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 页
清史讲义选录
一、辽东之战争
太祖伐明之原因 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太祖始建天命,定国号曰满洲。时海西四国,已平其三,独叶赫恃明援不下。太祖乃定议先挫明兵,次及叶赫。先是万历三十六年(一六0八年),太祖会明辽东副将及抚顺所备御,订两国臣民各守边境之约,敢有窃踰者,毋论满、汉人,见之杀无赦;遂建碑于沿边诸地。及叶赫告急,明以其为北关要地,不利其亡,既遣兵为之守卫,又驻军开原以备不测。太祖乃投书抚顺所游击李永芳,诉叶赫渝盟之罪,请其严守中立,以不得要领而还。寻明巡抚都御史郭光复,遣辽阳材官萧伯芝,伪称都督,盛具仪仗入境,扬言天使俨临,责郊迎礼。太祖迎之道左,供张甚盛,伯芝诘比年绝贡之故,太祖从容权词答之,厚赠遣归。将别,太祖笑谓之曰:『汝是辽阳无赖萧子玉(伯芝字),安得假称都督,责我郊迎。我非不能杀汝,顾不忍贻大国羞耳』!嗣是益知明易与,而明边民每岁越境盗采蔘、矿及森林、果蔬之属。天命元年,太祖遣大臣扈尔汉,执杀越边窃盗者五十馀人,广宁巡抚李维翰遣使诘问,坚请执杀人者抵罪。太祖不得已,取所俘叶赫兵十人至抚顺关杀之,嫌隙愈深。太祖乃广储蓄、利器械,尽收诸部精锐,休养二年。及天命三年(一六一八年),乃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 页
决议伐明,以七大恨誓师,其意如左:
一、明边吏轻用尼堪外兰之谋,无故启衅,害及景、显二祖。
二、明不守盟约,逞兵越界,卫助叶赫。
三、明边民每岁踰境行窃,依约当杀;而明又以擅杀为词,胁取十人抵罪边境。
四、明越境以兵助叶赫,致其许字满洲之女,改适蒙古。
五、满洲人民于柴河、三岔、抚安等路(按明时以三岔河北地与三卫驻牧诸路皆约当今铁岭县东南境)耕田艺谷,明不容刈穫,遣兵驱逐。
六、叶赫渝盟召衅,而明乃偏信其言,遣使诟詈,肆行陵侮。
七、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既被征服,明又胁复其国。
一、明边吏轻用尼堪外兰之谋,无故启衅,害及景、显二祖。
二、明不守盟约,逞兵越界,卫助叶赫。
三、明边民每岁踰境行窃,依约当杀;而明又以擅杀为词,胁取十人抵罪边境。
四、明越境以兵助叶赫,致其许字满洲之女,改适蒙古。
五、满洲人民于柴河、三岔、抚安等路(按明时以三岔河北地与三卫驻牧诸路皆约当今铁岭县东南境)耕田艺谷,明不容刈穫,遣兵驱逐。
六、叶赫渝盟召衅,而明乃偏信其言,遣使诟詈,肆行陵侮。
七、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既被征服,明又胁复其国。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 页
抚顺及清河之役 于是发步、骑兵二万,分两路以进,令左翼四旗兵取东洲(承德县东南一百十里)及吗哈丹(兴京城西南二百十里)二堡,而太祖自率右翼四旗兵及八旗护军,乘夜雨新霁,驰抵抚顺,降游击李永芳,寻毁其城而还。广宁总兵张承荫等闻警,率兵一万来追,太祖回军相拒,会大风西向扬尘扑敌营,太祖顺风纵击,敌兵不支,自张承荫以下,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皆战死。于是广宁巡抚李维翰遣使议和,并欲索还俘获,太祖拒之。是秋,围清河城,副将邹储贤悉众固守,攻城兵树云梯,冒矢石而上,守兵遂溃,储贤及兵万人歼焉,明边大震。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 页
明四路之师 翌年(一六一九年),太祖既征叶赫,振旅而还。明辽东经略杨镐,集兵沈阳,分四路来攻,每路兵六万,定议山海关总兵杜松等由浑河出抚顺关(抚顺所迤东二十里),是为左翼中路军;辽东总兵李如柏等,由清河出鸦鹘关(当在今凤皇城西北境),是为右翼中路军;开原总兵马林等,由开原合叶赫兵二万出三岔口,是为左翼北路军;辽阳总兵刘綎等,会朝鲜兵二万出宽甸口(凤皇城东北二百九十里),是为右翼南路军,约合趋兴京。时明御史王象恒力言敌无衅可乘,出塞非策;而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日发红旗趣进兵,以二月二十一日出师。太祖敛兵城中,戒严以待。三月朔,各路侦卒皆以敌兵告,太祖议以南、北二路山险道远,敌不能即至,当先败其中路军;而杜松素勇敢轻敌,先期出抚顺关,策马绝浑河而南,军多溺死,以三万馀众屯萨尔浒山(兴京城西一百二十里),而自引兵二万,围铁背山上之界藩城。时太祖方发夫役运石筑界藩,以骑兵四百卫之;及是,城役万五千及卫兵等,据吉林崖(铁背山迤南)以拒。太祖命诸贝勒以二旗兵万五千人,援界藩,而亲率六旗兵四万五千攻萨尔浒大营。
两军既遇,日中交战,忽晦冥,咫尺不相见,明兵列炬以战。太祖纵兵,从暗击明,万矢悉中;而明兵从明击暗,弹丸皆中柳林,六旗兵无一伤者。时杜松方督军仰攻吉林崖,守崖骑兵率役夫自山驰下冲击,而援界藩之二旗兵适至,夹攻明兵。杜松中矢阵
两军既遇,日中交战,忽晦冥,咫尺不相见,明兵列炬以战。太祖纵兵,从暗击明,万矢悉中;而明兵从明击暗,弹丸皆中柳林,六旗兵无一伤者。时杜松方督军仰攻吉林崖,守崖骑兵率役夫自山驰下冲击,而援界藩之二旗兵适至,夹攻明兵。杜松中矢阵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 页
殁,士卒死者无算,转尸蔽浑河而下。于是左翼中路军先败。马林率北路军阵富勒哈山(铁岭县东南百里)东北尚间崖之麓,环营浚濠,外列火器,内驻骑兵。而别军之为应援者,一军据斐芬山,开原道潘宗颜督之;一军屯斡珲鄂谟,游击龚念遂督之;各距尚间崖数里,皆列大车,持坚盾。太祖督诸贝勒移军北进,与龚念遂军遇,大败其众,念遂死之,乃进薄尚间崖。马林军内外相合,自西突至,太祖所部仓卒应战,后先不相待,纵马驰骤,人自为战。明军力尽,死伤相属,崖下河水为之赤。马林引残卒走开原,而潘宗颜军尚固守斐芬山。太祖乘胜突入,推其坚盾,一军尽覆。叶赫兵于中途闻败报遁还,于是北路军亦败。是时,刘綎军已自南路深入,沿途焚栅寨,破防军,杀防军,杀驻防官额尔讷额赫,近逼兴京。太祖闻警,急遣大臣扈尔汉、贝勒阿敏先后引兵往御。诸贝勒络绎驰归侦探,而太祖自督大军继进。綎军部勒严整,行止有法,车火器甚练。太祖患之,使降卒持杜松令箭往,诡言松军已薄敌城,促之速进。綎以道狭,乃分军为四,而自率所部精锐为前军先入,至阿布达里冈,将登山列阵,而四贝勒(当时太宗之称)已引右翼兵先登,据高下击。大贝勒代善又引左翼兵出山西,冒杜松军旗帜,被其衣甲,绐入敌营,前军遂溃;綎欲退整后军,而仓卒无所措,力战以死,后军相继歼焉。诸贝勒既破綎军,乃乘胜而南,迎击康应乾所部步兵及朝鲜兵。会大风骤发,敌军火器皆反击,以是不支,应乾遁走,朝鲜都元帅姜功烈以其馀卒降。于是南路军又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 页
败。杨镐闻三路兵相继覆没,急檄召李如柏等还军,如柏率右翼中路军归。是役也,明倾中国之力,尽徵宿将猛士及朝鲜、叶赫精锐,分道深入,号称四十馀万;而太祖以四、五万众,并力破其一路,五日之间,败其全军,所获以钜万计。明与本朝之兴亡,实肇于此。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 页
开原、铁岭之役 马林既遁保开原,旋于是年六月为大军所攻,林出守兵大半分阵四门外,而自督馀众登陴固拒。攻城兵乘虚掩上,陴兵四溃,自马林以下,内外守兵皆战死。踰月,太祖遂进薄铁岭。城外各堡兵闻警,驰入守御,力竭城溃,游击喻成名等殉之。自开铁既下,而叶赫以势孤援绝,不能复支,以是年八月国亡。于是全辽岌岌,明廷震动。论者皆以杨镐轻于一掷,亏损国威,交口议其得失。黄道周博物典汇,尝引当时史家之说论其事曰:『建州(按谓本朝)弹丸地,向资清(清河)、抚(抚顺)之籴,曾无广屯厚储;清、抚既下不为守,知非有远志。我徵兵渐集,宜葺残垒,时以轻骑扰彼耕牧,计可坐制。乃锐语出塞,早漏师期,深入重险,弃辎重以资之,敌势始张。原海西密迩开、铁,为我属国,与建州及西部(按谓喀尔喀、察哈尔、喀喇沁等部)牙错,势能离其合。近岁拯北关以藩辽,称制胜上策,而竟剪焉胥覆为开、铁续。谁职厉阶,一蹶不振耶』(以上据「开国方略」录入)!此以明季边事之败坏,为四路之师之结果;虽未必为探本之言,然其论当时形势,固有足供吾人之参考者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 页
熊廷弼之才略 杨镐既败,熊廷弼代为辽东经略,专以固守、不浪战为目的。时新败固守、不浪战之后,军民四散,数百里无人迹。廷弼兼程冒雪,巡视阨塞,招流亡,缮守具,得兵十八万,分布沿边要地,令小警自御、大警互援,持法严厉,部伍整肃;更选精锐为游徼兵,乘间迭出,以俟机会。然廷弼性刚,不能容物,会熹宗新立,朝臣忌廷弼者,交章劾其不战。廷弼乞罢,政府以袁应泰代之。应泰长于吏事,然非将材也。时蒙古诸部大饥,多入塞乞食,应泰谓不急收之,且为敌有;乃招降数万,处诸辽、沈二城。议者多言收降太滥,恐中杂间谍,祸且不测,请徙诸他地;应泰不听。而降人与民杂居,潜行淫掠,居民苦之,多有通款本朝者。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 页
沈阳之役 天命六年(一六二一年)三月,太祖进攻沈阳,距城七里而军。初,欧洲葡萄牙兵之至北京者,见边患方亟,自请助战,以数寡,不足用,乃尽献其精锐巨,以备战守。至是明总兵贺世贤、尤世功等分守沈阳,环城掘濠堑数重,绕以墙栅,列巨其上,守具甚坚。世贤勇而无略,太祖遣侦骑挑战,阳败诱之;世贤逐北,途遇伏兵,乃退归城下,而濠梁为城中间谍所断,欲入不得,身中十四矢。世功引兵救之,相继战死,城遂溃。而明兵之屯戍浑河以南者,闻警赴援。游击周敦吉、都司秦邦屏、总兵陈策等督四川兵渡河,阵其北,副将童仲揆(董仲贵)等统浙兵阵河南。太祖遣右翼四旗袭击川兵,屡却复前,卒歼其众,遂渡河围浙营数匝。营中火器交发,杀伤甚多,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 页
俄而火药尽,仲揆等犹挥刃奋战,各杀十馀人乃死。是役,明以万馀人敌数倍之众,虽力屈而覆,实为辽东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 页
辽阳之役 沈阳已拔,太祖集诸贝勒大臣议曰:『今敌兵大败,宜乘势长驱,以取辽阳』。遂率众而南。时辽阳为辽东首府,经略在焉。应泰闻警,乃决太子河,引水注濠,环以火器,而自督诸将出战。太祖遣左翼四旗及护军精锐夹击之,又令军士囊土运石,塞城东水源。诸军渡濠奋登,据其一隅,官民惊扰,有乘夜缒城而逃者;而城内守兵犹列炬拒战,达旦不息。应泰督战城楼,见事不可为,从容佩剑印,自缢死。巡按御史张铨被执,或劝之降,且以高爵相许,铨曰:『吾受朝廷深恩,若降顺苟活,是遗臭后世也。汝国虽欲生我,在我惟知一死而已』。卒不屈,自缢。其馀官吏将士殉节者尚十馀人,而居民皆启扉迎降,夹道俯伏呼万岁。于是辽河以东堡塞营驿及海、盖、金、复诸卫大小七十馀城俱下。太祖会贝勒诸臣议曰:『辽阳之地为明与朝鲜、蒙古接壤要区,宜即居之』。遂定议迁都。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 页
二、辽西之战事
熊廷弼之三方布置策 明廷闻辽、沈继失,乃尽谪诸臣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贞为广宁巡抚。时广宁孱卒仅千,化贞招集散亡,得万馀人,激厉士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 页
联络蒙古,人心稍定。乃建议分兵屯戍辽河西岸及诸要害。迨廷弼入朝,请于广宁原集步骑,制敌全力,而于天津、登莱各治舟师,分扰辽东半岛沿岸,增设登莱巡抚如天津制,而经略驻山海关,居中节制,名曰三方布置策。今括其大意,列表如左:
山海关……经略……节制三方……(一)广宁……巡抚……统率陆军
(二)天津……巡抚 统率海军
(三)登莱……巡抚 统率海军
山海关……经略……节制三方……(一)广宁……巡抚……统率陆军
(二)天津……巡抚 统率海军
(三)登莱……巡抚 统率海军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 页
经、抚不和问题 廷弼既任经略视事,以化贞分兵屯戍之议为不可行。疏言:『兵分则力弱,若一营不支,则诸营俱溃,故当悉聚大兵,固守广宁,而辽河上但当遣兵游徼,示敌不测而已』。化贞以所议不行,心憾廷弼,而经、抚不和之事起。先是辽阳之失也,都司毛文龙引逃民渡海至皮岛(今海洋岛),编岛民为兵,分布哨船,与登州相犄角。会镇江堡(凤凰城东南百二十里)军人有潜通文龙者,文龙引兵袭杀镇江守将,报捷化贞。时廷弼方疏请遣使朝鲜,令连营鸭绿江上助我声势,以实行三方布置之主义,而化贞遽以镇江奇捷入告。化贞为人刚愎,不习兵事,既与廷弼反对,则日夜思得倖胜,以相陵驾,妄意李永芳在敌中可为内应,蒙古助兵可得四十万,一切士马甲仗、糗粮营垒俱置不问,而欲以安坐取全胜。兵部尚书张鸣鹤笃信其言,所请无不允。廷弼以部臣有意掣肘,颇不能平,由是与鸣鹤交恶。及化贞捷奏入,举朝大喜,议令诸镇海陆并进
表
表
清史讲义选录 第 9 页
,相机规复,而趣廷弼出关节制其间。廷弼贻书京师,言:『兵力未集,文龙发之太早
,乱三方并进之谋,误属国连络之算;目为奇功,乃奇祸耳』。举朝皆不直之,阴党化
贞者益多。自八月至于十一月,化贞凡五出师,辄以无功引还,廷弼乞敕化贞慎重举止
。化贞上言:『愿得六万兵一举荡平』。是时大学士叶向高,化贞座主也,颇右之。廷
议令化贞毋受廷弼节制。于是朝臣自阁部逮言官皆助化贞,其表同情于廷弼者数人而已
。熹宗令群臣议两人去留,议未决而太祖已督兵渡河围西平堡(广宁县境,东距辽河二
十里),守将罗一贯以城溃战没。时天启二年正月,而天命七年(一六二二年)也。
,乱三方并进之谋,误属国连络之算;目为奇功,乃奇祸耳』。举朝皆不直之,阴党化
贞者益多。自八月至于十一月,化贞凡五出师,辄以无功引还,廷弼乞敕化贞慎重举止
。化贞上言:『愿得六万兵一举荡平』。是时大学士叶向高,化贞座主也,颇右之。廷
议令化贞毋受廷弼节制。于是朝臣自阁部逮言官皆助化贞,其表同情于廷弼者数人而已
。熹宗令群臣议两人去留,议未决而太祖已督兵渡河围西平堡(广宁县境,东距辽河二
十里),守将罗一贯以城溃战没。时天启二年正月,而天命七年(一六二二年)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9 页
广宁之降 于是化贞用游击孙得功谋,尽发广宁兵畀之,使偕祖大寿会别军往援。至平阳桥堡(广宁城东南一百二十里),甫交战,得功先奔,别军亦溃,祖大寿走觉华岛(今菊花岛,在辽东湾西侧)。太祖方顿军沙岭(广宁东南一百五十里)不进,而得功阴为内应,扬言敌已薄城,居人惊溃。化贞不知所为,踉跄西走,至大淩河,遇廷弼哭。廷弼哂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乃以所部五千人授之,使为殿,尽焚积聚,护难民先后入关。得功以广宁迎降,太祖整军入,而化贞已走二日矣;遂进克义州,其馀城堡望风降者凡四十馀,乃留诸贝勒守广宁,而尽迁辽西降人于河东。北京政府逮化贞,兼罢廷弼听勘。狱具,二人并论死。
清史讲义选录 第 9 页
孙承宗、袁崇焕之布置 先是邵武知县袁崇焕以边才被举,破格擢兵部主事。及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0 页
宁师溃,王在晋继廷弼筹边,议专守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关,遍阅形势,还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议壮之,进擢佥事,使监军关外。崇焕至,则经理军事、安置游民,夜行荆棘猛兽间,诸将称其勇。既而在晋议于关外八里铺筑重关,置兵四万守之;崇焕以为非策,议当守宁远,政府不能决。大学士孙承宗请身往定之,竟是崇焕议。归言在晋不足任,乞自往督师。承宗才不下廷弼,而器度过之。比之任,乃使崇焕筑宁远城,守关外地二百馀里。又修复城堡数十,练兵十馀万,造甲仗无算,开屯田五千顷,而崇焕亦忠勤称职,誓与宁远共存亡。由是远近归赴,竟成巨镇。至天命十年(一六二五),承宗复命诸将分戍锦州大小淩河、松山、杏山诸要害,扩地复二百里,几恢复辽河以西旧地。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0 页
宁远之役 太祖自征服辽阳后,命于城东五里营新城,备宫阙之制,建为东京。既而知沈阳形势尤要,复下迁都之议。谕言沈阳形胜地,若有事明边,则西渡辽河,路直且近;北伐蒙古,则二、三日可入其境;南征朝鲜,则可由清河路以进。于是就建新都,于天命十年(一六二五年)三月迁焉,是为盛京。比岁既有事建筑,复值承宗在边,无懈可击,而毛文龙又数遣部将侵扰鸭绿江沿岸及长白山左右以相牵制,故终承宗督师之日,明边未尝被兵。承宗功既高,内为阉党所忌,日夜相排挤,竟于是年十月去之,而代以高第。第素恇怯,以关外为不可守,乃尽撤要害诸城守具及将士入关,委粟十馀万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1 页
石,死亡载道,并欲撤宁远、前屯(前屯卫城在宁远城西南百三十里)二城。袁崇焕方为宁前道,誓死不去。太祖察形势既变,以天命十一年(一六二六年)大举渡辽,抵宁远,绕出城西南,横截山海关通路而军。崇焕偕大将满桂等刺血誓师,坚壁清野以俟;诘城中间谍,又檄关上守将:『宁远将士有逃至者悉斩』!人心始定。翌日,大军进攻,戴盾穴城,矢石雨下不退。崇焕令闽兵发西洋巨,一发伤数百人,再攻再却,围遂解。太祖二十五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独于宁远一城卒不能下,不怿者累日。时明关外军饷,皆以海运积觉华岛。太祖乃遣兵袭之,悉焚其舟车粮草而还。经略高第、总兵杨麒拥兵不救,明廷闻之,削第、麒职,以王之臣、赵率教代之,而擢崇焕巡抚宁远。是年八月,太祖高皇帝崩,太宗文皇帝嗣位,以明年为天聪元年。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1 页
和议之相左 宁远围解,崇焕意渐骄,疏请移满桂于他镇,而王之臣持不可,以是有隙。朝廷虑其偾事,乃移之臣督关内,而以关外专任崇焕。自锦州大小淩河诸城守具既撤,宁远无外障,崇焕数欲乘间修复以备持久,及闻本朝遭大丧,因欲藉外交政策为缓兵之计,且欲利用宗教势力为和议之介绍。于是遣使偕剌麻僧一人致吊,微示修好之意,因以觇虚实。是时太宗方将用兵朝鲜,亦欲藉和议羁縻中国,得专力南下。自是使命往复,各主张己国之权利,互相要求,以为议和之条件。今据当时两国外交文书,条其大要如左: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2 页
(甲)本朝所要求者
(一)偿金及岁币 明廷当以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为修好之礼。既和之后,明每岁当纳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而本朝亦愿以东珠、貂皮、人蔘若干相报。
(二)分定国界 山海关以内归明,辽河以东归本朝。凡辽西地方所有城堡,明人不得加以修葺。
(三)修正国书格式 凡两国通问书式,明皇帝不得与天并列,而明诸臣亦不得与本朝尊号并列,各当递降一格。
(乙)崇焕所要求者
(一)辽东之还付 本朝当将已经占领之辽东地方及所俘获之官民男妇等酌议还付。
(二)朝鲜之撤兵 本朝当撤回征伐朝鲜之兵,并约以后不再用兵该国。
(一)偿金及岁币 明廷当以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为修好之礼。既和之后,明每岁当纳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而本朝亦愿以东珠、貂皮、人蔘若干相报。
(二)分定国界 山海关以内归明,辽河以东归本朝。凡辽西地方所有城堡,明人不得加以修葺。
(三)修正国书格式 凡两国通问书式,明皇帝不得与天并列,而明诸臣亦不得与本朝尊号并列,各当递降一格。
(乙)崇焕所要求者
(一)辽东之还付 本朝当将已经占领之辽东地方及所俘获之官民男妇等酌议还付。
(二)朝鲜之撤兵 本朝当撤回征伐朝鲜之兵,并约以后不再用兵该国。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2 页
宁、锦之攻守 时明已召王之臣还朝,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及和议闻,朝旨以为非计,数相戒谕;崇焕虽持之甚坚,而两国意见相左,不得要领,乃汲汲修诸城守备。而本朝南下之师所至大捷,朝鲜举国乞降,以天聪元年四月凯旋。自是形势又一变,和议遂破。五月,乃大举攻辽西。时大淩河城工未毕,总兵赵率教守锦州,大军围之不克,乃移薄宁远,军城北。崇焕令诸将背城据濠,列车营火器以拒,大军佯退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3 页
诱之,明兵坚垒不动。于是攻城既不下,野战又不克,复回攻锦州,濠广不得进,士卒死伤甚多,乃毁大小淩河二城而还,时称宁、锦大捷。而魏忠贤乃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罢归,以王之臣代之,复议撤锦州,专守宁远。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3 页
毛文龙之伏诛 未几,熹宗崩,忠贤伏诛,廷臣争请召崇焕。明年,崇焕复起视师,上言:『恢复之策,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且言:『愿假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当是时,毛文龙以总兵设镇皮岛,自天命以来,数侵扰辽东,为本朝患,然短于将略,战辄不利,岁糜饷无算,前后章奏多虚张失实,又桀骜自用,部下健卒不下二万馀。崇焕恐其跋扈难制,甫受事即欲诛之。天聪三年六月,乃伏甲,邀文龙校射,比其至,遽命去冠带,执絷缚,数以斩罪十二,遂诛文龙。明廷方倚崇焕,得报亦不之罪。文龙既死,岛弁失主师,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遂有叛去者,而崇焕亦卒以是见疑于朝廷。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3 页
太宗之反间计 时太宗以辽西有备,憎崇焕殊甚,乃议取道蒙古,拊直隶之背。是年冬,遂连合喀喇沁等部,使为向导,由喜峰口毁边墙入,围遵化。巡抚王元雅以下凭城拒守,城破皆死之。赵率教闻变入援,亦战殁。思宗命蓟辽总督刘策控石门,防大军西轶。而大军已趋蓟州,遂越三河,略顺义,进薄京师,与总兵满桂相拒于德胜门外;城上发助战,误伤桂军,桂亦负伤,入城休战,大军移屯南苑。会崇焕自山海关兼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4 页
入援,督诸路勤王军,营广渠门外;太宗用反间计,谓与崇焕有密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时都人既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而朝士亦以其前主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思宗前闻崇焕擅杀大将,疑其有异志;及是谤言日至,即召崇焕入城,下之狱。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4 页
畿辅各路之防战 崇焕既罢,明廷特设文武两经略,以尚书梁廷栋及满桂为之,屯西直,安定二门,而命大学士孙承宗移镇山海关。已而太宗分兵下固安、良乡,复回军至芦沟桥,破副总兵申甫车营,进次永定门。满桂督诸军迎战,以众寡不敌,战死,京师大震。时诸将争请攻城,太宗笑曰:『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乃移军越通州而东。是时庶吉士刘之纶以知兵名,制木为西洋大小及新式战车,皆轻捷使用。遂超擢侍郎,率所募敢死士,屯遵化城外。天聪四年(一六三0年)正月,大军既拔永平,以三万骑回击之纶。之纶发,颇有所击伤,再发则裂,军乱。之纶誓死不退,军复奋斗,亘十二小时,全军尽没,之纶身被两矢,亦死。大军遂拔迁安、滦州,皆留兵守之。寻分兵向山海关,副将官惟贤力战,乃还攻抚宁、昌黎,皆坚守不下;复遗书议和,取道冷口关而归。当是时,总兵马世龙统诸路援师二十万,蹑大军后,而孙承宗督祖大寿等守山海关,东西相应援,乘大军之归,以五月规复滦州。贝勒阿敏方拥重兵屯永平,见明军势盛,先后召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5 页
迁安及遵化守将弃城偕遁,明军迫击之,袭杀甚众,于是关内四城皆复。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5 页
长山之役 五年(一六三一年),太宗以明军制胜之道在利用火器,思有以抵制之。乃招徕明工匠,制造红夷大,而令降将演习之。至八月,遂用以攻大淩河。时承宗既恢复关内,更理关外旧疆,议并力先筑大淩河城,而巡抚邱禾嘉不用命,同时兼筑他城。大淩工筑甫半,而大军骤至,围之数周。禾嘉自宁远驰入锦州,与总兵吴襄、宋伟等合军,逾小淩河赴援。太宗分军迎战,见其列阵严整,引还伺之。明兵夜趋大淩河,阵长山口(在锦州府城东南,峰峦连亘、四山错列,因名),距城十五里。太宗督兵二万进击,宋伟等坚阵不动,乃率两翼骑兵突阵,营中火器震天,右翼兵冒弹丸先进,伟奋力督战不退,而别军之屯吴襄东者,亦发大火箭攻之。时黑云起,风从西来;襄纵火相逼,忽大雨反风,襄以营燬先走,宋伟督战至晡,以力尽引退,为伏兵所截,失士卒无算。于是祖大寿坚守大淩河不出,至十月,城中援尽粮绝,杀人马以食,商民三万仅存三分之一。太宗令声扬尘,诡为援兵诱之,大寿出城,败还。既而锦州援兵四万果至,城中闻,疑不敢出夹击,大寿不得已,竟以城降,言妻子在锦州,请往为内应。太宗纵之还,而毁大淩河城,班师。
长山之败,廷臣追咎筑城非计,交章论禾嘉,兼及承宗。承宗引疾归,禾嘉亦罢。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
长山之败,廷臣追咎筑城非计,交章论禾嘉,兼及承宗。承宗引疾归,禾嘉亦罢。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6 页
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顾奄竖宵小阴相排挤,文墨议论之徒从而挠之,故边事日坏,而战无倖胜也。方廷弼初罢,尝言:『朝堂议论,全不知兵,敌稍缓则鬨然促战,及军败,始愀然不敢复言。比臣收拾甫定,而愀然者又复鬨然责战矣』!及崇焕再出,亦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馀,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而承宗之言尤为痛切,其奏议有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覈。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既而廷弼冤死,传首九边;崇焕以谗间,竟罹极刑;至是,且并承宗去之。当时北京政府及言路之腐败可知已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6 页
旅顺及沿岸诸岛之降服 是时本朝疆域虽西跨辽河,奄有辽东半岛,然旅顺及沿岸群岛尚为明诸将所守。毛文龙既诛,其部将孔有德、耿仲明等走入登州。当大淩河之告急也,登莱巡抚孙元化遣有德等赴援,中道粮绝,士卒鼓噪,劫有德反。有德乃还据登州,寻为官军所困,偕仲明等突围航海至旅顺,总兵黄龙邀击之,擒斩数人,有德、仲明走降本朝。天聪七年(一六三三年),乃导诸贝勒大臣,督步骑万馀攻击旅顺,龙数战皆败,竟以械尽自杀。广鹿岛(光禄岛)副将尚可喜,故与龙相犄角,及旅顺不守,亦降。自是诸岛虽有残卒,不能成军,明廷亦不复置帅,以登莱总兵遥领之而已。及大军再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7 页
克朝鲜,皮岛势益孤,有德等夹攻之,守岛总兵沈世奎战死,皮岛亦平。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7 页
腹地之深入 先是内蒙古诸部,既次第附本朝,独察哈尔岁受明赂百馀万,数侵掠他部,为本朝敌。太宗累岁用兵辽西,而宁、锦诸城守御甚严,旦夕不能下,遂以天聪六年(一六三二年)移军征察哈尔部,部长林丹汗率众西遁。自是大军得自由出入长城诸口,往来直隶、山西间,势力及于黄河沿岸。
及天聪九年(一六三五年),贝勒多尔衮等收察哈尔部落,得元人所遗之中国传国玺,乃以明年为崇德元年,改国号曰大清。群臣恭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独朝鲜不乐推戴,且有违言。太宗将亲征之,而又恐明兵之议其后,乃以是秋命郡王阿济格等分道入边,会于延庆州,连下畿内州县,凡克十二城,五十六战皆捷,俘人畜十有八万。明督师兵部尚书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皆按兵不敢战,日服大黄药求死。大军从容出冷口凯旋,于是专力逼朝鲜;王始决意绝明,受本朝册封,时崇德二年(一六三七年)也。三年(一六三八年)八月,乃命睿亲王多尔衮等率左翼军、贝勒岳托等率右翼军,分道伐明。于是右翼军入墙子岭,左翼军入青山口,至通州合军。是时明廷议论,兵部尚书杨嗣昌、总监中官高起潜主和,督师卢象升主战,相持不下,会大军分三路深入,一由涞水趋易州,一由新城攻雄县,一由定兴攻安肃,象升闻之,从涿州进据保定,遣诸将分道出御,大战于庆都;犹未败衄,而一时列城多望风失守。象升又为嗣昌所扼,兵单
及天聪九年(一六三五年),贝勒多尔衮等收察哈尔部落,得元人所遗之中国传国玺,乃以明年为崇德元年,改国号曰大清。群臣恭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独朝鲜不乐推戴,且有违言。太宗将亲征之,而又恐明兵之议其后,乃以是秋命郡王阿济格等分道入边,会于延庆州,连下畿内州县,凡克十二城,五十六战皆捷,俘人畜十有八万。明督师兵部尚书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皆按兵不敢战,日服大黄药求死。大军从容出冷口凯旋,于是专力逼朝鲜;王始决意绝明,受本朝册封,时崇德二年(一六三七年)也。三年(一六三八年)八月,乃命睿亲王多尔衮等率左翼军、贝勒岳托等率右翼军,分道伐明。于是右翼军入墙子岭,左翼军入青山口,至通州合军。是时明廷议论,兵部尚书杨嗣昌、总监中官高起潜主和,督师卢象升主战,相持不下,会大军分三路深入,一由涞水趋易州,一由新城攻雄县,一由定兴攻安肃,象升闻之,从涿州进据保定,遣诸将分道出御,大战于庆都;犹未败衄,而一时列城多望风失守。象升又为嗣昌所扼,兵单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8 页
饷缺,将士苦饥,自知必死,晨出帐四面拜曰:『吾与将士同受国恩,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众皆感泣,旋进至钜鹿,起潜拥重兵相去五十里,不救。象升督残卒五千,血战两日,尽矢穷,犹手格数十人乃死。大军游弋畿辅,破城四十有八。四年(一六三九年)正月,遂自东昌渡运河,直趣济南。时山东众兵皆屯德州,济南无备,德王由枢以城溃被执。二月,大军还至天津,值运河水涨,辎重绵亘难渡,而明诸将相顾束手,无敢袭击者。数日,大军始毕渡北还。德王至盛京,太宗即命上书北京请和,仍不报,方多尔衮等之入边也,太宗亦亲攻关外诸城以牵制之。是年正月,乃督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各携大围攻松山,副将金国凤死守不下。有德等复请穴地攻之,竟以无功解围;遂分兵往略锦州、宁远,扰其耕穫。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8 页
松山及锦州之降 自天聪三年以来,大军连年入塞,而所破州县皆不能守,则以山海关重兵阻隔东西通路之故。太宗知山海关不下,不能争中原,而宁锦诸城不破,不能得山海关,故于崇德五年(一六四0年)既命亲王大臣更番出师,分扰松、杏、宁、锦间;而相持旷岁,未有成功。及明年,当郑亲王济尔哈朗更番往代之期,乃申谕军士,期以必克。先是祖大寿归自大淩河,复背约,督兵任锦州城守,而用蒙古兵分守外城;及大军进攻,蒙古兵惧而约降,与内兵格斗,外城遂溃。于是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率曹变蛟、王廷臣、吴三桂以下总兵八员、军十三万,集宁远。大寿遣卒自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9 页
锦州逸出,传语『以车营逼敌,毋轻战』!承畴等方持重未发,而朝议以师老财匮,遣职方郎中张若麒就行营计议。若麒至,则密请降旨趣战。承畴乃屯辎重塔山(锦州城西南六十里)、杏山间,而以兵六万先进,诸军继之,阵松山城北之乳峰,距锦州五六里。太宗得报,亲统大军赴援,环松山而军,且遣别军夺其塔山之积聚。明军粮竭,士无斗志,三桂等六总兵先后引退,将越杏山走宁远;而伏兵沿途邀击,军士蹈海死者不可胜计,变蛟、廷臣亦敛兵入松山,与承畴、民仰困守。至明年(一六四一年)二月,松山被围已半年,城中食尽,副将夏承德密遣质子出城约降,大军如期攻之,城遂拔,承畴被擒,民仰、变蛟、廷臣皆死之。时锦州粮亦尽,人相食,祖大寿战守计穷,又闻松山已失,遂以城降,杏山、塔山亦下。于是关外重镇自宁远以外,无有存焉者矣。承畴被俘至盛京,太宗遣汉军范文程觇之,承畴初谩骂,既而数数拂拭衣尘。文程归报曰:『承畴不死矣!一衣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后竟降。时败报达北京,或传承畴已死,思宗惊悼甚,设坛都城,赐祭十六次,且将亲奠;已而闻其降,乃止。
清史讲义选录 第 19 页
和议不成之故 明自万历时,岁徵辽饷六百六十万,崇祯中,复加剿饷二百八十万、练饷七百二十万,竭天下兵饷大半以事关东,于是民不堪命,群起为盗;或百万,或数十万,所在暴动,称为流寇。北京舆论于流寇或有主抚者,而于本朝则始终不肯言和。袁崇焕既以议和罹间死,及大军追逐察哈尔汗道经山西时,大同巡抚沈棨亦以私缔和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0 页
约被逮。太宗虽数遗玺书请罢兵,而皆为有司所格,不得上达。及是,兵部尚书陈新甲屡以国力困敝为言,思宗亦知不敌,密以和议委之。新甲乃遣使持书至盛京议款,得本朝答书而还,其事甚秘,外廷不得闻,已而语泄,言路哗然,新甲竟以此得罪,和议遂绝;而降人仕本朝者如祖可法辈,亦以为和成则中国得阴修战备,而八旗劲旅反习逸忘劳,非计之得者。时三桂犹拒守宁远,边防未撤,可法因献攻心扼吭之策,谓入塞绝运河粮道,则北京立困;先取山海关,则关外诸城唾手可得。是年十月,太宗复遣两翼军毁长城而入,遂自蓟州分道南下,畿南、山东列城不守者凡八十有八,大军直抵兖州。八年(一六四三年)二月,自山东还至近畿,车驼亘三百馀里。时勤王兵皆集通州,督师大学士周延儒敛迹不战,而日腾章报捷。及大军至怀柔县境,蓟辽总督赵光抃始会诸军邀战于县北之螺山,旋亦溃走。是时关内外千里之间有总督四、巡抚六、总兵八,又有监督太监握重兵相牵制,故事权不一,战守无所施;而流寇且复长驱犯阙,促明之亡。是年八月,太宗文皇帝崩,世祖章皇帝以冲龄嗣位。值吴三桂乞师讨贼,启关迎降;而后两朝未竟之志伸,奄有九有之业始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0 页
官制之改革 太宗之世,非独从事外征也,又颇留意于内治,其进步之显著者,即官制之改革是也。先是太祖创制八旗,每旗设总管大臣(固山额真)一、佐管大臣(梅勒额真)各二;又设理政大臣五、札尔固齐十,往往即以总管或佐管等兼之,不皆分授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1 页
。及天命十一年太宗即位,乃集诸贝勒定议,每旗仍各设总管大臣各一,是为八大臣。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出师行猎,各领本旗兵行,一切事务皆听稽察。其佐管大臣每旗各二,此十六大臣赞理本旗事务,不令出征。又每旗各设调遣大臣二,此十六大臣出兵驻防,以时调遣;所属词讼,仍令审理。天聪五年,始仿明制设六部,每部以一贝勒主之(今管部),各有承政(今尚书)、参政(今侍郎)、启心郎(翻译员)等官,以满洲、蒙古、汉人兼授。崇德元年,设都察院。三年,设理藩院,专治蒙古诸部事。两院官制并与六部同,是为八衙门,政府之组织渐以完备。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1 页
文学教育之概况 太宗又留意文学,乐闻古今得失。初,满洲未有文字,凡文移记载必译成蒙古文读之。太祖时,始命儒臣额尔德尼、噶盖等假蒙古字制十二字头,编写「国语」,颁行通用,满文之传布自此始。天聪三年,太宗乃命儒臣达海等翻译汉籍,记注政事,设文馆以董理之。又欲振兴文教,于诸儒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凡得士二百人。其后连年与中国用兵,益知文学教育之必要。天聪五年,谕:『自征明以来,所向必克,彼明屡战屡败,势同枯朽。而我常有惧心者,以彼虽不长于骑射,而战阵时晓习法律故也』。及大淩河之役,又谕:『今年明筑大淩河城,我兵困之,经四阅月人皆相食,犹以死守。虽援兵尽败、淩河已降,而锦州、松山、杏山犹不忍委弃,此由读书明理,为国尽忠故也』。于是令贝勒大臣子弟,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俱就学读书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2 页
。天聪十年,更定文馆为内三院:(一)国史院,主编纂历史,拟撰表章;(二)秘书院,主拟撰外交文书及敕谕之属;(三)宏文院,主注释古今政事得失,进讲御前。每院各设大学士一人。盖当时以与中国战争之故,交通繁数,故政教文物亦颇蒙其影响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2 页
三、本朝之定鼎及明室之偏安
吴三桂之乞师 世祖章皇帝,太宗第九子也。崇德八年八月,太宗崩,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以下,定议奉世祖缵承大统,而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摄理国政。先是大军已拔锦州,得辽西大部,明总兵吴三桂率兵民五十万驻防于宁远。是年九月,郑亲王复发兵,越宁远,攻克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诸城,山海关守御益危。明年顺治改元,即崇祯十七年甲申也(一六四四年)。三月初,明以流寇内偪,廷议尽撤关外城守,而召三桂统边兵入卫。三桂悉众而西,行至丰润,闻李自成已陷京师、帝后殉国,乃犹豫不进,还次滦洲;自成执其父襄,令作书招之,三桂许降。已而闻其爱妾陈沅为寇军所掠,则大愤,遽易缟素,称先帝恩德,以复仇讨贼之旨公布军中;遂疾归山海关,部署军事。自成发兵追之,越滦州而东,三桂回军击破其众,自成乃亲将部众十馀万东攻山海关,而遣别军出抚宁东北境长城,绕至关外夹击之。三桂大惧,奉书本朝乞降,请合军而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3 页
流寇之败走 时摄政睿亲王方以大将军督师略地关外,比得三桂书,乃偕洪承畴等疾驰至沙河,距关仅十里,而通路已为寇军攻关外者所梗。三桂发大辟路,而自率轻骑突出,谒摄政王;即军中易服设誓,固请入关讨贼。承畴以为寇众东出,京师空虚,议请大军毋遽入关,而西北绕入居庸,袭据京师,俟其回援,可一战擒之;而三桂以关门祸急,坚持不可。时流寇当百战之后,剽悍无匹,摄政王虑不可轻敌,乃命三桂军为先驱尝贼,而自蓄精锐以待。自成悉众列阵关内,横及海岸。三桂引军先进,战酣,会风发尘起,两军不相辨,大军乘势突出,冲贼中坚,所向辟易。俄尘开,贼见甲而编发者,惊曰:『满洲兵也』,则皆溃走。自成奔永平。摄政王即下令使关内外兵民薙发,进三桂爵为平西王,而使率步骑二万前驱追贼。自成自永平遣使诣三桂军议和,以三桂不答,乃入京师屠其家,焚宫殿,载辎重西遁。摄政王以五月朔入都,改葬崇祯帝后,令臣民服丧三日。京师东北诸府皆降。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3 页
福王之立 方流寇之北犯也,明福王由崧(思宗之从兄)、潞王常汸(思宗之从父)俱已避难至淮安。及思宗殉国、太子陷贼中,南京诸大臣议立君。福王于伦序当立,而以淫昏闻,潞王贤明可任大事,而世系较疏。于是立亲、立贤之问题起。兵部侍郎吕大器以下主立贤;凤阳总督马士英利福王庸闇,结党主立亲。两党互争,各取决于兵部尚书史可法。可法心善立贤议,而立亲党以握兵柄故,颇占优势;可法不得已,卒定议迎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4 页
立福王。士英遂以拥戴功入阁,而出可法于江北督师。于是廷议分江北为四镇,以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北,经理山东一路;高杰辖徐泗,驻泗水,经理开归一路。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而诸将争欲驻扬州,各纵兵相仇杀。可法务以公诚之意,调停其间,移杰镇瓜洲,而置得功于仪德;四镇虽稍稍受命,然卒不相协。而南京政府,党争亦日剧。自可法出,士英辈益无所惮,务进私人,图报复。凡崇祯朝阉党名挂逆案者,皆阴结士英希复出。士英乃排群议,奏起逆案巨魁阮大铖,于是正人如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刘宗周等先后引去。一时政府无善类,贿赂公行,秕政交作;江左偏安之局,不俟识者而知其不能久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4 页
李自成之窜死 摄政王既定京师,奏捷盛京,颁示朝鲜、蒙古。时京东、京北诸府虽降,而保定、大名、真定间溃贼群起,自成自山西入陕;山东诸州县闻之,亦争杀其伪官,据城自保。乃以六月遣肃亲王豪格往定山东、河南,遣都统叶臣等往定山西,各分扼要地,俟秋高进军,徐图灭贼。至九月,世祖定迁都之议。车驾以十月朔至自盛京,祭告天地社稷,奉太祖、太宗主入太庙;用大学士范文程言,尽除明季弊政,令文臣衣冠,暂从明制。近畿略定,因议先剿陕贼、次规江南,乃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偕吴三桂、尚可喜等由大同边外会诸蒙古兵,赴榆林延安,出陕西之背;又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孔有德等由河南夹攻潼关,期于西安相会。是冬,畿南、山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5 页
、山东诸省先后平定。豫王以十二月渡孟津,收沿河堡寨,进至陕州,自成遣其将刘宗敏(夺三桂妾陈沅者)据潼关拒守。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正月,大军抵关,自成逆战不利,而英王及三桂西北之师已自保德州编筏渡河,入绥德,连下延安、鄜州,逼西安之背。自成前后受敌,弃关还西安,焚宫室,东南自蓝田出武关,走湖广。比大军克潼关、入西安,则自成已走五日矣。朝廷以陕西底定,乃命豫王移师征江南,而以追剿流寇事专任英王及三桂。时寇众尚三十馀万,扬言欲取南京,大军水陆迫蹑,凡七破其众于长江流域间。闰六月,自成南走延宁、蒲圻,至通城,率二十馀骑掠食山中,为村民所困,自缢死。或言自成陷泥淖中,村民聚击之,锄碎其首,至糜烂不可辨云。自成既死,其残众二十万,悉降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5 页
史可法之尽瘁 南朝危局既如上文所述,而史可法独提兵往来江淮间,身当南北之冲,联络诸镇,力图兴复。先是摄政王闻福王自立,即移书可法,责以大义,谓『春秋之法,有贼不讨,则新君不得书即位』。且讽以形势,谓『以中华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国,胜负之数,无待蓍龟』。可法报书,亦历引汉(光武、昭烈)、晋(元帝)、唐(肃宗)、宋(高宗)中兴故事,以解自立之嫌,且谓『贵国驱乱除逆,兵以义动,若规此幅员,为德不卒,则以义始而以利终,将为贼人所窃笑』(两书具载「通鉴辑览」)。既而大军已定山东,乃分兵取海州、宿迁,连下江北州县。会可法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6 页
方进师清江浦,遣官屯田开封,为经略中原计。及大军至,可法驰疏告急,而马士英乃谈笑以为诳己,诸将亦拥兵观望,无敢任冲要者。当是时,明诸镇之师惟左良玉及高杰所部最强。良玉与何腾蛟等镇守湖广,而高杰为可法忠义所感动,颇奉约束,因进次徐州,沿河(当时黄河自开封东南流经徐州、淮安等境入海,与今河道不同)筑垣,专力备御,且遣使通好于睢州总兵许定国,联络河南。定国旋纳款本朝,送二子渡河为质。杰微闻其计,亲往觇之,为定国所杀,部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可法闻变流涕曰:『中原不可为矣』!遂驰至徐州,招抚其众十馀万,移诸扬州。而豫王南征之师,以顺治二年三月,自陕西分道而东,会于归德,所过州县皆望风迎降,遂进薄泗州,乘夜渡淮。可法方将移军援泗,会左良玉以马士英裁其军饷故,传檄远近,以清君侧为名,列舟自汉口而下,南京戒严,诏趣可法入援。比可法渡江至燕子矶,则良玉已病死九江,其部众为黄得功勤王军所败,乃复奉命折回;而大兵已破盱眙,警报日至。可法檄各镇兵会援扬州,无一至者,独总兵刘肇基自桃源县西白洋镇趋赴。大兵越六合进攻,去扬州二十里而营。肇基请背城一战,可法谓野战不如凭城,乃分陴拒守,亘七昼夜。城卒破,可法被执,大呼曰:『吾史督师也』,遂见杀。肇基率所部巷战,力尽亦死,时四月二十五日也。大兵留十日,乃南行。可法为人廉信,与下均劳苦,其督师也,行不张盖、食不兼味、寝不解衣,日夜以报雠雪耻为念。每缮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7 页
闻者无不感泣;而权奸内鬨,悍将外争,凡所经画,百不一就。卒至兵顿饷竭,志决身歼,时人比诸文天祥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7 页
江南之平定 扬州已溃,明侍郎杨文骢、总兵郑鸿逵合兵守京口,与豫王军隔江相持;会夜雾,大军编巨筏,列灯火其上,放之中流为疑兵,而别以数百骑舣小舟潜渡,袭据北固山(镇江府城北)。守兵惊溃,文骢奔苏州,鸿逵拥众入闽。福王闻警,率宦官宫妾西幸芜湖,士英、大铖亦先后走杭州,其馀文武勋戚相率迎降。豫王长驱入城,而分兵追袭福王。时黄得功屯守芜湖,誓死翼卫,竟中流矢阵殁,明总兵田雄拥福王出降。江南略定,乃分大军之半,属贝勒博洛进攻浙江,沿途徇所过州县。马士英自杭州迎战不利,渡钱塘江东遁,潞王常汸以杭州降。会英王追剿流寇之师亦所至有功,收左良玉部将金声桓众十馀万于九江,于是长江流域西自湖北、东至海、南及浙西,大都降服。豫王奏改南京为江宁府,至七月,班师;乃以贝勒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以大学士洪承畴总督军务,镇抚南方,并驻江宁。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7 页
鲁、唐二藩之割据及江南民兵之骚动 南京政府以五月颠覆,至六月,而鲁王以海(明太祖十四世孙)称监国于绍兴,据有浙东,以张国维、熊汝霖等督师钱塘江上,画江而守。至闰六月,而郑鸿逵复拥唐王聿键(太祖九世孙)称帝于福州,据有福建及其西南诸省;郑芝龙兄弟辅之,握兵食权。而黄道周为大学士,议战守,恃仙霞岭为国防。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8 页
于是浙、闽对立。而江西士大夫自杨廷麟以下,设忠诚社于赣州,号召才智,远近毁家入社者几三万人。同时江南列城民兵四起,嘉定则侯峒曾、黄淳耀,江阴则陈明遇、阎应元,松江则沈犹龙,徽州则温璜,绩溪则金声,各集众自保,效死不去。其馀吴江、昆山、崇明、宜兴等响应者复十馀城,或通表唐王,受其封拜,或近受监国鲁王节制,浙、闽恃以阻大军之南下。然民兵皆起仓猝,未更训练,饷械又不足,率旬日即败,诸王谋者皆先后死;独吴易之守吴江、阎应元之守江阴,稍稍持久。是时大军分两部,一屯江宁,洪承畴督之;一屯杭州,贝勒博洛督之。承畴遣张天禄等引军攻徽、宁,而博洛自杭州进薄吴江,尽断诸港通路,乘大雨歼吴易军(吴易得脱,至明年始见杀)。因移围江阴,列环攻,以八月二十一日破之;众犹巷战,士女自杀者池井皆满,明遇及应元殉焉。而金声尚扼守绩溪,布置甚密。至九月,明御史黄澍导大军出间道袭破之,执声至江宁,其门人江天一从。总督洪承畴谕降,天一朗诵思宗谕祭承畴文以愧之,与声俱死。于是江南民兵悉平。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8 页
唐藩之扩张及闽、浙之冲突 唐王好学通典故,然以郑氏擅国,不能有所为。芝龙、鸿逵屡荐其私人为要官,唐王不从,以是怀怨望。及本朝遣使招抚福建,芝龙阴结使者通款;唐王数促之出师,辄以饷绌辞。道周知芝龙不足恃,乃踰岭徵兵从广信出衢州,所至号召诸将,安抚遗黎,归附者颇众。时何腾蛟总督湖广,次长沙,收抚流寇馀众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9 页
数十万,分为十三镇,布列湖南、北,与大军之屯武昌、荆州者相持。而杨廷麟守赣,募民兵三万、峒蛮四万,又檄调广东、云南兵数千,与南昌大军战屡捷,兼取吉安守之,军颇振。两人并翼戴唐王,受爵命。于是唐藩领土自福建、两广、云、贵以外,兼有湖南及江西、湖北之一部。乃颁诏浙东,鲁王下令将返台州,而熊汝霖出檄严拒,张国维亦驰疏唐王,言『监国当大势溃散之日,鸠集为劳。一旦退就藩服,人无所依,闽中鞭长不及;猝然有变,唇亡齿寒,悔莫可追』!既而鲁王遣使通聘福建,唐王亦手书报之曰:『吾无子,王为皇太侄,同心戮力,共拜孝陵。吾有天下,终致于王』。浙东所用职官,尽列朝籍,无分彼此;且发饷银十万两犒师。而马、阮复鼓鲁王部将方国安纵兵劫闽使,尽夺其饷,且檄数唐王罪。于是闽、浙冲突,而唇齿之势离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29 页
川、陕之征 自李自成败窜,中国本部西北境虽已隶本朝,而四川故为张献忠所据;会朝廷方以南征为急,未暇西顾,献忠乃以成都为根据地,遣诸将分屠附近州县,以杀人多寡论功,川中无人迹。及唐王之自立于东南也,明遗臣贺珍等复起兵兴安,汉中遥附之,遂占凤翔、窥西安,全陕响应。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春,诏以川陕军务任肃亲王豪格及平西王吴三桂,而以浙、闽事属诸博洛,分道大举。肃王以三月至西安,与总督孟乔芳分定渭水以北诸城。五月,进军汉中,破贺珍等于鸡头关,陕西复平,乃进征四川。时献忠部将刘进忠方守保宁,闻大军至,即率众迎降,乞为响导;大军追至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0 页
充、盐亭间,与献忠遇,发矢殪之。其党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等俱溃走川南,寻越重庆綦江等城,入贵州境;大军追之至遵义,以饷匮旋师,时三年十二月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0 页
鲁藩之平 博洛南征之师,亦以三月进次杭州。先是张国维率诸军连战于钱塘江上,皆有功,因欲乘间复浙西。熊汝霖议募民兵,由海宁、海盐直趋芜湖,以梗运道;连络吴中水师之潜据太湖者为犄角,以困杭州。而浙东诸饷尽为方国安军所擅,民兵无食,议卒不行。至是,大兵压钱塘江,国维督诸将连营拒战。四月,大兵隔江坏方国安营灶,国安即拥兵数万入绍兴,挟鲁王走台州,而诸将尚严守江上。会夏旱,江水暴落,褰裳可涉。六月,大军士马数万由上流浮济,连营駴溃,张国维退守东阳。国安谋执鲁王以献,鲁王亟走得脱,航海至厦门。国维知事不可为,赴水死。金华、衢州相继下,浙东略定。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0 页
唐藩之平 方何腾蛟、杨廷麟之振势于湖南、江西也,各疏请唐王移镇其地。唐王亦知芝龙有异志,欲弃闽由赣入湘,倚腾蛟。以顺治三年二月,进次延平。时廷麟守吉安,闻唐王北行,乃南入赣谋迎谒,而以吉安之守御属诸兵部侍郎万元吉。元吉驭下严,诸将不悦,皆内携。至三月,江西降将金声桓进围吉安,守兵不战溃,城遂破。元吉退入赣,声桓乘胜进围之,廷麟、元吉坚守不出。既而博洛定浙东,闽中大震;芝龙已阴受洪承畴约款,乃诡称海寇入犯,驰赴安平而尽撤关隘,水陆防兵随之,仙霞岭二百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1 页
里间空无一人。大兵由衢州长驱越岭入,时赣州被围,不能援闽;何腾蛟遣部将迎跸,方抵韶州,而仙霞岭败报至,唐王仓卒自延平走汀州。大军既破延平,驰七昼夜追及之;遂执唐王至福州,王不食而死。漳、泉诸郡并下,芝龙自安平奉表来降。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1 页
赣州之攻守 赣州自四月被围以来,至六月,明赣南巡抚李永茂遣广东兵五千至,战于李家山,围暂解;已而复合。元吉恃蛮兵自固,不加裁抑,而独严束云、广客军之助守者,客军解体。主事龚芬等自章水上流募水师,欲以会援,而久屯南安不下。至七月,云南、两广诸道援师毕集,诸将请战,而元吉必欲待水师。水师统领故海盗,观望不即前;会秋高水涸,舟行迟滞,大军夜袭诸川,纵火焚之,于是援军皆溃。会闻汀州破、唐王被难,合城气索。十月,遂为声桓所屠。诸将拥元吉出,元吉叹曰:『为我谢赣人,使合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竟自杀。廷麟亦死之。于是福建、江西次第荡平。腾蛟闻唐王死,大恸,厉兵保境如平时;而广东督抚复拥桂王由榔监国,流离转徙者且十馀载,别为专篇说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1 页
四、桂王之割据
桂王之立及广州之降 明自福王南渡,而黄河流域久非其所有。自南都瓦解,而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2 页
势绌,于时朝野人物死亡略尽;而尚有崎岖危难之中折而不挠、穷而益奋者,湖南则何腾蛟,而两广则瞿式耜。唐藩之覆也,式耜与两广督臣丁魁楚方在肇庆,议所当立,乃共迎桂王由榔(神宗孙)于梧州。顺治三年十月,王称帝,颁诏湖南、云、贵诸省,以魁楚、式耜及故尚书吕大器为大学士;腾蛟闻之,亦与云、贵督师堵允锡连署劝进。先是赣州受围,唐王遣大学士苏观生至南安募兵助战;及汀州之败,观生撤兵退入广州。会闻魁楚等置君,欲与共事,而魁楚虑其以旧相居己上,拒不与议。吕大器亦以其非进士,叱辱之;观生颇不平。俄而唐王弟聿诸遗臣自福建浮海至广州,粤人有倡兄终弟及之议者,观生因利用之,拥聿自立,与肇庆对抗。于是二百里内两帝并树,日治兵相攻,不暇外御。大军之下漳州也,博洛遣副总兵李成栋率偏师取广东,以佟养甲督之。潮、惠两州相继下,而广州尚瞢无所闻。十二月,成栋军突至,聿方会观生等视学,仓卒不知所为,君臣皆自杀,宗室诸王死者二十馀人。成栋分兵徇高、雷诸府,而自督大军进攻肇庆。桂王立未三月,宦官王坤复用事,数干涉军务;及闻广州破,乃趣王溯西江走入桂林。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2 页
桂林之坚守 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正月,成栋克肇庆而西,连下梧州、平乐,桂林大震,丁魁楚等皆引去;而武冈镇将刘承允方引兵至全州,王坤请桂王弃城赴之。式耜极陈桂林形势,固谏不听,因自请留守,与城存亡;桂王许之,而自走全州。三月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3 页
,成栋攻桂林,时腾蛟经略衡、湘,宿将重兵悉屯湖南北,声援不及。式耜独毅然誓众,督参将焦琏拒守,累战皆捷。会积雨城坏,而刘承允所遣援兵复与焦琏军龃龉,大掠以去,城几破者屡矣。式耜意气自若,众无叛志,成栋不能拔。早而广东遗臣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等先后起兵高州、东莞、端州间,约合趋会城。广州危急,佟养甲檄成栋回军东救,式耜乘间遣诸将四出,尽复所失广西境内诸城,根据略固;而湖南复为大军所扫荡自岳州至宝庆,列城风靡,刘承允以武冈降。同时,广东诸军亦悉为成栋援师所破,家玉等,或走或死。时四年八月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3 页
湖南之平定 先是是年春,朝廷以何腾蛟厉兵湖广,为南部劲敌,不可不以全力图之,乃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偕尚可喜、耿仲明大举进讨。腾蛟所设十三镇,故皆盗贼之馀,不乐受节制;及桂王之至全州也,刘承允挟之作福威,矫诏封拜,权力远陵腾蛟上,诸镇益解体。有德等以三月出岳州,益阳守将王进才闻大军渐逼,遽还长沙,扬言乏饷,纵兵四掠;腾蛟不能守,单骑走衡州,长沙、湘阴并下。承允闻之,胁桂王自全州移居武冈,阴有贰志。五月,有德进克衡、永,分道击诸镇,所至披靡,以八月越祁阳而西,桂王自武冈走柳州。腾蛟辗转入桂林,与式耜会诸将议画地分守,乃移镇全州,督湘、粤诸将连营拒战,横亘二百馀里,式耜馈饟不绝。大军引退,桂王得还桂林。明年二月,大军已定湖南全境,闻桂林内讧,全州重兵还救,乃复乘虚南进。而金声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4 页
桓、李成栋之变作,江西、广东皆叛附于明;朝廷乃令可喜、仲明移军救江西,而诏孔有德班师。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4 页
金声桓、李成栋之反侧及其影响 初,金声桓之平江西、李成栋之平广东也,王、贝勒以辽藩旧臣章于天,佟养甲监之;行间之功,多出声桓、成栋。及事平,而于天任江西巡抚、养甲任广东总督,声桓、成栋仍以武员受其节制,意不能平。于天及巡按董学成尤与声桓有隙,裁抑过当。声桓密与其党副总兵王得仁谋通款桂林,事为学成所觉;两人惧祸及,先发制之。以顺治五年正月,举兵袭杀学成、执于天,而迎故明大学士姜曰广以江西叛;李成栋闻之,亦以四月胁养甲以广东叛。各拥众十馀万,移檄远近,通表桂王。桂王各授以爵秩,势力骤增。于时大兵屯湖南者悉分援江西,仅以少数之守兵属总兵徐勇,留镇长沙。腾蛟乘隙,复发兵攻永州,以久围力战破之。遂分军徇衡州、宝庆、常德等府,湖南大部复为所据。而蜀中故将李占春及义勇杨大展等亦起兵分据川南、川东,附桂王,请置官吏;桂王设巡抚其地,而复以吕大器总制诸军。于是桂藩有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七省之地,驻跸肇庆。同时大同镇将姜镶反侧于山、陕,鲁王遗臣张名振出没于闽、浙沿海,皆遥相应和,中原之骚乱达于极点。朝廷以军务蔓延,非二、三将帅所能兼顾,乃叠命重臣分地任事。于是都统谭泰及和洛辉自江宁赴九江,会耿、尚二王征江西、广东;郑亲王济尔哈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会孔有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5 页
德征湖南、广西;端重郡王博洛、敬谨郡王尼堪,讨姜镶于大同。而吴三桂、李国翰分任陕、川之远征;洪承畴仍镇江宁,任沿海之经略。此顺治五、六年间事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5 页
江西、湖南之再定 声桓之变,江西列城响应,独赣州守将不从。声桓、得仁已陷九江,欲顺流突江宁,而惧赣兵之议其后,乃回军攻之。守赣副将高进库故与声桓同隶左良玉部,宽约降期,以缓其攻。会江宁大兵于五月复克九江而南,进围南昌;声桓闻警,遽引还突围入,而得仁直趋九江,冀断大军饷道,使南昌之围不战自解。姜曰广以围急,欲引与共守,日发檄召之;得仁不得已,亦敛兵入城,坚壁不出。大军徐复旁近州县,徵收赋税,安坐以待其毙。既而李成栋踰岭攻赣,谋北援,进库复用缓兵策绐之,成栋还屯岭上。至十月,南昌粮尽告急,成栋复悉众薄赣,岭行艰难,士卒饥困。赣兵突出击之,成栋退屯信丰,南昌势益孤。至六年(一六四九年)正月,遂为大军所拔,曰广、声桓、得仁并死。二月,大军援赣,进逼信丰,成栋谋应战,而军溃过半,战斗力尽失,走死城东川中。江西复定,而郑亲王及孔有德之军亦以是春进湖南。时常德、宝庆间诸镇内讧,所在焚城剽掠,莫有斗志;腾蛟自衡州亲往抚之,进次湘潭。长沙守将徐勇知湘潭无备,引兵突入,拥腾蛟去,杀之,明军气夺。自三月至八月,有德督诸将转战南下,连克衡、永;郑亲王亦席卷辰、宝,分兵定沅、靖,复有湖南全境。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5 页
两广之复定及瞿式耜之死 李成栋败死信丰后,桂王以杜永和为两广总督,驻广州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6 页
,严兵守庾岭;而声桓、得仁部下溃卒亦亡入闽、粤山林间,出没不测。江西大兵不敢进,还屯吉安将一载;会明镇将有纳款大军、愿为向导者,可喜遂由间道入庾关。至七年(一六五0年)二月,进围广州,相持十阅月不下,士卒以溽暑疫死者无算。已而江西诸军复大至,可喜督战益力,卒以十一月二日破之永和走琼州;而孔有德亦以是月六日破桂林。先是,大军再定湖南,式耜使戎政总督张同敞督诸将扼守全州;同敞兼资文武,每战辄跃马为诸将先,即战败,同敞常危坐不去,军中以是服之。顾广西地小而瘠,正赋所入,不足以供军饷,式耜虽理钱法、行盐政、募屯田以补助之,而事多掣肘,不能尽行,战守日棘。九月,大军克全州而南,诸将皆退入桂林乞饷,列戍一空,大军益深入。至是,式耜檄诸将出战,皆不应,相率遁去,城中无一兵。独同敞自灵川至,式耜与痛饮待死,并为大军所执;两人犹隔屋赋诗相唱和,阅月馀,始见杀。桂王以是年正月自肇庆奔梧州,比闻桂林破,复走南宁。明年(一六五一年),诏郑亲王班师,而以尚可喜镇守广东、孔有德镇守广西,两广州县次第毕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6 页
山、陕之复定 姜镶既据大同,分兵陷忻、朔;近自山西境内,远至陕、甘,遗臣宿将起兵应之者所在皆是,太原、西安先后告警。六年正月,尼堪督兵至太原,首克忻州,而博洛复破姜镶骑兵于大同城北,寇氛稍稍衰。同时,吴三桂等自汉中北定延绥、榆林,于是山、陕督抚声援始接,河东诸郡并下,大同孤立。至八月,城中食尽,而英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7 页
亲王复督师继至,城兵斩镶出降。山、陕既定,乃诏三桂回镇汉中,进规四川。会川中义勇不相一致,而明巡抚李乾德复构之仇杀,益涣散不足用,李占春等来降,三桂乘间收成都、重庆、叙州地。是时,本朝已定江西、湖南、两广,桂王穷投土司境,旦夕奏凯;而孙可望、李定国之事复作。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7 页
孙可望、李定国之乱 先是张献忠之败也,其党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自川南拥众入云、贵,推可望为长,袭夺明镇将兵权,据有其地。已而定国、可望交恶,可望乃纳款桂藩,求封号,欲藉以服众。顺治六、七年间,屡使求封,迄不获命。至是,大军四迫,桂王不得已,封可望为秦王,趣之出兵。可望乃遣兵三千,扈桂王居安隆,使文秀等分出叙州、重庆以攻成都,使定国等由武冈出全州以犯桂林。九年(一六五二年)三月,文秀连陷叙州、重庆,三桂战败,敛兵入保宁,旋回汉中;而李定国之军亦陷沅、靖、武冈,乘胜袭桂林,有德不能守,死焉。梧州、柳州继陷,乃分兵还攻辰州,杀总兵徐勇,寻屯守武冈。于是四川、广西、湖南军务同时告急。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7 页
孙、李之冲突及孙可望之降 定国已连陷湘、粤诸郡,兵力寖强,不复禀可望约束;可望愤甚,阴欲除之,然以其将兵在外,未敢轻发,而尚可喜乘定国之在湖南,遽发舟师自西江而下,尽复梧州、桂林。定国弃武冈,还据柳州,威望骤减,惧可望之袭其后,益思拓地自固,乃将兵东犯,据有平乐、高、廉诸府。至十二年(一六五五年)春,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8 页
复为尚可喜所破,走保南宁。而刘文秀亦以是年谋犯岳州,大败于常德,自贵阳还云南。于是定国、文秀两军皆衰,湘、粤告平。而可望独雄视贵阳,益跋扈不可制,擅杀从臣宗室,自设内阁六部,立太庙,制朝仪。桂王自安隆闻之,大惧,密敕封定国晋王、文秀安南王,与相抵制,而召定国兵入卫。可望微闻之,以十三年(一六五六年)春,发兵袭定国于南宁,且遣使谋劫迁桂王,置诸肘腋之下。事未发,而定国已自田州抵安隆,奉桂王入云南,与文秀联合;可望大怒,以十四年(一六五七年)秋,大举攻桂王;与定国、文秀同盟军夹三盆河而阵,诸将皆不直可望,阵而不战;定国悉锐攻其中坚,诸军皆解甲大呼欢迎之,可望反走,率十馀人至湖南乞降。时十四年十月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8 页
贵州之征 方可望之未降也,朝廷令经略洪承畴移镇长沙,守湖南;川督李国英驻保宁,守川北;尚可喜等分驻肇广,守两粤;而姑以川东南及云、贵诸省为桂藩君臣苟安之地,不复穷追。及承畴受可望降,尽得敌中内讧状,请乘机大举;朝旨是之,军略复一变,视线集于贵州。于是一军自湖南出其东,承畴及宗室罗托督之;一军自汉中、四川出其北,三桂等督之;一军自广西出其南,都统卓布泰等督之。三道之师并以十五年(一六五八年)春向目的地进发。而李定国既兼并贵州,属马进忠守之,自返云南,坦然以为无患;朝官有进谏者,谓『今内患虽除,外忧方大,而我酣歌漏舟之中,熟寝爇薪之上,能旦夕安耶』!定国愬之桂王,方欲罪言者以取快,而三道败书并至;即承畴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9 页
等以二月会师常德,四月出沅靖、镇远抵贵阳;广西之师旋历南丹、那地、独山诸川来会,而三桂亦克重庆入遵义,会信郡王铎尼复奉命为安远大将军,总统三道,以九月抵贵州之平越府,遂大会诸道将帅,议令承畴罗托留贵阳理饷,而自督诸军三路入滇。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9 页
云南、贵州之平定 定国闻贵阳已失,乃苍黄遣诸将分道迎敌,而亲扼北盘江之铁锁桥,以断黔、滇间之大道。寻诸将各败走不相顾,定国亦撤寨西遁;大军毕会于普安,桂王奔永昌。十六年(一六五九年)正月,大军遂由普安入云南省城。二月朔,铎尼复令诸军西进至大理府境。定国发兵扈桂王走腾越,而自伏精兵于怒江西岸之高黎贡山。高黎贡山者,雪山山脉之一支,与怒江相平行,自永昌府城入腾越所必由之道也。定国度大军累胜,当越岭穷追,乃缘径设伏,约俟大军深入后,首尾环攻,必获全胜。大军既渡怒江而西,道不逢一敌,谓定国窜远,稍稍纵兵入;适明臣卢桂生来,泄其计,大军且退且战,仅亡都统以下十馀人,丧精卒数千,而伏兵亦死伤略尽。定国退归腾越,闻桂王已西行入缅甸界,亦弃城他去。于是四川、贵州、云南一律荡平,朝廷颁诏宣示中外,而以镇守云南之事任诸吴三桂,铎尼等先后班师。
清史讲义选录 第 39 页
缅甸与桂藩之关系 缅甸在明时,故为云南诸土司之一,领地约当伊腊瓦底(Irrar-waddy)河上中流沿岸。其北别为孟养宣慰司,其东别为孟密宣抚司及木邦宣慰司。木邦东为孟艮土府。嘉靖中,缅酋莽瑞体数侵诸部,朝廷不能讨,自是贡使渐绝。及桂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0 页
之困于云南也,群臣或请北走四川、或议南入交阯,而黔国公沐天波独谓缅甸粮糗可资,主张西幸。桂王遂以顺治十六年正月,自腾越出铁壁关,进次蛮莫(Bhams)。会莽瑞体曾孙本他格利(Pentagle)王缅,闻桂王至,乃具舟迎王,浮伊腊瓦底河南行,居诸赭硁(Jagaing),与缅都阿瓦(Ava)隔川相对。是时云、贵诸将刘文秀已前死,而李定国及白文选等亦以战败相失,诸从行者皆文吏,无威重,颇为缅人所轻。已而文选入木邦、定国据孟艮,皆治兵谋假道迎跸,缅人不允。顺治十七年,文选乃移书孟艮,求与定国同盟攻缅。定国悉众而西,两军共至锡箔河上,邀击缅兵,大破之。因议乘胜以舟师薄阿瓦,遣人于上流造船,为缅人所烧,而暑疫复作,乃移军摆古(Pegu),以避瘴疠。未几,文选兵溃走锡箔,定国亦引还孟艮。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0 页
吴三桂之阴谋 云、贵既平,朝廷以桂藩无足为患,议撤兵节饟,不欲复问缅事;而三桂包藏祸心,欲假手本朝兵力尽剪明宗,以绝遗民恢复之忘想,而后营窟滇南,徐养兵马,以俟本朝之隙。遂于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四月,上疏极陈边患,恐吓朝廷,谓:『定国、文选窥我边防,兵到则退藏,兵撤则进扰,此其患在门户。土司反覆,惟利是趋,一被扇惑,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降人革面,尚未革心;永历(桂王年号)在缅,岂无系念,万一入关,若辈生心,此其患在腠理』。因请及时进兵,早收全局。朝廷不虞其有他志,乃命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赴滇会剿。明年(一六六一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1 页
年)八月,大兵十万自腾越出边,严檄缅人,令献桂王自效。时缅人数受定国、文选军之蹂躏,皆不悦其王之纳明遗族,王弟巴哇喇达姆摩(Maha Pavara Dhamma Raja)遂弑王自立。然以定国兵尚强,未敢肆虐;而三桂檄适至,缅人因发兵围行在,从官无少长贵贱皆杀之,凡杀宗室诸王以下四十馀人,其自缢死者尚不在此数,独留桂王及后妃二十馀人,以待三桂之至。明室之悲运,至是极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1 页
桂藩之末路 大军以是年十一月自木邦进次锡箔,白文选度兵力不敌,已先遁。三桂乃分兵追之,而自督大军抵阿瓦,索桂王益急。缅人为自卫计,即劫王并其家族,渡河送诸军前。三桂凯旋云南,而文选亦为追兵所执,以其馀众降,惟定国尚在景线。先是桂王自蛮莫舟行,从官犹千馀人,其以无舟不能从者,率崎岖散入他国。方是时,缅甸虽役属东北诸土司,而暹罗、古剌、景迈诸国为世仇。古剌者盖今喀伦,当缅甸东南。而景迈者又元、明以来所谓八百息妇国者也,其居景迈者曰大八百,居景线者曰小八百,皆思乘间倾缅甸。定国既以阿瓦之役不能得志,因欲利用诸国联兵攻之。会桂藩遗臣马九功在古剌、江国泰在暹罗,暹罗王室妻国泰以女,数与定国通殷勤,而九功亦为古剌募兵得三千人,致书定国,愿奉约束。谋定将发,而三桂已拥桂王北去,两国之师并失望而退,定国竟以愤懑病死猛猎。桂王居云南数月,三桂严兵守之,而八旗将士有阴谋推戴者;三桂大惊,立出桂王于市绞杀之,并杀其太子。时太子年十二,临难大呼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2 页
曰:『我朝何负于汝,我父子何仇于汝,乃至此耶』!时康熙元年四月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2 页
航海以后之鲁王 自鲁王航海以后、郑成功渡台湾以前,此十馀年间闽、浙沿海之军事,适与桂藩之局相始终,故复类记之。鲁王之自台州入海也,石浦守将张名振以舟师从,欲于东海沿岸列岛中求一地利可用者以为根据,徐图进取。而是时舟山为黄斌卿所据、厦门又为郑成功领地,皆不乐受鲁藩命。名振不得已,奉王走南澳,浙中遗臣自钱肃乐、张肯堂、阮骏以下,渡海奔赴者复十馀人。顺治四、五年间,数遣兵改福建,连下建宁、邵武、兴化、福宁三府一州地,军势颇盛;然未几又为大军所迫,诸守者皆力战以死。至六年九月,鲁王既尽失闽地,复欲图浙东,以舟山扼钱塘江门户,不可不争。于是张名振、阮骏合军攻之,斩黄斌卿,鲁王乃得入。温、台、宁、绍间遗民闻之,乘防兵之赴闽也,争起兵自保,依山为险,列寨以数百计,而上虞张煌言之军为之魁;海陆内外相援系,大军颇为所疲敝。当时浙闽总督陈锦奏报,言『海寇登岸,则山寇为之接应,山寇被剿,则入海以避兵锋。交通闽、粤,窥伺苏、松,久为东南之患』。所谓「海寇」者,指张名振;所谓「山寇」者,指张煌言辈也。名振恃舟山之险,谓大军必不能至,乃以八年秋留兵六千,属张肯堂等居守,而自与鲁王大举薄吴淞。会陈锦以全力扫荡山寨,尽破其众,乘大雾渡海。阮骏以舟师逆战,全军尽覆;肯堂等犹坚守十馀日,乃死。名振闻变,急回军赴援而城已破,乃与张煌言共奉鲁王赴厦门依成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3 页
久之,名振病殁,以军事付煌言。于是鲁藩之势衰,而郑成功独强。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3 页
郑成功之沿海「侵略」 郑成功者,芝龙之子,而其母故日本肥前人田川氏之女也。唐王之立于郑氏也,成功以年少材武得幸,赐国姓,世谓之国姓爷。芝龙既降,成功慨然去儒服,航巨舰,走厦门,出没闽海,与张名振舟山之师相犄角。朝廷数以芝龙书招之,竟不能致。成功虽自以唐藩遗臣故,始终不乐奉鲁监国,而与二张交甚睦。名振卒,煌言以其馀众属之,任浙海之向导。成功既连年侵扰福州、兴化间,遂以十三年转略温、台。桂王闻之,自云南遣使航海,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便宜封拜。成功益治兵谋大举,戈船之士十七万,以五万习水战,以五万习骑射、五万习步击,以万人来往策应,万人被铁甲,绘以朱碧彪文当前锋,金火不能入,纵横海上。会飓发,碎巨舰数十,漂流士卒数千,乃还守厦门。已而闻大兵三道入贵州,度江南无备,乘机复出。十六年五月,由崇明入江。时沿江要害皆置重兵,设大,横铁索,阻守甚严。成功以十七舟径进,蔽江而上。六月,遂破瓜洲,犯镇江。于是江宁、苏常诸道援师毕集,以二十二日战于杨篷山,成功兵上陆者二千。诸会援者皆一时宿将,提督管效忠尤以善战闻,所部凡四千人,他镇兵不在此数;而是日激战之终局,援兵存者仅十之一耳。镇江不守,成功留五日,引兵而西。其部将甘辉请北取扬州,断山东之师,南据京口,绝两浙之漕,严扼咽喉,号令各郡,南畿可不战自困。成功不听。七月,抵江宁,谒孝陵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4 页
。而煌言别率所部,由芜湖进取徽、宁诸路,安徽列城望风纳款者凡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东南大震。世祖幸南苑,集六师,议亲征;而崇明总兵梁化凤以七月二十四日出成功不意,大破之于仪凤门外,擒杀甘辉,成功遂以馀舰扬帆疾归。煌言军亦为贵州凯旋兵所败,走航钱塘江出海。成功经营海外十馀载,进取之志卒不能达,乃退据台湾,越年竟死。同时鲁王亦薨于台;煌言被执,以不屈见杀(并康熙元年)。由是,沿海防务稍稍息肩。而成功竟以台湾之战,使国姓爷之名(Koksing Koxiga)显于欧洲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4 页
五、三藩之乱
康熙初年之大势 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月,世祖章皇帝崩,春秋二十有四。皇三子嗣位,是为圣祖仁皇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改明年(一六六二年)为康熙元年。是时明宗室诸王偏安割据者已荡灭无遗,其遗臣之奔走号召以规复为志者,独台湾郑氏而已。海内郡县皆已统一,而开创诸将犹分镇封土,握兵马财政之权,隐如敌国。及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七月,圣祖亲政,渐欲完成中央集权之制,知藩镇强大,非国家之利,阴为之备;而诸藩亦内不自安,诡请解兵纳土,以探廷旨。于是撤藩之论起,而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之变作。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4 页
三藩之起源及其势力 先是世祖定鼎,东南骚乱,故命大学士洪承畴经略五省,而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5 页
以定南王孔有德循广西,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循广东,平西王吴三桂循四川及云南。耿仲明以顺治六年七月道死于江西吉安府,而孔有德亦以九年李定国之乱自裁于桂林。有德无子,爵除,而仲明子继茂袭封。及南方略定,承畴偕宗室罗托、信郡王铎尼引禁旅还京师,而诸王各率所部绿旗兵留镇一方。于是三桂王云南,可喜、继茂王广东;寻徙继茂王福建,继茂卒,子精忠嗣:是为三藩并建之始。三藩中三桂功最高、兵最强,方其入滇之始,军书旁午,朝廷假以便宜,云、贵督抚咸受节制,用人不受吏、兵二部之掣肘,用财不受户部之稽核。其所除授,号曰西选,西选之官遍天下。据桂王五华山旧宫为藩府,置藩庄七百顷,通使达赖剌麻,广市西番蒙古名马,重敛土司金币,开矿榷盐,厚目封殖。乃择诸将子弟及四方宾客颖敏者,教以战术,水陆冲要,遍置私人。子应熊,尚公主,居京师,朝政巨细无所不悉。以是根蒂益固,异志益坚。而尚可喜老病,以兵事属其子之信。之信以酗虐横于粤,耿精忠以税敛暴于闽,皆挟边防为名,岁耗巨帑。统计三藩运饷,岁需二千馀万,一切仰诸江南,几糜天下财赋之半。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5 页
撤藩之议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三月,尚可喜既受制于其子之信,虑不得自全,乃用其客金光计,疏请归老辽东,留子镇粤,冀见上得自陈。是时,圣祖亲政已数载,春秋日富,习知中外利害与前代方镇得失,数思有以变置,而审慎未发。至是,部议谓可喜归辽,而之信仍拥众留粤,父子分离不便,因请尽徙全藩。三桂及耿精忠闻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6 页
,亦于是年七月,疏请安插以相尝试。时廷臣议者或言三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平定,未有乱萌,今若将王迁移,则不得不遣兵代戍,如是更调往复,重滋苦累,应请勿徙;而户部尚书米思翰独力主撤藩议,刑部尚书明珠和之。帝以三桂蓄谋已久,不早除之,且为巨患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于是徙藩之议竟决。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6 页
吴三桂之发难 三桂自以功高,朝廷终不夺其分土,当优诏慰留,既而移镇山海关外之命至,全藩震动,反谋益急。然以滇、蜀阻隘难进,非举兵之地,欲行至中原而后发。因谬为恭顺,阴事部勒;而抚臣朱国治驱之急,词色峻厉,三桂不能堪,遽于十一月二十一日袭杀抚臣,移檄远近,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为周王元年,蓄发、易衣冠,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桂皆起应之。云贵督臣甘文焜闻变,自贵阳趋镇远,战败自杀。变报达京师,举朝震动,大学士索额图请诛撤藩论者以谢之,帝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公布三桂罪状,削其官爵,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于狱。命前锋统领硕岱驰守荆州、常德,阻其东犯湖广之师;命西安将军瓦尔喀进屯四川,以绝自滇入蜀之通路;而续发大军继其后,以顺承郡王勒尔锦及都统赫业督之:皆十二年十二月及十三年正月事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6 页
湖南之陷落及其应援 三桂既据有云、贵,乃遣部将王屏藩犯四川,遣马宝等自贵州出湖南,以十二年岁除陷沅州。明年正月,张国桂等引兵继进。湖南巡抚卢震弃长沙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7 页
奔窜,官军之屯湖北者皆畏葸不敢前。于是常德、长沙、岳、澧、衡四府一州先后陷落。同时,四川巡抚罗森、广西将军孙延龄、襄阳总兵杨来嘉各以其守土叛,应之。耿精忠闻之,亦以三月举叛旗,陷全闽。数月之间,六省尽失,中原动摇,当官者无守志。惟尚可喜镇广东,按兵守臣节。三桂闻湖南已定,乃亲赴常、澧间督战,而使其将吴应麒严守岳州,扼洞庭峡口,以当江北官军;官军云集荆州,莫敢渡江。然三桂以子孙并质京师,冀免其诛,又年老持重,不欲轻去云、贵根据,故当发难之日,尝以疏付撤藩使者折尔肯还奏,有所陈请。及既得湖南,又下令诸将毋得北进,冀朝廷裂土议和,画江为国。而圣祖深知三桂狙诈,不欲苟且息兵,遂以四月赐三桂子应熊及其长孙世霖死。旋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助顺承郡王进图岳州。三桂乃分兵,一由长沙出江西,一由四川窥陕西。其出江西者,分扰袁州、吉安境,与耿精忠之军合,陷三十馀城。而陕西提督王辅臣又以是年十二月举兵宁羌,遥附三桂。于是东西响应,寇氛益张。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7 页
陕、甘骚动与长沙攻守 先是朝廷以四川助乱、陕西摇动,当严为警备。乃使大学士莫洛率绿营步兵驰往经略,使贝子董额率满骑继进。而三桂将王屏藩骁勇善战,与西安将军瓦尔喀相持于川北,数出偏师,绝粮运、断栈道,官军饷缺有哗溃者。辅臣阴生异志,以索饷为名,鼓众攻杀莫洛于宁羌。董额逡巡不敢袭,尽留诸军困守西安。辅臣自据平凉,而使其党分陷各郡。三桂闻之,赂辅臣犒师银二十万,又令王屏藩等出汉中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8 页
相援应,甘肃尽陷。董额与辅臣相持一年不下,至十五年,朝廷乃以大学士图海为定远大将军,任西征事,节制董额以下诸军。时三桂方欲乘辅臣之变,取道川、陜,入犯京师,乃留兵七万守岳、澧诸水口,以拒荆州之军;又留兵七万守长沙、醴陵、萍乡,以当安亲王岳乐江西之师;使杨来嘉等进掠郧阳,而自赴松滋调度,欲以通西北之寇。及图海至,督诸将一战,大败辅臣等于平凉城北,辅臣遂以是年六月乞降。王屏藩等遁还汉中,陕、甘略平;而岳乐复乘三桂西上,定江西边郡,由萍乡、醴陵进攻长沙,湖南震动。三桂既不得志于西北,又闻长沙急,乃由松滋回军,尽调诸将会援。荆州军乘之,稍稍南进,扼江湖之险,长沙垂克,而未几松滋舰队自上游来援,荆州军遽藉口溽署引还。三桂又遣其将高大节东陷吉安,以断岳乐之后路,攻守之势复变。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8 页
耿精忠之叛服 耿精忠之叛也,以都统马九玉、总兵曾养性、白显忠三人为其爪牙,分三路出寇。即养性出东路,据浙之温、台;显忠出西路,据江西之广信、建昌、饶州;九玉出中路,据浙之金、衢。又约台湾郑经,与潮州总兵刘进忠内外夹击广东,声援甚盛。十三年六月,以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贝子博喇塔为宁海将军,赴浙进讨,旷岁无功。朝廷数遣敕使招抚,悉见拒不受。会精忠与郑经有隙,经夺其漳、泉、汀、邵诸府,杰书等乘其内乱,遂以十五年九月进攻九玉于衢州,破其众数万。同时白显忠亦为安亲王岳乐所困,穷蹙乞降。精忠既覆两路之师,又内迫于郑氏,闽地几失其半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9 页
,恇惧不知所为;乃遣其子显祚诣大军献总统印,自请随官军剿「海寇」赎罪。曾养性闻之,亦以温州降。郑经遂以翌年为闽师所迫,弃漳、泉诸府,退守厦门。浙、闽告平。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9 页
尚之信之叛 方十四年精忠与郑经同盟侵掠广东沿海,同时吴三桂亦遣故广西提督马雄进兵肇庆,夹攻可喜。可喜自三桂举兵以来,始终与之反对,尝执其使者,奏其诱降之书;又虑之信不可恃,疏请以次子之孝袭封,朝廷深倚赖之,进封亲王。至是可喜东西受敌,又内制于之信,力不支,因自陈衰病将不起,乞江西官军往援,诏以将军觉罗舒恕及副都统莽依图赴之。军至而之信已变,受三桂招讨大将军号,改帜易服,严兵守可喜府,移檄诸郡。是时尚之孝军惠州,两广总督金光祖及舒恕军高州,莽依图军肇庆,精锐不下二、三万,足以合力制之信。而光祖阴受三桂密劄,牵制诸军,使不得进。之信势大振,江西援师引还,光祖遂与抚臣佟养钜并降于三桂,三桂封之信辅德亲王,趣之出师,恃为后劲,可喜竟以忧愤卒。
清史讲义选录 第 49 页
广西之战局 孙延龄以十三年春据桂林附三桂;未几,提督马雄亦以柳州应之。三桂封延龄临江王,以雄为东路总督。延龄故与雄有怨,虽共事而畏其逼己,猜忌日深。延龄妻孔四贞,故定南王有德女也;日夜以朝廷恩德为言,劝之反正,延龄意动。马雄讦诸三桂,谓延龄有异志,当急图之。三桂乃使其从孙世琮,引兵赴广西。世琮遂以十五年十二月入桂林,擒杀延龄。先是庆阳知府傅宏烈当三桂未叛时,尝劾奏其不法状,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0 页
坐妄言流徙苍梧。及三桂反,广西响应,宏烈阳受三桂职,而阴募义勇,图恢复;寻集兵五千人,移檄讨贼,自请任广西军事。诏授宏烈广西巡抚、抚蛮灭寇将军,增募义勇,便宜行事。会尚之信反正,官军集韶州,得分兵赴援,宏烈领所部兵万馀,累克浔、梧诸郡。援军乘之,进围平乐,与世琮相持。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0 页
江西、广东之复定 高大节既陷吉安,使其党韩大任守之,而自率所部乘间出战,以少击众,官军当之者辄挫。大节寻与大任不相能,屡为所谗,发愤竟死。大任不敢出战,吉安遂为官军所围。十六年(一六七七年)四月,大任溃围出,寻降。时耿精忠、郑经先后或降或走,闽地全定。而尚之信亦苦三桂徵饷,颇萌悔志,阴通款于江西官军。诏以莽依图为镇南将军,自赣州入广东受之信降,而又令都统赖塔领漳、汀守兵赴潮州应之。于是江西、福建之师同时入粤,之信遂以十六年六月率军民迎降军前。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0 页
三桂之末路 三桂既失陕西、福建、广东三大援,又失江西,其领地自云、贵而外,独有四川、湖南及广西之一部而已。又自军兴以来,东西调发,财用渐竭,川、湖赋税不足以供军需,情见势绌,恐诸将解体,欲伪示威,重维人心。乃以十七年(一六七八年)三月建号即位,以衡州当兵冲,自长沙徙都之,改为定天府,置百官,封诸将。是时,诸道官军专力湖南,安亲王岳乐复浏阳、平江,将军穆占以陕西、荆州精兵进拔永兴等县,简亲王喇布遂自南昌进屯茶陵。于是湖南东南边境诸州县,自平江至蓝山悉为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1 页
官军所得。而永兴为衡州门户,相距仅百馀里,三桂所必争,乃遣马宝等悉锐环攻,昼夜不息;至八月,城垂陷,而三桂暴卒。诸将解围赴衡州,聚谋迎其孙世璠于云南立之。初,十四年陕、甘之变,四方骚乱,圣祖欲亲征,驻跸荆州,就近调度;而廷臣以为京师根本重地,车驾远出,恐有言奸宄窃发,固请毋行。及三桂僭号,圣祖慨军旷日持久,复下亲征之令。廷臣又以贼势日蹙,无劳远出为请,帝未决,会三桂死,乃止。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1 页
三路入滇 世璠既立,不敢留衡州,退居贵阳,恃川、湖、广西为屏蔽。然自三桂殁,部下失措,无能定战守之策者,官军势益振。于是湖南则安亲王,广西则傅宏烈、莽依图、赖塔,四川则平凉提督王进宝、陕西提督赵良栋皆累战累捷。十八年(一六七九年)正月,吴应麒自岳州走常德,寻复弃城遁,长沙、衡州相继下。同时,宏烈等亦克桂林,走世琮。而王屏藩守汉中,以饷运不继,又为王进宝所迫,退守保宁;翌年(一六八0年)正月,遂自杀。良栋亦以是月克成都,三省略定。是年三月,诏安亲王率所部大军之半凯旋,而以贝子彰泰代之。三道之师合趋云、贵,即彰泰以平定湖南之师,自沅州出其东;赖塔以闽、粤之师,自南宁出其南;而良栋以川师出其北。十月,湖南官军由平越趋贵阳,世璠偕诸将走云南,官军乘胜西进。翌二十年(一六八一年)正月,与赖塔军会于曲靖。二月,抵云南;世璠据五华山宫城,誓死守御,累月不下。至九月,良栋已尽逐川南诸寇,进与湘、粤之军合围,攻益力,以十月克之。世璠自杀,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2 页
马宝等为俘,寻磔于市,云、贵悉平,班师。于是,康熙十二、三年以来蔓延十省之大乱,全归镇定,而台湾郑氏之独立遂不旋踵而覆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2 页
尚之信之伏诛 尚之信既降,复怀两端,官军征湖南时,趣之出援不赴;比永兴危急,又坐视不救。三桂死,始听调遣,从征广西,驻军武宣。会其弟之孝谋袭藩位,令藩下人张士选赴京告之信心怀怨望,放言讪上。都统王国栋者,故之信私人;至是亦助之孝,发其罪状。十九年三月,诏侍郎宜昌阿等驰往按问。之信闻命,自武宣还广州,上疏抗辩,诏令至京对簿。而藩下总兵李天植怒国栋谗构,诱杀之。事闻,天植坐谋反伏诛。之信遂以是年八月赐死,之孝并坐褫职。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2 页
耿精忠之伏诛 耿精忠之降也,以请剿海贼立功赎罪为词,康亲王杰书奏复其爵及所属官职如旧。朝廷乃以耿昭忠(精忠弟)为镇平将军,驻守福州,而使精忠率所部从征;旋收复兴化、泉州、漳州,逐郑锦入台湾,移师征潮州。会尚之信以广州反正,潮州之刘进忠亦降,精忠遂驻守其地。十六年四月,康亲王议令将军赖塔守潮,而撤精忠还福州。圣祖虑其疑惧生变,诏勿撤。十一月,藩下参领徐鸿弼等遣人赴部,首精忠归顺后尚蓄逆谋,列罪状五款。同时昭忠亦以鸿弼首词,具疏入告。圣祖留疏不发。十七年春,召昭忠还京,仍命精忠还驻福州,而密谕康亲王令之自请入觐。十九年八月,精忠入朝,以藩兵授所属都统马九玉辖之。圣祖乃以前此留中诸疏下法司勘问,部议黜爵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3 页
磔死。然圣祖以九玉尚握兵柄,不欲遽发,命系精忠,待鸿弼等至京对簿。明年十月,大兵平云南,九玉亦解任归旗。于是台官交章言三桂宜戮尸,精忠及其党应按律议磔,而大学士明珠亦极言精忠罪在不赦;乃诏析三桂骸骨颁示海内,而磔死精忠于市。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3 页
封建藩镇之全废 三藩既平,朝廷尽籍藩产入官,充军饷,撤藩兵回京师,而于福州、广州、荆州等处各设八旗兵驻防。自是不复以兵权土地世予臣下,凡亲贵功臣毕留京师,宗室自亲王以下至奉恩将军,爵凡九等,有俸、有庄田。功臣自一等公以下,至恩骑尉,爵凡二十六等。虽世袭有差,实际上无几微之权势。由是前代封建之弊绝。其任全国之守备者,则各省有提督、总兵等官,以统绿旗;各要地有将军、都统等官,以统驻防八旗,然皆掌兵柄而不擅财赋,且与文臣互牵制焉。由是前代藩镇之弊亦绝。中央集权之制,至是渐完密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3 页
六、台湾之收服
郑氏佔领以前台湾之历史 台湾自郑氏佔领以前,为马来种生番所据,未尝受中国之统治。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尝一至彭湖,东向望洋而返。「宋史」谓彭湖东有毗舍那国,即其地也。元置巡司于彭湖,明初废之。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和兰人既据南洋诸岛为贸易地,欲求商港于中国,乃以十七艘之舰队谋犯澳门。时澳门已为葡萄牙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4 页
人极东贸易之要地,当兰人来侵,中国兵与蒲人协力拒之。兰人不得志,退入彭湖(西名Pescadores,蒲语渔夫之义也),筑城居焉。寻又为明军所逐,土人复起攻之,乃以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退据台湾(西名Formosa,亦出蒲语,译言美丽)。自是以来,兰人次第开拓,先筑安平城(Fort Zealaudia),旋筑赤崁城(Fort Provintia),又逐西班牙人于岛外,台湾全土归其掌握。乃改革行政,宏布宗教,授土人以兰语,成绩颇著;而是时中国大陆兵乱渐起,避难来住者日以繁衍。于是中、兰两国之移民势力相敌,而郑成功终以战胜之结果,据有其地。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4 页
郑成功与和兰之战争 顺治十七年,成功自江南败归,使其子经留守厦门,而自以舰队向台湾。是时,兰人哥依德(Coyet)为台湾知事,怒岛人与成功相通,下令捕治,中国移民皆不服。会知事所属会计员负债钜万,恐发觉无以偿,乃走报成功,请为向导。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馀也』。十八年六月,成功以兵二万五千自安平附近上陆,断安平与赤崁之交通。赤崁城先下,兰人守安平,而告急于巴达维亚(Patavia)。巴达维亚总督遣兵舰七艘、兵七百人赴援。会中国边吏致书哥依德,求合兵先逐成功馀众之扰大陆沿海者,然后攻其本营,兰人乃分兵舰五艘应之;成功乘机悉锐还攻。于是安平陷重围者已九月,兵士死者千六百馀人;哥依德知不能敌,遂以城降。自天启四年,兰人佔领台湾以来,至是凡三十七年,尽失其所有权。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5 页
郑氏台湾之经营 成功既佔领台湾,内则组织政府,兴农业、修兵备、定法制、建学校,用处士陈永华为谋主,筑馆舍以居明宗室遗臣之渡海来归者,以赤崁城为承天府,污莱日辟。外则置兵守金门、厦门两岛,与相犄角;又通使斐律宾群岛,求聘问于西班牙总督,欲以得海上之应援。朝廷知成功终不可致,顺治十八年,诛其父芝龙,并诛郑氏子弟在京者,而诏徙福建沿海三十里内之居民于内地,禁渔舟商船出海,将以坚壁清野之法困之。于是沿海商民荡析流离,又失海上鱼盐之利,颇相疾苦。张煌言因遗书成功,趣之内渡,谓:『弃此十数万生灵不收,安用争夷岛;且苟安一隅,恐将来金、厦亦不可守』。而成功以台湾初定,虑兰人来袭,未暇争霸大陆。翌康熙元年,成功卒,春秋三十有九,长子经自厦门入台嗣立。是年,监国鲁王亦卒于台。二年,桂王亦被难,而经犹奉其永历之号,巩固海外。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5 页
福建之侵扰 其后三藩事起,耿精忠据福建,乞援于郑氏,许以漳、泉二府酬之。台人大喜,亟渡海而西,与耿氏合攻广东。既而精忠背约,经请漳、泉不得,于是反兵自取之。福建故属郑氏势力,其旧部多有存者,海澄总兵赵得胜与其属刘国轩、广东潮州总兵刘进忠皆叛附经,经乘势取汀州、邵武等府。会精忠反正,与康亲王杰书合军攻郑氏,遂以十六年收复漳、泉以下诸府。经退守厦门,旋复遣将出没沿海。十八年,经将刘国轩等分道入犯,以六月下海澄,分围漳、泉。杰书驻军福州不敢救,而巡抚吴兴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6 页
祚与将军赖塔出安溪间道,解泉州之围。总督姚启圣、提督杨捷夺漳州险要,国轩还据海澄,守一年不下。时三桂死,官军复岳州,湖南水师无所用。诏水师提督万正色督战艘二百,由海赴闽,与启圣、兴祚等会军攻之,遂以十九年三月克海澄;郑经及国轩弃金、厦二岛,归台湾。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6 页
招抚之议 方郑经之初立也,朝廷遣疆吏贻书招之,经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薙发易衣冠,议遂中辍。至是,赖塔复与经书曰;『自海上用兵以来,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足下父子自辟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弹丸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殄,中外一家,豪杰识时,必不复思嘘已灰之燄,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兵,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薙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而沿海生灵永息涂炭。惟足下图之』!经报书请如约,惟欲留海澄为互市公所;而姚启圣持不可,议复寝。启圣督闽,务欲灭郑氏,收台湾为功,数遣刺客谋暗杀,事皆无效;而经竟以康熙二十年正月卒,于是王位继承之争起,郑氏遂败。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6 页
郑氏之内乱 先是经连年用兵在外,用陈永华言,以长子克监国。克长而才,然乳婢出也。方成功在时,已有构之者,谓孽贱,不当为世孙辱国。及监国,礼贤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7 页
恤下,谨法令,物望颇归之;而群小惮其明察,益不利其立。至是经卒,侍卫冯锡范首以计罢永华兵柄;永华忧死,克失败。时成功妻董夫人尚在,复入间言,遂袭杀克,而立经次子克塽为延平郡王。塽幼弱,不能莅事,事皆决于锡范,人心益失。启圣闻其内乱,又知水师提督旋琅习海道可用,请乘机出师;而内阁学士李光地亦以是为请,征台之议始决。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7 页
郑克塽之降 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以战舰三百、水师二万,自福建出发,乃定先下彭湖、次攻台湾之策。时刘国轩在彭湖,沿岸筑垒,环二十馀里,间垒设,又列战舰据诸港,守御甚严。琅督诸军鏖战七昼夜(自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焚敌舰百九十馀艘。国轩力不能支,乘小艇渡台,官军遂据彭湖。七月,台人遣使议降,施琅、姚启圣以闻。八月,敕至,琅遂率众渡台受降。于是国轩及冯锡范等拥克塽出受诏,缴上成功所受明延平郡王印,藉土地户口府库军实以献,时二十二年八月十八日也。自顺治十八年,成功逐兰人据全台后,其独立之局凡二十三年。诏封琅靖海侯。克塽入都,隶汉军,封海澄公。克塽死而爵除,其子孙至今尚存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7 页
施琅之建议 台湾既平,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彭湖。施琅以为『中国东南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之为患有形,海之薮奸莫测。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则不归番、不归贼,而必归于和兰。彼恃其戈船火器,又据形胜膏沃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8 页
为巢穴,是藉寇兵而资盗粮也。且彭湖不毛之地,不及台湾什一;无台湾,则彭湖亦不能守』。由是设一府三县,置吏治之,隶福建布政使。然其地僻远,又受治日浅,奸宄时时窃发。其乱事之较著者,则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二年)朱一贵之乱及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之乱是也。今撮其颠末,附诸本篇。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8 页
朱一贵之乱 康熙末,台湾知府王珍税敛苛虐,滥捕结会及私伐山木者二百馀人,处以死刑。凤山县民黄殿等利一贵朱氏,称为明裔,奉之作乱。以五月六日陷府城,总兵欧阳凯战殁,凡七日而全毫尽陷。一贵自称中兴王,号永和。六月,水师提督施世骠及南澳镇总兵蓝廷珍先后自厦门渡海,会于彭湖。时台中闽人、粤人互相雄长,各地乡兵义勇争起拒贼,廷珍等乘之,自彭湖进克安平镇,旋以是月二十二日恢复府治,一贵等伏诛。廷珍因建议诸罗(嘉义)以北地险兵单,难以控制,宜割为二县。乾隆(按:应属雍正之误)中,朝廷用其言,始分诸罗北境为彰化县,又北增淡水厅;即后日之台北府,为故台湾巡抚所驻者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8 页
林爽文之乱 林爽文者,彰化巨族,以豪富雄一方。聚众结秘密社,号曰天地会,横行数十年,吏不敢问。乾隆五十一年,总兵柴大纪谋发兵捕之,而先焚无辜村聚以相怵。爽文因众怒,举兵反。十一月二十七日,陷彰化,寻又陷诸罗。翌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正月,大纪累战破贼,遂复诸罗。诸罗为府城北障,贼众十馀万复来攻之,志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9 页
在必得。大纪善战,与城民固守,亘半载不下;诏改诸罗为嘉义县。是年冬,总督福康安及将军海兰察奉命赴援,遂以十一月解嘉义之围,以十二月擒杀爽文以下数十人,台湾复定;而大纪为福康安所构,竟罗重辟。盖自明季至国初,台湾易主者凡三,而后始为本朝之领土。又自姚启圣建议征台以来,用兵凡三,而后始奏底定之功,收生聚之效。固以见国家之得之者,若此其不易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59 页
七、中西国际之由来
古代中西之交通 当明与本朝代兴之际,中国历史上渐开一振古未有之变局,即西洋诸国人之渡来是也。前此千馀来间,欧、亚两大陆未尝无一二交通之事实。西人至中国者,唐贞观中则有景教僧阿罗本。元初,则有威尼斯巨商尼哥罗博罗(Nicolo Polo)父子。而马哥博罗(Marco Polo)留仕元室,淹居吾土者前后且二十馀年,其所著旅行记,一时颇动欧人之耳目。然此不过艰苦卓绝之旅行家,旷代一至,于国际上无几何之关系,未得谓为近世东西交通之起源也。东西交通之就绪,实在印度航路发见以后;而发见此航路者为葡萄牙政府之力,故交通中国者亦以葡萄牙人为最先。由是而和兰人继之,英吉利人又继之;而西班牙人亦藉马尼剌(Manila)为两国之媒介,间接以行其贸易。今欲讲明中西国际之由来,则当就此等国民次第东来之历史略述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0 页
印度航路之发现 欧洲中古之时,威尼斯及热内亚诸商之往来印度者,其航行之路有二:一则取道埃及而出红海,一则由黑海取道美索不达迷亚而出波斯湾是也。自东罗马帝国灭亡以来,黑海地方之通路为土耳其人所扼,欧人之从事印度贸易者,不得不更辟他途以通之。是时,航海之术、物理之学日益精覈,乘时有为人士,争以捷足先至、垄断市利为其目的。于是哥伦布以地圆之理,游说西班牙政府资其舟楫财用,以求诸大西洋。而葡萄牙政府亦以累代奖励航海之故,使非洲西南海岸次第发现;其臣华士哥德噶马(Vasco da Gama)卒以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年)通过非洲之南端,以达印度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 Coast)之古里(Calicut)。是为欧、亚海路交通之始,实东西交通史上至要之事实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0 页
葡人通中国之始 自噶马发现印度海岸以后,葡王以马弩利第一东略之志益锐。弘治,正德间,遂县卧亚(Goa)、略马剌加(Malacca),设印度总督以掌贸易拓殖之务,置僧正以综理东洋布教之事,势力及于苏门答腊(Sumatra)、爪哇(Java)诸岛。自马剌加佔领后五年,葡人剌匪尔伯斯德罗(Rafael Perestrello)遂附帆船入中国,是为欧洲船舶内渡之始,时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年)也。其翌年,印度总督亚伯勒基(Albuqu-erque)复遣使臣比勒斯,求与明廷缔约,遣卧亚市长匪地难德安剌德(Ferdinand An-drade)测量中国港湾。两人之至广东也,地方官颇欢迎之,使碇泊上川岛(Shangchan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1 页
or St. John's Island)。又明年,匪地难德弟西蒙(simon Andrade)者踵至,有暴行,大为吏民所恶。先是,武宗闻比勒斯之至,使留广东待命;及西蒙事作,遂遣使鞫之,坐以间谍,下诸狱。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遂下令放逐葡人于境外。未几令弛,葡人来者益多。嘉靖中,广东附近有葡人居留地三,即上川、电白(西史作Lambacao)及澳门(Macao)是也。十馀年间,电白贸易为诸港之冠,葡商寄居者常达五、六百人;及澳门兴盛,遂驾电白而上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1 页
澳门互市之起源 当时广东而外,沿海诸省为葡商所出入者,则宁波、泉州等地是也。居宁波之葡商,或结党四出,诱掠妇孺,居民大愤,争起复雠,以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年)屠教徒万有二千,焚葡船三十七艘;而泉州之葡人,亦以二十八年(一五四九年)为吏民所逐。于是澳门独为葡人极东贸易之要港。澳门互市之起源,盖在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年)。是时,都指挥黄庆者,得葡人巨贿,为请于上官,始以濠境(即澳门)为通商之地,年科地租二万金。其后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年),葡船有遭风涛之害者,以贡品被水为辞,请于海道副使汪柏乞地暴之,自是展境益广。至万历元年(一五七三年),中国政府始于澳门附近筑境壁为区画,置守吏焉。而西史或言嘉靖时,澳门故为海寇所据,地方官假欧人之力讨灭之,故以其地割与欧人为酬功之具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1 页
西班牙人之渡来 方葡萄牙人开辟印度航路、垄断东洋贸易之全权,同时西班牙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2 页
府亦次第发见亚美利加大陆,取墨西哥为殖民地,一意西进,以求达其世界回航之目的。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年)当西班牙加罗第一之时,其臣墨加蜡(Magalkaes 亦作麦折伦 Magellan)者,始率舰队,自大西洋出亚美利加南端,进达太平洋,凡航行三十三月之久,而至马来群岛之息布(Cepu);是为欧洲至东亚西南航路开通之始。墨加蜡旋为土著所杀,其徒众以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越印度洋而归。于是加罗第一以太子非利布之名,名所至群岛曰斐律宾。终加罗之世,西班牙舰队至斐律宾者三,然仅得出入其地而已,未暇佔领也。及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年),非利布立(是为非利布第二),益经营四方,逞其远略。其将勒迦斯比(Legaspi)遂以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年)佔据斐律宾,定马尼剌为列岛之都会。是时,中国商人往来南洋者获利甚钜,沿海剽悍之民,或以武力恣其暴取。及西班牙人至,斐律宾海陆间遂为两国民之战场。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2 页
李马奔之斐律宾战争 明室叔季时代,中国国民有以匹夫之势力,与欧洲雄国为敌者,后则郑成功之与和兰,而前则李马奔之与西班牙是也。李马奔者,泉州人,故海贼渠魁,数出没远近,从事劫夺。会海上有帆船来自马尼剌者,为马奔所掠;马奔即以捕虏为向导,率帆船武装者六十二艘、水陆兵各二千、妇女千有五百,进征斐律宾。万历二年冬(一五七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舰队达马尼剌湾,马奔使部将日本人庄公(Sio-co)将兵六百先入。时暴风起,舟多覆者,溺杀几二百人。庄公以残兵薄马尼剌城外,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3 页
进殪西班牙副将,西兵走保桑的亚哥(Santiago)。会援军一队至,庄公以为大军也,稍稍引退。西兵乘势追击,血战亘数时,庄公收败卒,退合李马奔之本营。时勒迦斯比已死,其孙温萨尔塞特方经略吕宋北部;及中国兵迫马尼剌,急还谋防御之策。西十二月三日,两军战备已就,马奔集部将,下进击之令。庄公引兵千五百人登岸,纵火市街,围其堡垒,而舰队自港外发助攻,庄公遂以所部入城。西军殊死战,庄公阵殁,马奔复发兵五百继之,终无功而退。于是马奔收馀众,航吕宋岛西岸。数日,至亚格诺(Agno)河口,降服土人,得河上四里地,筑城居焉。萨尔塞特闻之,复大举来薄,马奔知不敌,乃留兵城中,牵制敌军,而乘间出海遁。其留者走匿深山间,至今斐律宾有伊哥罗德支那人种(Igorrots-Chinese)者,其苗裔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3 页
中国与西班牙交涉之始 方马奔之据亚格诺河口也,福建总督闻其势盛,发舰队侦之。西班牙人闻中国舰队之至,欲乘机与订通商条约,乃邀使者至马尼剌,谒其知事。使者言通商事当就督臣议之,请俟舰队归国之际,简信使与俱。于是知事以僧侣马丁拉达等为使,赍书翰贡物,附闽舰内渡,求缔商约;是为西班牙遣使中国之始,时万历三年(一五七五年)也。其后万历八年(一五八0年),西班牙王非利布第二复遣马丁伊格奈条(Martin Ignatius)来申前请,而先后并为葡人所间,不得要领。然中国商船往来斐律宾自若,故马尼剌遂为两国之市场。先是,西班牙政府之得斐律宾也,以为墨西哥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4 页
殖民地之附庸,凡斐律宾行政补助费及商品代价,悉取诸墨西哥,岁额二百五十万圆。此故墨西哥银币充溢马尼剌,复经南洋商人之手以输诸中国。今墨银之通行内地者,由此起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4 页
和兰之经略南洋 正、嘉以来,东洋商利,殆为葡萄牙人所独擅,既如上文所述。然葡人之经营拓殖,专以暴力制胜;及拓地既广,国力不足以维系之,故不久中衰,而和兰、英吉利两国代之而起。和兰故西班牙领土,以宗教纷争之故,于万历九年(一五八一年)脱西班牙政府之羁绊,宣告独立。方葡萄牙商业盛时,其都里斯本为东洋百货所萃,和兰、英吉利诸商率就其地为稗贩之业。然自万历八年(一五八0年)西班牙王非利布兼袭葡国王统以来,有辖治比勒尼全半岛之主权,以和兰人为其叛民故,务有以困之。遂于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年),下令禁兰人出入里斯本。兰人既失稗贩之利,势不得不自辟商路,直接与东方诸国贸易;而是时林斯哥敦(Jan Huigen Van Linsikoten)、好德曼(Cornelius Houtman)之徒,并以游历外国,习识海程为全国提倡。万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年),亚摩斯德登诸商始创「私立东印度会社」,从事探险。好德曼遂以是年回航南非,经苏门答腊至爪哇西岸,巡览而归。自是兰船东渡者不绝。至万历三十年(一六0二年),东印度会社得政府公许,有于殖民地置兵除吏及与所在国君主宣战媾和之权,遂自苏门答腊、爪哇、摩鹿加列岛(Moluccas)逐葡人而有之。寻以万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5 页
历末年(一六一九年)建巴达维亚府于爪哇,以为诸贸易地之中心。于是西自印度之马拉巴尔海岸、东至日本之长崎,其商港相接,海上权力极盛一时。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5 页
兰人与本朝之交涉 兰人既席捲马来西亚群岛,所至排斥他国,恣其独佔;而在澳门之葡人,以有中国兵援助故,得保其位置。兰人不得志于澳门,乃经营台湾,以伺利便。会本朝定鼎与内外更始,旧教牧师有马尔底尼者自中国入巴达维亚,盛道新政府之开通。兰人方以广东交涉之途为葡商所遮,苦不得间,及闻牧师言,遂欲遣使北京,与政府为直接之谈判。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兰使哥页(Coyer)及开泽(Keyzer)二人始自爪哇抵京师,觐见世祖,以互市为请。廷议许和兰商船八岁一至,船数以四艘为限,他所请皆不得行。其后,台湾为郑成功所夺,福建沿海连年被其侵略,兰人数遣舰队助大军攻金、厦,削郑氏势力,以是挟功求报酬。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其使臣诃伦(Van Hoorn)复以巴达维亚总督之命,议约北京,竟略无所得而返。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5 页
英人之东渐 英人之从事东洋探险,殆与和兰人同时;惟和兰人所经营者,以马来西亚群岛为主,而英人所注意者则在印度。万历七年(一五七九年),托马斯士德芬(Thomas Stephens)者始至印度,英人得自其通信中知商况之梗概,进取之志由是生。方和兰之独立也,英女王伊利萨伯以宗教上之关系为其后援,故英、西交恶。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年),西班牙之无敌舰队为英军所歼,英人于海上之威望坐是骤增;而是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6 页
时西、葡合并,葡人之东洋商利为西班牙财赋所从出,故英人欲藉战胜之势,进覆其根据。会和兰暴兴,南洋贸易为其所持,其出品之行售欧洲者,价腾贵至倍蓰,英人益不平。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伦敦商人集议组织东印度会社,与兰人竞争。至翌年(一六00年)成立之顷,其资本金仅七万镑而已;而以累次远航之结果,得于爪哇及印度沿岸行其贸易,赢获日富。顾其在爪哇等岛地者,始终为兰人所排斥,不能得志,独于印度大陆所在奏功,其势力远出他国之上。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6 页
中、英交涉之起源 中、英之互市,自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虎门之役始。先是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年),英女王伊利萨伯虽尝一遣使节奉书明廷,然不能达其目的。其后,英人以经略印度之故,与葡人相冲突,战争连年不绝。于是卧亚总督以屡败之馀,与英人缔休战条约,许英船有出入澳门之权利。崇祯十年,英人威代尔(Weddell)者率舰队至澳门,携卧亚总督书谒其知事,葡人拒不纳。威代尔乃思与广东大吏相交涉,而葡人复谗构其间。当英船之至虎门也,守者遽发击之;激战数时之后,台遂陷。其终局,英人以所得战利品还付中国,而中国亦允英人通商。然未几鼎革之乱起,海内骚动,故外国贸易为之中辍。至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东印度会社遣商船一艘至厦门,无功而返。会郑经在台湾,颇讲外交之策,英人与订约,得以安平及厦门为出入地。而台湾新辟,物产贫乏,故安平贸易不久旋废,而厦门独盛。康熙十六年(一六七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7 页
七年),英人始议于厦门建商馆;然以本朝干涉之故,事卒不成,惟其商船得以时间至而已。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7 页
基督教之传来 自基督教入中国,而宗教问题常为近世国际上纷争之要点;故其传来之次第,亦吾人所欲知也。基督教义之最先流布中国者为乃斯德利安宗,当盛唐之世,已风靡一时,所谓大秦景教者也。然乃斯德利安宗之在欧洲,尝为宗教会议所排斥,固非基督正宗。及唐会昌五年(八四五年),下诏严禁,而其徒遂绝迹于中国。尔后,蒙古帝国兴,东欧地方被其蹂躏,罗马教皇及列国君主思以宗教之力怀柔之,数遣教徒为议和使,试其游说。于是若望高未诺(John of Monte Corvino)者,以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0年)得元廷许可,布教北京,建礼堂焉。罗马加特力宗之入中国,自此始。然元亡,而布教事业亦因之中止。及东西航路既通,欧人东渡者日众,商业所及,宗教随之。而是时加特力宗方以路得宗之抗议,失势力于欧洲;其徒有志者,因欲转入他土收其义法,而耶稣伊德社(Jesuit)传布最力。加特力宗之得蔓延于东洋诸国者,皆此社之为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7 页
利玛窦之布教事业 是宗之再兴于中国也,实以义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为其初祖。中国所谓天主教者,即玛窦所倡也。先,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年),耶稣伊德社东洋布教长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自卧亚内渡,道死于上川岛。其后任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8 页
范礼安(Valignani)乃遣玛窦及罗明坚(Michael Ruggieri)入中国,绍其遗志。玛窦等以万历八年(一五八0年)至广东,留滞肇庆,服桑门衣,习华言,以其暇说教。罗明坚寻以事归,而玛窦遂易儒服,入南京,与其徒王丰肃(Alphonsus Vagnoni)游说荐绅间,日见尊信。南京礼部侍郎沈奏:『陪京都会,不宜令异教处此』。疏入,不报。万历二十八年(一六00年),玛窦始与其友庞迪我(Didacus de Pantoja)来北京献方物及基督画像。神宗念其远来,礼遇甚厚,令得于京师内外崇建礼堂。朝官徐光启、李之藻辈并服习其说,折节与游。玛窦能属文,颇有所论述。又其布教常斟酌中国习俗、古义而调和之,故成就有足观者。光启、之藻又从之译受「乾坤体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诸书行世。是为泰西科学输入中土之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8 页
明末天主教传布之概况 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0年),利玛窦卒,而天主教徒亦颇为朝议所攻击。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遂下令放逐;终以光启调护之力,至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事得解。是时,宣教师留京者,自庞迪我外,有熊三拔(Sab-bathinus de Ursis)、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阳玛诺(Emmanuel Diaz)、邓玉函(Joannes Terrenz)等更相应和,气类甚众。而德意志人汤若望(Joannes AdamSchall von Bell)又以后至,能承其业。原诸人之所以见重于当时者,盖非以其宗教而以其学术。彼等皆明习历法,旁通百技,能为时用。李之藻尝称:『其所论天文、历数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9 页
,有中国昔贤所未及者;不徒论其度数,又能明其所以然之理。其所制窥天、窥日之器,种种精绝』。当时士丈夫既以从善服义之公心盛相推许,而朝廷亦利用之,使当司天之任,或令铸巨佐军用,故其布教亦得无阻害。盖至崇祯末年,而臣民之奉教者逮数千人,其中宗室一百十四人、宦官四十人、显者十四人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9 页
国初天主教之废兴 鼎革之交,布教事业颇为兵乱所间;而宣教师之在北方者,以归命新朝故,得保其位置。若望又以历学受世祖宠遇,掌钦天监事,尊为通元教师。而其在南方者,则以桂藩为之护法,传习不替。当桂藩末路,王太后尝以宣教师之介绍,致书罗马法王祈福,其信仰之深略可推见。然自司天之职为西人所主持,学者颇以废绝古法为憾。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回回教徒新安人杨光先上书攻击,若望论磔,以前勋仅得不死,其徒并连坐禁锢。会圣祖亲政,诸连坐者,以大赦被释。于是南怀仁(Ferdinanclus Verbiest)者复疏论钦天监推算乖谬状,较验得实;怀仁遂以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任监副。朝廷知此辈博习可用,自治历以外,凡外交通译及测量境土之事,悉以任之。而此辈亦谨守玛窦遗法,不强使奉教者尽变中国习俗礼式。以故康熙初年,天主教盛极一时,全国信徒不下数十万人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69 页
八、嘉庆朝之叛乱(摘录)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0 页
海贼之起原 当教匪发难、西北骚动之际,而东南沿海有海贼之乱,其剧烈盖亦不下于教匪。自康熙二十四年海禁大开,内外市舶往来江、浙、闽、粤沿岸者不绝。及乾隆末,安南阮光平父子以力征经营得国,生财政上之困难,不得已而以盗贼政略为补苴之策,乃招濒海亡命,资以师船,诱以爵赏,令劫近海商舶佐国用。自是夷艇出没粤海,夏至秋归,大为商民患。已而内地悍民附之,或受安南总兵若王侯敕印,为之向导,益深入闽、浙,有凤尾帮、水澳帮等目。朝廷未尝不知安南政府发纵指示之罪,顾以西事方亟,不暇穷治,惟责地方大吏自为防御。五年六月,贼艇百馀艘聚偪台州,将登陆。定海总兵李长庚以三镇水师乘飓风雷雨,大破诸松门卫附近,获安南总兵四人,处以磔刑,以所得敕印掷还其国。会广南王后裔阮福映得法兰西人之援,以七年八月恢复旧领,求中国册封,乃一变前政府之方略,杜绝海贼。然海贼虽失安南政府之保护,而其中尤雄桀者,辄兼并群盗,自谋进取。一时蔡牵、朱濆之徒复纵横海上,患且益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0 页
李长庚与蔡牵之海上角逐 蔡牵者,福建同安人,奸猾能用众,既并有夷艇、夷及水澳、凤尾馀党,乃以闽海为根据,号令商船出海者纳通行税四百圆,入港者倍之;又交通陆地会匪使阴济饷械,以故储蓄日富,公然握海上之霸权。是时李长庚以功擢浙江提督,新造战舰三十艘,配以大四百馀门,号曰霆船,任浙海之防御。八年正月,牵以进香普陀故,至定海。长庚出牵不意,掩袭几获,昼夜穷追入闽海。牵舟在下风,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1 页
度不得脱,乃伪乞降于闽督玉德,请檄浙师收港而乘间遁去。牵畏霆船甚,因厚赂闽商,更造新舰,令高大过霆船,先后载货出洋。于是牵连得巨舟,复以九年夏犯台湾,劫米数千石,分饷广东海贼朱濆;连八十馀,猝入闽海。会温州总兵胡振声方以二十四艘就闽运造舟木材,玉德遽檄令击贼,而不发本省一兵出援,振声竟战死浮鹰岛洋面。诏以长庚总统浙、闽水师,以温州、海坛两镇为左右翼,使并力办贼。八月,长庚合诸镇兵,与牵、濆联合舰队百馀艘激战于定海北渔山附近,几粉碎贼舰。贼乘大风雨遁去,自是畏长庚如神,不敢复犯浙。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1 页
李长庚之战死 顾闽中自乾隆中叶以来,历任督臣如雅德、伍拉纳等率贪冒不职,习为风气,吏治军政之坏既达极点;至是,玉德益以废弛掣长庚肘。牵败归,则根据闽海如故,刷新战具,啸聚转来。复以十年冬,率百馀艘寇台湾,沉舟塞鹿耳门,号召土匪万馀围攻府城(台南),自称镇海王,欲遂规郑成功故事;而福建水陆官兵七万馀,赴援者不过三、四千。明年二月,朝廷方严旨诘责,议调德楞泰督川兵往剿,而长庚已以浙师三千馀渡台,水陆兼进,五战皆捷,包围牵于鹿耳门,旦夕奏凯。而牵散钱四百馀万赂闽兵,得以残舰三十馀突围出海。朝廷乃诏罢德楞泰之行,旋夺玉德职治罪,以阿林保代之。阿林保忌长庾益甚,莅任未数月,密疏劾之者三,赖浙抚清安泰力白其诬,长庚得不去,转战闽、粤沿海者复两年,卒以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击牵南澳洋面,中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2 页
贼舰弹战死,牵仅以三舟遁入安南海。长庚熟海岛形势、风云沙线,每战自持舵,虽老于操舟者不能及;以捐造船械,倾其家赀。家故与蔡牵同县(同安),长庚转战中数过县境,未尝一顾。朝廷方倚以灭贼,闻变震悼,追封一等壮烈伯,以其部将王得禄、邱良功嗣其任,勉以同心敌忾,为之复雠。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2 页
海贼之消灭 蔡牵自屡受长庚大创后,虽以闽师协剿不力之故,一时倖免,然精锐储蓄亦略尽。十三年,自安南回棹,得朱濆资助,复联合游弋浙海。时阮元再任浙抚,用反间策离之。濆独窜闽,遂为官军轰毙。其弟渥代领其众,终以十四年七月率所部三千馀,籍船四十二、八百馀,降于闽。同时,两广督臣百龄又严禁陆地接济,废止本省海运,先后降服贼舰数十;牵往来闽、浙沿岸,势渐孤。于是浙江提督邱良功、福建提督王得禄合两省水师,以八月十七日袭击诸渔山外洋。牵舟尚三十馀,惟弹已尽,乃用番银代之。官军以全力注牵坐船,燬其柁楼。牵知不免,卒举自裂沉于海;其馀党千三百人及粤海馀贼万九千四百馀人,遂以十五年各缴械乞降,而后三省海疆之巨患始得消灭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2 页
九、鸦片战争
鸦片输入之沿革 嘉庆朝中、英之交涉,吾人既于以上述其梗概,未几而两国以鸦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3 页
片贸易之纷议,生意外之葛藤,终至以兵刃相见。于是数千年来闭关自尊之中国,不得不一变其面目,公开商港,与世界各国订互市之约。故鸦片战争,实近世中国变局之造端也。鸦片之输入中国起源甚早,唐贞元时代(西纪八百年顷),阿剌比亚商人已有输入罂粟者。降至明中叶(十五世纪末),东洋贸易为葡萄牙人所垄断,而当时阿剌比亚人所运送至马剌加之货品有鸦片一物,华言亦谓之阿芙蓉者,实阿剌比亚语afion 之音译也。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关税表中载鸦片十斤,值价银条二个;则鸦片贸易之通行由来久矣。明季以来,民间渐有用以吸食者。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朝廷已布吸用鸦片之禁令,则此风之增长又可知也。然乾隆中叶以前,输入额尚不多,又输入之者以葡萄牙人为主。及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英吉利东印度商会自本国政府得垄断中国贸易之特权,而印度孟加拉斯地方又为鸦片产地,于是输入日增而民间吸食之害亦日甚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3 页
东印度会社之鸦片贸易 自嘉庆五年(一八00年)以来,朝廷知鸦片流毒日广,屡下严旨禁其输入,有发见者辄销毁之。然禁令愈严,而秘密卖买愈盛。英商等窃于广州湾中之伶仃岛及大屿山等地设船屯积,谓之鸦片趸。广东商人专以包揽走漏为业者皆蓄快艇,装以械,谓之快蟹。其私设之会社在广州者谓之大窑口,分布各地者谓之小窑口,所在勾通吏役、结纳哨兵,终且与沿海各官衙私缔契约,每输入鸦片一箱,纳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4 页
若干。自嘉庆二十一年至道光十六年,二十年间输入额之增加,几至五倍。据东印度商会所呈大不列颠国会之报告书,则其数如左:
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三、二一0箱 价三、六五七、000西班牙两。
道光十年(一八三0) 一八、七六0箱 价一二、九00、0三一西班牙两。
十四年间输入之增加已达三倍。又据英人美特日尔斯忒所调查,则自道光十年至十六年,其间逐年增加之数更有可惊者:
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二三、六七0箱价一五、三三八、一六0西班牙两。
同十六年(一八三六) 二七、一一一箱价一七、九0四、二四八西班牙两。
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三、二一0箱 价三、六五七、000西班牙两。
道光十年(一八三0) 一八、七六0箱 价一二、九00、0三一西班牙两。
十四年间输入之增加已达三倍。又据英人美特日尔斯忒所调查,则自道光十年至十六年,其间逐年增加之数更有可惊者:
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二三、六七0箱价一五、三三八、一六0西班牙两。
同十六年(一八三六) 二七、一一一箱价一七、九0四、二四八西班牙两。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4 页
律劳卑、罗频孙、义律之渡来 东印度商会中国贸易之独佔期限,以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终止。时英国外务尚书巴墨斯敦(Palmerston)欲扩张其东方之商权,遂于前年冬(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十日)派遣贸易监督官律劳卑(Lord Napier)者驻广东,使保护本国商民,且向中国政府要求推广商港。是年六月,律劳卑抵澳门,将诣广州,两广总督卢坤传命止之。律劳卑不受命,辄用平行款式投书督臣,卢坤怒其不如式,一方则请旨封舱,将该国贸易暂行停止,量加惩抑;一方则发兵防范海口,严守台,以备不虞。律劳卑率军舰二艘,以八月五日(西九月七日)乘涨潮突入虎门,发互击,卒以是月九日进泊黄埔。卢坤方徵调水陆诸军扼要设防,而律劳卑适以酷暑致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5 页
疾,于十九日退去。卢坤等遂以英人内外消息不通、惶恐悔罪、恳求给牌下澳等词,铺张入告,许英人通商如旧。律劳卑竟以九月间(西十月十一日)病死澳门,英政府以罗频孙(Robinson)继之。而卢坤等方惩于前事,增定防范章程八条:一、外国护货兵船不得驶入内洋;一、责成行商(华商)稽查洋人私运军械或携带妇女至省;一、引水买办须由澳门同知给发牌照;一、限制夷馆雇工;一、洋人在内河应用无篷小船,禁止闲游;一、洋人具禀事件,一律由行商转达;一、行商承保洋船,应兼用认保派保法;一、责成水师严查洋船逃税。道光十五年三月,遂公布实行。以故罗频孙在职中,惟居留澳门或一至伶仃,阴上书本国政府,议于珠江口佔一小岛为根据,不复求与督臣相交涉。会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英政府废贸易监督之职,以甲必丹义律(Captain Elliot)为领事代之。义律欲以平和政策恢张商利,务不失中国政府驩;而中国禁鸦片益严,一岁之中常禁令数发。同时,英商又必欲维持此有利之贸易,且公请中国解除禁令。义律虽苦心调和其间,而两国之冲突固终不可避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5 页
经济上之影响 鸦片输入之盛,不独于人民卫生上、道德上生种种之弊害而已,又于国家经济上有非常之影响者也。道光三年以前,广东海口岁漏银数百万两,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千七、八百万两,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二千馀万两;十四至十八年,渐漏至三千万两。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又数千万两。于是内地银价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6 页
递增,每银一两,至易制钱一千六百有奇。御史朱成烈、鸿胪卿黄爵滋先后奏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廷议令直省将军督抚各议章程具奏,期净绝鸦片根株,为中国除一大患。时湖广总督林则徐厉行禁令,设局收缴烟具;数月之间,成效大著。其覆奏之语尤剀切,略言『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数十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宣宗大感动,特诏则徐来京,面受方略,佩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兼节制广东水师,实行杜绝鸦片贸易之策。时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6 页
林则徐之查办 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则徐至广东,下令英商限三日内尽出所蓄鸦片。至期,英人不奉命。二月三日,则徐张兵临之,英人不得已,出一千三十七箱。则徐度其非全数,翌日,命各国商民退去,断英人粮食,令出鸦片四分之一者给婢仆,出二分之一者与食物,出四分之三者许贸易如旧。九日,复发兵包围英国商馆,将加驱迫。领事义律知无可调停,乃劝谕英商出鸦片全数,以十二日具状请缴,凡二万二百八十三箱,每箱百二十斤,计资本金五、六百万圆。则徐驰驿奏请送京师销毁,而言官有以『广东距京辽远,途中易启偷漏抽换之弊』为言者。诏毋庸解送,即交则徐督率文武官吏公同销毁,俾沿海共见共闻,有所震詟。四月,则徐就虎门海岸凿方塘二,纵横各十五丈,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实盐其中,引水成卤,以鸦片投入,然后倾石灰沸之,夕启涵洞,令随潮出海,凡月馀而始毕事。英人自领事义律以下,皆怏怏去广州,赴澳门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7 页
;诸外国商民相率从之,一时广州城外二百八十馀艘之商船,留者仅二十馀艘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7 页
鸦片新例 当是时,朝廷禁绝鸦片不遗馀力。自十八年来,京城内外各衙门发见鸦片罪犯,分别奏咨交刑部审讯者不下数百起。十九年五月,请王大臣议定新例三十九条,凡开设窑口、屯积鸦片者,为首斩枭,为从绞监候;开设烟馆者,为首绞监候,为从发新疆为奴;栽种罂粟、制造烟土者,为首绞监候,为从流极边烟瘴;凡吸食鸦片者,自令下之日,经一年有六月尚不悛改者,无论官民皆绞监候。并得旨纂入「则例」,永远遵行。然此三十九条之新例,止适用于内国臣民。而则徐自销毁鸦片后,复欲为杜绝来源之计,一方则请设专条,凡洋人以鸦片入口图卖者,分别首、从,处以斩、绞;一方则布告各国,凡商船入口者皆须具结:『有夹带鸦片者,船货没官,人即正法』。葡萄牙、美利坚诸国皆具结愿互市如旧,独义律不欲,请则徐更遣委员至澳门会议;则徐严斥不许,以七月下令沿海州县,绝英人薪蔬食物,于是龃龉益甚而祸作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7 页
开战之始 先是英国政府方针务以平和为主,又国人中重德义、守正道者如铁儿额尔、美特日尔斯忒、仇都拉弗等,皆以鸦片贸易为污辱大不列颠国旗之事,力排击之。故英政府尝谕义律,不得以军舰驶入珠江,召中国政府之猜忌。及则徐严绝英人饷馈,且令退出澳门,义律将妻子及流寓英人五十七家聚居尖沙嘴(香港对岸)货船,而发军舰二艘、武装货船三艘进迫九龙,假索食为名,开始击。然义律初不过以此为示威之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8 页
计,非真愿决裂,及见则徐坚持不动,又恐我水师围攻尖沙嘴,乃以八月介葡人转圜,愿削「人即正法」语,馀悉如约。则徐以与各国结语不一致,又新得训令,有『不患卿等孟浪,但患过于畏葸』之语,遂固执前说,略不让步。于是九、十月间,英舰屡于川鼻岛尖沙嘴附近发攻击。至十一月八日,朝廷遂宣布停止英吉利贸易之谕如左:
『英吉利自禁烟之后,反覆无常,若仍准通商,殊非事体。至区区关税,何足计论。我朝绥抚外人,恩泽极厚;英人不知感戴,反肆鸱张。是彼曲我直,中外咸知;自外生成,尚何足惜,其即将英吉利贸易停止』。
自此谕下,中、英间之国交遂无转圜之望。是时英国商船先后至者二、三十艘,皆以和议未谐,不得进口。义律尚遣使调停,略言事苟不背本国政府之令,即一切当依大清律办理,乞仍许英人回居澳门。则徐以朝旨新下,难于骤更,复严斥不许。京朝官主张排外者气燄日高,大理卿曾望颜至奏请封关禁海,尽停各国贸易;则徐力陈不可,议始寝。英政府得开战之报,遂以道光二十年二月(一八四0年四月)向议会求军费之协赞,反对党派虽力求否决,而讨议三日之后,赞成者卒佔九票之多数,于是用兵之议遂决。
『英吉利自禁烟之后,反覆无常,若仍准通商,殊非事体。至区区关税,何足计论。我朝绥抚外人,恩泽极厚;英人不知感戴,反肆鸱张。是彼曲我直,中外咸知;自外生成,尚何足惜,其即将英吉利贸易停止』。
自此谕下,中、英间之国交遂无转圜之望。是时英国商船先后至者二、三十艘,皆以和议未谐,不得进口。义律尚遣使调停,略言事苟不背本国政府之令,即一切当依大清律办理,乞仍许英人回居澳门。则徐以朝旨新下,难于骤更,复严斥不许。京朝官主张排外者气燄日高,大理卿曾望颜至奏请封关禁海,尽停各国贸易;则徐力陈不可,议始寝。英政府得开战之报,遂以道光二十年二月(一八四0年四月)向议会求军费之协赞,反对党派虽力求否决,而讨议三日之后,赞成者卒佔九票之多数,于是用兵之议遂决。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8 页
广东之防战及定海之陷落 则徐自抵广东以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及新闻纸读之。至是绝市谕下,则徐任两广总督,大治军备,自虎门至横当山,亘以铁练木筏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9 页
,增购西洋二百馀位列置两岸,又备战船六十、火舟二十、水舟百馀,募壮丁五千,演习攻战之法。则徐亲赴师子洋校阅水师,号令严明,声势甚壮。英政府既决议用兵,乃下令印度总督调集印度及喜望峰屯兵万五千人,以加至义律(George Elliot)统陆军、伯麦(Bremer)统海军进发。二十年五月,英军舰十五艘、海船四艘、运送船二十五艘,舳舻相接,集澳门附近。则徐发火舟十艘,乘风潮攻之,焚杉板小船二,遂大张赏格,募杀敌者。然英军志在通商,本无意激战,见广东有备,议分犯各省。于是,伯麦率舰队三十一艘北去,以五艘扰厦门、二十六艘犯定海。金厦道刘曜春发兵拒战,英舰复飏去,而定海遂以六月为英军所佔领。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提督祝彭彪皆束手无策。是时承平日久,沿海空虚,诸文武大吏惧祸及,颇不悦则徐所为。及定海陷,诸大吏益造蜚语上闻,中伤则徐。于是廷议动摇,诏两江总督伊里布赴浙视师,密访致寇之由;谕沿海督抚遇洋船投书,即收受驰奏;又切责则徐空言无实,转生波澜,而大局始一变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79 页
天津之和议 英军既陷定海,复欲求通商。七月,伯麦及领事义律以五艘赴天津,投书讲款。书为其巴力门(国会)致中国宰相者,所列条款凡六:(一)还偿货价,(二)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定海、上海为商埠,(三)两国交际用对等之礼,(四)赔偿军费,(五)不得以英船夹带鸦片,累及居留英商,(六)尽裁洋商(经手华商)浮费。直隶总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0 页
督琦善收书奏闻,时天津道陆建瀛议请以废止鸦片贸易之事为先决问题,苟英人承诺,则许以免税代第一款、以开放澳门代第二款、以海关监督与之平行代第三款,其馀令仍回广东,与则徐定议。而当事者方欲加罪则徐以谢英人,顾一切不决许,但覆以上年广东缴烟其中必有多少曲折,将来钦派大臣前往查实,不难重治林则徐之罪。于是诏以琦善署两广总督,褫林则徐职,令留粤听勘。而义律等亦返舟山,与伊里布定休战之议;时二十年九月也。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0 页
广东和议之破裂 义律等既于浙江成休战之约,遂撤定海军舰之半还屯澳门。十月,琦善至广州,则力反则徐所为,裁撤水师、解散壮丁,尽废一切守具,欲以释英人之猜嫌;顾又不敢轻许商埠,惟允偿烟价七百万圆。时加至义律病不预议,甲必丹义律独当谈判之局,见琦善易与,词色转厉,于前索六款外,复提出割让香港之议。琦善方以笔舌之力再三坚拒,而伯麦遽以十二月十五日(一八一五年一月七日)率舰队进攻,陷虎门外沙角、大角两台;琦善大惊,即夜移书义律,再申和议,于烟价外许开放广州、割让香港,义律亦许还付定海及大角、沙角台。以是月二十八日议定草约。于是英人一方则召还舟山列岛驻屯舰队,一方则于香港出示起造房屋埠头,视为己有。而朝廷得英人进军之报,勃然震怒,遂以二十一年正月七日,再下宣战之谕。先后命御前大臣奕山为清逆将军,提督杨芳、尚书隆文为参赞大臣,赴广东;调江督裕谦为钦差大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1 页
赴浙江;饬伊里布回江督本任,夺琦善大学士,全局又一变。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1 页
英军之攻击虎门 琦善亦知香港割让之约未必遂得政府之许可,顾其所谓『地理则无要可扼,军械则无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坚,若与交锋,实无把握,不如暂示羁縻』(并琦善奏摺语)者,固不可谓非当时之事实。及草约已定,而宣战之谕又相逼而来,于是狼狈益甚不得已,乃饰美女、列珍味,盛飨英使,冀迁延时日,徐图万一之补救。而义律觉事已中变,遂与伯麦续行攻击虎门之计。其时将军、参赞及所调援兵尚未至,英军已以二月五日连入犯,不数日而横当虎门各台皆陷,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各要隘大三百馀门并则徐去年所购西洋二百馀门尽为敌有。十三日,参赞杨芳率湖南兵千馀驰至,方相度形势,就珠江要害沈舟下石以拒;而英领印度总督所新遣之陆军司令官卧乌古(Gough)又至,益长驱深入,尽扼珠江咽喉,而杨芳亦束手无策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1 页
广州之和议 然英军虽以船坚利之暴力,所向破竹,而各国商船四十馀艘云集港外,以罢市日久,皆不直英人所为;即英人亦恐以长期战争之故,生商业上之损害。于是二十六日,美利坚、法兰西两国商人以行商伍怡和之介绍,递书调停,言义律初无他求,但得与各国一体通商,无不同声感戴。杨芳据以入奏,而其时朝廷新得英人佔据香港之实状,方怒逮琦善,必欲一雪此耻,遂严词拒绝。三月二十三日,奕山、隆文及新任总督祁并抵广州,时要害尽失,敌入堂奥,我军攻具未齐,又所募义勇亦未集。奕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2 页
山初用杨芳、林则徐议,主固守不浪战;已而则徐奉命驰赴浙江,奕山惑于翼长随员等之言,复思侥倖一试。四月朔,发水勇七百,乘小舟,载火具,期以夜半粉碎敌舰于一击之下。而是夜袭击之结果,仅破敌军双桅大船二、杉板小船五,纵掠其商馆,并误伤美利坚人数名;而英军反以翌朝大集,尽焚港内木筏数百具、油薪船三十馀艘,直向广州矣。越初五日,而城西北之天字台、泥城港及城北山顶之四方台先后陷落矣。广州形势已在敌军掌握之中,将军、参赞不得已,乃以初七日(西五月二十七日)遣署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讲款,遂议定休战条约如左:
一、将军等允于烟价外,先偿英军军费六百万圆,限五日内交付;
一、将军及外省兵退屯城外六十里地;
一、以香港之割让为未定问题,俟后日协商;
一、英军退出虎门。
一、将军等允于烟价外,先偿英军军费六百万圆,限五日内交付;
一、将军及外省兵退屯城外六十里地;
一、以香港之割让为未定问题,俟后日协商;
一、英军退出虎门。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2 页
平英团之奋起 先是奕山等莅粤,以为粤民与洋人交通日久,皆不免汉奸贼党之嫌疑,故舍本省水勇不用,而远募诸福建。官军蒐捕汉奸,辄不问其是否而杀之。南海义勇与湖南兵之间已坐是相仇杀,仅以将军之慰谕得解。而英勇初至,颇申明约束,不妄劫杀,以故粤民对于官军擒斩敌人之赏格未尝有应命者。及和议已定,奕山等方以此六百万之偿金为广州住民生命财产之代价,议以四百万由藩、运、海关三库发给,以二百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3 页
万由广州行商分担,日夜搜括,惟恐不及。而英军顾以其间游行市街,大肆淫掠,于是粤民种种不平之感一旦迸发。初十日,三元里民万馀树「平英团」之旗帜,乘英军陆续退去之际环攻之,誓与决一死斗;远近响应,众顿数万。义律闻变驰救,陷重围不得出,移书告急于知府余保纯,保纯以将军命往解竟日,始挟义律出围。翌日,偿金总额授受已毕,英军遂以十二日撤去广州,促将军等离省。十六日,奕山、隆文退屯金山,先撤回湖南兵,独留杨芳驻城弹压。隆文至金山不数日遽卒,杨芳寻亦以病归。自虎门开战以来,我军前后战死者不下五百人,而英军死者仅十四人云。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3 页
厦门、定海、镇海、宁波之陷落 广州虽以此城下之盟,仅得保全;然奕山等会奏,则谓英人止求照前通商,且以偿金改称清还商欠,其烟价、香港问题皆一字未及。朝廷谓事已妥洽,惟饬将军等会同督、抚筹议妥章,增修守备。又以广东兵政废弛,临事全无实用,追论历任总督罪,并遣则徐戍伊犁,以为惩前毖后之策。而英人因以上年所索六款及香港割让之约尚未得中国政府之决答,不肯罢兵。以故一方率军舰退出虎门,经营香港,规复广东贸易,一方则思藉战胜之势,移军北进,威吓朝廷,必尽遂所欲而后已。会伯麦新自印度续调战舰回粤,遂与义律等以六月决议北犯;无何,飓风大作,破其坐船,义律等仅以身免。两广督臣祁顼等张皇入告,谓撞碎洋船,漂没洋兵无数,浮尸蔽海。朝廷方发藏香,谢海神,允广东保举守城文武至数百员,而英政府所遣大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4 页
璞鼎查(Pottinger)、海军少将巴尔克(Parker)适至。于是卧乌古、巴尔克率军舰九艘、汽船四艘、运送船二十三艘,载兵三千五百,以七月九日([西]八月二十五日)进迫厦门。翌日,陷海岸台,旋转轰击,一昼夜官署街市尽燬,闽督颜伯焘、金厦道刘曜春退保同安。然英军得厦门亦不守,惟留舰队三艘、军队五百五十人,佔据古浪屿。伯焘遂以收复厦门奏闻,而英军复以八月十二日(九月二十六日)进攻舟山列岛矣。时总兵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以兵五千驻守定海,血战五昼夜,卒以十七日同时战死,定海复陷。于是钦差大臣裕谦以兵千馀守镇海,提督余步云、总兵谢朝恩以兵二千馀分守甬江口两岸台。二十六日(十月十日),英军二千二百人载大十二门分道登陆,步云及朝恩兵皆溃,裕谦自杀,步云走宁波。英军既连陷镇海,势益振,直溯甬江,以二十九日(十月十三日)迫宁波城下。步云复弃城走上虞,居民相率树「顺民」旗,闭门不出,慈溪、馀姚居民亦逃散一空,土匪四起,讹言传播,浙西大震。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4 页
浙东恢复之师 九月,朝廷闻定海、镇海相继陷落,诏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都统特依顺为参赞,进军浙江,筹恢复之策。以广东巡抚怡良为钦差大臣,移驻福建;以河南巡抚牛鉴总督两江,分任南北沿海之防御。奕经奏调川、陕、河南新兵六千,募集山东、河南江淮间义勇及沿海亡命数万,以道光二十二年正月朔(一八四二年二月十日)至杭州,留特依顺驻守,而自与文蔚督兵渡江,以十六日攻绍兴。英军自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5 页
去年佔领宁波后,以自此以西水道浅狭,不适巨舰之行驶,遂下令休息士卒,惟时遣小舟犯慈溪、馀姚纵掠即去。及闻大军进逼,则尽移镇海屯兵,据城东北甬江口招宝山之台,而移宁波屯兵入舟,独留数百人守城上大以待。而奕经、文蔚方力排异议,锐意恢复,议定进军方略如下:
一、奕经以兵勇三千,军绍兴之东关镇;文蔚以二千,屯慈溪城北之长溪岭;副将朱桂、参将刘天保以二千屯城西之大宝山,以图镇海。
二、提督段永福以兵勇四千伏宁波城外,余步云以二千驻奉化,以图宁波。
三、海州知州王用宾驻乍浦,雇渔舟渡岱山;而故总兵郑国鸿子鼎臣,统师水勇,主火攻,以图定海。
约是月二十八日(三月十日)夜中同时进兵,各豫遣乡勇,分伏城中为内应。而定海形势隔绝,布置不易,郑鼎臣之义勇队万馀,先期渡海袭击,无功而返。宁波、镇海两城内应,果皆如期启城以待,而入宁波者段永福之前队五百人为敌军击,战死过半。入镇海者刘天保所将之河南劲勇五百人,以内应数寡,不敢战,踉跄退出。于是永福走东关镇,天保、朱桂回军分屯大宝山左右,而英军反以二月四日(三月十五日)发千五百人自慈溪登陆,进薄朱桂阵地,激战一日,桂父子阵亡,天保军惊溃,文蔚即夜弃辎重器械西走。英军连陷大宝山长溪岭,无西顾忧,遂以初六日引还宁波;而文蔚退西
一、奕经以兵勇三千,军绍兴之东关镇;文蔚以二千,屯慈溪城北之长溪岭;副将朱桂、参将刘天保以二千屯城西之大宝山,以图镇海。
二、提督段永福以兵勇四千伏宁波城外,余步云以二千驻奉化,以图宁波。
三、海州知州王用宾驻乍浦,雇渔舟渡岱山;而故总兵郑国鸿子鼎臣,统师水勇,主火攻,以图定海。
约是月二十八日(三月十日)夜中同时进兵,各豫遣乡勇,分伏城中为内应。而定海形势隔绝,布置不易,郑鼎臣之义勇队万馀,先期渡海袭击,无功而返。宁波、镇海两城内应,果皆如期启城以待,而入宁波者段永福之前队五百人为敌军击,战死过半。入镇海者刘天保所将之河南劲勇五百人,以内应数寡,不敢战,踉跄退出。于是永福走东关镇,天保、朱桂回军分屯大宝山左右,而英军反以二月四日(三月十五日)发千五百人自慈溪登陆,进薄朱桂阵地,激战一日,桂父子阵亡,天保军惊溃,文蔚即夜弃辎重器械西走。英军连陷大宝山长溪岭,无西顾忧,遂以初六日引还宁波;而文蔚退西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6 页
兴(萧山县城西),奕经且渡江回杭州,并乍浦已渡之水勇万馀亦遣散矣。惟郑鼎臣一军尚以三月朔围攻英军于岑港,报称焚沈敌船大小数十馀,溺死敌兵五、六百;而浙抚刘韵珂方力主和议,已以前月奏请起伊里布来浙主款,廷议复为之一变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6 页
乍浦、宝山、上海之陷落 于是,上用刘韵珂言,赏伊里布七品顶戴,赴浙效力。以尚书耆英为钦差大臣,署杭州将军,以齐慎为参赞,诏诸军按兵罢攻,惟严守要地以俟机会。而是时英军方得新任印度总督额伦波罗伯(Earl Ellenborough)之训令,欲转略长江,以扼我南北之交通,遂勒索宁波绅士犒军银二十万圆,以三月二十七日(五月七日)尽撤宁波、镇海屯军,惟留舟四艘、兵千馀守定海及钱塘江口,至四月八日(五月十七日)而全军迫乍浦矣。时乍浦有汉兵六千三百人、满兵千七百人,望见英舰如邱阜,皆气索,所发丸率不达。英军陆战队以翌日登岸,初十日佔城外高地,与海军相应击,遂陷乍浦,杭州、嘉兴皆戒严。伊里布亟至英舰议款,不得要领。韵珂又奏请放还俘虏,送诸乍浦,则英舰既以十八日北去,又改送诸镇海,则英舰以五月朔(六月九日)达吴淞矣。奕经檄牛鉴权宜羁縻,鉴犹豫两日,始以初七日遣员赍札赴英船,事已无及。时江南提督陈化成守海口台,初八日黎明开战,沉敌船二艘,又击折其二艘之桅;而化成遽战死,守兵四溃。英军遂以是日陷宝山,十一日陷上海;更发兵窥松江、苏州,以水浅不敢入,乃决议溯长江;攻镇江府,以行遮断运河之策。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7 页
镇江之陷落 宝山既陷,朝廷命奕经酌遣参赞一人赴苏,又命耆英、伊里布驰赴上海,会同牛鉴相机筹办,以刘允孝署江南提督。及上海继失,牛鉴回江宁,一方则遍谕居民,谓长江沙线曲折,敌断不深入;一方则奏请仿乾隆朝征缅罢兵仍许朝贡故事,准予英人通商。无何,英舰连过福山、江阴、图山关诸要隘,以六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达镇江。于是参赞齐慎、提督刘允孝皆督兵赴援,驻防副都统海龄严拒不纳,使战城外,惟以驻防蒙古千馀守城内,禁居民迁徙,日夜搜捕汉奸,虐杀无算,合城鼎沸。十三日,英将卧乌古分全军七千为三队,以巴尔德勒、娑尔敦、叔特三将分统之,而自率兵队五百七十人指挥全军。翌日,娑尔敦之右翼军先破我城外兵,叔特之中军及巴尔德勒之左翼军攻城西北,卧乌古以大攻南门,交战二小时,城遂陷落,海龄自缢死(或言为乱兵所杀),齐慎、刘允孝退走新丰镇。自瓜洲至仪徵之盐船估舶,焚烧一空,火光百馀里,扬州盐商馈银五十万免祸。是役英车战死者三十七人、负伤者百三十一人,遂留叔特一军守镇江,馀悉溯江而西。二十八日(八月四日),其前队已薄江宁;及七月四日(八月七日),而全军达府外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7 页
江宁之和议 自镇江不守,朝廷始决意议和,令耆英、伊里布示意敌军。英使璞鼎查以耆英等未得全权之委任,拒不与议;朝廷乃以耆英、伊里布并江督牛鉴为全权大臣,便宜从事。时英将娑尔敦之支队已以七月六日登岸,议于初十日黎明开始击;会初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8 页
七日耆英、伊里布至,乃以初九日夜中遣书英使,请翌朝会商。英军方下令停止攻击,而是时忽有我军增募寿春兵之流言,卧乌古怒甚,复军大置钟山之颠,为粉碎府城之计。耆英等百方辩解,事得中止。十四日,三全权亲赴英舰,与璞鼎查定休战之约,自是往返协议,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西纪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缔结中英修好修约,所谓「南京条约」者也。英舰发祝二十一声,悬两国国旗以贺,战局始结。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8 页
条约之要项 此条约之要项,则:
(一)中、英两国将来当维持平和;
(二)中国政府向英政府纳军费一千二百万圆、商欠三百万圆、鸦片赔偿六百万圆,共二千一百万圆,限千八百四十五年岁末清付;
(三)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港,许英人通商及居住,且一切不课关税;
(四)以香港之主权让与英政府;
(五)放还英人之为俘虏者;
(六)战役中为英军服役之华人,一律免罪;
(七)将来两国往复之文书,用平行款式;
(一)中、英两国将来当维持平和;
(二)中国政府向英政府纳军费一千二百万圆、商欠三百万圆、鸦片赔偿六百万圆,共二千一百万圆,限千八百四十五年岁末清付;
(三)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港,许英人通商及居住,且一切不课关税;
(四)以香港之主权让与英政府;
(五)放还英人之为俘虏者;
(六)战役中为英军服役之华人,一律免罪;
(七)将来两国往复之文书,用平行款式;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9 页
(八)条约得皇帝批准、偿金交付六百万圆之后,英军当自当时所佔领之长江沿岸等地撤兵,惟舟山及古浪屿在条约实行之前,仍由英军佔领。
八月杪,英军得六百万圆之偿金,闻大皇帝之报可,即日去江宁,尽调碇泊长江之舰队还屯定海。于是,卧乌古自香港返印度,璞鼎查以功任香港总督兼陆军大将;而朝廷追论牛鉴不守江口罪,夺职逮问,以耆英代之,命伊里布以钦差大臣至广东议互市章程。又逮奕山、奕经、文蔚、余步云等领兵大员下刑部治罪,惩处失守城池诸文武官有差;就中余步云罪较重,以是冬伏法焉。
八月杪,英军得六百万圆之偿金,闻大皇帝之报可,即日去江宁,尽调碇泊长江之舰队还屯定海。于是,卧乌古自香港返印度,璞鼎查以功任香港总督兼陆军大将;而朝廷追论牛鉴不守江口罪,夺职逮问,以耆英代之,命伊里布以钦差大臣至广东议互市章程。又逮奕山、奕经、文蔚、余步云等领兵大员下刑部治罪,惩处失守城池诸文武官有差;就中余步云罪较重,以是冬伏法焉。
清史讲义选录 第 89 页
台湾俘虏事件 先是两国战争中,英舰两过台湾:一于二十一年八月,在淡水港遭风触礁;一于二十二年二月,在大安港搁浅,皆为台湾义勇所捕获,凡三桅大船一、杉板船二、白人二十四、黑人百六十五、二十门及英军在浙东所得刀铳器械甚众。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方以军务时代得专摺奏事之特权,遂先后胪陈战绩,飞章上闻。其时朝廷以沿海诸省屡战屡败之馀,忧疑无措;及台湾第二次捷奏入,以为破舟斩馘、大扬国威,亟加达洪阿太子太保、姚莹二品顶戴,风示中外。一时台湾镇、道之名誉,藉甚士大夫间。达洪阿等气益锐,谓俘虏久羁非善策,请速诛之以绝内患。英舰屯古浪屿者,闻之大愤,移书台中,以大举报复相恫吓。闽督怡良惧祸及,亦驰檄镇、道,令将俘虏悉数解送内地,欲示德英人以弭患。达洪阿等谓督臣示弱,遽以五月将百六十五名
清史讲义选录 第 90 页
之黑人尽杀之。无何,南京条约成,两国当交还俘虏,而台湾所遣仅白人若干名,璞鼎查乃以镇道虐杀难民、乘危徼功,遍诉江、浙、闽、粤四省大吏,请会奏惩处。于是朝廷不得已,以耆英等之劾奏及怡良渡台查办之结果,遂于二十三年正月逮达洪阿、姚莹,交刑部会同军机大臣讯拟。一时尊攘之徒,议论嚣然,义形于色。朝廷亦终鉴其枉,仅予革职不深咎;而议者颇以此狱归咎于当时军机大臣穆彰阿之指受及耆英、怡良等之娼嫉,比诸宋时「莫须有」三字谳。至咸丰元年,特旨昭雪,而中外始翕然称颂焉。
清史讲义选录 第 90 页
广州续约之成立及粤民之排外气燄 台湾俘虏之交涉既草草毕事,同时广州复有排外之暴动。先是粤民自三元里决斗后,与英人感情日恶。英人亦畏粤民之悍,不遽入内河贸易,惟胁督、抚停止虎门台之修复,尽拆各台之石移筑香港。及南京条约成,广州为公开商港之一,英人至者渐众。是年冬,粤民有与英劳动夫斗殴负伤者,舆情大激昂,暴徒万馀,云集英国商馆肆意焚掠,不复受官吏之约束。于是英员遽调新回香港之舰队直赴广州,行自由之处置。会伊里布奉会议商约之命,以钦差大臣广州将军就任,亟与督、抚惩治暴徒以谢。英使璞鼎查闻伊里布至,大喜,方提出通商上之条件,求定期会议。而伊里布以七十二岁之高龄,寝疾不起,二十三年二月卒于广州,于是朝廷遣耆英代之。是年五月,两国全权于香港行交换批准条约之式。至九月,复于虎门订补遗条约,自关税之规定及其馀细目凡十七条,以为南京条约之附录。自是广州等五港之开
清史讲义选录 第 91 页
放次第实施,英政府得于各港派遣领事处理商务,而粤民忽有严拒英人入城之议;于是鸦片战争之局终,而他日广州事变之机又始于此矣。
清史讲义选录 第 91 页
英、法和约之成立及鸦片问题之究竟 南京条约一旦公布,欧、美商业界大驩迎之。比利时、和兰、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诸国,争求派遣领事若公使来广东,而法兰西、美利坚两国,且向中国遣特命全权公使议结和约。道光二十四年正月,美公使遂以大统领之国书,通意我政府;政府仍命耆英主其事,于是中美条约以是年六月于澳门成立。越月,而法公使踵至,复以九月与耆英会黄埔,缔中法条约如例。其间璞鼎查已自香港归国,继之者为佛朗西士达维斯。及二十六年,中国对于英政府之偿金已达总额,耆英复与达维斯会于虎门,密陈粤民鸷悍状,乞英政府以广州居住之实行延期二年,且私许不以舟山列岛割让他国。达维斯遂亲赴定海,行还付之式,尽撤舟山、古浪屿屯兵。于是,中国与欧、美大国先后订约者凡三,朝廷已确认诸国为平等敌体之友邦,公文、照会禁用夷字;而其时所谓清议者之势力,尚于尔后数十年间左右一世之舆论,虽朝廷亦时为其所劫持焉。独其为战争原因者之鸦片之禁令,朝廷初无明文解除,而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从此英商之输入亦依然盛行。朝廷不得已,至咸丰九年,遂公然弛禁,以「洋药」之名徵收关税。由是吸食鸦片之敝风不啻为法律所默许,而诸外国人反从而丑诋之,或且携我国一、二粗制烟具陈诸博物院,以为我国民风俗之代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