桂良等以闻,诏许便宜行事.
  庚午(二十五日),英船开出大沽,桂良等奏:『英人之约:于镇海、汉口通商,
本纪 第 60 页
长江行轮,择地设立领事,国使驻京』;上久而许之.
  五月丁亥(十三日),命廷臣集议:和、战二者,两害取其轻.
  庚寅(十六日),桂良等奏进英、法订约五十一款,并请先订俄、美条约.
  丁酉(二十三日),桂良、花沙纳奏进俄、美、英、法四国条约;得旨:『既已盖用关防,今复朱批「依议」,宜示四国照此办理.至通商税则,在上海议之』.
  冬十二月丁卯(二十六日),以何桂清为钦差大臣,办理通商事宜.

本纪 第 60 页
  九年春正月壬申朔,桂良等奏:英人藉口广东有事,罢议回粤.
  戊戌(二十七日),桂良等奏英使坚欲进京,敕僧格林沁严防海口.
  夏四月壬戌(二十二日),王懿德免,以庆端为闽浙总督、罗遵殿为福建巡抚.
  五月丙申(二十七日),僧格林沁奏:『英船鸣闯入大沽,我军开轰击,击沉多船;并有步队上岸搦战,我军径前奋击,击毙数百名,其兵头赫姓并被伤.我军亦伤亡提督史荣椿、副将龙汝元等.夷船即时出口』.得旨:『将弁齐心协力,异常奋勇;先奖赏银五千两,并查明保奏』.
  戊戌(二十九日),诏:『夷人虽经惩创,仍宜设法抚驭;而派恒福专办抚局,僧格林沁仍办防务』.
  六月丙午(初八日),恒福奏:美人进京换约;许之.
本纪 第 61 页
  庚申(初十日),以李若珠为福建陆路提督.
  辛酉(十一日),何桂清奏:英、法陆续回沪.
  秋七月己卯(十一日),美使华若翰递国书,和约用宝在北塘交换.
  八月己未(二十二日),美人请先开市;以英、法约议未定,却之.
  冬十月戊午(二十二日),美使请开潮州、台湾通商口岸.
  十年春二月辛丑(初六日),何桂清奏:『上海英人经华商开导,索兵费一百万、津约不能更易、入京换约;如不见许,即开船北驶』.诏僧格林沁严备津防后路,海运、漕运暂缓放洋.
  夏六月甲子(初二日),英船驶入北塘.
  庚辰(十八日),英、法兵登岸,遂踞北塘.
  己丑(二十七日),夷人犯新河,官军退守塘沽.
  秋七月癸巳[朔],大沽台失守,提督乐善死之;优恤建祠.
  辛丑(初九日),英人陷天津.
  八月癸亥(初二日),洋兵至通州.载垣诱擒英使巴夏礼,解京.
  戊辰(初七日),瑞麟等与洋兵战于八里桥,不利.命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大臣,办理抚局.
本纪 第 62 页
  癸未(二十二日),圆明园灾.
  庚寅(二十九日),恭亲王奏请还巴夏礼于英军.
  九月乙巳(十五日),抚局成,恭亲王奕䜣奏请宣示中外,如约遵行.
  冬十二月己巳(初十日),始置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命恭亲王奕䜣、桂良、文祥管理.以崇厚充三口通商大臣、薛焕兼办上海等处通商事务.
  十一年夏六月庚申(初三日),布鲁斯亚国换约通商.

本纪 第 62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二0(「本纪」二0).)


本纪 第 62 页
   穆宗本纪

  咸丰十一年冬十二月丁丑(二十四日),褫闽浙总督庆端职,留任.

本纪 第 62 页
  同治元年春正月己亥(十六日),撤庆端任,命耆龄赴闽接办援浙军务.
  夏四月丙子(二十四日),台湾会匪陷彰化.
  五月乙酉(初四日),徐宗干剿台湾匪.
  六月甲戌(二十三日),定比利时通商条约.
  秋七月甲辰(二十三日),以庆端为福州将军、耆龄为闽浙总督.
  丙午(二十五日),中葡商约成.
本纪 第 63 页
  八月丁丑(二十七日),台湾军解嘉义围.
  九月甲戌(二十五日),允荷兰立约通商.
  冬十一月壬子(初四日),台湾会匪陷斗六门.
  十二月戊子(十一日),允普鲁士换约.
  二年春三月甲子(十八日),耆龄迁福州将军;以左宗棠为闽浙总督,节制两省军务.
  夏五月己巳(二十四日),定丹国通商条约.
  秋八月己丑(十五日),以剿办台湾贼匪调度乖方,褫吴鸿源职,逮问.
  己亥(二十五日),趣林文察渡台剿匪.
  辛丑(二十七日),定荷兰换约.
  冬十月辛丑(二十八日),英桂迁福州将军.
  十二月乙未(二十三日),复彰化,台湾两路贼平.
  三年春正月己巳(二十七日),彰化匪首戴万生伏诛.
  三月丙午(初六日),嘉义匪首林戆晟伏诛.
  夏五月丁未(初八日),允日斯巴尼亚立约通商,命薛焕、崇厚充全权大臣妥为办理.
本纪 第 64 页
  冬十二月戊辰朔,闽军剿漳州匪失利,林文察等死之.
  四年春正月辛亥(十五日),台湾会匪平.
  二月癸巳(二十七日),福建官军剿李世贤、汪海洋各股于古田、漳州,大捷.
  夏四月乙亥(十一日),台湾肃清.
  五月壬子(十八日),官军克漳州、南靖.
  冬十月癸巳(初二日),定比利时条约.
  五年夏六月庚寅(初三日),允左宗棠请,在闽建厂试造轮船.
  秋八月癸卯(十七日),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吴棠为闽浙总督.
  九月丁巳朔,命谭廷襄会崇厚办义国通商事务.
  癸未(二十七日),左宗棠请将闽、浙绿营减兵加饷、就饷练兵;允之.
  冬十月乙未(初十日),命沈葆桢总司福建船政事务.
  六年秋九月甲子(十三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言预筹修约事,谕曾国藩等各抒所见以闻.
  己巳(十八日),命丁日昌赴上海办理义国换约.
  冬十二月丁酉(十八日),调吴棠为四川总督,以马新贻为闽浙总督.
  七年秋七月乙未(二十日),调马新贻为两江总督,以英桂为闽浙总督.
本纪 第 65 页
  冬十一月庚子(二十七日),台湾英领事纵洋将掠船、踞营署、焚局库、勒兵费,谕总署诘办、饬英桂等遴员交涉.
  八年夏六月壬子(十二日),命董恂、崇厚办理奥斯马加换约.
  冬十月辛丑(初三日),命董恂办理美国换约.
  九年夏五月癸酉(初八日),始允英国设置沿海各口电线.
  六月癸亥(二十八日),命毛昶熙会同曾国藩查办教案.命丁日昌赴天津帮办洋务.
  秋七月丙戌(二十二日),谕曰:『海上水师,与江上水师截然不同.欲捍外侮、图自强,非二十之久未易收效.然因事端艰钜、畏缩不为,则永无自强之日.近年来,内外臣工值事急时,徒事张皇;祸患略平,又为苟安之计.即创立战守章程而奉行不力,使朝廷谋议均属具文.积习因循,焦忧曷释!兹闽、沪两厂轮船造成,马新贻、丁日昌、英桂、沈葆桢各择统将出洋、穷年练习,以备不虞;广东亦应筹备轮船,瑞麟、李福泰务切实办理.将校有熟谙风涛沙线者,随时择保;即山野中或长于海战,亦当随时物色,量材超擢.各督、抚其统筹全局,以副委任』!
  八月己酉(十五日),召毛昶熙还,命李鸿章会曾国藩查办天津教案.
  冬十月甲辰(十二日),天津制造局成.
  庚戌(十八日),日本请立约通商,允总署遴员议约.

本纪 第 66 页
  十年夏五月辛亥(二十二日),命李鸿章办日本商约,应宝时、陈钦为帮办.
  秋九月壬寅(十五日),命恩锡往上海办奥国换约.
  十一年冬十一月丁未(二十六日),李鸿章奏设招商局,试办轮船分运江、浙漕粮.
  十二年夏四月丙辰(初八日),日本换约成.
  十三年春三月辛未(二十九日),日本兵舰泊厦门;谕沈葆桢统兵轮往,相机筹办.
  夏四月丙戌(十四日),日本兵船抵台湾,登岸与生番寻;命沈葆桢办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江、广沿海各口轮船以时调遣.
  五月壬子(十一日),日本攻台湾番社.
  丙辰(十五日),允沈葆桢请,建台湾海口台、抚番社、撤疲兵.
  戊辰(二十七日),日本师船游弋福建各海口.日使柳原前光与总署王大臣商台湾兵事.
  六月乙亥(初四日),谕饬总兵孙开华接办厦门防务.
  癸未(十二日),允李鸿章请,以徐州唐定奎军渡海赴台.
  乙酉(十四日),谕沈葆桢部署南北路防守.
本纪 第 67 页
  秋七月丁未(初七日),李鹤年请闽省陆路选立练军,议行.
  乙丑(二十五日),福建军饷借用洋款二百万,由海关税分年抵还.
  九月庚戌(十一日),日本续遣大久保利通来与总署王大臣论台湾番社兵事.
  辛酉(二十二日),王大臣与日使成议退兵回国,给日本难民恤金及台湾军费共五十万.
  丙寅(二十七日),谕李鸿章等于总署条奏海防、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诸事详议以闻.
  十一月壬子(十三日),日本退兵.

本纪 第 67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二一~二二(「本纪」二一~二二).)


本纪 第 67 页
   德宗本纪

  光绪元年春正月戊申(初十日),予明故藩朱成功建祠台湾,追谥「忠节」.
  庚戌(十二日),敕沈葆桢勘办琅軿筑城建邑、筹「开山抚番」事宜.
  二月甲申(十六日),台湾生番乱,提督唐定奎剿之.
  夏四月己卯(十三日),唐定奎克台湾南路番社.
  壬辰(二十六日),以沈葆桢为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督南洋海防;李鸿章督北洋
本纪 第 68 页
海防.
  秋七月甲辰(初十日),秘鲁换约成.
  八月庚寅(二十六日),命丁日昌督福建船政.
  九月辛酉(二十八日),谕王凯泰区处台湾生番.
  二年春三月己亥(初七日),予吴赞诚三品京堂,督办福建船政.
  三年春三月辛巳(二十五日),除台湾府属杂饷、赈内山饥番.
  夏四月己亥(十四日),总兵张其光攻台湾率芒番社,克之.
  五月戊辰(十四日),日本阻琉球入贡,遣来使归国.
  秋[八月]甲午(十二日),免台湾同治十年供粟及糯米易谷.
  四年夏六月甲午(十六日),赈台湾风灾.
  冬十月戊戌(二十二日),台湾后山加礼宛等社就抚,缚献番目;诛之.
  五年冬十一月壬午(十三日),以刘坤一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六年秋八月己亥(初三日),巴西商约成.
  七年春二月戊戌(初六日),日本使臣户玑来议琉球条款不协,敕海疆戒备.
  夏四月己酉(十八日),曾纪泽与俄国改订新约成.
  庚申(二十九日),赈台北地震灾.
本纪 第 69 页
  秋九月乙未(初六日),刘坤一罢,以左宗棠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丙辰(二十七日),赈台湾飓风灾.
  是月,甘肃、台湾地震.
  冬十月甲戌(十五日),法人踞越南北境,谕滇、粤合筹弭.
  十一月甲辰(十六日),赈台湾澎湖灾.
  八年春三月辛亥(二十五日),法、越构兵,谕李鸿章、左宗棠、张树声、刘长佑筹边备.
  夏四月己巳(十四日),法人入越南东京.
  是秋,赈台湾风灾、水灾.
  冬十二月壬戌(初十日),设沪、粤沿海电线.
  九年春二月戊辰(十七日),[命]福建按察使张梦元督办福建船政.
  [三月]戊辰(?日),法人陷南宁.
  乙未(十五日),赈台湾地震灾.
  夏五月戊申(二十九日),懿旨:醇亲王会筹法、越事宜.
  六月庚戌(初二日),越将刘永福及法兵战于河内,败之.
  戊午(初十日),法国遣使托古利来议和约.
本纪 第 70 页
  秋八月,法人破顺化河岸台,越人停战议和.
  九月辛巳(初四日),法、越议和,立新约.
  丙戌(初九日),命何如璋督办福建船政.
  己亥(二十二日),拨广西库银十万济刘永福军.
  冬十月戊辰(二十一日),诏南北洋及沿江、沿海诸省严戒备.
  十一月壬寅(二十五日),法人陷山西,刘永福退走.
  十二月庚戌(初四日),法人进攻北宁、图犯琼州,命彭玉檄楚、湘军会同吴全美师船严防.起杨岳斌往福建会办海防.官军大败法人于谅山.

本纪 第 70 页
  十年春二月乙丑(十九日),法人陷北宁,官军退守太原.
  乙亥(二十九日),法人陷太原.
  三月己丑(十四日),懿旨:军机处遇重要事,会同醇亲王商榷行之.
  壬辰(十七日),命贝勒奕劻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
  庚子(二十五日),法人进据兴化.
  夏四月庚戌(初六日),先是,法、越战事亟,法水师将福禄诺属税务司德璀琳献议媾和息兵;李鸿章以闻,许之,敕其筹定.至是,覆陈当审势量力,持重待时.诏集廷议;懿旨:醇亲王并与议.
本纪 第 71 页
  戊午(十四日),命通政使吴大澄会办北洋事宜、内阁学士陈宝琛会办南洋事宜、侍讲学士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皆许专奏;寻加佩纶三品卿衔.福禄诺出私议五条,因李鸿章上闻;敕鸿章力杜狡谋,常存戒惧.
  庚申(十六日),授李鸿章全权大臣,与法使议约.
  夏闰五月丁未(初四日),命前提督刘铭传督办台湾事务.
  庚戌(初七日),法人犯观音桥,潘鼎新击败之.
  甲寅(十一日),以法使言和,调潘鼎新诸军回谅山.
  丙寅(二十三日),法舰犯闽海.谕曰:『法使延不议约,孤拔要求无理,我军当严阵以待;彼如犯我,并力击之.敢退缩者,立置军法』!
  庚午(二十七日),授曾国荃为全权大臣,与法使于上海议约;命陈宝琛会办.
  六月壬辰(二十日),法人陷基隆.诏集廷臣议和战.
  乙未(二十三日),刘铭传复基隆.
  秋七月丙午(初四日),法人袭马尾台及船厂,陆军击退之.
  戊申(初六日),诏与法人宣战.杨昌浚赴福建督师.
  癸丑(十一日),法人毁长门台.
  丁巳(十五日),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福州将军穆图善、遭运
本纪 第 72 页
总督杨昌浚副之,张佩纶以会办大臣兼署船政大臣.授曾国荃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戊辰(二十六日),以杨昌浚为闽浙总督.
  八月庚辰(初九日),台湾风灾.
  丁亥(十六日),法人复陷基隆.
  癸巳(二十二日),蔡元春及法人战于陆岸,败之.命杨岳斌帮办左宗棠军务.
  戊戌(二十七日),法人犯沪尾,提督孙开华击败之.
  九月辛亥(初十日),严谕南北洋轮船悉援台湾.
  壬子(十一日),[命]刘铭传为福建巡抚,驻台湾督防;杨昌浚等分防澎湖.
  甲寅(十三日),刘铭传自请治罪,诏原之.
  庚申(十九日),以沪尾战胜,予总兵孙开华世职,发帑银一万犒军.
  庚午(二十九日),官军及法人战于陆岸,又败之;予苏元春世职.
  冬十月庚子(二十九日),刘永福及法人战于宣光,败绩.
  十一月丁未(初七日),命提督孙开华帮办台湾军务.
  十二月戊寅(初八日),官军败法人于纸作社.
  乙酉(十五日),官军复宣光、兴化、山西三省、安平府暨二州五县.
  十一年春正月乙巳(初五日),法人陷谅山.
本纪 第 73 页
  丙午(初六日),官军围宣光,复美良城.
  甲寅(十四日),法人犯镇南关,总兵杨玉科死之.
  甲子(二十四日),法舰去台湾.
  二月甲戌(初四日),浙江提督欧阳利见败法人于镇海口.
  癸未(十三日),冯子材、王孝祺大败法人于镇南关外,遂复谅山.
  辛卯(二十一日),法人请和,允之.
  壬辰(二十二日),诏停战撤兵.
  [三月]乙巳(初六日),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法使议约.
  夏四月壬辰(二十四日),天津会订中法新约成.
  五月丁未(初九日),基隆法兵退.命杨岳斌等部署全台事宜.
  是月,赈基隆兵灾.
  六月癸未(十六日),法兵去澎湖.
  秋九月庚子(初五日),懿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奕劻、李鸿章会办,汉军都统善庆、兵部侍郎曾纪泽帮办.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归福建巡抚事于闽浙总督.
  是冬,赈台湾风灾.

本纪 第 73 页
  十二年春正月辛丑(初七日),免台湾旧欠供粟.
本纪 第 74 页
夏五月庚子(初八日),台湾生番归化四百馀社、七万馀人.秋九月丙午(十六日),刘铭传剿苏鲁马那邦叛番.十三年夏四月丁卯(初十日),命内阁侍读学士林维源督办台湾铁路及商务.秋七月甲子(初九日),增设福建澎湖镇总兵.十四年春二月丙戌(初四日),赏裴荫森三品京堂,督办福建船政.冬十一月壬戌(十五日),初置北洋海军提督,以丁汝昌任之.十二月丁酉(二十日),命太仆少卿林维源襄办台湾开垦抚番事.
  十五年冬十月壬辰(二十日),台湾社番乱,副将刘朝带等阵没;敕刘铭传剿办之.
  十六年春二月壬辰(二十二日),台湾内山番社酋有敏等伏诛.
  三月辛未(初二日),懿旨:刘铭传帮办海军事务.
  秋八月壬子(十五日),以刘铭传擅兴商章程纰缪,谕止之,予部议.
  是月,赈台湾风灾.
  冬十月丁未(十一日),以刘坤一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十七年春三月辛卯(二十七日),刘铭传以疾免.
  秋八月癸巳(二十九日),命奕劻总理海军事务,定安、刘坤一襄办.
本纪 第 75 页
  十八年夏四月,台湾内山番社作乱,剿平之.
  冬十一月辛卯(初七日),赈台湾等处潦灾.

本纪 第 75 页
  二十年夏[五月]丁酉(二十一日),初,朝鲜以匪乱乞师,李鸿章檄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统兵往;上虑兵力不足,因谕『绥靖藩服,宜图万全;尚须增调续发,以期必胜』.
  六月戊午(十三日),命翁同龢、李鸿藻与军机、总署集议朝鲜事.
  壬戌(十七日),停海军报效.
  丁卯(二十二日),命南澳镇总兵刘永福赴台湾.
  秋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鲜,下诏宣战.
  庚辰(初六日),命台湾布政使唐景崧、南澳总兵刘永福助邵友濂筹防.
  八月戊辰(二十四日),奉天援军统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及日人战于平壤败绩,死之.
  九月甲戌朔,懿旨:起恭亲王奕䜣直内廷,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
  壬午(初九日),海军副将邓世昌及日人战于大东沟,死之.
  庚子(二十七日),日兵渡鸭绿江;辛丑(二十八日),陷九连城.
  冬十月丁未(初四日),诏恭亲王督办事务,各路统帅听节制.召刘坤一来京,以
本纪 第 76 页
张之洞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壬子(初九日),日人陷金州,副都统连顺弃城遁;徐邦道及日人战,败绩.
  壬戌(十九日),日人陷岫岩州,丰升阿、聂桂林皆弃城走.
  丁卯(二十四日),日人袭旅顺,船坞总办龚照玙遁台,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继之.以旅顺失守,责李鸿章调度乖方,褫职留任.
  十一月丙戌(十四日),日人陷复州.
  己丑(十七日),宋庆及日人战于海城败绩,退保田庄台.
  庚寅(十八日),依克唐阿及日人战于凤凰城,侍卫永山死之.
  十二月甲辰(初二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壬子(初十日),命张荫桓、邵友濂以全权大臣往日本议和;寻召还.
  丁巳(十五日),章高元及日人战于盖平,败绩;奉军复战,提督杨寿山死之,城陷.
  己巳(二十七日),日本陷荣成.

本纪 第 76 页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亥(初三日),日兵寇威海;丁丑(初五日),我海军与战于南岸,败绩.
  辛巳(初九日),威海陷,守将戴宗骞死之.
本纪 第 77 页
  庚寅(十八日),刘公岛陷,水师熸;丁汝昌及总兵刘步蟾死之.
  辛卯(十九日),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使日本.
  己亥(二十七日),日本陷文登、宁海,逼台.宋庆等及日人战于太平山败绩,走.
  二月乙巳(初三日),宋庆、吴大澄败日人于亮甲山,参将刘云桂、守备赵云奇战死.
  己酉(初七日),日兵薄辽阳,长顺,唐仁廉击却之.
  庚戌(初八日),日兵陷牛庄,吴大澄退走;日人遂袭营口.
  癸丑(十一日),马玉昆败日人于田庄台;甲寅(十二日),复战败绩.
  丙辰(十四日),日兵陷田庄台,吴大澄奔锦州、宋庆退双台.
  己巳(二十七日),日人狙击李鸿章,弹伤其颊.
  庚午(二十八日),日人犯澎湖.
  三月乙亥(初四日),日兵陷澎湖.
  己亥(二十八日),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马关会议和议成,定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割辽南地、台湾澎湖各岛,偿军费二万万,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从事工艺制造,暂行驻兵威海.
本纪 第 78 页
  夏四月庚戌(初九日),命道员伍联方、廷芳赴台与日本换约.
  乙卯(十四日),谕曰:『和约定议,廷臣交章谓地不可弃、费不可偿,当仍废约决战.其言固出忠愤,而未悉朝廷苦衷.自仓卒开衅,战无一胜;近者情事益迫,北可逼辽沈,南可犯畿疆.沈阳为陵寝重地,京师则宗社攸关;况慈帏颐养二十馀年,使徒御有惊,藐躬何堪自问!加以天心示警,海啸成灾,战守更难措手.一战一和,两害兼权而后幡然定计;其万难情事,言者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共谅者也.兹将批准定约,特宣示前后办理缘由;我君臣惟期甘苦一心,痛除积弊』!
  乙丑(二十四日),命李经芳为台湾交地全权委员.
  丁卯(二十六日),诏唐景崧来京.
  五月壬辰(二十二日),日本归我辽南地.
  庚子(三十日),唐景崧休致.
  冬十月辛巳(十四日),李鸿章与日使互换归辽条约.
  十一月癸丑(十七日),刘永福免.

本纪 第 78 页
               (──以上选自原书卷二三~二四(「本纪」二三~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