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九五○


卷一○九五○ 第 x 页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百五十抚  六姥

〈坊巷抚州府志在城四隅坊巷街名。 东隅。 文昌门。 迎恩坊。 阜民坊。兴让坊。 崇教坊。 七胜街。 福民街。 白塔坊。 威德街。 大臣巷。兴鲁巷。 黄华巷。 水陆巷。 双井巷。 兴贤巷。 木黄井巷。老龙巷。笼子巷。 南禅巷。 南阳里。 南隅。 顺花门。太平街。 山货街。 孝义巷。 九曲巷。 牛磨巷。 清路巷。陶家井巷。 中和巷。 鱼巷。 构栏巷。 上饭巷。 续家巷。 厢院前街。 西隅。 武安门。 感化坊。 十字街。 桐林岭街。 景云街。大宁福地街。 威德街。 新路巷。 因果巷。 棋子巷。 董家巷。 桐林巷。 捍巷。 夏井巷。 黄霞巷。 后土巷。 云路巷。 景云巷。 三原巷。 卜针巷。 仁孝巷。 大营巷。 提举司巷。 牛皮巷。 常清巷。 福神巷。 萧家岭。 礼安街。 古城岭。 北隅。 进贤门。 通教坊。 宣德坊。 至善坊。 进贤坊。 仁化坊。 四保坊。 武安坊。 双桂坊。 义节坊。 武安街。 新路巷。 游巷。 莲花巷。 谢家巷。 铁炉巷。 野塘巷。 五福巷。 陆水桥。 外东厢。 港东厢。 外南厢。 外北厢。 临川志诵曾南丰管弦三市。烟雨五峰之句。郡城风物之槩。井邑之凡。焕然在目矣可不疏列而详记之。 招贤坊。分东西占城西南隅。以蔡贤良居此而名。绍定间。太守楼公治为孟氏立雍睦坊。于西坊之中。 仁孝坊。接招贤之北。或谓因举八行吴刚中而得名。 庆延坊。接仁孝坊之北。由西陲而达于北陲。以省元裴煜在具庆下而得名。淳熙间。太守赵公烨。为王神童克勤。立瑞童坊。嘉定初。太守陈公蕃孙又以黄氏兄弟同年登第。立双桂坊。景定中。提举史公绳祖又为危氏立野塘坊。皆在庆延坊之中也。 具庆坊。在城东北隅。以省元汪革在具庆下而名。淳祐初。太守吴公叔告为吴榜眼文荐立亚魁坊。景定中。提举史公绳祖为聂氏立忠义坊。又为吴氏立清润坊。皆在具庆坊之中也。 感化坊。自城上东隅而接招贤之东。或谓因王祥叩冰而名。 文公坊。在招贤仁孝兴鲁之间。以王荆国居此而名。景定中。提举史公绳祖于其间。为晏氏立旧学坊。 兴鲁坊。在庆延具庆文公三坊之间。旧名临汝。以曾丞相兄弟寓此读书。绍圣元年改今名。宝祐初。提举杨公修之于其间台治东西立思济坊。    府治抚州府志府治在郡城西北隅。东建谯楼叁间。上署抚州府牌额。置铜壶以占时刻。谯鼓五面以警晨昏。明更点其下。中通往来。两榜甃以砖石。第二重为正门。第三重为仪门。甬道直入。旧有戒石亭。府治叁间傍两间。两庑设六房。府治后直舍入后堂叁间。耳房两间。 推官厅。在府之东。 经历司。在仪门之东。临川志。州治地位崇高。都山川之奇胜。雄压四野。是以自中和以来。几五百载泰山四维。根基巩固。岂惟规模建置。皆不改其旧。当时之梁栋犹有存者。其西为西园。前则郊原广行。西南之景萃焉。其东为东园。前则城市郁葱。东北之景在马。东园自绍定以后废。西园则至今无恙。愿相与扶植而新美之。以著不动而𡸁无穷。设厅唐中和五年乙巳。是年四月改光启。危全讽。自今城之西徒子城。草创郡廨。至大顺元年庚戍。三扄三厅。大寝小寝始备。三扄者。即今台门东向。中门仪门南向。三厅者。设厅。西厅。即今治事厅。东厅。今鲁公堂。三寝者。今平心堂。仁寿堂。见张保和移州城记。自唐末迄今。虽屡更修。其址不移。又尝重建设厅。旧脊梁刻字。及全讽自为记。梓本见存。乃唐天祐元年。𡻕次甲子七月甲子朔。十三日丙子重建。至宋朝嘉祐三年。郡守裴公材撤旧更新。治平二年郡守钱公暄又增葺之。南城王公无咎记。绍定六年郡守黄公炳重建。规模柱石。视昔益宏壮。郡守李公桄记。 治事厅。宝庆二年。郡守薛公师旦重建。规置不苟。宜黄宰杨寅翁记。馀见前。 佥厅。在治事厅之南。 台门。嘉定十五年郡守王公槐重建。规置颇壮。馀见前。 仪门。中门。嘉定六年郡守江公公亮重建。中门。则旧规也。 谯楼。在台门之左。其地则中和之旧。其屋则𡻕月不可考。详见景定四年。郡守家户部坤翁羊角山记。 颁春亭。在台门前之左。 宣诏亭。在台门前之右。 平心堂。在设厅后。嘉定十一年。郡守赵公师夏重建。淳祐十二年。郡守徐公霖。改曰思政。宝祐二年郡守程公士龙。复其旧。 后堂。在平心堂后。乃旧规也。近𡻕尝扁曰。敬斋。扁今不复存。仁寿堂。在治事厅后。嘉定十六年。郡守王公槐撤旧屋鼎建。宁宗皇帝。赐以奎画。曰仁寿堂。危公积记。 守节轩。乃平心堂后。堂之北舫斋也。绍兴间。郡守王公秬书立有序。近𡻕尝扁曰。虚舟。所扁皆不存。 留客亭。在舫斋后。近𡻕尝改名燕凝。扁今不存。 拙斋。旧名秋声。在治事厅后。今仁寿堂之西偏丛竹间。淳熙二年。郡守赵公烨重修。易其名曰。拙斋。晦庵朱公为之记。今废不存。 鲁公堂。在设厅左。玉茗。旧在堂前。政和二年郡守彭公休筑台为堂面之。楹柱刻字云。玉茗花。旧为恶木十馀株。旁近夺其地力。故𡻕月虽久。而根本不大。又以其独也。花时数剪以送遗。故枝叶亦不茂。因尽去郡木之害。筑台以面之。寻常与客玩之而不剪。庶几由此盛而不衰也。其近本三枝。亦余至而生也。堂于壬辰政和二年八月晦日修。川彭休记。绍兴十二年。郡守张公滉改为忠孝。绘唐颜鲁公晋王太傅像。而龛诸左右。淳熙二年。郡守赵公烨改名鲁公堂。嘉定七年。郡守陈公广寿改名五峰。𡻕久复圮。景定三年。郡守家户部坤翁重修。复名鲁公堂。有记鲁公祠。至和二年郡守聂公厚载始立祠于郡之东园。南丰鲁公为之记。绍兴十二年。郡守张公滉以地僻室陋。即圃之地。相其高阜。徙置祠宇。辛公道宗为之记。祠后徙古木亦坏。老根仅存。在今鲁公堂左。与忠孝名堂。实同其时。淳熙二年郡守赵公烨因其基而新之。南轩张公为之记。后圮。嘉定十二年。郡守王公松别建祠宇于公使库之侧。绍定三年郡守材公孝。迁鲁公像于丘峰堂。越二年郡守黄公炳。以祠堂改为公使醋库。端平二年郡守楼公治。谓鲁公像在堂中迫近郡正寝。议迁无其处。时黄公炳以修城浚濠之功。立祠朝京门。乃徙之萸泽庙左庑以祠堂奉鲁公像。皆有记。明润阁。在鲁公堂后。即民为心斋。楚望台。故址废为度阁。以实戎器。景定四年郡守家户部坤翁别置库。重加补葺扁曰明涧。盖摭诸晋志。因文昌星之义。有记。 民为心斋。在鲁公堂之后。嘉定间。郡守陈公广寿。改名本惠。今废。明润阁即其故址。 楚望台。在民为心斋之后于湖张公孝祥所创。今废。明润阁即其故址。 怀谢亭。在郡之东园。绍兴间。郡守张公滉改名晞颜。后改为康乐。至嘉定间郡守林公岊改名王谢。今废。糯米仓即其故址。 观风亭。在怀谢亭之东。政和中。郡守留公祐立。今废。 熙春亭。在观风亭之南。今废。 母不敬斋。在治事厅之右。嘉定问郡守陈公广寿。改名师廉。至宝庆间。郡守薛公师且。复旧名。五峰堂。在治事厅前之西偏。旧名远山。后名见山。黄公次山为之记。淳熙三年郡守赵公烨重建。后废为造酒库至景定四年。郡守家户部坤翁重加修剨。改今名。有记。 玉茗亭。淳熙三年郡守赵公烨。自东偏移玉茗于见山堂之西。乘高结亭。扁曰玉茗亭。后废为曲库。郡守家户部坤翁既修见山堂。改曰五峰。遂重修此亭。有记。 横秋阁。在玉茗亭之北。旧名清虚。大顺元年危全讽立。宋朝康定二年郡守吕公务简重修。至崇宁五年。郡守田公登一新之。其后为榭。至宝祐四年郡守谢公奕楙因旧榭之址。创喜雨轩。 金柅园。乃郡西园名。南唐徐铉李建勋。宋朝黄梦锡。晏元献。王荆公皆见于诗咏自昔英名其为何义景定四年。郡守家户部坤翁摭易遇卦之初六发。其旨见金玉台记。 瀛洲在金柅园之西。其景为一郡之冠旧有亭。嘉定三年郡守林公岊再创。规摹略具。自为记。绍定元年郡守林公睪之始柘为台改创亭。视旧宏壮。几倍危公积记。景定四年。郡守家户部坤翁尝发其义记之。 金玉台。在瀛洲亭之北。金石玉石两台。在其前宝庆元年郡守薛公师旦所建。旧名繁绿。至景定四年亭圮。郡守家户部坤翁重建民改名金玉台。有记。 爱梅亭。在池上。旧名碧净。淳祐九年。郡守赵公时焕改名爱梅。 春草亭。在横秋阁下。嘉定十四年。郡守留公丙建 芙蓉池亭。在金柅园之南临池。嘉熙三年。郡守赵公师郡建。 交花亭。旧在芙蓉池前。嘉熙三年。郡守赵公师郡建。景定元年。郡守朱公文炳移置园之北。两池之间。 见山堂在金柅园北。宝庆元年郡守薛公师旦建。名饶光。景定三年郡守家户部坤翁。既改见山为五峰。乃移见山旧扁。扬之堂上。公廨。知府公廨一所。在府治后。同知一所在左。通判一所在右。经历及吏。在府治西。推官知事照磨。在府治东。按图可见。提刑按察分司。在府治之右。司狱司。在谯楼之南。公馆。在府治之南。守禦千户所。正厅。后堂。 两廊。 门屋。 临川志。自长吏及僚佐。各有廨舍。纲罗记载。非惧其放佚也。将以一日必葺之义而望来者。 通判厅。厅在州治之东。皇祐元年建。淳祐四年。通判赵公宜重修。 见山阁。嘉祐五年通判施公邈立。王荆公作记。通判赵公宜迁于厅之北。 思轩。至和元年通判林公慥建。鲁南丰作序。淳祐四年通判赵公宜重建。 十以斋。庆元三年通判周公纶立刻。益公所作十以箴于石。 风月堂。淳祐四年通判赵公宜重建。近民堂。通判赵公宜建在见山阁下。 古香亭。宝庆二年通判范公兹建。 泛锦亭嘉定九年通判赵公时通建。 添差通判厅。厅在子城内。州治之宋。乃旧昼锦驿也。嘉熙间通判薛公光始就此治事。淳祐十二年通判赵公潗重修。䌽侍堂通判赵公潗建。志隐轩。通判赵公潗建。 教授厅。厅在州学之东。今废僦民居。 增差教授厅。厅未建僦民居。 军事判官厅。厅在州治之东。 军事推官厅。厅在判官厅之右。绍定壬辰萧公泰来重建。录事参军厅。厅在子城曰。州治之南。州院。在厅之西。 司理参军厅。厅在州院之右。司理院。在厅之南。 司户参军厅。厅在知录厅之东。 司法参军厅。厅在正通判厅之东。 添差江西兵马副都监厅。厅未建。寓报恩寺。 犴狱南斗所临。文昌所直。盖礼乐所自兴。刑政抑末也。然狱户者。命所系。叙而志之。使吾吏及閒暇之时。明其政刑。 州院。州院在州治之南。录事厅之右。厅乃庆元己未重建。狱无记可考。今狱厅三间。牢户七。狱囚合给食者。官给之日两饭。每囚米二升。盐菜钱会于四文中半。冬则自十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给薪炭。凡六次。其钱米。并逐料申州请给。 司理院。司理院在州院之南。司理厅之右。院创于南唐淳熙丁未。郡守钱公象祖修之。嘉定戊辰司理段宗文重建。郡人邹公非熊记。狱厅三间。牢户八。其因粮薪炭。视州院。统属抚州府志永丰仓。在千户所之左。 临川志。洪范八政。食货宾师皆预焉。凡仓廪府库者。仓货宾师之资储也。安不记。 都仓。在州北。庆延坊面东。内分南北仓。 常平仓。在南仓之西。 广储仓附都仓。 东仓在文昌桥东。近孔家渡。嘉熙三年郡守江公湛易民田创建。元八廒。淳祐十一年。郡守叶公梦得增本廒。治餫顺便。 糯米仓。在州衙内东园。萌润楼侧。 西仓在迎惠门外之西津。今废。 盐仓旧在州学南。后废。绍定间置大通仓于感化坊。端平废为赡学房廊。 常平义仓平粜。咸丰则增价以粜。𡻕歉则减价以粜。此常平也。秋熟则随租而入。夏饥则发廪以济。此义仓也。今郡县义仓之入。自有定额。若常平则未额增减。每𡻕不同。旧无定额。今有定则若平粜。则又常平之辅。条例于后。 常平米籴本钱。其敛散出纳。并属仓台。 义仓米。嘉定志载递年收数。已各不同。令𡻕额计七千五百五石有畸。淳祐二年圣旨。提举并以义仓常平系衔。其干官亦以义仓系衔。则常平义仓属之庾台。不属之郡矣。 平粜仓。淳祐十二年。郡守徐公俨夫。籍吏赀议立。社仓申朝省未报。会庾使叶公梦鼎又以所籍吏赀议。与郡共建平粜仓。合五万缗为籴本。收米一万四千石。名曰提举抚州平粜仓。每𡻕自春迄夏旬两发粜。所以平市直也。事闻于朝。宝祐甲寅庾使杨修之。增籴三千石。其事悉隶仓司。有记。富有库。在府治南。行用库。在西街东。 临川志。军资库。在州衙内。绍兴十一年张侯滉重立。 甲仗库。在州衙内。元符二年秋侯明远建。 常平库在州南。 公使钱酒库。旧在州衙正东。淳熙四年。郡守赵公折酒库于州衙西。 效士库。在见山阁西。 架库。在州阁库。在州衙门楼上西北。 杂务库。在州衙楼上正南。 户部瞻军酒库。旧在州南。今并入都酒务。 都醋库。在临汝驿前。 南醋库。在奉明门内。 经总副库。在东通判厅。 检察钱物库。在东通判厅。 茶盐钱物库。在通判西厅。 本州抵当库。旧附都税务文废。绍定中。郡守黄公炳兼庾节创于仓台右。名以修城抵当。后权郡李公元锴捐库。息市民居。移就税务西。提督属民曹。 提举司抵当库在仓台右。即本州抵当库旧屋冯吏部始以钱本实之。 临汝书院抵当库。在感化坊之东淳祐十二年创。 提举司济民库。宝祐初杨公修之。以本钱附临汝书院库。宝祐二年赵公时焕别设屋于推官厅之南。又增拨本钱。税课司。在西街东。杂造局。在七胜街。 临川志。鳏寡孤独疲癃残疾。皆得所。民病苏矣。虽然。惠及困穷。易。泽及枯骨难。今抚之五邑。药有局。米有廪。居有室。而生得以养。葬有冢。停有庵。𢊃有园。而死得以藏。仁之至。义之尽矣。故书。惠民药局。在西街东。 临川志庾台。置以干官主之脩合。局在本司发卖。局凡四。并在城内。每遇春秋之交。天气郁蒸。小民易以生疾。则或命官吏散施之。郡虽无局。亦有时而然。 延安馆。嘉泰中瘐使张公震置在宝应寺。以养老羸癃疾者旧管。租东早晚一千七百七十六乡。斗租钱二贯二百六十足。今钱米并附入慈幼幼司。 慈幼院。庆元间。庾。使梁公季珌建。在城南顺化门外。买田立庄。𡻕可活童指千数。绍定间。庾使魏公大。有迁于丰安门外。南湖之滨。 居养院。在朝京门外庾台置以养鳏寡无告者。𡻕月未详。 安寿堂。嘉泰中。庾。使张公震建于港东厢。以待过客之疾病者。旧委正觉寺僧主之。今废。漏泽园。在顺化门外。郡准令置。以瘗死无主者。 广泽庵。城西城南各一。郡守张公孝祥建。傍有隙地。收瘗遗骸。庵以僧居守。月给常平钱米。宝庆元年。郡守薛公师旦以修文昌桥馀赀葺治增广之。义冢。淳熙中庾。使传公汶于广泽庵侧为之。庾。使王公顾问增辟。周以修廊。中为丛冢。每三𡻕。或间𡻕。则官给钱令僧取棺之无主名者。如释氏法。宝祐甲寅庾。使杨公修之。又于其侧及西塔寺之西。各创一所。 昔之亭驿。于今多废。幸其名之存。则其实如在夫子存告朔之饩羊。殆此意也。 临汝驿。在正通判衙之东。旧名行衙。太守费公埏建。后因废子城之昼锦驿。添为倅衙。遂移旧名扁于此。 昼锦驿。在子城东。旧名临汝驿。今为添倅衙。详见公廨门。 朝京驿。在朝京门外。文昌桥东。太守赵公时焕建。礼宾亭。在迎恩门外连樊桥东。 青莲驿。在河东。 杨梅塘驿。在东路六十里。 东塘罔驿。在东路一百零二十里。 文珠驿。在西路六十里。 合同场。属判官厅。抽分竹木场。在城东。隶知录厅。 都酒税务。在州东南。 楼店务属司户厅。 提举寓治仓台。寄治初。置于洪。建炎中。移于𡊮。绍兴四年。始移吾州。权以广寿寺为治所。二十一年。刘公伯荚于广寿宝应两寺间。鼎创台治。在州治东南。地势亢𠁊。是为一郡之中。 正厅在绍兴二十一年建。 佥厅。在中门外之左。忠勤堂。宝庆二年。仓使公弥悆重建。皇华堂。旧名光华堂。仓。使范公应铃易名斑衣。仓。使杨公脩之。易名思济。仓使赵公时焕。复名光华。仓。使史公绳祖易名皇华。 尊五美堂。仓。使杨公修之。易名平斋。今复旧名。日三省斋。宝祐三年。仓。使赵公时焕建。扶春亭。嘉定五年仓。使𡊮公燮建。 明远楼。淳祐五年仓。使郑公逢辰建。寿安亭。淳祐五年仓使郑公逢辰建。 清友亭。宝祐二年仓。使杨公修之建。 濯清亭。宝祐三年仓。使赵公时焕建。 生香亭。宝祐三年仓。使赵公时焕建。 常平干办厅。厅在宝应寺之西。 茶盐干办厅。厅在宝应寺后。元六祖院基。主管帐司厅。厅未建。见僦民居。庙祠抚州府志三皇庙。在七胜街。临川县之西。约计百馀步。临阶作三𣠄星门。内门五。中为开天之殿。祠三皇四神。东西两庑。祠医家之。从祀。后为讲堂𣠄星之东有门署曰。医学。内设教授厅。 城隍庙。在庙治之北。进贤门之右。外门三间。内门五间。城隍殿伍间。以旧神像为泥。涂正中璧。以粉饰之。画以云山。前置红漆木椅。及黑漆书按。书抚州府城隍之神。东西列两庑。殿后直舍三间。后殿三间。庙之东西设左右二司。内设三厅。中一厅。设三椅。并如制。临川志。神称显忠辅德王。按隆兴府城隍神。南唐封为辅德王。宋政和四年号显忠庙。抚盖因龙之封。并庙额以为祢。相传为汉。颖阴侯灌婴也。按豫章职方乘云。隆兴城隍神乃灌婴。高帝六年使婴略定江南。故祀为神。临川本豫章之境。同祀颖阴宜也。南唐保大十三年。太守刁彦能立。至嘉定凡立修。赵希憺记。后屡修之。旗纛庙。在千户所后庭。神厨。宰牲房。洗牲池。如制。临川志。传曰。诸侯祭土。今郡县视古诸侯。郡则为侯伯。县则为子男。城隍。土神也。为祀首。外此则山川之神。水旱疠疫之菑。则荣焉。日月星辰之神。雪霜风雨不时。则荣焉。暨有大功烈于民者。宜在祀典。乃若用物精多而为神。民从而祀之。虽典所不载。苟无大害于社稷可无亢也。故序次如左。临川志东岳行庙。在子城之东。崇宁四年建堂殿门庑。揔三百楹。神像七十四位。皆以岱岳规制为稽。吴可记。郡守狄公明远立。记见集文仰山孚惠行庙。其初附于兴圣院内。曰仰山堂。绍熙甲寅台郡祷雨旸有应。乃创专祠。庆元乙卯增辟之。丙辰𡻕提举王公客为之碑。枢密聂公尝获应梦。亦记其事。淳祐丁巳厄于火。今复鼎新。 关将军庙。旧来在兴圣院之东偏。绍兴初。有寇犯城。神威显著。是时通守张光。自外邑率保伍战城下。贼望塔顶有戎服而髯者。执旗如指麾状。遂惧而溃。郡人祠之益虔。寺僧若悫。尝于荆门玉泉得汉寿亭侯印图形。遂摹刻诸祠下。郡人南雄守黄兑记。淳祐丁巳厄于火今院复一新祠亦不废。今忠节武雄两营间及港东厢正觉院皆有祠。祠山烈行庙。在报恩禅寺之左庑。郡以雨旸祷。其荅如响 五显灵顺行庙。在盐步门之内祠徽州婺源五显王。亦邦人徼福之所。 英泽庙在朝京门之内。初庙在乐安县之天授乡。灵异有记。记详邑志。嘉定庚辰。郡守李公大原致神祷雨响应。遂祠焉。神有三。今所祠乃介胄持剑而立者。姓章讳甫。累封嘉显孚济广利侯。宝祐戊午。加封顺应二字庙有绍兴丙寅郡守洪公楫。祷雨感应记。又白玉蟾作庙记。载神尝售马于岳王飞。露旗帜于南江之上。淳祐乙巳通守赵公宜祝文所纪神异有石刻。 蜀三王行庙。在朝京门之内。英泽庙侧。神之姓。曰张。曰孛。曰陆。显迹于蜀之梓潼。封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灌口。封圣烈文昭宣灵忠仁王。射洪。封忠圣文德灵应仁济王。梓潼射洪二神。皆职贡籍司文衡。淳祐戊申。宪使姚公希得创建功未既。宝祐癸丑庾。使杨公脩之竟其事。春秋祀典。郡主之。柳州守李公景初记。杨庾。使给田入庙为香火黄。庾。使史公绳祖复拨田。及库本付祠收掌。自鸣山孚惠行庙。在今祥符。观真君院之侧。神祖禅师结庵处也。邹度支请上源义泉院额徙此。崇宁元年。勒石记其事。蛩之下祠马祖。猎师。三平和尚三像。神运仓。滴油岩。遗迹今亡。有舍身石。石之顶有舍利塔。庵曰真牧。亭曰潺湲。绍定庚寅燬于寇。淳祐戊申重建。 后土皇地祗庙。在郡治南。宝应寺侧。南唐保大中。郡守刁彦能重修有记。至道二年。邑人吴文徽感异梦而重建。黄梦锡记之。后殿鼎新。 交枝庙。在郡城迎恩门之内。世传谓此邦土地神也。郡侯谓庙亦与其一。 唐土地庙。在郡城中之古城岭扁曰唐土地庙。 器械庙。在郡城常清观之西。 军山庙。曾文昭公军山庙碑云旧传吴芮尝攻南粤驻军此山。其将梅鋗祭焉。礼成若有士骑麾甲之状尔。上因号军山。邦人祀之。盖自此始。唐开元中复见灵迹。乃大建祠宇。承事益虔后其庙屡徙。今其旴水之阳者南唐升元三年之遗址也。祈禳辄应元符三年诏下封神为嘉惠侯庙。曰灵感军山庙。方舆胜览颜鲁公祠在郡圃曾子固记云。初公以忤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𡖖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𡖖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旻所搆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特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炎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偤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公殁𡸁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其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临川志。至和二年。太守聂公厚载建祠于郡国。绍兴初赵侯烨复新之。张南轩续记。端平初郡守楼公治迁祠于朝京门。天泽庙之左。详见郡治亭馆门二记。并见集文。宝应寺亦有祠。临川志王文公祠在文公坊之盐步岭。崇宁五年郡守田公登。因公旧宅创祠。淳熙中丞相钱公象祖守郡重修。陆象山记。见集文。元一统志。王安石。本临川人。按纪胜云。在城内文公坊。本文公旧宅也。陆九渊作记。元一统志颜康乐祠。按胜览云。抚州郡治。旧有此祠。忠孝祠。郡守张公晃立绘。晋太传王祥。及唐刺史颜鲁公之像于中而祠之。坛壝临川志临汝不见兵革。踰三百年。涵濡天休。与𡻕俱深。社稷人民。与国家同其久长。崇高之坛壝。峥嵘之城邑。与宗社同其巩固。后土后稷。其歆明德者。乃所以福生民也。吾民所以致敬于社稷者。即所以尊君亲上也。乃若雨旸燠寒风之时。又吾君肃乂哲谋圣之时。神之赐。实君之德。吾民饮食。必祝斯无穷焉。抚州府志社稷旧坛。在外南厢。本朝于城西郊建坛。南立石主。别立神牌贰。以木为之。临祭时迎于坛上。并北向。春秋祈报祭祀。东西南北置四门。皆如𣠄星门之制。并以朱油饰之。围以周墙神厨神井。宰牲房。洗牲池。库房。文武官致斋之室浴堂。并如制。仍以重墙围绕。命僧守之。临川志。州社。在州西南。社稷坛二。风雨雷师坛三。荣以周垣。为门立。望视之位。为屋三楹。淳祐间。太守万公逮宝祐初太守程公士龙重修。风云雷雨山川坛一所。在南关外。立风云雷雨之神木主一。山川之神木主一。春秋二祭之时。迎木主共坛祀之。外围以周墙东西南北开四门。其门亦如社稷之制。神厨神井。洗牲池。库房文武官致斋之室。并如制。无祀鬼神坛。在北门外。周围以墙。其南为门。以北为坛别立僧道诵经之堂。及厨房宰牲之所。官制国朝本府知府。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推官。正七品经历司经历。正八品。知事。正九品。照磨所照磨。从九品。检校。未入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儒学教授。从九品。训导。未入流。 僧纲司都纲。从九品。副都纲未入流道纪司都纪。从九品。副都纪。未入流。阴阳学正术。从九品。医学正科。从九品。永丰仓大使。从九品副使。未入流。税课司大使。从九品。临川递运所大使。未入流。富有库。守禦千户所。 千户三员。百户三十员。镇抚四员。 吏目一员。临川志州中文武五邑令佐。率循旧制。未之有改。惟添差通判教授主学副都监。则创自近𡻕。 郡官知军州事一员。兼管内劝农营田事。淳祐八年三月准枢密院劄子。以节制军马系衔。通判军州事一员。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诸州置通判。自建隆四年始。 添差通判军州事一员。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自乾道六年巩湘始创后省。宝庆元年尝除范计院应铃不赴。至端平三年复置。州学教授一员。增差教授一员。 初政和间。尝置后省。景定三年复置。经赋各一。军事判官一员。 军事推官一员。 录事参军一员。 司理参军一员。 司户参军一员。 司法参军一员。 添差江南西路兵马副都监一员。抚州驻劄。淳祐七年宪仓两司申请于朝。乞省罢干办。纲马驿程官一员。监在城酒税一员。创置令省。 兵马都监一员。 兵马监押一员。 添差兵马监押一员。 监在城酒税二员。 淳祐七年省罢一员。散祗候使臣二员。巡辖斥堠马递铺一员。系抚州建昌军通置临川县。兵防临川志易戒不虞。书称有备。兵不可去也尚矣。抚在东南为乐土。非险要之地。故无重屯。旧籍忠节武雄两指挥曰。禁军效勇。壮城牢城。三指挥曰。厢军其创招马步旗军。则自绍定庚寅始。此外则尉巡弓手寨兵耳。列营以居之。拍试以训之。衣粮以廪给之。总统各有官。而又置路将焉。守臣节制。体统正。事权一。气色精明。保障千里。壮矣哉。节制事始。初置旗军郡实总之。以郡境接广昌雩都。时有寇警。不可无以弹压。淳祐八年。太守赵公特焕上其事于朝。被旨劄下。并听守臣节制。是年四月。始以节制军马系衔。兵官。详见职守条。州兵。忠节第二十六指挥营在西南。额四百一十人。将校。月粮米料钱春冬衣不等。兵级。月粮米一石二斗。钱三百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半。䌷半疋。绵十五两。钱八百五十文。武雄第十四。指挥营在州西南。额五百一十人。将校。月粮米料钱春冬衣不等。兵级。月粮米一石五斗。钱二百五十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半。䌷半疋绵十五两。钱八百五十文。效勇第九。指挥营在州西南。额四百一十人。将校。月粮米一石八斗。料钱春冬衣不等。兵级。月粮米一石二斗。料钱无。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五十文。冬衣绢二疋。䌷半疋。绵。二两。钱八百五十文。牢城第四。指挥又名保节。营在州西南。额四百一十人。将校。月粮米一石八斗。料钱春冬衣不等。兵级。月粮米一石二斗。钱二百四十五文。春冬衣各绢二疋。钱一贯二百八文。壮城指挥续置无营寨兵级。额一百人。月粮米一石二斗。料钱无。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一十文。冬衣绢二疋。䌷半疋。绵十二两。钱八百五十文。宁节指挥以处㨂汰养老。将校无营寨。亦无额。本州旧有驻泊营三。其二在州南。其一在州西。屯驻营四。并在州西南。保节营二。并在州南。水军营二。并在州东北。牢城营四。并在州南。其后皆废。独牢城并而为一。 马旗军寨。在州东北旧水军营前。见管一百四人将校。月粮米九斗。料钱。添支钱米并不等。兵级。月粮米九斗。料钱六贯省。马伍十六疋。月请榖一石五斗。步旗军寨在州北教场后。见管二百一十人。将校。月粮米一石五斗。料钱不等。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二丈。䌷二丈。绵十五两。钱八百五十文。兵级。月粮米一石五斗。料钱二百五十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二丈。䌷二丈。绵十五两。钱八百五十文。马一疋。月请榖一石五斗。右马步旗军两寨。绍定庚寅郡守黄公炳创置。作院军匠。额三十人。月粮米一石二斗。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一十文省。冬衣绢二疋。䌷半疋。绵十二两。钱八百五十文省。鼓角匠额三十人。月粮米一石二斗。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一十文省。冬衣绢二疋。䌷半疋。绵十二两。钱八百五十文省。归正北军。淳熙改元。郡守魏公汝功置驿三。东驿在州学前。西驿在曹家巷。北驿在州衙北。分隶归明北军。嘉定图志。纪载元额九十二人。存者仅十六。今又亡矣。诸县弓手额。每月庸钱不等。系就各县支。临川县一百十六人。 崇仁县九十五人。 宜黄县七十五人。金溪县七十五人。乐安县八十人。诸县寨兵额。 城南寨。在顺化门外五里许。兵额一百人。月粮米一石五斗。钱三百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半。䌷半疋。绵十五两。钱八百五十文。乐安县寨。在县门之左。绍兴十九年创县时置。兵额一百人。月粮米一石五斗。钱三百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半。䌷半疋。绵十五两。钱八百五十文。曾田寨。旧在崇仁县苏村。绍兴十九年置乐安县。始徙于县之西南曾田市。兵额一百三十人。月粮米一石五斗。钱三百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七百文。冬衣绢二疋半。䌷半疋。绵十五两。钱八百五十文。湖坪寨。在宜黄县境。绍定三年寇平之后。郡守黄公炳创置。兵额一百五十三人。月粮米一石二斗。钱三百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一百七十文。冬衣绢二疋。䌷半疋。绵十两。钱八百五十文。招携寨。在乐安县境。绍定三年寇平之后。郡守黄公炳创置。兵额一百十七人。月粮米一石二斗。钱三百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一百七十文。冬衣绢二疋。䌷半疋。绵十两。钱八百五十文。杯山寨。在乐安界上。绍兴二十五年置。以新涂乐安丰城巡检为名。兵额一百人。月粮料钱春冬衣。系本州与隆兴临江三郡轮支。卢溪寨。在建昌军境。本州金溪有公事。则牒追捕。兵额原缺 人。月粮料钱不等。并属建昌军。民兵。邓传二社属金溪县。南渡初。密院张公悫请募民。联什伍以抗。吴公颐浩为江淮制使。仍请立社。得旨。令密院下路诸帅臣。俾州邑部伍民兵防拓。命下。金溪有邓传二社应命。邓社首名雱。传社首名安潜。皆勇而。好义。散家财以给乡丁。王世雄犯郡城。二社率所部赴援。败之于南湖。两家子孙世袭其职。绍定庚寅有驱寇功。开庆己未原缺透渡。哨至豫章之境。破临瑞二郡。吾州澒洞檄二社来卫城。民心乃安。 州教场。 都教场在进贤门内都仓南内有阅武亭 衙教场在州治门内之西 小教场。在兵马司后。今废。 屯驻大兵教场。元在逍遥岭之南。今废为民居。俗犹呼为南营。县教场。 临川县。附州。崇仁县教场。在尉厅之东。 宜黄县教场。在县之东。显阳寺后。其地久为民居所侵。淳祐庚戌陈尉屎釐正复旧立亭。曰振旅。 金溪县教场。在尉厅之右亭。名饮归。南丰曾公为之记。象山陆文安公。又为李尉曼卿书扁。 乐安县诸寨兵教场。在县之东。尉司弓手教场。在尉厅之北。 递铺内。地无烽燧而有斥堠。置邮传命。取其速也。抱鼓不鸣。赤白囊不驰。四境晏然无事。惟传布宽大诏书。不其幸欤。本州为四达之衢。铺凡二十有九。兵级凡三百三十有八。条列于后。东路十二铺。 精桥。六人。涌桥。十三人。延桥。六人。坪塘。十三人。杨梅塘。六人。越塘。十三人。墓冈。六人。长林。十三人。铁坑。六人。小浆。十三人。七节桥。六人。白竿。十三人。南路四铺。 二十五里。十四人。砖䃭。十四人。基桥。十四人。界山。十四人。西路八铺。城下。三十一人。西津。六人。石井。十七人。战坪。六人。樟源。十三人。岭下。六人。坎头。十三人。杨塘。六人。北路五铺。 赤塘。十四人。塘门。十四人。青远。十四人。吴家市。十四人。壕塘。十四人。斥堠。月粮米一石六斗。料钱三百八十文。食钱一贯五百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三百二十文冬衣绢二疋。绵十两钱一贯三百二十文。急递。月粮米一石五斗。料钱三百八十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三百二十文。冬衣绢二疋。绵十两。钱一贯三百二十文。步递。月粮米一石二斗。料钱二百八十七文。春衣绢二疋。钱一贯一百七十文。冬衣绢二疋。钱一贯一百七十文。供申。月粮米九斗。料食钱一贯九百五十文。春冬衣绢各一疋。钱各三百二十文。风俗抚州府志抚州之境。山川清丽其俗风流儒雅。道教隆洽。地之肥瘠不等其民勤于耕桑以自足。其士乐读书好文词。尚气节。畏清议。淳厖信厚。其天性则然。名儒钜公。彬彬辈出牛羊牧于山谷者不收。五榖满于郊野者不垣。晏然不知枹鼓之警也。郡县志临川俗同豫章。曾巩拟岘台记云抚非通道。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蛑之菑少。谢无逸临川集云。临川在江西虽小邦。然濒汝水为城。而灵谷铜陵诸峰环列如屏嶂。四顾可挹。昔有王右军。谢康乐。颜鲁公之为太守。故其俗风流儒雅。喜事而尚气。有晏元献王文公之为。乡人皆知尊礼搢绅。舆地纪胜麾震揖巽。朝辛附癸。前临川志云。中和五年。刺史危全讽始迁今治。麾震揖巽。朝辛附癸。壮溪山复叠之势。而无旧治卑偏之陋。地大人庶。冠冕一路。而人物盛多。亦异他邦。周益公进士题辞曰此邦非特地大人庶。冠冕一路。而人若晏元献之进贤好善。王文公之文学行谊。曾南丰之主盟斯文。汪公革以奇材冠南省。陈公孺以扳援逊大魁。皆后东所当思齐者。五峰三市。临川志云。临川城中有五峰三市。五峰或谓即青云岭。逍遥岭。盐步岭。萧家岭。与夫庆岭而五。分竹南州。梁简文帝与萧临川书。应分竹南州。剖符千里。地参闽蜑。人本轻清。权载之集。临川志乡贤谢无逸之说曰。临川之俗。风流儒雅。其民乐读书而好文词。或槩以扬州疑之。曰江南之气燥劲。厥性轻扬。二说并驰。吾请以是邦之先贤而订之。乐晏王曾陆五氏谓之曰儒雅。曰乐读书。好文词。则有之矣。谓之曰轻扬燥劲。其然。岂其然乎。吴中之俗。君子尚礼庸庶淳厖。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豫章之俗。颇类吴中。其君子善居室。小人勤稼穑。谢溪堂在日。与乡里诸君子。每月一集。各举古人宽厚一事。退而录于册。号宽厚录。且序之曰。口谈宽厚。而心实刻薄。在外宽厚。而居家刻薄。非所敢望于诸君子也。予为令临川爱其山川风俗之微。又曰临川之民。秀而能文。刚而不屈。黄勉斋志黄仲修墓。及谕俗文。金溪青田陆氏。来自吴郡。其四世曰贺。字道卿。笃于义方。酌先儒冠昏丧祭之礼。行于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生六子。以子贵赠宣教郎素无田蔬畦不盈十亩。而食指千馀。长九思总家务。欠九叙治药寮。次九皋授徒家塾。以束脩之馈补不足。率其弟九韶。九龄。九渊。相与讲学。彬彬乎儒门也。淳祐二年州县以其事闻给降敕牒。有曰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德在谥典。聚族踰三千指合爨将二百年。异时流别籍之𥝠。存学者齐家之道。奉敕。宜赐旌表门闾。孟氏自澶渊徙居临川。世雍睦为义居。置义田。同堂合食郡守秋房楼公治以雍睦名其坊元一统志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峰秋出曾开诗集云    古迹抚州府志五峰。即五老峰。在郡城之南。旧城因峰筑基。今城毁而峰岭。犹存。东南一峰最高。名青云第一峰。又按州城地脉。自青云峰。逍遥峰。萧家岭。盐步岭。天庆岭。迤逦而北为府治。此亦谓五峰。是五老峰。为府治之案山也。后所楠五峰。则府治之地脉。 五峰堂。在郡治西南。前对城上五老峰下俯城市间之五峰。寺观塔庙。重楼叠阁。井屋阛阓。林木森错。粲然在目。为郡城游览之地。昔曾南丰有诗曰。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峰秋。堂久已毁。今为公馆。近于堂构小亭。 横秋阁。在郡治之西。一名清虚。大顺元年危全讽立。其后累砖石甃砌若台。其上为两轩。西挹铜陵翠幕巴山华盖诸峰。𡻕久阁坏。今尚存其遗基。 羊角石山。在郡治谯楼前。嘉定图志云。昔人有自蜀青城来者。扣石致书。石暂为开。邦人遂指为仙家岩穴。因名羊角洞。天秘丞林史君嗜奇怪。尝命工掘之未数尺而大风起遂止。今创亭四楹以覆其上。临川志。昔人固有周游历览。收拾古今之绝踪伟观。以为文章者矣。临汝之上。壤地虽偏。岂无古今所存胜绝之处。可以洞心骇目。而发挥斯文者。况名贤之与游。仙释之与居。俛仰之间。已为尘迹。又安可不搜览而备录之。石所以名其义不传。旧诗有云。羊角山高吹尽角。虎头洲畔钓灵鳌。盖谯楼实临其上。绍兴中。太守王公秬立小亭以覆之。复从而为之诗曰。羊角洞开风浩荡。盖纪其实。𡻕月久弗治。瓦砾埃𡏖。充塞其上。景定癸亥。郡守家修撤其旧。充而大之。绕以墙。栏以石。创亭三楹以严翼其所。气象焕然一新。重修记。见集文。 元一统志。石高三尺馀。周回丈馀。平地突出。形如羊角山。郡人扣石云。青城山有书。石忽开。有受书而入者。石复合。持书人亦亡所在。羊脚石。一名羊尾。在郡城东北隅。莲花寺门阈下。寺废。其石横出犹可睹。旧志云。形如羊脚。唐末刺史危全讽尝遣人锄观。石热如火。人不可近遂止。又云旧有壁记。宋守家坤翁云。羊角石与羊脚石。同一地脉。郡治高为阳。故羊角出马。寺之地为阴。故羊脚见为。元一统志。地上长三尺。王右军故宅在郡治东三里。按荀伯子临川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角名曰新城。乃古龙兴观地也。天复初。刺史危全讽立文宣王庙于上。今为郡学。郡县志。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曰羲之墨池。义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令犹存其地。𠁊𤧸山川如画。每重阳日。郡守多游于此。因立亭曰茱萸亭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曾巩有墨池记。 临川志后燬于巢寇 元一统志。旁临回溪特㩀层阜。唐末以其地为夫子庙。宋以为学内有墨池朱井存焉。今府学是也。洗墨池。在郡学大成殿前。嘉定图志云。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今郡学。乃右军故宅。以其尝于此学书。故有墨池。曾南丰先生为之记。舆地纪胜。荆公送刘和甫奉使江南诗。为我聊寻逸少池。公乡里。故云为我。 方舆胜览。教授王君书石军墨池以揭之。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咸平间。御史黄公符诗。往往吐乌云。依依如皂盖。 临川志。谢幼槃诗云。张芝学书池水黑。章草如芝古无敌。右军睥睨难抗衡。恨不临池作书癖。详见集咏。紫微韩公驹杂抄云池中忽时水黑。辄有物如蜴蜥之状。隐然自水底而出。谓之墨龙士之试于有司者。每谓此物现。则得人多。往往皆验。淳熙甲午墨池现。明年罗文恭公亚大廷。见重修贡院记。又见集文。拟岘台。在郡城东南。面对灵谷诸峰。正接巽江之水。即所谓汝水也。嘉祐间。郡守裴公材因其高阜而筑此台。曾南丰为之记曰以山溪之形胜。拟乎岘山也。故曰拟岘。国朝叶指挥守禦是邦。修筑城池。以拟岘台。正当郡城之东南。从新创造。栋宇雄伟。为一城之壮观。方舆胜览曾子固记。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州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而间独求记于秦。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宏阔。壮奇可喜之观。环现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委弃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其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𠁊。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淘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色。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蹊聚落。树阴晻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祍席之内。若夫云烟开散。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之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惶倚徙。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抚非通遒。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𧑞之菑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榖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桴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人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其成也。王介甫诗云。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歌钟隐地登临处。花未移春指顾间。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 临川恚。政和初。郡守狄公明远葺而新之。谢溪堂记。名公多留题。见集咏。 景定癸亥郡守家户部坤翁重修有记。记见集文。青云亭。在郡城南。县学之东。旧在青云第一峰上。山川城郭。一览而尽。宋张即之书五大字曰。青云第一峰。其西北为县学。元一统志。乃郡城五峰结顶处。蘬然独立。上有此亭。宋时邑令赵必荚以为名。咸淳六年。郡守缪元德环以栏槛。玉茗亭。以花得名在郡治东。旧传有山茶一本。众云白华。前代名人多赋咏之。其花萦洁白如积雪。五瓣黄心绿萼每𡻕正月末。开花清香馥郁。其叶青翠。经冬不落。或云。宛若琼花差大尔。又后土祠。亦有此花。传者以为扬州琼花。抚州玉茗。近因兵燹遂枯。 法眼泉亭。在天宁寺寝堂下。本法眼禅师道场。 龙会山。在郡西四十里。双峰耸立。山上有曾真君仙坛。中有四穴如马迹。其泉清冽。人呼为马迹泉。故老相传双峰。其一高者为阳。迤逦而南。五里有温汤。其一抵者为阴。迤逦而北。五里有冷水。四时不竭。卧冰池。王祥卧冰池。在郡城东孝义寺。俗传寺本祥故宅。有塑像在焉。宋淳化中。邦人蔡为善作记云。祥抚州临川人。考晋书祥乃琅琊临沂人。今临沂亦有卧冰池。陈后山丛谈云。世谈祥卧冰求鱼以养母。至今沂水𡻕寒冰厚。独祥卧处阙而不合。二说疑信。相传或谓祥避地庐江时曾经此。因成遗迹。故张右丞诗有虽赝犹堪贵。前贤况可师之句。元一统志。祥继母朱氏。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初不言池及卧与扣也。临川旧亦有冰泮之异。贤者所至。有益于风教如此。舆地纪胜峨峰书堂。李石林谪临川。尝营峨峰书堂。李注荆公闲居遣兴诗。惨惨秋阴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之句。有云此必未去临川时作。公年尚少也。公故居在一城之最高处。与余峨峰书堂相近。 忠孝堂。在郡治。绘王太傅祥颜鲁公像于中。郡有王祥扣水池。故也。 鲁公堂。颜真𡖖为抚州刺史。故祠之。 见山阁。在通判厅。王荆公见山阁记。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原缺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阁。 清风阁在州宅。介甫诗飞甍孤起下州墙。胜势峥嵘压四方。远引江山来控带平看鹰隼去飞翔高蝉感耳何妨静。赤日焦心不废凉。况是。使君无一事日陪宾从此倾觞。 思轩临汝志云。轩在抚州倅治倅林慥所立。荆公寄题思轩诗。名郎此地昔徘徊。天诱良孙接踵来。万屋尚歌馀泽在。一轩还向旧堂开。所谓名郎指慥之祖水部也。水部当太宗时。尝通判此州下云良孙则指慥。 恭轩。陈轼。字君式。居于抚州黄土桥。荆公有陈君式大夫恭轩诗。曾子固亦为赋诗。东坡名其园。曰中隐。堂曰老圃。公诗云。恭轩静对此堂深。新斸檀栾一亩阴。膝下往来前日事。眼前封殖去年心。陈手植绿竹一丛于所居侧。四时葱茜。后其子开一轩对之。命曰恭舒。王曾公兄弟来归里闬。必游息赏玩而去。 箨龙轩。在正觉寺下。荆公题正觉相上人箨龙轩诗云。风玉箫箫数亩秋。箨龙名为道人留。不须乞米供高士。但与开轩作胜游。此地七贤谁笑傲。何时六逸自赓酬。侵寻衰境心无着。尚有家风似子猷。又诗云。北轩名字经平子。爱此吾能为赋诗。山雨江风一披拂。箨龙还自有吟时。方与胜览拙斋郡守赵景明建。朱元晦记云。便坐之北。循庑而西入丛竹间。得前人所为秋声斋者。老屋数掾。人迹罕至。叹曰。是室之陋。非予之拙。则孰宜居之。乃更其榜曰。拙斋。抑尝闻之。天下之事。不可胜穷。其理则一而已矣。君子之学。所以穷是理。而守之也。其穷之也。欲其通于一。其守之也。欲其安以固。以其一而固也。是以近于拙。盖无所用其巧智之𥝠。而惟理之从。极其言。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亦拙而已矣。 金柅园。郡旧有金柅园。晏同诗。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王荆公故宅。在盐步门。即公所居。今有荆公祠堂。荆公过山即事诗。盐步庭闱眼欲穿之句。墨龙。韩子苍杂记云。黑龙。在大成殿前池中。忽时水黑。有物出鸣蜥。谓之黑龙。此物每见士之试于有司者。得人必多。卒以此为验。咸平间。御史黄公符诗云。往往吐乌云。依依如皂盖。临川志谢康乐翻经台。在郡城北四里宝应寺。宋书云。谢灵运为临川内史时。于此翻译𣵀槃经。因以为号。大历己酉。颜鲁公为之记。咸平壬寅重刻见集文。元一统志王荆公诗有云。内史文章只废台。谓此是也。宝应白鹿泉。在郡城宝应寺之经藏院。世传灵运翻经时。有白鹿踣地泉涌。遂成一井。中间湮没。陆公游持节之日。复浚治之。其泉澄澈甘寒。比他水味尤胜。 唐戒坛。在郡城宝应寺之戒坛院。宋踵唐制。𡻕以圣节开场为沙弥度二百五十戒祠部。给牒凡天下坛七十有二。惟此坛尚唐旧址颜鲁公记犹存。见集文神怪。凡山川幽阻则多诡异。所谓山林神奸也。临汝地平夷气明秀故其事不多见传奇志怪无补于世。存而勿论可也。赤龙神尹用不知何许人。出语轻狂。人呼尹风子。唐天祐中至抚州。有村民毙一牛犊尹夫妇得肉十馀斤顿食之而卒。吏以菅席瘗于路左。一旦于北市见尹之夫妇。唱江南词。丐于道相见欢甚登酒楼共饮。吏醉卧。尹夫妇高唱出城。题道观殿后壁云。主南方赤龙神尹用。诗曰。日月祥开瑞气缠。侬家应作大神仙。毫端森洒风雷力。剑铗裁成造化权。肆辟中华新礼乐。静驱胡虏罢烽烟。列仙功业只如此。便上三清第一天。及吏醉醒。怀中得紫金十两。后人开其墓。惟菅席二。烂牛肉十馀斤。翰府名谈作尹昌。 石神徐三诲。为抚州录参。左右有黄鲁者。月一告归。旬日即复至。后踰月不返。三诲遣隶督之。其家云久不归矣。寻访踰月。乃在深山中。挟弹游走。欲执之不能募人伏草莽间。伺之数日乃获。问其故曰山有石氏家如王公。纳我为婿。留数日。复逸去。又得之山中如是者三。后遂不复见。此山乃临川采石之所。石氏岂山之鬼神耶。淳熙志。巨人迹。抚州村落间。一夕雷雨。民闻空中数百人。同时大笑。明日大木一本连根皆拔。出旁泥中印巨人迹。长三尺。阔称之。疑有神拔木。遇滑而蹶。故众笑之。 枢密告身。缪夫人罗刑书春伯之母。绍熙五年梦春伯乘轿还乡。而衣衰服。方大骇而从者持一合来启之。得枢密告身一轴。春伯易公裳出见客。母大喜问人曰。尚书今转何官。曰枢密相公也。觉来以告家人。喜惧居半。至六月寿皇遗诏至。始验衰之兆。越两月。入枢密府未几薨。悉符所梦。 吝财关系阴骘刘涉。抚郡人。数领荐梦至官舍一吏云。此阴府也阅籍。汝本有微禄。而阴德亏。不可复望矣。诰之吏云。汝弟官逋莫偿。汝有馀不少助致惧罪死。荅曰。涉与弟异财。彼不自保。吾何罪。史曰。路人犹相恤。何况同气。独不闻乡人朱轼事耶。涉觉而询之其邻朱轼家贫。教小学𡻕暮。才得东脩三缗归。道一刑馀悲哀。甚叩之。则曰。负常平钱两贯伍伯无以偿。惟有自尽耳。轼辍其数遗之。人无知者。其后遂大事。此虽甚微开系阴骘。梦五言七言诗。庆元乙卯长沙钟公震赴南宫。道经临川。谒王荆图祠。默然有祷焉。夜梦公教以诗。五言起。七言结。觉来惟追诵一联云。君今如鸿鹄。万里去勇决。明年登第归。刻石以传。文公祠有石刻。李洞邹度。支极晚好方士。客有李洞上谒嗜酒。一日乘醉求卧。授珊瑚枕碎之。公不悦。翌日复至。索破枕粘以胶。复完如故。又索酒。公令独酌。洞曰。有客无主何以酒为。强公饮不觉竟日夜。樽未尝益。而酌之不竭。夜分乃去明日酒瓮不动而自竭者三。已怪之。洞复。来邀同游曹黄二山。公不欲往。洞于照壁画楼阁。叱之户开洞跃入不见。画亦不存。后二年公卒。洞至公影堂指公像曰。向时招公同游。今乃尔耶咄咄不已。公之子不能堪闻于官杖之失洞所在惟见公庭古桐流血若受杖者。祥瑞。易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盖考祥于天。不若视履于身。旋者。反复修省之意也。郡县长吏能反复修省。施诸有政。使人尊仰之。如景星庆云。其为瑞也。不亦多乎。历代祥瑞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临川东兴令惠欣之言。县东南溪傍有白银木芳灵木李木并连理。宋书符瑞志。宋孝武帝。孝建三年。临川宜黄县民。田中得铜钟七口。内史传徽以献。是年龙见临川郡。江州刺史东海王以闻。又是年白鹿见临川西丰县。南齐永明三年。白雀见临汝县。南齐史祥瑞志唐天宝初。临川郡人李嘉嗣所居柱上生芝草。肖天尊像。太守张景佚截柱献之。太平广记。宋朝淳化中。抚州进金溪县生金山子一座。重三百七十五两。嘉祐七年。上幸天章阁。召群臣观瑞物十三种。内有金山重二十馀斤。见宋朝会要。本郡有奖谕诏书石刻云。郡守王公周得之临川尽安乡。 祥符六年。抚州天庆观修圣祖殿。枉木中有文成云物峰峦状。又有人像衣冠悉具。嘉定志。天禧五年。抚州言临川县有古温泉一穴。积𡻕堙涸。今忽流涌。民沐浴者。有疾皆愈。嘉定志。绍兴二年。知郡高卫言甘露降于州之祥符观。且为图上之。系年录。十五年郡守晁谦之言。临川禾登九穗。足为瑞应。乞宣付史馆。同前乐要未创邑。前云盖乡。有杨氏得怪石于田间。濯于溪有一道士呼曰。瑞石。不当用草履磨涤。宜用葛布。言说不见。遂如其言。其石莹彻中有观音像宝藏之家台以裕不敢秘。献于朝鳌溪志拾遗。  古器临川志岐阳之鼓。牛砺其角。至宝湮沦于山崖墟莽间由。好古者少也。吾州𥿄营古鬵。以牛触岸得之。或者为三代器。噫。世无欧阳公。一其所。好集古录。将无传欤。 𥿄营大鬵。抚州南鄙石师岭下。地名𥿄营。建炎末。村民为陈氏牧牛。触岸坏。怖而走。民视之。似一铜器。往白陈氏陈命仆发而得之。张右丞澄。时寓疏山。访之谓此。盖古鬵也。耳高六寸。足七寸有半。身一尺三寸五分。从耳至趾。适高二尺六寸。腹纵径尺有八寸横。赢二寸。历年久为土气薄蚀矿戾𥁞去。唯存精华。张公谓自刘原父先秦古器记。李伯时吕与叔考古图。赵德夫纂古金石刻吴仪图。所藏三代器。未有如此之大者。张澹岩文集。临川磬石。临川宝应寺上弘和尚碑。其趺石甚奇异。扣之琅然清韵可爱。识者谓以之作磬当大佳。西山蔡元定道过吾州。见之甚悦。贻书晦翁。托寓士曾景建转致之。开元。观铜钟开元观铜钟一所铸于永泰元年之十月。而成于二年之七月。用铜一千三百斤。劝之者道士张法椿。而施之者则刺史李镛而下凡八人。临川寺观之钟固多。而铜钟之巨者此为最。近世记此钟者。以为其金青其状古。诚百世不圬之物云。今为天庆观钟。郡学编钟。临川郡学顷赐编钟。散亡无几。张右丞澄尝感而作诗。详见题咏。〉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百五十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 拱
      学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编修臣孙 铤
    书写儒士臣倪 琩
    圈点监生臣林民表
        臣翁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