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05 页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自第二三一种~至第三0九种)
      一、引 言

  「台湾文献丛刊」之编印,截至民国六十一(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止,共出至三百零九种,计五百九十五册、四千八百七十一万字。溯自四十六(一九五七)年六月创刊以来,已历时十五年又半整。笔者不敏,自始即忝与执役之末,分任部分编校工作。前在本刊(「台湾银行季刊」)十八卷一期「本刊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特辑」(民国五十六(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上并曾撰「台湾文献丛刊」一文,就当时已印行之二百三十种书刊分别作提要报导(嗣又重刊于「台湾研究丛刊」第九六种「二十年来之台湾银行研究室」)。近五年来,计续刊七十九种。兹再就第二三一种起,试作「续篇」。
      二、广 例

  前文「述例」,尝先就本丛刊创刊旨趣、搜辑范围、刊印方式、资料来源以及编辑方面之若干成例,加以说明;最后,并一言标点与校订。关于这些编例,大体一直无甚变更;祇是其中搜辑范围,略有扩展。
  「述例」有云:『本丛刊之搜辑,初以「拿清代有关台湾的私人著述」为范围,而以对台湾研究者提供资料为目的。约而言之,要以「台湾」为中心。举凡台湾之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等社会资料之搜求,固无论矣。抑有进者,台湾之历史文化来自大陆,当年大陆汉民族如何与台湾发生关系?如何来此开天辟地?又如何建立社会、政治以及其他种种设施?其后如何递嬗演变?此在研究台湾历史──即或是研究台湾社会史、经济史……,均为所必需之课题。非特隋、唐、宋、元之关系资料有需搜罗,即秦、汉时期亦不无可资研究之史料有待发掘。迨至明代以降,东南海上骚动,外由荷兰、日本,内因「海寇」、「流民」,台湾与大陆之关系,愈益密切。后以南明动荡,以启郑氏入台,扩我疆宇。凡此直接、间接之历史发展资料,莫不为「台湾研究」所必需。因此,本丛刊提供与搜辑之范围,自非台湾之内涵所局限,要亦外延至历史与地理上辐射之所及』。这个原则,殆属固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06 页
定不移。
  「述例」续云:『就已出版诸书而言,其他姑不列举;自第七六种「南天痕」起,则渐及于明季(以南明为主)史料。因台湾郑氏(包括郑芝龙)之崛起,有其时代背景。而此构成时代背景之记载与描绘,同为研究台湾郑氏之所需,自无待言。不过,其间亦有分际,如祇收「明季南略」(第一四八种)而不刊「北略」,取「东南纪事」(第九六种)而舍「西南纪事」,可作说明』。但近五年来由于研究所需,对于明季之史料,稍作深入之搜求;先前著重于已成完整史籍之编印,后乃注意于零星或原始资料之采收。换言之,明季稗史亦在搜辑之列。因此,「明季北略」(第二七五种)与「西南纪事」(第二六七种)两者仍随之一并收入。但是,仍有分际存焉:如第二五0种取「三朝野纪」删割为「崇祯朝野纪」与第二七二种就「启祯记闻录」改编为「崇祯记闻录」为其显例。此种作法,实有其「不得已」之情──言止于此。至所称明季稗史,颇多零编断简,不能单独成书。于是每多有采取集刊方式,而以其中一篇为题;或以其中某种为主,馀以「附录」出之。但由于史料入手有先后,又往往未能按时代、分地区、依事类汇集,致略有凌乱之感。其次,明季闽海关系史料,尝再有所发掘(盖早先刊印第五六种「闽海赠言」,同属此类史料);此即所谓「外由荷兰、日本,内因「海寇」、「流民」」相互发展之求證,藉以寻求明代大陆与台湾实际关系开始之史实。再次,近年对于明、清两代有关琉球之纪录,并有辑刊。一则由于古代琉球与台湾之辨认久为世人所混淆,一则由于琉球之地位与中、琉航路上之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等一系列岛屿之所属引起国人之注意,均有待澄清。提供这些史料,俱与「台湾研究」有益。所谓搜辑范围之扩展,约略如是。如衡以原定搜辑范围,祇有深度与广度之伸延,并无基本原则上之变迁。
      三、提 要

  兹就续出各书,分别作一提要。
       第二三一种「吴光禄使闽奏稿选录」

  本书(一册七0面四二、000字)不分卷,吴赞诚撰。赞诚字存甫,安徽庐江人。清咸丰元年,由拔贡朝考知县。光绪二年,以三品京堂继丁日昌督办福建船政。四年四月,兼署福建巡抚;十月,转光禄寺卿,仍留署任。旋辞署抚篆,留办船政。在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07 页
使闽期间,尝两渡台湾办理「开山抚番」事宜。殁后遗有「吴光禄使闽奏稿汇存」三卷,各卷分别题曰「船政奏事各摺」、「台湾奏事各摺」及「陈病状辞任各摺」。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选录」影摄其中卷二、卷三部分,整理排印。「台湾奏事各摺」有摺片十三篇,起自光绪三年四月,迄于四年十一月;「陈病状辞任各摺」有摺八篇,起于光绪四年五月、迄于五年八月,亦多涉在台情形。
  此外,书后另刊有「卞制军奏议选录」十三摺片,作为「附录」。按仪徵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先于同治七年任福建巡抚,旋奉母终养。至光绪七年,复拜湘抚之命;十二年三月,擢升闽浙总督。所录十三摺片中,一篇系在闽抚时奏给同治六年分台、澎各营俸饷事宜,一篇系在湘抚后期奏覆查抄台湾道刘璈财产之摺;馀均为在闽浙总督任内奏报台湾核销及人事有关等摺片。卞氏另撰有「闽峤輶轩录」,其中涉及台湾府部分,已摘刊于第二一六种「台湾舆地汇钞」;参见前列篇。
      第二三二种「漳州府志选录」
  本书(一册一一二面六七、二00字)不分卷,选自清光绪四年增刊之沈定均等纂修「漳州府志」。「漳志」原编计有建置、星野、疆域、山川、规制、学校、祀典、秩官、赋役、选举、兵纪、宦绩、人物、列女、民风、物产、古迹、艺文、灾祥、纪遗等二十门,都五十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分以志地、志事、志人、志文四目编次:其「志地」一篇,取自「兵纪」中明代卫所、营寨及诸游等记载;一以见澎湖在明代海防上之地位,一以知当年倭寇与「海寇」犯漳之行径(后者与郑芝龙有关)。「志事」一篇,节选「灾祥」所附「寇乱」目下所载;上自明嘉靖二十六年佛郎机「番船」进泊浯屿,下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破澎湖、入台湾。「志人」一目,系就「宦绩」、「人物」、「列女」及「纪遗」诸门选集;「志文」三篇,选自「艺文」门。后二目所涉,有关于明季「海寇」(主为郑芝龙旧日之伙伴)事,有关于清初闽中唐王立国及其后郑氏(成功及其子孙)继续抗争事,亦有关于台湾入清以后事。
       第二三三种「泉州府志选录」

  本书(一册一七四面一0四、四00字)不分卷,选自清乾隆二十八年黄任与郭赓武重修、同治九年知府章倬标等补刊之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08 页
「泉州府志」。原书列有四十六门类,凡七十六卷、卷首一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改以志地、志事、志人分目,而殿以「志馀」六则。首为「志地」,录有原书军制门「明军制」「水寨军兵」一节,记明代泉州府属诸岛屿──包括澎湖设寨置汛概况。次为「志事」,此目分两篇:一为节自原书祥异门所附「纪兵」,一为选录海防门有关纪载。「纪兵」上撷宋乾道七年毗舍邪入寇事,下取明崇祯二年以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止明季「海寇」扰泉活动及清初郑氏海上之进止。「海防」断自明万历二十五年添设澎湖游兵以及于台湾入清以后以台、厦为枢纽之海上交通管制诸措施。又次为「志人」,选自原书「名宦」、「封爵」及「人物」诸传。其最早者为宋乾道时汪大猷传,有涉及毗舍邪之记载;最晚者,则止于清雍、乾间人。至末附「志馀」六则,本诸原书「拾遗」门转载诸家笔记或文集有关台、澎及郑氏之轶闻。
       第二三四种「行在阳秋」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00字)分上、下两卷,未著撰人。纪南明永历朝事,起隆武二年(丙戌)冬十二月十四日永明王监国肇庆,讫永历十六年(壬寅)秋七月二十九日晋王李定国薨于景线。书中间载有「刘湘客曰」与「施氏曰」纪事,并转载有「两粤新书」、「杂录」等所述。
  温睿临「南疆逸史」「凡例」有云:『有兼纪弘、永两朝事者,……刘湘客「行在阳秋」是也』;但本书仅纪永历朝事,说非尽同。徐鼒「小腆纪传」:「刘湘客,西安人。永历建号粤西,湘客为御史。李成栋归明,湘客与给事中金堡、丁时魁、蒙正发因袁彭年以纳交于成栋之养子元胤,时谓之「五虎」;湘客工窥瞷阁中事,彭年、时魁等动必咨之,人目为「虎皮」。桂林破,与族人刑部侍郎刘远生隐猺洞中。著有「行在阳秋」,言粤事甚悉』。惟覈本书于五虎事颇多贬辞,其非刘湘客所撰明甚。如「小腆纪传」所言属实,亦当另有一书。因又有「施氏曰」纪事,而日人川口长孺「台湾割据志」(见第一种篇)末附「引用书目」中「行在阳秋」作者著为「明人施氏失名」,未知是否别有所据?此外,杨凤苞(秋室)「南疆逸史跋」(「梦华潭水榭丛录」本)有云:『曰「行在春秋」(戴笠)……此皆专纪桂藩者也』;而在「杨秋室先生集」戴著则作「行在阳秋」。附志一笔,以供参考。
       第二三五种「幸存录」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09 页
  本书(一册六五面三九、000字)收「幸存录」上下两卷、「续幸存录」一卷,正录为夏允彝撰,续录为其子完淳作。允彝字彝仲,松江华亭人。明季东林方盛讲学,长洲名士杨廷枢、太仓张溥等结复社以示异;允彝与同邑陈子龙、何刚、徐孚远等亦结几社相应和,为几社六子之一。弘光立,擢授吏部考功主事。乙酉南都破,总兵吴志葵起兵松江,允彝入其军,为之飞书走檄,四方响应。事败,自沈松塘死。「幸存录」为其绝笔,「自序」云:『今待死耳,又复何云。然于国家之兴衰、贤奸之进退、虏寇之始末、兵食之源流,惧后世传者之失实也,就余所忆,质言之,平言之;或幸而存,后世得以考焉』。完淳字存古,年少才藻横逸,江左罕俪。丙戌,鲁监国授中书舍人;监国航海,拜表慰问,为逻者所得。明年,与陈子龙同下狱;死节时,年仅十八。「夏节悯公全集」(完淳所著诗文集)存有「续幸存录自序」:『先忠惠临殁,呼淳也手编而命之曰:「余欲述南都之兴废、义师之胜衰焉,今余从义师诸公九京游矣,汝其续余书以成」』!完淳遵遗命,因有「续录」。本书据「明季稗史汇编」本排印,已删削不全。「幸存录」编,据「续幸存录自序」:『「幸存录」者,……首盛衰大势,辽事、门户与流寇皆有大略、有杂志。……详述至先帝死社稷,遂绝笔不复记』。今上卷首列「自序」外,仅有「国运盛衰之始」、「辽事杂志」、「门户大略」、「门户杂志」四篇;下卷前有「阙题」一篇(似为「门户杂志」之续)外,亦仅「流寇大略」、「东夷大略」两篇。可知:此外尚缺「辽事大略」、「流寇杂志」两篇。「续幸存录」编,「自序」云:『凡「南都大略」、「杂志」二卷,「义师大略」一卷、「杂志」二卷,「先忠惠行状」一卷,「死节考」一卷』。今所存祇仅「南都大略」、「南都杂志」两篇,馀付阙如。不特此也,「幸存录」「国运盛衰之始」题下注云:『其论有极正者、有极偏者,不足尽信,存之可也』。「续幸存录」末附无名氏跋语:『以书生谈朝事,甚讹者十之三、四。故余删其讹而存其是,非全录也』。盖夏氏对于明季党祸不为偏倚之论见忌于人,如复社中黄宗羲等遂深诋其书,讥「幸存录」为「不幸存录」,并作「汰存录」以辨之。本书显已为人批改及删削殊多,无复本来面目。至如「国运盛衰之始」「迨烈皇帝登极」句后一千馀言与「东夷大略」后段重复,而后者却又剔刓触忌之字颇多;其舛错更不可究诘矣。
       第二三六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

  本书(一册六0面三六、000字)合三书选录而成:一为「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选录」、二为「英国档选录」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0 页
、三为「美国档选录」;所选系自清道光二十二年至咸丰十一年有关台湾史料,同为前编第二0三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之补遗,因名「补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有「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及「四国新档」两书,前一书为新编史料,原由已故蒋廷黻先生于民国十九年选自北平大高殿所藏清代军机处档案,近代史研究所今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King Foirbank)所存选抄本取其七百零八件编印成书;后一书系咸丰九年清廷军机大臣奉旨纂辑,就咸丰朝军机处档案分编「英国档」二十卷、「法国档」二卷、「美国档」四卷及「俄国档」二十卷,与后来成书之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较,约有十分之四为后书所未收。本书所选,前者主要为关于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一役所谓「台湾杀俘」事件,次为咸丰年间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及北京条约后台湾开港问题交涉事;后者在「英国档」为道光三十年及咸丰八年至九年间英人欲在台湾购煤及径往贸易等事,在「美国档」全属咸丰九年换约后美人请在潮州与台湾两地先行互市交涉文件(「法国档」与「俄国档」或已见前编「筹办夷务始末选辑」、或并无有关台湾史料,因无选辑)
       第二三七种「崇相集选录」

  本书(一册一四四面八六、四00字)不分卷,董应举撰。应举字崇相,福建闽县人;明万历戊戌(二十六年)进士,历官至工部侍郎兼户部。其在任官期间,并曾两度回里:一在万历四十年代前期,以告归;一在崇祯之初,落职閒住。前一时期,适在日人村山等安侵略台湾前后;后一时期,乃值郑芝龙受抚及其任剿「海寇」之时。先后在籍,御倭、剿寇均与其事。所著「崇相集」,先于万历四十年上有「严海禁疏」,其后并有筹倭、防寇各议以及与沈有容、黄承玄、韩仲雍、南居益、熊文灿诸当事论时事书,均为明代闽海与台湾有关之难得史料。本书计选文五五篇,就中以「严海禁疏」、「筹倭管见」、「黄中丞(承玄)勘功揭」、「中丞黄公(同前人)倭功始末」及「与熊抚台(文灿)书」等篇,特具史料价值。书末,并搜选茅瑞徵「皇明象胥录」「日本」、「琉球」、「和兰」、朱国祯「涌幢小品」「东涌侦倭」、「明神宗实录」「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奏」、张燮「东西洋考」「逸事考」(一则)、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漳泉海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彭湖屿」、「琉球」、陈仁锡「皇明世法录」「闽海」、「彭湖图说」、「攻夷纪」、「备红夷议」等篇作为「附录」。
       第二三八种「东明闻见录」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1 页
  本书(一册九0面五四、000字)收「东明闻见录」、「求野录」、「也是录」、「两广纪略」及「安龙纪事」五种明季稗史而成(除「安龙纪事」据「纪载汇编」本外,馀均据「明季稗史汇编」本),因以第一种署为书名,馀则列作「附录」。「东明闻见录」一卷,不著撰人;记南明永历事,起自「丁亥永历元年春正月帝至桂林」,讫于「庚寅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师入桂林,督师阁部临桂伯瞿式耜、总督楚师司马张同敞不屈死之」。是编大书分注,体例与「粤游见闻」(另收于第二三九种「闽事纪略」书中)同;且两编首尾衔接,所论又皆冠「逸史氏曰」云云,则系一书歧而为二。「粤游见闻」题曰「前行人瞿共美记」,是编同为瞿氏所撰。撰者称瞿式耜为「先太师」,又间称「稼轩」(式耜字」,当为式耜族人。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有「题天南逸史」,所言均与此合,则是编合「粤游见闻」实为「逸史」一书。「逸史」为常熟瞿叔献(式耜同里)撰,共美、叔献或即一人耳(补记:笔者后撰有「粤游见闻与东明闻见录合为一书考释」,略异此说)。「求野录」一卷,题「客溪樵隐编」。所记起自「永历十二年(戊戌)正月诏以原督师兵部尚书程源为礼部尚书、都御史钱邦芑掌院事」,讫于「永历十六年(壬寅)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帛进帝所,帝遂崩,……明亡」;书用纲目体,寓有深意。据朱希祖「再跋求野录」:『兹读胡钦华「天南纪事」,中有「永历帝入缅本末」上、中、下三篇,始知「明季稗史」中之「求野录」全袭此三篇而去其篇题,易名为「求野录」耳』。欲华阅历,待考。「也是录」一卷,题「自非逸史编」;前有「桐山樵隐冥鸿子元益氏」(谢国桢「晚明史籍考」作「旡益氏」)序有云:『岭峤之遗闻,犹载「辍耕」之录;兹焉缅甸之播迁,难徵文献之存,幸有从跸故臣邓凯一之录焉』。据此,是编即邓凯所撰。凯,江西吉安人,随扈永历入缅,为都督同知;十五年(辛丑)饮咒水之祸,宗室文武从官四十二人被杀,凯以足伤未与,得免于难。后永历还滇遇害,凯遁迹为僧(邵廷采「西南纪事」有传)。是编所记起自「永历十二年(戊戌)十二月十五日帝自溪畿起行」,讫于「永历十六年(壬寅)四月十八日上被难」,系凯追录己亥(十三年)以后事;其起讫时间约与「求野录」同,而所记事迹有详略、亦有出入,可互参證。有谓两录同为邓凯撰,实非。「两广纪略」一卷又名「粤中偶记」,华复蠡撰。复蠡,无锡人;明崇祯甲申,官广东临高知县。是编起自当年「三月二十七日梁溪发棹」,讫于「辛卯正月有上韶州之便,遂寄曲江」;记述其罢官居粤所见唐(聿)、桂变乱之事,并特附丁魁楚、洪天擢及李绮三人始末大略。「安龙纪事」一卷,江之春撰。之春,明季广西安龙人,阅历不详。按永历移跸安龙时,外受制于孙可望、内被欺于马吉翔,首辅吴贞毓等奉密旨阴召李定国护驾事泄,死难者凡十八人。是编所纪,即为此事之始末。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2 页
       第二三九种「闽事纪略」

  本书(一册六0面三六、000字)并刊华廷献「闽游月记」及「闽事纪略」两种,另收瞿共美「粤游见闻」、范康生「仿指南录」为附录;以均与南明闽事有关,即署为「闽事纪略」概之。「闽游月记」二卷、「闽事纪略」一卷,俱记隆武时事。廷献字伯修,无锡人;崇祯特赐进士,尝官修武知县。甲申南都立国,又出宰闽汀归化。「月记」即为此时所作,叙时事极详。跋云:『「月」者,微词也;彰之不得,则微云耳。「月记」者,简词也;详之不得,则简云耳』。所述见闻,有足资为他书佐證,亦有他书所未及者。惜叙次凌杂、分卷割裂,为其病耳。至「闽事纪略」,为「月记」变体之作。何以一人记同时事而作两书?或其中必有一伪、或一书而割裂为二,尚有待深考。「粤游见闻」一卷,记隆武入闽及永历建号事,与「东明闻见录」衔接,为「天南逸史」之一部;馀已详第二三八种「东明闻见录」篇。「仿指南录」一卷,作者自述隆武二年(丙戌)十月四日赣州陷清被执,至二十六日放归经过,其中追记三月至十月与万元吉、杨廷麟等守忠诚府(赣州苦守半年馀,隆武锡名「忠诚」)事甚悉。作者字讱轩,江西安福人,时官中书舍人。按宋文天祥著有「指南录」,是编「自跋」有云:『命名曰「仿指南录」,庶几对文山而无愧云』。
       第二四0种「青燐屑」

  本书(一册六六面三九、六00字)分二卷,应廷吉撰。廷吉本名喜臣,浙江慈溪人;书题「慈溪应喜臣著」,盖有所避也(「南疆绎史」作鄞县人,误)。明崇祯戊辰(元年),成进士(「小腆纪传」作天启丁卯,并误),授砀山知县。南都立,擢淮安推官,赴淮扬督师史可法军前为监纪。廷吉精天算勾股之学,识风鉴,可法倚信之。扬州之役,以缒城督饷,得免于难。本书殆专记督师军前事,因身履其境,叙述较详。
  书后,今附「燕都日记」一种,记自甲申「三月初一日昌平兵变,京都戒严」起,至五月「十五日摄政王登武英殿受朝贺,出示京城,令官兵除服剃头、衣冠悉遵大清之制」止;不分卷。书据「纪载汇编」本,题「冯梦龙原本、莫釐山人增补」。按梦龙字犹龙,吴县人;崇祯中贡生,尝知寿宁县。晚年,辑有「甲申纪事」十四卷。「甲申纪事」「自叙」有云:『……又未几,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3 页
得无名氏「都城日记」』;可知甲申之岁,梦龙实未在都。所谓「冯梦龙原本」,乃据「甲申记事」所辑而言。书中有「冯梦龙曰」言,知梦龙亦附有论说。莫釐山人,未知何许人;所补不少,均分别注有「补」字。书中若干处又注有「原本」如何如何,「今依「北略」改」语,并附「计六奇曰」云云;足见是编补成于计著「明季北略」之后(按「北略」自序作于清康熙十年),固非本来面目矣。
       第二四一种「吴耿尚孔四王全传」

  本书(一册五0面三0、000字)不分卷,不著撰人。据「纪载汇编」本,题签署「吴耿尚孔四王全传」,书口则为「吴耿尚孔四王合传」;著述清平西王吴三桂(并及其孙世蕃)、靖南王耿仲明(并及其子继茂、孙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及其子之信、之孝等)及定南王孔有德(并及其女四贞、婿孙延龄)四传为一书,因称「合传」。各传初记诸人降清经过,终详诸人或其裔戚掀起或响应三藩之变始末。
  书末,今再就「纪载汇编」录附文献三种:一为计六奇「金坛狱案」,二为章学诚「戴重事录」,三为不著撰人「董心葵事记」。计六奇撰有「明季北略」与「南略」,分见第一四八种「明季南略」及第二七五种「明季北略」篇。所撰「金坛狱案」,叙南明永历十三年郑成功攻取南京失败后金坛(镇江属邑)人士王重、段冠、袁大受等「通海」之狱;是役被斩者四十八人、绞者一人、流徙十四人:共六十三人。章学诚,字实斋;清会稽人,乾隆进士。邃史学,以纂修方志重于时。尝修「和州府志」,为戴重作传。重以和州诸生痛明之亡,揭竿起事;事败,遁迹为僧,卒──时清顺治三年也。上述「戴重事录」,经人就章传删削而成;故篇末附识:「余乃芟章传之烦而存此」。董心葵,明季武进人;素无赖。后至京师,夤缘权要问;周延儒纳贿,多出其手。李自成陷北都,心葵亦在交通逢迎之列(见第二四0种所附「燕都日记」);后为清兵所杀。上述「董心葵事记」叙其一生,但未及与闯交通事。
       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

  本书(一册七四面四四、四00字)收「江南闻见录」、「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东塘日劄」及「江上遗闻」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4 页
五种明季稗史而成(除「扬州十日记」据「明季稗史汇编」本外,馀均属「纪载汇编」本),因以第一种署为书名,馀则列作「附录」。「江南闻见录」一卷,不著撰人;专记南明弘光元年(乙酉)五月十日至二十九日南都逐日事。自弘光出狩,以讫诸臣迎降(间有死节),颇为屑细。「扬州十日记」一卷,王秀楚撰。秀楚,江都人,阅历不详;以当地人记乙酉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失守后十日亲身所遇、所见惨绝人寰事,令人不忍卒读。「嘉定屠城纪略」一卷与「东塘日劄」一卷同记嘉定屠城事,前者未著撰人,后者署「嘉定朱子素(九初)述」。两者内容十九雷同,似以「日劄」为原作,「纪略」系就「日劄」改仿「纲目」体裁撰成者。考「痛史」有朱撰「嘉定县乙酉纪事」一种,其跋云:『是书朱子素所著,其事实一见「明季稗史」「嘉定屠城纪略」,一见「荆驼逸史」「东塘日劄」,大致相同』(不署执笔者之名)。可知三本同出一源。作者亦当地当时人,详述邑绅侯峒曾、黄淳耀等倡义守城,兵败被屠,至再至三。至「嘉定县乙酉纪事」已收作第二五八种「江上孤忠录」附录,另见第二五八种篇。「江上遗闻」一卷,江阴沈涛撰。涛字次山,清乾隆丁巳进士。「遗闻」记乙酉陈明遇、阎应元城守江阴事,历八十一日而城破,死数万人。
       第二四三种「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

  本书(六册一、0一四面六0八、四00字)不分卷,据赵尔巽、柯劭忞等撰修「清史稿」关内本选辑。原书依史例分本纪、志、表及列传四门,凡五百三十六卷。本书就中选集关系明郑与台湾之史料,仍依纪、志、表、传列目:「本纪」分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九纪(原太祖、太宗及宣统三纪均无所取),上自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下讫光绪二十一年台湾沦日;凡与南明以降至于郑氏三世以及台湾在清代之始末所有资料,均予选取。「志」取「地理志」之「台湾」一节外,馀如「食货志」之户口、田制、盐法、金、徵榷、「兵志」之绿营、水师、海防、「交通志」之电报、「邦交志」之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德意志、日本、和兰(荷兰)及日斯巴尼亚(西班牙),均撷其与台湾有关之记载。「表」仅由「诸臣封爵世表」及「疆臣年表」选编二表:「诸臣封爵世表」,取清初至末叶涉及明郑与台湾史事之人物,依等分列;「疆臣年表」,选统辖闽台之总督与巡抚两职合辑。「列传」所取,在台湾入清以前,凡涉及明郑史事之人物均在采选之列;入清以后,除录涉及当时史事者外,凡属台湾职官及「文丛」作者,不论有无事迹著录,一律收入。末列琉球、安南两传,盖各与台湾史事有关。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5 页
       第二四四种「明亡述略」

  本书(一册五二面三一、二00字)凡二卷,题「锁绿山人撰」。「自序」称是书「著明亡之原委本末」,实则以夹叙夹议方式述明季崇祯朝及福、唐、桂三王史事得失,尤对人有所论列;至明亡之「原委本末」,则未之著焉。
  书后,今加附李之芳「平定耿逆记」一卷。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兵、吏二部尚书,入为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襄」。康熙十三年三藩变起,时任浙江总督,始佐康亲王杰书扼福建耿藩规浙之兵,后督所属拒台湾郑氏(成功子经)横海之师。撰上述「平定耿逆记」,乃简述十三年五月至二十一年八月身在行间九年之经过。至当时所有之奏疏与文移,另有专辑,见第二八五种「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篇。
       第二四五种「岛噫诗」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00字」凡四卷──今加「留庵文选」一卷,卢若腾撰。若腾字闲之,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人。明崇祯庚辰(十三年)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遗爱在民,有「卢菩萨」之称。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闽败,赴水拯起。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沈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永历十八年,与沈佺期、许吉东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祯帝殉难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六;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所著,尚存有「留庵文集」、「诗集」、「与耕堂学字」、「岛噫诗」等书。本书正文得自抄本,注称「八世胞孙德资重录」。书前「小引」有云:『岛居以来,虽屡有感触吟咏,未尝作诗观,未尝作工诗想;如痛者之呻、哀者之哭,噫气而已』。所咏颇足反映明郑时代戎马倥偬之社会状况,可作史料读,亦可作文学作品读。除有目无诗两题(可能漏录)外,共五、七古诗及律诗一百零四首。至另有选自「留庵诗集」者二十三首,则刊入第二八0种「台湾诗钞」中。后附「留庵文选」,有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及传一,均关当年史事。
       第二四六种「江阴城守纪」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6 页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00字)分上、下两卷,韩菼撰。菼字元少,别字慕庐;长洲人。清康熙间,殿试第一,官至礼部尚书。是编记南明乙酉江阴城守事;其「自序」有云:『菼少游戚氏(按指戚勋)殉节地,长谒阎、陈二公祠,耳其事。……嗟乎!乙酉之事,不忍传,实不忍不传;所当讳,实不当尽讳者也。搜罗散逸,删烦去复,汇为一编』。盖以事系月日,大书分注,比他书为详。书后今加「附录」三,首为许重熙「江阴守城记」一卷,同记一事,较为简约。重熙,江阴人,明崇祯时,以撰「五陵注略」等书,为诚意伯刘孔昭所纠。因系明人,口吻与「韩纪」有异。关于记江阴城守事,有沈涛「江上遗闻」,已列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中;另有赵曦明「江上孤忠录」,见第二五八种「江上孤忠录」篇。
  其馀两种「附录」,一为南园啸客「平吴事略」,一为戴田有「扬州城守纪略」。「平吴事略」一卷,杂记南明乙酉清兵南下陷苏州、嘉兴、松江诸郡县事。南园在吴县城内,题「南园啸客辑」,作者或即吴县人氏;文中有记「至康熙初」事,乃系清人托名耳。「扬州城守纪略」一卷,原称「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略作今名;记史可法守城死节前后事,可与第二四0种「青燐屑」互读。戴名世,字田有,桐城人;清康熙己丑(四十八年)进士,官编修。生平留心有明一代史事,因网罗放失、徵访遗老,考求故事,折衷一是;是编祇是其中之一而已。其述史可法之死,大节凛然,不取诸家传闻之说,具见特识。后因所著「南山集」用「永历」年号,竟坐「大逆」受戮。
       第二四七种「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本书(八册一、一二六面六七五、六00字)据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申报」创刊初期十馀年之合订本选辑台湾史料而成,不分卷。「申报」自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一九七二年四月三十日)创刊于上海,几与清季中、日交涉以及台湾对日关系同其开始。本书所辑内容,约有数端:(一)由于同治十年十一月及十二年二月琉球及日本飘风难民在台遭害所引起之日兵侵台始末(自十一年至十三年),记载极为详尽,无隐无饰。(二)由于日兵侵台之刺激,清廷对台湾实行「开山抚番」、拓疆分治,并从事各种初步建设;历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九年)经由沈葆桢、王凯泰、丁日昌、岑毓英以至刘璈等之努力,约见其概。(三)由于日兵侵台之结果,使日本以为清廷默认琉球属于日本,导致日夷琉球为其属县之一;清廷困扰于此者达数年(自光绪五年至八年)之久,断续有所报导。(四)至光绪九年,由于法、越问题,中、法面临战争边缘,台湾与琼州、舟山三处为法人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7 页
列为「据地为质」之目标;次年发生法兵侵台事件,已见端倪。此外,台湾在此十馀年中由于时势之发展,诸如文武官吏之异动、地方事宜之因革以及一般庶政之设施,每多为其他文献鲜见之纪录。内有录自清廷宫门每日所发布之公报──即所谓「京报」,有谕旨、摺片等文件,史料价值极高。惜自光绪八年正月十九日起,「京报」另印单张,存报(合订本)未予收附,其后记载付诸阙如。中央图书馆所藏「申报」止于光绪九年(后仅存光绪十三年四月一个月),本书所辑亦至此为限。
       第二四八种「庭闻录」

  本书(一册四六面四0、八00字)凡六卷,刘健撰。健字汝嘉,南昌人。父昆,清顺治己亥(十六年)进士,官云南同知;吴三桂反清,胁之不屈,戍腾冲。清兵平滇,复职。著有「吴三桂传」及「滇变记」,述吴三桂事;但燬于火。后四十馀年,健追录所述,因以「庭闻」名篇。是书卷各一目:卷一,乞师逐寇(明崇祯十七年);卷二,镇秦徇蜀(清顺治二年至九年);卷三,收滇入缅(顺治十五年至十七年);卷四,开藩专制(康熙元年至十二年);卷五,称兵灭族(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卷六,杂录备遗(不系年)。其中以吴三桂「称兵灭族」为较详、「开藩专制」次之,盖见闻颇多直接所得故也。间附章奏、文移,甚具史料价值。
       第二四九种「遇变纪略」

  本书(一册四六面二七、六00字)一卷,题「聋道人述」。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备徵录」本「燕都志变」一卷,原题「聋道人徐应芬述」;「荆驼逸史」之「遇变纪略」、「昭代丛书」之「燕都识馀」,均即此书。当明崇祯甲申都城之变,适作者随御史涂必宏在京,历经从贼逃奔及归清作吏,详记三月至五月所见。本书录自「荆驼逸史」,缺序;「燕都志变」小叙云:『此余出都门时作也。………目击心怆,所不敢轻施者,予夺之文;有不容终没者,是非之实』。所记尚称平实,足发人深省。
  书后,今加「附录」有五:(一)「甲申纪变录」与(二)「甲申忠佞纪事」各一卷,均钱邦芑撰。邦芑字开少,南直丹徒人。明亡,走闽、粤为僧,号大错。前编记甲申事变经过,自「三月十七日贼兵围城」至「清兵大入,李贼屡战屡败,后不知所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8 页
终」;所述甚简。后编志甲申忠佞诸臣,分殉职、遁迹、受刑、受职四目,亦略而不详。(三)「沧州纪事」一卷,程正揆撰。正揆字端伯,孝感人;明崇祯进士。甲申三月,奉使南京,至沧州遇变;旋在沧州倡义杀伪官、固城守,颇有作为。「纪事」所述,具见其详。(四)「北使纪略」一卷,陈洪范撰。南明弘光立,洪范以左都督同兵部侍郎左懋第使北。懋第不屈,被杀;洪范输款南还,遂为满清反间。有不著撰人「使臣碧血」记懋第殉节事,分见第一一八种「鲁春秋」篇及第二六四种「甲申传信录」篇。是编为洪范自述,乃饰辞自文之作。(五)「袁督师斩毛文龙始末」一卷,李清撰。清字心水,一字映碧;扬州兴化人。明崇祯进士,官至大理寺丞。是编记袁崇焕杀毛文龙事,为崇祯初年一件大事。
       第二五0种「崇祯朝野纪」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00字)取李逊之撰「三朝野纪」卷四至卷七辑成,改题「崇祯朝野纪」;今略去卷次,不再分卷。逊之字肤公,常州人;自称「江上遗民」。所撰「三朝野纪」记明泰昌、天启、崇祯三朝事,起泰昌元年八月,止崇祯十七年三月;全七卷,卷一记泰昌、卷二与卷三记天启,卷四以下记崇祯。由于乃父应升为东林党人,故书中述珰祸事极为详备。今虽截取崇祯朝部分,但仍载其所作原序。原序有云:『……但就邸报钞传与耳目睹记及诸家文集所载,摘其切要,据事直书;间或旁托稗官,杂缀小品:要于毋偏毋徇,勿伪勿讹』。书成于清康熙十年,距北都之亡已近三十年矣。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云:『是书见闻质实,议论亦平』。惜传本多所舛误,阅读颇为费力。
       第二五一种「风倒梧桐记」

  本书(一册七二面四三、二00字)凡二卷,何是非撰。是非,卬甫其字;题称「三山」人(或为福州产)。所记南明永历帝初年播迁事,描述颇为尽致。卷末有云:『丙戌年十月初十日至今五、六年中之事局,日变月新,千奇百怪;后之作史者,谅亦幸此书之独存也』!其撰述时间,约在永历五年至六年间。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曾指此书「名既纤俗」,又有若干谬误。其史料价值如何?要在利用者之鉴别与抉择。
  书后,今另加「附录」三种:(一)瞿元锡「庚寅十一月初五始安事略」一卷,记永历四年冬瞿式耜留守桂林与张同敞殉难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19 页
事。文中称式耜为「先太师」,作者当为其族人或后人(补记:笔者近撰有「粤游见闻与东明闻见录合为一书考释」,曾及此编,并有新说)。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有「始安事略」一书为明瞿纯仁(元锡)撰,可能同属一种。(二)戴田有「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一卷,记如书题所示。田有为名世字,里居、阅历见第二四六种「江阴城守纪」篇。是编于弘光颇多恕词,非特将「伪太子」诸事与党祸始末条分缕析,并对一代兴亡之故言之甚悉。(三)不著撰人「东林本末」三卷(「荆驼逸史」本),概述东林门户始末,并分加论列。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是编为吴应箕撰。按应箕字次尾,南直贵池人。明崇祯壬午(十五年)副榜,后殉国难。「自序」题下注云:『书共六卷,存陈其年(维崧)太史家』。注文未知出谁手笔,据此可知今本并非完本。上、中两卷题称「门户始末」,于上卷题下注:『始自并封至丁巳京察,末及熹庙也』。卷下分六篇,曰「江陵夺情」、「三王并封」、「癸巳考察」、「会推阁员」、「辛亥京察」(上、下)、「三案」(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作「要典三案」);均为论体。
       第二五二种「两粤梦游记」

  本书(一册四四面二六、四00字)全一卷,马光撰。光字涑庵,南直吴县人。明崇祯己卯(十二年)徵辟特科,由监生试授广西永宁知州,调繁全州。当永明王(后为永历帝)为流贼羁禁道州时,尝与总兵杨国威突围救出,护送粤东;后由岭西副使入朝端州,升太仆少卿,旋抚全、永。是书自记其己卯赴北闱、次年赴粤以至壬辰(永历六年)还家,中经目睹行朝门户相轧、兵马荒乱,后为清兵所执放归。所见所闻,多为他书所未见。
  书后,今附加徐世溥「江变纪略」二卷。世溥字巨源,里居、阅历不详。所记为金声桓、王得仁南昌反正为明事,叙述颇为纤细。
       第二五三种「述报法兵侵台纪事残辑」

  本书(三册四六八面二八0、八00字)据清光绪十至十一年间广州「述报」残帙选辑而成,不分卷。「述报」为一小型报纸(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未曾提及),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一八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创刊,至翌年二月十八日(一八八五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0 页
年四月三日)宣告「停派」三天;此后有无续刊,不得而知。时值中、法战争期中,当年台湾在此战役中,基隆曾遭受侵佔、西岸海口被封锁,清廷先以刘铭传驻台办理军务,随后并由杨岳斌绕道东海岸登陆援剿;此报对于此役纪事,格外加意采录,极具史料价值。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藏有此报残帙六卷,完整者为十年九月、十二月与十一年正月、二月四卷,其馀残存两卷中见有十年三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其后不明月日者若干页及四月十三至十五日三日;虽就残帙所辑并不完整,资料仍极丰富,堪称研究台湾史事一种有用文献。
  书末,另收不署编者名氏所辑「中法战争资料」中佚名著「澎湖考略」、罗惇著「中法兵事本末」、池仲祜著「甲申战事记」、唐景崧著「请缨日记」(节录)及李光汉诸人著「后海疆」等诗文若干篇,作为「附录」。
       第二五四种「研堂见闻杂记」

  本书(一册六八面四0、八00字)不分卷,不著撰人。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原题娄东无名氏撰」;知作者为太仓(州)人。證以书中有「吾州在籍诸绅,如吴梅……」语,足资徵信。另据近人太仓冯超考證,是书为同州王家祯撰;家桢字研堂,为明季复社主盟张溥弟子。所记江南社事以及南都覆亡前后苏、常一带扰攘情况,颇为详晰,亦颇沈痛;后对郑氏(成功)北征之役,并尝涉及。虽已作清人语,仍隐存故国之思。且由于出诸亲身见闻,甚有史料价值。
  按本书讫于清康熙五年南浔庄氏史狱,书末今又收不著撰人「庄氏史案」一卷,作为「附录」。
       第二五五种「满洲秘档选辑」

  本书(一册八二面四九、二00字)不分卷,选自金梁(息侯)辑「满洲秘档」(原名「满洲老档秘录」)。按清廷前存有「满洲老档」,藏沈阳故宫。原书梁序(民国七年撰)略云:『旧藏「满洲老档」一百七十九册,分纪天命、天聪、崇德朝事,多「三朝实录」、「开国方略」、「东华录」所不载。……原本为无圈体满文,其字近蒙古,与通用满洲文字不同,翻绎至难。经满、汉文学士十馀人之手,费时二载,今始脱稿。当分编百卷,以卷帙过多、校刊非易,遂择要摘录,名曰「满洲老档秘录」──亦曰「满洲秘档」,先行缮印』。并云:原书不及全书二十分之一。序后有民国二十二年「再识」,略云:『原档满文百八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1 页
十册(按与原序稍异)编年纪事,为「实录」、「本纪」之所本;惟续修纪、录不免讳饰,已多削改,而是书为当时旧档,独存其真』。原书于满清初期崛起境况、宫廷内幕以及对明室之和战,均有秘纪;诚为一难得之史料。本书所选,纯为有关后者之若干文件,而以努尔哈赤(太祖)及皇太极(太宗)与明臣──如李永芳、毛文龙、袁崇焕、祖大寿、张春、陈杜明等往还书信为多。其中尤以毛文龙迭向满清通款各件,足补旧史所不及。
       第二五六种「清奏疏选汇」

  本书(一册九四面五六、四00字)不分卷,选取清代朝臣疆吏三十八篇与台湾直接、间接有关之奏疏辑成。其中大部分采自署仁和琴川居士所辑「皇清奏议」一书,馀则分据李光地「榕村全集」、徐炘「吟香书室奏疏」、黄爵滋「黄少司寇奏疏」、张佩纶「涧于集」、宗室宝廷「竹坡侍郎奏议」、王仁堪「王苏州遗书」、丁宝桢「丁文诚公遗集」、邓承修「语冰阁奏议」等各专集选录,并另有两疏得自抄件。依时序分,顺治年间,共有十三篇;以时值郑氏(成功)与清廷抗衡于东南沿海,所选几均为奏陈东南海上战守事宜,具疏者为陈锦、季开生、王永吉、林德馨、陈棐、龚鼎孳、王于玉、王启祚、蔡竹馨、王命岳、季振宜等。康熙十三至十四年,即耿(精忠)、郑(经)联合抗清前后,共有两篇;一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在耿变前条陈闽省利害,一为在籍(安溪)编修李光地密陈「攻剿」耿、郑机宜。五十八年,有福建巡抚吕犹龙「进呈台湾番檨疏」一篇。雍、乾两朝时代,共有六篇,均关系台湾因革事宜,具疏者为高其倬、史贻直、高山、喀尔吉善、吴士功、福康安等。道光二年,共有四篇,为福建布政使护理巡抚徐炘有关台、澎等事宜奏议。二十年,共有两篇,为刑部右侍郎黄爵滋回奏查办淡水同知龙大茕舞弊一案。光绪年间,共有十篇。内张佩纶具奏者二:一为当三年台湾正在「开山抚番」、拓土分治之际,张氏以词臣言事,因列论台湾与新疆、吉林三地防务,合为筹边疏;一为十年中、法战争之初,张氏奉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因查参台湾总兵张在元案。宝廷具奏者一,为八年奉派典试福建乡试之馀奏陈闽省海防、船政、关税三事。馀为光绪十年至十一年法兵侵台期间王仁堪(官修撰)、丁宝桢(官四川总督)、邓承修(官鸿胪寺卿)诸人所具援台奏议(其中王氏三篇系代作)
       第二五七种「玉堂荟记」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2 页
  本书(一册九八面五八、八00字)分上、下两卷,杨士聪撰。士聪字朝彻,号凫岫;山东济宁人。明崇祯进士,官至谕德。是编杂记崇祯朝故事,成于距北都之亡仅有百馀日。「自序」有云:『余叨史局,不废存记,且积有年岁矣。壬午(按即崇祯十五年)再入春明,感兴时事,甚惧世道之沦丧也,乃取旧所编辑,更加撰次,不拘年月,惟有慨于中则书之,汇为一帙;凡十馀年来世局、朝政、物态、人情,约略粗载于此。而戏笑不经之事,亦往往而在』。如就体裁而言,绝类小说笔记;但就史料以观,亦不无深意存焉。中有记杜三策册封琉球,旁及彭湖岛(今澎湖)及东岛(按指台湾)情况;记曾樱,并及郑芝龙辇金入京为其谋升事。
       第二五八种「江上孤忠录」

  本书(一册八四面五0、四00字)收「江上孤忠录」、「孤忠后录」、「嘉定县乙酉纪事」、「过江七事」及「金陵纪略」五种明季稗史辑成,而以第一种署作书名,馀则列作「附录」。「江上孤忠录」一卷(「痛史」本;馀同),原题「江阴赵曦明集」;记南明江阴典史阎应元等城守殉难事。卷首有「守城实迹」小题,下缀叙言云:『江阴殉难事,或载「阎公状」及「义史」,或著「纪事」及「江上遗闻」、「乘城纪略」及「甲乙事实」,或见于「文石纪」。愚参考其中,集而注之,公之当时;亦庶几不负忠臣义士之苦心云尔』。所据参考文献,多属略称;考有黄晞「阎公死守孤城状」、阎应元「和众乘城略」,或为其所本之一二。按此录晚出,与第二四六种「江阴城守纪」及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附录「江上遗闻」同为清人编撰,实非直接史料;分见前二种篇。并考另有明江阴黄曦明原纂、清武进黄怀孝重订「江上孤忠录」一卷(「粟香室丛书」本),所记为同一事;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取二书相较,后本凡有忌讳处皆已删去,大致相同,恐即一书。因未收后本,存此备考。「孤忠后录」一卷,江阴祝纯嘏(芸堂)编;记丁亥(永历元年)江阴贡生黄毓祺(尝参预城守事)谋复常州,死金陵狱事。「嘉定县乙酉纪事」一卷,朱子素(九初)撰;所记与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附录「嘉定屠城纪略」与「东塘日劄」大致相同,详见前篇。未署名氏所作跋有云:『顾朱子素为明季人,目击兵燹屠略情形,慨乎言之;如稗史、逸史所刊,或称清帅、或称大清名义,似系尊王,殊非著者口吻。且时日略有参差,或经后人删改及传钞之误』。此读三种记载时所当注意者。「过江七事」,宜兴陈贞慧撰;记南明渡江诸事,目分「计迎立」、「正纠参」、「禁缉事」、「护总宪」、「裁镇将」、「防左镇」、「持逆案」,凡七事。贞慧字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3 页
定生,明万历间廪生;与侯方域、冒襄、方以智称「四公子」,为复社领袖之一。阮大钺以附「逆案」潜居金陵,声色自娱;贞慧等草「南都防乱公揭」以逐之。迨马(士英)、阮当政,假他事陷之于狱;南都覆,得出,隐居不仕。所记七事,各叙本末;当迎立之际,不但有「立潞」之议,且有「迎桂」之说云。「金陵纪略」一卷,不知撰人名氏;是编略论南都事,篇幅极少,多诘难辞(末附「南征记」一则,题注有「时鸿玉从贝勒军中」语;此所称「鸣玉」者,是否即为「纪略」作者,无法确断)
       第二五九种「东林与复社」

  本书(一册一二六面七五、六00字)收录蒋平阶「东林始末」、吴伟业「复社纪事」、陆世仪「复社纪略」三种明季党社文献,并以黄宗羲「汰存录纪辨」作为「附录」。「东林始末」一卷,述东林门户始末,始于万历二十一年吏部稽勋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廷之中京察,终于崇祯十六年大学士周延儒之赐死;特著意于齐、楚、浙三党之纷争,而馀非所详。作者蒋平阶,清华亭人。按第二五一种「风倒梧桐记」附录有明吴应箕「东林本末」一种,可资参阅。「复社纪事」一卷,略具崇祯年间复社始末。作者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明崇祯进士,授编修。入清后,复官至国子监祭酒。尝另著有「绥寇纪略」,记明末流寇始末;第一二七种「鹿樵纪闻」篇曾及之。伟业为复社主盟张溥弟子,身与社局;故卷末有云:『其老儒佚叟零落仅存,于往事都不复记忆,亦罕有能言之者矣。……余故辑而存之」。所记自较允当;但为周钟出脱,识者病之。「复社纪略」四卷,前有「总纲」,先作简明提要;正文所纪,每多引述原始文件,足补史事之阙。作者陆世仪字道威,号眉史,晚号桴亭;亦太仓人。早岁从学于明刘宗周之门,后为清初明儒之一。「纪略」卷末邓实跋有云:『道威早岁亦署名复社,后以故自去,故其于社事多有微词;然前既为社中人,于社事始末甚悉。是编记载,首尾完备,实由身亲目击,故能言之凿凿可徵』。但正文仅记至崇祯九年,未及「总纲」所提十年至十六年事,为一大缺憾。邓跋又云:『后附吴梅「复社纪事」,读者比较观之,益有得社会之真面目云』。今本吴著虽未附,却已另见本书前收,足资弥补。附录「汰存录纪辨」一卷,即第二三五种「幸存录」篇所称「汰存录」是。谢国桢「晚明史籍考」著录黄撰「汰存录」外,又著录巢鸣盛「汰存录纪辨」(未注明版本)一种。今查覈是编与吴江薛凤昌辑「梨洲遗著汇刊」本「汰存录」内容同,惟前多巢撰「原序」。而此序据谢考系采自花朝生「甲申朝市小记」所收,显非原编所有。可异者,巢序首冠「原序云」,而黄撰「自序」则冠以「原按云」,似又与薛辑略异。巢序为「幸存录」辨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4 页
曰:『此殆非夏子之言,其为小人附会之言也。……即无「汰存」可也』。至宗羲有关明季史事著述,分见第二五种「赐姓始末」篇及第一三五种「海外恸哭记」篇,惜未收其「汰存录」。
       第二六0种「闽中纪略」

  本书(一册五八面三四、八00字)不分卷,题「野史氏落帽生许旭撰」。原书无序,末有吴江沈楙跋;今本改跋作序,移置卷首。清康熙十二年十月,作者以幕友身分,随福建总督范承谟(觐公)由浙之闽(范由浙抚擢闽督);次年适逢三藩事变,范以身殉,旭以先归倖免。所纪闽中情况,均在事变之前;但范、耿(靖南王耿精忠)间之猜忌及变乱之形象,已显而可见。书中颇多涉及台湾郑氏(经),例如:『郑氏虽在海外,然制府亦有间谍在彼,时时驰至』。又如:『余一日偶见一小册,内书:东宁国,……文武有陈永华、冯锡范、薛进忠、柯平、洪磊诸人,俱材能知干。新建天兴、万年二州以及各县城郭濠堑、军器储侍,事事修整、时时讨练,势非一日忘中国者。明室子孙崇养在彼者甚众,而无一人任事权;年号至今尚称「永历」』。凡此当年记载,极具史料价值。至沈序(跋)云云,颇欠妥实。所称是编作于康熙十四年(乙卯)仲秋六日,未知何据?揆诸书中有承谟「今尚隐忍被絷」语,则亦决非迟至十五年九月十六日遇害之后;而谓作者对于承谟「遇害本末惓惓弗能置,恐后日无以徵诸青史,缘叙而记之」,则误矣!沈氏或系「后人」,乃出于「想当然耳」。
  书末,今收临海洪若皋(虞邻)「闽难记」及「海寇记」作为「附录」。洪氏尝于清顺治间服官闽中,「闽难记」记福建耿精忠事,于三藩之变始末略具;「海寇记」首记防倭,次述郑芝龙及子成功等祖孙三世事迹,所叙颇为简明。此外,另收附不著撰人「国变难臣钞」一种,记明崇祯甲申北都之变诸臣之遭际;凡分目七:曰死难、曰刑辱、曰囚辱、曰潜身、曰叛逆奸臣、曰受贼官职、曰诛戮。文末作者附有按语,略考若干不死诸人后来事。
       第二六一种「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

  本书(二册二八四面一七0、四00字)不分卷,原由民国二十四年国立北京大学史料室整理所得洪承畴在清代之揭、题、奏、报销册等项档案辑印。前有吴世拱「编例」,后有孟森「跋」。承畴由明臣降清,清初东南与西南几均由其底定;在明为逆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5 页
臣,在清则为功狗。本书所辑,始顺治十二年迄十七年,由「招抚」江南各省及「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共收六十七个文件;凡属人事、兵马、钱粮等项,无所不包。前编第一六九种「南明史料」,曾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印「明清史料」各编选辑同一时期有关档案,祇偶一见有洪承畴文件;本书足资互为补助。「南明史料」尚仅限于东南,本书并及西南各省,范围亦较广。书末孟跋尝就汇辑文件提供与史事相参證处,可供研读之助。
       第二六二种「东华录选辑」

  本书(二册三二二面一九三、二00字)据王先谦纂「东华录」选辑,列顺治朝、康熙朝、雍正朝三目,不分卷。按「东华录」一书,初由蒋良骐(一作骥)纂辑,以编年体裁,述清代肇兴规模;自太祖天命以迄世宗雍正,分历六朝(太宗天聪、崇德分列作二)。盖清代国史馆设于北京紫禁城东华门内,蒋氏于乾隆三十年任国史馆纂修,因纂辑此录,以「东华」名。据蒋氏「自序」:『谨按馆例,凡私家纂述,但考爵里,不采事实;惟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为主』。后至光绪年间,王氏任国史馆总纂,纂有「东华续录」;又病蒋录简略,因加增补。其在光绪五年所刊乾隆朝「续录」跋文有云:『嘉庆以下,稿本粗具;雍正以前,录自蒋氏加详:将依次刊行焉』。又云:『凡登载谕旨,恭辑「圣训」、「方略」;编排月日,稽合「本纪」、「实录」;于制度沿革,纂「会典」;于军事奏摺,取「方略」;兼载御制诗文,旁稽大臣列传』。「续录」如此,雍正以前增补所据,自亦相同。本书即据王本就顺、康、雍三朝选成,内容以康熙二十二年分限:前此为与南明郑氏关系史料,后此为台湾入清以后记载。
  「东华续录」另有选辑,详见第二七三种「东华续录选辑」篇。
       第二六三种「烈皇小识」

  本书(二册二二六面一三五、六00字)凡八卷,文秉撰。秉字荪符,明吴县震孟子。甲申国变后,隐居竹坞,自号「竹坞遗民」;及搜讨思陵遗事,辑成此书。所识为崇祯一代史事,而于温(体仁)、周(延儒)朋党及流寇、辽患诸事独详。「自序」有云:『年来屏迹深山间,有客相过从,询及旧事,尚有一二彷佛胸臆间。又承同志或一人一事相示,因纂抄成册』。由于纂抄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6 页
成册,虽用编年体裁,排比每见凌乱;但对当日台谏奏疏采录颇备,亦为一长。书中有称「先文肃」、「先臣」者,指乃父震孟是也。
  作者另有「甲乙事案」一书,后人误作顾炎武著「圣安本纪」,前于第一八三种「圣安本纪」篇已及之。
       第二六四种「甲申传信录」

  本书(一册一五0面九0、000字)凡十卷,钱甹只撰。甹只字稚农、又字稚拙,平湖贡生。明崇祯十六年(癸未)八月入都,亲睹甲申三月十九日之变。「自序」首叙遇变经过,嗣滞迹于燕者三年;续云:『丙戌冬,客从江南携甲申事来,所载「国变录」、「甲申纪变」、「国难纪」、「闻见纪略」、「国难睹记」、「变记确传」、「燕都日记」、「陈济生再生录」、「孤臣纪哭」、「陈方策揭」凡十馀家;猥繁不伦,异端丛出,一时简策无所折衷。余于是博蒐见闻,勤咨与难诸贤,讲求实录;刊讹谬、芟芜秽,补阙遗漏,分为十篇』。综此十篇,篇各一卷:卷一曰「睿谟留憾」,记癸未(崇祯十六年)八月至甲申(十七年)三月事;卷二曰「疆埸裹革」,记陕西、山西、京圻殉难诸臣;卷三曰「大行骖乘」,记在京殉难诸臣;卷四曰「蹠餔遗脔」,记李闯拷掠诸臣;卷五曰「槐国衣冠」,记李闯除授伪官;卷六曰「赤眉寇略」,记李闯始末;卷七曰「董狐剩筴」,记甲申前后河南、湖广、京圻等地攻剿闯、献事略;卷八曰「桑郭馀铃」,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始末;卷九曰「戾园疑迹」,记北都伪太子始末;卷十曰「使臣碧血」,记南都左懋第使北殉节始末。所记各篇,颇不失实;惟卷二「疆埸裹革」附记李闯纠众、张献忠攻麻城、开门迎入(指曹化淳迎闯,并有为周钟开脱语)、见机先遁诸事,仍属不伦。而「见机先遁」并及史夏隆,末谓『何「明史」著之「忠义传」』?按「明史」成于乾隆年间,决非作者所及见;当出后人加赘之笔。是书海盐朱氏藏有注本,考證颇详,惜未得见。卷十「使臣碧血」与第一一八种「鲁春秋」所附之篇虽微有不同,实出同源。
  至上引「燕都日记」,见前第二四0种「青燐屑」附录所收;「国难睹记」,见后第二七二种「崇祯记闻录」所收:分详前后各种篇。
       第二六五种「中日战辑选录」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7 页
  本书(一册一一六面六九、六00字)不分卷,选自清东莞王炳耀(煜初)辑「中日战辑」。原书辑于光绪二十一年,汇集中、日甲午之役中外报章所刊资料,依次排比;间亦加缀简单说明,用作提纲。全书六卷,卷题按序为「中日战机」、「中日战端」、「声罪致讨」、「祸延盛京」、「遣使议和」及「傅相议和」;而「傅相议和」卷并包括台民抗约自立、日攻台南、刘军门遁等诸纲,集有台民抗日史料。本书选其卷五「遣使议和」与卷六「傅相议和」(包括上述三纲)部分,略加删节而成。原书收有「两国全权大臣第一次至第五次问答」节略,因已刊有第四三种「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一书,并略而仅存其目。如祇见前刊「伊李问答」,所谓议约云云,实无从得其要领;本书选有两国全权大臣往来照会、函札以及和约底稿说帖等件,相互印證,方能获得和局全貌。书末,今另由「中日战争资料」一书选取「答客问刘大将军事」、「简大狮惨死愤言」与文廷式「闻尘偶见」三文以及诸家诗词十数首作为「附录」。
       第二六六种「弘光实录钞」

  本书(一册一一0面六六、000字)凡四卷,不著撰人。据杨凤苞「南疆逸史跋」,此书为黄宗羲(梨洲)撰;傅以礼、朱希祖均主之。所纪始于明「崇祯十七年夏五月庚寅福王建监国号于南京」,讫于弘光元年「秋七月庚申朔江西巡抚旷昭迎降,万安知县梁于涘不下」。「自序」有云:『钞之为言略也。凡书自备而略之者,曰钞。……其曰钞者,非备而钞之也,钞之以求其备也』。继而慨然直称帝之不道,深致微词。序末署「古藏室史臣」,作于清顺治十五年(戊戌)。书中有「臣按」语,对马、阮尤多深刻之语;又以「伪太子」为真,并左袒左良玉称兵。书末另附有「识语」:『东浙、闽中建义,虽俱在闰六月,而此不载者,以事属监国、隆武两「实录」也。此所载,亦有□□所命者;然皆遥命之,非刑赏所加也』。此为宗羲所言乎?不能无疑。惟记载大体信实有徵,非耳食之言可比;间亦有失考,尤以江阴阎典史(应元)与其勇士暮溯(原误津)大江而去为不确。
  书末,今附录「福王登极实录」一卷,吴县文震亨撰;记南明福王初临南都监国事,止于遣祁彪佳颁谕江南。震亨为震孟弟,尝官中书舍人;后绝粒死。
       第二六七种「西南纪事」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8 页
  本书(一册一三0面七八、000字)凡八卷,邵廷采撰。廷采里居、略历已见第九六种「东南纪事」篇;其著「东南纪事」及本书由来,并具前篇。本书纪传体,序列桂王由桹、永宁王周宗、郧西王常湖、宁靖王术桂、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严启恒、陈子壮、张家玉、陈邦彦、王兴、李乾德、王祥、金堡、邓凯、沐天波、杨畏知、李成栋、李定国、刘文秀、金声桓、孙可望,凡二十三篇。其中永宁王、郧西王、宁靖王三传以入「东南纪事」为宜,或以本书著成在先之故欤(参看「东南纪事」篇所引「邵念鲁年谱」)
       第二六八种「浙东纪略」

  本书(一册七四面四四、四00字)不分卷,徐芳烈撰;记明南都败后浙东志士奋起共谋恢复事。书中有记:『萧庠廪生徐芳声及弟芳烈、同学蔡士京、何之杰等于前「三月十九日」之变,会通庠文学恸哭于明伦堂,……呜咽欲绝,随有不愿仕进、冥鸿高骞者一百十三人』。由此,可知芳烈亦为冥鸿高骞者之一。卷首「自序」云:『乙、丙之交,大清尚未统一,浙东一隅亦以南北分之,纪实也』。计起自乙酉(弘光元年)五月、迄至丙戌(监国鲁元年)六月,为时约一年;而以鲁王为中心,不及舟山事。所记朴质无饰,有裨参考。
  书后,今加附录有四:一为「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一卷,记满清贝子富喇塔自浙东进讨耿精忠事;自康熙十三年三月闽变,迄十四年八月台州围解而止。虽未著撰人名氏,末有「解我台民倒悬」语,则知执笔者当为台州人。后富喇塔与杰书会师入福州,卒于军。是编并附有「贝子战绩纪略」,记台、温两郡战绩;「贝子抚嵊功绩事实」,记抚嵊县地方事:均不知撰人。又附「平闽功绩闻见录」,记富喇塔自浙进兵平闽,以至于卒;闽人金泳(云飞)撰。二为「扬州变略」一卷,记明季甲申高杰争入扬州事;三为「京口变略」一卷,记同年史可法部将于永绶与浙兵在京口相鬨事。两俱短文,并不著撰人。四为「淮城纪事」一卷,记甲申春李自成预遣伪官至山东、河南伐任,淮抚路振飞、巡按王燮同拒守,并淮城被兵情状;自三月九日至六月二日,凡八十三日事。据考,此系吴腾(一飞)馆于淮上目击而笔之,经冯梦龙润而刻之者;文中有记云:『时一飞避难于泾河宝积庵后之庄房,目击其事,惨不忍述』。
       第二六九种「蜀碧」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29 页
  本书(一册八四面五0、四00字)凡四卷,彭遵泗撰。遵泗字磬泉,四川丹棱人;清乾隆丁巳(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书记明季张献忠祸蜀始末及一时死节士女;名「蜀碧」者,取苌弘之血「三年化碧」之意。起自明崇祯元年,迄于清康熙二年;末有附记十五条及杨展、刘道贞、铁脚板、余飞等传。作者以蜀人述蜀乱,尝即其故老所闻。昔年蜀中人祸天灾荐臻,饥荒甚,人相食;读书中「余儿时见亲故中老叟数人,目黄如蜡,询之,皆啖人肝所致者」云,不禁泫然!
       第二七0种「崇祯长编」

  本书(一册九四面五六、四00字)分两卷,不知编者姓氏。所编仅自崇祯十六年(癸未)十月至甲申(十七年)三月,而癸未十月以前缺焉。今据「痛史」本,原附跋文云:『……旧钞如此,诸家藏目又不经见,无从补其缺失也。但细检旧本,纸格中心悉记叶数,自一至终相联而下。据此,则书固完善耶!抑录副之时,已止存残本耶?事较「明史」帝纪为备;野乘佚闻几经零落,今日视之,悉为宝书。爰亟付印而志其疑如此』。另据朱希祖「崇祯长编残本跋」,考定此书为清初鄞县万言(字贞一,号管村;斯言子)所撰。董沛「鄞县志」人物传云:『明史馆开,总裁徐元文特荐七人,言与焉。在史馆性鲠直,不肯徇所干;独成「崇祯长编」』。其所以较「明史」帝纪为备者,「明史」因忌讳所汰而此编则存其旧耳。
  此外,另有「崇祯长编」残本六十六卷本,辑有「选录」收入第二九六种「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作为「附录」;参见第二九六种篇。
       第二七一种「客滇述」

  本书(一册五八面三四、八00字)不分卷,云间顾山贞撰;记明末川、贵之乱,起崇祯元年流寇之始,至永历十二年清吴三桂进兵贵州止。卷首有小题曰「川、贵寇乱」(今略),所述重心未尝在滇,当为顾氏(仕履不详)客滇时所作;或「客滇述」乃为全书,「川贵寇乱」祇是其一部分而已。所述以明朔纪年(崇祯十七年起附注清历),顾氏又为明之遗民无疑。书中对张献忠及遗类之流毒、清兵之横行以及地方武力曾英、王祥、李占春、杨展等之混战,均直述无讳。
  书后,今加不著撰人「蜀记」一卷,专记张献忠祸蜀事;记自甲申(崇祯十七年)六月,止丁亥(永历元年)正月。所记种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0 页
种,多为第二六九种「蜀碧」一部分之所本。
       第二七二种「崇祯记闻录」

  本书(一册一二四面七四、四00字)分八卷,据「痛史」本「启祯记闻录」略去卷一前半部天启元年至七年部分,改题今名。作者苏州人(书中屡有「吾苏」语),在籍记明季遗闻。书为随笔体裁,逐条列举;其中记地方杂事以外,对于崇祯朝政并甲申国衄、乙酉南都败亡以及后此苏、松变故与海上关系,多所记述。所可异者,原书起自明天启初元,讫于清顺治十年(癸巳);而末尾十年已非崇祯时事,何以名为「启祯记闻录」?书首有崇祯戊寅(十一年)天寥道人叶绍袁撰序(自序),所言与原书不合。今加「弁言」,因作考略;结语云:『书非叶氏所作,序文亦非本书所有。作者苏州人(籍吴县或长洲),堪以认定: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已足可取,固不必问其出自谁手!原书名为「启祯记闻录」,原止有四卷,卷末因另收他人之作为「附录」。卷五以下,为原作者所续,或为他人所增』。本书略去天启部分,约尚不及全书十分之一。至卷四末所收他人之作,计有三文:首篇后署草莽陈莽波臣(疑有错字)记「国难睹记」,系记目击北都国变事;次篇未署撰人「史阁部、黄虎山殉国纪略」,系记史可法、黄得功成仁事;末篇署固密斋主人(朱英)「播迁日记」,系记乙酉身经南都败亡事。以上三文既非作者所撰,何以又夹附书中,亦为疑异之一。
       第二七三种「东华续录选辑」

  本书(二册三四0面二0四、000字)分据王先谦纂清乾隆、嘉庆、道光及同治四朝「东华续录」并潘颐福纂咸丰朝「东华续录」选辑,依次列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及同治朝五目,不分卷。王氏所纂,第二六二种「东华录选辑」篇已略及之。至何以未见王氏咸丰朝「续录」而适另有潘氏之纂,待考。按清代以乾隆朝为极盛,自此以降,由盛而衰。由于内变与外侮日亟,台湾史事遂与大陆各地息息相关。本书所见,先有乾隆朝林爽文之事变,与东南各省天地会有关;继有嘉庆朝蔡牵事件,乃受安南艇匪侵扰浙、闽、粤诸海之影响。道光以下,就内变言,咸、同间太平天国革命后期,台湾有戴潮春事变,虽彼此未见有显著之关系,而在清廷措置上往往联在一起;就外侮言,道光朝鸦片战争有英船犯台事件,咸丰朝签订天津、北京两条约后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1 页
有台湾开口之交涉及其后教案、樟脑事件之纠纷,同治末年更有因牡丹社事件导致日兵侵台一役,台湾渐已成为列强侵略目标之一。
  至光绪朝「续录」,另见第二七七种「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篇。
       第二七四种「清史列传选」

  本书(三册五四0面三二四、000字)不分卷,据中华书局印行之「清史列传」选辑。清史诸传,较早所见者有当年国史馆臣抄刊之「宗室王公功绩表传」、「蒙古王公功绩表传」、「满汉名臣传」、「儒林文苑传」以及「贰臣传」、「逆臣传」等书。「清史列传」晚出,收有「宗室王公传」、「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大臣传次编」、「大臣传续编」、「大臣画一传档后编」、「新办大臣传」、「巳纂未进大臣传」、「忠义传」、「儒林传」、「文苑传」、「循吏传」、「贰臣传」(分甲、乙两编)及「逆臣传」,凡八十卷。书首未见序例,但徵诸李桓纂「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已另辑有「选编」,见第二三0种「清耆献类徵选编」篇)辑载「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及「国史馆本传」,凡同名者文亦相同,可知除「宗室王公传」即系「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之一部分外,馀传亦即所谓「国史馆本传」。李纂由于就「耆献」徵选,「贰臣」、「逆臣」两汇传自无所取;中华本参以后人修史观点,对于「国史馆本传」当亦有所取舍。且李纂所收「国史馆本传」仅迄道光三十年间为止,后此亦惟有于「清史列传」中求之。本书所选,主要取诸「贰臣」、「逆臣」诸传以及道光以下各传档;此外,仅补辑有李纂「徵选」以外若干篇──亦即道光以上「国史馆本传」未入李纂而于「清史列传」中得之者。由「清史列传」原可选取有关台湾史事人物传计二百三十馀篇,因内一百二十馀篇已见前辑「清耆献类徵选编」,本书祇录一百零六篇。至所辑内容,区分为三:一为台湾入清以前关于郑氏及其直接、间接有关联者,除少数出于「大臣传档」及「循吏传」外,馀几均为所谓「贰臣」、「逆臣」两汇传中人;前列郑芝龙(附子成功、孙经、曾孙克塽),以示国人经营台湾之发轫。二自康熙中叶以下而至同治之末,半为道、咸、同三朝人物,并有台湾王得禄、林文察诸传。三自光绪建元迄二十一年,而以李鸿章为殿。书末,收「文丛」作者传九篇作为「附录」。
       第二七五种「明季北略」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2 页
  本书(四册六七六面四0五、六00字)凡二十四卷,计六奇撰。六奇撰「明季北略」、「南略」二书,已略见第一四八种「明季南略」篇。「北略」所纪凡三十馀年事,自卷一万历四十年(丙辰)迄卷二十二崇祯十七年(甲申),按年分目纪事;卷二十三「补遗」,体例同;卷二十四为「五朝大事总论」(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弘光),分「国运盛衰」、「门户大略」、「流寇大略」三目析述。是编采取颇广,其病与「南略」略同,误、怪诞尤甚。
       第二七六种「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

  本书(二册二七二面一六三、二00字)不分卷,据台湾省立博物馆所藏清季光绪年间恒春、彰化两县部分档案整理刊行。此一档案,一般通称「刘铭传抚台档案」;但实际上全部档案有起自光绪二年并有至于二十一年台湾沦日前不久者,综计先后历时十有九年;虽其中以刘氏抚台期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七年)文件为多,而外此者亦达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改题今名。原藏档案分类整理编目,今改按各官署发文日序排比。全部共一百六十个文件,大体为台湾(南)(或道)转行办理或知照各案。其内容以设防、抚番、建省、人事等案为多,清赋、理财、邮电、矿务、洋务等次之,樟脑、鸦片及风化等又次之。
  书末,又收入「皇朝道咸同光奏议」中刘氏有关台湾摺片(与第二七种「刘壮肃公奏议」较,知专集已由编集者酌加润饰或删略,并非原本面目)与前未经见之沈葆桢摺片八件作为「附录」。
       第二七七种「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

  本书(二册二三八面一四二、八00字)不分卷,据清季朱寿朋纂「东华续录」(光绪朝)选辑而成。所辑史事,适始于同治十三年日兵侵略牡丹社事件之后,中经法、越一役法兵之入侵,以讫光绪二十一年台、澎之沦日,其间「开山抚番」、筹防建省之经营,不啻为清季台湾开一创局;可惜甲午中、日战争结果,台、澎竟罹割地之变。一番惨淡经营之结果,却以悲剧收场。前辑第二六二种「东华录选辑」及第二七三种「东华续录选辑」原书均本于各朝「实录」为主(详见前两种篇),本书原书则出于邸抄、京报并兼采当时新闻纸所载,自有其独特之处;亦因如此,却又不及官书(「实录」及其他官纂史书)之严整。
       第二七八种「清季台湾洋务史料」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3 页
  本书(一册九八面五八、八00字)不分卷,选辑自世界书局印行「洋务运动文献汇编」;因专集清光绪元年至二十年关系台湾文件,故名曰「清季台湾洋务史料」。共集有当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海军事务衙门、闽浙总督、福建巡抚以及闽台分省后之台湾巡抚等机关摺片及上谕凡四十七件,涉及台湾电线、铁路、轮船、机器、煤务、油矿、金砂、硫磺、樟脑、茶叶等事项。其已见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摺」及第一三一种「李文忠公选集」者均略而不录,尚未计入;而各摺片中凡有牵连而未录各件,并另注明所见,以利查考。其中以光绪初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所作建议,特具见地;后来之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所办事业,最为突出。此外,总理衙门复议丁日昌及海军衙门复议刘铭传所奏,显示当时枢臣意向所趋;尤以总理衙门会同户部复议刘铭传片奏官商合办基隆煤矿一摺,及决定刘氏去职之主要原因,影响台湾至钜。
       第二七九种「甲乙日历」

  本书(一册一六0面九六、000字)分编两卷,祁彪佳撰。彪佳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浙江山阴人。明天启壬戌(二年)进士,选福建兴化府推官。崇祯初,擢御史。甲、乙之际,先以刷卷南畿身与南都肇造,旋出安抚苏、松,转任巡抚;后虽回籍,仍与朝野人士音问相通。迨南都败、杭州潞王降,由于清帅所迫,投水殉节。隆武时,谥「忠敏」。遗著「祁忠敏公日记」,起自崇祯辛未(四年)、止于弘光乙酉(元年)闰六月初六日殉节前二日。辛巳(十四年)以前,按年名为「涉北程言」、「栖北冗言」、「役南琐记」……诸篇;壬午(十五年)以后,概以「日历」分岁纪目。本书截取其与南明史事有关之甲申、乙酉两岁部分,故以「甲乙日历」名之。日记为逐日所记之实录,足正诸史之阙失;阅此两年所记,当日南都、苏松、杭州等地实际状况,可见一斑。且作者尝官兴化,与福建郑芝龙一门不无渊源;所记与郑氏昆仲(芝龙与鸿逵)交往情形,亦足为研究台湾郑氏之助。书末,并收王思任纂「祁忠敏公年谱」作为「附录」。
       第二八0种「台湾诗钞」

  本书(三册五二二面三一三、二00字)分编二十五卷,乃选抄诸家有关台湾史事之诗篇辑成。有关台湾诗篇,除见已刊各种「方志」及第六四种「台湾诗乘」(连横撰)外,另见已刊专集者合共近三十种(书目详本书「弁言」);其馀未刊专集与零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4 页
篇,尚不在少数。由于编刊主旨侧重于蒐存史料,对于偏具文学价值之诗作难尽收入;因于已刊诸篇以外,选集台湾史事之诗,作为「补遗」。本书选集原则,以提供兼具史料价值之诗篇为准。凡讽咏台湾或与台湾相关之史事、地理、人文、俗尚等古今体诗,均在收罗之列;而于描绘民生疾苦之作,尤三致意。其辑编方式,系按作者分目;并于每一作者名下,分别缀以略历。至于分卷,首以时代为先后,次以史事为单元,或参以地区再加划分;后者如日据时期诗人辈出,又区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及澎湖等卷次。
  附录有二:一、各种未刊诗集序跋;二、「台湾文献丛刊」已刊台湾诗作索引。
       第二八一种「通鉴辑览明季编年」

  本书(一册一六六面九九、六00字)分编上、下两卷,截自清乾隆间廷臣奉敕撰辑「历代通鉴辑览」第一百十六卷至一百二十卷编成。「历代通鉴辑览」亦名「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通称「通鉴辑览」;都一百二十卷。其第一百十六卷记明季甲申、乙酉间北都与南都事(卷题称「明庄烈帝」),第一百十七卷至一百二十卷为「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所记要言不繁,脉络颇为分明。因截取成书,系以「明季编年」之名。并经将原卷次略去,区作两卷:上卷分甲申、乙酉岁两目,下卷分唐王及桂王(一)、桂王(二)、桂王(三)四目。所称「御批」,乃为清高宗弘历手批。如本书卷端批云:『「通鉴辑览」将成,司事者举「通鉴纲目三编」之例,于甲申岁大书「顺治元年」,分注「崇祯十七年」于下。且凡胜朝事,皆别书「明」;而于李自成陷京师,即系以「明亡」。余曰:「不可」。……兹于甲申岁,仍命大书「崇祯十七年」,分书「顺治元年」以别之。即李自成陷京师,亦不遽书「明亡」;而「福王弘光元年」,亦令分注于下。必俟次年福王于江宁被执,而后书「明亡」。夫福王设于江南能自立,未尝不可为南北朝,如宋高宗之例也;而奈其日即淫,以致天命去而人心失。是非开创者欲究我兵威,而实守成者自失其神器也!若夫唐王、桂王,穷窜边隅,苟延旦夕;此正与宋之帝炳、帝同例,不可仍以正统属之』。由此,并可见本书体例。至书中记鲁王居金门「将往南澳,(郑)成功使人沈之海中」一节,系沿张廷玉等「明史」之谬诬,已辨之多矣;近年金门发见「鲁王圹志」(文见第一一八种「鲁春秋」附录二),尤为一有力之实證。
       第二八二种「石匮书后集」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5 页
  本书(三册五四四面三三二、四00字)凡六十三卷(内缺九卷),张岱撰。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先世蜀之剑州人,后迁浙江山阴而显于明季(曾祖元忭,「明史」有传,祖父汝霖附见;父耀芳,官鲁藩右长史)。南明鲁王监国,岱尝预江干抗清之役。后乃披发入山,浸淫于明史「石匮书」之撰述(生平其他著作甚富,不具述)。本书为继「石匮书」(自明初迄天启末)之作,记崇祯一代以及南明史事。计分本纪三卷、世家三卷、列传五十七卷,而于福、唐、桂、鲁诸王特立「五王世家」以示别有衷曲。惟「五王世家」所记事迹极为简略,如桂王、鲁王均不及终。缺传甚多,不及一一列举;但内有「甘辉列传」一目,最感突出。甘辉为闽海郑成功部将,久任中提督,永历封崇明伯;成功北征败还厦门,建庙祀死事诸人,以辉为第一。本书不传成功而传甘辉,殊不可解。或以缺传中另有「郑芝龙列传」一目,成功当附其后;果尔,以志不可屈之郑成功附于降清乃父之后,实属不伦。作者以遗民述当时事,虽小有瑕疵,仍多异闻可供考镜(补记:笔者撰有本书「后记」,未及刊入;今改题「张岱及其石匮书与石匮书后集」,并略有补充)
       第二八三种「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注)

  本书(一册八0面四八、000字)不分卷,据国立中央图书馆代管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原本摄制(图)、排印(图说)。「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史部」「政书类」(三七八面)著录:『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七十九幅,清乾隆间台湾知府蒋元枢进呈纸本彩绘,三三×四一‧五公分。北平』。原本系散页,有图说四十幅,图仅三十九幅,合计如上数。所称「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显系揉合现代词汇所成,当为北平图书馆入藏编目时所定;原名称已无可考。蒋元枢,字仲升;江苏常熟人。初以举人任福建知县,历升台湾府知府。在台任期,为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至四十三年六月,历三年又二月;其间,并护台湾道篆(四十一年十二月至四十二年四月)四阅月。在台建设,为修郡城、设望楼、崇学宫、新寺庙、造桥梁、建公馆、筑灯塔、立殡舍、兴营房、整盐场、立马头等,不一而足。此四十幅图说及图绘乃为进呈朝廷而制,仅见其大者而已。今图已缩影,并未照原本色彩制印,洵为美中不足。综计图说目分重建台湾郡城、重修台湾府署并建迎晖阁景贤舫、恭修万寿宫、重修海会寺、新建鲫鱼潭、移建台湾佐属公馆、重修台湾府学、孔庙礼器、文庙乐器、佾舞、鼎建盐课大馆、重建洲南盐场、建设台邑望楼、建设凤邑望楼、建设诸邑望楼、建设彰化县望楼、建设淡水厅望楼、鼎建傀儡生番隘寮、重修风神庙并建官厅马头石坊、重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6 页
修关帝庙、鼎建台郡军工厂、重修台郡崇文书院魁星阁、重建台湾县学、捐修台凤诸三县养济院普济堂、重建台郡桥梁、重修塭岸桥、重修台湾府城隍庙、重修台郡先农坛、重修台郡天后宫、修筑安平石岸、新建鹿耳门公馆、重建洲南场禹帝庙、重修濑北场上帝庙、重修龙王庙、建设南坛义冢并殡舍、捐建北门兵丁义冢、移建中营衙署、捐建南路两营公署、捐建各营兵屋、捐建澎湖西屿浮图(每目均有「图说」二字,惟鼎建盐课大馆称「记」),但缺图一幅。所有诸图约有三分之一并有碑记可考,分别见于第一四0种「续修台湾县志」及第二一八种「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堪称信而有徵。此外,台南现尚存有「万寿宫图」、「重修海会寺图」、「台湾府学全图」、「接官亭图」、「军工厂图」及「台阳城隍庙图」六座图碑,并与本书内六图均相吻合,尤见实證;今并摄制缩影图分附于六幅图说之后,俾与图绘对照。本书不特提示清乾隆间台郡建设之大者,且见当年各种建筑图绘之一斑。
   ★(注)本书书名封面「郡」字误排「湾」字(版权页及广告亦同),其馀目录、书口均无谬。■
       第二八四种「平定三逆方略」

  本书(三册四八0面二八八、000字)凡六十卷,清康熙二十一年廷臣奉敕撰。所谓「三逆」,乃指吴、耿、尚三藩;第二四一种「吴耿尚孔四王全传」初记诸人降清经过,终详诸人或其裔戚掀起或响应三藩之变始末,具见前篇。清廷纂此「方略」,专记平定吴三桂、耿精忠(仲明孙、继茂子)、尚之信(可喜子)事。全书网罗清廷平定三藩档案颇繁,保存史料不少。按康熙十三年三藩变起,滇、黔、广、闽、川、陕所在响应,计涉地十馀省、历时凡八载;台湾郑氏(成功子经──本书作锦)亦重入闽南、粤东,应吴、联耿,共图驱满。讵意郑、耿交恶中变,自寻干戈,终致败事。本书所记涉及郑氏,每以「海寇」、「海贼」、「海逆」称之。此役之结果,对于台湾郑氏之前途影响至巨。
       第二八五种「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

  本书(三册五二四面三一四、四00字)凡十卷、卷首一卷,李之芳撰。之芳里居、阅历,见第二四四种「明亡述略」篇。其在清康熙十三年至二十一年浙江总督任内,几全为清廷镇压福建耿藩之变──西扼耿藩规浙之兵、南拒郑氏(经)横海之师,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7 页
效其犬马之劳。有「平定耿逆记」,附刊于上述「明亡述略」之末,参见第二四四种篇。身后(谥「文襄」)所遗奏疏、文移,其子钟麒为辑成「奏议」二卷、「奏疏」十卷、「别录」六卷,并附以「年谱」(程光豆纂),裒为一集。除首列「奏议」二卷为前此历官所为「台谏集」之外,「奏疏」、「别录」(各种文移)纯为督浙时所撰,十九均与耿、郑兵事有关。本书辑其督浙之部,并将「奏疏」与「文移」按年月合编,以「奏疏」原卷帙为序,而将「别录」各种文移分附于各疏之后(「文移」中无与兵事之文,并已予酌删)。计卷首题曰「督浙」,卷一至卷九均为「督师」、卷十为「班师」。书中对于台湾郑氏称「海寇」、「海贼」、「海逆」,经作锦。
  书末,并收程纂「文襄公年谱」作为「附录」。
       第二八六种「雪交亭正气录」

  本书(二册二一0面一二六、000字)凡十二卷,高宇泰撰。宇泰字元发、一字隐学,晚号檗庵;浙江鄞县人。尝仕南明监国鲁王,官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浙东江上以迄舟山败后,在里屡罹困阨,卒毋堕明臣志节。晚辑南明死难诸烈小传,冠以「雪交亭」之名。全祖望撰「明故兵部员外郎檗庵高公墓石表」称是书为「雪交亭集」,但另著「高武部宇泰传」又作「雪交亭正气录」。近人张寿镛据何树崙写本校刊,从全著高传定名(收于「四明丛书」第二集)。按雪交亭原为辛卯(鲁监国六年)舟山殉难阁部张肯堂之寓亭,舟山陷,其亭亦圮;高氏雅爱其名,移署为鄞之万竹屿所建之亭,并以名书。全书前十卷自甲申至癸巳,按年分纪;后二卷别立「特纪」与「附纪」,不依年次。内卷九「壬辰」已缺,今仅存其目。诸传之后,每附有遗著、绝笔诗文,而他人所作哀挽之辞亦间及之。原刊本因后人纷加按语、附注,本来面目渐被掩没;今本已删除他人所赘,因将所有序例除作者「自序」残文仍列卷首外,其馀后人所加序跋、校例及作者表传等诸作均移作「附录」,以供参考而已。
       第二八七种「使琉球录三种」

  本书(二册二九0面一七四、000字)为一集刊,共收明代「使琉球录」三种,故名,考明代历遣使臣册封琉球中山王,除洪熙元年遣内监柴山外,其后均以给事中为正使、行人为副使。自正统八年至崇祯六年,凡十二使:正统八年,俞忭、刘逊;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8 页
十二年,陈傅、万祥;景泰三年,陈谟、董守宏;七年,李秉彝、刘俭;天顺七年,潘荣、蔡哲;成化八年,官荣、韩文;十五年,董旻、张祥;嘉靖十三年,陈侃、高澄;四十年,郭汝霖、李际春;万历七年,萧崇业、谢杰;三十四年,夏子阳、王士祯;崇祯六年,杜三策、杨抡。在历遣封使中,嘉靖十三年陈侃首上「使琉球录」,其后郭汝霖、萧崇业、夏子阳诸使均踵事之。本书收有陈、萧、夏三录,郭录则付缺如(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录,惜未得收入)。陈录「自序」有云:『凡道途山川风俗人物之实、起居日用饮食之细,皆得耳目之所亲究;乃知旧存纪载,殆郢书、燕说之类。志其略、辨其异,此录之所以不容已也』。「使录」分「使事纪略」、「群书质异」两部,所谓「志其略、辨其异」耳;另益以敕谕、题奏以及其他文献,俾供考镜。萧、夏二录并各刊有「琉球过海图」,详志针路、道里(更数)。所有三种「使录」体例相仿,大致后录本诸前录而增益。盖明代以前各种载籍所见琉球,究指今日之琉球抑为今日之台湾,争论不已;因有前辑第一九六种「流求与鸡笼山」,汇集有关琉球与台湾之纪载,用裨研究。「使录」由于封使亲临其境,闻见所得,益可互證。按琉球入贡、请封始于明初,贡道由闽以达京师;历遣封使航海,亦由闽启行。不论封贡,俱以台湾北部海面鸡笼屿、彭佳屿(「使录」称平嘉山或彭佳山)、钓鱼屿等为往返(指封往、贡返)所经指标;当时对于海上情形,不能谓非熟悉。但远隔数千里之琉球已早与交通,而近在咫尺之台湾反至后来始得其真象?此乃殊值研究之一课题。
       第二八八种「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

  本书(三册四0八面二四四、八00字)不分卷,选自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道咸同光四朝奏议」抄本(台湾商务印书馆现已有影印本出版)。原书起自清道光元年、止于光绪十年,本书就其中有关台湾部分集辑而成。所选容有已见前辑各书,但如沈葆桢、李鸿章等奏议已刊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摺」、第一三一种「李文忠公选集」除非详略有别或系别出,概未重复收入。综计共收一百零七疏,道光朝六件、同治朝三件、光绪朝九十八件,以光绪十年六十三件佔大部分。由于是年适值中、法战争发展至闽海,台湾遭受法兵侵犯,所选幅度较宽;即其中若干奏议虽未直接涉及,亦经收取,以备参考。
       第二八九种「明经世文编选录」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39 页
  本书(二册二七0面一六二、000字)不分卷,选自明季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合辑「皇明经世文编」;共收文百篇,作者有李承勋、罗、林希元、张岳、夏言、朱纨、康太和、张时彻、王慎中、胡宗宪、唐枢、郑若曾、冯璋、屠仲笔、王、张翰、高拱、刘焘、林火廉、张居正、宗臣、王世贞、吴桂芳、戚继光、涂泽民、张卤、姜宝、许孚远、徐学贤、李廷机、叶向高、黄承玄、徐光启等三十三家。书末,另就黄承玄(万历间福建巡抚)著「盟鸥堂集」加选有关倭情奏疏六篇作为「附录」。有明中叶以下,东南海上骚然;外由日本、荷兰,内因「流民」、「海寇」,台湾渐成为各方逋逃、越贩以至拓殖经营之对象。其间相互关系,极为错综复杂。本书断自嘉靖之初、讫于天启之末(原书所辑,即止于此),凡属以闽海──包括台湾为中心之关系文献,均在收罗之列;间有虽未直接涉及,但亦有其因果关联(参阅第二九六种「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篇)。而所选诸家之言,虽未备纪事系统,要足以「导发其端,条晰其绪」(引原书陈子龙序)。关于明季日人侵略台湾──鸡笼山,内有黄承玄二疏及「附录」诸篇详之;至日人何以侵略台湾,有徐光启「海防迂说」言之透澈淋漓,可谓为「导发其端,条晰其绪」之代表作。至当年有关闽海之「流民」、「海寇」,自嘉靖吴平以下,曾一本、林道乾等相继窃发,山海交鬨;后来郑芝龙等崛起,自非偶然。本书所选吴、曾、林诸人有关文字,亦藉以「导发其端」之意。
       第二九0种「台湾对外关系史料」

  本书(一册一0四面六二、四00字)不分卷,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已印行之「嘉庆、道光、咸丰朝」(合刊一册)及「同治期」(分上、下二册)两种选辑而成。原书所收文件,以清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为主,辅以「美使馆来去底稿」等美国国家档案;其已见于成书者仅予存目,不收正文。本书就其有关台湾部分选辑,但以美国与台湾全盘关系而言,仅属咸、同两朝部分资料而已。原定名为「中美关系台湾史料」,后以拟就清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续辑有关台湾各档,因改今名,预作印行「续辑」之张本。本书所选内容,可得而言者三:(一)关于美国驻厦门及台湾领事之更迭与动态;其中尤以李让礼在厦门领事任内及其后之行动,值得注意。(二)所见自同治七年春夏两季起闽省督、抚或将军迭次咨送总理衙门之「福建中外交涉事件清册」,均有台湾口已、未结各案,可觇台湾一般涉外事件情况。(三)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尝涉及美国人船参与问题;总理衙门并曾将与日交涉始未告知美使,其所附往来之件,并为一宗中、日间重要外交史料。书中每一文件所注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0 页
出处,所称「中外交涉档」、「各省美国交涉档」、「各省英国交涉档」、「美国领事档」、「英国领事档」、「布国领事档」、「瑞威敦瑙威国档」,均系总理衙门清档,现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美使馆来去底稿」,原称Office File Copiesof Chinese Despatches Received and Sent [by U. S. Legation in China] 1846~1874,现藏美国国家档案局。
       第二九一种「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本书(二册三0六面一八三、六00字)凡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廷臣奉敕撰。前十一卷,著录明季殉节臣民;后一卷,特存建文死事人士。「四库全书提要」略云:『大抵以钦定「明史」为主,而参以官修「大清一统志」、各省「通志」诸书,皆胪列姓名,考證事迹,勒为一编。凡立身始末卓然可传而又取义成仁、支拄名教者,各予专谥,共三十三人。若生平无大表见而慷慨致命、矢死靡他者,汇为通谥:其较著者曰「忠烈」,共一百二十四人;曰「忠节」,共一百二十二人;其次曰「烈悯」,共三百七十七人;曰「节悯」,共八百八十二人。至于微官末秩、诸生韦布及山樵市隐,名姓无徵、不能一一议谥者,并祀于所在忠义祠,共二千四百人』。今已将卷十二非属明季之「建文殉节诸臣」略去,存前十一卷。其目分为卷一「专谥诸臣」,卷二「通谥忠烈诸臣」,卷三「通谥忠节诸臣」,卷四、卷五「通谥烈悯诸臣」(上、下),卷六至卷八「通谥节悯诸臣」(上、中、下),卷九「入祠职官」,卷十、卷十一「入祠士民」(上、下):其总人数自较上述差少。此书为清廷别具用心之作,当以史料视之也可。
       第二九二种「清代琉球纪录集辑」

  本书(二册二八二面一六九、二00字)系一集刊,共收清代册封琉球「使录」及有关文献十二种。清代册封琉球凡八使,其正、副使为:康熙二年,张学礼、王垓;二十二年,汪楫、林麟;五十八年,海宝、徐葆光;乾隆二十一年,全魁、周煌;嘉庆五年,赵文楷、李鼎元;十三年,齐鲲、费锡章;道光十八年,林鸿年、高人鉴;同治五年,赵新、于光甲(其人选以翰林院侍讲、检讨、编修、修撰及内阁中书舍人为准,但亦有例外)。每使或由正使、或由副使,例有撰述;惟体例不一,已非明代「使录」型式。本书所收「使录」,有张学礼「使琉球记」及「中山纪略」(前种「使录」附属篇)、徐葆光「中山传信录」、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1 页
李鼎元「使琉球记」;此外,计有赵文楷「槎上存稿」(为纪行诗稿,非「使录」)、王士祯「琉球入太学始末」、黄景福「中山见闻辨异」、钱氏(原脱作者名)「琉球实录」、姚文栋(译)「琉球说略」、中根淑「琉球形势略」(译文)、王韬「琉球朝贡考」及「琉球向归日本辨」等八种。除王撰「琉球入大学始末」及赵撰「槎上存稿」(后者据「太湖赵氏家集丛刻」)两种外,全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收录。所收以徐撰「中山传信录」及李撰「使琉球记」篇幅较多:徐录条目纷繁,颇为详备;然类多不相统系,稍嫌凌杂。李记以日记体裁,详记使琉始末。
  其馀清代册封琉球「使录」及有关文献,分见第二九三种「琉球国志略」篇、第二九九种「清代琉球纪录续辑」篇;此外,徐录并另据原刻本重刊单行本,见第三0六种「中山传信录」篇。
       第二九三种「琉球国志略」

  本书(二册三三八面二0二、八00字)凡十六卷、首卷一卷,周煌撰。煌字景垣,号海山;四川涪州人。清乾隆二十一年,尝以编修充册封琉球副使,同正使侍讲全魁往封琉球中山王尚穆;自六月二日由闽航海启行,至次年二月十六日返国。前此历遣封使几均撰有「使录」,煌则以「志体拟录」,辑此「志略」一书。明、清两代有关琉球「使录」,今已惜有遗佚;本书当时广徵诸录,在乾隆中叶以前者殆全采及。且所徵其他书籍近五十种,已集琉球史料之大成。首卷列御书、诏敕、谕祭文以及图绘──有「琉球星野图」、「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谕祭先王庙图」、「册封中山王图」、「中山王图」、「天使馆图」、「球阳八景图」(今略)、「封舟图」、「玻璃漏图」、「罗星图」、「针路图」;卷一星野、卷二国统、卷三封贡、卷四(上)舆地、(下)风俗、卷五山川、卷六府署、卷七祠庙、卷八胜迹、卷九爵秩、卷十赋役、卷十一典礼、卷十二兵刑、卷十三人物、卷十四物产、卷十五艺文、卷十六志馀,共十七目(「凡例」称十六目,无卷四(下)风俗)。首卷「琉球国全图」,在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称作「琉球三十六岛图」;卷四(上)舆地「疆域」小目下所志三十六岛,亦全承袭徐录而略加添注。盖徐录对于琉球地舆测绘有其特殊贡献,参见第三0六种「中山传信录」篇。
  书后,今附刊赵新「续琉球国志略」一种。考周撰「琉球国志略」后,有嘉庆十三年封使齐鲲、费锡章合撰「续琉球国志略」六卷;赵新为同治五年封使,所撰乃续齐、费「续志略」而作,志嘉庆十四年以后至同治五年事。是编凡二卷、首卷一卷;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2 页
首卷列御书、诏敕、谕祭文,卷一分表奏、国统二目,卷二分封贡、典礼、学校、政刑、官制、冠带簪衣制、府署、祠庙、风俗、人物、物产、针路、灵迹等十三目。
       第二九四种「崇祯实录」

  本书(二册三二四面一九四、四00字)本文「崇祯实录」凡十七卷、前加「明□宗□皇帝实录」四卷,均不著撰人名氏。「崇祯实录」为吴兴嘉业堂旧藏抄本,现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据以影印为校印本「明实录」附录之二。起自崇祯元年正月,讫于十七年三月;年为一卷,系日记载。各卷分别冠题「怀宗端皇帝(一)」至「(十七)」,与卷次同数。「怀宗端皇帝」为清廷首加谥号,此录系以清人立场著笔。考崇祯帝即位于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丁巳),此录断自建元,前此未见所记。适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明实录」所收「明□宗□皇帝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收作校印本「明实录」附录之一),起自天启七年九月,止于十二月;因并录刊于本书之前,用补不足。「明□宗□皇帝实录」中有「建虏」或「建夷」「(虏」或「夷」已由原刊本以缺字讳之)等词汇,显为明人之作;而书题庙号、谥号缺字,作者原有待于后人填补。崇祯朝未有官修「实录」,今两录合刊,首尾完备,亦足补一代之缺失。
       第二九五种「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本书(四册五九四面三五六、四00字)不分卷,据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所藏「淡新档案」选录。所谓「淡新档案」,乃为清代淡水厅及光绪四年以后新竹县之档案。台湾日据初期,新竹地方法院曾接管有上述档案一批,转由覆审法院(后改称高等法院)赠与前台北帝国大学(即今国立台湾大学之前身)文政学部作为研究资料,日人称之为「台湾文书」。台湾光复以后,由戴炎辉教授主持整理,编目庋藏。据戴氏「弁言」,整理结果,全部档案分编三类:行政编共五七四案、民事编共二二四案、刑事编共三六五案,总共一、一六三案。本书就其行政编摘录比较重要之一部分文件,题曰「行政编初集」;其馀连同民事、刑事两编,均有待继续选编。所选文件,以尽量保留原件程式为原则;书前列有「选录体例」,分别详加说明。每案编号列目,自第一号编至四七五号,并注明整理原案号码,以供考索。内有四号分列甲、乙两件,合共四七九件。此集之重点,在于财政与抚垦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3 页
;其次,多为乡保行政。此种原始文件,价值甚高;不但为法制史研究之好材料,对地方自治、社会及经济史研究,均有贡献。极盼其馀部分,早日续编问世。
       第二九六种「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

  本书(一册一七八面一0六、八00字)不分卷,据明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五朝「实录」选集闽海关系史料辑成。明季闽海关系史料,几均与台湾直接、间接有关。按台湾在「实录」上初以「东番」之名出见,而后以「鸡笼、淡水」著称(「明史」外国列传因有「鸡笼山」篇)。所选记载涉及台湾者,或隐或显,不无线索可寻。例如福建漳、泉人下海「通番」漂流朝鲜遣返者,自嘉靖以至万历间,屡见不鲜;既有北漂朝鲜,自亦有南至台湾。北漂朝鲜,乃得遣返;南至台湾,不为「岛夷」(指当地先住民)所杀害,即当就彼谋生──越贩或垦殖渔猎。万历元年,有「逋贼」林凤鸣(或即林凤)拥其党万人东走,福建总兵胡守仁追逐之,因招渔民刘以道谕东番合剿,远遁。足知如刘以道等渔民,已早与东番发生关系。万历二十五年,福建巡抚金学曾等条议:东西洋引及鸡笼、淡水、占城、高址州等处共引一百十七张,请再增二十张。是时漳、泉人赴台通贩为生,已与日俱增。陈第「东番记」述万历三十年倭据东番,有「夷及商、渔交病」语,益信而有徵。嘉靖间「海寇」吴平以下,曾一本、诸良宝(一作朱良宝)、林凤、林道乾等相继窃发;其早年与台湾发生关系者不止一林道乾,如林凤(与上引林凤鸣似同为一人)于万历二年自彭湖(今澎湖)逃往东番魍港(又谓「海寇」林凤犯闽不利,更入广而留船于魍港为窖宅),次年被胡守仁追至淡水洋,冲沈二十馀船,逃往西番。迨至万历、天启之际,又有「海寇」林辛老等啸聚万计,屯据东番占候风汛,扬帆入犯;则又不止后来之颜思齐与郑芝龙已耳。至于日本、荷兰之因求市(日本入贡,意亦在市)以至转向台湾觊觎或屯据,情尤显然。不过日本南图台湾,几经努力,终归失败;荷兰经一再入据彭湖,直趋台湾,遂其所愿。
  书末,列有「附录」两种:一为「崇祯长编选录」,一为「郑氏史料初编补辑」。「崇祯长编」有两种,一种为「痛史」本(仅自崇祯十六年十月至十七年三月),已刊有专书,详见第二七0种「崇祯长编」篇。「选录」原书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旧抄本(现已影印作校印本「明实录」附录之四),计残本六十六卷(自天启七年八月至崇祯五年十二月),系选其中闽海关系史料(亦即与郑芝龙有关)辑成。「郑氏史料初编补辑」纯为有关郑芝龙史料,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印「明清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4 页
史料壬编」选辑。关于郑芝龙史料,前已从「明清史料」「乙编」、「丁编」与「戊编」选编有第一五七种「郑氏史料初编」;「壬编」晚出,未及选入。补辑此帙,用益前编。
       第二九七种「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

  本书(一册一0八面六四、八00字)分两卷,吴大廷自著。大廷字桐云,湖南沅陵人。清咸丰乙卯(五年),登顺天乡荐。初以拔贡,例得内阁中书;继由军功,简放福建盐法道。同治五年十月,移调台湾,兼理学政;至七年二月,奉准交卸。在台湾道任内,同治六年适有美船「罗妹」(Rover)号在台湾南部海岸遭难等涉外事件发生。后此,尝预福建船政与沈葆桢巡视台湾事,并与当时各方人士多所交往。所著「小酉腴山馆自著年谱」对于在台措施及其后涉及台湾史事,颇多记述。卷一,自道光四年至同治七年,卷二,自同治八年至光绪三年。
  吴氏撰述甚富,有「小酉腴山馆文集」十二卷、「诗集」八卷及其他专著多种(分详(年谱」所载)。就有关台湾者言,并有「福建票盐志略」与「台湾进退志」等书。其「台湾进退志」惜未见,今取「文集」及「诗集」各有关台湾诗文若干篇作为本书「附录」(内有「上吴仲宣制军书」一文,并见于第二二九种「清经世文编选录」所收)。此外,又辑「东瀛训士训民录」一种──辑自蓝鼎元「棉阳学准」、方苞「礼闱示贡士」及王守仁文移告示等文件,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藏有抄本;今采其序文及「识语」并入「附录」,而略去「训士训民录」本文。
       第二九八种「台湾雾峰林氏族谱」

  本书(二册三八六面二三一、六00字)不分卷,台中林献堂等修辑。林撰「林氏家传序」:『顾念我族自始祖子慕公迁于莆坪(按福建平和县属),传世十四至我太高祖石公,始入台湾;初寓彰化,数迁至大里杙庄。………而我高祖母实挈我曾祖卜居于阿罩务庄,迄今百有四十馀年矣』(末署林氏纪元「三千七十年二月」,时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仲春也)。谱分两帙,曰「公谱」、曰「私谱」。「公谱」载林石以上,溯其源流;「私谱」载林石以下,演其支派。原谱外题「西河林氏族谱」,由于内容详于雾峰林石派下,因易今名。林石派下部分(即「私谱」)主要分两目,一为家传,林献堂撰有「太高祖石公」、「高祖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5 页
考逊公」、「曾祖考甲寅公」、「祖考奠国公」、「先伯父文凤公」、「先二伯父文典公」、「先考文钦公」诸「家传」,林幼春撰有「曾祖考太封翁」、「先伯祖刚悯公」两「家传」、林资镳撰有「先考荫堂公家传」及林德和撰有「先祖父志芳公家传」;二为「世系」、「世谱」,志历世系统与列祖名讳、生卒、婚葬等项。雾峰林氏,代有其人与台湾史事有关,其族谱实足资参考云。
       第二九九种「清代琉球纪录续辑」

  本书(一册二二0面一三二、000字)系继第二九二种「清代琉球纪录集辑」后之一集刊,共收有关琉球文献三种。一为日人桂山义树(君华)辑「琉球事略」一卷,取自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前有叙言,作为乾隆七年(日本宽保二年);末附「书后」,略记日人所见。二为潘相撰「琉球入学见闻录」四卷,今略其卷次而改编。潘相,湖南安乡人。乾隆拔贡,历充武英殿校书。二十五年,琉球官生郑孝德等入学,调为教习;二十九年教习事竣,选授山东福山知县。此录不但详具琉球入学本末,且参考中琉载籍、覈问入学陪臣,广及琉球历史、地理、制度、风土、文教,实为「地志」之一种。卷首有序、有例,正文依次为封爵、锡赉(土贡附)、星土、星槎(岛迹附)、谨度、爵禄、田赋(食货附)、制度、祀法、兵刑、风俗、土音、字母、书籍、诵声(教条附)、贤王(良吏民附)、奏疏、廪给、师生、官生、教规、答问、艺文,凡二十三目。三为姚文栋译「琉球小志并补遗」一种,为光绪八年姚氏随使日本时所译。是编原附有「琉球说略」一文,因已见前编「集辑」所收,故略。据「说略」叙言(前收「说略」未载)云:『予东来后,就修史馆新纂地书中摘译琉球一门,参以海军省实测图说,为「琉球小志」两卷。今见学校中幼童肄业之本,其说琉球地势,亦为简明。因复译之,名曰「琉球说略」,以附「小志」之后』。「小志」分疆域、度数、形势、沿革、间切、山岳、河渠、港湾、岬角、海峡、岛屿、暗礁诸目,「补遗」亦略如之;所志岛屿,堪与徐撰「中山传信录」三十六岛记载互为寻绎,诚为有用。此外,尚译有日人所作数文,姚氏附跋辟之。
       第三00种「雍正朱批奏摺选辑」

  本书(二册二六二面一五七、二00字)不分卷,据「雍正朱批谕旨」选辑。所称「朱批谕旨」,系清世宗胤禛就历年外任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6 页
大臣朱批奏摺选编而成。胤禛精勤严覈,手批臣下奏摺──或数十言、或数百言,今在故宫博物院陈列室中犹有见之。原书载有「上谕」,略云:『此等奏摺,皆本人(按指外任大臣)封达朕前,朕亲自阅览,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非如外廷宣布之谕旨,尚有阁臣等之撰拟也』。自雍正十年开始检发,付之剞劂;随检随发,即十三年之奏摺亦经收入。书未刻成,胤禛逝世;至乾隆三年,编刊始成。本书所选,计自雍正元年五月至十二年九月闽省督抚、将军、提督、巡台御史及其他官员三十馀人奏摺,凡二百十三件。内容包括台湾吏事、兵事、粮农、财政、习俗、教育、卫生、治安、先住民、灾祥等项,而以粮农、吏事、先住民、治安等资料较多,亦较珍贵。原书各人奏摺集中汇编,选辑亦仍之;本书制附「奏摺序时索引」,以利检阅。
       第三0一种「偏安排日事迹」

  本书(二册二八一面一六八、六00字)凡十四卷,不著撰人;按月排日记南明弘光朝事。考此书在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并无著录,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有抄本,为一罕见之书。书用「纲目」体裁,自弘光帝即位至北狩一年期间,约有二百七十馀日日有记事;且所记颇多引用章奏原文,甚具史料价值。其中对于款北一事,较他书为详,亦无所讳;南都陷后,并续著有见闻。惜因此书辗转传抄,颇多误;虽经若干订正,仍多存疑之处。
       第三0二种「岭海焚馀」

  本书(一册九二面五五、二00字)凡三卷,金堡撰。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人。明崇祯庚辰(十三年)进士,选临清知州,坐事罢。南明隆武立,入朝;知郑芝龙不足恃,请弃闽幸楚。授兵科给事中,以服未终,辞。旋赍敕印联络江上师,芝龙密约方国安执之;得脱归,辞朝去。戊子冬,诣肇庆谒永历帝,授礼科给事中。堡在掖垣,以敢言直声著。因罹党祸,几濒于死。后祝发为僧,抗志以终。是编为其疏奏汇辑,共四十九篇;内有二篇为一、再上鲁藩启,不称疏。卷上自隆武乙酉十月止丙戌八月,十八篇;卷中、下自永历戊子十一月止庚寅正月,三十一篇。书后有孙德谦跋,今改跋为序;有曰:『其书世无刊本,藏家无著录者;盖旧在焚燬之列。今假睹閟斋钞本,获读一过,因缀数语以归之』。孙氏当为清乾隆焚禁「违碍书籍」后之人;所谓「焚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7 页
馀」云者,意在斯乎!奏疏为直接史料,隆、永两朝史事,由此具知其略。
       第三0三种「陈第年谱」

  本书(一册一四八面八八、八00字)不分卷,金云铭编撰。云铭,近人;里居、阅历不详。谱主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当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六十二岁时,于是年十二月尝预浯屿游击沈有容剿倭东番之役。著有「东番记」,见第五六种「闽海赠言」篇。本书谓「东番记」惜今已佚,盖未见「闽海赠言」故。「东番记」为明季亲临台湾目击耳闻者所留之最早文献,因特刊作者其人「年谱」,以供参考。
       第三0四种「寄鹤斋选集」

  本书(三册四四四面二六六、四00字)不分卷,次为文选、诗选及专著三编;洪弃生撰。弃生里居、略历及其著作,已略见第五九种「瀛海偕亡记」篇。因其著作每冠「寄鹤斋」名,「选集」命题以此(有「寄鹤斋赋」存「文选」中)。「文选」包括古文、骈文、书札、诗话,分别取自各本集。「诗选」包括诗(分上、中、下三目)、词,另附「八州诗草」;亦分别选自各集。作者自撰「寄鹤斋诗矕小引」云:『愚裒诗始弱冠,迄于今阅三十一寒暑,都四集:曰「乙未以前谑蹻集」,凡八卷;曰「乙未以后披晞集」,凡八卷;曰「枯烂集」,凡九卷;曰「蕈菌集」,卷帙未定』。此引作为民国六年正月,可知前三集已于彼时编定。但就其家藏遗稿所见「谑蹻」、「披晞」两集,各仅七卷;第三集虽足九卷,各卷首祇见「寄鹤斋」三字,未题集名、卷次。究其三集撰作时间,「谑蹻集」约自清光绪十二年(著者弱冠之岁)至二十一年(乙未)间;「披晞集」自光绪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下与「枯烂集」相接),「枯烂集」(即前称第三集」)自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五年(前有「四十初度感赋」、末存「五十感伤四首」)。而前一集与后二集间以乙未台湾沦陷于日本为界限,具有「划时代」意义。此三集各以十年为一段落,亦即分占著者二十、三十、四十岁各年代。所选依三集原序分编上、中、下三目,足可显示其「诗史」价值。至于卷帙未定之「蕈菌集」,显系当年预定未来所作之称;今未见稿本。惟所存另有「壮悔遗集」及少数零星遗稿,则未加选录(「壮悔馀集」一名「香诗」,「文选」中有「香集自叙」)。至民国十一年大陆之游所著「寄鹤斋八州诗草」,诗格为之一变,仅选附若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8 页
干首而已。词选四阕,略备一格。盖不论文与诗,所选旨在用存台湾史事与史迹,并对民生疾苦之作尤三致意。「专著」包括「中西战纪」、「中东战纪」两种:前一种分上、下两卷,记光绪甲申(十年)中、法之战;后一种不分卷,记甲午(二十年)中、日之战。此两战役,对台湾均有深远之影响。
       第三0五种「蕲黄四十八砦纪事」

  本书(一册一一八面七0、八00字)分四卷,罗田王葆心撰。所记为明季蕲、黄四十八砦事,始则御流寇,继则拒清兵;此蹶彼兴,历数十年不绝。按明季山砦,鄂、豫、皖等地均有之;总共以百数计,而以鄂之蕲、黄四十八砦最有名。作者以清季(「自序」作于光绪三十四年)鄂人广集明、清之际各种稗史及方志记载撰此「纪事」,可补明季遗闻之未备。卷一,有「大势篇」(附宗藩类表)、「形势篇」、「前事篇」、「统系篇」、「规律篇」及「鄂砦篇」;卷二,有「鄂砦续篇」、「鄂砦附篇」,附「皖砦篇」及「山砦用兵年表」;卷三,有「山砦列传」、「山砦秩官列传」及「山砦列女传」。卷末,并缀有「叙论」一篇。「鄂砦续篇」引俞樾集:『陈金龙者,漳州人;其先世避明季乱,入深山中,二百年不发。洪秀全微时,尝至其地,与之为异姓兄弟。及是为咸丰九年,已八十矣』。因疑金龙为郑延平郡王之戚畹以留守兼相国陈永华或庶僚诸陈之后,犹廑故国之思。本书之有裨故实,岂仅补明季遗事而已。
       第三0六种「中山传信录」

  本书(二册二七八面一六六、八00字)凡六卷,徐葆光撰。葆光字亮直,号澄斋;江苏吴县人。清康熙壬辰(五十一年)进士,官编修。五十八年,受命为册封琉球副使,同正使检讨海宝往封中山王尚敬;去以六月(以抵那霸登岸为准)、回自次年二月(以自那霸开洋为准),在琉计时八阅月,较历遣封使为久。所撰「中山传信录」,已略见第二九二种「清代琉球纪录集辑」篇。由于「集辑」所收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除略去卷次外,文字有所删节,图绘又一无所存。在历遣封使所撰「使录」,以此录始见详备;虽稍嫌凌杂,不失为研究琉球及中、琉海上关系史之重要书刊。因重刊全本,补前不足。原书为初刻本,康熙六十年刊行。全书条目纷繁,不遑列举。其图绘有「封舟图」(并附玻璃漏、针盘二图)、「针路图」,有「琉球星野图」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49 页
、「琉球三十六岛图」、「琉球地图」,有「谕祭先王图」、「册封中山王图」、「中山王图」,有「天使馆图」,有「女集图」,有「屋宇图」及米廪、器册等图,均分别配列各条目文前或文中。其中「针路图」,较明代「使录」「琉球过海图」确实;「琉球三十六岛图」,录中并详志其方位、道里。盖海、徐此役在册封琉球使命外,并负有测绘舆地任务。卷四「星野」目有云:『臣海宝、臣徐葆光奉册将行,上特遣内廷八品官平安、监生丰盛额同往测绘』。惜如从客翁长祚在「后序」中指出:『右图左录,凡二十馀目,分为上、下两册;缥装锦裹,以为使归之献。……既陈乙览,藏之秘府矣。兹以副墨排纂,分为六卷』。则所绘各图,祇是「副墨」而已,固非原图真面耳。书末,并附有「中山赠送诗文」一卷,乃为琉人之作。
       第三0七种「明史选辑」

  本书(四册五七二面三四三、二00字)不分卷,选自清张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明史」原书凡三百三十二卷: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内类传五十二卷)。本书所选,仍列纪、志、表、传四门;而选取内容,则以明代闽海与台湾(鸡笼山)之关系以及与南明发展有关史事为范围。「本纪」,自太祖至熹宗选编一目,主要选取东北至西南沿边诸藩属以至东西洋关系国家封贡、市易与寇患诸事;并自万历时起,兼及阁臣更迭与党争之兴(盖明亡之机,预伏于此;与后来南明史事,有其关联)。其次,庄烈帝另编一目,采录全文。「志」,首选「食货志」「市舶」一目,因与海外诸国贡市有关;次采「兵志」「海防」一目,此与沿海寇患有关。「表」,由「诸王世表」撷取鲁、唐、潞、福、桂诸藩并及定、永二王部分,分次五表;鲁、唐二表与潞、福桂、定永三表间,并以上、下编分别之。「列传」,共选编为三十一目。各传编次不依原书先后为序,改按涉及史事重心所在之时代为准。大体言之,首为海上关系史之发展,次为万历以下至崇祯末年由党祸、流寇以讫北都之亡,再次为南明诸王之始末。至于分目,大多依事类聚合,间有即以原书全卷仍之。按「明史」对于南明史事,由于事涉易代,每多忌讳;其中诬郑成功沈鲁王(以海)于海(见鲁王传),尤为不经云(互参第二八一种「通鉴辑览明季编年」篇)
       第三0八种「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本书(一册一二0面七二、000字)不分卷,罗大春撰。大春字景山,贵州施秉人。清咸、同间,由行伍历福宁镇总兵,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50 页
升授福建陆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以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奏调,移驻台湾北路,从事后山「开山抚番」工作。所撰日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有刊本,题为「罗景山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未著其他。今既著作者之名,乃略「罗景山」三字。记事始于当年三月,以讫次年八月。初以练兵募勇,延未赴调;直至六月二十日始由泉州东渡,七月十三日自府城抵达苏澳。在后山北路一年零数日,从苏港开路至花莲港,备历艰辛。终以因病开缺,回籍调理。所记以北路「开抚」为经,并纬以对日交涉、筹防以及南路、中路「开抚」之进展;盖尝据沈葆桢抄发疏草及与闽、台其他官员通讯所得,详志其见闻。尤以其中载有沈葆桢「通筹全台大局」一疏为前刊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摺」(据「沈文肃公致书」所辑)所未见,最为难得之史料。以是评估本书之史料价值,固不限于台湾北路一隅「开山抚番」事。
  书末,今收有「附录」三:一为不著撰人「上制府经理台湾后山番地」禀,系作者于同治六年四月间建议闽浙总督吴棠经理东部台湾事;所言于日兵入侵牡丹社一役,不啻先事预见。二为方浚颐「淮军平定番社纪略」与「台湾地势番情纪略」两文,所记均为同治十三年台湾南路、中路「开抚」有关事,足可与本书正文参證。三为日人依田学海「征番纪勋」一文,系记同年日兵入侵牡丹社事;所记虽属彼邦人语,亦有足供查考之处。
       第三0九种「台湾关系文献集零」

  本书(二册二二二面一三三、二00字)不分卷,系集辑有关台湾零星文献史料而成,因名「台湾关系文献集零」。至不名之「拾遗」而称为「集零」者,固知遗佚尚多,未可遽言尽拾也。所集文献史料,则有如下十九种。
  (一)孙承泽「闽省海贼」。此为孙撰「春明梦馀录」卷四十二之一目,节载明季给事中何楷、王家彦、傅元初等奏疏,涉及崇祯年间闽、粤海上所谓海寇、外夷与台湾之关系。
  (二)张麟白「浮海记」。记南明浙、闽海上黄斌卿、周鹤芝、郑芝龙兄弟子侄诸人以及己丑冬(永历三年)与阮美同往日本请援等事,间有异闻。按张麟白或为托名,待考。
  (三)郑经「皇明□□乐斋公暨妣郭氏志铭」、「皇明石井郑氏祖坟志铭」及郑克塽「郑氏祔葬祖父墓志铭」。此三志铭,为研究台湾郑氏之珍贵资料。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51 页
  (四)叶舒颍「闽中即事」(诗四首)。作者为清顺治贡生;上题诗四首,均与郑氏史事有关。
  (五)「清三藩史料」选录。此就国立故宫博物院辑「文献丛编」「清三藩史料」选取清廷议政王等议覆题本五件,全为康熙十四年五至六月间郑经攻围漳州兵事。
  (六)萧奭「永宪录」选录。所选各条,几全与台湾朱一贵事变有关。
  (七)「雍正八年上谕档」选录。此就前伪满洲国库籍整理处编「史料丛编」雍正「八年上谕档」选录有关台湾史事部分。
  (八)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选录。所选系陈氏在乾隆十七年至十九年福建巡抚任内檄饬台湾府有关清釐社仓及严禁米船需索事。
  (九)汤彝「柚村文」选录。选有「台湾内附考」、「海寇考」、「壬辰征台记」及「市舶考」四文;而以「壬辰征台记」述亲身见闻道光十二年张丙事变,最具参考价值。
  (一0)刘鸿翱「绿野斋集」选录。刘氏于道光十三年至十六年间任台湾道兼提督学政,所选有「书孔平二公遗事」及「台湾记事」等八文,均在台道任内作;「台湾记事」亦记张丙事变。另有「上程制军书」及「覆兴泉永观察周芸皋书」二文,已见第二二九种「清经世文编选录」所收。
  (一一)夏燮「台湾之狱」。此为夏撰「中西纪事」卷十之一目,专记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兵犯台及台湾镇、道因而搆狱事件。
  (一二)鸦片战争闽省军需请销案(两件)。录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壬编」,为闽浙总督刘韵珂及刘鸿翱奏摺,内均涉及台湾。
  (一三)陈璞「送黎召民观察台湾序」。按同治八年九月履任之台湾道黎兆棠,字召民;此序录陈氏「尺冈草堂遗集」。
  (一四)岑毓英「岑勤襄公奏稿」选录。岑氏于光绪七年至八年间由黔抚调闽,督办台湾防务;在任一年中,两次渡台,续行「开山抚番」、浚大甲溪、筑台北城等,颇多建树。选有有关台湾摺片,共计三十二件。
  (一五)陈衍「石遗室集」选录。陈氏曾于光绪十二年渡台参与刘铭传幕;除在台所作诗已选入第二八0种「台湾诗钞」外,再选录其「刘铭传别传」、「书姚石甫张亨甫两先生事」及「行抵台北内山加九岸记」三文。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52 页
  (一六)唐赞衮「台阳集」。唐氏于光绪十七年署台湾道,旋补台南知府,迄二十一年初离任。其撰述已刊有第三0种「台阳见闻录」外,此为咏台诗集,有裨史事参考。
  (一七)不著撰人「书台峤绅民电禀后」。光绪二十一年台湾遭割地之变,台地绅民曾上电清廷抗争;作者因感书台湾史略于篇,以存旧迹。
  (一八)「澎湖文献抄存」(十二则)。此帙为黄典权先生所提供,悉为未经著录之文献。其中以有关澎湖蔡廷兰者为多,林凤捷次之;馀为一二零星资料。
  (一九)「数典不忘」。此帙为清乾、嘉间台湾县内阁中书林朝英家谱牒资料,亦为黄典权先生提供。
      后 记

  校毕本文,心有所感;杂记数行,用补馀白。
  这套「台湾文献丛刊」是周宪文先生「一手造成」,备历艰辛(引周先生「吴著台湾文献丛刊序」语);详见原序及其另著「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序」、「匆匆二十四年」两文(均见周先生最近刊行之「稻粱集」中),不赘引。目前「丛刊」之编印虽暂告一段落,今后自会有继。杨亮功先生「跋台湾文献丛刊序跋汇录」文有云:『从本丛刊整个资料中,更可以看出台湾对于祖国在民族历史上、文化上、政治上实有不可分割之关系。……故此一部「台湾文献丛刊」,实可当作中华民族思想史读』(见「华学月刊」第十四期)。诚然,「台湾文献丛刊」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个人生命有限,历史绵延不尽;「台湾文献丛刊」之有续刊,事有必然(至其方式是否有所变更,可不必论)。上引杨亮功先生跋文尝寄望于「索引」之编制,周先生前在「吴著台湾文献丛刊序」中亦曾言及之;在此编印告一段落之后,惟望是项编制能获有成果,使此一丛刊之利用价值更高。
  笔者何幸,得与前此编校之役!十五年来尝分编此一丛刊百数十种,并撰有「弁言」或「后记」九十馀篇。就笔者个人学识而论,实不足以当此。虽因兢兢业业浸淫于故纸堆者有年,在个人获有寸进,但毕竟贻误他人不少!盖不论就标点、就校订言,往往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其罪过,可胜言哉!尤有憾者,前文「述例」「一言标点与校订」一段有云:『甚望将来刊印结束之前,能如第一二一种「续修台湾府志」「弁言」所云就原刊文字及标点错误之处作一总校勘,使这一工作圆满收场。……也许,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下) 第 153 页
这祇是个「奢望」』。如今,这不但是个「奢望」,而且已是「徒托空言」。
  回顾栖居海岛阅二十馀年,深慨已往几许岁月,销磨殆尽;而一部台湾历史,却从手中轻轻溜过(「台湾文献丛刊」虽八九经由笔者校过,仍尚待作深入研究;故言)。所谓家国、事业、年华,「逝者如斯」而已。惟此后当以「周始」(笔者行年已逾六十,因常署「周始」)自励,愿在此相当丰足之史料基础上从事钻研,以遣此有涯之生。但愿:这不祇是个「奢望」!
  ★(本文原题「台湾文献丛刊续介」,初刊于民国六十二年六月出版「台湾银行季刊」第二十四卷第二期;六十五年十月国庆节后一日改题、重订并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