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之二 规制志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1 页
凤山县志卷之二
  规制志
    城池 衙署 公馆 学宫 义学 社学 文庙田 学田 义学田 仓廒
    社仓 坊里 街市 桥梁 津渡 水利 邮传 阨塞 养济院 义冢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1 页
    (画土分疆,而后其制不可不详也.邑初开疆,规自今始,而制必衷诸先王.城郭有设欤?学宫有建欤?州党乡闾有学欤?何者为听政之所?何者为防患之密?市里、津梁必修,水旱、丰凶必备;下而至于无告之穷民,皆得所养焉.岂曰将以饰大观、誇盛事乎!盖规既定而制必周,用以彰圣天子无外之模,而著道一风同之化焉.志规制.)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1 页
    城 池

  县治在兴隆庄,城未筑.
    按康熙二十二年间开辟台疆,就兴隆庄而卜县治.创制方始,百废未兴.兼以汪洋遥隔,砖石之属无所取焉,工料又数倍于内地;苟非糜金数万,难观厥成.宰斯土者薄俸无力,乌能计及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2 页
.今圣天子深仁厚泽,无远弗届;三十馀年海波不扬,民歌乐土.无事之日,高枕可以无虞;苟或草寇窃发,高垒何在?深沟何在?其不为刘却之剽掠者,吾未之见也(却,诸罗人也.四十二年间作乱,燬营汛、散官兵,劫掠市中财货).「诸罗志」曰:『有不藉壁垒而坚者,刺竹是也.其附根节密,其枝横生、其刺坚利,若环植而外布渠答(铁蒺藜也),坚筑敌楼于东西南北之冲,即矢石炮火可左右下,敌不得近;虽云梯百丈,无所用之.此固一时权宜之计,然亦不患守御之无备矣』.果如其法而植之,三、四年间参天丛茂,藉以为壁垒焉,则亦庶乎其可矣!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2 页
    衙 署

  凤山县署:在兴隆庄.四十三年奉文归治,知县宋永清建.年久倾圮.五十七年,知县李丕煜重修大堂以听治、川堂以退食,后堂为住宅;东西庙房斋阁,各有次第.大门、仪门,规制整肃.仪门之内,则书吏宿焉;大门之内,则舆隶居之.诸费悉捐己俸,不与民间.
  典吏署:在兴隆庄县治之西.康熙二十二年建,历任官重修.
  淡水巡检司署:原在下淡水东港;水土毒恶,历任皆卒于官,甚至阖家无一生还.康熙五十一年,巡检赵元凯移建下淡水赤山之巅.秩满,转迁.淡水司之升始此.今仍之.
  儒学署:未建.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3 页
    (朝廷设儒学一官,资以教育士子、作养人才.虽云苜蓿寒毡,而实有名教之任.知县治民、教谕课士,不可偏废.矧凤邑属在海外,更宜化导振兴,使之渐仁摩义;处则为有用之材、出则为庙堂之用.学署岂可缺乎哉?当俟庀材鸠工而为之建也.)
  参将署:在兴隆庄县治之右.康熙二十三年建,历任官重修.
  守备署:在兴隆庄参将署之前.康熙二十三年建,历任官重修.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3 页
    公 馆

  公馆之设,为造谒上司居停地,毋致扰累民居者也.而县官之公馆,不宁惟是.县治离府八十馀里,业户居郡城者十之七、八焉;正供概系本色,开徵之后,就府治催此,民之输将更便、官之催科不烦.而水师之粮米亦多取给于凤山,稍有疏略,不无侵渔之患.故县官不惮跋涉,而仆仆来往者,势不得不尔也.
  凤山县公馆:在府治东安坊.康熙二十三年建,历任知县捐俸重修.
  典史公馆:在土墼埕保.康熙二十三年建,历任捕厅捐俸重修.
  儒学公馆:原在西定坊,历任教官居焉.四十六年倾圮,仅存空地;司铎者赁屋而居.五十四年,教谕郭涛详请变价,得白金五十五两;捐俸凑置房屋一座,在东安坊,用银七十五两.外修理费白金□十馀两,悉系诸生协力而成.前后馀地宽敞.五十八年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4 页
,教谕富鹏业捐建土地祠于署右,建茅亭小屋于署后,为讲学之地,莳花木以供清玩.
  参将公馆:在府治镇北坊.康熙二十二年置,历任官重修.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4 页
    学 宫

  学官之建,有由来矣.始于隋、继于唐,而盛于宋.此合九州而言也.凤山之学,则自康熙二十三年始.知县杨芳声建焉,在兴隆庄.前有莲池潭,为天然泮池;潭水澄清,荷香数里.凤山对峙,案如列榜.打鼓(山名)半屏(山名)插于左右,龟山、蛇山旋绕拥护,真人文胜地,形家以为甲于四学.年久飘摇,仅存数椽以栖先师之神,而风雨不蔽.遇春秋丁祭,张篷行礼,祭毕撤去.四十三年,知县宋永清捐俸重建,高大前制.大成殿在前、启圣祠在后,两庑、棂星门毕备.奈海外飓风时作,栋宇虫蛀,几于倾圮.五十八年,知县李丕煜复起而重新之.庙貌岿然,规制悉周;壮丽巨观,莫有过于此者矣(详载「艺文」「重修文庙记」)
  康熙二十四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直省各府州县文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四贤赞」,颁行直省各府州县,勒石学宫.二十六年,驻防镇江将军董某疏称:『臣见京口官兵径过文庙,多有不下马者;乞通行禁饬』.于是诏于学宫照墙东西,各立下马牌,天下群知有文庙之尊矣.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5 页
     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

      益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昌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朕巡省东国,谒祀阙里,景仰滋深.敬摛笔而为之赞曰:
    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著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馀岁,至圣挺生;金声玉振,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圣,下示来型;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日月无踰,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式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垂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远人,克念作圣.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5 页
     四贤赞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6 页
      颜 子
    圣道早闻,天资独粹;约礼博文,不迁不贰.一善服膺,万德来萃;能化而齐,其乐一致.礼乐四代,治法兼备;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 子
    洙、泗之传,鲁以得之;一贯曰唯,圣学在兹.明德新民,止善为期;格致诚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修统绪,修明训辞.      子思子
    于穆天命,道之大原;静养动察,庸德庸言.以育万物,以赞乾坤;九经三重,大法是存.笃恭慎独,成德之门;卷之藏密,扩之无垠.      孟 子
    哲人既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性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6 页
    生员额数(附)

  取士之制,明以前,额数无可稽矣.明初设廪膳,府学定为四十人、县学定为二十人.后复添设增广附学.明季间,大约科、岁每学各取进一百零名.国朝顺治四年,定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十二名;先科考,后岁考.十五年岁考,复定府学二十名、大县学十五名、中县学十二名、小县学四五名.十八年,科、岁考并为一次.康熙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7 页
九年,复定府学二十名、大县学十五名、中县学十二名、小县学七八名.十二年,仍行科、岁两试;先岁考,后科考.十八年,又改定科、岁各取进四名.至二十年科考,再定科、岁各十五名;其大小学额数,依康熙九年例,遂为定制.其廪额:府学廪膳已成材生员四十名,增广未成材同;大县学、中县学廪膳二十名,增广同;小县学廪膳十六名,增广十二名.康熙二十三年,置凤山县.二十五年,题定照内地中县学之例,岁、科两考各取进文生员十二名;廪生减内地之半定为十名,增广同.重津远隔,学使难以亲临;照陕西延安、广东琼州之例,以台厦道兼理学政.各项册务,附福建学臣解部.
  武生:国朝顺治初年,武童考试依文童例,三年一岁考,取进无定额.武生于岁考录科,无科考.九年,令直省督、抚、提、镇于本省就近副、参、游内,委谙练骑射者一员,会同学道取进武童.康熙十年,题定武童进学额数,上、中、下县悉依文童取进之例.十四年,题准学道考试武童,不必会同地方武职官,凤山县学,自康熙二十六年,始每岁考定,照中县学之例,取进十二名;亦归台厦道考试.
    顺治九年,命礼部刊刻「卧碑文」于学宫之左,晓示生员: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于后: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8 页
    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员不可干求官长、结交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證.
    一、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辨难.为师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康熙四十一年,御制「训饬士子文」,颁行天下学宫,训饬士子:
    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临驭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复慎简学使,釐剔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才蔚起,庶几朴棫作人之意.乃比来士习未端,儒教罕著.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兹特亲制训言,再加警饬,尔诸生其敬听之!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19 页
    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源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庭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也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穷经考义,勿杂荒经之谈;取友亲师,悉化骄盈之气.文章归于醇雅,毋事浮华;轨度式于规绳,最防荡轶.子衿挑达,自昔所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泼奸猾,欺孤凌弱,招呼朋类,结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弗齿,纵倖脱褫扑、滥窃章缝;返之于衷,能无愧乎?况乎乡会科名,乃抡才大典,关系尤钜;士子果有真才实学,何患困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质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嚣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兹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时败检踰闲,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膺后先疏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覆惓惓.兹训言颁至,尔等务共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仍视为具文,玩愒勿儆,毁方跃冶,暴弃自甘,王章具在,朕不能为尔等宽矣.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弗修,咎亦难逭,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
  社学生:顺治九年,准乡社学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补充,免其差徭.提学按临,造册申报查考.康熙二十五年,裁去.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0 页
  赞礼生:康熙二十五年,令府、州、县学慎选在学肄业、文行兼优、声音宏亮者补充.赞礼生,大学六名、小学四名.考试时准为优等,不许滥充;仍行报部.
  乐舞生:康熙二十六年,令郡、县选乐舞生,以青年无过、俊秀子弟补充,习乐、习舞.每学八十六名.大令乐以祀先圣,免其差徭.督学按临之日,造册申报,准其应试.
  奉祀生:康熙二十五年,令圣贤嫡裔有充奉祀生者,仍给衣顶,开名数报部.

    国朝顺治二年,诏各省府、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举行乡饮酒礼.设宾、僎、介、主,读律令,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其动费,于存留钱粮内支办;永为定例.
    九年,颁行「六谕」,令地方官责成乡约人等每月朔望宣诵.
    一、孝顺父母.
    一、尊敬长上.
    一、和睦乡里.
    一、教训子孙.
    一、各安生理.
    一、莫作非为.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1 页
    康熙九年,颁「上谕」十六条.十八年,颁乡约全书,每月朔望,有司偕绅衿齐集明伦堂及军民人等俱听宣讲.
    一、敦孝弟,以重人伦.
    一、笃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乡党,以息争讼.
    一、重农桑,以足衣食.
    一、尚节俭,以惜财用.
    一、隆学校,以端士习.
    一、黜异端,以崇正学.
    一、讲法律,以儆愚顽.
    一、明礼让,以厚风俗.
    一、务本业,以定民志.
    一、训子弟,以禁非为.
    一、息诬讼,以全良善.
    一、戒窝逃,以免株连.
    一、完钱粮,以省催科.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2 页
    一、联保甲,以弭盗贼.
    一、解忿,以重身命.

    是年,恩诏:给赏耆民绢一疋、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
    二十七年,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
    四十二年三月,奉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五十二年三月,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与绢一疋、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岁者,题明给与建坊银两.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皇上六旬万寿,各省耆老亲诣阙廷叩祝.皇上召至畅春苑宫门外,赐宴.奉上谕云:『「书」称「文王善养老者」.孟子云:「七十者,非帛不煖、非肉不饱」.帝王之治天下,发政施仁,未尝不以养老尊贤为首务.近来士大夫只论做官之贤否,移风易俗之效验;所以不暇讲究孝弟之本心.今日之会,特出此意:若孝弟之念稍轻而求移风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尔等皆是老者,比回乡井之间,各晓谕邻里,须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之重,此诚移风易俗之本、礼乐辞让之根,非浅鲜也.昨日甘霖大沛,四野沾足,朕心大悦.尔等毋误农时,速回本地.特谕』.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3 页
    义 学

  在兴隆庄文庙之左.康熙四十九年,知县宋永清建.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3 页
    社 学

  在土墼埕保.康熙二十八年,知府蒋毓英置.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3 页
    文庙田

  在硫磺水土番园.载中则园九十里六分零.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宋永清置.
    (按文庙之田年所收之粟,除纳正供外,拨二十石为看守文庙殿夫之劳.掌其事者,首贡廪生也.正供及所费之外,估其价值,上下手相承,以为修理文庙、义学之用.宋之用心,可谓周且至矣.数年前,庙墙圮,尚有修葺之役;比年来,听其倾坏而不顾,致费有司之经营.所当更为设法,俾毋侵渔之患,则善矣.)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3 页
    学 田

  一、在赤山庄.下则园十甲.岁输正供粟二十四石满,其馀为师生灯火之资.康熙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4 页
二十六年,教谕黄赐英置.
  一、在嘉祥里.下则园二十甲.岁输正供四十八石满,其馀为师生灯火之资.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4 页
    义学田

  在兴隆庄.下则园四甲三分.岁输正供十石零三斗二升满,其馀为义师束脯之资.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宋永清置.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4 页
    仓 廒

  一、在兴隆庄.计十二间(内兴隆庄七间,系伪时建;嗣后管事自修.观音山庄二间、赤山庄二间、半屏山庄一间,系四十五年各庄管事自建自修)
  一、在嘉祥里.一间(系管事自建自修)
  一、在观音山庄一间(系管事自建自修)
  一、在安平镇城内.计十间(系伪时屋.历年各业户管事同修)
  一、在土墼埕保.计六间(康熙三十一年,知县闵逵置.历年业户管事同修)
  一、在府治东安坊公馆西.计三十间(系伪时建,名万年仓.历年业户管事同修)
  一、在府治东安坊公馆南新营尾.计一十一间(系各业户管事同建同修)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5 页
  一、在府治东安坊公馆北.计五间(系各业户管事同建同修)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5 页
    社 仓

  按社仓之设,系康熙四十八年福建巡抚张伯行令各县设立.捐粟则官与绅衿共之,看守则仓长与乡耆同之.出入听民间自便,官不得过而问,令各学教官查核其实数焉.
  一、在兴隆庄.一间.
  一、在下中洲.一间.
  一、在内土库.一间.
  一、在半路竹.一间.
  一、在半屏山过甲.一间.
  一、在下陂头.一间.
  一、在港东里嵌顶.一间(俱系康熙四十八年知县朱永清捐建)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5 页
    坊里 (原辖七里、二保、六庄、一镇、十二社.今兆民日众、人居日广,复设港东、港西二里;合九里焉)
  县属辖九里、二保、六庄、一镇、十二社.里、保、庄、镇皆汉人所居,社则土番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6 页
处焉.
  里:仁寿里、维新里、长治里(俱在县治之北)、嘉祥里(在县治之东北)、依仁里(在县治之北,与台湾县交界)、新昌里(在县治之西北)、永宁里(在县治之西北,通七鲲身)、港东里、港西里(俱在县治之西南)
  保:喜树仔保、土墼埕保(俱在县治之西北)
  庄:兴隆庄、大竹桥庄、小竹桥庄(俱在县治之南)
  镇:安平镇(原统称台湾.及郑氏居此,名曰安平镇.考泉州南关外六十里有埠头曰安平,为郑氏聚族;而斯地亦以安平名者,不忘故土也)
  社:上淡水社、阿猴社、搭楼社、大泽机社(以上俱在县治之东)、下淡水社、力力社、茄藤社、放索社、小琉球社、加禄堂社、娇社、卑南觅社(俱在县之西南)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6 页
    街 市

  兴隆庄街 在县治内.
  下陂头街 属竹桥庄.店屋数百间,商贾辏集.庄社街市,惟此为最大.
  新园街 属港西里.近年始设.
  万丹街 属港西里.近年始设.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7 页
  ──以上俱系县治南.
  楠仔坑街 东属观音山庄、西属仁寿里.
  中冲街 属仁寿里.近年始设.
  阿公店街 属仁寿里.
  半路竹街 属维新里.
  大湖街 属长治里.
  ──以上俱系县治北.
  安平镇街 商贾辏集.近海街市,惟此为最大.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7 页
    桥 梁

  赤山仔轿 属港西里,在赤山仔山下.木为之.乡人同建.
  凤山港桥 属凤山下庄.木为之.乡人同建.
  竹仔轿 在竹桥庄.木为之.乡人同建.
  万丹轿 属港西里.木为之.乡人同建.
  坑仔口桥 属观音山里.木为之.三十一年,南路参将吴三锡建.历年居民同修.
  鲫子潭桥 北属维新里、南属仁寿里.三十三年,南路参将吴三锡建.大水冲坏,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8 页
夏秋之间行人涉水以济,往往淹没.五十三年,居民林鼎取石于半屏山砌而筑之以为基,上架以木,可通车马,坚牢殊甚.由是,人无淹水之患.
  二桥仔 属长治里.架竹为桥,可通车马.夏秋间,溪水涨满冲去,以竹筏济人.九月,则仍架桥以通车马.
  二赞行桥 属长治里;桥北属台湾界.架竹为之;上覆以土,可通车马.夏秋之间,溪水涨满冲去,以小船济人.九月间,复架桥焉.
  大甲桥 在依仁里.三十一年,南路参将吴三锡建木桥,以通往来.夏秋水涨冲去.厥后,居民重建重修.
  喜树仔桥 属永宁里.架木为之.由陆路往七鲲身经此.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8 页
    津 渡

  硫磺水渡 竹筏济人.在硫磺水港.
  淡水溪渡 阔数里许.秋冬水涸,往来可通;春夏涨满,非舟莫济.奸人藉此居奇,设渡船横索渡钱,行人病之.五十七年,知县李丕煜改归番社佣工撑船,民便利涉,奸计莫施;仍令巡司王国兴稽察.
  喜树仔渡 属永宁里.小船济人.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9 页
  安平镇渡 自镇至台湾大井头,相距水程约五、六里;风顺片时登岸,风逆则迟.若风大,则不得渡.
    (以上市镇、桥梁、津渡,有为「郡志」所未载;盖当时地方初辟,居民鲜少.今开疆已久,人居稠密,生聚教训,靡不毕周.故凡街市、津桥之属为昔无而今有者,毕详考而登之,以徵土广民聚之盛焉.)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9 页
    水 利

  邑治田土,多乏水源;淋两则溢,旱则涸.故相度地势之下者,筑堤潴水或截溪流,均名曰陂.深而有泉者,虽旱不涸;浅而无泉,积雨水以资灌溉者,曰涸死陂.不用筑堤而地势卑下,有泉不竭而不甚广者,曰潭、曰湖;无泉堪以积雨水者,亦曰潭、曰湖;有源而流长者,曰港、曰坑.郡志所载,年久而坏者删之,未及载者补之.大约陂之名十有七,而有泉者六、无泉者十一;潭之名有五,而无泉者四、有泉者一.而以港名者二、以湖名、以坑名者各一.名虽不同,是皆有利于田土者也.至夫就海滨筑岸以资采捕,谓之塭;其有益于民间之食者不小,故附载于后.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29 页
     陂(台湾概写为「埤」.考「正字通」,非此义;应从「陂」为是)

  将军陂 在凤山下庄.有泉.开台后,将军施所筑,故名.又名新陂.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0 页
  竹桥陂 在竹桥庄.水源在阿猴林来,灌竹桥庄之田.伪时所筑.又名柴头陂.
  三镇陂 在维新里.有泉.灌三镇庄之田.伪时所筑.
  三爷陂 在维新里.有泉.灌三爷庄之田.伪时所筑.
  大湖陂 在长治里.有泉.灌大湖庄之田.伪时所筑.
  赤山陂 在赤山庄.周围百馀丈,注雨水以灌赤山庄之田.伪时所筑.
  赏舍陂 在凤山庄.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苏左协陂 在维新里.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乌树林陂 在维新里.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北领旗陂 在维新里.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王田陂 在嘉祥里加冬脚.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大陂 在嘉祥里.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五老爷陂 在衣仁里.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大水冲崩.五十七年,业户再筑.
  中冲崎陂 在仁寿里.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祥官陂 在依仁里.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硫磺水陂 在硫磺水.有泉.灌文庙田.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1 页
  新园陂 在长治里.注雨水以灌田.伪时所筑.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1 页
     潭

  草潭 在观音山庄.有泉.灌田甚广,而鱼利亦甚奢.
  石螺潭 在仁寿里.注雨水以灌田.产鱼亦多.
  莲池潭 在兴隆庄.修且广,为学宫泮池.莲花香闻数里.兴隆庄之田,资以灌溉.产鱼甚多,奉文归学掌管.年久淤泥壅塞.四十四年,知县宋永清重浚.
  鲫仔潭 在维新里.雨则满,旱则涸.有桥(别载「桥梁」)
  金荆潭 在凤山打鹿洲.雨则满,旱则涸.灌凤山庄之田.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1 页
     湖

  竹仔湖 在长治里.雨则满,旱则涸.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1 页
     港

  井水港 在半屏山.水源自观音山出,灌芦竹潭之田.属仁寿里辖.
  菱角港 东灌嘉祥里之田,西灌长治、维新二里之田.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1 页
     坑

  红毛寮坑 在依仁里.水源自台湾县红毛寮出,灌依仁里之田.坑广而流长,虽大旱而水源不竭.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2 页
     塭

  大湖塭 在长治里.
  风匮门塭 在永宁里.产虱目鱼甚多.
  竹沪塭 在长治里.
  盐埕塭 在永宁里.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2 页
    邮 传

  铺兵之设,所以传递公文.始于宋之建隆间,沿至于今罔有易焉.内地十里为一铺,铺各有兵,仍旧制也.邑自建置以来,有县治必有文移之往来,有文移必有飞递之供役.自兴隆铺北而至于府治铺,凡有六;自兴隆铺南而至于淡水铺,止有一.其里道之远近不同,大率以十里、十五里为率;惟兴隆铺至淡水铺,则五十有二里焉.铺兵共二十八名,淡水司弓兵一十八名,(工食附「赋役志」)
  兴隆铺 在县前.设铺兵四名.
  楠仔坑铺 在楠仔坑街.设铺兵四名.
  中冲崎铺 在仁寿里.设铺兵四名.
  鲫仔潭铺 在仁寿里.设铺兵四名.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3 页
  二赞行铺 在长治里.设铺兵四名.
  府前铺 在台湾府前.设铺兵四名.
  ──以上俱属县治之北.
  淡水铺 在港西里.设铺兵四名.
  ──属县治之南.
  ──淡水巡检司弓兵一十八名.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3 页
    阨 塞

  澎湖为台湾之门户,鹿耳门为台湾之咽喉;鸡笼则北方之险要,沙马矶则南隅之砥柱:此就全台而言也.圣天子威灵远震,规画毕详;水陆安置,棋布星罗,靡不择其要而阨之矣.凤山地处于南,于山则无叠嶂之延亘、于水则鲜潆洄之湍激.所以由来添兵之议,屡见详于北而未尝计及于南,岂诚置之不论哉!诚以民居接壤、火相联,无容多虑也.间尝举其要而论之:如水之打鼓、陆之淡水,二者最为阨地.打鼓距鹿耳门水程不过二更耳,而船之自内地来者,遇北风盛发,恒至打鼓登岸.全台恃鹿耳门为咽喉,港道窄狭,舟不得进;而凤山之打鼓,则直可扬帆而至,所当加意以备不虞者也.今分水师把总带兵驻防,加以哨船二只时出巡察,制云周矣.而又密迩于南路之营盘,首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4 页
尾可以相应.所贵精其器械、勤其操阅,以示安不忘危之意.至于下淡水之地,离邑既遥,奸宄易以窃发.今分陆路之千总带兵汛防,若再严其稽察,加以训练,则奸宄无从而生,黎民得安衽席;无事共享升平,有事则不患无备.苞桑之固、磐石之安,宁有过于是哉!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4 页
    养济院

  陀在土墼埕保.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杨芳声置.


卷之二 规制志 第 34 页
    义 冢

  在府治之宁南坊魁斗山(俗呼为鬼仔山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