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弁言
弁言 第 1 页
   弁 言

  这本「清先正事略选」,系据清同治年间平江李元度纂「国朝先正事略」选编而成。原著凡六十卷,分列名臣(卷一~二六)、名儒(卷二七~三一)、经学(卷三二~三六)、文苑(卷三七~四四)、遗逸(卷四五~四八)、循良(卷四九~五四)、孝义(卷五五~六0)七门,都五百篇。本书采取其中一百九篇,分编五卷。
  卷一,计二十篇,所选对象,约分(一)清初规取台湾的功臣;(二)对于台湾有所施设的督、抚、提或钦差大员;(三)台湾各级官吏;(四)虽非闽台官吏,但对于台湾有所建白或间接与台事有关系的人物。不过,如黄叔璥附见于黄叔琳、高其倬附见于高天爵、方维甸附见于方观承、姚莹附见于姚鼐等事略中,因不宜分割,照录「全传」。惟谢金銮(曾任嘉义县学教谕)虽原附见于「孟超然事略」下,但可单独撷取,已去孟氏「本传」。所有二十篇中,除蓝鼎元、赵翼、姚鼐录自「文苑」及谢金銮采诸「经学」外,馀均取于「名臣」一门。
  卷二所收二十三篇,皆由「名臣」门中选出。大体而言,殆均属南明诸王以及郑成功父子与满清争衡时的对手人物。就研究南明史事的立场,选录这些传略,意在「知彼」(文中所谓「敌」、「逆」以及「海寇」等辞语,自然祗就「彼」之立场而言)
弁言 第 2 页
因此,各篇所附见者非属同此时期之人,已酌予删略。内有蓝理事略一篇,因未编入于卷一,特附列本卷之末。
  卷三、卷四所选,上一卷为黄宗羲等二十六篇,分别选自「名儒」、「经学」、「文苑」,皆为明季所遗儒林中人;下一卷为沈光文等三十三篇,系将「遗逸」门全录。总之,统属明代逸民,惓惓故国之情,跃然纸上;其间略有一分际,即前者并致力于学问的钻研,后者较偏重于志节的砥砺。至卷三部分所附见者虽有纯属清代人士,但足以略示明季学派之流变,因均保留。按温睿临、李瑶的「南疆绎史」(「文丛」第一三二种)及徐鼒的「小腆纪传」(「文丛」第一三八种)两书对于上述人物,大多皆为立传;选辑这些传略,期可与以上两书互相比较与印證。
  卷五部分,是以有关南明及台湾文献的编者或著者为选辑对象。因各种文献往往不详编著者生平,其撰述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的立场与旨趣,有待考證;采取这些传略,可供研究有关上述历史文献之助。可惜所得无几,采自「经学」、「文苑」各三篇、「名臣」一篇,合只七篇;且有其人仅附见于他人事略中者。不过,已并见于以上各卷者颇不乏人;如姚启圣、施琅、陈瑸、张伯行、蓝鼎元、黄叔璥、福康安、赵翼、谢金銮、姚莹(以上见卷一)、李光地、杨捷(以上见卷二)、黄宗羲、顾炎武、邵廷采(以上见卷三)、沈光文(见卷四)等为其较著者。
弁言 第 3 页
  至各篇事略标题,原书或加易名、或加头衔、或加「先生」;本书概径称其名,以资简明。书末,并将原书序文、凡例等篇作为「附录」刊出,备供参考。(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