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645-070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二
           吏部侍郎孙承泽撰
 宪典
  至元初作宪典其篇二十有二曰名例曰卫禁曰
  职制曰祭令曰学规曰军律曰户婚曰食货曰大
  恶曰奸非曰盗贼曰诈伪曰诉讼曰斗殴曰杀伤
  曰禁令曰杂犯曰捕亡次之曰恤刑曰平反曰赦
卷二 第 1b 页 WYG0645-0708b.png
  宥而终之以狱空则辟以止辟之效成刑期无刑
  之德可见矣
  时赵天麟上策曰天道莫大于生故春居岁首而
  王者法之以立礼部其次莫贵于长故夏居春次
  而法之以立兵部又其次方及于杀故秋居夏次
  而法之以立刑部窃见方今大罪囚徒鞫讯既成
  司县具词以申于路路覆鞫之以申达于上司上
  司遣理官覆察既审而后刑之慎之至也或有及
卷二 第 2a 页 WYG0645-0709a.png
  立春之后所在行刑此亦似乎失天本意也方春
  之月勾芒御辰万殊有荣滋舒畅之容而无枯瘁
  萧条之理故王者顺之于是乎掩骼埋胔禁止伐
  树无覆巢无杀孩虫无胎夭飞鸟走兽母焚山林
  凡罗网之类喂兽之药毋出九门但当安萌芽养
  幼少存诸孤令有司省囹圄毋肆掠止狱讼可也
  以卉草鸟兽之微尚令被泽而况于人乎以狱讼
  肆掠犹禁止而况于刑人乎及乎商风振起少皞
卷二 第 2b 页 WYG0645-0709b.png
  司天鹰乃祭鸟霜飞萧艾于是乎审断戮罪乃所
  以顺阴气之严凝助阳律之不逮也且春夏行刑
  则是春夏二时行秋冬之令也灾殃之效具见古
  书非臣所能尽言也顷者连年变异蔬谷不登或
  陨霜不杀草而桃李开华或地震日月食而动静
  不一斯皆阴阳反覆而意或有以致之也伏望陛
  下仰稽天意载审刑章凡有罪当死以上命省部
  秋冬遣理官出而执之凡罪不至死及非常之事
卷二 第 3a 页 WYG0645-0709c.png
  宜速决者不在此限外依上施行庶几休徵荐至
  气候相恊矣
 至元新格
  至元元年制至元新格去金人严刻之政一意简
  除繁苛其五刑之目凡七下至五十七谓之笞刑
  凡六十七至一百七谓之杖刑其徒法年数杖数
  相附丽为加减盐徒盗贼既决而又镣之流则南
  人迁于辽阳北人迁于湖广死刑则有斩而无绞
卷二 第 3b 页 WYG0645-0709d.png
  恶逆之极者又有凌迟处死之法焉盖古者以墨
  劓剕宫大辟为五刑后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
  死备五刑之数元因之更用轻典世祖谓宰臣曰
  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杀汝勿杀必迟回一二日乃
  覆奏其笞杖曰天饶一下地饶一下皇帝饶一下
  故应十者止减为七其平反之法诸路府军民长
  因收捕反叛辄罗织平民其同僚能理平民之冤
  正犯人之罪归其俘虏活其死命者于本官上优
卷二 第 4a 页 WYG0645-0710a.png
  升一等凡职官能平反重刑平反冤狱一起以上
  加等升用诸路府曹吏能平反冤狱者于各道宣
  慰司部令史补用
 初定兵制
  至元初定兵制内立五卫以总宿卫诸军卫设亲
  军都指挥使外则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
  总把百户之下置弹压立枢密院以总之遇方面
  有警则置行枢密院事已则废而移都镇抚司属
卷二 第 4b 页 WYG0645-0710b.png
  行省万户千户百户分上中下万户佩金虎符符
  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
  千户金符百户银符万户千户死阵者子孙袭爵
  死病则降一等总把百户老死万户迁他官皆不
  得袭是法寻废后无大小皆世其官独以罪去者
  则否若夫军士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
  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
  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
卷二 第 5a 页 WYG0645-0710c.png
  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卒牧养孩幼稍
  长又藉之曰渐丁军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汉
  军或以贫富为甲乙户出一人曰独户军合二三
  而出一人则为正军户馀为贴军户或以男丁论
  尝以二十丁出一卒至元七年十丁出一卒或以
  户论二十户出一卒而限年二十以上者充士卒
  之家为富商大贾则又取一人曰馀丁军至十五
  年免或取匠为军曰匠军或取诸侯将校之子弟
卷二 第 5b 页 WYG0645-0710d.png
  充军曰质子军又曰秃鲁华军是皆多事之际一
  时之制天下既平尝为军者定入尺籍伍符不可
  更易诈增损丁产者觉则更籍其实而以印印之
  病死戍所者百日外役次丁死阵者复一年贫不
  能役则聚而一之曰合并贫甚者老无子者落其
  籍户绝者则以民补之奴得纵自便者俾为其主
  贴军其户逃而还者复三年又逃者杖之投他役
  者还籍其继得宋年号新附军又有辽东之糺军
卷二 第 6a 页 WYG0645-0711a.png
  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畬
  军则皆不出戍他方者盖乡兵也又有以技名者
  曰炮军弩军水手军应募而集者曰答剌罕军其
  名数则有宪宗二年之籍世祖至元八年之籍十
  一年之籍而新附军有二十七年之籍以兵籍系
  军机重务汉人不阅其数虽枢密近臣职专军旅
  者惟长官一二人知之
 立封赠之制
卷二 第 6b 页 WYG0645-0711b.png
  至元元年立封赠之制惟一二勋旧之家以特恩
  见褒虽略有成法未悉行之又制考课虽以五事
  责办管民官为无激劝之方徒示虚文竟无实效
  自今每岁终考课管民官五事备具内外诸司官
  职任内各有成效者为中考第一考对官品加妻
  封号第二考令子弟承荫叙任第三考封赠祖父
  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赠者量迁官职其有政绩殊
  异者不次升擢仰中书恭酌旧制出给诰命
卷二 第 7a 页 WYG0645-0711c.png
 修琼华岛
  至元元年二月修琼华岛按琼华岛即万岁山也
  金人名琼华岛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叠峰峦隐映
  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后转机运㪺
  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
  有石刻蟠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东西流入于太
  液池山上有广寒殿七间仁智殿则在山半为屋
  三间山前白玉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后殿在
卷二 第 7b 页 WYG0645-0711d.png
  太液池中圆坁上十一楹正对万岁山山之东北
  为灵囿奇兽珍禽在焉车驾岁巡上都先宴百官
  于此元浙省参政赤德尔尝云向任留守司都事
  时闻故老言我元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势雄
  伟金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金人谋
  欲厌胜之计无所出时国已多事乃求通好入贡
  既而曰他无所冀愿得某山以镇压我土耳众皆
  鄙笑而许之金人乃大发卒凿掘辇运至幽州城
卷二 第 8a 页 WYG0645-0712a.png
  北积累成山因开挑海子栽植花木营搆宫殿以
  为游幸之所未几金亡世宗徙都之至元四年兴
  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名万岁山云
 大儒时务书
  至元三年议中书省事许衡奏呈时务五事
  一立国规模为天下国家有大规模规模既定循
  其序而行之使无过焉无不及焉则治功可期否
  则心疑目炫变易纷更日计有馀而岁计不足未
卷二 第 8b 页 WYG0645-0712b.png
  见其可也昔子产处衰周之列国孔明用西蜀之
  一隅且有定论而终身由之况堂堂天下可无一
  定之论而妄为之哉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
  其大要在得天下心得天下心无他爱与公而已
  矣爱则民心顺公则民心服既顺且服于为治也
  何有然开创之始重臣挟功而难制有以害吾公
  小民杂属而未一有以梗吾爱于此为计其亦难
  矣自非英睿之君贤良之佐未易处也势虽难制
卷二 第 9a 页 WYG0645-0712c.png
  必求其所以制众虽未一必求其所以一前虑却
  顾因时顺理予之夺之进之退之内主甚坚外行
  甚易日戛月摩周旋曲折必使吾之爱吾之公达
  于天下而后已至是则纪纲法度施行有地天下
  虽大可不劳而理也然其先后之序缓急之宜密
  有定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之是之谓规模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
  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
卷二 第 9b 页 WYG0645-0712d.png
  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
  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
  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陆
  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燕以
  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
  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然万
  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
  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听悟特达晓知中
卷二 第 10a 页 WYG0645-0713a.png
  原寔历代帝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怨愤諠哗其
  不可也窃尝思之寒之与暑固为不同然寒之变
  暑也始于微温温而热热而暑积百有八十二日
  而寒气始尽暑之变寒其势亦然山水之根力可
  破石是亦积之之验也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
  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然事有大小
  时有久近期小事于远则迁延虚旷而无功期大
  事于近则急迫仓惶而不达此创业垂统也以北
卷二 第 10b 页 WYG0645-0713b.png
  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计非三十年不可成功在
  昔金国初亡便当议此此而不务孰为可务顾乃
  宴安逸豫垂三十年养成尾大之势祖宗失其机
  于前陛下继其难于后外事征伐内抚疮痍虽曰
  守成实如创业规模之定又难于向时矣然尾大
  之势计圣谋神算已有处之之道非臣区区所能
  及也此外唯当齐一吾民之富实兴学练兵随时
  损益稍为定制如臣辈者皆能论此在陛下笃信
卷二 第 11a 页 WYG0645-0713c.png
  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恤浮
  言则天下之心庶几可得而致治之功庶几可成
  也
  一中书大要中书管天下之务固不胜其烦也然
  其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而已近而譬之发之在
  头不以手理而以栉理又譬之食之在器不以手
  取而以匕取手虽不能自为而能用夫栉与匕焉
  是即手之为也上之用人何以异此不先有司直
卷二 第 11b 页 WYG0645-0713d.png
  欲躬役庶务将见日勤日苦而日愈不暇矣古人
  谓得士者昌自用则小意正如此夫贤者识治之
  体知事之要与庸人相悬盖十百而千万也布之
  周行百职具举宰职总其要而临之不烦不劳此
  所谓省也然久之贤否未能灼知其详固不敢用
  或已知其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复畏首畏尾患得
  患失坐视其弊而不敢进退之徒曰知人而实不
  能用人亦何益哉人莫不饮食也独膳夫为能致
卷二 第 12a 页 WYG0645-0714a.png
  气味之美莫不睹日月也独术者为能步亏食之
  数得法与不得法固难一律论有马不能习必借
  人乘之有玉不能治必求玉人雕琢之小物尚尔
  况堂堂天下神器可使不得法者为耶古人谓为
  山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意正如此夫治人者
  法也守法者人也人法相维上安下顺而宰职优
  游廊庙之上不烦不劳此所谓省也里巷之谈动
  以古为诟病不知今日口之所食身之所衣皆古
卷二 第 12b 页 WYG0645-0714b.png
  人遗法而不可违者岂天下之大国家之重而古
  成法反可违邪其亦弗思甚矣用人立法今虽未
  能遽如古昔然已仕者便当颁降俸给使可养廉
  未仕者且当宽立条格俾就叙用则失职之怨少
  可舒矣外设监司纠察污滥内专吏部考定资历
  则非分之求渐可息矣再任三任抑高举下则人
  才爵位略可平矣舍此则堆积壅塞参差谬戾苟
  延岁月莫知所期俸给之数叙用之格监司之条
卷二 第 13a 页 WYG0645-0714c.png
  例先当拟定至于贵家世袭品官任子驱良抄数
  之便宜续当议之亦不可缓也此其大略要须深
  探古人所以用人立法之意推而衍之则何难见
  之有若夫得行与不得行在上之委任者何如而
  能行与不能行在执政者得人不得尔此非臣之
  所能及也
  一为君难生民有欲无主乃乱上天眷命作之君
  师必与之聪明刚断之资重厚包容之量使首出
卷二 第 13b 页 WYG0645-0714d.png
  庶物而表正万邦此盖天以至难任之非予之可
  安之地而娱之也尧舜以来圣帝明王莫不兢兢
  业业小心畏慎日中不暇未明求衣诚知天之所
  畀至难之任初不可以易心处知其为难而以难
  处则难或可易不知为难而以易处则他日之难
  有不可为者矣孔子谓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
  易则其说所由来远矣为臣不易臣已告之安图
  至为君之难尤陛下所当专意者臣请举其切而
卷二 第 14a 页 WYG0645-0715a.png
  要者款陈于后
  践言 人君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知践
  言之难则其出言不容不慎矣昔刘安世见司马
  温公问尽心行已之要可以终身行之者公曰其
  诚乎刘公问行之何先公曰自不妄语始刘公初
  甚易之及退而自隐括日之所行与凡所言自相
  掣肘矛盾者多矣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
  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馀裕臣按刘安世一
卷二 第 14b 页 WYG0645-0715b.png
  士人也所交者一家之亲也一乡之众也同列之
  臣不过数十百人而止耳然以言行相岐犹有自
  相掣肘矛盾者况天下之大兆民之众事有万变
  日有万几而人君以一身一心酬酢之欲言无失
  岂易能哉故有昔之所言而今日不记者今之所
  命而后日自违者可否异同纷更变易纪纲不得
  布而法度不得立臣下虽欲黾勉而竟无所持循
  徒汨没于琐碎之中卒于无补况因之为弊者又
卷二 第 15a 页 WYG0645-0715c.png
  日新月盛而不可遏在下之人疑惑惊眩且议其
  无法无信一至于此也此无他至难之地不以难
  处而以易处之故也苟从古者大学之道以修身
  为本凡一事之来一言之发必求其所以然与其
  所当然不牵于爱不蔽于憎不因于喜不激于怒
  虚心端意熟思而审处之虽有不中者盖鲜矣奈
  何为人上者多乐舒肆为人臣者多事容悦容悦
  本为私也私心盛则不畏人矣舒肆本为欲也欲
卷二 第 15b 页 WYG0645-0715d.png
  心炽则不畏天矣以不畏天之心与不畏人之心
  感合无间则其所务者皆快心事耳快心则口欲
  言而言身欲动而动又岂肯兢兢业业以修身为
  本一言一事熟思而审处之乎此人君践言之难
  所以又难于天下之人也
  防欺 人之情为有易有险险者难知易者易知
  易知者虽谈笑之顷几席之间可得其底蕴难知
  者虽同居共事阅月穷年犹莫测其意之所向虽
卷二 第 16a 页 WYG0645-0716a.png
  然此特系夫人之险易者然也又有众寡之辨焉
  寡则易知众则难知难知非不智也用智分也易
  知非多智也合小智而成大智也故在上之人难
  于知下而在下之人易于知上其势然也处难知
  之地御难知之人欲其不见欺也盖难矣昔包孝
  肃刚严峭直号为明察有编民犯法当杖脊吏受
  财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汝第呼号自辩
  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既而包引囚问
卷二 第 16b 页 WYG0645-0716b.png
  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人厉声诃
  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恃权捽吏
  于庭杖之十七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阻吏势不
  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臣谓包拯一京尹耳其见
  欺于人不过误一事害一人而已人君处亿兆之
  上所操者予夺进退赏罚生杀之权不幸见欺以
  非为是以是为非其害可胜既耶人君唯无喜怒
  也有喜怒则赞其喜以市恩鼓其怒以张势人君
卷二 第 17a 页 WYG0645-0716c.png
  惟无爱憎也有爱憎则假其爱以济私藉其憎以
  复怨甚至本无喜也诳之使喜本无怒也激之使
  怒本不足爱也强誉之使爱本无可憎也强短之
  使憎若是则进者未必为君子退者未必为小人
  予者或无功而夺者或有功也以至赏之罚之生
  之杀之鲜有得其正者人君不悟日在欺中方仗
  若曹摘发细隐以防天下之欺欺而至此欺尚可
  防耶大抵人君以知人为贵以用人为急用得其
卷二 第 17b 页 WYG0645-0716d.png
  人则无事于防矣既不出此则所近者争进之人
  耳好利之人耳无耻之人耳彼挟诈用术千蹊万
  径以蛊惑君心于此欲防其欺虽尧舜不能也
  任贤 贤者以公为心以爱为心不为利回不为
  势屈寘之周行则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泽贤者
  之于人国其重固如此也然或遭时不偶务自韬
  晦有举一世而人不知者虽或知之而当路之人
  未有同类不见汲引独人君有不知者人君虽或
卷二 第 18a 页 WYG0645-0717a.png
  知之召之命之况如厮养而贤者有不屑就者虽
  或接之以貌待之以礼而其所言不见信用有超
  然引去者虽或信用复使小人参于其间责小利
  期近效有用贤之名无用贤之实贤者亦岂肯尸
  位素餐徒费廪禄取讥诮于天下哉虽然此特论
  难进者言也又有难合者焉人君位处崇高日受
  容悦大抵乐闻人之过而不乐闻已之过务快已
  之心而不务快民之心贤者必欲匡而正之扶而
卷二 第 18b 页 WYG0645-0717b.png
  安之使如尧舜之正尧舜之安而后已故其势难
  合况奸邪佞婞丑正恶直肆为诋毁多方以陷之
  将见罪戾之不免又可望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
  泽耶自古及今端人雅士所以重于进而轻于退
  者盖以此耳大禹圣人闻善即拜益戒之曰任贤
  勿贰去邪勿疑贰之一言在大禹犹当警省后世
  人主宜何如哉此任贤之难也
  去邪 奸邪之人其为心险其用术巧惟险也故
卷二 第 19a 页 WYG0645-0717c.png
  千态万状而人莫能知惟巧也故千蹊万径而人
  莫能禦人君不察以謟为恭以讦为公以欺为可
  信以佞为可近喜怒爱恶人主固不能无然有可
  者有不可者而奸邪之人一于迎合窃其势以立
  已之威济其欲以结主之爱爱隆于上威擅于下
  大臣不敢议近亲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
  此前人所谓城狐也所谓社鼠也至是而求去之
  不已难乎虽然此由人主不悟误至于此犹有说
卷二 第 19b 页 WYG0645-0717d.png
  焉如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见其情而竟不能斥
  李林甫妒贤嫉能明皇洞见其奸而卒不能退邪
  之惑人有如此者可不畏哉
  得民心 上以诚爱下下以忠报上有感必应理
  固宜然然考之往昔有不可以常情论者禹抑洪
  水以救天下其功大矣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其
  泽深矣然一传而太康才畋于洛万姓遽仇而去
  之吁可怪也汉高帝起布衣天下之士云合景从
卷二 第 20a 页 WYG0645-0718a.png
  其困荥阳也纪信至捐生以赴急人心之归可见
  矣及天下已定而相聚沙中有谋反者此又何耶
  窃尝思之民之戴君本于天命初无不顺之心也
  特由使之失望使之不平然后怨望生焉禹启爱
  下既如赤子矣民之奉上亦如父母矣今大康尸
  位以逸豫灭厥德非所以为父母也是以失望秦
  楚残暴故天下叛之汉政宽仁故天下归之今高
  帝用爱憎行诛赏非所以为宽仁也是以不平推
卷二 第 20b 页 WYG0645-0718b.png
  是二者参较古今凡有恩泽于民而民怨且怒者
  莫不类乎此也大抵人君即位之始多发美言诏
  告天下天下悦之冀其有实既而实不能副遂怨
  心生焉一类同等无大相远人君特以已之私好
  独厚一人则其不厚者已有疾之之意况厚其有
  罪而薄其有功岂得不怒于心耶失望之怨不平
  之怒郁而不解虽曰爱之恶在其为爱之也必如
  古者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本凡一言也一动也举
卷二 第 21a 页 WYG0645-0718c.png
  可以为天下法一赏也一罚也举可以合天下公
  则亿兆之心将不求而自得又岂有失望不平之
  累哉奈何此道不明为人君者不喜闻过为人臣
  者不敢尽言合二者之心以求天下之心则其难
  得也固宜
  顺天道 三代而下称盛治者无若汉之文景然
  考之当时天象数变如日食地震山崩水溃长星彗
  星孛星之类未易遽数前此后此凡若是者小则
卷二 第 21b 页 WYG0645-0718d.png
  有水旱之应大则有乱亡之应未有徒然而已者
  独文景克承天心消弭变异使四十年间海内殷
  富黎庶乐业移告吁之风为醇厚之俗且建立汉
  家四百年不拔之业猗欤伟哉未见其比也秦之
  苦天下久矣加以楚汉之战生民糜灭户不过万
  文帝承诸吕变故之馀入继正统专以养民为务
  其忧也不以已之忧为忧而以天下之忧为忧其
  乐也不以已之乐为乐而以天下之乐为乐今年
卷二 第 22a 页 WYG0645-0719a.png
   下诏劝农桑也恐民生之不遂明年下诏减租税
   也虑民用之或乏恳爱如此宜其民心得而和气
   应也臣窃见前年秋孛出西方彗出东方去年冬
   彗见东方复见西方议者咸谓当除旧布新以应
   天变臣谓与其妄意揣度曷若直法文景之恭俭
   爱民为理明义正而可信也天之树君本为下民
   故孟子谓民为重君为轻书亦曰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以是论之则天之道恒在于下恒
卷二 第 22b 页 WYG0645-0719b.png
   在于不足也君人者不求之下而求之高不求之不
   足而求之有馀斯其所以召天变也变已生矣象已
  著矣乖戾之几已萌而不可遏矣犹且因仍故习抑其
   下而损其不足谓之顺天不亦难乎右六者难之
   目也举其要则修德用贤爱民三者而已此谓治
   本治本立则纪纲可布法度可行治功可必否则
   爱恶相攻善恶交病生民不免于水火以是为治
   万不能也
卷二 第 23a 页 WYG0645-0719c.png
  一农桑学校语古之圣君必曰尧舜语古之贤臣
  必曰稷契盖尧舜能知天道而顺承之稷契又知
  尧舜之心而辅赞之此所以为法于天下而可传
  于后世也天之道好生而不私尧舜亦好生而不
  私若克明俊德至黎民于变敬授人时至庶绩咸
  熙此顺承天道之实也稷播百榖以厚民生契敷
  五教以善民心此辅赞尧舜之实也是义也出书
  之首篇曰尧典曰舜典臣自十七八时已能诵说
卷二 第 23b 页 WYG0645-0719d.png
  尔后温之复之推之衍之思之又思之苦心极力
  至年五十始大晓悟以是参诸往古而往古圣贤
  之言无不同验之历代而历代治乱之迹无不合
  自此胸中廓然无有凝滞断知此说实自古圣君
  贤相平天下之要道既幸得之常以语人而人之
  闻者忽焉泛焉莫以为意察其所至正如臣在十
  七八时盖无臣许多思虑许多工夫其不能领解
  理固宜然然间与一二知者相与讲论心融意会
卷二 第 24a 页 WYG0645-0720a.png
  虽终日竟夕不知其有倦且怠也盖此道之行民
  可使富兵可使彊人才由之以多国势由之以重
  臣夙夜念之至熟也今国家徒知敛财之巧不知
  生财之由徒欲防人之欺不欲养人之善徒患法
  令之难行不患法令无可行之地诚能自今以始
  优重农民勿使扰害尽驱游惰之人归之南亩岁
  课种树恳谕而督行之十年已后当仓盈库积非
  今日比矣自上都中都下及司县皆设学校使皇
卷二 第 24b 页 WYG0645-0720b.png
  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从事于学日明父子
  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至于平天下之要道十
  年已后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以事上上下和睦
  又非今日比矣能是二者则万目皆举不能是二
  者他皆不可期也是道也尧舜之道也尧舜之道
  好生而不私唯能行此乃可好生而不私也孟子
  曰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臣愚区区窃亦
  愿学
卷二 第 25a 页 WYG0645-0720c.png
  慎微 定民志夫天下所以定者民志定也民
  志定则士安于士农安于农工商安于为工商则
  在上人有可安之理民不安于白屋必求禄仕仕
  不安于卑位必求尊荣四方万里辐辏并进各怀
  无厌无耻之心在上之人可不为寒心哉
  崇退让 臣闻取天下者尚勇敢守天下者崇退
  让不尚勇敢则无以取天下不崇退让则无以守
  天下取也守也各有其宜君人者不可以不审也
卷二 第 25b 页 WYG0645-0720d.png
  慎喜怒 审而后发发无不中否则触事遽喜喜
  之色见于貌喜之言出于口人皆知之徐考其故
  知无可喜者则必悔其喜之失无可怒者则必悔
  其怒之失甚至先喜后怒先怒后喜先喜是则后
  之怒非也先怒是则后之喜非也号令数变无他
  也喜怒不节之故是以先王潜心恭默不易喜怒
  其未发也虽至近莫能知其发也虽至亲莫能移
  故号令简而无悔无悔则自不中变也人之揣君
卷二 第 26a 页 WYG0645-0721a.png
  必于喜怒知君之喜怒者莫如近爱是以在下希
  进之人求托近爱近爱不察乃与之为地甚至无
  喜生喜无怒生怒在上独以喜之怒之为当理而
  不知天下四方讥笑怨谤正以为不当理也最宜
  深念失于不守大体易于喜怒也
  守信 数变已不可数失信尤不可周幽王无道
  不畏天不爱民酒荒色荒故不恤方今无此何苦
  使人不信
卷二 第 26b 页 WYG0645-0721b.png
 北郊从祀朝日夕月礼仪
  至元三年中书礼部移太常礼仪院下博士拟定
  北郊从祀朝日夕月礼仪于是博士李之绍蒋汝
  砺疏曰按方丘之礼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
  五其丘在国之北礼神之玉以黄琮牲用黄犊币
  用黄缯配以后稷其方坛之制汉去都城四里为
  坛四陛唐去宫城北四里为方坛八角三城每城
  高四尺上阔十六步设陛上等陛广八尺中等陛
卷二 第 27a 页 WYG0645-0721c.png
  一丈下等陛广一丈二尺宋至徽宗始定为再成
  历代制虽不同然无出于三成之式今宜取坤数
  用六之义去都城北六里于壬方选择善地于中
  为方坛三成四陛外为三壝仍依古制自外壝之
  外治四面稍令低下以应泽中之制宫室墙围器
  皿式并用黄其再成八角八陛非古制难用其神
  州地祗以下从祀自汉以来历代制度不一至唐
  始因隋制以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卷二 第 27b 页 WYG0645-0721d.png
  各从其方从祀今盍恭酌举行至仁宗延祐元年
  太常寺丞请立北郊帝谦逊未遑北郊之仪遂辍
 修筑宫城
  至元四年十月议筑宫城发中都真定顺天河间
  平滦民二万八千馀人至八年二月宫城成城方
  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
  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
  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
卷二 第 28a 页 WYG0645-0722a.png
  光熙正西曰和美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
  大内南临丽正门正衙曰大明殿曰延春阁宫城
  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
  五步高三十五尺砖甃至元八年八月十七日申
  时动明年三月十五日即工分六门正南曰崇天
  十二间五门东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
  八十五尺左右楼二楼登门两斜庑十门阙
  上两观皆三楼连楼东西庑各五间西
卷二 第 28b 页 WYG0645-0722b.png
  之西有涂金铜幡竿附宫城南面有宿卫直庐凡
  诸宫门皆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饰檐
  脊崇天之左曰星拱三间一门东西五十五尺深
  四十五尺高五十尺崇天之右曰云从制度如星
  拱东曰东华七间三门东西一百十尺深四十五
  尺高八十尺西曰西华制度如东华北曰厚载五
  间一门东西八十七尺深高如西华角楼四据宫
  城之西隅皆三楼琉璃瓦饰檐脊直崇天门有
卷二 第 29a 页 WYG0645-0722c.png
  白玉石桥三虹上分三道中为御道镌百花蟠龙
  星拱南有御膳亭亭东有拱辰堂盖百官会集之
  所东南角楼东差北有生料库库东为柴场夹垣
  东北隅羊圈西南角楼南红门外留守司焉西华
  南有仪銮局西有鹰房厚载北为御苑外周垣红
  门十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此两垣之内
  也大明门在崇天门内大明殿之正门也七间三
  门东西一百二十尺深四十四尺重檐日精门在
卷二 第 29b 页 WYG0645-0722d.png
  大明门左月华门在大明门右皆三间一门大明
  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也十一间东西
  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柱廊七间深二
  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寝室五间东西
  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
  尺高七十尺青石花础白玉石圆磶文石甃地上
  藉重茵丹楹金饰龙绕其上四面朱琐窗藻井间
  金绘饰燕石重陛朱阑涂金铜飞雕冒中设七宝
卷二 第 30a 页 WYG0645-0723a.png
  云龙御榻白盖金缕褥并设后位诸王百僚怯薛
  官侍宴坐床重列左右前置灯漏贮水运机小偶
  人当时刻捧牌而出水质银裹漆瓮一金云龙蜿
  绕之高一丈七尺贮酒可五十馀石雕象酒卓一
  长八尺阔七尺二寸玉瓮一玉编磬一巨笙一玉
  笙玉箜篌咸备于前前悬绣缘朱帘至冬月大殿
  则黄㹨皮壁幛黑貂褥香阁则银鼠皮壁幛黑貂
  暖帐凡诸宫殿乘舆所临御者皆丹楹朱琐窗间
卷二 第 30b 页 WYG0645-0723b.png
  金藻绘设御榻裀褥咸备屋之檐脊皆饰琉璃瓦
  文思殿在大明寝殿东三间前后轩东西三十五
  尺深七十二尺紫檀殿在大明寝殿西制度如文
  思皆以紫檀香木为之缕花龙涎香间白玉饰壁
  草色髹绿其皮为地衣宝云殿在寝殿后五间东
  西五十六尺深六十三尺高三十尺凤仪门在东
  庑中三间一门东西一百尺深六十尺高如其深
  门之外有庖人之室稍南有酒人之室麟瑞门在
卷二 第 31a 页 WYG0645-0723c.png
  西庑中制度如凤仪门之外有内藏库二十所所
  为七间钟楼又名文楼在凤仪南鼓楼又名武楼
  在麟瑞南皆五间高七十五尺嘉庆门在后庑宝
  云殿东景福门在后庑宝云殿西皆三间一门周
  庑一百二十间高三十五尺四隅角楼四间重檐
  凡诸宫周庑并用丹楹彤壁藻绘琉璃瓦饰檐脊
  延春门在宝云殿后延春阁之正门也五间三门
  东西七十七尺重檐懿范门在延春左嘉则门在
卷二 第 31b 页 WYG0645-0723d.png
  延春右皆三间一门延春阁九间东西一百五十
  尺深九十尺高一百尺三檐重屋柱廊七间广四
  十五尺深一百四十尺高五十尺寝殿七间东西
  夹四间后香阁一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七十五
  尺高如其深重檐文石甃地藉花毳裀檐帷咸备
  白玉石重陛朱阑铜冒楯涂金雕翔其上阁上御
  榻二柱廊中设小山屏床皆楠木为之而饰以金
  寝殿楠木御榻东夹紫檀御榻壁皆张素画飞龙
卷二 第 32a 页 WYG0645-0724a.png
  舞凤西夹事佛像香阁楠木寝床金缕褥黑貂壁
  幛慈福殿又曰东煖殿在寝殿东三间前后轩东
  西三十五尺深七十二尺明仁殿又曰西煖殿在
  寝殿西制度如慈福景耀门在左庑中三间一门
  高三十尺清灏门在右庑中制度如景耀钟楼在
  景耀南鼓楼在清灏南各高七十五尺周庑一百
  七十二间四隅角楼四阁玉德殿在清灏外七间
  东西一百尺深四十九尺高四十尺饰以白玉甃
卷二 第 32b 页 WYG0645-0724b.png
  以文石中设佛像东香殿在玉德殿东西香殿在
  玉德殿西宸庆殿在玉德殿后九间东西一百三
  十尺深四十尺高如其深中设御榻帘帷裀褥咸
  备前列朱阑左右辟二红门后山字门三间东更
  衣殿在宸庆殿东五间高三十尺西更衣殿在宸
  庆殿西制度如东殿隆福殿在大内之西兴圣之
  前南红门三东西红门宫各一缭以砖垣南红门
  一东红门一后红门一光天门光天殿正门也五
卷二 第 33a 页 WYG0645-0724c.png
  间三门高三十二尺重檐崇华门在光天门左膺
  福门在光天门右各三间一门光天殿七间东西
  九十八尺深五十五尺高七十尺柱廊七间深九
  十八尺高五十尺寝殿五门两夹四间东西一百
  三十尺高五十八尺五寸重檐藻井琐窗文石甃
  地藉花毳裀悬朱帘重陛朱阑涂金雕冒楯正殿
  缕金云龙樟木御榻从臣坐床重列前两傍寝殿
  亦设御榻裀褥咸备青阳门在左庑中明晖门在
卷二 第 33b 页 WYG0645-0724d.png
  右庑中各三间一门翥凤楼在青阳南三间高四
  十五尺骖龙楼在明晖南制度如翥凤后有牧人
  宿卫之室寿昌殿又曰东煖殿在寝殿东三间前
  后轩重檐嘉禧殿又曰西煖殿在寝殿西制度如
  寿昌中位佛像傍设御榻针线殿在寝殿后周庑
  一百七十二间四隅角楼四间侍女直庐五所在
  针线殿后又有侍女室七十二间在直庐后及左
  右浴室一区在宫垣东北隅文德殿在明晖外又
卷二 第 34a 页 WYG0645-0725a.png
  曰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前后轩一间盝顶殿
  五间在光天殿西北角楼西后有盝顶小殿香殿
  在宫垣西北隅三间前轩一间前寝殿三间柱廊
  三间后寝殿三间东西夹各二间文宸库在宫垣
  西南隅酒房在宫垣东南隅内庖在酒房之北兴
  圣宫在大内之西北万寿山之正西周以砖垣南
  辟红门三东西红门各一北红门一南红门外两
  傍附垣有宿卫直庐凡四十间东西门外各三门
卷二 第 34b 页 WYG0645-0725b.png
  南门前夹垣内有省院台百司官侍直板屋北门
  外有窨花室五间东夹垣外有宦人之室十七间
  凌室六间酒房六间南北西门外棋置卫士直宿
  之舍二十一所所为一间外夹垣东红门三直仪
  天殿吊桥西红门一达徽政院门内差北有盝顶
  房二各三间又北有屋二所各三间差南库一所
  及屋三间北红门外有临街门一所三间此夹垣
  之北门也兴圣门兴圣殿之北门也五间三门重
卷二 第 35a 页 WYG0645-0725c.png
  檐东西七十四尺明华门在兴圣门左肃章门在
  兴圣门右各三间一门兴圣殿七间东西一百尺
  深九十七尺柱廊六间深九十四尺寝殿五间两
  夹各三间后香阁三间深七十七尺正殿四面朱
  县琐窗文石甃地藉以毳裀中设扆屏榻张白盖
  帘帷皆锦绣为之诸王百僚宿卫官侍宴坐床重
  列左右其柱廊寝殿亦各设御榻裀褥咸备白玉
  石重陛朱阑涂金冒楯覆以白磁瓦碧琉璃饰其
卷二 第 35b 页 WYG0645-0725d.png
  檐脊弘庆门在东庑中宣则门在西庑中各三间
  一门凝晖楼在弘庆南五间东西六十七尺延颢
  楼在宣则南制度如凝晖嘉德殿在寝殿东三间
  前后轩各三间重檐宝慈殿在寝殿西制度同嘉
  德山字门在兴圣宫后延华阁之正门也正一间
  两夹各一间重檐一门脊置金宝瓶又独脚门二
  周阁以红板垣延华阁五间方七十九尺二尺重
  阿十字脊白琉璃瓦覆青琉璃瓦饰其檐脊立金
卷二 第 36a 页 WYG0645-0726a.png
  宝瓶单陛御榻从臣坐床咸具东西殿在延华阁
  西左右各五间前轩一间园亭在延华阁后芳碧
  亭在延华阁后园亭东三间重檐十字脊覆以青
  琉璃瓦饰以绿琉璃瓦脊置金宝瓶徽青亭在园
  亭西制度同芳碧亭浴室在延华阁东南隅东殿
  后傍有盝顶井亭二间又有盝顶房三间畏吾儿
  殿在延华阁右六间傍有窨花半屋八间木香亭
  在畏吾殿后东盝顶殿在延华阁东版垣外正殿
卷二 第 36b 页 WYG0645-0726b.png
  五间前轩三间东西六十五尺深三十九尺柱廊
  二间深二十六尺寝殿三间东西四十八尺前宛
  转置花朱阑八十五扇殿之傍有盝顶房三间庖
  室二间面阳盝顶房三间妃嫔库房一间缝纫女
  库房三间红门一盝顶之制三椽其顶若笥之平
  故名西盝顶殿在延华阁西版垣之外制度同东
  殿东殿之傍有庖室三间好事房二各三间独脚
  门二红门一妃嫔院四二在东盝顶殿后二在西
卷二 第 37a 页 WYG0645-0726c.png
  盝顶殿后各正室三间东西夹四间前轩三间后
  有三椽半屋二间侍女室八十三间半在东妃嫔
  院左西向半在西妃嫔院右东向室后各有三椽
  半屋二十五间东盝顶殿红门外有屋三间盝顶
  轩一间后有盝顶房一间庖室一区在凝晖楼后
  正屋五间前轩一间后披屋三间又有盝顶房一
  间盝顶井亭一间周以土垣前辟红门酒房在宫
  垣东南隅庖室南正屋五间前盝顶轩三间南北
卷二 第 37b 页 WYG0645-0726d.png
  房各三间西北隅盝顶房三间红门一土垣四周
  之学士院在阁后四盝顶殿门外之西偏三间生
  料库在学士院南又南为鞍辔库又南为军器库
  又南为庖人牧人宿卫之室藏珍库在宫垣西南
  隅制度并如酒室惟多盝顶半屋三间庖室三间
  附载宋朝故宫
  太宗十一年杨奂记曰己亥春三月按部至于汴
  汴长吏宴于废宫之长生殿惧后世无以考为纂
卷二 第 38a 页 WYG0645-0727a.png
  其大槩云皇城南外门曰南薰南薰之北新门曰
  丰宜桥曰龙津桥北曰丹凤而其门三丹凤北曰
  州桥桥少北曰文武楼遵御路而北横街也东曰
  太庙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门而其门五双阙前
  引东曰登闻检院西曰登闻鼓院检院之东曰左
  掖门门之南曰待漏院鼓院之西曰右掖门门之
  南曰都堂承天之北曰大庆门而日精门左升平
  门居其东月华门右升平门居其西正殿曰大庆
卷二 第 38b 页 WYG0645-0727b.png
  殿东庑曰嘉福楼西庑曰嘉瑞楼大庆之后曰德
  仪殿德仪之东曰左升龙门西曰右升龙门正门
  曰隆德曰萧墙曰丹墀曰隆德殿隆德之左曰东
  上閤门右曰西上閤门皆南向东西二楼钟鼓之
  所在鼓在东钟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门仁安殿
  东则内侍局内侍之东曰近侍局近侍之东曰严
  祇门宫中则曰撒合门少南曰东楼即授除楼也
  西曰西楼仁安之次曰纯和殿正寝也纯和西曰
卷二 第 39a 页 WYG0645-0727c.png
  雪香亭雪香之北后妃位也有楼楼西曰琼香亭
  亭西曰凉位有楼楼北少西曰玉清殿纯和之次
  曰宁福殿宁福之后曰苑门由苑门而北曰仁智
  殿有二大石左曰敷锡神运万岁峰右曰玉京独
  秀太平岩殿曰山庄庄之西南曰翠微閤苑门东
  曰仙韶院院北曰涌翠峰峰之洞曰大涤涌翠东
  连长生殿殿东曰涌金殿涌金之东曰蓬莱殿长
  生西曰浮玉殿浮玉之西曰瀛洲殿长生之南曰
卷二 第 39b 页 WYG0645-0727d.png
  阅武殿阅武南曰内藏库由严祗门东曰尚食局
  尚食东曰宣徽院宣徽北曰御药院御药北曰右
  藏库右藏之东曰左藏宣徽东曰点检司点检北
  曰秘书监秘书北曰学士院学士之北曰谏院谏
  院之北曰武器署点检之南曰仪銮局仪銮之南
  曰尚辇局宣徽之南曰拱卫司拱卫之南曰尚衣
  局尚衣之南曰繁禧门繁禧之南曰安泰门安泰
  西与左升龙门直东则寿圣宫两宫太后位本明
卷二 第 40a 页 WYG0645-0728a.png
  俊殿试进士之所宫北曰徽音殿徽音之北曰燕
  寿殿燕寿殿垣后少西曰震肃卫司东曰中卫尉
  司仪銮之东曰小东华门更漏在焉中尉司东曰
  祗肃门祗肃门东少南曰将军司徽音寿圣之东
  曰太后苑苑之殿曰庆春庆春与燕寿并小东华
  与正东华对东华门内正北尚厩局尚厩西北曰
  临武殿左掖门正北尚食局局南有宫苑司宫苑
  司西北曰尚酝局汤药局侍仪司少西曰符宝局
卷二 第 40b 页 WYG0645-0728b.png
  器物局西则撒合门嘉瑞楼西曰三庙正殿曰
  昌
东曰文昭殿西曰光兴殿并南向德昌之后宣
  宗庙也宫西门曰西华与东华直其北门曰安贞
  二大石外凡花石台榭池亭之细并不录观其制
  度简素比土阶茅茨则过矣视汉之所谓千门万
  户珠璧华丽之饰则无有也然后之人因其制度
  而损益之以求其称斯可矣
  附载南渡行宫
卷二 第 41a 页 WYG0645-0728c.png
  陈随应记曰杭州治旧钱王宫也绍兴因以为行
  宫皇城九里入和宁门左进奏院玉堂右中殿外
  库至北宫门循廊左序巨珰幕次列如鱼贯祥曦
  殿朵殿接修廊为后殿对以御酒库御药院慈元
  殿外库内侍省内东门司大内都巡检司御厨天
  章等阁廊回路转众班排列又转内藏库对军器
  库又转便门垂拱殿五间十二架修六丈广八丈
  四尺檐屋三间修广各丈五朵殿四两廊各二十
卷二 第 41b 页 WYG0645-0728d.png
  间殿门三间内龙墀折槛殿后拥舍七间为延和
  殿右便门通后殿殿左一殿随时易名明堂郊祀
  曰端诚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对奉使曰崇德武举
  及军班授官曰讲武东宫在丽正门内南宫门外
  本宫会议所之侧入门垂杨夹道间芙蓉环朱阑
  二里至外宫门节堂后为财帛生料二库环以官
  属直舍转外窑子入内宫门廊右为赞导春坊直
  舍左讲堂七楹扁新益外为官直舍正殿向明左
卷二 第 42a 页 WYG0645-0729a.png
  圣堂右祠堂后凝华殿檐菉堂环以竹左寝室右
  齐安位内人直舍百二十楹左彝斋太子赐号也
  接绣香堂便门通绎已堂重檐复屋昔杨太后垂
  帘于此曰慈明殿前射圃竟百步环修廊右博雅
  楼十二间左转数十步雕阑花甃万卉中出秋千
  对阳春亭清霁亭前芙蓉后木樨玉质亭梅绕之
  由绎已堂过锦胭廊百八十楹直通御前廊外即
  苑梅花千树曰梅岗亭曰冰花亭枕小西湖曰水
卷二 第 42b 页 WYG0645-0729b.png
  月境界曰澄碧牡丹曰伊洛传芳芍药曰冠芳山
  茶曰鹤丹桂曰天阙清香堂曰本支百世祐圣祠
  曰庆和泗洲曰慈济钟吕曰得真橘曰洞庭佳味
  茅亭曰昭俭木香曰架雪竹曰赏静松亭曰天陵
  偃盖以日本国松木为翠寒堂不施丹艧白如象
  齿环以古松碧琳堂近之一山崔嵬作观堂为上
  焚香祝天之所吴知古掌焚修每三茅观钟鸣观
  堂之钟应之则驾兴山背芙蓉阁风帆沙鸟履舄
卷二 第 43a 页 WYG0645-0729c.png
  下一溪萦带通小西湖亭曰清涟怪石夹列献瑰
  逞秀三山五湖洞穴深杳豁然平朗翚飞翼拱凌
  虚楼对瑞庆殿损斋缉熙崇正殿之东为钦先孝
  思复古紫宸等殿木围即福宁殿射殿曰选德坤
  宁殿贵妃昭仪媫妤等位宫人直舍蚁聚焉又东
  过阁子库睿思殿仪鸾修内八作翰林诸司是谓
  东华门
  附载宋西京宫城
卷二 第 43b 页 WYG0645-0729d.png
  西京唐显庆间为东都开元改河南府宋为西京
  山陵在焉宫城周回九里三百步城南三门中曰
  五凤楼东曰兴教西曰光政东一门曰苍龙西一
  门曰金虎北一门曰拱宸五凤楼内东西门曰左
  右永泰门外道北有鸾和门右永泰门西有永福
  门兴教光政门内名三门曰左右安礼左右兴善
  左右银台苍龙金虎门内第二隔门曰膺福千秋
  膺福门内道北门曰建礼正殿曰太极殿前有日
卷二 第 44a 页 WYG0645-0730a.png
  月楼日华月华门又有三门曰太极殿门后有殿
  曰天兴次北殿曰武德西有门三重曰应天乾元
  敷教内有文明殿旁有东上閤门西上閤门前有
  左右延福门后又有殿曰垂拱殿北有通天门柱
  廊北有明福门门内有天福殿殿北有寝殿曰太
  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东又有广寿殿
  视朝之所也北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
  四殿曰崇徽天福殿西有金鸾殿对殿西廊有彰
卷二 第 44b 页 WYG0645-0730b.png
  善门殿北第二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
  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阳第七殿曰
  善兴西有射宫殿千秋门内有舍光殿拱宸门内
  西偏有保宁门门内有讲武殿北又有殿相对内
  园有长春殿淑景亭十字亭九江池砌台婆罗亭
  宫城东西有夹城各三里馀东二门南曰宾晖北
  曰启明西二门南曰金曜北曰乾通宫室合九千
  九百九十馀区皇城周回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
卷二 第 45a 页 WYG0645-0730c.png
  南面三门中曰端门东西曰左右掖门东一门曰
  宣仁西三门南曰丽景与金曜相直中曰开化与
  乾通相直北曰应福内皆诸司处之京城周五十
  二里九十六步南三门中曰定鼎东曰长夏西曰
  厚载东三门中曰罗门南曰建春北曰上东西一
  门曰关门北二门东曰安善西曰徽安
  附载金宫城
  海陵炀王遣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古左丞蔡松年
卷二 第 45b 页 WYG0645-0730d.png
  调诸路夫匠筑燕京宫室皇城周九里三十步自
  天津桥之北曰宣阳门中门绘龙两偏绘凤用金
  钉钉之中门惟车驾出入乃开两偏分双只日开
  一门过门有两楼曰文曰武文之转东曰来宁馆
  武之转西曰会同馆正北曰千步廊东西对焉廊
  之半各有偏门向东曰太庙向西曰尚书省至通
  天门后改名应天楼高八丈朱门五饰以金封东
  西相去一里馀又各设一门左曰左掖右曰右掖
卷二 第 46a 页 WYG0645-0731a.png
  内城之正东曰宣华正西曰玉华北曰拱辰及殿
  凡九重殿凡三十有六楼阁倍之正中位曰皇帝
  正位后曰皇后正位位之东曰内省西曰十六位
  乃妃嫔居之西出玉华门曰同乐园若瑶池蓬瀛
  柳庄杏村皆在焉都城四围凡七十五里城门十
  二每一面分三门其正门四旁又设两门正东曰
  宣曜阳春施仁正西曰颢华丽泽彰义正南曰丰
  宜景风端礼正北曰通玄会城崇智此四城十二
卷二 第 46b 页 WYG0645-0731b.png
  门也此外有宣阳门即内城之南门也上有重楼
  制度宏大三门并立中门常不开惟车驾出入通
  天门即内城之正南门也四角皆垛楼瓦皆琉璃
  金钉朱户五门列焉常局惟大礼祫享则由之宣
  华乃内城之正东门玉华正西门也左掖东偏门
  右掖西偏门各有武夫守卫拱宸即内城正北门
  也又曰后朝门制度守卫与玉华宣华等金碧翚
  飞规模宏丽矣
卷二 第 47a 页 WYG0645-0731c.png
  范石湖揽辔录兴陵见宋使仪卫戊子早入见循
  东西御廊北行廊几二百间廊分三节每节一门
  将至宫城廊即东转百许间其西亦然亦有三出
  门中驰道甚阔两傍有沟上植柳廊脊皆以青琉
  璃瓦覆宫阙门户即纯用之北即端门十一间曰
  应天之门下开五门两掖有楼如左右升龙之制
  东西两角楼端门内有左右翔龙门日华月华门
  前殿曰大安殿使人自左掖门入北循大安殿东
卷二 第 47b 页 WYG0645-0731d.png
  廊入敷德门东北行直东有殿宇门曰东宫直北
  西南列三门中曰书英是故寿康殿母后所居西
  曰会通门自会通北入承明门又北则昭庆门东
  则集禧门尚书省在门外东西则左右嘉会门二
  有楼即大安殿后门之后至幕次黑布拂庐待班
  有顷入宣明门即当朝后殿门也门内庭中列卫
  士二百许人贴金双凤幞头团花红锦衫散手立
  入仁政隔门至仁政殿下团凤大花毡可半庭殿
卷二 第 48a 页 WYG0645-0732a.png
  两傍有朵殿朵殿上两高楼曰东西上閤门两廊
  悉有帘幕中有甲士东西御廊循檐各列甲士东
  立者红茸甲金缠竿枪黄旗画青龙西立者碧茸
  甲金缠竿枪白旗画黄龙至殿下皆然惟立于门
  下者锦袍持弓矢殿两阶杂列仪物幢节之属如
  道家醮坛威仪之类使人由殿下东行上东阶却
  转南由露台北行入殿阈谓之栏子金主幞头红
  袍玉带坐七宝榻背有龙水大屏风四壁帟幕皆
卷二 第 48b 页 WYG0645-0732b.png
  红绣龙拱斗皆有绣衣两楹间各有大出香金狮
  蛮地铺礼佛毯可一殿两傍玉带金鱼或金带者
  十四五人相对列立遥望前后殿屋崛起甚多制
  度不经工巧无遗力炀王亮始营此都规模出于
  孔彦舟役民夫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
  者不可胜计
  宣宗迁都于汴其宫城依宋之旧宫墙四角皆有
  楼高五丈每楼一所两旁各有屋以裹墙角自左
卷二 第 49a 页 WYG0645-0732c.png
  掖门向西三十步横入一门号左升龙门入此门
  即大庆门外游峻廊上俯阚城市正望丹凤楼后
  下楼即右升龙门此两门通左右掖门横通大庆
  门外其门有三中曰大庆东曰日精西曰月华门
  旁皆列戟入此门望见大庆殿殿前有两楼对峙
  东曰嘉福西曰嘉瑞大庆殿屋十一间龙墀二级
  旁垛殿各三门峻廊后与两庑相接殿壁画四龙
  各长数丈乃宣宗渡河后画中有御画小龙用拱
卷二 第 49b 页 WYG0645-0732d.png
  斗石成一方井如佛正殿盖中有一金龙以丝网
  罩之此正衙也转西御屏下峻阶数步一殿曰德
  仪殿有三门中曰隆平左曰左隆平右曰右隆平
  入此门东西两井望见隆德殿即宋垂拱殿也殿
  庭中东一钟楼西一鼓楼殿屋五大间旁各殿三
  间阶上龙墀一级东西两閤门并楼屋下有门通
  往来此常朝殿也此殿后又一庭院有门曰仁安
  东西两门东出东华门入仁安门望见仁安殿龙
卷二 第 50a 页 WYG0645-0733a.png
  墀两廊皆入仁德殿规模即宋集英殿也自此后
  两殿有门皆有船轩连接两边廊屋止是黑漆窗
  户意谓必宫人居于此乃内殿百官不到前四殿
  皆琉璃筒瓦一殿曰德和一殿曰福宁后有一小
  殿殿后有直舍此殿后即内宫墙门有门两重出
  入后苑十数步间过一小溪桥有仁智殿溪中有
  龙舟仁智殿下两巨石高三丈广半之东一石有
  小碑刻敕赐昭庆神运万岁峰西一石刻独秀太
卷二 第 50b 页 WYG0645-0733b.png
  平岩乃宋徽宗御书刻石填金殿后有石垒成山
  高百尺广倍之最上刻石曰香石泉山山后挽水
  上山水自流下至荆玉涧又流涌翠峰下有太山
  洞水自洞门飞下复由本路出德和殿迤逦至大
  庆门外横从右升龙门出后朝门榜曰启庆之宫
  入宫门后有三门中曰德昌左曰文昭右曰光兴
  制度宏丽金碧辉映不可胜言出启庆门后入右
  升龙门过大庆门外出左升龙门向东行一门向
卷二 第 51a 页 WYG0645-0733c.png
  南榜曰圣寿宫左安泰门右明昌门即金国太后
  宫入宫门直入一门榜曰徽音又一门榜曰光熙
  望见徽音殿长乐殿入光翼门繁禧门有德寿殿
  复出此宫即秘阁在左掖门之西五门之东即古
  待漏院自五门望南向丹凤门中间禁路两廊千
  步廊尽处向东一屏墙向南一大门即太庙门内
  三门门上并画蟠龙殿宇二十五间高大宏丽两
  旁修廊东西各开一门与廊相通盖百官陪位入
卷二 第 51b 页 WYG0645-0733d.png
  此两门甚便殿上十一室尽榜金国祖宗谥号每
  一室计三门东边一门西边一窗嵌一小石室上
  下有石广三丈石门一閤可开闭系藏神主处遇
  祭祀迎神主出石室祭毕复藏殿宇出太庙向西
  行向南一门即社坛周围皆墙外四门遇祭则开
  迎四方之气宫室制度虽时有改更大抵皆宋朝
  之旧也
  附载辽宫城
卷二 第 52a 页 WYG0645-0734a.png
  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
  唐曰幽有虞析为幽州啇复为冀州周职方东北
  曰幽州武王封太保奭于燕汉为燕国广阳国后
  汉为广阳郡隋为幽州总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
  阳节度使晋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
  六州以献太宗升为南京又曰燕京城方三十六
  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东曰
  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
卷二 第 52b 页 WYG0645-0734b.png
  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
  殿二东曰宣和南曰大内内门曰宣教改元和外
  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
  门有楼阁毬场在其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曰
  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
  有燕角楼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其外有居庸
  松亭榆林之关古北之口桑乾河高梁河石子河
  大安山燕山中有瑶玙府曰幽都军号卢龙开泰
卷二 第 53a 页 WYG0645-0734c.png
  元年落军额
  辽西京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
  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赵武灵王始置云中
  郡秦(当作/汉)属代王国为平城县魏为新兴郡晋仍
  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
  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都
  洛邑改万年又置恒州高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
卷二 第 53b 页 WYG0645-0734d.png
  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为恒安镇改朔州
  隋仍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
  四年移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默啜为边患
  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置云中州天宝元年改云
  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
  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禦使据州以
  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禦使不受命
  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
卷二 第 54a 页 WYG0645-0735a.png
  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
  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
  郡王克用子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同光三年复
  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
  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
  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
  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
  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
卷二 第 54b 页 WYG0645-0735b.png
  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
  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
  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
  京府曰大同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