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四九一二 (自动笺注)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二六暮
鬴〈洪武正韻防父切。
鍑屬亦作釡。
俗作禯。
許慎說文
从鬲。
甫聲。
扶雨切。
鬴。
从父
金聲
徐鍇通釋量。
六斗四升曰鬴。
分武反。
爾雅覆鬴。
郭璞注。
水中可居住而有狀如覆釡。
九河名。
顧野王玉篇扶甫切。
丁度集韻鬴。
或作𩱉。
釡。
𨽾省。
司馬光類篇奉甫切。
又狼狄切。
戴侗六書故鬴。
奉甫切鑊類也。
以為量。
亦作釡詩云。
于以湘之。
維錡及釡。
毛氏曰。
有足曰錡。
無足曰釡。
考工記曰。
氏為量。
量之以為鬴。
深尺。
内方尺而圜其外
其實一鬴
其臀一寸
其實一豆
其耳三寸
其實一升
傳曰。
齊舊四量
豆。
區。
釡。
鍾。
四升為豆。
四豆為區四區為釡釡之實凡六斗四升
按鬴本享器。
加耳與臀為量。
婁機干禄字鬴。
釡。
上正下通
楊桓六書統奉母。。
統聲。
鬴。
𨽾。
鬴。
釡。
並俗。
且譌。
古文
並與釡同用。
熊忠韻會舉要次宫濁音
匈奴傳。
鬴鍑薪炭
史。
黄帝始造釡。
李鈞古正字俗作釡非。
趙謙聲音文字通奉古切。
亦从鬲。
周禮
四鬴用此借禾穧也。
作秿𥠵非。
會定正字切奉固。
奉鬴。
篆書古史記並說文集韻液庭甗釡並見杜从古集篆古文韻海並徐鉉篆韻並六書六書類釋𨽾書並六書草書並張錦溪鮮于樞並見草書集韻
總叙〈禮書史家語曰。
黄帝五量
考工記
㮚氏為量。
改煎金錫則不耗。
不耗然後權之。
權之然後凖之。
凖之然後量之。
量之以為鬴。
深尺。
内方尺而圜其外
其實一鬴
其臀一寸
其實一豆
其耳三寸
其實一升
一鈞
其聲。
中黄鍾之宫。
槩而不稅。
前漢律歴志
量者。
龠合升斗斛也。
本起於黄鍾之龠。
子榖中者。
千有二百實其龠。
井水凖其槩合龠為合
十合為升。
十升為斗。
十斗為斛。
五量嘉矣
其法用銅
方尺而圜其外
旁有庣焉其上為斛。
其下為斗。
左耳為升。
右耳為合。
龠其狀似爵。
以縻爵禄
上三下二
參天兩地
圜而凾方
左一右二
陰陽之象也。
其圜象規
其重二鈞
備氣物之數。
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聲中黄鍾
始於黄鍾反覆焉。
春秋傳。
三年齊舊四量
豆。
區。
烏侯反。
管子作鏂。
釡。
鍾。
四升為豆。
各自其四以登於釡。
釡十則鍾。
區。
六升
六斗四升
鍾。
六斛四斗爾雅二升
二匊為豆。
四升
四豆曰區。
四區曰釡。
二釡四有半曰庾。
周禮
萬民食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二鬴下也聘禮十斗曰斛十六斗曰藪鄭氏曰今文藪為逾十藪曰秉十六斛論語冉子為子華之請粟孔子與之釡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五秉月令
仲春仲秋角斗甬。
鄭氏曰甬今斛也管子斗斛也甬量也謂之法。
甬。
量器之名。
又曰。
釡鏂之數不得侈弇爾雅曰坎律銓量㮚氏以鬴為量而法止於三。
則升豆鬴是也律歴志以斛為量而法備於五。
龠合升斗是也法止於三。
故自而上登之四則升四而豆豆四而鬴故鬴六斗四升
法備於五故自而上登之以十則合十為升升十為斗斗十為斛。
故斛十斗
㮚氏之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重一鈞律歴志之斛亦方尺而圜其外二鈞方尺圜外則同而所容之多寡所權之輕重不同何也周禮壁羡之制。
十寸八寸
皆為度尺鬴亦如之則外深尺者。
十寸之尺也内方尺者八寸之尺也自方八寸八之則為方六十四寸漢無八寸之尺。
斛之内方十寸也故言方尺不言深尺自方十寸
而十之則為方百寸。
其實所以不同也。
㮚氏之制旁為升臀為豆。
腹為鬴。
律歴志之制左耳為升。
右耳為合籥臀為斗腹為斛盖内方所以處數外圜所以利用
耳髙而小。
臀卑而博故因其小者為升合
因其博者為斗豆。
則古之制器尚象。
豈徒然哉周禮
上年食。
四鬴則二斛五斗六升
中年人食三鬴則一斛九斗二升
食貨志
人月一石五斗
五人終歲為九十石。
然則四鬴三鬴云者
月食也。
多寡不同皆其大率然也。
律歴志
五量止於斛。
左傳
釡十則鍾。
聘禮
十六斛曰藪十藪曰秉。
四乗曰筥。
其法亦起於斛故也。
月令曰甬斗甬
管子曰。
甬量也皆謂之法。
月令之甬。
管子之甬。
量器鄭康成以角為斛。
飲器四升曰甬。
豈此類歟。
經傳
禯。
或作釡庾或作逾區或作鏂。
升。
或作勝。
古字通用
宋江少虞類苑周之禯深尺内方尺而圓其外六斗四升積百三分。
六千八百分千二百八十籥之實也深尺者十寸之尺也。
内方尺者。
八寸之尺也。
其外者。
圓方相生之數也其臀一寸者深也。
其耳三寸者。
深也。
由是規圓之。
以圓凾方之法也必以圓而凾方者。
欲其聲之圓也。
必為耳於左右者。
欲其聲之不韻也。
亦猶鍾之有乳也漢斛之法。
方尺而圓其外
庣旁九釐五毫。
其實十斗積百六十二萬分二千龠之實也。
不言深而言方者
八寸之别也。
其外者亦相生之數也其上為斛。
其下為斗左耳為升。
右耳合六耳者。
升合
如耳形於斛之左右也。
今之升合方制之。
而斛方尺深一六寸二分
是以方分置筭而然也。
龠其狀似爵者。
謂如爵也。
今之龠方一寸
八分一釐
亦以方分置筭也。
上三下二者。
謂斛在上
升合為三也斗在下并龠為二也。
圓而凾方
斛之刑也。
上下皆然也。
今上以圓凾方下為方斗而已
左一右二者升在上而左。
在上在下而俱右也。
合龠在上
而龠俯。
聶崇義失之於前。
胡瑗阮𨓜踵之於後也。
夫鬴斛非是而欲考正黄鍾
安可得也。〉
鬴氏〈氏族畧即釡字。
見姓苑。
望出襄陽。〉
釜〈洪武正韻防父切蒃文作釜。
从父从金今省釜。
爾雅區四謂之釜六斗四升也。
爾雅一手之盛謂之溢。
兩手謂之掬掬四斗也謂之豆豆四謂之釜楊雄方言釜自關而西。
或謂之釜。
或謂之鍑顧野王玉篇扶甫切。
鑊屬亦鬴。
陸法言廣韻古史考云。
黄帝始造釜吳棫韻補叶音芳遇切蘇黄門土牛詩。
土牛成象
逡巡見屠剖。
田家雙角
歸理瑣絲釜。
韓道昭五音集韻
釜並上同
楊桓六書統奉母从釜交聲字潫慱義扶古切。
趙謙聲音文字通奉古切。
非借水名滏非篆書論語武安史記並見楊鈞鍾鼎集韻
{{雙行註文|〈徐鉉篆韻張錦溪鮮于樞草書集韻
總叙〈事物紀原釜者器也。
古史黄帝始造釜甑
火食之道成矣。
易說封曰。
坤為釜關。
尹子七釜篇。
釜者化也廣雅曰。
錪他典切鉼音餠鬲音歴鑊音富鏝鍪漫年二音音規錡釜也。
記文。
釜作鬴。
鍑屬方言曰釜自關而西或謂之釜。
或謂之鍑。
魏畧曰鍾繇相國五熟鼎範因太子鑄之釜成
太子書曰。
昔周之九鼎
咸以一體調一味。
豈若斯釜五味時芳盖鼎之烹飪享上帝。
今之嘉釜
有踰兹義。
異録曰南方有以沙土之者燒熟以土油之净逾鐵器尤冝煑藥一斗者纔直十錢濟貧之具不可無者賛云黄帝始造火食是須金獻毆冶。
制厥範模口銳下。
古今不踰中潔其腹外黔若膚薪爇而沸井汲而濡水既濟饔飱乃餔掩彼鼎鼐五味能俱舉世通用
田譜何書匪農獻榖。
徒生爾魚。
既曰跨竈不媚埤蒼曰鎢䥈小釜也詩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維錡及釜錡三足釜也事林廣無足曰釜有足曰錡可用煑藻以供祭聶崇義圖說釜量名容六斗四升曰釜。
故以所容為名。
周禮㮚氏為鬴賈䟽云謂量金汁入模以為六斗四升之鬴。
晏子曰。
齋舊四量
豆。
區。
釜。
四升為豆而四豆為區四區為釜釜十則鍾。
然則鬴則釜也。
以金鍚為之與鍾鼎同齋四分其金而鍚居其一深尺内方尺
千寸於今粟米去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
其外謂遶其口而圜之。
又厚之以為唇耳在旁者而可舉也舊圖釜在畢洗之間。
不言所設之由。
又無尺寸之法但云制度三斛或云五斛。
既圖之失處。
容受不定
未詳據何制度育三五惑說今據經傳明丈賈鄭義注庶遵徃式
有補將來
又按舊圖有釜而無斛但以二量之法互有異同
原始要終相兼仍備。
故圖之於後以為諸器之准。〉
公元140年
金釜〈元一統志紹興間峨眉縣金淵牧童
水中得金一枚紫色
盖道人丹竃文云
永和五年
天根張造重八十四斤。
進之行朝。〉
銅釜錦繡萬花婺州銅釜
吳時軍士五百人玻湖得銅釜
發之水便暴出
五百人湖也稽神異長山朱郭夫妻恒採澗濱
見二銅釜沿流而下
之而歸有圓蓋潢中銅器
光輝耀目自然作聲郭懼運着北山之而後賣釜與人
主載出為貨。
無故自覆失釜所在趙明誠金石録古器物銘。
銅釜云長信賜館陶家。
漢書外戚傳。
竇皇后女嫖。
封館陶長信公主
百官公卿長信詹掌皇太后宫。
景帝六年
更名長信少府張晏注曰以太后所居宫為名也居長信則曰長信少府長樂則曰長樂少府然則景帝時官名長信竇太后居是宫無疑銘雖無年月然知其為竇太后館陶公主亦無疑也〉鐵釜廬陵永新縣禾山在縣西山巓平袤竒峯累累若覆釜狀者凡七十有一宋侯外郎有詩云頗欲比南嶽
但恨一峯虧上有異人居址今存一鐵釜瘞土中〉石釜〈元一綂志處州府縉雲縣煉井山有石釜前秦處士張中隠于太山鑿石為釜容六斗四升土釜朱崖傳未崖俗多用土釜瓦釜離騷黄鍾毁棄産釜雷鳴
竹釜裴淵廣州東官郡煮鹽為釜以牡蠣屑泥之蟯用七一易〉水釜〈髙麗圖經水釜之形狀如鬲鼎以鋼鑄成有二獸環貫可以負荷麗人方言大小皆謂之㑃僕射諸房皆給之髙一尺五寸三尺量容一石二斗〉鬻釜
髙麗圖經鬻釜蓋烹飪器也以鐵為之其上有盖腹下三足回旋之文細如毛髮八寸一尺二寸量容二升五勺〉神釜
太平御覧茅君内傳曰欲合九轉先作神釜黄釜古今事通漢髙祖汶水見一黄金驚𨚫反化為一翁責言劉季何不河圖
翠釜唐杜工部紫駝之峯出翠釜五熟釜海録碎事魏文帝東宫鍾繇五熟釜書曰周之尸臣宋之考父衛之孔悝𣈆之魏顆四臣者並以功德勒名鍾鼎執事寅亮大魏以隆聖化故作銘勒之釜庶可賛揚洪美垂之不杇銘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相維實幹心膂靖共夙夜匪遑安處百僚師帥皆兹短度〉平底釜〈古今事通尚書杜預欲為平底釜謂於薪火為省黄門郎賈彛四釜之尖下以備沃洗今若平底無以去水不能折之懸釜物理論堯世洪水民登水而栖懸釜而爨戰國策知伯代趙三國之兵乘𣈆陽城决𣈆水而灌之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溉釜〈詩誰能烹魚溉之釜𩰿〉熱
釜〈東觀漢記梁鴻少孤詣太學受業同房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不因人熱者也滅竈更燃火〉覆釜〈兵書初出軍行日三炊釜不得覆覆釜軍敗〉負釜古今事通太王處邠狄人攻之杖策而去百姓負釜甑。
梁山而國于岐又𣈆文公反國介之推不肯受賞或遇之山中負釜風俗通俗齊人有空車行魯人負釜者便特置車中二三百里臨别取釜不相問為誰亦不謝後車家繋獄當死。
不相問為誰主。
逕徃募人取之。
穿壁未達
車者怒不肯出。
釜主慙。
欲俱死。
明日主者以事白。
齊君義原之
〉曝釜
春秋繁露求雨曝釜於。
術音遂十日
〉刮釜〈宋周南仲山房後藳刮釜嗟鄰母
經旬濕薪
煎磨知物性
豐大轉民貧。
康食心知愧。
囂聽頗親。
稻花傷畫雨。
愁殺看書人。
〉竊釜〈温州府志元時雨温州録事
治尚寛厚
視民如子
有盗嘗竊人釜以鬻諸市。
失者遇見
持釜以訴。
時雨追盗至。
盗曰某兩手無指
豈能竊釜耶。
時雨佯是其言。
因撻失者妄訴。
以釜還盗。
驚喜
即以首戴釜而去。
遂收之。
〉奪
釜〈史記蔡澤者謂之。。
傳。
澤之趙見逐。
遇奪釜鬲於塗。
駰按爾雅曰。
欵足郭璞曰。
鼎曲脚。
索隱曰。
釜。
音父鬲。
音歴欵者。
空也。
言其足中空也。
而郭氏云鼎曲脚者。
以欵訓曲。
故云曲脚也金史太祖紀。
太祖伐留可。
過盆搦嶺。
經塢塔城下。
從騎有後者。
塔城人攻而奪之釜。
太祖駐馬呼謂之曰。
母取我炊食器。
其人謾言曰。
公能來此何憂不得食
太祖以鞭指之。
曰吾破留可。
即於汝乎取之。
至是其人持釜而前曰。
奴輩誰敢詳穩之器也。
〉坤為釜〈老學庵筆記三舍法行。
時有教官出易義題云。
乾為金。
坤又為金。
何也諸生乃懷監本易至簾前請云。
先生是看麻沙本
監本則坤為釜也。
教官皇恐謝〉如魚遊釜〈東漢揚州賊率張嬰。
太守張綱降曰。
苟全性命
魚遊釜中魚生於釜〈記室新書范丹字史雲為萊蕪
甑中生塵
釜中生魚
時人歌曰范子雲
甑生塵萊蕪釜生魚
牛膽鳴釜〈羅泌路史餘論五勝相感牛膽鳴釜取膽塗熱釜自鳴
佯為
櫟釜史記楚元王世家髙祖微時避事時時賔客過巨嫂食嫂厭叔與客來嫂佯為羹盡櫟釜
索隱曰。
櫟。
音歴。
謂以杓歴釜旁使為聲。
漢書作轑。
音勞。
賔客故去已而視釜尚有羹髙祖由此怨其嫂。
髙祖為帝封昆弟
伯子不得封。
太上皇以為髙祖曰。
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之長者於是乃封其子信羹頡侯
焚舟破釜孫子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群羊。
而徃
而來
莫知所之
曹操曰一其心也杜牧三軍但知進退之命不知攻取之端也。
〉沉船破釜〈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引兵渡河
皆沉船破釜甑誓衆破釜西漢王莽納言
嚴尤欲據宛伯升
陳兵誓衆
積聚
破釜甑。
皷行而前。〉
井中破釜五代史蕭希甫誣奏韋說隣人井井寳貨有司推劾井中破釜而已烹魚
釜〈青瑣髙議人曹恩家有男捕於水得魚長丈餘歸將烹於庖。
置魚於釜釜輙鑑然破復沃之釜又破恩弗為異繪而食之俄有恠雲若積墨起於嶺上雷聲隱隱隨之烈火發於屋。
恩馳去。
屋乃䧟〉飲器如釜〈事類合壁漢韋堅鑿潭以通漕成帝為升樓臨觀。
豫取小斛舟。
每舟着某郡以所産物陳其上若章力士飲器鐺釜
日舉鐺釜〈唐國史補德宗非時召拜吳凑京兆尹
便令赴上疾驅諸客至府已列筵或問曰何速。
吏曰。
兩市有禮席舉鐺釜而取之。
三五百人饌常可立辦〉𥹋
公元814年
澳釜〈𣈆書石崇傳。
武帝南中郎將荆州刺史荆州逺使商客致富
不貲財産豐積貴戚王愷羊琇之徒。
奢靡相尚
以飴糒澳釜
蠟燭代薪〉修城得釜〈唐會要元和九年八月
夏州修城掘得釜大小二百五十四。
如新器物
伏以錡釜之用火化
是因今大軍始集
此物自出宣付史館
從之。
石生賣釜〈太平廣記漢州王瑶者。
所居極勝。
客徃過之
必盡誠接待
有賣瓦釜石生者。
每來必休於此十數年。
宻異之及視其所賣。
又非山中所用者。
遂欲求知其居石生固辭
追從不已
石生忽以柱杖畫地
登為巨壑而身勝。
變為白虎而去。
〉𡨥為况釜〈婁承先别傳山越民反。
所過殘毁望婁氏之里中庭顧見釜甑尚存於竈。
曰恐他逺寇取之。
仍為取洗沉着井中而去。
婁家後還。
皆盡得之
〉漏甕沃
焦釜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秦攻
齊楚救之。
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趙之於齊楚扞蔽也。
猶齒之有脣也。
脣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冝若漏甕沃焦釜戰國策蘇秦曰且救趙之務。
宜若漏甕沃焦釜
夫救趙。
髙義也𨚫兵。
顯名也。
〉閤
中不設釜〈東漢書胡邵為淮南太守
使鈐下閣外炊曝作乾飯
閣中不設釜竈又頴川𨻳暹為徐州刺史
以小銅釜十日一炊
〉木不為釜〈淮南鴻烈齊俗訓鉛不可以為刀。
不可以為釜。
炒麥
釜〈南唐近事内中嘗欲真珠數升。
耿先生曰。
易致耳。
即命小麥數升以銀釜炒之食頃匀圓成珠。
〉吐金滿
釜〈稽神異薛願家有虹飲中水
盡以酒灌之。
便吐金滿釜。
因之豐冨
〉責深甑釜〈宋李曾伯齊集代謝丞。
相啓。
雖更多事四五期之經理難全。
近比累年數百萬之羡儲皆實。
吏責方深於甑釜。
宸恩乃鍚於弓旌
傷人
公元948年
椎釜〈唐書段秀實傳。
郭希屯邠州
放縱不法
撃傷市人
釜鬲甕盎盈於道。
釜鳴温革瑣碎録釜嗚呼婆女七。
釜鳴
虚氣衝則鳴非恠
但揭去盖則已。
宋史李濤傳。
隱帝即位
楊邠周祖共掌樞宻
史弘肇兵柄武德使李業中外爭權
作威福
䟽請出藩鎮清朝政。
隱帝不能决。
白于太后
太后等諭之。
反為所構。
免相歸第
中書厨釜鳴者數四
晝寢閣中
嚴飾𠫇事。
群吏趨走云。
迎新宰。
相帶諸司使
既寤心異之。
數日罷。
太平廣記勝景真家婢釜中忽有聲如雷
甑上生花數十
景真旬日而卒。
王性之然記鄭翰林獬。
郎官之子也。
獬雖負時名。
然累赴殿試省試不利
紓為狄青廣西辟客
是時儂智髙鴟張未知勝負
留家在雍丘舟中
而獬赴殿試罷。
京師唱名
其母與盡室憂紓從軍未知吉音。
又憂獬仍舊黜於殿試
一家屏默惶惑之次。
舟尾晨炊釜鳴聲甚厲。
震動兩岸
舉家不知所為
釜鳴未定岸上亟尋鄭郎中船。
報捷南來且附紓書云
已破儂賊。
殺戮殆盡
走入溪洞且議賞超遷語次又有北來報榜者馳云二秀才昨日唱名而出。
狀元及第釜鳴有為吉者太平廣記太廟齋郎盧嵩所居釜鳴
祀竈
五大鼠出食祀物其年遷補興化〉釜恠
歴代人臣唐陽武侯鄭絪罷相吏部尚書弟緼為太常少卿在家厨饌將備其釜忽如物於竈中築起離尺餘其傍有鐺十餘烹庖將熟皆兩耳摇動
良乆悉能行。
上竈每三鐺負一釜而行其餘列行引從有足折者亦跳躍而隨之及過水渠而折足不能過其家皆驚有小兒咒曰既能為怪。
折足何不能前諸鐺乃棄釜而負折足者以過入少卿院。
列于中庭
空中轟然悉化為黄埃黑煤數日後少卿相國皆卒酉陽雜俎爨釜不沸者。
物如豚居之。
之無太平廣記東萊陳家朝炊釜不沸。
舉甑看之忽有一白公從釜中出師云此大怪也〉治釜
法〈齊民要術治釜令不渝法。
常於諳信處買取最初鑄者鐵精不渝輕利易然其渝黑難然皆是鐵滓鈍濁所致治令不渝法以繩急束蒿兩頭令齊。
着水釜中
以乾牛屎釜湯煖。
以蒿三徧净洗抒𨚫水乾然使熱買肥猪肉脂合皮大如手者三四段以指處處揩拭釜察作聲復着水痛踈洗。
視汁黑如墨抒𨚫。
更脂拭踈洗。
如是十徧
許汁清無復黑乃止。
則不復渝。
杏酪煑餳。
地黄染。
皆須先治釜不尔則黑惡。
〉洗
釜法〈温革瑣碎録釜内生銹。
燒湯以皂筴洗之如刮。
三釜〈書林廣三釜得以禄養
三釜及親莊子曰。
曾子𠕂仕而心再化。
曰。
及親三釜
一釜六斗四升
而心樂。
後仕三千鍾。
一鍾六十四斗。
不洎
音忌及也。
吾心悲。
仲尼曰。
彼視三釜三千鍾。
如鸛崔蚊虻相過前也
〉區釜〈數類左氏曰。
齊舊四量豆。
釜鍾
四升為豆各以其四以登於釜。
釜十則鍾。
孔叢子一手之盛謂之溢。
兩手謂之掬。
一升掬四謂之豆。
豆四謂之區。
區四謂之釜。
釜二有半謂之藪。
藪二有半謂之缶。
二缶謂之鍾。
二鍾之秉秉十六斛也。
上記曰臬氏為量。
量之以鬴。
深尺。
内方尺而圜其外
其實一鬴
注曰。
鬴。
六斗四升鬴。
與釜同。
〉與之釜〈論語雍也章。
子華
使於齊。
冉子為其母請粟
子曰。
與之釜。
六斗四升曰釜。
請益曰與之庾。
十六斗曰庾。
冉子與之五秉
十六斛曰秉。
五秉八。
十斛
〉摽釜轑
釜〈周禮地官
廪人摽釜轑釜
中食三鬴
萬民食食者。
四釜上也。
三釜中也。
二釜下也。
注此皆謂一月食米也。
疏。
上大豐年也。
中。
豐年也。
下少儉年也此雖列三等之年以中年是其常法也。
〉釜州〈五代史職方考。
故屬山南節度唐末置戎昭軍。
已而廢之。
遂入于蜀。
至𣈆髙祖時
又置懷德軍
尋罷。〉
滏〈洪武正韻防父切。
水名
顧野王玉篇扶甫切。
陸法言廣韻水名
山海經云神箘之山。
滏水出焉。
重修廣韻水名在鄴。
戴侗六書故奉甫切。
歐陽德隆押韻釋疑
扶雨切。
郭守正紫雲水出神箘山。
磁州因名滏陽縣釋行均龍龕乎鑑。
音父。
楊桓六書綂奉母。
从水釜聲滏。
𨽾。
熊忠韻會舉要次宫濁音
會定正字切奉固奉。
原缺。
篆書集韻杜从古集篆古文韻海六書統𨽾書六書統〉
輔〈洪武正韻防父切。
車輔兩旁夾車木也。
頰顋也形如車輔故曰輔車毗輔也扶也。
弼也。
許慎說文
頰車从車甫聲扶雨切徐鍇通釋春秋傳曰輔車相依
浮甫反爾
也。
郭璞注。
也。
楊雄方言胥由也。
胥。
相也。
由。
正。
相輔持也。
吳越曰胥。
燕之北鄙曰由劉熈釋名輔車其骨強所以持口也顧野王玉篇毗輔相助也。
陸法言廣韻𩒺。
同上
孫愐唐韻扶古切宋重修廣韻亦姓。
左傳
𣈆大夫躒。
智果以智伯必二其宗改為輔丁度集韻或作𨊽𩔁。
戴侗六書故奉甫切詩云其車既載乃棄爾無棄爾
員于爾輻。
朱子曰。
今人縳文於輻以防輔車。
傳曰輔車相依
說文曰。
類車。
杜氏曰。
類。
車牙二說皆非。
从車甫聲以詩考之維持車者也。
故引之為輔弼輔佐之義。
别作𨊽。
兩頰因謂之易曰咸其頰舌
别作𩔁。
歐陽德隆押韻釋疑四輔星名北極四星四輔所以北極韓道昭五音類聚又扶矩切楊桓六書統奉母副車借為毗輔字。
統聲。
从父聲。
𨊽𨽾。
或从頁。。
或从面二文為人頰車並原聲𩒺並𨽾。
熊忠韻會舉要次宫濁音
三輔郡名京兆府左馮翊右扶風百官師古注。
京兆在尚寇前街東入。
中尉府
馮翊太上皇左入
右扶風夕陰街北入。
主爵府。
長安以東為京兆長陵以北為左馮翊
清城以西為右扶風
字漛慱義四輔官名。
左輔右弼前疑後丞通作𩈨䯙。
趙謙聲音文字通奉古切借助弼也。
會定正奉固切乆車輻斜縳杖。
扶助也字奉固奉。
原缺。
篆書論語寅簋並齊鍾孝成老子尚書王庶子碑並見楊鈎鍾鼎集韻並集韻見杜从古集篆古文韻海徐鉉篆韻並六書統𨽾書韓勑後碑洪邁漢𨽾分韻唐扶楊著碑並漢𨽾字源並六書眞書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草書並張錦溪鮮于樞並見草書集韻
公元前156年
三輔羅泌路史二靈三輔九翌。
君有五期三名又曰三輔卿大夫一說三輔九翌併皇為十三人
𣈆書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伊尹仲虺為之墨子武丁傳說以為三公戰國策顔斶三輔禹有五丞職官分紀前漢百家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
更名京兆尹二千石銀印
青綬進賢兩梁冠朝服水蒼屬官長安市厨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左内史更名左馮翊屬官有廪犠令丞尉左都水鐵官雲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又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
内史右地屬官有掌畜令丞又有都水鐵官
厩廱厨四長丞皆屬焉。
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皆有兩丞
列侯更屬大鴻臚
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後灘漢官河南尹一人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三人
漢初都長安皆秩中二千石謂之三輔
中興洛陽
更以河南郡
三輔陵廟所在
不改其號。
但滅其秩。
應劭漢官
河南尹
新治周地也洛陽本成
周之衰微分為東西周秦兼天下。
三川守。
河洛伊也。
更名河南
孝武增曰太守世祖中興徙都洛陽
號為尹尹
正也。
詩云赫赫師尹
𣈆中興書𣈆太興元年丹陽内史為丹陽
通典
前代帝王所都。
皆曰
南朝丹陽後魏初曰代尹東魏曰魏
北齊清都
職官志。
隋雍州置牧。
京兆郡職官京兆河南太原等三府牧一員
二品
牧。
古官。
舜置十二牧是也秦以京城守為内史
漢武改為
魏北齊周隋又以京守為牧。
武德初因隋置牧以親王為之。
或不出閣
史知府事
一員
從三品
京城守秦曰内史漢曰
後代因之。
隋為内史
武德初置牧。
長史總府事。
開元初雍洛并改為府。
乃升長史
從三品
專總府事少。
二員
四品下魏𣈆以下州府治中
隋文改為司馬
煬帝改為賛理入為丞武德改為治中
永徽避髙宗改為司馬
開元初改為少尹
唐會昌三年五月
京兆尹兩街閑行
不事家業
黥剌身已
屠宰猪狗
酗酒鬬打及僦構關節下錢物
樗蒲賭錢人等伏乞今後如有犯者許臣追捉若是百姓當時處置諸軍諸使禁身奏聞從之宋以開封河南應天三京府牧不置唯仗内奉引遣官攝事羣書用光武行司𨽾校尉使前整修宫府於是僚屬作文從事司察一如舊章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諸于綉镼莫不笑之及見司𨽾僚屬皆歡喜不自勝老吏垂涕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由是識者屬心焉宋𡊮起巖東塘集謝成都府到任地控百蠻籌邉之績勢連三輔孔明流馬之規三輔黄圖三輔㳂革禹貢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豐鎬地平東遷
岐豐之地賜秦襄公孝公始都咸陽
秦孝公十二年渭北咸陽徙都
咸陽九嵕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陽秦并天下内史以領關中項籍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雍王廢丘
興平縣地
司馬忻為塞王櫟陽董翳翟王髙奴
延州金明縣
謂之三秦漢髙祖入關定三秦元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郡復為内史五年髙祖洛陽婁敬說曰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卒然有急百萬衆可立具因秦之故資甚美。
膏腴之地
所謂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又田肯髙帝陛下治秦中秦形勢之國
帶可阻山持戟百萬。
秦得百二焉。
地勢便利
以下於諸侯猶居髙屋之上建瓴水也。
自是漢始都之。
景帝分置右内史此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
内史京兆尹
左馮
翊。
右扶風
謂之三輔
其理俱在長安古城中。
三輔治所
京兆在城尚冠里。
京。
大也
天子兆民
公羊曰京。
大也師衆也。
天子所居
馮翊故城太上皇西南
馮憑也翊輔翊輔京師也其地今同州
風在夕陰街北
持也。
助也
言助風化
岐州
三輔者謂主爵中尉
及左右内史
漢武帝改曰京兆尹
左馮翊右扶風
共治長安城中是為三輔
三輔郡皆有都尉如諸郡。
京輔尉治華陰
左輔尉治髙陵
右輔尉治
王莽長安城六鄉置帥各一人
三輔為六都尉
渭城安陵以西。
北至栒邑義渠十縣
京尉大夫府居。
長安寺髙陵以北十縣
師尉大夫府居。
故廷尉府新豐東至十縣
翊尉大夫府居。
城東霸陵杜陵東至藍田西至武功郁夷十縣
光禄大夫府居。
城西茂陵槐里西至十縣
扶尉大夫府居。
城西長陵池陽以北祋祤十縣
列尉大夫府居。
後漢光武之後
風出槐里
馮翊出治髙陵
百官表。
顔師古注。
引黄圖云。
京兆尚冠街東入故中尉府
馮翊太上皇西入
右扶風夕陰街北入故主爵府。
長安以東為京兆
長陵以北為左。
馮翊
渭北以西為古扶風
長安武帝展拓上林東方朔曰如天不為變。
三輔地盡可為苑。
何必盩厔鄠杜乎。
所諫。
尚在建元年中
三輔立名乃在六年
不應得以預言
此必史家追為之辭也。
師古曰。
中尉及左右内史
則為三輔
不以京兆馮翊扶風此說益強護飾焉耳
即顔序自謂不肯攻撃本文者。
皆此類也。
唐通以關内道畿内
中置京兆府
以治之。
中立兩縣太極宫前。
朱雀門外。
至啓夏門内中通衢
以為縣境
其東則𨽾萬年
而西𨽾長安
亦放漢也玉海隋志一卷
三輔宫觀陵廟
辟雍
郊畤等事
唐志一卷
地理六十三家此為之首序云。
孔子春秋
一臺
一門必書于經。
今裒秦漢以來
宫殿門闕樓觀池苑關輔者著于篇。
東都不與焉。
不著作者姓名
始於三輔治所
終於雜録一帙
凡二十九條。
書目云。
其間多用應劭集解
如淳顔師古援引亦有同者。
疑非當時本書
崇文目不載。
程大昌曰。
𣈆灼所引謂為黄圖者多今書所無。
今書亦明引舊圖如漸臺彪池髙廟元始祭社稷儀。
皆言祖本舊圖。
又有引顔師古語為據者。
又命槐里興平興平唐至德中改。
唐人續成之。
思子宫在湖。
萬歲宫在汾陰
皆以其宫𨽾甘泉
正史不合
績志注南北郊
宇文性議明今本無之唐志三輔舊事三卷
隋志又有三輔故事二卷𣈆世撰隋禮志王元規議按前漢黄圖上帝后土壇。
藝文類聚文選漢書水經注多引文選注引三輔舊事
髙祖立為新豐食貨志臣瓚注引西京黄圖叙曰民摩錢取屑南史江子一黄圖
地理京兆尹内史髙帝元年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
九年復為内史泰京師内史
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師古曰表云景分置史記知志誤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縣十二左馮翊
内史元年屬塞二年更名河上九年復為内史建元六年分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縣二十四右扶風内史元年雍國
二年更為中地九年復為内史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王爵都尉右扶風縣二十一平元始四年京師置前燡允後丞二郡京兆馮翊扶風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司𨽾校尉征和四年置察三輔内史始於周苛七人石慶左内史景元鼂錯
公孫弘
兒寛咸宣六人右内史建元四年鄭當時没黠番係王温舒九人周之六卿六卿分治之秦止以内史畿内漢因之雖失六卿分治之意然内史廷臣也。
太初三輔之後大郡無畿判然朝廷二體京兆尹四十二人太初元年無忌元始五年武襄
京兆郡國首。
前有趙張後三王
雋不疑
宗正劉德何武
孫寳翟方進
張敵。
京兆京師
長安浩穰
三輔尤為劇。
郡國二千石髙弟入守。
為真乆不遇二三年。
近者數月一歲
敞為京兆九歲
後漢延為邉鳳
左馮翊
三十六人
太初殷周。
蕭望之
韓延壽
馮野王薛宣
朱博右扶風
三十三人
太初咸宣
尹翁歸
鄭弘
彭宣主訢。
蕭育
龔勝
漢興三河之地。
止霸産以西都涇渭之南。
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元紀建昭三年夏
三輔都尉
大郡都尉
秩皆三千石。
西京賦封畿千里
統以京尹
景中五年
三輔不如令者。
時未置三輔
郡國志注潘岳關中記曰三輔舊治長安城中。
長吏各在其縣治民。
光武東都之後
風出槐里
馮翊出治髙陵百官志。
後漢都𨿅陽。
不改三輔之號。
但减其秩。
太守同。
後至漢初部長安
皆秩中二千石
謂之三輔
趙廣漢傳。
左馮翊
右扶風皆治長安中。
廣漢曰。
亂吾治者常二輔也。
得兼治之直差易耳。
尹翁歸傳。
京師畏其威嚴
盗賊課常。
為三輔最
右扶風薛宣傳。
威德並行盗賊什。
三輔之一左馮翊張敞膠東
相。
請吏追補有功效者。
三輔尤異元延尹賞
三輔髙第選守長安
馬宫陳遵能治三輔劇縣郁夷
髙紀七年二月自自櫟陽徙都長安
史記大事髙帝六年更命咸陽長安師古曰。
長安
本秦之鄕名。
史秦紀。
獻公櫟陽
徐廣云。
徙都之今萬年括地志云。
櫟陽故城。
一名萬年城
雍州東北百二十里櫟陽
漢七年
外城
萬年縣
隋開皇三年
遷都於龍百川
京城也。
萬年大興縣
唐武德元年
又改萬年
左州七里
三輔之制始於太初
景帝三輔舉不如令
東方朔傳乃云。
建元三年
右輔都尉徼循長楊以東則已有右輔都尉之官豈是時止云左右内史
史氏省文
以後制書之耶。
太初改官名。
咸宣右扶風
京兆無忌
馮翊殷周。
前有趙張後三王
得人之盛。
尹翁歸緩於小弱
急於豪强
循吏之政也。
劉德每行京兆尹事。
多所平反慈惠之師也。
陳萬年
鄭弘皆以守相髙第
野王以治行之髙。
朝廷用人之法也言其薦賢
馮翊宋畸舉黄霸賢良
揚州刺史
言其考功
則以望之平原日淺復試以治民。
任用儒者
嚴彭祖公羊之學。
河南守髙第為馮翊
優擢才能
則朱慱先為馮翊
後為京兆
學以從政臨事不惑
有若雋不疑
崇教養善
威德並行
有若薛宣
鄠賊阻山
數月平定政尚威嚴
治辦名。
有若蕭育
尹立
安游徼獄吏百石
馮翊卒史二百石。
追補有功
調補縣令
此謂三輔尤異
在他郡莫能疑焉。
長安三輔為尤劇。
郡國二千石髙第入守而後為真
此謂浩穰
雖馮莫得並焉其任用
尹賞之為
三輔髙第選守長安信必罰則薛宣髙陵櫟陽二令之辠。
皆解即綬去東都
居是職者始則王丹
張湛
郭丹
蓋延
次則鄭衆
左馮翊質壽。
京兆尹王堂
右扶風陳禪
左馮翊陳龜
京兆尹楊秉
要以河南尹為重。
詩曰。
商邑翼翼
四方之極。
禮俗翼翼
然四方所則傚
王化所以京師始也。
人合卿大夫之賢。
通治六卿
記曰。
古之欲明明天下者。
先治其國。
王畿天子所自治也
以來京兆尹
然而智進退。
則道㣲。
吕氏春秋
古之王者
天下之中而立國。
擇國之中而立
之中而
王制正義周禮大宰云施典于邦國
建其牧。
其監。
是畿外邦國有牧。
畿内不置
書林事類司𨽾漢以京師為司𨽾校尉部。
京兆尹
平反罪人
劉德好施生。
每行京兆尹事。
多所平反罪人
注云。
施惠於人而生全之。
反。
音𢟷。
𢟷罪人
辭使從輕也。
地盡可為苑詔中尉右内史表。
屬縣革田。
欲以鄠杜之民。
東方朔在傍。
進諫曰。
如天不為變則三輔地盡可為苑。
何必盩厔鄠杜乎。
師古曰。
中尉及左右内史
則為三輔矣非必謂京兆馮翊扶風東井輿鬼分野秦地天官方輿鬼之分野也。
其界自引故關以西。
京兆扶風馮翊
前漢地理志。
三輔平敞
董卓陳紀曰。
輔平敝。
四面險固
土地肥美
號為陸海
本傳天府陸海之地。
上註封畿
封畿千里
統以京兆
西京賦
魏少遊
少選
早以吏幹知名
京兆尹
中書門下
兩省五品已上。
尚書省四品已上。
諸色正員三品已上。
王駙馬
中要已上親。
女婿外甥
不得京兆府
司畿令赤。
縣丞簿尉
從之。
王起河中
時屬蝗旱
象價暴踴。
豪門閉糴
以邀善價
起嚴誠儲舊之家。
出臬於市隱者至之於法由是以氏獲濟京邑
鎮撫畿甸
肅清京師
千里之封畿。
萬户版籍
表則四方
監臨三輔
鈎距
趙廣漢京兆尹
善為鈎距
捕治盗賊如神。
人皆优。
况屬休明之朝。
表則之位。
堯舜之朝。
繼長朝之位。
三輔菽粟當賦。
其令三輔太常郡。
得以菽粟當賦。
昭記。
皆有都尉
三輔郡皆有都尉
注。
三輔公田
三輔太常郡圉公田
及苑可者。
振業貧民
帝紀
無張繇役
三輔長無共張繇役之勞。
詔。
共。
切。
張。
切。
雍州之域。
京兆馮翊扶風
通典注。
三輔賢良
前漢宣帝
詔曰。
三輔太常内郡國
賢良方正一人
律令
蠲除以安百姓
京畿
大唐天下為十五部。
京畿
京兆扶風馮翊等郡是。
通與。
取則之地。
京邑也。
數類漢興内史三部内史
河上南中地也。
武帝以為京兆馮翊扶風
是為三輔
京兆
縣十二長安
新豐
司空
藍田
華陰
鄭。
湖。
下邽
南陵
奉明
霸陵
社陵。
左馮翊
縣二十四。
髙陵
櫟陽
翟道
池陽
夏陽
衙。
粟邑谷口
蓮芍。
鄜。
頻陽。
臨𣈆。
重泉
部陽。
祋祤。
武城
沈陽
懷德
微雲
凌。
萬年
長陵
陽陵
雲陽
右扶風
縣二十一。
渭城
槐里
鄠。
盭屋。
𣺶。
郁夷
美陽
郡。
雍。
拘邑。
隃糜
陳倉漆。
杜陽
汧。
好。
畤。
號。
安陵
茂陵
平陵
武功
四輔〈書𣈆天文志。
北極四星四輔
所以輔佐北極而出授政也。
北斗西三星三公
東蕃四星上將
所謂四輔也。
西蕃四星曰上。
相。
亦曰四輔也。
羅泌路史有虞
帝舜三公四輔
四輔三公
何敝所謂聖主
爭臣七人
建官三公
九卿俻矣
玉海四輔
書。
四鄰
注。
四近
前後左右之臣。
予違汝弼
汝無面從
臣哉。
鄰哉。
史記
曰汝無面諛
退而謗予
予敬四輔臣。
莊子問乎丞。
又見後家語
左禹臯陶
不下席而天下治
周四輔
洛誥
誕保文武受命
亂為四輔
注。
為我四維
䟽。
公事無不該。
一人四輔
曰。
太保文武所受於天之民。
而治為宗周四輔也。
禮記
文王世子云云
記曰。
虞夏商周師保
疑丞
四輔三公
不必惟其人。
使能也。
正義
尚書大傅
古者天子有四鄰。
記者取以世子之記。
大戴禮
慱篇。
之位曰。
篤仁好學
多聞道順
天子疑則問。
應而不窮者謂之道。
道者
天子道者也。
於前。
周公也。
敢斷
善而相義者謂之充。
充者充天子之志也。
於左。
太公也。
絜廉切直
正過而誎邪者謂之弼。
弼者。
天子之過者也。
於右。
召公也。
慱聞而强記
捷給而善對者謂之承。
承者。
承天子之遺忘者也。
於後。
史佚也故王中立聽朝四聖維之。
是以慮無失計
無過事。
殷周之長乆
輔翼天子有此具也注立道前建承於後。
置充於左。
列弼於右。
民義道者有疑則問或謂之疑充者或謂
竇憲上䟽
大戴禮之文見漢四輔
漢表太傅髙后元年置。
金印紫綬
十一月甲子
右丞相王陵太傅
後省八年復置。
哀帝元壽二年復置。
在三公上
九月辛酉
大司徒孔光太傅
平帝為之太師
太保
皆古官。
元始元年置。
金印紫綬
三月丙辰
太傅孔光為太師車騎將軍王舜太保
五年馬宫太師
司徒官。
太師位在太傅上。
太保太傅
中興
董卓自導為太師
晉初置置太保
馬宫傳。
上書四輔
出備三公
策曰。
四輔之職。
國維綱。
三公之任
鼎足承君
續志。
太傅上公一人
掌以善導
無常職。
世祖卓茂為之。
建武元年
九月甲申。
其後即位
太傅録尚書事。
鄧禹元功之首以為太傅
章帝趙憙太傅
乎融為太尉
録尚書事。
和帝鄧彪太傅
録尚書事。
百官總已以聽。
殤帝以章順帝桓焉冲帝趙俊靈帝陳蕃
胡廣代之。
馮石𡊮隗。
凡千一人賈生太師古者太公職之太傅周公職之。
太保召公職之魏𥞇康作太師箴𣈆王廙職官四輔
其爵視卿。
其禄視次國之君書益曰欽四鄰頑讒若不在時。
侯以明之撻以記之。
周四輔得能則用之無已不必備其官也小人處其位。
不如且缺。
四輔前漢馬宫游卿大司徒哀帝時賜策
皆以四輔國維綱。
三公之任鼎足承君
不有鮮明無以居位如君至誠可聽
惟君之惡在洒心不敢文過甚多之後劉瑜上䟽曰。
陛下設置七臣諫道又郅壽何敞上䟽理之曰臣聞聖王闢四門
四聦
直言之路下不諱之詔敢諌之皷聽歌謡於路爭臣七人
自鑒照數四輔記曰。
虞夏啇周有師保疑丞四輔三公必備
唯其人。
使能尚書大傳古者天子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可揚而不揚責之弼孔叢子孟懿子問欽四鄰何謂孔子王者前有疑後有丞左有
右有弼。
謂之四近前後左右近臣畏敬之。
不可以非其人也漢四輔
元始元年
太后詔授四輔之職以安漢公孔光傳曰白太后㓜少宜置師傅太傅
四輔明年大師
太傅
王舜太保
甄豐少保是為四輔居攝
宣帝玄孫嬰為皇太子孺子王舜太傅左輔甄豐太阿右拂
讀曰弼。
甄邯太保後丞
又置四少王葬按金匱輔臣以太王舜太師安新公
大司徒平晏太傅就新公少阿劉歆國師嘉新公廣漢哀章為國美新公
是為四輔後周四輔宣帝大象元年四輔官
越王盛為大前疑
尉遲回為大右弼李穆為大左輔
楊堅為大後丞
唐四輔
六部天下州縣户口之事凡天下十道三都四輔六雄
十望
同華岐蒲為四輔州。
同州馮翊郡華州華陰郡本鄭之華陰
垂拱二年武后諱日大州
上元二年更名太州乾寧四年曰興德府。
岐州鳳翔府扶風郡
至德元載鳳翔二載西京
上元元年西都
未幾復罷都。
蒲州
河中府河東郡
義寧元年桑泉武德三年徙治河東
開元八年中都為府。
是年罷都。
群書足用四輔既備。
成王有過事。
谷永䟽。
成王之政。
周公在前
召公在後畢公在左史佚在右。
子挾而維之。
目見正容
耳聞正言
一日即位天下曠然
言其法度素定也。
翟酺䟽。
子一無良
實頼左右前後有位之士。
正其不及冏命王前巫而後史。
卜筮瞽侑。
皆在左右
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也記禮運侑是四輔興於規諫者示不自專
並在左右左輔右弼
前疑後丞
人君為善
故以侑為勸。
上文疏。
四輔
前漢賈誼政事左右前後正人也。
後漢李固傳。
台輔之位。
和陰陽。
唐會要唐四輔
開元中定天下州府近畿之州為四輔
同華岐蒲是也志。
華州華陰郡上輔四府二十有鎮國軍。
肅宗上元元年置董𣈆。
李絳
楊場崔隠甫同州馮翊郡上輔
縣八。
府二十六。
姚崇
蘇壞。
吕原庸。
岐州扶風上輔至德二載鳳翔府
九府十三許景先
薛登朝隠
蒲州可東河東郡上輔開元八年河中府縣十三府三十三有維軍。
乾元二年置。
裴寛韋安石陸象先其餘為六雄十望十緊
開元三十一年分京畿
京兆華陰扶風馬翊新安上洛安康等是也。
都畿河南
陝郡
禁陽河内臨汝等是大和元年正月韋處厚奏復置六雄十望十緊三十四州别駕
後入緊首多。
不復具例六雄陝懷鄭卞。
十望
汝。
汾。
𣈆。
末。
許滑。
衛。
相洺資治通鑑唐四輔
懿宗咸通三年吏部侍郎蕭仿上䟽曰。
陛下開延接對四輔力求人瘼䖍奉宗祧朝長事本宋四輔崇寧四年。
七月丁巳。
左僕射蔡京等奏。
奉聖㫖。
京畿四面可置輔郡
屏衛京師謹酌地理逺近中割移縣鎮分置四輔南以潁昌府南輔汝州郟縣𨽾之凡七縣東去南京道理差逺今襄邑縣建名州為東輔南京寧陵楚丘柘城京畿考城太康𨽾之凡六縣西以鄭州西輔西京宻縣𨽾之凡六縣北以澶州北輔北京朝城南櫟𨽾之凡七縣四輔郡並依節度州太中大夫以上知州事副總管鈐轄一員知州都緫管餘依三路帥臣法各屯馬步軍共二萬人積貯粮草每州五百萬從之改為拱州八月十三曰趙梃之手記京畿四輔郡每郡以兩制一人知州事屯兵二萬人意盖欲以宻親宋喬年胡師文等為之則兵權已矣欲逐殿前指揮使王思以已𥝠人代之臣梃之因對奏云思受陛下聖恩除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武人懷感激今欲逐之願陛下留以宿衛上然之遂不逐。
遂謀為四輔屯兵之計王思殿帥建節大觀二年正月此時梃之已死手記必誤或是崇寧四年三月除殿副時蔡縧史補都邑武軍也地坦平旁無險固魯公目為侍從時已歎其無戎備矣又上即位每好下問臨朝聽左右侍御之臣魯公微意欲稍革去宦官親近由是崇寧中力陳祖宗將兵畿縣不唯就糧盖亦防微杜漸制度陝小今宜法前意仿三輔盡萃兵於輔郡仍各增屯至五萬人近臣領之季一入奏如故事遂置四輔又詔設三衛府三衛侍郎主之擇大臣勛戚子弟
儒士親衛衛靖衛郎。
四輔始置。
兵亦未及五萬。
制度未就
三衛諸郎既多勲戚子弟不能上意者時謗言至謂魯公反。
此以囚人由是四輔三衛皆遽罷。
魯公不敢言復也其後上果聽任宦者晚年又亦稍厭之。
臨朝御幸至無
顧其應對者。
察視親事宦官徒爾北狄犯順
舉兵而南自越大河
略無屏蔽
直抵闕下
四輔之制良可惜八月丙子
東輔州為拱州
實録但云
東輔拱州
没其當日州名今增入十二月乙亥御筆四輔屏翰師兵不可偏重可以二萬人為額五年正月壬子詔新建四輔城隍廨舍軍營等。
漸次興修母得擾民十二月癸亥京畿轉運使張杲伏見陛下申畫王畿肇新四輔
提點官兩員請於京畿增置運判一員從之大觀元年四月戊午東輔依舊襄邑縣漸次營進其以曹州東輔指揮勿行政和四年十月乙巳襄邑縣復為拱州書林事類國有四輔四卿也卿設如四體大戴禮公輔國之棟梁民所具瞻魏志髙柔䟽體題成數手列昴宿近人正人欽鄰既備必有賦偶有有弼曰疑曰丞。
各正乃位。
庸欽厥鄰獻可替否
見正容而聞正言善閉邪。
無過計而無過輔弼疑丞左右前後庭參公位之三於象直房星之四開補助我所耳目扶危救傾則予之肱肱。
賦隔欽若姚虞
在先於察是。
備於聖果見於維之〉五輔管子五輔謂六興七體八經五務
三度此五者可以輔弼國政外言一古聖王
所以明名廣譽
厚功大業
顯於天下不忘於後世得人者。
未之嘗聞。
不得於人。
而能使名譽當時
功業後世者則未嘗暴王所以失國家。
社稷
覆宗廟。
滅於天下失人者。
未之嘗聞不失於人而能使失國覆宗者。
未嘗聞。
今有土之君。
皆處欲安。
動欲威。
戰欲守欲
大者王天下
小者欲諸侯
諸侯大利王天下小利諸侯也。
而不務得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
大者身死而國亡。
既不務得人
必致禍。
則地削大則國亡故曰人不可不務也當務得之於人此天下之極也。
然則得人之道。
莫如利之。
利之之道。
莫如教之以政故善為政者。
田疇墾而國邑朝廷閒而官府治。
公法行而𥝠曲止倉廪實而囹圄空。
賢人進而姦民退其君子中正而下謟諛。
士民武勇而賤得利
苟得之利也。
庶人
耕農而惡飲食
費用飲食於是財用足。
耕農財用足。
飲食薪菜饒。
費用
薪菜是故上必寛裕而有解舍解放也舍免也下必聽從而不疾怨上下和同有禮義。
故處安而動威戰勝守固
是以一戰而正諸侯不能為田疇荒而國邑朝廷小人競邈故𠒋。
官府亂。
小人用法故亂。
公法廢而𥝠曲行倉廪虚而囹圄實。
賢人退而奸民進其君子上謟諛而下中正士民得利而賤武勇庶人好飲食而惡耕農於是財用匱而食飲薪菜乏。
上彌殘苟。
居上位者小人殘賊苟且也。
無疑舍。
下愈覆鷙而不聽從覆。
察也鷙疑也。
上既賊苟而不舍
故下伺察懷疑
上下交引不和同上引下以供御下引上以恩覆
二俱不得
不和同也。
故處不安而動不威不勝而守不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
大者身死而國亡。
故以此觀之。
不可不也。
有六興義七體
禮有八經
法有五務
權有三度
所謂六興者何曰田疇壇宅壇堂基。
脩樹蓻。
士民
稼穡
墻屋此謂厚其上六可以厚養也。
發伏利人之事。
積乆隱伏者。
發而用之。
墆積墆。
貯積也。
脩道途便關市
謂所置閣市。
皆令要便也。
將宿
將送貨財
止宿此謂輸之以財。
上五者皆生財之術。
故曰輸財
所以納財於民。
水潦陂溝
潘渚
潘溢也。
潘溢者。
䟽失令通
泥滯
泥塗為滯者。
潰决令通也。
鬱閉鬱閉
亦謂以潰有遏塞者。
津梁
此謂遺之以利上之六者所以遺利於民薄徵斂征賦弛刑赦罪戾。
小過
此謂上之五者所以寛裕長老㓜孤
鰥寡
問疾病。
禍䘮此謂匡其急上之五者。
所以救民之急。
凍寒
飢渴
貧窶罷露
疾憊裸露有以賑救之。
乏絶此謂賑其窮上之五者。
所以賑民之窮乏
凡此六者德之興也六者既布。
則民之所欲無不得矣。
夫民必得其所然後聽上聽上然後可善為也。
故曰不可不興也。
曰民知德矣而未知義然明行之義。
行即七義義有七體七體者何。
孝悌慈惠養親戚。
恭敬忠信以事君上
中正比宜以行禮比合也。
行既中正
而又合宜也。
整齊撙詘刑僇
撙節也。
言自節而卑屈也。
纖嗇以備飢饉
纖。
細也嗇。
恡也。
既細又恡。
財用省也。
敦懞純固以備禍亂
懞庫也和協輯睦以備𡨥戎。
凡此七者
義之體也。
夫民必知義
然後中正
中正然後和調
和調能處安。
安然後動威。
動威乃可戰勝守固
故曰義不可以不行也曰民知義矣。
未知禮。
然後八經之。
所謂八經者何。
上下有義。
貴賤有分
長㓜有等
富有
凡此八者
禮之經也。
上下無義則亂。
貴賤無分則爭。
長㓜無等則倍倍。
乖戾也。
貧富無度則失。
失其節制
上下亂。
貴賤爭。
長㓜倍。
貧富失。
而國不亂者。
未之嘗聞也是聖王飭此八禮其民。
八者各得其義則為人君者中正而無𥝠為人臣者忠信不黨為人父者慈惠以教為人子者孝悌以肅。
為人兄者以誨。
為人弟者比順以敬
比。
和。
為人夫者敦懞以圖。
為人妻者勸勉貞夫然則下不倍上
臣不弑君
賤不踰貴少長。
逺不間親
新不。
間舊。
不加大。
淫不破義凡此八者
禮之經也夫人必知禮
然後恭敬
恭敬然後尊讓
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踰越
少長貴賤不相踰越
故亂不生而患不作
故曰禮不可不謹也。
曰民知禮矣。
未知務。
然後布法任力
任力五務
五務者何。
曰君擇臣任官
大夫任官辯事
辯。
明也能明所任之事也。
官長任事守職
修身功材。
材。
藝能
士既修身必於藝能有功也。
庶人耕農樹藝
擇臣任官則事不煩亂
大夫任官辯事
舉措時。
官長任事守職
動作和。
脩身功材。
賢良發。
庶人耕農樹藝
財用足。
故曰凡此五者。
力之務也。
夫民必知務然後心一。
心一然後意專。
心一而意專。
然後足觀也。
故曰力不可不務也曰民知務矣而未知權。
然後三度動之
所謂三度者何。
曰上度之天祥
下度地宜中度之人順此所謂三度故曰天時不祥
則有水旱地道不宜則有飢饉
人道不順則有禍亂
此三者之來也。
故召之曰。
審時舉事
時則天祥宜人順之也得其時則事可以事動民
則民可動以民動國民昌則國可動。
以國動天下國則天下可動也。
天下然後功名也故民必知權然後舉錯得。
權謂能知三度
舉錯得則民和民和輯則功名矣。
故曰權不可不也。
故曰五經既布。
然後奸民
詰詐偽。
讒慝而毋聽淫辭。
毋作淫巧民有淫行邪性
樹為淫辭
作為淫巧
上謟君上而下百姓移國動衆
害民務者。
其刑死流。
罪死
小罪流。
故曰。
凡人君之所以内失百姓
外失諸侯
兵撻而地削
名卑而國𧇊。
社稷滅覆身體危殆於謟淫者。
未之嘗聞也。
何以其然也。
淫聲謟耳。
淫觀謟目。
耳目所好謟心。
心之所好傷民。
民傷而身不危。
未之嘗聞也。
曰實壙虚
墾田疇。
墻屋
國家富。
節飲食。
衣服
財用足。
賢良
功勞
德惠
賢人進。
奸人
詰詐偽。
讒慝
奸人止。
飢饉
救災害。
罷露
國家定。
明王之務。
在於强本事。
無用
然後民可使富。
本事
農桑也。
無用
末作也。
論賢有能。
而民可使治。
薄稅䧟。
母苟於民。
謂無苟取於民。
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
三者霸王之事也。
事有本。
仁義其要也。
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備用者。
其恱玩好
恱玩好。
民務末作
備用不足
農以勞矣。
天下飢者。
其恱珍怪
方丈陳於前。
方丈前則後用
故農勞而不免於飢。
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
其恱在文繡君恱文繡女工傷於天下寒。
是故博帶博帶以就狹也劉也大袂列則大袂從小文繡染染文繡純色
刻鏤削削刻鏤純素雕琢采采雕琢為純熳。
幾而不征幾察也。
但使非常不征賦也。
市𨞬而不稅。
𨞬市中置物處。
但藉知其敦不稅斂古之良工
不勞知巧以為玩好
是故無用之物守法不失
或為無用守法必得而諫之。
無所漏失也。
六輔
小學紺珠公輔天子輔公
大夫輔卿
大夫
師輔君。
諸夏京師何休春秋例數類漢書兒寛左内史
奏開六輔渠溉田韋昭河東河南河内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六輔
顔師古兒寛奏穿六輔渠以益鄭國此則開六小渠輔助灌溉耳。
令名六渠是也王儉六輔殊風五方異俗謂此六輔郡也北魏明元帝有疾災異屢見白馬公崔浩儲貳
於是太武為國副主居正殿臨朝司徒長孫嵩髙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左輔東廂西面太尉穆觀散騎常侍惟為右弼西廂東面百官總已以聽明元西宫時隱而窺之聽其决斷大恱
左右侍臣曰。
長孫嵩宿德舊臣
歴事四朝
功存社稷
奚斤辯捷智謀名聞遐邇
安同曉解俗情明於校練
穆觀達政事要識吾㫖趣崔浩博聞强識
精於天人之會。
惟雖無大用在公專謹
六人吾子足以經國
吾與汝曹遊行四境
伐叛柔服
可以得志天下矣。
七輔
〈數類論語
象曰。
黄帝七。
風后金法
法言决理是非天老天籙
天教命也五聖受道級。
級。
次序也。
知命受紏俗紏正也窺紀變復禍變能補復也。
地典受州絡。
絡。
維絡也力墨受凖斥凖斥凡事力墨或作力牧羅泌路史後紀黄帝有熊氏七輔得而天地治神明至。〉
公元前91年
八輔通鑑外紀庖犧氏人皇中州
以制八輔六羽乘雲車。
使風雨。
兄弟三百歲
詳外紀〉宰輔册府元龜輔相之職所以左右天子
總領庶尹
彌綸機務宣翼綂紀
爕調元化
甄叙流品親附百姓鎮撫四夷裁决庶政
班布王度
乃其任也。
是故
公台之任無所不總與元首同體
乃謂之股肱
邦國會要
譬之鈞軸
百官承式治本之是繫萬邦為憲。
民瞻之斯在。
黄帝六相而治。
舜臣於堯。
八元八凱謂之十六相
又𨓜書所紀。
虞夏商周世皆有四輔
三公之職。
非其人而不處六籍之載。
成湯居毫。
初置二相
伊尹仲虺為之。
有阿𢖍左相之號。
武丁之得傅說
爰立作相。
置諸左右
成王周官著之典訓
立太師太傅太保
以為三公
又立三孤之位。
所以論道經邦
亮天地司宰弼之春秋之世寰内諸侯入為卿士皆掌國政秦氏之霸始置左右丞相御史大夫之後復有丞相相國中丞相之名漢室之興置一丞相亦有左右丞相之名而御史大夫實亞其任兼置太尉仍用秦制後以蕭何相國孝惠髙后復置左右丞相亦置太傅之官未幾而罷太尉之職盖不常置一丞相武帝兼置太尉數年而廢元狩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職征和二年左丞相
長史以備兩府
成帝綏和元年御史大夫大司空大司馬丞相三公哀帝復以大司空御史大夫復置太傅三公之上俄改丞相大司徒御史大夫復為大司空大司馬以備三公之位平帝增置太師王莽居攝又置四輔之官世祖中興但存三公之號有太傅不常置。
建武末大司馬太尉二府並去大字是為宰相治衆務。
中年之後事歸臺閣
選舉誅賞一由尚書機𢖍所總不在公府盖有其名而無其實建安之世。
始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公居之。
又有相國之號黄初受禪改為司徒
中書監專掌機宻雖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官
不預朝政厥後定制大丞相第一品又置相國司馬二王相繼為之。
末年增置太保
吳蜀鼎國皆有丞相而吳氏復有在右之名。
二邦政事率以尚書總綂
吳有大司馬太尉司徒司空太傅蜀亦有司徒大司馬之號其平尚書録尚書事。
中外諸軍事總綂國事皆為宰相之任𣈆武之初有太宰太傅太保是為上公
以太司徒司空三公有大司馬大將軍八公周時並置而無丞相之名惠帝復置丞相俄頃而罷復置司徒渡江司徒丞相
王導居之卒又罷丞相司徒三公之職雖無所改而司徒丞相不並中書之署實總機要是宰相以毗大政宋孝武復置丞相
司徒之府如故又有相國之官齊氏以丞相相國著為贈典
梁罷相國丞相兼置司徒又有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空開府儀同三司
是為諸公陳以相國列於丞相之上并太宰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六號
亦有贈秩。
然而相國是為尊崇之位。
尋常之秩丞相之任廢置靡定魏𣈆以來多以他官參掌機宻或委知政事毗賛朝政録尚書事。
門下中書或總朝權或管朝政單侍中
皆為宰相
侍中機宻所出
不必他名。
常為宰輔之職元魏以太師太傅太保三師
大司馬大將軍二大又有三公之名然尤重門之官多以侍中輔政
樞宰之任歸於省闥北齊初置丞相
然分左右而居侍中之職者。
秉國宇文建國逺近周制
三師三公
三孤以為之貳分司徒司馬司空以備六官之職而無復太尉三師之號宣帝復置四輔之官又置左右丞相既而罷為大丞相隋置三師三公參議國之大事朝之衆務總於臺閣内史納言是為宰輔或以他官參掌機事
專掌朝政者並為輔弼。
其後納言為侍内唐室受命悉仍隋制武德初内史中書令侍内為侍中
左右僕射是為四輔貞觀末僕射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方為宰相中書令
侍中之名。
龍朔天寳凡經四易
中書令
右相内史
紫㣲令復為左相
侍中左相納言為黄監為左相
四易名。
侍中復舊
而常為宰相其單任僕射
不復預於機政先天以前宰相多置十餘人
開元之後
二人三人天寳之末勲賢並建備位衆然秉均當國不過一二人
武德貞觀以來但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
參知機務參與政事平章軍國重事者皆為宰相
唐初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永淳中裴炎中書令中書政事筆遂移在中書省開元中
張說奏改政事堂中書門下政事印為中書門下印。
其後侍中中書令
平章事是為正宰相之任五代相承
未之或改後唐及周亦有同中書門下三品盖辟當時臣之父名亦常制也。
今之論次
二帝三代以託於顯德凡居輔弼之任美惡之迹悉區别類例之唐氏中業有樞宻之任
宣傳制命掌以内侍朱梁而降大建官署崇署使號並分吏局兵戎之政邦國之務多所參掌均於宰府迹其行事
咸用編述
宰輔部四十二。
門。
數類𣈆宣帝司馬懿魏相國宣王景帝司馬師魏相國景文帝司馬昭魏相國𣈆王𣈆文帝紀曰天子既以三世宰輔政非已出情不自安
又慮廢辱將臨軒百僚而行廢黜夜使廢甲於凌雲臺
侍中王沉馳告于帝召賈充等為之備。
天子知事左右相府相。
府兵
將止不敢戰。
賈充叱諸將曰公畜汝輩正為今日成濟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
天子崩於車中朝野遺事程文簡韓莊敏曰韓郎責達晚盖是士在西没廟位某年四十作御史中丞言事數數行因中書理會時。
張文節公相云中丞少年進用未在某意殊不平中丞須頷下有數莖白鬚稱意中丞得士力。
一尊菩薩不樂少年人
韓郎亦似某晚年
儘有官職國命文若李先生北園雙頭牡丹擢本嘉氣連跗異衆芳
祗應鴈序兩兩文昌
三韓登宰孔平仲雜說唐自武德以來三公不居宰輔者。
王思禮一人而已宋沈與求龜溪集再與左相等乞罷政箚。
竊以爕理陰陽亮天地
在古屬公孤之官於今宰輔之職。
苟或政理之間不傷和氣
雨暘時若
自格豐登鄭氏譚綺宰相宰輔容齋續筆祖宗朝宰輔名。
禮絶百僚樞宻副使亦在太師一品之上。
然至其罷免歸班
則與庶位等。
李崇矩樞宻使罷為鎮國軍節度使
旋改左衛大將軍
遂為廣南西道都巡檢使
未幾遣使齎詔徙海南四州都巡檢使皆非降黜在南。
累年入判金吾仗司而卒。
猶贈太尉趙安仁參知政事
而判登聞皷院張鎔知樞宻院
而監諸司庫務。
李寛簽書樞宻
服闋而判司農寺
張宏李惟清自見樞宻副使
御史中丞
其他以前執政而為三司使中丞者。
數人官制既行。
猶多除六曹尚書崇寧以來
方始不然
宋𡊮蒙齋直前奏事劄子
恭惟陛下軫國步之多艱。
更化之未効。
特發睿斷
並命宰輔
陛下此心上通天中國臣民。
疇不鼓舞
臣竊謂宰輔之職固貴乎專亦戒乎太專不專則責不歸一
太專。
則失於獨運陛下不知左揆之忠。
無他腸。
而恐其勤勞太過
不可以無助也。
於是右弼以佐之。
陛下之心。
不過如是寡見淺識者妄窺形以謂聖意
將有所移矣。
陛下右弼老成
有素望必能長慮𨚫顧。
圖國事也。
於是使左揆所不及。
陛下之心不過如是
而旁腉竊聽者。
揣摩意見
聖心將偏有所重矣。
並命二相可謂至當紛紛之論如此
臣謂陛下英斷奮發
莫過於此舉
二相之事陛下
莫難於此難爾難於塤篪相應金石相宣如有濟濟盛時雖然不難天下萬世善於公莫不善於𥝠房玄齡問正主芘民之道於王通
通曰先遺其身然後能無𥝠無𥝠然後至公至公然後天下為心矣世之為大臣未嘗不自謂能遺其身也然身而可遺必方洞然一毫之𥝠意而後能遺其身必不市恩不修不相相軋而後能遺其身必天下所謂君子進而用之天下所謂小人者黜而逺之凡親故夤緣𥝠相援陰相囑托一切屏去而後能遺其身若夫任𥝠意矜小智偏見邪說胷中膠膠擾擾非真有國爾忘家公爾忘𥝠之心則足以至公臣之所謂公者非曰外焉示公而已貌似同心中生矛戟烏在其為公是故專制檀决者固不足以為公徘徊猶豫避形迹者似公而亦非公勇徃好勝者固不足以為公
謙遜畏抑務為小心者似公而亦非公何則宰輔國家柱石不牢大厦將顛而何謙遜畏抑之有。
非獨大臣之身為然也彼與之謀議者。
豈無素相厚善託以腹心之人哉若其中立不𠋣徇義忘利者。
侃然正色為謀必忠固有益而無損如其内懷顧望各有所主造作語言緣飾事端纔間之隙既開交闘之風滋熾於是明黨之論興矣用一人焉彼以為此之黨此以為彼之黨。
人主始莫知所適從矣行一事焉被以為此之𥝠此以為彼之𥝠而人主始惑於聽聞矣。
無事之時倡為此論猶慮簧皷是非徒亂人意
當中搶攘事變蠭起之際乎。
方今至大至急之務亦多端矣楮輕物貴。
民不聊生一也軍情動摇好在亂二也。
韃人窺我將大舉三也。
閫外諸帥。
不相協和四也。
凡此者。
皆付之悠悠泛泛
不肯出力為公逺計而朝夕所從事不過互相猜疑
求勝負。
乆而習慣愈激愈甚
明主臨朝慨歎
惟曰其奈朋黨
士大夫相與𥝠議。
亦曰。
其如朋黨此。
唐人所謂河北盗賊易。
朝中朋黨難。
今雖未見其形。
而兆已先見矣。
先見之兆不務防微待其彰著
不可掩。
乃欲從而救之。
不亦難乎。
本朝朋黨之論。
惟韓𤦺當國有以消平調一之遂使兩黨之迹。
渙然冰釋
𤦺既罷相黨論復起
諸賢斥逐虚日小人忌𤦺者獨少。
其後扶持善類
𤦺力為多。
臣願以此事為大臣元祐之初
聿新庶政
元豐舊黨。
分布中外
多起邪說
摇撼在位吕大防調亭
宣仁聖烈皇后
不能决。
蘇轍抗章大臣正已平心安民靖國之計則人心自定
雖有異黨
誰不歸心
宣仁是之臣願此此語為陛下獻。
雖然
抑臣又有深於此者。
人主英斷
不自外生。
由心
出臨朝之時。
尊嚴神。
未足英主也。
要必纖芥嗜好汨其澄明之性。
則發為英斷自然不可玩者如其齊莊於路朝。
而舒肆於燕𥝠。
酒色觀游
便僻側媚
所以營惑耳目感移心志者有一于此國家大事精力必有所不及其智慮必有所不周。
大臣其然也亦具憂懼悶鬱之不睱。
而况勢之相逼黨與之相擠日夜圖回各求其自權之計國事將誰與任責大臣不任責則人主腹心耳目不得不寄於所親信之人。
凡在左右者幸其有可乗之隙點白為黑以紫亂朱何所不至然則
探本窮源
又在陛下正身率下而已
舜之歌曰。
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此責在大臣也。
臯陶賡歌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此責在人主也臣竊觀今日並命二相之後而有一人不能平心
徇公
則將先之以猜疑
而終之以朋黨
猜疑之萌則股肱不可謂之喜聽。
朋黨則元不可謂之明。
臣非敢為是過慮也誠見今通國上下
惟知患在韃虜
不知憂伏蕭墻
惟知變在兵寇
不知禍起縉紳是以懃懇愚裏不知忌諱
陛下二相深思舜臯岡之言。
而亟圖之。
天下幸甚
祖宗幸甚取進止
公輔東漢書𡊮術傳。
大會羣下謂曰。
海内鼎沸
劉氏微弱
吾家四世公輔
𡊮安為司空
子敝及京京
子逢
並為司空百姓所歸
應天順民於諸何如
莫敢對。
主簿𨶒象進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積德累功參分天下服事殷明公弈世克昌弈猶重也詩不顯弈代孰若有周盛漢室雖微未至殷紂之敝也術嘿然南史宋謝宻傳宻字弘微叔父混異之號曰。
微子常言
微子不傷物同不害年造六十必至公輔史記隋李德林未有識度天才必至公輔新唐書杜甫杜甫房琯布衣交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宰相上䟽言罪細不宜大臣怒。
三司禖問宰相張鎬抵罪言者乃解謝。
且稱宰相子。
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皷琴廷蘭門下貧疾昏老依𠋣為非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歡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衂陛下細録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達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自是不甚省録宋史薛奎絳州正平人父化光善數術常以平𣈆策于太宗行在召見不用罷歸始生撫其首是子必至公輔董頴公輔國之揀梁賦材公輔功髙廟堂神聖之基為國家之棟梁赫爾登庸神衷委寄屹然任重成王室於安强夫惟特立巖廊進參近輔負荷大任副毗毗於英主敷天鈞柄表臣鄰壯奕世規模字以左以右爾侯爾公職樞機要位槐鼎崇委任既專於重柄安危斯繫於厥躬鞏固太平之址圖回善建之功梁匪魯邦之壞羲易之隆立乎本朝顯顯冠羣臣之上施大厦巍巍非衆木之顛危託以扶持僵仆於焉興植迺運智幹迺宣忠力壯觀皇圖帡幪廣域曾非樸𣙙之用盖本才能之得偉子儀再造寖盛唐家陸玩之莫傾。
庶安𣈆國大抵築巨室者藉良木强本朝者盖由邇臣丕基赫奕洪造經綸明堂之柱鬱然天子之鄰睿眷特隆咸服休服采眞材斯為桶以為于以乆大基于以格充盈之嘏舜禹其君兮垂拱法宫之内臯夔其列兮雍容丹陛之下無剥廬見於象有考室之歌於雅茂建勲庸載寧宗社仰同温嶠忠純乃𠋣之俯誚元䂓傾折誰之責也議者曰人主如堂非賢莫支天下為家必忠良是毗欲揭宏規廊廟在求大木工師務實此君宜審之賈誼何為
徒有陛簾之譬裴公償在寧憂柱石之衰今我后賢知人成湯選衆楩楠登用繩墨不中堂堂乎宋室中得名以為。〉
台輔周易參同契文昌統録詰責台輔百官有司各典所部
天有三台四輔丹有三龍四虎詰責台輔甲乙無令庚辛莫要差也舊唐書劉仁軌仁軌位居端揆自矜踞每見貧賤故人不改布衣之舊初為陳倉相𡊮天綱謂曰君終當位鄰台輔年將九十後果如其言書林事類道之興廢於時主主得失資于台輔宋江少虞類苑李昉吕端同踐文館後各登台吕公贈李公詩曰憶昔僦居明德坊官資俱是校書郎青衫共直昭文館白首同登政事堂佐國廟謨君已展。
避賢榮路我猶妨主恩至重何時老眼相看兩行〉聖
公元132年
〈續蒙求唐陸贄奏議成湯聖君仲虺也以聖輔賛聖君不稱無過而稱其改過賢輔〈為明叟實賔録後漢順帝之世梁商稱為賢輔豈以其弟居充滿而能以愿謹自終者乎本傳舊唐書房杜史臣賛曰肇啓聖君生賢歟二公實開運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宋陳舜俞上時相書食匕不知起舞于坐吁嗟天子求治如此之至登用賢輔如此之當韓詩外傳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寡人雖不敏請守斯語矣詩曰不遑啓處有鳥於此駕巢於葭葦之顛天喟然風則葭折而巢壞者其所托者弱也稷蜂不攻而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托者然也。
聖人求賢者以吞舟之魚大矣蕩而失水則為螻蟻所制失其也故曰不明爾德以無陪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良輔兩漢蒙求梁商字伯夏順帝陽嘉元年
女立為四年大將軍
商自以戚屬大位每存謙柔虚已進賢漢陽巨覧上黨陳龜掾屬
李固周舉從事中郎於是京師翕然稱為良輔委重焉。
有官龜鑑陸凱病吳主遣中書令董朝問所欲言何定不宜委以國事奚熈小吏不可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滕修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資才卓茂社稷良輔陛下留神思訪以時務使各進其忠拾遺萬一北史竇瑾毗陵公徵為殿中都官尚書太武親待賞賜甚厚從征盖吳還復為殿中都官典左右執政太武嘆曰國之良輔毗陵公之謂乎玉堂嘉話唐李紳拜相制朕虔恭寳圖夢寐良輔爰膺審像果副虚求〉枝
公元前187年
吕東萊辨志秦始皇既併一天下博淳于越商周二王千有餘歲封子弟為枝輔聖賢敏求機要伏羲六佐金提鳥明與視默紀通仲起楊侯此是伏羲六佐
名摽青史尋求黄帝七輔黄帝七輔皆無姓。
風后
天老五聖
窺紀地典力牧作力墨俱更有一人知命黄帝六。
相。
風后力牧山稽常先大鴻名位黄帝當年六相外紀止載五人兮。
史記山稽又缺管子書中六相蚩尤大常蒼龍后土封后更祝融羲和四岳少皥髙陽二派南正重與北正𥠖重即是羲𥠖即和仲四子名相齊世天地四時職。
又稱四岳註可稽或謂四岳一人前輩多疑古註非舜四友歴山七友少人雄陶續牙不訾
一云不識方回伯陽靈甫更有秦不虚一云不空繼之八凱八元
髙陽才子八凱蒼舒隤敳檮戭
大臨龎降更庭監仲容叔達稱賢
髙辛才子八元伯奮仲堪叔獻李仲伯虎與仲然叔豹李狸以類從
𣈆書所謂二八虞喜於此乎取。
𣈆虞喜䟽二八四門穆。
五臣九官二十二人五臣禹臯益稷契。
九官垂夷夔龍二十二人
九官十二員岳一員古註九官止取六。
却添四岳十二牧臯陶稷契何故遺。
參看上文可疑太姒十子
太姒十子周宗疆。
伯邑考武王發
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
曹叔振鐸叔武郕郕叔處一作毛叔圉與康康叔封更有一子聃季載文王後代最蕃昌武十亂
周召太公畢公
虢叔閎天散宜生泰顛南宫文母此是亂臣十人或謂子無臣母理武王邑姜蓋是已又傳毛公榮公虢叔之名不與此𣈆文王五士𣈆文從亡有五孤偃。
子犯孤突子。
趙衰子餘魏武子魏奕顛頡司空李子胥臣俱十九年間幾轉徙
七穆
鄭國七子穆公駟罕國良游印豐世為鄭卿才名顯。
生子西罕子展
子國之後子産賢。
生子伯有
子良孫傳。
游生子喬太叔
生子張印段子孫續。
子豐有子公孫段
維此七卿七穆
𣈆六卿
士會孫范昭子
范會始為卿至吉射五世趙衰之孫襄子
趙武始為卿。
無䘏四世
是智襄子
荀首始為卿至暚六世
即荀首孫韓簡子
韓厥始為卿。
不信曰世。
後昆魏絳實為襄子
魏絳始為卿。
至曼多四世
祖荀文子
荀林父始為卿至寅五世祖荀林父氏智荀族先亡。
韓與趙魏分𣈆疆。
作者七人夷齊虞仲夷逸未張下惠少連七。
或云封人楚接與。
晨門桀溺長沮更有筱與比是作者七人類。
横渠乃謂是三皇
唐堯虞舜禹湯不稱名有微意
後人解註何須
泥。
十哲
德行顔淵閔子騫
伯牛仲弓名並傳
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聮。
學子游更子夏
孔門十哲為賢。
門弟子
七十二賢燦爛
宋髙宗褒賛
顔回子淵閔損子騫仲由子路冉雍仲弓
冉耕伯牛
冉求子有
冉儒子魯一作孺冉李子産連言偃子游
卜商子夏
曹參子與。
并澡點子哲。
史記作音點有若子有端木賜子貢
宰予子我
髙柴子羔
叔仲會子期
樊須子遲
澹臺滅明子羽
南宫适。
子容一作韜。
成子禖。
商瞿子木
商澤子季
公西子上
更奚客蒧子哲一作奚蒧。
公西赤子華
壤駟赤子徒
樂欬子聲一作欣。
孔弗子蔑作忠
顓孫師子張
公祖句兹子之一作公祖兹。
巫馬施子期
原憲子思
申棖子績。
申黨
周復蘧瑗伯玉
林放子丘。
宓不齊子賤
任不齊選琴宰子開
廉潔偕榮旗子𥘬。
陳亢子禽
邽噲子聲顔之僕
顔幸子抑顔髙子驕
石作蜀
子明
后處子里
公冶長子長
邽巽子斂一作選。
施之常子𢘆。
秦非子之。
秦祖子南
秦冉開
秦商子丕
左人郢行一作左
狄黑哲。
步叔乗子車
鄭國子徒
公伯寮兮子周
梁鱣叔魚
顔無繇一作顔由。
伯䖍子折司馬耕子牛
一作司馬𥠖
燕伋思
公孫龍子石
曹䘏子循
漆雕侈兮子䧟一作哆。
漆雕開子開
漆雕徒父子文
或曰子期從公晢哀李次家語中所紀七十六賢士
於中十二賢褒賛不與公西子上
史記公西與如。
申績子周
公良儒子正。
公肩子中
史記作公堅定相子
史記顔祖
洎顔刻子驕
縣亶子象
宰父子索
史記罕父黑公夏首子秉一作守。
薛邦子從
原亢字籍
史記原亢籍
句井疆褒賛八子
家語遺忘
蘧瑗申棖申黨
顔髙秦冉林放
更兼鄭國公寮。
維此八人名未摽史記七十有七子
鄥單子家
顔何冉在裏
申棖蘧瑗林放
琴牢陳亢俱欠紀申績顔刻又縣亶以至薛邦皆缺矣漢功臣十八侯位次髙后二年丞相陳平盡差列侯録第下竞蔵諸蕭何曹參張敖著名周勃樊噲酈商次第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寛靳歙王陵陳武王吸。
薛歐周昌丁復蟲達麒麟閣功臣宣帝甘露二年圖盡中興輸佐於麒麟閣凡十。
人唯霍光不名霍氏張安世韓增趙充國相與丙吉
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居終序官雲臺功臣
水平三年圖盡二十八將南宫雲臺
益以王常李通竇融卓茂三十二人
馬援椒房親不與鄧禹
漢并賈復耿弇寇恂臧宫岑彭馮異朱祐祭遵景丹劉隆蓋延銚期耿純馬武馬成李忠王陳俊杜茂堅鐸及邳彤王霸任光萬修劉植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六居馬援姻親不在中鄧寇賈馮傅岑蓋銚陳李杜任萬堅邳朱與祭二劉二耿馬兼王續添李及竇卓三十二人顯揚
後漢八使順帝遣使咨詢杜喬周舉郭遵欒巴馮羡張綱周栩劉班共八人後漢孝廉汝南孝廉六人周子居王叔度武叔武興伯堅與邳向附黨錮甘陵汝南始有海内希風摽牓上曰三君衆所尊竇武劉淑陳蕃八俊李膺王暢杜宻未寓兼魏朗荀昱劉裕趙典人中之英天下八顧郭㤗尹勲羊陟宗慈邑肅群夏馥范滂蔡衍引人名共聞八及張儉更岑䀴劉表陳翔孔昱范康檀敷翟超導人追宗稱述八厨度尚張邈王孝胡母班劉儒
秦周王章輩以財救人不虚
朱並希望侯覧上書誣告善類
二十四人為魁八顧名又異
先指張儉與檀彬褚鳳張肅均。
馮禧徐軋等。
是為。
八俊擬倫
次指田林兼薛郁。
張隠劉表王訪續。
劉祗宣請公緒恭此是八顧列名目。
末指宋楷田槃薛敦宋布更踈耽羸咨宣褒與謂之八及名相刻石立墠署部黨脩肆欺罔收繫釋還靈帝刊章入網曹節因此有司死獄多濫忠臣義士一掃宦官威熖滋長
逮安七子逮安七子名傳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劉楨應場阮瑀融字文學琳孔璋仲宣幹偉長公幹德璉
元瑜與俱
荀氏八龍
荀氏八龍列名目。
緄靖汪𠁊
㓜子有才
家在頴川父名
八公
八公同辰司馬服鄭王祥更有荀顗司馬望右苞六與俱賈謐二十四友
𣈆朝賈誼用事所與交遊二十石崇潘岳左思繆徵歐陽逮崔基陸機陸雲杜育杜彬諸葛和郁牽秀偕劉環許獈陳胗更周恢
劉輿劉訥劉琨輩。
摯虞郭彰王粹八裴八王
河東八裴琅琊王
時以二族比方
楷裴可儗王遐裴儗導。
王以裴儗緩王徽裴儗
王綽裴似澄王兮瓚裴似敦。
戎王裴玄各相當。
兖州八伯
兖州八伯姓名
阮放號宏郄鑒方
卞壺曰裁蔡謨
達伯胡母輔之當。
阮孚稱誕劉綏委。
達伯名曼姓是羊。
白蓮社十八賢
𣈆慧逺師廬山
東林寺
白蓮池
同修净土
陶潜張野竺道生
張詮雷次宗劉程。
周續之宗炳
法師慧逺更道
暨曇詵。
慧睿敬同慧永
那舍跋陁二尊者。
慧持師佛馱那舍尊者佛馱跋。
陁羅尊者
同脩净土勝境
五臣
宋文帝時五臣
王華
劉湛
殷景仁
謝弘微
王曇首
與同朝。
要津
竟陵八友齊景陵王文學
八友蕭衍沈約
王融蕭琛
任昉陸倕范雲
五貴
隋朝五貴虞世基
蘇咸宇文述同時
更有裴矩裴藴
由之
六儒
開皇初
山東義學之士。
太學慱士。
隋召六儒肥遯
馬光張仲遜。
士榮張買奴
偕劉祖仁
唐十八學士
武德四年
秦王開館
四方丈學之士十八人
本官學士𨶒立本圖像
褚亮為質
預選者。
謂之登瀛州
如晦玄齡于志寧
頴達世南陸德明
蘇朂長蘇蔡允恭
玄道守素褚亮
蓋文達薛元敬
許敬宗輩六躋榮。
姚思廉顔相時
劉孝孫薛收名。
房杜孔顔蔡姚陸蓋于褚劉。
更兼二李蘇。
凌煙閣功臣
貞觀十七年
功臣于閣。
凡二十三人
一本髙士廉位在第六
二十四人
長孫無忌李孝恭
河間元王
如晦
魏徵房公
敬德
李靖蕭瑀
志元弘基
屈突通
殷開山柴紹上。
長孫順德無忌族孫更張
君集使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
劉政會後是唐
李勣秦瓊名莫掩
秦瓊傳。
杜蕭殷魏程房。
屈突尉遲與唐。
三姓李。
孝恭
劉弘基政會
兼更長孫無忌順德
謹。
五王
扶陽桓彦范
平陽敬暉
崔元暐。
漢陽張東之
南陽元恕已。
王同一時
方外十友司馬承禎郭襲㣲
審言之問趙貞固
蔵用盧餘陳子昂
畢構釋懷會聚
酒中八仙
八仙李白賀知章
李適之汝陽王
李磓崔宗之蘇𣈆輩。
張旭焦遂踈狂
陳留八俊
靖君格輔元
王孝𨓜更繁師
與鄭師
盧協李行簡俱存。
大曆十才子
盧綸韓翃吉中孚
錢起崔峒苗發
耿湋李端司空曙
夏侯審才名俱。
唐五老牓
唐五老牓齒德
劉象年于更曹松
復有姓王各希羽。
鄭氏希顔柯崇
耆英會十三老。
洛中耆英十三老。
人鄭奐繪形容
元豐五年
文潞公留守西京
資聖院大厦
耆英堂。
洛中年德昔為耆英會
王拱辰留守北京
貽書願預。
司馬温公年未七十。
唐狄盧故事入會
富韓公。
司徒
致仕七十九。
文潞公
彦博大尉留守西都
七十七席汝言
司封郎中
七十七。
王尚恭
朝議大夫
七十六。
趙丙
太常少卿
七十五。
劉几秘書監
七十五。
馮行已。
衛州防禦使
七十五。
王慎言
朝議大夫
七十二。
楚建中
天章閣待制
七十二。
其次張問
太中大夫
七十。
更張
龍圖閣直學士
七十。
王拱辰宣徽使
留守北京
七十一暨司馬公。
光六十四。
燧人四佐
少昊四叙。
唐堯四子
文王四鄰
夫子四友
燧人四佐
首明由必摶更隕丘
少昊時命叔重勾芒該。
蓐收脩。
祝融
玄冥各有屬堯時羲仲羲叔殊。
和仲和叔四子俱。
文王四隣南宫适。
太公閎夭泰顛合。
夫子四友從遊
顔回賜與仲由
䟽附奔走先後
更兼禦侮相佑
四友元來四鄰弟子間比君臣
二帝
二女
二老
二踈二班二龔
二方
下二卿。
二唐
二鮑
二荀
二鍾二范二陸
二謝
二柳
二馮
二武
二帝唐堯虞舜
二女娥皇與女媖二老伯夷太公是。
二踈漢宣帝時廣受即其名。
二班東漢初人父子彪與
二龔漢哀平時人勝二方漢獻帝時陳紀元方陳諶季方馬嚴馬敦馬援子居鉅下號二卿
二唐成哀時沛人林尊髙潔二鮑光武時有聲
荀氏二仁漢末魏初人攸或。
二鍾魏人毓顯榮𣈆時二范東𣈆孝武時人宣與
二陸西𣈆人弟兄二謝東𣈆人安萬皆隋有三柳唐時
二馮文宗時人宿偕武德憲宗時𢖍更𢖍。
又曰二𢖍三仁
三桓
三良
三不欺殷有三仁一般㣲子箕子比干仲孫文伯叔孫得臣莊叔季孫氏行父文子三家即是三桓
桓公曾孫秦有三良從死
奄息仲行子産子賤西門豹
三不欺名耀青史二國士。
烈士
二義士。
春秋時二國士𣈆人里克荀息是二烈士後漢人蔵二義士亦可稱梁習王思摽在史戰國四豪桓王四臣商山四皓田文孟嘗君楚相黄歇有信無忌平原趙勝四豪人齊桓王四寳備檀檀子盻枍子黔夫種首類四皓東園公名東夏黄公崔廓角里先生綺里季漢唐八相蕭何曹參丙吉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唐稱頴川四長
四英四將吳中四士頴川四長荀淑當塗韓韶太丘鍾皓林慮蔣琬顯名費禕董允四英周瑜魯肅人望吕蒙陸遜四將士唐中人包融賀知章與若虚皆姓
五䖏士晉五雋處士徐穉姜肱
李曇韋著更𡊮五雋薛兼紀瞻賀循顯榮漢二仲𣈆二玄二協北朝二鴻應山二連渚宫二踈二仲漢朝𨓜士求仲羊仲相似南北二玄在𣈆時謝玄會太守以及張玄吳興太守梁人二協相亞顔協顧協馳聲北朝二鴻人才名同李氏鴻道崔氏鴻應山二連乃兄弟庶字君錫元禮渚宫二踈江陵
朱昂朱協俱可稱京兆三王漢三達三徽𣈆三才魏京兆三体會稽三康
北朝三哲唐河東三絶前漢京兆三王王俊王章
公孫伯達韋孟達魏氏仲達名俱揚漢明帝時人。
張徽之與房
崔徽三徽足。
𣈆人潘滔大才劉輿長才裴邈京兆三𠇾魏人首金敞。
第五巡與韋端
字元体巡文体
端是甫体人共仰會稽三康名相孔愉張茂丁潭
敬康偉康茂世康談。
北朝三哲王遵業𡊮翻王誦河東三絶唐朝李亘徐彦伯四公
五公
楊氏四公七帝
震秉震子秉子同一裔。
𡊮氏四世五公
安子子逢子隗違弟相繼
二始二安
二少
二始阮咸𣈆人顔延之
宋人始平阮始平太守始安顔始平太守乃攸司蕭梁二安韡韡
安成王建安偉。
謝覧王陳同時升梁嘗以二少稱。
𣈆三張
王氏三少
洛中三嘏
梁三周南朝三陸北朝三靈三株樹。
三列宿
三世司業
三相張家三戟崔家三楊江東三芩。
𣈆有三張望士
語曰二陸入洛三張减價張載孟陽張協景陽季陽是王氏三少首羲之。
王承王恱各擅竒。
劉家三嘏𣈆人洛中時人語曰洛中雅有二嘏純嘏終嘏宏嘏。
三周梁人昔以蜂腰弘正弘讓弘直興南朝三陸齊人慧曉子。
僚與任北朝三靈靈慶靈根靈越杜易簡三株樹。
自此以下唐人王勃勔勮兄弟三列宿唐太宗時稱韋偕。
季武更與叔謙三世司業孔頴達頴達子與惠元子復超㧞三相張家嘉貞玄宗延賞憲宗亦有聲三戟崔家榻積笏瑶俱名犬三楊髙第與凝凌同氣江東三岑名流伯華羲仲翔竹林七賢竹溪六𨓜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逰遨
更有王戎向秀竹林七賢世稱豪唐朝李白孔巢父韓凖裴政為伍
張叔明陶沔竹溪六𨓜亦可取。
唐四傑宋四
唐傑王勃盧照隣楊炯駱賔王四人衢州西安有四在宋徐惠鄭崇以及趙清獻中間更有徐知新三君子三舍人三君子者皆人傑王旦寇凖馬知節王為大雅大忠
馬公直名昭揭舍人宋敏求蘇頌吕大臨同列
二程二劉
二蘇
仲淹二程先生顥與頥。
二劉髙名是攽敞。
二宋兄弟三蘇父子眉山出。
軾轍英竒
慶曆四諫四真蘇門四學士中興四將慶曆四諫名流
余靖王素歐陽修
蔡襄作詩御覧添除諫職與同儔嘉四真富宰相
歐陽翰林脩皆人望
風采峭㧞包中丞胡公先生尤可
黄庭堅
晁補之稱賢
俱是東坡門下客四學士文名傳。
劉錡岳飛李顯忠
共為四將焉。
四賢不肖
三賢三姦
范仲淹言事余靖尹洙繼仙謫歐陽脩責諫垣書。
以上四人四賢髙若訥不肖奏劾
四賢不肖有詩蔡襄諷詠不容朱光庭三賢人。
馬光韓維范純仁
蔡確章惇韓縝
是為三姦縉紳四㐫四伯
四凶除惡本。
共工驩兜三苗鯀。
𣈆有四四凶
江裊榖伯史疇莽。
猾伯羊聃瑣。
四人為狠。
前漢五侯後漢五邪
南唐五鬼
五侯后弟權盛漢室危。
王譚平阿侯成都侯紅陽侯曲陽侯逢時髙平侯後漢五邪宦者威福自擅毒愈滋。
單超徐璜具瑗左悟唐𢖍恣姦欺厥後南唐李景世五鬼用事更險𡾟。
馮延魯陳覺魏岑查文徽
三狗三豹
三穢
臺中三狗昔招謗。
何晏丁謚與鄧颺三人屈於曹𠁊于時謗曰。
二狗崖柴不可當
一狗默作疽囊
默奂小字唐朝三豹包𠇾王旭李嵩李全父。
當時三穢
王怡憲臺穢崔門下姜晦
銓穢八司馬
王叔文躁進者。
憲宗竄斥司馬
韓暐饒州韓泰
王伾開州凌凖連。
韋執誼程异
劉禹錫死友
柳子宗元永州
所交非類貽羞
八關十六子
李逢吉姦邪李訓李續張權輿
張又新程昔範
劉栖楚李虞
復有八人傳會此謂之門關十六子。
原本缺文綦崇禮北海進御故實
兩朝
上嘗與宰相王曾近時執政
因言王欽若
乆在政事
其所為真姦邪也。
對曰欽若用事丁謂
林特
陳彭年
劉承珪
交通
蹤迹詭秘
謂之五鬼姦邪僞誠如聖諭也。
上嘗輔臣曰。
朕自臨御以來
所命參知政事多矣。
其間者。
蔡齊魯宗道薛奎而已
相如王曾張知白履行忠謹
雖時有小失
而終無大過
李迪朴忠自守第。
言多輕發耳。
宰相龎籍對曰。
才難自古然也。
上復曰。
於諸臣者記其大。
不記其小。
然皆近世名臣
聞人主之職。
不在周聽在於輔相賢否
輔相賢否
家所由以治亂也。
孰不欲得賢臣以自
然或不幸姦邪進焉。
苟為無以察之。
亂政敗國
何所不至
欽若先事真宗皇帝有挾邪之迹。
章獻皇太后垂簾間廢
復居上宰盖必有以自固結者矣。
是時仁宗皇帝春秋富。
欽若以先舊臣
太后所引當國用事
迨其去位
終無亂政敗國患者
以其明察照之如是耳。
至於知白勁正
迪之朴忠宗道鯁亮更進並用名德
雖在當時
小失輕發不能無忤
而追評之際。
皆許其
稱為名臣
平之所自
在於此。
知人則哲
以為難。
仁宗皇帝無難焉。
烏虖矣哉
李忠定公觀文殿大學士
中太一宫使
除少左輔制。
駿惠先猷
肇脩官制
輔弼之任
是正公孤之稱。
祗若新書
以大邦采
登延舊德
宜還總於台司
剛辰
揚休命。
具官某。
器函莊重
禀粹和。
今古淵源
識際天人精祲
從橐
獻納論思預政
賛襄翼之體。
夢卜
進秉均衡之權
相業優。
穆。
中辭幾務之要。
退即燕休秘殿隆名殊庭膚使
年德彌劭。
聞望休。
盍還揆道之官
格天之業。
篆車希冕
秩陞亞保
青鎖黄扉
東臺
井賦
户租。
式昭體貌
庸示寵光之渥。
於戯
用人惟已。
圖任
以道事君爾其辟。
渙號聿資於審覈
非彛允頼於紏繩。
予一人
式是百辟
無替朕命
徃其欽哉
歴代册府元龜右賢左戚
古之道也。
建子弟。
以屏王室
或入為卿士
故雖五叔之親而無官
尚德也。
是知
賢明而是託。
當親霸而並進
由漢而下
訖于後周
宗英寘於輔弼
典掌𢖍軸。
彌綸政治
盖有弈葉載德
濟美垂裕
任職興化
是人
鬷嘏
寅亮之業焉。
非特藩翼懷寧也。
至或登用
授受斯夫。
覆敗者。
亦時有之斯可監也已
微子啓
帝乙元子卿士
周公旦
武王之弟。
武王即位
輔翼武王
用事居多
武王九年東伐盟津
周公輔
十一年伐紂
周公武王作牧誓。
破殷入
周公旦少昊之虚曲阜
是為魯公
不就封留佐武王
成王即位少。
襁褓之中。
周公天下畔。
踐祚成王攝行當國
成王能聽
於是周公還政成王
北面就羣臣之位。
欽若等曰。
周公就封
子伯之國
其為王卿士者。
世為周公厲王奔彘時周公召公子靜
是為宣王
二相輔之。
史闕其名。
其後莊王時周公黑肩
畢公髙
文王之子
成王太子釗之不任
釗。
康王名。
乃命召公畢公
諸侯太子而立之。
衛康叔封封名冉季載周公母弟皆有馴行於是周公康叔司寇
冉季司空以佐成王治。
皆有令名天下
武公和康叔之後
有文章能聽規諫以禮自防。
厲王時入相周詩人作淇澳美之祭公謀父周公之後
穆王時為王卿士
伯周公
厲王時為王卿士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
宣王時為王卿士
鄭桓公友周厲王少子宣王庶弟也。
年表
母弟
幽王以為司徒
幽王八年司徒
和集民。
民皆說河洛間人便思之。
武公掘突
桓公子。
父子司徒
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作緇衣之詩美其
以明有善善之功焉。
王子虎襄王時太宰
漢澎侯
東海縣
屈𣯛中山靖王子。
武帝時涿郡太守左丞相詔曰夫親親任賢
唐之道也。
以澎户二千二百左丞相澎侯後漢東平王蒼光武子。
明帝時為驃騎將軍在朝
多所而自以至政聲望日重。
意不自安
上疏歸職。
優詔不聽
䟽居宰相之位。
同氣之親。
具宗退讓門。
魏邵陵侯真。
太祖族子
文帝黄初三年以真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
中軍大將軍
七年陳群遺詔明帝即位累遷大將軍司馬
真子武安侯𠁊明帝時武衛將軍帝寢疾乃引𠁊入卧内
大將軍節鉞都督
中外諸軍事
録尚書事。
太尉司馬懿受遺少主
𣈆安平王孚
宣帝次第魏太傅武帝受禪
詔曰太傅勲德
朕所瞻仰
導引
鎮靜宇内願奉以不臣之禮其封為安平王
四百户。
進拜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有司奏。
諸王之國者。
所置官屬
未有備。
宣化樹教
后作備置官屬義陽王望魏司徒
武帝泰始三年詔曰。
尚賢庸勲崇茂所以體國經化。
式是百辟也。
台司之重天官六職
為首
司徒領軍以明近屬世濟其美祖考創業翼佐大命出典方任
入賛朝政武功宣暢
嗣位道惟明宜登上司統軍
内輔帝室
威重
位大尉中領軍如故太尉軍司一人參軍事六人
司馬五人
置官十人前三十假羽葆皷吹汝南文成王亮
宣帝子武末為太尉録尚書遺詔以後楊駿索詔視。
不還駿誅。
詔曰大司馬汝南王亮體道通識政理
翼之本朝
二南風流方夏逺猷康王化其以太宰録尚書入朝不趨劔履上殿
掾屬十人千兵百騎
太保衛瓘對掌
亮子西陽王羕
元帝太興初録尚書進位太宰太尉梁王肜宣帝惠帝元康中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
録尚書永康初趙王倫賈后詔以太宰
尚書令
是時司徒丞相
為之。
滅。
太宰司徒
齊王攸
文帝之子
武帝踐祚時朝廷革創而總綂軍事
撫寧内外莫不景附驃騎將軍
開府辟召三司
每朝悉心陳之。
累遷侍中司空
武閔王冏
惠帝時平東將軍
假節許昌
成都
河間
常山
新野
四王趙王倫
惠帝反。
正以大司馬
於是故宫
成都王頴武帝子。
齊王冏趙王倫
惠帝大將軍
録尚書敗。
懸執朝政事無巨細
皆就鄴諮之。
髙宻王泰
宣帝弟馗之子惠永熈初司空
楚王瑋被收兵將救之祭酒丁綏諫曰。
公為宰相不可輕動
夜中倉卒
遣人審定從之。
既誅。
乃以録尚書事。
太尉尚書令東海孝獻王越
惠帝西幸
太傅
太宰顒。
夾輔
不受懷帝即位
委政於越
敬王
帝孫宋髙祖義旗興復朝廷詔使總攝萬機
侍中大將軍
移入東宫
内外畢敬遷轉百官稱制書。
又教稱令書
安帝反正
更拜
會稽文孝王道子
孝武帝子。
太元中録尚書六條事。
尋領司徒
安帝踐祚
有司道子
進位太傅楊州中書監假黄鉞殊禮固辭不拜
内外衆事動靜諮之。
道子稽首歸政彭城王義康髙祖子。
文帝即位
初為荆州刺史
元嘉六年
司徒王弘義康宜還入
侍中都督楊南徐三州諸軍事
司徒録尚書事。
平北將軍
南徐州刺史
如故
二府並置佐領兵。
王弘
既多疾。
每事推謙
自是内外衆務一斷之。
義康性好吏職
銳意文按
紏剔是非
莫不精盡
專總
事决自己
生殺大事
録命斷之。
凡所陳奏
無不可。
方伯以下義康授用由是輻凑
勢傾天下
義康自强不息
無有懈倦
府門有數百乘雖復位卑人微。
皆被引接愛惜官爵未嘗階級𥝠人。
朝士有才用者引入自下竭力
不敢欺江夏
王義恭
髙祖子。
文帝元嘉十六年進位司空侍中都督楊南徐兖。
三州諸軍事
司徒録尚書二十一年
太尉司徒
義恭小心恭慎
且戒義康之失。
雖為總録
行文書而已
文帝安之孝武即阼累加太宰
前廢帝即位詔曰。
總録前代建始年雖蹔因革有宜。
理存濟務。
煢獨
未涉政道百揆庶務歸尊太宰江夏
王義恭新除中書監太尉地居崇重
受遺阿𢖍𠋣冀庶績録尚書事。
本官太宰王如故。
南郡王義宣髙祖子。
孝武帝即位
初為中書監都督
揚。
豫。
二州丞相
録尚書六條事。
揚州刺史
建平王宏文帝子孝入嗣。
僕射冠軍將軍中書監宏謙儉周慎
禮賢接士
明曉政事
世祖信仗南齊竟陵王子良武帝子。
詔使子良
安成王尚書事。
子良仁厚不樂世務乃推安成
事無大小
悉與參議明帝名。
巴陵王寳義和帝西臺以為侍中司空
梁王京邑宣德太后令以寳義太尉司徒
不言化刑于自時人
實録也。
後魏江夏公吕道武族弟位外都大官
委以朝大見尊重
扶風公真烈之後少以壯烈聞位殿中尚書委以大政
甚見尊禮
文安公屈泥國之踈族明元時門下
出納詔命
明元東巡
命屈泥行石相命掌君國有聲彭城王勰文子孝文時侍中長直禁内參决君國大政萬機之事無不預焉。
咸陽王禧
孝文末為太尉
司徒彭城王勰
司空北海王
尚書左僕射廣陽王等。
遺詔景明二年春
詔曰朕以寡昧夙罹閔㐫憂煢在疚罔知頼先聖德遺澤所覃。
宰輔忠賢劬勞王室用能撫和
上下内外式遵復子歸。
遜辭
懇至然雖便當勵兹空乏親覧機務咸陽王叔道淵凝
進位太尉司空北海王季父英明聲略大将軍録尚書髙陽王雍宣武末為太尉孝明即位
侍中于忠門下議以㓜年未親
太尉髙陽王雍
望重
宜入居西柏堂省决庶政任城王澄德茂親可為尚書令總攝百揆清河王懌孝明即位靈太后懿叔
具瞻
委以朝政事擬霍。
竭力輔佐以天下為己任
汝南王正光中侍中太尉孝明詔入居門下
丞相髙陽王雍
參决書奏事。
東魏孝靜
天平二年二月太尉咸陽王坦太傅
司州西河王悰為太尉
三年三月開府儀同三司華山王大司馬
四年正月汝陽王暹録尚書興和四年四月
太尉彭城王勰録尚書事。
武定二年三月録尚書北齊任城王湝
髙祖子。
孝昭武成時車駕還鄴常令𣈆陽。
司徒太尉
并省録尚書彭城景思王浟
髙祖子。
建初大司馬
尚書令武成大業
録尚書
明練世務果於斷决事無大小
悉以情。
趙郡王睿河清中司空録尚書事。
累加尚書令
太尉
譽望日隆後周𣈆蕩公太祖之兄惠云少子
太祖丞相左右十二軍總屬相府太祖皆受處分
所徵
護書不行
護第屯兵禁衛
盛於闕事巨細
先斷後聞孝閔踐阼
大司馬𣈆國公萬户
大冢宰
髙祖百官總已於護。
保定元年
以護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五府總於天官
百官〈書胤征百官厥后明明
百官之衆。
各脩其職。
其君。
故君無失
無失
其所以為明明后也。
宋吳泳鶴林鄭性之再上劄子
雷發非時
乞出不允詔。
左右辟。
二臣共政疑丞之任
止卿一人
所宜協心
俾朕
上以迓明命
以治
禮書
虎觀清閑
正圖脩
龍墀剴切
乃欲言歸
〉諸
夾輔左傳僖四年。
侯以諸侯侵蔡。
蔡潰。
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
北海
寡人南海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
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
五侯九伯征之以夾輔周室注帥諸侯夾。
輔佐周王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
無以縮酒
寡人眞儒為輔〈宋唐雲溪居士集上湖南運使書。
熈寧元豐之際。
盛德在上
真儒為輔
異人並出
多士濟濟
竒偉充仞朝廷
廟堂碩輔宋唐仲友說齋謝諸司劉安撫啓。
社稷宗工
廟堂碩輔運籌决勝
機庭
緩帶
雅望荐更閫。
彌綸宋韓魏公安陽集上大名知府龍圖啓。
偃息為藩
詎廢歌
彌綸
即居槐鼎
髙才張横渠集上蔡樞宻書。
每有所聞
未能置念
誠得髙才望之極〉調燮匡輔祇遛紫山集上左丞書。
廟堂之上。
老師宿儒談經論道
臺省之内。
賢相碩臣調燮匡輔
得賢之美可謂盛矣。
〉均勞近輔劉摯集答西京留守到任啓。
生民
注意
俄均勞於近輔
〉式是近輔唐杜牧樊川李納御史大夫制。
揚歴清顯
昭彰令聞
輙自掌言
式是近輔。〉
魁然元王秋澗左丞公賛
瞻仰公像。
魁然
奉璋峩峩
其儼而裕。
至於體用一源
先後有序。〉
共期丞輔宋史列傳
孫洙
博聞強識
明練典故
道古今事。
甚有條理
出語皆成章有西漢之風。
士大夫共以丞輔期之不幸早世一時憫傷焉〉以經自宋范石湖大全賀户部侍郎啓。
擿伏如神。
風采聞于天下
以經自
名聲重於朝廷
〉為周室〈詩魯頌閟宫篇。
大啓爾宇。
周室
為公左傳閔公二年成季之將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
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于兩社為公
魯公室之輔佐季氏亡則不昌
詳卜字〉
為國〈類說將為國之用則國必强輔隙則國必弱〉霸王馬明叟實賔録周吕尚東海上人
西北將出獵。
卜之曰所獲非龍。
非彲非虎非羆
所獲霸王於是西伯獵。
果遇太公於渭之陽〉外内
晉書列女傳
劉聦將起凰儀殿廷尉陳元達切諫
將斬之。
劉氏諫止元達外輔如公内輔如后。
無憂宋黄裳演山先王治天下踈者内輔親者外輔价人維藩
大師為垣。
大邦維屏。
大宗維翰
内輔者也宗子維城外輔者也。
内外一心
犬牙相制
懷德維寧
其中是故
价人願為
大師願為之垣
大邦願為之屏。
大宗願為之翰宗子願為
天下不患無大師
价人可患也。
子之予奪民。
民之去就視乎善人者也不患大邦
大宗可患也。
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故也之髙也池之深也兵革之利也。
米粟之多也。
所謂地利
价人維藩師維垣大邦為屏。
大宗
宗子維城
所謂人利有人利。
然後地利為之用焉。
先王德然後人利為用焉。
〉中
興之宋綦崇禮北海集賜參政張守表。
恩命不允批荅。
卿文能華國
道足致君
夙懷王佐之才
實應中興。〉
本根宋吳泳鶴林集與芮除節度使制。
必得腹心爪牙之臣。
豈可無骨本根
用是留臺之務。
進而升將越之壇〉禮優諸宋王華陽集謝賜生禮物表。
恩記乃生。
禮優諸
上臺之多賜。
單族殊觀惟德〈書蔡仲之命。
皇天無親
惟德宗門統要大宋皇帝問僧看甚麽經。
僧云仁王經帝云既是寡人為甚麽在卿手裏僧無對
雪竇顯代云。
皇天無𥝠惟德
天寧琦拈云若問永祚。
但以頂戴萬歲萬歲
正庵廣拈云。
皇帝等閑一問直得天鑑地。
耀古騰今可惜者僧不稱副臣僧當時見道既是寡人為什麽在卿手。
只奏云專為流通下位無輔
〈易乾文言貴而無位
髙而無民。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詳見乾卦〉漢室無輔續後漢書𡊮紹傳紹宣檄州郡方今漢室陵遲綱維弛絶聖朝一介
股肱折衝之勢方畿之内簡練之臣皆垂頭拓翼莫所憑恃雖有忠義之佐脅於暴虐之臣焉能展其節義
公元618年
道輔君〈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禮相魯。
會齊侯于夾谷
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
而大恐告其群臣曰。
曾以君子之道輔其君。
而子獨以夷狄道教寡人
使得於魯君。
為之奈何
〉以友輔仁論語顔淵篇。
君子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賊虐〈書賊虐
比干也。
賊殺宰輔太平廣記中書令𣈆國公裴度
憲宗朝。
聲聞隆赫
東平李師道包藏不軌朝廷忠臣賊殺宰輔意。
宻遣人由京師靖安東門相國武元𢖍仍闇中傳聲大呼云。
徃驛坊取裴某頭。
是時京師始重楊州氈帽
前一日廣陵帥新獻公一枚
公服玩之將朝。
燭下既櫛。
乃取其盖張焉導馬出坊之東門
賊掩至。
遂揮刀中帽墜馬
以為喪元掠地求其墜。
頗急驂乗
王義控以身蔽公。
賊知公全。
再以刀撃義斷背且死帽子頂厚經刀。
處微傷如線。
旬餘如故
好口浩然齋雅談碩人之詩曰。
巧笑倩兮
注曰。
好口也夫招述婦人之美亦有靨輔竒身之語可謂善於刑容後人極言女邑之美無所不至乃獨不及口輔何邪。
豈俗所謂笑靨者乎〉乃棄是〈詩正月篇其車既載。
乃棄是
如今人縳杖於輻以防輔車也。
又注喻逺賢也。
龍輔左傳二十九年。
公至自乾侯居于鄆公。
賜公衍羔裘
使獻龍輔於齋侯。
龍輔玉名。
使公衍奉龍輔之玉。
獻於齊侯。
〉釋竺僧輔髙僧傳鄴人也。
諸論。
兼善經法
道振伊洛
一都宗事道安
研精辯析
洞盡幽微詳僧〉同州上輔舊唐書地理志。
上輔馮翊郡
武德元年改為同州馮翊
下邽蒲城朝邑
澄城白水
郃陽
韓城八縣
三年朝邑置河賔縣。
郃陽河西縣
澄城長寧縣
仍割河西韓城
郃陽三縣河西
西韓州
九年馮翊臨沮縣
貞觀元年河濱
臨沮二縣
八年長寧縣
西韓州
郃陽河西二縣來屬垂拱元年下邽華州開元四年
蒲城縣京兆府
天寳元年
同州馮翊郡乾元元年復為同州
乾元三年蒲州河中府
朝邑縣河中府河西縣又屬河中府舊領縣九户五萬三千三百一十五。
二十三萬二千一十六。
天寳領縣六。
户六萬九百二十八。
口四十萬八千七百五。
京師東北二百五十五里東至東都六百二十里。
崑崚右輔十洲崑崚
東南接精石。
西北户之室。
弦大治之井。
西南承淵之谷。
西角大山
崑崚右輔上有金臺玉闕亦元無之所合。
天帝治處也〉
氏〈千家姓宫音扶風
元和姓纂左傳𣈆大夫本出之後風俗通云智果智伯剛愎亡其氏漢有尚書尚書令河東有此姓羅泌路史黄帝有虞氏作封之後
一十有九侯伯有襄陽蜀志有石將軍卿侯輔果
元弼姚秦録有始平太輔光又東鄉侯姓氏急就篇唐宦者
璆琳輔良宋輔廣
朱文門門古今姓氏辨証唐監察御史魏傳云。
劾奏中人信義見竇懷忠齊州臨濟輔公祏為盗有傳千姓編有黼姓同姓音姓苑望出襄陽
輔元〈元一統志汴州浚儀人父剡仕為剡丞與同郡王孝𨓜繁師元。
靖君亮鄭祖咸鄭師善李行簡
盧協。
皆有名號陳留八俊輔元明經累遷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洛州王慶之建請武后
武承嗣太子
不與署奏武后怒遂赴獄。
坐以謀反
斬于市天下稱冤
公元622年
輔公祏舊唐書齊州臨濟人隋末從杜伏威為羣盗。
伏威自稱總管以公祏為長史李子通之敗沈法興伏威使公祏以精卒數千渡江之子通率衆數萬以拒公祏兵鋒甚銳。
公祏簡甲士千人皆使執長刀仍令千餘人隨後今之日有𨚫者斬公祏自領餘衆
復居其後俄而子通方陣而前公祏所遣千人殊死决戰公祏乃縱左右翼攻之子通大潰降其衆數千人公祏尋與伏威遣使歸國拜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左僕射舒國公伏威與公祏少相愛狎
公祏年長伏威每兄事之軍中咸呼為伯畏敬伏威伏威潜忌之為署其養子闞稜左將軍王雄誕右將軍推公祏為僕射外示尊崇而陰奪其兵權公祏知其意怏怏不平乃與故人遊仙偽學道辟榖以逺其事武德五年伏威入朝留公祏居守雄誕典兵以副公祏陰謂曰吾入京若不失職令公祏為變其後遊仙乃說公祏令反會雄誕屬疾家公祏奪其兵詐言伏威不得江南書令起兵因僣即偽位自稱宋國於陳故都築宫以居焉署置百官以左遊仙兵部尚書東南大使越州總管大脩兵甲轉漕粮饋吳興賊師。
沈法興毗陵
公祏撃破之又遣其將馮慧亮屯於博望山正通紹宗屯於青林山。
以拒官軍髙祖趙郡王孝恭率諸將奮撃大破之紹宗正通五騎奔於丹陽
公祏懼而遁走
煩就左遊仙會稽武康野人所執送於丹陽
孝恭斬之。
傳首京師
公祏與伏威同起至滅凡十三載江東悉平伏威壯士三十餘人
為假分領兵馬
闞稜王雄誕知名闞稜齊州臨濟人
善用大刀
一丈兩刃
名為拍刃每一舉輙弊數人前無當者及伏威據有江淮之地。
數有戰功
署為左將軍伏威部兵皆出自羣賊類多放縱有相侵奪者。
必殺之雖親故無所掩。
令行禁止路不拾遺後從伏威入朝
左領軍將軍越州都督及公祏僣號從軍討之與陳正通相遇陣。
方接兜鍪賊衆曰汝不識我邪何敢來戰其衆多舊之所部
由是各無鬬志
或有還拜者公祏之破居多頗有自矜之色。
及擒公祏誣與已通謀
杜伏威王雄誕家産在賊中者。
合從原放孝恭乃皆籍没
訴理之。
有忤於孝恭
孝恭怒遂以謀反誅之新唐書列傳
公祏以左遊仙兵部尚書東南大使越州總管
增修器械廪食
遣將紹宗海州正通壽陽
趙郡王孝恭九江
嶺南大使李靖宣城
懷州總管黄君漢出譙齊州總管李世勣淮泗討之孝恭蕪湖梁山三鎮
河南安撫大使任瑰揚子城降偽將龍龕遂據楊州公祏復遺將馮惠陳當世博望山
正通紹宗屯青州山以拒戰
孝恭率諸將破之。
正通走。
李靖躡追百餘里。
衆悉潰正通等以五百騎奔丹陽
公祏懼棄城奔左遊仙會稽兵尚數萬。
夜至毗陵
從者裁五百。
偽將吳騷孫安謀執之。
公祏棄妻斬關遁與腹心數十武康
古今紀要公祏據丹陽自謂江南
非取天下者所必爭。
故為盗易。
河北群盗比李靖禽之。〉
公元976年
輔超五代史忻州秀容人家世業農超少勇悍有力𣈆開運中
應募𨽾澶州軍籍漢乾祐中趙思綰永興叛周祖護諸將討之督兵攻城超率驍勇十七人升雲梯斫北門樓樓壞而入士卒繼進城。
遂䧟以功補小校顯德中太祖淮南執銳前驅定滁泗。
淮陰楊州以功轉日騎副兵馬使宋初從平上黨再遷内直都知太宗即位
以超為馬軍都軍頭會親太原
矢石攀堞先登身被十三創帝嘉其勇。
賜錦銀帶帛五十段詰朝乗城中流矢者八。
復加厚賜。
大舉范陽
分兵三路超𨽾偏將米信
田重進先鋒飛狐
蔚州馬步軍副都軍頭
出補曹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峯州刺史樂州
召歸轉都軍頭
淳化三年
出為德州刺史
坐誣使者歐殺驛吏貴。
右監門衛將軍誠州刺史五年復加都軍頭澄州刺史
真宗即位加領奬州團練使真拜萊州團練使年老願留京師從之景德元年卒。
年七十七論曰太祖天下
五代之臣。
無不恩信結之。
既以安其反側亦籍其威力鎮撫四方
一時諸將吳䖍裕蔡審廷之徒。
從征討咸有勞焉。
馬令琮河内兵食以迎王師解暉湖南冐鋒鏑以擒敵將。
忠藎驍果尤可稱者漢徽之危辭藥蔵英之為親復讎亦皆一節之美惟張勲嗜殺𣈆卿冐貨立威著勤所不取也〉
輔廣嘉禾郡志宋輔廣漢卿號潜庵
達本河朔人
髙宗南渡時居是邑嘉興崇德縣公不願仕。
潜心實學
吕成公遊後登朱文公門自祠官歸隱著書為已任有六經四書問答通監說師訓日新雜著藁皆蔵于家扁其堂曰傳貽。
傳之先儒以貽後學也邑大夫家之柄為建傳貽書院今廢朱子語略先生與輔漢卿書曰漢卿身在都城
俗學聲利場中。
而能閉户自守衆人所不味雖向來金華同門之士亦鮮有比者
公元1280年
輔昌〈元同恕榘庵集輔君明墓誌銘輔本𣈆大夫智氏由智果智伯必滅宗更其為輔氏雖歴世綿逺不知昭穆何别盖其苗裔也。
君諱昌。
字明之先祖今仕嘗觀于秦。
因為人生泰和庚辰某月某日
族屬衆盛星散兵間為居任城者。
通譜焉君既涉變故欽蔵智畧施之家政教子治生翦翦有法
鄉里推為信義君。
子年七十三以至元庚辰某月某日元配于氏生一女嫁劉德繼室上官柔明淑慎笄而歸君。
積勤累儉佐理家事
君殁撫育諸子雖極慈愛
而教切之義有加無替妻道母道克舉之後君三十五年當延祐乙卯十月某日卒壽八十有八。
四子長世安次世榮寧倉使
次忠皆前殁。
次仁。
奉直大夫宣徽院都事
一女
適楊某孫男五人孫女二初君與于氏長安縣衙里先塋至是卜逺日丙辰三月庚申吉奉直將舉其柩合而葬焉。
子公佐以奉直命來速銘銘曰智燭之圓炳乎幾先
世胄嬋媽兮。
志力之堅。
輔佐賢家以載延兮子譽日宣飛騰俊𨇠有煒其傳兮襟山帶松檟陰煙
輔氏之阡兮。〉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九百十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