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二六 (自动笺注)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二十六〈十九庚〉
成〈武成篇二〉
若曰
嗚呼
群后
惟先王建啓上公劉克篤
烈。
至于太王肇基王迹
王季勤王家。
我文考文
王克成厥勲。
誕膺天命
以撫方夏
大邦畏其力。
公元569年
邦懷其德。
九年大綂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
書傳會選蔡氏傳群后諸侯也先王后稷。
武王追尊之也。
后稷始封於邰。
故曰。
建邦啓土
公劉后稷曾孫
史記云。
能修后稷之業。
太王
古公亶父也。
避狄去邠居岐。
邠人仁之。
之者歸市詩曰居岐之陽。
實始翦商
太王𨿽未始翦商之志然太王得民心。
王業成實基于此。
王季能勤以繼其業。
至於王克成厥功。
大受天命
撫安方夏
大邦畏其威而不敢肆。
小邦懷其德而得自立
自為西伯專征
威德益著于天下
九年崩。
大統未集者。
文王之德不是以受天命
是時之惡未至於天下也。
文王安天下為心。
予小子亦以安天下為心。
此當在大告武成之下。
鄒季友音釋大王上音太。
王如字。
又于放反。
亥雅反。
下章華夏同。
傳邰。
音邰。
在𣺶縣。
𣺶音邰。
典豳同。
悲巾反。
在徇邑縣幽鄉。
吱山之西北四百餘里。
大王
公劉十世孫。
岐山美陽縣邰之西北
相去百里
文王都豐鄠縣
岐山東南二百餘里。
四縣隷古扶風
九年崩。
經世紀年
文王以巳巳𡻕崩。
追數九年
辛酉𡻕也。
紀年辛酉𡻕。
文王。
癸亥𡻕始釋之。
命為西伯
則至己巳𡻕。
七年耳。
當是辛酉𡻕。
即釋為西伯
至崩時九年也。
左傳云美里之囚。
十年亦與經世不合
陳師凱旁通先王后稷
武王追尊之也。
追尊為一代之始祖
郊祀則以配天
謂為先王無謚。
謚者自文王起
親廟追尊王者三世
文王父也。
王季祖也。
太王曾祖也。
自組紺以上仍稱公。
中庸曰。
上祀先公天子之禮。
父加謚。
固稱文王
祖無謚。
不容單稱王。
故以字配之以取别
然字不可加於爵上。
故稱王季
曾祖亦無謚為愈尊
加太字稱太王也。
王業太王起。
榖追。
王始太王也。
后稷封於邰。
震宇記云。
武功縣有邰團。
堯封后稷之地。
故𣺶與邰城。
城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前漢為𣺶縣。
後漢省入武功
武功縣
今屬乾州
乾州奉天
陝西奉元路
太王
古公亶父也。
避狄去居岐。
與幽同。
地志云。
扶風邑縣西鄉
公劉所都。
今有邠州
陝西道
岐。
鳳翔府
岐山縣也。
詩曰。
岐之陽。
翦商
詩。
魯頌閣害之辭。
子云
翦。
斷也。
太王徙居岐陽
四方之民。
歸徃之。
於是王迹著。
盖有翦商之漸矣。
至于文王
至凡九年崩。
朱子諸録云。
文王不稱王之說。
曰此事更要考。
文王不稱王固好。
但書不合有惟九年
大統未集一句
不知所謂九年者。
自甚時歉起。
若謂文王守臣不稱王。
三分天下有其二
亦為不可
又書言太王肇基王迹
則到太王時。
萬家巳自強盛矣。
史記惠王三十七年
言襄王九年
竹書紀年以為元年
得當文王之事亦類此先儒
以為自虞質成之後
受命元年也。
又云周自積累以未。
其勢日大。
又當商家無道之時。
天下趍用。
其勢自闡。
至于文王三分天下齋其二。
以脹事商。
孔子乃稱其至德
若非文王亦須取了。
孔子至德
二人皆可為而不為者也。
又云文王之事。
孟子識之。
今按孟子集註云。
簡討之世。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服事殷。
至武王十三年
伐紂而有天下
張敬夫曰。
此事間不容髮
一日之間。
天命未絶。
則是君臣
當日命絶。
則為獨夫
然命之絶否。
何以知之。
人情而巳。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
武王安得而止之哉。
孔安國傳王若曰
嗚呼群后
順其祖業
美之以吉諸侯
惟先王建啓土
后稷也。
尊祖故稱先王
公劉克篤前烈
后稷曹孫
公爵名。
能厚先人之業。
至于太王肇基王迹
王季勤王家。
大王修德以翦齊商人
王業肇迹
工字纘統其案。
乃勤立王家。
文考文王
至以撫方夏
言我文德之父。
能戒其王功
大當天命
撫綏四方中夏
大邦畏其力。
小邦懷其德。
天下諸侯
大者畏威
小者懷德
文王威德之大。
九年
大統未集
諸侯歸之九年而卒。
大業木就。
予小子其承厥志。
言承文王本意
陸德明釋文
大王上音
肇。
音兆。
王迹
上予况反。
如字
王業王功同。
孔頴達義傳后至先王
正義曰。
先王文在公之前
知謂后稷也。
后稷非王。
尊其祖故稱先王
語云
昔我先王后稷
又曰。
先王不窋
韋昭云。
王之先祖稱王。
商頌亦以契為玄王
文武之功。
起於后稷
后稷封於邰。
故言建邦啓上
后稷至之業。
正義曰。
本紀云。
后稷卒。
不窋立。
卒。
子鞠陶立。
卒。
子公劉立
公劉后稷曾孫也。
本紀云。
公劉之後
有公。
非公祖之類。
知公是爵。
殷時未諱。
故稱先公多矣。
三人稱公。
當時之意耳。
本紀云。
劉復后稷之業。
百姓懷之。
多徙而歸保馬。
周道之興。
自此之後
是能厚先人之業也。
太王王家
正義曰。
詩云。
后稷之孫。
太王
岐之陽。
翦商太王齊商人
王業之兆迹也。
本紀云。
王季修古公之道。
諸侯順之
是能纘統夫王之業。
王家基本也。
大邦至其德正義曰。
大邦力足拒敵
故言畏其力。
小邦必畏矣。
小邦或被棄遺
故言懷其德大邦懷德矣量事為文也。
傳言諸至未就
正義曰。
文王虞芮之訟
諸侯歸之。
改稱元年
至九年而卒故云大業未就也。
文王未稱王。
而得輙改元年諸侯自於其國。
各稱元年
是已之所稱。
容或中年得改矣。
汲冢竹書
魏惠王後元年。
漢初文帝二元
景帝三元
此必有因古也
伏生司馬遷韓嬰之徒不見此書。
以為文王受命
七年而崩。
鄭玄等皆依用之要義不窋
皆稱先王
契亦云玄王。
先公
惟三人稱公。
公劉稱名
文王改元自於其國且容中年得改。
魏惠王
文景于季改元必因古並見正義項安世家說惟九年大統未集
說者以此文王受命九年非也。
史記本紀太公世家周公世家
言武王即位九年
觀兵盟津
明此即武王之九年也。
巳十一年矣何以謂之九年
古者天子諸侯
皆除之後即政事之位。
初喪
數之為十一年。
但數即政之年。
九年耳。
自魯威公以來
有踰年即位之事。
春秋書之譏不終䘮也惟親政九年大統未集武王未得盡承文王由舊之志。
命既集矣其承厥志乃反商政。
政由舊。
所以承之也。
予小子其承厥志。
王介甫以此篇為脫簡當以自厥四月哉生明
予小子其承厥志。
天下大定之下此說良是必如此然後文理可讀。
月日
又見武王所承之志。
上謂文王欲由商之舊政而未得。
予小子不可不承。
故次以乃反商政。
政由舊。
此即承志之事也。
若如本文
則是文王厎商之罪。
承之也。
豈不上誣先志黄度書說自先王建啓土以下
一戎衣天下大定
專言周之所以興。
於是后稷大王王季文王。
皆稱王。
商契稱玄王
追王也。
周既王。
又自大王而下於是王言諸侯天子制禮
不作樂也歏見孝思必告群后天下公議議定明日乃祀廟。
先王后稷建邦啓土於邰。
為周始祖
公劉后稷之業。
篤。
厚也。
詩稱公劉
大王避狄從之者歸市
王迹基於此。
王季商武乙大丁
帝乙之世。
有攘戍之功。
商王錫圭瓚。
文王西伯
克成累世之勛。
賜弓斧鉞專征征伐
王事也。
故為受命
大脽文王受命作周之詩。
大明武王天命之詩綿為文王之興。
本由大王之詩此追王本指
犬邦畏其力不敢暴。
小邦懷其德有所恃
詩云。
爰整其旅以遏徂
自專九年
大統未集
武王承志伐商。
天下歸之昔湯有天下而尊契。
是為建國始祖
則周尊后稷無可疑者。
推原王業所自來。
追王斷自大王以下
公劉非無功德
而非王迹所由興故亦同之於群公
此皆為天下公議
武王周公所以達孝者也文王九年
大統未集先儒皆指為稱王之而稱王。
斷無此事。
文王巳稱王何以為追王九年
自專征伐九年
絜齋𡊮書鈔三代之王皆積德而後興商自契而至成湯天下
周自而至武王天下其所積累非一日。
大抵積累而興與匹夫崛起不同自漢以後皆是崛起烏有所謂積累之素哉。
武王此。
盖謂我周家之積德其所由來乆矣先王
后稷也。
后稷稱王追王也。
追王王亶王季歷文王昌不以卑臨尊也詩言玄王桓撥謂契契既稱王。
安得不稱王。
周家建邦啓土后稷從而追。
王之。
至公劉則克篤前烈太王王業於是乎肇基矣。
觀其去之日人曰仁人也。
不可夫也。
之者歸市
人心巳是歸周。
觀其迺臯門臯門有伉。
應門
應門將將
規模廣大
巳有王者氣象
所以伐商。
𨿽是武王而曰居岐之陽實翦商盖當大王
天命巳有去商歸周之漸矣此所謂肇基王迹也。
王季勤勞王家
文王而其功始成。
強大之邦。
國勢強盛
兵威振耀
不足以致其服從
古以畏其力言
德固其中也。
小邦則不必說力。
故以懷其德言
非謂大邦則專以力。
無事乎德也。
文王九十七乃終。
彼其受命
而為諸侯
當已五六十年。
而謂之九年何哉
或者以為文王受命
稱王九年
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
在上
文王安有自稱王之理
俗儒之論。
理决不然然則曷謂九年盖方文王之初也。
亦未大無道
其後天下之心。
皆去而歸文王
虞芮質成
當時朝覲者。
謳歌者。
獄訟者皆不之而之文王
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
天下分裂據有其二哉。
迫於威力者。
不得巳而從
其他二分
號令巳自不行了。
天下人莫不歸之文王
如是者盖九年矣。
故曰。
九年大統未集
誕膺天命
以撫方夏大抵聖人之觀天命
只自人心占之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民心既歸。
天命可知
今焉人心皆去而歸文王
所以文王誕膺天命也。
拙齋林之竒全解丁未予小子其承厥志。
丁未于周
至大武成
此文當屬於予小子
其承厥志之下。
武王歸馬放牛
天下不服乘則其王業於是乎成矣。
既生魄
則十五日以後也。
武王既克殷有天下
於是庶邦冢君内之百執事
咸來受新命于周
猶舜之居攝則四方群牧來覲
諸侯群臣來受新命于周
於是武王為之述其先積德累功艱難故已得以成此王業
將帥之以祀于周
則先為言祖考所以此者故惟后稷至于文考
積累次序而巳。
承其志。
盖為將祀周廟也。
於是嗟歏以告諸侯曰。
惟先王建啓土周之王業后稷唐虞之際封於邰。
啓此周邦之土也先王指后稷也。
國語有云昔我先王后稷后稷非王而稱先王者。
尊之之辭也契商亦稱玄王
尊稱也。
公劉
后稷曾孫篤。
厚也。
后稷之烈。
公劉而加厚馬大王后稷十二世孫
能增后稷公之業而周之王業基於此。
王季且又能勤勞成王家而成之功業
於是大成
惟其積累功德
源𣴑深長如此大為天之所眷命膺受其命。
撫安四方諸夏
於是也。
大邦諸侯則畏其力而不敢肆小。
小邦於是懷其德而得以自立彊者畏之而不敢侵小。
小者懷之而有以自立則是天下所賴以生存也。
天下所賴以生存
則宜克伐殷以君天下
大統未集於其身。
故於武王不可不承其志以致伐也。
九年大統未禁先儒因此附會
以斷虞芮之訟命稱王之說。
文王斷訟之年。
更稱元年
至九年而崩。
武王終䘮觀兵於殷上承文王之年為十一年。
二年而伐殷為十三年。
其為附會之說。
似若可信
然而改元立號近起秦漢。
三代之世無有也。
惟後之君於即位之年
則稱元年耳。
豈有文王即位四十餘年。
而吏稱元年之理此說殆是漢儒因九年大統未集之文。
此辭。
其實非也。
然則九年大統未集何也盖當文王未崩九年之前之惡貫盈不可赦也。
文王知其勢必不得不伐。
於是也。
巳有伐紂之志矣。
然而猶有所不忍。
遲遲九年之乆文王既崩。
惡日甚。
武王不可不承其志也。
所謂九年者。
徒謂周之王業
當興於此矣。
改元稱王之有哉。
武王既告庶邦冢君以自后稷至于文王積德累仁
成此王業而巳承其志。
伐紂救民而。
天下於是丁未日祀子周諸侯受命于周者。
咸奔祭于廟。
大奔走執豆籩供祭祀既告祭于廟。
又三日庚戌。
於是燔柴祭天
望祀山川以告武成
亦猶舜既居攝
正月上日
終于文祖
然後類于上帝
禋于六宗望于山川
徧于群神也。
武王既克商有天下
諸侯百工受命于周
而其告戒之際。
叙述其先積累艱難而巳承其志。
故唐孔民與劉元甫
皆疑此下更有脫簡
盖以湯誥考之。
則誠詳畧不同
故謂武王定天下殷懃告戒
不應祖述其先世之勤勞而止也。
予甞反覆繹尋武王所以諸侯之意。
此盖既得天下。
將欲諸侯于周
追王其先世故其說如此中庸曰。
武王受命
周公成文武之德。
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天子之禮。
盖是武王受命於是追王其先世祀天子之禮。
自惟先王建啓土以下盖為追王張本之也丁未于周於是行其追王之。
禮矣惟其追王
故惟序述其先積行累功之事唐孔氏疑其下有脫簡未必然也。
柯山夏僎詳解此又史官武王周祀告天之事與告群后也。
唐孔氏於上厥四月哉生明云是四月三日辛卯則此丁未盖是四月十九日武王周至十九日
告祭于周先祖之廟即后稷而下文王武王告廟
故近邦甸逺而侯衛大奔走而執豆籩助祭祀又三日庚戌四月二十二日
武王燔柴祭天望祀山川告天地以武功之成。
告廟祭天於是此生𩲸巳後之日四方諸侯與凡執事之臣皆於周受命
武王即位四方朝見新君俯首聽命所以正始也。
考之月既望
則𩲸生明死則所謂𩲸者盖月之十六日武王四月十九日祀廟於二十二日柴望皆是𩲸之後行事故知𩲸者非月之十六日乃是二十二日柴望於是此生𩲸巳後之日與百工受命也。
盖此既生魄與舜典既月同自十六日三十日
為生𩲸之日。
二十二日柴望既盡此生𩲸之日而與百工受命也。
史官既載諸侯百工受命于周事故武王所以播告自王若曰以下武王播告也。
武王群后而告之曰。
我周之王業后稷唐虞之際。
封於邰故此邦之疆土
后稷非王。
而稱先王尊之之辭也。
以其為王者始祖
可以王言之也后稷邦土至公劉乃后稷曾孫
復能后稷之業。
而使之加厚。
故曰克篤前烈至大土。
后稷十二世孫不忍土地之故驅民狄人戰去邠邑岐民以為仁人而從之者歸市
是大王始得民心。
王業基于此故詩太王
岐之陽實翦商盖謂太王未甞翦商之志然自此得民心是周家所以終翦商天下基於此也而說是書者曾不深考謂建邦啓土
自於后稷
后稷業自於公劉
修德翦商自於大王
王家自於王季
受命為王。
自於文王是說大害名教
武王伐商。
迫於天人之歸。
不得已而舉之。
豈有數十之前無失德宻有翦商之志。
是則是叛逆之臣。
大王何異司馬懿
王季何異司馬師文王何異司馬昭此必不然也。
王業既成大王王季勤勞以守之。
故曰其勤王家。
積而至於文王積累乆成就之九功於是大成
遂能大受天之眷命撫安方夏
於是也。
大邦諸侯則畏其力而不敢肆小。
小邦則懷其德而得以自立
𨿽自虞芮質成之明年犬戎
明年宻須
明年伐戡黎。
明年伐崇。
專征九年
三分天下有其二
服事殷。
大勲未集於其身文王之功既未能集此武王所以自稱予小子其承厥志盖謂今日之事所以文王成之功。
非利天下妄取之也陳經詳解若曰至其承厥志此章乃武王家世積累以告諸侯群后者指當時庶邦冢君受命者告之先王后稷也盖封於邰以農開國故曰建邦啓土公劉
后稷曾孫也。
能厚先王之業百姓多歸之。
周詩公劉之事可見
至于太王肇基王迹肇始王者之迹孟子可考去
邑于岐山之下是也
王季勤王家能太王之業勤于王家
周詩所稱克長克君之類可見我。
文考克成厥勲能成其王者之功。
當時伐崇伐
一怒安天下皆其勲也。
誕膺天命
以撫方夏三分天下有二。
大邦畏其力。
小邦懷其德聖人之於天下未甞威愛之殊天下之服聖人自有威愛之辨盡大邦以力服人者也遇文王無所施。
則是文王不可犯。
非畏其力而何
小邦素以德望人者也遇文王有以適所則是文王有以撫綏之非懷其德而何文王初無心於力與德也而大邦小邦自見其力之可畏與德之可懷也惟九年大統未集武王文王既没之後
武王文王九年之間未能合天下於一統予小子今日之事將以繼文王之志也。
文王之德所謂大統者欲天下純被其化。
脫於塗炭而巳。
若夫必於取天下
則非武王之心也此章必欲叙其家世積累之勞如此
所以其今日之有天下其所當得所以陰消群后諸侯不服之心。
然則群后諸侯既服武王矣而曰陰消不服之心者盖自武王之後王猶有四十餘年不服周者安知其中無有不服者哉然則其先祖父之勤。
與其當得天下之意自猶未至此武王之時則又非矣。
故曰。
聖人風俗之變而用其權陳大猷𩲸至大統未集愚曰既祭祀
然後諸侯坐𩲸望後也冢說見伊訓。
新安王氏曰。
群后當時諸侯受命者告之愚曰方夏華夏之方。
三山陳氏曰膺天命方夏
至初無心於德力之辨也見陳經詳解吕氏文王地方百里
大邦畏者非畏其力畏其德耳所謂德成惟畏也。
愚曰。
綂。
總也。
緒也。
喻帝王基業林氏曰。
中庸曰見拙齋全解
唐扎氏曰。
正義薛氏曰。
古文訓。
孔氏曰見孔傳
蔡氏曰。
見會選。
方時發索至惟先王建啓土至其勤王家。
古者剖符以合諸侯於是乎有邦分茅以錫諸侯於是乎有土邦則主城郭城郭則必作而立之也故曰
土則主封疆封彊則必斥而大之也。
故曰啓有邦斯有民。
所以貴之也。
有土斯有賦。
所以富之也。
天子豈私爾諸侯也哉所以崇德報功爾當洪水之害起。
阻飢之患興故嘉種所以率育。
農殖嘉榖
所以率教
其榖之備。
有則
其惠之覃及
則孰疆孰界奏庶艱食而食給。
𢡟有無貨通立我烝民其教行也萬邦作乂其治興也堯以其功封于有邰於是乎初生於是乎肇祀此之謂建邦啓土詩曰奄有下國
其建邦也。
又曰。
奄有下土
啓土也。
其曰建邦則作之自我後人所以一二邦以修則此而巳其曰啓土
開之自我後人所以上字版章則闢此而巳夫無百里地則無以見其功有百里地則可以諸侯
文武方國之由后稷建邦啓土之力前人之烈肇造矣必待後人力行至于大先王建啓土克篤前烈所以有待公劉也觀七月之詩前人所以養民之烈如此而公劉則乃宣非篤前烈何觀思文之詩前人所以教民之烈如此而公劉則于時非篤前烈而何
干戈戚揚防患之豫。
篤。
載纘武功烈然也俾筵俾凡其燕享之節。
篤躋彼公堂烈然以至徹田為糧。
經野有法豳居九荒
體國有制
于胥斯原内之所以安民豳斯館外之所以待旅維玉及瑶而篤於禮酌之用匏而儉於用匪居不遑處匪康而不遑寧皆所以前烈也兹詩人所以稱其為篤公劉前乎此邦土𨿽有而時為諸侯王業𨿽致而王迹未形肇基之者太王肇基
即如所謂始基之也。
曰王則必上得乎天太王之爰契我龜。
則天與之矣後之所以大命既集則因是焉曰王則必下得乎民太王之從歸市則民懷之矣後之所以萬邦之方。
因是焉以山則而後得以康之也以商則而後得以勝之也兹其所以肇基王迹不特如此迺左迺右而人無離心理迺宣迺畆而地無遺應門將將所以宫室
作廟翼翼所以神祇使後世勤王成王孚者造端乎此。
故曰太王肇基王迹王者京師為室以四海為家未有室家四海而謂之家。
盖此類也肇基王迹則若經營勤王家則若堂構於終是皆終始相成也維此王季治内王家之基也故摯仲氏任維德之行以事長為王家之先也故因心則友。
則友其兄為教化所以賁飾王家者也故豈弟作人神祇所以扶持王家者也故騂牡享祀
克明克類。
以之巳。
克長克君
以之治人
終焉則篤其慶而王家
載錫之光。
王家以榮。
其於王家如此
可謂勤矣周之興也。
積累鵲巢
緜逺如瓜𤔅。
更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十六王而武始定之
哲王則世有以厥德則世修
創業垂統
繼志述事后稷公劉太王季
故國風之所美。
雅頌之所歌。
惟及兹四人武王遏劉
耆定爾功。
推本其致之之由而歸德祖宗
故有於此也。
夫源深者其流長。
者其末茂
周家之興。
其所憑藉維持者非一朝一夕之故。
宜其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
猶過其歟。
然建邦啓土者。
后稷也。
公劉因是而致其勤焉。
故緜文王之興。
則曰本由太王生民
文武之功。
則曰起於后稷
兹有其辨歟。
后稷先公也。
而曰先王
古公亶父也。
而曰太王何也。
論語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閟宫太王岐之陽。
翦商皇矣稱帝
作邦作對太伯王季
則𨿽公也。
而追王之義溢美董鼎輯録纂註王若曰嗚呼至子小子其承厥志。
輯録雉問先生武成本先曰。
前輩定本更差一節
若曰一段
或接于征伐商之下以為誓師之辭。
或連受命于周之下。
以為命諸侯之辭以為誓師
錯連下說以為命諸侯之辭者。
此去祭日只爭一兩日。
無緣誥命之理。
某看𨚫諸侯來使教他助祭
此是祭畢臨遣之辭。
大誥武成之下。
前輩只差。
一節
間使文王十三四
將终事乎。
抑為武王牧野之舉乎。
曰。
文王不是安坐
做事底人。
詩中文王受命
有此武功
既伐于崇。
作邑于豐。
云云武功都是文王做來。
詩載武王武功
𨚫少但卒其伐功耳。
文王一時氣勢如此
不终竟休了。
一似果實
文王待他十分黄熟自落下來
武王却似一般
問取之而燕民恱則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
文王是也
竊疑文王大聖人。
君臣之義
尊早之等。
豈不洞見而容有草商之念哉
此等難說
孔子謂可與未可與權。
那時事勢
自是要住不得
後來人文王說得忒恁地。
却做一箇道行看着
不做聲
不做氣。
如此形容文王
都没情理
詩書考之。
不是如此
自從太王王季說來
云至太王
翦商
下武之詩。
有聲之詩。
都說文王做事
且如崇一節。
做甚麽
這又不是一頃小小侵掠
乃是征伐
詢爾仇方
同爾兄弟
以爾鈎援
與爾臨衝
以伐崇庸此見大段動衆
岐山之下。
與崇相去
自是多少里。
因甚如此
這般處。
要做文王無意做事不得說侵自阮疆。
陟我髙岡
無夫我陵。
陵我阿。
無飲我泉我泉我池。
看見都自據有上地
自大施張了。
或云文王專征伐紂不得巳命之。
文王不得已受之。
横渠云。
不以聲色為政
不以草命中國
順帝則而天下歸馬
其惟文王乎。
若如此說。
给似内無純臣之義
外亦不屬於商
這也未必如此
只是事勢自是不可巳。
只當商之季七顛八倒
上下崩頽
忽於岐山突出許多也是誰當文王之事。
孟子讖之。
七篇之中。
所以列國之君者莫勉之王道
賀孫餘見旁道
纂註歐陽氏曰。
漢儒謂西伯命稱王十三年者。
妄也。
暴虐
西伯切歎
遂執而因之。
至其叛巳稱王。
優容不問者十三年此豈迫於人情耶。
孔子曰。
三分天下有其二
服事殷。
使西伯不稱臣而稱王。
安能服事商乎。
西伯王起何說孔子
萬世之信也。
夷齊義士也。
方其辭國而去。
西伯之賢。
共徃歸之使西伯稱王是僣叛之國二子不以為非。
依之乆而不去
武王伐紂以為非不非其父而非其子。
此豈近於人情泰誓稱十有一年。
者因謂文王受命九年武王居䘮三年并數之爾。
故以西伯虞芮之訟
謂之受命以為古者人君即位必稱元
西伯即位乆矣
中間云云泰誓學者西伯不稱王。
中間不再改元
詩書所載。
燦然不誣矣。
孔子當襄周之
衆說紛紜惑亂當世修六以示萬世孔子没去。
聖稍逺諸家小說復興
六經相亂
自漢以來能辨正。
卓然一信於六。
則十有三年。
武王即位之十三年爾。
復何疑哉。
訢安陳氏曰。
見纂䟽。
陳櫟纂䟽詳考詩書
文武之心可見
若使文王漠然無心天下
歏然终守臣節。
三分之二。
不當有矣
此等處。
正夫所謂未可食肉不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
愚按后稷王如語云昔我王后又云我先王不窋韋昭
註王之先祖故稱王。
商頌亦以契為玄王是也武王諸侯
周之基業。
后稷
公劉太王王季文王建之之基之。
動之成之
有自來矣。
不過先志而為之耳意謂十五六世數百千。
積德累功
前作以有今日非一時之崛起聳動諸侯之聽也。
亦是欲因祀廟追至先世
故歷之如此。
又按無逸文王享國五十年。
而此九年
大綂未集
世遂有文王九年稱王而终之歐陽公力辨其不然佐證甚其主不稱王信然矣。
九年當有折衰。
先儒虞芮成之為元一說也。
蔡氏以自為西伯專征為元又一二說必有一得之。
其稱復元則梁惠漢文景皆然矣。
文王以下旁通董鼎轎録。
陳氏曰。
陳經詳解
碧梧為氏曰見拙齊全解
李省忠音註后稷受封於邰。
邦國開啓地土
公爵后稷曾孫也。
遷於
又能篤厚前人功烈
后稷十二世孫
太王
古公亶父岐山民從之如歸市
周之王業基於此。
太王小子季歷又能克長克君以勤成王業我文考文王
伐崇伐二怒安民能成其功勲
大膺天命
撫安大邦以力自強者也。
文王而力無施。
故以文王之力為可畏小邦德望人者也遇文王而獲遂所愿故以文王之德為可懷虞芮質成之後諸侯歸心九年而卒。
統緒未成予小子繼承文王安民之志。
王充耘主意王建啓上小邦懷其德。
原圖都之所由王業所由興。
前人積累之深。
後王成功之大。
乎其不可揜矣周之邦上啓后稷而篤前烈者惟公劉周之王迹基於太王勤勞王家者惟王季成厥勲者惟文王天眷以撫夏至使小大之國
畏威懷德成功為何有以作之於其前有以述之於其後我周有天下
一朝之故哉周𨿽舊邦其命維新王建啓土則有公劉以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迹則又有王季勤勞王家積累深厚盖非一朝夕之故矣。
文考成功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之小邦懷之。
三分天下有其二
此豈偶然也哉大者末必茂源逺者𣴑必長。
惟其積累之勤故其成功大武王商之餘與天正始所以叙其興王故以告之。
陳雅官書卓躍此武王克商而歸百工受命周武王廟祀之後
王業本末
以告群后謂我周之王業
啓土后稷
篤烈公劉
基迹於太王
勤勞王季
至於文王克成其勲。
於是大受天命
撫安方夏
德廣布。
諸侯懷服
意謂周之王業𢟍十五六世之逺。
數百千之乆。
積德累仁
前作以有今日
其所由來逺矣。
一朝一夕之故哉。
所以聳動諸侯之聽。
懾服奸。
之心者莫於是
史漸成王業者
積累一人之力。
天命者。
懷來四海之心。
此兩語極好
勤王家截𡊮敏齋間斷痛謂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至太王王季
武成巳有此稱邪。
追至之
𨿽指周公
上文武王受命
下文武王周公達孝之
是盖指言武王受命時事
周公輔成之耳。
大傳曰。
牧之野。
武王大事也。
既事而退。
遂率諸侯豆籩
駿奔是。
追至太王亶父
王季𢟍。
文王昌
不以尊也。
即此以證武成
則其丁未祀廟之
巳行追。
至之典。
越三日群后
有此稱矣苟泥中周公
追王於周公不出武王
武王身為天子
仍以侯禮先公武王心安乎。
况謂追至之典未行。
武成有此稱則愚知不然也。
泰誓三篇
作於前者
一則文考
二則文考
未始稱王。
則知武成三王
必稱於追王之後矣且金縢作於武王有疾之日。
周公巳有王三王之稱併有太王王季文王之號是則追王武王受命之初。
周公輔成之
非周公追王成周
武成為此稱也。
王充耘書義矜式王業基於前而有積累之盛。
德興於後而兼威德之著。
夫論國家興王之業。
而必祖宗之勤。
則天命人心之歸。
有自來矣。
武王之告群后
盖謂我周之建邦啓土
后稷之封殖也。
克篤前烈
公劉其人也。
至于肇基王迹
而其勤王家。
則又有太王王季也。
王業開國一人
積累之功非一世矣。
文考文王
則又克成厥勲馬。
大受天命以撫方夏
大邦小邦
莫不畏其力而懷其德焉。
聖人之繼於後者
又得其盛也。
不有前王迭興
無以開興王之業。
不有聖人嗣興無以興王之業。
則我周之有天下
夫豈偶然哉。
三代王業之興。
而有知天命不易矣。
稷契皆興於唐虞之佐。
而契之後
十四而有
之後
十四而有文王
後世推論王業所由而配之廟。
王先王之追稱
積累之基於前。
又必盛陳威德之著以見聖人嗣興於後其意深逺矣。
當武功告成而有之祀。
侯甸男邦采衛百工受命之初。
武王至此
又首以嗚呼之辭。
則我周之興德逺矣豈無故而然耶且唐虞后稷
則周之建邦啓土后稷則於邰也公劉后稷曾孫
而謂之克篤前烈
其所謂能后稷業者乎。
至于太王
翦商
太王𨿽未始翦商之志。
王迹之基於此矣。
王季繼乎太王
而又能其勤王家焉。
王迹肇基
日益盛矣。
后稷公劉
太王王季
非一世也。
建之而。
篤之
既基之而後勤之。
積累之功有自來。
王業之開亦可見矣。
至我文考文王積累之功克成之馬。
其命維新
文王之下天命
修和有夏
文王之以撫方夏也。
既伐予崇。
作邑于豐。
大邦不畏其力者乎。
虞芮質成
化行江漢
小邦不懷其德者乎。
畏其力則不放肆矣懷其德則得自立矣。
文王由方百里以至三分天下有其二
曷甞一日有得天下之心哉。
不期天命而撫方夏天命之歸。
方夏之撫。
自有不期而然者矣。
文王克成厥勲有如此哉。
然則入徒知代殷之功在於武王不知王業之成。
文王威德也。
人徒王業之成在於文王
不知王業之開積累之功。
非一世也武王拳拳以是告于群后
有以歟。
抑又論之。
庸言武王太王王季文王之緒。
則不及乎后稷公也。
武王誓師惟我文考則又不及太王王季也。
盖即其近而之。
王迹之基太王
王季至於武王之有天下
文王成之功。
一則曰其承厥志。
一則命文考則文王非特太王王季而巳也。
至此而𢟍叙之。
則又以封殖在於唐虞𢟍商而王業之基大至尚之季則天命人心之歸者益盛武王之有天下豈有一毫之私哉亦以天命人心不可辭。
累世之功不可不之而巳也合而觀之益以見三代有道之長而非後世可及也。
〉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
惟有曾孫周王
將有大正于商今商王
道。
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小子既獲仁人祗承上帝遏亂華夏蠻貊
罔不率俾
書傳會選陳氏大猷曰。
底。
致也告于皇天后土泰誓言類于上帝宜于冢上。
天地尊之至皇天后土皆以君言之也。
以下乃述其告天地山川之辭有道祖父也。
大正以兵征之也人若當輔相天地叅賛化育使人物各得遂其性。
天物則暴之絶之於衆民則害之虐之。
而惟天下有罪逋逃而歸者。
皆主而蔵之
如淵之聚龜鼈
藪之聚鳥獸
仁人亂臣十人
予小子既獲仁人
故敢敬承上帝遏絶亂略
伐紂也。
是以内而華夏
外而蠻貊
無不率從矣。
傳謂周王二字
史臣追贈之。
未審然否此當在于征伐商之下。
蔡氏傳后土
社也勾龍為后土。
周禮大祝云。
王過大山川則用事馬。
孔氏曰。
名山謂華。
大川謂河。
自豐鎬徃朝歌
道華涉河也。
曰者。
舉武王告神之語有道
指其父祖而言。
周王二字
史臣追增之也。
正。
湯誓不敢不正之正萃聚也。
殄物害民
天下逋逃罪人之主。
兼之聚淵如獸之聚藪也。
仁人
孔氏曰。
太公周召之徒。
謀略也。
俾。
廣韻曰從也仁人既得則可以敬承上帝
遏絶亂謀
内而華夏外而蠻貊
無不率從或曰
太公周在文王之世周召周之懿親
不可謂之獲此盖仁人自商而來者。
愚謂獲者得之云爾泰誓所謂仁人非必自外來也不然經傳豈無傳乎。
見會選。
鄒季友音釋經貊。
莫白反。
傳華胡化。
胡瓜二及。
道華同。
經傳柱戀反。
陳師凱旁通后土社也。
勾龍為后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
土正后土
又曰。
共工氏有子曰。
勾龍為后土。
后土爲社。
䟽云即類于上帝宜于冢土
故云后土社也。
大祝云。
王遇大山川則用事
周禮
注云用事
亦用祭事告行孔安國傳厎商之罪至名山大川致商之罪謂伐紂之時后土社也。
名山華嶽大川河。
曰。
惟有曾孫周王發。
將有大正于商天社山川之辭大正以兵征之。
今商王無道
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暴絶天物逆天也。
逆天害民
所以無道
天下逋逃主。
淵藪
逋。
亡也。
天下罪人逃亡者
魁主窟聚淵府
藪澤大姦
予小子
至以遏亂略。
仁人
太公周召之徒略路也。
言誅承天意以絶亂路。
陸德明釋文厎。
之獲切。
烝之承切。
萃。
在醉切藪。
素口切。
魁苦回切。
窟。
口忽切。
遏鳥未切。
周召
上照切。
本又作郡。
貊亡白切俾。
必爾切。
重意于皇天后
湯誓
互註左昭公七年
武王之罪以諸侯
天下逋逃主。
淵藪
故夫致死孔頴達義傳致商至川河
正義曰。
致商之罪。
伐紂之時欲將伐紂告天文在過之上禮天子出征類帝宜社皇天后土泰誓上篇類于上帝宜于冢土
故云后土社也昭二十九年。
左傳勾龍后土后土為社是也
僖十五年左傳云戴皇天而履后土
彼𣈆大夫要秦伯故以地神后土而言之。
與此異也。
自周適商路過河華
故知名山華嶽大川河也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周禮太祝云。
王過大山川則用事鄭云用事祭事告行也。
曰。
惟有曾孫周王
正義曰。
自稱有道者
聖人至公為民除害
道言有道
所以求助
不得飾以謙辭也稱曾孫者。
曲禮諸侯自稱之辭臨祭内事孝子某侯某外事曾孫某侯某哀二年左傳蒯聵禱祖。
亦自稱曾孫皆是言巳承藉上祖奠享之意暴殄烝民
正義曰。
天物闊人其間人為貴。
故别言害民
則天物之言除人外
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暴絶之。
逋逃至大姦。
正義曰。
逋。
亦逃也。
故以為亡罪人逃亡魁主
魁。
首也。
受用逃亡者與之為魁首為主人萃訓聚也言若蟲獸入窟故云窟
水深謂之蔵物謂之府。
史遊急就篇
司農少府
國之
府類。
故言淵府水鍾謂之澤。
水則名藪。
藪澤大同故言藪澤
淵藪
三者各為物室言亡人為主
亡人歸之。
若蟲之窟。
魚歸淵府獸集藪澤
大姦也據傳意
主字下。
讀為便昭七年左傳引此文。
杜預
萃集也。
天下逋逃悉以為淵藪。
集而歸之與孔異也。
要義后土是社所山川
河華
曾孫諸侯自稱之辭
逋逃主萃淵藪
傳意主字下讀與杜
孔傳正義
項安世家說周王先儒周王史官追書之辭方名山大川武王未稱王也且以文王尚稱文考為證此說非也。
若商命未絶則武王不當起兵既巳起兵
則周之稱王必决無以商之臣子
號令群后上伐天王之理也。
文王之稱文考
乃是周祀成之後始行追王之禮方起時尚未暇拙齋林之竒全解底商之罪至今商王無道自厎商之罪以下
至於大賚四海
萬姓恱服其文當王朝自周于征伐商之下。
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之上盖其所序述皆是武王未歸周以前事簡差舛乃以屬於予小子其承厥志之後武王所以禱于天地山川之言。
遂與上文稱述后稷以來積德累功相聮則類夫武王其所禱之辭以庶邦冢君者故唐孔氏以謂自曰惟有曾孫周王至無神羞自陳之辭也且謂無作神羞以下神其辭不結文又不成
述作之體且冢君百工周命王當有以之如湯誥之類宜應說其除害與民更始以為惡之禍勸以行道之福。
不得大聚百官
惟誦禱辭而巳欲征則慇懃誓衆既克則空誦禱辭聖人有作理不爾竊謂神羞之下。
更合有言簡編脫落
經失其本。
所以不次耳孔氏𨿽能疑其簡編斷絶經辭不次而信以禱神之辭為武王庶邦冢君百工誦之殊不知追王之辭盖盡於予小子其承厥志而底商之罪以下自是史家記述武王既徃伐商禱于上下神祗之辭簡編夫次誤載於其承厥志之下耳。
故王氏劉氏程氏諸家
屬于王朝自周于征伐商之下。
得之矣。
但王氏以乃反商政。
政由舊。
箕子以下
屬於歸周之後則失其次
夫釋浻箕子囚封比干墓。
商容閭。
散財
此盖既克商之事。
豈至周而後有事於此耶故劉氏自厎商之罪。
萬姓悅服
悉以加於厥四月哉生明
王來自商至于豐之前。
此則勝於王氏所次逺甚。
程氏亦以釋囚封墓以下
依劉氏所次而移乃反商政。
政由舊於列爵五之上。
自此以下
方是政由舊。
亦各其所如此
武成既非全書
未可以見其存之文為必然不易之論也。
武王興義兵為天下除殘去賊其所伐紂為此舉者。
所以奉天地神祗意而非所以徇一人私欲也故其兵之既動。
則致商紂所以獲罪天地神祇之意。
皇天后土
與夫師之所名山大川
名山大嶽大川河也。
自豐而徃朝歌
華嶽涉河。
華與河。
五嶽四瀆之數故知其為名山大川也。
皇天后土
泰誓所謂類于上帝宜于冢土也。
天地山川
其禮不必同時禱祠同併而載之曰。
厎商之罪。
皇天后土
名山大川
明其禱祠
云爾非是以天。
地山川併為祭也。
泰誓曰。
予小子命文考。
類于上帝
宜子冢土
以爾有衆。
厎天之罰。
武王所以伐商而天地神祗者盖文考而非巳之所敢專也。
故其禱辭必稱有道曾孫
本其父祖言巳乃有道之人曾孫也唐孔氏以武王自稱有道
且謂聖人至公
為民除害
無道
有道求助
不得飾以謙辭
此詋不然
鬼神害盈福謙
求助
不得飾以謙辭
豈有是理哉。
武王誓師
曰予克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
克予。
非朕文考有罪
予小子無良
此盖武王也。
豈有自稱巳之有道
求神之福。
其曰有道曾孫云者
亦猶曰。
惟朕文考無罪也。
惟有曾孫周王
將以大正于商言巳憑我文祖有道
將徃大征商紂大正其罪也是時始興兵徃伐商。
未知克與不克
猶在上為天子
遽稱周王
此殆是史官增加潤色之辭。
其禱神之言。
如此也。
孟子咸丘蒙問舜南面而立
堯率諸侯北面朝之之說。
甞舉孔子之言曰。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舜既為天子矣。
率天諸侯以為三年䘮
二天子矣天下不可以二王也。
苟以武王周王
而繼之以今商王無道
則是二王孟子武成
取二三策。
其所不取者。
此類也。
武王所以本其父祖有道以有大正于商者。
以商王無道故也。
孟子桀紂之夫天下者。
夫其民也。
夫其民者。
夫其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
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欲與之聚之。
所。
惡與之去之。
民之歸仁也。
如水就下
獸之走壙也。
故為毆魚者獺也。
為叢毆雀者鸇也。
湯武毆民者。
桀紂也。
無道而周有道
則是毆其民。
而使其歸周矣。
𨿽欲不亡。
不可得也。
泰誓之罪其文諄複反覆
陳其不善之迹盖將以曉衆庶未諭之情不得不然。
此禱于天地鬼神不必歷數其罪。
故其火簡而盡此所以不同也。
胡士行詳解先王王迹王家
皆有天下
後尊之之辭也。
文王地方百里
有德而巳。
何力之曰畏。
曰懷。
大邦小邦自随所見而然耳。
文王哉。
董鼎輯録纂註纂註林氏曰。
明周之世世脩德
有道非一世也。
餘見拙齋全解
復齋董氏下言無道
於此有道
對稱之辭曾孫
主祭者之稱曲禮外事曾孫某侯某。
甫田曾孫不怒。
左哀二年
蒯聵臨戰禱辭亦稱曾孫
葉氏曰。
湯伐桀。
曰聿求元聖
武王伐紂
曰既獲仁人
夏氏曰。
柯山詳解
融堂錢時書解若曰
嗚呼群后
至底商之罪。
先儒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
豈有殷紂尚存而周稱文王
文王乃是王然中庸
王大王王季未甞追王文王
武王伐商曰惟有曾孫周王
又曰。
昭我周王
則伐商之先。
周巳稱王。
其義甚明若謂殷紂尚存無二王之理。
所謂誕膺天命
以撫方夏一臣所得為哉〉恭天成
肆予
東征
綏厥士女
惟其士女
篚厥玄黄
昭我周王
震動
用附我大邑周〈書傳會選陳氏大猷曰恭者敬而奉之之謂成命一定不可易决於伐商也。
肆遂也。
武王居西在東。
故曰東征
王者之兵弔民伐罪秋毫無擾凡以安其士女而已士女喜恱筐篚盛玄黄之幣以迎我師。
顯我周王之當王天下也。
然此豈人力之所能致盖天休命有以震動人心故人歸附大邑周也。
此當在其承厥志之下蔡氏傳成命
黜商之定命也。
筐。
竹器
黄色幣也。
奉天定命故我東征安其士女女喜周之來。
筐篚盛其玄黄之幣明我周王之德者是盖天休之所震動
民用歸附大邑周也。
或曰
玄黄
天地之色。
篚厥黄者明我周王天地之德也。
見會選。
鄒季友音釋筐篚盛玄黄。
說文云。
筐。
飯噐也。
屬篚似篋。
引書實玄黄于篚二字
不當兼用
盛。
時征及。
孔安國華夏蠻貊至恭天成命。
冕服采章曰華。
大國曰夏。
四夷相率而使奉天成命肆予東征
綏厥士女
此謂十一年會孟津還時。
惟其士女
至昭我周王
東國士女筐篚盛其絲帛奉迎道次
明我周王為之除害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
天之美應震動民心
故用依附我。
陸德明釋文篚音。
為之上于偽切。
應對之應。
重古罔不率俾君奭孔頴達義傳冕服成命
正義曰。
冕服采章被髮左衽則為有光華也。
釋詁云夏大也
大圖夏華夏。
中國也。
蠻貊戎夷可知王言華夏四夷相率而充已使。
奉天成命欲其共代也。
陳大猷或問愚曰告天地山川非同一祭亦非同辭特舉大要總述之耳肆予東征
士女篚厥玄黄當是山川之辭盖起兵東征
未至沿路人巳迎降如此告天乃是舉兵之初。
而後行。
安得預言士女迎降之事乎。
以為是指乘黎之時言之亦未可董鼎輯録纂註輯録商人而曰我周王商書所謂我后也。
孟註。
纂註。
陳氏曰。
陳經詳解
新安陳氏曰。
見纂䟽陳櫟䟽愚黄天地之德之說當刊。
商人以下見纂註。
陳氏曰見陳經詳解
李省忠音註敬奉天成定之命故我自西土東征以安商之士女乃未至都。
人巳迎降
惟其士女筐篚盛玄黄之幣奉迎周師以昭我周之王天下
然此豈人力所致盖天休命有以震動人心故人歸附大邑周也。〉
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
師渡孟津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甲子昧爽
率其旅若林會牧野岡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
攻于後以北血𣴑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
处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
公元716年
之財。
鉅橋大賚四海萬姓悅服書傳會選蔡氏傳休命
勝商之命也武王頃兵商郊。
雍容不迫以待師之至而克之史臣謂之俟天休可謂形容者矣若林即詩所謂其會如林者然衆𨿽有如林之盛然皆無有肯敵我師之志前徒倒戈反攻在後之衆以走。
自相屠戮
遂至血𣴑漂杵史臣其實而言之盖離心離德特劫於勢而未敢動爾。
一旦武王弔伐之師始乘機投隙奮其怨怒反戈相戮。
其皓烈遂至如此。
是以積怨于民若是甚而武王之兵則盖不待血刃也。
所以一被兵甲
天下大定乃者繼事之辭反虐政
由商先王之舊政也。
車前横木有所敬則俯而憑之商容商之賢人族居里門也。
賚予也武王除殘暴顯遂良賑窮賙之澤及天下天下之人。
皆心恱而誠服之。
帝王世紀云。
殷民言王之於仁人也。
死者猶封其墓。
况生者处。
王之於賢人也。
亡者猶表其閭况存者乎王之於財也聚者猶散之况其後籍之乎。
唐孔氏曰是為恱服之事此當在岡不率俾之下鄜季友音釋經相。
去聲戊。
音茂。
直刃反。
倒。
都浩及。
漂紕招反陸音匹妙反。
比千墓。
衛州汲縣更記云。
武王命閏天封比干墓。
散光時反
傳見
形甸及。
子。
音與去上聲
賑之刃反。
賙。
之由反。
亡者孔䟽云。
貶退處於私室者後。
扶又反。
陳師凱旁通自相屠戮遂血𣴑漂杵
子書說云。
晦庵書說
比干墓。
寰宇記
汲縣十里
魏孝文太和中
親幸其墳刊石曰殷。
大夫比干之墓薜尚功
古史法帖唐開元四年子武偃師耕耘
獲一铜盤上有文云
林右泉。
後岡前道萬世之寜。
兹馬是寳人以為武王時物也。
考之即比干之墓商容商之賢人䟽引帝王世紀正義式。
車前横木
有所敬則俯而憑之賚予也武王賑窮賙乏䟽云並正義
寰宇記云。
鹿臺衛州衛縣西二十里帝王世紀云。
遷飾以美玉七年而成大三里千仞餘此。
宛然衛縣今廢。
晦菴書說血𣴑漂杵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者。
只緣當時恁地戰闘殘戮當時人。
以此口實故說此然血𣴑漂杵看上文自說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𣴑漂杵不是武王殺他乃之人自蹂踐相殺荀子云。
所以之者非周人也商人包顯道改過遷善武王何以處之先生曰他别自從那一邊去做他既稱王無倒殺只着自去做江彛叟疇問洪範武王勝殷殺不知有這事否光生曰據史記所載𨿽不是武王自殺然說斬其頭懸之。
是有這事又問血𣴑漂杵孟子所引𨿽如此然以書考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是殷人自相以致血𣴑如此盛觀武王興兵初無意於殺人
所謂今日之事不愆六伐七伐止齊是也武王之言。
非好殺也。
平問勝殷殺之文是如何曰看史記赴大死武王斬其首以懸於旌恐未心如此書序看來煞有疑相傳都說道孔子未知如何孔安國傳惟爾有神至無神羞庶幾助我渡民危害無為神着辱既戊午至俟天休命。
自河至朝歌出四百里五日而至赴敵
宜速天休命謂夜雨止畢陳。
甲子昧奭至會牧野旅衆也如林言盛多會逆距戰岡有敵于我師。
至血𣴑漂杵
服周仁政無有戰心
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走
血𣴑漂杵甚之
一戎衣
天下大定
衣。
服也。
一著戎服而滅
與衆同心
有成功。
乃反商政。
政由舊。
惡政。
周商先王善政
箕子囚至式商容誾。
武王政。
囚奴徒隷封益其土。
商容賢人
貶退
式其誾巷以禮賢
鹿臺之財鉅橋
所積之府倉散發以賑貧民
大賚四海萬姓恱服
施舍巳責救乏賙無。
所謂周有大賚
天下恱仁服德。
陸德明釋文相予上息亮切。
逾亦作踰。
陳于注同音塵
丁老切。
漂徐敷妙切。
又匹消切。
杵昌吕切。
著張略切。
散西旦切賚力代切徐音未巳債上音以下制界切。
賙童周。
本亦作周。
羊亮切。
毛居正正誤政由舊注用商先王善政作上誤。
陳于直刃反作忍誤。
倒戈
前徒倒戈自攻于後。
倒謂廻其戈刃
向後自攻其後
以致敗北而走也。
當音丁耄反。
丁老誤。
丁老反。
乃倒仆之倒。
倒仆。
𨚫是偃卧其戈于地而不用
則不應云攻于後以北也。
重言以濟兆民
說命以廉兆民
孔頴達正義戊午我師正義曰。
自此以下
史辭也。
其上闕絶
夫其本經
文無次笰。
必是王言既終
史乃更叙戰事於文次當承自周于征伐商之下此句次之
故云既戊午史官叙事得言罔有敵子我師稱我者猶如自漢至今文章之士𨿽民論國事
莫不稱我皆云我大隨以心體國故稱我耳非要王言乃稱我也。
傳自河至畢陳。
正義曰出四百里驗地為然戊午明日猶誓於河朔
癸亥
巳陳於商郊。
凡經五日
日行八十里。
所以疾者。
赴敵宜速也。
帝王世紀云。
王軍鮪水
使膠鬲周師
見王問曰西伯焉之
王曰。
將攻薛也。
膠鬲曰。
然願西伯無我欺。
王曰不子欺也。
將之殷。
膠鬲曰。
何日至。
王曰。
甲子日
以是報矣。
膠鬲去而報命而雨甚軍卒皆諫王曰。
卒病請休之。
王曰。
吾巳令膠鬲甲子報其主矣吾雨而行所以救膠鬲之死也。
遂行
甲子至于商郊。
然則本期甲子
故速行也。
語云王以二月癸亥夜陳未畢而雨。
雨止畢陳也。
天休命雨。
是天之美命也。
韋昭云。
雨者天地冲人和同之應也天地氣和乃有雨降是雨為和同之應也傳旅衆至距戰
正義曰旅衆釋詁文詩亦云。
其會如林盛多也。
本紀云。
發兵七十萬人以距武王雖則衆多不得七十萬人
史官美其能破強敵
虛言之耳。
衆至之正義曰罔有敵于我師。
衆𨿽多。
無有敵我之心。
故自攻於後以北走
自攻其後必殺不多血𣴑漂舂杵甚之也。
孟子云。
信書不如無書。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巳。
仁者無敵於天下
以至仁伐不仁
如何其血𣴑漂杵也。
不實易繋云斷木為杵。
掘地為臼。
是杵為舂器也。
傳皆禮賢
正義囚其人而放釋之。
殺其身而增封其墓退其人而式其門閭皆是武王政也。
下句散其財粟亦是反於此須有所解因之耳上篇云。
囚奴正士
論語箕子為之奴是囚之又為奴役周禮
司厲職云。
其奴男子入于罪隷
鄭衆云。
為之奴者。
繋於罪隷之官是囚為奴以徒隷役之也。
商容賢人姓名貶退處於私室式者車上横木
子立乘有所敬則俯而憑式
遂以式為敬名說文云閭。
族居里門武王過其閭而式之此内有賢人式之禮賢帝王世紀商容殷民觀周軍之入見
畢公殷民曰。
是吾新君也。
曰非也。
視其為人
嚴乎將有急色故君臨事而懼太公至民曰是吾新君也。
曰非也。
視其為人虎據鷹趾
當敵
威怒自倍。
見利即前不顧其後
故君子臨果於進退
周公至。
民曰。
是吾新君曰非也視其為人忻忻休休志在除賊。
是非天子周之相國也故聖人知之見武王至民曰。
是吾新君也。
曰然。
聖人海内討惡。
見惡不怒。
善不顔色相副是以知之。
是說商容之事也。
所至貧民正義曰蔵財為府。
為倉故所積之府倉也名曰鹿臺鉅橋則其義未聞散者分布開出
互相見也。
本紀云。
召公箕子之囚。
畢公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
閎天比干之墓。
南宫括鹿臺之錢鉅橋以賑貧弱然則武王親式商容之閭又表之也。
新序鹿臺其大三里其髙千尺容物多矣此鹿臺之財非一物也史記作錢後世追論以錢為主耳。
周禮泉府之官
周語稱景王鑄大錢周時巳名泉為錢也傳施舍至服德。
正義曰。
左傳成十八年𣈆悼公初立施舍責成二年
楚將起師巳責救乏
五年於蔡以賙急無資杜預以為施恩惠舍勞役也巳責止逋責也。
皆是恤民事故傳引之以證大賚所謂周有大賚論語孔安國解堯曰之篇有。
二帝三王之事周有大賚正指此事故所謂也恱。
歡喜
服謂聴從感恩則恱見義則服故天下恱仁服德也帝王世紀云。
王命封墓釋囚。
又歸施鹿臺珠玉傾宫之女於諸殷民咸喜曰王之於仁人死者猶封其墓生者乎王之於賢人亡者猶表其閭存者乎。
王之於財也聚者猶散之復籍之乎王之於色也見在者猶歸其父母
復徵之乎是恱服事要義逾孟津陳商郊五日行四百里。
戊午以下
史辭當承于征伐商之文據世紀武王本期甲子故速行史記軍七十萬及此
血𣴑漂杵虛言
史記鹿臺之錢。
周時巳名泉為錢。
孔以大賚為金巳債救乏賙無見孔傳正義史浩義王若曰嗚呼至無神羞
此紀其大凡諸侯群臣受命
嗚呼群后
王建啓土有國之初。
后稷公劉兆太王基之王季培之。
興之譬之植木前人植其根後人培其幹枝葉之茂有不期然而然文王受命方夏一方故行南召汝墳之國江漢之地俱被其化武王舉之取信於諸侯群臣也夫王者大一統
三分天下有其二不敢伐紂之心。
宜乎謂之大統未集予小子武王自稱其曰承厥志。
豈非無形迹之可見故指文王之心而之歟。
嗚呼武王其亦懼其事之不成為是說也皇天后土山川致告之
有道曾孫有道曾孫祖宗之也淵藪魚鼈鳥雀蔵之所。
天下亡命而為之主不亡何待。
既獲仁人
成湯伊尹元聖同義
湯武之功。
所以專於伊吕也罔不率俾則知大統之必集。
夫能使士女
玄黄周德
是天之休命也。
玄黄猶之若丹青也。
項安世家說癸亥陳于商紂為人與桀不同不過昏庸暴虐
秦二世桓靈而巳。
好勇而善。
疑有伸鈎索鐵之力。
而專養亡命逋逃之人以為親兵百戰百克
天下畏之其失在於恃兵狂酗殺人為嬉不恤國事
此正如前趙劉曜
北齊髙歡
未可以脆敵待也。
武王伐紂
規模不同武王光取壼關以塞西向之路。
然後洛陽度河攻之。
初以戊子日宗周整衆徐行日三十里自周至洛九百里凡三十日而後至人不勞兵勢不急固恃兵力強與大河固安坐而未出也。
戊午涉河一日誓師
明日復誓遂行孟津朝歌四百餘里凡五日而至癸亥之夕。
徃陳于國門之外
甲子之朝。
狼狽出師
人心震駭
皆望慶而奔。
周人自後攻之。
盡𠞰其多罪逋逃血𣴑漂杵臼惡無餘於是善良奠枕天下矣。
唐太宗薛仁杲六十日不戰。
一戰而散其精卒。
遂平隴右
本朝狄武襄公自離京師行止並有定法晷刻不差及至崑崙卷甲夜度遂一戰廣南制勝之方。
大略相類聖賢舉事以理固無後世利心處事以義亦無腐儒之癡法也黄度書說予小子萬姓恱服告于皇天后土出師類帝宜社也過大山用事所福。
此其祝辭武王自謂有道無道曲禮曰。
内事孝子某候某外事曾孫
某侯某殄絶天生萬物
暴絶之民罔非天胤害虐之為天下逋逃主如魚鳥于淵仁人十亂聖智仁賢義理之會。
應天順人
四海歸之綏安玄黄明我周王大罰。
此豈人力天休震動用是皆附大邑京師大之稱也。
篚厥玄黄
周王
非類時語盖入商境乃有此事。
随所過山祝辭
始著此語。
至是類聚詔告諸侯
以見伐商為恭天承
命告於天地鬼神無愧也。
大明曰。
會朝清明
伶州鳩曰。
王以癸亥夜陳未畢而雨故孔子曰待天休命。
夜雨止畢陳。
要之戰勝不勝𨿽人事必有天意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則為佑周之休命也商亡周興在此一戰聖人豈敢自謂人力能致此哉。
史記牧野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亦發七十萬人武王諸侯皆畔矣是殆郊兵歟。
卒乃前攻其後以北是則一人不畔豈非獨夫孟子武成取二三策盖謂以至仁伐至不仁何至殺人血𣴑漂杵孟子仁義齊梁之君。
抑揚如此
七十萬之
前攻其後奔逐崩潰
安得蹂踐殺傷
故史不没其實
以見征伐不如禪讓
聖人之所深愧也。
一服戎衣而滅
天下遂定
暴虐荒亂之政。
盡用太甲祖乙盤庚髙宗舊政。
囚奴徒隷
商容所廢賢者里門
散財以代天下貢賦
鹿臺朝歌城中。
新序曰大三里
千尺
銘橋在洺州
曲周縣之亡豈為無貯積賢者民望
財粟民命故反商政以禮賢為首而賑次之繫齋表變書鈔厎商之罪至無神羞
大抵聖人舉事
苟無歉於吾心則質之天地鬼神不愧不作
且如後世用兵者皆只是貪其土地
利其人民以為巳私爾既有此心却如可以對越上帝之伐也曰予小子敢用玄牡昭告上天神后請罪有夏武王之伐商也亦徧告皇天后土名山大川使聖人一毫私意如何敢對天地鬼神之無學者觀此可以武用兵。
果非有富天下之心矣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與夫惟其士女
篚厥玄黄此皆非後世所有之事且以武王為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國𨿽庸蜀羗髳微盧彭濮遐方小國莫不畢至後世用兵有此事乎𨿽有從者隻是強進脅之。
然亦豈能使華夏蠻貊無不率俾漢髙帝北貊燕人來致梟騎助漢猶有古意自時厥後無有耀兵臨人之國都宜其驚惶失措奔走逃避不暇而篚厥玄黄周王所謂之望之。
若大之望雨也。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後世用兵有此事乎。
漢髙帝寬仁大度父老爭持牛酒獻享軍士自此以後則又無矣觀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惟其士女
篚厥玄黄
這方是天討
方是王師
夫人心之歸。
至於如此
可謂至矣常人於此
誰不有侈然自大之心。
武王方且不敢以為足曰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兆民無作神羞以為我今告天地神祗而若不勝。
神亦有辱焉。
兢兢然若有所不足者詳味此處使可以聖人之心。
若有一毫侈然自大之念非聖人之心也。
一段前所歸馬放牛之事。
若不相類
然此乃武王群后之時。
述其前日用兵之事以為前日用兵所以告天地山川之如此說書者以其不類從而移易焉失之矣既戊午天下大定
自無作神羞以上
是述當時告天地山川之自此以下是說當時用兵之事陳于商郊在國都之外武王陳兵于商如林之旅來牧野會戰無有主敵者反倒戈自攻其後孟子所謂信能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父母矣帥其子弟攻其父母
自有生民以來
未有能濟者也。
衆視仇讎而視武王父母天下豈有帥其子弟
攻其父母者乎此其所前徒倒戈
攻于後以北也此其所以血𣴑漂杵
孟子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吾於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
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𣴑杵也若是三代用兵
斷無此事但此書所武王之師攻倒戈而致此也孟子之意深恐把作武王看了。
所以如此說若把作武王看則此書斷不可既是倒戈以攻則確然可信也夫用兵征伐而能使敵人自攻真王者之師哉武王誓師有人億萬億萬心。
有人三千惟一心又曰億兆夷人
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如林之旅。
可謂矣然眼前𨿽看見如此其實人各有心既是心腹腎膓各自不同𨚫如何可用學者須當武王何故能使天下為一何故致得人各有心此無他只緣武王做得做得不是理義人心之所同然吾之所為合於理義則感得天下理義之心。
可使之為一在我者無理無義而何一天下之心哉此處當精思武王先為觀兵舉後復與戰而曰一戎衣天下大定者盖其始𨿽觀兵未甞後方戰于牧野所謂一戎衣劉敞七經小傳戊午師逾孟津癸亥于商甲子天休経文甲子二字休命下孔氏曰自河至朝歌出四百里五日而至赴敵宜速非也。
使膠鬲師期武王告以甲子武王失期膠鬲於是軍吏曰請少緩武王不可膠鬲賢者也吾以此𨿽不見経。
而以解此経為合夫王者師正而不竒。
不乘人以險。
掩人以不俻者也。
何以赴敵宜速哉柮齋林之竒全解暴殄天物至無神羞泰誓曰。
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聦明作元后元作民父母盖天之生萬物
惟人最靈人萬物之主也於人之
擇其聦明者而為之君君者人之主也主而暴其民則物亦不得其所以不暴虐之資居於民上而播其惡於衆暴殄天物而使天下萬物鳥獸草木皆失其性而其害虐
於民尤甚
暴於天物
則民亦在其中
人尤重於萬物則别之。
泰誓之意同也。
暴殄天物
害虐烝民
則不仁甚矣。
小人之為不仁者
皆與之同惡相濟以肆其毒於四海
所謂天下之惡。
歸馬也是以為天下逋逃主。
淵藪
盖謂衆惡所歸
重複之。
甚之之
猶曰是崇。
長是信是使。
是以大夫士也。
王氏曰。
歸之之謂王。
萃之之謂聚。
蔵之之謂
養之之謂藪。
說是也。
既為小人所歸
不獨赦其逋逃之罪。
以為大夫士。
則是立其朝者。
無非小人立朝小人
君子無容足之地。
故其仁人相率而歸周此稱仁人盖指商之仁人
其人則知其為誰也。
未知幾何人也。
孔氏以為太公周召之徒。
太公周在文王之世。
武王之所獲。
周召武王懿親
不可謂之獲。
獲者
自外來之也。
王氏以為微子之徒。
武王微子來歸而知之可伐。
則是微子之亡。
其國。
略無不忍之意。
得以為仁哉予故曰仁人
必是自商而來
而人則莫知其為誰也仁人既以歸周則是空國無君子立其朝者。
小人也。
小人得志
君子相携而去。
則民之殷。
可以卜之於此矣。
故謂予小子既獲仁人
於是祗承上帝之命。
遏絶商紂
為亂之略也。
仁人自商來者
非欲必伐紂之謀。
武王以其獲仁人
而又卜知商家之必亡而為上帝之所斷棄也。
武王祗承上帝以伐啇。
當時之民。
内而華夏
外而蠻貊
無不相率以為巳使。
亦皆恭敬天之永命以助國家蠻貊
若戎蜀羗髳微盧彭濮人之類惟夷夏之人。
皆知天承命。
故予之興師自豐西來東征所以慰安士女之心也。
予既東征以安此士女之心。
於是士女喜恱周師咸實玄黄之幣于筐篚
迎我師。
顯我國家之當王天下也。
玄黄但謂其時所執之幣有此色耳。
非有他義。
又薛氏之說。
亦隨句取義非書之本意也。
士女所以玄黄
周王者豈人力之所能致哉盖天休美有以震動華夏蠻貊
而使之歸附大邑周也民既附我大邑故爾天地山川神祗庶幾相助伐紂克商。
以拯斯民昏墊無使敗衂為神之辱也武王禱神之盖盡於此左氏
荀偃禱河蒯瞶禱其祖無作神羞之下皆更有語遂亦謂此下更有未盡此盖不通變之論未可以為然也柯山夏僎詳解底商之罪至無神羞此亦武王當時告神之以告群后也盖此篇自王若曰以下一戎衣天下武王群后
上既小子文王之志而徃伐紂故此我欲荟伐於是致啇所以獲罪天神地祗之惡以上則告于皇天。
泰誓所謂上帝以下則告于后土
泰誓所謂冢土
以旁則告於所過之名山大川漢孔氏謂名山華山大川河盖自豐鎬荟朝歌必道華嶽河華與河五嶽四瀆之數。
故知其為名山大川也。
武王告天地山川必自有道曾周王者盖謂我乃有道之人。
曾孫本其父祖
且明今日之事。
命文考非已敢專也若夫周王二字必是史官序武成時所加必非武王禱神時言如此當是猶在上。
武王未稱王如泰誓所謂文王文考未甞王惟柴望告成之後追王太王王季文王然武成始稱太王王季文王父祖尚不敢於未追王之前先以王言巳未克啇乃敢遽稱周王乎。
此必不然者也武王告神之意盖謂我乃有道人之曾孫
今將徃伐商紂
大正其罪。
所以然者以商紂無道
天生庶物
人君當取之有時用之有節也而乃以暴虐殄絶之。
使不得逐其生。
天生蒸民人君當懷之以仁恩也而乃以刑法虐害惟其不仁如此小人不仁者皆歸焉凡有逋罪迯亡者
皆徃依則為之宗主
萃聚衆惡
如淵魚聚
藪而獸聚
泰誓所謂四方多罪逋迯
是崇是長是信是使。
是以大夫士也。
所為如此
立朝小人
所謂不有君子其能國乎者是也
小人朝則君子不容所謂仁人者。
相率而歸周故武王於是小子既獲仁人則此所謂仁人
盖指商之仁人
不知為誰。
不知幾何人孔氏乃謂為太公周召之徒。
太公周在文王之世非武王所獲周召武王懿親不可謂之獲獲者自外而來也。
至王氏則又謂為微子之徒。
微子周乃武王克商之後若未克商而微子歸之則徵子於宗國顛覆略無不忍之意。
所謂仁人㢤余故曰仁人必是自商而來不知其為誰也仁人既為周之所得則商皆小人周皆君子武王於是敢敬承上帝之命以遏絶商紂為亂謀略
武王既承上帝以伐商故當時之民内而華夏外而蠻貊無不相率以為已使而恭敬天之承命也若不期而會八百諸侯
華夏率俾可知
有戎蜀羗髳微盧彭濮人之類。
蠻貊率俾可知
夷夏同歸如此
故我興師自豐西來東征
安慰士女則凡為士女者皆喜周師之來盡盛其玄黄之幣于筐篚
以逆我師明我有周當天下
所以然者以天道福善禍淫
常有休祥者見以震動華夏蠻貊
使之歸附大邑周。
士女所以皆篚玄黄而逆我師武王所以自侈大其言此者
其意盖謂今日之事。
民心歸附如此
則爾天地山川神祗
庶幾相助於我。
使我克商而拯救斯民塗炭
不可不保自取敗衂以為國神之羞也。
故曰。
惟爾有神
尚克相予。
以濟兆民
無作神羞
戊午天下大定
此亦武王群后武王舉告神之以告群后故此我既告天地山於是戊午日
率兵以逾過孟津次于河北至癸亥至于郊牧分布行陣以待天之休命所謂天休命者非是待天有禎祥而後進兵也盖武王將與戰以决生民之命於商周之勝負不敢勝負自必
我必待天之佑我國家乃能勝之。
故謂之俟天休命而諸儒乃以陣而夜雨
會朝清明
為天之休命
過論武王既以癸亥日于商郊故遂以明日甲子欲明未明之時帥其多罪逋逃之人以來拒周。
其多若林木盛會牧野是時周師未動而徒衆
前者皆自倒其戈而反以攻其在後之人。
奔北以走自相屠戮遂至血𣴑漂杵
𨿽曰漂杵
自相屠戮周師未甞血刃
武王所以一着戎衣天下至於大定也。
林少頴謂血𣴑漂杵𨿽殺人多皆師徒自相屠戮
周師未甞血刃
此豈武王使之哉。
罪惡貫盈所不
所以至此極也。
孟子必謂盡信書不如無書盖深疑以至仁伐至不仁
必無血𣴑漂杵之事也其意益恐學者傳之夫真以武王牧野之戰殺人如是之多。
後世視殺之主必將武王以為口實故為㧞本塞源之論此孟子所以有功武王要之血𣴑漂杵
實是自相攻撃
故血𣴑至多
當時必有此理。
未可孟子之說而疑其無是事也。
說有理。
故存之。
陳絰詳解底商之罪。
至無神羞
此章乃將伐紂之時。
告于天地山川鬼神也。
名山華嶽也。
大川
河也。
乃所絰𢟍之山川
武王商紂之罪。
以告皇天后土
與所過之山川
曰。
惟有曾孫
道者之孫。
武王自居其功。
歸功祖宗也將有大正于商
以兵正商之罪今商王無道
所為不順理故也武王以有道正之無道謂其暴殄天物
害虐烝民故也。
天地萬物父母
人又為萬物之靈
不能承天畀付以養萬物愛斯民。
方以暴虐而殄其天所生之物。
為害以虐斯民
人乃天地萬物之主。
人主道亂於上則禽獸草木不得其生。
暴殄也。
人亦物也。
以其為物之靈。
故又生民天下逋走逃亡
有罪者之主。
如淵之聚魚。
藪之聚鳥獸
君子惡居下𣴑天下之惡皆歸焉。
故也。
予小子既獲仁人
祗承上帝
上帝髙逺
不可得而見。
仁人上帝也。
賢者心與天同。
大誥
十夫迪知上帝
立政
以籲後尊上
仁人既獲。
豈非祗承上帝
此而不在彼乎。
仁人當時間散太公之徒也。
遏亂略者。
姦人邪謀也。
華夏中國也。
蠻貊
戎狄也。
不相為我之使。
八百諸侯
庸蜀羗髳是也
天成命。
人心之皆歸以敬奉上天成命成命者。
一定不可易。
决於伐紂也。
武王於此二處天理
其一即獲仁人
其一即得民心。
使仁人來歸
民心離散
方且以為上帝
成命可乎。
學者欲觀聖人得天
於此二者觀之。
肆予東征
綏厥士女
武王在西
在東。
故曰東征
王者之事兵。
弔民而討有罪
所過秋毫無擾
凡以安彼士女而巳。
惟其士女
筐篚實其玄黄幣帛
明我周王能為除害
簞食壼漿。
王師之意也。
天休震動
用附我大邑周。
天之美命
何自而見。
盖其震動民心
使士女來迎以歸附我者即天休也。
惟爾山川之神。
庶幾助我以康兆民
勿為神之羞而已
此舉
不能成功
豈特為我之羞。
亦為神之羞。
神人本一理也。
觀此章。
武王所以告神之
初非矯舉以祭媚神以邀福
其實事而之。
謂既獲仁人如此
得華蠻貊
與夫士女之心如此
不能違。
則天不能違。
不能違。
鬼神其能違之乎。
鬼神即理也。
武王有此理。
天有此理。
仁人有此理。
民心亦有此理。
初無二理故也。
戊午
天下大定
自此以下
乃作史者述武王戰之事。
戊午
泰誓一月戊午之日也。
師逾孟津
孟津之渡。
次于河朔之時也。
癸亥二月初二日也。
正月二十八日渡河初二日陳乎商郊。
五日而至。
天休命。
先儒謂其夜有雨。
天休命待有雨至也。
雨者天地神人和同之應也。
甲子昧爽
即次日也。
昧爽之時率其如林盛會牧野
以與武王戰罔有敵于我師仁人無敵於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
武王父母也。
彼之民。
猶子弟也。
率其子弟以攻父母
安有此理哉。
彼之民方歡。
迎王之來。
安敢與我為敵既不敢武王為敵。
武王之兵。
皆為之不動。
所以殺人之多。
血𣴑漂杵者皆彼之前徒自倒戈以攻其後以北。
所以倒戈自攻其後者。
其中有與為惡之人民怨之入於骨髓因此反攻之。
殺人之多。
理所宜然武王殺之也孔子書而取之。
孟子取二三策何哉
聖賢之意。
各有也夫子取之也。
其實也。
孟子不取者。
所以戰國用兵之禍也。
一戎衣天下大定
戎衣一衣天下大定不勞再舉盖人和同成功之易如此
胡士行詳解濟民一念對越神明
陳大猷予小子至無神羞
愚曰。
文王安民
而非志於伐商武王盖承其安民之志耳。
孔氏曰。
底。
致也。
東陽馬氏曰。
達其罪於天地山川之神。
東陽馬氏曰。
禽獸草木
皆天所生之物。
杜預左傳注曰。
不以道取。
曰畧。
吕氏曰。
仁人
天地之心。
惟獲仁人故敢敬承上帝
遏絶亂畧伐紂
愚曰。
草木之英也五色大也中國華夏文物盛大也。
南曰蠻。
北曰貊。
之。
蠻貊猶言夷狄也。
廣韻曰俾。
從也。
孔氏曰。
庶幾助我渡民危害
無為神羞辱。
東陽馬氏曰。
謂人將以神為無靈矣。
愚曰。
武王以至仁伐不仁
不敢視為必勝
故以此禱之神。
敬之至也。
唐孔氏曰。
正義
蘇氏吕氏林氏愚曰並全。
薛氏曰。
古文訓孔氏曰。
孔傳
陳氏曰。
陳経詳解
戊午天下大定
愚曰。
衆叛親離
周師既至
必將内潰迎降
之事。
故陳于商雍容不動以俟之。
所謂天休命也。
巳而前徒倒戈
非天之休命而何
愚曰。
旅。
師也。
愚曰。
武王之兵。
初不血刃
一被戎服
天下大定
郡子皇極世紀
殷自成湯
二十八主。
凡六百四十四祀。
乙未
戊寅
天下歸周。
武王赧王三十七主。
凡八百六十七年。
乙卯
乙巳
而周亡。
三山陳氏曰。
陳経詳解
孔氏曰。
孔傳
朱氏曰。
董鼎纂註。
薛氏曰。
古文訓。
乃反商政。
政由舊。
新安王氏曰。
惡政。
政由先王舊典
愚曰。
漢髙祖
唐太宗
皆知反秦隋之政。
不知三代舊典
治所以不及周。
箕子囚。
萬姓悅服
新安王氏曰。
所謂反商政也。
唐孔氏曰。
式者。
車上横木
有所敬則俯而憑式
餘見正義
愚曰。
憑式
不敢堂也。
孫氏曰。
散者分而布之也。
者。
開而出之也。
賚。
予也。
薛氏曰。
古文訓。
三山陳氏曰。
詳解
陳大猷或問吳才老湯武之師。
順乎人而應乎天者。
盖無一而不聽於天也。
師出自周踰月而後至既陳商郊。
寅畏天休命。
彼果於致伐者。
不必若是矣。
使於是時。
下罪巳之詔。
取平惡黨而戮之。
諸侯而謝其不德徼福成湯髙宗以無乏其祀。
八百諸侯
或有為之動心者。
武王未必致伐也。
今乃率離心之人。
同德之師。
一矢未加。
前徒倒戈矣。
天之休命
遂集于周武王亦順而受之。
嗚呼湯武之有天下
豈有心為之即孟子盡信書
不如無書。
書其有不足信者乎。
東陽馬氏六経秦火
又漢儒私相傳授
誠難盡信。
血𣴑漂杵
却不用疑盖史官記其成功
則為之以侈其事而巳安用致疑而立議論乎。
或曰
然則孟子非乎。
曰。
孟子幾曾史官大而之亦不妨孟子疑之亦不妨讀書須自有活法
滔天
天之如此
其可漫之乎。
此血𣴑漂杵比並也。
晦庵曰。
孟子之設是懼復世之惑宜長不仁心耳
微子帝乙元子而有賢德
武王克商之後
宜奉微子以繼商返二分天下
而退就諸侯之位。
則當與堯舜並。
不足進矣。
曰殷周之時世變巳降。
非復邃古之比。
之死
人實殺之使武王欲以天下微子
一時殷人及八百諸侯
自安乎。
夫益佐禹治水
功德禹之下。
禹又薦益於天。
朝覲謳歌不之益而之啓。
𨿽禹之治命不能遏。
微子𨿽賢。
不及武王之聖。
微子
施澤未必洽於民。
而周世世積行累功。
三分天下有其二
人心歸之乆矣
使武王欲以天下微子
不能諸天下之心也。
易曰。
湯武革命
應乎天而順乎人。
處世變之極不過能為順人之事而巳。
堯舜不可幾及也。
王天與若曰
嗚呼群后
天下大定
須江徐氏曰。
史臣武王伐商告下之
史氏曰。
史記
后稷而下十三世。
古公亶父
太王十四世。
季歷
王季
李氏曰。
中庸武王受命
追。
太王王季文王。
太王以下
所以皆以王稱
陳氏曰。
泰誓
小子
周王
武成之後
史文也。
鄭氏曰。
仁人秉心
與天為一。
上帝臨汝
無貳爾心。
武王素有此心矣。
得仁而後祗承遏亂人之謀畧
聿求元聖
而後與爾有請命也。
或問
武成諸家以為錯簡
云云晦庵書說
按自王若曰
天下大定
諸家分章各不同
徐氏以為武王告下之
今詳王若曰
至無神羞
此史叙王言無可疑者其下紀戊午癸亥甲子之類。
巳舉於泰誓牧誓。
而史於此復言之者
盖叙王言祝告之後
覆載數語。
上文有所承
前章一月
四月
巳著始末
亦得此以間事之未俻。
不可以日月先後不同遂疑也。
今姑依徐氏合之。
而記其說于此
唐孔氏曰。
正義
漢孔氏曰。
見孔。
陳氏曰。
陳経詳解
蘇氏陳氏孟子注。
郡子曰。
並見陳大猷
蔡氏曰。
見會
朱子曰。
輯録
薛氏曰。
古文訓。
董鼎輯録纂註輯録
杵。
或作鹵楯也。
孟註中庸一戎衣
解作殪戎殷。
亦是漢人不見
武成一戎衣之文。
義剛。
一戎衣
一着戎衣伐紂也。
中庸章句
餘見晦庵書說
纂註蔡氏。
曰。
詩云。
肆伐大商
會朝明。
盖謂兩止明也。
林氏曰。
人心之叛商歸周如此
是即天命去商佑周之驗也。
天之休命
豈不此哉。
餘見拙齋全解
陳氏曰。
先驅商之平民
陳後惡黨
民怨之深。
因此易鄉反攻之。
李氏曰纘禹舊服
武王伐商曰。
反商政。
政由舊禹湯
桀紂之。
復之。
所為之資耳。
愚謂漢髙祖入關
除苛解嬈。
父老約法三章
武王反商政之意。
不能由舊。
襲用秦法。
所以不愧商。
而漢有愧於周也。
唐孔氏曰。
正義
陳氏曰。
陳櫟纂䟽。
陳櫟䟽愚萬姓恱服
總結乃反商政以下數句。
箕子至賚四海
皆反商政之大者
大學平天下章。
不過
好惡財用二者。
天下為公而巳。
箕子以下好惡與民為公也。
散財以下
財用與民為公也。
民之恱服豈徒恱其散財哉。
孟子以下晦庵書說孔氏曰。
孔傳
蔡元度陳氏曰。
並見董聶纂註。
林氏曰。
拙齋全解
融堂錢時書解告于皇天后土
至無神羞
一節武王群后
以伐商之
告天地山川之也。
戊午天下大定
上文既述所告天地山川之
此節於是群后以既渡孟津
會戰之事也。
周至孟津一千里。
孟津朝歌四百里。
武王癸巳戊午
凡二十六日而渡孟津
一日四十里甚緩。
戊午癸亥
五日而至商
一日八十里甚速。
先儒以為竒計也。
恐未安。
或者渡河之先。
名山大川
諸侯之類。
渡河之後
浸迫商
其勢又當有不容緩者。
以為出竒掩其不備
如何却又于商
而待天之休命也。
孟子仁人無敵於天下
何其血之𣴑杵也。
此乃戰國救敵
或者遂疑此書。
真有不可信者。
則誣聖甚矣。
乃反商政。
萬姓恱服
一節又告以克商之後
所以反商政之事也。
乃字正承上文。〉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二十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