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田赋志
卷八 田赋志 第 167 页
台湾通史卷八
                        台南连 横雅堂撰
   田赋志

  连横曰:井田之法废矣,乡曲猾豪,夺民之田,以殖私利。用其富厚,敖游官府,骄奢淫佚,势过王侯。而为之佃者,胼手胝足,水耨火耕,岁稔乃不获一饱,先畴自作,贷种于人,头会箕敛,从而剥之。贫富之等日差,贵贱之阶愈绝,而民怨郁矣。古者量人授田,一夫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所谓十一而税也。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是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故民皆有勇而知方;居则执锄以耕,出则荷戈而战。忠义奉公,以卫其国。此则先王经邦莅民之善制也。天井田养民,其田皆国之田也。及秦以后,民所自有之田也。民所自有之田,又从而赋之,亦曰以保之也。故民之输将不怠。若已不能保,而又横征之,使之蕉萃于虐政之中,是直以民为隶而已。
  台湾为海上荒土,其田皆民之所自垦也。手耒耜,腰刀枪,以与生番猛兽相争逐。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能宏大其族,至于今是赖。艰难缔造之功,亦良苦矣。当明之
卷八 田赋志 第 168 页
世,漳、泉地狭,民去其乡,以拓殖南洋;而至台湾者亦夥。山林未伐,瘴毒披猖,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有「埋冤」之名。及颜思齐至,郑芝龙附之,垦土筑屋,渐成部落。思齐既死,芝龙复降,漳、泉人之居者凡三千馀人。自生自养,以赡其家,固无政令以率之也。天启四年,荷人入台湾,借地土番。越二年,西班牙人亦入鸡笼,各据其地,以殖土宜,制王田,募民耕之,而徵其赋。计田以甲:方一丈二尺五寸为一戈,三十一戈二尺五寸为一甲。上则年徵谷十八石,中十五石六斗,下十石二斗。其时土田初辟,一岁三熟,糖米之利,挹注外洋,故至者日盛。崇祯间,熊文灿抚闽,值大旱,谋于芝龙,募饥民数万,人给银三两,三人合给一牛,载至台湾,垦田芟舍,以其衣食之馀,纳租郑氏,故富甲七闽。延平建宅,从者尤多。休兵息民,以事农亩。向之王田,皆为官田,耕者皆为官佃,赋仍旧。宗室文武召民自辟,谓之私田,则所谓文武官田者也。定则之法,亦分三等。纳税之外,又课其赋。所谓官斗,较中土仓斛仅有八升。原田膴膴,取之无尽。耕后数年,辄弃其旧。故三年一丈,课其增减,定其肥硗,而所以恤民之困也。诸镇之兵,各分其地,按地开垦,自耕自给,谓之营盘。三年之后,乃丈其则,以立赋税。农隙之时,训以武事。此则寓兵于农之意也。永历十八年,嗣王经委政陈永华。永华善治国,分诸镇土地,复行屯田之制。于是辟地日广,远及半线。二十四年,右武卫刘国轩伐大肚番,追之至北港溪,驻军以戍;则今之国姓庄也。宁靖王术桂
卷八 田赋志 第 169 页
入台后,以竹、沪一带,土厚泉甘,垦田百数十甲,岁入颇丰,有馀则散之故旧,不需汤沐之奉。而诸镇屯田至今尚留其迹。此则郑氏富强之基也。
  清人得台,廷议欲墟其地。靖海将军施琅力陈不可,乃设一府、三县。又奏请减赋,略曰:『今部臣苏拜等所议钱粮数目,较郑克塽所报之额,相去不远。然在郑氏当日,自为一国之用。因其人地,取其饷赋,未免重科。兹部臣等奉有再议之旨,不得不以此数目议覆。如以会议既定,当按数而徵,在道府责成所系,必奉行催科。兼以郑氏向时所徵者乃时银,我之所定者乃纹银,纹之与时更有加等。且臣前之议守此土者,非以其地可以加赋也。盖熟察其地,属在东南险远,关系数省安危。今既设官分治,拨兵汛防,则善后之计,宜加周详。而今所调守兵一万,乃就闽省经制水陆兵丁六万五千七百五十名数内抽调,兵无广额,饷无加增。就此议定钱粮数目,蠲减于寇虐之后,使有司得以仰体德意,留心安集抚绥。数年之后,人户繁盛,田畴悉易,赋税自充,有增无减。岂待按数而征哉』?下旨再议。于是奏定上则田每甲征谷八石八斗,园四石,其详如表。六十一年,巡台御史黄叔璥以台湾田赋较重内地。台之一甲,得内地十一亩三分一釐有奇。内地上田,各县徵法不一,约折色自五、六分以至一钱一、二分而止,是一甲不过徵至一两三钱为最多矣。今台徵谷八石八斗,使谷最贱,石为三钱,已至二两六钱四分馀,况又有贵于此者。而民不以为病,地力有馀。上者无忧不足,中者绝长补短,
卷八 田赋志 第 170 页
犹可藉以支应;若履亩勘丈,便难仍旧矣。雍正五年,巡台御史尹秦奏言:『台湾全郡尽属沙壤,地气长升不降。所有平原,总名草地。有力之家,视其势高而近溪涧淡水者,赴县呈明四至,请给垦单,召佃开垦。所开田园,总以甲数。每甲约抵内地十一亩有奇。郑氏当日分上、中、下三则取租。开台之后,地方有司照租徵粮,而业户以租交粮,致无馀粒。势不得不将成熟之田园,以多报少。欺隐之田,倍于报垦之数。臣等细访向来任其欺隐不行清查之故,则其说有五。现徵科则,计亩分算,数倍于内地之粮额,若非以多报少,不能完纳正供;一也。台湾沙地,每岁夏秋大雨,山水奔泻,冲为涧壑,流沙壅积,熟田亦为荒壤,若非以多报少,将何以补苴亏缺;二也。台地依山临海,田园并无堤岸保障,海风稍大,咸水涌入,田园卤浸,必俟数年咸味尽去之后,方可耕种,若非以多报少,何以抵纳官粮;三也。台地土脉炎热,不宜施肥,二三年后,力薄寡收,便须荒弃两岁,然后耕耘,若非以多报少,焉能输将公课;四也。台湾佃丁皆系漳、泉、惠、潮之客民,因贪地宽,可以私垦,故冒险渡来,设使按亩清查,以租作粮,则力不能支,势必各回原籍,以致田园荒废,额赋虚悬;五也。夫田粮之欺隐若此,其所以致此欺隐而难以清查者又若此。自宜作何变通,以除欺隐之弊。海疆重大,与内地不同。臣等愚昧,不敢轻议,谨具实奏请圣裁。至于北路彰化一带,县系新设,地稍偏远,臣等见其多属未辟之土,亦宜召民开垦。案查淡水同知王汧曾经具详,称北路虎
卷八 田赋志 第 171 页
尾溪以上,间原宽旷。召民开垦之法,毋许以一人而包占数里,祗许农民自行领垦,一夫不过五甲,十夫连环互保。定限三年,比照内地粮额起科。再如熟番场地,向有奸棍认饷包垦,久假不归。若任其日被侵削,番众无依,必退处内山,渐变生番。宜令大社留给水旱地五百甲,中社四百甲,小社三百甲,号为社田,以为耕种牧猎之所。各立界碑,四至田亩,刊载全书,以俾日后势豪不得侵佔。其馀草地悉行召垦,并限三年起科。臣等细加寻绎,事属当行。唯召垦农民,以宜照臣等前摺所陈,亦令归庄并田,务使匪类无处托足,以靖盗源』。九年,诏以台湾土田自七年开垦及自报升科者,改照同安则例,化一甲为十一亩三分有奇,计亩徵银,仍代以粟,每银三钱六分折粟一石,粟一石折米五斗;其详亦如表。而新则较轻旧则不啻数倍。计岁徵粟十六万九千二百六十六石九斗九升有奇。例以十月开徵,至腊而毕。每粟一石徵耗一斗,折银五分,以防入仓之损。全台正供之粟,支给班兵十五营,需米四万四千八百五十一石八斗。又配运福、兴、漳、泉平粜以及兵米眷米十六万六千五百石,又运督标兵米折粟一万五千五百七十石;详在粮运志。顾全台徵收粟数,不敷起运,每年以运粜四府粟价发台,分给四县,籴补足额。其耗粟之银,则为官署公费,而有司且加之数倍,以入私囊。故例:有司催科,凡得八成者录其功,而八成以上则吞没之。一行作吏,便为富翁,故俸禄甚薄,而供奉酬酢多取之民也。乾隆九年,诏曰:『台湾田园已照同安则例,后经部议以同安科
卷八 田赋志 第 172 页
则过轻,应将台地新垦之田园,按照台湾旧额输纳。朕念台民远隔海洋,应加薄赋,以昭优恤。除从前开垦田园,照依旧额、毋庸减则外,其雍正七年以后报垦之地,仍遵雍正九年奉旨之案办理。其已照同安下则徵收者,亦不必再议加减。至嗣后垦辟田园,令地方官确勘肥瘠,酌量实在科则,照同安则例,分别上、中、下,定额徵收。俾台民输纳宽舒,以昭加惠边方之至意』。
  夫台湾为海疆重地,每有水旱之灾,辄奏请蠲赋,故人民易于乐岁,而开垦日进,远入番地。其始佃农力小,不足经营,富豪出资本、给牛种,建庐凿圳,以任其费。田成,则纳其谷十之一、二,谓之大租,或徵圳租,谓之水粟。每甲应纳谷石,永久不替。道光四年,署兵备道方传穟上书总督孙尔准,力言业户之弊。书曰:『千万人垦之,十数人承之,而一人所给垦照,或千数百甲,淡水是也。万人垦之,千人承之,而地数千甲,给垦照者数千人,每人仅数十甲,最多亦十数甲,并无业户,以民为官佃者,噶玛兰是也。夫业户之设,其弊无穷。其始豪强有力者十数人,出领垦照,名为自出工本,募佃垦荒,实则其人工本不多,鸠集朋党,私立约据。及其垦成报官升科,而业户一人,界广甲多,且易隐蔽。及赋已定后,或十馀年,或数十年,遇有水旱偏灾,冲崩塌坏,亦任意影射。且徵收供课,户祗一人,实缺千万。一经破败,更换为难。请以淡水言之。其地南自大甲,北至鸡笼,绵长三百馀里;自山至海,腹内所宽亦四、五十里。
卷八 田赋志 第 173 页
较诸台邑,固自倍之;而考其正供,仅有台邑四分之一。业户编入徵册者,仅数十人。此所以地广赋少也。然则业户自宜殷富,每年自清国课;而每年实徵,民欠犹十之二、三。业户大半贫窭,何也?业户坐收其租,除完课外,别无所利。田园实非其有。历年既久,冲崩塌坏,渐就硗确,而佃户逃亡也』。初,噶玛兰开垦之时,吴沙父子邀赵隆武、何绘等赴省呈请开垦,先与佃户私议,将来告成,应由业户升科完粮,佃户每甲田定纳大租谷六石、园四石。及杨廷理筹办建治,深虑不敷经费,议裁业户,而由散佃报升。谓此租额仿与淡水拳和官庄相符,详请转奏,援以为例。部议不许。以拳和官庄久已无案可稽,若照屯案办理,屯案田园各分六等,此项园徵四石,已准屯案第四等,则田不应列第六等,漫无区别。是拳和官庄与屯租二案,均难援引矣。然其后仍定田六、园四之率,丈升报部。有田二千一百四十三甲馀,园三百甲馀,岁徵租谷一万四千六十三石有奇。供耗之外,又徵馀粮,此为各属所无。查台湾升科章程,凡田园祗徵正供、耗羡。若徵别款租赋,从无并徵正供。而兰属独增馀租,犹之他属杂徵,固不与供耗核计考成也。顾馀租实为筹备经费之计,即仿淡水屯租之例,每石折色一圆,奉文照议在案。嗣以同安下沙则而计,则田一甲徵谷六石,又徵供谷一石七斗五升八合四勺七秒二撮,耗谷一斗七升五合八勺四秒七撮,馀租四石零六升五合六勺八秒一撮;园一甲徵谷四石,又徵供谷一石七斗一升六合六勺一秒一撮,耗谷一斗七升一合六勺六秒六撮,馀
卷八 田赋志 第 174 页
租二石一斗一升一合七勺二秒八撮。较之创始原议,凡田减耗六升八合三勺八秒三撮,园减供二勺、耗六升六合七勺五秒九撮,悉入馀租,以副其用。嘉庆二十三年,台湾府知府以兰地初启,民力未充,详请豁免馀租。而司中以核与原案田六、园四之数,实为减少,未许。道光七年,奏请改则,而馀租更宽裕矣。
  先是,台湾田赋自荷兰以来,皆徵供谷。归清后,亦以此为兵糈。而谷价既贱,当事者无所获利。二十三年,改徵折色,每石六八秤银二圆。当是时,市价每石仅值一圆五角,而当事者又格外诛求,兼有火耗之损。台湾县保西里人不从,几至激变。庄豪郭崇高走吁北京,诏逮知县阎炘治罪,事始息。澎湖为海中群岛,地瘠而硗,素不播稻,所产唯番藷黍稷,一逢咸雨,枯槁不收,故其地不赋,由台供之。光绪三年春,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蠲台湾杂税,略谓台、凤、嘉三邑合长二百九十里,额徵供谷十三万馀石,而彰、淡、兰一厅两县合长五百八十里,仅徵谷五万六千馀石。盖台、凤、嘉开辟之地较早,税则皆沿郑氏之旧,而漳、淡、兰新垦之地,新定科则,故赋较轻也。十一年建省,以刘铭传为巡抚,沈应奎为布政使。铭传负吏才,以台湾经费向由福建协助,欲谋自给之计,振兴物产,以尽土宜。十二年五月,奏请清赋。疏曰:『窃查台湾粮课,自入版图以来,仍循郑氏之旧,每丁岁徵银四钱八分六釐,乾隆元年,钦奉恩谕,台湾丁粮著照内地分中减则,每丁徵银二钱,以舒民力,岁徵银三千七百六十馀两。及十二年
卷八 田赋志 第 175 页
,乃议匀入田园徵收。其番众所耕田地,概免完赋,照旧就丁纳粮。至道光间,通计全台垦熟田园凡有三万八千一百馀甲,又三千二十一顷五十馀亩,谷种折地一千四百三十亩,年徵栗二十万五千六百馀石,租番银一万八千七百馀圆。至今已数十年,垦熟田园较前多至数倍。统计全台之额,仅徵额银一万五千七百四十六两,洋银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九圆,又谷十九万八千五十七石,久无报丈升科。伏维我朝轻徭薄赋,亘古所无,而于台湾一岛尤为宽厚。雍正、乾隆间,屡奉恩谕,台湾赋税,不准议加。其时海宇澄清,升平无事,朝廷以台湾一隅无足重轻。今则海上多警,而台湾为海疆之要隘,奉旨改建行省,经费浩大,今昔不同。臣忝膺斯土,目击时艰,当此财用匮乏之时,值百废待举之际,不能不就地筹画。三、五年后,能照部议,以台地自有之财,供台地经营之用,自成一省,永保岩疆。况叠次钦奉谕旨,开源节流。顾以额定之赋,应有之税,乃部库入款之常经,国家经久之至计。舍此不为,徒求邻省,虽至舌破唇焦,缓急仍不足恃。臣渡台以来,详查民间赋税,较之内地毫不轻减。而询其底蕴,全系绅士包揽。若某处有田可垦,先由垦首递禀,承揽包垦,然后分给垦户。垦首不费一钱,仅递一禀。垦熟之后,每年抽租一成,名曰大租;又有屯租、隘租各项名目。而粮课正供毫无续报升科。如台北、淡水田园三百馀里,仅徵粮一万三千馀石。私升隐匿,不可胜计。臣现由内地选调厅县佐杂三十馀人,分派南北各县。又由各县选派公正绅士数人,会同先查保
卷八 田赋志 第 176 页
甲,就户问粮。一俟田亩查明,再行遂户清丈。委派台湾府知府程起鹗、台北府知府雷其达,各设清赋总局,督率办理。至于赋税之轻重,应俟丈量之后,再请旨饬部覆议。维念台湾民风强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聚众挟官,视为常事。林爽文之变,则言升科之逼迫。以是委员下乡清查,视为畏途。且千山丛杂,道路崎岖;若非勤实耐劳之员,协同公正绅士,切实清查,无裨实际;且恐竣事无期。惟有严定赏罚,以冀成效。若各地方委员绅士等妥速办理,认真清查,臣请照异常劳绩,从优奏奖,以示鼓励。倘有贿托隐匿等情事,抑或畏难延误,即行参革。庶得实力奉行,为朝廷经久之谋,除地方吞匿之弊,裕国便民,以期有裨台湾之大局』。六月,诏可。设清赋局于台北、台南两府,以布政使辖之,命知府统理。各厅、县设分局,任总办,以同知、知县主之。
  初,铭传议办清赋之时,先询各厅县。或以为当编查保甲,就户问粮;或以为即施办清丈,就田问赋。而众多主前说,且为根本之计。于是先办保甲,限二月告竣。乃以清赋之意告示于民曰:『台湾地方自乾隆五十三年续丈之后,至今开辟田园数倍于前,久未报丈升科。从前海宇升平,朝廷视台湾一岛,不足重轻,期无内患,不虑外侮,赋税一项,屡奉恩诏,格外从宽,以示绥远安边之意。现在海疆多事,台湾重地,久为外人窥伺。朝廷特设巡抚,以资控制。本爵部堂忝膺斯土,应为地方远大之谋。故招抚生番,以靖内患;筹办海防,以御外侮;清查田亩,以裕饷需。不惮劳怨,惨澹经营,一
卷八 田赋志 第 177 页
时并举,以为长治久安之计。尔百姓等渡海迁来,当知创业不易,须为子孙立百年之业,官民一德一心,共保岩疆,同享乐土。查台湾素称沃壤,近年开辟日多,旧粮转形亏短,皆由业户变迁无定,粮额向不催收;故遇逃亡,莫从究诘。或由田园籍册失毁,户无确名,疆界混淆,土豪得以隐匿霸佔,奸民从中包揽控争。或籍防番抽收隘租,或称完粮自收大租。强者有田无赋,弱者有赋无田。更有近溪田园,水冲沙压,小民无力报豁,田去粮存。种种弊端,国计民生,皆有阻碍。若不及早清查,贻害胡底。现经奏明清丈全台田亩,委派南、北两府,设立总局,剋日举办。尔等田园一经清丈,编立字号,某字某号之田,则为某处某人之业。粮户何名,册籍昭然。遇有买卖,立即过户催收,可免侵佔冒争,永杜搆讼之弊。其有水冲沙压之地,亦可随时禀报,顿释累积之负。是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自示之后,一律办理』。嗣以清丈章程,颁发于民。其时各属业户,多虑加租。劣绅土豪,造作蜚语。铭传不为所挠,督励有司,昼夜不息。八月,复以丈法昭示于民曰:『台湾田园,举办丈量,前经按照淡水县志载定弓尺制度,每戈一丈二尺五寸为准,分颁各属应用在案。现据宜兰、新竹两县先后禀称:该二邑丈量田亩,向以一丈三尺五寸为一戈,与现颁之戈互相比较,每戈多加一尺。绅民哓哓,置辨不休,请示遵办等语前来。查台湾自国初始入版图,核算田亩,有所谓每戈、每甲等名目,皆系郑氏一时权宜。雍正九年,特奉廷旨,台湾田园化甲为亩,系以戈数核为弓
卷八 田赋志 第 178 页
数。其弓定制六尺,积二十四弓为一亩,载在志乘,遵行已久。现在举办丈量,犹用戈、甲名目,不过因其旧俗,以计总数,为将来积算之端。至于量则升科,仍应遵照定章,以弓计亩。如以一丈二尺五寸之戈,就一甲之田化弓计亩,有十一亩三分有奇。如以一丈三尺五寸之戈,就一甲化弓计亩,有十三亩一分八厘有奇。是长一尺之戈,每甲即多一亩八分八厘之赋,并无便宜。该二邑以弓小一尺,藉词争执,难保不误。尚执戈大赋轻、戈小赋重之成见,亟应剀切晓谕,以昭定制,而释群疑。台湾田园化甲为亩,奉旨遵行定章,断不能仍复论戈纳赋。现在所用旧弓尚是五尺,迨清丈之后,仍应以戈伸尺,按六尺为一弓,积二百四十弓为一亩,计亩升科。尔人民将来供赋,不定于戈尺之短长,而定于弓数之多寡。其戈长者既不能有所取巧,戈短者亦决不至多完。尔绅民务当晓然朝廷治赋经邦,一秉大公,毫无偏拗。其各懔遵』。十月,各属渐报丈竣,乃定租率。仿江南一条鞭法,举前之丁税、耗羡等而括之,折色完纳,并加补水、秤馀,以定地则。凡分四则。前之不入则者,如新竹以北,则为一等、二等、三等;彰化以南,为平等、次等、下等。丈单列天、地、人三号。鱼塭之率视天字田,故业户较益。台南之田,有早季养鱼而晚季播谷者,收利尤丰,而纳租则轻也。前时大租多议裁废,至是乃据减四、留六之制,以归小租纳课,而业户仅得其六。十二月,颁定徵租之制,其详如表。于是全台田赋计徵六十七万四千四百六十八两,实增四十九万一千一百零二两
卷八 田赋志 第 179 页
。十四年春正月,示领丈单,甲费二元。嘉、彰两邑民户骚动。而彰化知县李嘉棠素贪墨,施九缎起而抗之,纠众围城,提督朱焕明被戕,铭传派兵平之。裁收丈费。以十八年五月,撤清赋局,而全台田赋乃定。


卷八 田赋志 第 179 页
    官 庄

  初,施琅克台之后,以台地肥沃,土旷人稀,奏设官庄,召民开垦。按其所入,以助经费。康熙四十九年,兵备道陈瑸以其有弊,奏请废止,其入官。雍正元年,漳浦蓝鼎元上书巡台御史吴达礼,略曰:『台湾旧有官庄,为文武养廉之具。今归入公家,各官救口不赡矣。夫忠信重禄,所以劝士。况官人于遐荒绝域,欲用其身心,而冻馁其妻子,使之枵腹从公,非情之平也。官庄犹古公田,更不病民。旧庄虽没,新地可再垦也。查台北有竹堑埔,沃衍百馀里,可辟良田千顷。又当孔道要冲。曩以弃置荆榛,故野番敢于出没。唯地大需人,非民力所能开垦,莫若令全台文武各官,分地辟之,各捐资本,自备牛种、田器,结庐招佃,永为本衙门恒产。不独一时之利,万世之利也。夫台地素腴,随垦随收。一年所穫,足敷其本。二、三年后,食用不竭。以天地自然之利,为臣子养廉之资,而又可以祛番害、益国赋、足民食,是一举而数善备也』。达礼据以入告,许之。于是总兵蓝廷珍先垦猫雾之野,名曰蓝兴,即今台中郡治之地。其田
卷八 田赋志 第 180 页
最沃,有泉可溉,每甲岁可得谷百石。八年,总兵王郡奏以台湾赏恤兵丁之,购置业产,而收其利,照例纳租,由镇理之,派员徵收。其后官庄一百二十有五所,年徵糖、谷、牛磨、鱼塭等三万七百三十九两九钱六分六釐,逐年增多。而奸猾之徒,夤缘武弁,藉名官庄,侵佔番地,以牟私利。番黎怨恨,莫可谁何。乾隆九年,诏曰:『外省镇将等员,不许任所置立产业,例有明禁;内地且然,况海外番黎之地!武员置立庄田,垦种取利,纵无佔夺民产之事,而家丁、佃户倚势凌人,生事滋扰,断所不免。朕闻台湾地方,从前地广人稀,土泉丰足,彼处镇将大员无不创立庄产,召佃开垦,以为己业。且有客民侵佔番地,彼此争竞,投谳武员,因而据为己有。亦有授受前官已成之产,相习以为固然。其中来历不明,是以民、番互控之案,络绎不休。若非澈底清查,严行禁绝,终非宁缉番民之道。著该督抚派高山前往,会同巡台御史等一一清釐。凡历任武职大员创立庄产,查明并无侵佔番地及与民番并无争控之案者,毋论本人子孙,或转售他人,均令照旧管业外,若有侵佔民番地界之处,秉公清查,民产归民,番地归番,不许仍前曚混,以启事端。此后创立产业,开垦草地,永行禁止。倘有托名者,即将本官交部严加议处,地亩入官。如该管官吏通同容隐,并行议处』。十七年更立石番界,以禁侵垦。而垦者仍多,远至内山。五十五年,颁行清丈,凡侵垦番地者皆入官。而运会所至,防不胜防,其令遂废。

卷八 田赋志 第 181 页
    隆 恩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役,钦差大臣福康安治军台湾。既平,尚馀兵饷五十馀万两,奏设隆恩官庄,募佃耕之,或购大租岁收其益,以充赈恤班兵之。台湾之兵均调自福建,离家远戍,遇之较优。然多为武弁侵没,不副设置之意。其田多在彰、淡两属,租制与官庄同,岁徵谷三千七百馀石。光绪十八年,布政使唐景崧通饬各属,谓『台、澎各营原置隆恩官庄田园糖,所收租息,除完纳正供外,馀由营造册送司,按年在请领台饷内扣存司库,入拨充饷。乃因递年租息参差不等,奉部行令,按照乾隆五十四、五两年租息统算折半,匀计作为定额,盈则尽数造报,绌则令承办营员赔补,例定甲年徵收,乙年造报,闽省历办在案。嗣因各营原置田园案券,间多被匪遗失。历年既久,官弁递更,逐年祗向原佃收租,不复问及田园处所。间有被水冲塌者,亦久不报豁,佃户难免赔累。弊窦丛生。以致东移西扯,竟将所垦民业,希图免粮,混为官庄者有之;逐年滞欠短额,积压数年始行造报者有之。是此项官庄,从前业已混含不清。迨至全台一律清丈之时,南北情形又各不同。台南则就田查问,是以此次田园历历可考;台北则不问何项田园,统行清丈。在当时则藉删除各项名目为辞,殊不知此项田园,系发帑买置,定由官收,与民田之缴纳番租、隘租、屯租,情形迥异。嗣因清丈完竣,民业钱
卷八 田赋志 第 182 页
粮议由小租户完纳,大租减收四分,贴给小租完粮。而台北官庄田园亦由佃户承粮,由台北府雷守议照大租章程,营中减收四成,司中祗照六成扣收租息,奉前抚宪批准,行司照办。当时办理,原为一时权宜之举,不能遽以咨部。何也?盖以各处扣饷之庄租,系除完纳正供之,净收租息。清丈以后,供赋多至数倍,供多则租亦多,何以转少四成,是以难于咨部。台南各县田园历历可考,系清丈时查询,佃户自称。各县照所指之田园,年应徵收钱粮秤水赴营催完。营中则较之前年所纳供赋盈溢数倍,租息因之而短。各营所以纷纷藉口。然台南官庄田园盈溢,可想而知。倘营中原置田园案券尚存,何难一一清理,租息尚可加增。祗以各营案券燬失,兼以当时原置田园甲数,并无造册分送督抚司存案,以致上年赴闽查考,无从检出。现各营以新定钱粮,较之旧时供赋溢出数倍,台北议以减四收六章程,而台南则不能完纳。迨至奏销迫届,由县详司,就饷核扣,而各营钱粮既多,租额因而减少,纷纷又以案照台北减四收六核扣租息为请。查此项隆恩田园,系属发帑购置,递年徵收租息,完纳钱粮之外,扣存司库充饷,各数目均咨部有案。台北议以减四收六,实因田园混入民业,丈量未经指出,暂时权宜办理,然亦不能遽以咨部。现民业均已升科,而官庄历年瓜葛不清。若统照减四收六办理,递年司库短扣五千馀两,从何弥补?亟须通筹全局,澈底清釐,俾得一劳永逸。拟将台南、安、凤、嘉、彰四县官庄田园,清丈既已指出,应饬各县委员会营按明图册所载前赴,
卷八 田赋志 第 183 页
就田问佃,向佃议租,重新整顿。台北淡、新、宜各县,虽无田园之可考,总有佃户之可凭。向佃追田,罢四六之议,逐一清理。或田甲不敷,租额短缺,究竟是何原委,抑系昔年被水冲塌,据实造册送司,分别核办』。于是各县会营清釐,终不能澈底追究,而每年所徵祗有十之七、八而已。


卷八 田赋志 第 183 页
    抄 封

  抄封亦官租也,其租有二,曰叛产:林爽文之役,凡与党人者,皆籍其田,或被株连,所抄至数万石,多在嘉、彰两县。自是每有乱事,援例以行,为官署岁入之。叛产之业,之于民,而收其税。岁徵银约五万四千两。曰生息:从前府道库每存至数百万两,或数十万两,贷之富民,而收其息,息甚轻。一遇有事,则收回之,而仓卒难缴,或凌夷无力,亦籍其田以取偿焉,售之于民以抵焉。按年出,而收其税,亦为官署入之一。其详皆在度支志。然抄封之中,有拨支兵饷者,有充地方公费者,又有鬻供军需者。其业散在各县,统归台湾府遴派佃首,代为徵收,多属富绅揽办。其田园各分三等:上田每甲纳谷三十二石,中二十六石,下二十石;上园视中田,中园视下田,下园十八石。道光间,年徵五万六千馀两,亦如官庄祗徵十之七、八。每年可得秤馀四千馀圆,以补额拨加饷内应徵未完租额。同治六年,署知府叶宗元请将秤馀尽数归公
卷八 田赋志 第 184 页
,许之。及清赋时,亦照官庄办理。


卷八 田赋志 第 184 页
    番 租

  台湾固土番之地,其田皆番之田也。我民族拓而垦之,以长育子姓,至于今是利。然其成也,固非一朝一夕之故;胼手胝足,出生入死,而后得此尺寸地,如之何而不惜也。先是我族以入垦番地,远及内山。清廷下令设界,禁出入,违者治罪,且籍其田。而利之所在,人所必趋;禁者自禁,而垦者自垦,终至法令不行,讼狱日出,固非计之得也。雍正三年,户部覆准台湾各番鹿场,间旷地方,可以垦种者,命地方官晓谕,听各番租与民人耕种。五年,巡台御史尹秦据淡水同知王汧详请,大社留给五百甲,中社四百甲,小社三百甲,号为社田,以为耕种牧猎之地。其馀悉行召垦,并限三年起科。奏请颁行。于是垦者先与番约,岁纳其租,谓之番大租。其约曰招垦,或曰永耕,记其界址租额,存以为据,或报之官。背约者官为催科,所以保护番黎也。番大租有二:公有者谓之公口粮租,土目收之,照其社例,以充公费;私有者谓之私口粮租,番自取之。然其租率不定。召垦之时,互先立约,如活租则照所穫之谷而赋之,或十之一,或十之二,或十之一五。而死租则视地肥瘠以定,大略为十之一。其详如表。顾活租虽较多,一遇凶岁,必须减赋。若死租则不论丰歉,莫得改易。台湾民田之税佃亦如此。自是
卷八 田赋志 第 185 页
以来,开垦日进,负租者亦多,番不能索。道光初,淡水番人乃由汉人揽办,代为催收,而取其费。光绪十三年清赋之后,照大租例,去四留六,并废代收之弊,而番田变为民田矣。水沙连六社化番,拥地甚广,番不能耕,募汉人垦之。田成,纳其所穫百分之五,谓之亢五租,或曰空五租。道光十五年,埔、眉二社正通事巫春荣与社番约垦草地八十五甲,按甲纳租,田谷二石,园一石,以早晚两季摊缴。其后垦者均照此例。锄耰并进,遂成乐土,至设埔里社厅以理之。然佃户多负租。光绪六年,始设总理揽收,分与化番。十一年,更命义塾教习偕番收之,岁与千石,馀归官,以充抚育之费。十三年,改归官租。十月,全台颁定租制。通判吴本杰据埔里社绅士禀称布政使,以埔属田园既纳亢五租,若一律照完正供,未免过重。许之。乃不入上则,中则田徵银一两三钱六分,下则一两九钱,园降一等,约轻三分之一。而亢五租改为一石八斗,岁收二千四百石,以千石给番,千石归官,四百石为催科之费。而亢五租亦变为官租矣。
  初,噶玛兰设治时,西势之地民垦已定,而东势未辟。自浊水大溪以南至苏澳,凡十六社,平原膴膴,付之荒芜。杨廷理遣三籍头人理之,分授漳、泉、粤人开垦,计有二千五百八十三甲。番素愚惰,既归化,益不敢较,膏腴尽为民有。通判翟淦与廷理议,禀请总督汪志伊,以各社近处存给之;大社二里,小社一里,谓之加留馀埔。然番不能垦,官为召佃,以三籍头人为佃首,经理徵收,按社计丁而分给之,谓之加留馀埔租
卷八 田赋志 第 186 页
,每甲定谷四石。凡丈地一千二百五十五甲二分。漳佃首二人,分地七百六十二甲馀,纳租三千零五十石九斗三升九合,配社十二。泉佃首一,分地三百八十三甲馀,纳租一千五百三十三石九斗五升七合,配社三。粤佃首一,分地一百三十五甲馀,纳租五百五十八石八斗三升一合,配社一。自嘉庆十五年起,至二十三年次第告竣,奏免升科,民番皆受其利。光绪十三年清赋之后,亦照去四留六之例,而变为民田矣。
  番大租之外,有山租,亦民与番约者也。阿里山为嘉义熟番,归化最久,而地甚广,山产多。汉人入垦者,上田甲纳谷三石,中二石,下一石,园降一等,随时折色。其土产则照所穫百分之五纳之,谓之山面杂租。乾隆三十五年,北路理番同知为之管理,由官给照。洎清丈时,亦照大租之例,以六分与番,官得其四,充云林抚垦局之费。
  台湾溪流源自内山,引圳溉田,先与番约,而纳水租。其租不一,或银或谷,或以牛酒,藉事和亲,而辟其利。故此租者亦番租之一也。


卷八 田赋志 第 186 页
    屯 租

  乾隆五十三年,钦差大臣福康安奏设屯番,以理防务,语在军备志。其时始有屯租。以番境未垦之地及抄封之业,凡八千八百馀甲,分给屯丁,自耕自给。嗣以抄封三千三百馀甲,拨充班兵之饷,馀地未敷。五十五年,颁行清丈,查出侵垦田园三千七百三
卷八 田赋志 第 187 页
十四甲馀,悉没之官。分则定租,岁可徵谷四万一千数百石,充为屯田,募佃耕之,官收其谷。以二、八两月分给屯丁,谓之屯租。五十六年,闽浙总督札委泉州知府来台,查勘屯田,量甲定率,其详如表。每谷一石折色一圆,岁收四万一千二百六十一圆四角六分六釐四毫二丝。屯饷之馀,以充隘饷。又其有馀,为开辟水利之费、赏恤屯丁之。请垦佃户禀由理番同知给照,或曰易知,如契券。自是以来,屯务渐废,每为势豪佔据,或被佃首隐匿,租额愈减,不足于用。嘉庆十五年,总督方维甸巡台,以官给各屯未垦之地,多为奸民通事串通欺诈,引诱典卖,越界侵佔,饬北路理番同知、凤山知县分勘南北各屯。如原给埔地及应交屯饷田园,许民自首,不究其罪。又以奏明清理者,系属原给埔地五千六十九甲,拨充屯务公费六百二十一甲,应徵屯饷田园三千七百三十五甲,查明原数,并不加租,民番各地,悉仍其旧。以此晓谕,颇为整顿,未久又废。光绪十三年,闽浙总督杨昌浚奏言:『台湾当初设屯授地,徵租支饷,订立章程,法良意美。顾今已百馀年,积弊愈重,徵收屯租,不充其额,支发屯饷,仅给其半。盖以原给屯田之数,叠遭兵燹,档案不存;加以分隶各县,悉任佃首,田园界址及其租额,不得而知。故今亦不能详查。而佃户遂图矇混,以硗确之地,易肥饶之田;又或禀报水冲沙压,冀请豁赦。故欲祛其积弊,似应别行丈量,造明图册,以知屯田之地,庶于防务或有裨益』。是时巡抚刘铭传颁行清丈,以屯田既纳屯租又课正供,虑有过重,乃减屯租
卷八 田赋志 第 188 页
十分之四,改为官租,照则定课,分给丈单,与民田同。而佃户仍多隐报,且抗而不缴。十六年,全台所收租额,仅有三分之一。十七年以后,且无一缴者。时各县业户以清丈故,民多谤黩,故铭传不欲过激,以丛众怨。爰筹别款,半发屯饷,而屯租几废矣。


卷八 田赋志 第 188 页
    隘 租

  隘丁之设,用以防番。官设之隘,由官分地受耕,或支给口粮,以赡其身。而民隘则民给之。徵收隘内田园,谓之隘租。隘租之率,各属不同。或甲徵一石,或多至八石,视其远近险夷为差。皆于设隘之时,后先议定。其徵率则业三佃七。隘首收之,而分于众,官不过问。其后隘制日弛,名存实亡。乡猾土豪冒充隘首,藉饱私欲。同治十三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开山抚番,乃以兵代。洎光绪十二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改设隘勇,徵收防费。翌年清赋,先饬各属查明隘田之数,至是废之,给发丈单,与民田同。
   荷兰王田租率表

    地则
    一甲租率
     地则
     一甲租率

    上田
     十八石
      上园
     十石二斗
- 189 -
    中田
   十五石六斗
      下园
     八石一斗
    下田
    十石二斗
      中园
     五石四斗

    郑氏官田租率表

    地则
    一甲租率
     地则
     一甲租率

    上田
    十八石
       上园
     十石二斗
    中田
  十五石六斗
       中园
     八石一斗
    下田
   十石二斗
       下园
     五石四斗

荷兰王田租率表、郑氏官田租率表
    郑氏文武官田租率表

    地则
    一甲租率
     地则
     一甲租率

    上田
    三石六斗
      上园
     二石二斗四升
    下田
  三石一斗二升
      中园
     二石六斗二升
- 190 -
    中田
    二石四斗
      下园
     一石八升

   郑氏文武官田税率表

    地则
    一甲税率
     地则
     一甲税率

    上田
    十四石
       上园
     七石九斗六升
    中田
    十二石四斗八升
   中园
     六石四斗八升
    下田
     八石一斗六升
   下园
     四石三斗

   郑氏田园徵赋表(永历三十七年)

 州分
 田额
 园额
 合计(釐)
 赋额(合)
天兴
 四、八五六、0七
 八、五四九、五五
 一三、四0五、六0
 六三、一0九、八六四
万年
 二、六七八、四九
 二、三六九、七一
 五、0四八、六0
 二九、0一八、一二二
 计
  七、五三四、五七
 一0、九一九、二八
 一八、四五三、八六
 九二、一二七、九八七

郑氏文武官田税率表
郑氏文武官田税率表、郑氏田园徵赋表
    清代民田租率表一(自康熙二十三年颁定,至雍正六年)

- 191 -
    地则
    一甲租率
     地则
     一甲租率

    上田
    八石八斗
     上园
     五石
    中田
    七石四斗
     中园
     四石
    下田
    五石五斗
     下园
     二石四斗

    清代民田租率表二(雍正七年,照同安则例)

  上田  每亩照民米例徵银八分五釐三毫四丝,另徵秋米六合九秒五撮,以一米二谷
      折算。
  中田  照盐米例徵银六分五釐八毫八丝四忽,另徵秋米八合八秒七撮。
  下田  照官米例徵银五分七釐五毫五丝,不徵秋米。
  上园  照中田例。
  中园  照下田例。
  下园  照盐米不徵盐折例,徵银五分六釐一毫八丝,不徵秋米。
    清代民田租率表三(自雍正七年颁定,至光绪十二年)

    地则
    一甲租率
     地则
     一甲租率

    上田
    二石七斗四升
   上园
     二石八升
    中田
    二石八升
     中园
     一石七斗五升
    下田
    一石七斗五升
   下园
     一石七斗一升六合

清代民田租率表一、表二、表三

- 192 -
    清代民田租率表四(自光绪十三年颁定)

地则
一亩正耗
加一补水
一五秤馀
计徵银数(微)
上田
 二、二四四、0八0

 二二四、四0八

 三三六、六一二

 二、八0五、一00
中田
 一、八三五、二八0

 一八三、五二八

 二七五、二九二

 二、二九四、一00
下田
 一、五一三、一二0

 一五一、三一二

 二二六、九六八

 一八九一、四00
下下田
 一、二一0、四九六

 一二一、0四九

 一八一、五七四

 一、五一三、一二0
上园
 一、八三五、二八0

 一八三、五二八

 二七五、二九二

 二、二九四、一00
中园
 一、五一三、一二0

 一五一、三一二

 二二六、九六八

 一、八九一、四00
下园
 一、二一0、四九六

 一二一、0四九

 一八一、五七四

 一、五一三、一二0
下下园
 九六八、三九六

 九六、八三九

 一四五、二0五

 一、二一0、四九0

    清代民田租率表五(自光绪十三年颁定)

地则
一甲折色租率
     地则
一甲折色租率
  上田
  二两六钱六毫七丝五忽
上园
  二两八分五毫四丝
  中田
  二两八分五毫四丝
中园
  一两六钱六分四釐四毫三丝二忽
  下田
  一两六钱六分四釐四毫三丝二忽
下园
  一两三钱三分一釐五毫四丝六忽
  下下田
  一两三钱三分一釐五毫四丝六忽
下下园
  一两六分五釐二毫三丝六忽
- 193 -
  人字田
  三钱三分
人字园
  二钱二分
  地字田
  四钱四分
地字园
  三钱三分
  天字田
  六钱六分
天字园
  四钱四分  
                       鱼塭
   六钱六分

    (备考:天、地、人为不入则者。新竹以曰一等、二等、三等。彰化以南曰平等、次等下等。而鱼塭准天字之田,率较轻。)
清代民田租率表四、表五
    清代屯田租率表(乾隆五十六年颁定)

  地则
       一甲租率
       地则
       一甲租率

  一则田
     二十二石
        一则园
      十石
  二则田
     十八石
         二则园
      六石
  三则田
     十四石
         三则园
      五石
  四则田
     十二石
         四则园
      四石
  五则田
     十石
          五则园
      三石
  六则田
     六石
          六则园
      二石
- 194 -
    清代番大租率表

  地则
      一甲租率
       地则
       一甲租率

  上田
      八石
         上园
       六石
  中田
      六石
         中园
       四石
  下田
      四石
         下园
       二石

     阿里山番租率表

  地则
     一甲租率
        地则
       一甲租率

  上田
     三石
          上园
       二石
  中田
     二石
          中园
       一石
  下田
     一石
          下园
       五斗

清代屯田租率表、清代番大租率表
阿里山番租率表
     清代田园甲数表(康熙二十三年)

地则县分
台湾
凤山
诸罗
合计(釐)
上田
 八五七、二一
 一、八0四、三八
 一七、二0
 二、六七八、七八
中田
 七八七、五九
 一八七、二二
 九二七、一七
 一、九0一、九八
下田
 二、二四0、八三
 六八六、八八
 二六、0五 
 二、九五三、七六
- 195 -
下园
 二0五、三五
 七三八、五一
 一、六二一、五二
 二、五六五、三八
中园
 一、三六七、八二
 二二九、二一
 一、七五0、二四
 三、三四七、二七
上园
 三、一0二、九九
 一、四0一、九八
 五0一、六二
 五、00六、五八

     清代田园徵赋表(康熙二十三年)

县分
田额
园额
合计(釐)
赋额(合)
台湾
 三、八八五、六四
 四、六七六、一七
 八、五六一、八二
 三九、六四一、五五七
凤山
 二、六七八、四九
 二、三六九、七一
 五、0四八、六0 
 二九、0一八、一二二
诸罗
 九七0、四三
 三、八七三、三八
 四、八四三、八二
 二三、四六八、三0七
 计
 七、五三四、五七
 一0、九一九、二八
 一八、四五三、八六
 九二、一二七、九八七

清代田园甲数表、清代田园徵赋表

- 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