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645-073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三
            吏部侍郎孙承泽撰
 蒙古新字
  至元四年诏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
  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
  用文字因用汉楷反辉和尔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
  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寖兴而字
卷三 第 1b 页 WYG0645-0736b.png
  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帕克斯
  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
  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
  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置御史台
  至元五年置御史台秩从二品二十一年升正二
  品大德十一年升从一品台有大夫一人后增一
  人中丞二人后又增二人随复故侍御史二人治书
卷三 第 2a 页 WYG0645-0737a.png
  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治朝著之事典事
  二人掌幕府文书之事后改为都事三人后又以
  都事之长蒙古若色目一人为经历检法二人后
  废管勾三人其一人兼照磨监察御史十二人后
  增至十六人皆汉人又增蒙古色目人如汉人之
  数三十二人至元十四年既取宋置南行台二十
  七年专莅江南之地号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秩如
  内台而监察御史二十四人西行台初由云南廉
卷三 第 2b 页 WYG0645-0737b.png
  访司升行台大德元年移治陜西号陜西诸道行
  御史台莅陜西甘肃四川云南之地延祐间暂废
  随复其官秩如南台而监察御史二十人各道提
  刑按察司至元六年置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
  判经历知事二十八年改肃政廉访司使副使佥
  事各二人大司农奏罢各道劝农司以农事归宪
  司增佥事二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天下凡二
  十二道
卷三 第 3a 页 WYG0645-0737c.png
 百官公服
  至元五年定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一品
  紫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
  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
  五分六品七品绯罗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缘
  罗无文 幞头漆纱为之展其角 笏制以牙上
  圆下方或以银杏木为之 偏带正从一品以玉
  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协枝
卷三 第 3b 页 WYG0645-0737d.png
  五品以下以乌犀并八胯鞓用朱革 靴以皂皮
  为之
 妇女衣饰之制
  命妇衣服一品至三品服浑金四品服金答子六
  品以下惟服销金并销金纱荅子 首饰一品至
  三品许用金珠宝玉四品五品用金玉珍珠六品
  以下用金惟耳环用珠玉(同籍不限亲疏期亲/虽别籍并出嫁同)
  庶人许用翠花并金钗各一事惟耳环用金珠碧
卷三 第 4a 页 WYG0645-0738a.png
  玉馀并用银 娼家出入止服皂褙子亦不得乘
  坐车马
 立国子学
  至元六年七月立国子学二十四年闰二月设国
  子监仁宗皇庆元年二月徙大都路学所置周宣
  王石鼓于监复建崇文阁命词臣作记国朝以神
  武定天下我世祖皇帝以武之不可偏尚也广延
  四方耆硕之彦与共谋议遂能裨赞皇猷修举百
卷三 第 4b 页 WYG0645-0738b.png
  度文治骎骎兴焉中统间命儒臣教胄子至元间
  备监学官成宗皇帝光绍祖烈相臣哈喇哈逊钦
  承上意作孔子庙于京师御史台言胄子之教寄
  寓官舍隘陋非宜奏请孔庙之西营建国子监学以
  御史府所贮公帑充其费逮至仁宗皇帝文治日
  隆佥谓监学椟藏经书宜得重屋以庋有旨复令
  台臣办集其事乃于监学之北构架书阁阁四阿
  檐三重度以工师之引其崇四丈有一尺南北之
卷三 第 5a 页 WYG0645-0738c.png
  深六寻有奇东西之广倍差其深延祐四年夏经
  始六年冬绩成材木瓦甓诸物之直工役饮食之
  费一皆出御史府雄伟壮丽烨然增监学之辉名
  其阁曰崇文英宗皇帝讲行典礼贲饰太平文治
  极盛矣台臣请勒石崇文阁下用纪告成之岁月
  制命词臣撰文臣澄次当执笔今上皇帝丕缵圣
  绪动遵世祖成宪于崇儒重道惓惓也泰定元年
  春诞降俞旨国子监立碑如台臣所奏臣澄谨录
卷三 第 5b 页 WYG0645-0738d.png
  所撰之文以进臣闻若古有训戡定祸乱曰武经
  纬天地曰文武之与文各适所用然戡定祸乱
  用于一时而已经纬天地则亘古今不可无也何
  也日月星辰天之文也山川草木地之文也人与
  天地相为经纬则亦与天地相为长久而可一日
  无也哉我世祖匆匆用武日不暇给而汲汲崇文
  惟恐或后此其高识深虑度越百王宏规远范垂
  示万世以为圣子神孙程夫岂常人所能测知盖
卷三 第 6a 页 WYG0645-0739a.png
  创业之初非武无以弭乱守成之后非文无以致治
  武犹毒药之治病病除即止文犹五谷之养生无时
  可弃也有文治之君必有文治之臣文治之臣苟非
  教习之有其素彼亦惘然孰知文之所以为文者故
  建学以兴文教畅文风涵育其人将与人主共治也
  斯文也小而修身齐家大而治国平天下言动之仪
  伦纪之叙事物理义之则礼乐刑政之具凡灿然相
  接焕然可述皆文也古圣贤用世之文载在方册
卷三 第 6b 页 WYG0645-0739b.png
  不考古人之所以用世不知今日之所以为世用
  者也然则圣朝之崇文岂虚为是名也哉阁之所
  庋古圣贤之文也立之师使之以是而教设弟子
  员使之以是而学教之而成学之而能则游居监
  学者济济然彬彬然人人闲于言动之仪察于伦
  纪之叙博通乎事物理义之则详䆒乎礼乐刑政
  之具他日辅翊吾君跻一世文治于尧舜三代之
  盛由此而选也夫如是其可谓不负圣天子崇文
卷三 第 7a 页 WYG0645-0739c.png
  之明命休德已若夫不能潜心方策真有得于古
  圣贤之所谓文而涉猎乎浅末炫耀乎葩华曾是
  以为文乎士之所以为世用者盖不在此臣澄再
  拜稽首而献颂曰皇元肇兴于赫厥声天戈所指
  如雷如霆圣圣继承六合混一威命远加丕冒出
  日神谋英略敷遗后人征诛以义持守以仁既成
  武功大阐文治尊道隆儒劝学讲艺京师首善教
  胄设官孔庙巍巍四方来观执法之臣职务纠慝
卷三 第 7b 页 WYG0645-0739d.png
  爰矢嘉谟称我文德于庙之西黉舍翚飞于黉之
  北杰阁云齐其阁伊何有经有史博采旁罗有集
  有子昔在中古郁郁乎文式克至今用宏兹贲诜
  诜多士被服圣术凤翥鸾翔虎炳豹蔚维身之章
  维国之光匡扶盛化上跻虞唐民物阜蕃礼乐明
  备允显崇文昌运万世
  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监制设博士通掌学事分
  教三斋生员讲授经旨定正音训上严教导之术
卷三 第 8a 页 WYG0645-0740a.png
  下考肄习之业复设助教同掌学事而专守一斋
  正录申明规矩督习课业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
  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
  讲说则依所读之序正录伴读亦以次而传习之
  次日抽签令诸生复说其功课对属诗章经解史
  评则博士出题生员具稿先呈助教俟博士既定
  始录附课簿以凭考校其生员之数定二百人先
卷三 第 8b 页 WYG0645-0740b.png
  令一百人及伴读二十人入学其百人之内蒙古
  半之色目汉人半之许衡又著诸生入学杂仪及
  日用节目七年命生员八十人入学俾永为定式
  而遵行之
 蒙古国子学
  至元八年春正月始下诏立京师蒙古国子学教
  习诸生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及集赛台官员选
  子弟俊秀者入学然未有员数命以通鉴节要用
卷三 第 9a 页 WYG0645-0740c.png
  蒙古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
  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大都路学
  国初燕京始平宣抚王楫请以金枢密院为宣圣
  庙太宗六年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命贵臣子弟
  入学受业宪宗四年世祖在潜邸特命修理殿廷
  及即位赐以玉斝俾永为祭器至元十三年授提
  举学校官六品印遂改为大都路学署曰提举学
卷三 第 9b 页 WYG0645-0740d.png
  校所二十四年既迁都北城立国子学于国城之
  东乃以南城国子学为大都路学自提举以下设
  官有差仁宗延祐四年大兴府尹玛苏库重修殿
  门堂庑建东西两斋泰定三年府尹曹伟增建环
  廊文宗天历二年复增广之提举郝义恭又增建
  斋舍自府尹郝朵而别至曹伟始定生员凡百人
  每名月饩京畿漕运司及本路给之泰定四年夏
  四月诸生始会食于学焉
卷三 第 10a 页 WYG0645-0741a.png
 诸路学校书院
  太宗始定中原即议建学设科取士世祖中统二
  年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凡诸生进修者严加训诲
  务使成材以备选用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云南
  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二十三年二月帝御德兴
  府行宫诏江南学校旧有学田复给之以养士二十
  八年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
  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
卷三 第 10b 页 WYG0645-0741b.png
  亦从其便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
  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凡师儒之
  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
  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路州
  县及书院置之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散府
  上中州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县设教谕
  一员书院设山长一员中原州县学正山长学录
  教谕并受礼部付身各省所属州县学正山长学
卷三 第 11a 页 WYG0645-0741c.png
  录教谕并受行省及宣慰司劄付凡路府州书院
  设直学以掌钱谷从郡守及宪府官试补直学考
  满又试所业十篇升为学录教谕凡正长谕录教
  谕或由集贤院及台宪等官举充之谕录历两考
  升正长正长一考升散府上中州教授上中州教
  授又历一考升路教授教授之上各省设提举二
  员正提举从五品副提举从七品提举凡学校之
  事后改直学考满为州吏例以下第举人充正长
卷三 第 11b 页 WYG0645-0741d.png
  备榜举人充谕录有荐举者亦参用之自京学及
  州县学以及书院凡生徒之肄业于是者守令荐
  之台宪考覈之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往往人
  材辈出矣
 京学
  至元中既立国学以故孔子庙为京学而提举学
  事者仍以国子祭酒系衔
 议立三省
卷三 第 12a 页 WYG0645-0742a.png
  至元七年议立三省侍御史高鸣上言臣闻三省
  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
  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
  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
  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
  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
  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
  贵多官世祖深然之
卷三 第 12b 页 WYG0645-0742b.png
 兵事宜属枢密
  七年许衡疏言兵之于国在古已重在后世为尤
  重故枢密之设特与中书对峙号为二府兵兴则
  宰相主之事宁则枢密任之盖宰相平章军国兵
  事可知也而兵之籍则不与枢密兼总兵马兵籍
  可知也而兵之符则不在体统相维无有偏失制
  虽近代而意实仿古或者谓枢密并于中书为合
  古冢宰总百官之意殊不知古者冢宰止一人而
卷三 第 13a 页 WYG0645-0742c.png
  今之为宰辅者动辄数十人此而不古而谓枢密
  者独可以古耶国家切务止在得人人苟未得徒
  纷更于此无益也
 立耤田
  至元七年大都立耤田赵天麟上言臣闻祭祀者
  人之大端衣食者人之常理今圣朝立太常正卿
  设司农大寺钦乃攸司可谓备矣但耤田之礼尚
  未施行谨按礼经之义远稽前世之文适三阳交
卷三 第 13b 页 WYG0645-0742d.png
  泰之春当是月上辛之日祈谷于太微之帝再择
  乎吉亥之辰封人壝宫掌舍设祗太仆秉辔保介
  从行缀黛耜于绀辕冠朱纮之华冕平秩东作爰
  至南郊具庶府之官僚耸万民之瞻视天颜咫尺
  际恭就于三推黎庶三百人遂终于千亩公卿以
  下随爵秩而亦耕燕饮之宜布龙光于既返内宰
  献种于厥后神仓敛获于西成一旦用之中心足
  矣此圣天子耤田之礼也伏望陛下无怒虢公之
卷三 第 14a 页 WYG0645-0743a.png
  直谏式同汉帝之亲耕于彼天田成兹盛事南瞻
  北顾三思粟帛之原上化下行一警农民之怠于
  昭文化以迓太平垂诸典章永示嘉范
 社稷坛壝
  至元七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三十年正
  月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
  四十亩为壝垣近南为二坛坛高五丈方广如之
  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社坛土用青赤白黑四色
卷三 第 14b 页 WYG0645-0743b.png
  依方位筑之中间实以常土上以黄土覆之筑必
  坚实依方面以五色泥饰之四面当中各设一陛
  道其广一丈亦各依方色稷坛一如社坛之制惟土
  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纯用一色黄土坛皆北向立
  北墉于社稷之北以砖为之饰以黄泥瘗坎二于
  稷坛之北少西深足容物二坛周围壝垣以砖为
  之高五丈广三十丈四隅连饰内壝垣棂星门四
  所外垣棂星门二所每所门三列戟二十有四外
卷三 第 15a 页 WYG0645-0743c.png
  壝内北垣下屋七间南望二坛以备风雨曰望祀
  堂堂东屋五间连厦三间曰齐班厅厅之南西向
  屋八间曰献官幕又南西向屋三间曰院官斋所
  又其南屋十间自北而南曰祠祭局曰仪銮库曰
  法物库曰都监库曰雅乐库又其南北向屋三间
  曰百官厨外垣南门西壝垣西南北向屋三间曰
  大乐署其西东向屋三间曰乐工房又其北北向
  屋一间曰馔幕殿又北南向屋三间曰馔幕又北
卷三 第 15b 页 WYG0645-0743d.png
  稍东南向门一间院内南南向屋三间曰神厨东
  屋三间曰酒库近北少却东向屋三间曰牺牲房
  井有亭望祀堂后自西而东南向屋九间曰执事斋
  廊房自北折而南西向屋九间曰监祭执事房此
  坛壝次舍之所也社主用白石长五尺广二尺剡
  其上如钟于社坛近南北向埋其半于土中稷不
  用主后土氏配社后稷氏配稷神位版二用栗素
  质黑书树之以松于社稷二坛之南各一株
卷三 第 16a 页 WYG0645-0744a.png
 崇宪台之秩
  至元七年赵天麟上策请更定宪台品秩策略曰
  方今御史台官内有监察院以𨽻之外有廉访司
  以承之所以儆肃百僚风宪万姓张理上下整齐
  人道也御史之职非天子视听之官而何哉是以
  霜兰露车柏林石室昭其清也授以立秋象以荧
  惑昭其严也鹰击之喻豸冠之服昭其威也干步
  清道王公逊避昭其重也中书门下并为三司昭
卷三 第 16b 页 WYG0645-0744b.png
  其贵也五者备矣然后能触佞指邪彰善瘅恶使
  雄奸巨媚胆破声消封豕长蛇骨寒心颤则狐狸
  𦕈害蜂虿微毒将不治而自息矣今国家令御史台
  凡百官之非违诸司之案牍朝会祭祀之事理断
  失宜之类以至于该载不尽应合紏察者并行纠
  察之其制可谓恢而不漏矣然阿哈玛特擅政于前
  僧格弄权于后虽牛马走亦知侧耳而憎也而台
  官以下察院之属闭口吞声见如不见宴居高坐
卷三 第 17a 页 WYG0645-0744c.png
  闻若不闻此由省府之职秩悬隔而不敢抗衡故
  也伏望陛下厉宪台之风采俾行省以齐阶目之
  以御史大夫一员使与行省首官品秩相同其馀
  员位以次升之又宜命监察御史与六部侍郎品
  秩相同又宜立绣衣使者八员于中丞之下秩同
  侍御史使之分使天下专纠行台及廉访司之不
  如法者又内台或有愆违宜命天下皆得举发如
  罪状明白委为故犯重则投诸四裔以禦魑魅轻
卷三 第 17b 页 WYG0645-0744d.png
  则罢官禁锢放归里闾如或妄举反坐其人圣王之
  御下也用而不疑疑而不用委任之而礼貌之及
  其得罪则是臣下自以其罪加乎身也幸从臣言
  则邪佞难蔽而中外永清矣
 五事考守令
  诏举守令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
  均五事备者为上选升一等四事备者添一资三
  事有成者为中选依常例迁转四事不备者减一
卷三 第 18a 页 WYG0645-0745a.png
  资五事俱不举者黜降一等
 改称国号
  至元八年定国号诏曰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
  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
  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
  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
  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
  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
卷三 第 18b 页 WYG0645-0745b.png
  即所封之爵土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
  经制之权宜槩以至公不无少贬太祖圣武皇帝
  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
  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
  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
  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
  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厥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
  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
卷三 第 19a 页 WYG0645-0745c.png
  人于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
  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以名儒为司成
  至元八年以许衡为集贤大学十兼国子祭酒衡
  上疏论阿哈玛特专权罔上蠹政害民诸事不报因
  谢病请解机务上不许且命举自代者衡奏曰用
  人天子之大柄臣下汎论其贤否则可若授之以
  位则断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渐乃拜衡
卷三 第 19b 页 WYG0645-0745d.png
  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即燕京南城旧枢密院
  设学衡喜曰此吾事也因请徵其弟子王梓耶律
  有尚姚燧等十二人为斋长时所选弟子皆幼稚
  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如君臣
  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善以开蔽相其动习以为
  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
  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
  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
卷三 第 20a 页 WYG0645-0746a.png
  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后元之名臣如博果密等
  皆出国学云
  附载国学事迹
  燕都改南城之旧枢密院为国子学许先生自开
  学家事悉委其子师可凡宾客来学中皆谢绝之
  先生尝谓学中若应接人事诸生学业必有所妨
  外人谤咎是我一己之事诸生学业乃上命也
  先生欲以蒙古生习学算术遂自唐尧戊辰距至
卷三 第 20b 页 WYG0645-0746b.png
  元壬申凡三千六百五年编其世代历年为一书
  令诸生诵其年数而加减之
  先生教诸生习字必以颜鲁公为法尝曰古者民
  无所知圣人御世有以教之然圣人不可久生于
  世故制为文字以记其言文字之始义取记言而
  已后世习字书者多少话说书固六艺之一程先
  生谓一向好著亦自丧志然其作字时甚敬谓只
  此是学此为可好
卷三 第 21a 页 WYG0645-0746c.png
  诸生读书之暇先生令蒙古生年长者习拜及受
  宣拜诏仪释奠冠礼时亦习之小学生有倦意令
  习跪拜揖让进退应对之节或投壶习射负者罚
  读书若干遍
  先生说书章数不务多唯恳款周折若未甚领解
  则引證设譬必使通晓而后已尝问诸生此章书
  义若推之自身今日之事有可用否大凡欲其践
  行而不贵徒说也先生尝曰世谓能作文者可以
卷三 第 21b 页 WYG0645-0746d.png
  骄人至于能说书者亦可以骄人诸生讲书但使
  之省解可也何必要他会说及见学者能有疑问
  先生喜气溢于眉宇尝谓书中无疑看得有疑有
  疑却看得无疑方是有功
  先生尝曰敬敷五教在宽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
  民无疆则是为教者当以宽容存心也今日学中
  大体虽要严密然就中节目须宽缓大槩人品不
  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
卷三 第 22a 页 WYG0645-0747a.png
  小者且一事有所长必一事有所短千万不同遽
  难以强之也学记自一年离经辨志至九年知类
  通达强立而不反其始终节次几多积累必不可
  以苟且致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又当随其学
  之所至而渐进也盖教人与用人正相反用人当
  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
  先生尝谓蒙古生质朴未散视听专一苟置之好
  伍曹中涵养三数年将来必能为国家用乃奏召
卷三 第 22b 页 WYG0645-0747b.png
  旧弟子散居四方者皆驿致馆下为伴读欲其夹
  辅薰陶而自得之也
  先生言先王设学校养育人才以济天下之用及
  其弊也科目之法愈严密而士之进于此者愈巧
  以至编摩字样期于必中上之人不以人材待天
  下之士下之人应此者亦岂仁人君子之用心也
  哉虽得之何益于用上下相待其弊如此欲使生
  灵蒙福其可得乎先王设学校后世亦设学校但
卷三 第 23a 页 WYG0645-0747c.png
  不知先王何为而设也上所以教人人所以为学
  皆本于天理民彝无他教也无异学也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司徒之职教以
  人伦而已凡不本于人伦皆非所以为教树之君
  以立政谨此教也作之师以立教教以此也先王
  皆本于人心之所固有不强以其所无有故人易
  从而风俗美非后世所谓学所谓教也文公小学
  四书次第本末甚备有王者起必须取法
卷三 第 23b 页 WYG0645-0747d.png
 祭先农
  至元九年上命祭先农如祭社之仪十四年二月
  戊辰祀先农东郊十五年二月戊午祀先农以蒙
  古胄子代耕耤田二十一年二月丁亥又命翰林
  学士色勒敏祀先农于耤田武宗至大三年夏四
  月从大司农请建农蚕二坛博士议二坛之式与
  社稷同纵广一十步高五尺四出陛外壝相去二
  十五步每方有棂星门令先农先蚕坛位在耤田
卷三 第 24a 页 WYG0645-0748a.png
  内若立外壝恐妨千亩其外壝勿筑是岁命祀先
  农如社稷礼
 东宫辅佐
  至元十年以王恂为太子赞善辅长子珍戬敕两
  府大臣凡有启禀必令恂与闻恂言太子付托至
  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
  条所当遍览庶务亦当屡省又以辽金之事近接
  耳目者区别善恶上之真金问恂以心之所守恂
卷三 第 24b 页 WYG0645-0748b.png
  曰尝闻许衡言人心犹印板然板本不差虽摹千
  万本皆不差本既差矣摹之于纸无不差者真金
  曰善
 按抚南都
  至元十年谕宋南都官民诏朕惟自古降王必有
  朝觐之礼已遣使特往迎致尔等各守职业其勿
  妄生疑畏凡归附前犯罪悉从原免公私逋欠不
  得徵理前抗拒王师及逃亡啸聚者并赦其罪百
卷三 第 25a 页 WYG0645-0748c.png
  官有司诸王邸第三学寺监秘省史馆及禁卫诸
  司各宜安居所在山林河泊除巨木花果外馀物
  权免徵税秘书省图书太常寺祭品乐器法服乐
  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书典故以及
  于户口版籍尽仰收拾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儒医
  僧道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
  在官司具以名闻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
  人遗址不许拆毁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量加赡
卷三 第 25b 页 WYG0645-0748d.png
  给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