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弁言 第 1 页
弁 言
「清史稿」凡五百三十六卷,近人赵尔巽、柯劭忞等撰.自民国二年政府设立清史馆至十六、七年间稿本付梓,历时十有四年;当时仓卒赶印,随修随刻,致「目录与书不合」(注一),其草率可见.至定名为「清史稿」,盖仿王鸿绪「明史稿」例,尚有待后人之修订耳.『其取材,则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徵访所得』(注二);『若以史料观之,则固不遗钜细也』(注三).虽其瑕疵尽可滋议,诚如孟森(心史)氏于其刊印后不久所言:『「清史稿」为大宗之史料,故为治清代掌故者所甚重;即将来有纠正重作之「清史」,于此不满人意之旧稿,仍为史学家所必保存,供百世之尚论』(注四).因本斯意,依「文丛」搜供台湾史料之准则,就中选集关系明郑与台湾之资料,辑成本书.
原书有本纪十二(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宣统等纪),二十五卷;志十六(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选举、职官、食货、河渠、兵、刑法、艺文、交通、邦交等志),一百四十二卷;表十(皇子世表、公主表、外戚表、诸臣封爵世表、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藩部世表及交聘年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十六卷,内汇传五十
「清史稿」凡五百三十六卷,近人赵尔巽、柯劭忞等撰.自民国二年政府设立清史馆至十六、七年间稿本付梓,历时十有四年;当时仓卒赶印,随修随刻,致「目录与书不合」(注一),其草率可见.至定名为「清史稿」,盖仿王鸿绪「明史稿」例,尚有待后人之修订耳.『其取材,则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徵访所得』(注二);『若以史料观之,则固不遗钜细也』(注三).虽其瑕疵尽可滋议,诚如孟森(心史)氏于其刊印后不久所言:『「清史稿」为大宗之史料,故为治清代掌故者所甚重;即将来有纠正重作之「清史」,于此不满人意之旧稿,仍为史学家所必保存,供百世之尚论』(注四).因本斯意,依「文丛」搜供台湾史料之准则,就中选集关系明郑与台湾之资料,辑成本书.
原书有本纪十二(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宣统等纪),二十五卷;志十六(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选举、职官、食货、河渠、兵、刑法、艺文、交通、邦交等志),一百四十二卷;表十(皇子世表、公主表、外戚表、诸臣封爵世表、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藩部世表及交聘年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十六卷,内汇传五十
弁言 第 2 页
八卷(汇传分后妃、诸王、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遗逸、艺术、畴人、列女、土司、藩部、属国等十四目;后妃、诸王诸传冠首,循吏以下列后).刊本原有「关内本」与「关外本」两种,前者为留存于史馆之板本,后者为任校刻者金梁等携出关外(指山海关外而言)所重刻或补刻.两本卷数相同,主要差异则为「关外本」多张勋(张彪附)、康有为两传(注五),并加有「校刻记」.本书据「关内本」集辑,仍依纪、志、表、传分目.
(一)本纪:分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九纪(馀三纪均无所取),上自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下讫光绪二十一年台湾沦日;凡与南明以降至于郑氏三世以及台湾在清代之始末所有资料,均予选取.
(二)志:撷取地理、食货、兵、交通、邦交五志中部分记载,计有地理志之台湾、食货志之户口、田制、盐法、政、徵榷、兵志之绿营、水师、海防、交通志之电报、邦交志之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德意志、日本、和兰(荷兰)及日斯巴尼亚(西班牙)诸目;除地理志之台湾无待赘言外,馀殆均为台湾入清版图后有关之记载.
(三)表:仅取诸臣封爵世表及疆臣年表两种选编二表.其诸臣封爵世表,取清初至末叶涉及明郑与台湾史事之人物,依王公、侯、伯、子、男各等分列;疆臣年表,选统辖闽台之总督与巡抚两职合辑而成.原书督、抚分编二表,今合为一.按统辖闽疆之
(一)本纪:分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九纪(馀三纪均无所取),上自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下讫光绪二十一年台湾沦日;凡与南明以降至于郑氏三世以及台湾在清代之始末所有资料,均予选取.
(二)志:撷取地理、食货、兵、交通、邦交五志中部分记载,计有地理志之台湾、食货志之户口、田制、盐法、政、徵榷、兵志之绿营、水师、海防、交通志之电报、邦交志之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德意志、日本、和兰(荷兰)及日斯巴尼亚(西班牙)诸目;除地理志之台湾无待赘言外,馀殆均为台湾入清版图后有关之记载.
(三)表:仅取诸臣封爵世表及疆臣年表两种选编二表.其诸臣封爵世表,取清初至末叶涉及明郑与台湾史事之人物,依王公、侯、伯、子、男各等分列;疆臣年表,选统辖闽台之总督与巡抚两职合辑而成.原书督、抚分编二表,今合为一.按统辖闽疆之
弁言 第 3 页
总督,顺治初称曰「浙闽」(兼辖两省),十六年改称「福建」(专辖);至康熙二十六年又称「闽浙」(恢复兼辖)、雍正六年再改「福建」(专辖),十三年之后仍复「闽浙」以讫光绪间.巡抚,原称「福建」,至光绪十一年台湾著手建省而改称「台湾」焉.凡此职称异同,今各分栏区别.至年表中某一年与前一年动态不变者,今均从略.
(四)列传:此目选取标准,大体与前辑「清耆献类徵选编」(「文丛」第二三0种)同:即台湾入清以前,凡涉及明郑史事之人物,均在采选之列;入清以后,除取涉及当时史事者外,凡属台湾职官及「文丛」作者,不论有无事迹著录,一律收入.至各合传或附见之人,间有分割取舍,要在抉存有用之素材而摒弃无关之资料而已.又有一人两传,则并存之,以供学者参取之用(如乌什哈达其人,先后两见,为其显例).各传先后编次,统依原书之顺序.按原书列传分卷,当有其立意(是否适当,姑不论);今所取各传,另于各卷间(不论一传或数传)以数字顺序区分之(惟各汇传,分别依类合辑为准).原书每卷卷末,系有「史论」.今凡全卷入选者,「史论」并录;如仅采其部分人物,则略而不取──因「史论」乃为全卷诸传而作,全录自嫌不伦,节取又不成文,宁以删割为当.末列「属国」琉球、越南两传,盖各与台湾史事有关.
「文丛」搜辑有清一代台湾文献已不在少,但每种所涉仅及某一时或某一地;至有系统、有终始之记载,并不多见.综合本书所辑资料,差可称为清代台湾始末粗备之一
(四)列传:此目选取标准,大体与前辑「清耆献类徵选编」(「文丛」第二三0种)同:即台湾入清以前,凡涉及明郑史事之人物,均在采选之列;入清以后,除取涉及当时史事者外,凡属台湾职官及「文丛」作者,不论有无事迹著录,一律收入.至各合传或附见之人,间有分割取舍,要在抉存有用之素材而摒弃无关之资料而已.又有一人两传,则并存之,以供学者参取之用(如乌什哈达其人,先后两见,为其显例).各传先后编次,统依原书之顺序.按原书列传分卷,当有其立意(是否适当,姑不论);今所取各传,另于各卷间(不论一传或数传)以数字顺序区分之(惟各汇传,分别依类合辑为准).原书每卷卷末,系有「史论」.今凡全卷入选者,「史论」并录;如仅采其部分人物,则略而不取──因「史论」乃为全卷诸传而作,全录自嫌不伦,节取又不成文,宁以删割为当.末列「属国」琉球、越南两传,盖各与台湾史事有关.
「文丛」搜辑有清一代台湾文献已不在少,但每种所涉仅及某一时或某一地;至有系统、有终始之记载,并不多见.综合本书所辑资料,差可称为清代台湾始末粗备之一
弁言 第 4 页
种.惟其中舛误缺失,尚有待考订.(望陆)
弁言 第 4 页
(注一)昔年故宫博物院尝审查抉剔此书「简陋错误」之处有十九项之多,「目录与书不合」为其中之一(详见世界书局印行「廿五史述要」第二编第二十六「清史稿(附)」篇.按「史稿」赶印,初排目录为五百三十四卷,后增志、传各一,递增为五百三十六卷.本书各篇出处,即据增改之卷次注明,与原书目录略有出入.
(注二)引自金梁「清史稿校刻记」,现据孟森「清史稿应否禁锢之商榷」(原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四号,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北平出版.今收入正中书局印行「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一辑第一册,改题「清史稿两种不同版本」)转引.
(注三)引自萧一山「近代史书史料及其批评」(原刊国立东北大学「志林」第三期,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四川三台石印本.今亦收入「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一辑第一册).
(注四)引自孟氏「清史稿应否禁锢之商榷」.
(注五)「关内本」「列传」二百五十九有传四:陆润庠、世续、伊克坦、梁鼎芬(徐坊);二百六十有传二:劳乃宣、沈曾植.「关外本」「列传」二百五十九有传六:陆润庠、世续、伊克坦、梁鼎芬(徐坊)、劳乃宣、沈曾植;二百六十有传二:张勋(张彪)、康有为.馀卷,两本均同.引据同(注四).
(注二)引自金梁「清史稿校刻记」,现据孟森「清史稿应否禁锢之商榷」(原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三卷第四号,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北平出版.今收入正中书局印行「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一辑第一册,改题「清史稿两种不同版本」)转引.
(注三)引自萧一山「近代史书史料及其批评」(原刊国立东北大学「志林」第三期,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四川三台石印本.今亦收入「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一辑第一册).
(注四)引自孟氏「清史稿应否禁锢之商榷」.
(注五)「关内本」「列传」二百五十九有传四:陆润庠、世续、伊克坦、梁鼎芬(徐坊);二百六十有传二:劳乃宣、沈曾植.「关外本」「列传」二百五十九有传六:陆润庠、世续、伊克坦、梁鼎芬(徐坊)、劳乃宣、沈曾植;二百六十有传二:张勋(张彪)、康有为.馀卷,两本均同.引据同(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