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弁言 第 1 页
弁 言
这本「朱舜水文选」,选自民初马浮编「舜水遗书」,计收文三十五篇、诗三首并附录「舜水先生行实」等六篇。
舜水先生名之瑜,明末馀姚人;监国鲁王许以「矫矫不折」之士,而黄黎洲则目之为「异人」(黎洲记两异人,讳「朱」作「诸」)。甲申国变以后,频年飘泊海外;卒乃淹留日本以老,长抱亡国之痛。综其生平,除昌明中国学术思想给与日本以深远的影响以外,并有两事极为治史者所注意;即一为舜水与郑成功的关系,一为舜水乞师日本之说。
关于第一事,日人川口长孺著「台湾郑氏纪事」在己亥「郑成功南京之役」条后补叙云:『先是,朱之瑜数来往海外,备尝艰苦,窃图恢复。至是,成功将大举,故去岁招之而至厦门。而明末风俗颓败,蔑如礼法;之瑜至,先见成功部下将吏、寄居荐绅率袭明末敝风,佻达自喜,屏斥礼仪以为古气、为骨董。之瑜知大事难成,在其营中与成功舳舻相接,避不相见』。其下且录有所谓「与成功书」,书内并评述南京之役的情况与得失。翁洲老民著「海东逸史」「朱之瑜传」并有云:『己亥,朝(鲁)王金门。时朱成功、张煌言会师入长江,之瑜主建威伯马信营。信,台州副将降于张名振者也;名
这本「朱舜水文选」,选自民初马浮编「舜水遗书」,计收文三十五篇、诗三首并附录「舜水先生行实」等六篇。
舜水先生名之瑜,明末馀姚人;监国鲁王许以「矫矫不折」之士,而黄黎洲则目之为「异人」(黎洲记两异人,讳「朱」作「诸」)。甲申国变以后,频年飘泊海外;卒乃淹留日本以老,长抱亡国之痛。综其生平,除昌明中国学术思想给与日本以深远的影响以外,并有两事极为治史者所注意;即一为舜水与郑成功的关系,一为舜水乞师日本之说。
关于第一事,日人川口长孺著「台湾郑氏纪事」在己亥「郑成功南京之役」条后补叙云:『先是,朱之瑜数来往海外,备尝艰苦,窃图恢复。至是,成功将大举,故去岁招之而至厦门。而明末风俗颓败,蔑如礼法;之瑜至,先见成功部下将吏、寄居荐绅率袭明末敝风,佻达自喜,屏斥礼仪以为古气、为骨董。之瑜知大事难成,在其营中与成功舳舻相接,避不相见』。其下且录有所谓「与成功书」,书内并评述南京之役的情况与得失。翁洲老民著「海东逸史」「朱之瑜传」并有云:『己亥,朝(鲁)王金门。时朱成功、张煌言会师入长江,之瑜主建威伯马信营。信,台州副将降于张名振者也;名
弁言 第 2 页
振死,以兵属成功与忠靖伯陈辉,之瑜常往来两军间。克瓜洲,下镇江,皆亲历行阵』。这些记载,要皆本诸舜水己亥「与安东守约」书以及「中原阳九述略」等有关遗文(惟「名振死,以兵属成功与忠靖伯陈辉」一事,未悉何据。盖名振遗言令所部归监军张煌言,悉以后事畀之;论者谓陶谦之让豫州不是过也。舜水遗文,并未涉及此事)。按「与安东守约」书,即川口长孺认系「与成功书」;川口并谓『成功亦有「贻舜水书」』(同见「台湾郑氏纪事」)。细究原书,知川口说实误。至川口所云成功「贻舜水书」,未见原文。兹考舜水有一「报国藩书」作于壬辰,时在南京之役前七年(见「送林道荣之东武序」。舜水遗文称成功为「国姓」、「国姓藩台」或「国藩」,「与安东守约」书称为「藩台」,并无一「郑成功」字样。又有称「国主」者,系指鲁王);但原文亦未见。由此,可知舜水与郑成功间尝有往还;不过,也许由于唐、鲁旧嫌,舜水对于郑氏不无微言。
关于第二事,「海东逸史」同传有云:『御史冯京第之自湖州军破也,间关入四明王职方翊军中。时内地单弱,欲藉海外之师为响应,京第劝(黄)斌卿乞师日本。斌卿因命弟孝卿副京第往,之瑜从之。撒斯玛王许发罪人三千及洪武钱数十万,京第先归,之瑜留;而师不果出』。舜水从京第乞师之说,近人梁启超斥之为非(见「饮冰室文」「黄黎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辩」)。但舜水门人今井弘济、安积觉合撰「舜水先生
关于第二事,「海东逸史」同传有云:『御史冯京第之自湖州军破也,间关入四明王职方翊军中。时内地单弱,欲藉海外之师为响应,京第劝(黄)斌卿乞师日本。斌卿因命弟孝卿副京第往,之瑜从之。撒斯玛王许发罪人三千及洪武钱数十万,京第先归,之瑜留;而师不果出』。舜水从京第乞师之说,近人梁启超斥之为非(见「饮冰室文」「黄黎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辩」)。但舜水门人今井弘济、安积觉合撰「舜水先生
弁言 第 3 页
行实」却云:『盖先生所以屡至日本者,欲以王翊为主,将乡导而借援兵也。然在日本,未尝露情泄机』。据此,似亦事出有因。此外,舜水在「上监国鲁王谢恩疏」中有云:『臣数年澥外经营,谓可得当以报朝廷』。所谓「澥外经营」又属何指?凡此所云,均堪玩味。
为了求證这些史事,因有这本「文选」的编辑。
按「舜水遗书」,凡「文集」二十五卷(内分诗、赋、疏、揭、策问、书、启、杂帖、答问、议、序、记、跋、论、辩、杂说、赞、箴、铭、碑铭、祭文、杂著等诸体)、「改定释奠仪注」一卷、「阳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纪事」一卷、「附录」一卷。所有遗文甚少附有著作年月,即书札亦未按序编列(例如「与(答)安东守约」各书,先后失次)。兹所选各篇,大多经加考定年次,加注于每题之下(间有一时未能推断者,从阙);并不分文体,酌依时间先后编次,以便研读。惟内有「答源光国先世缘由履历」一文,撰作时日尚待商榷。据文中「年六十三岁」语,应推定为清康熙元年(壬寅)作。另据「舜水行实」,甲辰(康熙三年)源光国始遣小宅生顺访舜水于长崎,询以东游意向;在此以前,舜水均住长崎,尚未一见源光国,更无从「伏承面谕」而「谨将」先世缘由及本人履历具答。此文当作于翌年(乙巳)七、八月应聘至武江或迎至水户以
为了求證这些史事,因有这本「文选」的编辑。
按「舜水遗书」,凡「文集」二十五卷(内分诗、赋、疏、揭、策问、书、启、杂帖、答问、议、序、记、跋、论、辩、杂说、赞、箴、铭、碑铭、祭文、杂著等诸体)、「改定释奠仪注」一卷、「阳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纪事」一卷、「附录」一卷。所有遗文甚少附有著作年月,即书札亦未按序编列(例如「与(答)安东守约」各书,先后失次)。兹所选各篇,大多经加考定年次,加注于每题之下(间有一时未能推断者,从阙);并不分文体,酌依时间先后编次,以便研读。惟内有「答源光国先世缘由履历」一文,撰作时日尚待商榷。据文中「年六十三岁」语,应推定为清康熙元年(壬寅)作。另据「舜水行实」,甲辰(康熙三年)源光国始遣小宅生顺访舜水于长崎,询以东游意向;在此以前,舜水均住长崎,尚未一见源光国,更无从「伏承面谕」而「谨将」先世缘由及本人履历具答。此文当作于翌年(乙巳)七、八月应聘至武江或迎至水户以
弁言 第 4 页
后,似无疑义。然遗文所记如彼,抑「六十三」之数有误欤?姑留待续考。由于稽考年月,并发见「舜水先生行实」所系监国鲁王年历亦有纰缪。即如监国鲁王五年系属永历四年(庚寅),误作永历六年(壬辰);馀类推。再举实例而言,监国九年甲午特敕徵召舜水一事,「行实」入于丙申(永历十年、监国十一年);舜水荐举孝廉时在永历四年、监国鲁王五年,「行实」又入于永历六年、监国七年。凡属「行实」所据鲁王纪年之资料,均有此失。这在读「行实」时,尚须加意及之。
至原书之由来,马浮在「总目」后识之甚详;特为节录如下:『按日本椠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门人水户侯权中纳言从三位西山源光国编,日本正德五年(康熙五十四年)其子纲条刻于西京;彼邦谓之「水户本」。先是,加贺侯文学五十川源刚伯尝从舜水受学,亦编录遗文为「朱徵君集」十卷;以贞享元年(康熙二十三年,后舜水殁六年;舜水以康熙十七年卒,当日本延宝七年也)上之加贺侯;侯好之,欲因以校补,未竟而侯卒,传本罕见。至近年稻叶岩吉始得「加贺本」,取以参校「水户本」互有出入,乃以二本合刊;其已见「水户本」者削之,但存其目。二本皆无诗,又取张廷枚「姚江诗存」所录「泊舟稿」附之,题曰「朱舜水全集」;是为「新本」。寻水户、加贺二本颠次陵躐,颇乏体要;「新本」晚出,裒录较完。而因仍旧贯,三本错列,读者憾焉。今颇有删定,釐为「文集」二十五卷,正其舛,使就纪理。其「释奠仪注」一卷、
至原书之由来,马浮在「总目」后识之甚详;特为节录如下:『按日本椠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门人水户侯权中纳言从三位西山源光国编,日本正德五年(康熙五十四年)其子纲条刻于西京;彼邦谓之「水户本」。先是,加贺侯文学五十川源刚伯尝从舜水受学,亦编录遗文为「朱徵君集」十卷;以贞享元年(康熙二十三年,后舜水殁六年;舜水以康熙十七年卒,当日本延宝七年也)上之加贺侯;侯好之,欲因以校补,未竟而侯卒,传本罕见。至近年稻叶岩吉始得「加贺本」,取以参校「水户本」互有出入,乃以二本合刊;其已见「水户本」者削之,但存其目。二本皆无诗,又取张廷枚「姚江诗存」所录「泊舟稿」附之,题曰「朱舜水全集」;是为「新本」。寻水户、加贺二本颠次陵躐,颇乏体要;「新本」晚出,裒录较完。而因仍旧贯,三本错列,读者憾焉。今颇有删定,釐为「文集」二十五卷,正其舛,使就纪理。其「释奠仪注」一卷、
弁言 第 5 页
「阳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纪事」一卷名在乙部,旧入「文集」不当,今悉别出;总为「舜水遗书」。……』(按舜水殁于康熙二十一年,上引所谓「十七年卒」者非)。又,原书精髓所在,在于传道解惑,昌明中国学术思想;「文选」所收,仅属有关当时史事(并及朱氏家世)而已。盖如前所云,这是由于编印这本「文选」的旨趣别有所在所致。(吴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