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弁言 第 1 页
弁 言
本书内容,系集刊各种载籍中有关流求(又琉求、求、琉球)与鸡笼山之记载。所集各篇,略加说明如下:
一、「隋书」「流求国」。按「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内「纪传」五十五卷,为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三人修述,而徵则总其成而已。「列传」中有汇传十五卷,「列女」以下有「东夷」、「南蛮」、「西域」、「北狄」四例目,「流求国」为东夷传之一。盖「隋书」成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六三六),流求之有记载,迄今已逾一千三百二十馀年矣。隋炀帝时,武贲郎将陈棱尝征伐流求,因并将「陈棱传」收附。
二、「北史」「流求国」。按「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起魏道武登国元年(三八六)、尽隋恭帝义宁二年(六一八),载四代二百四十四年史事。其中关于隋代「纪传」,全用「隋书」,少有变更。「流求国」一传,列于「僭伪附庸」目下。又考正史次序,原以「南、北史」列「隋书」之下;移于「隋书」之前者,据赵翼议也。今以撰作时代先后,仍次「隋书」之后。
三、「通典」「琉球」。按「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是书上自黄帝,下至有唐玄宗天宝之末(七五六);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每
本书内容,系集刊各种载籍中有关流求(又琉求、求、琉球)与鸡笼山之记载。所集各篇,略加说明如下:
一、「隋书」「流求国」。按「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内「纪传」五十五卷,为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三人修述,而徵则总其成而已。「列传」中有汇传十五卷,「列女」以下有「东夷」、「南蛮」、「西域」、「北狄」四例目,「流求国」为东夷传之一。盖「隋书」成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六三六),流求之有记载,迄今已逾一千三百二十馀年矣。隋炀帝时,武贲郎将陈棱尝征伐流求,因并将「陈棱传」收附。
二、「北史」「流求国」。按「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起魏道武登国元年(三八六)、尽隋恭帝义宁二年(六一八),载四代二百四十四年史事。其中关于隋代「纪传」,全用「隋书」,少有变更。「流求国」一传,列于「僭伪附庸」目下。又考正史次序,原以「南、北史」列「隋书」之下;移于「隋书」之前者,据赵翼议也。今以撰作时代先后,仍次「隋书」之后。
三、「通典」「琉球」。按「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是书上自黄帝,下至有唐玄宗天宝之末(七五六);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每
弁言 第 2 页
事以类相从,举其终始。「琉球」,载在「边防」。佑,万年人,字君卿;以父荫,补参军。德、宪两朝(七八0~八二0),拜司空,进司徒,封岐国公。
四、「通志」「流求」。按「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樵,字渔仲,莆田人;官至枢密院编修。好为考證伦类之学;仿通史之例,著述此书。分纪传、年谱及二十略;内纪传讫隋为止,馀均引而至唐。「流求」,亦为汇传「东夷」之一。
五、「太平寰宇记」「流求国」。按「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原本二百卷,后缺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存一百九十三卷。宋太宗时,始平闽越、并北漠,史因合舆图所称,考寻始末,自河南周于海外,并记人物、艺文。是书成于太平兴国(九七六~九八四)中,故名。「流求国」,列于「四夷」之「东夷」中。
六、「太平御览」「流求」。按「太平御览」一千卷,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李昉等奉敕撰,至八年(九八三)书成。初称「太平编类」,后赐是名。书分五十五门,采自类书。「流求」,列「四夷部」「东夷」。
七、「诸蕃志」「流求国」。按「诸蕃志」二卷,宋赵汝适撰。宋南渡后,诸蕃市舶仅通。此书多得自市舶之口传,所言皆海国事;卷上志国、卷下志物,成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流求国」所志,渐见新资料。又有「毗舍耶」、「三屿」二篇,并予附入(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
四、「通志」「流求」。按「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樵,字渔仲,莆田人;官至枢密院编修。好为考證伦类之学;仿通史之例,著述此书。分纪传、年谱及二十略;内纪传讫隋为止,馀均引而至唐。「流求」,亦为汇传「东夷」之一。
五、「太平寰宇记」「流求国」。按「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原本二百卷,后缺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存一百九十三卷。宋太宗时,始平闽越、并北漠,史因合舆图所称,考寻始末,自河南周于海外,并记人物、艺文。是书成于太平兴国(九七六~九八四)中,故名。「流求国」,列于「四夷」之「东夷」中。
六、「太平御览」「流求」。按「太平御览」一千卷,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李昉等奉敕撰,至八年(九八三)书成。初称「太平编类」,后赐是名。书分五十五门,采自类书。「流求」,列「四夷部」「东夷」。
七、「诸蕃志」「流求国」。按「诸蕃志」二卷,宋赵汝适撰。宋南渡后,诸蕃市舶仅通。此书多得自市舶之口传,所言皆海国事;卷上志国、卷下志物,成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流求国」所志,渐见新资料。又有「毗舍耶」、「三屿」二篇,并予附入(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
弁言 第 3 页
八、「文献通考」「琉球」。按「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端临,字贵与,乐平人;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宋亡,隐居,教授乡里。所著「文献通考」,分二十四类,类各为考。记述事迹,上承「通典」,下讫宋宁宗嘉定之末(一二二四)。元英宗至治二年(一三二二),旨饬端临赍书赴饶州路腾写校勘刊印。其「四裔考」有「琉球」一目,与毗舍耶合为一篇。
九、「宋史」「流求国」。按「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等修,成于顺帝至正五年(一三四五)。「流求国」,为其「外国传」之一。此传本于「诸蕃志」,并与毗舍耶并为一传。
一0、「岛夷志略」「琉球」。按「岛夷志略」一卷,元汪大渊撰。大渊,字焕章,南昌人。顺帝至正(一三四一~六八)中,尝附贾舶浮海,越数十国;纪所闻见,成此书。书首有河东张翥、三山吴鉴等序,分别作于至正九、十年(一三四九~五0),书当杀青于前此不久。观「琉球」所记,可知大渊尝亲履其地。此书亦记毗舍耶并另有「三岛」一篇,因并附焉(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
一一、「元史」「求」。按「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王袆等奉敕撰,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0)书成。「求」,在列传「外国」目下;并有「三屿」一传,因亦采附。
九、「宋史」「流求国」。按「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等修,成于顺帝至正五年(一三四五)。「流求国」,为其「外国传」之一。此传本于「诸蕃志」,并与毗舍耶并为一传。
一0、「岛夷志略」「琉球」。按「岛夷志略」一卷,元汪大渊撰。大渊,字焕章,南昌人。顺帝至正(一三四一~六八)中,尝附贾舶浮海,越数十国;纪所闻见,成此书。书首有河东张翥、三山吴鉴等序,分别作于至正九、十年(一三四九~五0),书当杀青于前此不久。观「琉球」所记,可知大渊尝亲履其地。此书亦记毗舍耶并另有「三岛」一篇,因并附焉(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
一一、「元史」「求」。按「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王袆等奉敕撰,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0)书成。「求」,在列传「外国」目下;并有「三屿」一传,因亦采附。
弁言 第 4 页
一二、「新元史」「琉求」。按「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近人山东胶州柯劭忞辑撰。柯氏因鉴于「元史」芜杂,乃集研究「元史」各家之大成,博采约取,以成一家之作。「外国传」「琉求」,自亦兼收诸说而成。传末以「史臣」之笔而断为『琉求,今之台湾』云云,在史书上尚属创见。又,「外国传」末汇缀「岛夷诸国」,中有澎湖、三屿等岛,一并撷附。「新元史」虽撰于晚近,因系「元史」之一种,特次于「元史」之后。
一三、「星槎胜览」「琉球国」。按「星槎胜览」原分二卷,明费信(字公晓)撰;后经改订,分成四卷。其「自序」,均作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原著本序略云:『愚生费信,吴郡昆山民也。……年至二十二,永乐至宣德间选往西洋,四次随征正使太监郑和等至诸海外,历览诸番人物、风土所产,集成二帙,曰「星槎胜览」。前集者,亲监目识之所至也;后集者,采辑传译之所实也』。考郑和七下西洋,起自成祖永乐三年(一四0五)、讫于宣宗宣德八年(一四三三);而费氏随往四次,据「前集」目录前文,一在永乐七年至九年(一四0九~一一)、一在十年至十二年(一四一二~一四)、一在十三年至十四年(一四一五~一六)、一在宣德六年至八年(一四三一~三三)。惟「琉球国」载在「后集」,当采自「传译」,非所「目识」。「琉球国」下亦接有「三岛」一篇,且明白指出「其处与琉球大崎山之东鼎峙」;因并照录。
一三、「星槎胜览」「琉球国」。按「星槎胜览」原分二卷,明费信(字公晓)撰;后经改订,分成四卷。其「自序」,均作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原著本序略云:『愚生费信,吴郡昆山民也。……年至二十二,永乐至宣德间选往西洋,四次随征正使太监郑和等至诸海外,历览诸番人物、风土所产,集成二帙,曰「星槎胜览」。前集者,亲监目识之所至也;后集者,采辑传译之所实也』。考郑和七下西洋,起自成祖永乐三年(一四0五)、讫于宣宗宣德八年(一四三三);而费氏随往四次,据「前集」目录前文,一在永乐七年至九年(一四0九~一一)、一在十年至十二年(一四一二~一四)、一在十三年至十四年(一四一五~一六)、一在宣德六年至八年(一四三一~三三)。惟「琉球国」载在「后集」,当采自「传译」,非所「目识」。「琉球国」下亦接有「三岛」一篇,且明白指出「其处与琉球大崎山之东鼎峙」;因并照录。
弁言 第 5 页
一四、「大明一统志」「琉球国」。按「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李贤等奉敕撰修,于英宗天顺五年(一四六一)四月进呈。凡京畿府州及十三布政司为府一百六十、为州二百三十四、为县一千一百一十六,并边陲之地都司卫所及宣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与夫四夷受官封、执臣礼者,皆以次具载。最后两卷总称「外夷」,「琉球国」为其中之一。
一五、「西洋朝贡典录」「琉球国」。按「西洋朝贡典录」三卷,明黄省曾撰。省曾字勉之,籍吴县;举人。是书纪当时西洋诸国朝贡之事,自占城以迄天方,为国二十有三,亦止就内侍郑和所历之国编次而成。国各一篇,篇各有论。观其「自序」撰于武宗正德庚辰(十五年、一五二0),已较「星槎胜览」晚出七十馀年。而黄氏在「自序」中有云:『余乃摭拾译人之言』,并『约之典要、文之法言、徵之父老、稽之宝训……』。凡此云云,均值得加意;盖其间移接痕迹,隐约可见。「琉球国」见卷上,次于「第九」。
一六、「武备志」「琉球」。按「武备志」二百四十卷,明防风茅元仪辑,其「自序」作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全书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门,记武备诸事。「琉球」,列于「占度载」「度」之「四夷」目下。篇中引明嘉靖间左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所上「使琉球录」之言,殊可注意。
一五、「西洋朝贡典录」「琉球国」。按「西洋朝贡典录」三卷,明黄省曾撰。省曾字勉之,籍吴县;举人。是书纪当时西洋诸国朝贡之事,自占城以迄天方,为国二十有三,亦止就内侍郑和所历之国编次而成。国各一篇,篇各有论。观其「自序」撰于武宗正德庚辰(十五年、一五二0),已较「星槎胜览」晚出七十馀年。而黄氏在「自序」中有云:『余乃摭拾译人之言』,并『约之典要、文之法言、徵之父老、稽之宝训……』。凡此云云,均值得加意;盖其间移接痕迹,隐约可见。「琉球国」见卷上,次于「第九」。
一六、「武备志」「琉球」。按「武备志」二百四十卷,明防风茅元仪辑,其「自序」作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全书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门,记武备诸事。「琉球」,列于「占度载」「度」之「四夷」目下。篇中引明嘉靖间左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所上「使琉球录」之言,殊可注意。
弁言 第 6 页
一七、「潜确居类书」「琉球」。按「潜确居类书」一百二十卷,明陈仁锡(明卿)撰;刻成于毅宗崇祯三年(一六三0)六月,续订于四年(一六三一)九月,又明年(一六三二)六月始僝功。「琉球」,载「区宇」部「四夷」「东南夷」中。
一八、「明史稿」「琉球」。按「明史稿」三百十卷,清王鸿绪撰。初,圣祖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诏修「明史」;至世宗雍正元年(一七二三),鸿绪以先后所辑纪传表志上之,「明史」始有全稿。初未畅行;迨鸿绪卒,其子收入「横云山人集」,题曰「明史稿」。所作「琉球」一传,显指今日之琉球,不似过去所记之模糊不清矣。另有「鸡笼山」一传,见下文。
一九、「明史」「琉球」。按「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奉敕撰。世宗雍正(一七二三~三五)中,廷玉受命就王鸿绪「明史稿」选词臣再加订正,直至高宗乾隆四年(一七三九)进呈。「琉球」一传,殆全袭「明史稿」,偶有增损一二字而已。「鸡笼山」传同,见下文。
二0、「续文献通考」「琉球」(三屿附)。按「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敕撰。仍从马端临之旧目,续辑宋、辽、金、元、明五朝事迹。「琉球」仍列「四夷考」,并附以三屿。
二一、「续通志」「流求国」(毗舍邪)。按「续通志」六百四十卷,清高宗乾隆
一八、「明史稿」「琉球」。按「明史稿」三百十卷,清王鸿绪撰。初,圣祖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诏修「明史」;至世宗雍正元年(一七二三),鸿绪以先后所辑纪传表志上之,「明史」始有全稿。初未畅行;迨鸿绪卒,其子收入「横云山人集」,题曰「明史稿」。所作「琉球」一传,显指今日之琉球,不似过去所记之模糊不清矣。另有「鸡笼山」一传,见下文。
一九、「明史」「琉球」。按「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奉敕撰。世宗雍正(一七二三~三五)中,廷玉受命就王鸿绪「明史稿」选词臣再加订正,直至高宗乾隆四年(一七三九)进呈。「琉球」一传,殆全袭「明史稿」,偶有增损一二字而已。「鸡笼山」传同,见下文。
二0、「续文献通考」「琉球」(三屿附)。按「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敕撰。仍从马端临之旧目,续辑宋、辽、金、元、明五朝事迹。「琉球」仍列「四夷考」,并附以三屿。
二一、「续通志」「流求国」(毗舍邪)。按「续通志」六百四十卷,清高宗乾隆
弁言 第 7 页
三十二年(一七六七)敕撰。其门目体例,一仍郑樵之旧。是书续记宋、辽、金、元、明五朝之事,而兼补唐代「纪传」;惟以「明史」新成,有明「纪传」未尝辑入。「流求」仍为「四夷传」之一,而将「毗舍邪」附入。
二二、「续通典」「琉球」。按「续通典」一百五十卷,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敕撰。其门目体例,大体仍依杜佑之旧。所记续自唐肃宗至德之初(七五六),讫于明毅宗崇祯末年(一六四四)。唐天宝以后(七五六起),取材于「通志」、「通考」而有所增益;宋嘉定以后(一二二四起),取材于「续通考」而有所剪裁。「琉球」,仍载「边防」。另续有「三屿」一则,并收篇末。
二三、「东西洋考」「鸡笼、淡水」。按「东西洋考」十二卷,明龙溪张燮(绍和)撰。此书内容除本诸史籍外,间采邸报所抄传与故老所诵述,下及估客、舟人亦多借资。「凡例」有云:『集唐所载,皆贾舶所之。若琉球、朝鲜虽我天朝属国,然贾人所未尝往,亦不掇入』。只记「鸡笼、淡水」,不载「琉球」,其故在此。鸡笼山、淡水洋又名东番,故其所隶「东洋列国考」下又加注「东番考附」。考其所记,多据陈第「东番记」。盖陈第于神宗万历三十年(一六0二)冬,尝从沈有容平东番,作有此记;「东西洋考」撰述在后,可知其所本。因将沈有容辑「闽海赠言」所收陈第之记录附,用资比校(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及第五六种)。
二二、「续通典」「琉球」。按「续通典」一百五十卷,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敕撰。其门目体例,大体仍依杜佑之旧。所记续自唐肃宗至德之初(七五六),讫于明毅宗崇祯末年(一六四四)。唐天宝以后(七五六起),取材于「通志」、「通考」而有所增益;宋嘉定以后(一二二四起),取材于「续通考」而有所剪裁。「琉球」,仍载「边防」。另续有「三屿」一则,并收篇末。
二三、「东西洋考」「鸡笼、淡水」。按「东西洋考」十二卷,明龙溪张燮(绍和)撰。此书内容除本诸史籍外,间采邸报所抄传与故老所诵述,下及估客、舟人亦多借资。「凡例」有云:『集唐所载,皆贾舶所之。若琉球、朝鲜虽我天朝属国,然贾人所未尝往,亦不掇入』。只记「鸡笼、淡水」,不载「琉球」,其故在此。鸡笼山、淡水洋又名东番,故其所隶「东洋列国考」下又加注「东番考附」。考其所记,多据陈第「东番记」。盖陈第于神宗万历三十年(一六0二)冬,尝从沈有容平东番,作有此记;「东西洋考」撰述在后,可知其所本。因将沈有容辑「闽海赠言」所收陈第之记录附,用资比校(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及第五六种)。
弁言 第 8 页
二四、「明史稿」「鸡笼山」。说明见前。
二五、「明史」「鸡笼山」。说明见前。
二六、「续文献通考」「鸡笼山」。说明见前。「鸡笼山」,系附于「日本」之后。
二七、「续通典」「鸡笼山」。说明见前。「鸡笼山」与「琉球」同载「边防」。
关于明代以前各种载籍所称流求、琉求、求以及琉球等,是否系指今日之台湾,抑指今日之琉球?近数十年来争论未已。自明代以降,琉球之称已专属今日之琉球,而台湾亦渐以鸡笼山、北港、东番及台湾而定名焉。集刊有关各篇,备供有意研究前一问题者之参考。
再,清光绪间(一八七五~一九0八),仁和丁谦(益甫)著「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主谈边裔;自「汉书」「西域传」地理考證至清朝图理琛「异域录」地理考證,为一一疏通而證明之。是书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由浙江图书馆列于「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刊行。因取其自隋以下历代史书有关流求与鸡笼山考證诸篇,作为「附录」。丁氏对于流求,系主「琉球说」,与柯劭忞主「台湾说」者异。附刊此等考證之文,亦属旨在提供参考,固无先入之见存在其间也。
本书之辑编,部分资料承曹永和先生蒐集补充;附此志谢。(吴幅员)
二五、「明史」「鸡笼山」。说明见前。
二六、「续文献通考」「鸡笼山」。说明见前。「鸡笼山」,系附于「日本」之后。
二七、「续通典」「鸡笼山」。说明见前。「鸡笼山」与「琉球」同载「边防」。
关于明代以前各种载籍所称流求、琉求、求以及琉球等,是否系指今日之台湾,抑指今日之琉球?近数十年来争论未已。自明代以降,琉球之称已专属今日之琉球,而台湾亦渐以鸡笼山、北港、东番及台湾而定名焉。集刊有关各篇,备供有意研究前一问题者之参考。
再,清光绪间(一八七五~一九0八),仁和丁谦(益甫)著「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主谈边裔;自「汉书」「西域传」地理考證至清朝图理琛「异域录」地理考證,为一一疏通而證明之。是书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由浙江图书馆列于「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刊行。因取其自隋以下历代史书有关流求与鸡笼山考證诸篇,作为「附录」。丁氏对于流求,系主「琉球说」,与柯劭忞主「台湾说」者异。附刊此等考證之文,亦属旨在提供参考,固无先入之见存在其间也。
本书之辑编,部分资料承曹永和先生蒐集补充;附此志谢。(吴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