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351 页

清先正事略选卷五
   钱秉镫(附方中通、方中履)

  钱先生澄之,字饮光,原名秉镫;安徽桐城人,生当明季。弱冠时,有御史某阉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昌言以诋之;驺从数十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狂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与云间陈卧子、夏彝仲、嘉善魏学渠交最深。又尝问「易」于黄石斋先生,著「田间易学」十二卷。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石斋之馀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大旨以朱子为宗。又著「田间诗学」十二卷,谓『「诗」与「尚书」、「春秋」相表里,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徵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以核其名物,博之「竹书纪年」、「皇王大纪」以辨时代之异同与情事之疑信,即今舆记』。以考古之图经,而参以平生所亲历。其书以「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论说自注疏集传外,凡二十家;持论精核,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云。
  先生少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课耕以自给
卷五 第 352 页
。年八十有二而终。
  同县方中通,字位伯;明检讨以智(密之)之次子也。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与之争;然慎有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竑,亦善考證;而习与李贽游,好牵缀佛书,伤于芜杂。惟密之先生崛起崇祯中,博极群书,考据精核;回出其上。风气既开,国朝亭林、百诗、锡鬯诸君相沿而起,一扫悬拟之空谈。密之传「通雅」十二卷,穷源竟委,词必有徵;中通承其家学,以博综称。善「数度衍」二十四卷、「附录」一卷;其书有数原律衍、几何约、珠算、笔算、筹算、尺算诸法,复条列古「九章」名目,引「御制数理精蕴」推阐其义;其几何约及珠算等,大抵裒集诸家之长而增损润色,勒为一编。又撰「物理小识」十二卷及「浮山文集」。中通弟中履,著「古今释疑」十八卷;虽不及「通雅」之精核,然学有渊源,故不为弇陋也。
                (--见原书卷三十二(经学)页三下。)

卷五 第 352 页

   全祖望

  先生姓全氏,名祖望,字绍衣、一字谢山;浙江鄞县人。生有异禀,书过目不忘。年十四,补弟子员,应行省试。以古文谒查初白编修,编修许为刘原父之俦;充选贡。
卷五 第 353 页
入都,上书方侍郎苞,论「丧礼或问」;侍郎大异之,声誉顿起。寻举顺天乡试,出曹公一士门。临川李侍郎绂见其行卷,叹曰:『此深宁、东发后一人也』!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即以是科成进士,选庶吉士,不与鸿博试。时词科尚未集,临川以问先生;先生为疏记四十馀人,各列所长以告。会首辅张文和与临川相恶,又屡招先生不赴,以此深嫉之;二年散馆,先生列最下等,以知县候选。方侍郎欲荐入三礼馆,辞之;归,不复出。
  初,见江阴杨文定公,公称其博而勉以有用之学;先生曰:『以东莱、止斋之学,朱子尚讥之;何敢言博』!公曰:『但见及此,则进矣』。先生既归,贫且病,饔飧不给;而好学益厉。人有所馈,皆峻辞。屡主蕺山、端溪诸书院,成就人材甚众。有閒,益广修「枌社掌故」、「桑海遗闻」,表章节义如不及。重登范氏天一阁,搜金石旧拓,编为碑目;且钞其秘书。经扬州,居马氏畬经堂,成「困学纪闻三笺」;论者谓在百诗、义门二家之上。至湖上,适杭菫甫以闰重三日修禊事,至者四十二人;先生与焉。遂访方侍郎于湄园;时方年八十矣,犹七治「仪礼」,戒先生不当为汗漫游。隙勾山太仆再以书来,速出山;梁芗林少师拟特疏荐。皆力辞之,贻诗以见志。二十年七月,卒于家;年五十有一。
  先生负气忤俗,有节概;相传为钱忠介公肃乐后身。其学渊博无涯涘,于书靡不贯
卷五 第 354 页
穿。在翰林,与临川共借「永乐大典」读之,每日各尽二十册;时开明史馆,复为书六通遗之。南归后,修南雷黄氏「宋元儒学案」、七校「水经注」、续选甬上耆旧诗。撰「丙辰公车徵士小录」及「词科摭言」,先之以康熙己未百八十六徵士,而接以乾隆丙辰;书未卒业。在端州释奠礼成,祀白沙以下二十有一人;从前未有之典也。先后答弟子董秉纯、张炳、蒋学镛、卢镐等所问经史,录为「经史问答」,凡十卷;足启后学。卒后,秉纯等裒其文为「鲒埼亭集」。又所著有「汉书地理志稽年」、「古今通史年表」。
                (--见原书卷三十四(经学)页三上。)

卷五 第 354 页

   刘献廷

  刘继庄者名献廷,字君贤;顺天大兴人。先世本吴人,寓吴江者数十年卒焉。其学主于经世;自象纬、律历、边塞、关要、财赋、军政之属旁及岐黄、释老家言,无不穷究。昆山徐尚书好士,多藏书,大江南北宿老争赴之;先生游其间,别有心得。万徵君季野于书无所不读,独心折先生,引参明史馆事;顾君景范、黄君子鸿长于舆地,亦引先生参「一统志」事。先生谓:『诸公考古有馀,而未切实用』。其论向来方舆书:『大抵详于人事,而天地之故概未有闻。当于疆域前,别添数则。先以诸方之北极出地为主
卷五 第 355 页
,定简平仪之制度为正切线表;而节气之后先、日蚀之分秒、五星之陵犯,占验皆可推矣。诸方七十二候多不同,如岭南之梅十月开已,桃李腊月已开;而吴下梅开于惊蛰,桃李开于清明:相悬若此。今世所传七十二候,本诸「月令」;乃七国时中原之气候。今之中原已与七国之中原不合,则历差为之。宜于南北诸方细考其气候,详载之为一则;则天地相应之变迁,可以求其微矣。燕京、吴下水皆东南流,故必东南风而后雨;衡、湘水皆北流,故必北风而后雨。山水之向背分合,皆当按籍而列之;而风土之刚柔暨阴阳燥湿之徵,可次第求矣。诸方有土音,又有俚音;盖五行气韵所宣之不同;各谱之为一则、合之土产,则诸方人民性情风俗之微,皆可推而见矣』。其论水利,谓『西北乃二帝、三王之旧都,二千馀年未闻仰给于东南;何则?沟洫通而水利修也。自刘、石云扰以讫金、元,人皆草草偷生,不暇远虑;相习成风,不知水利为何事。故西北非无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为民利,乃为民害;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漂没民居,无地可潴、无道可行,人固无如水何,水亦无如人何!虞学士始奋然言之,郭太史始毅然行之;未几竟废,三百年无过问者。有圣人出,经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西北水利,莫详于「水经」郦注;虽时移势易,十犹可得六、七。郦氏略于东南,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当详,正在西北。拟取列史中关于水利、农田、战守者,各详考其所以,附以诸家之说以为之疏,俾施行者有所考镜』。又言:『「通鉴纲目」,非朱子亲笔,故多迂而不
卷五 第 356 页
切;而关系重者反遗之。当别作「纪年」一书』;凡先生所撰著,其运量皆非一人一时所能成,故多未就也。生平自谓『于声音之道,别有所窥,足穷造化之奥、百世而不惑』。尝作「新韵谱」,自「华严」字母悟入而参之以「天竺陀罗尼」、「泰西蜡顶话」、「小西天梵书」暨「天方」、「蒙古」、「女真」等音,又證以辽人林益长之说而益自信。同时,吴修龄自谓苍颉以后一人;先生则曰:『是其于天竺以下书皆未得通,而但略见「华严」之旨者也』。先生之法,先立鼻音二,以鼻音为韵本;次定喉音四,为诸韵之宗。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与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馀不尽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三十二音为韵父,而韵历三十二音为韵母。横转各有五子,万有不齐之声摄于此矣。尝欲谱四方土音,以穷宇宙元音之变;乃取「新韵谱」为主,而以四方土音填之;逢人皆可印證。盖是书多得之大荒以外,囊括浩博;学者或骤见而未能通也。
  先生与梁质人、王昆绳友;所严事者曰梁溪顾畇滋、衡阳王而农,而尤心服者曰南昌彭躬庵。所自著曰「广阳杂记」。
                (--见原书卷三十二(经学)页五下。)

卷五 第 356 页

   叶 燮(附顾有孝、钮琇、李重华、顾我锜)

卷五 第 357 页
  叶先生燮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籍浙之嘉善。康熙九年进士,知宝应县。修决堤,免无名之税;出诬服杀人者,直仇陷附逆而冀没其田庐者。以伉直不容于上官,不二年落职;欣然曰:『吾与廉吏同登白简,荣于迁除矣』!时嘉定令陆清献公,同被劾也。
  既归,筑室横山下,学者称横山先生。著有「己畦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卷。其论文,谓议论不蹈袭前人,卓然自吾立,方为立言。论诗曰生、曰新、曰深;凡一切庸熟、陈腐、浮浅语,须一扫空之。所作诗,意必钩元、语必独超,宁不谐俗、不肯随俗;于同时诸家外,能拔戟自成一队。时吴中称诗者,多宗范、陆;究所猎者,范、陆之皮毛耳。先生著「原诗内外篇」四卷,力排其非;吴人士始多訾謷之。既歾,乃争从其说。汪编修琬居尧峰说经硁硁,与先生持论凿枘,门下士亦互相诋諆;汪歾,先生曰:『吾向不满汪氏文,亦谓其名太高、意气太盛,故麻列其失以规之,非谓其缪盩于圣人也。且汪歾,谁讥弹吾文者』!乃取向所摘汪文短处,悉燔之。沈归愚尚书少从受诗法,守之不变;王新城司寇尝致书先生,称其独立起衰。后见归愚诗,复称赏之曰:『横山门下,尚有诗人』!其推重若此。同时同县以诗文著称者,自甫草、稼堂诸君外,有顾茂伦、钮玉樵、李实君、顾湘南诸君。
卷五 第 358 页
  顾有孝字茂伦,吴江诸生。居钓雪滩,以选诗为事;唐律及国朝近体诗,皆有选本。名满大江南北。
  钮琇字玉樵,官知县。博雅多闻,所著「觚剩」,能举见闻异词者折衷之,可补正史之阙;诗亦变之。遗著有「临野堂集」。
  李实君名重华;雍正甲辰进士,官编修。天赋才,复得张匠门指授。性好游,入巴蜀、客山左,留览秦关、楚塞,登临凭吊;诗益嵚崎历落,得江山之助。著有「玉洲诗集」。其「诗话」二卷,可与昌谷「谈艺录」并传。
  顾湘南名我锜,邑廪生。鄂文端任江苏布政时,以古学试士得五十三人,湘南为冠;遂有「南邦黎献集」之刻。后开博学鸿词科,乃文端奏请,若为湘南设也。及诏下,而湘南歾矣;有才无命,文端叹息弥襟。所著曰「湘南诗集」。
                (--见原书卷三十八(文苑)页二上。)

卷五 第 358 页

   陈恭允(附屈大均、梁佩兰)

卷五 第 359 页
  岭南三家,首陈先生元孝,而屈翁山、梁药亭次之。
  元孝名恭允,顺德人。父邦彦,明季以阁部殉难(事具「明史」);时先生才十馀岁。比长,遂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布衣,与李元仲、魏叔子、季子、彭躬庵诸君善;皆遗民也。工诗、古文,兼精书法。未冠,赋「姑苏怀古」诸诗,倾动一时,名大起。其诗清迥拔俗,得唐贤三昧;古体间入选理,一时习尚无所染。著有「独漉堂集」。王渔洋、赵秋谷二公至岭南,于广州诗人尤推重先生。其后杭菫甫来主讲席,题先生遗像,倾服尤甚。洪稚存论[岭]南三家有句云:『尚得古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其推挹至矣。
  翁山屈姓,名大均;番禺人。著有「翁山诗集」。子明洪,字甘泉;贡生,官教谕。亦以能诗闻。
  梁药亭名佩兰,字芝五;南海人。童时,日记数千言;通经史百家。年二十六,领顺治十四年乡试解额,诗名已播海内。康熙二十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同榜均以前辈事之。明年即假归,周游名山,与海内诸名宿相酬唱;渔洋、竹垞及潘次皆推重之。著有「六莹堂集」。
                (--见原书卷三十八(文苑)页二下。)

卷五 第 360 页

   孙枝蔚(附王又旦、李念慈、张恂、王宏撰、李楷、屈复)

  关中人文,自中孚、雪木、天生三李外,推孙先生豹人。
  先生名枝蔚,三原人;豹人,其字也。世为大贾,业盐荚。甲申之乱,年二十有四;散家财、求壮士,起义不果,只身走江都折节读书,遂以诗文名天下。年六十,举鸿词科。时有奔竞执政之门者,先生耻焉;求罢不允,促入试,不终幅而出。会特诏布衣处士有文学素著、老不任职事者,授京衔以宠其行;及格者八人,先生与焉。部议正字衔;圣祖少之,予中书舍人。初,吏部集验于庭,独卧不往;旋被敦促,乃逡巡入。主爵者见其须眉皖白,引使前曰:『君老矣』!先生正色曰:『未也!我年四十时即如此。且我前以老求免试,公必以为壮;今我不欲以老得官,公又以我为老:殊可怪也』!当事愕谢,卒以老官之。先生性伉直,前初以世乱,好谈兵,家毁于贼。自京师归,复居江都。所著曰「溉堂集」。从游者皆有声海内,而王又旦为最著。
  又旦,合阳人;字幼华。弱冠,举于乡。令潜江,履亩定赋,杜豪强侵占;葺长堤,拄汉水决啮;建传经书院,筑说诗台。豹人时居江都,迎之受诗。比入为给事中,诗名已与豹人埒。疏陈湖北堤工协济之害,令荆、郢分界治堤,以绝委卸;典试广东还,过南海花山,建议于其地设县治,夺盗渊薮;皆报可。朱竹坨称其能诗,能兼综唐、宋
卷五 第 361 页
人之长。年五十一,卒于官。有「黄湄诗集」。
  当是时,关西之士耻效章句,皆以通经、学古为尚;其卓然名家者,泾阳则有李念慈、张恂。念慈字屺瞻,尝为令荐博学鸿词不第,隐居峪口山;诗曰「峪口山房集」。恂字恭,一字壶山;以进士,为江南推官。善画,落笔片纸值千钱。与三李、豹人、黄湄辈往还酬答,而名稍后;惟华阴王宏撰、朝邑李楷与三李等齐名。
  楷字叔则,一字岸翁;著「河滨全集」。由举人,令宝应;以直废。康熙二年,贾抚军汉复请董「陕志」。宏撰尚为诸生,从叔则编摩。叔则善古赋,文朴茂;钱牧斋亟称之。著书百卷,文名冠一时;人称河滨夫子。
  宏撰字无异,一字山史;与三李同时,于叔则为后进,而叔则独喜从山史游。山史读书华山,顾亭林尝主其家;共建朱子祠于云台观。好「易」,精图象;学者宗之,得一言以为重。凡碑版、志铭,非三李则山史;而山史工书法,故尤多于三李焉。
  又有屈复者,字见心,号悔翁;蒲城人也。年十九,试童子第一。忽弃去,走京师,学诗者多从之游。先生作「客约」,不迎送、不作寒暄语。其论诗,于兴、赋、比之外,专以寄托为主;谓陶之「饮酒」、郭之「游仙」、谢之「登山」、左之「咏史」,彼自有所以伤心之故而借题发之,未可刻舟而求剑也。张尚书廷枢欲上章荐,力辞不就。乾隆元年,杨尚书超曾举应鸿词科;杨未见屈,屈亦不报谢。所著「弱水集」,甚富
卷五 第 362 页
。无子,妻死不再娶;人以比林和靖云。
                (--见原书卷三十八(文苑)页三下。)

卷五 第 362 页

   王士桢

  国家文治轶前古,扢雅扬风,钜公接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公以诗鸣海内五十馀年,士大夫识与不识皆尊之为泰山、北斗。当开国时,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公以大雅之材起而振之,独标神韵,笼盖百家,其声望足以奔走天下。虽身后诋諆者不少,然论者谓本朝有公,如宋之东坡、元之道园、明之青邱屹然为一代大宗,未有能易之者也。公官郎中时,遭遇圣祖留意古学者,召对阁臣,从容问『在廷中博学能诗文者孰为最』?于是李公霨、冯公溥、陈公廷敬、张公英交口荐公,特诏公赋诗,称旨。次日,传谕:『王士桢诗文兼优,著以翰林官用』。遂改侍讲。寻转侍读,入直南书房。尝徵其诗,录进三百篇,曰「御览集」。国朝汉人由部曹改词臣,自公始。公薨后五十馀载,当乾隆之三十年,高宗特旨以公绩学工诗,在本朝诸家中流派较正,从前未邀易名之典,宜示褒荣以为稽古者劝;遂赐谥曰「文简」。可谓不世之遭,久益论定矣。然公历官诸政迹及生平风节,实与文章足并垂天壤,未可轩轾论也。公之司理扬州也,朝命侍郎叶成格驻江宁,治通海寇狱;罗织甚众。公力保全
卷五 第 363 页
良善,严反坐以息诬陷。扬故有钦赃积逋二万馀金,前任以考成故重督之,逮系者众。公至,恻然曰:『此沟中瘠耳;虽日敲朴,何益』!悉纵遣之。而手疏募诸当事,自监司、郡守及属邑悉割俸代输;不足,则募诸商人。诸商故以海寇狱德公,倾赀恐后。又不足,则言于巡抚,具疏请豁免;于是积逋一清。在扬五年,完大案八十有三;雪高邮居烈妇向氏冤,人称神君。公既由司理起家,复以大司寇致政,与列官相终始;每谳狱,必多方以求其生。尝会议闵焕、郭振与窦子章狱,三人皆以救父故,持金刃杀伤人,论重辟;公曰:『此当其论救父与否,不当以梃刃论轻重也』。遂得改缓决。任副宪时,又尝争杨成狱。贰户部时,又论聊城于相元、太平王训、齐河房得亮狱,俱减等;而衡阳左道萧儒英,则又争而必致之法。徐起龙为曹氏所诬,则释徐而罪曹,案其所与私者皆伏法。其慎于用刑多类此。公为政能持大体,以和平养士气,清不戾俗,和而有执。故长成均,则整饬教条,杜请托;所奖拔如金居敬、汤右曾、查升、陶元淳、惠周惕辈,皆时名人。又疏请定文庙祀典,舞用八佾、笾豆十二,并增从祀先儒;一时皆韪其论。及掌邦宪,则絜持纲维,戒言者不得毛举细故。会廷议裁御史员额,公力争以为天子耳目官,可增不可减;奏上,卒从公议。在计部时,秦中方大饥,开入粟例;公预戒所司,不得以一呈一稿至前。先后七年,皭然无所与。其筦理钱法也,例故有样钱;公立禁革之。其榷关清江浦也,船厂有陋例;言于漕帅,尽罢之。公与睢州汤文正公,初
卷五 第 364 页
未识面;会徵博学鸿儒,公言于魏公象枢曰:『公以学行闻天下,荐士不当以文艺;必如汤君者,乃可应诏』。人知汤公之荐由魏公,而不知自公发之也。生平自重其诗,不轻为人作。内大臣明珠称寿,有大僚某手金笺,请得一诗以侑觞;公曰:『曲笔以媚权贵,君子不为也』!力辞之。公之干济风节若此而世不尽知,为诗名所掩耳。
  公讳士桢,字贻上,号阮亭,别自号渔洋山人;世为新城右族。年十八,中顺治八年乡试。祖方伯公象晋年九十有一,犹及见之;以家藏邢太仆书「白鹦鹉赋」赐公。十五年,举会试。越三年,选授扬州推官。康熙三年,总督郎公廷佐、总河朱公之锡先后疏荐公,擢礼部主事;累迁郎中,榷清江关。十一年,典四川乡试。母忧,归。旋补户部郎中。十七年,特擢侍读;寻迁祭酒。二十三年,晋少詹事;奉命祭告南海。明年,丁父忧。二十九年,由原官迁左副都御史,充经筵讲官;晋兵部督捕侍郎。三十年,充会试副考官;调户部侍郎。三十五年,命告祭西岳、西镇、江渎。三十七年,擢左都御史;复命直南书房,编御制文集。明年,迁刑部尚书;前后赐御书「带经堂」、「信古斋」匾额各一。四十三年,坐谳狱失出,罢官;时公年七十一矣。四十九年,上眷念在籍诸老臣,命复职。五十年五月,薨于里第;年七十有八。
  公八岁能诗。频梦五色小鸟如凤凰,飞绕左右;又屡梦人赠古墨,口鼻之有异香:人以为文字之祥。少游历下,集诸名士于明湖,赋「秋柳诗」;和者数百人。在京师,与
卷五 第 365 页
汪苕文、程周量、刘公霝、梁曰缉、叶子吉、彭羡门、李圣一、董文骥等以诗相倡和。在扬州,与林茂之、杜于皇、孙豹人、方尔止等修禊红桥,又与陈其年、邵潜夫等修禊如皋冒氏之水绘园。每公暇,辄召宾客泛舟载酒平山堂;吴梅村云「贻上在广陵,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盖实录也。迄官礼部,复与李湘北、陈午亭、宋牧仲及汪、程、刘、梁等为文社。时宋荔裳、施愚山、曹顾庵、沈绎堂皆在京师,与公兄弟酬唱无虚日。又尝奉使南海、西岳、遍游秦、晋、洛、蜀、闽、越、江、楚间,所至访其贤豪、考其风土,遇佳山水必登临,融怿荟萃,一发之于诗。故其诗,能尽古今之奇变,蔚然为一代风气所归。公典顺天试,与韩文懿共事;典辛未会试,与张文贞、陈文贞、李文贞、共事:所得士,为杨文定(名时)、陈恪勤(鹏年)、黄侍郎(叔琳)、惠研溪(周惕)等。晚直南书房,与张文端、陈文贞共事:皆极九等人表之最,可想见一时之盛云。公所著有「带经堂集」九十二卷、「渔洋诗话」三卷、「蜀道驿程记」二卷、「皇华纪闻」四卷、「粤行三志」三卷、「池北偶谈」二十六卷、「陇蜀馀闻」二卷、「秦蜀驿程后记」二卷、「古欢录」八卷、「居易录」三十四卷、「浯溪考」二卷、「感旧集」、「香祖笔记」、「分甘馀话」、「北征日记」各如干卷,又有「唐贤三昧集」、「唐绝人万首句」、「唐诗十选」诸书,皆行世。
                 (--见原书卷六(名臣)页一上。)

卷五 第 367 页
  附 录
   原序一(曾序)

  余尝以大清达人、杰士超越古初而纪述阙如,用为叹憾。道光之末,闻嘉兴钱衎石给事(仪吉)仿明焦竑「献徵录」为「国朝徵献录」,因属给事从子应溥写其目录,得将相大臣、循良忠节、儒林文苑等凡八百馀人,积二、三百卷;借名人之碑传,存名人之事迹。自别京师,久从征役,而此目录册者不可复睹。同治初,又得邬陵苏源生「文集」,具述其师钱给事于「徵献录」之外,复节录名臣为「先正事略」。于是知钱氏颇有造述,不仅钞纂诸家之文矣。又二年,而得吾乡李元度(次青)所著「先正事略」,命名乃适与钱氏相合。前此二百馀年未有成书,近三十年中钱氏编摩于汴水、次青成业于湖湘,斯足徵通儒意趣之同,抑地下达人、杰士其灵爽不可终閟也!
  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然考其流风所被,率不过数十年而止;惟周之文王暨我圣祖仁皇帝,乃阅数百载而风流未洙。周自后稷十五世,集大成于文王;而成、康以洎东周多士济济,皆若秉文王之德。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
卷五 第 368 页
圣祖尝自言年十七、八时,读书过劳,至于咯血而不肯少休;老耄而手不释卷,临摹名家手卷多至万馀、写寺庙扁榜多至千馀,盖虽寒畯不能方其专。北征度漠、南巡治河,虽卒役不能踰其劳。祈雨祷疾,步行天坛,并醢酱齑盐而不御;年逾六十,犹扶病而力行之。凡前圣所称至德纯行,殆无一而不备。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壬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津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然则雍、乾、嘉、道累叶之才虽谓皆圣祖教育而成,谁曰不然!今上皇帝嗣位,大统中兴;虽去康熙时益远矣,而将帅之乘运会、立勋名者多出一时章句之儒,则亦未始非圣祖馀泽陶冶于无穷也。如次青者,盖亦章句之儒,从事戎行。咸丰甲寅、乙卯之际,与国藩患难相依,备尝艰险。厥后自领一队,转战数年;军每失利,辄以公义纠劾罢职。论者或咎国藩执法过当;亦颇咎次青在军偏好文学,夺治兵之心力,有如庄生所讥「挟策而亡羊者」。久之,中外大臣数荐次青「缓急可倚」,国藩亦草疏密陈:『李元度下笔千言,兼人之才。臣昔弹劾太严,至今内疚;惟朝廷量予褒省』!当时虽为吏议所格,天子终右之,起家复任黔南军事。师比有功,超拜云南按察使;而是书,亦于黔南告成。圣祖有言曰:『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不移」者非耶?发奋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愿益以
卷五 第 369 页
「贞固」之道持之;寻访钱氏遗书参订修补,矜鍊岁年,慎褒贬于锱铢、酌群言而取衷,终成圣清钜典,上跻周家雅颂、誓诰之林,其尤足壮矣哉!
  同治八年三月,曾国藩。


卷五 第 369 页
   原序二(自序)

  李习之尝叹魏、晋以后文字黑昧,虽有殊功伟德非常之迹,亦闇郁而不章。而昌黎韩子则尝欲作唐一经垂之于无穷,诛讦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论者谓其书若成,当不在龙门、扶风下。惜乎!其未就也。宋朱子撰「言行录」,取并世名臣事迹件系而条缀之,为后世法;文虽不迨昌黎,而扶翼世教,厥功楙矣!嗣是杜大圭有「名臣碑传录」、苏天爵有「元名臣事略」、徐鈜有「明名臣琬炎录」、项笃寿有「今献备遗」,皆祖述朱子之意以成书者也。我国家列圣相承,重熙累洽,炳焉与三代同风;二百馀年,名卿钜儒、鸿达魁垒之士应运而起者,不可殚数。其吁谟政绩具在「国史」,类非草野之士所能窥;而其遗闻佚事、嘉言懿行,往往散见于诸家文集中,特未有荟萃成书以备掌故而为徵文考献之助者耳。元度山居多暇,遍阅本朝人文集,遇伟人事迹辄手录之。积久,成「先正事略」六十卷。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门,人为一传;计五百人,附见者六百有八人,亦当世得失之林也。每空山月上,一镫荧
卷五 第 370 页
然;披吟斗室中,如与诸钜公、才人、节士联襼掎裳,亲承其謦欬而上下其议论也。如临泰、华、嵩、衡、黄河、瀚海之高深,莫测其颠委也;如罗列商彝、周鼎、天球、宏璧,古光出几案,莫敢逼视也。昔归震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所见无奇节伟行以发摅其文章之气;今元度放废归田,得网罗散失以成此编,可谓极尚友之乐矣!
  稿甫脱,适奉于役黔东之命;以两年心力所萃,不忍敝帚弃之也,爰付诸剞劂氏。客有议其去取失当且匆促成书,虑挂一而漏万者;应之曰:『是固然。然以朱子之贤,手订「言行录」如进王荆公、黜刘忠定之类,吕东莱、汪玉山皆不谓然。即朱子亦自谓尚多谬误;况下此乎!太史公作列传,二千年中仅七十篇,循吏、儒林则皆止数人耳;未有议其疏漏者也。惟是本朝治迹磊磊轩天地,远迈唐、宋、元、明;世苟有昌黎、习之、考亭其人者出其文章以润色鸿业,斯不负千载一时之盛。若蒙者所述,虽皆奇节伟行,文不足以张之,终为震川所窃笑耳。抑又闻苏文定公曰:「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然则是编,亦寄焉耳矣;何庸深校其得失哉』!客既退,遂笔之简端,用以就正海内君子焉。
  同治五年三月既望,平江李元度自序。


卷五 第 370 页
   原书凡例

卷五 第 371 页
  一、我朝治跻隆古,主圣臣贤。一时名公钜卿、鸿生硕儒,后先辈出;立德、立功、立言,皆足传之不朽。惟「国史」藏在皇□,草野无从徵考;承书之士语及国家掌故、先正典型,往往知其名而莫能详其事实。良由文献所徵,无专书以资考證也。是编就昭代先正,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门;采其勋绩、议论、嘉言、懿行,各著于篇,用以备遗忘而资观感。而列圣深仁厚泽,稽古右文,亦随事可以想见,使读者油然生忠孝之心焉。
  一、各事迹皆采自私家传志、郡邑志乘,间及说部,仍正以「国史」列传;有合十数篇为一篇者,其间穿穴联剟,颇费匠心。用此亦不免稍失之繁,律以史法及金石文字例,几可省其半;以事实所关,宁详毋略、宁密毋疏。昔全谢山表章前哲,动辄数千言,意在使后之秉笔者据为底本。区区之私,窃附于此云尔。
  一、叙述当代事迹与史例不同:史无论贤奸,但有关系者皆列之;是编仿「名臣言行录」例,专主扬善。故所录,皆粹然纯诣;惟附见者其例稍宽。
  一、我朝肇兴东土,开国佐命之英,皆天潢贵胄,位列亲藩;未敢援入「先正」之列。即翊运勋臣之侑飨太庙者,若信勇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武勋王扬古利等皆立功天命、天聪、崇德间,在世祖统壹区夏之先;故论入关后宣力文臣以范文肃公为始、武臣以图昭勋公为始,而信勇公、宏毅公、武勋王各事迹又皆详列于其子若孙之传首,
卷五 第 372 页
俾阅者备悉源流。
  一、名臣一门,内而阁部、外而封圻,其势不能遍录。是编所述,大约曾祀贤良、名宦祠及有殊绩异政列入「一统志」者;然终囿于见闻,不免挂漏为憾。尝有伟烈鸿名夙所钦慕,因未得其事状,无从登入;拟选「续编」,以臻详备。
  一、满汉名臣有祖孙、父子、兄弟、群从并跻九列者,略仿「史记」「世家」例汇列之,以彰乔木世臣之盛。
  一、本朝名儒约分二派:其恪守程、朱家法者,陆清献、陆桴亭、张杨园诸先生也;其兼宗陆、王而不倍于程、朱者,孙夏峰、汤文正、李二曲诸先生也。清献之学洵属正宗,其救正王学末流之功甚大。近儒何丹畦续「理学正宗」、唐镜海著「学案小识」,皆推二陆为直绍洛、闽之统;然彭尺木、程鱼门尝议清献攻击陆、王太过,未脱讲学家习气,宗之者盖弥甚焉。唐氏「学案」既摈夏峰不录,复深致鄙夷;其亦门户之见而已矣。夫一贯之旨,曾子自「行」入、子贡自「知」入,其有得于圣道一也;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孟子皆推为圣,未尝是此而非彼也。是编不分门户渊源所在,各以类从。其议论之相反而适可以相救者,均详列之;以俟后之君子论定焉。
  一、本朝经学亦分二派:其专宗汉学以诋程、朱之隙者,毛西河、惠定宇、戴东原诸先生也;其义理宗程、朱仍博济汉、唐注疏者,李安溪、方望溪、姚姬传诸先生也。
卷五 第 373 页
自前明中叶,士皆敝精力于帖括,而根柢之学阙焉。本朝兴,朴学始辈出,顾亭林、阎百诗开风气之先;自后钜儒接踵,长洲惠氏、高邮王氏、嘉定钱氏,三世皆以经术鸣,汉学于是极盛。然江子屏作「汉学师承记」,凡稍近宋学者皆摈之;阮文达刻「皇清经解」千四百馀卷,而安溪、望溪之著述一字不收。盖几于分茅设蕝,一时风气所趋,遂专以搜残举碎为功;诋宋儒为空疏,掊击不遗馀力:抑又过矣。夫汉儒之训诂、宋儒之义理相须而行,阙一不可;其激而互相胜负者,皆末流之失也。缅惟列圣作君、作师,御纂诸经主宋儒之说而兼采汉、唐注疏,可谓折衷至当矣。是编不论汉学、宋学家,皆详录其议论、著述,凡以屏除门户之见而已。
  一、国初文章家,以宋牧仲所撰侯、魏、汪三家称最;其后作者代兴,无美弗备。自望溪出,而古文之义法特严;刘海峰、姚姬传继之,遂有桐城派之目。然姚氏「古文辞类纂」于八家及震川后,继录望溪是矣;又专录海峰,一若桐城外,举无足与于斯道者,似亦未离门户之见。是编凡卓然成家者,皆列之。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正复不拘一格耳。
  一、国初诗家,推渔洋为大宗;荔裳、愚山、秋谷、竹垞、初白诸家联鏕接轸,前后两词科作者林立。近人张南山辑「诗人徵略」,采摭綦详。兹就其尤著者登之,然疏漏实尚多也。
卷五 第 374 页
  一、国初遗老,如徐俟斋、沈眉生、李蜃园诸先生蝉蜕鸿冥,皭然不滓;孔子所谓逸民,几无愧焉。录之以见天爵自尊,百世下犹可廉顽而立懦也。至熊鱼山、方密之诸公事迹已附见「明史」,故不复登。
  一、循吏,必详著其政事、风节,使阅者知所效法,可以坐言起行。
  一、孝义一门,仅就最著者录之,以阐幽光、维世教。虽所录无多,然一代正史均不过数十人或十数人,固无庸见少也。
  一、天文、历算之学,亦莫精于本朝。盖由圣祖天亶聪明,秘参造化;而梅定九、陈泗源诸君又足以阐发之,遂成绝诣。阮文达作「畴人传」,采录至二百馀人。兹仅录定九、泗源及薛义甫、王寅旭数君于经学中,以见其概。如欲观其全,则有「畴人传」在。
  一、照史、志例,尚须立忠义、列女二门。然忠义之逴著者,多已列入名臣中。近岁军兴以来,死事者众;因未有成书,无从采辑。至列女不在先正之例,故从阙如。
  一、所分门类,不过举重而言。如汤文正、陆清献、张清恪、杨文定、沈端恪、蔡文勤诸公应入名儒,王文肃、秦文恭、胡文良、阮文达诸公应入经学,王文简、韩文懿、钱文端、沈文悫、王兰泉诸公应入文苑,惟以官跻九列、有勋业可纪,故皆列名臣;他若梨洲、亭林、而农亦名儒、亦经学,愚山、刚主亦名儒、亦文苑,谢山、西庄、竹
卷五 第 375 页
汀、渊如、稚存亦经学、亦文苑,竹垞、姬传亦文苑、亦经学,叔子、躬庵亦文苑、亦遗逸,青主、茶村亦遗逸、亦文苑,名虽区分、实则无容拘泥。况经学本在儒林中,尤属分而不分也。
  一、非史官不应为人作传,古人有言之者矣。归震川谓『古作「汝南先贤传」、「襄阳耆旧传」者,皆非兰台、石室之臣也』。此论出,而纪事之例始宽。而恽子居则谓『大传非文集体,昌黎传陆赞、阳城俱不入本集中,爰变其名曰「遗事述金」,实仍传体也』。是编曰「事略」,亦犹恽氏之意尔。
  一、汤文正、徐文定、陈恪勤事略中所述时相及当事搆陷状,皆本「望溪集」外文;在当时不无忌讳,故未入集,近始有搜刻之者。然彭尺木汤、陈二公行状即已采之,盖尺木曾见未刻稿耳。此外,若张清恪等传皆有所本。用此,益见我圣祖至圣至明,百世后犹令人钦服焉。
  一、公私著述,倘挟恩怨于其间,即其书可烧也。是编自信无此弊,阅者辨之。
  一、郢书燕说,最足失真。如袁简斋所作陈恪勤等传中多舛误,彭尺木尝遗书诤之;邵青门所作「阎典史传」,魏默深亦尝辨之。盖文人习气,多不暇覈实也。是编博观而慎取之,不敢沿讹以误后人。
  一、古人如班之于马,多全袭其辞;以后不可毛举。缘事迹未可凭虚而构,非故袭
卷五 第 376 页
旧文也。卫正叔纂「礼记集说」,其言曰:『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某此书惟恐不出于人』;可谓先得我心矣。
  一、阮文达创「国史儒林传」,皆就各家纪述集句成篇,仍分注所出于下;彭尺木「名臣儒行吏迹述」,亦注明所据之本于篇末:示非臆造也。是编采书较多,未暇一一注明所出;然实无一字无来历。
  一、各家著述有可考者,均详列其书目、卷数,以备志艺文者之搜讨。
  一、地名、官名均据本朝书之,不从古称;其诏谕、奏劄,亦多存其真:所谓当时语也。至满洲、蒙古姓名,与春秋时人同;其首一字,非姓也。故标题处,皆先谥、后名,申之曰姓某某氏。而文中则仍俗称曰某公,不复举其姓,以免累赘;「京江」、「望溪」集中,皆有此例。
  一、元立行中书省于各路,明改为布政使司;国朝因之而犹沿其称曰省,非其实矣。「洪雅存集」中,于此盖龂龂焉。是编以公私相沿既久,姑仍其称。
  一、是编经始于甲子三月,脱稿于丙寅正月;藏书不多,采摭未备。又以荷戟出山,促付梓,难辞固陋之讥。所望海内同志君子时惠邮筒,匡其不逮,则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