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45 页
小腆纪传补遗卷第[一]

    男承礼谨撰
   列 传
    宗 藩
     辽王术雅(周王孙) 岷王禋铦纯 韩王某 赵王由棪
     淮王常清(上饶王常沅) 益王由本 惠王常润 颍王由
     邓王器 太子琳源 桂王由 太子慈烜 遂平王绍鲲
     安昌王恭木枭 通山王蕴金予 益阳王某 瑞昌王议沥
     德兴王由枍 嘉兴王某 永宁王由木 罗川王某(泸溪王等)
     议 议漇 耷(道济) 统钒 统钑(铳) 统锜 盛澄 盛浓 常巢

  辽王术雅,太祖八世孙,长阳王宪焕之长子也。万历中,袭封长阳王。弘光时,命守海宁。南都亡,入闽;隆武帝命袭封辽王。及闽败,奔广州;广州破,遇害。
  又,周王恭枵之孙,国亡后南奔;亦死于难。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46 页
  岷王禋铦纯,太祖十世孙,岷显王企之子也。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献贼犯湖南,企谋筑城武冈;民闻之,皆汹惧。奸人袁有志因激众反,执杀企;寻为黎靖将军刘承胤讨平之。事闻,令禋铦纯视府事。乙酉(一六四五)隆武改元,始袭封。丁亥(一六四七)八月,大兵逼武冈,承胤挟之降。卒于武昌。
  韩王某,韩宪王之后、太祖支孙也。国变后,流寓贵阳;守将皮熊厚奉之,进其女为妃。王故出入患难,间稍习戎伍,恒挟关陇健儿自随。及丁亥(一六四七)秋武冈之变,黔、粤隔绝,行在消息不通,王遂谋监国;熊与总督范、巡抚杨鼎和议未决,以尚宝卿张同敞力争,乃已。庚寅(一六五0),孙可望入黔,王走水西依宣慰司安坤,可望莫能致。居数年,薨。
    [考异]

   『韩王某者,韩宪王之后、太祖支孙也』。
     「明史」「世表」「列传」载:『韩王亶塉于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为李自成所执,后无考』。

  赵王由棪,成祖十世孙;袭封时日不可详。乙酉(一六四五)夏,与总兵黄蜚起兵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47 页
太湖。及蜚被执死,由棪走入粤。庚寅(一六五0)二月,惠潮道李士琏等与总兵郝尚久投诚大清,导王师入关,执由棪及郡王十三人以献;凡江右宗室之寓惠州者尽杀之,没其家。
    [考异]

   『乙酉(一六四五)夏,与总兵黄蜚起兵太湖』。
     本「明末忠烈纪实」。而诸书谓蜚与监军道荆本澈等奉义阳王朝墠起兵,驻崇明沙。兹云由棪,岂蜚先奉朝墠、后奉由棪?抑本澈所奉为朝墠而蜚固由棪,诸书不及详欤?
   『庚寅(一六五0)二月,惠潮道李士琏与总兵郝尚久投诚大清,导王师入关,执由棪及郡王十三人以献』。
     「所知录」只云执郡王十三人,不言由棪;「五藩实录」则云:『潮州山寨私拥赵王;及李成栋遣兵至潮,自归薙发,居孝光寺。会陈子壮起兵事泄,王实不知也;广州知府陆元玑降,受成栋指,逼至元妙观,勒令投缳』云云。似由棪之死,在丁亥(一六四七)间也。姑附志以俟考焉。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47 页

  淮王常清,仁宗八世孙、淮王翊钡之长子也。万历中,袭封。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起兵谋恢复。不数月,为乐平军士所掠,出居景德镇;饶州亦失。时隆武帝立于闽中,赐玺书曰:『鄱阳天下之奥区,黎献无事,击壤以诵王风二百馀年矣。比来两都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48 页
继陷,无复吴芮、英布之伦荷戈以纾敌忾者!朕为两浙、粤、闽之所推戴,长此亟忧;将率六师以复二京,洒扫孝陵以觐列侯之寝庙。晨夕惕厉,不遑启处。语曰:「江湖之民多盗」;鄱阳、彭蠡今独不然,则亦资贤王训讨之力也。王尚抚绥斯民,湛洽于德礼,以赞我无疆之休;敦睦首义,朕其敢不自勉焉』!常清遂入闽。
  明年福京亡,偕诸王奔广州。及降将李成栋陷广州,诸王皆遇害,独常清逃免;后定国公郑鸿逵迎于军中焉。
  又,上饶王常沅以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二月袭封,终事不可详。
    [考异]

   『又,上饶王常沅以弘光元年二月袭封』。
     「世表」载:『上饶王翊金,于万历中袭封』;常沅,盖其子也。

  益王由本,益敬王常王迁之三子、宪宗六世孙也。万历三十五年(一六0七),以镇国将军进封嘉善王。三十九年(一六一一),改封世子。四十五年(一六一七),袭封。
  两都继陷,仪宾邓思铭,南城诸生也;言于由本曰:『王身兼臣子,宗社倾危,岂容坐视』!由本大感动。会布政使夏万亨自抚州来,与分巡道王养正、知府王域、推官刘允浩、史夏隆、通判胡缜等谋城守;域曰:『国无主,不可以集众』。乃奉由本为号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49 页
。由本固年少仁柔,不习武事,战守事悉永宁王由木及罗川王某主之。进复南昌,军声颇振。隆武帝闻由本起义,赐书曰:『甲申(一六四四)而后,星汉初回,留都不竞,复惊我孝陵、移我钟;自晋、宋以来,祸变为烈!我殿下闻之,为辍餐废寝,顿足思奋也。朕自龙江出渡钱塘,为闽、浙藩镇诸大臣之所推挽,不能造膝商兴复之务;顾念江南蕴义摅忠,能光我帝室者,独有殿下耳。敌氛虽腾,天命未改。我兄弟既辑睦,无长沙、东海之衅;诸宗茅靡,亦无复圣公盆子之事:此太祖神灵、累朝惠泽泌于人心,不可诬也!顾以朕区区,悉率二郑、闽、粤之师精锐可战者,尚未满六、七万;诚欲约抚昌之卒下于罂子、章赣劲士萃于鄱阳,不知谁当与谋者?虔台李永茂,吾之故人;亦颇相闻乎?广信,吾之北门;未有能操其锁钥者!行当于此会大江左右之士,无衣之赋可朝发而夕远也!呜呼!吾家宗社,岂可殄于仇雠!太祖声灵,幸犹存于谣觐:殿下将何以教朕焉』?时乙酉(一六四五)秋七月也。
  初,周藩保宁王绍火己者,为闯贼所掠;已自河南避之南昌。以舍人无状,仇于民。南昌溃,走建昌,傲睨好谈兵;由本信之。而绍火己私与我将王体忠通,约内应。云南总兵赵印选以象兵赴援南都,不及而反,由本留之助战。战初合,滇师善用鎗,冲我骑,体忠几不支;而绍火己从阵后以火箭伤象兵,象总赵某死焉,遂大溃。由本出奔,宦者李祥率十馀人从之;及其二子走旂塘佛舍,祝发为僧。乡人见其邈伟疑之,赖曹山僧指为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0 页
故人而免。踰月,复间道入闽;命居兴化。
  闽败,奔广州。未几,为降将李成栋所杀,二子逃免。戊子(一六四八),金声桓、王得仁归明,求得其一,将奉为监国,不果;金、王败,莫知所终。绍火己至赣州,被杀(万亨等另有传)
  惠王常润,神宗第六子。天启七年(一六二七),之藩荆州。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十二月,闯贼再破彝陵、荆门,常润走湘潭;荆州遂陷。常润之渡湘也,遇风于陵阳矶,宫人多漂没,身仅以免;就吉王于长沙。十六年(一六四三)八月,献贼陷长沙;复走衡州就桂王。衡州继陷,与吉、桂二王走永州;巡按御史刘熙祚遣人护三王入广西,寄居梧州。
  明年弘光帝立,命驻肇庆;旋移广信。乙酉(一六四五)五月,复移嘉兴。未几,南都亡,奔绍兴。隆武帝即位,贻玺书曰:『板荡以来,无言不疾。每夜祷天,愿我诸宗藩发愤举义,荡涤强氛,复我高皇帝之宇;而寂寂数日,未有应者!岂天亦阴骘下民,使王郎盆子之事,无所张其牙翼乎?朕为闽、粤士民之所推戴,非有他勇智当于民心,亦谓是发愤祷誓者与苍黎同志也。浃月以来,黎民劝进书至数百本,朕六、七辞不得避;其元老、旧学亦以高皇开辟之天下,当有高皇之孙子起而奠之。或诵「南阳九世」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1 页
之说,近于符谶,朕不敢闻也。「书」云:「予有十夫同心」;「语」云:「众志成城」。朕持是以往,藉诸藩翰夹助之力,将大张六师挞伐底定,以仰觐孝陵,洒扫宗庙,扶十三宗之绪;唯贤王幸垂诲焉』!
  常润后奔广州;隆武二年(一六四六),王师平广东,被执死。
  颍王由,福恭王之次子、弘光帝弟也。万历中,封颍上王。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闯贼陷河南,与恭王同遇害。南都立,追封颍王,谥曰「冲」。
  邓王器,唐端王十一子、隆武帝叔也。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封德安王。隆武改元,进封邓王。及亲征,命协唐王聿监国福京。
  明年三月,上自建宁移跸延平,谕二王曰:『京中民情安堵,市肆不迁,朕心慰悦。亲征原以安民;闽都根本重地,王等还多方晓谕,禁戢逃兵!朕若早觐孝陵,自有蠲免恩诏』。寻以关警频传,敕力行保甲法。
  福京亡,不知所终。
    [考异]

     「南疆绎史」作鼎器,乃活字版讹误;今据「逸史」改正。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2 页

  太子琳源,隆武帝元子,曾后出也。隆武二年(一六四六)七月生;群臣贺表有「日月为明,止戈为武」语。上嗟赏,覃恩大赦。踰月薨,谥「庄敬太子」。
  桂王由,桂端王之三子、永历帝同母兄也。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封安仁王;同日,封永历帝为永明王。
  十六年(一六四三),献贼犯湖南,端王与由走全州,得达广西。永明王被系;会征蛮将军杨国威复永州,遣其部将焦琏送入粤。明年十一月,端王薨于苍梧,由承国事。时宫眷僚属尚有千馀,资用恒苦不足。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广东在籍尚书陈子壮等议奉由监国;会闻隆武帝立于闽中,布政使汤来贺持不可,议遂寝。其年八月,赐玺书曰:『自板荡以来,念我宗藩,未尝不临食废箸也。太祖以大功、大德廓清天下,休历未半;皇天眷顾,蠢尔何知!每以此义正告我大小友邦,未有应者。而闽、粤豪杰云起景从,是亦天所以佑我高祖重辟日月也。已有诏谕:「宗姓不能自立者,各赴行在,相度授爵」。苍梧岭外奥区,岚烟消释,或亦可遂安枕,不烦悬虑乎?黍离黍秀,古人所悲;带砺山河,于今未替:世子勉之!行将贲尔介圭,以绎神宗之泽焉』。旋袭封。时上由疏藩继统,闻前议,颇生疑忌;徙由与永明王居肇庆,下优诏结总督丁魁楚等用杜推戴。初,魁楚莅粤,以寓公礼入谒,由不怿;由是遂有隙。已而靖江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3 页
王亨嘉反于桂林,上益疑;密谕魁楚侦动静。由实质朴无喜事心;魁楚以宿怨,欲因事中之,由不知也。一日,置酒就王邸饮;大言『天下倾乱,殿下为高皇帝子孙,能勿忧邪』?由曰:『宗社破败,孰能忘忧!倘得藉先生力削平之,俾孤假手以报高皇帝,死且不朽』。问答间,颇相牴牾;魁楚遽以闻。他日复就永明王饮,问如前,永明王唯唯而已;魁楚亦以闻。未浃月,由得疾薨(或曰:魁楚为之也)
  由英明,有知人鉴。尝谓『居安可寄社稷;临难不夺大节者,惟司马瞿公一人』。疾笃,召式耜入,属以永明王;因自言为再生伽蓝,而弟亦罗汉,先生好辅之!故永明王得无恙。粤中立国,追谥曰「恭王」。王妃于辛卯(一六五一)十二月南宁之陷,宫眷仓卒出奔,不能相顾,莫知所终。
    [考异]

   『十六年(一六四三),献贼犯湖南,端王与由走全州,得达广西;永明王被系』。
     以上参「所知录」、「永历实录」;而「五藩实录」则云:『与永明王同被系』(详见「纪传考异」卷第□)
   『时宫眷、僚属尚有千馀,资用恒苦不足』。
     「五藩实录」载:『安仁素残刻,凡永明衣食所需仰给于兄,恒缺。一日,安仁遣内使周明押衣箧四,送永明舟中;王大喜,启视皆赭黄袍,别无可常御者。王为不怿;周明前启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4 页
曰:「愿王静俟天命,自有服御之日」云云』。恐系传闻之诬,附志于此。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广东在籍尚书陈子壮等议奉由监国』。
     「明史」、「南疆逸史」、「绎史勘本」均谓端王时事;大谬。盖诸书不知由有谥,故以议立事属诸端王,而又以端王之谥为「恭」也。王夫之「永历实录」及南沙三馀氏「五藩实录」所叙甚明,今从之。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4 页

  太子慈烜,永历帝元子也;母王后。永历五年(一六五一)十月,驾次新宁,册为皇太子。自后流离奔窜,备极颠危。十一年(一六五七)春,始于滇都行在出阁讲学;寻复播迁。
  十四年(一六六0),从上居缅甸。时寓公异域,旦夕苟延。而文安侯马吉翔犹请讲期,上命礼部侍郎杨在开讲,赐之坐;在以东宫典玺李崇贵侍立为嫌,乃并赐崇贵坐。崇贵曰:『今虽乱亡,不敢废礼;异日将有谓臣欺幼主者』。每讲,崇贵出外,毕而入。一日,太子问『哀公何名』?在不能对;闻者笑之。
  寻为缅人所献;明年三月,降将吴三桂拥还云南,我仁皇帝命恩免献俘。四月戊午(十五日),三桂乃辇上及太子出,以弓弦绞于市;太子大骂曰:『黠贼!我朝何负于汝、我父子何仇于汝,乃至此耶』!时年十二。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5 页
  遂平王绍鲲,周藩裔,太祖之十二世孙也。崇祯末,闯贼入河南,绍鲲接战,身中流矢负重创。
  北都陷,随诸王南奔。弘光元年(乙酉、一六四五)春,疏请往河南招集义勇;不许。及南都亡,乃至松江与总兵吴志葵起兵。志葵败,入太湖依吴易;易兵溃,复走吕国兴营。未几,而国兴又降。明年十一月,被获于嘉兴王店,解至江宁;丁亥(一六四七)正月见杀。绍鲲志气果敢,言及国难,辄悲愤流涕;其死也,人咸惜之。
  安昌王恭木枭,周藩裔,太祖十一世孙;袭封时日不可详。郑芝龙之降也,恭木枭与都督周鹤芝等流涕极谏,不听。及鹤芝移军海口,遣其义子林皋随恭木枭至日本国乞师,不得要领而还。海口破,奔舟山;不知所终。
  通山王蕴金予,楚藩裔,太祖九世孙;袭封时日不可详。永历帝之在武冈也,刘承胤挟上自专;及王师破永州两道并进,遂阴议纳款,秘不以闻。蕴金予急请召对,言『敌骑已逼,上犹不知;猝至,当如车驾何』!上惧,召承胤问之。承胤大怒,固诘言者,语不逊;上不得已,良久曰:『宗臣蕴金予』。承胤汹汹出,遇蕴金予于宫门,奋拳击之,堕齿;蕴金予遁去,从大学士瞿式耜于桂林。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6 页
  永历四年(一六五0)冬十一月,王师入兴安之严关,诸将皆溃;蕴金予涕泣,驰告式耜曰:『先生受命督师,全军未亏。公且入柳为恢复计,社稷存亡系公去留,不可缓也』!式耜不应,蕴金予乃奔。
  益阳王某,盖辽藩裔也。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王聚众于严州,总兵方国安亦与之相应,王遂用「监国」印,署置官吏。及隆武帝立,大学士黄道周驰书晓以大义,王犹豫未决。未几,国安归鲁监国,王势益孤;乃遣其监纪推官邵有璟,副总兵冯生舜奉表入贺,而「监国」之号犹未除也。诏让之曰:『国家敦厚懿亲,自有典制;朕复天性仁恕,笃爱宗枝。王借受慈禧太后之命,又借勋镇方国安之推奉,近日表奏虽来,公然用「监国之宝」;不知此宝授自何人?勋镇国安等疏王本末甚明;朕不忍显戮,王其戒之哉』!终事不可详。
    [考异]

   『益阳王某,盖辽藩裔也』。
     「世表」有两益阳王:一为周王宗支,于嘉靖中国除;一为辽王宗支,有庄懿王宪熽于万历十年(一五八二)薨,后嗣无考。此殆其裔属欤?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7 页

  瑞昌王议沥,宁藩裔,太祖十世孙也。乙酉(一六四五)六月,中书卢象观遇之西湖,相与痛哭。起兵攻南京,谋泄大败,匿水窦中逸出。会屯田都司方明据广德,迎议沥入其军;连破孝丰、临安、宁国等县,军声复振,乃于孝丰开府治事。奏捷闽中,封瑞昌王,授明等官有差。
  无何明败,议沥走匿丹徒诸生喜正家。山东吴仪之、吴纯之,义士也;渡江将迎王。值名捕急,遂迁镇江潘文焕家;逻者猝至,仪之挺身出曰:『吾瑞昌王也』!议沥及纯之得脱。已而知其伪,执喜正鞫之。正不胜搒掠,具言所在;乃见执。十月十二日,遇害于江宁;丹徒诸生袁钟、宜兴陈用卿、金坛张景潮皆从死(象观等另有传)
    [考异]

   『瑞昌王议沥,宁藩裔,太祖十世孙』。
     「纪年」本「南疆绎史勘本」作盛沥,「逸史」、「明末忠烈纪实」均云议沥。按「世表」:『瑞昌王为宁惠王支庶,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0)坐宸濠反,国除』。议沥盖其后裔,故隆武以之袭封;今从之。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7 页

  德兴王由枍,淮藩裔,仁宗九世孙也。有翊鍊者于天启三年(一六二三)袭封,由枍盖其孙也。丙戌(一六四六),大兵下江西,由枍起兵搜杀乡民之薙发者。闽中闻报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8 页
,隆武帝谕曰:『江民苦兵,甘为敌用,情罪可原!赦过之条已云「有发为义民、无发为难民」,王其曲加矜恤焉』!终事不可详。
  嘉兴王某,淮藩裔。万历初,国除;某袭封事不可详。饶州破,流寓都昌谭家埠。丙戌(一六四六)秋闽亡,绅民奉以举义;以邑人石光龙、僧了空等为将。及兵败,王走湖口,渡江而西,见获;遂遇害(详光龙传)
  永宁王由木字冠寰,益敬王第十子。万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封为益府宗正。沈静有志略;益王之举兵也,募集、徵发皆倚之而办。幕客曹子钺,赣州诸生,由木推重之;时引入帷幄,与参密议。建昌陷,由木及诸郡王走宁都大函乡,日夕悲号。有乡人萧某,家豪于资,二子能武,好义侠;见而疑之。由木告之故,因与图兴复事。
  时汀、赣之间有峒贼萧升、阎罗总者自分四营,其前、左营最强;张安者,左营之一也,骁勇善战,有归正意。萧因厚资,装橐导。由木及安义王某往招之。先一日,萧、阎梦红日临其门;翊日而二王至,以为吉徵,遂与其党谢之良合兵出湖东,复建昌,乘胜拔抚州、进贤,军威大振。而兵无见粮,不能守;复弃进贤,退屯抚州。我将王得仁围之,相持一月,粮复匮,将还建昌;谢之良先驱、萧升断后,且战且却。由木病痹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59 页
不能行,得仁追获之,死焉;长子慈炎亦遇害。曹子钺被执,留得仁营(或曰不屈死);之良与升奔还山寨。
  慈炎妻彭氏亦能军;未败,先率其属至汀州。及闻难,引兵屯宁都山中。战守逾年,援绝就获;我郡守义之,令待命于其弟彭指挥家。戊子(一六四八)金、王反正,氏使客引其子和□归建昌曰:『勉之!忠孝绍宗,汝责也』!明年二月四日,有司红罗七尺至;慨然曰:『吾得死所矣』!沐浴更衣,裂红罗自缢死。
    [考异]

  『永宁王由木字冠寰,敬王第十子』。
     「纪年」本「南疆绎史」作永宁王慈炎,误也;今据「逸史」及「世表」正。又「逸史」作第八子、「世表」作第十子;今从「世表」。
   『及安义王某』。
     按「世表」载:『安义王常,于万历三十一年(一六0三)封』。薨,不言嗣王何人。
   『长子慈炎亦遇害』。
     「逸史」「永宁王传」慈炎作慈营;谓『由木与长子慈营被执,丙戌(一六四六)正月七日槛车赴燕;三月朔,至芦沟桥遇害』。与「纪略」诸书不合,附志俟考。
   『令待命于其弟彭指挥家』。
     诸书亦作永宁王妃之弟李指挥家。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0 页
  罗川王某,名不可详;益宣王支属也。从益王起兵;保宁王用事,王策其人叵测而未敢以谏,谋别举事。乃之东乡,与举人艾命新、艾南英约诸绅举义,得刘名琦、杨犹龙、僧丹竹等三十六将,就南英家歃血誓盟;王、谢二巨室捐资助饷,练义勇七、八千人,自为一军。其秋,建昌陷,益王出奔;王悼叹久之。复与命新招军贵东、安仁间,有众二万;自金溪袭复抚州,秋毫无犯,民大悦。我大帅闻抚州破,济师来争,命新北拒;而王师之在建昌者又至,营于黄太渡。王腹背受敌,议退兵;我兵蹑之,乃入金溪山中,索民车数百辆塞山险。我军不能进,因得全军还东乡。
  已永宁王招峒兵复克抚州、建昌,将合兵分道向南昌;峒兵偶以争舍,与王兵鬨。王急出止之,流矢中喉而卒。永宁王闻之,大恸;诸军皆散。
  又有泸溪王某及楚藩武冈王、徽藩延津王,俱于南都亡时先后起义;顾其详均不可考。
    [考异]

   『罗川王某』。
     「世表」载:『罗川王由木玄,以万历三十一年(一六0三)袭封』。此其由木玄欤?
   『又有泸溪王某及楚藩武冈王、徽藩延津王』。
     「世表」:『泸溪王常淄,万历二十九年(一六0一)封;薨。武冈王华增,以万历二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1 页
十八年(一六00)袭封。延津王常,以万历中袭封』。均不言嗣王何人。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1 页

  议字用霖,宁藩奉国中尉也。父统鐼,崇祯丁丑(一六三七)进士。议幼聪慧。万元吉与统鐼同年,尝过其家;议时七岁,与元吉弈,攻杀得胜乃已,元吉大奇之。统鐼知江夏县,县固剧,号难治;议佐其父,财赋出纳悉关其手,毫发不得侵欺,老胥慑服。已而统鐼卒官,推官某与之有隙,以其尝支帑金数万修城牒,取其籍欲从中有所劾治;老胥匿其籍,大索不得。议与友人张若仲日夜穷思缕追忆,条写而目算之,无纤毫爽;老胥及推官惊以为神。然自是得呕血疾。
  议性豪迈,见天下将乱,愈轻财结客,招致外方技艺之士馆而礼之。左良玉之内犯也,议与九江毛、任济世谋集众遏之九江;与当事议不合,散去。
  及金声桓入南昌,议曰:『大难至矣!坐守田庐以待诛夷乎』?立挈妻子走建昌。已乃依宁都魏禧,结庐翠薇峰,变姓名为林时益(字确斋),佣田而耕,非其力不食。子楫孙、门人吴正名、任安世辈皆带经负锄,歌声出金石;过者如观古画图焉。又种茶,售诸远近,号曰「林茶」。晚工诗,善二王草法;虽居山中,求书者不绝也。年六十一而卒。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2 页
  议漇字润生,宁藩乐安王裔,太祖十世孙也。以宗贡生,授句容知县。乙酉(一六四五)夏,起兵邑之茅山;败,走入太湖,与楚宗盛澄合军;又败,入浙东。闽中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衢、严。明年八月,衢州陷,死之。
  耷字雪个,宁藩石城王裔也。国变后,弃诸生,为浮屠奉新山中,号八大山人。居数年,精其法,入座称宗师者二十年。临川令胡亦堂闻其名,延至署。岁馀,忽忽不自得,佯狂走会城,被葛布袍歌于市;忽大笑,已而痛哭,人莫测也。
  喜水墨画,花竹怪石、芦雁汀凫,翛然有出尘姿;草书亦怪伟。人得之,争藏以为宝。然遇贵显者则坚拒勿与,虽以数金易一石亦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此赠我袜材』。贫士山僧置酒招之饮,醉后泼墨淋漓,虽数十幅不厌。己闭口不复言;人至,则掌书「哑」字示之。而喜饮愈甚;或馈之酒,持觞笑不休;醉复欷歔泣下。其他文字皆古雅幽涩,而秘不示人。
  又有楚藩裔道济,字石涛。工绘事,尤精分隶书;大江以南无出其右。
    [考异]

   『耷字雪个』。
     本张庚「画徵录」作朱耷。盖当时惧祸易名,故与世系字不合也。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3 页

  统钒,宁藩瑞昌悼顺王元孙镇国中尉也。国变后,撰有「崇祯遗诏事实」一卷。其辨野史妄传遗诏参错字样,声泪俱下云。
  统钑字德祥,宁藩瑞昌王裔也。性豪暴,里中少年多归之。乙酉(一六四五),金声桓、王得仁入江西,统钑弃家走广信,号召诸客与金、王相角饶、信间。金、王惮其威名,不敢战。丁亥(一六四七)冬,间行归南昌,为侦卒所执。见我巡抚章于天,不屈膝;诘之,厉声曰:『我帝室藩王,岂为汝屈』!竟释不杀。
  戊子(一六四八),金、王反正,统钑募兵广信应之。其夏,我固山谭泰攻江西,统钑走宁州,督将邓云龙入援;见王师盛,谋纳款。而统钑执藩王礼,使云龙戎服拜戏下;云龙不能平,执之以献,大骂而死。
  又有统者,从鲁监国攻福州,殁于阵。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3 页

  统锜,宁藩石城王裔,太祖九世孙也。放诞好大言,人目为朱九疯子。乙酉(一六四五),王师破南昌,崎岖渡江。闻英山张福寰据三尖寨,潜至,不得通;授徒自给。继乃微言『我宗支也』;福寰知之,即善护焉。
  戊子(一六四八)间,天堂、埭口山寨蜂起,福寰乃与国学生胡经文迎统锜入潜山。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4 页
明年春二月,奉之居飞旗寨,称石城王;以永历纪年,造作符印。各寨谒见,以次拜官,自郡县、监司、抚按、科道、部院、总镇之属咸备。他寨有未谒者,以兵降之。其授部院职者,有傅梦弼、傅谦之、桂蟾、义堂和尚之属。于是,统锜抚有二十四寨。因联络蕲、黄间四十八寨,其来谒者各授职有差,文职则周损、曹胤昌、王、胡玉良等,武职则陈如密、李有实、常近楼、侯云山、刘奉宇、陈元、萧新等;凡千三百人来谒见云。其夏,王师会剿,诸寨相继降破;秋八月,进克皖涧寨,傅梦弼等走马园,惟统锜尚守飞旗不下。冬十一月,王师进至汤池衙前,攻围十日,纵火箭仰射,寨中大乱;我军乘之以入,监军王坤基、总兵储伯仁、石际可、旗鼓汪托等被执,统锜从后关遁马园。大兵追至霍山界宝纛河,执傅梦弼、桂蟾、义堂、唐明胜等十馀人,统锜亡匿英山。
  庚寅(一六五0)春正月,胡经文、胡良玉降;受我操江李日芄指,诱执统锜以归,因遇害(详见「张福寰传」)
  盛澄字青潮,楚藩通城王裔,太祖十世孙也。弘光时,授剑州知州;未赴,南都亡,避于太湖西山,易姓林氏。西山人蔡永新任侠好事,与职方郎中王期升、礼部主事吴景亶等奉之起兵,称通城王。朝升摄内事;设六总,以永新及徐震海、许燮等分将之。初,山中人或梦揭竿其地,上书「青潮」二字,而盛澄字适与之合;众以为祥,故多应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5 页
之者。
  时长兴县人金有鉴、王士麟亦聚众起义;盛澄檄至长兴,有鉴等奉笺称贺。乃遣许燮将千人会之,攻克湖州,命景亶与故知府王士誉守焉;盛澄入长兴。已而中书舍人卢象观、葛麟以所部至西山,与朝升合营,军颇盛。而期升性贪,多剽掠;乡民引王师进攻,象观等败死,景亶亦弃湖州走。王师间道袭长兴,盛澄退屯湖中。
  已奔衢州;衢州破,遇害(有鉴等另有传)
    [考异]

   『盛澄字青潮,楚藩通城王裔』。
     「世表」无通城王,盖通山王之;志之俟考。
   『称通城王』。
     野史诸书有误以盛澄为嗣通城王者;今以「忠烈纪实」、「行朝录」、「所知录」、「南疆逸史」考之,则知盛澄为宗室无疑。盖当日义兵拥立为号,非以祖宗之爵不足以资号召;纪事者无从别白,遂就传闻著之篇耳。疑诸书所载诸王类如此,实不皆袭封也。

  盛浓字扬亭,楚藩裔。弘光时,为马士英讦巡按御史黄澍凌逼宗室,严旨逮问;士英因荐授池州推官。澍之嗾左良玉兵犯阙,实盛浓为之也。池州失,避至石埭。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6 页
  乙酉(一六四五)七月,起兵复石埭,又复东流。遂与贵池吴应箕合攻池州,不克;乃分兵复建德。八月,遇王师于大岭,战颇利。九月,兵大至,盛浓不能御,退守甲子岭。未几,建德、东流相继溃,奔太湖依吴易;易败,走浙东。
  闽中授御史,巡按广信、饶州兼视学政。疏请实行训练兵卒,优诏允行。已复屡疏请入觐,许之。会闻汀州变,乃走广东。
  丁亥(一六四七)春,永历帝擢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协瞿式耜守桂林。王师将至,遁走灵川;上以于元烨代之,改盛浓刑部侍郎。明年,李成栋反正扈跸,自南宁至肇庆。时锦衣卫马吉翔、内监庞天寿擅政,成栋疏论厂卫不得干机务;二人大憾,造蜚语:谓『成栋将尽废阁部大臣,而以广州降吏代;解散护卫亲兵,以己卒充禁直:且如董卓、朱温事』。盛浓信其言,遂揣合成栋意,欲夺天寿所掌勇卫营归李元胤;上言:『宦官典兵,古今弊政。庞天寿统勇卫兵三千,臣恐甘露之祸发于旦夕!请亟罢之』。然天寿所领仅千人,为宫门掫徼而已。疏入,上切责,盛浓乃沮;闻者咸以为妄。
  庚寅(一六五0)十一月,从上奔浔州;叛将陈邦傅纵兵大掠,因遇害。
    [考异]
   『会闻汀州变,乃走广东』。
    「明末忠烈纪实」云:『盛浓,丙戌(一六四六)八月死于衢州』;误也。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7 页

  常巢,荆藩裔也。乙酉(一六四五),王师入安庆。英、霍间诸山寨多拒守,不下;奉常巢居太湖司空山,称荆王。袭破太湖县,屡挫我兵。戊子(一六四八)春三月,王师会剿,其部将余垣以私属三百人降,因诱执常巢以献。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69 页
小腆纪传补遗卷第[二]

     男承礼谨撰
   列 传
    曾英(李占春、于大海) 杨展(袁韬、武大定)
    王祥 皮熊(张默)

  曾英字彦侯,莆田人;从父宦成都,因家焉。为人倜傥,有材武;喜赴人缓急,士多归之,号曰「曾公子」。
  甲申(一六四四)春,张献忠自楚将入蜀,英请于巡抚陈士奇,独将千人当贼;不许,而以全蜀兵使羌汉总兵赵光远率之,与贼战大败,走汉中。英复痛哭请兵;士奇不得已,署英守备,以土兵数百试之。英尽散家赀、市牛酒,教练旬日,士皆踊跃愿效死。会贼至瞿塘峡口,气骄弗备;英设伏击杀。贼阻险不得入,与英对战,日夜挑战。英坚壁不出,而多张疑兵于山谷;每夜击贼,贼惊扰,自相斩杀争走山上,触飞炮死者无算。凡守四阅月,救援不至,退屯忠州。夏四月,贼至忠州;英率水师迎战,火其舟百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0 页
馀,贼死千计。及英还守涪州,贼遂悉众屯忠州葫芦坝。
  陈士奇之在重庆也,命其将赵荣贵扼梁山陆道;加英参将,与守道刘鳞长守涪以扼江。六月,贼至,荣贵望风遁;英战而败,退至五里望江关。贼追及,砍伤其颊;英手杀数人,跳而免,与鳞长走川南。贼遂陷涪州,趋重庆,长驱入成都;所过喋血,以人肉为粮。当是时,蜀人皆思英曰:『曾公子而在,吾不至此』!献忠大索英;有僧高其义匿之,以千金资英召募。旬日,得万馀人;裹创出战,败贼于鱼腹浦。
  明年三月,督师王应熊与巡抚马乾传檄讨贼而苦兵少,闻邑绅刁化神以鬼道募兵甚众,使英袭取之;遂击走贼将刘廷举,复重庆。于是王祥起遵义、杨展起犍为、曹勋起黎州,蜀绅前总督樊一蘅、前户部郎中范文光、举人刘道贞或奉诏、或承制出师;前侍郎余思恂与前四川学道王芝瑞奉应熊檄,权宜措置兵食。袁韬、武大定各以兵反正,夔州谭宏、谭诣、巫山刘体纯、酆城胡名道、金城姚玉林、施州王光兴、王有进、呼九思各起兵讨贼,所谓夔门十三家也。贼所据者,仅成都、保宁、顺庆数郡而已。
  初,刘廷举之弃重庆走也,求救于献忠;献忠顾刘文秀曰:『杨展不足畏;重庆要害,地不可失也』。命文秀水陆并进。英与刘鳞长自遵义赴援,使部将于大海、李占春、张天相逆之于多功城,而自以精兵间道袭破贼营,取其旗帜;还与大海等并力夹击。文秀大败,脱走者不能十一;其别将攻嘉定者,亦大挫衄。王祥复移兵綦江,与英犄角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1 页
,兵威大振。祥才武亚于英;而英之复重庆也,樵采不禁,王应熊怒之,故委任不及祥。至是,英御贼屡有功;丙戌(一六四六)春,应熊乃奏以英为总兵、王祥为参将,连兵进讨。贼益惧,遂弃成都,走川北。英驻军江上,商民避贼者依英以自固,因之成市;永历帝立封平蜀侯。
  是年十二月,我大清肃亲王豪格诛献忠于凤凰山,其党孙可望等突至佛图关。英部将李定、余仲等逆战,可望等皆穷寇死斗;李定等失利,而余仲即入营纵火,众大乱。英中矢,以颠于河而殁;时年二十六。英战辄先登,所向辟易;面赭、美髯鬓,贼望见惊以为神。众至二十万,威名为远近所惮。尝欲屯田于重庆,而应熊不许;识者惜之。我朝赐通谥,曰「节悯」。
  李占春,泾阳人;于大海,项城人:皆曾英心腹将,以勇闻。英之成功,二人之力也;占春封定川侯、大海靖南侯。丙戌(一六四六)冬,英死于佛图关,占春与大海率残卒奔涪州。明年,降贼袁韬为王师所败,由顺庆南下;占春等避之,东走夔州,将赴荆州归命。适朱容藩自肇庆入蜀,取道施州卫,溯江西上;遇占春、大海,说之复回。秋七月,王师泊忠州之湖滩,占春以轻舟直薄我营;大兵乱,弃舟走川北。占春乘胜至涪州,结营平西坝;大海屯忠州之花凌河为唇齿。既而武冈之变,传言永历帝已就执,容藩遂自称「监国」;二人不知其伪,皆听命焉。九月,川北总督李乾德以袁韬、武大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2 页
定兵复重庆,容藩令占春袭之,不克;于是诸镇日治兵相攻矣。戊子(一六四八)八月,督师吕大器至涪州;占春入谒,大器具言容藩僭逆状。占春始悟,请讨叛以自赎;乃帅舟师攻之,容藩因败死。庚寅(一六五0)秋,刘文秀入蜀,破遵义;明年冬十月,遣别将卢名臣入涪州。占春逆战于群猪寺口而败;大海在忠州闻之,知不支,遂放舟出夔门入楚,降于王师。未几,占春亦降。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2 页

  杨展,嘉定人;崇祯辛未(一六三一)武进士。初为曾英部曲;以功授参将,充川镇中军官。献贼之入蜀也,展与曹勋同守成都;被缚,断索跃入江,泅水至嘉定。而贼已改嘉定为府,乃潜入犍为,杀伪令以起事;袭嘉定,州人开门纳之。勋亦起兵黎州,与展声势相应和。
  丙戌(一六四六)三月,贼帅刘文秀、狄三品来攻,为展所败;展遂合游击马应试,尽复嘉、、眉、雅诸州邑。献忠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将走楚。展逆于彭山之江口,纵火大战,焚其舟;贼大败,士卒辎重丧亡殆尽,走还成都。展取所沈金宝以益军储,士气益张。七月,献忠走川北;展闻其遁,引兵追。至汉州,贼已远飏;乃尽收暴骨,丛葬焉。时蜀地残破,大清兵既诛献忠,不能留;诸旧将稍稍出,收复保聚。嘉定近省而险,展复善于抚绥,遗民及溃贼相率归之。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3 页
而连岁荐饥,斗米二十金,荞麦七、八金;父子兄弟转相杀贼,流莩载道。展乃遣使赴黔、楚告籴,前后得米数十万石;自乡先生以及弟子员,具赡资送其家。农民给牛种、口食,使择田而耕;壮而愿从戎者,补伍月与银米,使操兵战。百工杂流,各以其艺就食;孤贫无告者,廪之。蜀民赖以全活者甚众,爱展如父母;走四方者述展慈爱,莫不流涕。展以是富强甲诸将焉。
  戊子(一六四八)春,永历帝以巡按御史钱邦芑言,封展华阳伯,得锡予有加;已复擢授总兵官、都督同知,进宣平侯。己丑(一六四九),陈邦傅之假敕封孙可望为秦王也,可望飞檄召展,以兵属己;展得檄,上言:『臣茹荼辟草,为陛下收蜀固黔。方日望朝廷指授方略,进收川北;乃可望忽以檄至,举陛下所有土地、甲兵尽授之可望。臣誓不与贼俱生久矣,无难焚檄、杀使,出兵东川乌蒙与可望争一旦之命。顾以可望抄誊敕稿,若果出上命者然;是以不敢卤莽,为先发后闻之事。将无可望之伪乎?抑岂皇上果举六御以授贼乎?如皇上果有此敕,则臣等从此皆可望之臣而非皇上之臣;在廷孰为此谋者?若命不出自朝廷而为可望所伪传,则臣愿首戎行,与诸勋镇执大义以讨乱贼』。上但优诏令展固守封疆而已。
  会袁韬、武大定与李占春搆隙,久驻重庆,士卒饥;总督李乾德遣人说展与合兵,因其饷。展大喜,誓为兄弟,徙韬屯犍为、大定屯青神;而所求顾不甚遂。展与占春故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4 页
交好,频通问;以银万两、米万石馈之。韬与大定愈不悦,乾德亦怨展之遇己简略也;秋八月,诡称介寿置宴,即席上取展首。袭嘉定,展子璟新以三百骑突围走;其妻陈氏指韬与大定骂曰:『尔穷来依我,我先人处以县邑、资以多财;何负于尔而图之,真丧心犬彘也』!遂被杀。
  展智勇冠诸将,川东、西之起兵者倚为长城。既死,人心解体。占春率兵为展报仇,不胜而归。曹勋与展为刎颈交,亦默然而阻。川陕总督樊一蘅投书责乾德曰:『嘉陵、峨眉间二三遗民不与献忠之难者,杨将军力也。背施忘好而取人杯酒之间,天下其谓我何』!乾德笑,以为『救时大计,讵竖儒所知』!然蜀绅士无不切齿乾德者。孙可望之再入蜀也,亦讼展冤。自是蜀事大坏矣。
  袁韬,沔县人。崇祯中,川贼有姚天动、黄龙聚党劫掠,巡抚陈士奇令营将赵荣贵击破之,擒其渠魁马超、一斗麻、代天王等二十馀人,姚、黄走脱他徙;而韬因奸婶事发,投响马贼马潮、呼九思等,继姚、黄而起。献贼之入蜀也,乘势据蓬州、仪陇、南部;久之,分为十二大队。岁饥,以人为食。王师破之于遂宁,潮、九思走死;韬以馀众归樊一蘅,授副将,使守顺庆。丁亥(一六四七),故巡抚李乾德奉命总督川北,诸将中惟许韬与武大定。大定者,固原人,亦小红狼之别部;降于孙传庭,以材武见称。国变后,与孙守法聚众南山中,闽中封为伯。王师至,战败,走兴安;守法死,大定入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5 页
蜀与韬合,众数万,谋突秦而西。王师击之,大败;乃收馀众,弃顺庆东奔。至是,乾德欲与就功,结二人为心腹。会李占春等有湖滩之捷,韬亦反斗;入佛图关,取重庆,奉乾德驻之。已复与占春搆隙,治兵相攻;而重庆兵多食少,乾德乃遣人说嘉定守将杨展与合兵。久之,竟搆展于乾德杀之,而并其众。韬之欲图展也,其妻流涕谏曰:『我军流离饥冻,非杨公,众且散矣。负人大功,鬼神且有冥诛;必不可』!勿听。及展死,韬妻亦自缢。辛卯(一六五一)冬,孙可望据黔将窥蜀,乃声二人罪,遣其将王自奇将一军由川南进;别遣刘文秀率精甲万人由滇渡金沙江,出黎州取曹勋以袭其后,韬与大定不知也。方悉力拒于川南,而文秀径趋嘉定,韬等撤兵还战,六战六胜,有轻敌心。俄而文秀以大兵压其前、自奇溯流击其尾,大败;就擒,遂降。嘉定陷,乾德沈水死。
  王祥,綦江人(或曰:大学士王应熊之仆也)。崇祯末,为九围子隘官,勇悍著闻。张献忠乱蜀,惟遵义一府未下,祥守之,贼不敢窥。
  弘光帝立,诏应熊督师,即遵义开藩。乙酉(一六四五)春,副将曾英复重庆,屡破贼兵;祥亦出师綦江相犄角。祥威望不及英,而应熊委任过之,奏授参将,累至副总兵官。明年,献忠死,其党孙可望等溃兵陷重庆,杀曾英、破綦江,由遵义入黔;祥走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6 页
永宁山中。丁亥(一六四七),应熊卒于毕节卫,吕大器代为督师;可望入云南。祥于永宁、赤水间招集散亡,聚至万人。是年八月,进攻遵义,复之;据有其地,收定泸、叙以西。遵义,古播州地;饶沃而深阻。祥于其间,抚流亡、治屯田,且耕且守,蜀士大夫避乱者多归之;户口充实,祥以是雄于诸镇。
  时朱容藩在重庆僭称「监国」,怒袁韬不为礼,使李占春袭之而败;乃私铸「锦江侯印」送祥,求其以兵应占春。祥以兵出綦江,与韬三战不胜,退驻南岸。忌占春之盛而欲为好于袁也,诈请占春议事,伏兵执之;使部将王朝兴守之。朝兴与占春同里,守稍懈。占春踰垣出,杀追者;一日夜,归其坝上营。祥既失占春,而又为韬所持;军无粮,杀马而食,于明年四月回遵义。既而巡按御史钱邦芑上诸将功状,诏封祥綦江伯。是年,遵义饥,祥遣人赴黔告籴;贵阳镇皮熊攻而夺其资。祥怒,举兵攻熊,不胜而还。熊因奏祥『不奉天子诏,越地相侵』;约诸镇会讨。诸镇久羡遵义殷富,各率兵攻祥;大小十馀战,不能克。祥使人联和,皆罢去。惟黔兵深入,相持月馀,兵老乏食;熊子文英年少不习军事,气益衰,乃引军走。祥悉锐乘之,熊兵大溃,争渡乌江,死者三万馀人。祥亦上疏自理,上使使和解之;会盟乌江,罢兵修好。于是,思南、铜仁、湄潭各郡邑皆归于祥。太常寺少卿程源及乡官梁应奇、辜延泰等先后赴肇庆行在,皆言祥雄武,可大用。明年,乃进封忠国公;加右都督,挂征讨将军印。祥既受公封,颇感激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7 页
,思自效;累遣使自平越、庆远贡献金、马,中道辄为陈邦傅所劫夺。
  孙可望之求册封也,祥亦疏言不可。庚寅(一六五0)秋,可望将图蜀,遣刘文秀取遵义;至永宁,守将侯天锡迎降,诈以危言报祥曰:『滇兵二十万已渡乌江来矣!不如先期避之』。祥惧,召诸将与谋。将军李定者骁勇敢战,众服之;定曰:『二、三年来操戈同室,虽捷亦耻。今发兵讨贼,复有何疑!胜则国之福,不胜不失为忠义鬼;他何所云』!祥遂招乌合六、七万,分为三十六镇;与文秀战于乌江,大溃。私计自真安州入彭水据险守隘,引李、于为助,犹足自立;乃裹其文绣、金宝,使牙将负之先行。定顿足叹曰:『百战基业,一败而逃,何足计大事乎』!众心尽解,多送款文秀。文秀疾发兵掩击,祥仓卒夜走;牙将已劫其资而去。比晓,失妻子,从者仅百馀骑。追兵至,祥马蹶不能行,率死士数十人短兵接战;创重自刎死。文秀降其众,尽收遵义地。
  初,献贼入蜀畏祥,不敢窥遵义;前后拒守凡八年。我朝赐通谥,曰「节悯」。
  皮熊字玉山,临江人;父为铜仁贾,遂家焉。幼育于罗氏,冒姓名罗联芳;既显,乃复本姓熊。行伍起家,历官镇筸副将。土酋安邦彦反,以功擢总兵官,镇沅江;加左都兼太子太师。熊通文墨、知名义,能以节制驭军,不为民扰;土、汉安之。
  丁亥(一六四七)正月,孙可望由遵义趋黔,熊不能御;败于乌江,走平越。及可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8 页
望入滇,弃贵州不守;熊以军入之,报称恢复。又破土贼蓝二等;以功封定番伯,镇贵州。时永历帝在武冈,熊恶刘承胤之横,欲迎驾;未果。既大清兵入武冈,黔中不知乘舆所在,熊与谋之都御史杨鼎和、御史冯洸议奉韩王监国;会上出怀远,间道遣诏谕熊,事遂寝。然已藉藉传闻,廷臣以是为熊罪;熊固弗知,援覃恩求封诰。中书舍人吴其当直草制,有「丸泥封谷,夜郎自大」语。熊乃疏辨,乞改正;上虽从之,而心勿善也。每叙录将士劳勚、求升赏,多格不行。以是视诸镇权藉尤轻;熊亦以身为守土帅、无恢剿任,遂拥兵晏居,不与楚、粤争战事。黔之东北陬与楚塞犬牙者,马进忠、张先璧、郝永忠、王进才;往来屯合平、都匀间,则有张登贵、莫宗文。其西接蜀泸,则杨展、王祥各拥部众屯聚。熊藉居中以安;而地逼粮少,亦莫能自振,惟联络土司保固境内而已。明年,遵义饥,祥来黔告籴;熊谓其诇己虚实,遣部卒夺其资。祥因举兵围贵阳三日,败而遁;熊亦结各镇攻祥,不克。朝廷遣使诏谕,乃解。
  己丑(一六四九),可望据滇求王封;熊与祥各疏行在,言『今之入滇者,为献贼馀孽;名虽向正,事岂格心!朝廷毋为所愚』!上乃封熊匡国公,亦进祥公封,欲藉以防滇寇也。然二人时相搆衅,亦不能有所效力焉。明年秋,可望以不得王封而怒,大出兵趋贵州。熊度不能支,遣官李邦华通好请盟,可望不许;熊益惧,避之清浪卫,可望遂据有全黔。熊复徵土司兵三万出平越,为冯双礼所败,遁入乌罗司;可望遣白文选追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79 页
执之,夺其兵。既而释之,熊遂入新添山隐焉;复之水西,依女夫赵默。默,宣慰司安坤师也。
  丁酉(一六五七)王师入黔,坤迎降,熊祝发于水西之可渡卜河。既,永历帝被执;熊闻报,绝粒七日,不死。有常金印者,自称开平王后;与坤谋反正。熊亦使蜀人陈进才给放劄付,招集部曲;为我总兵沈应时所获,事泄。甲辰(一六六四)春,吴三桂大发兵攻水西,坤等败死;熊走避乌撒。冬十月,三桂遣骑执至云南;时年八十馀,背立不顺命。诸降将往省之,熊称引古今忠义,追叙国家败亡之故,词意慷慨。积十三日不食,始瘖。越日乃绝,戮其尸;义士王中立盗而葬焉。
  张默字允明,太原人;匡国公皮熊婿也。父琳,官定番学正;流寇至,琳及妻子死焉,默在熊家得免难。潜行入楚、蜀结壮士,图恢复。及熊入隐新添山,默亦携家入水西。宣慰司安坤闻默至,师奉之。居数年,吴三桂破水西,坤败死;默被执,叹曰:『我穷而至此,卒不得乾净土死,命也』!三桂饵以官,不答。临刑,索纸笔自为墓铭而死。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1 页
小腆纪传补遗卷第[三]

    男承礼谨撰
   列 传
    儒 林
     刁包 高世泰(顾枢、严、施璜、汪璲)
     张夏 沈国模(施博、史孝咸、管宗圣、邵曾可)
     王朝式 谢文荐(宋之盛、章慥) 盛敬 朱用纯
     李生光 汪佑 刘原渌 胡承诺 张岱 毛乾乾

  刁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祁州人。天启丁卯(一六二七)举人。敦尚质行,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
  崇祯季年,流贼犯州城,包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时有二珰主兵事,探卒报贼势张甚;二珰怒其惑众,将斩之。包厉声曰:『必杀彼,请先杀包』!乃止。二珰相谓曰:『使若居官,其不为杨、左乎』?贼既去,载送流民,全活甚众。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2 页
  既闻京师陷,设烈皇帝主,服斩衰,朝夕哭临。贼迫授伪职,包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我朝定鼎,遂不仕;日取宋、元诸儒书反覆寻究。其学以谨言行为要,以程、朱为宗。初,从孙奇逢闻「良知」之学;既读高攀龙书,喜曰:『不读此,几虚过一生』!设攀龙主事之。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其勇于自克如此。尝曰:『为盖世豪杰易、为慊心圣贤难』。又谓『「易」之为书,教人趋吉避凶,言趋正避邪也;以为趋福避祸,舛已甚矣』!父殁,三日勺水不入口,须发尽白;杖而后起。年六十七,以居母忧,哀毁致疾。将卒,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所著有「易酌」、「四书翊注」、「斯文正统辨」、「道录」、「潜室劄记」、「用六集」诸书。
  高世泰字汇旃,无锡人;都御史攀龙从子也。少侍攀龙讲席,笃守家学。
  晚年,以东林先绪为己任,葺道南祠、丽泽堂于梁溪,与从子愈等讲习其中。祁州刁包往返论学,尤莫逆;有「南梁北祁」之目。歙人汪学圣者,所学近禅;既至梁溪,乃大悟前失。其同里施璜、汪璲、吴慎、汪知默、陈二典、胡、汪佑、朱宏辈方讲朱子之学于紫阳书院,因学圣以问业东林,志相得;乃作「紫阳通志录」。世泰,国变后卒。所著「五朝三楚文献录」,甚该究。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3 页
  顾枢字所止,无锡人;光录少卿宪成孙也。天启中举人。少从高攀龙讲性命之学,邃于「易」。晚作「易稿」,折衷至当。尝曰:『吾祖于「易」最精,独无著述;小子可妄穿凿乎』?其论儒,则服膺薛、胡,而谓陈、王不免差失。又谓『祖宪成主「无欲」、师攀龙主「格物」,并直接宋儒』。时人服其议论醇正。国变后,韬形遁迹,不入城市、不赴讲会,以老病终。
  严字佩之,无锡诸生。笃学好古,潜心于「易」、「春秋」。尝课其弟谷曰:『读书以明道也。吾自得高子遗书,所学乃有归宿』。既与同志讲道东林,高世泰推为主席。重修道南祠,辑「忠宪年谱」、「高子节要」、「东林书院志」诸书。国变后,屏迹不出。学使慕其名,贻以额曰「力抉正学」;终不一报谒也。著有「生轩易说」、「易同」、「春秋论」、「春秋集说」、「尚书讲义」、「四书讲义」、「生轩存稿」。
  施璜字虹玉,休宁人。少应郡试,见乡先生讲学紫阳,瞿然曰:『学者当如是矣』!遂弃举业,发愤自力于躬行。每会讲,先一日斋宿,务设诚以感人。已而游梁溪,事高世泰。将归,与世泰期某年月日当赴讲。及期,世泰设榻以待;或曰:『千里之期,能必信乎』?世泰曰:『施生,笃行君子也;如不信者,吾不复交天下士矣』。言未既,璜已挈子担囊至矣。著「思诚录」、「小学近思录发明」行于世。
  汪璲字文仪,休宁人。年十六,即手录先儒书,昕夕省览。既长,笃于躬行,言动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4 页
必秉成法。所著书甚具,一以洛、闽为宗;其「读易质疑」尤见推于时。卒年七十四。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4 页

  张夏字秋绍,无锡人。初受业于马世奇之门,已而入东林书院。其为学先经后史,博览强记而归本自治。高世泰既殁,学者推夏主讲席;我巡抚汤斌尝延至苏州学宫讲「孝经」、「小学」。退而著「孝经讲义」、「小学瀹注」及「洛闽源流录」,隐居菰川之上。年八十馀卒。
  沈国模字求如,馀姚诸生。尝入刘宗周證人社;归,辟姚江书院,以明道为己任,与史孝咸、管宗圣辈申明「良知」之学。其学或以为近禅,而言行敦洁,较然不欺其志;故推醇儒。山阴祁彪佳与国模善。彪佳以御史出按江东,一日杖杀巨憝数人;会国模至,欣然以告。国模字彪佳曰:『世培!亦曾闻曾子云「哀矜弗喜」乎』?彪佳后尝语人:『吾每虑囚,必念求如;恐仓卒喜怒过当也』!
  南都亡;闻宗周绝粒死,哭之恸;而讲学益勤。丙申(一六五六)卒,年八十二。
  施博字约庵,嘉兴人。研精理学,以知明处当为独慎切要功夫。与馀姚黄宗羲善,有往复论学书;尝曰:『刘蕺山吾师乎!然未尝执贽其门也』。乙酉(一六四五)后,寓东塔寺,终身儒冠博袖。晚乃讲学放鹤洲,引接后进。有举成、弘名臣诸奏疏请正者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5 页
;博即下拜曰:『朴老衰愚,无志当世。君能为世道留意,追踪前贤,甚善;幸厚自爱』!盖其故国之思,耿耿不忘也。
  史孝咸字子虚,馀姚人。继沈国模主姚江书院;尝曰:『空谈易,对境难;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三语精察而力行之,其庶几乎』!家贫,日食一粥,泊如也。己亥(一六五九)卒,年七十八。
  管宗圣字霞标,馀姚人。为人孝友忠亮,强气自克,言动必准于礼;乡人化之。孙始与宗圣为文字交;既从讲圣学,喟然曰:『向嗜读「左」、「国」、秦汉百家,先生为我洗尽矣』!,世所称月峰先生也。
  邵曾可字子唯,馀姚人。姚江书院之立也,人颇迂笑之;曾可厉色曰:『不如是,便虚度此生』!遂往学。同侪请业多辨难,曾可独默然竟日。初以「主敬」为学,后专提「致知」。师事史孝咸甚谨;晨走十馀里,叩床下问疾,不食而返。月馀,亦病卒;年五十一。
  王朝式字金如,山阴人;沈国模弟子也。尝入證人社;刘宗周主「诚意」,朝式守「致知」。曰:『学不从良知入,必有诚非所诚之蔽』。宗周称其『志愿大而骨力坚,所成就未可量』!崇祯末,浙中大饥;朝式倡赈粟,全活甚众。时天下大乱,将走四方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6 页
求奇杰士,谋治安战守策;不果行。国变后,旋卒;年三十八。
  谢文荐字约斋,南丰人。少补诸生;见天下方乱,慨然有出世志。入广昌之香山,辟精庐,诵佛经。既读龙溪王氏书,服之;复读王阳明书,遂与同里邵睿明、李萼林讲阳明之学;年四十矣。一日,诣新城神童峰会讲;有王圣瑞者力攻阳明,文荐诘难累日,心忽动。归取罗钦顺「困知记」读之,始一意程、朱;辟程山学舍于城西,名其堂曰「尊洛」。著「学庸切己录」及讲义数十篇,发明张子「主敬」之旨。
  时宁都易堂九子、星子髻山七子俱以文章节概名天下,而文荐独反己闇修,务求自得。其「程山十则」,亦以躬行实践为主。髻山宋之盛过访,程山遂约易堂魏禧、彭任会讲旬馀;于是诸子皆推宗程山,谓其笃躬行、识道本。同里甘京初与为友,已而服之诚,遂师事之。
  康熙辛酉(一六八一)病,自为「墓志」;卒年六十七。所著又有「初学先言」、「大臣法则」、「左传济变录」、「诗文集」诸书。
  宋之盛字未有,星子人。少孤,事两兄如父。崇祯己卯(一六三九),举于乡。国变后,结庐髻山,足不入城市;以讲学为己任。其学以「明道」为宗、「识仁」为要,于二氏微言奥旨皆能抉摘异同;非若世之辟异论者,舍精而攻其觕也。与谢文荐交最笃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7 页
;晚读胡居仁「居业录」,持敬之功益密。戊申(一六六八)五月,卒。同邑有查小苏者,亦弃诸生,山居不出;年九十而终。
  章慥字仲实,南城诸生。国变后,隐居华子冈,灌园养母。入程山学舍,与谢文荐论学,有针芥之投;文荐每心折焉。好读史,衡论精审,发前人所未发。著「二十一史童观集」、「阅史偶谈」若干卷;魏禧称其『发微阐幽,大有功于后学』。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7 页

  盛敬字宗传,太仓州人。年十五,遇同里陆世仪,即甚相得;与同学者三年。厌薄声华,不事举子业;后罹家阨,流离播徙,去稍远。
  至崇祯丙子(一六三六),始与世仪及陈瑚、江士韶有讲学之举。时绝学初兴,虑惊世骇俗,深用韬秘;四人者风雨联床,或横经论难、或即事穷理,反覆以求一是。甚有商榷未定,彻夜忘寝,质明而后断;或未断而复辨者。既而同志渐多,旬、月皆有常会;会必讲贯终日。凡身心性命之奥,天文、地利、河渠、兵法之学,太极、阴阳、鬼神之秘,儒、释之辨,经史百家之颐,罔弗根究本末;要于中正讲论之乐,尝恨古人不及见之。退则仿先儒读书记之法,各有所录;旬日不著录,即互相纠以为学问进退之别。世仪所著「思辨录」,皆十二年间俛读仰思有所见,则疾书以自识其所得者也。顾其所纪皆随笔,无伦次;敬与士韶乃纂辑精要,分类书之。士韶字药园,亦太仓州人。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8 页
  朱用纯字致一,昆山诸生;殉节贡生集璜子也。以父死国难,慕王裒「攀柏」之义,自号柏庐;隐居味道,不求仕进。其学确守程、朱知行并进,而一以「主敬」为程。其教学者,必先授以「小学近思录」,继进之以「四子书」。每岁孟春,率诸弟子行释奠先师礼毕,讲「四子书」,进止肃恭,诚意激发;兴起者众。已又患学者空言无实得,复作「辍讲语」反躬自责,言尤痛切。论学未尝持异同;曰:『知所当知、行所当行可矣』!与长洲徐枋善,屡以书问学,辨析甚至。平居动止有常,晨起谒家庙,退即庄诵「孝经」;数手书其文。教学者置义田、修墓祭。友爱诸弟,白首无间。遇事变,崭然不挠;自言『看得天理熟,当机立应,如离弦之矢;更不疑议、更不矜张,行所无事』。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或欲以鸿博荐;固辞,乃免。其后有司欲举为乡饮宾,亦弗应。戊辰(一六八八)卒,年七十二。将卒,顾门弟子曰:『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勉之哉』!有「大学、中庸讲义」及「愧讷集」;其「治家格言」,尤脍炙人口云。
  李生光字闇章,绛州人。未冠,为诸生。闻同里辛全倡学河汾,遂往受业;质疑问难无虚日。生平笃于躬行,事亲至孝。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89 页
  甲申(一六四四)之变,生光北向恸哭,焚其青衿;自号「汾曲逸民」。搆草堂,读书其中。诸弟子列侍,谈经课艺外,训以二南大义、程朱微言,所成就者众。著有「儒教辨正」、「崇正黜邪编」,凡万馀言;卫道之力甚勇。又著「正气犹存」、「西山阁笔」、「友于集」诸书,皆直写胸臆;以浅近语,寓觉世牖民之意。其「处子吟」曰:『东邻有处子,夙明烈女篇。字人尚未嫁,而乃失所天。痛兹生命薄,守贞期自全;毁容绝膏沐,矢志穷益坚。爱人贵以德,姑姊莫相怜!侃辞谢媒妁,何用日諓諓』!是可以见生光之志矣。
  汪佑字启我,号星溪;休宁人。少读「四子书」,谓『幸生朱子之乡,愿私淑』!以终身笃好「小学近思录」,遵朱子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法。
  崇祯末,寇事棘,著「平寇十六策」,思效伊川诣阙上书故事;以时不可为,不果上。遂隐居事亲,学日进。友人杨景陶邀赴还古书院会讲;佑见所讲多杂陆、王之说,乃与同人发明程、朱正学。尝曰:『有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情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良能;扩而充之尽其才,穷理尽性至于命,斯为大中至正、斯为至诚旡妄。乃阳明宗旨反以无善无恶为心之体,何邪?顾端文有言:「释氏三藏十三部五千四百八十卷,一言以蔽之曰:无善无恶」。其害可胜言哉!紫阳书院,正吾党讲学明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0 页
道之坛坫也』。遂集诸子,振兴紫阳大会。岁以朱子生日行释菜礼,讲学三日;一遵白鹿洞遗规,严斥歧趋、循正轨。盖佑自遁世后,视富贵如浮云、避势利如蛇蝎,格格不谐于俗者四十年;而一时同人皆知崇尚正学,则为功多矣。
  所著有「诗传阐要」、「易传阐要」、「礼记问答」、「礼记订讹」、「大乐嘉成」、「四书阐要」、「四书讲录」、「五子近思录」、「四子近思翼」、「明儒崇正录」、「明儒通考」、「明儒性理汇编」诸书。而尤邃者,「明儒通考」一书择精而语详;高世泰千里借钞,以谓『得见此书,虽瞑目而无憾』云。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0 页

  刘原渌字昆石,安邱人。生五岁,问身所从来;父奇之。十四岁而孤,事母至孝;遇难,负母逃,卒免祸。
  崇祯末,盗贼起,原渌与仲兄率乡人垒而守;闭妇女一室中,约战败,则火之。及贼薄垒,乡人多死。仲兄身中九矢,斗益力,原渌从之,发数十矢,矢尽,仲兄麾之去;原渌大呼曰:『离兄一步,非死所也』!卒斩首二,贼遁,一乡得全。乱定,尽力耕作,推膏腴与仲兄,分其馀为长兄立后,赡其亡姊家;大购经史,闭关读书。
  初阅养生家言,喜之;既读宋儒语录,乃笃信朱子之学,反覆研究者四十馀年。尝曰:『学者「居敬、穷理」二者,皆法文王而已矣。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居敬」之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1 页
功也。不识不知,顺天之则;「穷理」之功也』。又曰:『读书乃身上之用,而人以为纸上之用;居官乃辛苦之时,而人以为快乐之时;衰年正勤学之日,而人以为养安之日;科第本消退之根,而人以为长进之根:皆可叹也』!每五更起,谒祠堂;退居一室,与诸弟子讲论,常至夜分。建朱子祠于东郊,春秋祀焉。以丧祭礼废,俗日偷;乃酌古今之宜,定为品式,祭必严,斋戒莅事极虔。仲兄疾,天祈以身代;兄卒,七日中止三食。久之,一邑皆化于礼。又为乡人置义仓,煮粥以食饥人。尝言:『人与我,一天而已;何畛域之有焉』!
  康熙庚辰(一七00)卒,年八十二。撰「读书日记」六卷、「近思续录」四卷、「冷语」三卷。其「冷语」中,诋刘安世为佥壬,等于章惇、邢恕;则以其与伊川不协也。儒者以为未读「宋史尽言集」云。
  胡承诺字君信,天门人;崇祯末举人。国变后,隐居天门、巾柘间,穷年诵读,书无所不窥;而深自韬晦,足不出庭户。生平无讲学名,而析理至精,论事尤极平实。著「绎志」六十一篇。「绎志」者,绎己所志也。凡圣贤、帝王、名臣、贤士与凡民之志业,莫不兼综条贯,原本道德、切近人情,酌古宜今,为有体、有用之学,凡二十馀万言;自拟其书于徐干「中论」、颜之推「家训」。然其精粹奥衍,非二书所及。李念慈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2 页
序称:『尚有「续书说」若干卷,与是书相表里』。又称:『有「菊佳轩诗」,宏深博奥,不屑为新颖秀发以趋时尚』。今皆不传。
  张岱字宗子,山阴人;长于史学。丙戌(一六四六)后,屏居卧龙山之仙室;短檐颓壁,终日兀坐,辑有明一代纪传为「石匮藏书」。我学使谷应泰闻其名,礼聘之;不往。以五百金购其书;岱慨然曰:『是固当公之;谷君知文献者,得其人矣』!是时明季稗史多体裁未备,惟岱书暨海宁谈迁所著「国榷」具有本末;应泰并采之以成「纪事」。
  岱于君臣、朋友之间,天性笃至。其著书也,徵实详覈,不以作者自居;衣冠揖让,犹见前辈风范。年八十八,卒。
  毛乾乾字心易,南康人。于学无所不窥,尤精推数,通中西之学。崇祯时,为诸生。鼎革后,县令捕人应科试,乾乾被逼入试;文体奇古,学使不能句读,题其卷末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乾乾见而笑曰:『羽陵书生,但知钱在纸裹中耳』!归隐匡庐山,不复出。著古衣冠,讲学山中,村农负贩听者圜立;皆称为「毛先生」也。
  中州谢廷逸往访之,以所著「推步全仪」为贽;乾乾见而惊曰:『辨析几微,穷极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3 页
杪忽;古人无此仪器也』!与之论方圆分体、方圆合义、方圆衍数,俱不谋合;叹曰:『野人肥遁山中,日讲经术,以世人罕知历数,不谈久矣;今见子,岂可谓世无人邪』!以女妻之,偕居阳羡。宣城梅文鼎造门求见,与文鼎论周径之理、方圆相容相变诸率、先后天八卦位次不合者;文鼎以师事之。乾乾尝曰:『文鼎、廷逸,老人之畏友也』。乾乾审五音之轻重、六律之短长,著「律学」若干卷。又「杂著」二卷。
  子磐,于算数甚有精思,能传其学。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5 页
小腆纪传补遗卷第[四]

    男承礼谨撰
   列 传
    文 苑
     魏禧(弟礼、彭士望、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
     王猷定(陈允衡) 徐世溥(陈宏绪、欧阳斌元)
     张盖(申涵光、殷岳、刘逢源、赵湛) 万泰(子斯选、斯大、斯同)
     柴绍炳(毛先舒、诸匡鼎) 顾景星 杜浚(弟芥)
     董说(夏古丹) 周筼(李麟友)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崇祯中荐举、徵辟皆不就。禧负异禀,年十一为诸生,与兄际瑞、弟礼并能文章,而禧尤知名;世称「三魏」。
  甲申(一六四四)之变,父走山中,髡发为头陀;自置恶棺,诫诸子曰:『死,以殓我』!禧号恸,日哭临县庭,愤不欲生。谋从给事中曾应遴倡义兵,不果;乃弃巾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6 页
服,隐居教授。禧负才略,善擘画理势。方流贼之炽也,众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甚,移家翠微峰。峰距宁都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而南昌彭士望、朱议、乐平王纲辈,亦皆挈妻子来家翠微;閒居讲学,世所称易堂诸子也。其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禧既遁世,益肆力古文辞,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主识议,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慨,摹写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涉江踰淮,至吴、越,思益交天下奇士;于吴门交徐枋、金俊明,西陵交汪沨,乍浦交李天植,常州交恽日初、杨瑀,方外交药地、槁木,皆遗民也。当是时,南丰谢文荐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论者谓西江自欧阳、邹、魏宗阳明讲性学,陈、艾依复社工帖括,其声力气燄皆足动一时;易堂起,独以古文实学为归,风气一振,由禧为之领袖云。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无可,故大学士方以智也。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诏举博学鸿儒;禧被徵,以疾辞。有司督催就道,不得已,舁至南昌,固称病笃;巡抚疑其诈,以板扉舁至门。禧絮被蒙头卧,巡抚叹息而去。又二年,赴扬州故人约,卒于仪徵;年五十七。妇谢氏,绝食十三日以身殉。无子,以弟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7 页
礼子世侃为后。有「左传经世」、「文集」、「日录」诸书。
  兄际瑞,字善伯,初名祥;亦诸生,负经济大略。戊午(一六七八)楚乱,我大帅聘往贼营说降,为所杀。
  礼字和公,禧季弟也。少从禧授书,笞骂皆乐受;曰:『叔兄爱我也』!年十七,补诸生;更刻苦自劢,学日进。国变后,禧弃巾服;礼请于父,愿从叔兄后。父母卒,乃益事远游,历闽、粤,渡海达琼崖,北抵燕京;返夷门、过洛阳,南浮汉沔;入秦关、涉伊水,经凤、滁道中:足迹几遍天下。所至,必交其贤豪,寻访岩穴遗佚之士。尝省故人于韩城,往观砥柱三门。闻高士彭荆山居华山,绝巘直上四十里;手铁互、蹑飞蹬访之,高韩昌黎痛哭处十里。既乃倦游,返山中。时吴三桂反云南,赣中乱方起;诸大吏致重币延之参幕府,竟不出。居翠微峰顶,榜曰「吾庐」,更以自号。年六十六,卒;有诗、古文集。
  彭士望字躬庵,南昌人。性慷慨,尚气节。崇祯十三年(一六四0),父病且革;阅邸钞,见漳浦黄道周平台召对语,拊枕叹曰:『铁汉也』!顾谓:『儿当师之』!士望治丧毕,即裹粮往谒;时道周已下诏狱,士望周旋缇骑间。会太学生涂仲吉上疏讼道周冤,并下狱;词连士望,被逮。久之,始解。杨廷麟之殉难也,以孤属宁都彭锟;及宁都破,锟自缢死,孤为兵所掠,士望解衣赎之归。时寇盗卒起,乃避地翠微,与魏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8 页
氏三子定交;讲学易堂,尤以躬行为本,名其文曰「耻躬堂集」。卒年七十四。
  李腾蛟字力负,宁都人。四岁,父携至书室中,指案上卦图以问;父为言画数、卦名。覆之,对不失,以为偶然;他日三、四覆之,乃大惊。长补诸生,与临川陈际泰、罗万藻、宁化李世熊、同里邱维屏为文会。国变后,隐于翠微峰,与诸子讲学易堂;腾蛟年长,诸子兄事之。后徙居三巘峰,授徒自给,衣冠三十年不易。年六十,卒;学者私谥曰「贞惠先生」。著有「周易剩言」。
  邱维屏字邦士,宁都人;三魏姊婿也。性高简,读书多元悟。弱冠为诸生,学使侯峒曾奇赏其文。值国变,避乱翠微峰,魏禧尝从学古文;已又同讲学于易堂。维屏之学,原本「六经」、「左」、「国」、「史」、「汉」,旁及诸子、百家;顾独有得于泰西之书,心悟神解。僧无可来易堂,常与布算;退语人曰:『此神人也』!大学士冯溥欲邀一见,卒不往。家贫甚,居室卑隘,床、鸡彘杂陈。衣破敝,不能易;人有迎至精舍居之,衣以裘缀,直著不辞。禧尝叹曰:『邦士和而介,今之柳下惠也;其不恭亦似之』。己未(一六七九),病噎不食,卒;年六十六。著有「易剿说」。先是,淮安阎再彭以帛侑书,求维屏为其妻铭墓;未作也。卒之日,命家人取帛出;曰:『以付叔子,还淮安阎氏』!
  曾灿字青藜,一字止山,宁都人;给事中应遴仲子。与兄畹,并工词章。喜然诺。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9 页
时天下多故,思以功业自见;折节下士,士翕然归之。乙酉(一六四五),杨廷麟起兵赣州,应遴以闽峤山泽间有众十万,俾往抚之;既行,而应遴病卒,赣亦破,乃解散去。寻祝发为僧,遨游闽、浙、两广间。已归宁都;以大母命,受室。筑六松草堂,躬耕不出;后乃入易堂。少有诗名,选海内名家诗二十卷,号「过日集」。侨居吴下最久,著「止山集」、「西崦草堂诗」。客游燕市以卒。
  彭任字逊仕,宁都诸生。少与同邑温应搏友;应搏死难,时兵燹苍黄,人莫敢昼行,任独往购其尸,哭而殓之。鼎革后,结庐巘山,名所居曰「一草亭」;足不履城市。后与同志讲学易堂;尝一访谢文荐、甘京于南丰之程山,未尝再他适也。著「礼记类编」及「草亭文集」。尝论朱、陆异同,谓『学者之病不在于辨之不明,而在于行之不笃』;其持论最平。卒年八十四。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999 页

  王猷定字于一,南昌人。父时熙,官太仆卿;天启中,名在东林。猷定以选拔,贡成均。工诗、古文,为人倜傥自豪。少时驰骋声伎,狗马陆博、神仙迂怪之事无所不好;故产为之倾。乱后,流寓浙中西湖僧舍。其为文多郁勃,如殷雷未奋;又如崩崖压树枒槎、盘旁枝,得隙突然干霄。与徐世溥、陈宏绪、欧阳斌元辈,皆名著一时。有「四照堂集」。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0 页
  陈允衡字伯玑,建昌人;御史本子也。家东湖;避乱,流寓芜江,杜门食贫,以诗歌自娱。后徙旧京;晚复归东湖,葺苏云卿蔬圃故址居之。著有「诗撰」、「诗慰」、「国雅」等书。
  徐世溥字巨源,新建人。父良彦,官工部侍郎。世溥年十六,补诸生;好学,能诗文。自明季公安、竟陵之说盛行,文体日琐碎;世溥与同里陈宏绪、欧阳斌元辈均能独开风气,东乡艾南英、江左钱谦益、姚希孟、里中万时华皆以杓斗归之。南赣巡抚潘曾纮得祥符王维俭所修「宋史」,属世溥及晋江曾异撰重加更定。世溥才雄气盛,一往自遂,屡试不第。鼎革后,遁居山中,绝意进取。我大学士溧阳陈名夏欲修徵辟故事,巡按御史亲式其闾,又作手书遣推官持礼币往山中致之;拒不纳。推官去,盗踵至,曰:『金币安在』?世溥辞无有。盗怒,炙之死。所著曰「榆溪集」。
  陈宏绪字士业,新建人;兵部尚书道亨子也。性警敏;家藏书万卷,昼夜讲肄,遂知名。以任子荐,知晋州。时真定属邑多被兵,大学士刘宇亮出督师,欲移兵入晋州,宏绪拒不纳;遂被劾。缇骑逮问,士民哭阙下,颂其保城功,得释;谪湖州府经历,署长兴、孝丰二县事,有惠政。寻免归。鼎革后,屡荐不起;辑「宋遗民录」以见志。著有「石庄集」、「恒山存稿」、「寒衣集」、「周易备考」、「诗经、尚书义」等书。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1 页
  欧赐斌元字宪万,新建人。幼奇慧;读书目十行下,终身不忘。为诸生,受知于学使蔡懋德、侯峒曾,皆礼以国士;姜曰广、杨廷麟尤相推重,称为奇才博学。与乐平王纲、南昌彭士望讲求经济,以学业相砥镞。弘光时,尝为侍郎吕大器草疏劾马士英二十四大罪;又尝佐督师史可法幕,可法荐擢推官。士英知吕疏出斌元手,衔之;摈弗用。寻归隐。乙丑(?)卒,年四十四。有「文集」十二卷。
  张盖字覆舆,一字命士;永年人。性孤介;工诗及草书,与同里申涵光、殷岳友,称畿南三才子。
  崇祯时,以序当贡太学;不就,授徒养母。甲申(一六四四)之变,弃诸生;悲吟侘傺,遂成狂疾。尝游齐、晋、楚、豫间;归闭土室中,虽妻子不得见。惟涵光、岳二人至,则延入,谈甚洽。每引酒独酌,或痛哭长啸,人莫测也。其为诗哀愤过情,恒自毁其稿;或作狂草累百过,至不可辨识,乃已。久之,狂益甚,竟死;年六十。涵光辑其遗稿,仅得百篇;秀水朱彝尊称其『五言诗尤高简,力诣古人』云。
  申涵光字和孟,号凫盟,永年人;太仆卿佳胤子也。博学能文,尤工诗;名闻河朔间。以父死国难,遂绝意仕进。晚年名益高,与张盖、殷岳有才子之目。以理学训其两弟,皆能成立。尝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有故人自京师寄书通问,涵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2 页
光报以一诗而已;其简傲如此。著有「聪山集」、「荆园小语」诸书。
  殷岳字宗山,鸡泽举人。少跅弛,与弟渊并负才名。岳尝官睢宁知县,布袍、皂帽骑驴至官舍。申涵光遗书劝之归;慨然曰:『我岂以一官易我友』!遂投劾归。父太白,官陕西副使;以忤杨嗣昌,坐法死狱中。岳上书为父乞骸骨;比归,而京师陷,遂入西山与弟渊谋举义。事泄,渊被害,岳匿涵光家得免;遂偕隐西山,茅屋三楹,与涵光晨夕唱和相乐。后客死福州,年六十八。岳能诗,自魏、晋以下屏不观;尤不喜律诗,所作惟古体,莽莽然肖其为人。有「留耕堂集」一卷。
  刘逢源字津逮,曲周贡生。通星数、河洛之学;手钞「二十一史」甚精,无脱。与申涵光相唱和;以遭乱,崎岖转徙于江、汉、淮、海之间,故诗多幽忧语。有「积书岩集」及「漫兴稿」。同时有赵湛者,字秋水,邯郸人;亦工诗,与逢源齐名:王士桢所云「逸民」也。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2 页

  万泰字履安,其先定远人;始祖斌,以从龙功,世袭宁波卫指挥,遂为鄞县人。曾祖表,官都督同知;以儒将私淑新建之学,世所称鹿园先生也。泰少志文学,举崇祯丙子(一六三六)乡试;复社中推为名宿。时东南人士方以社会相标榜,泰独内刚洁、外和易,诸士咸乐就之。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3 页
  鲁王监国,授户部主事,辞不受职;而任宁波劝分之饷,以给义师。江上师溃,泰变道士服,隐居不出。以经、史分授诸子,皆受业于黄宗羲,称高座弟子。友人高斗枢、黄宗炎尝以事系狱,皆以奇计出之;人莫测也。初,江上师起,诸生华夏等欲杀降绅谢三宾;泰与三宾为婚,力救之,免。及戊子(一六四八)翻城之役,诸人反为三宾所杀;泰力不能止,众颇以是咎之。泰亦悔甚,因自号「悔庵」。
  晚游粤东,有同年生毛汧染疫将死,同行者欲弃之;泰独收载,亲具药饵,汧得生。而泰以病;舟至彭泽疾革,从者问家事,不答。时丁酉(一六五七)十月也,年六十。泰诗多故国之思,有云:『广柳车中容季布,湘江泽畔问巫阳』。至是竟客死,人以为诗谶云。有「寒松斋稿」。
  子八人;斯选、斯大、斯同最知名。
  斯选字公择,泰第五子。沈潜理学,躬行实践;同里李邺嗣尝云:『粹然有得、造次儒者,吾不如公择』。年六十,卒。黄宗羲哭之,恸曰:『甬上从游能振蕺山之绝学者,惟斯选一人耳』!
  斯大字充宗,泰第六子。少有志操,遭乱不事举业。尚书张煌言死难,弃骨荒郊;斯大与张文嘉葬之南屏山麓,春秋野祭,效西台之哭。父友陆符,甬中所称陆万是也;死无后,为制服葬之。尝游杭州之玉龙山,见张缙彦神主,碎之;观者辟易。斯大学既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4 页
淹通,用思尤锐。精于「春秋」、「三礼」,排纂说礼之言,持论精核,多发明前人所未发;李邺嗣有曰:『说经无双、名擅八龙,昔有慈明,今见充宗』。其推服者至矣。卒年五十一。有「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诸书。
  斯同字季野,泰第八子。少跅弛不羁,父闭之空室中;窥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数日而毕。其兄斯年察知之,请于父,使受业于黄宗羲,与闻蕺山刘氏之学;遂博涉史籍,尤熟于胜国掌故。康熙戊午(一六七八)举博学鸿词;力辞,免。明年,开局修「明史」,大学士徐元文延至京师,请授以七品俸,称纂修官;辞不受。乃主元文家;诸纂修以稿至,主者皆送斯同覆审。「明史稿」五百卷,斯同手定也。故督师杨嗣昌之姻人方居津要,乞史馆于督师少宽假;斯同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列。斯同曰:『将陈寿我乎』?斥之。其狷介如此。卒以布衣终老。论者谓斯同以遗民自居,而即任故国之史事以报故国;其心事类元遗山,其洁身非遗山所及云。所著「补历代史表」诸书,约十馀种。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4 页

  柴绍炳字虎臣,仁和诸生。父应权,以明经为兴化学博,卒官;绍炳迎柩归葬,躬自负土成坟。时节祭奠,涕泪迸涌,松草为之萎绝。既除丧,而犹哭;友问『礼有「卒哭」谓何』?答曰:『谓不设行哭,礼耳。哀至,则哭岂能忍哉』!里中有避父笞出亡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5 页
者,绍炳遇之,曰:『尔有父笞,非苦;我无父笞,乃苦耳』!为赋「游子遇孤儿行」。其人垂泣,卒为孝子。夜有偷儿入室,觉其为邻人也,默不言;攫及衣被,徐曰:『汝独不能留此为吾御寒地邪』?偷儿惊绝。乃慰谕之,且劝其改行;其人泣而去。素为海宁吴麟徵、山阴刘宗周、萧山倪元璐、漳浦黄道周所器;及诸人先后殉难,依宋子俊遇郭有道故事,服心丧期年。遂隐居南屏山,授徒、卖药自给;有馈饷,辄麾去。
  康熙己酉(一六六九),诏举山林隐逸之士;巡抚范承谟欲以绍炳应荐,固辞。又请刊行所著书,亦却之;承谟叹息而止。绍炳于象纬律历、舆地礼制、农田水利、兵戎赋役,莫不研究;治古文精,力于九经、诸史以及汉、魏、六朝诸家文,不及唐以后也。与陆圻、吴百朋、丁澎、张纲孙、陈廷会、孙治、毛先舒、沈谦结社赋诗,称西冷十子;而绍炳文名最著。又治音韵之学,著有「古韵通」六卷。尝以昆山顾炎武书多可疵谪,遗书纠正;炎武无以难也。年五十五,卒。有「经史通考」、「考古类编」、「通考纂略」、「切韵复古编」、「白石轩杂稿」、「省轩文钞」诸书。
  毛先舒字稚黄,仁和人。父殁,弃诸生,不求闻达。年十八,著「白榆堂诗」;陈子龙见而咨赏,因师之。又尝从刘宗周讲性命之学。其诗音节浏亮,有七子馀风。家贫甚,尝欲卖田刻所著书,意未决;友人诸匡鼎曰:『产去则免役,纸贵可操赢;有两得,无两失也』。先舒然之。卒年六十九。有「声韵丛说」、「韵学通指」、「韵白匡林」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6 页
、「噀书」、「圣学真语」、「小匡文钞」、「螺蜂说录」、「东苑文钞」、「蕊云晚唱」诸集。
  诸匡鼎者,字虎男,钱塘人。与兄九鼎并有文名,时人比之机云、轼辙也。
  顾景星字黄公,蕲州人。生之夕,父梦星降于庭,形如半月;因以名焉。六岁能诗;八、九岁遍读经史,目数行下,时称神童。旋补诸生。
  先是,总督熊文灿挈降贼过蕲,诸贼中献贼最黠;荆王止饮,令走马后宫,与宠姬观之为戏。景星年十六,闻之曰:『熊公不得死所矣』!明年,献贼果焚谷城叛,屠蕲、黄;展转避乱之昆山,居焉。南都立,授推官;马士英使人密招,却之去。游黄山、白岳归,过钱塘,因浮家淀湖,为长隐计。
  顺治庚子(一六六0),诏徵天下山林隐佚之士;大吏强之,不起。康熙戊午(一六七八),又以博学鸿儒徵;有司敦迫就道,辞不赴试。以老病乞归,杜门息影,翛然遗世;颜其堂曰「白茅」,取「易」「旡咎」之义也。踰九年卒,年六十七。
  景星记诵淹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瞻,称霸才。有「读史集论」九卷、「贉池录」一百十八卷、「南渡集」、「来耕集」共七十三卷。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7 页
  杜浚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人;副榜贡生。启、祯之间,楚人言诗者多效法钟、谭,浚独以少陵为师;以此名闻天下。
  乱后,侨寓金陵,屡甚;南昌王猷定尝问『穷愁何似』?答曰:『往日之穷,以不举火为奇;近日之穷,以举火为奇』。猷定笑曰:『君言抑何隽也』!周亮工偶集诸名士观灯船于秦淮,出百金置席上为采,睹鼓吹词;浚遽起攫之云:『鲍叔知我贫也』!就吟席振笔直书,立成长韵一百七十四句;一座为之倾倒。求诗者踵至,多谢绝。钱谦益尝造访,至闭门不与通;惟故旧或守土吏徒步到门,则偶接焉。及功令有排门之役,有司注籍优免;浚曰:『是吾所服也』。躬杂厮舆,夜巡绰,众莫能止。
  晚年贫益甚,竟扼穷以死;年七十七,卒于扬州。生平论诗最严,于时人多所诋诃。有富者重价购其集,焚之。乡人某搜得遗稿刊以行世,即「变雅堂集」;盖不及十之三云。
  弟芥字苍略,亦诸生;与兄避乱,同居金陵。兄弟行略同而趣各异:浚廉隅,孤特自遂。遇名贵人,必以气折之;于众人,未尝接言语。用此,丛忌嫉。然名在天下;诗每出,远近争传诵之。芥则退然,自同于众人。所著诗歌、古文,虽子弟弗示也。方壮丧偶,遂不复娶。所居室漏且穿,木榻、敝帷数十年未尝易。每日中不得食,儿女啼号;客至无酒浆,意色间无几微不自适者。后浚七年卒,年亦七十七。有「些山集」。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8 页
  董说字雨若,号俟庵,乌程人;尚书份曾孙也。负异才;年十七为诸生,撰「夕惕篇」以自励。尝受「三易」之学于黄道周。国变后,祝发为僧,名南潜,字宝云;从南岳和尚退翁者受佛戒,尽焚其少作。辛卯(一六五一)退翁以海上事连染,几及祸;徒众星散,说独负书杖策相从不去。以是,尤为时所重。说经学极博,癖嗜文字,老益笃;相与赏析者,若江夏黄周星、吴中徐枋、金俊明、顾苓、吴江顾有孝、徐崧、乌程韩曾驹、嘉兴巢鸣盛、桐乡张履祥,皆遗民也。
  其后,居尧峰以终。所著书有「易发」八卷、「河图挂版」、「诗律表」各一卷、「周礼纬」、「律吕考」、「岁差考」、「分野发」、「六书发」、「甲申野语」、「补船长语」、「梦史」、「残雪录」、「扫叶录」、「西荒诗」、「拂烟集」、「丰草庵」、「宝云」诸集,凡三十馀种;合题曰「补樵书」(补樵,亦说自号也)。诗清淡荒远,草书尤奇逸;其「首阳咏」曰:『草笠古须眉,首阳一樵子;担柴入都城,閒话青峰里。云有两男儿,饥死西山趾;白发齐太公,泪滴青蘋水。还顾召公言,采薇人已矣』!读者可以知其寄托焉。
  又夏古丹,不详何处人。或云越人,胡姓;析姓为名。往来吴兴、石山,卒葬龙兴桥畔。有「葫芦藏稿」。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09 页
  周筼初名筠,字青士,别字筼谷;嘉兴人。少孤,事母以孝闻。遭乱,弃举子业,受廛卖米。尝购故家遗书一船;筐筥、斗斛、权衡与卷轴错陈之,唔自若也。一日,游嘉善,借宿柯氏园。有郡丞行署与园邻,筼吟诵达旦,丞不能寐,恚甚;遣吏勾摄,将抶之。有士夫解而免。其为诗超俊拔俗,不袭前人一语;时同里王翃、范路、李麟友、海宁朱一是皆相与唱和。
  性好施与;人有匮乏,倾囊给之。岁潦,率私钱散米以食饿者:生计遂渐窘。乃浪游,不复问家人产。尝游径山,日昏暮,踏雪走二十里就僧舍;僧曰:『山多虎;居士远来,得不动心否』?曰:『吾行不失道;一动心,则饱虎口矣』。客京师二年,未尝投贵人一刺。尚书徐乾学好延揽海内士,诸生徐善主其家,筼尝就善同卧起;乾学欲见之,终不可得。其归也,给事中某削三缄赠行曰:『挟此可得百金』!笑却之。归舟抵宿迁,卒;年六十五。著「采山堂集」二十四卷、「词纬」三十卷、「今词综」十卷、「析津日记」三卷、「投壶谱」一卷。
  李麟友字振公,嘉兴人;扬州训导自明次子也。扬州破,自明自缢学宫;麟友求父骨不得,痛哭返。遂弃举子业,以布衣终。其诗恣肆激昂,不落凡近。著有「醒齐吟草」。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1 页
小腆纪传补遗卷第[五]

    男承礼谨撰
   列 传
    孝 友
     赵希乾 颜伯璟 耿耀(兄光、光子于彝、耿辅)
     刘德瀇(刘思广) 周继圣(张维德、张振祚) 黄向坚
     顾廷琦 刘龙光 钱美恭(赵万全、王原)
     沈万育 卢必升 严书开 孙博雅(李明性) 杨嘉祯

  赵希乾字仲易,南丰人。父师高,早卒。希乾年十七,母病,日夜祷神祈身代,不愈。往问吉凶于日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吾母』?日者恶其烦,数曰:『危矣!剖心其可救乎』!希乾心识日者言,归见母病益危笃,作疏告神,书遗言付仲父及弟。时日光斜射床席,寂无一人;希乾取小刀坐床上,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冲其户,希乾惊疑,以为有人至;急反刀剜其胸肉置几上,复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2 页
取肠出,断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肉釜上,闷绝于床。弟妹出见釜上物,以谓希乾割股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血淋胸腹间,气垂绝;始知其割心。城邑喧传,闻于令;令亲往视之,命医调治。不数日,母病愈;希乾亦渐进食饮,惟胸前肠出不得纳,每日子、午间肠端沥濡濡下。月馀,胸肉合,终身矢从胸上出,而谷道遂闭;饮食、男女如常人。学使侯峒曾闻其事,拔充博士弟子员,补壬午(一六四二)恩贡。
  甲申(一六四四)后,奉母避乱山中;贫甚,卖卜以为养。又十馀年,母寿八十馀,乃卒。未十年,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颜伯璟字士莹,曲阜人;复圣六十六世孙也。性孝友,补四氏学生员。父允绍,官河间知府;值大兵至,城孤乏援,力不支,朝服北向拜,阖室自焚死。伯璟与弟伯玠时家兖州,兵亦至。城将陷,兵民皆窜,伯璟体肥不能走,伯玠手掖之以行,步益窘。伯璟曰:『同死无益;弟急去,犹可活也』!伯玠不肯释;伯璟绐弟他顾,跃下城。伯玠俯视痛哭,矢及其身而卒。伯璟仆地,伤左足;夜乃苏,为逻卒所得。舁以告帅,不为屈。帅惊异,问之,则颜子后也;遂延之坐,留帐前。有被掠者偶语曰:『昨见城中妇女十数辈,逻卒驱以走。中一妇不肯行,卒反刃击其臂;臂折,犹骂不已,卒杀之墙下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3 页
。有媪过之,指曰:「此颜氏妇也」』!伯璟曰:『得非吾妇朱氏乎』?告其帅迹之,果然。盖刃伤已四日矣,验其息犹未绝;载之还,复活。既闻河间已陷,长号,力请于帅护之出军垒;蹒跚走河间。时盗贼充斥,积日不能得食;既乃卒达河间,哭其父甚哀。方其父之自焚也,幼子伯珣甫六岁,仆吕有年抱之出火,负而走,道中流矢死;伯珣匿民间,顾得免。伯璟既拾父遗骸,复访得其弟,与俱还。倪元璐,其父座主也;至是道经河间,为文以祭曰:『父忠子孝,是吾师矣』!由是,伯璟之名闻一时。
  生平坦易,而家法严以肃,友爱季弟;训子孙以经义,鼓琴赋诗自娱。国变后,卒;恒自言寿止六十一,果验。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3 页

  耿耀,太康人;邑诸生。少时,从兄光受业,事之如父;凡出入起居,必咨禀而后行。崇祯壬午(一六四二),闯贼陷太康,耀率弟炳肩舆舁母避河朔,贸市以供甘旨。母病,耀朝出经营、暮归侍疾,夜不解带者累月。母没,扶榇渡河,将殡于祖茔。会镇帅高杰兵作乱,道梗塞;耀出入兵刃间,挽车以葬,不怵也。时定兴耿权与弟极以孝友称,炳尝慕其为人,订为兄弟;分宅以居,且赠田四顷。其「义谱」有云:『性地成宗,心源为谱』。容城孙奇逢闻而义之,为作「三耿合传」云。
  光字伯明,邑诸生。事继母孝,教诸弟严,家世业农;父应科,好施与。七世同居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4 页
,子姓百馀口,置圆几二,外则男子以次共食、内则妇女以次共食,额其堂曰「效艺」。尝赴省试,拾遗金数百于旅舍;俟其人归之。尝言:『行事当以圣贤为法,始无悔事;立心当求鬼神可鉴,始无愧心』。其刻志励行如此。子于彝,有学行。光卒未葬,值流贼屠太康,居民逃窜;于彝独抱父柩,号泣不去。贼大至,怵之曰:『汝独不畏死邪』!推堕城下,伤腰膂几死。越三日,贼退;踉跄归家,以土掩柩而后去。时岁大祲,人相食;邑令馈谷四十斛,悉推其馀以赈贫人。年八十二,无疾而终。耿氏以孝友名世,子姓守其家法;中州称礼让者,以耿氏称首。
  耿辅者,虞城诸生。早丧父,奉母避乱开封。会流寇决河灌城,辅倚浮木负母渡水逃,获免。后居母丧,哀毁骨立;缟衣蔬食终其身。
  刘德瀇,涿州人。父源汴,官鸿胪寺鸣赞。甲申(一六四四)闯贼陷京师,按京朝官及选人籍名,索诸荐绅搒掠之,号曰「追赃」;或立毙、或赂而免、或受其赂而又杀之。方是时,源汴名亦在索中;德瀇匿源汴他所,而身自诣贼曰:『刘鸣赞,即我是也』。贼拷责,默无一言。久之,度父已远去,乃奋起批叱骂贼;贼杖杀之。而源汴竟行遁,没齿不出。
  刘思广,襄城人。崇祯末年流寇乱,父汉臣被执;思广方十岁,号哭奔赴,父已被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5 页
害。恸哭收父尸,贼怒截其耳鼻,不肯去;贼怜而释之,负父尸以归。兄弟同居,终身无閒言。有姊少寡,迎归;抚其二子,给以田产。母殁,哀毁呕血,遂卒。寝门外产芝三本,人咸谓纯孝所感云。
  周继圣字述之,长沙诸生。献贼陷长沙,其乡人某,故与继圣有隙,嗾贼授以伪职;匿不出,则絷其母妻诣贼,仍不屈,则次第杀之,闯门歼焉。继圣力卫母,贼断其右腕。寻逸去;密谋聚众,歼贼并某家三百馀人,以其首祭母。督师何腾蛟上其事,授教谕;继圣痛家难,终身不仕。
  张维德,合肥人。崇祯乙亥(一六三五)流寇入境,执其父,将杀之。维德年甫十五岁,延颈就刃,求代父;贼义而释之。越二十一年,父卒;哀毁骨立,庐墓侧三年。
  又,张振祚,庐江人也。父宏任,携孥知四川嘉定州。崇祯壬午(一六四二)流贼逼城,振祚奉父命领数骑突出求援;城寻陷,振祚还,见父被害,触石死。
  黄向坚字端木,吴县人。父孔昭,官云南大姚知县;国变后,阻兵不得归。向坚孑身往寻之,以家事付其妻曰:『此行不见父母,不归也』!族党皆阻之,不听。既出门,遇客之旧往滇者,询之;告以道里远阻、猺獞险恶,复阻之。卒奋然往;一盖一笠,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6 页
越关数百重。将及滇,时兵戈未靖,滇人讶其形容、衣服不类,疑为间谍;告以实,痛哭如婴儿,众乃释之。至白盐井,遇父母及从弟何严,俱无恙;喜极,哭失声,蛮獠皆为感动。踰一年,得归。归时,途中与弟亲扶篮舆,怡怡如也。始辛卯(一六五一)十二月、讫癸巳(一六五三)六月,往返二万六千馀里;吴人作「乐府」以传其事。
  顾廷琦字坚,长洲诸生。父绳诒,知四川仁寿县;献贼破成都,不屈死。乱既定,廷琦黧面赤踝前后历四寒暑,始得扶榇归。中间川水暴涨,几死;绝粒数日,几死;遇盗劫,几死;临穹崖绝巘,坠深渊,几死:而卒不死。方之成都时,无有知父瘗埋处者;呼号路侧,誓不欲生。由遵义民辗转访询,始得诸龙脑桥侧。庐墓数月,往返六万四千馀里;抵里门,须发白矣。因自撰「入蜀记」。
  刘龙光字蓼萧,长洲诸生。父廷谔,官益王府长史。国变道梗,龙光始以省试归,兵后不知父母存殁,日夕涕泣;家故贫,徒步往建昌。时益府旧人无在者,祷于张令公之神,梦中若有告以石漈者;然不知所谓。久之,遇一尼云:『石漈为闽、粤交界处;今官道阻兵,出间道往,七日可达』。龙光乃冒死穿藤峡一线天,踰白石岭高万仞;蚁旋而上,血渍双足。过山麓,得微径;俯视山下有村,村中板屋三楹,流泉决决鸣石上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7 页
。龙光心动,谓『得毋即石漈乎』?叩其户,则母管氏出焉;喜极而哭。问父所在?先二年卒,殡板屋中;又大哭。村民闻之,皆来观;曰:『吾乡旧名「见娘村」,宋孝子王龙山见母处也。今遇子,又一孝子矣』!乃奉母扶榇归。孝养十馀年,母殁;以哭母,得心疾终其身。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7 页

  钱美恭,绍兴人。父士骕,由举人官云南阳宗县。有子三,美恭其季也。八岁时,庶母与仲兄之官,美恭及伯兄侍母留故乡。未几国变,滇南道梗,伯兄亦卒,美恭欲往寻亲;母曰:『空囊,能行万里乎』?美恭曰:『绝处逢生,未可知也』!遂于癸卯(一六六三)秋,由江、广抵广南;病痁,力疾行山径,十步九顿。至蒙自,宿土城旅店;竟夕不寐,悲吟声达户外。有杨姓者问之;告以故。杨曰:『是故钱守儿邪?守以考最,擢知嵩明州。乙未(一六五五)五月卒官,葬通海县之南山。在滇复举两子,今不知散失何所矣』!美恭遂至通海,问南山,无知者;哭于路左。有老人曰:『君家旧仆童姓尚存,盍询之』!至则不复识;详告之,乃相持哭。寻谒墓南山。仲兄至,亦不相识矣;探庶母、幼弟俱在。谋归父骨,无赀;寄迹僧寮,展转丐贷,始偕仲兄负骨归,盖往返六年矣。好事者,演传奇曰「寻亲记」。
  赵万全,会稽人。父应麟,儒而贫,出游四方。值国变,阻兵不得归;转徙他乡以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8 页
殁。万全幼,数从母问父所在。及长,遂辞母,独行求父;度淮,历燕、齐、楚、豫、秦、陇,日不再食,讴号于涂。初,万全将出,惧不审父状,张牍书应麟名及乡里、年岁、容貌揭于背以行。久之,抵马邑。有张文义者闻之,亟走视,诵所书牍;曰:『吾幸识而翁。翁客游无所寄食,尝为我授书;吾哀其死也,椁而封之』。万全闻言,号而仆,绝复苏者数;乃负骨归。以教授供其母;母亡,得合葬,庐冢上三年。
  王原,文安人。父珣,崇祯时苦岁荒役重,不能支;辞其妻曰:『我去,则追呼不及门;嫠妇孤儿,庶可安也』!遂逃去。原稍长,从群儿学,有嘲其无父者;归问母,得其故,大悲。既娶妇,乃辞母求父去;足迹半天下,乞食充腹,跣步重趼至见骨。一日,渡海至田横岛,假寐神祠;梦至一寺。已至辉县之带山,有寺曰「梦觉」;原心动,曰:『吾梦岂至是徵邪』?询之,父果在,已为僧;乃抱持恸哭。相将还里,夫妻、子母复聚焉。
  沈万育字和卿,常熟人。南都亡,负母避乱于野。遇盗夺其,母固不与;盗怒,将杀之。万育泣而求代,并得免。邻人失火,延母寝,母疾方剧不可以迁;万育号痛呼天,天反风,火以熄。母年八十馀,疾危笃;割股以进,弗瘳。梦绯衣神告曰:『疾非五药所能治也。医凌某在双林,速致之』!凌至,以针达之,霍然愈。万育性好义,建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9 页
桥梁、施棺槥;隐居以终。
  卢必升字寀臣,山阴人。生有异禀。年九岁,父芳患病,思得蟛蜞炙。必升潜携筐采诸沙口,为潮所没;得渔者救以竹筏,筐终不释手,而蟛蜞满其中。
  仲父茂无子,以必升为嗣。南都既亡,茂负侠气,尝仗剑独行,不知所往。必升奔觅诸暨山中,昼循林箐、夜则崎岖山谷;伏尸枕籍,惊跣疾奔,两足为沙石所啮,血缕缕渍地,行迹皆赤。遇一僧怜之,挟与俱;遇虎,匿高树,大呼『山神救我』!虎竟去。阅数月,得奉父以归。
  既而土寇窃发,茂陷贼营。必升往赎以金,不应;绕岸哭三日夜,不绝声。贼感动,为引至父前。贼欲其父降,胁以刃;必升冒刃,叩头流血。忽狂风疾雨,舟几覆;贼震骇,乃得释。茂既被创,病日臻;必升日夜侍侧,以两手摹患处。茂叹曰:『人摹我痛,痛在我身;汝摹我痛,痛在汝身』!
  先是,茂妻徐氏有女,忌必升为嗣,分其赀;尝遣盗要于路,击之垂死,遇救得免。必升处之泰然,徐氏卒感悟。年七十四而终。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19 页

  严书开字三求,归安人。父尔圭,官广东参政。书开幼警敏,八岁能属文;举崇祯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20 页
癸酉(一六三三)乡试。简讨汪伟,其座师也;北都陷,以抗节死。书开闻之恸哭,将往经纪其家。会丁母忧,居丧;愈哀毁。服除,乃走抵昌平,谒思陵,刲甡列祭,哭尽哀;守陵校尉王鸿羽叹曰:『咫尺京都,明之贵人达官无一停骖者;子何人斯,而哀若是』!
  既归,杜门不复出。与里中遗老为问道社,研濂、洛之旨,旁及兵刑、钱谷、屯田、水利诸经济学可裨世用者。其同年生溧阳陈名夏、合肥龚鼎孳,皆入仕;我朝方贵显遗书劝之出,书开坚拒之。
  性孝友;父尝卧病,百药弗效,沈思曰:『其殆中粤蛊乎』?即裹粮踰五岭求灵草;傍徨山泽无所得,号泣于道,恍惚似人有告以九华山者。返至九华,遇异人授以方,父疾果愈。抚庶弟如子。岁凶,出家财三千金,为县输逋赋;仿范庄义田,赡族人之贫者。
  戌、亥(一六五八~五九)间,海上师起;邑中大姓为群不逞所持,辄诬以通海,甚者诛夷、窜塞外。书开家故饶,坐是大困。邑令强之就试,宗人或怖之曰:『子不出,祸且及宗』!乃赴甲辰(一六六四)礼部试;未毕事,即移疾归。学士叶方蔼得其五策,奇之曰:『此真通知古今老宿也』!时甫变取士制,废经义、用策论,主司欲以冠多士;及次场,文不至,叹息累日。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21 页
  书开晚愈韬晦,结庐皋亭山,山人衲子相携,徘徊涧壑,往往经岁不归;自号逸山。卒年六十。有「逸山文集」十二卷。
  孙博雅字君侨,容城处士奇逢子也。幼端重,不苟嬉笑。甲申(一六四四)后弃举子业,绝意仕进。奇逢迁苏门,博雅独留;贫无以炊,赊柿饼以供母,徒步奉至苏门。母病,不交睫、不解衣带者三旬馀;及卒,为孺子泣三年,不见齿。奇逢年渐高,偕兄弟朝夕上食,夜则更卧床前候其欠伸,未尝顷刻离。时从奇逢游者日众,有数百里或数千里至者;博雅设榻供食,各得其宜。国朝康熙八年(一六六九),诏举山林隐逸,郡守程启朱以博雅名上之大府;以父老力辞。无何父卒,偕兄望雅、弟韵雅庐墓三年,哀毁骨立。
  博雅德器纯粹;与人交,和易可亲。见人一善,赞扬不去口;人有过,不显言,问引一、二古语相感发,听者耸然,多见省改。韵雅坐事被逮,系刑部狱凡五年,将远徙;博雅具橐饘以从,病致药饵,更周恤其同系者。家故贫,竭产供弟;故交所赠遗,皆拒不受。同难有械系者,博雅以蹇驴让之;徒步烈日,两足皆肿。尝遇暴风雨失道,几溺死;饥渴困顿,遂病。每假寐,口中喃喃,皆其弟事也。顷之,竟不起;弥留,犹张目曰:『吾弟免矣』!遂卒;年五十五。不数日,弟事渐解,竟免流徙。
小腆纪传补遗目录 第 1022 页
  士大夫高其义,私谥「文孝先生」。所著曰「约斋集」。
  李明性,直隶蠡县诸生;性笃孝。其父春秋高,日必五、六食;明性率其妇马鸡鸣起,盥漱问安,每食必手捧持之。自奉,糠籺不继。尝侍疾数月,衣不解带。居丧,屏酒肉,不入中门;晨兴必上冢号泣,六年如一日。时容城孙奇逢讲学苏门、祁州刁包聚生徒里闬,明性独笃行却讲,期为有用之学。隐居以终,学者私谥「孝悫先生」。
  杨嘉祯,江西宜春诸生;有学行。丙戌(一六四六)春,父文盛避兵山塘;兵将至,嘉祯从间道渡水报父。水湍急,被溺;流至深处,灭顶矣,犹跃出水面曰:『速走!速走』!遂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