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3 页
淡水厅志卷三
  志二 建置志
     城池  隘寮 廨署 仓廒 递铺 街里 桥渡 义冢 水利 番社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3 页
    (建置者,盖合沿革、营造为一也.草创式廓,先后不同;修废举坠,循良各异;载诸方策,亦前事之师也.若夫番社,始皆生番、继而归化,继而熟番;今界外虽犹有生番,苟其名目可稽,必与存记.盖涵濡治化,久必编氓;岂忍以狉榛而外之乎!往者大吏尝有垦辟水沙连之议矣,檗牙有机,时至事起.有能恢闳图、建善制者,必将缕指于斯编.作建置志.)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3 页
    城 池

  厅城,在竹堑三台山下.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环植刺竹,周围四百四十馀丈;设楼四座,凡四门,乾隆二十四年,同知杨愚增四城台各一座.旧址刺竹旋朽,仅存四楼.嘉庆十一年蔡牵乱,民筑土围.十八年,同知查廷华就土围加高镶宽,周围一千四百馀丈,高一丈、阔一丈.城外阔一丈,植竹;竹外阔一丈,开沟,沟深亦一丈.民自派工供食,捐茅草.董事林超英、林光成、吴国步等并议改造四城门楼,添建窝铺、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4 页
堆房,需费按照田甲匀捐.道光六年,总督孙尔准,莅台,同知李慎彝准绅士郑用钖等所请,禀详改建;奏入,报可,台湾道孔昭虔履勘度基,以原建太狭,土围太宽;乃拆毁内外,更定周围四里,计八百六十丈.墙高一丈五尺,添垛三尺,共一丈八尺;厚顶一丈二尺,基宽一丈六尺,深一丈.雉堞九百七十四垛,砌石为之;上间以.仍建四门:东曰迎曦、西曰挹爽、南曰歌薰、北曰拱宸.城楼四座;座二层,高一丈九尺.东、西、南三门台、水洞各一,北门台、水洞各二.四门内堆房各一座,座四间.改设四城道路各阔一丈二尺,共长七百七十二丈三尺.东、西城外吊桥各一,各长二丈六尺、阔五尺.城外濠沟周围亦八百六十丈;南阔二丈二尺,东、西、北俱阔八尺,深各七尺.七年六月兴工,九年八月竣.监造者李慎彝、易金杓等,总理者郑用锡及林平侯之子国华、林绍贤之子祥麟等(详见「艺文」「碑记」).官民捐赀,共费银一十四万七千四百九十八两有奇.剩银番九百二十四圆零,官谕绅等购旧北门基、新北门内业户王世杰公地,创盖瓦屋七座计十一间;佥举殷绅郑恒利(即用锡)等八户递年掌收,赁税生息为岁修费.
  土城,在厅城外约一里,道光十九年,台湾道姚莹谕同知龙大惇查勘应否添建.二十二年,同知曹谨因防洋事,与绅民筹依旧址加筑土围,为厅城外蔽;计高一丈,周围一千四百九十五丈,官绅士商捐建,每丈给草价银六角.仍建四门城楼,又建小门四,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5 页
计八门.城外植竹开沟,一如旧制;惟沟阔二丈,深一丈五尺.董事为郑用钟、洪德梁等.其八门:东曰宾旸、小东曰卯耕,林祥云造;西曰告成、小西曰观海,曹谨造;南曰解阜、小南曰耀文,郑用钰造;北曰承恩、小北曰天枢,郑用钟造:道光二十三年修筑.同治九年,添筑南门外溪边台二座.
  城,在沪尾街尾.荷兰时建.山顶建楼,周以雉堞.伪郑时重修,后圮.雍正二年,同知王汧重修;设东西大门二、南北小门二,今为英领事官廨.
  大甲城堡,在大甲溪北,房里溪南;巡检守备驻焉.周围五百一十丈,设四门.道光七年,绅民捐建.
  房里城堡,在房里溪北.周围约三里许,设四门.咸丰五年,绅民捐建.
  后城堡,在打哪扒溪北;有营汛.堡外有竹围.周围约三百馀丈,设四门.道光十四年,绅民禀官捐建.
  中港城堡,在中港北.仅设南、北、东、西四门;馀石墙未建.
  中沥新街城堡,在桃涧堡,周围约三里,亦设四门.道光二十二年,总理谢国贤暨林炳华等捐建.
  桃仔园城堡,在桃涧堡,有营汛在堡外.周围约四里许,分设四门.道光十九年,徐玉衡等倡捐建.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6 页
  枋桥城堡,在摆接堡.周围约二里,皆甃以,设四门.咸丰五年,绅民捐建.
  八里坌城堡,在观音山西,周围约里许.乾隆初年,绅民捐建.旧驻巡检;今改堡亦圮,仅存形迹.
  鸡笼石围,在鸡笼街.近海一面,磊石为之;所以防寇,亦之防潮.道光二十二年捐造.
  盐水港台,道光二十二年设;今为沙没.
  大安口台,道光二十二年设;今圮.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6 页
   隘 寮

 火炎山隘,民隘.在城正南一百一十里.隘以内即番界,西南即大甲溪.原设隘丁八名,今仍之.
 日北山脚隘,民隘.本在日北山脚,后移入鲤鱼潭高岗处,属苑里堡;距城南一百里火炎山隘之北.原设隘丁六名,今设八名.
 三叉河隘,民隘.在苑里堡内山高岗处,距城南九十里日北山隘之北.今设隘丁十五名.
 内外草湖隘,民隘.本系高埔隘,后移入苑里堡;东首内山.又南势潮一隘,亦裁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7 页
撤归并之,距城南七十里三叉河隘之北.高埔隘原设隘丁十名、南势湖隘原设隘丁七名,今共设二十名.
  铜锣湾隘,官隘.在后堡铜锣湾之内横岗要处,距城南六十五里草潮隘之北.原设隘丁二十五名,今仍之.
  芎中七隘,官隘.在后埔芎蕉湾、中心埔、七十分三庄之内,故名.距城南六十里铜锣湾之北.七十分隘原设隘丁三十名,今仍旧.
  大坑口隘,官隘.本系中隘;后移入后堡内山横岗,距城南五十五里芎中七隘之北.大坑口隘原设隘丁三十名,中隘原设隘丁十名,今仍四十名.
  蛤仔市隘,官隘.在后堡蛤仔山内横岗,距城南五十里大坑口隘之北.今设隘丁二十名.
  嘉志阁隘,民隘.本在外间,后移入后堡内山横岗,距厅南四十八里蛤仔市隘之北.原设隘丁二十名,今设三十名.
  南港仔隘,民隘.在中港堡南港之内山横岗,距城南三十九里嘉志阁隘之北.原设隘丁十五名,今设三十名.
  三湾隘,民隘.在中港堡三湾内山,距城南稍偏东三十三里南港仔隘之北.道光六年,奏请派拨屯把总一员、屯兵六十名、番通事一名,防守中港、三湾、大北埔等隘.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8 页
今改设隘丁四十二名,屯把总一员仍之.
  金广福大隘,民隘.此隘本分设于城东厢之盐水港、南隘、茄冬湖、石碎崙、双坑、大崎、金山面,圆山仔、大北埔、小铜锣圈等十处;其小铜锣圈即旧之中港尖山隘也.各隘因地日辟,已越旧址;乃裁撤归并为一,移入内山五指山右角.沿山十馀里均设铳匮,为各隘之最大者:距城东三十五里小铜锣圈之北.其石碎崙隘原设隘丁四十名,隘粮由官拨给充公租税以补不敷.其大北埔中港、尖山二隘亦官奏设,民自给粮.其盐水港、南隘、茄冬湖、小铜锣圈四处,原设隘丁各二十名,双坑原设隘丁十四名,大崎、金山面二处原设隘丁各十八名,圆山仔原设隘丁六名;隘粮均民自给.今统设一百二十名,就地取粮不敷,同知黄开基筹拨充公租谷四百馀石,每年发印串一百张,给令自行催收.
  树杞林隘,民隘.在东厢内山横岗,距城东二十五里金广福隘之北.原设隘丁十五名,今设二十名.
  矺仔隘,民隘.在东厢内山横岗,距城东三十里树杞林隘之北.原设隘丁十五名,今仍之.
  猴洞隘,民隘.在东厢内山横岗,距城东三十四里矺仔隘之北.原设隘丁十五名,今仍之.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49 页
  九芎林隘,官隘(即南河隘民隘).在东厢内山要处,距城东四十里猴洞隘之北.九芎林原设隘丁十名,系官徵屯租,按丁全数给粮;今仍之.
  盐菜瓮隘,民隘.在东厢内山叉口,距城东五十里九芎林隘之北.原设隘丁二十名,今仍之.
  霄里大铜锣圈隘,民隘.本在四方林,后移入桃涧堡内山要处,距城东五十三里盐菜瓮隘之北.大铜锣圈、四方林二隘,原设隘首各一,丁无定额;今设隘丁十名.
  三坑仔隘,民隘.在桃涧堡,距城东五十三里大铜锣圈之北.今设隘丁二十名.
  大坪隘,民隘.在桃涧堡内山横岗要处,距城东五十八里大铜锣圈隘之北.今设隘丁二十名.
  溪洲隘,民隘.在桃涧堡内山横岗,距城东六十里大坪隘之北.今设隘丁十名.
  大姑嵌隘,民隘.在桃涧堡内山交界处,距城东六十五里溪洲隘之北.原设隘丁三十名,今仍之.
  三角涌十三天隘,民隘.在海山堡内山横岗,距城东七十四里大姑嵌隘之北.今设隘丁十名.
  横溪南北隘,民隘.在摆接堡内山要处,距城东八十里三角涌隘之北.今设隘丁五名.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0 页
  暗坑仔隘,民隘.在摆接堡内山要处,距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横溪隘之北.原设隘丁十名,今仍之.
  万顺寮隘,民隘.在拳山堡北首内山横岗,距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暗坑仔隘之北.原设隘丁十二名,今设十五名.
  十分寮隘,民隘.在石锭堡内山叉路口,距城东北一百七十里万顺寮隘之北.今设隘丁十名.
  三貂岭隘,民隘.在芝兰堡三貂社民番交界处,距城东北一百九十五里十分寮隘之北.今设隘丁十名.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0 页
    谨按:以上南北官隘五、民隘二十四,共二十九处.淡地内山,处处迫近生番,昔以土牛红线为界.今则生齿日繁、土地日辟,耕民或踰土牛十里至数十里不等,红线已无迹;非设隘以守,则生番不免滋扰.于是有隘有丁,有丁有粮;每隘设隘首一名以理其事.官隘由官设立.乾隆五十三年,奏设官隘六座;原募丁一百二十五名,每名年给粮银三十圆.惟九芎林一隘,官徵屯租全给;馀俱官给四成、民给六成.每年屯租内共给口粮银一千六百八十圆,民给在外.道光六年,同知李慎彝因生番扰近堑垣,添设石碎崙一隘,募丁四十名,年需口粮银一千五百一十二圆,遇闰加银一百二十六圆,先后将徵收猴洞山、猪湖、盐菜瓮、暗坑仔等处充公租税及罚充尖山庄业户陈五湖、潘锐卿等各案租银拨给;不敷,仍官自捐凑.今石碎崙已归并金广福大隘,仍年拨充公租谷四百馀石,给串催收.至三湾等隘,道光六年奏请派拨屯把总一员、屯丁六十名、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1 页
番通事一名,年需口粮,由该处民垦田园科租拨给,均不在屯租项内;今仍设屯把总,但有名无实.馀如中港、大北埔已裁并归金广福大隘矣.民隘则由居民请辟荒地,自行设隘防番.每隘亦设隘首一名;其隘粮每名亦年给谷三十石折银三十圆,就新垦地亩按甲抽租,业户四成、佃人六成.由隘首派收支应,官不过问.隘首口粮,即在隘丁内抽取.总之,官隘有定、民隘无常;愈垦愈深,不数稔辄复更易.甚至隘首(即番割)、隘丁半匪徒,吏苦鞭长,此地方所以日坏也.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1 页
     廨 署

  淡水厅署,在竹堑城内.新修「通志」云:旧公馆在彰化县治,雍正二年同知王汧建.乾隆七年,同知庄年重建门堂,规制悉具.二十一年,同知王锡缙改建.今所坐东向西,二十八年监生何长兴捐修.五十七年,同知袁秉义兴修.道光七年李慎彝、二十六年黄开基、咸丰五年丁曰健、七年马庆钊、十一年秋曰觐、同治六年严金清、八年富乐贺,均详报重修.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1 页
    (「彰化县志」云:乾隆三十一年,鹿港添设理番同知疏称:『同知衙署,现有彰化县淡水同知旧署(即旧公馆),尚属完整,适在淡水、嘉义之中,尽可居住,毋庸议建』.按淡水旧公馆,王汧、庄年所建,在彰化县治南街.及王锡缙改建厅署于竹堑,其旧公馆改为鹿港理番厅署.乾隆五十三年,鹿港厅署复移于鹿港口.嘉庆五年,彰化知县胡应魁遂以县治之旧公馆改建关帝庙.)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1 页
  艋舺县丞署,在新庄.旧在八里坌街为检署,雍正十一年建.乾隆十五年风灾圮,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2 页
移驻新庄公馆.五十五年,改为县丞署.咸丰三年,漳、泉分类燬.同治五年,署县丞张国楷劝捐重建.
  竹堑巡检署,在竹堑城南门内;距厅署数武,兼司狱.乾隆二十一年,与厅署同建.五十五年,巡检张启进详修.道光九年,易金杓重修(相传旧在巡司埔,无案可稽)
  大甲巡检署,在大甲土堡内.嘉庆二十一年移鹿港,巡检驻此.林志聪、王爽、巫朝纲、康闰洲等捐建.道光十年,巡检张朝锡重修.同治元年,戴逆燬.三年,巡检卜孔谐重建.七年,巡检许其芬重修.
  训导署.在城内东南(详见「学校」)
  北路右营游击署,在城东门内.道光七年,移镇标右营游击驻此.原设营房十四座,在署左右四城堆房各一座,军装局、火药库、演武厅各一座.
  中军守备署,在大甲土城内.道光七年,由竹堑城内移驻;设守备、千总、把总衙署各一座,外委公所三间,兵房四十间,军装局、火药库、演武厅各一座、墩三座、望楼一座.道光十年,同知李嗣邺、署守备张荣森会同监督兴建.其铜锣湾把总署一座、兵房十二间,斗换坪外委署一座、兵房八间,道光十年同知李嗣邺添建.
  艋舺营水师参将署,在艋舺街.嘉庆十三年,移台协右营游击驻此;二十四年建.道光五年,改为参将署.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3 页
  艋舺陆路中军守备署,在艋舺街.嘉庆十四年,移延平协左营守备驻此.已毁.
  沪尾水师守备署,在沪尾街.嘉庆十三年,移兴化协左营守备驻此,赁民屋居.道光十年,郭扬声捐建;是为旧署.二十三年,李朝祥以旧署为千、把总公所,别建新署,左右各设兵房;离旧署仅数武地.
  沪尾海关公署,即沪尾水师守备旧署.咸丰十一年,道员区天民开设海关,改为公署.
  公廨一十二处:一在社尾,道光十一年同知李嗣邺移建大甲街(存).一在吞霄、一在后、一在中港、一在杨梅坜(俱废),一在中坜,同治九年建.一在桃仔园、一在艋舺即艋舺仓(俱存).一在暖暖,道光九年署同知李慎彝建(废).一在三爪仔、一在鱼桁仔,道光八年署同知李慎彝建(俱废).寅宾馆,在艋舺欢慈市,同治九年建.
  淡水公馆,在厅署左.乾隆二十八年,同知夏瑚建.同治九年重修.「府志」称与监仓毗连;监仓亦在厅署左(有记)
  隆恩息庄公馆三座:一在城内武营头,台湾城守营参将设.一在海山堡彭厝庄,彰化北路协副将设.一在中港街,艋舺营参将设.每年各派一弁驻此,监收租息.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4 页
   仓 廒

  淡水厅仓廒四所:一在竹堑.「府志」云:原设仓一十二间,嘉庆二十二年,同知薛志亮兴修.道光十一年,同知李嗣邺重修.计一十六间.一在八里坌,旋圮;移在艋舺.「府志」云:原设仓一十二间,薛志亮兴修,李嗣邺重修.计二十间.在后社.「府志」云:原设仓一间,薛志亮兴修,李嗣邺重修.计六间.今废.一在南嵌社.「府志」云:原设仓一间,薛志亮重修.计四间.今废.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4 页
     附旧仓额备考

    (「嘉义县志」云:半线庄仓三间,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周钟瑄建,贮半线至竹堑兵米.淡水仓三间,五十五年周钟瑄建,贮淡水至南嵌兵米.雍正二年,半线仓归彰化县、淡水仓归淡水厅.新修「通志」云:淡水厅常平仓六处,计六十一间.乾隆五十六年,同知袁秉义领项修额贮谷二万石.按此云六处,与「府志」所载不符.再查堑城之仓仅一所,在厅署左;乃「府志」既云仓廒四所之一在竹堑,计一十一间,又云监仓二所,一在厅署内计五间、一在竹堑城计六间.彼此间数不符,案牍已无可稽,姑阙疑焉.)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4 页
  义仓三所:一在竹堑南门内,同治六年同知严金清谕业户林恒茂、郑永承、绅董吴顺记、李陵茂、郑恒升、郑吉利、郑同利、翁贞记、陈振合、何锦泉、陈沙记、郑利源、桓隆号等捐建,计十二间.一在艋舺旧仓,六年捐修,何长润督造,计十九间.一在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5 页
大稻埕,六年捐建,未成.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5 页
    (道光十七年,同知娄云创设义仓,未置廒座,捐谷即由捐户收储,业经奏奖;后经同知史密、丁曰健屡催欠谷,未缴.同治六年,同知严金清复倡捐廉银一千圆购谷一千石,并绅商、业户所捐,共谷四万九千石,详请具奏.另拨捐谷三千六百石,为义塾经费;乃于堑城、艋舺二处各设明善堂为义仓,附以义塾:具「兴养立教」意也.竹堑义仓,购金姓屋改造;六年九月兴工、七年四月竣,费银二千九百七十二圆二角.艋舺旧仓久圮,即其地重葺之.又以大稻埕捐谷较多,议添设总仓;未行.至大甲,则在新建文昌祠内,左设总仓五间、右设义塾五间,均绘图立案.馀如厅南之后、猫里、厅北之新埔、桃仔园,亦谕绅董建造,各设立仓总一人;其各仓出纳谷数,仍归各地绅董经管.)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5 页
  番社社仓三十四所:「府志」云:一、搭搭攸社,一、峰仔峙社,一、摆接社,一、雷里社,一、武湾社,一、鸡柔山社,一、大浪泵社,一、八里坌仔社,一、毛少翁社,一、北投社,一、奇里岸社,一、小鸡笼社,一、金包里社,一、大鸡笼社,一、三貂社,一、南嵌社,一、龟崙社,一、坑仔口社,一、霄里社,一、竹堑社,一、后社,一、中港社,一、猫里社,一、新港社,一、嘉志阁社,一、吞霄社,一、苑社里,一、房里社,一、猫盂社,一、德化社,一、大甲社,一、双寮社,一、日南社,一、麻薯旧社.今俱废.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6 页
    铺 递

  大甲铺,南距淡、彰交界五里,北距猫盂二十里.铺兵三名.
  猫盂铺,北距吞霄十里.铺兵三名.
  吞霄铺,北距后三十里.铺兵三名.
  后铺,北距老衢崎二十五里.铺兵三名.
  老衢崎铺,北距竹堑十五里.铺兵三名.
  竹堑铺,北距南嵌七十五里.铺兵三名.
  南嵌铺,北距艋舺三十五里.铺兵三名.
  ──以上原设堑南七站,铺兵二十一名;今仍归彰化县支给工食.
  艋舺铺,北距锡口十里.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锡口铺,北距水返脚十五里.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水返脚铺,北距暖暖二十五里.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暖暖铺,北距柑仔濑十五里.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以上原设淡北之淡水、鸡柔山、金包里、鸡笼四站铺兵九名,由彰化县支给工食.嘉庆二十年裁汰改设,仍存四站,添铺司四名.其铺兵原设九名,又添七名,共十六名,统归淡厅支给工食.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7 页
  柑仔濑铺(一名枫仔濑),北距灿光寮十五里.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灿光寮铺,北距三貂岭十五里.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三貂岭铺,北距淡、兰交界远望坑五十里.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以上嘉庆二十年添设三铺,共添铺司三名、铺兵十二名,归淡厅支给工食.
  淡属无驿递,原设铺递自大甲至鸡笼一十一处.后经裁汰改设,复添三处,计共十四处;铺司七名、铺兵四十九名.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7 页
    街 里

  厅城内(以各方为别):东曰东门街、暗街仔、武营头(游击衙署及各兵房在此、井仔头,西曰西门街、义学口(明志书院在此)、后番车路,南曰南门街(一曰文兴街)、巡司衙口,北曰北门街、太爷街.
  城外东厢二十五庄(东接内山生番界):东势庄(距城二里)、下车店庄(三里)、大陂坪庄(四里)、埔仔顶庄(五里)、牛路头庄(六里)、柴梳山庄(六里)、麻园堵庄(八里)、二十张犁庄(五里)、白沙墩庄(五里)、斗崙庄(六里)、八张犁庄(七里)、六张犁庄(七里)、鹿场庄(八里)、番仔寮庄(九里)、隘口庄(十里)、五块厝庄(十五里)、九芎林庄(二十里)、顶下嵌庄(二十里)、鹿寮坑庄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8 页
(三十里)、十股林庄(二十三里)、五股林庄(二十三里)、石壁潭庄(二十四里)、山猪湖庄(二十五里)、猴洞庄(二十五里)、横山庄(二十六里.自九芎林而下俱系穿山而入,时有生番出没,居民设隘堵御)
  城外西厢一十庄(西临海):隙仔庄(距城二里)、南势庄(三里)、牛埔庄(四里)、茇仔林庄(四里)、虎仔山庄(五里)、浸水庄(五里)、三块厝庄(六里)、羊寮庄(六里)、香山庄(八里)、汫水港庄(十里)
  城外南厢二庄:巡司埔庄(距城一里)、溪仔底庄(里许.此处至至只有三里,俱系小户,并无庄名)
  城外北厢一十七庄(西临海):水田庄(附郭)、湳仔庄(距城三里)、金门厝庄(四里)、旧社庄(四里)、麻园庄(七里)、顶溪洲庄(七里)、新庄仔庄(八里)、白地粉庄(八里)、溪心灞庄(九里)、嵌顶庄(十里)、凤鼻尾庄(十一里)、红毛港庄(二十里)、蚝壳港庄(三十二里)、笨仔港庄(二十三里)、大溪墘庄(二十五里)、芝葩里庄(三十里)、凤山崎庄(十里)
  城外东北厢一十六庄(东接内山生番界):新社庄(距城七里)、豆仔埔庄(八里)、枋寮庄(十里)、新埔庄(二十里)、大茅埔庄(二十一里)、五份埔庄(二十一里)、六股庄(二十二里)、石岗仔庄(二十四里)、乌树林庄(二十六里)、盐菜瓮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59 页
(三十五里)、三峡水庄(三十里)、婆老粉庄(二十里)、大湖口庄(二十五里)、崩陂庄(三十里)、杨梅坜庄(三十七里)、头重溪庄(四十二里)
  城外西北厢一十庄(西临海):崙仔庄(附郭)、沙崙仔庄(距城三里)、树林头庄(三里)、苦苓脚庄(五里)、榔庄(七里)、油车港庄(七里)、船头庄(七里)、南北汕庄(十里)、下溪洲庄(十里)、鱼寮庄(十里)
  城北兼东桃涧堡二十九庄(西近海):中坜街(距城五十五里)、内坜溪庄(五十七里)、嵌脚庄(六十五里)、下茄冬庄(七十里)、新庄仔庄(七十里)、赤嵌庄(七十五里)、大埔庄(七十五里)、坑仔口庄(八十里)、过溪仔庄(八十里)、南嵌街(八十里)、桃仔园街(七十五里)、龟崙口庄(八十里)、大湳庄(七十里)、埔顶庄(七十里)、霄里新兴庄(六十里)、八块厝庄(七十里)、铜锣圈庄(四十五里)、灵潭陂庄(五十里)、三坑仔庄(七十里)、旧社仔庄(七十里)、东势庄(七十里)、南势庄(七十里)、安平镇庄(七十里)、山仔顶庄(六十里)、宋厝庄(五十三里)、八张犁庄(七十里)、猫合庄(七十里)、黄泥糖庄(七十里)、员树林仔庄(七十里)
  城北兼东海山堡一十七庄(东北接内山生番界):风匮店庄(距城百一十里)、潭底庄(百一十五里)、山仔脚庄(百十里)、樟树窟庄(百零六里)、南靖厝庄(百里)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0 页
、尖山庄(九十里)、鹰哥石庄(九十里)、大湖庄(八十五里)、二甲九(九十里)、庄中庄(九十里)、大姑嵌庄(九十里)、三角涌庄(百里)、横溪庄(百零三里)刘厝庄(百里)、柑园庄(百里)、石头溪庄(百里)、彭厝庄(百里)
  城北兼东兴直堡一十九庄(西临海):龟崙顶庄(距城九十里)、搭寮坑庄(九十二里)、陂角店庄(九十五里)、新庄街(百十里)、中港厝庄(百十五里)、中塭庄(百十五里)、头重庄(百十三里)、和尚洲庄(百二十五里)、武湾庄(百十里)、三重埔庄(百二十里)、洲仔尾庄(百二十里)、关渡庄(百二十里)、八里坌街(百二十五里)、大坪顶庄(百二十五里)、大小南湾庄(百四十里)、山脚庄(百零五里)、大牛稠庄(百十里)、乌屿寮庄(百四十五里)、长道坑庄(百三十六里)
  城外兼东芝兰堡三十二庄(东北接噶玛兰界、西北临海):剑潭庄(距城百二十里)、内湖庄(百二十五里)、角角沟(百三十里)、有腊庄(百三十五里)、芝兰街(百二十五里)、毛少翁社(百二十七里)、淇里岸庄(百三十五里)、北投社(百三十五里)、嗄唠别庄(百三十五里)、鸡北屯社(百四十二里)、鸡柔山店庄(百四十七里)、大屯社(百五十五里)、小鸡笼社(百六十五里)、石门汛庄(二百里)、金包里街(二百零五里)、野柳庄(二百一十五里)、马鍊社(二百六十里)、大武崙庄(二百三十里)、大鸡笼街(二百四十五里)、深澳庄(二百六十里)、跌死猴庄(二百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1 页
六十五里)、鼻头庄(二百八十里)、三貂社(三百一十五里)、灿光寮庄(二百九十五里)、丹里庄(三百零五里)、狮毬岭庄(百七十五里)、田寮港庄(百八十五里)、长潭堵庄(二百里)、苧仔潭庄(二百零八里)、武丹坑庄(二百二十八里)、顶双溪庄(二百三十八里)、鱼桁仔庄(二百四十里).
  城北兼东大加腊堡一十六庄:艋舺下嵌庄(距城百十里)、三板桥庄(百十三里)、古亭庄(百十五里)、大湾庄(百十六里)、林口庄(百七十里)、上陂头庄(百十七里)、锡口街(百二十二里)、新南庄(百二十七里)、南港仔街(百三十里)、搭搭攸庄(百二十五里)、东势庄(百一十八里)、新庄仔庄(百十五里)、奎府聚庄(百十三里)、大隆同庄(百十六里)、社仔庄(百十八里)、溪洲底庄(百二十里)
  城北兼东石碇堡一十四庄(东接内山):樟树湾庄(距城百三十五里)、叭嗹港庄(百三十八里)、水返脚街(百四十里)、唐诰坑庄(百四十里)、保长坑庄(百四十二里)、五堵庄(百四十五里)、六堵庄(百四十七里)、七堵庄(百五十里)、八堵庄(百五十馀里)、暖暖庄(百六十里)、石锭内庄(百六十三里)、四脚亭庄(百六十六里)、枋仔濑庄(百七十里)、鲫鱼坑庄(百七十里 )
  城北兼东拳山堡一十四庄(东北接内山生番界):公馆街(距城百二十里)、溪仔口庄(百二十五里)、大坪林庄(百三十里)、秀朗社(百二十里)、暗坑仔庄(百二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2 页
十五里)、青潭庄(百三十五里)、十五分庄(百二十五里)、内湖庄(百二十八里)、木栅庄(百三十里)、头重溪庄(百三十五里)、万顺寮庄(百四十里)、深坑仔庄(百四十三里)、土库庄(百四十七里)、枫林庄(百五十里).
  城北兼东摆接堡一十七庄(东北连内山生番界):加蜡仔庄(距城百十五里)、港仔嘴庄(百十五里)、芎蕉脚庄(百十八里)、龟崙兰庄(百十七里)、枋寮街(百十七里)、新埔墘庄(百十八里)、南势角庄(百二十里)、后埔庄(百二十里)、员山仔庄(百二十八里)、藤寮坑庄(百二十六里)、冷水坑庄(百二十六里)、社后庄(百二十六里)、柑林陂庄(百二十七里)、大安寮庄(百二十七里)、员林仔庄(百十五里)、火烧庄(百一十二里)、柏仔林溪洲庄(百一十里)
 城南中港堡二十六庄(西临海):山寮庄(距城二十二里)、后厝庄(二十二里)、中港庄(二十五里)、中港社(二十五里)、湖底庄(二十六里)、澎湖厝庄(二十六里)、海口庄(二十八里)、塭仔头庄(二十八里)、番婆庄(二十六里)、香山厝庄(二十六里)、三角店庄(二十八里)、大牛栏庄(二十五里)、上下山脚庄(二十四里)、后庄(二十四里)、嵌顶庄(二十五里)、涂牛口庄(二十六里)、二十分庄(二十四里)、东庄(二十五里)、隆恩庄(二十五里)、田寮庄(二十六里)、芦竹湳庄(二十六里)、水流潭庄(二十六里)、上下茄冬庄(二十八里)、斗换坪庄(二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3 页
十五里)、三湾庄 (三十里)、南港庄(三十一里).
  城南后堡三十三庄(西临海): 山仔顶庄(距城三十五里)、百三庄(三十六里)、圆宝庄(三十六里)、后街(四十里)、大庄(四十里)、海丰庄(四十二里)、沟仔背庄(四十二里)、新港埔庄(四十里)、车路头庄(四十二里)、田寮庄(四十五里)、西山庄(四十五里)、芒花埔庄(四十五里)、社寮岗庄(四十九里)、嘉志阁庄(四十九里)、猫里街(五十里)、蛤仔市庄(五十八里)、大墙围庄(五十八里)、芎蕉湾庄(五十六里)、七十分(六十里)、樟树湾庄(六十六里)、铜锣湾庄(六十七里)、高埔庄(六十里)、头湖庄(五十六里)、二湖庄(五十五里)、三湖庄(五十九里)、四湖庄(六十里)、溪洲庄(四十二里)、松仔脚庄(四十二里)、后底庄(四十三里)、南势庄(四十三里)、打哪叭庄(五十里)、牛栏埔庄(五十里)、白沙墩庄(五十五里)
 城南苑里堡十五庄(西南临海):吞霄街(距城七十里)、吞霄社(七十里)、北势窝社(七十里)、竹仔林庄(七十二里)、五里牌庄(七十五里)、涂城庄(七十五里)、苑里街(八十里)、古亭笨庄(八十里)、山柑庄(八十二里)、榭苓庄(八十二里)、日北庄(八十三里)、昆社(八十三里)、猫里社(八十四里)、房里社(八十二里)、房里庄(八十三里)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4 页
  城南大甲堡六十三庄(西临海、南连彰化):大甲土城(距城一百里)、东庄(离大甲三里)、六分庄(五里)、磁庄(五里)、马鸣埔庄(五里)、铁砧山脚庄(四里)、新厝仔庄(五里)、内水尾庄(三里)、头分田庄(一里)、大甲东番社(三里)、墩仔脚庄(十五里)、中和庄(十五里)、旧社庄(十五里)、四块厝庄(十二里)、圳寮庄(十六里)、牛稠坑庄(十八里)、泉洲厝庄(十六里)、犁头镖庄(十三里)、彰界圳寮庄(二十里)、中厝庄(七里)、后里庄(十五里)月眉庄(十二里)、顶店庄(二里)、社尾庄(二里)、横圳庄(二里)、松仔脚庄(三里)、营盘口庄(一里)、树仔脚庄(六里)、九张犁庄(六里)、日南庄(七里)、日南番社(六里)、三张犁庄(九里)、芦滥庄(二十二里)、打铁庄(十里)、删柑庄(十四里)、五块寮庄(七里)、双寮庄(八里)、西势社(十里)、大安街(八里近海口)、海墘厝庄(八里)、北汕庄(八里)、顶大安庄(六里)、下大安庄(六里)、十三甲庄(七里)、五甲庄(七里)、田心仔庄(七里)、三十甲庄(六里)、田中央仔庄(八里)、顶庄仔庄(七里)、脚踏庄(七里)、蕴寮庄(八里)、龟壳庄(八里)、中庄(七里)、南庄(八里)、南埔庄(一十一里)、东势尾庄(七里)、六块厝庄(七里)、水卡头庄(六里)、福兴庄(九里)、埔姜林庄(六里)、三块厝庄(五里)、牛埔仔庄(五里)、番仔寮庄(一里.以上各里数俱从大甲起算)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5 页
    (右城外南北一十二堡各庄及番社群萃而处,分别开列.若小庄不过一二家及搭寮居住,尚无确名者不载.里数以意逆之,未尽确.)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5 页
    桥 渡

  中港大桥,厅南二十五里中港.新街顶居民建造.
  妈祖宫桥,厅南中港.旧街中庄民建造.
  塭仔头桥,厅南中港.溪墘庄民建造.
  瓦窑沟桥,厅治南门城边.乾隆五十四年,业户何崇德捐建.道光九年重修.
  湳仔桥,厅治北门外二里.钱茂祖建造.同治八年重修,更名万年桥.
  杨梅坜桥,厅北四十里杨梅街南.
  仁者桥,厅北五十里;为杨梅坜、中坜适中之区.嘉庆二十二年,郭肇基等捐造.有木碑记.
  桃仔园桥,厅北七十五里街口.乾隆二十五年,李天祐建造.嘉庆九年,林安承重修.
  锡口街桥,厅北百二十五里街口;架木为之.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同总理杜振荣等捐赀砌石.道光十二年重修.
  水返脚桥,厅北三十里村口.庄佃鸠工修造.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6 页
  ──以上各桥,南北往来必由之路.
  隆恩牛埔桥,厅治西厢三里牛埔庄.官民捐造.
  榔牛埔桥,厅西北六里榔庄尾.庄民捐造.
  内坜溪桥,厅北五十七里桃涧堡.嘉庆二十二年.庄阿龙等捐造.有木碑记.
  茄冬溪桥,厅北七十里桃涧堡.乾隆四十四年,黄燕礼建造.道光三年,林安承重修.有木碑记.
  陂角桥,厅北一百里兴直堡.雍正年间,张广福同众佃七十二分筑造陂岸,创建陡门.道光四年蔡海等修.
  榕树桥,厅北百二十里海山堡潭底庄.道光四年,张必荣等捐修.
  太平桥,厅北潭底庄.道光二年,张必荣等同众佃捐修.
  三板桥,厅北百二十里大加蜡堡.郭锡建造,众佃重修.
  金安桥,厅北百六十里芝兰堡金包里.嘉庆十七年,汛官江名芳等捐造.
  磺溪桥,厅北芝兰堡金包里.陈尊邦、许鸣岐等创造.
  永安桥,厅北百二十里芝兰街西.乾隆五十二年,何文献等建造;续坏,共子马回修.道光二年,郭临生等重修.
  和尚桥,厅北芝兰街东.乾隆五十三年,吴德崇等捐造.因路通员山仔庙,故名.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7 页
  北投庄石桥,厅北百三十里芝兰街.原系木桥;道光二年,李锦节等修换.
  淇里岸石桥,厅北芝兰堡淇里岸街东.乾隆四十六年,举人王锡祺、庄耆潘元振等捐造.
  淇里岸柴桥,厅北淇里岸街西.举人王锡祺等捐造.
  长坑溪桥,厅北百六十里,在石碇堡.同治九年,职员林维让、林维源等捐建.
  南港仔桥,厅北百四十里,在石碇堡.同治九年,职员林维让、林维源等捐建.
  万福桥,厅北百二十里兴直堡和尚洲.乾隆年间,居民捐造.嘉庆二十一年,训导杨趋园、同业户僧意松修换石桥.
  公司田桥,厅北百二十里芝兰堡田寮仔庄.原系柴桥;嘉庆十七年业户何锦堂、总理蔡万兴等修换,同治二年改造.  ──以上皆南北各乡之桥.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7 页

  大甲溪渡,厅南九十五里.官渡;大船一、小船一.遇有洪水横流,水道不通,渡筏随时添设.
  大安溪渡,厅南八十五里.遇有洪水,庄民自设.
  房里溪渡,厅南八十里.官渡;大船一、小船一.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8 页
  吞霄溪渡,厅南六十五里.义渡;中船一.
  后溪渡,厅南四十五里.有两渡,街南名南河渡、街北名北河渡.均义渡;各船一.
  中港溪渡,厅南二十七里.官渡;船一.乾隆五十二年设.
  盐水港渡,厅南十七里.官渡;船一.
  金门厝渡,厅北三里.义渡;船一.嘉庆元年,林先坤同竹堑社屯弁钱茂祖捐租设.
  凤山崎渡,厅北十里.官渡;船一.
  艋舺溪渡,厅北百十五里.义渡;船二.上通摆接青潭内湖、下达淡水港.其渡税给艋舺街天后宫香资.
  沪尾溪渡,厅北百三十五里.船户自置.每日船只多寡不定,系驳载人货,均有定价.此渡为沪尾、艋舺往来必由之路.
  锡口溪渡,厅北百四十里.民渡;船一.由锡口起,至暖暖止.往来行人或走东岸西岸、或坐驳船,视天之晴雨、水之大小为准.
  五堵渡,厅北百六十里.官渡;船一.
  六堵渡,厅北百六十三里.官渡;船一.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69 页
  八堵渡,厅北百七十三里.官渡;船一.往大鸡笼要路.
  四脚亭渡,厅北百九十三里.官渡;船一.
  鲫鱼坑渡,厅北百九十八里.官渡;船一.
  苧仔潭渡,厅北二百零八里;属三貂岭脚.官渡;船一(以上六渡,均在水返脚、上溪洲之内)
  粗坑口渡,厅北二百三十里.官渡;船一.
  顶双溪渡,厅北二百四十里.官渡;船一.
  远望坑渡,厅北二百五十三里.官渡;船一(以上三渡,均在三貂岭东面;往噶玛兰要路).  ──以上南自大甲起、至噶玛兰交界止,为南北往来通津.
  关渡口渡,厅北百二十里兴直堡.艋、沪往来适中之区.
  八仙渡,厅北百二十里艋舺东南.
  狮头渡,厅北百二十里和尚洲.
  塭仔渡,厅北百一十里兴直堡.由新庄往沪尾之路.
  成仔寮渡,厅北百二十里八里坌堡.
  摆接渡,厅北百五里摆接堡.有上下渡,往来新庄;上通大姑嵌三坑仔、下达淡水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0 页
港.其渡税给新庄街天后宫香资.
  港仔嘴渡,厅北百五里摆接堡.
  柑林渡,厅东北百一十里摆接堡.
  员林仔渡,厅东北百十三里摆接堡.
  横溪渡,厅东北百十五里海山堡.
  三角涌渡,厅东北百五里海山堡(以上四渡,俱摆接溪上流)
  圭母卒渡,厅北百二十里大加蜡堡.
  番仔沟渡,厅北百二十里大加蜡堡溪仔尾洲.
  溪仔底渡,厅北百三十里兴直堡.
  剑潭渡,厅北百二十五里.芝兰堡金包里往来要路,上通仔峙,下达淡水港.
  社仔渡,厅北百二十五里大加蜡堡.
  白石湖渡,厅北百三十里芝兰堡锡口对河.
  搭搭攸渡,厅北百三十五里大加蜡堡.
  里族湾渡,厅北百三十八里芝兰堡.
  樟树湾渡,厅北百五十二里石碇堡(以上六渡俱仔峙下流)
  马陵坑渡,厅北百六十三里石碇堡.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1 页
  头湾渡,厅南二十五里大北埔三湾内山.义渡.道光六年庄民公设.
  九信埔渡,厅南二十五里中港堡北埔.义渡.庄民公设.
  龟山头渡,厅南五十二里后堡中心埔下.乾隆四十六年设.
  车路潭渡,厅南五十二里后堡嘉志阁庄.道光八年设.
  ──以上南北各乡之渡.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1 页
    (淡属南北袤长数百馀里,中外溪河皆发源内山,西流入海.然至半途,或合或分,大抵近源则流小宜桥、近海则流大宜渡.亦有不桥、不渡厉揭从事者.固由开辟未久,物力未充;然有谓留此以限戎马之足,防械斗、验匪踪,似亦近理,殆时势使然耳.)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1 页
    义 冢

  乾隆二十四年,台湾知县夏瑚等设法捐资,代运旅榇至厦,俾客亡亲属按籍认领.咸丰年间总兵林向荣镇守时,各属停柩不能归葬者,资助运原籍;皆一时传为盛举.要不若广设义冢,俾小民得一坏之土以安旅魂,其利尤溥也.但必划界勒碑,垂诸永远,方无年久混侵之弊.后之乐义君子,或出赀倩工,收掩暴露;或给地增设,请官立石存案.并禁牛羊践踏以泽枯骨,而惠将来:则所谓种福田者,其在是欤!兹将各处义冢,开列于左:
  中冢,一在厅治南门外巡司埔尾、一在中冢边.道光十六年,署同知玉庚谕诸绅士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2 页
捐设.
  枕头山冢,在厅治东门外枕头山.
  土地公埔冢,在金山面.道光七年,郭棠棣禀充.
  ──以上皆附城义冢.
  桃仔园义冢,在桃仔园街头.道光八年设.
  艋舺义冢,一、林士快献给;一、陈长茂献给.今已满,须再筹.
  大隆同义冢,乾隆三十年,邱文华献给.
  沪尾义冢,在沪尾街后山仔顶.嘉庆元年,何宗泮献给.
  嗄唠别义冢,乾隆二十三年,众社番献给.
  圭柔山义冢,嘉庆二年.陈晃生献给.
  新庄义冢,同治九年,县丞邹祖寿捐建.
  鼻头庄义冢,乾隆六十年,黄意使献给.
  ──以上皆厅城北义冢.
  后义冢,在赤涂崎.乾隆五十三年,白沙墩庄民陈伯树献给.
  大甲东山岭义冢,同治七年,业户王昆冈献给.
  ──以上系厅城南义冢.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3 页
    (谨按:厅治东门内外前皆丛冢,道光己酉年各董事捐资清冢,将骸骨收掩数处.其开费馀剩银项,于东门内置屋三间,谓之回生洞.凡客民无亲属可依者,病亟时,送入其中,遣人看视;没则埋之,然看视者多不得其人,故存者卒鲜.是在仁人君子,加意存恤,俾疾苦无告之游子不致颠连以待毙,亦广行阴德之一端也.「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彼茕独者之当哀,在富人行之尤易为力耳.)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3 页
     水 利

  四百甲圳,在厅治东门外.业户王世杰置.后被水冲,温明源招佃重凿.其水由二十张犁溪引导至东门外,流转而北,灌溉隆恩息庄及北庄田四百馀甲,故名.中有一陂,名曰为公陂.上承下分,又灌溉水田庄、树林头等庄之田.每年业主、佃户,共纳水租为修费.
  六十甲圳,在厅治东门外.庄佃所置.其水由二十张犁溪引导至城东穿水关而入,转过北门城内,出北水关,灌溉崙仔庄等田.又从城北别分一支流至城西,出西水关,灌溉隙仔庄等田约六十甲,故名.年纳水租,付圳长为工资修费.后圳头崩坏,吴振利出费重凿,别分一路曰新圳.馀水或引大溪,或引坑泉,耕者自为之.
  灵潭陂,在桃涧堡,距厅北五十里.乾隆十三年,霄里通事知母六招佃所置.其水灌溉五小庄、黄泥塘等田甲.相传昔旱,庄佃祷雨于此即应,故名.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4 页
  霄里大圳,在桃涧堡,距厅北六十馀里.乾隆六年,业户薛奇龙同通事知母六集佃所置.其水由山脚泉水孔开导水源,灌溉番仔寮、三块厝、南兴庄、棋盘厝、八块厝、山脚庄共六庄田甲.水额十分匀摊,番佃六、汉佃四.内有陂塘大小四口.乾隆年间,因新兴庄田园广阔,水不敷额;佃户张子敏、游耀南等向通事别给马陵埔阴窝,开凿一圳引接之.
  永安陂(又名张厝圳),在海山堡,距厅北一百里.圳长三十里.乾隆三十一年,业户张必荣舍地、张沛世出资合置;相传为沛世陂.其水自二甲九福安陂同引摆接溪源流不敷,复移三块厝下傍摆接溪漈栏筑大陂,遇沟制,灌溉海山庄及摆接堡之西盛、柏仔林、兴直堡之新庄头、二三重埔等田六百馀甲.嘉庆二十三年七月大水陂坏,张丰顺改筑在三块厝顶,与大安陂上下相望.年纳水租.圳长三分得二、顾圳者得一为修费.
  福安陂,在海山堡,距厅北一百里.圳长八里许.业户张必荣、吴际盛合佃所置.其水自二甲九分摆接溪源至树头陂引入.后因大水冲坏,业佃林弼益等移置海山之麓中坑口,鸠资筑坝,宽三丈馀、长一百六丈.后购陈金声田地添设陡门,外通连陂水,内分圳道三,各宽一丈馀,长八里许;仍由二甲九溪源分流灌溉海山庄田三百馀甲,上至石头溪、下至三角埔.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5 页
  隆恩陂,在海山堡,距厅北一百里.其水自二甲九分摆接溪源流至南靖厝筑陂引入,灌溉隆恩田三百五十馀甲.
  万安陂圳(又名刘厝圳),在海山堡,距厅北一百里.圳长二十里许.乾隆二十六年,业户刘承缵鸠佃所置.其水自摆接堡古宁庄下凿引摆接溪流而入.至兴直堡新庄,以八分之一灌中港厝田;其馀七分化为二百三十甲.至头重埔,又分六十二甲,付张必荣灌二重埔之田;馀直灌至加里珍.通计灌溉二百六十馀甲.年纳水租每甲六石,别抽二石给顾圳者为修费.
  七十二分埤,在海山堡,距厅北一百七十里.周围约四里许.原在陂角庄脚,潴水灌溉七十二分之田,故名.今变为田照埤,分各管内,有拨充学海书院膏伙(详见「院租」)
  十八分埤,在海山堡十八分庄坑口,距厅北一百里.业户林启泰等围筑潴水,灌溉田亩.今浮坍成田,仍业户承管,各甲已换带别圳水租,亦引山泉自灌.
  大安陂圳,在摆接堡溪东,距厅北一百一十里.圳长三里馀,一带旱溪,陂植树.顾圳业户林成祖等鸠佃所置.其水自三叉河二甲九至鸱鸮山下透九芎林引入大陡门至陂下分圳,宽二丈四尺,长十馀里.灌溉大安寮至港仔嘴庄等田一千馀甲.
  永丰陂圳,在摆接堡,距厅北一百二十里.圳长五里馀.业户林成祖等鸠佃所置.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6 页
其水凿石孔穿尖山,自暗坑口接引青潭大溪水流,至南势角枋寮庄,灌溉田一百九十馀甲.
  暗坑圳,在安坑庄,距厅北一百三十里.长二里馀,与永丰陂毗连.业户杜登选等鸠佃所置.其水自青潭大溪引入,灌溉安坑庄田六十馀甲.
  南势角大陂,在摆接堡烘炉寨下,距厅北一百馀里.三面绕山、一面砌石,筑岸潴水.灌溉田二十二分.
  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在拳山堡,距厅北一百二十里.业户郭锡鸠佃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筑陂凿石穿山,引过大木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内过小木,到公馆街后拳山麓内埔分为三条:其一由小木至林口庄及古亭仓顶等田,与雾里薛圳为界;其一由大湾庄至周厝崙等田,水尾归下陂头小港仔沟;其一由大加蜡东畔之六张犁、三张犁口过直至车罾、五分埔、中崙前后上搭搭攸等田,水尾归剑潭对面犁头标,入北港大溪.灌溉田一千二百馀甲.
  大坪林圳,在拳山堡,距厅北一百四十里.庄民所置.其水引青潭溪,灌溉田四百六十五甲.
  内湖陂(又名雾里薛圳),在拳山堡,距厅北一百馀里.庄民所置.其水由内湖沟仔口、鲤鱼山脚筑陂凿穿石门过尾街、后溪仔口、公馆街后通流,灌溉大加蜡西畔古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7 页
亭仓、陂仔脚、三板桥、大湾庄、下陂头及艋舺街一带等田七百馀甲,至双连陂为界.
  上陂头陂,在大加蜡堡,距厅北一百二十里.周围约六、七里.庄民所置.其水灌溉田一百馀甲.
  下陂头陂,在大加蜡堡,距厅北一百馀里.周围约五、六里.形湾而狭,灌溉田四十馀甲.
  双连陂,在大加蜡堡,距厅北一百二十里;属九板桥下.两陂相连,灌溉田一百馀甲.
  双溪圳,在芝兰堡,距厅北一百二十五里.雍正年间.业户郑维谦同佃所置.其水自大坪七星墩引入,灌溉芝兰一派各田甲.无水租.
  番仔井圳,在芝兰堡,距厅北一百四十里.乾隆年间,业户潘宗胜暨农民自置.其水发源于内山吼咈天泉,灌溉田一百馀甲.无水租.
  七星墩圳,在芝兰堡,距厅北一百三十里.雍正年间,业户举人王锡祺暨农民自置.其水自七星墩西流至横溪及芝兰堡.灌溉田甲.无水租.
  水头圳,在芝兰堡,距厅北一百三十里.乾隆四十一年,番业户同谢开使所置.其水发源于山坑,灌溉各田甲.无水租.
  头渡溪坑,在大北埔,距厅南四十里.道光六年,同知李振青谕垦首林福昌、梁张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8 页
徐、邱汤成等开屯.其水发源于内山,灌溉田六十二甲.
  隆恩陂、番仔陂二陂,在中港堡,距厅南二十馀里.递年由佃公举陂长一人,专管其修费.隆恩陂则照大租匀派,每十石出谷七斗;番仔陂则照甲匀派,每甲出谷四斗:俱陂长按佃自收.馀陂由农民相度水势,各自开凿.
  蛤仔市圳,在后堡,距厅北六十里.乾隆五十二年,众佃派丁冒险在河头拦筑大陂,分开水路.其水发源于合番坪,灌溉田六百零二甲.道光元年,众佃议设陂长专管.每甲年纳水租四斗.
  马龙陂,在后堡山仔顶南,距厅南三十五里.其水遇有灾异则红.
  猫里庄圳,在后堡,距厅南五十二里.乾隆三十四年,众佃按甲科派所置.其水发源于合番坪,在龟山头筑石壆以潴之.由林秀俊分开圳道,灌溉田四百四十八甲.每甲年纳陂长水租谷一斗为工资.
  嘉志阁圳,在后堡,距厅南五十二里.乾隆三十二年,众佃派丁栏筑.其水发源于合番坪,灌溉田一百四十甲.每甲年纳陂长水租谷一斗五升为工资.
  狮潭圳,在后堡,距厅南四十五里.佃人自置.其水由蛤仔市至合番坪狮潭合流,灌溉田三百馀甲.每甲年纳陂长水租谷三斗为工资.
  西势庄圳,在苑里堡,距厅南八十里.灌溉田五十甲.每甲年纳水租谷五斗六升.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79 页
  苑里庄圳,在苑里堡,距厅南八十里.灌溉田七十五甲.每甲年纳水租四斗.
  古亭笨圳,在苑里堡,距厅南八十里.灌溉田六十甲.每甲年纳水租四斗.
  ──以上苑里堡属凡三圳,其水均由内山打兰出口,流入大溪,至角口别分一支达苑里,分灌各田.
  大安溪圳,在大甲堡顶下,距厅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三百九十甲.每甲年纳水租五斗.
  火燄山脚圳,在大甲堡,距厅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七十二甲.每甲年纳水租一石.
  新庄陂圳,在大甲堡,距厅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七十二甲.每甲年纳水租一石.
  濑施陂圳,在大甲堡,距厅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一百六十四甲.每甲年纳水租三斗.
  九张犁庄圳,在大甲堡,距厅南九十五里.灌溉田四十四甲.每甲年纳水租五斗六升.
  日南庄圳,在大甲堡,距厅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七十五甲.每甲年纳水租七斗.
  七张犁庄圳,在大甲堡,距厅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七十甲.每甲年纳水租五斗六升.
  安宁庄圳,在大甲堡,距厅南九十五里.灌溉田一百零五甲.每甲年纳水租五斗六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0 页
升.
  ──以上大甲堡属凡八圳,其水均由内山打兰出口,归入大安溪经庄佃开凿,引灌各田.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0 页
    (谨按:淡北外港有旱田、水田之别,旱田仍赖雨旸为丰歉;惟近港水田.实称沃壤.盖自内山水源错出,因势利导,通流引灌以时宣泄,故少旱涝.此陂圳之设,为利最溥.推之堑南,亦各因地制宜.凡曰陂(一作埤),在高处凿洼潴蓄雨水,宽狭无定,留以备旱:此旱田之利也.凡曰圳,在水源所出处屈曲引导,或十里、或二三十里,灌溉田甲、此水田之利也.有曰陂,于陂之泄水处,以木闸栏水;遇洪流,则开闸疏之,因以名.有曰者,直圳道塞、溪壑阻隔,水难径达或恐分而他流,乃制木架空递接以导之.亦有用竹者,用竹从笕;用木从.,通水器也(见「类篇」).陂必有圳,圳不必有陂;二者相需,而圳之利为尤广.至若小陂,蓄水无多,如厅城龙王祠前及金厝口各潭、城外东势庄之莲花池、香山大庄各陂,南门外各小陂以及淡北之剑潭、八卦潭、屯山上及狮头岩边各泉、艋舺之龙山寺陂、下嵌陂、莲花池、土地后陂等处,俱未详载.或附见于「山川」「古迹」,以备参稽云.)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0 页
     附中坜拟开水圳说

    中坜为堑北、淡南适中之区,地高亢而不旷,间有小陂而潴水甚少,半为旱田.前同知曹谨探得水源在大姑嵌后山之湳仔庄,蜿蜒约三十馀里;引其流以达中坜,可灌溉数千甲.计议举行,苦于发源处生番出没,遂中止.比来开垦日廓,生番远匿,绝无滋扰患矣.惟大姑嵌之居民属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1 页
漳者多,而中坜又多粤人;欲引漳人之水以溉粤人之田.非民所能自办也.所以弭端、拓废土为百世无穷之利,应俟后之君子!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1 页
   番 社

  岸里旧社(距城一百二十里)、大甲德化社(距城一百里)、大甲东社(距城一百里)、日南社(距城九十里)、日北社(距城九十里)、双寮社(距城九十里)、房里社(距城八十五里)猫盂社(距城八十五里)、苑里社(距城八十二里)、吞霄社(距城七十五里)、后社(距城四十五里)、猫里社(距城四十五里)﹑嘉志阁社(距城五十里)、新港社(距城四十里)、中港社(距城三十里)、竹堑社(距城十里)、霄里社(距城七十里)、南嵌社(距城七十五里)、坑仔社(距城七十五里)、龟崙社(距城八十里)、武湾社(距城一百一十五里)、雷里社(距城一百一十五里)、搭搭攸社(距城一百三十里)、毛少翁社(距城一百三十里)、北投社(距城一百三十里)、金包里社(距城一百八十馀里)、大鸡笼社(距城一百四十里)、鸡柔社(距城一百三十里)、外北投社(距城一百一十里)、八里坌社(距城一百馀里)、仔峙社(距城一百四十里)、毛搭吝社(距城二百五十馀里)、猴猴社(距城四百馀里)、卓高屘社(距城二百馀里)、奇毛宇老社(距城二百馀里)、珍汝女简社(距城三百八十馀里)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2 页
、女老社(距城二百馀里)、奇五律社(距城二百馀里)、勿罕勿罕社(距城二百馀里)、毛老甫渊社(距城三百馀里)、哆凹尾社(距城二百馀里)、歪仔歪社(距城二百馀里)、东拂东拂社(距城三百馀里)、奇立援社(距城三百馀里)、抵羡福社(距城二百馀里)、宾仔扣难社(距城三百五十馀里)、猫姜渊社(距城二百五十馀里)、丁仔难社(距城三百馀里)、巴老郁社(距城二百馀里)、八里沙喃社(距城三百馀里)、哆美仔远社(距城二百五十馀里)、屏仔猫力社(距城三百六十馀里)、摆里社(距城二百三十馀里)、新仔罗罕社(距城三百馀里)﹑奇立丹社(距城三百五十馀里)、毛社陈县社(距城二百八十馀里)、抵马悦社(距城三百馀里)、抵美简社(距城三百六十馀里)、援丹社(距城四百馀里)、奇班宇难社(距城三百馀里)、四湾社(距城四百五十馀里)、奇宇猫氏社(距城四百七十馀里)、抵美抵美社(距城四百馀里)、打那轩社(距城三百馀里)、踏踏社(距城四百馀里)、匏渡湾社(距城五百馀里)、新仔罕社(距城四百馀里)、奇觅省社(距城五百五十馀里)、搭笼奇社(距城五百五十馀里)、三貂社(距城四百馀里)
  以上淡属番社七十,乾隆二十九年新修「府志」所列也.
  「番社纪录」云:淡水共三十六社.又云:猴猴、歪仔歪社等二十二社,今在噶玛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3 页
兰界内;当日并未归化,「府志」载在淡水番社中.恐生熟番揉杂,似此者尚多,非亲历不能核实.按称社者,番居也;称堡者,民居也.历年番社半归汉业,閒多杂处;且丛山窎远,生熟各番界在疑似,译名互异,为社亦多.今就同治九年屯丁册,查南北熟番凡四屯,均由屯外委选充,随时会同鹿港厅操演,各丁额照列如左:
  淡北武湾社屯管下大小一十九社,屯丁三百名:武湾社屯丁三十二名,摆接社屯丁一十三名,雷朗社屯丁二十二名,龟崙社屯丁二十三名,南嵌社屯丁一十四名,坑仔社屯丁一十六名,圭泵社屯丁一十五名,搭搭攸社屯丁一十六名,里族社屯丁二十名,锡口社屯丁一十四名,仔峙社屯丁一十二名,毛少翁社屯丁四名,北投社屯丁二十二名,八里坌社屯丁五名,小鸡笼社屯丁六名,圭北屯社屯丁一十一名,金包里社屯丁二十二名,大鸡笼社屯丁一十二名,三貂社屯丁二十一名.
  淡北麻薯社屯管下大小一十二社,屯丁四百名:岸东社屯丁三十一名,岸南社屯丁三十二名,岸西社屯丁五十五名,崎仔脚社屯丁二十名,西势尾社屯丁二十三名,麻里兰社屯丁一十三名,葫芦墩社屯丁二十一名,翁仔社屯丁二十三名,麻薯旧社屯丁三十八名,朴仔篱社屯丁二十一名,旧岸西社屯丁一十一名,旧社岸里内城社屯丁一百一十二名.
  淡南日北社屯管下大小五社,屯丁三百名:大甲东社屯丁七十二名,大甲西社屯丁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4 页
四十名,双寮社屯丁四十四名,日南社屯丁七十四名,日北社屯丁七十名.
  淡南竹堑社屯管下大小一十一社,屯丁四百名:竹堑社屯丁九十四名,新港社屯丁五十一名,霄里社屯丁二十名,后社屯丁三十九名,猫阁社屯丁三十名.中港社屯丁三十三名,吞霄社屯丁二十五名,猫盂社屯丁八名,苑里社屯丁十二名,房里社屯丁四十四名,双寮社屯丁四十二名.
  以上计共大小四十七社,屯丁一千四百名.
  续查大姑嵌南雅内山生番三十二社,附录于此:曰竹头角(即得樵谷社;番酋十八名),曰咬狗诣(即觉雅雅.又名角也嶷社;番酋十二名),曰南雅社.曰猫里翁社,曰木瓜原社,曰大道难社,曰逃懒懒社,曰猫里北社,曰淋漓雨社,曰九美懒社,曰锦篮篚社,曰卓皆银社,曰排衙散社,曰加摆社,曰杂无老社,曰卓高山社,曰石衢额社,曰鸡飞内、外社(外社番酋二名),曰合吻上、下社(番酋七名),曰苏老(即苏那社;番酋三名),曰麻胶社,曰加劳社,曰无贼社,曰骡社,曰婆老社,曰仪母社,曰干药社,曰密裴社,曰文甲社.
  淡属界外生番社名开列: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5 页
  鸡笼三貂界外:竿真林社、吧噜吻社、阿里纹社、旗钮吝社、连鸡督社.
  艋舺暗坑界外:大悦仔社、小悦仔八仙社、青坑假已社、日本阿里山社.
  三角涌界外:猴吼里自社、横溪油社、大霸社、嗯啰阿班社.
  以上各社通噶玛兰远近不一,亦有已薙发穿衣者.
  大姑嵌三层埔界外(离二十五里):猫里蛙社、阿里吻社、竹头角有娴打滚社、加釐本社(与前略有同异,字音为之也)
  三坑外大坪界外(离二十五里):油啰社、妈陵妈嗄社、秀翁已称社、连笏仔社.
  铜锣圈湳湖界外(离二十五里):哆荖敏社、茄假牙社、阿里翁社、吧拉荖社.
  金广福大隘界外(离二十里):球琉社、喉仔社、茄荖哩社、荖哩社、摆当茄冬社.
  咸菜瓮界外(离二十五里):金鸡翁社、山姐仔社、猫尔崙社、打啰山社.
  三湾屯营界外(离二十里即鸡蛮社):鸡蛮社、水晶那眉社、盐拐仔社、吟尔打荖社、抵噜那尔社.
  南港仔界外(离二十里):桶盘社.
  铜锣湾界外 (约离三十馀里):百二分一带生番社.
  樟树林三叉河界外(约离三十里):一十六分一带生番社.
卷三 志二 建置志 第 86 页
  大甲后山界:哆啰啯社、施坪社(约离大甲五十里)
  以上各社,皆刺面不穿衣服.女束发,男披发,以刀铳打鹿为生;亦有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